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2: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本运营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7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7087313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中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及其保障机制研究”(2013M54210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生态脆弱性视角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风险问题研究”(13JJ41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脆弱性分析”(12YJC790029)
作者简介:刘加林,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100);朱邦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是一个人均生态财富较低的国家,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一定生态资源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对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进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发掘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我国生态资本运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生态资本运营重视不够、生态产品市场消费不足、企业对生态资本运营意愿不高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生态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对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缺失。因此,厘清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探讨其作用机理,设定其绩效评价维度,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标准
效率通常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物质互换频率,而在经济社会中则是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这种方式往往忽略生态资源的投入。在引入生态要素之后,效率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价值上的投入产出比例了,生态效率的概念更强调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产出与物质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高效率的人类活动直接导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要考虑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效率的运用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本的稀缺性。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逼近甚至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人类不得不考虑如何以最少的生态资本消耗获取最多的物质资本服务,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概念的基本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所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随着可供人类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日益减少,资源生产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有效配置生态资本与保护生态环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经济规模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将有助于人们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来进行生态资本项目投资,以使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以外,还要考虑代际效率,也就是要兼顾后代人的权益。代际效率是一个现存所有人的集合体,并假定有可能界定该集体在任何时期的效用。就当前某种给定的效用水平而言,如果未来所有时点上的效用在经济方面都尽可能高,则这种跨期的生态资本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代际效率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生态资本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收益率都是均等的;第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δ等于消费贴现率γ。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经营,其本质内涵是要保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好坏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即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维度,即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影响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来配套执行。因而对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同时还需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效率问题。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评价维度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维度的构建取决于其价
图1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作用机理
值取向,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则是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设置的,这决定了区域生态资本运营要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面向来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即为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绩效评价维度是通过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中生态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主要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两个子维度来描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行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化技术,不断进行模式探索来推动生态价值的实现(P391)。经济绩效是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成效的核心标准,生态资本运营关键在于生态资本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与增值,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评价维度要评价生态投入要素在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价值增值的程度,通常用经营效果以及发展潜力两个子维度来表达经济价值变化过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关注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公众利益诉求,保持社会的公平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社会绩效评价维度要考虑生态投入要素在生态资本运营中所带来的社会公正性与社会正能量,实现资源环境的代际公平(P109-110),它主要通过社会文明与社会环境两个子维度来体现。由此可知,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经济绩效是核心,生态绩效是基础,而社会绩效是保障,三者共同构成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区域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全面、正确地衡量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就必须从多层面、多维度来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系统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从整体而言,其应用层面主要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区域(全国、省、市级),中观层面为行业,微观层面为企业。,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考虑宏观层面的绩效指标设计,下文中区域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即为宏观层面的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准则层(摘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来衡量)、指标层(可以反映要素特性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三级,
三、实证分析:以恩施州为例
(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赋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南部,与重庆市和湖南省临界,国土面积为24 061平方公里,现辖2市6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污染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生态资本雄厚,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区”之一。目前恩施州正在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对外争取生态补偿,对内实施生态资本运营,力图实现从“生态立州”到“绿色繁荣”。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综合评价要求对评价区域内的生态资本运营质量进行分等定级,而这种等级划分是否准确反映了生态资本运营质量区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准确评价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根据前文中所选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指标体系各层次因子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
(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结果
本次计算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是选用2007年的恩施州的数据为例。通过查询2008年恩施州统计年鉴、2008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各部门统计年报以及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加上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出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值,根据各指标的值查找其在中赋值表中的区间,该区间即为各指标的作用值。各指标综合评价值等于权重值与各指标作用值的乘积,公式如下:
指标综合评价值=指标权重值×指标作用值
各指标层的综合作用值为各指标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则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各指标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即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F综合评价值=F经营绩效+F发展潜力+F社会文明+F社会环境+F资源利用+F生态保护=F生态绩效+F社会绩效+F经济绩效。
根据2007年恩施州数据,利用上述的计算过程,计算出2007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如表3所示。
其余年份2001―2010年的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按照2007年的方式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根据2001―201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历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第二个来源是各个部门的统计年报、各部门历年工作报告与工作总结、各部门发展研究报告;第三个来源是研究者自行调研数据。2000年―2009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如。
其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呈相对平稳,且逐步提高的趋势。从表4可知,2002年之前,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基本维持不变,总体绩效水平在45左右浮动;在2002―2005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有缓慢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十五”期间,州政府逐渐认识到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水平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4564增长到2009年7052,增幅达到60%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开始实施生态产业兴州战略,制定相关措施提升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如果拿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做比较,很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前者法制环境处在不断健全的阶段,依法行政办事是市场经济始终如一的倡导思想,市场调控作用处于明显的上升态势;后者则是潜意识的人治为主的做法,政府的行政行为干预性极强。通过对比,需要从中得出这样的认识趋向:政府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者,工作的方位、力度和宽度是值得研究与实际体现,该弱化的,则当仁不让地弱化;需强则强。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身处其中,依法掌握国有资本的权益,就必须与国有企业建立起规范的所有权关系。不要把政府的所有者监控权与管理地位行政权混为一体,从管理角色出发是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
(一)建立和规范资本市场,用政府有形的手去牵制市场无形的手;
(二)不断研究和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出新招、下新策;
(三)要用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去制衡市场可能涌现的违规违法的无效性,纯净资本市场。上面所谈的是宏观方面。如果从所有权者的角度出发,政府就要确实要把住利益要求,确立与占用国有资本企业的给予与索取的关系,即依法授权企业拥有法定的国有资本,也许依法享有权益的取得。
总之,国有资本要本着对所有者负责任的态度,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必要地市场磨练,成为有价值前景的资本。
二、应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实体的作用
国有资本运营,要注重和发挥资本经营实体的作用,资本经营实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具体运作。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各级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是第一层次;国有资产投资实体应该是第二层次,这个层次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国有资本的运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用经营的手段使国有资本成为流通中的有效股票,做到有效投资,效益回收,这些工作需要资本投资实体确实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运作。总之,在相关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不能终身不嫁人,要随着政策转移和市场变化等情况,国有资本要有所变,适时适度地做出经营、管理改制和出让的选择,既能盈利赚钱,又要及时收回投资,这是资本运营最有效的做法。其次,资本运营过程中,具体经营的国有企业,应该有维护所有者权益的法律意识和责任,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的,这是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管理最需要的基础。各级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应该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法约束国有资本经营实体自觉落实责任。国有企业应在法律责任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履行作为资产占有者的社会责任和资产权益责任。在目前,要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按国家所有、分级管理、自主经营、资本流动、质量为上的原则,由政府授权经营相关联的国有资本,并为此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起到维护资产所有者权益的责任。
