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型监管机制

新型监管机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型监管机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型监管机制

篇1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不断总结试点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稳步推进合作医疗工作,并取到显著成效。基金管理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作医疗能否顺利运行。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使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得以加强,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在基金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内容

1.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主要包括筹资渠道和筹资收入管理两方面。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中央财政对参与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医疗补助资金;第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合作医疗资金配套政策给予参合农民适当的补助资金;第三,农民个人按照实际收入水平以家庭为单位缴纳费用;第四,合作医疗基金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基金筹集后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管理,例如农民个人缴费部分要按时足额筹集,减少截留占用资金;个人缴费要根据参合对象实际登记情况按户收取;为了保证资金足额拨付要根据财政隶属关系,将基金及时划入财政专户等等。

2.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管理主要是指县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依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结余留存”的原则,按照国家合作医疗法律和相关规定,通过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户进行基金结算与管理。基金支付管理主要任务是在坚持住院补偿和门诊费用补偿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有效利用基金的同时,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基金支付的管理模式主要三种:第一,财政部门根据县级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机构审核的支付凭证和报销补助表,将补助资金通过银行结算直接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第二,在财政直接支付基础上,通过支出户支付在县级经办机构办理报账的零星补助;第三,县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下拨预付款和结算医疗费用时通过支出户支付。

3.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建立在支付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高效运营。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项基本原则,盈利性主要是指依靠资金投资收益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流动性主要是指合理安排基金长短期投资,以保证基金的变现能力和应急能力;安全性是指有效的规避基金投资风险。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营形式不能单纯的与国债或定期存款等同,应该充分满足基金运行基本原则。

4.合作医疗基金的预算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预算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经办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基金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在基金管理中起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对合作医疗基金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程序和预算调整等工作有明确规定。

二、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金筹集机制有待改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渠道众多,涉及上门收缴、委托代缴等多种筹资方式,在合作医疗运行初期,针对不同地区的参合情况,采取多样筹资方式基本可行。但是,随着农民群众参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多样化筹资方式增加筹资难度,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式,减少相关人力物力投入,进而降低筹资成本。基金筹集过程中,补助资金拨付不到位、基金挪用、虚套补助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如在资金拨付时,由于统计环节复杂和拨付环节众多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不及时;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足额到账;由于基金筹集机制不完善,地方挪用、截留合作医疗基金现象严重,这些因素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2.基金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水平有待提高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基金管理工作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合作医疗相关经办单位审核程序不规范,导致超标准领取医疗补偿;第二,定点合作医疗机构将转外就医人员的医疗补助非法截留;第三,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单一,使农民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政策制定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一些农村户口的城镇职工因合作医疗缴费低等因素,不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而是费尽心思参加合作医疗;一些农村户口的在校学生参与新农合的同时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重复补贴增加了财政负担;相关经办机构没有按照规定给予低保户适当的合作医疗优惠政策;门诊统筹制度、大病补偿机制和外伤报销制度不完善,导致资金沉淀、资金利用率低。

3.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县级管理中心财务人员多由有关单位的会计担任,但在乡镇一级的管理结报中心,无专职财务人员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各单位无专职会计人员直接限制了财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单位的结报员不能准确填报资产负债表、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编制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会计档案整理不及时、归档不及时等现象还存在,个别单位票据使用后没有及时核销。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识逐渐提高,参与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相应地医疗补偿基金和报销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合作医疗的全面开展使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由于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欠缺和培训不到位,导致基金管理工作失误不断,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行。

4.基金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基金使用管理和内部管理监管力度不够,致使个别地方合作医疗基金被套现,基金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首先,基金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经办机构无法针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只能通过核减补偿基金弥补损失,监管工作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其次,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和经办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监管机构工作效率低,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最后,长效监管机制没有形成,监督和管理未按时进行,基金使用监管不到位。

