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虽然高校科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与社会、经济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高校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总水平仍然较低;高校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不高;高校科研项目延期结题的现象为数不少、甚至有些无法产出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委托方因沟通不畅造成矛盾;高校内部院系间科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甚至科技资源相互封锁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高校科研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断提高科研质量已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与经济社会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高校更多地转向为生产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科研作为高校的一种产品,也逐渐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竞争。不断提高科研质量,正成为各个高校建设的重点。

(二)通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而推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引入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都已经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的标准主要是lSO9001或GJB9001A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引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传统企业质量管理做法的情况,或者虽然开展了质量管理,但是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目、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导致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土不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二、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高校开展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1、技术进步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求;2、社会环境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要;3、顾客用户方对高校科研质量的需求;4、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学校的科研生产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能有效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向前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科研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根据项目发展过程,不同科研项目类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工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其中,项目立项阶段具体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申报、签订合同;项目进行阶段包括项目跟踪、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阶段包括成果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结束;按此过程在设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程序上也分为了运行的准备、实施、控制三个阶段。

1、高校科研管理引入ISO9000的准备阶段

(1)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按照实施ISO9001标准要求,首先要确定本单位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最高领导层;其次要确定具体实施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的设置以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要求的各项管理职能为前提。由于高校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科技人员以及设备和工作场所等都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在人力资源、设备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高校与任务相对单一的生产企业或科研机构有很大区别。高校科研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能照搬企业或研究机构的组织机构模式,所以设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工作实际来进行。

(2)建立质量体系文件。按照ISO9000标准理念,对于产品实现过程涉及到的所有相关因素都必须结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际,一一加以对照,确定具体可操作内容,进行控制,并且对这些控制都有相应的原则。所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文件必须既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又具有可操作性。要使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的条款必须能够覆盖ISO9000标准的各项程序和原则,与其相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文件,应该能够使整个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凡是与项目质量相关的所有事项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关键过程都留有记录、有案可查,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对质量问题能够做到预防、控制和改进,对影响质量的过程可以追溯。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引入ISO9000的实施阶段。ISO9001标准提出“过程管理”理念,就是把一个组织实现最终产品的相关活动看作是一个大的过程,不同层次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为其中的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ISO9001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持续改进”,强调资源与过程有机的结合,把产品最终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个子过程的质量目标;对各个子过程设置监控制点,在过程管理中不断地预防和纠正不合格项,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持续改进,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3、高校科研管理引入ISO9000的控制阶段。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有关质量活动的控制,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质量控制依托于质量记录,在质量记录的基础上开展。质量记录就是按照管理要求完成每个事件后留下的记录和证明,完善的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直接反映。一个组织实施质量体系,实际上就是把执行管理规范的结果用质量记录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的控制和改进。可以说,质量记录控制实际上就是质量控制的抓手。

三、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一)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QMS模式。高校科研管理中任何接受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即可视为过程,所有科研管理中的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识别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每个过程,应从每项工作入手。对每个过程的识别应包括科研工作的输入、输出、活动及活动所需资源。对高校科研实施过程链管理,应抓住关键过程和接口两个重点进行管理。对于这两个重点,可以通过设置监测点实施强化的系统控制。建立监测点,就是抓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关键过程和关键接口,把管“结果”转变为管“原因”,将“把关”转变为“预防”,从根本上保证输出产品的质量。

整个科研项目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申报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结束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别由若干子过程构成。如项目申报阶段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申报和签订项目合同:项目实施阶段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包括若干个研究子阶段;项目结束阶段包括成果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结束等子阶段。

按照其先后顺序,前一个过程的输出有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过程与过程、子过程与子过程之间形成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链。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又自成体系。整个、每个过程、子过程都坚持“持续改进”,坚持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控制。没有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最终作为产品的科研项目的质量通过整个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来实现,所以必须保证其过程有效。

