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层监督体系建设

基层监督体系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监督体系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层监督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 项目建设 内控制度体系 顶层设计 业务权限手册

一、项目建设的特点

(一)项目前期时间长、前期费用大

本文项目是指按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要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从项目筹备、立项、取得“路条”、最后被核准需要较长的时间,短则二、三年长则六、七年,或者项目没有被核准取消了。项目核准需要各种需要独立、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出具相应合格的报告,如环境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资金落实情况等,出具相关报告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二)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

项目建设工艺流程复杂、设计施工要求高,往往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规模大。由于建设项目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涉及多个专业,投资额大,这就要求项目建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

(三)项目建设意义重大、涉及面广

项目投资建设一般具有较大的经济利益或战略目标,同时受到各级政府的机关部门的监管,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税收缴纳、解决就业等各个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自身商誉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具有一次性和单向性

表现为投资建设地点一次性固定,建成后不可移动。项目投资额大、影响大、涉及面广,一旦开工后就朝着目标单向进行,不可逆转,不能重头再来。工程项目建设一旦开工建设并完成,不可能重新施工设计、改变用途。

(五)组织机构不太健全

项目建设从筹建期到建设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前期可能机构单一、人员少、业务量小,一旦项目被国家机关主管部门核准,项目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大量专业性人才。

二、项目建设与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同步的表现

(一)项目业务发展先于内控制度建设

在项目建设阶段,可能受进度计划、上下游产业链统筹、各级部门对重大项目的要求等各种原因需要加快进度安排,在实际项目业务发展建设过程中,按照有利于加快项目建设、简化各种手续开展业务,事后再建立内控制度加以规范,或者只是在某个节点上凭以往经验开展项目建设最终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项目业务发展,有人认为建设期在某些环节上建立内控制度是对项目业务发展的阻碍,在本来项目建设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复杂、拖延项目建设。

(二)重项目建设轻内控制度建设

在项目建设阶段,以如何实现安全施工、高质量完工、如期建成投产为目标,重视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的控制和管理。事事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轻视内控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没有固定或专业的人员或机构开展内控制度体系化的建立。

(三)各种管理规定相对独立、分散

在项目建设接受不同上级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监管,建设期也有如《项目管理手册》、《项目执行计划》、《HSE体系》等不同侧重点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其实也就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只是侧重点不同,分散在不同制度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

(四)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不全面、不系统

建设期由于组织机构不太健全,人员不可能完全到岗,部门之间职责没有清晰界定,在内控制度体系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同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范围在国家法规或上级企业的要求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全面、不系统,最后造成内控制度形式多样、不同制度间冲突或矛盾点多。

(五)项目建设管理与内控制度建立的灵活衔接

企业在建期间往往处于事务繁杂、工程、进度、费用、安全齐抓的情况,各单项工程交叉作业,业务界面很难划分清楚且制度不健全。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内控很难有效开展。使项目建设在赶进度保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建立符合相关法规监管的内控制度体系,需要灵活衔接。显然,现在二者的衔接还是不够的。

三、项目建设期建立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高管层高度重视

从建设期开始顶层设计内控制度体系,应从“顶层开始”。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和有效实施,需要高管层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项目建设开始,将高管层关注的重点制度化,规范化并有效的执行下去。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推动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能自上而下贯彻管理层的意图。2006年财政部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统一和规范,引导企业提高认识,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从而有利于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这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

(二)围绕项目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统筹全局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要按照严格、详细、具体的原则,以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板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操作实施细则。由于项目建设期的特点,必须进行深入的按业务板块、项目业务发展周期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有重点、有目的的专项调研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内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内控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上下结合,合理有效地制定制度。从项目业务发展为始点,项目业务发展中的关键点为控制点,以项目业务发展需要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时上下互动,才能有效的解决项目建设期实际业务与内控的矛盾。

(三)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应具备模板化、周期化特点

建设期具有期间性,经历了筹备期、建设期后到运营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建设期时间紧、任务重。对项目建设的筹备期和建设而言,能够获得模板化和具有建设周期性的内控制度体系,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避免建设期多走弯路,能够资源共享、也有适用于不同的监管需要。在项目建设初期具有模板化的内控制度,对于项目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性和可执行性。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应该以项目业务发展的周期性,建立不同阶段的内控制度体系模板,在大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允许不同项目有差异化的内控。

(四)建立业务权限手册作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深入落实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一时间,风险管理成为央企及地方国企关注的重点,内控体系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国有大型企业陆续都建立了一套适合本项目业务发展和特点,又符合国家法规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体系一般由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配套流程图和关键控制点组成,但比较“文字”化,不利于执行者和审计人员查阅。建立业务权限手册,要以项目业务发展全过程为闭环的理念开展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项目业务发展为需求引导内控制度建立,解决建设期项目业务发展先于内控制度建设的问题。建立业务权限手册,是在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再一次优化和整合,是真正落实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的真正体现。

(五)树立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体系的遵从意识,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把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地”的保障。不管建设期在项目建设阶段在进度、投资或其他各种关系上多么具有特殊性,都应该自上而下培养全体员工的对内控制度的遵从意识,在日常操作上具有“红线”文化的理念,有制度的按制度办,制度规定不行的就一定不能逾越。建设期内控制度应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建立不仅需要管理层参与,更应该全员参与,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制度遵从意识,特别是管理层,不能出现凌驾于制度之上的任何人。

(六)建立内控制度信息管理及沟通机制

一个良好的内控制度体系应确保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树立每一个员工都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观念,促使他们团结合作,主动实施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能够充分的反映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实施的成效沟通渠道。

