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临终关怀研究

临终关怀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临终关怀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临终关怀研究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4-02

1 临终关怀的理念

临终关怀本着减轻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尊严的理念,使患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无痛苦、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2]。

1.1 以照顾为中心的理念 临终关怀又称“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全人照顾”就是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的整体照顾。“全家照顾”就是除了照顾病人外,也照顾家属。“全程照顾”就是从病人临终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属的悲伤辅导。“全队照顾”就是由一组训练有素的工作团队,分工合作,通力照顾病患。随着人类的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医学已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因此临终关怀也强调了以舒适为目的的一种照顾,在护理工作中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迎合病人的心理,达到照顾的理念。

1.2 死亡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始终是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在语言中不可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大多数人对死亡讳莫如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4]。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其死亡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缓解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 死亡教育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提高病人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通过死亡教育,使病人可以真实表达内心感受,得到家属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保持平衡的状态及健全的人格。

1.2.2 帮助病人安然接受死亡现实 当病人经过医生诊断为不可逆性质时,对病人进行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护理,使病人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有关死亡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后事做妥善安排。自始至终保持病人的尊严,从而提高生命阶段的质量。

1.2.3 预防不合理性自杀 临终病人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们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医生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部分病人采用服毒、自溢、坠楼、割脉等手段结束生命,令人惨不忍睹。

1.2.4 理解临终者的心理需求 心理变化美国医学博士TKobler-Ross将临终时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协议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5]。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这5个阶段,可能某阶段不明显,也有可能阶段顺序不同,阶段往复,甚至跨越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另一阶段[6]。

1.2.5 帮助临终者正确认识生与死 让病人懂得有生必有死,并实施生理、心理的安慰和照顾,使之舒适的度过人生旅途。

1.2.6 理解临终者的亲属 因为患者处于临终状态,家属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如何让家属平静的面对患者的死亡,如何度过这个时期都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我们本着人道主义的护理理念,尽量减少患者家属亲历患者接受痛苦的场面,尽量在患者平静和舒适的阶段,增加患者家属与患者陪伴与交流的时间,尽量在患者家属与患者接触前,对患者家属进行简短的心理辅导。让患者家属发挥临终安慰的作用,而不是加重患者的抑郁或焦虑情绪[7]。

1.2.7 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临终关怀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对死亡科学认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临终者及家属身心整体照护的能力。针对死亡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临终者尊严地、安宁地死去,也帮助丧亲者渡过最困难的哀伤阶段。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掌握有关死亡知识,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

临终关怀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强调的是对病人的治疗、对生命的抢救。临终关怀也不同于安乐死。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与支持。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2.1 控制症状 其中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主要是对症处理。疼痛可使病人和家属产生绝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所以解除疼痛及如何使临终病人感觉舒适是临终关怀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疼痛的处理应采取主动预防。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做好止痛治疗的解析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8]。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目前临床上采用推荐的三阶段止痛治疗原则。第一阶段止痛,选用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的非固醇类抗炎药;第二阶段梯止痛,选用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段止痛,采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对于不能进食或有口腔疾病者及时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张口呼吸者可用生理水湿润口腔,口唇可涂唇膏,眼睑不能闭合者,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球擦[9]。

2.2 对病人的心理支持 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政治地位、文化程度、和人生经历对死亡会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工作中应学习把握病人的心理分期,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及心理状态,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同时,护士应充分理解病人的绝望、恐惧心理及发自内心的痛苦,充分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从而得到心理慰藉,减少遗憾[10]。帮助临终者正确认识生与死:懂得有生必有死,死亡是人类生命运动的终结,死亡是所有人的人生终点,实施生理、心理的安慰和照顾,使之舒适的度过人生旅途[11]。

2.3 对家属的支持 临终病人长给亲属带来极大的悲痛,而亲属的言行举止又直接影响着病人,亲属良好的情绪能给病人已安慰和支持[12]。为此我们应当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关系,正确理解家属的悲痛心情,同情、安慰、疏导家属。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外,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减轻病人的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

3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护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其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HT〗

3.1 缺乏临终关怀的专科护士 临终关怀护理是为临终患者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身心护理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对人的死亡、生命及其价值有深入的认识,更要具备处理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13]。这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它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且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该接受有关专业性知识[14]。它需要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护理人员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5]。医院应重视培训,把高质量的培训带给医务人员,使医务人员能以更完美的姿态、更热情的服务、更娴熟的专业技术服务于来求医治病的患者,做到“以患者为本,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懈努力”[16]!

3.2 死亡教育缺乏 临床中患者和家属不能理性面对死亡的现象常有发生,甚至有些经常接触濒死患者的护士也对死亡感到恐惧,其原因是因为缺乏死亡教育,调查显示虽然对死亡有积极、正向的认识,但仍表现出对死亡持回避和拒绝的态度。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应该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17]。

4 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建议

4.1 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机构主要有独立的、附属于医院的、社区的和家庭的等几种形式。我国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缺乏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支持,这些政策包括医疗行政的、财政的、社会团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慈善赞助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在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培训后,组成服务团队,对医院的临终病人进行集中照护是可行的。关于家居护理,近年来我国家庭病床的飞速发展,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2 加强死亡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使患者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生命的价值和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质量,保护病人的尊严[18]。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它能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所以大力倡导和推广临终关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前进[19]。

4.3 对患者家属的建议 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计划,鼓励家属陪病人一起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家属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意义上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既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孤独感,又能使家属在照料亲人过程中获得慰藉[20]。

临终关怀是新的医学模式下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临终患者提供全人护理,对护士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存,广大护理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努力学习,扩展护理服务领域,去迎接新世界挑战。

参考文献

[1] 郑悦平,李映兰.我国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理,2007,4(10):960.

