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1

一、内容选择明确,切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盲目性

我区地处达斡尔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研发空间和广泛的资源项目。但一些传统的音乐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例如,萨满曲及相关舞蹈等不适于出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和对民族文化理解的层面,要有的放矢地选择适用于学生身心健康且又体现出良好的民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传统民族音乐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实施

地方课程应在课标指引下调整以课堂教学为基调的氛围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实亲切地交流,同时注重与师生间的亲和力,蹲下来看每个孩子的眼睛,使乡音、乡情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真情的流露,如在教学《欢乐的达斡尔》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学生进行歌曲表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播放音乐,学生边讨论边创编动作。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并及时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完美性,结合恰当的指导性评价,使学生的创作情绪更加高涨,拓展思维。

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地方课程资源为切入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

篇2

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生活、社会以及自然中对确定与选择相关学科的专题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学会在独立性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以及实践过程中应用知识、吸收知识、解决问题,并以此获取独特而新颖的学习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是师生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并选择方法、研究内容、为解决问题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过程。

一、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1.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相适应

第八次音乐基础课教育改革中,音乐课程价值观、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而在改革进程中,研究性教学逐渐成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由于研究性教学可以不断发展与有效保持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兴趣,避免学生由于繁重的知识学习量而逐渐失去其学习兴趣,而且研究性教学能更深刻地探究、充分强调学习体验与经历,确保学生在分享各自经验的同时,能够养成一种共享、合作的品质,研究性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有探究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而教师则居于辅导地位,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逐渐呈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2.与教学法学科特点相适应

所谓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对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进行研究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一门课程,音乐教学法是音乐师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高师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音乐教学法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师范素质进行不断培养,以此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基本规律以及教学技巧,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所以,音乐教学法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观念塑造与概念了解方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培养与技术操作方面,音乐教学法所研究的教学媒体、方法、对象、过程以及教材等都具有丰富灵活性,具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问题探究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模式,就是根据未知问题作相应的探究研究,进而有效解答问题的具体教学方式。此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概念与观念性问题的解决,其操作方法是,针对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具体由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收集相关信息与科学事实,对具体解题方法进行探求,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如: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由音乐教师向学生讲授与灌输知识内容,而是要实施以下音乐教学步骤:(1)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新课程的兴趣得以激发;(2)积极引导学生在提问题的同时,能够确定相关专题研究课题,如:“实施音乐新课程的目的”“音乐课程什么时候产生”等;(3)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纸、教材等对音乐新课程有所了解;(4)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同时音乐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实训研究模式

所谓实训研究模式,就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获取实际技能与操作方法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此教学模式的理念,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习相关教学方法,对具体教学措施予以全面掌握,其操作步骤是,将音乐教学实训课程设计出来,在具体实训中,让学生学会解决技术性问题与具体教学方法,如:音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研究性教学措施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通过让学生欣赏研究性教学课例,激发学生的研究性教学兴趣;(2)积极引导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特点进行探讨;(3)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措施对音乐研究性教学教案进行收集;(4)学生对其研究性教学方案进行分组交流;(5)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

3.调查研究模式

所谓调查研究模式,就是一种通过调查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际环境的了解与认识的教学手段,调查研究模式属于一种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将音乐教学实际与书本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以此作相应的分析与思考,确保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向学生讲解音乐心理特征时,具体教学步骤为:(1)将心理学家所研究出来的音乐心理表现介绍给学生;(2)指导学生对音乐心理状况调查表进行设计;(3)指导学生就一所学校展开音乐心理表现问卷调查;(4)指导学生整理与分析调查数据;(5)教师与学生对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