(七)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监督和考评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是内外部监管的需要,也是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投资成本、正确反映项目建设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对项目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考评,是克服“两张皮“的强有力手段,是检验内控制度体系是否“行”的重要部分。

四、结语

同步建立和健全建设期内控制度、理顺项目建设与内控制度体系的关系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期,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建设应达到顶层设计的效果,在整体关联性和具体可操作性方面规范项目投资建设、投产运营,为竣工审计、验收提供制度保障。

篇2

基层图书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时候是大多数人休闲娱乐的首选,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音视频技术的发展,基层图书馆一度被人们忽视,基层图书馆如何转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关注的,更是社会所关注的。

1、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让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由于受到种种外部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像物质生活那样充裕。为了缓解这一局面,社会公益性质的基层图书馆服务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就是,基层图书馆由于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其开放时间往往和公众的作息时间发生冲突,在这一点上的需求缺口得不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基层图书馆的功效和作用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基层图书馆的“假日服务”体系建设

这里所指的假日服务并不仅限于法定的节假日,公众的一部分休息时间也被囊括其中。因为按照图书馆的基本开闭馆时间来看,差不多和公众的上班、上学时间基本重叠,在这样的时间里基层图书馆的作用也发挥不到最大。采用“错峰”开闭馆时间,不仅可以提升基层图书馆的对外服务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假日服务体系的错峰时间基本规划是在非节假日期间将上午开馆的时间从早晨九点往后顺延60―9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在下午闭馆的时候将时间提前30―60分钟,将调整出来的90―150分钟时间放在晚上19点之后。这样可以让民众在非节假日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到图书馆参阅相关的图书。而在节假日则采取工作人员轮岗、图书馆全天最大限度时间开馆的“人休馆不闭”措施。至于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缺口,可以和团委等部门协调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配合。

就目前图书馆前期的“假日服务”准备情况和部分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来看,图书馆的“假日服务”基本上在五个方面推行服务:

其一,常规服务和定点服务相结合。基层图书馆开放之后,受众范围扩充了不止一个层面,由于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那些原本对图书馆服务项目并不了解的人也纷纷的予以关注。如此一来,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就有了新的内容。首先,在实施了错峰开闭馆措施之后,有组织的来图书馆办理借阅服务的人群已经不再呈现出“散户”的状态,往往以5―10个人的小规模组织为主,其组成也以农民工、学生、技术工人为主。图书馆的常规服务是针对大众的,因此相关的专业书籍也基本上以2―3本居多,如此集中的小规模团体给图书馆的常规工作就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果采取定点服务的措施,以每一天为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既能让假日服务体现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又能让较为集中的工作相对分散出来,不至于给工作人员带来太大的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定点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要过多的将工作集中在书籍的数量上,暂时性的图书信息缺失是开展定点服务工作必然的结果,书籍信息的更新才是最为关键的,尤其是涉及技术方面的期刊杂志,其时效性很强,要比专业的书籍能够带来更多的实时信息,对读者的帮助是最大的。

其二,延时服务和包场服务相结合。图书馆假日服务体系中最为图书的是延时服务,这种延时服务已经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完全向常态化假日体系倾斜。这种发展的态势是好的,但是的确给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因此在延时服务开展的前期应当及时的进行引导,让延时服务真正的起到应有的效果,最为合适的措施就是在延时服务开展初期尝试开展包场服务措施。这里所谓的包场服务绝非是让特定的读者在错峰开馆时间来办理解决服务,而是在错峰开馆初期,限定特殊人群来办理相关业务。比如在上午时间段的时候只针对农民工读者办理相关借阅服务,晚上时段只针对学生等。让这样极具典型的包场服务模式形成之后,在假日服务体系开始正常运转之后,人们对于常态化的借阅服务已经掌握了规律,不仅整个运转相对就正常, 而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并没有增加太大。

其三,纸质服务和电子服务相结合。经费紧张是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最大的一个瓶颈问题,就目前的预算来讲,一个县域的图书馆每年仅针对图书信息更新一项的费用就接近60―8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村级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信息更新费用。如此庞大的一笔支出要想让图书馆再开展假日服务工作,人员支出与行政办公经费支出的增加又是一笔负担。开源节流的方式在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得到缓解,省级图书信息中心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来进行资源调拨,能够开辟电子图书服务的话完全可以获得相应的正版版权图书前提下满足电子图书的“量化处理”。从目前的技术层面上来分析依托互联网无线技术的“电子图书”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其四,单体服务和网格服务相结合。基层图书馆要想将社会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还要在一定层面上加强与村级图书阅览室的合作。截至目前,以村为单位的村级图书阅览室已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政府文化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体系,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加强与村级图书阅览室的合作,不仅能够突出文化资源共享的特殊作用,还能让电子图书资源和纸质图书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因为相对城市人群的周末休息假日分散状态而言,冬季的农闲假日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跨度上都更为集中,突出图书馆为农民假日的服务理念,更能体现图书馆便民、利民的作用。无论是“村村通”工程还是互联网改造工作都已经将网络传输信号和电子音视频信号覆盖到了农村,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信息盲区,为全面落实这项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3、基层图书馆“假日服务”体系的注意事项

基层图书馆实行“假日服务”体系的初衷和相关措施是好的,但是其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重视,因为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作为基层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夯实基础,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城市文化、社会文明的发展做贡献。紧紧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根本目标,明确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全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的工作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维护好、运行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前提。按照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固强补弱,加强基层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应作为基层财政投入的重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进行资源和设备更新,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加藏书量,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需要;改善阅读环境,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力度,适应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