三、国有资本运营要灵活多变
资本市场因流动而活,资本因流动而价值倍增,资本的流动性是自然属性,所以国有资本同其他方面资本一样都具有不间断地流动特点。过去国有资本之所以不能畅快流动,是因为受制政策的制约、环境的影响和资本市场不到位等各方因素,国有资本在资本市场中就是体现纯粹的自然属性,而不要受到所有制的制衡,要秉承市场规律的要求,向有效益的区域流动,在规定时间内取得应有的资本增值。目前国有资本仍有的层次是:中央级的国有资本;省级的国有资本;相当省一级的计划单列城市的国有资本;市级的国有资本;县(区)级的国有资本。这样规定仍具较强的行政色彩。因此在资本操作上有很强的地域或条件限制,是国有资本有别于其他资本不一样的地方。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要逐步创造条件剔除国有资本的所有制多层次性,开辟国有资本不但可以与民营资本、外来资本合作、合资路子,同时也要创造中央管理的国有资本能够被地方管理的国有资本所吸纳的事实,当然多数的时候是地方管理的国有资本被中央管理的国有资本所收购的问题。资本流动性决定了资本运营不但要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而且要越过所有制和上下级别的关系,要冲击不合理的层次利益。当然也因此会受到各层次利益主义的干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施在国家制度下的各种形式的强强联合,以及强弱组合,允许国有资本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上下走动,左右游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清除国有资本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无谓的分割和无效益垄断,使国有资本在进入市场法律操作问题上无障碍化。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在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准许各个层次国有资本在效益前提下的上下换位,在无所有制约束中达到资本的相互流动。
总之,可以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等相关措施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一、体育产业实施资本运作的意义
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高层次的经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资本运作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体育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排在我国体育产业前列的多数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已相继进入资本市场。一大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企业。部分体育企业不仅具备了现代企业的形式和内涵,而且在融资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要素投入来换取体育经济的增长,因而形成资产存量大,体育企业素质不高,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诸多弊端。通过体育资本运作,将有利于通过相关资产的流动重组来改变体育经济的增长方式。体育企业也将由生产型、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大重组。
第三,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资本运作将使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体育产业,同时为更多国内体育企业打入国际资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体育产业在国际化竞争性中,如果其资本运营方式只局限于国内的资本积累和集中,将与国际性体育产业以国际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反差,导致国内体育产业缺乏参与世界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各国的经济活动,能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
二、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启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有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两种渠道。当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而当其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时,则主要由证券市场来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美国,为体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大都是风险投资,而且多数是国际和国内著名的大公司。
欧洲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西班牙,资本运作更多是依赖证券市场,如英国曼联、利物普等十几家足球俱乐部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股票,不仅增加了俱乐部的资金来源,而且使世界各国球星分踏而至,从而带动了英国体育产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西班牙最著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运营资本基本上是从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西班牙的足球股票是整个股票市场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也是投资热情最高的一个板块。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主要还是依赖大公司的风险资本。
美国的体育产业极为发达,其体育产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体育产业的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投资体育产业平均资本利润率高达15%以上。美国体育产业的高度发展,使其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的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时,一些比较幼稚的项目和不很赚钱的项目,其发展基本上也是依赖于风险投资。而当其发展到相当水平后,一方面,凭借自我积累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产业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在资本市场的媒介作用下,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加盟体育产业,从而实现了多元化的资本运作。
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表明:资本市场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为体育行业大重组提供了运作平台,要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资本运作。
三、实现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重组
一是开展企业并购,即通过对体育企业或体育相关企业以购买方式和承担债务方式兼并弱势企业,促进低效益企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益企业流动,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二是实行改组,即通过股份制、公司化、集团化等改制重组,分离无效、低效资产,吸纳优质资产,实现资产优化配置。三是资本控股,即以资本购买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体育企业的控股权。四是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即通过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取得其他企业资本的经营权,达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五是资本的裂变、聚合,不断寻找合作伙伴,繁殖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资产在流动中增值,形成裂变、聚合的良性循环。六是嫁接改造,即通过以产权为载体,资产折价入股等吸引国外资本或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以招商方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优化资本存量。七是对劣势企业进行托管。即在企业的产权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优势企业获得对劣势企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总之,通过以上各种资本组合和裂变方式,促进体育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体育资本结构优化,以少量自有资本和增量资本带动更多的外部资本和存量资本,以实现体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所依托的资本市场的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可选择金融证券交易手段、产权交易型手段、基金交易手段等。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为体育发展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这些证券来收购兼并别的企业,如通过股市对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进行控股收购,在杠杆收购中则同时涉及到股票和债券的交易活动。利用进行产权交易手段进行资本运营即通过产权市场对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进行交易,以此来进行资本运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利用基金交易手段资本运营主要是通过成立共同基金来进行资本运营的活动。基金交易型资本运营可以有三种作用:一是聚沙成塔的作用。因为资本运营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而这些资金由单个企业承担则有较大的困难,成立基金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二是防范风险的作用。基金由众人出资成立,损失由众人分担;同时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大多不是集中于一个目标,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三是专家理财的作用。基金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都是专业人士,具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可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益和效率。
(三)实行多元化立体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指体育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购重组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同时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或提供多样劳务,将企业经营触角伸到多个经营领域和多方位的立体经营方式。体育产业实行多元化立体经营,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纵向延伸,即企业各经营内容要素相互依存,递延推进,环环相扣,紧密延伸。二是横向拓展,即企业各经营要素所涉及的领域或行业互不相干,没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经营。三是多元混合发展,即确立大市场观,进行多主体、多用户、多经济成份、多元化、立体化发展,科、工、贸、金融等优势互补,混合经营激活社会资本,不断壮大自己,形成规模优势。
(四)有效地营运体育无形资本
体育无形资本是我国体育事业积累起来的重要财富,它包括各类赛事的举办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体育组织团队、名人的声誉、体育场馆租赁、土地使用权、体育类的促销、体育品牌、体育文化专利、特许权等。管好用活这些无形资本是体育资本运营的重要内容。运营无形资产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扩散式运作。包括向外扩散和向内扩散,向外扩散是允许非体育企业生产自己的商标,而向内扩散是体育企业内部共享相关名牌。二是吸纳式运作。即运用体育无形资本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广拓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弥补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三是扩张式运作。通过体育无形资产的反哺有形资产,激活带动有形资产,实现利润最大化。四是集聚式运营。以体育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以体育品牌命名的体育企业集团,促进体育产业现有生产要素向企业集团集中,使品牌的无形资产迅速升值。五是通过资产评估,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六是加强无形资本的保护,维护体育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高效的体育资本运营的人才管理机制
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不仅是企业经营理念,更是高层次的管理手段、方法、技巧和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和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人才,特别是对企业资本运营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家。因此,实现资本运营条件下的体育企业家再造,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培养体育企业家的资本运营观念和能力,实现企业经营身份的一元化,造就现代意义上的真正企业家。建立体育企业家资本运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效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市场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纳贤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拔一批有战略眼光、懂金融、体育、法律、企业管理、财务方面的专家和各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体育产业的资本运营得以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远祥,孙庆祝.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的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2]任保国.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资本运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以较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企业不仅运用内部资源,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而且运用兼并、收购、参股、控股方式,实行资本的扩张,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促使资本集中和生产规模扩张,形成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收益,发展壮大企业实力。
1.2 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演进,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以求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生存权和发展权,增加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资本运营可以使企业借助市场高效率地调整自身生产经营方向,优化产品结构。
1.3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般而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共同组成。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取决于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是否合理。当企业的资本结构过重偏向借入资本,企业资本结构就呈现“劣化”趋势,造成企业负债过重,自有资本严重不足。资本运营则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结构由“劣化”向“优化”方向转变。股份制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促使企业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趋于合理,同时也分散投资的风险。
2.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2.1 决策主体非市场化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行为,追求的目标是资本收益最大化。但是我国目前有企业、集体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企业法人,他们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产权主体,因此,在这种非完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营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介入企业承包资本运营就成为一种必然。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决策,决策主体是所有权主体即有关行政机构。
