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2 08:2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

篇1

这段时间,让我的生活很快乐很充实。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教育是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虚心,细心,热心,虽然是小小的打扫卫生,环境保护,也不容许我们有半点马虎大意之心。实践中我对能改善周边环境感到十分自豪。每当看到夸奖我的人和受我影响一起加入到我队伍的人总是不觉地感到一股自豪与欣慰,而我自己也更加努力,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在大家加入后,自己办不到的事都给解决了,原来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团结。做为一名中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初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参加实践,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大学中的社团生活无法感受到的,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亲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实际,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在于此。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增强了扎根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在身体和思想上得到锻炼,并亲身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我永远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让我们更好的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700字【二】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700字【三】

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篇2

大学生幸福感就是大学生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其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是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最满意的指标是道德、健康与家庭[1];何英、李景华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严标宾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4];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5];等等。这些有意义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信与脆弱、独立与依赖、热情与冷漠、开朗与孤独等心理特点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具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认知观念,已经呈现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与独特性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大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问题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辽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辽东学院的306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及时了解与掌握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1研究对象

以辽东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专科大学生360人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6份,有效率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该问卷分为A、B、C三个部分,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有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个维度。其中, A、B两部分采用7级平分;C部分采用9级平分。总分越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综合幸福问卷》(MHQ)对辽东学院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状况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为依据来分析与研究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数据统计分析法

主要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百分率以及标准差等具体的数学研究方法。

1.2.2数据处理

本论文的所有数据均利用计算机设备,采用spss/pc+12.0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2.研究结果

2.1丹东地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现状

对辽东学院30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10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与标准差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2.2大学生幸福感人口学比较研究

2.2.1低高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低年级与高年级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2所示。

2.2.2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如表3所示。

2.2.3城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比较

对辽东学院306名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10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

3.讨论与分析

3.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3.1.1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维度计分,没有合成总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维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测评的分数全距在1-9分之间,平均分5.85,标准差1.65(N=306)。总的看来,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点(包括中点)以上者占87.65%。

3.1.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人口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年级、专业、城乡、差别以及独子与非独子等4个因素,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这4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学因素。

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状态没有完全康复,因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刚刚步入校园,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对于高年级来说,已经习惯了大学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数较之低年级,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性质有关(见表3)。另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科大学生了解社会多于理科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深刻,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较大,而理科大学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数就高。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见表4)。作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城市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而农村大学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不得不走出校园勤工俭学,因而农村大学生很难体验到幸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淳朴本性并没有改变,因而农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

3.2辽东学院大学生幸福感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学生以及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活跃与敏锐,但不具有合作意识;接受新知较快,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与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是大学生总体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2)大学生幸福感的认识误区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陷入了幸福观的误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幸福观的拜金主义倾向。他们常常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会幸福。因此,有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钱,在行为上追求物质享受,过分强调感官快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总体上,辽东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从年级比较看,大学低年级的正性情感高于负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价值好于高年级,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专业比较看,理科大学生在健康、利他、自我价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从城乡比较看,城市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自我价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农村大学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

4.2建议

4.2.1开展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对幸福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追求与行为准则,因此,幸福观教育是当前德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体验到幸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2.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而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大学生的幸福感归结起来就是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时得到的幸福;学会做人,学会了怎么样与社会接触,学会了怎么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自己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4.2.4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因而应培养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快乐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否体验到快乐与客观的环境、事物的认知相关联。大学生体验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爱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风顺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多尝试挫折与失败,在去体验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篇3

以快的速度理解学生的状况,并以施教,总的来说,分离学生的自述和作业的检查来看,英语科目是最最单薄的一科,说的严重一点来说能够是乌七八糟,看到她的作业之后我只要这一个想法,其次是数学,有些中央比拟弱,于是,我的教学任务就重点放在英语和数学方面了,特别是英语,成了每日必学科目以及最耗时科目。关于家教有过一些许经历,特别本人又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以很分明要想在一个月时间疾速进步英语到达该年级的高程度不是很简单的事,只能从最根本最简单的背诵开端…因而,我给她订了一个方案:每天对她课本上的单词停止听写,每次听写两个单元。