首先,假日服务应提供完善的馆藏资料供阅读。很显然,一旦图书馆试行了假日服务,馆藏信息就肯定会呈阶梯式的增长,单凭政府相关部门一己之力很难满足区域性范围内的图书阅读量增长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寻求第三方配合,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是接受大众的捐赠,另一方面是谋求和社会福利组织的配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图书信息的所有量同时,提升馆藏图书的整体水平。

其次,假日服务应量力而行。基层图书馆的实际建设规模有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基层图书馆的面积甚至不足300平米,这对于县域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公众阅读需求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图书馆方面应该一边与城建、国土等部门协调增加图书馆面积,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公示最大同时容纳人数,这样也是基于公众公共安全的角度考虑。

另外,假日服务应该遵从一定的市场规律。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基层图书馆都是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兴建起来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但是随着图书馆馆藏图书质量的提升,其信息量也随之增大,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提供有偿服务一方面可以缓解图书馆的资金压力,一方面可以相对的制约一下来馆阅读人数,这对于那些面积较小的图书馆而言是一个是很有效的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的有偿服务标准不宜设置过高,以大众化消费水平即可,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总结上来看,办理月度借阅手续的费用掌握在30元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价位。

还有,假日服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增设新的服务内容。电子书以及电子阅读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开展电子书阅读服务不仅可以让读者减少在馆阅读人数,也能够节省读者往返图书馆的时间。不过由于目前各个电子书平台的图书价位较高,因此很多读者虽然钟情于阅读,但是也还是选择基层图书馆这样的福利性图书阅读平台来满足阅读需求。如果以一个图书馆的当量去谋求电子书的批量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政府职能部门如果能够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将阅读信息进行整合的话,那么那些电子图书的发行平台是十分乐意合作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府职能部门获得一定数量的正版电子图书发售授权,然后在基层图书馆开设不同的APP端口服务,顾客在安装了这些APP软件之后可以根据不同档次来选择不同的图书、杂志进行阅读。这样就真正的让“产、供、需”三方实现了共赢。

最后,假日服务应提供完善的安保措施。图书馆本身就是消防安全的重点防范单位,一旦开设了假日服务之后,又是公共安全的重点防范单位。无论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作为图书馆自身,都必须将安保措施检查到位,特别是在高峰期的时候,不仅需要时刻注意消防安全,将全场禁烟等措施完全切实的落实到位,还要和辖区治安联防机构取得联系,有效控制图书馆范围内的治安安全。

4、基层图书馆“假日服务”体系的展望

基层图书馆在前一阶段的假日服务体系中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之后,下一阶段的工作应该在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将服务理念延伸。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层面的工作需要拓展。第一,大力推行网络电子图书信息技术。电子图书信息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可以扩大图书馆的图书信息量上,在开放了相应的APP服务之后,理论上来说图书馆的服务已经真正的实现了全天候,虽然这样淡化了推出假日服务的初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让假日服务与常规服务真正的实现了并轨和融合。让基层图书馆的服务真正的“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第二,巩固专业书籍更新模式。假日服务体系的开展让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图书、杂志等书籍的更新实现了质的飞跃,图书馆的面向社会服务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将这个工作的周期性延长,形成固态的模式之后,无论是对民众而言还是对图书馆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三,加强与社会层面的合作方式。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本身就带有十分强烈的公益性质,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相关业务其实与图书馆的理念十分接近,二者的工作有很多的交叉点,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让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可以缓解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和资金上的紧张局面,二者的相辅相成可谓是珠联璧合。

基层图书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窗口单位,图书借阅服务行为又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服务体系的完善,一项假日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主要是涉及图书馆内部服务质量提升、软件更新、周围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也不乏需要有大额的资金作为支撑才能完善相关的工作。但是只要是社会各界能够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那么假日服务体系肯定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精准体现。

参考文献:

[1]毛刚,吕晓声,李贺.基于社会知识论和需求理论的学科间理论交叉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13(03)

篇3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36-0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养殖场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可以改善动物产品的质量。本文就当前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供参考。

1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内容

1.1 基层动物防疫管理建设

作为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兽医站,应当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搞好动物的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辖区内的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畜牧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扶持、帮助、指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经济组织、畜牧科技示范户和畜禽养殖大户发展畜牧生产,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禽商品生产。搞好辖区内的畜牧生产发展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强化兽药、饲料市场管理,抓好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管理工作,并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特种养殖户的生产发展[1]。

1.2 基层动物防疫的信息化建设

当下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动物强免疫苗的使用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同时,改造优化和管理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能够提高动物防疫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降低工作成本。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工作。

2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策略

2.1 “全链条”动物防疫管理

加强养殖环节的卫生风险管理。对养殖场所建立兽医卫生风险的分级制度,对高风险动物养殖场加强监管,对畜禽免疫等情况实行痕迹化管理,建立动物防疫情况报告制度。开展兽药综合治理,治理滥用兽用抗菌药情况。对药物饲料添加剂严格进行管理,减少预防性用药的滥用,禁止抗菌药在养殖业中的过度使用[2]。

对活畜活禽的跨地区流通进行规范,严防动物疫病高风险区的活畜活禽引入,实行活畜输入地的检疫审批制度。鼓励畜禽集中屠宰,促进屠宰场与动物养殖场的直接对接,将可能由活畜活禽流通所引发的动物疫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落实屠宰场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实施屠宰操作规范制度,对活畜活禽从入场到肉品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害猪、注水或注入其他违禁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降低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

