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1: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们知道,不管是在河里还是在海里航行,轮船不会被淹没,都处于漂浮状态。在竖直方向上,轮船处于静止状态,仅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轮船自身重力的大小,而轮船的重力不变,所以轮船在河里和在海里行驶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受到的浮力不变,它却会上浮一些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因而轮船在海中行驶时排开的海水体积比在河里排开的河水体积小,由于轮船排开的水体积变小,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就会上浮一些。
二、“牛顿第三定律”推理法
由于轮船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它在水上航行时,要对水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压力大小等于轮船重力大小;同时,水也要对轮船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浮力。水对轮船产生的浮力和轮船对水的压力就是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如果按照“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因为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大了,所以轮船才会上浮起来一些”的肤浅认识来推理,轮船在海里受到的浮力变大了,也就意味着轮船对水的压力变大了,也就是说,轮船的重力变大了。可是同样的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它受到的重力是不变的,它对水的压力大小不变,水对它的作用力(浮力)也是不变的。
通过这样的推理,证明了这种肤浅的认识是站不住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因此只要能测出轮船在河里和海里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就能比较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了。
可是要实地测出轮船在河里和海里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难度很大。我们可以利用代替等效法来证明,由于河水和海水的密度不同,我们可用煤油和水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来代替(密度差别较大,排开的液体体积观察较明显),轮船用塑料杯(在杯中放入小石块,目的是可改变物重)来代替。
实验方法:
如图1所示,在两个溢水杯中分别盛满水和煤油,把内装有石块的塑料杯分别轻放入水和煤油中,用两个空的小桶(质量相同,可用矿泉水塑料瓶自制)接溢出的液体,直到液体不溢出为止,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两个小桶所盛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在这个实验中,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大小都为0.8N,说明杯子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有力地证明了轮船在河里和海里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
通过实验,学生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杯子在水中排开的水体积少一些,在水中多上浮一些。这样,轮船所受浮力大小得到有效验证,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以及上浮或下沉一些也得到了更有力地证实。
四、“原理产生”实验法
一、质点模型的建立教学
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中认识的第一个抽象概念,是个理想化模型,为了方便研究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在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当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时,便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只注重物体的质量。问题是这种突出重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的思想合理吗?由于这样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学生既有的完美理想,因而有一部分学生怎么都是不理解,对忽略的部分总是不放心,内心深处对结论有排斥情结。如何来解决这样的现状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是通过举一个生活实例来处理的:有个亿万富翁,假定他有一亿零一元钱,一元钱对他的一亿来说就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单从结果看,有没有这一元钱对他的总财富毫不影响,因而这一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举这样的生活例子,学生可以从亲身体会中感受“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想的合理性,使学生从内心里能够接受这种科学方法。情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往往体验性不够,教师无法利用抽象的分析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举这样的实例,就能使学生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良好效果。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自由落体运动严格地说是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但地球上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不可避免,而且在研究物体下落时,很多问题中都把物体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即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合理不合理呢?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让每位学生准备两张大小相同白纸,分别标记为白纸A、白纸B。然后让学生把白纸A从一定高度从静止释放,观察纸片的运动情况,实验结果:白纸片晃晃悠悠下落。
第二步:接着让学生把白纸B用力揉紧,变成白纸团,再把白纸片A和白纸团B从同一高度从静止释放观察,实验结果:相同的白纸片A和白纸团B运动情况完全不同,纸团的运动比纸片快的多。
第三步:最后把白纸团B从1m高度由静止释放与自由落体试验仪中物体的运动进行对比,发现纸团B的运动和试验仪中物体的运动完全一样,因此可以把白纸团B的运动近似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的“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想分析:相同的纸片A和纸团B在从同一高度从静止释放,由于纸片A在运动过程中体积较大,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相比较自身重力不能忽略不计,从而空气阻力极大地影响到纸片的运动,因而不能将纸片A的运动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处理,但揉紧的纸团B由于体积较小,所受空气阻力较小,远远小于自重,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忽略空气阻力,把纸团B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就很合理了,这一点合理性在通过对比自由落体试验仪的演示中可以得到验证。这样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使学生从情感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突出重点,忽略次要”这种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牵引小车运动的是砝码盘和砝码,看似小车所受的拉力就是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但仔细一想,在平衡摩擦力后,砝码盘、砝码、小车、不可伸长的细线构成一个连接体问题,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因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不仅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使小车产生加速度,同时砝码盘及砝码也具有同样加速度,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一个改变了自身的运动状态,把砝码及盘的总重力看成是小车的拉力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个实验有个重要条件:M>m(M是小车的质量,m是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在这个条件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分析上式:当M>m时,m可以忽略,可近似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T等于砝码及盘的总重力mg。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突出重要方面小车的质量,忽略次要方面砝码及盘的质量的条件下,用砝码及砝码盘的总重力来近似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可谓是本实验的难点,通过利用数学表达式分析处理办法让学生体会一定条件下”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维的巧妙性,达到了突破难点的良好效果。
四、从物理走向生活,让事情有轻重缓急
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同时会遇到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之后,再进行全面的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说过:“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这必将一事无成。” 知识的海洋这么深、这么广,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如此有限,因此在我们的学习中必须要有选择,先把重要的科目学好,待有余力才去博览其他领域。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体会了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可以把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还可以理性、从容地处理生活琐事。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感悟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的魅力,真正把物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学有所用,我想这就是新课改的最终价值导向。
通过以上四个例子的分析,学生逐步体会“突出重点,忽略次要”的合理性之后,能使他们突破难点,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不钻牛角尖,使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以上过程和方法环节的体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专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中专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区别,学习中专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2、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是学生逐渐适应后在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中专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3、研究初中教材内容,有初中物理知识顺利过渡到中专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中专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初中物理知识,随后指出初中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直线运动,初中研究的是匀速运动的规律,其速率不变,中专物理有是怎样呢?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初中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中专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中专物理知识。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1、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一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多物理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很多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或理想的模型之上。因此通过具体形象或图景去认识物理知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单从物理本身的这一特点上说,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中专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中专学习阶段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重要时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和开发智力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此,中专物理教师必须用新世纪的教育观点,积极构建适应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途径