4.实验研究模式

所谓实验研究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方式对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检测以及评价,对教学能力进行锻炼的一种教学方式。实验研究模式属于特殊性开发教学模式,对学生具体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是实验研究模式的最终目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放置教学方案,并对其反复实施,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教学实施与方案设计能力,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具有极为有限的课时,而且主要在学生实习期实施教学模式,然而,实验研究模式被称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延续,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四大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相互递进的关系,并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教学内容中逐渐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理念,使其成为综合性音乐创新人才。此外以上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音乐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涵盖了开放教学、探究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而且还囊括了欣赏、歌唱、体验、感受以及律动等,实验研究模式指的是采用问题探究、实训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同时又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 实施目的是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放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反复实施, 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课时有限,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在教育实习阶段实施。但它是教学法课程的必要延续, 应该纳入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总之,尽管研究性教学仅仅是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是相比于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但注重音乐学科教学,同时还注重学生教学能力与音乐教学思想的培养与塑造,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学生与教师与教学内容方式、师生互动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存在先进的教学思想,不但将向学生传授知识当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必须将更多精力置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此外在具体实施以上研究性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内需着手;(2)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转变单向传授为多向或者双向交流;(3)将增长学生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与目标;(4)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对高师和中小学社会音乐生活与音乐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对实际研究性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蒲倩.高师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新模式改革的尝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2]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

篇3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歌唱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怎样有效地实施歌唱教学,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同时借鉴同行经验,总结出如下四个措施,与同行分享。

一、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发声训练

1.一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上大多被音乐教师忽视了,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师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应要求学生的声音符合唱歌的感觉,有的学生高声喊叫抑或是脸红脖子粗的蛮唱,他们虽然都知道唱歌,但是没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歌唱。科学的歌唱方法离不开发声训练。发声练习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性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结合音乐形象和情景,学生的发声训练更有效。同时,学生学得更开心,更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因此,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进行一条趣味练习。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的音乐教材,有专门的趣味练声曲。其中一年级上册的《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1=C-E 2/4

5 6 5 4 |3 1 | 2 1 2 3|5—|

轮船 轮船 来了,轮船 怎样 叫?

汽车 汽车 来了,汽车 怎样 叫?

5 5 5|5 5 5|5 0 5 0|5—

呜呜呜呜呜呜呜 呜 呜。

嘀嘀嘀嘀嘀嘀嘀 嘀 嘀。

学生能够根据轮船、汽车的声音来模拟“呜”“嘀”的声音进行训练,这中间不仅能够利用轮船、汽车发出的声音,来形象地模拟出“呜”“嘀”进行发声练习,更可以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比如,轮船来了,轮船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由远及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呜”由弱到强的感觉。轮船走了又有什么变化呢?由近到远,可以感受声音的由强到弱。这种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的趣味发声训练,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更有兴趣,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对声音的控制,还能够配合轮船的声音做一系列的动作,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2.二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分辨出声音的强弱、高低,而且对自己的声音也有所控制。因此,在发声的训练上,可以适当地加些长音,一般多为两拍的长音训练,在训练学生气息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拍子。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

1=C-A 3/4

1-2|3--|3- 1|3- 1|3-2|1--

摇小船, yao a yao a yao a yao 。

吹喇叭, di da di da di di da 。

这条训练学生从摇小船的感觉中体会小船左右摇晃的感觉,从而能够演唱和感受出音符延长的感觉。

3.三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三年级的歌唱教学中逐渐加入了二声部的歌曲,因此,在发声训练上,音乐老师也可以加入一些二声部的发声训练。一条简单的发声训练曲,但它能够让学生多接触二声部,在自己发声的同时,能够找到两声部中间和谐的感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三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这样一条二声部的发声训练:

学生的发声练习应该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应急于求成,音乐教师在发声训练的练习中,应当创造恰当的音乐情境,同时结合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

二、结合柯尔文手势和其他可视形象,进行音高、音准训练

柯尔文手势由约翰·柯尔文在19世纪70年代创造,其借助7种不同的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7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与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而在教学中,老师在一首歌曲教唱完成后,会发现有些学生容易跑调,同时也没有音的高低感觉,对音准也没有概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柯尔文手势来进行教学,把音高形象化、可视化。如下图:

教师要建立课堂听音训练制度,每一节音乐课除发声练习外,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音准,比如,笔者经常用的音准训练有:

1.随着琴声唱唱做做

老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出3个不同音高的音,学生静心聆听,然后用柯尔文手势告诉老师弹的是什么音符,并且唱出准确的音高。

2.看完手势后唱音符

在安静的环境下,老师把这节课要教的歌曲用手势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柯尔文手势唱出正确的旋律,并且能够正确做出手势。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当老师做手势的时候,学生在心里唱出旋律,等老师做完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的唱出来了。