[2] 凌云霞,黄晶.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志,2008,25(2):36.

[3] 董丽,李凯燕.浅谈对临终关怀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0(9):1343.

[4] 香.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经验与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2006,2(5):13.

[5] 钱培玉,李培林.癌症末期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747.

[6] 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31(4):75.

[7] 薛静,胡杰.高龄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62.

[8] 吴惠琼,陈春花.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当代护士,2009,(6):53.

[9] 毛建军,徐永华.晚期癌症患者50例临终关怀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61.

[10] 闫丽红.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0):2559.

[11] 玛章淳,林赘.临终关怀护理[J].四川医学,2006,27(7):762.

[12] 付丽松.临终关怀心理特点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5):152.

[13] 谈学灵,刘素珍.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7,5(5):1229.

[14] 刘薇.临终关怀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133.

[15] 安爱芝.临终关怀与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104.

[16] 李骥,李义庭.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2010,10(208):68.

[17] 魏群.临终关怀护理特点[J].工企医刊,2007,20(2):52.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4.040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2A-0497-03

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了基本遏制,但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仍然较多,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人[1]。艾滋病以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是无法治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一经确诊,除面临着身体上的疼痛外,往往还要承受病情随时恶化危及生命的心理压力。其家人与朋友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或经济上的压力。艾滋病危害严重,是危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技术在艾滋病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成千上万的艾滋病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病人生命得以延长,艾滋病引发的相关死亡大幅度下降[2-3]。针对这一特殊患病人群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制定一套系统的临终关怀措施,帮助他们在死亡来临之前享受人生,实现各种心愿,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到人生的终点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4-5]。为了解本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现况,笔者采用匿名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临终关怀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515例普通人群与2013年1月—6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已经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210例。

1.2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725例调查对象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及临终关怀相关问题两部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病人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查,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5份,回收问卷72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721份,问卷有效率为99.45%。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经计算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764,问卷信度较好。本次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条目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个别访谈以及参考国内外调查研究,并通过设计人员小组讨论以及咨询基层艾滋病防治经验人士和相关专家等步骤设计出来的,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题项能高度反映测量者的目的,问卷代表性强,内容效度较好。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对临终关怀服务认识与态度

本次调查中,有221例(30.7%)听说过临终关怀,500例(69.3%)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面对艾滋病无法治愈的现实,721例被调查对象中有413例(57.3%)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坚持治疗,308例(42.7%)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放弃治疗。两类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态度的比较见表2。

2.3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

2.3.1临终关怀服务方式本次调查中,35.9%的被调查者认为给艾滋病病人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是医疗、护理,36.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艾滋病病人给予亲人关怀是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27.3%的人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临终关怀最有效的方式是专业心理抚慰。两类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给艾滋病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方式情况的比较见表3。2.3.2临终关怀服务内容721例被调查中40.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疗费用方面的服务,35.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专业心理抚慰,12.2%的人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需要临床护理,1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临终艾滋病病人需要居家护理。两类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服务的情况的比较见表4。2.3.3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哪些人提供临床关怀服务更合适(多选)”的提问中选择医护人员者有438例(60.8%),选择亲朋好友502例(69.6%),选择志愿者378例(52.4%),选择心理咨询师254例(35.2%),选择宗教人士者46例(6.4%)。两类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人临床关怀服务提供者的选择见表5.

3讨论

3.1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临终关怀认知度普遍较低

面对当前艾滋病防治能力有限的现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服务显得极其必要,这就要求大家对临终关怀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普通人群,还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对艾滋病临终关怀的认知度都普遍较低,被调查的20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和515例普通人群中只有221例(30.7%)听说过临终关怀,另外500例(69.3%)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这可能是因为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家对临终关怀理念和心理方面知识较欠缺[4]。认识的缺乏导致大家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态度存在差异(χ2=9.0,P<0.01),这些结果提示要做好临终关怀服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临终关怀宣传教育,提高人员认知,使其获取相关知识。

3.2不同人群对艾滋病临终关怀服务要求不同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关怀服务,以帮助他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病人患病后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安然地度过余生是如今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研究比较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和普通人群在应该给临终艾滋病病人提供哪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方式和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普通人群与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同,对疾病的感受不一致造成的。

3.3根据病人实际需求,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照顾好临终的艾滋病病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典型的临终关怀服务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跨学科的专业队伍所提供的[7]。本次调查中发现,治疗费用、专业心理抚慰是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需求(占76.3%),临床护理和居家护理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医疗护理和亲人关怀是大多数人认为较为有效的临终关怀方式;并且医护人员、家属及亲朋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在对艾滋病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服务时必须解决艾滋病病人所关心的问题,这要求服务中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即由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提供满意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背景[EB/OL].[2013-11-30].

[2]杨翌,张孔来,王克荣,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8(11):4.

[3]绳宇,方鹏骞.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开展姑息关怀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4):440-441.

[4]陈雅雪,韩跃红,于波.艾滋病人的临终关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8-29.

[5]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0.