1、引导课文教学
引导课文教学时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及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同时,给学生做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线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从而掌握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
一、树立学生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让学生回顾两年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哪些提高,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对物理感到亲切,产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
二、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一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复习时则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有些物理问题课堂上没有及时理解的,课后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讨教,或查阅资料。总之物理的学习重在分析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寻找物理规律的活动过程。因此首先要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积极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而是科学研究的思维。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差异较大,学生必须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磨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三、加强方法指导,落实良好的自学复习习惯
首先,要切实理解每个知识点。理解的标准是“熟悉,清晰,准确”,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还要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认真阅读教材:教材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理解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
(二)认真听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般会比教材更具体、更详细、更贴近学生。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中学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者学习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在高一物理的教学中,要注意科学、灵活地衔接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新旧知识,确保高一学生顺利适应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以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改变。本文结合笔者对初、高中教材、大纲、学生等的研究,分析初、高中物理衔接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问题
1、内容目标的变化
初、高中物理所学的知识类型上都局限于力、热、光、电、运动、功和能等几方面,但是,高中阶段的知识明显比初中阶段的知识信息量大、难度大、要求高,相关概念、定理等也由定性了解延伸到定量计算、推导分析等,强调物理教学的重心由培养学生物理常识和基本应用转向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的抽象、还原能力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同时,加强了物理与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大了对结合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依赖性。
2、教学方法上的变化
初中物理主要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以激趣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对知识的教学主要强调对概念的记忆,习题练习也相对简单,题型单一少变化。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点明显增多,大多数的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题型灵活多变,教学进度明显加快,单纯靠记忆的方法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完全掌握这一阶段的知识。
3、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物的学习理强调学生的形象思维,记忆能力,要求学生能熟悉物理现象、概念、定理、公式,并运用相关公式来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高中物理的学习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抽象出物理现象中的物理模型,综合运用不同体系的物理概念、定理、公式来解决复杂多变的物理问题。这就要求高一学生养成在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多思考,课后举一反三,多次复习的习惯,才能摆脱初中物理学习习惯,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特点,学好高中物理。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的解决办法
虽然初、高中所学习的物理内容基本相同,但是在信息量、难度、要求上有较大区别,所以,要解决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就要做到透彻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熟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
1、透彻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透彻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异同之处,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二者兼顾,游刃有余。教师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研究,明确二者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对同一物理概念运用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学生做解释,使学生在面对相同知识点时既能回顾初中知识,又能在教师的带领下知道新旧知识的区别,接受对初中知识的升华和难度的拔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利用初中知识来推出高中知识,以此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明确二者的关系,掌握新知识。对于不能用初中知识来推出的部分高中知识,教师要另辟蹊径,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物理模型,引出新的知识。
2熟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
除了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透彻了解,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应该熟悉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据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原有的仅适合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习惯,建立新的适合高中物理学习要求的方法习惯。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善于引导,科学设计,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此外,对于个别对物理存在畏惧心态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单独指导力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尽快适应和融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去。
3、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有教法,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如何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能否帮助高一学生尽快由初中物理的学习思维模式转变为高中物理学习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大多数知识点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容易让高一学生在两个思维模式下混淆不清,学习无所适从。所以,在起步阶段,首先要适度降低难度,放慢速度,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熟悉高中物理知识特点,适应学习方式和节奏。其次,因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利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等实际操作过程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自身对高中物理的理解和学习模式。
总之,高中物理知识源于初中物理又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高一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既可以借用初中物理知识很快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有容易在新旧知识交织的情况下混淆知识点。同时,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习惯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高中知识时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下功夫认真研究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合理安排,科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与学的节奏,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29-01
学生从初二接触物理,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物理后会觉得物理学习十分的困难,他们感到很困惑,上课虽然能听得懂,但是作业却不会,老师一讲很清楚,自己做又不是特别明白,他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考试成绩不理想,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通过对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对比,结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会,对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衔接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物理的基础和方法,养成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对比课程性质不难发现高中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二、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材都涉及力、热、光、电、原子等几个板块的内容,但要求层次不一样。初中以知道、了解的内容为主,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高中物理则涉及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并能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师授课方式的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比较小,课程要求比较低,教师上课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知识反复训练。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高中阶段课程内容较深,任务紧,老师不可能对学生一步一步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引导学生物理过程,介绍物理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再进行整理与完善,学生进入高中后不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就变得很被动。