(二)引入“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自我改进。高校科研的质量管理核心问题是满足需要,而需要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发展性。任何高校或科研组织都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反映并满足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中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常常使用审核发现、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以确定问题、分析原因,其结果通常为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循环,简称“PDCA循环”,反映了管理工作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通过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中的“PDCA循环”对高校科研的QMS的每个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循环上升,四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转动,而每一次转动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犹如爬楼梯逐步上升。持续改进应始终注重过程改进,通过对高校科研的QMS中每个过程使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将使其QMS得到完善。所以,高校科研管理在采取改进措施时应强调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三)质量记录的控制。科研项目管理中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把重点放在对项目研制过程的控制上:分析、确定科研项目的质量检查节点;明确质量管理层次和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制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检测方法;提出各项质量管理的记录要求。通过几十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项目的申报、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实施、人力资源、设备、环境及实施、研制阶段质量记录、产品检验等各项与研制相关的过程,都明确了质量管理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程序和规范。

这些工作正是ISO9000质量体系所强调的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研制和成果的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最终的落脚点,也就是要通过质量记录的要求,把质量控制贯彻到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9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1 引 言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项国际标准,它以增进顾客满意度为关注焦点,强调领导作用及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审核,并持续改进。这种全员、全面、全程的管理模式,并以过程控制为核心来保证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从学院引进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对如何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模式来规范我院科研管理工作做了有益探讨。

2 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2007年之前,我院虽然也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但总体情况不够理想,管理也不够规范,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不太多。在评估期间,甚至有专家认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08年初,学院领导在认真研究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后,决定大力加强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力求取得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理念和运行形式上进行变革。在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调整组织机构,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引入“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循环进行持续改进,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学院中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氛围,有效提高了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使得学院的科研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质量管理体系在我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3.1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设置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

学院的科研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现有的科研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学院管理任务的需要,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组织机构模式,以确保质量体系中各种标准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能顺利得到实施。为此,我们根据院、系、教研室机构职能的异同,特别是各自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建立了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导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科研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如图1。

图1 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图

3.2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制定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健全的各项科研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质量管理部门在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基础上,组织人员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和科研管理需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程序文件,使得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能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实施,这样就可以保证质量体制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根据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我院特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及制度如下:

《湖南石化职院学术委员会章程》《湖南石化职院科研工作管理规定》《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结题实施细则》《湖南石化职院科研与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文件和资料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申报书》《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登记表》《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中期检查表》、《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总结结题报告书》《学术规范及不端行为查处制度》等。

3.3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流程。

为了规范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切实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全面实施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我们根据科研经费的到位与否,分为拨款前管理、拨款后管理和结题管理3个阶段,并在工作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见图2)。

图2 科研管理整体流程图

4 结 语

学院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提高科研质量的重大改革举措。科研处作为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管理的重要部门,不仅要树立全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并有效地加以推广与应用。为此,我们把握“质量”这一“生命线”,将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并加以充分利用,构建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编制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并用它来指导和控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和整个过程更加规范和科学,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4

目前,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依靠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体现是各个高校依据《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过相关认证机构审核,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接受相关机构的认证审核。笔者近日通过学习在建筑、飞行、金融以及行政等各行业掀起的清单革命,了解其概念及四大原则以及操作方法后,认为可以在国防科研管理中将其借鉴并利用,以完善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质量。

一、提升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1.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大多挂靠在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下,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还沿袭着传统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作者,还是国防管理者都注重项目立项与结题验收,忽视了对项目过程的细节管理。

其次,高校科研基础决定了国防科研主要集中于预先研究、认证、基础科研攻关,较少有实体产品产出。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并参考了军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据此实施质量管理及评定。这一点导致了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中对产品及产品过程的理解不够充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设计、实施过程以及顾客要求的沟通。

加之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完成授课工作量及其他科研任务,因此管理中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对过程管理的实施执行无法到位。

2.加强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国防科技产出的是国家第一战斗力,国防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高校国防科研不仅要落实和体现GJB9001B-2009质量体系要求,更需要做实、做稳每一个过程,包括科研与生产。

其次,国防科研项目落实过程管理有助于项目平稳安全地运行,提高项目质量。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同时,厘清项目过程,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举一反三,为今后的项目执行与实施提供参考建议,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大项目成果实现。