刚开端的时分,她的听写方面并不怎样理想,能够说是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记忆单词,但效果却不显著,便每天抽了上午的些许时间停止引导她经过发音来记忆单词,融会贯通不容易,更容易忘,发音记忆单词应该算是一种简单又不易忘的办法。希望能对她有所协助,也为她以后记忆单词提供一个有效直接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方面制定了固定的上课时间,布置也很紧凑,除了根本的单词之外,还会每个单元依据该单元的语法,单词,短语写十个句子,让学生停止背诵,到达充沛控制该单元的学问点,并且灵敏运用该单元的言语学问点等。通常下午会停止标题解说,把上午所学所背所理解的运用到练习中,而不是只会背,要懂得运用。可是,算是一个对我比拟大的打击,单词遇到习题会拼错,语法乱套,顿时心情沉到谷底,这是个怎样的状况,思及此,慨叹颇多,怎样样才干把这些正确有效的输入学生的脑袋,并且到达触类旁通的状况呢,着实是一个应战……

而数学方面,表现就比英语好很多了,只需稍微提点一下,简单说方法,学生便能理解,明显比英语轻松多了,也算稍稍安慰一下我快沉入谷底的心……

学生理解慢不是问题,学生反应有点迟钝我也能理解,但最不能忍受的是学生散漫的态度,在教学期间,多次出现消极的态度,而这时考验的除了学生的心态素质,也算是考验我的时候,感觉很生气,感觉很委屈,我做为一名志愿者来,没有报酬,我不介意,但是倾所有我的精力都放在学生的身上,把自己感觉最好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得到的却是如此散漫的对待吗?我明白,有时我比较严格,比如不能忍受学生迟到,一旦迟到,必然有所惩罚,比如说多背诵一个单元单词等,听起来或许不太容易接受,也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自己承担,不要老犯同样的错。有时感觉无法忍受,会向父母倾诉,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她总是不断的开导我,在我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能得到我妈的安慰理解支持……

在这种不断教同时也在不断学习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一个月的支教实训活动就要结束了,这期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除了家教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触,还有在做人的方面学到了很多,也在不断地锻炼充实自己,比如说坚强,比如说对陌生地方的适应,人际的相处,比如说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再比如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比如……为时一个多月的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实践经验中获得的一切都在告诉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弥补和提高。“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实践,这样才能为我们以后的就业求职积累丰富的经验,打好坚实的基础!

辅导员意见

参加社会实践成绩

系部 意见

(盖章):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前言

高专院校一直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与社会职业化人才为导向,因此,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实践价值就成为了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当关注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许多高专院校还存在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学现象。这对于高专院校就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应用型技能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何打破教育僵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成为了高专院校教育工作的关键。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专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文科学教育力度不足

在一些高专院校当中,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与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不到提高。现代化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是十分全面与立体的,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看重员工为人处事能力与相关的职业素养。人文科学教育力度不足,使得毕业于高专院校的一些学生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空有一身本领,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二)技术实践教育重视不够

虽然实践教学在高专院校的教学中十分有必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将这一点落实到位。首先,一些高专院校仍然将理论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而实践活动,比如说实验只是理论教学的点缀。其次,许多高专院校都在宣传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教育,使二者得以融合。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二者相互分离,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技术实践教学评价不佳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专院校当中,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依然将学生的相关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对于实践教学而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检测,也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仍然是许多高专院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在进行实践教学之时,教师没有提前将实践学习考核的内容与标准告知学生,学生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最后的考核不了了之,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也随着教学评价标准的不科学而逐渐降低。

二、高专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一)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力度

对于高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生产一线是其工作的主要场所,作为在生产第一线贡献自己力量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与更好的个人素质。一般来说,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人文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做到爱岗敬业、团结他人、吃苦耐劳。第二,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更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家庭责任,并以此为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来。第三,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步,提高自我。第四,与具有良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独立地解决突发事故,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而这些品质,需要高专院校的人文科学教育来实现。高专院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加大人文教育活动的比例,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提高,充实学生的内容,打消不良的心理现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任务,认清社会形势,更好地进行自我提高。

(二)加强技术实践教育力度

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只有在实践教育中,学生才能将课堂中所学理论转换为实践,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与错误。高专院校应当重视加强技术实践教育力度,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校企联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高专院校中的不同专业可以和与之相匹配的企业进行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内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教育的方式。在实习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要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使之职业能力有所提高。另外,在进行实践之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找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当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自我。因此,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强实践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教学评价体系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说都十分重要,对于高专院校来讲,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必然之举。相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来说,在大多数高专院校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于高专院校来说,出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评价之时,可以采取实践操作与实践经验讲说两个层次。首先,教师可以就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来设置一定的操作项目,使学生进行抽取,随机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其次,教师要设置类似于企业面试的教学评价环节,令学生在经历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习之后,对其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经验进行评价与总结。在学生自述之后,教师可以就实践内容提几点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怎样寻求帮助?”等等,要求学生做答,成绩以学生的操作实践与口头陈述两方面平均分为准。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会全面提高,会学会做,会说会总结,成为现代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专院校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笔者从高专院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高专院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技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整合,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篇5

