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就业需求调研

就业需求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就业需求调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就业需求调研

篇1

在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而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我们以医药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河北省内进行了此项调研,以明确用人单位对药学专科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河北省医药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3)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具体要求;(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75份,其中社会药店26个,医疗机构38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9个。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4个(社会药店21个,医疗机构33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8个)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

根据调查认为当前及未来适应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在医疗机构内:需要制剂配制岗位的占20%;质量检验的岗位占28%;库房管理的岗位占38%;药品调剂的岗位占59%;临床用药咨询的岗位占23%;静脉药物配置的岗位占13%。②在医药企业内:需要生产操作工岗位的占3%;需要质量检验岗位的占36%;需要医药代表岗位的占28%;需要市场专员岗位的占13%;需要药品采购员岗位的占45%;需要销售内勤19%。③在社会药店内:需要药房营业员岗位的占41%;需要质量管理岗位的占17%;需要库房管理岗位的占9%;需要用药咨询岗位的占39%;需要市场调研员岗位的占13%。

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

(1)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人才学历是:高中或中专占6%;大专占50%;本科占61%;硕士占6%;博士占6%。

(2)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型占41%;通用型占22%;创新型占36%;技能型占42%;综合型占61%。

(3)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是:党员占11%;预备党员占2%;学生干部占14%;社团干部占6%;职业能力占91%;社会实践经历占69%。

(4)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毕业学校占13%;所学专业占61%;学习成绩占3%;社会实践与项目经验占66%;知识与专业技能占77%。

3.当前医药产业转型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

(1)省市级医院:基本不再需要专科生,个别医院表示还将招收少量编制外合同工;(2)县级及以下医院:都还将招收专科生,但需求都很小;(3)医药企业:除个别医药企业表示因不可知因素未考虑过5年内的用工计划外,都表示将招收一定数量的药学专科生,这也将是药学专业专科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

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1)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不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企业,均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这是进行药学专业工作的前提。相对而言医疗单位对药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而企业更注重技能性操作。(2)所有受调查单位都认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明礼貌等素质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3)80%以上的受调查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药事法规等课程是药学专业人员必须学习的,而根据受调查单位性质的不同,对天然药物学、疾病论、药学英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四、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药学专业人员需求较大

根据近三年的需求情况调查,药学专业人员还有很大的缺口,特别是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药学人才。

2.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医药行业缺乏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更注重个人能力

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医药行业更注重药学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具有一定的特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

调查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知识受到了各医药行业的重视,而与所从事行业无直接联系的知识则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不必要。在这样的结果下,应该多增加专业性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训项目,让学生有多一点的动手机会,而基础性课程的课时则可以适当压缩。根据调研分析,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设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目标,对实用性不强的有关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主要是内容),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形成三梯次的实验实训体系,完成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实行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分段实习模式,使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学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营销方向,药品检验方向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职业方向的选修课。

篇2

[摘要] 为促进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效率和方向,特对我校312名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需求和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差异性对比。针对调查结果,结合高校现状,提出了四条就业指导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

关键词]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16-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本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构成指标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马改红(1988-),女,山东聊城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通讯作者黄群(196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护理学专业是人们常识中的“容易就业”的群体,但也渐渐凸显出就业压力。2013年,湖南省大专学历以上的护理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1万人,为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一席之地,毕业生们必须更加明确自身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状况,更好地提升自己[1]。身为辅导员,必需更加了解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内容、方式及相关策略等的需求,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我校护理学院部分实习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本科225人,专科87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设计了“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检测了其效度和信度。发放问卷338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

(三)问卷内容描述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含年级、专业方向、学历层次、家庭情况、专业认可度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职业规划情况,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时间、就业方向明确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评价等。第三部分为就业指导需求情况,包括对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就业指导信息开始提供时间的要求等。第四部分是对我校现有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有效度测评,如对现有就业指导方式、内容的接受程度等。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工具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方向明确度的差异性比较

就业方向即对所从事行业的明确性,主要调查就业地区和就业目标的明确性,不强调就业岗位。

由表1可以得知,2010级本科学生选择“很明确”或“明确”的学生比率较2011级专科学生偏高。选择“从未考虑”的学生2011级专科明显比2010级本科学生要多。虽然2011级专科和2010级本科是同一届毕业生,但是在就业方向的明确性选择方面,高年级本科生就业更确定。另外,同一年级的涉外护理和护理本科相比,涉外护理就业方向“未明确”明显较多。

(二)学生对于就业影响因素的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实际操作技能(87.1%)、气质风貌(83.3%)、表达沟通能力(81.4%)等三个方面。而在校所获荣誉奖励只有27.5%的人认为重要,30.2%的人认为不重要。社会关系则排在第四位,学生受到了社会现象的影响,并逐渐适应此现象。

(三)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表3得知,学生对于工作前景、工资待遇、工作强度是最关注的,同时对于医院等级类型也有68.5%的人认为是重要的,只有3人认为不重要。学生最不关注的是深造和培训机会,这也是由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四)学生对于现有就业指导的评价