二、清单革命

清单革命是白宫健康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医疗、行政、保险等行业掀起的一场革命。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这是清单革命的精神,它所提倡的是一种体制的建立与执行。

清单革命提倡的四大原则是:权利下放,简单至上,人为根本,持续改善。

1.权利下放

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容易减弱执行力,导致二级或三级管理部门的思维僵化。将决策权分解后分散到,让各个分支机构和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个是清单革命奏效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的管理一般是集中在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在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提倡权力下放原则能有效调动各个部门及实施者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成为清单的制定者与参与者。同时督促大家积极进行讨论,结合各自的专业与分工执行清单。这样既避免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繁琐复杂的过程管理程序集中到一个或几个部门,又能调动各部门和项目组各成员的积极性。

2. 简单至上

清单看起来是一连串需要快速、准确执行的条令,但选择清单要素的首要原则却和那些冗长、复杂的清单条目不同,那就是简单至上。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GJ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上,各高校在此基础上纷纷编写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各个阶段的原则和要求有详细解读。笔者建议在简单至上的基础上,对这些要求和原则进行简化,根据各个高校国防科研现状和具体方向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清单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3.人为根本

清单革命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制定与执行的人。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危急情况或是复杂情况下,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清单革命倡导的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根本,调动人类主观积极性的有效全面的体制,因此清单的制定与执行,最为根本的原则与落脚点还在于人。

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是对单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实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管理调配,其中包括职能部门管理者与项目执行者。将各种人力进行最佳的匹配与安排,同时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制定以人为本的清单,这才是有效的清单制定的根本。

4.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即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这一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更是如此。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需要我们在制定清单后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思想,必须在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清单,同时将合理有效的清单进行推广,就是一种最大的改进。

三、结论

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取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看似繁复凌乱,其实抓住重点和中心,将清单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和各个部门中,不断持续的进行改善,并以人为制定与执行之根本,方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序、生态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蒋兴华.高校国防科研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2]李国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3]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创新探索,2011(12)

[4]贾子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5]王. 如何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3(8)

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49-02

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方式的新模式,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顾名思义,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意指科研管理重心下移,科研管理权力下发,使系一级有一定的科研自、管理权,校系两级共同参与学校科研管理。本科院校因建校时间较长,学校规模较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管理模式相对成熟,有很多高校将此模式深化扩展到“校院两级管理”层面。但高职院校因普遍建校时间较短,科研量相对较少,很多学校仍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是一个新概念。今后,随着高职院校内外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如何正确理解它、看待它,已是摆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高校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模式在许多本科院校运行已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仔细梳理高校科研工作,可划分为十大块:科研规划、信息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活动、科研统计、档案管理、研究机构管理。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内容划分也主要围绕这十大块分割而成,详见表1。各高校的区别主要在于校情不同,划块时内容的选择和比例控制不同。科研处作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处室,直接代表学校行使科研管理工作;系一级实行科研主任负责制,下设科研秘书,负责系里科研日常事务性工作。

高职院校实施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利弊分析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正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也常常呈现出“双刃剑”的特质。一方面,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可以使系一级发挥自己特长处理事务,各系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更有利于系一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对于科研量大的学校,能明显减轻学校的压力,使管理更有效、更便捷。另一方面,两级管理后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的投入,如果学校科研量少的话,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程序繁琐,无形中增加工作流程。对本科院校而言,因日常科研工作量较大,实行两级管理,进行充分的授权和分权,构建重心向下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控制在有效幅度内,其利远远大于弊。但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日常科研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如全面推行科研校系两级管理,则可能会呈现出利弊各半甚至弊大于利的局面,详见表2。

