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

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4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等。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恶性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病人会因为其放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病人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对症下“心”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癌症患者的意愿需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布置住院的病房环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让患者在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乐趣,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而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产生出强烈的生存意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可让病人的悲观情绪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病人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而且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8-02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记忆力、免疫力以及智力等均逐渐下降[1]。优质的护理不但能够帮助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升老年病人疾病治疗的效果。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疾病护理时,不但要清楚掌握疾病,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文章选取了我院所收治的40例内科老年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这一时期内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均在60-84岁之间,平均年龄68.7±4.3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疾病类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6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例,脑梗死1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内科老年患者在开展内科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措施如下文所述。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并与其探讨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以便在患者心里留下较好的印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2]。

1.2.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沟通时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老年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交谈的切入点,鼓励患者将心理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协助患者同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为患者们构建一个交流与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

1.2.3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于治疗操作没有获得成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表达歉意,并获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同时,耐心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要。

1.2.4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老年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干预,与家属联系并相互配合,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亲友和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激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采用X2和t检验,得到的结果以P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特点变化情况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经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显著,有意义(P

3 讨 论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可以体现为焦虑与恐惧、消极、孤独、自卑、多疑、偏执等几个方面[3],现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作出如下具体分析。

3.1 焦虑与恐惧 这是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较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以初次住院的患者在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不太了解引起的,具体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健康宣教来改善。

3.2 消极 老年人基本上都会存在一种日落黄昏的想法,这种不良心理在患病之后出现了负向加强的趋势,进而产生了消极、悲观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出现容易促使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因此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树立老年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3 孤独 具体表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乏家属的陪伴,这一类型的患者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言语较少,其他病患也不与其进行交流,加上探视的人较少,使得患者感到十分的寂寞、孤独,情绪极度低沉。

3.4 自卑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患者各种事情都想其他人代劳,自己不愿去做,完全依靠他人的照顾,长期下来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同时,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患者的自我满足感。

3.5 多疑 通常是发生在病情较为严重或者是癌症患者的身上,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治愈,所以出现了多疑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3.6 偏执 通常发生在性格比较急躁、极易被激怒且挑剔的患者身上,他们对于身体上的不适和不如意的事情,均需向周围的人发泄出来。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常规内科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冠心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人际信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化现象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的健康危害。40岁以后,是冠心病多发的年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在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疾病患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治疗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状况,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康复水平的差异。个人应对方式、个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并具有一定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心身认知评价,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可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因素各不相同的更改,认知行为可以对此进行调整。李宁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方法来处理人口,疾病等单因素分析显示:ACS患者使用比国家标准的应对方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类型,付款产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和病人的应对方式对ACS的影响风格的地位。对于有关的方式来处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进行研究的284例冠心病患者中,分布在年龄4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45 ±6.57;住院0-12次,中位数为2。其中,180人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占65.4%,平均年龄40-85 岁,68.21 ±8.47周岁;住院治疗0-12次,中位数3,冠心病的患者是84例,占30.5%,年龄分布在48 -73岁,平均为68.32 ± 6.32;住院0-12次,中位数为1。社会支持评定冠心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的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个项目,测量个体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客观支持,其中包括"过去一年的外部关系,在困难时,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和支持情况"等3项;②主观支持:包括"你和你的朋友,邻居,同事和你的家庭成员"4个项目;③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包括"遇到麻烦的倾诉方法,手段和协助参与有组织的活动的各个团体"3个项目等等。共有范围12-60,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规模由长期的使用是合理、有效、方便、易于理解和明确的项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信度专为0.85,在0.84-0.94之间的每个项目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人们使用。在这项研究中,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包。每一组数据,结果表示x ± s表示,采用t检验为P

2 结果

1)应对方式 :在应对方式上,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与常模没有显着差异,见表1