一、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难以经受挫折,遇事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其次,青少年行为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在乎。再次,现代青少年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下,社会责任感淡漠。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撇除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其精华仍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1.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得到家庭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亲情,更没能由“亲亲”到“仁民”。父母应从小就抓好对孩子的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亲亲之情,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亲民之情,最终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样,对于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的形成,对于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够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2.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礼”,重视道德践行。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懂礼仪,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停留于说教阶段,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来实现礼,提倡君子之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所有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迪

(一)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1.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青少年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时期,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境遇不同,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道德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孔子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即所谓“躬行”。认为身体力行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当前我们对青少年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倡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行为规范,将道德要求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借鉴

1.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所谓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和追求出发,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人我关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于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法。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自觉地采取和掌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无疑会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内省自律,自我完善的修养方法。道德贵在自律。儒家特别强调道德价值与人格的实现要通过“自律”来达到。因此,他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道德修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于律己”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格言。他们又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指出自己道德的完善要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常自省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永不懈怠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求学经历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要想有所建树,应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公忠是个人的“修养之要”,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感叹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更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篇6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譬如在《磁感应强度》的引课中,我们不妨一起同归一个问题的发生过程:在讲台上放了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磁性物质,请同学们猜想:“哪一个磁性最强?”并用实验检验:“看哪一个能把带有铁架的椅子吸起来,”(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料,体积最小的磁性最强)引出“如何来定量的描述磁性的强弱”的问题。为全课作了一个成功的铺垫。这比单纯依靠老师自顾自述说或通过放映有关视频学生被动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二、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车,小球,木块等,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知的物理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发生形变的跳板弹起的跳起的跳水运动员,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体检时做的心电图、地震仪的记录图、太阳能热水器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方的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得内容可以不讲或者少讲,留给学生更多得时间。如:高一《机械功》这一节内容我采取了学生自学讨论法,让他们自己读书充分思考,不懂得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的“电场”概念的学习可以与学过的重力场概念加以类比,把电场力和重力,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学过这一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力和能为两条主线,对电场知识进行疏理组成知识网络。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得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得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实践经验表明,超出学生原有预期的情境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3》中“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课教学,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将一枚硬币用棉布包住,尽量将布抹平拉紧,然后将一段蚊香绑在布上并使蚊香燃尽,可以发现棉布不但没有烧着,就连变焦了也不会,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块烟斑.”这个现象显然超出了学生的预期,好奇心被有效激发,“导热性”的概念呼之欲出.“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依然困扰着一线教师,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高中物理是一门理性思维强、系统性强,密切联系生活和实验现象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和规律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需要学生层层推理、体验才能获知,为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细化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事?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一系列结果,再对结果的分析中寻找到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学,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很重要,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体现,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智慧,通过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地学习,最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六、基于物理学史进行情境的创设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2》“电磁感应”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时,笔者将整个物理学史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借助物理学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细微的观察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只有思维更缜密才能实现规律的发现,孤立、片面、粗略的观察往往只能留下遗憾,学生以史为鉴,提高观察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十分好奇:“为什么电磁感应现象如此难以发现,要产生感应电流要有什么条件呢?”探究任务自然生成,学习活动有了指向性。

篇7

油画随着流逝的岁月不断成长发育。我们可以从小间距的差异中,觉察到新因素的萌生和渗化;从大间距的差异中,感念到画家心态的变迁。而画家的心态,往往就是社会和历史的缩影。画家作为社会个体,不可能超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与民族的共性,总要反映出风格的时代性。而艺术风格的时代性,是由时代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美术创造的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真正发自内心感受的抒发表现,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表现了时代与地方的特色,打上时代与地方的共同烙印。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每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流行趣味影响的结果。然而,美术创作绝大多数是个体性质的劳动,因而,作品显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理想往往取决于画家的个人素质,包括艺术天分、文化教养和个人经历等等。不同的美术创作主体,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空间里对客观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不同的画家所形成的个体差,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空间差,不同的历史年代形成的时间差,就必然要反映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反映在美术作品里,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素质与气魄。