2.2 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展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展,除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活动之外,还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领域。这种追求多元化扩展的做法,看起来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实质上却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并且容易跌入资本运营的陷阱,也就是主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可能使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它在很大程度阻碍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2.3 缺乏规范化的中介组织
中国的金融体系偏向于传统的借贷业务,侧重于发展商业银行,缺乏对产权介入动作的中介媒体。而产权交易媒体的建立是实现产权转让、资产流动、资产重组的必要条件,没有中介媒体的撮合,资产的流动非常困难,资金的流动非常缓慢,交易成本也非常高。我国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起步较晚,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过度投机,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了二级市场的炒作上了,对企业的购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意识淡薄。规范化的中介组织的缺位直接导致的信息流不均匀、不流畅。
2.4 资产评估不规范
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资产评估已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形成了国际上通告的资产评估方法、原则和程序。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一般都不强调资产价值的准确全面评估,在做法上多是通过清产核资来进行的。另外,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未按市场规律进行核算、评估与买卖。评估人的资格也不规范。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的评估人多种多样,但有效的经纪人阶层难以形成,这就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对策
3.1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
国家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的资本经营权没有很好的界定,导致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无法做出有效率的决策。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的工作。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上海、深圳、武汉、青岛、烟台等省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和实质性的成果,建立起了“政府监管——资本机构运营——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经营,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这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之间是互为前提、互相联系、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有机整体。只有政企分开,才能政资分开,才能使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分离,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3.2 合理选择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
资本运营的实践证明,资本运营方式对资本运营效果的影响很大。在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中,大部分企业偏重于资本扩张,而忽视资本运营的适当收缩和有效内变,形成了各种各样过度多元化的非效率企业。为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应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选择扩张型运营、收缩型运营或者内变型运营。只有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资本运营效果。
3.3 加强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建设
市场中介组织要发挥承上启下的经济职能,必须理清与政府的关系,对于那些由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而来的中介组织,应该坚决与之分离和脱钩,使真正成为独立的中介性组织。此外,应该研究和借鉴国外市场中介组织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在机制,以保证服务经营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考核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开业资格,使其有严格的信誉、资产、专业技能和组织程序方面的限制。政府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经济政策的引导,使各种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3.4 规范资产评估
规范资产评估首先应实行资产评估的行业准入制度,对于目前已成立的各个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检查。只有坚持实施行业准入制度,才能净化评估业市场,规范评估业务准则,合理调节资产拥有单位、评估人以及同资产业务有关的权益各方在资产评估中的关系。规范资产评估首先要坚持公正性原则,即要求评估机构是独立的专业的社会公正性机构,不能为资产业务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所拥有。其次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即要求评估机构在评估资产时必须掌握充足的科学依据的资料。还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即评估机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委托人提供必要真实的信息。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我国资产评估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局,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应干预评估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局对资产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全面的监察和督导,以保证资产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评估行业的规范不仅要靠每个评估机构和每个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还必须有一定法规体系下的整体行业监督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实行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22-02
一、资本运营的内涵与作用
资本运营也称为资本经营,它是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核心,实现资本盈利最大化。它是将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即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转让、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和有效营运,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的经营活动。
资本运营的作用就微观方面讲主要是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宏观方面讲,主要是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产存量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
二、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企业金融意识不强,融资方式单一。一些企业观念不新、缺乏金融意识,一提到融资就去找银行,而不是把眼光放在资本市场上,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能力较差,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仅以2004年哈尔滨市区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负债总额为7 290 681万元,资产总额10 171 906万元,资产负债率7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债总额占到81.94%。过高的负债水平,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必然会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企业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2.缺乏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方式
近年来,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企业资本运营活动呈现上升的趋势,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资本运营方式为主线,积极拓展了其他资本运营方式。综合近年来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方式,主要有收购兼并、资产出售与转让、股权变更及协议转让、资产置换与托管、合营、直接投资(包括对外和对内部子公司)、债务重组、担保等,极少使用其他方式。这使得上市公司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上仅仅理解为纯粹的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和兼并、股权变更等方式,也没有与无形资产的资本运作、人力资源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等方式结合使用,偏离了资本运营的真正内涵,使资本运营效果难有支撑。
3.资本运营经验不足,资本运营效益不高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范围上看,资本运营可以涉及任何地域和行业。但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由于自身固有运行管理机制的影响和目前对资本运营工作认识不足,以及运行经验的欠缺等问题,使企业缺乏在国内外进行有效资本运营的相关条件。就实际情况来看,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理念和手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下资本运营的理念和意识;另一个是老工业基地的外部形象欠佳、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造成企业缺少资本运营的有利环境和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有效地进行资本运营的条件和环境并不是很完备,即使有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资本运营工作,但这些工作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不是很多、很有效。
4.资本运营人才短缺,资本运营缺少人力支持
资本运营是一种专业性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是具有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黑龙江地域的特点,使得这样的专业人才短缺,即使目前市场化意识和发展条件有所好转,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5.资本运营的决策主体存在问题
观察近几年的资本运营案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国内的国有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合资等影响力较大的资本运营活动前,推动力大多来源于政府部门,而不是企业经营者主动寻求运营途径和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行为,追求的目标是资本收益最大化。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企业法人,他们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产权主体,因此,在这种非完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营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介入企业资本运营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决策,决策主体是所有权主体即有关行政机构。
6.资本运营中介机构不完善
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起步较晚,规模尚小,市场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现象严重。而且主要工作集中在股票上市承销与配股承销业务上,有的只停留在承销、经纪和自营等一般业务上,对于近年来此起彼伏的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却少有券商参与,对企业的购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意识淡薄。
7.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营运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存在一种注重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建设、以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建设代替管理的倾向。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不高,不懂技术和管理的人管理企业比较常见。在管理理念上,有些企业仍只重视生产经营,不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市场应变能力和国家政策执行能力差。
三、提高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效率的对策
1.选择合理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本运营形式多样化
资本运营方式对资本运营效果的影响很大。为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应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资本运营效果。
2.培养经营管理与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资本运营是一项融专业性和复合性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应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地培养出适合资本运营的专业化经营人才。一是完善高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举办中短期或业余培训班,以弥补短期从业人员的不足;三是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吸引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3.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首先,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增进市场流动性,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其次,完善法律制度。包括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4.加强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建设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5.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6.加大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营运的政策支持
根据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比较集中的特点,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一定的倾斜,包括资金方面的支持、税收优惠、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老工业基地加快国有经济调整,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机制,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总之,通过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的阐述,要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政府应从宏观上为企业资本运营造就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自身应明晰产权,加快公司化改造,探索选择合理的资本运营方式来提高黑龙江省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真正发挥资本运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 王忠孝.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8,(10).