5.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计算机硬件配置低,软件开发不到位,导致一些地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还不能杜绝用人力手工结报,基金财务管理审核程序复杂。合作医疗全面开展后,参合率不断提高、辐射范围扩大,基金财务管理业务增加,依靠人工完成众多复杂的程序已不能满足合作医疗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地区信息系统配套完善,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限,无法很好的利用信息系统,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统一信息平台尚未构建导致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失真严重,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监管机制

首先,健全基金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和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使基金管理有法可依。第二,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成立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基金使用情况、通过定期公开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意识、通过各监督机构有机结合实现合作医疗全面监督。第三,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诊疗过程和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完成情况定期开展绩效考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最后,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对经办结构的操作流程和补偿执行情况定期监督检查,通过网上抽查及时处理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基金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征缴模式,

完善征缴模式,完善参保费用的征缴流程,考虑通过银行托收等手段减少征收环节和时间,降低征收风险。各行政村将农民参保款存款在银行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委托银行托收存入各单位基金专户,为了有效解决以不恰当手段套取合作医疗基金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基金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走访制度(可通过电话回访、)、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报账和收费管理、建立报账稽查机制和规范报账审核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首要工作,可以确保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报账稽查机制可以及时纠正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基金安全运行。

3.加快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大基础设备投入,引进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开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基金管理流程的规范,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失误,保证补偿资金准确及时到位。其次,利于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基金使用情况,实现全程动态监管,减少基金运行财务风险。最后,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加大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力度

第一,完善基金支付机制。完善基金支付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医疗基金抗风险能力,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稳定运行。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制定合理的支付方案,以合理的支付比例和支付范围严格控制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

第二,规范基金使用程序。对定点医疗机构诊疗程序进行严格监管,明确处罚标准,杜绝套现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通过价格监管,规范基金使用程序,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第三,强化基金筹资管理。统一筹资方式是解决合作医疗基金筹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协议委托方式较其他缴费方式具有筹资效率高,筹资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规范基金筹资环节。另外,有效降低筹资成本是新型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率,降低合作医疗基金平均筹资成本。

5.健全基金管理机构

首先,将保险管理和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成立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对城镇医疗、医疗救助和合作医疗等工作实现统一管理,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管理服务水平。其次,根据业务需要设立专门的医疗基金管理部门,明确各岗位职能,增强基金管理风险意识,提高基金管理水平。最后,加强基金管理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不断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6.加大合作医疗宣传力度

受传统观念和风险意识的影响,目前一部分农民没有真正了解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是否参合合作医疗仍持观望态度。各级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农民的保健意识,使其认识到参与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行,认识到新型合作医疗的独特之处。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各级政府的配合下,引导干部和党员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四、结束语

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是一项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工程,其安全运行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基金管理涉及筹资、支付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了有效解决合作医疗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基金监管力度,防患于未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余甜甜.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J]. 南方论刊. 2010年10期

[2]杨琴芝.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实质是一种政府高度补贴的自愿性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已经实现全覆盖。截止2009年第一季度,参保人数达到8.3亿,全国农民累计已有9.24亿人次受益,累计补偿资金达591亿元。新农合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农民自愿

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家庭的所有成员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的保险费并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种做法,一方面,扩大了该项制度的覆盖面,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人参保,全家吃药”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筹资范围和基金的整体规模,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政府做保证

在资金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在管理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次要求省、市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在分担风险方面,新农合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或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医疗服务水平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与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保障重点明确

在以往实行的合作医疗中,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受益度小、统筹面窄、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对较高的保障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50%的地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提高了5个百分点。把保障重点放在保大病上,这样可以缓解因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现象的出现。同时,在保障大病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小病,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农民参加。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加大门诊统筹力度,把保障的重点由大病起步逐渐向门诊小病延伸,扩大大病统筹的一些门诊慢性病种。