绘画风格犹如是画家的一面镜子,是画家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家左拉通过大量观察与接触,发现艺术创作直接显示了艺术家的教养、性情和思想境界,艺术家喜爱什么题材,采用何种风格,都与他的经历有关,外部条件影响并不是决定因素。法国自然科学家布封也曾说过:“风格就是人本身”,说明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具体显现。创作个性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示:是才(才能)、气(气质)、学(修养)、习(习性)四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有“性情所铄”的先天禀赋,也有“陶然所凝”的后天素养。这些千差万别的创作个性,其中也许某些方面可以接近,但不可能完全雷同。画家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不论自觉与否,总是要表现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他对于现实独特的感受、认识和情感。主观条件不同的画家即使反映同一的对象,他们的作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唐代的吴道子与李思训同时在大同殿上画嘉陵江山水,前者的风格雄健、自由、奔放,后者的风格灿烂、缜密、富丽。但是“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再如中国画大师朱耷和潘天寿,两人都是画花鸟画的,在技法上又似乎都是以奇取胜。但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却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的画多取圆韵,具有含蓄深沉的古典美的风格;后者则取方棱,带有一定现代感的风格。这就是说,由于画家都各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加上各自的艺术素养,乃至个性与观点的不同,使得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处理题材、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的画,似乎也有了某种定性的风貌,但他只是抓住了某些大师的影子,忽视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面貌。严格的说,这不是风格,而是模仿。模仿只应该是画家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和手段,而绝不是目的。也有的人全不顾审美客体的存在,任凭自己意愿去设计一种所谓的“风格”,毫无原则的胡乱涂抹、拼凑嫁接,以及有意识的哗众取宠,作品面貌虽然独特,却显露出矫揉造作,不可能产生什么风格。西方美学家把它称作有害的“作风”,与风格加以严格的区别。前者对于审美客体缺乏独到的发现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作品流于空泛和雷同化;后者又因脱离了审美客体的真实性而显得虚假和浅薄。真正的风格,是艺术家的主观特性与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又正是客观现实的深刻揭示。

劳特累克是19世纪最后30年间法国最年轻的一位大画家。他的艺术完全是独树一帜的。观赏他的画,会感到他所画的,正是巴黎酒色之徒常去的地方。那些灯红酒绿的娱乐场,那些红男绿女的古怪丑相,就是醉生梦死的地方。可是这些形象既不晦,也不象批判。线条很随便,形象漫画化,色彩简单的像一幅广告画。这一切正是劳特累克的艺术特点,劳特累克出身贵族,自幼生活在奢侈享乐的环境中,形成放纵不羁的性格。他很小的时候,不幸跌断一条腿,几年之后,又不慎跌断另一条腿,致使双腿停止发育,造成残疾。下肢的瘫痪大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心灵上更蒙上了一层生活的阴影。他不想依靠富裕的家庭而饱食终日,要以绘画来展示他所亲历和他所看到的社会。由于肉体上遭人讪笑而智慧上又超越常人,使他养成一种异常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他涉足一些娱乐场所,目睹所谓“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有时对那些任人玩弄的抱有同情心,有时又以嘲讽的笔调去揭示她们的虚伪。对于那些难以排遣内心的烦恼而来到娱乐场所的绅士与太太们,画家则用简练、夸张、丑化的线条与色块去表现。因而在他的画上,总能感受到一种嘲弄或挖苦。

风格是人,出于修养,不能勉强。从这个意义上看,外在形势也不是可以强求的结果。当思想深处发生变革时,外在表现自然会有反映。既然艺术是人的事情,艺术活动是人整个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定随人的改造而改造,随人的完成而完成。

17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普桑性格沉静,不苟言笑,善于思考,加上早年在巴黎时致力于古代艺术的研究,汲取古代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因此他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哲人,把艺术作为阐述人生哲理的手段。这在他晚年完成的《四季》风景组画中体显得尤为突出。组画分为《春》、《夏》、《秋》、《冬》四幅。画家赋予风景以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无限的感情。以《冬》这幅辞世之作为例,全画描绘一个悲惨的世界末日景象,黑夜星空,昏暗大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洪水正在浸没整个世界,中间一只小船已被风掀翻,船上的人正疯狂地叫喊,祈求神灵的庇佑……画面呈现出一片暗绿色调,这些冷调子既表现了死亡的恐怖,又暗示了对生命的憧憬。深刻的哲理、激越的感情、阴森可怖的气氛使人在审美欣赏的同时,思考着人的生死轮回。