2)社会支持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疾病,以全距3-19分,以客观的支持范围,均值和标准偏差9.64 ± 3.01;主观支持7-28点,平均全距和标准差18.32 ± 4。 39,支持全距3-13点,使用距离均值和标准差为7.65 ± 1.90;范围为16-56点,社会支持均值和标准差16-56分。 平均全距和标准差35.61 ± 6。在冠心病患者的经济支持方面:家庭成员、配偶、雇主、亲戚朋友、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以及宗教、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以及其他来源有 10例(3.6%),指的是没有任何财政支持的来源;情感支持来源为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亲戚、雇主和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宗教以及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有4例无任何情绪上的支持来源(1.4%)。表2。

3 护理措施

疾病的进程和康复因为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从而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这个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对临床和社区护理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护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对患者的应对风格进行干预,以帮助患者 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康复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以调整和促进疾病的康复的精神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个别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病人的护士应注意充分调动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侧重于对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此外,还应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健体系,建立冠心病患者信息网络,动员社区资源,照顾老人,形成了尊重民意,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尝试避免产生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

4 结论

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在临床和社区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体护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干预不良的应对风格,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之调整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精神状态。

篇4

1.1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1.1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破溃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1.1.2 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1.1.3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1.2 症状

1.2.1 梗死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1.2.2 症状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期前收缩,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死。

(3)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发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溶栓、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24h更换输液部位,防止静脉炎发生,准备好口服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等),并且预置一个静脉留置针,以备24h之内抽血用,避免不必要反复穿刺。

2.1.2 建立重症记录单 随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用药情况,以及神志、心律、心音变化。做好多参数监护,备好抢救物品。

2.1.3 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一般先给3~4L/min,病情平稳后,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1~2L/min,如有以下情况,应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2.2 病情观察

2.2.1 急性心肌再梗死的早期发现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问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2 并发症观察

(1)心律失常:①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即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源性休克:病人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2.3 休息、饮食与环境

2.3.1 环境 有条件的病人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尤其在前24h内必须连续监测,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

2.3.2 休息 AMI病人一般应完全卧床休息3~7天,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从第二周开始,非低血压者可鼓励病人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病人坐起,病情稳定后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2.3.3 饮食 不宜过饱,坚持少量多餐。第一日只进流质饮食。食物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少产气者为宜。禁食刺激性食品,禁止吸烟和饮茶。

2.3.4 其他 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便秘时可给予通便药物。加强病人的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

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楔压进行监测。应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按时翻身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做好24h监测记录。加强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篇5

转变观念、顺应角色、换位思考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护士首先要了解自己责任区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格特点等,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主动问候患者,给予患者微笑服务。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了解患者的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住院后会产生孤独的心理。因子女忙于自己的家庭、事业,对老年人的照顾也是力不从心,此时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生活上、情感上的关怀,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做好基础护理

生活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对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护理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协助患者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休息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情况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鼓励逐渐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避免压疮的发生。

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饮食方面的指导。如鼓励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进食易消化食物并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应限制钠盐摄入。

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2~4L/分,浓度30%~40%;严重缺氧8L/分;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便秘护理: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严重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等伴随症状,患者常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指导,培养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行走方向轻轻揉压腹部,连续数日未大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能下床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失眠的护理: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某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失眠,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护士可在一定范围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在工作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睡前开床头灯、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患者个人睡眠条件。

护理措施

做好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的需要:自患者入院起,责任护士应认真细致地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等生活需要,尤其注意安全防范措施,病床加床档,床尾有安全标示卡,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之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多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稳定其情绪,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因并发症多、病情重而导致病情突变,猝死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常用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各种抢救用物要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实施抢救并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测量血压;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用药;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护士执行各项抢救工作应做到准确无误、反应能力迅速敏捷、观察病情细致全面。

加强责任心,做好用药观察:护士应掌握心血管科常用药物的方法、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做好三查七对。对于特殊药物,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节律变化并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防止漏服、错服;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应用扩血管药物时应监测血压;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输液时护士要落实好查对制度,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保护好患者的血管。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干预,也可根据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需求针对性采取各种健康宣教方式。同时,实施身心并重的整体人性化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促进身体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篇6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 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内科学》[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伴肺性脑病4例,消化道出血2例,右心衰11例,无1例死亡。