[3] 哈尔滨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一、资本运营的概念
(一)资本运营的含义及主要方法
资本运营是指企业以自有资本通过上市与非上市、整体收购与部分收购等多种途径迅速扩充企业规模,为实现资本盈利最大化而开展的活动。企业实施资本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行为,是资本集中的基本途径。企业兼并收购后,可以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优势互补,大幅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成本。
2.借壳上市。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其它合法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将自身的相关资产及业务注入获得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从而实现未上市资产和业务间接上市的行为。借壳公司通过加强对壳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壳公司的股价上升。壳公司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来募集资金,扩大生产,最终实现借壳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重组。重组一般常用两种形式: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在内部以剥离、分立的形式,外部以股权转让、出售等形式所进行的,旨在剔除企业本身不善于经营管理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或低效运行,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债务重组是指在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原债权、债务的重新组织安排,来避免不负责任的借贷行为和不良债务的再生。
4.破产。破产是指企业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可依据《破产法》,依法清偿、核销其债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状况。
(二)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资本运营有助于企业扩张规模,壮大实力。资本运营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并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促使资本集中和生产规模扩张,获取规模经济收益。
2.资本运营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潜在发展能力。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组成,资本结构的优化取决于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是否合理。当企业的资本结构过重偏向借入资本,企业资本结构就呈现“劣化”趋势,造成企业负债过重,自由资本严重不足。资本运营则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结构由“劣化”向“优化”方向转变。
3.资本运营有助于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市场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调整自身生产经营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当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时,可以通过向新兴产业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向新兴产业领域渗透、转移。当企业处于由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转移的过渡期时,可以通过产权出售、公司分立等方式,剥离夕阳产业,以便集中精力进行新型产业的扩展,实现产业的转移。
二、国有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目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资本运营工作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对外资本运营较少。国有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融资方式。此外,资本运营大多局限在内资本市场,在国际上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数量不多。
2.不能正确的认知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资本运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而一些煤炭企业却片面理资本运营的含义,具体表现为:一是将过程视为目的,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制造和虚假信息等,二是将规模经济误认为简单扩大经济规模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盲目重组、并购一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或本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
3.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上还面临着较大差距,造成资本运营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
三、完善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思路和对策
1.煤炭企业可以积极探索并购、重组和破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资本运营。如一些大型煤矿可对周边地区、同一煤田范围的中、小煤矿实施有效的并购,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在实现煤炭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则可以采取纵向和混合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在企业培育核心能力时则可以采取与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企业的重组来实现资产的最大利用效率。而对于资源枯竭、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衰老矿井,则可通过关闭和破产,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2.注意形成“资本运营”与“实业经营”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有效模式。煤炭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处理好实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的关系,资本运营应以实业经营为依托,围绕企业资源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3.注意资本运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煤炭企业应加强资本运营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通过构建资本运营人才成长机制、人才竞争开发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队伍,保障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安全保障。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由于外部环境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足存在着很大的运营风险,使国有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工作,受到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防范资本运行风险,而且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作用。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内涵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习惯过程中存在着运营环境的变动性、运营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国有企业自身存在抗风险能力的有限性而造成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现象。首先,资本运营的复杂性主要指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动性主要指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规定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动;再次,企业主体的制约性主要指国有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最后,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限性主要指国有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处理能力。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类别
按风险影响范围不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包括基本险和特殊风险。首先,基本风险主要指由于受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产生的风险。基本风险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并难以避免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政治风险、体制风险和自然风险。其中政策风险主要指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体制风险主要指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难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政治风险主要指政治因素变动而带来的资本运营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指自然因素的化,如地震、火灾、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国有企业运营带来的风险。其次,特殊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由于错误经营、资金短缺、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产生的风险。特殊风险只会影响个别国有企业的收入,而不会影响所有国有企业的运营。特殊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运营而产生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经营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操作而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企业为避免法律限制而在收购过程中加大交易成本带来的风险,信息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企业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企业技术开发或企业技术运用泄密而产生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制约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循环中断会引起资本运营风险。如果将企业的资本全都放在某种资本形式上,一旦这种资本形式出现了中断,那么国有企业的运营便将难以形成。另外,国有企业的资本在某个投资阶段转向下一个投资阶段的时候,如果发生静止状况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循环中断,带来资本运营风险。其次,资本周转缓慢会引起资本运营风险,资本周转缓慢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资本保值和国有企业增值,导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产生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首先,政府过度干预会带来风险。政府过度干预主要指政府对国有企业外部资本运营推动作用过大,背离了资本运营的驱利性,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风险。另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条条框框管理模式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其次,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资本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缺乏稳定性,而且部分政策法规和法律法规内容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国有企业的发展;再次,资本运营平台不稳定,产权交易市场缺乏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并购行为不够规范,证券市场行政化严重、市场结构单调,缺乏风险规避功能;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社会保障服务对象没有完全覆盖,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国有企业产生资本运营风险。
(三)国有企业自身风险免疫力的制约
首先,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不足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拨转贷”政策下,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本运营风险。另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还存在着国有股权过度集中、资本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内部控制现象严重,难以形成高效的治理结构,导致国有企业缺乏科学的资本运营;其次,缺乏抗风险意识。部分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战略决策和内部管控来开展经营,在这种状况下,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国有企业自身风险免疫力不高。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具有动态调整性特点。因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资本运营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新的状况,加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破坏性,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必须根据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来制定管理决策;其次,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性,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不仅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管理决策,而且还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资金运营的规律。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原则
1. 方向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应积极遵循方向性原则,制定明确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目标,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提供正确方向,实现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信息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以科学的信息为基础,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且,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进而形成真实的、可靠的信息系统。
3. 预测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正确把握企业资本运营所面临的经济形势。
4. 民主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风,积极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国有企业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决策集体智慧。并且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必须要杜绝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积极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增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5. 可行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应积极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和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认真分析风险管理方案的利弊,探析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优化资本运营外部环境
首先,明确政府的治理边界。政府应重新审视职能定位,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进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积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做到放权和管理的融合。政府相P部门应制订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市场体系,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部门应积极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依法行政,简化国有企业项目评审、技术咨询以及风险投资等各个环节的程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国有企业资本的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为国有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资本运营平台,坚持国家发展与产权交易市场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的并购法律,规范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积极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障国有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降低资本运营风险。
(二)塑造理性主体
首先,明确国有企业职能,明确国有企业在股东大会出资人代表出资人权益等方面的职能,积极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及股权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与国有企业职能划分界限,避免国有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职能重复的现象;其次,完善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委托机构的监督和激励,积极完善经营决策机制,设立国有企业科学决策体系,避免国有企业经营收入决策产生的资本风险。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国有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人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最后,克服国有企业短视行为。国有企业应积极克服短视行为,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风险防范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文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风险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13(03).