画家内部的情感状况决定着外部表现风格。作品的每一种形、每一种色都不是真正独立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神倾向和感情倾向。它是一种需要,个性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由此,画面的浓艳清淡、轻薄厚重、冷静热烈、萧条蓬勃、分寸节制、强调张扬都可以从画家的内心找出根源。

在凡・高本人看来,他创作的那幅再现自己在阿尔的卧室的画(《阿尔的凡・高的卧室》),表现的是一种“绝对的恬静”,在他的书信中对这幅画有这样一段自述:“在这上面起主要作用的应是色彩,它以简化的处理手法赋予室内所有的陈设以一种高雅的风格,并造成一种宁静或睡眠的总气氛。谁看了这幅画都会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安宁,或确切的说,使自己的想象得到安宁。”而我们在看到这幅画时,却只看到在这幅画中充满了许多令人头昏目眩的棱角、激烈的色彩对比,以及一组组歪七扭八的笔触。对以上不同的感受,阿恩海姆曾用一句话做出总结,就是“作者最不了解自己作品的风格,因为风格是作者个性的直接反映。”这幅画是凡・高在阿尔初病之后完成的杰作之一,它有着画家的内在精神,画家在借助简化色彩来传达他需要的宁静,在这宁静中隐藏着画家的不安。当时凡・高的心境非常悲哀,精神沮丧,他以狂热的色彩,像抓住一点希望那样来描绘睡眠这一主题,但没有成功。病魔在逼近他,他的理智很快又会失去平衡。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睡,唯有这画上的一片宁静,透漏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这之后的另一幅作品《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描绘的是夏日郊外的田野。麦田和柏树准确地表达了画家的悲剧性狂热:麦田像一片燃烧着的火焰;柏树虽然涂上墨绿色,可是弯曲颤抖的线条仍然给人激动感,好像树身被大地烧炙的卷曲起来,想竭力拔出土地,让树枝伸向天空。这幅画更好的反映出了画家的精神状态,画家借助麦田和柏树在发作,呼唤自己的生命,倾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凡・高的油画所记录下的一切都是自身的写照,也是他心灵的真诚倾诉。色彩在他的画面上因他不朽的灵魂和强烈的精神力量而得到永生。

风格的形成,是画家的创作达到成熟的标志。艺术是人的灵性的产物,风格是人的个性的显现,是人的真性情的反映,不是靠“计算”和“制作”产生的。有一些油画作品制作精致,规模宏大,然而细细品味,又觉得匠气之风浓重,内涵空泛,缺乏油画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画家在对语言技术与风格的追求中,过多注重外貌效果的制造,而忽视了内在艺术个性的表现,画面的效果多是“磨”出来的或“做”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没有灵动性。风格样式也呈现制造化或商标化,由于表面的制造“精品风格”,而缺乏了作者灵魂和真正的艺术个性,因之也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纯正动人的魅力。

绘画语言是一种精神表现,它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这个世界有了精神的芳香。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只需要自然而然的开放。就像马蒂斯所说:“最单纯的手段是那些最好的使艺术家表现了自我的手段,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应当完全从他的气质中产生出来。”强求努取终不是正道。在世界与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期望着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历史给当代画家们创造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期待着当今的画家们早日创造出更新、更好的美术作品回报世人。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高校新生的思想

新时期,社会转型,高校新生已不再是封闭于高校内,他们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很多高校新生过分看重物质利益,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在学业上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这些不良思潮严重影响了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网络的消极影响弱化了高校新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的不道德和不健康的思想容易使高校新生人格缺失和道德沦丧。面对网络的普及和越来越多高校新生对网络的依恋,合理引导高校新生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成为高校新生辅导员急需面对的工作。

(三)高校新生身上问题日益凸显对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现在的高校新生都是90后,与以前高校新生相比,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为人处世能力缺欠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开展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会发现高校新生大多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但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普遍不足。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时期高校新生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新时期高校新生辅导员应结合高校新生群体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校育人新举措,开创性地开展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做法为:

(一)坚持以生为本,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新生是一个有想法、富有朝气的活生生的群体,在高校新生教育管理中,高校新生辅导员应变粗暴式的不平等的管理为平等的交流沟通。坚持以生为本,尊重新生、关心新生、爱护新生,俯下身子努力为新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空间,真正成为高校新生的良师益友。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力去经历自己的生命。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不应被剥夺,而是应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老师不应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销蚀了,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杀了,而是应该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加大。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这样写道:“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他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乐音的特性,我把音乐拉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效应,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单位“帕斯卡”的意义,把幽默小品带进课堂,有人扮演帕斯卡,有人扮演牛顿,并且让牛顿站在一平方米的木板上……学生动起来了,快乐的教学气氛悄然形成。试想如此幽默风趣的老师,如此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怎么能不动手动脑,进而心动起来?

