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1: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本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主要是强调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点。(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同时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与对标准的坚持上,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3)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2.工匠精神的功能(1)激励功能工匠精神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能够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规范功能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拥有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就可以很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做到自律与他律,在工匠精神约束下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3)指导功能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指导企业领导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工匠精神对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工作。(4)育人功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其还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其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中期我国由于物资较匮乏,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因炒股、投资房地产等快速富裕起来,这就导致很多人更加追求这种见效快的致富之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有学校办学理念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办学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或者是文化知识,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经常会出现重技轻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对知识与技能单方面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院校内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进而会导致社会上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理念,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的是相一致的。同时,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与需具备的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乐于投身工作,这对学生以后工作会起着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这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保证其效果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中将工匠精神进行阐述,对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园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的基本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当着重强调专心学习与专心工作的理念,其中专心是工匠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专心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工匠精神被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析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的目标。其中专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心、专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专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就业,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此外,为了在高职院校内部更好地推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工匠精神讲座、活动、比赛等,从而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且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则需要将工匠精神列为考核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益友。在市场营销中要想充分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多到企业中去进行一定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培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与企业进行自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在各种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工匠精神为考核指标的教师专项考核系统,对那些在专项职能考核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概念与重要性的阐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虽然在校内修建了实训实验室,但这些也只是对市场营销的一种模拟,学生在实验室中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市场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可独立承担责任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专心、专业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实践平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工匠,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能工巧匠”都是对工匠及其技艺的赞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鲁班、蔡伦、毕N、李春等工匠因为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被时代传颂。那么,工匠精神有什么共同点呢?
1.执著专注
工匠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锻炼自己,施展个人的抱负,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2.精益求精
在已经把事情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还要追求完美,把“要做就做最好”作为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
3.创新进取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这种创新的源泉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取心。进取心就是要有坚持不懈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数控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确定全新的培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必须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优良品质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专业界限将模糊化,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2)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3)需要更多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将来走出校园,只会简单的操作将被淘汰,要多学几门专业。如数控车工班的学生,也要学习数控铣工操作,成为车铣复合型人才。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更深层次的要求:在自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对原来的技术或事物进行改进或创新。
2.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传统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工作过程,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要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转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中融入优秀的职业素养;把讨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列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个人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整体意识。
以数控专业为例,最基本的要求如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早退,实训课前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实训结束认真清理机床,不留下一个加工金属屑。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实训车间这个环境就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习,三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这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数控车工的学生要完完整整加工好一个任务需要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烦,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耐心、有毅力、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学生加工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工厂企业一线检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当然,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匠心文化的引导者。教师作风严谨、积极向上,让学校充满正能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3.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
(1)校企合作。仅在校园里渗透工匠精神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为此,笔者学校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一是能够使工匠精神和岗位有机融合,内化在学生心中。二是通过这个平台把企业技师请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实训车间,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执著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广泛,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创业路径日益多样。各类高校和地区出台了众多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创业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沿着内外两个路径展开,外在方面关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环境等要素,内在方面则关注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要素。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外在因素的改变较为容易,但大学生创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则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角度、机会角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升等创业对象的研究,创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个性化生产、品质提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可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融合,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研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探索,需要从创业教育、创业绩效等角度入手,探讨可行的研究路径。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Shepherde在研究中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于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能力提高新事业在其它两方面的存活能力。创业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创业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Fiet指出,应该发展并向学生传授日益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传授的方式应该强调在“做中学”;Gorman等认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学徒计划,重点关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有学者将创业教育指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学界从多个方面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商光美提出构建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王占仁指出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杨娟将创业教育体系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认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微观的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的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柴旭东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邹建芬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视角多样,学界已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胜任力等角度研究了创业能力。(1)企业家精神维度。龙勇和常青华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在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等,是企业家精神在更为一般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创业能力可以用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测量。(2)动态能力维度。徐萍平和叶伟巍运用Teece动态能力概念,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市场竞争力、创业组织领导力”三个维度诠释创业动态能力内涵,并运用“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其中创业组织领导能力尤其关键。(3)胜任力维度。对于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创建、生存或成长风险显著关联。木志荣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以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根据对511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企业家精神、胜任力等视角已包含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整合重构可以探索出创业能力的划分维度。
1.3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来自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报告中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生产、注重品质品牌等方面。万钢认为,工匠精神涉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方面普遍认为德国和日本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一般创业者能力有区别,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网络等方面有其前天的弱势,大学生创业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由此形成的创业能力有先天不足之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兼顾学生成长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工匠精神研究,力图使大学生创业中具备工匠意识,进而演变为企业家创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等前因变量入手,探寻创业教育各个模块对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并用创业绩效来实际检验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通过梳理前因和结果,打造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培养策略。
2 体系构建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其中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精益制造、服务意识等内容,创业能力模块包括敬业度、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创业绩效模块包括创业意愿、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内容。
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大学将创业内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强化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精益制造等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将品质提高和服务提升等内容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其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创业活动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敬业度,让敬业精神成为学生创业的主导意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投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将技能操作和学习创业知识想融合,以技能实践贯穿创业活动;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工匠精神在创业活动中得到展现。最后,检验创业能力的成效。通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能力、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指标来反映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果,再根据结果的指向将相关内容反馈到创业教育模块,改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
3 培养策略
3.1 敬业度的养成
