时间:2023-07-02 08:22: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生态,甚至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以视频为主要d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育资源,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有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要在很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多的教育事件,然后在一个孩子身上积淀下来的这种持久发生作用的品格和能力。这个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影响孩子一生,并使其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素养。
微课建设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微课建设这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应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旨,创新体制机制,用心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启动微课建设以来,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教师论坛为平台,以校本教研为手段,构建教师团队,积极探索和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微课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硬件及软件的运营维护、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环节,与学校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只有摆脱了机制束缚,提高了教师素养,才能激发生长的活力,从而真正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名师指路:2015年10月27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微课培训。无锡市电教馆主任支渝应邀前来作了《职业院校微课创作介绍》的专题讲座。培训围绕微课的结构组成、特点重点、模式、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还展示了往年获奖作品并进行点评。崇拜名师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反应,渴望成功是教师的一种心理需求。要把这种心理需求变成教师的心理追求,需要学校对教师思想的激发和引导。
统筹协同:2016年2月20日,学校举行全校会议,会议重点谈了微课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建设,强调各部门要加强系统内部的整合,凝聚校内力量,减少内部阻力,将微课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科学规范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运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全校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试点引路:2015年11月,学校选派10位选手参加市级优秀微课资源评选,专家和选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研讨,对参赛作品脚本一一点评并作了针对性指导,在大家的努力下,选手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积极探索,培育典型,挖掘经验,面上推广,于2016年3月21日组织以“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为主题的全员培训。
主题沙龙:2016年6月2日,学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主题沙龙研讨活动。全校教学骨干教师参加活动,与会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际操作经验,围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功效、微课制作中内容的选取、微课制作的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微课建设应充分考虑“十分钟注意力”,精心设计,始终坚持“服务对象是学生”的原则,依托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平台,走“不会做―学会做―做好―做优”的发展之路,有效促进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成立研究团队,搭建教师教育实践之梯
俗话说,“一个人可能走得很远,但是一群人一起走会走得更远”。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提高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
微课建设是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进行追问、思考、发现、变革,从传统的教师演变为一个学习者,最终与其他成员一起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主题沙龙”交流发言中,笔者将微课建设比喻成旅行。旅行的乐趣有时不是在于你找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在于你路过了怎样的风景,遇见了怎样的人,体验了怎样的生活。同样,在微课建设中,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微课的选题、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以及微课的应用,但我们不应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同伴的互助、资源的积累、硬件和软件的运用、细节的追问。
一次微课的建设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你用眼睛看外界的五彩缤纷,也用心去回味你人生的绚烂多姿。你与你自以为的传统教育渐行渐远,且行且享受,回味、憧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倾听不同的故事,经历不同的人生,成就不同的新故事。
微课建设,不仅要追求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更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学生的发展。微课不是为了适应课改而改变,而是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而改变,我们关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应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三、追寻管理艺术,引领教师自觉建设之路
曾记得有记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领导千军万马的诀窍是什么。这位五星上将从口袋里摸出一根旧绒线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手捏起线头,沿着桌面慢慢拉动。“你看,如果我拉它,这根线就会跟我走遍天涯海角。”接着,艾森豪威尔改用手指推线头,绒线立刻蜷成杂乱无章的一堆。“可如果我推它,则只能越推越乱,整根绒线哪儿也去不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这个案例一方面传递了被领导者在“主动”与“被动”状态下的不同结果,另一方面说明了领导的艺术在于“示范引领”而不是“强迫命令”。
微课建设也是这样,成功的关键是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建设。制作微课程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让教师从身边小问题开始,想办法梳理、解决问题,并制成微课程。微课建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师间可以通过微课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教育不仅是“解惑”,更应是“解放”,知识不仅需要“学会”,更需要“会学”,教师和学生一样,他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为此,学校颁布《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微课建设方案》,制订3~5年微课培训规划,后期再安排一系列的微课培训项目,让教师在微课学习、设计与制作、竞赛的过程中得到专业成长。
四、聚焦课堂教学,开启培养核心素养之门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点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课堂上应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给学生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培养出有素养、个性化的学生。
例如,我们可以将制作的微课通过“锡山中等专业学校网站”和“锡山终身教育平台”,与教师或学生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在全校会议和例会上,我们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播放微视频,引起教师思考;在教研活动中,微课又可以作为主题研修材料,组织教研组或课题活动;在家长会、班会课等场合播放制作的微课,让家长和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主题。
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体。所以,想要制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微课程,必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展现其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恰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提升、完善。
在聚焦课堂教学时,我们分享骨干教师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深厚理论积淀形成的素养,也分享年轻教师精美微课带来的清新;分享微课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分享微课中的合作创新。当然,更让我们欣喜的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团队已把微课加工成微电影,呈现动态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抽象的知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科知识生活化、形象化。
虽然有的微课案例并不完美,但它能激发师生的思考,引爆内部智慧,让他人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它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的启发层出不穷,可以自主解决许多问题。
今后,在微课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确认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观,进一步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躬身前行、潜心研究,用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微课也终将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课程”中,落实在平常的、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 赵瑞芳,胡作富,袁建云.区域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0.