2 治疗和护理

2.1 护理目标 改善呼吸状态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及营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护理诊断及原因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变,供氧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无效咳嗽方式有关。

(3)心输出量减少:与缺氧致心肌损害,酸碱失衡有关。

(4)潜在并发症:A,肺性脑病,与高碳酸血症与关;B,消化道出血,与机体应激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代谢需要量增加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肺心病致组织缺氧有关。

(7)焦虑:与病人害怕死亡有关。

(8)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虚弱有关。

(9)呼吸模式改变:与建立人工气道有关。

2.3 治疗措施

(1)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使动脉学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A,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B,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C,促进有效的呼吸形态:端坐位或半卧位,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横膈式呼吸。D,给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吸氧后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保证鼻导管通畅。经常注意鼻导管或鼻塞有否阻塞,常规更换鼻导管每日2次,若出现有分泌阻塞,应几即刻更换。E,避免穿过紧上衣,以免影响胸廓活动度。F,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G,必要时予气官插管,使用呼吸机,协助改善气体交换。

(2)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A,评估咳嗽,咳痰的性质,量;评估病人的饮水量,皮肤粘膜的弹性。B,鼓励病人将痰咳出,评估病人的体力状况和咳嗽能力,指导有效排痰的方式,在一个较舒适的位置能用腹肌较有有力的将痰咳出。C,排痰前,协助病人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D,鼓励病人经常变换,病情容许,指导病人行引流。E,痰液粘稠时遵嘱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常用超声雾化吸入。F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G 排痰后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维持心搏出量在正常范围;A估计患者水肿部位及程度,每日测量水肿部位周长,记录24H出入量。B取半卧位,抬高水肿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C适当限制液体;减少饮水量,控制补液量,减少钠盐摄入,限制夜间液体入量。D遵医嘱用强心、利尿药、血管扩张剂,并监测心率、血压、尿量,观察用药效果。E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F合理用氧,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4)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A 肺性脑病(4例);观察神志、意识、精神症状改变,如出现睡眠颠倒、头疼、头晕、兴奋、烦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应入住监护室,进行监护,床旁加床栏以防坠床。慎用镇静、安眠药,以防抑制呼吸而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心力衰竭(11例):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4h一次。观察记录心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记录24h出入量,监测血清电解质。出现心衰症状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钠盐摄入,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分,提供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取半卧位和半坐卧位,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给予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抗心率失常药,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C,消化道出血(2例):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视出血量多少分别给予禁食,流质或无渣饮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5)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道疲劳:A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及饮食嗜好。B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C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内营养或静脉补给营养。

(6)指导病人适当活动:A评估患者活动度及耐受力;B,向病人讲解活动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C,鼓励充分卧床休息,尤其在下床活动前和吃饭前;D,指导病人活动时配合呼吸,以减少活动费力程度;E对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其翻身,更换,预防并发症;F,与病人共同商定活动计划,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养成每天活动的习惯,但应避免过度活动而增加心脏负担;G,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保障病人安全活动,活动时专人陪伴指导;H,活动时如出现呼吸困难,大汉,脸色苍白,及呼吸,心跳,血压改变,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视病人需要给予氧气吸入。

(7)减轻病人的焦虑:A评估病人平时面对压力的调整方法;B评估病人焦虑程度;C,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D陪伴病人,给病人提供现实性的保障证;E倾听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资讯;F鼓励病人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分散病人注意力;G,保持病人舒适;H,每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8)保持皮肤完整性,预防褥疮: A,评估病人皮肤一般状况,有无发红,水肿,充血,疼痛,瘙痒等。B,评估病人对皮肤受压的感知情况,能否自主变换,评估病人活动能力。C,根据病情制定翻身时间表,一般1次/1—2h。D,制定预防受损的常规措施:经常更换,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避免托,拉,推,防止皮肤受损;骨隆突处垫气圈;避免学,尿,汗渍局部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用热毛巾擦浴受压部位,或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E,如病情容许鼓励下床活动。F,合理使用保护性措施:睡海绵垫,水垫,或气垫床。G,鼓励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H,发生.褥疮后,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褥疮面再扩大,并促进愈合。