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7

Research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 emergent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LIU Hong-xia, LIAN Wen, SHI Yue, et al. Dongguan City Donghua Hospital, Dongguan 523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linical effect by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 emergent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461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humanistic car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lower anxiety score, depression score and sleep quality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重症监护室是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特殊科室[1], 医护人员采用先进性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护理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2],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保证患者度过危险期,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 减轻患者的痛苦。除了先进的仪器、药物支持, 护理工作在重症监护室日常工作中占重要部分。有报道称[3] , 采用人文关怀能够提高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效果, 为探索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效果, 本院对部分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本院重症监护室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53例, 女78例, 年龄28~79岁, 平均年龄(53.28±8.58)岁;对照组男170例, 女60例, 年龄28~79岁, 平均年龄(55.47±9.18)岁。两M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内容包括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气道护理, 监测患者电解质变化以及代谢、血压、体温等一般生命体征, 记录患者每日液体出入量。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按照医嘱给药。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 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加重, 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对患者进行清洁, 保持患者个人卫生, 经常为患者翻身拍背, 防止患者长期卧床后引起压疮或者坠积性肺炎。

1. 2.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 由于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主要是因为病情危急, 患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 而且进入重症监护室不允许家属进行陪护, 因此患者多会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患者心理负担极重, 而且会影响治疗效果。患者进入病房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在不影响患者休息以及治疗的前提下, 积极与患者交谈, 提高患者安全感,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观察患者心情变化, 如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安慰, 疏导患者情绪。保持病房环境安静, 避免大声喧哗, 不与同事闲聊、谈笑等, 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体现患者的主体地位。由于重症监护室内各种医疗器械运作是会产生特殊声音, 因此可能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在病房内播放轻柔音乐, 分散患者注意力, 并且为患者提供报纸、书刊等, 对于活动障碍患者可以为其读报、讲故事, 以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向患者家属介绍重症监护室的治疗方式、环境以及每日探视注意事项。保持监护室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着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抑郁程度、焦虑程度、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评估, 其中抑郁评估采用抑郁自测量表(SDS)、焦虑程度评估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SAS)、睡眠质量评定采用睡眠障碍诊断和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DSE)。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 采用百分制, >85分

为非常满意, 71~84分为比较满意, 60~7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4%, 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5.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是接受各种类型危重患者的场所, 重症监护室内具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护理技术,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部分生命垂危, 在重症监护室中对患者进行24 h监测, 以平稳患者生命体征, 拯救患者生命[4-7]。

人文关怀是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疗模式下提出的, 是把人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 注重尊重个性的发展以及思想的解放。在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 就是要承认一个人的价值, 包括其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价值, 而不是以往以疾病为主, 仅仅以疾病的治疗为主, 而忽视患者的主体地位[8-10]。本院对患者采用人文关怀, 由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谈, 减少患者对病房环境的陌生感, 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 医护人员的陪伴消除了患者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1-13]。由于患者进如重症监护室时, 病情危重, 很多患者会对治疗不抱有希望, 因此患者多处于抑郁、焦虑的情绪中, 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病房中播放轻音乐、为患者提供报纸、书刊或者为其读报、读书不仅转移患者注意力, 而且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14-16]。

本次研究将4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对比, 其中观察组抑郁程度、焦虑程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采用人文关怀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 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鸾棠.持续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大众科技, 2016, 18(6):71-72.

[2] 杨芳, 李雪梅, 聂成慧, 等.人文关怀护理在ICU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医药前沿, 2012, 2(11):107-108.

[3] 詹选景, 余嫣, 徐丹, 等.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心理医生, 2016, 22(18):189-190.

[4] 孙连红.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在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0):236-238.

[5] 王小芳, 陈卉, 兰星, 等. ICU护士关怀行为及患者关怀感知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14, 29(13):49-51.

[6] 王慧芳. 人文关怀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医药前沿, 2015, 5(20):278-279.

[7] 单力家, 苗文武, 孙艳敏. 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人文关怀的临床效果报道. 医药前沿, 2016, 6(8):280-281.

[8] 张桂萍. 人文关怀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现代养生b, 2015(8):162.

[9] 张丽屏. 急救医学科ICU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理念的临床应用.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4):00232.

[10] 刘银红. 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健康之路, 2013(8):34.

[11] 伍小芝. 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 ICU 护理中的应用.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7):00189.

[12] 马媛. 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信息, 2015(15):91-92.

[13] 尹慧洁. 浅谈人文关怀在急诊ICU的应用. 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2):272-273.

[14] 吴婧文. 探究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3):70.

篇4

临终关怀是各阶层组成团队及医院给予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全面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支持与照顾, 以期最高限度延长患者生命, 提升其临终阶段生命质量[1]。为分析家庭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 本研究针对32例晚期癌症患者行家庭临终关怀且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晚期癌症患者, 根据不同临终关怀方式分为对照组(48例)与研究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2, 年龄49~74岁, 平均年龄(58.35±5.47)岁, 其中胃癌14例, 食管癌3例, 肺癌17例, 其他1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8:14, 年龄57~75岁, 平均年龄(59.59±5.97)岁, 其中胃癌11例, 食管癌2例, 肺癌13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临终关怀, 具体包括:①主治医生对症治疗;②护士按需服务输液、注射等, 指导家属生活护理方案;③科室按需服务化验、送药等。研究组予以家庭临终关怀, 具体包括:①对患者与家属临终关怀需求进行全面评估, 定制个性化护理方案, 组建专业干预团队, 每床固定配备1名医生与1名护士;②予以家属疾病知识培训教育, 引导家属于家庭中配合医生、护士共同实施临终关怀, 照顾患者生活、饮食、起居;③耐心倾听患者心声, 注意交流语言及体态, 理解患者心态、行为及观点, 适当护理并给予心理支持, 使患者生活更有尊严;④通过读书、听音乐等娱乐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 降低其疼痛敏感性, 必要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⑥指导家属安慰患者的方法, 减轻家属与亲人离别悲伤, 患者家属等待死亡的恐惧、焦虑心理。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关怀前后1个月,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GQOLI-74)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评分为1~100分, 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2]。采用生存质量(SCL-90)症状量表对患者心理健康进行评定, 评分为1~100分, 得分与心理状态成反比[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关怀1个月后, 研究组物质生活维度(53.29±6.27)分、心理健康维度(65.24±7.23)分、躯体健康维度(64.18±7.05)分、社会功能维度(61.22±4.09)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22±4.13)、(51.24±5.19)、(52.06±4.88)、(52.66±7.01)分(P

