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2: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案例一:从社会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讲原电池原理时,我会顺便讲解一些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学生也会问我,为什么铁会生锈,如何生锈之类的问题。再如:讲解乙酸酯化反应时会给学生提到家里做鱼放醋和料酒会变得更香,有学生会问有什么反应。再有,之前报道过一个令人沉痛的新闻,河北三鹿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致使很多孩子患上泌尿系统结石以及大头娃娃。有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并说出了很多跟食品相关的现象。
这是从生活中看到的化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动改变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模式,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子上,给予他们思考提问、实践归纳的机会。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参加了很多关于新课程教学的培训。曾在培训中听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在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化学溶解于实际中,再结晶出来”,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把人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知识经验纳入教学过程,借以超越狭隘的课本教材。其次,改变学生的被动受教地位,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由课堂知识的接受者上升为生活知识的共建者,借以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化学是该给予人们健康,还是灾难?我跟学生说:“你们将来可以用你们所学的化学知识,给自己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
案例二:从实验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在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以及铝离子与氢氧化钠的互滴的讲解中,若只对学生用填鸭式补充知识点,那最终学生很容易会遗忘。但是,若让他们自己观察总结,就会记忆深刻。
在我校近几年教学中,安排了众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化学是一门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学科,很多无法用理论语言解释的可以直接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同时,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一次乙烯性质探究的学生实验中,我发现了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有的同学对于硫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也有学生在加热溶液时火焰掌握不好,也有对于有气味的气体就表现恐慌。
在通过我讲解、指导纠正后,很多同学对实验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对实验的结论有了深刻地认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实验这一
部分找一个出口,培养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化学,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
案例三:从多媒体中的化学提高学生素养
有机物取代和加成反应讲解时,学生对于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存在很大的疑问,对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也有着很多的误解。很多同学在刚刚接触有机物的认识时,搞不清楚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区别。我给同学们放了一系列的动画,苯与液溴的取代,甲烷与氯气的取代,乙烯与氢气、溴水加成等等。看完动画以后,学生得到了直观的认识,对取代和加成有了明确的认识。
教师要善于应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可以是讲环境污染的时
候,在污染现场拍的照片,也可以是投影仪、多媒体。例如:讲胶体时,笔者给学生展示自己在原始森林里面拍下的丁达尔现象图片,
讲环境污染时展示严重污染的水华图片,讲化学标识时展示高
速公路上抢拍的易燃易爆物标识,讲渗析的时候,放一段Flash
动画等等。
这些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意想不到的。这些知识要讲起来,也许大半天都讲不清,学生缺乏形成相关想象的日常生活基础,但用相片、图片或者多媒体的方式,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而且兴趣盎然。通过关注和运用新闻资料,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这是很明显的。
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这个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就会对教师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更加细心地研究每个知识点,更多地发现和积累与各个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生活资源,同时也要灵活运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这也是一次挖掘教师主观创造力的教学改革,学生的未来人生轨道将更加深刻地留下教师辛勤劳动的痕迹。
参考文献:
[1]王军翔.论科学素养与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1
1 引言
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的生活总是被新时代的设备所影响,远的不说,就比如说我们平时说的习惯用语,还有我们使用的一些电子设备等等,这就是时代的力量,所以说在当代的传播方式中播音主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下,媒体成为了很热门的一个行业,那么播音主持就是媒体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媒体的形式很多,只是大多都是播音主持的又一个新的转变而已罢了,播音主持专业是媒体从业人员的队伍当中的重要的一个队伍力量,新的媒介是这个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我们的智慧成果,新媒介以惊人的速度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不断催生着新的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2 现阶段的新媒介环境
2.1 现阶段的媒介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不断地催生着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也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劲头与兴趣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客观上来说较差,所以在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当中学校方面肯定是希望能够给予他们越来越好的环境以及越来越多的实践的机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能够在学生的在校期间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的机会,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得到一个好的锻炼的机会,在学生自我价值的提高的方面合作单位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现阶段的媒介正在以它们的惊人速度发展着,不断逼近我们的生活。
2.2 当代环境
我们是祖国幸福的一代,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地信息化不断地电子化,我们是新时代的高科技产物的享用者,所以说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我们处于一个电子时代,这是科技革命的作用,当代的环境就是我们的传播渠道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我们所要知道和不想要知道的一切信息。
2.3 当代媒介发展趋势
当代是一个电子时代,我们都在使用大多的电子设备,我们的媒介从最初的口头到实物再网络等等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在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是越来越简便易懂的,以更快的速度在传播着,这就是我们现阶段的所处环境,至于媒介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态势,将会更加的容易让我们接受的,将会是我们无法预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会越来越高科技。
3 播音主持专业
播音主持是我们现阶段的一切传媒发展的基础,使我们的传媒迈上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我们要时刻去关注,要保持着一颗洞察力很强的双眼去关注我们的播音主持这个专业,面对着每年不断增加的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去做出相应的措施,这是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办好播音主持专业的考验之一,播音主持专业说小它就只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方式而已,但是说到大就是可以说是影响我们国家精神面貌的一项活动,大多的播音主持是娱乐性的,但是对于央视等那些主流媒体就是很正规的,关乎一个国家的精神风向,这是世界了解我国的一个重要方式和窗口所在,所以播音主持专业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素质的培养