3.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

结合第2点要求,老师在学生唱出第一句旋律的同时做第二句旋律的手势,以此类推。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需要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前提下进行。这种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心听觉。

4.二声部手势学唱

这种训练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要能够用两只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学生只要能够认识手势就基本上能够进行这类训练。学生在唱自己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另一声部的声音,以达到和谐的声音效果。

除柯尔文手势训练以外,音高、音准的训练还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利用图谱的方式、利用旋律线的方式、利用空间高低的方式等。在学生把音高进行可视化后,学生的音准也就准确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练方式需随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来进行调整和创编,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高、音准掌握水平。

三、结合身体的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有节奏地说、拍手、行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音值、节奏型、节拍、速度、力度等节奏要素。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在节奏训练中老师要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结合歌曲做一系列的律动,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捻指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2年版中:一年级上册《爷爷、爸爸和我》

1=D 2/4

3 5 5 | 6 5 | XX XX|XX XX|

小朋友 跑步 ti ti ti ti ti ti ti ti

6 5 3 5 |2- |3 1 |5 3 |X X |

多呀多快 乐,爸爸 走路 da da

X X |6 2 |5- | 6·3 |2 3 |X -|

da da真神 气,爷爷 迈步 da a

X - |3·2 |1-

da a 走得 慢。

这首歌曲结合小朋友的跑步身体动作,爸爸走路的身体动作,爷爷迈步的身体动作来进行XX 、 X 和X-的节奏训练。在身体动作的表演中进行节奏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奏训练。

四、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情感的体验

有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歌曲教学完成了,可学生所唱的歌曲不是那么的悦耳、动听。究其原因,是歌曲的情感没能很好地激发出来,一首歌曲的歌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应从歌词入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理解歌词内容后,再将歌词的情绪内化。这样,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就有所了解和把握了。此外,安静地听聆听歌曲也很重要。歌曲的旋律本就赋予了这首歌曲的感情基调,而在聆听歌曲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听觉产生联动,使其身心舒服愉悦的同时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内心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

总之,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基础。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循序渐进性的特点,每一首歌曲都有适合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上有关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措施只是我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并非适用于所有唱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唱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将会得到及时与快速的更新和发展,我也将不断地探寻。

参考文献:

篇5

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以艺术的感染吸引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全面开发课程资源,应对现代社会生活。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应用广泛,魅力无穷。诸如重大的节日、隆重的庆典、壮观的队列、热烈的迎送等都离不开礼仪音乐:大型广告、活动健身、民族舞蹈等又离不开实用音乐;休闲娱乐、庆典餐饮、影视欣赏等须依附背景音乐。总之,音乐确实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多元性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只有全面透彻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充满学习音乐的信心,让音乐伴随终生,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务必的喜悦与乐趣。那么,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八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捉摸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感悟与品味。这样的课才上得非常生动有趣,才有利于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感染与现象。

在音乐课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让学生首先开发音乐课本资源,也可以利用媒体大量地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还可收集课堂以外的乡土民间资源。如此的音乐资源充分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中的时代新人了,那种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唱、老师演奏学生听看的传统习惯已经淘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要转换,教师的观念要变,角色更要转换。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情感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挖潜学生演唱表现能力,在每节音乐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率先投入感情,真情感染学生,艺术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欣慰享受。

篇6

作为一种传统的、综合的、群众性的艺术,合唱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音乐普及水平,是许多国家的培养目标之一。2001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水平为主要目标。本文对于当前中学的合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的难点,提出完善当前中学合唱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一、国内外的合唱教学发展

1.国外合唱教学发展

国外中小学开展合唱教学较早,美国是最早组建少年合唱团的国家之一。1979年美国合唱指挥协会组建全国儿童合唱团,在美国基础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课外活动,通过创作一排练一表演练习等过程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合唱教学在德国基础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一些学校具有四声部混合合唱队、四重唱组合、男声合唱组合等合唱团。匈牙利混声合唱和童声合唱的演唱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从19世纪开始,匈牙利已经开始学校的合唱教学,通过二声部视唱教学等教学内容,开展学校的合唱教学。

2.国内合唱教学的发展

合唱教学在我国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合唱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审美、合作、创新以及传承的素质教育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中小学的合唱教学中,因为受到传统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影响,而且新创作的合唱作品有限,因此合唱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二、中学合唱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1.体态律动训练