2. 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关怀1个月后, 研究组人际敏感(32.22±4.13)分、抑郁症状(48.24±6.19)分、焦虑症状(34.06±5.88)分、偏执症状(28.66±3.01)分, 低于对照组的(23.29±3.27)、(31.24±4.23)、(20.18±3.05)、(16.22±2.09)分(P

3 讨论

对晚期癌症患者常规临终关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应采取干预措施, 将医院病房延伸至家庭环境中, 请家属与护理人员协同配合完成临终关怀任务, 此种关怀方式称为家庭临终关怀[4]。本研究结果显示:关怀1个月后,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

综上所述, 家庭临终关怀可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对患者心理状态起积极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万红, 黄晶.晚期癌症患者开展临终关怀的综述.中国临床护理, 2013, 5(4):361-363.

[2] 章莲, 石敏, 李莉.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当代护士, 2014, 3(10):88-89.

[3] 陈爱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8):1066-1067.

篇5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社会医学; 伦理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Palliative Care

【Abstract】 Palliative care is a newly rising kind of marginal subject. It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dying patients and the rule of death care practice to these patients. The purpose of palliative care is to improve dy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lleviate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and make them spending their last days of life in peace, happiness, and painlessness. Improving the model of palliative care and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projec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lliative care; Social medicine; Ethic

“临终关怀”( hospice 或hosepice care或palliative care)一词起源于早年的西方,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在当代,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它从无到有,从陌生到为社会了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默默地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象黑暗中温暖的火苗,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 临终关怀的发展

临终关怀于20 世纪60~70 年代由英国人Saunders、美国人Kubler Ross所倡导和推动。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Saint Christopher's Hospice) 于1967 年在伦敦创立[1]。以后临终关怀发展到欧美各国,80年代传到日本,90 年代传到台湾、香港,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2~5]。对医疗、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大陆临终关怀起步较晚, 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1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1998 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宁养院,开始了国内宁养医疗服务。从2001 年开始,李先生每年又捐资 2 000 万元于国内20 家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为造福社会、关爱生命、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临终关怀的意义和社会需求

我国每年约有200 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 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死因第一、二位[6]。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中50 %伴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约有1/ 3 的人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6],而且相当部分的患者,由于前期治疗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陷入了绝望、疼痛、贫困的境地。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就会在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中带着遗憾走向人生的终点。在科技、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让如此数量巨大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将是对以人为本的否定。所以,临终关怀的意义远远地超出了医学的范畴。

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7]。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全世界的政府、社区和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卫生保健产业的影响将极为深刻,它要为老龄化的人口提供必要的资源。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尽管卫生保健系统不断有技术革新,却没有强调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严。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3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

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的出现至今,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临终关怀的进一步普及,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来帮助临终关怀的发展,同时,从医院本身来说,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临终关怀的病人不采用价格昂贵的治疗手段,用药也都是选用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的药物。临终关怀服务中,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极其重要,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但是这些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许多本应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望而生畏。

(2)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8,9],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仅仅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而科学的死亡观是 “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10]。此外,对于部分家属来说,死亡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需要给予死亡教育。因此,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现状堪忧。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 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 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说,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的迫切需要。

4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根据目前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将国家、集体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最重要主体。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地组织实施,民办临终关怀事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应充分挖掘,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扩大临终关怀在公众中的影响,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确定临终关怀的实施规程,规范优死程序,实行遗嘱和预嘱制度,使临终关怀在实践的治疗、操作、管理、善终等各个环节上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临终关怀的实践提供依据。

(2)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要注意其福利性。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投入相结合。国家应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各级政府和集体单位也应对临终关怀有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设立临终关怀基金会,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基金的正常合理使用。

(3)临终关怀应走上制度化道路。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应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病人能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还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收益,又完全从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只有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才能促使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4)临终关怀的发展要注意多渠道。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在更多的基层医院向医务人员普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使更多的有临终关怀需求的患者得到应有的关怀。

(5)加强对临终关怀专业人员的培训。编写相关科普文章、教材,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在医科院校增设“死亡学”、“临终关怀学”等课程,逐渐形成一支临终关怀的专业骨干队伍;设立临终关怀学专业,加强对临终关怀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传统生死观、死亡哲学、医学模式、安乐死、优死论、病人的权利、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姑息治疗、善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6)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而社会承担离不开经济条件支持;临终关怀服务,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帮助面临生命终结的个人有尊严和舒适地死去,强调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濒死者提供富有爱心的帮助。

(7)适度发展临终关怀对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少数人的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多数人有结果的治疗上,医疗保险费用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8)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一是要改变死亡的传统观念。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濒死病人、家属及医生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当死亡来临时,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进一步的治疗无效。二是要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作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韩修英,李玉萍. 临终关怀之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3) :50.

[2]Defilippi K, Downing J, Merriman A, et 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 Palliat Med, 2004 ,18(7):583584.

[3]Rajagopal MR, Venkateswaran C.Palliative care in India: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121128.