学校对于学生专业的培养应该从课本抓起,只有让他们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才能安排他们去企业里面去实习,学生们的实习过程可最好最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最近动态和能力,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在招募新的人员上所需要花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财力等,当然这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自己找新的工作的时候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的时间和精力等,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对于企业是好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于学生的好的机会,每一个学生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校企合作这样能够使学校提高在同行业的知名度,好的就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能够不断为学校和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使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最好状态。
5 结语
播音主持行业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面越发的让人喜爱,是我们乐于学习的一个专业,同时它也是这个电气时代的不断进化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骄傲的产物,让我们的信息快速的传递,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建.国际新闻界[J].时尚杂志,2011.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对人才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目前我国在核心素养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核心素养内涵还没有精准定位,而国外对这块的研究比较丰富。英国继续教育联盟是最早进行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的组织,曾列出一百多个关键能力;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在1992年的时候就致力于研究核心素养,在内涵、构成、评价准则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提出了七大核心素养分支;到了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该项目研制的核心素养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土化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型;2006年,欧洲联盟采用了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出的终身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欧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能够发现,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三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经过教育培养后要拥有怎样的素养和能力,成为怎样的人才;第二,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包含多方面的,比如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信息处理等素养;第三,核心素养通过思想基础、具体内容、呈现方式三位整合的方式呈现,侧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获得全面提升,提高社会生存力的素质,养成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2.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能够培养人才,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带来教育改革,所以课程改革符合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国际教育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创新素养、科学技术素养等内容,这也体现了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遴选都会涉及到这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等内容,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素养都是关于学生自我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核心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只有地基稳固才能决定楼房的高度和坚韧度。国际上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让学生拥有社会生存必备的能力之外,还涉及到了职业发展、生活规划、解决冲突等学生个人品质与素养的内容,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加和谐的融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课程改革如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质
1.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不能将学生养成书呆子,只知道死读书在当前社会是不利于发展的,所以要⒀生的身心健康放在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要让学生练就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能够学习到合作、团结、竞争、坚韧等良好的品质。比如校园足球,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与体育精神与竞争意识。除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运动结束后会自己整理器材、收拾东西,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在今后步入社会后更加独立,自力更生,不会过分依赖父母,运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阶段性的,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要不断超越自己就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任务,教师与家长的要求下不得不完成学习,学生就是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教育的状态。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要加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提问,勤于问为什么。比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把知识结论和盘托出,要先让学生展开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还可以多用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用小组学习模式、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让学生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新鲜感,保持高度的兴趣度。
3.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人是生活在社会下,学生最终是要买入更高的学校,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人要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就要适应社会,要了解社会,学会共处与改变,当在社会中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够找到解决办法,甚至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与创造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课程改革要注重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学会怎么与人沟通交流。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身子女,这些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现象,这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加强团队意识,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比如可以设置1+X的课程,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有超于教材,将当前知识点与其他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和自主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除了在课程事实上,要体现教师的专业领域的整合以外,还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以外,会主动思考,自己领会新的知识,拓展思维,学生要敢于探索,勤于问为什么,而不是对现有的知识结论死记硬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悟性都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启迪.高中课程改革如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6,(06).