(二)具备优良的品质

在与高校新生日常接触中,高校新生辅导员应该具备优良的品质,能够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感染新生,为新生的成才树立正确的表率。在平时的工作中,高校新生辅导员还应注意自身的形象,保持外表的大方得体。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此外,还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等,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力强、上手快、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以谦虚态度赞扬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

(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高校新生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时时鞭策自己,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关注问题新生,及时疏导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正确引导高校新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高校新生辅导员处于高校新生工作的前沿,是高校新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新生辅导员应该自觉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严格执行高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及时聆听新生的心声,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做好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是一个人的“第一脸面”,是他人界定自己形象的重要“关卡”。是粗俗、是高雅,是怯懦、是大方,很快就能通过语言表达展现出来。语言简练、精准、文明、有条理等等,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反映出他思维的敏捷和文化底蕴。进入社会必然会与人交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熟练稳定的即兴反应,都能增加一个人的魅力,给别人以好感。

社会交际能力。人离不开社会,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俗话说:“干一行就要入一行的圈子”。没错,不论你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质完成工作的奠基石。突破自我个性的束缚,培养适应各类人群的适应性,是我们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团队精神。一个优秀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没有哪个企业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一盘散沙,个个都单打独斗。规模化无非是人的集合,资源的集合,然后产生最大的效益。有效的组织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核心问题。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形成人的集合,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最大价值,从而站稳脚跟。

自检的能力。长时间忙碌的生活使我们身心疲惫,长时间的无人管理使我们自以为是,很多坏习惯慢慢露出苗头,若不及早自我检查,改正毛病,必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我们需要经常对着“镜子”仔细看看,以前的哪个毛病又犯了,是否增加了新的坏习惯,长年累月,我们就可以具备自我检查的能力了。

创新能力。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没有创新,就会停滞不前。人类之所以进步,不就是因为伟大的发明创新吗?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整个欧洲工业的发展,飞机的上天,为人类登月奠定了基础。在工作中我们要具备创新能力。一味地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必定是淘汰,在失败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才能让我们的工作稳步向前。

篇9

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向人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原始社会向农牧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从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第四次,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的要求逐渐降低,对智力消耗的要求逐渐增加,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果说200年以前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以种植业为主,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金,以制造业为主;那未,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并由此传播、增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F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的智力,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对智力资源一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在工业社会中对稀缺自然资源一土地和石油更为主要。人类要继续发展前进,主要不是依靠开发体力,而必须依靠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特殊性