我们对开展就业指导时间、开展就业指导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有75%的同学认为开展就业指导是“一贯式”的[2],应当贯穿大学全程,而不是在大一上完就业指导课程就搁置一旁,希望能够将课程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与模拟职场训练相结合。78.6%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不够贴近专业现状,希望增加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前景、工作特点、今后发展途径、用人单位信息等内容。目前80%的同学认为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应该多样化,不仅仅通过实、班级QQ群等方式传递信息,还应开通就业微博、就业飞信等。在进行我校就业指导满意度现状调查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29%的学生认为一般,24%的学生认为满意。因此,我校的就业指导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五)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4,除了考研策略指导以外,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为了帮助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把握好重点,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及教育便是关键性环节。通过本调查,研究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及同等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一)建立“四年制一贯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观念培养期—目标树立期—竞争力提升期—技巧应用期。大一入学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消除自我满足的心理,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劣态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二进入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树立符合自身水平的就业目标,如对医院等次、就业地区、职务等进行分析。进入大三后,通过鼓励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最新就业政策、解答就业程序和方式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大四便是就业技巧传授期,随着实习招聘和就业招聘会的开展,学生的就业技巧投入应用,老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技巧、求职简历、招聘单位介绍等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缺点,弥补不足,力求展现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二)建立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团体档案

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我们应根据不同团体学生的特征进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如对于今后计划考研的同学,在辅导上应注重考研目标的选取,考研时间安排和考研策略的应用。今后不从事临床护理的同学,帮助其了解兴趣所在,确定职业方向。对于毕业后决定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我们应该多提供有关护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及薪酬等方面的信息。

(三)就业专干职业化,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力量过于单薄,很难发挥实效作用。就业指导的重心仍在二级学院的学生科。作为就业专干,我们是跟年级走,每年换人很难形成职业化团队。因此,建议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定岗定人,与就业专干的工作区分开来,专门针对各年级,配合年级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专干结合各专业的现状、各专业的招聘单位特点指导学生。辅导人员首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就业指导专项培训,对于获得由美国国家职业辅导协会颁发的全国注册职业辅导证书[3]的给予相应奖励。

(四)改进传统就业指导方法,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化

不断改进传统的职业指导内容和方法,指导方式从灌输式转向体验式。通过职业测评、情景模拟、企业实践、体验式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4],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五)利用“特色成长辅导室”,开展成长成才的职业教育

1. 进行“天使一齐飞”的团体辅导

定期请已经就业或者已经确定工作单位的优秀毕业生,在特色成长辅导室进行经验分享、小组式讨论。开展“传递正能量”“就业经验谈”等团体辅导活动,传授就业经验。

2. 进行“第二课堂”个体辅导

我院与索菲亚美业集团联合开办了“第二课堂”, 对毕业生进行题为“如何成为自信的女人?”的含形体、品质、内涵等方面的辅导,塑造知性美、心灵美、品行美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赵雅娟,陈长香,周艳梅,等.对护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10):2183-2184.

[2] 黄桂荣,吴娜,张丽,等.实习护生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80-378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处渤海湾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滨海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战略之首,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定位在: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行业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适应于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调研

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电子、机电、冶金等行业中,进行了以电子人才需求为专题的社会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是: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工作的一线操作岗位占5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的管理岗位占25%;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约占15%;售后技术服务的技术岗位不足10%。

通过上述调研将用人需求归纳为七项典型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七项典型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并且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是必须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具有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产品制造、检测、维护与维修为培养方向,培养会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1.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明确教学思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看出,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通信技术及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等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而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包括上述课程的技术与技能,所以在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中应包括以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为:(1)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20学时)。工艺文件识读能力,电子产品方框图、原理图、印制电路图识读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焊接装配、压接装配、绕接装配、螺纹连接、胶接装配、穿刺装配、铆接装配等能力。(2)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30学时)。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3)信技术及系统(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4)高频电子线路(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5)电视技术(30学时)。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调试、产品异常分析、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电视机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最后构成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共120学时。

3.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1)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其实践性。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情境下实施案例教学和岗位训练,实现课程的职业性。(2)开放性。网络课程对校内、外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学习助学资料、相关职业标准,查看电子教案、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源。(3)螺旋式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以企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度提升其深度和广度。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促进学习,教、学、做、思四位一体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以企业生产岗位为训练平台,以零缺陷为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与认知水平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七个项目:项目一,简单电子电路为分析与安装;项目二,收音机组装与调试;项目三,信号发生器组装与调试;项目四,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组装;项目五,电子秒表的电路的组装;项目六,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以上六个项目是基本技能培养,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市场调研中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金融具机运营维护与维修工作,所以增加技能拓展内容――项目七ATM机的原理与维修。从而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

这次的调查结果让人喜忧参半,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又不免有许多的担忧。简短地概括我们的心情就是“矛盾”,而矛盾这个词又很准确地形容了现有酒店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矛盾一:酒店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急需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从事服务及初中级管理。有报道称,餐饮酒店业出现了近几年以来最严重的用工荒,作为目前最缺员工的行业,保守估计缺口至少为13万人。矛盾二:酒店企业能招进大学生却留不住大学生。我们此次的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刚开始就业的时候也选择了酒店企业,但是在酒店企业工作半年或一年以后大部分选择离开。矛盾三:大学生自信满满地走进酒店企业,而又狼狈地走出这里。

二、存在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应是我们高校、酒店企业、大学生都应思考的问题。其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一)客观原因分析

酒店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被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在社会上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而从事酒店行业,又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另外,对大学生而言,要他们从基层做起,同低学历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面地服务客人,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其家庭,大部分人是很难接受的。在大部分人看来,大学生应该属于管理层,而不是去做普通的服务员。此外,社会和家长对酒店工作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酒店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自己子女在酒店工作是件丢人的事,因而反对子女到酒店从事服务工作。