[2]王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设想[J].人才资源开发,2016,(09).
[3]朱全中.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改革――以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0).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历史内容产生了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质量。兴趣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对相关的历史内容以图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通过感观刺激,来激发其兴趣。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清文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映电影《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或者《西游记》的电影精彩片段,因此作为导入,引入正文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整理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开展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经过,以此总结归纳出知识点。
2.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师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实际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断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确,加深其学习印象。在次基础之上,教师再系统地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本质。在次过程中,教师要?r空通过让学生在对史料收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进程进行讲解,将历史与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教学,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传授和教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学习和认知历史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递进式地学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
“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张华,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构成(王蔷,2015)。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活动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但更要关注具体的学习过程。要把抽象的学科素养名词细化为具体的可达到的小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下面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教学为例,与大家探讨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关注日常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与整合分析 课文题为“古代哲学家”,文本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生平、地位、信仰以及影响,涉及14个生词25句话。根据《课程标准》(2000)和教学大纲(2016)的要求,学生要对中外文化有所了解,并要能够对一些常见的话题的人或者事做出简单的评价。本模块“功能”部分涉及到用“the reason why... is that...”句式表达原因。教材中相关练习也可以整合到预习学案中。
2.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对直观的视觉冲击记忆会更加深刻。另外,学生在语文和历史课上对古代哲学家等有所涉猎,但是用英语语言输出对几位哲学家的介绍及评价还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了解关于三位古代哲学家孔子、孟子和墨子的基本信息,如生平故事、信仰、影响以及三位哲学家彼此间关系。能力:会从人物生平、信仰、影响、关系等方面思考和评判一位哲学家;能用英语介绍并评价三位哲学家(教学重点和难点)。情感:感受三位哲学家的伟大影响力,强化中国文化传播意识。
4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本堂课依托合作学习和任务探究的学习理念,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导学案整合了教材中的“功能”部分,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教学活动的流程为:教师用图片新课导入(学生看图识别思想家)教师利用导学案与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学生分步探究人物关系、生活背景、信仰教义及社会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操练(复述与评价哲学家)教学结束。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学步骤】学生观看并识别国内外古代伟大哲学思想家的图片。
【设计意图】热身。多媒体运用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重难点探究 “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李军,2016)。所以本课按照先总后分的原则依次探究人物关系、各自生活背景、教x信仰和社会影响力。
【教学步骤】探究点一:哲学家们的人物关系
(1)速读三个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Who is the oldest/the youngest? Who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Who was a student of Confucius’s ideas? Whose idea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Confucius
(2)借助触控一体机拖动三位思想家图片,画出人物关系网络图,并复述三人关系。
【设计意图】回答问题辅助理清人物关系网,关系网辅助复述人物关系。
【教学步骤】探究点二:哲学家们的生活背景
(1)查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What’s the living background of ancient China? Who grew up with a single parent? Whose family was very poor? Whose clothes and behaviour contribu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person
(2)补充关于这三位哲学家的生活故事。
【设计意图】理科生历史知识薄弱。教师适时提供春秋战国时的地图,补充背景知识,促进捕捉人物生活背景,铺垫理解下文的思想教义。补充“孟母三迁”等故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帮助理解孟子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步骤】探究点三:哲学家们的信仰教义
(1)从文章中挑出三位哲学家的信仰教义,并予以解释。
(2)评价其中一个信仰教义理念,并阐明原因。参考句式“The reason why… is that…”。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整合模块功能句式,为学生语言输出提供语法结构支撑。
【教学步骤】探究点四:哲学家们的社会影响
(1)阅读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Why has Confucius been the greatest? Who traveled to different states to spread Confucius’s ideas? Who gave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 government? Why? Did he stop serving rulers? Who spent years preparing a book before he died? What’s the book? Who created Mohism
(2)讨论提出其他的事实或者案例反映三位哲学家在古今中国的社会影响力。
【说明】图组一(略)是孔子古代讲学图、世界孔子学院分布图、孔子雕像图、为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揭牌图和周润发版电影“孔子”海报图。图组二(略)是各种版本的孟子读本和各地各式各样的孟子雕像图。图组三(略)是中国山东墨子纪念馆内外实景以及青少年集体进馆参观学习的图片。视频(略)是“墨子救宋”故事的视频。
【设计意图】阅读问题铺垫理解社会影响力。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不局限于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王,2015)。所以教师特别设置了这个环节,并整合相关图片视频等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
3.操练活动
【教学步骤】回顾并总结介绍伟大哲学家们的角度,复述对一位伟大哲学家的介绍。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完成“总――分――总”的学习模式。
【教学步骤】评价一位哲学家并说明理由。推荐使用“The reason why… is that…”句式。
【设计意图】综合语言输出,回顾本堂课所学,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化情感态度。