摘要: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补充,微课视频教学是一种新型有趣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民办本科高校汉口学院为例,主要对微课的概念、
>> 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探索 构建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 德育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慕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信息化时代下微课在毛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体系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下民办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学科中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浅析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数字与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研究 数字时代下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化条件下民办高校开放式多元化二语习得教学的实证研究 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10-19.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摘要:微课程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体育术科的教学特点与微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特点吻合。文章基于微课程发展视角,对体育术科教学视频资源制作进行思考,以期为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 体育 术科 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27—02
基金项目:中北大学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吴剑(1974~),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微课最早源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 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Grew 教授所提倡的60 秒课程[1,2]。国内学者胡铁生于2011 年第一个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随后,焦建利、张一春、黎家厚及吴秉健等师范院校的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微课程的发展,并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诸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微课程有别于传统的视频课程资源的建设,它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使得抽象、生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鲜活、形象,受到了众多学习者的喜爱, 也逐渐成为各大高校课程建设领域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
教育部于2012年主办了全国首届微课教学大赛,标志着微课程教育在高校的正式启动。本届比赛共有25个省份112 所高校182 门体育微课参赛[3],其中12 门获奖。在全部参赛的182 门微课中,术科132 门,占72.5%,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术科项目。在此背景下,对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对于提高体育术科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微课概念研究
在先前学者对微课程概念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微课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碎片(知识点),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小型化的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程具有讲授知识的针对性、知识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及自主学习的目的性等特点。微课程建设是Mooc 教材建设的重要基础, 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连在一起,最终形成现代Mooc 教材,通过PC、手机及平板等终端设备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使用。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概述
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 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2012 年,共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程14446 门(国家级2682 门、省级5648 门)。201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建设5000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4]。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分两类:一是对原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二是新课程的建设。其目的在于课程资源建设及共享,为广大受众提供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差异呢? 如表1 所示,二者在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及服务对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精品课程以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为起点,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及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课程的实践条件及教学评价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突出教学过程中“教”的环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围绕课程教学内容,以课程资源设计为起点,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保障及共享,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的环节。
3 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微课化的思考
3.1 微课信息传递特性适用于体育术科视频资源建设
微课主要通过视频与音频信息的叠加, 同步向学习受众传递知识信息。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80%的信息通过视觉感受器进入大脑,14%的信息通过听觉感受器进入大脑,6%的信息是通过其他感受器(嗅觉、触觉及味觉)进入大脑[5]。也就是说,人们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来接受外界知识信息的感知。在体育术科教学过程中,示范法与讲解法是讲授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者对技术动作建立直观的感知, 继而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对技术要领建立进一步认知, 从而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技术动作的概念。微课正是运用不同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及音频向学习者进行某一知识碎片的全景介绍。比如在足球项目踢球技术微课制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下观看踢球的完整技术,比在传统教学现场更加的全面、直观。现代多媒体制作技术可在展示技术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技术环节技术要领的音频,使示范与讲解叠加,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3.2 体育术科教学内容单一性适应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体育术科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差异较大, 理论课教学更多时候是多个知识点的串讲。而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术科教学在一个单元重点讲授一个知识点(技术或战术),其中讲授部分不超过十分钟,这与微课程的时间特性高度一致。据此,在进行术科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时,针对某一个技术或战术,通过十分钟左右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包含示范、讲解、易犯错误及多个针对性练习组成的微视频。将该技术或战术在实际比赛中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剪辑而成的微视频, 作为拓展资源进行建设,既便于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3 体育术科微课程制作的一般要求