[4]Austin LJ.New directions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 Carolina[J]. N C Med J,2004 ,65(5):311.

[5]Sham MK.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Hong Kong[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6573.

[6]孙燕,顾慰萍. 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6.

[7]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J].Clin Geriatr Med, 2004 ,20(4):767781.

篇6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篇7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是为得了不愈之症的患者提供积极的综合照顾,以提高其生命质量,能够无痛苦、舒m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同时处理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1-2]。发展临终关怀符合"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变化和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然而,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晚,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工作内容界定不清,服务水平欠佳,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未形成。国外临终关怀服务长期实践及研究证实,明确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是改善肿瘤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3]。

本研究以广西某三甲医院为例,旨在探索现阶段护士在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所扮演的角色,找出适合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广西某三甲医院12名肿瘤科护士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纳入标准:从事肿瘤护理工作2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能熟练运用肿瘤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护理临终肿瘤患者的注册护士,见表1。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及无结构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对12名观察对象进行至少为期2w的实地观察,观察其每天8 h工作内容,并充分利用观察笔记、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记录其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所承担角色及工作内容信息。研究者每天及时整理和记录观察所得,同时记录下自己对所观察内容的思考,所有资料在24 h内存档。

1.2.2资料分析方法 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者以6个实践行为为观察基本单位,包括计划者、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由于每一实践行为包含的动作、目标对象及意义不同,研究者将对各基本单位解决问题的性质和目的进行提炼和归类,概括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

1.2.3质量控制 本研究为保证资料可信度,观察对象选择基于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象。观察前获得科室领导和被观察者知情同意。于此同时,观察者也适当参与病房护理工作,这有利于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关系,必要时研究者向被观察者求证其行为意义。此外,研究者要克服自身主观性,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法系统学习实地观察中如何记录观察笔记,对观察资料每日进行分析、总结,对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对象的行为反复比对。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作为计划者和照顾者角色与工作内容得到相对充分体现,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角色和工作内容部分体现和涉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尽管观察对象在临床经验、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水平不一,但均能在临床一线为临终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服务多针对临终患者的生理和临床问题,缺乏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灵性等方面的照顾,也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研究者经过分析与归纳,提炼出6个角色及相应工作内容。

2.1计划者角色 当前我国缺乏明确的临终关怀服务对象纳入标准,临床上,我国临终关怀准入准则通常以患者预后为基础,主要针对癌症患者,按疾病正常发展过程,预计生存期小于36个月,同时对临床根治治疗无法获益[4]。规范临终关怀准入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开展前,护士应运用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采集病史,判断预后,制定护理计划。

2.2照顾者角色 在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是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健康的直接照顾者。这种功能是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来实现。因此,护士在人们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时,需要为其提供各种护理照顾,如供应营养、维持呼吸、安抚情绪等,直到他们不需要协助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除了要给临终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方位照顾,还要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身心照护措施,如患者过世后的居丧服务、情感支持等。

2.3教育者角色 护理教育者角色除培养护理接班人外,还肩负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英美两国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服务精髓在于引导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但该工作在现实中较难开展,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民众对死亡忌讳颇深;另一方面护士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影响死亡教育效果。有研究表明,临床护士中未接受过死亡教育者占75.68%,不了解死亡心理5个阶段过程者占55.41%[5]。护士作为死亡教育主力军,应主动提高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2.4协调者角色 临终关怀服务是一项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在这个协作性团队中,护士充当协调者角色,协调与之有关的人员及机构的关系,以保证患者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2.5咨询者角色 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常作为患者家属咨询求助对象。面对咨询,护士应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与其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澄清其关于疾病与护理等问题的疑惑。

2.6研究者角色 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极不成熟,研究者角色在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护士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中,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注重科研结果的传播和实践运用。

3 讨论

3.1护士角色构建应以计划者和照顾者为核心 结合现阶段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水平,护士角色构建中计划者和照顾者所占比重应最大。国外的长期实践和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原则。在这一方面,护士承担了采集病史、A后评估、疼痛管理、症状控制、心理护理等职责,但在实施照护的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心理护理、灵性护理等很多方面涉及得不够深入,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照护不均衡,同时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这既有现有医疗体制、岗位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也有护士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佳等方面的影响。未来的实践,应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的素质建设,以期为肿瘤患者及家属提供更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

3.2研究者角色应进一步强化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各医院相继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力度,护士的研究者角色在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发展较晚,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科研培训,循证意识薄弱,导致护理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不足。此外,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和不规律的倒班生活让护理人员不堪重负,时间和精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降低护士进行科研立项积极性。因此,未来工作重点还在于加强护理人员科研意识培养,重视并鼓励护理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科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确保其具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从而进一步强化护士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研究者角色。

参考文献:

[1]杨宝义,汪蓉,刘梅.ICU 护士对临终关怀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54-56.

[2]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 .临终决策与人文关怀,2010,31(4):75-77.