对高职院校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正确认识,积极面对 高职院校自建校以来,经过初期的规模扩张,现已基本完成量的发展,目前正进入质的改变阶段。实事求是地说,在学校发展初期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集中管理模式在政令统一、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等方面确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模式对学校前期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学校发展,随着高职院校科研量的积累和增大,科研处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长期集权的状态会使管理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最终使学校领导与科研处陷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无暇顾及长远的、深层次的问题,本该作为关键来抓的战略规划、指导、协调、监督、考核等功能被弱化或流于形式,而系一级只能被动地落实上级精神,没有自。长此以往,学校科研工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作为校领导和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积极面对新的事物、新挑战,及时更新管理思路,冲破习惯定势的羁绊,勇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开创学校科研管理新局面。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高职院校在推行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模式时,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大规模地去铺开,过于激进的作法不仅无法收到预期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可能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校系两级矛盾。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应结合学校情况,因地因时制宜。首先,要在综合考虑学校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基础上,尤其是真实地衡量学校科研现状、系部建制现状后,确定是否要推行科研校系两级管理。在确定时机成熟的大前提下,遵循权力下移的渐进性原则逐步推进。在最初的起步阶段,由于思想观念滞后和管理人员缺乏的原因,可以在信息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科研统计等方面试运行;在项目管理上,可以由科研处承担校外纵向课题的申报管理工作,由系里承担校级课题和横向课题的管理工作,通过校系两级不断沟通、磨合,使系里在科研管理方面积累经验和提高运作能力,从而奠定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基础,进而完成由尝试到推广的目标。

校系两级合理的权责划分 高职院校实行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学校和系之间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哪些该分权,哪些该集权,校系两级分权到什么程度合适,校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又是哪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但校系权责划分时总的原则是:权力与责任相一致、集权与分权相统一。在设计两级管理模式时,应尽量避免责大于权或有责无权的局面,合理制定科研两级管理方案。从总体上看,学校应保留的权力和责任以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为主,科研处的职能应该由直接控制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而系一级管理应该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突出各系对科研工作的微观操作能力。通过学校与系相互协商,明确系的责任并配以相应的权力,然后通过正式下文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责,以利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财权的下放是必须且首要的,只有系里拥有科研经费使用的审批权,才能有效调动各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各项管理工作才能逐步跟上,并真正落到实处。

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管理创新常常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极大地推动管理创新。科研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科研考核、年度统计、网上办公等科研业务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主要服务于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各系部科研秘书、科研管理人员及校领导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有助于实现决策依据科学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协同化、工作流程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近几年来,科研管理系统已在本科院校中广泛应用,高职院校也在跟进中。今后,高职院校如要实施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系里势必要掌握本系全体教师的基本科研数据,原有的一级管理中系里对科研情况的混沌状态将一举打破。这就迫切需要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尤其是一套适合本校校情的科研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将成为科研校系两级管理的助推器,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明晰的考核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科研校系两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前期的工作铺垫、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更需要后期有一套明晰的考核机制去评价它,如此才能有生命力和持久性。在制定考核机制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既要对校系两级管理内容有量的考核,又要有质的要求,绝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可将主要的任务列成目标考评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系相关利益直接挂钩,有功必奖,有过要罚,以起到激励警示作用。如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年度为考核期限,对学校和系层面所要完成次数、规模、级别各有要求,通过细化指标,以目标设定来驱动校系两级共同完成任务。当然,在试运行初期,因经验缺乏,考核内容宜粗不宜细,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管理模式日渐成熟,考核内容也应逐步明晰起来,相应地要做出合理的调整,使校系两级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目标更清晰、方向更明确,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科研校系两级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此,我们应本着吸收、批判、继承的态度去正确看待它,使它能为我所用,用有所获,最终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更富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郝婧,吕永清.高职院校实行两级管理的实践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60-61.

[2]王娟.加强院校两级科研管理 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质量[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2):28-29.

[3]肖正学,董发勤,陈昌霞.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4):9-10.

[4]黄享苟.深化高职院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4):30-32.