体育术科微课程应包括课程内容介绍、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及实战应用)、易犯错误及练习方法。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将视频资源与音频资源进行同步剪辑。示范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下进行展示,便于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技术环节的特征,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动作技术要领。讲解除了介绍动作要领之外,还必须要介绍该动作在实战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所有的技战术学习的指向都是比赛。在易犯错误部分,除了要介绍错误的形态特征,还必须要讲解发生错误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练习方法应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展示。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 为微课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除了视频及音频资源外、3D 技术、动画及PPT 都成为微课制作重要的技术手段。
4 结语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微课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创新,是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国家进一步重视国民体质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必将进一步提高,而对运动健身知识的学习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基于微课的体育术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库, 必将给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在提高运动健身知识的同时,促进我国国民体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2]梁乐明,曹倩倩,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
[关键词]微课;高职教学;有效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3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随着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入推广,微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逐步突显出来。为推动高职院校微课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和关注重点。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微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淞⒂行性的微课意识
实现高职微课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正确认知有效性教学的本质。有效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效率、效果实现最优化,真正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其次,要树立有效性的微课意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一是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二是微课能营造趣味性、情景化、可视化的学习环境;三是微课便捷、高效、实用。教师在微课选材上,应遵循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积极思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并获得学习成就感。最后,教师要明确微课的定位。微课是高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微课制作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协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学生是微课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和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而微课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网络技术学习能力,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需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运用微课资源获取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技能。高职学生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利用微课进行有效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让学生体验并分享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学习而实现自我提升的成就感,真正了解并认同进行微课学习的价值所在,使他们乐于使用微课。
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学习情况,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了解未来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由此进入契合实际的学习领域。
第四,教师应引领学生依托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兴趣点与需求点进行选择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职业人才。
3 优化微课教学设计,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微课的教学内容应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并在讲解中适当穿插二至三个开放性问题,供学习者讨论探究,最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微课教学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合适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微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结合微课内容与学科自身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协作探究、研究结果汇报讲解、教学研讨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微课的教学效果。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课程内容,如利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出图文共享、声情并茂的视听氛围,在刺激学习者感官体验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使用恰当的媒体形式配合微课教学,能有效促进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提升微课教学效果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资源的应用是为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服务的,教师要清楚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切忌“喧宾夺主”。
4 加强教师素养培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加大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力度。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直接决定微课的质量,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要真正发挥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打造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专业师资团队,培训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势在必行。
其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步伐,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为更好地提升微课教学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应要求教师紧跟信息化教学进程,加大力度推行微课资源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微课教学。而要求教师深入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5 高职院校要激励教师开展基于微课的教学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应为教师进行微课教学应用研究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激励机制,将微课应用研究纳入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之一,激发教师建设微课资源的热情。首先,通过微课研究,提升教师微课理论素养,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制作微课;其次,通过微课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微课教学行为,使其发现微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微课教学行为,实现微课教学目标;最后,通微课研究,能够打造一批高质量、专题化、系列化的微课资源,充分发挥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辅助资源作用。
6 加大微课资源合作开发力度,打造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建设
优质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有效开展高职微课教学的前提,高质量的微课开发、制作是有效实施微课教学的必要保障,微课资源建设也是高职微课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者合作,进行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由于微课要求其制作者具备较高的相关专业技术,但对多数高职教师而言,要熟练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专业技术有一定难度,这就影响了微课制作的效果。较理想的校本微课开发团队可以由学科专业教师、微课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习者共同组成。学科专业教师担任主角,进行微课开发、教学设计,撰写微课脚本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辑与相关技术处理;学习者对微课的设计、制作等提出意见,对微课进行效果评价。