国外的合唱起步较早,瑞士日内瓦学院的教授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创立了一套合成音乐教学体系,通过体态律动训练、视唱练耳训练等方式,将身体与音乐相结合,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节奏运动的方式,使学生建立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达尔克罗斯认为合成训练包括四个阶段:聆听音乐、体验音乐、分析理解音乐以及实践应用,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将身体各部分作为律动训练的工具,充分利用肢体做出拍手、拍肩、声音模仿、摇摆身体等训练,使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

2.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

当前为了参加比赛、晚会,一些学校会选择难度较大的合唱曲目,为了达到作品的表达效果,学校加强训练强度,增加训练次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合唱团学生的嗓子受到伤害。中学生处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衔接阶段,一些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声音变化明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唱角色的分配与合唱教学。为了尊重中学生的声音特点,选择《山童》《乘着歌声的翅膀》等合唱歌曲,选择曲目适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引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提升合唱教学效果。学生的音准欠佳、调式感不好,尽量避免选择无伴奏合唱;学生对西方音乐的感受不清晰,尽量避免选择需要一定程度感悟的外国合唱曲。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合唱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目,能提升合唱的教学效果。

3.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教学是将技术与知识高度统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做好基础教学,让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音准、节奏、节拍、调性等方面的教学,具体如下:①音准教学。做好单音、音程、音阶以及和弦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基本音级,通过听辨等方式感受音程,同时结合单音、音程进入到和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体会和弦的色彩变化与各种音乐情感,增强对音乐的热爱。②节拍。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强弱规律。③节奏。合唱中节奏的学习是合唱的重要内容,通过节奏游戏、节奏接龙等方式,让学生在体会中获得提升。④调性。从我国民族的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式开展教学,巩固基础,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欧洲教堂音乐、复调音乐、无伴奏合唱等,让学生从欣赏合唱作品中感受合唱艺术中音色、情绪、力度、速度调式和声等带来的合唱魅力。

三、中学合唱教学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唱是一项分工合作的艺术形式,只有合理地分工,每个人发挥自身的水平,才能得到良好的合唱作品。对于中学教学而言,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现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相对缺乏。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而言,其中涉及多个角色的分配与合作,加强合唱教学,能够做好角色分工与管理,为学生未来的合唱与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根据《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审美是发现、感受、评价、欣赏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情感与趣味的结合,而且审美情趣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特殊性与复杂性。合唱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美的涵义,从而对其艺术审美进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体现人类的精神力量与文化修养,当前的电影、网络流行的文化主要以满足官能欣赏即以视听为目标,对青少年的导向作用较弱,而且当前中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较深,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文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合唱是富有情感表达与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教学、经典作品的感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7

21世纪,我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无不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面对新课改前提下需要的音乐教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呢?本文就从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

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知识的创造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照搬书本或者凭自己的经验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狭窄,缺乏创造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然而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出现创新课堂的音乐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发展需

求,才能出现中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那么,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

有学者提出:学生需要拥有学习“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如此才能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想完全开放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怀着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让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学生希望音乐课能“动起来”、师生平等、强调审美、难度适宜、与其他学科有所链接、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希望被老师驳回等等。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那么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由此可见,学生要想达到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很大部分还是由教师自身来决定的。当了解了学生的需要之后,如何设计并实施新型的音乐欣赏课便成了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我国音乐家朱践耳说过:“我认为理论家、音乐家、作曲家都应有三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据观察,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热衷流行音乐的倾向。对青少年偏好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

教学过程又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教学设计视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之一。万事开头难,但是好的开始又是成功的一半。上音乐课也是一样,良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那么导入新课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故事导入法、成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像导入法、听辨导入法等几种不同的导入形式。例如在欣赏人音版高一年级《爵士音乐》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导入:对比欣赏管弦乐《北风吹》、爵士乐《北风吹》两段音乐有何不同,自然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对比欣赏的好处就是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音乐的理解,并自然地导入课题。另外,关于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等有关介绍,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要少而精,不能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