篇8

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疾病病谱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增多等因素,临终关怀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备受国内外关注。

1 中国建立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产生巨大的需求

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是由其经济逐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其人口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人群逐渐累积,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1]。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虽然人口众多是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但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相当大,这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滞后阻力。因此通过尽力完善诸如临终关怀机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会满足更多的老龄化人口对于社会的需求[2]。

1.2 家庭结构引起养老模式的变更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模式是老人安度晚年的重要方式。计划生育政策开展以来,中国的“人口观”发生改变,出现了以“421”或“422”为主的中国家庭新结构,即一对青年夫妇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赡养四位老人,但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缺乏对老年人的照顾,出现较多的“空巢老人”,当前社会也缺乏对该情况的解决措施。临终关怀机构将会针对性地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帮助。[3]

1.3 死因顺位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死伤原因也有较大变化。据1998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1998年城市地区居民死亡率为6.17‰,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中前五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地区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与中毒[4]。”从上述资料可以推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损伤和中毒原因外,老年性疾病所带来的死亡率甚多,老年性疾病无论从治疗还是康复层面来讲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因此死因顺位的改变是临终关怀事业所面临的极大的困难所在。

2 我国发展临终国关怀事业的现状

2.1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仍需探索

目前我国主要的临终关怀模式有“PDS模式”和“施氏模式”[4]。PDS模式较为全面地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体系,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模式。而施氏模式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乡村,将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模式。

但这两种模式均有其局限性。“PDS模式”较为理想化地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但在实施过程中又遇到诸如实际参与的工作者数目少、机构少、需要的经费不能满足等各种客观的现实问题,无疑带来巨大的挑战。“施氏模式”所强调的家庭临终照护模式,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以及“空巢老人”增多等现状制约下,开展起来也较为困难。

2.2 我国发展临终国关怀事业面临问题

2.2.1 医护人员素质不高

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门具有广泛交叉性的边缘性质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医护人员是发展此项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即医务人员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正确的生死观,还要具有丰富的医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当前现状是: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明显缺乏,对开展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往往偏重于抢救与治疗,对临终病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等方面往往束手无策。医院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和家属的需要[5]。

2.2.2 社会资金的缺乏与保障制度的欠缺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具体形式包括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6]。尽管如此,无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由于临终关怀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我国财政基金对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项目的支出相对较少,因此会出现比较艰难的发展局面。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要从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7]。

2.2.3 缺乏对正确的死亡价值观的社会引导

当前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认识较为传统,追求长生观与乐生观,以家庭生活颐养天年为重,与临终关怀事业“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已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接轨,而社会极少有与之相关的人文宣传,大多数病患思想依旧守旧,认为去临终关怀机构意味着家人的抛弃,或者即使病患可以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机构的护理,家人也会认为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再加上社会媒体宣传普及不够到位,由此看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实含义,死亡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

2.2.4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制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在短期内,要求国家和政府制定与临终关怀事业配套的政策与法律体系,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会让临终关怀机构实际的工作开展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

3 如何解决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困境

3.1 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

只有在已有的国内外临终关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临终关怀模式,才能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在我国目前被承认的“PDS模式”与“施氏模式”,共同注重家庭临终关怀与社区临终关怀的结合,但近些年来家庭―社区―医护人员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范围,扩大了收治对象与志愿者的队伍,扩大了区域的覆盖面等,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为了进一步探索更加完善的临终关怀模式,还需要未来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3.2 建立健全政策与法律体系提供保障

首先,国家应该作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体,组织国家、集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相结合。国家本身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由相关的机制来确保专款专用,明确管理监督责任,防止贪污滥用,违法必究;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许多百姓的困难,因此应制定相关公费医疗报销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制度来惠及病人;另外由于我国临床医务护理人员的素质有较大局限性,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医生、护士、器械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对其资历进行考察,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教育;还需逐步建立健全对于临床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尤其对其专业医疗护理知识、伦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急救知识、仪器操作技能加强教育,并通过临终关怀执业医师考核标准进行录入。总之,国家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应该确保临终关怀事业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惠及范围应扩大,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应建立一套严密的规章体系来确保各项目的规范化实施,比如是否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护理,需要征询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对于病人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是否愿意放弃临终抢救等细则,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3.3 增加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优化其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存在着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匀,年龄与疾病谱局限性等现状,主要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形式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因此未来在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立中,应注意多元化。比如一是由民营资本或外资设立;二是由民政部门与福利院联手创立;三是整合卫生资源,由小医院专项成立临终关怀机构[8],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另外,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已有全科医学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在其中建立临终关怀中心,可以实现家庭关怀和社区关怀的结合[8]。

3.4 优化临终关怀医疗队伍

由于临终关怀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因此对于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有精湛的医疗知识与技术外,还需要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极高的社会道德要求,因此对于每个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死亡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加强不同临终关怀机构的学术研究,正如多伊尔博在“面向21世纪的临终关怀运动”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临终关怀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临终关怀工作者学术研究水平和对临终关怀学术研究的热心程度。临终关怀学能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同样取决于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在学术领域的进展和成绩。因此,加强临终关怀的学科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互相借鉴经验,从而优化临终关怀医疗队伍素质。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青年流动人口增多、大量独生子女涌现的年代,临终关怀机构应时而生,并走在逐步探索的进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通过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法律工作者、慈善家和志愿者等广大工作者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临终关怀事业正在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美国德兰中心临终关怀计划主任乔安娜・林认为[9]:我们必须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和鼻饲等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应该采取安详平静的态度而不是恐慌和抵抗,使躯体处于一种相对舒适的状态来度过生命的最后时期。临终关怀机构体现了较多的人文关怀,全社会参与者将会有一种极强的社会荣誉感。我们应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探索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开展落实,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朝艳,黄艺仪.我国临终关怀的存在问题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2,1(1):1-20.

[2]Im hof SL,Kaskie B,Wyatt MG. Fingding the way to a better death: an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ferral tools[J].Gerontol Nurs,2007,33(1):40-49.

[3]余秀君,李虹,李晓华.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华西医学,2003,18(3):430-431.

[4]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报,2001,25(6):73-74.

[5]张金环,姜学革,杨晶,等.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3,20(9):46-47.