(9)呼吸模式改变的护理:对昏迷病人或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窒息危险,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增高的病人,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正支持。A气管插管:患者头部保持水平,妥当固定牙垫与导管;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气管切开;24小时内注意切开处有无渗血,保持气管套管外请清洁,每天更换无菌敷料,气管内导管每4—6小时取出清洗,煮怫消毒。C机械通气应熟悉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观察机械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管脱落或漏气,严格清洁消毒。

3 讨论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53-02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主要收治的是重症患者,在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以及管理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但由于疾病的侵扰、治疗的痛苦、ICU内部环境等给ICU病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疑心、焦虑、害怕、孤独等,直接影响到治疗过程和康复质量,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ICU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就此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ICU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ICU病人共150例,男性86例,年龄在17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32.3±9.6岁;女性64例,年龄在19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33.2±9.7岁。其中,急性中毒病人47例,肺部感染病人58例,脑出血病人10例,心脏功能衰竭病人19例,其他10例。

2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ICU病人经常要接受呼吸机等设备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折磨,而且长期的安静环境和治疗会让病人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状态,影响治疗过程。

通过对150例ICU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其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恐惧和焦虑心理

ICU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本身就会使人恐惧和猜疑,担心会不会恶化或者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等,加上亲眼目睹医护人员对其他ICU病人的急救,甚至死亡,会使病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害怕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由于ICU特有的安静、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声音、报警声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对对ICU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惶恐不安、烦躁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症状,加重病情[2]。

2.2 孤独和寂寞心理

ICU一般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病人处于陌生而又严肃、安静的环境中,加上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转声音、其他ICU病人和医护人员面无表情,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很容易让病人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波动大,不想跟人交流,长此下去会造成病人孤僻、自卑、偏激的性格,不利于治疗。

2.3 自卑心理

ICU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时候需要全身,这会让病人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从而出现自卑心理,加上治疗可能会留下一些疤痕或遗留症状,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病人可能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卑等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进程。

2.4 猜疑心理

由于长期治疗和环境的压抑性,可能会使病人出现烦躁、幻听、猜疑等心理,担心自身病情能否治愈,什么时候能转入普通病房等。

3 加强ICU病人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病人心理问题,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相关疾病、医疗知识宣传教育

ICU病人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对能否治愈抱有疑虑。因此医院要根据不同ICU病人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如疾病的性质、危害、治疗方法等,让病人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帮助病人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和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要向ICU病人介绍ICU内的环境、基本医疗设备等,让病人了解到ICU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减轻病人对ICU的恐惧和害怕心理[3]。

3.2 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日常护理作为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治疗。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告诉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赢取病人的信任。二是主动了解病人情况,并积极帮助病人。医护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性格和病情等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的目光、言语以及动作行为等,用恰当的行为举止,如和善的微笑、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等去感染病人,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等心理。三是保护病人的隐私。尽量地减少病人全身的次数和时间,且在帮助病人处理导尿、大便等问题时要进行遮挡,同时对病人的病情保密,帮助病人消除自卑等心理,赢取病人信任[4]。

3.3 实行人性管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沟通是桥梁,交流是剂,医院要实行人性管理,树立“为病人服务”宗旨,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并采取有效办法帮助病人。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ICU病人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饱含激情,积极询问病人生活状况,多安慰、关心病人,并根据病人特点寻找共同话题,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多举办一些小活动,如讲笑话、唱歌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觉得有依赖,不再孤独。另一方面,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的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同时向家人及时的反映病人的情况,争取家人的合作,共同努力做好护理工作。此外,尽可能的延长家属探病时间和次数,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消除孤独、沮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4 改善ICU环境