[2]吴鸣飞.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02).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71-03
企业资本运营是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对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由于单一产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企业面向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市场形势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许多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把资本运营摆在了重要的管理议程,并且积极地进行了运行和探索,以期通过资本运营在优化产权结构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的效果难称人意,不是虚有其名,缺乏实质收益,就是运行不力,无所收获,这就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难以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来实现产权组织的优化,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资本运营经验欠缺,资本运营收益不明显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范围上看,资本运营可以涉及任何地域和行业,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由于自身固有运行管理机制的影响和目前对资本运营工作认识不足,以及运行经验的欠缺等问题,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在国内外进行有效资本运营的相关条件。就实际情况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理念和手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期依赖于统包统销的运作模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下资本运营的理念和意识,另一个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外部形象欠佳、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资本运营的有利环境和必要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有效地进行资本运营的条件和环境并不是很完备,即使有些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资本运营工作,但这些工作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不是很多、很有效。
2.资本运营人才匮乏,资本运营缺少人力支持
资本运营是一种融专业性、复合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谈判能力。然而,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职业特点,对从业人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体力因素;即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意识和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因为多年积淀较差的自身社会形象,仍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上面临“人才吸引不进来、人才又留不住”的问题,从而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资本运营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要走向规范,并取得最大限度的收益显然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
3.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不规范,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难以借力发挥
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发育不良,且存在着从事资本运营的中介组织数量过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介组织的行为不规范、中介组织欺骗投资者等问题。因此,在目前中介组织尚不规范的情况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资本运营,势必会遇到低效甚至无益的可能。
4.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的健康运作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一直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这种政策实际上形成了职工与企业之间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即一种社会化的,包括保障和福利在内的利益统筹关系)。而国有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一部分企业破产、被兼并、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原则上应由企业对其进行劳动关系补偿,或继续逐渐兑现福利和保障方面的承诺,然而,目前真正以有效方式对职工过去的劳动关系进行补偿的只是少数企业,大多数企业“五条件”的解除原先存在的契约关系。这样一来,下岗职工缺少必要的财力支撑走向再就业之路,不但加重了政府负担,还有可能扩大或激化职工不满、社会不安定等负面效应。另外,我国目前仍缺乏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分配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混在一起;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社会保障功能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而政府和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资本积累,资本运营时,必然伴随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如果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证,势必影响资本运营的力度和进程,资本运营在职工就业的压力下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股权改制问题进展迟缓
资本运营理念强调将资产、劳动力、土地、技术等一切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即要将一切资源、生产要素在资本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结构优化。但是,现实的资本运营活动不少却背离了这一初衷。由于“壳资源”的稀缺和证券市场低廉的筹资成本,使得上市指标和配股资格受到企业乃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引发了地方政府主导的、以“保壳保配”为直接目标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上市公司重组浪潮,也掀起了买壳上市的潮流,所以,从199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重组迅速升温,而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动因也表现出很浓厚的为配股资格、为壳资源而重组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特征,这与市场力量主导下企业重组存在显著差别。从重组的时间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大多发生在第四季度,例如,1997―1999年3年中资产重组涉及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股权转让中第一大股东变更的重组事项中第四季度重组事项共有228起,占三年重组事项总数的42%,第四季度突击重组的情况表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上市公司重组存在明显的报表操纵动机,试图在会计年度结束前通过重组来影响年度报表的财务数据,即进行财务型重组,而并非是实质性重组,这些资本运营行为,真正关心的不是重新优化配置企业资本,而是通过这种做法在证券市场上现行获利,改变困境,所产生的后果多是昙花一现式的泡沫经济,前两年情况略有好转,时间越长弊端越多。这种把资本运营看成是财务包装和利润重组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资本运作缺乏战略性思考,无法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效益的分析对策
1.努力实现资本运营形式的多样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资
本运营方式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可以采用横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纵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或者可以与大企业和大公司联手,利用大企业和大公司的管理优势,进行混合并购,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就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在通过资本运营优化产权结构时,应区别不同情况,考虑以下几种选择方式:(1)股份制。股份制是由社会各有关方面自愿人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担风险的经济形式,它的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实行股份制,投资者只享有价值形态的所有权,并凭所有权获取股息;企业成为法人所有者,独立地经营全部资产以实现资本在运营中的增值,各投资主体以入股的形式将资本或资产投入股份制企业,这样就可以达到产权明细、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目的。(2)信托经营。信托经营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法律形式将资本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企业法人有偿经营,信托经营这种形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理的问题,而且调整了经营关系,启动了新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给企业引入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3)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也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职工全员人股,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结合;保留一定比例的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享有平等权利;以按劳分配为主,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实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风险意识,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厂长、经理的责任心,更积极地去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形成新的生产力。
2.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力军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这就要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来培育内在经济增长机制,培育市场的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有力促进老工业基地持续产业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转型,一部分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民营经济的进入和承接,直至成为竞争性领域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参与国有资产处置不仅可以盘活国企的存量资产,还可以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目标;不仅能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和企业分工格局;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当前社会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而国企现在富余劳动力很多,应减员增效,势必导致大量职工下岗。民营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就越能快速起步,经济体系中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3.集中力量,通过资本运营组建大型企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以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出发点,加大资本运营的力度,组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以优势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兼并、收购,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其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既竞争又合作的“柔性竞争”,实现双赢目标。不仅强调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而且也应转变思路,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强强合资”,并做到同步技术更新。此外,通过无形资产筹资,进行资本扩张,也是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利用名牌效应、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在组建大企业集团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益与竞争力的提高。
4.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具有全球眼光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运营。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目前应以发展中小型跨国公司为主。在对外投资地区选择方面,应选择经济发展较慢的国家作为主要运营地区,这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实施资本运营时就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当然,企业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为避免国内企业在国外的无序竞争,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对外资本运营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投资的经验,建立集约式投资群体,集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到一个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5.培养和利用高层次专业人才