[5]寇宝明.高职院校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5):11-1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2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之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相适应。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表现。加强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走科研强校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寻找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量化与评价方法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科研量化与评价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的量化管理。虽然目前各高校有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但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方法还不完善,科研量化与评价管理工作在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的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科研成果的评议存在许多主观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往往缺乏针对教师专业特点的指标,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教师综合素质[1]。这些问题会影响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管理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方法

3.1确定科研工作的权重值W。在确定科研工作的权重值时,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优先资助的学科范围,结合同类院校量化指标的设置情况,最终确定科研工作的权重值。[2]具体计算办法是先由校外专家组对某项科研工作给出权重值:S1、S2、……Sn,然后再由校内专家组对某项科研工作给出权重值:T1、T2、……Tn,通过公式(1)计算该项科研工作的加权平均值W:

W=■ (1)

3.2确定科研工作的难度系数D(a,c)。通常情况下,科研项目级别越高,获批立项的难度就越大,学术期刊级别越高,在该期刊上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在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评价时,根据完成该项科研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其难度系数,再根据其难度系数来对各类科研工作进行量化折算。设在某种科研活动K(a)中,第一完成人F(b)的某类科研成果R(c)数量为N(a,b,c),那么该类科研成果的难度系数D(a,c)的量化模型如公式(2)所示[3]:

D(a,c)=1-■ (2)

公式(2)中,m,n分别为校内科研工作总人数和某种科研活动中某级别科研成果的类别总数,难度系数越大说明该类科研成果的难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公式使用全校统一数据计算难度系数,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术量化评价的客观性。

3.3确定个人科研工作量权重系数R。科研项目通常是团队协作完成,科研工作量化积分主要体现科研工作人员在项目中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因此需要做到既鼓励团队有效合作,又要体现个人差异,杜绝挂靠现象,科研项目、专利、科研奖励的参与人科研工作量权重系数R通常由项目负责人分配确定。

4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4.1科研项目量化与评价指标。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和院级项目,各类型项目根据项目周期分为立项和结题两个阶段。按照项目的来源、类别、金额进行指标设置,部分科研项目量化与评价指标见表1所示。

4.2科研成果量化与评价指标。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学术论文量化与评价指标可结合期刊的级别和影响因子设置。部分科研成果量化与评价指标见表2所示。

4.3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确定了科研工作量化与评价指标之后,可计算科研工作量。目前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主要分个人科研工作量和二级学院人均科研工作量两类:个人科研工作量计算公式为:X=∑(Ui×Wi),U为科研工作量系数(Ui=Di×Ri),W为科研工作权重值,i为第i个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二级学院人均科研工作量计算公式为:Y=■,Z为二级学院在编教师总人数。

5 结语

高职院校科研量化与评价管理是一项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实用且可操作的量化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制定了《教科研工作量积分办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学院各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项目、论文、专利等各项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学院科研处就办法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办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在2014年修订了量化积分管理办法,使学院量化积分管理制度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本文运用多学科视角探索科研量化与评价工作在不同阶段采用经典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科研量化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科研量化与评价存在不科学、不公正等问题,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逐渐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7

小学科学小学阶段重要学科之一,而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很多实验,实验教学的开展更有益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小学科学相关知识,因此,要保证小学科学实验开展的有效性、全面性。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必须要有效联系实验目的,才能更好地提升实验效果,整个实验中都为学生渗透相应方面的内容,为良好地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小学科学《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所见螺丝刀和螺丝钉的实物拿到课堂中,让学生用心去观察,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等,整个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螺丝刀和螺丝钉,更注重的是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际联系到一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效果。

二、联系已有的知识,有效开展抽象性实验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很难被学生所理解。以往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但由于实验效果不好,未能将抽象知识有效地表达出来,也依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蒙上一层白雾。大量的研究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未能结合学生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抽象性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提升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

三、重视实验人和物之间的联系

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物体,而且实验与人的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则必须重视实验中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如,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中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所应用的材料、工具等之间的联系,实验模型、实验条件的联系能够充分体现出实验的现象,更能体现出小学科学实验的意义、技术以及技能的价值所在。当然,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考虑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对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更深层次的认识实验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主要考虑到实验人员如何操控实验工具、材料等,其所达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生生、师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评价,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探讨交流等,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身的不足,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乐于实验、尊重争取、追求真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态度观。

四、结合实验模型联系实验变量

篇8

1 引言

财务管理对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在财务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动以及高校教育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缺乏案例和实践教学、教材更换过于频繁等问题十分突出,其原因也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因此,必须要对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使其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各行业发展的职能。