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关于聆听的重要性问题,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阐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倾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听赏音乐有很多种方式,如:消遣式听赏、运动式听赏、联想式听赏。此外还有记忆式、结构式、主观式(进入作曲家要表达的内容之中,理解作家的创作文化、历史背景等,了解其艺术特色和风格并对其评价)。在运用欣赏法的同时,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欣赏的范围,把对音乐的聆听从课堂中延伸到更广的生活空

间中。

教师还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如对作者、对背景的介绍等可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上的资料或到图书馆或校园网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美术、形体动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此外,音乐课并不是单独的学科,它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在音乐欣赏中,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与时代这一章中就介绍了古典、浪漫、现代等时期。这时就可以把当时的历史知识贯穿进来,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音乐知识。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通过教学实习、案例研究与案例设计,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而教师则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努力营造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为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实施与实现努力进取,为培养21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篇8

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外乎集中于“教”与“学”两方面:

第一,教的方面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经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基础训练和学习后,虽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如“钢琴热”中产生的一批热衷于业余钢琴教学的所谓“钢琴教师”中,便有我们已经或正在走向音乐教学岗位的学生列于其中。试想,对于我们培养的学生,仅凭借着在学生时代从钢琴教师那里获取的一些言传身教或是心传口授的钢琴弹奏与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便心安理得地加入到“钢琴教师”的行列中来,并从事着与“钢琴教师”的身份不相称的“钢琴教学”活动,这难道没有我们每一位从事高师钢琴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过错吗?

第二,学的方面

近年来,随着高师扩招力度的逐步加大,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在呈几何级数上涨,其结果是尽管音乐教育专业系、科的学生数增加了,但其整体质量却没有成正比的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年限长短不一,学习音乐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还存在着学生学习钢琴必备生理条件的限制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由于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制约,要想通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我们预想的程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更何况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怎样合理使用钢琴教材、怎样正确地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以及怎样在钢琴学习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采取怎样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与方法能够使学生摆脱各种因素的诱惑与干扰,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用心、用脑、用耳来“学”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与理论,以及《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才是我们钢琴教学的目标。

二、对策与建议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从事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部,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真正地掌握了实实在在的音乐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及音乐教学法与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之后,方可称其为合格。同样,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诸多专业技能教学体系链中之一的钢琴课教学,也毫无疑问地需要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学中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重新梳理,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能够从根本上对以往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那种对学生只求果、不讲因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进行由表及里的变革。有鉴于此,建议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1. 培养学生进行初级钢琴教学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上述令人尴尬和痛心疾首的局面,就应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伊始,“应当在将教书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②藉此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弹奏能力与教学能力。

2. 必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与此相关的教学法的理论指导,钢琴教学也是如此。尽管近年来对于高师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但就钢琴课的授课方式而言,也仅仅停留在将“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一对二”或是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而已。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体系里,能够开设钢琴教学法这一颇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课程的屈指可数。我们必须承认钢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钢琴教学来讲是最为直接和至关重要的,也不能排除钢琴教学领域里传统的师承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钢琴教学并不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理论与实践的指导,而是从根本上真正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法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由此致使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在钢琴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面临的现实问题常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体系中,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都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和创造条件,并在环境和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力争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借以解决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只偏重于传授技术、技巧、技能,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具体、有效和系统的钢琴教学法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突出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钢琴教学法的学习,可使未来的钢琴教师充分了解钢琴教学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使他们具备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全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有关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加自觉地、创造性地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③

3. 钢琴即兴伴奏课要“弹、唱兼备”

“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高低的有效手段”④之一,“学以致用”是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最终教学目的。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校音乐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的现象屡屡出现,能够做到“弹、唱兼备”者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即兴弹钢琴伴奏”的能力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唱”,“弹”与“唱”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的。只“弹”不“唱”的教学模式也似乎已成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固定教学模式。这里,姑且不论学生的课堂表现怎样,就授课教师而言,是否能够真正为学生起到“弹、唱兼备”的表率作用呢?为此,建议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和方法,还要从教学伊始就要身先士卒地将“唱”纳入其中,做到“弹、唱”并举,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并以此鼓励学生在“弹”的同时,树立起“唱”的勇气与自信心,最终为学生未来从事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弹、唱兼备”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①代百生《钢琴教学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页。