四、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不具备自学能力,只能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去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课本上的内容是以记忆为主,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区别,他们的学习就会很困难,成绩很难提高。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初高中物理跨度大的问题,实现初高中物理零梯度的过渡,作为高中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2、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含糊。虽然没有捷径可寻,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确是有的。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难度大,内容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因此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这是由于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对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分析,有这样三个原因。一是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二是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认清高、初中物理的区别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知识点都是记忆性的,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计算;高中物理问题,大部分不单是简单的计算,而且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比较复杂的定量计算。
2.知识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初中物理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使他们直接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知识,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不再是直观的结论,而需要以实验基础,加以理解、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3.初中物理的问题多是单一的因果逻辑关系;高中物理的问题则是多因的复杂逻辑关系,并且是以假设、判断为主。解决问题时还要用递进归纳的推理逻辑手段。
4.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只要求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它要求我们同学必须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
二、改掉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高一的物理是物理学习的转折点。我在任教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学得很用功,但其学习成绩却很不尽如人意,多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不会读题和审题: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会通过分析找出题中的重要信息。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根本没理解,只是凭着感觉答题。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太差。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即使简单运算失误也很多。⑤表达能力差:文字表达题不会答。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做题时粗心大意;②公式不会,字母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导致乱代数据;③语言表达不清,没有逻辑性,解题目的不明确,书写太混乱,数据带不准,不写单位。
三、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学习物理应从心理上降低自己学习的起点,从头开始。其次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认真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条件允许的话自己动手做,通过各种途径感知事物,增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实验验证,把难学的东西化为易学的东西,由不懂变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都知道,课本中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仔细研究并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止于验证规律,而且能知道规律应该怎样运用,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想学、才能爱学、才能学好。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息息相关。有意识地将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生活联系是这样的密切。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后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学习期间,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成绩的优劣。关于听课的效率,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1.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预习环节,要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适时分散问题的难点,突出问题的重点。
有的同学不注重预习,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导致课上盲目地听课,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高中物理课堂容量大,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它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还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预习还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前预习,不是课前的几分钟要做的,而是自习课或其他时间要做的,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的。预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教材:要从头到尾阅读教材,画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这样才能在听课时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重点。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建立一个框架,将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体系,填充到这个框架中去,利用短线和箭头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1】。这种方法最先在各类辅导班中得到应用,在正规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还是采用原始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开发同学们的思维,教给同学们一个新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同学们课后进行总结,使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改善学习效果【2】。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优化物理课堂
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各个知识点层层串联,互相组成一个整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可能会影响后续很多知识点的学习。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优化物理课堂,使同学们对物理知识有更加直观清晰地认识,同时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增强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3】。
2、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打破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给物理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得物理老师可以大胆革新。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联系,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物理学习变得更加高效【4】。
3、有利于加强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既琐碎又系统,既简洁又复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知识点的不断增多,如何使学生更好得记忆区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是物理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思维导图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思维导图利用其直观性和系统性,通过建立起物理知识结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图形表示出来,从基础公式到其演变,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记忆方便。思维导图的应用更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5】。
二、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案例分析
1、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系统性得向同学们讲解知识点,利用图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加深同学们对具体概念,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引导同学们构建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思维导图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同学们复习所学知识时,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同学们通过一整章知识的学习以后,将所学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罗列出对各基本知识点的深入研究,以及公式推导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同学们心里面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既做到了知识点不遗漏,不重复,又可以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原本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点形成一个个知识体系,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力与运动》 一章里面,物体的受力状况(受力或不受力以及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变速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下图1来表示。清晰展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便于知识点的快速掌握理解。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教师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学生为本,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创造性的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改善学习成果。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不但可以使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同学们对物理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有助于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点的复习。思维导图以其简介,明了,清晰,易操作等优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思维导图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教师的引导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相对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还不完善,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才能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实践证明,思维导图是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只要运用好了这个工具,物理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益.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2]程鸿.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14,A4:145-146.