ICU内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因此要改善ICU环境,营造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保证ICU内干净整洁、光线柔和、播放抒情音乐等,同时尽量把治疗护理时间和内容安排在白天,不影响病人的休息等。此外,可适当布置ICU,利用气球、娃娃等让病房内呈现一种温暖、温馨的特点。总之,通过营造一个轻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环境,缓解病人不良心理反应。

4 结语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现代管理的快速发展,ICU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ICU环境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因素,易使ICU病人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孤独、自卑、猜疑等心理,不仅影响治疗过程和延长康复时间,而且给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相关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实行人性管理、加强沟通交流、改善ICU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ICU病人心理压力,提高ICU病人护理质量。此外,要不断提高ICU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手抓身体治疗,一手抓心理护理管理,双管齐下,尽快帮助ICU病人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巩月英.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52-252

篇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26-02

现如今,因为社会以及自身原因意外妊娠女性,手术终止妊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虽然这是一个小手术,可是对大部分意外妊娠女性还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大部分患者在手术之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对临床手术和效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对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措施。本文笔者抽取去年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120例,对其手术之前、以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病人120例,年龄在18-35岁,平均为26.5岁,孕周5-12周,平均为8.5周。病人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和大专以上,它们依次为1例、7例、31例、48例、21例、12例。

1.2 临床护理方法

1.2.1 手术之前心理调整

临床护士应该对人工流产病人人格给予尊重,对病人隐私进行保密,通常要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使病人和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拉近,使病人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同时对出现自卑以及羞怯的病人,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与体贴,使病人心理压力明显缓解。除此之外,临床护士要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整个临床手术过程、方法、目的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使病人对其手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病人恐惧心理得到明显缓解。

1.2.2 手术当中心理护理

手术当中,临床护士应该充满热情和耐心,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紧张情绪,再次向患者介绍人流手术相关知识,指导病人如何配合手术,嘱深呼、全身放松等。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营造良好的氛围,进而使病人痛苦明显降低。

1.2.3 手术以后心理护理

临床护士应对病人实施手术以后恢复期间的健康指导,指导病员术后的休息、营养、个人卫生、避孕措施等。术后休息2周,1周内避免做体重劳动,手术以后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正确指导病人如何解决自身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严重的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未婚先孕的女性,一定要给予大力宣传教育,使病人对性道德观念明显增强。

1.3 临床心理状况判定标准

按照《SCL-90症状自评量表》[1]分别在手术之前、以后14天给予评定。评定之前,由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把评分措施以及要求向病人交代明确,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由医务人员给予逐项讲解,之后再由病人作出相对应的自我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

2 结果

人工流产手术之前,出现偏执、精神病性以外,其他各个因子分、总均分以及总分明显高于国内常规模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2],采取人工流产手术的妊娠女性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其中包括有焦虑、抑郁、恐怖、敌对以及偏执等,其中焦虑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被同学、老师以及家人看不起,大约有70%的病人会发生焦虑;抑郁:部分病人会出现这种状况,其中包括有男方不负责任以及担心临床医务人员对其态度不友好,使病人心理得不到支持,进而引发出现抑郁情绪;恐惧: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3],人工流产手术病人经常会由于对整个手术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以及害怕疼痛等,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敌对:有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对节育手术不了解以及对计划生育不理解,通常出现对抗以及敌对情况。所以,临床护理人员的态度对病人心理影响非常关键;偏执:处于青春期女性非常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通常会表现为敌对、敏感以及抵触等不良情绪,进而造成对附近人群不信任的心理偏差,根据以上几点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相对应的临床心理护理措施,使病人不良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表1 人工流产病人手术之前、以后SCL-90各个因子分对比

总而言之,在人工流产手术术前、术后的临床护理当中,应该引起相关临床人员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对应的心理疏导,使病人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进而对病情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精神疾病 护理工作 护理方法

精神科护理对精神病人来说甚为重要。病人的异常行为往往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还可遭到亲人或其它人的误解或指责,从而加重病人心理应激。当疾病处于恢复期,病人回忆疾病期的往事,往往痛悔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心理上又增添了新的矛盾。为此,如何帮助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或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治疗,是初入院精神疾病患者护理的重要工作。