二、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制

(一)建立新的筹资体制

新农合强调政府是筹资的主体,地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较低。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负债过重,无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主要的资金最后还是由农民负担。有些省市规定,参保者在乡、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只能得到约20%的医疗费减免,而参保者到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没有任何补偿。可见,新农合的受益人群主要是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参保者,这就造成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行新农合的过程中,筹资成本由政府或卫生部门承担,由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投入部分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为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新农合专项资金制度。按2006年底参保农民4.1亿人,每人每年补偿40元计算,共需164亿元,这约占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08%、国家财政收入的0.4%,即使提高到每人60元,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比如,石家庄市政府就单独拿出一部分钱在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之外又实行大病补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乡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逐步纳入到医保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公共医疗设施缺乏的现状。其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新农合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由保险公司派专管员负责对到外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人所发生医疗费用的审核和补偿,而农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这造成管理成本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级单位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也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这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最终又将转嫁给患者,无形中浪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也降低了对农民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新农合的运行成本。比如,可以让保险公司参与进来,由保险公司设立结报补偿服务中心,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控,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将基金委托给中国人寿二道江支公司全权管理,从而将“新农合”运行成本降低了90%。

(二)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

从2009年起,河北省新农合年最高报免额度提高到3万元,但由于此制度中的大病补偿不是病种补偿,而是以医疗机构级别来确定补偿标准,乡级住院补偿比例为70%—80%、县级为60%—70%、县级以上为45%—60%。受基层医疗部门医疗条件和手段的限制,部分大病患者不敢到这些医院就医,只能到报销比例低的大医院就医,再加上部分所用药物及检查项目不在报免范围内,直接导致报销基数大大减小,最后拿到手的报销费用也不过总费用的40%。以石家庄市为例,2007年1—6月,石家庄市住院补偿比例为29%,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这个比例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救助为主”的精神,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即便是北京市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住院补偿率也只有2008年的48.4%。

(三)加大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由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并没有形成专门体系,管理部门上只是涉及卫生、财政、民政部门,而审计、农业、发改委、教育、人事、编制、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扶贫办等部门还没有完全介入到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在宏观上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及外部审计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比如,陕西省进行了新农合单病种限额支付改革,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我们认为,一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二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要建立由参合农民组成的监督小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不定期评议的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对评议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医疗机构,要取消其定点资格。四要对经常违反规定给病人乱开大检查和大处方的医生进行惩处,除了吊销其处方权外,还应该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参合农民,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机制。一是彻底管好农民的“保命钱”。合作医疗基金是参合农民的“保命钱”,管好用好是新农合工作的中心环节。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12月,四川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涉及“新农合”职务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诈骗“新农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达到40件82人,这些犯罪案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好基金财务管理与政务公开制度,各省、市、县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基金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立体化监督体制。当前的监督主要有审计监督和财务基金管理制度,这些只是技术监督,还要发挥社会力量来进一步强化监督,形成一个立体的监督网。比如,建立医疗报销公示制度和患者回访制度。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公布县级医院所用药品报销的比例范围。三是发挥农民参与监管的作用,采取多种监管形式,除公示、举报外,还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聘请农民作为监察员和信息员等,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

(四)建立预警机制

篇3

新时期,新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社会迈进。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重组中,是否公正?能否真正做到“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乎大局的稳定,关乎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法制事业的进程和方向。每想到此,总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法治事业是这样的光荣,在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

检察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青年干警,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为民执法”?是为百姓做一件好事,捐一些钱物吗?是为群众服务一次,争取一些利益吗?真正的“执法为民”应该是时刻心系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是建立在一种浓烈、真挚的感情上的“执法为民”。没有感情,哪来爱心?没有感情,哪有奉献?没有对群众亲人般的感情,又怎么能够真正的“执法为民”。