1.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运动,四章的基本内容就构成一个基本的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构建理想物理模型质点,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速度等矢量着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讲述力与运动,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孤立、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线索逻辑性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距离、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则更为深入,从理想模型质点出发,点到点的移动形成距离和位移的概念,描述点点移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接着总结了标量和矢量的区别,进而描述了速度的改变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知识的铺垫是层层递进的,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学知识体系。再比如弹力的形变原因和方向,摩擦力有无和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都是难点,“摩擦力总是要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发生在哪个面,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甚至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1.3初中物理注重学科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学科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首先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其次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再次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初中物和高中物理学习产生差异的原因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懂,教师也感到难教,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定性的学习变为定量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遇到定量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套公式,简单的运算,而高中的问题不光是定性的分析还要定量的研究和计算。
2.2学科的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物理的学部分都是建立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基础上,在现实的生活中几乎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们通过感知、形象思维获得知识;步入高中则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就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经过修整,但是坡度台阶还是有的,比如理想模型的构建,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定律等,都从抽象逻辑思维给与学生很大的磨练空间。再者很多初中生秉承了初中的形象思维,进入高一以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只会简单的套公式,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出现一带公式就错的现象。
2.3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越来越显得更重要。
3.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3.1树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1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运动,四章的基本内容就构成一个基本的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构建理想物理模型质点,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速度等矢量着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讲述力与运动,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 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孤立、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线索逻辑性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距离、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则更为深入,从理想模型质点出发,点到点的移动形成距离和位移的概念,描述点点移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接着总结了标量和矢量的区别,进而描述了速度的改变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知识的铺垫是层层递进的,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学知识体系。再比如弹力的形变原因和方向,摩擦力有无和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都是难点,“摩擦力总是要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发生在哪个面,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甚至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 初中物理注重学科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学科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首先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其次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再次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4 初中物和高中物理学习产生差异的原因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懂,教师也感到难教,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定性的学习变为定量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遇到定量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套公式,简单的运算,而高中的问题不光是定性的分析还要定量的研究和计算。
4.2 学科的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物理的学部分都是建立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基础上,在现实的生活中几乎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们通过感知、形象思维获得知识;步入高中则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就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经过修整,但是坡度台阶还是有的,比如理想模型的构建,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定律等,都从抽象逻辑思维给与学生很大的磨练空间。再者很多初中生秉承了初中的形象思维,进入高一以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只会简单的套公式,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出现一带公式就错的现象。
4.3 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越来越显得更重要。
5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5.1 树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改变以前初中学习物理的观念和做法,彻底抛弃分数高就代表着会学物理,就代表着物理就能学好的陈旧观念,在刚开学的过程中会感到物理不是很好学,也不太适应,此时一定走出初中的学习光环,坚定信念,及时改变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使自己尽快的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生活,及时的爬上高中的坡度,培养自己学好物理的良好心态。
5.2 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 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如对象模型——质点、过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等。
2、研究的问题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 运算的方法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解决的物理问题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5、从知识学习到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应用"。
学习高中物理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问题,这在初中是没有的。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很大。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而是物理哲学问题。"用不用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位置,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位置。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灵魂深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在初中,学生表面上似乎学会了,但总在解释问题时自相矛盾,其实就是物理哲学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如,"运动的独立性"、"力作用的相互性"、"机械功"、"守恒"、"平行四边形法则"、"物理规定"等等,都涉及到知识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物体的一个分运动不影响另一个分运动的效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等性、力推着物体有了位移才说力做功了、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处理问题方便需要人为主观规定一些东西等等,都是物理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对学好物理有指导方向和理清思绪的作用,同时能大大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也和"物理哲学"一样,它是需要"慢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元法"、"平均值"、"无穷小可忽略"、"隔离法选研究对象"、"比值定义法"、"变化率的应用"、"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正负量的意义"、"参考面意义"、"统一单位制"、"基本量与导出量"等等。这些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对于初中学生几乎是空白的,而建立起来这些思想,又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摸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高中物理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是比较大块的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这"形象思维抽象化"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