二是各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进行校际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高职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可以进行合作,共同进行微课的开发与建设,以借助各校集体的智慧,整合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合力开发微课资源,提升高职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吸纳企业的有效资源,并使企业参与到微课的开发与建设中来,协助高职院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微课开发,补充更新相关学科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背景
笔者认为,与其他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遇到的困境类似,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是在学校中推广微课的决策者和组织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学校建设基础
自2007年引入网络教学平台以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校内形成了“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项目建设机制,教师申报每一级别的项目都必须完善相应要求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几年建设,学校建设了700多门校级网络课程和61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建成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容量达到800多G,从以上数据来看,学校的教学资源覆盖课程范围广,资源总量大,似乎已经能够满足在校师生的教学需求。但是,从学校信息中心进行的几次调查来看,大部分的课程日点击率并不高,资源下载率、在线互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主要存在不实用(没有紧密对应教学内容)、类型单一(主要是文字和图片)、非结构化(没有构成资源系列)、读取不方便(需要下载)等问题;从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制作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意识,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更多地被认为是申报各类精品课程的手段而非推动教学改革的工具。2014年底,学校决定在校内推广微课的建设和应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以实用性微课为主的教学资源,以带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所在的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工作,配合学校教务处开展项目组织和实施工作。
三、策略探究
为保证微课建设项目在校内的有效开展,学校信息中心和教务处通过研究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学习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一年多来对高职教师微课制作能力提升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策略:(一)注重技术支持团队的创建。关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过程中的抵制力研究的欧美学者JohnBauer&JeffreKenton认为,学校需要配置一个有时间致力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熟练人员,也可称之为“技术协调员”(Tech-coordinator),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以增加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愿[3]。2015年,河职院在项目初期组建了一个以信息中心、教务处、督导处人员为主要参与者的“微课建设技术支持团队”,团队的组成人员包括教学研究人员、教育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为教师提供微课建设标准、组织技术培训。2016年,校内成立“教学信息化工作室”,由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人员指导,各专业熟悉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美工设计、网页设计的学生加入,主要为教师提供微课建设技术咨询和支持。通过以上两个团队的建立,帮助教师明确建设思路、扫清技术障碍,为微课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先行培训技术支持团队。微课作为一项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新产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为避免建设的盲目性,河职院首先派出校内技术支持团队核心成员外出培训,主要培训目的是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微课、怎样在校内应用和教师需提高哪些方面的微课制作技术。在明确的培训目标之上,学校精选了国内知名机构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或知名人士如微课实战派讲师刘万辉等开设的培训课程,内容选定微课理念、教学应用模式和微课开发实战技术,派出技术支持团队成员代表进行学习。学生团队方面,信息中心的教育技术人员根据微课制作需要将学生分为视频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美工设计、网页设计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技术攻关。(三)确保关键人物达成共识。在教学改革中有很多关键人物,他们起到支持、衔接、带动的作用,应该首先让这些人对改革的目标和方法有清晰的认识以保证项目成效、减少项目开展的阻力。在微课建设项目启动中,河职院首先组织了教学副院长、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专业主任、在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微课理念、应用的学习,由经过学习的技术支持团队成员代表开展讲座,并在讲座后进行了研讨,达成项目建设的共识,为教师在微课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包括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合理的教学任务分配以及更高的成就关注。(四)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1.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根据微课建设的需要进行选择,根据项目前期分析,理清微课理念、能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会制作微课是培训主要解决的问题。微课理念方面,鉴于国内学者对微课定义的不同阐释,需要向教师分析不同释义对于微课建设的影响,并让教师从中归纳出微课的显著特点,为建设实用型微课打下基础。微课教学应用模式方面,要紧紧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应用微课的特点向教师分析目前主要的微课应用模式:支持翻转课堂教学、课内差异化教学和课外辅导答疑等三种,同时要引导教师从微课的应用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结构化程度等方面出发,创新微课应用模式。微课制作技术方面,一要通过展示优秀微课示范微课教学设计方法,让教师明确微课的短小精悍关键在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是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的前提;二要传授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2.培训的形式由于教师是在职人员,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单一形式,不仅限制了参与的人数,也将影响培训的效果。河职院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面对面培训为主,在线模式相配合、相补充的综合模式。面对面模式———河职院通过举办“凤凰微课百校行”报告会、邀请微课实战派讲师刘万辉进行2天的集中培训、校内教育技术人员按各二级学院需要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让教师按照个人情况轻易获得技术的支持。在线模式———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教学信息化”课程网站,上传微课理念、微课制作、录制工具使用、专家讲座等系列在线教学视频以及工具软件,让老师随时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上获得技术帮助。在课程网站上,还提供了最新的国家政策、技术趋势、应用案例和国家培训信息,为学校教师把握教学信息化动态和做好个人学习规划提供信息平台。此外,教师在课程中也像其他网络课程一样进行了协作学习如发帖、评论等,教育技术人员也参与了网上指导,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自主、个性、灵活的优势。(五)提供实践机会。“技术整合技能需要参与者必须有机会了解项目,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创造一个新产品,焦点应该在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技术资源,而非仅仅是技术技能”,为促进河职院的微课建设,教务处在原有的校级三级课程建设项目:“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中加入了微课建设的要求,如优质课程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建设不少于10个课程相关微课;2015年,河职院将每年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改为微课大赛。通过以上的项目实践,促使教师开展了微课建设的实践工作。(六)与教师开展合作共建。