篇4

(1)有利于图书馆2.0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为读者个性化服务的能力。2010年是图林变化的一年,一股清新风从海上吹来,图林人士一夜间既感到兴奋又有一种使命感。这股风就是Web2.0走向Library2.0,著作与论文比比皆是,可以说理论已经成热。图书馆2.0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比较认可的是范小思、胡小菁在论文《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中提出的“图书馆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图书馆2.0主要包含:RSS(真正简易聚合,用于信息资源的聚合、推送、共享)、Blog(博客,也有人叫部落格;用于信息的公告、读者间交流、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等)、Microblogging(微博,作用与博客一样,但时效更强、受众范围更广)、Wik(i维客,也叫共笔。用于网上编写,内容,形成知识共享模式,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系统)、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用于解决读者流失问题、教育读者等)、Tagging(标签,秀于民间分类法)、OpenSource(开源软件包括开源代码和开放内容)等内容。内容千变万化,核心只有一个———“以读者为中心”。实现图书馆2.0就必须强化参与、互动,注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馆员要有创新意识,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图书馆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新设备,加强馆员培训,而这一切都需一个有效率的行政体制支持与推动。因此,改变以图书馆1.0为目标的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否则将会阻碍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使图书馆处在生存的危机中。

(2)有利于从复合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迈进,增强为读者服务的能力。2000年《图书情报工作》第3期的《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一文中指出:预计到21世纪初叶,大多数图书馆将面临复合图书馆的情境与挑战。当前我们正处在复合图书馆运行模式下,它的特点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时空限制与无时空限制模式并存,检索网络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同时保留着以纸质文献为依据的行政管理组织。而复合图书馆最早是由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提出,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正式使用这一概念,我国是由台湾顾敏先生引介。此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伍尔夫提出:过渡是有时间性的,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的关注。美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这都标志者数字浪潮的春天即将来临。而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应适应这种变化,转变管理理念,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文化,尽早实现数字图书馆,随时随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

(3)有利于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大体一样,有资源建设部、文献服务部、系统部、参考咨询部、行政办公室等职能科室。这些部门基本属于直线型管理组织,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弱,缺少一个协调部门,且图书馆各部门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战的管理体制。如图书流通在文献服务部,如藏书录入信息错误,就无法借阅,而信息录入权限在文献建设部;同时,馆员的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限制创新意识。图书馆管理体制是根据行政部门模式设置的,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积极性,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如在流通部门,就得按流通要求去工作,而现在的流通部门引进自动控制系统,有自助借还机、自动打印机、自动上网缴费机等设备,人员上引进勤工助学的学生、自愿者,这就把馆员从繁重的体力中解脱出来,本来可以从事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但在流通部门,任务就是上书、摆架,严重束缚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层次的业务无法开展。人员分散在各部门,又受到学校进人的限制,专门从事深层次服务的人员有限。现有的咨询服务人员除了自身的咨询工作外,还要从事教学工作、查新工作、学科领域工作等任务,不利于开展更广、更深的服务。而改变的方法只有一个,即重新组合资源,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注重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图书馆的“人”包括两方面:馆员和读者。从馆员角度看,重视馆员的精神、价值观在工作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用的激励机制,激励馆员的创造性,使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开展,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总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脱离就是失败的改革。

2减少管理层次及增加横向协作原则

从管理层次来看,不宜过多,一是便于决策快速执行;二是便于信息交流。横向来看,图书馆应建立组或团队,加强横向联系力度。

3按图书馆发展目标同时结合组织功能设置行政机构的原则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实现图书馆2.0;二是实现数字图书馆。这是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而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有:行政保障体制、技术保障体制、业务保障体制及读者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篇5

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班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全面发展。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质量。传统的师生关系,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师生之间也没有平等的观念。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自尊心的确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当然也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不断确立,但是当前的师生关系,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师生关系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班主任顽固地维护“师道尊严”,认为班主任是一班之主,班主任说的话就是命令,具有权威性,学生必须遵循。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很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班级,表面上看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但是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另外,虽然学生看起来听话,守纪律,但内心可能是压抑的,认为班主任高不可攀,不敢动摇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因为他们的这种听话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为了免遭批评或惩罚不得以而为之。