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

开发智力资源,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知反映过程。其动态活动过程叫思考,称其思考的结果为思想。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和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即思维。正如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普拉特在《找石油的哲学》中所说:“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还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脑海里虽然没有石油和铀矿,但是发现它们,认识它们,需要人们的大脑思维,根据石油生成和储存的规律,可以找到石油储藏的地方。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认为从东北松辽平原到华北平原和汉江平原,都属于新华构造体系的一个沉降带,是很有希望的储油构造带。当主席、总理向他问及中国石油前景时,他肯定地说,中国有石油。按照他的理论,中国石油勘探队从西北转到了东北,很快发现了大庆油田。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个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智力的开发离不开所在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优良的环境,对于人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开始,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任启蒙教师是父母。我国青少年,一般在走向社会之前的20年左右,大部分时间受家庭影响,即使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之后,他们仍然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一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家庭影响,虽然不像正规学校和托幼组织那样有计划地施教,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启发其智力并发展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启迪着孩子的智慧。我国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母教、父教成名的事例很多。远的不讲,“五四”以来,《新青年》编辑钱玄同鼓励儿子钱三强学科学,成为当代有名的科学家。茅盾在《八十自述》中赞颂生母陈爱珠“慈母兼父职,课儿攻诗史”。现代作家丁玲自幼丧父,依靠书香门第出身的寡母蒋胜眉教养。她能诗善画,常向女儿口授唐诗和秋瑾故事,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种子,为丁玲成长为作家打下了基础。因此,建议社会在适当时机采用适当形式对家长(特别是青年父母)进行有关家教知识和家教意义的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中仅次于家庭的第二个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校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智力环境和以校风形式体现的精神环境以及以图书资料为中心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入学年龄提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时间大大超过了学前的家庭环境时期。在校期间,正值青少年,增智力、强体力的发育时期。一般平均智商与在校时间成正比,因为聪明者倾向于更久的留在学校,受正式教育的机会更多。但也并非上学本身就能增长智力。这既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又要取决于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缩影。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以及学术民主,是有利于创造活动和智力开发。因为在一种心理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民主的气氛中,容许有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智力问题资料汇编》中甚至说“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和后天影响的‘合金一’。在这里重点是要说后天影响,特别是强调“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更明确地说:“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关于生产者的知识经验和关于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知识经验授于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他们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把他们培养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嘲。现代化教育是和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是现代化劳动再生产的手段,它要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的要求来再生产这些劳动力,所以现代化教育具有大生产的性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x科学技术;再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是“加数效应”,在电器化时展成为“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就是“幂数效应”,即几何级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研。所以近一、二十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把教育部门视为一种生产部门,把智力投资视为生产投资,并且认为是利率最高的贤明的投资。“越来越多的预言家提出,完全新型的教育形式能够提供致富的钥匙”。并且认为每一个国家的财富特点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技能。而技能又依赖于该国人民学习技能的能力。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时代,“教育将不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教育的对象不再只限于儿童了,每一个人都面临终生教育的问题”。美国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在给学生忠告时说:“教育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教育并不以你获得的最后一张文凭而中止。终生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是绝对必需的”。“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为进入现实社会作准备,要让他们了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社会,不再需要几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掉了饭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数学和交流技巧等知识,对政治和社会有理解力和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者,才能应付挑战,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的理想目的应该是逐渐培育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如何学习,不是学什么。学习的机遇是无穷无尽的”。学校应当明确要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两个科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日的学校不仅要教各种资料,而且要教掌握资料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怎样屏弃旧思想和如何在什么时候去求得新思想。简言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的教育必须教会人怎样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怎样改变其类别,如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如何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去教育自己。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如何学习是通向所有具体内容学习的桥梁。若学会了如何学习,那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上运用这个原则。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导灾区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及时建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建立高效的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组织有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援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的重要保障。“4·20”芦山地震灾后,四川省教育厅借鉴“5·12”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成果,及时建立了灾后教育系统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一)成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于当日奔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专家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统的专家构成。他们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二)开展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为掌握灾区师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专家组分若干小队,分别到芦山、天全等重灾县,与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同志座谈,了解灾后学校总体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深入芦山中学、凤禾中心校、飞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芦山县初中、天全县三小等学校开展6次专题调研,访谈校长及教师30余人,对芦山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联络人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在调研基础上,省心理援助专家组结合“5·12”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建立经验,与芦山县教育局协商讨论,于4月25日率先帮助芦山县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学灾后心理援助协调机制,落实了联络人,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随着灾区中小学先后复学复课,通过信息渠道,学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专家组。面对大量的援助需求,专家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与灾区其他心理专业机构和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协调联系中科院心理所、华西医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复学复课第一课——心理辅导课的工作中,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四)协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积极指导市、县(区)、校三级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在与市教育局沟通过程中,专家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当繁重,许多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加之对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不熟悉,主动提出协助草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使方案切合实际,多次与市教育局同志沟通方案内容。“方案”从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搞好宣传等方面,明确受灾县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制定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意见”从工作目标及原则、方式及内容、队伍三方面规范外来心理援助组织,为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后师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协助建立起了市、县(区)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畅通了省、市、县(区)、校信息沟通渠道。灾区各县(区)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协调负责人、联络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行政——教研——学校——驻点心理援助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县级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五)培训灾区心理援助专业力量

为保证心理援助全覆盖,也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省心理援助协调组和专家组主动与雅安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骨干教师培训事宜。为高质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专家组多次与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训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实际的培训主题、课程内容,并与培训专家讨论了培训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个县(区)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完成了本县(区)的心理援助规划方案的编制,为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普及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方法

免费发送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适用书籍。紧急筹措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帮孩子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等书籍,为复学复课期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的活动方案,为市、县(区)灾后心理援助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专业组织和人员有序参与灾后心理援助

作为“5·12”和“4·20”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的亲历者,总体感觉这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吸取了“5·12”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做到了帮忙不添乱。

(一)抢险救援(人)阶段(3—4天内)

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金72小时,救人是重点。这时,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主要在后方,协助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帮助。进入现场的也主要以有组织的医疗救援人员身份进入,对丧亲家属施以援助。