(二)酒店企业原因分析

1.酒店企业管理者的问题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培训。很多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所需要的是大学生的文凭而不是大学生的本人,招进来之后任凭大学生自由发展,缺少必要的引导。特别是部分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大学生员工的招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很少涉及职业培训、岗位设计,更不用说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致使大学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个人能力得不到及时的提升,大大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导致频频跳槽。第二,福利待遇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任何想长久发展的酒店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酒店将其远大理想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手段,因为管理的本质是管人,是处理人际关系,其核心就是激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往来,又有多少人能摆脱一个“利”字呢?特别是我们的大学生,十五年的寒窗苦读,父母倾其所有的经济投入,让很多的大学生将工作后的福利待遇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而目前我国酒店企业之间及与其它行业之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刚刚毕业,作为一名普通的服务员,工资相对而言是较低的,所以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寻找到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选择跳槽。

2.酒店企业发展空间不大我国的酒店业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的接轨,我国的酒店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国际酒店集团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使得五星级酒店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层干部年轻化,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大学生提升机会相对减少,于是他们缺乏对未来的信心而选择跳槽。另一方面,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有一部分酒店企业还是保留着原有的经营理念,人才的选拔上也还是沿袭着传统的用人制度,“师傅带着徒弟”,师傅不走徒弟就永远没有提升的可能性,致使大学生看不见未来的发展,从而离开。

3.酒店企业工作环境差酒店员工,特别是对客服务的一线服务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既复杂又辛苦。即使这样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和部分领导的无理指责,甚至是克扣工资和奖金。再加上有些饭店,特别是老国有饭店,存在着内部人员关系过于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在此过程中,如果酒店管理者对他们再不关心重视,他们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就会因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而离开。

4.劳动强度和压力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商务转变,由早期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酒店竞争也从硬件比拼转到服务质量竞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酒店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酒店作为特殊的行业,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每分每秒都要准备着对客服务,特别是法定节假日,是酒店最繁忙的日子,作为酒店行业的服务人员,休息时间不但不固定,而且大部分人休息的时候却是酒店服务人员最忙最累的时候,因此大学生由于不能按时与家人、朋友一起休假而有所不满。在强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下,会使员工觉得工作环境过于压抑,从而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跳槽念头,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5.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员工没有归属感提起企业文化,每家酒店企业都会讲出来,但是不是所有的酒店企业都能把它有效地体现出来?酒店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特别体现为每家酒店对于员工的培养不重视,除了香格里拉、喜达屋、洲际这样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员工有完善的成长升职方案,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努力方向外,大部分的酒店则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思想,对员工的成长极不重视。其实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除了待遇之外,自己在这个企业能否得到进步和成长,是否有学习的机会,也是他们所非常关注的,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并准备干一番事业的大学生员工。如果无法让大学生在精神上有一定的职业归属感、忠诚度,那么一旦出现竞争对手挖墙脚的情况,则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动现象。

篇5

1.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外语的学习的工具性和应用性都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也随之大大增强,此外,国际化的交流对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如、参加学术会议)和以后的深造都要求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里的英语水平或能力不仅是公共英语的体现,在很多时候也是专业英语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2.文献综述

Richterich(1972)第一个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从那以后,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需求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Hutchinson&Waters(1987)提出以学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式。国内关于专业英语的研究为数不少,大多数文章集中在理论研究上,有刘法公(2001),陈冬纯(2001),李红(2001),韩萍、朱万忠、魏红(2003),刘法公(2003),蔡基刚(2004),陈冰冰(2005)等,他们对专门用途教学的性质及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很少,有孙秋丹、张健、董哲(2003),王蓓蕾(2004),马雁(2009)等,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学生期望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其中,孙秋丹等(2003)和马雁(2009)都论述了基于网络的ESP课程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下述问题:

(1)运用需求调查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的文章少之又少。

(2)学生需求与参与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关注。

笔者通过在某大学医学专业展开需求调查,以医学英语作为案例来分析专业英语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给目前的专业英语改革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最终达到提高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取Hutchinson&Waters(1987)模式来设计问卷,在某大学医学院2004级和2005级医学生中展开需求分析的调查,我们随机抽取73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有效问卷数是69份,有效率为95.5%。

3.1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表1 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

如表1所示,对学生来说,专业英语写作技能的需求总体上要比公共英语的要大,这主要是因为步入高年级的学生日益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写作能力的需求达到58%,他们无论是查阅文献获取最新的国际上医学领域的信息还是撰写自己的论文,都感到专业英语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问到专业英语在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重要性时(单选题),认为“重要”、“非常重要”和“至关重要”的学生分别是14.5%、44.9%和8.7%,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认为专业英语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们对一般口语技能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对公共英语阅读技能并不怎么看重,这可能是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口语技能,所以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好而口语却比较薄弱,他们期望加强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是专业英语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88.4%选择阅读专业文献或资料的能力),因为对国内学生或是将来的从业人员来说,阅读文献在他们接触到外语的情形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2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表2 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方面,如表2所示,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突出实用性,这里实用性主要指的是进行医疗对话、撰写英文病例和英文摘要或是论文、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应有相关学科的侧重点,这就说明专业英语还要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医学领域。除了经典的专业文献外,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最新的专业文献应该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在问到专业英语的题材时,分别有58%的学生认为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42%的学生选择国外医学教科书选读,34.8%的学生倾向于经典医学文献。