2.师生之间沟通的单向性。通常,班主任和全班学生思想的沟通,基本上是班主任在课堂上热情激昂地和学生讲道理,希望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是宣读些规章制度,希望学生牢记于心,不要违反。而班主任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沟通,也只不过是教师发现某某学生学习或是行为上有问题了,“请”其到某个地方去“谈心”。但这个地方往往是教师办公室,这种“谈心”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沟通当然不能实现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了解,更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3.学习好等于样样好。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有些学校评价教师主要看教学成绩,而教师评价学生就只看学习成绩。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越来越欣赏,而往往忽视其行为上的不足。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侧重发现他们的不足,而往往忽视其闪光点。这样极易使学习好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一种优越感,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而学习差的学生有一种自卑感。学生内部这种隐性的不平等对于班级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要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1.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社会,民主平等是主流,学生当然也讨厌“专制”,崇尚民主平等,班主任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师生关系平等性,也是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师生间的平等性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2.建立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极强,即使遇到问题,他们也喜欢自己承担,不愿和别人沟通,也不愿向他人求助。有些学生逆反心理强,和教师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多沟通,走进学生的心里,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困难。要让学生了解管理班级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

3.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想方设法压制学生,只要班级安稳就行。学生必然会抵制这种压制,对此类教师,学生当然也不会尊重信任。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应放下架子,全面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信任和赞赏他们。教师有教师的权利和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交流,听取意见,在尊重他们看法的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尊重信任的环境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静.浅谈班主任的“爱”[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篇6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1]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2]

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3]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2.信息交流不畅,效率偏低。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信息交流,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当前各行政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虽然国家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但仅为非常设性的组织机构,联合执法机构和联席会议等也是临时性的行政管理组织,都未制度化,无法起到高效统筹管理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虽被赋予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但实践中还是以专利管理为主,相关知识产权的管理仍分属其他部门。当前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失不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客观上增加了行政管理协作和贯彻行政执法计划的难度,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产生权利冲突和灰色地带。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知识产权,不同权利主体依据各自被授权的知识产权进行不同的权利主张,便会产生权利冲突。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同一客体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商标与域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的权利冲突等。“金华火腿”、“白蒲黄酒”、“贵州茅台酒”等权利冲突案件的产生便是源于同一名称既被授予了商标权,又被相关机构认定为地理标志。面对权利冲突的存在,由于缺乏相应解决的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寻找权宜之计,如“水井坊酒案”中,驰名商标“水井坊”被授予原产地名称保护,但将其原产地名称保护限定在水井街附近的狭小区域。随后“水井坊”商标持有人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便迅速买下受保护地域的地皮,从而独享“水井坊”原产地名称权。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和原产地名称权利人为同一人,虽避免了权利冲突,却仍存在重复授权,背离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理念。[4]同时,各部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条块分割,出于权利扩张和责任承担上的考虑,可能会产生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局面,[5]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4.管理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方式不同,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标准不同,其保护力度亦有所差异。如版权盗版案件,不仅国家版权局有权进行保护和处罚,文化机关和工商机关也都可以进行查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处罚手段和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的管理同样存在此问题,我国农业部和林业局分管农业新品种权和林业新品种权,对国家制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分别有各自的实施和保护办法,导致认定方式、申请程序和审查标准不一致。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国家商标行政管理部门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以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因此,各部门不同的管理政策导致管理标准、执法力度不一,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5.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开展国际交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倡导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管理理念,把政府定位于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应顺应改革方向,建成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服务型机构。应当明确各机构管理范围,创新文化激励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简化行政申请程序,建立维权服务中心,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亲民、便民、为民”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但当前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政策不一,给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不便。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违法行为时,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常要求助于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个程序,增加了其维权成本。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我国当前的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使得其他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不得不判断应与众多机构中的哪一机构洽谈,或者要分别进行协商和签订协议,这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发展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的思路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现代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1]303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应及时做出变革。除了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更需要简化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注册申请,满足知识产权现代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进程加快,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不断扩张,域名权、商品化权、信用权等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随之愈加体系化,对行政管理系统的统一性要求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需要有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来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鼓励各国管理机构有效管理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学者统计得出:全球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二合一”体制,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而类似我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散管理体制的只有不到10个国家。①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流,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顺应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发展规律。