加快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和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推动建立与养殖量、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深化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踊制建设。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营,促进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建立部门间监管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加工制售病死畜禽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2.2 建立完整的动物防疫信息化体系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与网络公司合作,在扎实推进免疫电子档案和检疫电子出证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全面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首先,作为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和养殖加工企业,要注意对动物防疫信息的采集,对接上级畜牧兽医信息资源,从而构建起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的全链条兽医防疫信息体系,形成以动物生命周期为主线,全面及时准确采集、传输、分析、应用动物疫病和其他兽医卫生数据信息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关键环节数据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提升兽医卫生风险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管理效能。

其次,应当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管理、预警预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能力。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及进境动物检疫管理系统,健全电子检疫证明网络体系,推广电子标识等物联网技术,实现防疫检疫监督工作信息化。

篇4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扎实推进惩治和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新的规律、新的特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很严峻,部分党员干部腐败案件还时有发生,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扎实推进基层反腐倡廉工作,至关重要。

1基层反腐倡廉工作要从预防上下功夫

无论是抓党风廉政建设,还是开展反腐败工作,都要把“标本兼治、注重预防”这根主线,贯彻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一环节。既不能偏移,更不能脱离,始终坚持主线不动摇,贯彻主线不走样,体现主线不变形。特别要在思想上要树立注重预防的观念,工作中要坚持注重预防的方针,行动上要增强注重预防的本领,努力在提高预防能力、水平及质量上下功夫、见实效。特别是对预防领域、部位、时机、对象、重点等要根据变化着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方向,重新锁定目标,科学配置力量,关口随机前移。尤其要杜绝和防止事前不知道,事发吓一跳,事后发牢骚的现象发生。真正做到万事防为先,凡事预为主,要防得住、防得严、防得全、防得好。

2基层反腐倡廉工作要从教育上下功夫

教育要取得经常性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制度、监督作保障,而制度有效实施,不仅要求制度本身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还需要经常性的监督和有效的思想教育来推动。坚持教育倡廉即要将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措施常抓不懈。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开展党纪、政纪、法纪教育,筑牢法制防线;要开展正反典型教育,用先进典型来激励人,用反面典型来警醒人。同时,要把廉政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会,筑牢家庭廉政防线,形成全社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良好氛围。

3基层反腐倡廉工作要从机制上下功夫

当前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败工作上,普遍存在着检查考核不严、办法不多、考核不细、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些重经济指标考核,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考核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改变。为此,一要着力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和坚持形势分析、自查自纠、群众评议、定期报告、适时通报、定期考核、严格奖惩等制度,以制度来保证责任制落实。二要以改进考核方法提高落实质量。要注重“四个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即: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业务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保证“一岗双责”的真正落实;与领导班子的考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与年度工作总结结合起来,把责任制贯穿到各项任务中去;与群众评议测评结合起来,使群众受教育,班子领导受监督。要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对个别履行职责不到位、单位分工不明确,导致发生违纪问题的,可视情采取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或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等办法进行组织处理或责任追究。要坚持把党员干部和领导机关作为检查考核的重点。对党员干部和领导机关,特别是管理人、财、物等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上的人员,要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发现腐败问题“内部消化”和不廉洁行为“私下了结”现象的发生。

4基层反腐倡廉工作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要处理好抓惩防体系建设宣传教育与抓工作落实的关系。反腐倡廉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当前,在认真抓好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搞好任务分解。既要抓好任务分解方案的贯彻落实,又要抓好本单位本行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搞好内部工作责任分解,明确标准,确定完成时限,加强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实效。

要处理好抓惩防体系建设任务落实与抓年度各项工作目标落实的关系。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涉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个方面,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既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建设的推进。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行为失范;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把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处理好抓惩防体系建设任务落实与抓年度各项工作目标落实的关系。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涉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个方面,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既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建设的推进。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行为失范;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把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篇5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它担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凝聚共识、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快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且对知识以及文明进行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们群众自身的文化品位,创建现代化公民品格,让基层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形象的主要推动力。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服务型政府部门来说,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在实际中,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中央、省、市、县地方财政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配套投入在全面的增加,“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三五”开局之年,更要求全面提高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增长支出的1%,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经费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欠发达地区很少地方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就拿遵义市来说,在推进遵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进程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持续推进,但遵义市有15个县(市、区),目前建成的图书馆只有12个,三个区未建图书馆;建成的文化馆只有11个,有两个文化馆正在建设中,还有两个区文化馆还未纳入计划,我市的很多乡镇文化站也只是在镇政府内设一间办公室而已;文化体育广场建设也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财政收入好的乡镇,村村都有乡村舞台,但仍有大部分乡村农民没有活动场地;大多乡镇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没有采购新书,更新报刊,不能真正吸引群众看书看报。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不够重视,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馆、图书馆、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并且服务的方式也较为落后,没有能够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方式。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但是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对群众所需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并没有给与充分的满足,已经严重忽视了对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供给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提高受限。对于文化供需之间来说,依然具有着较大的结构缺陷,导致了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出自身作用。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下基层等服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于百姓需求的调研、考察,使策划播出的栏目、组织演出的节目、出版的报刊等文化供给服务时有欠缺,老百姓有怨言。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基层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缺少监管。尽管有公共文化服务供出评估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水分,且评估标准还欠科学化、制度化及相关有效的理论基础数据。同时在评估的主体上,科学的评估本就应是强调内外和上下的互动,但是目前的评估仍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这种“上评下、内评内”的方式缺少着开放性,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估通常被扭曲,并且没有办法能够对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也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

二、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文化水平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基层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