集中式和非实时式的培训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全校教师微课制作能力,但是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根据TeresaFranklin,SandraTurner,MumbiKariukiandMesutDuran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指导关系”(MentoringRelationship),为教师提供及时(Just-in-time)的专业发展支持,以克服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障碍。“指导关系”可以根据个体发展情况为处于不同整合阶段的教师提供微课的设计、实施方面的指导、支持,涵盖技术和心理层面,让教师感到不再孤独。河职院以微课建设技术支持团队为基础,在2016年同时成立学生信息技术支持团队,与教师开展项目式、咨询式的合作,在微课项目建设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七)形成示范引领。由于资源、背景的高度一致性,本校的成功微课教学案例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好的教师培训内容,及时将这些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形成示范引领在微课项目建设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河职院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微课案例,通过建设网上微课展示平台、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微课视频上传至校内VOD点播系统等措施,加强了微课建设的宣传和推广。
四、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微课项目建设,河职院广大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信息中心近期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微课的制作微课理念、教学应用模式和微课开发实战技术较项目前期有了显著提高,如微课理论,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72.3%,了解人数占比22.7%,掌握人数占比5%,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13.7%,了解人数占比51%,掌握人数占比35%,创新人数占比0.3%;微课制作的核心技术录屏技术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81%,了解人数占比16%,掌握人数占比3%,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10%,了解人数占比66%,掌握人数占比22%,创新人数占比2%;微课应用于课堂模式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86%,了解人数占比12.4%,掌握人数占比1.6%,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27.1%,了解人数占比50%,掌握人数占比20%,创新人数占比3.2%;调查表明,微课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效果显著。在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有2位教师的微课作品获得奖项,同时,微课建设项目的实施也为我校2016年省级精品资源开发课程申报成功提供了强大支持。
五、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微课支持资料没有形成体系。虽然在支持教师建设微课过程中,河职院已经形成了一批建设资料包括视频、电子文档、应用软件等,但是从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这些资料太散乱,需要进一步整理成体系———针对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教师制作出不同内容的资料,并让教师方便地通过导航获得,从方便性和传播面考虑,方式最好是通过校内的网络平台统一提供。(二)微课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很多院校一样,河职院微课的建设也是从自上而下开始的,教师参与微课建设受功利或者命令驱使被动参与微课建设,无论是三级课程建设还是微课比赛中产生的微课资源,应用到实际课堂中的作用尚无法验证,高大上、烧钱式、竞赛式的微课始终是暂时的,平民化、低技术门槛式、实用型的微课才是未来学校需要大力倡导发展的。在微课建设项目中提出对微课应用的要求,并且根据应用效果给予一定的激励,可以促使教师将微课应用于课堂,进而提高微课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应用效果如何体现是个难题,现在比较实用而简单的方法是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点击率、下载率来统计,这需要学校有比较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其次,教师激励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物质激励和学术成就激励等方面,如果学校能为应用微课突出的教师提供各种激励将有效促进教师的参与。(三)关注教师微课制作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是实现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而要提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的能力,关键是需要调整教师的技术观,提升教师技术运用的“设计思想”,使教师从关注技术本身或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和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很容易陷进“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泥沼,没有把技术作为服务教学的角色,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需求。从河职院在项目前期和中期对教师微课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调查来看,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程度是最低的,这也说明,在了解、熟练使用技术之后,创新是教师需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建构需求发现、选择、组合运用技术来制作微课,而非机械地照搬教条式的做法。下一阶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改变教师的技术观将是改革的重点。
作者:曾彦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3]JohnBauer,JeffeyKenton.TowardTechnologyIntegrationintheSchools:WhyItIsn’tHappening[J].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2005,13(4):519-54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
>>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的探讨 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者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 基于常职院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周新成.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教师:下,2014,(11).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微课作品,并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
综观上述一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候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也更能促进广大老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到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升级与更替;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随着各界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与创新,近年来兴起了MOOCs、微课等课程资源建设风潮。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有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翻转课堂和微课亦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和资源创作,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译成颠倒课堂,是近年来兴起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新教学模式。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2007年,翻转课堂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两位化学教师首创。具体做法是用录屏软件制作讲解PPT的音视频,然后把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后复习或补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解决同学们的自学困难。逐步发展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知识,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的模式,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立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翻转课堂于2011年成为风靡全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虽然翻转课堂引发了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浪潮,但如何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系统阐释它的本质与优势,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的FlippedLearning Network网站认为,“翻转学习即直接教学从面向群体学习空间转向面向个体学习空间,而群体学习空间则转变成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应用概念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则在身旁进行指导。”