(二)改革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基石,任何体制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作为体制构建的核心和基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综合管理、相互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合理设置、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惟此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繁杂,各部门分散管理,各司其职,易出现权力重叠和管理空白等现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设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从而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避免机构重叠、管理冲突以及条块分割导致的灰色地带。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高效的、协调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系统。

2.精简建制、高质高效。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精简和规范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高质高效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应合理设置,讲究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教育局抓住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基本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干部队伍“活力工程”,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上下功夫,使党的干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2007年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聘任制和学校中层干部学校自主聘用制,采取公开选拔方式,通过竞争,择优上岗,当年有3名中层干部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一批群众公认度高的教师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实施教师分配办法改革,对新招聘教师分学科按考试成绩排序自主选择所提供的学校岗位,既有效缓解了山区学校缺教师却长期分配不进的难题,又克服了人事分配人情因素的干扰和随意性大的流弊;今年八月份,教育局严格按照重德才、重公论、重业绩的原则,选拔调整了一批学校校级干部,用出了人心、用出了正气,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九月份,教育局机关大力实施内部轮岗交流,交流的重点是执法执纪、干部人事和财务等关键岗位的负责人。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坚定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有力地提高了学校和机关班子凝聚力和工作效能,较好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活力。

2、抓住规范财务管理这一敏感点,在健全财务制度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规范财务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务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为中心,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效益最大化的理财观念。

县教育局对中小学校6000千余万的普九、普实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及锁定,并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要求,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到预算编制、财务核算直达学校,有效防止了挤占、截留或挪用资金的现象。首先会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公用经费管理、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教育民生工程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教育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明确岗位职责。其次规范预算方案编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县教育局在每学期开学前召开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工作会议,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将全县农村中小学所需的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农村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完小(教学点)纳入其所隶属的中心小学统一代编,确保按时足额配套。在全系统形成“内控”、“互控”、“监控”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止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使内部控制贯穿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第三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经办业务工作的监督控制,强化各项经费收支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政专户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投资运营,有效堵塞资金“跑、冒、滴、漏”,确保教育资金安全完整、专款专用。严格按规定对学校2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统一把关审批,30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报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第四加强全县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督促做好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业务研讨,在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方面出新举措。为整顿财务工作作风,解决当前学校财务工作队伍中存在的政令不畅现象,今年9月,县教育局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总务主任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财务工作人员职责、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强调了财经工作纪律,同时制订并实施财会人员任期交流办法。第五加强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今年秋季,我县初中、小学有三位校长因年龄等因素离开校长岗位,同时在部分学校之间校长实行了交流。为此我局于9月份开始组织开展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对校长任期内财务、债务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校长一个清白。

3、抓住作风建设这一结合点,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局在强化教育,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作风和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坚持专项治理与行风评议、端正行风和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大力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是突出重点难点,在狠抓专项治理上下工夫。“上学难”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反映在行风上就是教育乱收费。这些年来,教育局采取坚决措施,严加整治,不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力度,制定了对中小学乱收费行为实行严格处分的规定,坚持每年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种教育乱收费行为。同时,不断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等,从强化制度管理上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二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在转变机关作风上下工夫。注意把纠风工作与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行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相结合。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着重对公办学校的行业风气进行公开评议和监督,找准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强化整改,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行业风气。三是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找出每个人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开展 “筑牢底线,防腐拒变”承诺活动、“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于都教育强县”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每个人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做到服务高标准、高要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工作中服务热情不高、制度执行不严和责任心不强的毛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并在开拓、创新、创优上求突破,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于民。近年来于都教育已经走上了全面、依法、科学的轨道。四是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准确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在其分管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工作交叉职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以制度为保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正常工作的高速运转。

篇8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ople′s hospital of  tangshan  city, attached of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hebei,063002, china