1 做好心理护理

病人住院后,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新的人际关系,使病人感到陌生。因此,对新人院病人,要主动、热情地介绍医院环境,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友谊。要尽力体会病人的心理需要,使病人心情舒畅,使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启发和帮助病人正确地对待疾病。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必要性,消除不合作或对立情绪、安心住院。鼓励病人树立信心战胜疾病,以坚强的毅力走向康复之路。

心理护理的成效,取决于护理人员精通业务、优良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技巧。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发现病人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矛盾,以良好的态度与病人交往。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亲切可信,这样,病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肯于流露。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耐心给予安慰和指导,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以消除病人的痛苦。

2 确保病人安全

精神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某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精神集中,加强安全护理。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其攻击性强,不能畏缩躲避或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害他人或自伤。对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不得让其单独活动。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进行深入细微的说服、劝解工作,并按时巡视护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及意识障碍的病人要加强护理措施。

病人活动的场所要经常检查有无隐患。病人集体活动应有专人组织陪同。严防病人登高或追逐奔跑。对可能造成自伤、自杀的危险物品,要妥善管理和保存。

3 严格执行医嘱防止藏药

有些精神病人无自知力,拒绝治疗,甚至对医护人员持对立情绪。护理人员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准确执行医嘱。为此,在各项治疗之前,要耐心地反复向病人讲明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争取病人合作。治疗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治疗中要严肃认真,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治疗反应,加强护理。服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此,投药方法甚为重要,必须保证病人按医嘱服药。投药时要先易后难,认准病人,亲自把药交给病人。要严防病人吐药或藏药。尤其要严防病人积存药物伺机吞服,避免意外事故。

投药时要有秩序,护理人员不得离开药盘。要严防病人自行取药、抢药或服错药。重点病人应床头给药。对拒服药者要耐心说服,劝其服药。喂药时要注意病人安全,并严防病人将药盘打翻或伤人。

4 加强饮食护理

初入院病人服用精神药物后,可出现某些副作用,有时会影响到吞咽进食。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认为饭中有毒,拒绝进食。也有的病人自责自罪而不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按病情需要给病人以适当饮食,保证病人营养和水分的摄人。必要时应给予鼻饲或输液。此外,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必要时可单独进食。

5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的好坏常预示着病人病情的好转、波动或加剧。有的病人可佯装入睡,乘人不备发生意外。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对稳定病人情绪、巩固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为病人睡眠创造良好条件。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情安排病室,以免互相干扰。晚间、午间工作人员要说话轻、动作轻,保持环境安静。病人要遵守作息制度,以免引起睡眠规律的倒置。夜间睡眠前避免同病人进行带刺激性的谈话。晚间巡视病人时要有重点,若发现病人蒙头、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经常去厕所,应引起注意。对确实不睡或入睡困难者,可根据医嘱用药物诱导入睡。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0-0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剧发病,造成病人死亡或症状(可)持续24小时的局部脑血管病,又称卒中或中风(apoplexy或stroke),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中年后急剧增多,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卒中的危害将愈益突出。近年来发病率较前有上升的趋势,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笔者在长期中风患者护理工作中,积极的临床护理对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临床意义较大。另外,重视及加强中风病人发病阶段的心理护理,是中风病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

1 对中风护理问题的评估

1.1 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的定义为:个人在与人际交往中使用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低下甚至丧失的状态,主要评估依据是:①不会说通用的语言;②说话或发音有困难;③不会或不能说话。

1.2 躯体移动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是指个人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到限制,评估标准为:①不能有目的的在环境内移动;②因有限制性的约束而不能活动;③关节活动受限,肌肉无力或萎缩,肌肉控制力减弱。

1.3 无能为力:无能无力是患者个人感到自己行动已不能影响结果,对当时的情境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缺乏控制能力。临床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中、重度表现为个体对环境和预后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轻度仅表现为被动和精神状态的不稳定。