(二)应急安置阶段

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应急避难场所或帐篷区等人员聚集区域,从事综合服务工作,如协助搭建帐篷、安抚老人和照看孩子等,发挥了社会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过渡安置阶段

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处于待命状态的心理援助组织,主动通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渠道获得需求信息,在统一协调下,对接受心理援助的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按照《雅安市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一个心理援助组织定点相关学校,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灾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组织对同一所学校,相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心理辅导的弊端,避免对学生造成多次心理伤害。同时,不少心理援助组织还与受援学校建立起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关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为帮助灾区师生尽快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借鉴“5·12”汶川心理援助经验,根据灾后不同阶段师生心理发展状况,特提出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一)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

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岗位,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和过渡安置工作,为确保学校安全复课和尽快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经历了抢险救灾、复学复课繁重工作的灾区教师(校长)也已身心俱疲,对灾区广大教师(校长)进行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显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灾难及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重大灾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有亲人、学生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必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康复培训计划的实施,促进灾区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康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及帮助学生康复的能力,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芦山强烈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明显,与汶川地震等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与学生交谈中,学生常常自述“当我想起或听别人说到地震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很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过去经常做的事明显失去兴趣”等,感觉“焦躁不安”、“容易发火”等,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加之复学复课阶段,学生多在板房学习;家庭房屋受损,时有余震,学生多住在板房或帐篷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灾前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平复学生心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伤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游戏、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灾后的各种负面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悦纳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坦然面对灾难,发现生命的积极意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获得正能量,进而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篇11

学生由于课业等因素的影响,远离了写作的源泉――生活,每天两点一线,一味地学习,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对生活细致地观察,这样就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因此也就缺少了对生活的感悟,难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策:充饥――热爱读书,积累生活,做有心人

莎士比亚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古往今来,无数的圣哲、文学家、教育家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后走向成功的。开儒家学说之先河的孔夫子,为万世景仰。可是,这通往圣贤的路在何方?圣人自己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下决心学习)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提起唐代大诗人李白,人称诗仙,声蜚四海。人们常常仰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却很少品味他“吾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自述。

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学贵心悟”“学以致用”……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读同样的东西收获却不同?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没用心去感悟。我赞美读书要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感悟,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张载的“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

症状二:无病症――文章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没有情感

生活无积累,爱无病,学生作文成“怪味豆”。要么写出让人看不懂的“新新人类”语言,要么追求深度,故作深沉,伤春悲秋……阅读量太少、对社会生活缺少积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孩子可以上网、看DVD,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而无暇静下心来阅读。这使他们对时尚信息总是触角敏锐,不管是足坛“德比之战”、上海申博,还是日剧、“韩流”,都能马上从他们的随笔中得到反映;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多少阅读量,对文学、历史缺乏积累,也缺乏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使他们的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所谓快餐文学所左右。而市面上一些以“反作文”“不及格作文”为卖点的书籍,也导致一些中学生对好作文的理解产生歧义。中学生作文该到回归本意的时候了。

对策:调心――有感而发,抨击什么、褒扬什么,都要有浓浓的情感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感染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己身边寻找材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前提。“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把自己在事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我们高年级习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是在习作中将喜、怒、哀、乐等抒发或者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要想使自己的文章不仅有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能在文章中自然地抒情,关键是我们要带着感情去观察、体会周围的人、事、景、物,带着感情去描写它们。

抒发感情的关键是做到真挚、自然。只有情真才能意切,才能感人。

症状三:情感贫血症――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文章苍白,没有自己的情感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这种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观察―引发灵感―经营构思―完成转化),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这种由教师决定命题方向和题材范围的做法,学生不是先有内心的积蓄和表达的愿望,而是先有了文题,然后才在自己的“材料库”中搜寻适合文题的材料。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主体意识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策:补血――写出真情实感,打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打动老师

补血的途径,就是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投身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投入,去感受,并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之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老师除讲一些观察方法外,主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给以指点,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

在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时时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感受课堂中难以感受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的神奇,去体验人情的冷暖,去体验都市的喧嚣。

症状四:精神软骨症――文章没有硬度,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没有思想深度,没有思考力度,读后感觉没劲

有些学生作文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词句,用大段空洞的排比造势,这种作文得分的偶然性很大,去掉一些浮夸的内容后,真正有思想的东西很少,而思想的深度才是作文的精髓。

对策:补钙――要多看书,又要关注生活,多背古典诗词,使文章有底气,有正气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其实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即将面对高考的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思想不会太深刻,但也绝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此外,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症状五:认识侏儒症――认识低幼化,没有深度,没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