当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对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措施,要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培育高效率的工作团队等手段进行人力资本运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工作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规模虽然无法和大型公司相比,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使得它们的总量甚至超过大公司的总量。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很少能走远,原因就在于它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太弱,那么如何使其规模不断扩展,实力不断增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现阶段我国各方面都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现阶段走出经济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通过资本运营的手段,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当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方面。但资本运营具有较大的风险,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现有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还没有较大优势的时候,如何进行资本运营,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要想资本运营成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必须弄明白的事情。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原则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原则
2.1 资本运营要以企业的产品经营和企业发展为基础
现代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资本运营,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更需要对资本的合理运营[1]。可见,在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资本运营的地位何等重要。国内外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在创造超常规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几乎都成功地运用了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从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知,企业的建立、成长、及发展壮大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经营的重心。资本运营第二阶段,在资本运营阶段,企业除了正常提品和服务外,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本运营,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产品服务的单一重心转为产品服务和资本经营的双重重心[2]。
对一个中小企业而言,一般处在成长阶段,所以产品与资本两种经营都显得十分重要,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产品经营为资本经营奠定基础,资本经营是产品经营的高级形式。而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往往重视资本运营,而忽视了产品的经营,甚至完全忽略掉产品经营,认为企业的经营只有资本经营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误导下,大量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扩张,不断地扩大规模,结果往往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下降,不但没达到扩张的目的,反而将原企业拖垮。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一语中的:“资本的扩张,虽有诱人的前景,但弄不好也会是一个可怕的陷阱”。其实,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金融、证券类除外),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才是企业的经营根本,资本扩张、资本经营仅仅是服务于产品市场扩张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很好,经营高速扩张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放缓扩张的速度,重点加强内部管理,进行内部整合,以求公司稳步健康地发展。
“资本运营贵在有度”,这个“度”就是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统一与平衡。资本经营的方式和规模是根据产品经营的需要选择的,以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统一;同时还必须时刻重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平衡,即在资本经营阶段,随时不忘产品经营,要经常巩固资本经营的成果。资本经营需要以一定的技术、产品、金融工具等为载体,需要以扎实的产品经营业绩为基础,决不是“空手套白狼”。如果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整合能力,只是盲目地经营资本,则会像某些人吃得太快、太多,不好消化,造成胃的负担[3]。
2.2 资本运营要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进行。内部途径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演化、内部积累逐步培育形成,但耗时较长。外部途径可以运用类似英特尔与微软的“Wintel”知识联盟,还可以对外整合资源的方式,从外部获得所缺乏的核心竞争力要素[4]。当然,核心竞争力具有买不来、偷不去、拆不开、溜不掉和带不走的特点,但是对外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则有可能获得核心竞争力要素,因为并购和一般的资产买卖不同,它属于生产要素的整体性转让,这种整体性转让可能包含着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转移,并且快捷、耗时较短。通过外部资源整合方式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通过资本运营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资本运营之间存在较大的契合。
所以,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对其发展和扩张起的作用十分重大,是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外部途径。但是,由于资本运营蕴含的内在风险及人们其认识的不足,中小企业很可能成也资本运营,败也资本运营。因此,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要全面认识自身的能力,遵循企业发展的内在本质来经营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5]。
总之,资本运营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更好遵循服务于生产经营的基本宗旨,虽然资本运营有时可以与企业生产经营分层运作,但资本运营必须有利于生产经营的持续竞争优势,必须要有利于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实现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的结合,才能使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同步运行[6]。
2.3 资本运营要谨防投机心理
常见的资本运营方式有3个特点。一是高智力性,即企业的每项资本运营都需进行研究、规划,智力劳动十分重要;二是非生产性,不论项目融资、资产置换,还是企业并购,并不创造任何财富和产品,所变化的只是资源配置和流动状况;三是高效益性。以上各方面都要通过脑力策划(高智力)促进资产调整(非生产),进而获得高收益,所以有人将其称为“空手道”[7]。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尤其是想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很热衷于资本运营,或是以资本运营提高企业声誉套取更多贷款,或是以圈钱为目而设法上市,或以其它方式融得更多的资金,再以所圈的钱去并购其它企业并对其进行包装,而后再卖给下家从中赚取“差价”[8]。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但他们各种法规制度相对完善,识别驾驭风险的能力强。而我国的某些中小企业看到这样赚钱也不择手段地如法炮制。这种投机行为使某些中小企业在短期内确实赚取了大钱,但这种投机型的资本运营方式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从而最终使企业越陷越深进入万劫不覆的境地。所以,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性健康的心态,一定要以企业自身的能力位基础,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可行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才可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9]。
2.4 资本运营要谨防“低成本扩张”
在企业重组并购中,某些企业提出“低成本扩张”的思路,试图以尽可能少的投资尽可能大地增加企业资产,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低成本扩张”思路不符合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本质要求[10]。
在“低成本扩张”过程中,企业只是简单地以在资产交易中支出的代价来计算成本,而真正的成本并不是以此为限,还应包括并购企业在并购后进行的项目投资、技术开发、设备更新、产品调整、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开拓及各项潜在的复杂事务的代价。很多并购企业还未整合好目标企业,很快使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变成其他企业的并购目标。这种案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常见。对并购企业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以低的价格获得目标企业,而在于是否拥有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缺少这些优势,即便无偿取得了目标企业,并购后的经营也可能失败。所以“低成本”并不是中小企业重组并购的关键因素[11]。
资本运营最看重的是资本的使用和支配,资本运用比资本的占有更重要,因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经营资产而非拥有资产。因此资本运营注重通过兼并、合资、租赁、控股等方式把“蛋糕做大”(即获得对更大资本的支配权),注重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与其他互补优势企业合作开拓市场、降低风险,获得更大的资本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12]。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现有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还没有较大优势的时候,不适合“低成本扩张”的资本运营方式。
3.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因素
3.1 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宏观影响因素
(1)金融体制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在当前受金融体制影响比较严重。当前,我国金融结构的构架仍以较为传统的金融结构为主,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也曾试图把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从机构上加以分立,但仍然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的金融结构。我国的金融结构是建立在不完善的甚至是扭曲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这种结构严重阻碍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严重降低并减缓了资本转化的效率和速度[13]。
从银行方面来看,工业化时代的金融体系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银行主导型两种,我国的金融结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结构。一些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其不确定性很强,风险也很大,但投资的回报相对也比较高。根据盖尔和艾伦的理论,这类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因为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运营只有证券市场才能承担。但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银行为主导,证券市场极不发达,成长或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本运营。这些企业的资本运营本该由证券市场承担但被转到了银行,银行出于艾伦等人的观点或稳健原则,仅仅通过先验概率确定对企业的放贷,因此,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资本运营也变的十分困难了。由于中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如果中小企业的资金以银行融资为主,而银行信贷融资的收益率是固定的,最终是银行承担了较高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收益。所以,银行的风险与收益极不对称,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
从证券市场来看,我国的证券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代表。虽然股票市场发展很快,但债券市场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虽然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思路受到了中国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在证券市场的建设方面,将资本市场严重地股市化了,具体来讲就是重视直接融资,忽视间接融资,从而只重视股票市场的发展,严重忽视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而且政府部门对企业发行债券的控制过死、过多,审批环节多、机构多、时间长、手续繁杂。与银行贷款相比,企业发行债券的资格审查门槛更高、控制更严,甚至有所有制、行业、地域等方面的歧视或限制。在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的发行政策极不稳定,审批的标准时严时松。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资本运营。另外,从股票市场来看,我国股票市场是主板市场发达,而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的二板市场发展十分滞后。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以政府的行政手段为主,各环节基本都是通过计划框架用行政分配方式来运作,包括上市公司的选择甚至股票额度的确定。因此,基本上主要是国有企业从股票市场取得资金。虽然买壳上市是中小企业实现上市的捷径,但也存在很多客观问题,从而大大增加了这一资本运营方式的成本。
(2)信用体系因素
信用就是遵守诺言。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信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同时也更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资源,同是也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前提条件。信用资源的大小,与一国财富的增值和发展潜能有着重大联系,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资源在层次上来看,分为个人信用资源、企业(法人)信用资源和国家(社会)信用资源。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整个社会信用资源以个人信用资源和企业信用资源为基础,而在我国则相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我国,由于国家信用不是依赖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更不是植根于社会成员的自律,而是依赖于国家权威的外在强制,所以国家信用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因而国家信用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从具体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首先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在经营风险、管理素质、经济实力等差别较大,需要有一个科学发达的信用评价体系将它们区分开来,使真正有潜力、守信誉的企业能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由于我国各种信用体系和社会公证机制还很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所以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一直严重欠缺,致使各种信用情况良莠不齐企业的难以区分,该情况严重导致提供资金的一方提高门槛,造成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困境[14]。