对基层地方党委及政府而言,通过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关心程度,全面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上。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因此,把公共文化建设中党委和政府的主导责任提高到了“政治责任”的高度上,将文化建设视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每一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做出了相应的考核。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中,政府部门不仅仅是责任的主体,同时也是供给的主体,因此在公共文化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宣传文化部门组建专门工作力量重点突破,把文化建设归入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自上而下合理制定制度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问责机制,就能确保公共财政在全面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上大有作为,从而在基层形成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民群众能共享文化体育广场、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馆、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游艺娱乐、艺术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形成公共多样化服务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通过设置市(县、区、镇、乡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多元文化公共主体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服务。对于每一级的文化机构而言,需要能够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将传统单一的服务改变成为多元的、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不断的创新服务的内容以及方式;重视人才培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培训吸纳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以文化馆活动为例:“三下乡”演出不能为完成任务凑几个节目走过场敷衍了事,必须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选择权”和“点播权”交给群众,按群众的“口味”送文化下基层,并逐渐形成常态;节日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确定传统文化活动的表现方式,如民间戏曲、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通过互动参与,并融入生活化、时尚化吸引观众。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提升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形象,有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3.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需要明确绩效评估原则以及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据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目的,并且供给文化服务是需要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考核评价也需要突出需求作为导向。在考核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突出以往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评估体系。针对于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而言,政府部门和公众评价组织是公共文化评估、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机构。然而在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之中,大众主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需要建立起根据群众满意程度作为其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有利于我国公民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且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所存在着的供需失衡的问题。二是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关键主要是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评估理念,对运行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评估指标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提高能够反映出文化反作用的隐形指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分的方法中,可以借鉴综合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计分的框架,立足于我国公共文化机构评价的要求以及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引入“顾客导向”的管理及评估机制,形成有着系统性和关键性的统一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的去明确“责任在政府以及关键在投入”、重点在监督管理的理念,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此外,也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之中,全面提高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唐兴琼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刘若实,张乃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4)120-124.

篇6

一、认清疫情形势,高度重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近年来,畜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实施沼气惠民工程,打造畜牧名优品牌,我市已成为我省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基地。

目前,国内外动物疫情日趋复杂化,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对我市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基层防疫队伍位居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是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几近瘫痪,创新基层动物防疫体制,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已迫在眉睫。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应迅速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明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市政府*号文件精神,以市场为导向,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逐步建立健全体系完整,上下协调,运转有序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管理网络,形成防检监统一,防治分离,服务规范的新型动物防疫运行机制,力争在短期内改变我市农村基层防疫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

三、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稳步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以畜牧养殖沼气示范村为重点,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上,再组建一支5-7人的农村专业基层防检队伍,负责本地动物防疫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免疫、检疫、消毒工作任务。协助上级部门完成疫病普查、测报、疫情扑灭、法规宣传等动物防疫工作。

四、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县乡政府和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要成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按照市畜牧局下达的《*市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做好被录用防疫员、产地检疫员的选拔、审核、培训、考试和聘用工作。市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抽调人员成立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应聘人员的选拔、录用情况及时进行督查指导,研究解决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严肃工作纪律,查处违规违纪操作,依法维护应聘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对受聘人员工资经费的筹集与管理,有效解决被聘人员后顾之忧。按照市政府[2005]6号文件要求,基层防疫员劳务补贴纳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或由县级财政从财政转移支付中按人均月补助200元的标准上解,每年按期拨付到县级主管部门,由县级主管部门根据被聘防疫员的工作实效,核发劳动报酬。基层防检员在开展防疫工作中,依法取得的其他服务性收入,可作为其工资的重要补充,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该项防疫专项经费,主管部门要自觉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24-0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和实现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乡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美丽沙河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在沙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前,我们对沙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当前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基层负责同志长期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财政有钱,但是不愿意投入;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所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难以落实,对文化建设没有一个有力的制约措施。

(二)乡镇、农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大部分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可是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从实际效用看,相当多的基层文化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理人员、经费难到位,不能有效运行,只满足了“有”,未解决“用”的问题,以至于被群众戏称为“开关中心”,少部分还被挪作他用。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不少,但普遍缺乏图书更新经费,可读性不高,有的图书灰尘满面,少人借阅。

(三)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中普遍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不足半数,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稀缺,而且仅有的这些人中兼职过多,不够稳定。不少乡镇的文化站人员,不仅要从事文化事业,而且兼任乡镇党政办、社会事业办、驻村指导员、会计、出纳等等大量超出业务所及的工作。由于兼职过多,文化工作只能应付而已。

(四)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沙河市基层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国家、省补助资金和政府的有限投入,社会力量投资还处于空白,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一条腿走路的现象致使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措施

党的十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面推进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有如下建议。

篇8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市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优势,强化开发性金融对基层民生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全力推进建设“五台一金”(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平台和风险准备金)为主体的基层金融业务合作机制,立足长远性,突出前瞻性,最大范围的覆盖民生贷款需求。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共同推进发展,真正建立起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

二、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管理架构

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管理架构包括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平台和风险准备金“五台一金”。五大平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实现业务配合支持与监督制约;同时为防范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建立以风险准备金为主要内容的三级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一)管理平台。管理平台是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岛旅游度假区(以下统称各镇)和工业基地管委组成,是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借款平台。借款平台是承接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对我市基层金融业务领域贷款统借统还及全程负责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机构。根据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协商意见,选择市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或市城市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基层金融业务的借款平台,市政府赋予借款平台与开发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合作协议和信贷合同的职能。为做好对借款项目的初(评)审工作,借款平台内设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将根据具体借款项目,从专家库中选择确定。专家库从市企业家协会、各行业协会及经济、金融、财政、风险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中选聘组成。