1.4 焦虑:焦虑是一种模糊的不适感,其来源对个人来说,通常是非常特异的和不可知的。患者表现为生理、情感和认识方面的异常表现,生理方面患者表现失眠、疲劳、眩晕等现象,情感方面表现为健忘、沉思、不能集中、不能面对现实等。

2 护理目标及措施

中风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病后两周以内的急性期、8—12周的康复期,两年左右的康复后期。三个阶段病人的反应均不同,临床必须针对其身心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急性期病人常出现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病人对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悲痛欲绝,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有些病人出现攻击和对抗行为,故这一期的心理护理目标是理解病人焦虑和无能为力,以调节好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充分思想准备,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2.1.1 支持性心理护理法:通过详细交谈,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启发、鼓励病人消除恐惧、焦虑、避免不良因素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情感心理护理法:注意以情感交流,关心同情、安抚病人,其中包括:①对病人理解、谦让、允许病人适度情绪宣泄、适时适度劝说安慰病人;②具体周到地关心病人生活;⑧丰富病人文化生活、转移病人注意力;④帮助病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1.3 催眠暗示疗法:对极度焦虑失眠病人,采用简易诱导法,如凝视法、节板器法、呼吸调整法等,帮助病人进入催眠状态,以消除病人病态心理,稳定病人情绪。

2.2 康复期:该期病人的心理问题多为焦虑、语言沟通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故该期的护理目标是进一步调整病人心理状态,调整和恢复语言及运动障碍,具体措施如下:

2.2.1 调节病人心理状态:①以情胜情法:即针对病人不同病态情绪,采用相应情志疗法。治疗的原理,即以情志之偏,补偏救弊,达到恢复病人心理平衡,情志协调的治疗目的,如配合音乐疗法效果更佳。②环境心理疗法,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和谐人际环境,促进病人心身康复过程。

2.2.2 语言障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书笔训练和针刺疗法,从简易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3 运动障碍训练。

2.3.1 躯体运动,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与局部锻炼相结合,床上锻炼与离床锻炼相结合,具体在病情稳定24h后实施,方法以按摩、推拿、各种功能操作锻炼为主。

2.3.2 生物反馈:以肌电反馈法,使病人能清楚地看到反馈仪荧光屏上的波形,又能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同时使肌体能最大范围的活动,使肌电位增多,关节活动度加大,以促进肌体活动康复。

2.3.3 气功疗法:练功为中风病人的心理障碍和运动障碍的康复均有好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进行练习。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风患者老年人居多,其皮肤干燥多皱,皮肤弹性较小,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少,血液循环差,皮肤受损后修复能力弱,易发生压迫性损伤或褥疮。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中风患者因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长时间治疗不愈,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中风后部分患者发病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失去自理生活能力,会滋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中风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很重要。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中风可以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的含量及血氧的有效弥散距离,从而增加脑组织和脑脊液的血氧含量,恢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脑神经细胞的肿胀也减轻,颅内压随之降低,而积极的心理护理,则可掌握患者在病情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心理反应,帮助病人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处在最佳状态,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诊疗工作,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篇11

1  心理护理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可以使用五个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病人康复。这5个步骤分别是: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1】

1.1  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及范围

1.1.1  病人的一般社会情况   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婚姻及家庭情况、营养与代谢,排泄功能、生活习惯及有无其它方面嗜好、职业与教育程度、活动与锻炼等方面的评估。

1.1.2  病人对健康问题及医院环境的感知   了解病人对健康问题的感受,如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对自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感受等。是否能接受自己病人角色,是否有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病人是否对住院环境有压力,是否有医院压力等。

1.1.3  应激水平及应对能力  首先要评估病人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 应激研究证明,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与疾病有直接关系。【1】可以用生活事件量表来测量病人患病前的应激水平。来明确病人疾病的社会心理原因,从而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预防、减轻或消除以上方面的心理影响;对病人应对能力的评估,包括评估病人的一般应对方法以及技巧等,有无潜意识的心理防卫。