    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behavior;risk factors  为探讨家属行为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抢救的308例ami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抢救的ami患者308例,其中男198例,女110例;年龄28~86,平均(58.5±10.21)岁。

    1.2  方法对308例ami患者抢救及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由急救医生和经管医生认真填写自行编制的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急救现场情况、抢救过程、病情转归和预后情况等,以及对抢救有影响的正性和负性因素各11项。正性因素: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病史叙述准确、抢救现场安静有序、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一致、心理准备充分、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不在病人面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负性因素:送医院不及时,医疗急救知识缺乏、病史叙述不清、抢救现场混乱、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差、情绪激动、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不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1.3  统计方法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抢救及治疗情况   308例患者均住院治疗,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227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nstemi)81例。符合条件的行急诊静脉溶栓,冠脉造影和(或)冠脉成形术(ptca)、支架手术。所有入组患者均按照冠心病二级预防原则进行治疗。

    2.2  出院时情况   病情好转303例,其中心功能ⅰ级270例, 心功能ⅱ~ⅳ级33例,死亡5例。

    2.3  家属行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出院病例中,心功能ⅰ级的患者,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212例(78.52%),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32例(11.85%); 心功能ⅱ~ⅳ级或死亡病例中,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4例(10.53%),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23例(60.5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以心功能水平为应变量,在控制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合并疾病等因素后,将对ami抢救有影响的家属行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分别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与ami的抢救均相关。依优势比(or)值大小正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意见一致、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积极协助抢救。负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不及时,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差。见表1、表2。  

3  讨  论

  am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因素在冠心病的病因、病程、与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探讨与ami预后相关因素很有必要[1,2]。   表1  对于正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表2  对于负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ami的预后与其早期治疗密切相关。溶栓治疗的获益是时间依赖性的。戎其飞等研究病人从胸痛发作到急诊中心进行评估所延误的时间,各种病人的延误时间在2~6h,占总时间的60%~70%[2]。本研究送医院及时、送医院不及时均排在正、负性影响因素首位,充分说明了时间在ami救治中的重要性。   由于发病突然,伴剧烈的疼痛、惊恐甚至濒死感,患者常表现极度恐惧和焦虑,加上抢救环境紧张和必须绝对卧床,使患者担心疾病预后,如果家属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心理准备充分、就能协助医护人员的工作,及时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减轻恐惧和焦虑[3],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反之,则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4]。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才能积极配合,协助抢救。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治疗进展、预后情况,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信任,稳定家属情绪,引导家属面对现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5]这对ami救治可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家属行为与ami救治密切相关,要提高ami救治的成功率,除医护人员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进行抢救外,还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家属行为的负性影响因素,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6]。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1)普及急救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初步的冠心病急救知识,及时到医院救治;(2)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讲解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为其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及配合治疗奠定基础;(3)真诚与家属沟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尊重家属知情权,以维系患者与家属和医护人员间的信赖关系,使抢救顺利进行;(4)避免在患者床边与家属讨论病情;(5)对情绪异常的家属及他人,要帮助脱离现场,保证抢救环境的安静,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6)鼓励家人与朋友多与患者沟通,鼓励他们,关心、陪伴、支持他们,以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

【参考文献】

  [1]李美婧,马文林,徐 颖,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3(28):187-189.

[2]戎其飞,苏思本.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99-1003.

[3]关建宏,宋玉文,王 红.49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良复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1):77-78.

[4]黄忠琴,林秋丽.急性轻度躯体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82.