(三)担保平台。担保平台是有效分担贷款风险,实现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明确由政策担保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的担保平台,同时吸收其他在我市注册成立的担保公司共同组建服务民生的联合担保平台,以此降低担保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担保市场的竞争性,优化全市金融市场环境。

(四)公示平台。公示平台是为确保将基层金融业务纳入社会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实现贷款信息透明化、操作规范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借款平台通过在政务网等信息平台开辟专栏对所有贷款信息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意见,加强风险管控。

(五)信用平台。信用平台是对参与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统借统还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平台,由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搭建。信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对借款企业、组织或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跟踪和分类,作为对贷款的后续监督以及后续合作的重要依据。

(六)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为了防止发生贷款违约,在实际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且担保平台也无力代偿的情况下,由借款平台以此用于还本付息。根据我市民生领域实际贷款的需求,风险准备金的规模要确保在1000万元以上,其来源渠道主要由市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同时按一定比例从借款平台收取的融资服务费中计提累积。

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运作

(一)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重点及条件界定。基层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支持涉及民生领域中小企业贷款,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下岗职工、妇女、青年创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贷款期限根据项目性质及主体的不同区别对待,一般中小企业类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控制在2年以内(包含2年),单笔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的10%以内;个人类贷款期限控制在3年以内,单笔额度控制在50万元以内;具体贷款利率根据项目评估情况及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分行协商意见确定。

(二)基层金融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构建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民生领域的创新举措,其突出特点是“统借统还、抱团增信”,从而实现了贷款的批量化,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为: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对借款平台评级及机制评审确定年度合作额度,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合作额度,具体项目额度根据信用评级、机制评审和项目评审结果确定。所有统贷项目的合作在确定的合作额度内实施,并由借款平台实行统借统还,管理平台负责统贷项目的最终审核确定,获批后,由国家开发银行市分行直接将贷款批量化发放至借款平台,借款平台与担保平台在落实有关担保与反担保措施后,委托商业银行将贷款发放给项目用款人。

(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风险控制。

1、多层审批把关控制风险。首先,由各相关职能部门把关筛选借款项目(主体)并择优向借款平台进行推荐,各单位对推荐的项目承担相应责任;其次,由借款平台与担保平台启动对项目的调查评估,并形成项目评估报告提交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进行审查;再次,对通过借款平台和担保平台审查的项目提交基层金融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批准;最后,将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的项目报国家开发银行,借助国家开发银行专业化的优势,按其内部流程对项目进行评估、审议和审批。国家开发银行对项目批量审批通过后,在贷款发放前再结合信息公示及贷款发放委托银行反馈的情况,最终确定是否予以放贷,层层把关,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2、多元化保证措施分散风险。首先,明确推荐人也是责任人,对推荐项目失察造成代偿应承担相应责任,增强推荐单位的责任意识;其次,通过担保平台来控制和分化风险;再次,企业所在镇、工业基地管委及相关推荐单位向借款平台提供推荐函;最后,通过贷款发放委托银行对贷款的全程监管及承担一定比例风险来控制和分化风险。

3、三级风险补偿机制。首先,通过措施约束,将最终用款人的自有资金确定为第一还款来源;其次,将最终用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当第一还款来源无法保障时,国家开发银行将扣收担保平台保证金,同时借款平台利用最终用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变现筹集资金,归还本息。最后,将风险准备金及借款平台可以调动的其他资金作为第三还款来源,防止贷款逾期。

4、风险共担机制。对统借统还贷款最终产生的风险,由国家开发银行与市政府双方共同承担,并在各自责任范围内由双方协商解决。

四、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平台的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快推进,确保各项金融业务规范运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

(二)落实责任,明确分工。按照属地和行业归口管理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对贷款项目进行前期考察推荐工作。具体分工是: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由市工信局和企业所在镇、工业基地管委负责初选、推荐;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由市房产管理处、住宅办根据市政府规划决策,负责项目提报及相关建设工作;对水利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由市水利局、城建局根据市政府规划决策,负责项目提报及相关建设工作;借款平台应全面做好贷款统借统还的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及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的全部工作。

五、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

一是市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形成互联互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快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业务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并以中小企业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和水利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为突破,抓紧开展基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业务。

篇9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其先进性的重要环节

基层工作中,为拒腐防变教育、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基本的党性保证。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宣传就要在社会领域和党政系统内塑造一个共同的组织文化,基层党风需要树立一种以廉政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实践理念,积极有力地统领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行为,实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协调一致和整体统一。只有以廉政文化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教育广大群众,才能在全社会确立廉洁的价值取向,培养廉洁的理念追求,逐步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文化条件。通过廉政文化宣传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创造广泛的政治基础、深厚的道德文化基础和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这是拒腐防变教育的最重要的落脚点。

二、践行以人为本、实现廉洁执政的更好手段

为拒腐防变教育、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科学的人文动力。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宣传是根据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重在建设的方针,能够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培养人,最终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趋势。基层党风建设要求树立科学的思想信仰对于预防个别干部的堕落、腐败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真正预防的客观效果,最终使廉政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虔诚信仰、热情追求和自觉实践,对于腐败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动用强制性惩罚措施带来的更大代价,集中体现了拒腐防变教育的人文关怀。如不少地方利用腐败分子给家庭、亲情、经济、身体、地位和个人命运造成的不良影响,给广大党员干部细算腐败代价的做法,就是用反面例子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