篇9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通过英国“济贫法”的颁布产生,并由此出现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等,社会工作一步一步发展至今。一般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狭义方面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工作的领域也随之扩大,涉及日常生活、就业及个人行为等多方面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临终关怀和社会工作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助人服务,学者Mc Donnell认为,“临终关怀是社会工作价值、原则与实践的具体化”,二者的结合能同时促进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的发展。临终关怀的兴起,使社会工作的内容有所拓展,同时,临终关怀也正是引入了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点,强调为患者提供“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照顾。将社会工作引入临终关怀机制中,对二者来说都大有裨益。一般来说专业的临终关怀由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志愿者等组成综合团队,在团队中,缓解和控制病人的疼痛,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心理辅导和治疗是心理专家的责任,“剩余领域”的部分则主要由社会工作者进行,其中包括对患者的关怀照顾、情绪疏导,对患者家属的悲伤辅导服务,另外还有医患关系的协调、社会资源整合如资金筹集,还有病患生前医院的达成等,同时,在缺乏宗教人士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还需承担对患者的灵性关怀,帮助患者平静安详地离开。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二、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临终关怀的内容

(一)儿童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临终关怀的中国人重视“生”,生命的诞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国人也逐步开始重视“死亡”的质量。对于患者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临终关怀通过宗教、心理医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让患者能够安详平静地离开,而不是充满痛苦和焦虑,在此层面上,临终关怀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同时,社会工作介入到临终关怀领域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前面笔者已经提出了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的相似性及其联系,这是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可能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介入的必要性:首先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需要满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临终关怀中医护工作者的介入为患者提供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则能满足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需求。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患者满足临终心愿,以及其亲属减少心理痛苦,调整心态,平静面对死亡,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其次,近年来,家庭功能的缺失使得机构的作用逐渐凸显,但是综合医院所缺少的人文关怀无法满足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临终关怀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包括医学视角、伦理学视角、人口学视角等,都为临终关怀的中国化提供了理论与指导,但从社会工作角度的研究并不多,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不仅理论研究的部分涉及少,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具体实践更是目前中国临终关怀领域所缺少的,这就使得了临终关怀难以较好地实现其目标和理念。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在国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探讨的话题还比较局限,多是涉及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并以此提出对策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临终关怀领域的发展和社会工作的拓展。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国内的研究中社会对老年临终患者的关注较多,而对于儿童的临终关怀是涉及很少的,这是国内此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据资料显示,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在儿童期发病率极高(神经母细胞瘤只发生在儿童期),特别是白血病,是儿童中常见的肿瘤病症,近年来也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类肿瘤病症一旦错过及时的治疗机会就会恶化,使儿童面临死亡的威胁。还有先天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这种难以救治的病儿童可能患上。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对父母对家人都是巨大的打击。宗教对国人的影响比不上西方,在国外,亲人的离去是悲痛的,但不少虔诚的教徒相信这种离开是生命的解脱,是离上帝更近一步,因此他们会积极地看待这种逝去,但在国内,由于缺乏死亡教育,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死亡终归是不好的,更别提自己的孩子还未看过多少世界就比自己先离开。因此,对于儿童的临终患者更应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临终关怀应拓宽关怀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儿童患者进行照顾,对其亲属进行心理安抚。对儿童患者的案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显得更加重要。首先,儿童由于年龄小,尚且不谙世事,经历少,不成熟,尚且不懂死亡是何物,更何况是面对死亡。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能够通过死亡教育让他儿童懂得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其次,儿童患者的亲属对于此极易产生情绪波动,而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容易受父母亲人的左右,进而影响孩子的治疗和照顾,在此环节,社会工作的内容应包括尽量减少其家属的负担,疏导情绪,帮助家属以积极的心态和状态照顾患者,通过对其家属的服务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关怀。同时,儿童患病期间,患者和亲属在情绪上都易暴易怒易烦躁,不利于患者的照顾,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应可以较好地调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亲子间最好的状态陪伴儿童患者走完生命剩下的路。

(二)社会工作对儿童临终关怀的介入

儿童不同于成人,社会化刚刚起步,各方面尚不成熟,对于这些患者的关怀应该与成人、老年人区分开来。从确诊病危到死亡这一时间段内,无论对儿童患者本身还是对其亲人来说,都是漫长的煎熬,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患者及其亲属。在儿童期,儿童开始进行自我认知,是社会交往的关键时期,同时游戏和同伴是此阶段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儿童患者必须呆在医院或者临终关怀病房里,不能和自己的同伴玩耍,还有脱发、身体虚弱让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不同,他们可能因此焦躁、痛苦、悲伤、绝望,甚至拒绝接受治疗,这对于他们的照顾是不利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整合资源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满足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首先,可以在医院或临终关怀机构中设立相应的儿童关怀区,换掉白床单白病袍,将病房的布置增添活泼积极的色彩和物品;其次,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应充分扮演儿童患者玩伴的角色,讲故事,做游戏,分担患者对痛苦的注意力,同时减轻其家属的负担,创建积极的照顾氛围,调整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态;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整合同个地区或相邻区域的儿童病患,彼此组成玩伴,减少孤单的情绪,感受爱与归属。其亲属也可以组成相应的团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有利于减轻家属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无论对谁都是积极的。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44-01

临终关怀(hospitalpice)是指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已成为一门目的在探讨临终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规律,与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1]

1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癌症已经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成为世界致死率的罪魁祸首[2],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随着癌症发生率的大幅增加,对于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也被大家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来,对于肿瘤患者我们有必要对其在临终时进行照顾,安慰。这不仅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它不但可以使患者在心里得到慰藉,还可以使他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也可以让患者家属得到一种更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为患者家属免去对患者的担心,以及后顾之忧,它同时也体现了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代表了医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