[2]范德堡大学的教学发展中心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翻转,学生首先在课外接触课程即将学习的新材料(通常是阅读文献或观看视频讲座),然后在课堂时间通过问题解决、讨论或辩论等策略完成知识的内化。”[3]国内的学者针对相关课题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探求翻转课堂的过程和效果,以秦炜炜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翻转学习是学生利用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合作、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翻转课堂正是基于翻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4]综合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在教学方式、资源创作、教与学的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了大幅创新,是新兴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发展,对研究信息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其有着显著的优势:
1.促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能
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育传播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内建设了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程、名师名课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近年兴起的MOOCs、微课,更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资源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直困绕着教育界与教育领导机构。翻转课堂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资源需求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区别。翻转课堂的视频多是基于知识点的讲解与实操,而非传统的课堂录像。课程制作的方式与理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飞跃、教育媒体和工作也有了|的变化,最初的翻转课堂是录制的PPT演示与讲解、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实践视频、动漫、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传播,丰富了教学视频的形式。翻转课堂的视频以微视频为主,时间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下。翻转课堂的出现,提高了教学视频制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深入的学习和分享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赋予了学习者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根据需要,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教学时间和环境限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出现,克服了上述缺点,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时空,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资源或辅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疑难问题带回课堂由教师解答,促进了新型师生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促进网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移动终端的功能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漫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制作与传播,丰富了信息形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信息交互功能。为信息的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工具。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在数字化、智慧化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可以更深入的应用和推广。教师可根据课堂计划创作教学视频、上传到信息平台,供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自由支配时间的学习,通过论坛、公告板、朋友圈等多种渠道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展学习时空、不断创新学习实践。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实现体验式学习与探索,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效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二、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微课的兴起代表了新型教学视频的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微课成为近年来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学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新理念、新实践,各级教学单位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微课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可视为最早的微课理念;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于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为微课雏形。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则是由美国胡安学院的D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5]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关注始于2010年,相关概念最先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他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
2010年开始,国内兴起了微课建设浪潮,为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高,举办了大量的微课比赛。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都跃跃欲试,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很多机构和公司也都快速响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组织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比赛等活动。[7]资源建设推动了资源的应用,微课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广泛应用到教育和商业领域,甚至一些网络商城为推销产品都制作了大量的精品微课,微课的网络共享也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知识的分享,为促进教学改革、探索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有力支撑了教学资源的创作与传播,既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又丰富了资源的形式。与微课几乎并行的还有一个概念――微视频,而且经常被视为等同的含义,这也表明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和应用还有着较大的分歧、微课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学者关于微课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微课和微视频的概念相近,强调微课是一种视频载体的教学活动,时间大致在5-10分钟;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畴,认为微课是数字化的在线学习资源;三是从课程的角度审视微课,认为微课应该包含课程的计划、目标,及配套的其它辅助资源(课件、视频等)。从教育对象、学习模式、应用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观点均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考虑到正在实现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模式,则微课应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属性。从翻转课堂的角度思考,微课应该首先满足“课程”的概念,其次是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概念,因此从翻转课堂的角度研究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微建设与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知识点讲解与演示、学生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微课又是特殊形式的教学视频,特点就是时长非常短、知识量丰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所以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微课制作与应用,需要考虑教学计划、资源、平台、策略等一系列的因素,具体如下:
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微课资源库建设水平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需求,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首要问题是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适时切换)的设计。教学设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规划、教学计划、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师生互动等多种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次要依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梳理、根据授课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文字、图像、图像、视频、语音等),满足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再者,要对课堂做好系统性的规划,选好适合做成微课的知识和内容、提炼信息精华,适宜用短小的视频片段清晰传达信息,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微课的制作水平。最后,为更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方便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知识,课程视频资源库的建设必不可少,高水平的微课资源库是翻转课堂及其它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和保障。
2.推进微课平台建设、规范微课制作标准
微课资源的创作与建设如火如荼,各类微课比赛、信息技术比赛也日益增多,但微课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至今没有良好的微课教学平台广泛应用,这限制了微课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微课的长远发展。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8]缺少平台的支持,微课建设将囿于教师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生、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初衷背驰。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制作工具非常丰富,微课的制作方式也多样化,如录屏、视频录制、多媒体素材剪辑等,不同来源的微课、技术层面的差别非常大,一些微课的音视频质量非常不理想、难以达到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学界应加大研究力度、拟定微课的技术标准,为微课的创作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保证微课等教学视频的质量。
3.探索网络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或工具进入教育领域,如虚拟现实技术、微传播平台、仿真技术等,提升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对新教学模式和新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的网络学习模式日常成熟,为微课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建设良好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平台,及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实践新兴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提供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新兴教学资源的创作与应用能力,通过技术培训、比赛、项目、科研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化、自主性学习能力,泛在学习的发展将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以便有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实现终身学习。
综上,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教学与学习模式对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为实践网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受到诸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微课的有效利用,教育界仍需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推动微课的建设与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Flipped Learning Network.What is flipped learning?[EB/OL].(2014-03-12)[2015-05-19].http:///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6/FLIP_handout_FNL_Web.pdf.
[3]Vanderbilt University,Center for Teaching.Flippingthe classroom[EB/OL].2013-01-22)[2015-07-16].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
[4]秦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时代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名词、新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微课作为教育领域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将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为有机的一体,这也成为当下高校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一、微课教学概述
微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也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热议的微课概念来自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学者戴维•彭罗斯的微课程概念,同时也提出了微课程建设的五个步骤:列出课堂教学中需要传递的核心概念;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时长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和课程任务上传至课程管理系统。国内微课程研究方兴未艾,作为新兴研究热点,在微课程的具体名称、界定范围、资源组织模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微课依托信息技术,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是一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因为微课视频的时长特点,在内容上主要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技能点展开录制,这种小而精致的教学形式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成果。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二、艺术院校微课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艺术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征,相较于普通院校,艺术院校课程内容主要是以艺术专业为主,微课这一形式在艺术专业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可以使教学更为出彩。[1]从当前艺术院校微课教学发展情况来看,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微课本身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微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在教学设计上往往是录制一段上课视频就当作是微课教学视频,完全没有理解微课教学的真正意义。同时在微课的规范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微课应是一个小的教学流程的体现,包括了开头的课程内容介绍、教师信息、教学互动以及结尾教学总结和作业布置,而这些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内容,这种不规范的微课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艺术院校微课教学建设策略分析
1.强化微课教学理念。微课教学建设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教师是微课教学的践行者,要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不断提高深化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引导教师针对对待微课设计、开发、共享,深入理解微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微课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让教师在教学理念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微课教学在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2]2.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微课建设中涉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的技术,学校层面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微课教学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平台。3.注重微课教学建设的深入推广。