4.调查结果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4.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EGP)之后的医学专业英语(ESP)除了要培养和训练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此外,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要得到加强。因此,笔者建议:医学英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专业英语基础课,选修课包含一般口语课、医学英语口语课、外国医学期刊选读、医学应用写作等。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论文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而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所以开设医学应用写作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课上可以多介绍英语论文的格式、科技论文的语法语言特点等,笔者认为加强医学英语基础课和丰富医学英语选修课将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4.2教材

医学专业英语基础课的教材选文要注重实用性,最好改编自国外医学优秀期刊论文、国外医学教科书和经典的医学文献。王蓓蕾(2004)在调查中发现教材的难度系数和实用性在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中很关键,在访谈中,学生也多次提到实用性在医学英语的重要性,期望专业英语教学加强针对性,着重培养他们阅读原版文献、撰写英语论文的能力及真实场景中交流的能力。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难度较大,改编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和翻译是传统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写作和听说往往遭到忽视。阅读课教材要包含医学期刊文献、仪器和药品的说明书等有针对性和实用的材料,写作课教材要着重培养学生撰写病例和医学论文摘要和论文的能力,听说课教材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医学会话,比如医生和病人、医生和护士、医生和医生之间的交谈、病例报告或是模拟会诊等。

4.3教法

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把网络与多媒体引入到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是21世纪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制高点(马雁,2009),在课堂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搜集到的医学英语学习资料,可以是医学对话音频或视频剪辑,可以是网络上搜索到的医学期刊文献等。将最新而又实用的专业英语材料展现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大大提高了实用性和新颖性。在课外,教师可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把学生课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比如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课外网络上搜索到的英文版的医学知识带到课堂上分享展示辅之以谈论,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

4.4师资

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目前医学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专业教师,前者虽然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英语教育素养,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后者虽然自己能较好地使用英语查阅文献和撰写英语论文,但面对英语教学,也感到捉襟见肘。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希望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来完成医学英语的教学,笔者也认为这是将来ESP教学发展的方向,加强和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结成对子,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相互帮助(蔡基刚,2004)。李红(2001)也提出专业英语合作教学模式,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作,这值得进一步地探讨。

5.结语

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需求纳入到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去,这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和师资各方面结合学生的需求作了一些探讨,专业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人士不懈地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4.

[4]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75-78.

[5]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J].外语界,2001,(2):33-35.

[6]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2-27.

[7]李红.专门用途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3.

[7]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8]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25):60-63.

篇6

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含高专,后同)共设院校70个,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酒店及相关专业的占一半以上。旅游酒店职业教育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许多问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差,所学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等现象。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建议及专业建设调研的部署,该院酒店管理专业对上海市多家酒店、餐饮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进行了总结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因此,本次针对上海市酒店行业所开展的市场调研,主要通过调查上海市各大星级酒店、餐饮酒店与旅游相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论证开设酒店管理高职专业的必要性,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酒店及相关企业共35家,其中星级酒店17家(含5星级酒店5家、4星级酒店8家、3星级酒店4家)、经济型酒店2家、其他级别酒店6家、餐饮酒店企业10家。将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员工招聘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酒店行业招聘人员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该酒店所需招聘人员的具体岗位及学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

(2)专家访谈。个别访谈了本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就上海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建设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3)实地考察。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于2008年2月~7月在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进行近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先后在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经营部门轮岗实习,对上海市酒店行业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大量考察,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酒店行业人员需求岗位构成

本次调查的招聘岗位涉及了酒店各个部门共35种具体岗位,总招聘员工811人。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各连锁酒店在外地扩张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人数为150人。此外,部分酒店还需要招聘部门总监、部门经理之类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这类人员对于应聘者年龄和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不适合高职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在后面的统计中将这3种岗位忽略。

除此之外的32个岗位,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两种层次。我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各部门岗位需求的员工人数与见表1、图1:

2.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在对酒店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学历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如主管、领班等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3%),其次是本科(占27%);对于服务员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占20%),大部分招聘岗位对于服务员没有具体学历要求。

3.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针对用人单位对于各岗位员工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我们经过调查以后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见表2、图2。

分析可见,在目前上海酒店业对人员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32种岗位中提出此要求的有22种,占68.75%;尤其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对于员工能够用英语提供服务是起码的要求。

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也有22种岗位提出此要求,占68.75%。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客人的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比一般的物质生产行业更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的灵敏程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较好的形象和气质,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基础。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尤其是直接面对客人的员工的外在形象,但学校对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面试却不够重视,这为未来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上海各大星级酒店普遍使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如Fidelio、Opera等来进行基本的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

第五位的是员工培训技能,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对于下属员工的在岗业务培训技能;分列其后的是营销知识、写作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此外,部分岗位也对员工提出了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求。

三、讨论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本次调研发现,上海市酒店行业存在大量人才需求。此外,酒店方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比较重视的知识仅停留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上,部分酒店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用到,需要改进,甚至有酒店认为酒店管理没有专业特色,酒店员工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以上岗。由此可见,一方面学校与酒店的沟通较少,酒店对学校教育不了解也不认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专业需求。

本文认为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酒店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该校酒店专业构建了“2+1”的教学模式,通过二年校内教学与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酒店行业对于员工英语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在课程中加大实用英语、酒店情景英语等英语课程的课时与比例;针对酒店对员工沟通能力的要求,该校开设了实用人际沟通技巧课程;鉴于酒店行业对员工个人形象的重视,招生增设了面试环节,要求报考学生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此外,酒店礼仪、酒店培训实务都是对应此次调研所开设的课程。