篇9

【关键词】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首先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并且工作较为机械,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也就是说,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加一些部门,例如,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创新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者:韩娜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万玉,李阳,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01).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39-02

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涉及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控,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一、出现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 法律和会计制度不完善,贯彻落实不到位

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缺乏可操作性等。二是处罚过轻。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与其获取的暴利及对社会的危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三是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如《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力度不够,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无法落实,致使会计信息中的“水分”未减,泡沫资产依然存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瓶颈

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制度不及时学习、领会,对现行会计法规、制度理解不深、不透,日常核算工作不规范,从而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不实;有的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驱动,不能够坚持原则、严格执法,不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甚至有个别会计人员主动为领导违规违纪出谋划策、营私舞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三) 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内部监督缺乏机制保证。会计岗位责任不明晰、机构设置不健全。少数单位出纳、会计由一人兼任,银行预留印鉴一人保管,失去监控,不仅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为经济犯罪埋下了隐患。二是政府各部门对会计的监督管理缺乏协调和配合。财政、审计、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会计的监督标准不够统一,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缺乏统一协调和配合,不能形成会计监督管理的合力。三是社会审计机构监督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动,出具虚假审计、验证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注册会计师未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四) 会计信息需求对象的多元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的供给。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新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有些地方政府还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的管理,而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为国家财税机关、投资人、债权人等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五)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国有企业内部,虽然形成了包括职代会、党委、工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经理人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有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往往不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正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成为有关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的工具。公司管理层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公司重大决策没有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很严重。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

(六) 会计诚信建设力度不够

当前国内外出现的会计诚信危机问题比较突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意识不强。如有的单位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审计等服务,还包括其他违法要求。在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的情况下,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冒险意识,纷纷将诚信意识抛于脑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铤而走险,出具虚假报告,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资料在管理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是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进一步细化、量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因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造成损失的民事索赔制度,并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增强会计法律的震慑作用。三是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逐步建立健全单位负责人会计法规制度培训机制,把《会计法》等法规制度纳入培训教育的内容,促使各单位负责人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真正履行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人的职责。

(二)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

一是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具体规定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符合的“四条要求”,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其次,要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再次,建立内审机构,对会计最终产品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和监督。最后,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的社会会计监督机构仍处于一种起步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程序和条件,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加大处罚力度,提升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全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三) 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

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使之能够站在中介立场上,实施法律监督与会计监督,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它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全程性、及时性、监督与管理的双重性以及利益的独立性。这种新兴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会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立地进行核算,将有利于为会计主体、社会公众的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根本保证。同时,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四)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篇11

    所谓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是指德育学、心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关联的, 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分别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

    (一)

    首先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 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 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 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 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 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 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 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 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 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直到宋代产生较完备的心性学说,这是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 开辟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道路。

    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二者的相关性还更多地为融合性所遮 掩的话,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下面 仍然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论述。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德育学方面的著作,这里列举几部以说明这个问题。 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 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3页)在1990年上海杨德广著《大学 德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 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方面的内容。”(第2页)该书还专门列出一章,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论述现代大学 生的心理特点。在1993年南京大学张锡生著《高校德育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又提出:“随着高校 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 健康问题。”(第100页)该书还提出在德育塑造的方法上要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国台湾七 十年代由龚宝善编著的《德育原理》(国立编译馆出版)中也谈到了德育理论要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40 页)。

    再就外国而言,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所著《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 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的培育。当代美国德育学 是西方德育学的集大成者,它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当前美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广泛地开展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又比如,和我国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其德育学同样注意心理问 题,在日本所列的中学16条德目中,有两条是与心理有关的(见崔新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出版)。

    (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心理学史上,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近代科学心理学诞 生以后,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之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 紧密关联。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 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方 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有麦考莱和瓦金斯,在美国有哈兹霍恩和梅,特 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30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 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二次大战以后,又有一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专门心理学家,在美国有哈 维豪斯特和泰伯,英国有斯温森,这期间比较突出而且对现今仍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 研究中心以柯尔柏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者。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表明,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学问题的,而且这 方面的研究正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 育心理学(辽宁师大韩进之、王宪清1986年编著出版了《德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 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而以科学的力量证明了心理学和德育学两门独立科学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历史规律。

    (三)

    上文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和心理学之相关性,综合地看,二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中 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二者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第二,德育学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既然德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相关性,那么我们提出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心理素质的培育也 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那种认为心理素质培育与德育关系不大的论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事实上 对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心理学要比德育学深入得多,为什么要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 的体系中来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