微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仍处于发展阶段,从管理层来说,应不断推动微课教学传播推广工作的展开,将微课教学深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之中,努力深化微课教学的应用影响力,使其作用在本科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微课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教学推广应用中应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微课教学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也将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在微课教学建设要从教师、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微课教学体系,将微课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使其作用在时展中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法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和节奏。微n视频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将教学知识点制作成5~8分钟的视频,让何时看、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由学习者自己掌控,是真正的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与课堂教学不同,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微课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更重要的是,控制权掌握在学生手里。传统课堂中,学生即使不想学,也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或者中止教学过程。但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以随时关闭视频或者切换到其他地方去,因此,微课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设计,必须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从而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微课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知识精炼化原则
根据生理学研究,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知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视频时间越短,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率也越高。因此,胡铁生主任在《对当前各类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质疑:评审标准规定时长必须在6~8分钟内,有些内容能够4分钟就讲清讲透,为何还要往6分钟靠?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精练化,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抽象可视化原则
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认识以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双重编码理论指出: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与识别。因此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致力于将隐形(tacit)的、内隐(implicit)的知识外显化(explicit),降低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思维的发生。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的高波老师在其微课作品《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中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了抛物线定义及标准方程等内容,并且利用录屏软件配上语言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同时从视觉和语言双通道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简而言之,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微课“微、短、小”的优势,借助知识可视化手段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对学生尤其是自控力不强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的监控
“翻转课堂”采取建构式教学方式,微课视频牢牢抓住视觉反射与思维关联的特性,以点、线移动配合声音引导思维,先观察后发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渗透着趣味、学科思维方法和哲学思考。课前让学生在网上观看视频,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暂停、重复和快进,有利于填平“瑞士式奶酪”鸿沟,夯实知识基础。然后到课堂上做实验、做作业、相互交流,还有教师在一旁适时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帮助,是一种“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该种学习方式中,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能有效开展的“前置环节”和必要条件,否则后面的翻转很可能成为“空翻”或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子。那么,对于那些自主性、自控性不强的学生,教师如何监控其在课堂外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呢?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可汗学院展示的案例中,一名男子就在可汗学院的帮助下获得了电子工程的学位,他坦言反复看了视频二三十遍才能理解高等数学概念。从“二三十”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并提供多种相对成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如微课交互学习、练习进阶、学习记录与反思问题等),学生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但独立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维,指点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二)运用技术手段,掌握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可汗的教学系统里有一套评估检测系统,学生登录网站看视频,做题,作为“教练”的老师,可以在后台评估检测系统里,准确全面地察看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透过数据、曲线、表格与电脑统计图,可以知道学生在看什么内容、看了几遍、看了多长时间、哪里暂停、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借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掌握他们的实际状况,使因材施教有了实现可能性。
自主学习评测监控体系我国的微课资源现在大部分正处于微课作品的收集阶段,和可汗学院相比,中国微课网站的技术监控机制尚未成熟。在此阶段,我们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达到“技术”监控的效果。(1)使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这一过渡性的产物。此任务单布置后可以通过以电子文档提交或由班级学科科代表收集后交老师汇总统计,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后续的自主学习策略改变提供依据。(2)可利用Articulate Studio、Camtasia Studio等微课制作软件直接在微课作品中插入学习评测,使得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就能实时进行同步评测,其评测的结果能够通过邮件方式直接发送到指定的邮箱,再利用QQ、微信等搭建异步在线交互平台,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三、注意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的微课程建设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是否与我们一向倡导的“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等学习方式背道而驰呢?
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南京大学副教授杨俊锋在《国外微课的新发展》专题报告中指出,微课(micor-lecture)际应为micor-course,它不仅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视频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个专题、某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称为微课程。国外的可汗学院公开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2012),每个科目均由几门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的教学视频又是围绕一系列核心知识点来创作的。其中数学科目由微分方程、三角形、几何学-角、线性代数、概率等课程组成,而三角形课程的教学视频又围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角的例题”“另一个找三角形中角的例题”“多种解法求三角形内角”等核心内容创作而成。
我国在大规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技术,但是存在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极少有教师愿意把微课程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仅把微课程当成一次任务或比赛。在微课专题网站上展示了精彩的微课,但是不成体系,没有去思考学科中知识点之间更深层次联系,不成体系的微课不足以支持学生可持续性个性化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微课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