总体来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思想道德、实用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酒店服务心理学、酒店情景英语、旅游学概论、旅游酒店法律法规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行业操作技能,开设酒店前厅管理实务、酒店客房管理实务、酒店礼仪、酒店营销实务、酒店后台管理实务、中餐知识与实务、西餐知识与实务、酒店培训实务、酒吧管理与调酒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人文修养,开设实用人际沟通技巧、中外民俗与文化、酒店日语口语、酒店法语口语、应用文写作、插花艺术、茶艺与茶道等课程。

3.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经过课程整合,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50%~60%的比重,由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支持。校内实训主要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各类实训室内完成,如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通过校内实训能较好地落实实践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校外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到酒店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先后与上海柏悦酒店、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上海威斯汀大酒店、上海千禧海鸥大酒店等十多家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较广的实习与就业选择机会。通过加强对校外实践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实习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庞肖梦 唐开源:《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3

[2]曲秀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21~22

篇7

关键词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24-02

在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行业之一。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展现出了比汽车制造业更广阔的经济前景和更加强劲的人才需求。而其中,“汽车营销”的内涵与外延已经远远超越了“汽车销售”这个概念,成为包括新车营销、配件与用品营销、二手车营销、维修接待、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汽车运动、汽车展会等多种行业的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个几乎囊括了整个汽车后市场的产业链,提供了庞大的岗位群,其中有众多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岗位,但是,目前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且大量的人员来自于汽车维修行业或者其它行业,汽车营销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难以保证。因此,笔者对深圳市汽车营销行业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了深圳市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及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掌握了汽车营销工作岗位状况一手资料,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建立基于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职业导向的课程模式。

一、汽车营销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专家统计,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销售市场发展。

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汽车销售和保有量增长迅速。2014年8月,深圳汽车销量4.62万辆,而9月16日,随着深圳第300万辆机动车上牌,标志着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迈入300万辆时代,至此,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全国排名第5,汽车保有量全国第3(前两名是北京、成都),车辆密度为每公里480辆,远超国际上每公里270辆警戒线,高居全国之首。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汽车后市场的新车销售、汽车维修、零部件供应、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附件销售、二手车销售、交通驾驶教育的市场空间膨胀的越大。一般而言,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可占据总利润的60%~70%左右。目前,相对于整车销售的利润缩水,中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利润率高达40%,而整个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惊人。

二、汽车营销人才的现状与需求

汽车后服务市场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的服务。以轿车为例,所谓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与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的服务;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的服务,包括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与保险资讯等服务;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与轿车使用相关的服务,包括维修保养、车内装饰(或改装)、金融服务、事故保险、索赔咨询、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等内容。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涉及汽车后市场的汽车企业业务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的企业市场行为越来越多,也急需大量相关懂得汽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人员需求量将持续上升,人才需求将达到较大规模。同时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服务行业。我国从事汽车服务行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则仅占10%(其中专科层次的占了大多数,而本科层次的更少),结构比例约为4 ∶ 5 ∶ 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2 ∶ 4 ∶ 4。从业人员中的技能等级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工总数的8%。由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差,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到位。最近几年由于汽车类的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紧缺。今年的汽车服务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在二手车市场上也同样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两年后又跃居世界第二。而随着新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二手乘用车市场作为汽车市场的又一生力军正在逐步崛起走强。根据环亚预测结果,未来二手乘用车销量与新车销量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在2012年达到新车销量的1/2。但这与发达国家成熟二手乘用车市场表现(二手乘用车约为新车的2~3倍)仍有明显差距。未来几年,我国二手乘用车的供需总量仍将稳定增长。在深圳市旧机动车市场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受过规范教育的二手车销售人员,以及二手车鉴定评估人员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还是很少的,整个市场亟需受过正规教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二手车销售人员和二手车鉴定评估人员进入汽车销售的领域,来提升整个汽车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目前市场上汽车服务与销售人才显得相对缺乏,从一线的销售人员到中高级的销售主管都很缺。显然,这方面的人才也非常吃香。未来几年内,汽车营销人才的缺口将高达80万人。

三、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教育现状

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也对我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潜在的要求。开设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对于学校教学的改革最希望改变的是实训教学、人品教育、教学方法,其次是课程设置、办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调研中,企业对我们学校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学校多安排些素质教育,如目前实习生到企业的留存率偏低,跟部分同学吃不了苦或学校与企业的竞争性现实差距较大,导致坚持不下来,学校教育需多加强、增加敬业、进取精神的培养,提倡需技术,要成才,必须学会坚持,不断理论结合企业实践,才能成长、提高。

其次,在专业或课程安排上,要有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力。这对于从事汽车销售和售后客服,市场职业都是必须的基础。在课程上设置上,能结合市场或汽车4S店的实际工作内容来设置,流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到企业能很快上手,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走访的企业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越是高层对非智力因素越看中,在对待智力因素的态度上越是高层领导对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文化知识越不看重。“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德者才不会差到哪里去,有才而无德者乃企业之隐患。