2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内容

(1)让患者对死亡不会心生恐惧,把死亡看作是一个正常过程。

(2)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使患者能够减轻痛苦,对于难以忍受的症状也可以从心理生理上更能接受。

(3)临终关怀并不是要延长患者的生命,而是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在患者的最后阶段,出于人道主义,尽量的无痛苦,舒适、安详地离开。

3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模式

3.1 打造确保临终关怀护理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典型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跨学科的专业队伍所组成。先从医护人员这个团队做起,再发展影响更多人加入到临终关怀服务的队伍中。医护人员是临终关怀的直接实行者,这也可以说成是一门科学,保函了人文,道德,等内容,也可以设立《临终关怀》课程,普及学生临终关怀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临终关怀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观念,将来加入临终关怀服务的队伍。继续教育是在校教育的补充和深化,是推动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成立临终关怀学习班,培训班,定期让在职医护人员接受理论学习,对医护人员普及临终关怀的理念[3]。对薄弱环节应加强教育,对癌症患者家属者的心理,临终阶段的心理及其特点,临终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压力等以及相关的针对性措施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3.2 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多渠道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应在现有医疗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家庭―社区―医院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服模式。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的注入建立起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部门,使得这部分人群更方便,快捷的感受到这种便利的措施,及其以人为本的理念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要。

3.3 建立专业标准,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

在国内外临终关怀研究基础上,建立适应本地医疗护理水平的层面,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尽量与国际化接轨,这是社会对癌症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临终关怀社区部门和临终关怀的人员配备,设施的配备,都要有临终关怀服务的标准,使得更规范化来指导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开展临终关怀的临床实践。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这方面工作的力度,社会的关注度也会对这项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同时要加大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使得这项制度更加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调整医疗保险制度[4]。将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服务产生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使临终病人能享受到医疗福利,真正受益。

4 临终关怀癌症患者社会给予的关注意义

临终关怀对于社会来讲,有着深远的意义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之中,我们每户家庭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所以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大家应该给予临终关怀一定的关注,这也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社会发展的标准所在,人类进步的基础,对于临终关怀的人文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小处看,又与我们内心相连,对老人的责任义务,在今后的生活之中不会有内疚感,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临终者关心家庭子女等未竟之事。家庭亲友给临终者以照顾与爱心,以及临终关怀团队的成员给予临终者及家属全面的关怀,在这充分地展示了人类感情的真诚,生的意义,死的价值,都通过临终关怀显示出来了。死亡的存在促成了人生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铸成。而且临终关怀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宗教、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集中的表现。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家庭规模与职能缩小,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一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故而做为团队照护的临终关怀尤显迫切需要。总之,临终关怀将广泛地为临终者、为家属亲友、为社会所需要。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反映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的建立对中国的临终关怀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模式,如据上海、天津的调查,对死亡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死亡的惧怕心理较轻,对重危病人亦非强求全都给予继续的无效的治疗[5]。我们认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研究体系和运行程序,就是建立多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如安宁病院、医院附属病房和家庭护理等形式得到大力发展。对医务人员进行一些有关死亡教育,经临终关怀培训之后,由部分人组成的服务团队对医院中的临终病人进行集中照护,或居家照护,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病床,这些作法都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287.

[2] Sepulveda C,Marlin A,Yoshida T,et al.Palliative care: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perspective.Pain Symptom Manage,2002,3(2):91-92.

篇11

1. 1 一般资料 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中抽取9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这90 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5 例, 实验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20 例, 年龄59~74 岁, 平均年龄(66.325.28) 岁, 其中肺癌患者15 例、肝癌患者13 例、结肠癌患者12 例、胃癌患者5 例。实验组中男26 例, 女19 例, 年龄58~75 岁, 平均年龄(66.695.44) 岁, 其中肺癌患者14 例、肝癌患者12 例、结肠癌患者12 例、胃癌患者7 例。参与研究的90 例患者均符合恶性肿瘤晚期的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有疼痛、失眠、乏力、消瘦、衰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 例如放疗、化疗、抗癌药物的应用, 如果情况危急则送入ICU 抢救。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临终关怀具体包括:①成立临终关怀小组, 由12名工作年资在5 年以上的护士和6 名医生组成, 同时安排患者入住环境良好的单间病房, 为患者配备齐全的设备如呼叫装置、给氧装置、电动吸引器或吸痰装置、气垫床等;按照患者的意愿且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布置病房, 例如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照片等;安排心理医生或家属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轻松聊天。由临终关怀小组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关怀方案,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②小组的医护人员依据循证护理原则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护理治疗方案, 帮助患者改善疼痛、失眠、乏力、消瘦、衰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等症状, 同时给予营养支持。③给予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内心的恐惧, 依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阶段如否认期、忧郁期、愤怒期、接受期进行针对性的个案护理。④满足患者的需要, 尊重患者的权利, 例如选择死亡方式等。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死亡教育, 减轻不安与恐惧。⑤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 耐心、细心地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情况, 与患者的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用心帮助患者家属解开心结, 倾听他们内心的悲痛。

1. 3 观察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临终期第1 个月的死亡率、住院费用。关怀1 个月后进行数据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在整体的生活质量、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日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在临终期的第1 个月的死亡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 其生活质量、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日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而临终期的第1 个月的死亡率少于对照组(P这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恐惧与不安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减轻了家属的悲痛情绪及其经济压力, 对临床护理晚期肿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