2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我国高校在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其学生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学生数量的增多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作为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关教师数量的增长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显得较为老年化,缺乏年轻化的骨干教师,其在思想观念、教学理念、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等方面显得较为落后。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2.2 教学内容多,课程设置少

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除了基本的财会知识以外,还包括法律、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其初衷主要是提升自身的教学范围和质量。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虽然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多,但是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却显得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其他的专业课在不断增多,而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因此会挤占财务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学内容的增多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受到较大的冲击。这都使得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3 缺乏案例和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单方面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充分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到理论层面的教学,其对各项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社会各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这也是的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长期下去将对高校的发展及各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2.4 教材更换过于频繁

随着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各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在不断的扩充和更新,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教材在不断的处于更新过程中。教材更新显得过于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难以满足现有教材更新的需求,因此其难以根据最新的教材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材更换过于频繁,也使得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和学习和掌握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呈现出明显的“欲速则不达”现象,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不重视对师资力量的提升

在高校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显得十分关键,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才培养的直接推动力量,对各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很多高校不注重对师资力量的提升。一方面,很多高校难以对其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显得相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当前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也难以从外部引进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教师和专家,其所设定的待遇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充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这就使得财务管理课程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3.2 教学内容和课程不匹配

高校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但是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却较少,使得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不匹配。一方面,高校盲目的要想提升财务管理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会不断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却难以在课程和时间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相应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甚至具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当前的课程设置在很多专业中存在重复性,使得学生在很多不必要的课程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长期以来,对高校而言,其所注重的一般都是理论层面的教学,进而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理论教学,其相应的社会实践较少。一方面,高校难以通过与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相应的实习,其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其教学质量处于较低层次。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相关设备过于陈旧或者十分缺乏,学生难以通过实际的上级操作等形式熟练掌握其所学习到的知识,也没有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3.4 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教材

财务管理教材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教育教学而言显得十分关键。当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不断的更新其相应的教材,这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教材。一方面,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一般都在努力更新相应的教材,教材的变动幅度较大,很多教师和学生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能力上对其接收能力都显得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教材缺乏统一性和衔接性,学生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其难以对各项财务管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

4 提升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着力提升财务管理的师资力量

提升师资力量是当前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关键。一方面,高校要对其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使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从科研院所及外部高校中引进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教学人才,使其为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各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财务管理人才。

4.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一方面,要根据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通过调查的形式,充分掌握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其可控的范围内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各知名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使其能够从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中走出来,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最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4.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教学,还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使得企业主动接收学生在其内部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检验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上级操作的机会,也要主动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内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相应的时间,充分提升其实践能力。

4.4 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教材

在教材的制定方面,高校要从整个教育改革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的实际。制定统一化的财务管理教材,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针对于某些特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充分掌握其所学习的财务管理知识。并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对相应的教材进行更新,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教育教学能够在既定的教材基础上得到相应的稳步提升。

5 总结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相对十分明显,且其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各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提升财务管理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教材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各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富碧.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篇9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系统的分支,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建设为基础,监控为手段,全面提高质量为目的。为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紧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办法,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过程的全面监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对课程质量的监控是指对课程体系质量的控制,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教学文件、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课程的评价等的控制,也就是对课程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检查、分析、沟通和控制,使课程质量始终是处于受控状态。

一、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以教学信息监控为纽带,以常规管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评价激励监控为手段,以教学目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为核心的全方位、动态的、完整闭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架。它是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过程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及时地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过反馈的信息分析和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教学措施。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抓好几个环节:建立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实施目标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由领导监控、来自校内和校外的专家监控,尤其是校外专家、教师自监控,尤其是专业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学生监控以及其他部门监控等构成;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

二、课程开发设计整个过程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监控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下,把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获得反应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比如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就把会计法规课镶嵌在培养方案中;考取造价员证,把造价实务课镶嵌在方案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我们邀请了行业、企业的专家加入到编制过程中来,通过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汇总信息反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来,保持它的稳定性。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一系列文件,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建立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小组,建立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全面质量关、全程管理观、全员参与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负责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计、并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监控评价和考核。具体主要是通过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重组课程体系的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岗位对接。如设计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及选修平台课成体系。