其次,我国信用担保机构还很不发达,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首先,政府干预过多。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机构在整个信用担保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该情况不利于担保机构的市场化运做。其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自身的经营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缺乏专业人才的运作和管理,同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和资金补偿机制,因而民间资本型的担保机构业务开展缓慢,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
(3)法律环境因素
在我国,还没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系统法规。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当出现经济纠纷或权益被侵害时,很难得到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尽管《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确立了平等市场主体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体系,但中小企业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仍然受到歧视或者不被重视。在保护中小企业投资产权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权威,而且有些法律法规没能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使得某些中小企业的财产甚至人生安全,都缺乏及时有效的保护。比如,中小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并购、改革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法院在判决时往往倾向于侵害中小企业利益,维护国有企业利益,不仅企业的知识产权缺乏保护,其正当财产权益也得不到保护,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积极性。在品牌竞争时代,企业必须善于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尤为重要,但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规还很不健全,侵害中小企业产权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15]。
3.2 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微观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困难,不仅有其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更有其自身的因素。宏观的外部环境单个企业并不能改变,而只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改善,但自身的因素企业却可以由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所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以满足通过股市或银行进行资本运营的条件。
(1)企业规模的因素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优势,虽然“船小好掉头”,但是小规模和经营灵活的特性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却成了障碍。一方面,规模小对银行来讲就代表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差,破产率也高,其违约风险也就大,由于规模小无法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财产抵押,即使是房地产抵押也因其变现能力差而不被银行所接受;经营灵活就代表其经营的不确定性很强,如经营方式具有投机性、无稳定的主营业务等。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也使得中小企业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现行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如《证券法》规定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发起人的认购不能少于三千万元,这对于大多数资本总额不足百万的中小企业而言绝对是不可能的[16]。
规模小不但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且也提高了资本运营的交易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具有风险大、频率高、数额少的特点,从而使贷款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银行贷款也有固定的成本费用,如贷款前银行要对企业的信用调查,贷款时的审查以及贷款后进行监督等,这些都会使银行产生大量的固定成本。当然单位固定成本存在着规模经济,即会随贷款规模的增大而减小。中小企业需求的资金少,当然也就规模不经济。同时,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会更加详细,监管成度也较一般企业会更大,从而使固定交易成本大大增加。而在资本市场上情况也是如此,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会存在信息披露费、挂牌费、中介费等固定成本,这些固定成本与发行量大小无关,也与产量的大小无关。与类似大企业资本市场资本运营不同,中小企业大多为小额的资本需求,如果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也会存在单位交易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2)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
中小企业最大的组织结构问题之一就是产权不清晰。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经济交易的费用。产权不清晰会加大交易成本,增加经济活动中不必要摩擦。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存在产权不明晰问题,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同样也存在产权不明晰问题。首先是中小企业的“红帽子”问题。一些中小企业“挂靠”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形成了所谓的“红帽子”企业,以获得有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这些企业的产权本来是比较明晰的,却在发展过程中却变得逐步模糊起来。在企业的发展初期,这种模糊的产权对中小企业能起到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产权模糊不清,抵押物也会因产权不明而难以变现,向银行贷款很可能会遭到拒绝。权不明晰,科学的管理手段也很难实现。产权不明晰,就不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民间资本,从而使得股份制改造难以完成,资本的整合或重组难以进行。其次,中小企业的企业产权与个人产权也很不明晰。目前,由于我国民间投资一般是靠家族或亲友关系来维持,个人产权与企业产权混常常在一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新类型的产权不明晰,这种产权不明晰,使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在股东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另外,中小企业内部也没有对经营权进行细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产权上处于就对主导地位,导致了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企业的约束激励机制很不健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管理人员成了企业主的附庸,大多数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自己的发展预期,不思进取,只考虑短期利益和老板一致,最终致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3)企业管理的因素
从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以个人私营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具有四大特征: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单一的产权结构、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家长专断的决策机制。这种模式在企业的初创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家长制决策机制也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降低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减少内耗,但这种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显现在企业需要发展的时事。另一方面,该模式的家长专断决策机制和任人唯亲用人机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进而加大了资本运营的风险。以个人私营模式进行管理,会将社会公众排斥在外,这不仅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欠佳,也会使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企业对社会公众资金的吸纳。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只能通过民间私人借贷,很难向银行贷款或进入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17]。
从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来看,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提供给银行的财务信息极不准确,也不规范。银行根本不能凭借财务报表信息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中小企业产生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产权封闭,该类企业担心商业机密外泄,所以从主观上来讲不愿披露真实的信息;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小企业一般由于组织机构简单,人员较少,账目管理欠规范,甚至不设专职会计人员。而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帐目审查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所以该类企业披露财务信息客观上存在较大困难。很多企业隐蔽真实财务信息使外界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最终加剧了这些企业资本运营的困难。
从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来看,其资本运营的能力普遍较弱。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运营的成败往往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资本运营成功可以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甚至未来的发展。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资本运营意识十分淡薄,这些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求稳一直采取对“资本运营”避而远之的态度,当资金短缺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时,才明白资本运营的重要性,但此时为时已晚,后悔莫及。而有些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了资本运营的重要性,但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非规范化的操作。实际上,资本运营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综合运作的过程,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而且它是企业的一种长期战略,是一种长期行为。所以,资本运营并不是普通的企业管理者自己能操作的,须要由相关的专业人士运作。
(4)企业自身信用的因素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对维持银企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现阶段,中小企业的违约现象十分严重,也一样存在逃废债务的现象。逃废债务会引起银企之间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所以,在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使他们从银行贷款更为艰难。
信用缺失不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影响他们的投资。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时间短、破产率高,从而导致先天信用不足。另外许多企业不履行合同、欠账不还、不讲信用,造假制假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因而这些企业的后天信用也严重不足,先天和后天的信用缺失,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声誉。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自身资本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其信用缺失直接导致市场风险的进一步提高,所以他们只会选择一些短期投资来做,最终导致其投资趋于短期化。同时由于信用缺失,严重阻滞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导致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易摩擦增强,交易成本大大提高,最终导致了中小企业投资效率的低下。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时,需要发生与其他市场主体签订并履行各种合同和交易契约的信用行为。由于信用缺失降低了投资者对他们投资项目的评价,从而使投资者的信心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欲望与热情[18]。
4.结束语
中小企业如果要成功地进行资本运营,促进其长期快速的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同时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要以企业的产品经营和企业发展为基础,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的是,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要谨防投机心理和“低成本扩张”,尤其对于那些在现有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还没有较大优势的中小企业,更是要特别注意。另外,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方面看,受到金融体制、信用体系、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微观方面看,还受到企业规模、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自身信用等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小企业如果要想通过资本运营促进其长效发展,除了政府层面给与政策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要注意完善组织结构,提高信用,培育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淑红.资本运营与企业发展[J].中国商界,2009(7).