【反思】本环节属于最后的综合语言输出环节,立足于上一探究环节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语言初步输出。同时本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是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检验。
三、教学反思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和风向标,但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细化教学目标,通过关注教学过程来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师》[J],2016年11期。
“核心素养”概念首先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旨在研究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才能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融入未来社会完美结合。2014年,教育部《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团队发表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既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此后,“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施的导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和能力,具体到小学语文方面就是“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语言实践与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2]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素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实施建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这一建议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度发掘课程内容的能力,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的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素养包括:“教师按照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完成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自我能力塑造,及对文本汲取、解读、评判、创新并获得阅读审美体验、建构文本意义、通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提高教书育人的效能,发展自己潜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4]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师资,师范生在未来将承担传播灿烂文化的重大职责,担负人类文明的薪火承传。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中很大一部分文化底蕴薄弱,缺乏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较少系统深入阅读。如果不进行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达不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教材解读能力低下,缺乏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较弱,生搬硬套网络现成模板,创新意识薄弱;朗读课文能力不足,难以深刻解读文本;语言运用能力较低,缺乏写作自觉性。三、提升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索在基础教育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师范生的阅读素养,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
(一)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以活动来促进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探索的第一步。首先,多样诵读促进阅读。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加深理解、丰厚积累、促进阅读。诵读技能也是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名句接读、主题诵读、李白诗歌朗诵会、杜甫诗歌朗诵会、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朗诵会、教育名言诵读会、经典剧目演出等活动。学生们调动阅读经验,完成搜集材料、组织策划、活动展演,串词衔接与声情并茂表演则更考验阅读能力。因此,诵读是阅读有声的助力,更是阅读无形的推动力。其次,读书沙龙助力阅读。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解决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沙龙的主题与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沙龙中交流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成果,进行思维碰撞。沙龙让学生们将阅读与现实的世界紧密连接,更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的更广阔的阅读领域。第三,征文活动奖励阅读。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动力,举办征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征文获奖作品或见诸报端或结集成册,既保存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又实现其阅读成就感。征文活动以正向激励,将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形成读写联动的良性循环。
(二)提倡师生共读,加强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与帮助,对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意义重大。首先,师生共读,相得益彰。师生共读既能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信任,又有利于教学相长。其次,阅读之旅,方法先行。阅读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方法引领。在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预测策略、统整策略、寻找重点策略等。避免学生因阅读方法不得当产生畏难心理。第三,创设读书氛围,提升阅读意识。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至关重要。我们把教室、走廊、休息室都布置成有书可读、适合读书的地方,学生与教师时时处处读书,随时随地谈书。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读书成为师生的日常,阅读成为师生的需要。第四,专家文化引领,提升阅读素养。阅读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提升品质。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专家的系统研究与文化引领。邀请阅读写作方面的专家举办读书讲座,组建教研团队进行阅读课题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三)夯实基本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要与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所谓“师范技能”,是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具“师范性”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三笔一话”基本功等。师范技能与阅读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学生阅读能力强,其技能就会相应较强;反之亦然。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基本技能训练与阅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为例:我们先让学生将诗歌读十遍,涵泳诗意,写下文本解读。在此基础上阅读与此相关的十多种资料,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设计不是仅仅参照教学参考书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就是渗透阅读的过程;学生基本技能夯实的过程,就是深度阅读、广为积淀的过程,阅读素养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升。
(四)翻转教学模式,课堂助力阅读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阅读积极性也相应地受到挫伤。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翻转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阅读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交流分享为主,教师讲解教授为辅。教学过程与阅读紧密联系,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便能理解教学内容。翻转的教学模式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阅读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也遵循教—扶—放的教学规律。在翻转的教学模式语境下,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五)创建课程体系,融入阅读训练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创建课程体系,将阅读训练渗透融入整个体系之中。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文学类与汉语类。儿童文学课主推绘本类与童话类作品阅读,现当代文学课同步现当代名家名著,外国文学课导读外国文学经典,古典文学课链接部编本教材。汉语类将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联系。阅读训练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构架下逐渐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系统的训练中也会稳步提升。