三、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

为拒腐防变教育、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有利的社会氛围。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宣传可以唤起人们的民主观念、政治热情和权利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参与政治和主动监督的积极性,通过人们的政治实践与参与,形成全社会团结一致对腐败现象“人人喊打”的局面。塑造和强化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拒腐防变教育、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给人很强的震撼力,先进文化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先进文化可以养廉,反腐败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政文化有紧密的同一性、互动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建设一支清正廉明的干部队伍,就要用正直、廉洁、为民等高尚的价值理念来感染人、塑造人。只有用先进的廉政文化同各种腐败文化作斗争,才能构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篇10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275-02

近年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和放松,但对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到位、保障不到位等普遍问题[1-4],造成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下降。为详细掌握张家口市宣化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有效解决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笔者于近期开始对全区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发现诸多问题。现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促进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1 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宣化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由区农业委员会负责总体部署安排,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及其他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成立宣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负责3个乡1个镇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合设成立宣化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动物疫病防控、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宣化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承担兽药、动物诊疗、生鲜乳收购、动物防疫条件等环节管理、相关证照审核发放及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备案管理等工作。

宣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区农业委员会下属国有全额事业股级单位,现在编人员共计19人,实际在岗人员16人,非在岗人员为编制调剂安插及上级借调人员,非在编雇佣人员6人。办公场所为租用性质,无自有办公用房。下辖3个派出机构:河子西动物防检监督分站、春光动物防检监督分站(办公场所为租用性质)、庞家堡动物防检监督分站。3个分站均为国有全额事业股级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共计9人。侯家庙乡暂未成立防检分站(无办公场所),其工作人员3人为宣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雇佣人员。

2 存在的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到位

突出表现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置不到位。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核定过少或未设,人员编制实际到位数不足,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承担工作强度的需要;部分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还不是独立的法人,存在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的问题;还存在检疫工作由乡镇兽医站人员(雇佣)承担情况,其实际上是不具备动物检疫的法定资格,导致执法监管难以依法有效落实;目前各乡镇站在编人员大多年龄偏大(50岁以上5人,占56%),新老人员更替无法落实,在编人员退休后,乡镇站将面临无在编人员的窘境。

2.2 机构高度整合导致职能繁杂

该所因3个部门合设,在履行日常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职责同时还需组织、实施数万牲畜、10余万只禽类、多个病种的强制免疫、疫情调查、疫病抽样监测、临床诊断等工作,还包括承担生鲜乳监管、兽医医政、药政及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其中部分工作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一岗多责导致人力分配与实际工作强度间矛盾突出。

2.3 条件保障不到位

基层财政保障不到位:政府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导致执法条件差,装备缺乏或落后,部分乡镇站甚至无执法车辆和固定办公地点,工作靠租车,检疫靠经验,经费“打白条”现象常见。尤其是实行动物卫生监督与“瘦肉精”监管一岗双责、检疫检测同步实施以来,检测经费支出增加,无专项资金保障,导致经费缺口加大,难以保障执法工作有效开展。同时,随着全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暴露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技术力量薄弱的缺陷:缺乏快速、简易的检测定性手段,快速检测仪器等相关设备不能配置到位,不能为执法工作提供科学切实的技术保障和依据。导致只能依靠感官分析,缺失了执法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

2.4 执法人员素质不到位

目前,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法律知识缺乏、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少数执法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甚至存在违法执法的问题。现今,该所及乡镇分站所有在岗检疫人员25人中本专业正规大专以上人员只有9人,占36%。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水平的瓶颈。

3 建议

3.1 继续深化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体系改革。重点协调解决部分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编制和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规范和理顺执法主体资格,做到机构名称(包括派出机构)统一、执法主体资格合法(独立的法人、独立的财务、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职能配置规范、职责任务明确、保障措施到位、工作运转有序、监督执法有力。同时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分设管理,形成统一、稳定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机构。

3.2 加强人员管理

优化监督执法人员结构,提升畜牧、兽医、法律及相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官方兽医队伍,全面达到“三有”工作目标,即执法队伍“有学历、有资质、有编制”,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管理,充分体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公权力和权威性。同时新建协检员队伍,制定协检员管理办法,明确协检员岗位职责,加强协检员岗前培训,形成配合有力、工作有序的动物产地检疫队伍。逐级建立并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稽查制度。

3.3 加强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和行风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注重质量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技术培训,做到全员培训,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健全考试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服务环境,做到执法严谨、程序规范、语言文明、态度和蔼,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新形象。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3.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充实监督执法设施设备。实现执法装备“三有三统一”,即“执法有车辆,取证有设备,留置有设施;统一执法机构户外标识,统一执法车辆执法标识,统一司法文书执法标识”。切实加强采样诊断室建设,配备现场调查取证、快速检测等设施设备。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动物卫生监督网站建设,逐步实现市、县、乡三级动物卫生监督网络全面链接,通过研发文件收发、经营单位监督、证章标志、人员、培训考试等管理软件,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有关工作的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查询和统计,初步实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逐步使业务工作通过内部网络进行管理,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骆双庆.我省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及努力方向[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30(4):5-6,12.