[2]邹妍.企业资本运营分析之探讨[J].时代金融,2012(3).
[3]丁浩.商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的互动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41-44.
[4]娄亮华.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资本运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213-215.
[5]庞亚辉.企业资本运营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6]王玉欣,傅明,陈敬东.现代企业资本运营应处理好五大关系[J].财务与会计,2001(9):59-61.
[7]王金.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8]张伟哲.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策略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2):121.
[9]龙涛.关于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1(10).
[10]郭效丁.对企业资本运营与扩张的一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6).
[11]孟庆良.关于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整合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
[12]马小会.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2).
[13]王艳.民营企业融投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14]张健.中小企业资本运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2(1).
[15]赵颖,金海清.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识别[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16]王增孝.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2).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因此,创新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尤为重要。通过大量整理阅读文献和调查访问发现,对资本运营风险的评价很难找到具体的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大多是定性指标;再加之创新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资本运营风险更加复杂化,具有主观性较强和风险模糊性的特点。本文选择模糊BP神经网络法对资本运营风险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具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模糊数学定量化的能力。在对风险指标量化的基础上通过BP神经网络对给定训练样本的学习,建立符合预期误差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再用测试样本对其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一个符合逻辑具有较强可信性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
二、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识别和评价
所谓创新型资本运营风险是指创新型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客观上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观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或导致资本运营失败。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因此,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完整性原则,同时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分类。
从不同侧面对风险指标进行分类,可分为客观风险指标、系统性风险指标和特质风险指标(或称非系统风险)。客观风险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资本运营活动复杂性和企业自身客观环境引起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所有从事该项资本运营活动的企业都会存在的风险,具有普遍性,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政策及经济风险;而特质风险,是专门对创新型企业而言的,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征识别出来的创新型企业特有的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有创新风险、技术风险和时滞风险。本文在3大类一级风险指标下设9类二级风险指标,又通过调查走访,通过与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项目负责人沟通和参考创新型企业研究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识别出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成败的主要影响指标,并总结出29个三级风险指标用于以下模型的建立,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
三、建立创新型企业BP神经网络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
(一)模糊BP神经网络的特点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在近些年逐渐发展成熟,它结合了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的优点,与模糊逻辑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使得其在商业及经济估算、专家系统、语音处理、优化问题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因此本文采用模糊BP神经网络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进行评价。构建一个包含输入层、模糊化层、模糊推理层和输出层四个层次的模糊神经网络,输入层的每一个节点是一个风险指标,其作为输入层的输入变量;模糊化层将输入变量进行模糊化;模糊推理层又叫隐含层,该层可以实现神经网络由输入层到输出层的映射;输出层是神经网络模糊评价的结果,反复训练以期达到输出值与训练信号之间的误差在预期误差允许范围内。如图2所示。
(二)数据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中认定的三批黑龙江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其中第一批2家、第二批2家、第三批3家),及选取黑龙江省2012、2013年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为3家和7家,共计黑龙江省17家创新型及创新型(试点)企业,涉及到25个资本运营的创新型项目的研究调查。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两位数分类,17家企业中医药制造业有6家,占比35.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家,占比17.65%;还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金属冶炼工业、软件业等多个行业,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
围绕前述的29个资本运营风险指标,根据风险程度的5个等级(低、较低、中等、较高、高)设计了针对25个创新项目评价的调查问卷,进行为期2个月的创新型学者专家走访、黑龙江省内创新型企业调查。面向黑龙江省创新型企业以电子邮件、实地考察、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收集到32份调查问卷,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筛选,有4份不合格问卷,最后形成28份有效问卷,涉及到黑龙江省17家创新型及试点企业25个创新型项目。
对27份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将25个创新项目分别标号为项目1、项目2、……、项目25,随机抽取2个项目(项目7和项目13)作为测试样本,其余的23个项目作为训练样本。同时对调查问卷中的风险等级分别赋以模糊分值,赋值情况。
将23个训练样本29个风险指标组成23×29阶矩阵作为模糊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三)样本模糊处理
(四)BP神经网络训练
将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数据集23×145阶矩阵作为输入数据,进行模糊BP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根据实际的不断学习情况,确定模糊推理层的节点个数和层数,并适当选择映射函数,最终实现输入到输出的映射。输出层为1个节点,直接输出风险值,可以根据输出值与5个风险等级数值进行比较(即0.1、0.3、0.5、0.7、0.9),最终得到被评估项目的风险系数。
应用Matlab软件对模糊化后的23个训练样本进行BP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率为0.1,精度为0.001,最大训练步数为3 000,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发现当BP网络模糊推理层节点(神经元)为50,训练1 442次后,均方误差达到了精度0.001的要求,学习效果比较成功。学习收敛图如图4。
(五)模型检验
将预先抽出的用于模型检验的2个测试样本按风险指标分值输入已经建立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得出测试样本的测试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测试结果比较中可以看出,模糊BP神经网络输出值与专家给出的预期实际值非常接近。充分说明了建立的模糊BP神经网络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实用性较强、性能较好。
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模糊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已经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建立并测试完成,该模型可以作为评价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的、有效的工具。
四、模型应用及结论
对黑龙江省一家创新型企业的一个创新型项目进行资本运营风险考察(高效中药精炼)。根据前文建立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模糊BP神经网络模型,相关专家和公司风险部门主管按照上述各个风险指标分别给出对风险等级的主观衡量,即各指标属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风险的主观判断,再对风险等级分别赋值以便代入模型。专家和公司主管商榷后得到的风险指标的风险程度赋值如表4。
运用上面已经建立好的模糊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该创新型企业的高效中药精炼项目的资本运营风险进行风险指标输入;该创新型企业创新项目的网络输出值为0.5063,与专家和公司风险部门主管对该项目商讨后的评估结果(0.5)非常接近,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的输出值与专家评估的结论一致,即该创新型企业高效中药精炼创新项目资本运营风险为中等水平。由此即可判断该创新项目资本运营风险可以接受。
由此可见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评价方法是准确可行的,而且由于具有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的优点和模糊逻辑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该方法能够大大降低对于专家的依赖以及数据处理的难度。对于风险指标较多的创新型企业风险评估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而且从对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指标的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创新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它自身的特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资本运营风险。J
参考文献:
1.周寄中,卢涛,汤超颖.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估与案例[J].中国软科学,2013,(1): 115-124.
2.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蒋玉涛,李纪珍,曾路.创新型企业成长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29-37.
4.王慧,蔡春凤,李印海.基于FNN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225-228.
5.吴鸣飞.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及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2).
6.林少煌.云计算技术应用下的企业风险应对探析――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J].财务与会计,2013,(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