四、对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根据我们对深圳地区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和汽车营销从业人员结构的分析,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汽车销售企业的销售顾问、前台接待、保险承保员、保险理赔员、续保专员、服务顾问、客服专员、服务员、展厅集客统计员、精品附件销售员等;以及保险公司的承保岗,主要工作是出保单。此岗位需要专业的保险知识,针对于汽车专业,以所学过《汽车保险与理赔》为优势,其他涉及的不多。承保岗分为:①内勤:柜面业务人员,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主要负责接待上门客户,店内的一些工作安排。②外勤:主要负责联系客户,为店里拉保费,俗称“跑保险”。③保险理赔岗位有定损员:事故车的定损,现场查勘,它需要专业的汽车方面知识,与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对口,例如:事故车出险后,哪些部位受损,需要修理还是换件,这些依托对汽车结构的了解,如所学的《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相关内容并且需要经验。入职后,保险公司内部将培训,考定损员初级证书,工作六年后,考中级证书,还有高级证书,此岗位发展前景非常好。④核损员:定损之后,需要上级部门进行核损,核损比定损高一级,没有几年工作经验不容易任职。索赔员:在保险理赔进行最后阶段时,需要核赔员进行最后赔款的审核。这个工作一般也是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以做。但经过定损员的工作历练,可实现定损员和核赔员的晋升。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围绕职业素养进行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适应深圳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就必须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汽车营销工作和服务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在“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并通过技能操作课、案例课、综合模拟实训课,以及进企业实习等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别要重视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以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为前提,通过对专业通用职业能力课程的分层次组合,构造一个项目式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形成具有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

3.建立职教集团国际合作机制。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应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为此,学校应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企业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职教课程体系,提高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这样可以引导专业走外向化发展道路,通过外向化发展推动内涵建设,有效扩大国内外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应对竞争的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汽车后市场迅速崛起,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如何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加强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力度,都是值得深思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根据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并结合中职学校的传统优势,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创新思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董国荣,包凡彪.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周朝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何乔义,李刚.汽车营销人员的汽车专业素质要求与培养办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篇8

一、引言

唐秦区域(指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下同)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交通便利、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境外多家外资企业,其中,日资企业处于迅速增长的趋势。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秦皇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唐山开平工业园区、曹妃甸和京唐港等地均有多家日企落户,目前大大小小已经达到70多家。有的是刚刚起步,有些虽然建厂有几年历史,但是因其经营业绩良好,也呈现出规模扩大的趋势。引进企业之后,解决人才需求问题是各家外企的其当务之急。

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河北省曹妃甸区域经济的研究日趋增多,无论从投机渠道还是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以河北省唐秦区域日资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展开的调研尚不多见。

从全国来看,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往往集中体现在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满方面,指责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实践能力差等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外企在录用人才之际,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可塑性。具备了这两点,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他们才能迅速理解指导人员的讲解内容,企业才能够将他们培养成自己所需的人才。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唐秦区域外企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首先,分析与指导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次,通过对日企人才录用标准的分析,也为高校培养人才指出合理的道路。为我省高校在调整教改方向方面尽绵薄之力。

二、唐秦区域日企高校毕业生需求现状及人才录用标准

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国企、事业单位缺编极少。面对日企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外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但是,究竟日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在准备进日企就业或面试之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很多高校毕业生深感迷茫的问题。

1、近年来日企人才需求现状

2、日企人才录用标准

近年来,各个不同职位人才录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趋势:

(1)语言翻译类人才录用标准

首先,要求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很好的与翻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保证翻译质量;此外还要求精通翻译资料的整理收集、知识管理工作;并且方便外出工作者优先,因而男士在竞聘时常常占有一定优势。

(2)销售管理类人员人才录用标准

首先,本科以上学历的2011届应届毕业生,取得证券从业资格者或者承诺在2011年7月前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优先考虑;性别不限,金融、经济学专业;此外,优秀学生干部和社团骨干优先考虑;要求立志投身证券事业,自信乐观,敢于挑战自我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3)专业技术类岗位的技能要求(此处主要指产品设计类):

①要求可以熟练使用三维设计软件(建模、渲染、动画制作);

②要求参加过平面设计软件类工作;

③可以基本操作使用FLASH等二维动画软件;

④具有参加使用AE等后期制作软件及相关硬件的经验;

⑤基本可以熟练使用摄像照相等设备;

⑥具有网站的建站和网站设计类相关工作经历。

三、近年来日企人才录用标准的特色及趋势

今年来,诸多外企人才录用标准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汇总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要求被录用人员综合素质高,且呈现一专多能的录用标准;

2、多重岗位均重视沟通能力,主要指语言水平和语言交流技巧);

3、日趋重视团结协作精神;

4、对工作经验日益重视,多个岗位均只招聘有经验者;

5、在面试等诸多环节,非常重视对被录用人员可塑性的考核;

6、注重对被录用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考核。

四、日企与我国企业录用标准的异同点

日本企业在录用人才之际,有着与我国不同录用标准:

第一,在同等学力情况下,首先录用高学历者,但是更加看重一专多能的实用形复合式人才;

第二,在学力相同情况下,录用人才由多名领导综合评定,其中以沟通能力、处事风格、人员的可塑性、吃苦耐劳精神的评判为主要评价基准。

因为日企每录用一名员工后,会迅速开始对员工进行为期半年至三年的培训。能否尽快领会培训内容、迅速融入集体中,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都是他们所看重的项目。

第三,当日企无法录用到合适的有经验员工时,他们很少像我国多家企业那样到其它企业挖人,采用正规途径,对可塑性人员进行及时培训,甚至不惜重金送到国外学习的也不在少数。

五、日企人才需求现状对高校改革的启示

1、我国高校改革中的困境

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府,虽有专业区分,但是毕竟不是职业技术学校,也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附属学校,指望高校毕业生刚刚进入某一家单位就对工作得心应手是不可能的。外企在录用人才之际,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可塑性。具备了这两点,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他们才能迅速理解指导人员的讲解内容,企业才能够将他们培养成自己所需的人才。