篇11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94-02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供电企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供电企业从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专业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而直接面向客户的供电所安全生产的内控体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说电力安保工具是保护人身安全的基本条件,那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则是保护电力企业安全的内控要求。安风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以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对基层供电所进行分析,可在“安风体系”建设中得到一些启示。

2 供电所安风体系中存在的内控问题

2.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之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首,它能够提供企业纪律与框架,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现阶段,基层供电所员工如运维人员,虽然动手的业务能力较强,肯吃苦,敢打拼。但由于历史原因,供电所员工知识结构和素质参差不齐,未得到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技能培训。其次,部分供电所没有形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员工没有重视安全生产的内控机制,没有形成全面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意识,对安风体系建设概念模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再者,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基层供电所员工没有充分重视安全操作的步骤。如“十个规定动作”没有真正实施到位,图简单、怕麻烦的思想成为供电所部分员工的习惯,造成安全生产管理无法落地,形成安全生产风险的薄弱环节。

2.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之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五要素”之二,指的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现阶段的供电所没有针对风险而设立相关的部门,而一般由县区局或更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基层的风险进行指导。然而,由于供电所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作业风险评估和设备风险评估资料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评估,相互协同现象的风险加大。部分供电所员工老龄化,将安风体系建设资料交与新员工,而新员工一旦换岗或调动,也会形成安风建设断层的可能风险。再者,供电所对于施工现场存在习惯性违章的现象,在安风评估中没有充分体现其中的风险。部分老员工在安全生产中遗留下来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施工现场不带安全帽、高处作业不带安全带等,凭经验做事成为习惯之后,就可能导致违章、出现事故,平时的风险评估却没有针对这些薄弱的环节进行体现并纠正。

2.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之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的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是“五要素”之三。供电所营业厅、基建部等业务比较专一,所以安风体系建设推进相对容易。但由于配电这一块,职责分离不够到位,没有形成授权意识。如在各系统走流程时,任务专交与一人完成所有的步骤。虽然效率提高,但个人工作量增大,导致其他配电人员不熟悉业务,也容易因一人失误造成业务的不完善。其次,风险评估主要有作业风险评估和设备风险评估,但在实际执行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的过程和步骤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风险评估的活动没有实际得到控制。有些供电所对实际生产的安全不够重视,认为执不执行安全生产的内控机制无关紧要,从而削弱了安全生产内部控制机制执行的自觉性。

2.4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之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指的是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是“五要素”之四。局安风体系建设实行“市局设备部-县局配电部-供电所配电部”直线管理型式,以逐步提高体系的应用能力,是一个较好的信息与沟通渠道。配电部班前班后会做得相对较好,给配电人员充分的信息交流平台。但供电所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有待提高,如部分资料在“规范化”、“两册”、“安风”均有相似之处,并在配电、营业等可以共享,但由于信息共享与部门沟通不通畅,可能导致重复工作。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市级以上供电企业员工缺少供电所基层工作经验,加上管理层级过多带来的阻碍,供电所与更高层级的沟通发生断层。不可忽视的是,虽然供电企业也正朝着酒店式服务的方向做努力,但由于对外宣传与沟通的不足,导致社会对供电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

2.5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之内部监控

监控是“五要素”的最后一个,指的是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建立月度监控机制,每月汇总报安监部,安监部将在每季度的绩效考核中对其进行考核,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调整和内部监控机制。但是,有些供电所只注重监督机制的建设,实际的安全生产内控机制监督不到位。如,监护人不在操作现场,或在操作现场做其他与安全监督无关紧要的事,这就使得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形同虚设。其次,供电所普遍存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的脱钩、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日常工作的权责不明,逐渐养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做好做坏无所谓”的不良心态。此外,安风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不可前紧后松,将安全隐患在后期生产过程中逐渐放大。

3 加强“安风体系”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员工素质建设

一是要提高供电所管理层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安全生产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如果供电所管理人员漠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其不遵守的行为推脱或找借口,会使普通员工上行下效,随意应付。只有供电所管理层如所长、班长、安全员、工作负责人等重视起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身作则,才能够带动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二是要提高供电所班组成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计算机培训、法律知识普及、专业操作项目训练和安全生产内控体系建设学习等途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心,减少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质量直接取决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因此很有必要从基层抓起,做好培训工作,培养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长期形成良好的安风体系控制环境。

3.2 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控评价机制

虽然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供电所有相应的设备风险评估和作业风险评估程序,但在实际的安全生产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供电所自身的特色,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提高实际的可操作性。对供电所来说,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生产风险进行评估进行检查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跟踪或修正内部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习惯性违章的现象,做到因地制宜地本供电所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对出现的风险薄弱点,及时进行纠正,预防事故的发生。

3.3 实行“安风”激励机制,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者和员工在安全生产中规范行为的积极性,这对提高安全生产能力、遵守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安全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安全生产不是一个“要我做”的被动状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转变员工的心态,在安全生产内控机制中做到“我要做”的主动。这个激励和惩罚机制也并非将安全生产中的人或物规定死,而是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约束,让安全生产行为得到有效的实施。通过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员工才能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在压力和动力的作用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才会充满活力。

3.4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营造良好沟通氛围

以供电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载体,通过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供电所内部之间、供电所之间、供电所与上级和供电所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供电所内部的信息交流,缩短多层级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员工能够在安全生产中获得全面、充分的信息,促使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做到安风内控的比、学、赶、超,促进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3.5 全员参与安风体系,促成强大监督链条

坚持“安全第一、风险预控、管理规范、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方针,坚信“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原则,做到从上到下及从下到上的双向监督。这就要求所有员工全员参与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当中,使内部控制监督薄弱点环环相扣,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和迅速、有效的执行力。

建立好体系后,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而执行的关键是权责分配和奖惩制度。如安风体系建设中,各专业体系联系人要对各自负责的专业资料进行检查,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这就是一项很好的管控体系。因此,“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业务和部门相互联系、长期维持的一个生态系统。要形成一个系统内的意识,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控制体系,以后无论人员流动如何,所有的流程和活动都会按照既定的框架进行自我调整和完成。

参考文献

[1]杨琦.供电所特色的电力安全文化浅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2):65.

[2]巩向前.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的三个层面[J].电力安全技术,2004,(11):50-51.

[3]李朝清.供电所安全生产内控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电工,2012,(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