(二)课程标准构建的监控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们专业的具体情况,修订课程标准,使具体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方案设计及单元设计、包括课程的实施等过程都体现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其构建过程中,我们由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严格把关,针对每一门课程,其标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经过反复的论证修改,制定出可实施的方案来,尤其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监控

近年来,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双师队伍。我们专业共派出四名教师出国参加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工程项目算量大赛等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鼓励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经费到企业中定期锻炼,或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或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的开发,提高教师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定期进行汇报总结。

(五)实训平台建设及实施的监控

保证专业课程质量,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这是关键的环节,努力建设功能齐全、 各专业能够共享、设施齐全与行业企业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我们专业建成了ERP实训平台一个、工程造价实训一体化平台一个、工程招投标实训平台一个、财务会计实训平台一个,实训平台的建设接近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在一体化教学平台实施过程中,由专业主任、专业课指导教师、实训管理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监督实训平台的使用。

(六)考核方式变革的监控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首先,在考核内容上,即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核学生技能、态度和素质,体现职业资格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其次,在考核方法上,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报告、答辩、操作等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客观全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利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和动口表现方面;第三,在评判上,校内教师、校外企业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结合,科学地制定权重,评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成绩。

(七)校本教材建设的监控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与之配套的教材的开发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校本教材应该是集知识、实训、操练等于一体的,适合教师教、学生学和做。应该是由企业的专家、精英或技术能手加入,使教材更贴近工作实践。开发的教材应该由教师 、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等人员机构把关,尤其是行业企业人员,使开发过程受控。

(八)课程改革实施的监控

课程改革重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实施受控:实施前的课程相关文件,包括课程的标准、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的单元设计、课程的任务书(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要经过行业、企业、校内专家等的审查指导;实施过程中学生与之密切配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学院督导监控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课堂,监控教师教学实施过程;实施后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对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评价,吸取经验教训,推广先进做法。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课程质量的监控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只有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的监控,才能实现教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萍.从教学常规管理走向课程管理---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新视角.江苏高教.2009.

篇10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defense projects;quality assur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7-02

――――――――――――

作者简介:何树先(1972-),男,山东海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军工产品质量管理,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学习科目多,资源覆盖面广,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在众多高校中,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质量要求精细,全程可追溯,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根据其不同特点,结合高校现实条件,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基于高校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研制过程差异很大,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1.军工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和特点

质量管理历来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军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因此,军品质量具有特殊的要求和内涵。一是因为军工产品的质量优劣,是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民族安危的大问题,这是一个比任何军工企业的效益要重要得多的问题。二是由于军工产品投入高、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在整个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常说军品质量无“小事”,就是说军品质量必须做到零缺陷。另外,军品属于战争消耗品,其唯一的使用价值是在战时构成消灭敌人、保卫自己的战斗能力;在平时构成稳定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实力。军品是时刻准备着用来参与战争的,其使用价值完全是由对抗价值决定的。不能与敌人武器相对抗的军品,因无对抗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如果雷达捕获不到目标、导弹发射不出去,那么瞬间就会被对方击毁。

与民用项目相对,军品项目的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方案阶段,需要不断地论证及验证,形成研制任务书,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与试验等。在项目研制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把方案转化为设计并需要规范地实验。评审阶段,我们还需确认关键技术的解决、主要指标的满足并验证阶段样本。正样是后期阶段,我们把分系统方案转化为设计和规范,把部组件要求转化为其设计方案和元器件要求。