②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页。

篇9

英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对于成年人来讲学习有挑战性,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及时的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的心里,那么学习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讲将变得毫无乐趣,最后可能会丧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造成无法学习好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此时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期让学生对于英语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什么是英语游戏教学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自我的表现欲比较强。学生们的好胜心强,喜欢模仿,记忆能力强,对于语言的学习比较敏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的稍加指点,那么学生对于阴雨的发音,能够马上模仿标准。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及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那么一定会为孩子将来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类别之我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探索一些能够有效并且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灵活并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一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我讲谈谈对于英语游戏教学法的一些看法。

首先,谈谈英语的词汇教学,在单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习单词时既能够动手又能够动脑,我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让每节课的词汇教学形式能够有所不同。

(一)、动手拼单词。此活动既能够作为男女生竞赛,也可以适合个人使用。作为竞赛活动时,可以结合“bingo”游戏来进行,看哪一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出最多的单词为获胜队。而作为个人活动,则是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再规定时间内摆出单词卡片,看哪一个学生先拼出,并且拼出的次数最多,则作为获胜者。

(二)、寻找“lucky dog”读单词。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首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把卡片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学生,音乐响起后卡片往后传,音乐停下,由请lucky dog来举起卡片并且大声读出单词,正确读出单词的学生教师将予以奖励。

(三)、快速抢单词。此游戏是将所学习过的单词图片贴在黑板是,教师将学生分成几大组或者男女两大组进行比赛。教师宣布开始比赛,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学生快速到黑板前面大声读出想取的卡片上的单词,之后带着图片快速返回,最后看哪个小组拥有的卡片最多则为获胜小组。

其次,我要说的是句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开展一系列的有创造性的活动,做到教学的过程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体现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的句型教学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图片说句子。此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句型之前,在家里先将有关句子内容用彩色图片表示出来,在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片根据录音来说,并且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将图片正确的摆放出来,在听音的过程中复述句子,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和自己的同伴一起练习,一个学生说句子,另外一个学生放图片并且复述句子。最后进行男女学生比赛,看看哪一小组能够做到又快又好,为最后的获胜小组。

(二)、传话游戏。传话游戏是指将所学习的句子从前往后传话的方式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句子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做到活而不乱,动静有序,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这不仅使英语的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三、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存在和问题及解决措施

游戏的教学法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欢,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老师只是在为了游戏而进行游戏。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游戏变得更加有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在游戏的设计上做到趣味与实用并存

游戏的形式可以是结合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的。当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去感知和记忆,从而更好的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进,激发起学生对于成功的喜悦和求知欲。课堂上的游戏目的也在于此,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学习到语言的知识点,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因此,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心设计游戏,使得游戏能够为语言知识点服务。

二、在游戏的开展中要注重参与与合作

游戏的开展要使得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的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克服为了游戏而进行游戏的盲目现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科学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能够从小喜欢上英语,通过游戏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将游戏置于课堂之中,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充分发展自己水平的五天,唤醒饿孩子自己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够,这也是提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亮.英语小诗和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3)

[2]陈芷萍.单词教学初探[J].上海教育,1995,(06)

[3]马婧雯.课堂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01).

[4]曲新.如何在学习英语起始阶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

[5]肖倩茹.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08,(04)

篇10

美国注重幼小衔接阶段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上的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和小学一二年级作为K12课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设计具有整体性,特别是阅读和包含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在内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目标与教学方法上具有内部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鼓励将幼儿教育中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等引进小学低年级。幼儿园与小学的师资共同培养,根据儿童年龄层划分,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同一种教师资格证。在此基础上,将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环境中,实现全方位的幼小衔接。

英国注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延续性,如两个阶段普遍重视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围绕课题,把多种科目的学习有机综合起来,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贯穿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保证了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法国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与规划,将2至11岁的儿童按照3岁一个阶段,划分为初等学习、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三个阶段,统筹规划课程。幼小衔接的5至7岁共处于一个整体的基础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注重有基础学习特色活动的开展,注重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应地,在师资培训和资格标准上,也反映出了共同培训、相同考试科目的幼小教师标准高度一致的特点。