(六)完善过程评价,全面促进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完善过程性评价。精当的考量、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阅读:以阅读量化表定期对学生阅读的量与质进行观照与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化表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整体构成学生的成绩评定。阅读的过程评价与学生的求学生涯共始终,也让学生从思想上更重视阅读,从而达到全面促进阅读的效果。
(七)落地教学实践,检验阅读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要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是模拟课堂。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完成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自主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缺陷得以暴露,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备课、讲课、评课,不仅提高了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是其阅读成果的全面检验。
(八)立足学生终身,培养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都应该立足学生终身,密切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其成为适应未来教育的卓越教师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原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J].艺术教育,201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庞孝瑾.提升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新阅读,2019,(2).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在德育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等日益推广的今天,核心素养逐步成为了新时期课改的重要目标,高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满足新课标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各种新要求,确保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法。本文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探讨了如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特征。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师特征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角色转变,具体包括:
其一,教师是问题情景创设者,不是问题的求解者。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问题”是其应用的核心,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理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求解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学问题及常见问题求解方法,所以教师仅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才是问题的求解者。例如,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部分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几个难度适宜的问题:假设α和β为两个任意角,试求证cos(α-β)=cosα-cosβ恒成立?试简化cos(α-β)=?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是两差角的余弦公式,其有什么特征,该如何记忆?等等,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点。
其二,教师是问题学习引领者,不是问题结论传递者。学生是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的主体,而教师却仅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讲,知识是在特殊背景下建构,社会情境变化才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源泉,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为学生合理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来揭示有关的数学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但是为了确保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教师必须要注重保持问题设计过程中难度的循序渐进,避免杂乱无章的教学问题设计影响了问题驱动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讲,各种杂乱无章数学问题均可以划分成若干个简单问题的组合,所以解决有关复杂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将其划分成若干个数学问题来达到求解的目的。例如,在推倒公式cos(α-β)的时候,教师仅为问题输出装置,具体的问题求解还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所以说教师仅为问题学习引领者。
其三,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激励者,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替代者。师生关系并非是主客二者关系,不可片面地绝对化某一方的自主能动性。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尤其是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基础来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探讨来去感悟观察和分析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从中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例如,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数学教师可以借助cos(60°-30°)=sin60°来引导学生推导出cos(α-β)=sinα等类似结论,这种猜想结果准确性与否并非重点,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其四,教师是合作学习促进者,不是合作学习施教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本质在于充分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潜在发展能力等来为学生合理设计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好学习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特别是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借助分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相应问题情境求解的过程中来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更为关键的是要借助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合作学习和探究来发掘有关的数学规律和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核心素养格外关注,自从提出核心素养之后,也就说明人们开始注重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也是人们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对社会的全新挑战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一定要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主观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教师引导和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如斑马线、桌子的两条对边等,之后可以问学生:“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平行现象?”从而引出平行线的学习。在导入课程之后,教师还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实现互动,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我们在过马路时都会看到地上有斑马线,同学们可以说一下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时可以将之前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互动欲,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整合教学内容