在我们对高校或其毕业生进行多方指责之际,有人提出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创新型课程的教学等改革建议。殊不知当前这些改革进展得很不尽人意。有多少单位愿意接受还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学生进现场实习?按照目前的学生规模分析,一个教师动辄指导几十人实习,又能有多少创新,单单学生的安全问题就让教师提心吊胆,那还能有创新内容出炉?即使是为了应付各所高校的任务,搞了一些所谓的实践,又能有多大收获?全社会对大学的指责让高校的教师左右为难。学习与借鉴外国的人才评价机制,也成为高校及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的途径之一。

2、日企对高校人才的不满意之处

在笔者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均得到企业的好评,但是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在成为企业人员后,敬业精神的培养成为一大难以逾越的关口。

第二,接受事物的能力和态度都相对缓慢;

第三,团结协作的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

第四,对就职企业没有责任感和忠诚意识,动辄辞职,使得企业花费重金培养的人才随时流失;

第五,高校毕业生刚进公司时不良习惯极多:迟到、早退、撒谎、推卸责任等,和自己的学历不符的行为习惯过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因为长期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到了就业岗位,就表现为对工作不重视,即使工作中出现错误也不会认错,一切均无所谓的态度令诸多企业很是不满。

3、日企人才需求现状对高校改革的启示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极为困难的特殊时期,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高校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提高授课教师对社会及就业市场的认识水平;

(2)学校多开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类的课程,并为每个班级配备高水平的人生指导类的教师;

(3)指导大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际活动,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以及正确的责任意识;

(5)逐渐改变目前死板的大学生考试制度,制定从多角度考核学生素质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国玲等.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与翻译人才需求现状研究.中国商贸[J] 2010(19)

[2]史岩等.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商业时代[J] 2011(10)

篇9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该省的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猛。杭嘉湖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三角的中南部,该地区外向型企业多,各类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的外连程度高。外贸,外服,外技等涉外型企业蓬勃发展。该地区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额在整个杭嘉湖区域经济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球货币一体化,涉外企业对外开放程度加快,这些企业对于中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对于技能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因此这些外向型企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员工的英语技能要求既有共性,也因各自行业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外向型企业的岗位需求成为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1调查的设计,目的和实施

本研究将通过抽样调查杭嘉湖地区的外向型企业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适应情况,具体了解这些企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不同工种岗位对英语技能要求的特点。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英语技能的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可以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变化。学校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英语人才,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本调查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这些学生主要就职于长三角地区的服装,建筑,工艺品,银行和海关等涉外企业。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英语使用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英语使用情况的自我评价。此次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76份,收回学生问卷76份,向企业负责人发放问卷57份,收回57份。

2调查的结果

2.1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类别分布

调查发现毕业生大多就职于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完成交际任务的岗位,企业基本可以分为表中的四类。长三角地区外贸制造加工企业较多,服装,玩具。电器,工艺品等岗位的需求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基本上在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所列出的岗位群之列,基本上能够对口就业。

2.2企业对应聘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要求

问卷中将学历要求和工作经历分别划分为“不限、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和“无、1年、2到3年、3年以上”。通过统计发现企业对于应聘者学历的要求普遍比较高,70%以上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学历在本科或研究生以上。仍有接近20%的企业需要大专生。高职毕业生在诸多外向型企业中还是具有一定的求职机会的。可见企业现在也逐渐关注到人才与岗位的的匹配度,同时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企业普遍倾向于雇佣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往往无须再接受培训或者熟悉岗位就可以直接开始工作。而对于缺乏工作经历的高职毕业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毕业前通过顶岗实习,模拟实训等增加工作经验和经历,增加就业机会。

2.3毕业生对英语使用状况的自我评价

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毕业生认为“非常重要”或者“重要”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觉得“英语在实际工作中无关紧要”。而在对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四项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调查时,问卷把各项技能的使用频率划为“非常多,比较多,一般,很少”四个等级,并且分别赋值为“4,3,2,1”。结果表明四项语言技能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听说,写作,阅读和翻译。如果岗位涉外的因素较多,使用英语的机会也会比较多,员工在该岗位使用英语的频率会较高。如果岗位为生产车间或制造一线,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少,使用英语的频率也会减少。实际工作中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无疑是人们实现有效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各项技能在不同的岗位中的使用频率会存在差异。

2.4企业对于毕业生英语使用状况的评价调查

将企业对于毕业生英语使用状况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从表3发现企业对于毕业生工作中英语使用状况的满意程度普遍偏低。高职英语教学与企业对员工英语水平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有待完善。许多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技能还不能够满足外向型企业中工作岗位对于英语技能的要求。

2.5企业和员工认为工作中所需要提高的英语技能的反馈

企业主和员工普遍认为听说是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语言技能,接下来分别是写作,翻译和阅读。这也反映出日常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说和写等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

3讨论和意义

调查表明浙江省涉外企业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要求显著提高。高职毕业生虽然完成了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但与实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学校和企业可以从加强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职后继续培训等几方面着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英语人才。