日本在课程方面也提倡幼小一贯化、小初一贯化。在小学阶段,为使幼小衔接顺畅,政府对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有细致的规定与说明。作为课程最基本的框架,提出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幼儿教育的成果,关注儿童的体验,对小学生活的适应、基本生活习惯的建立、对学科等学习的顺利适应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提倡充实儿童安全教育、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等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增加跨龄儿童的合作体验活动。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入学初期,以综合性强的生活科为主,其他学科也要选择与生活科相关的内容,共建学习单元,使教育教学具有综合学科性和关联性。如规定在一年级入学初期,以生活科的教学为主,将国语、音乐、手工制作等众多学科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大单元开展教学。

从这些国家在课程方面幼小衔接的举措中不难发现,课程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与方式重视连贯性和延续性、师资培养同步,是比较共通的做法。

篇11

一次音乐公开课中,我激情飞扬的上着课。由于听课老师较多,部份学生表现欲较强,于是在表现欲的驱使下,为了博得老师的注意,表现自己唱得很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喊唱。音准、歌词、节奏、情感完全听不出来,原本一首抒情柔美的歌曲却被硬生生地唱成了“山歌风”。喊唱的同学面红耳赤,旁边的同学有的捂住了耳朵,音乐气氛失和、学唱效果欠佳、课堂气氛难以控制。

镜头二:

又有一次的音乐课,忽冷忽热的天气使我感冒咳嗽。我走进教室,用沙哑的声音轻轻地说:“孩子们,老师的嗓子哑了,不能大声唱歌,也不能说太多话,但是老师可以带你们用耳朵去聆听美妙的音乐,轻轻地哼唱好听的歌曲,你们愿意吗?”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边说边坐得端端正正。

这节课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只用眼神和动作带着孩子们去听、去唱、去做动作。偶尔有小朋友兴奋了,忍不住叽叽喳喳议论两句,这时会看到有几只小手放在嘴边相互提醒“嘘、嘘”的声音;如果声音稍微大一点,立刻会有孩子出来制止,“轻点!轻点!!”

“谢谢小朋友们为照顾老师的嗓子,不吵不闹轻声唱歌,这样的聆听轻唱也让其他同学听清楚音乐,谢谢同学们!”

那一节课上,课堂气氛默契有序,在轻轻的氛围中,孩子们也很好的掌握了教学内容。

反思与启示: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1.音乐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高音时,简直就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青筋突爆。

2.一味的高音、强音、走音跑掉,变成了让人难受的噪音。

3.拼命的喊唱完后,会看到学生用手揉自己的嗓子,可见声带在喊唱后产生了不适。

以上的情况很多见,尤其是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比较突出。儿童期是声带保养的关键时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喉部肌肉组织的快速生长发育,在变声期如果不科学的用嗓,会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造成声带闭合不好,甚至声带小结、失声。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没有的好声音,就谈不上音乐的美感的形成,也谈不上熏陶和美的享受。音乐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目标的造成。因此长期的喊唱,将有极大的危害,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解决、纠正喊唱现象的职责任道重远。

首先我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导致孩子们喊唱现象的源头有:

1.争强好胜的心理

表现是大多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之一,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声音好听,一味的放大音量,认为唱的响就是唱的好,造成喊唱现象。

2.调皮、淘气心理

有一些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逆反心理较强,希望与众不同的行为能引起大家的视线,引起关注,造成喊唱现象。

3.缺乏音乐美感的认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音乐的音高概念、音乐的美感认识模糊,认为唱高音就要用力的唱,造成喊唱现象。

4.缺乏科学发声的引导

小学生没有经过歌唱的训练,不知道怎样科学的发声。如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呼吸和喉咙打开的位置等,造成喊唱现象。

实践与收获:

针对以上现象我进行总结和反思,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与实践,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取得以下较好的效果。

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加强集体配合的意识

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需要相互的配合共同呈现声音的艺术。不可一意孤行,必须要有合作的意识,任何一个不和谐的音,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于是我会经常采用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共同获胜的游戏,让学生去体验、去培养孩子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音乐归根到底是培养人们对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基础音乐的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产生审美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也就掌握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是唱好歌曲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歌唱习惯,(1)坐在凳子上,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自然弯曲,双脚平放。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懈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3)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嘴巴要张得开,放得松,切忌紧咬牙关。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四、“轻声”教唱法,更好的聆听与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