所以我们首先要求目标明确,包括明确的军贸合同、明确的客户群体,如国内的军队装备部门及国际军贸市场。其次,我们的产品要创新独具。军工产品是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新式武器,必须具有独创性,否则就没有研制的必要。其次是项目的不确定性,该类项目由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特点,因此其是研制是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研制出来以后是否就一定能在国内军方立项或拿到国外用户的合同也具有不确定性。需注意的是,军品项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完成后,都要提请军方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2.普通高校参与军工产品研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与企业的任务方向不同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一般仅在某一具体的科研方向有产品研发和生产,而高校一般有多个学科,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科研任务。因是由于高校科研生产的专业领域跨度相对较大、种类多,研制过程差别很大,而且一些产品的研制任务不连续,设计和开发过程变更频繁,研制任务时间紧,从而导致质量管理环节多、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没有吃透标准的情况下,生搬硬套标准,造成执行困难。往往出现科研过程中做过的做得很好的工作没有放入标准的环节中,而为了标准的某个环节无谓地准备诸多额外的工作。

2.2高校与企业的中心任务不同

企业单纯为了生产赢利而运营,追求的是产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高校肩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重在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一方面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有教学与科研双重用途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高校又是以教学为主,其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并不是为科研及产品开发而设置的,这就决定了质量体系中所规定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质量职责只是组织的一部分工作,甚至可能会有名无实,这在不同程度上必然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3高校与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

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管理采用课题组组长负责制,各个课题组的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课题组组长,通常是一个课题组一个管理模式,课题组科研水平也基本取决于课题组组长,人为因素对科研的影响过大,导致采取科研质量管理过程中受到习惯性的阻碍较大。企业一般采取整体集中管理,管理模式相对单一。

2.4高校与企业的生产数量不同

企业无论大小,大部分都进行批量生产,而高校主要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为主,不可能进行批量科研生产,正是由于产品批量上不去,质量管理的效益不明显,使得科研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某些科研过程(如外购和外协控制、合格供方审核等)违反正常程序,使研制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3.促进普通高校承研军工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的措施

高校作为国家特殊的科技阵营,具备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条件:高校是稳定的法人机构,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不存在破产、转制现象,容易取得顾客的信任并与之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自学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经过培训能够快速进入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行;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研环境稳定优越,因此科研过程失误较少,容易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目标要求,可在质量管理和科研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研与质量管理体系间相互适应。因此,尽管质量体系最早源于制造业,但完全适用于高校的科研质量管理,只是在建立过程中需采取一定的策略。

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相比,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

(1)高校科研产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制开发及小批量生产,按照ISO9000:2000对产品的定义,这些不同类型项目的最终结果均可称之为产品,但除了研制开发及小批量生产类项目的输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产品外,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类项目的输出更多的体现为知识性产品。基础研究的产品以论文、会议报告、验收报告、科学著作、基础数据库为主要形式;应用研究的产品以专利、专有技术(技术秘密)、技术工艺包、样品、样机、图纸、论文、软件程序、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等作为主要形式。

(2)高校科研人员的独立性和流动性。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人员素质普遍较高,文化氛围自由宽松;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因此高校科研人员的自主独立性较强,不太习惯受约束,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会面临思想认识上的阻碍;高校的科研活动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组依据课题的性质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组合而成,人员的流动性也是高校科研的一个特点,由此带来的工作连续性差、培训工作量大等问题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3)高校科研质量把关形式的多样性。质量把关的方式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中呈现多样性。在研制生产类项目中,由于产品的质量特征较为直观,主要通过质量检验的方式来进行质量把关。而在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研究类项目中,由于其成果的形式大都是软件,同时由于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质量的环节和因素很多,而可控性比物质生产要低得多。因此,质量把关主要采用校对、审查、质量评审等形式来进行。

(4)高校科研资源的分散性。高校的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研人力资源、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和科研信息等。在高校,由于普遍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各自为政,人员、设备、经费分布在不同的课题组中,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及管理,以增强其对科研生产过程的保障能力,是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须考虑的。

基于上述情况,高校科研质量体系的建立就不能完全照搬企业或一般研究院所的模式,而应当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高校科研的质量管理,要以提高科研人员和各种科研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为重点,把改进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管理质量作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协助做好科研队伍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在科研资源管理中,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高校科研活动服务,重视科研资源要素在外部系统与校内系统中的共享性、在校内职能之间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资源的规范化运作;针对高校科研产品的多样性、科研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尤其需要强调采用避免不合格的预防措施和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制和产品研制生产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与重点也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