3.1处理好特殊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关系

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英语语言的共核部分。语言共核是语言学家在对语言功能意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群中大多数人都使用的那部分语言。这部分语言不受地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话题的制约,在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大。语言教学中的教学对象,不论学习目的如何、未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掌握该部分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但是英语语言共核并不是英语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全部内容,英语语言共核作为适用于所有用途和场合的通用语言,仅仅是各个社会行业英语语言需求的基础。英语学习者仅仅使用语言共核部分并不能应付各种具体的英语语言交流场合。为了进行特定行业的英语交际,英语学习必须扩展到适用于特定语言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如果语言课程的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的功能需求,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它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就是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英语仅是该行业的媒介。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专门用途英语有着与通用英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它也具有不同于通用英语的语体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专业,采用或自编合适的ESP课程教材,让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体现ESP的不可替代性。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当地的区域经济。英语教学内容不必拘于语言的研究性,而应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应以行业和社会的需求为依据。

3.2加强实践性教学,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加强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强课堂,校内、校外实训等实践性环节教学,弥补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语言输入”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较受重视,而“语言输出”却相对受到忽视,学生的说和写等输出际能力成为了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可以开展多途径和多形式的顶岗实训和实习,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真实交流,主动学习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与企业连手,根据岗位和行业特点,给学生提供完成真实性语言交际任务的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层次发展。学生的英语成绩考核可以突出校内成绩的评价与企业实践的评价相结合。

3.3加强职中培训,提高工作中的自我学习能力

企业应该引导员工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员工只有通过不断汲取与本行业有关的语言知识,把知识和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转变成实际的语言技能,才难满足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本地区企业员工的英语水平,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企业对新老员工英语技能的培训是很有意义的。企业应该着眼与长远,结合本企业的岗位和本行业所涉及的英语技能需求,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语言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造就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英语技能的队伍。各地区的行业协会,外贸协会也是此类培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8-03

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

当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改变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分析我国产业结构未来的调整趋势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动情况,对探求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划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可谓意义重大。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技能人才的关系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人才之间并不是单纯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才需求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制约和调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人才结构的高级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结构受产业结构的制约,即人才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定,从而使人才结构的形成能够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有学者在研究中引入人力资源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也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是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产业贡献与人才投入量二者强相关。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伴随着产业贡献的增加、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区域人才投入的合理化增加,也会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贡献的增多;相反,产业结构落后,导致产业贡献剧降,难以吸收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区域人才数量的不足也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贡献增加迟缓。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

综合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已步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轨道,其调整趋势也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下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层面来看,我国自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趋协调,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从改革开放以来33年间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生产总值中近三分之一的占比下降到了当前的10%左右,在以往的三十余年中其占比虽然有所反复,但就其大趋势,特别是1983年以来的趋势基本上为直线下降;从图1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此三十余年间发展得较为稳定,且其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几近持平。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

从培养现状来看,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从直接培养到政策环境,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良好的势头。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本研究认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继续扩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强劲。这是因为: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投入大批高技能人才来实现技术的创造创新以及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其次,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这既是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来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生产的目的,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降低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等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持续提升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教育部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理论组织者、企业引导者和实践传播者的角色,且具备教师教学功底扎实、教学内容系统、教育方法得当等优势,可以说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仅以技工学校历年的学生人数分布为例(如图2所示),技工学校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三条曲线自进入21世纪以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态势更为陡峭,可见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技工学校的培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从职业培训角度来看,我国能够为职工提供技术培训的学校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是从注册学生数和结业学生数来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增长速度虽不及技工学校,但能够在培训学校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培训学校的发展能够兼顾规模和质量,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减少了资源浪费。

高技能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即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因此,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调整变动也必然会引起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关联变动。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文的论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相对稳定以及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趋势,而第一产业的“推力”作用和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力”作用势必会引起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使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能够得以合理配置。依据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需要,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将会对高技能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预测,到2020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只有1.44%;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达到了70.3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28.28%,尚不及第二产业的一半。规划中的预测方法是根据推算的需求权数进行经验计算,虽然不能完全考虑到未来20年间的诸多变化因素,但是从这一组预测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技能人才结构大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相吻合,即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次之。可以说,当前高技能人才在相关的政策体系和培养培训机构的调节下,会逐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从而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规格不断高移 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规格只有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下进行相应的提升,才能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高技能人才规格将在多方面的拉动下不断实现高移。首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其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再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后,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正如前文所说,知识和技能是人与产业对接的纽带。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应用的主体,人们通过认知、程序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通过相应的专业能力参与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国在特定阶段生产力的体现,其发展规律也制约着人才的规模、规格和结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不仅要发挥市场对优质资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配置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议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高技能人才是劳动力队伍的榜样和方向标,在满足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实现队伍规模扩大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总之,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深入探寻产业发展规律、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认清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只有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步伐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卉.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牛冲槐.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2.

[4]任艳波.产业结构调整动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罗传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就业,2010(12):48-50.

[6]赵惠娟,刘晓萌.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J].现代商业,2009(36):166-167.

[7]仲文祥.产业结构调整中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再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36-38.

[8]高圣虎,吴朝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2-13.

篇11

【摘 要】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的高尔夫运动爱好者,高尔夫旅游在云南得到了迅猛发展。面对

>> 河南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研究 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医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研究 创新型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校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环首都经济圈城市外语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保定白沟箱包产业外贸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药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调查研究 企业对广告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江苏省中小企业对现代会计信息化本科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上海航运服务类人才需求状况研究 云南本土外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研究 义乌外贸企业翻译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浅析云南省新农村少数民族艺术人才需求与状况 翻译人才需求趋势调查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伍方荣.中国高尔夫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刘静佳.基于利益相关群体理论的高尔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4)

[4]刘云强.高尔夫俱乐部人才需求特点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