在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时,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
的,要对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有效整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以教材为主,这样不仅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有哪些图形,“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中都有什么图形?”从而实现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结合在一起,如与道德学科实现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时感受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引发问题。总之,要想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教学,“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将课程看作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整体,而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从而实现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问题―互动”式教学一定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重点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旋转”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图形的旋转以及中心对称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该种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如有的学生做了一个风车,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想到做风车?风车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在这种“问题―互动”模式下,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会更利于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定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引起重视,在“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及总结汇总等措施的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2016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包含科学精神在内的六大素养,并将科学精神的内涵解构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
1核心素养视阈下科学精神的内涵
要为科学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和对科学下定义一样,是不切实际的。在不同的领域,学者们对科学精神内涵都有各自研究。陈伟山基于“互联网+”教育将科学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追求实证性、具有理性和创新性;胡佳飞等在研究翻转课堂实践中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另外,还有学者结合化学史等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总结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且不同学者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大体一致。其核心要点包括:求真、创新精神、批判、探索、和理性精神。
时至今日,学者们对科学精神的讨论仍未停歇。随着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又赋予了科学精神一些更加具体的内涵。新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并对每一要点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因此,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化学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 化学史的科学精神教育功能
2.1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如思考问题时主观臆断,实验中马马虎虎、观察不仔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实证意识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史,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品质。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氮气时发现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离出的氮气质量不同,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没有放过这千分之一的微小差别,更不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他尊重实验结果的细微不同,并与拉姆塞合作,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大量实验于1894年发现了新元素氩。
2.2利用化学史树立学生批判质疑的态度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个知识,而是在于使他们形成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的科学创造能力。化学史对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拉瓦锡没有质疑“燃素说”,燃烧现象的本质就不可能被揭开。为了理清燃烧过程,拉瓦锡没有轻信波义耳和斯塔尔这些极有声望的前辈的结论,亲自做了大量精密实验,从而发现金属燃烧后增加的重量完全来自于空气中的氧,而与所谓的“燃素”无关,进而了燃素说。事实上,早在拉瓦锡之前,普利斯特里和舍勒都独立地发现了氧,然而他们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没有对“燃素说”提出质疑,使得真理从鼻尖溜走。通过这一生动的化学史案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迷信权威往往会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而且能提高自身批判质疑意识,使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3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整个化学发展史是一部化学先驱们不断探索、创造和发明的历史,科学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化学知识进步完善的进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某个化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沿着轨迹去思考,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体会探索的乐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具备勇于探究的精神,首先应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学家之所以能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离不开他们好奇心和想象力。如在苯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凯库勒执迷的研究它的情景: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打瞌睡,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他像触电般猛的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成功的提出了重要的结构学说。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发,因而提出苯的环状结构的假说绝非偶然,这其实是他长期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果,启示学生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
应指出,教师在对化学史素材的选择上,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有限的史料,而应依托相应知识点充分挖掘相关素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极大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地位及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79-93.
[2] 陈伟山.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科学精神培养[J].高教学刊,2016,(09):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