1.1.4  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病人的睡眠、精神状态、食欲、性功能及胃肠功能等。

1.1.5  精神心理状态   评估其定向力 、注意力、意识水平、仪表及举止行为、情绪状态、感知情况、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情况、思维与记忆、判断能力等。还有要评估病人的精神信仰等。

1.1.6  人格类型及自我认识  评估病人的人格类型,是否有人格障碍。并且评估病人患病对自身人格、自尊、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控制感等方面的影响。

1.1.7  患病后的心理 社会问题  患病后有无焦虑、恐惧、否认、绝望以及自责、内疚、愤怒、悲哀、失控、无助等情绪问题。有无信任感改变、自尊变化、自我形象,自我概念方面变化,是否有爱与归属及应对无效方面的问题。

2   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2. 1 访谈法  访谈法是应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的方法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方法。

2.2  观察法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观察法来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身体姿势、生理反应、仪表及打扮等方面,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变化。

2.3 整体评估法  是美国护理界以GORDEN的功能性健康模式为指导,为住院病人设计的一套具体而实用的心理社会评估方法。要求护士用会谈、观察、仪器、心理试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来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

2.4 实验法  采用试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或某种环境下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2.5  心理测试 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测量仪器来测量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测量量表的选择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心理问题来决定,且必须考虑量表的信度及效应。

2.6  自我评估法  由服务对象以简单而准确的方法,了解自己心理状态,确定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7  其它方法  包括与病人家属、朋友、同事、病友交谈,查阅病人病历,阅读病人提供的日记书信文章等以了解病人心理变化原因及形成过程等。

3 心理护理诊断

3.1心理护理诊断的步骤 一般包括确定病人心理反应性质、强度、原因,形成恰当的护理诊断,按照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问题的先后次序。

3.2心理护理诊断的陈述 可以按照PES公式书写。即按照问题、原因、症状体征来书写护理诊断。

4 心理护理计划

4.1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是针对病人护理诊断,希望通过心理护理达到病人心理状况的改变。心理护理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心理护理效果有效性的标准。其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5 心理护理的实施 

5.1 心理护理实施的范围 心理护理贯穿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其它活动同时进行。其实施对象包括所有的护理对象,即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各种疾病,需要治疗及护理的病人。因而,心理护理为健康人提供心理保健,同时也为患病人提供心理康复护理。

6心理护理的评价

评价是反馈结果的的过程,计划实施后要了解实施的效果,并应用反馈过程检验原护理计划的可行性及效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7 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7. 1  包括 :为病人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而满足病人各种需要、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心理疏导及自我心理保健训练。还包括各种放松训练、治疗性的身体接触、心理支持技术等。

7. 2  临床中比较重要而常见的 具体心理护理措施主要有;

7.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微笑无需成本,却能创造许多价值” , 在接待新入院病人时,面带微笑接待患者是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微笑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恐惧感,增强对护士的信任,缩短护患间距离,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

7.2.2  语言交流    理解 与尊重,关心与帮助病人,增强其信心。 沟通时 尝试与患者进行交流,善于观察,从患者微小的情绪变化来发现其心理矛盾及冲突等,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苦流涕等,均不要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下来后再予以疏导,做有针对性的心理说服及解释鼓励工作。【3】沟通时,语言是沟通护患关系之间的桥梁。美好的语言不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和心情愉快,并且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沟通时,要有技巧,可以利用技巧语言,先耐心倾听,再发表自己看法感受,尽量使患者感到你在帮他,以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我们只有热情接待,无形沟通,使他们不知不觉也会尊重你,接纳你,使你的工作得到患者和社会 的认可。【4】现代护理学模式要求护士运用 心理学、营养学、行为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其中语言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5】

【总结】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应用护理程序,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可使患者心情舒畅,早日康复出院,护士应加强以上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1); 74-77

2 候卫洪,刘丽敏,王超,等.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 ,2010,2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