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一般用来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投入程度。敬业度影响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方面,创业过程中员工的敬业度是预测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现有创业教育中关于学生创业敬业度的关注度不高,敬业度的教育更多杂糅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敬业度通常认为已隐含在创业愿意、创业动机等领域,无需专门讨论。但是创业活动的难度更高,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和独特性更强,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创业过程的投入和奉献。因此,对于创业敬业度培养的内容需要专项研究和讨论。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题向学生讲解敬业度养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通过创业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投入感和奉献感,理解创业过程的艰辛;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方法。
3.2 创业学习的强化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创业能力还表现为创业学习,创业学习通常表现为经验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有初始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学习、嫁接学习等五种形式。学生创业学习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通过实际创业活动来达到。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创业企业运营、创业融资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基本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来巩固和深入创业技能。掌握初始技能之后,学生在其后创业活动中会根据实际的创业环境、创业项目、创业困境来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创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学生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实现创业的工匠精神。
3.3 创新能力的拓展
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流程改进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创新需要创业者精益求精、持续探索的改进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益制造、精细服务。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嵌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细的技能、精致的服务、持久的投入、真诚的奉献,这些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课程教学中的讲解,也需要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相串联,学生可以在创业初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使创业活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4 总结
工匠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有力工具。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能力培养的体系,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能力培养方面需要从敬业度养成、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抓住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创业能力。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业能力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向精细型创业、差异化创业方向发展,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D.A.Shepherde, E.J.Douglas and M.Shanley. 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 External Shock,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
[2]JO,Fiet.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3]G.Goman, D.Hanlon,W.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3).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5]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
[6]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8]杨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柴旭东.隐形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邹建芬.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11]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13]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高职学生专心致学、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职业素养,进一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之一,它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贵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是工匠们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它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完美追求,孜孜不倦,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1]。同时,工匠精神现已经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观念,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对于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指高职学生在这择业前初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职业素养,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之一,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和职业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职业意识则是人们在职业行为这一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认识等各方面。然而,职业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认同感。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同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和发展,有利地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2],职业态度对于个体的发展、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将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职业中,使高职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职业道德对行为人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作用。职业道德在潜意识范围内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协调好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真对待职业活动,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提升个体职业素养,培育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树立尽职尽责、各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和维护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3]
四、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等相关技巧的培训。通过政治理论的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高职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巧妙地将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和贯彻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充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校职业素养指导课程中,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当前就业环境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态度、职业情操等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坚持高职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将工匠精神的阐释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择业创业的专业知识,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和实践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格品德、语言艺术、沟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协同和带动作用,坚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为目标,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开展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与学生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培训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和配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等,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6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被迫来到中职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浑浑噩噩过日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升学率和就业的办学理念,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却轻视“育人”工作,片面追求高考上线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深化课改,将职业素养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扎根、开花、结果,实现中职学生的人生华丽转变,实现中职学生自身的“中国梦”。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注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对精品有执著的坚持,将工作做到极致。
2. “工匠精神”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必须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匠人”,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中职学生“人生梦”。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 “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近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等,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品质、创意、人文关怀、参与感。于是,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最关键是重塑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细节,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
2. “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不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 “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四、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与高考接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社会和家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 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工匠精神培育成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由侠础
3.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4.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5.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要从学校抓起,而非到了企业才培养。技工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业、行为素质上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抗教育性”,为此培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构建多方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培养困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个零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执著专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创新进取。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2.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1)学生特殊性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在经过普通教育层层筛选之后,怀着迫不得已的心情来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如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由此,功能性教师集体的建立也十分艰巨,需要从学校层面,合理安排,统筹协调。
(2)教师素养高低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面对如此艰巨的德育任务,建成功能良好的教师集体非常困难。学校应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相对全面、系统的培训。
(3)班主任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任务的长期性。我国现行班主任制,是建国初脱胎于原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实际上,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已经同它最初发生的那种制度渐行渐远。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主任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有别于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者,易产生包办班级学生德育的误解,又代替学生组织包办班务,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的特殊经验形式。这样的班主任制度,如何能够构建功能性的教师集体呢?
二、教师集体要义
所谓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定:以往教育书籍往往把教师看成了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怎会有真正的教育过程。由此,他确立了教师集体的价值观念和思路。
第一,教师不是个体,应属于“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学生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教师集体不是随意组合起来的,而是要合理地、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即使有的教师个人能力较弱,一旦形成合理配置的教师集体,那么能力较弱的教师,其作用未必比其他的优秀教师小。
第二,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首先,构建教师集体,不是为了单独培养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其次,仅凭单个教师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集体,只有诉诸教师集体才可实现。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
第三,教师集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即集体有着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第四,教师集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作用和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上。在教师集体中,新教师能够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得自身快速成长起来。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集体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实践效果却不理想,关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教师集体的探究较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往往事倍功半。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他们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往往忙于琐碎事务,分身无术。教师集体的构建有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提高德育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班主任从德育“无底洞”中解脱出来。
1.“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师集体
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大多是“一师多生”。班主任独自承担着学生的教育职责。在许多技工院校,班主任制度甚至被简化为班主任包办班务制,即由班主任包办了许许多多本应由任课教师或学生承担的或分担的班务。
任课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边缘人,游离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之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素养等限制,很多班主任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纪律管理上,每天被班级琐碎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多样性指导,更无法结合专业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多种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过程,还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技工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师集体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即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联系4~5名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互相合作,相互配合。首先,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德育导师和学生间加强沟通,让学生认同、欣赏、敬重自己的导师。其次,尊重德育导师,让他们获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再次,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之间要多沟通,相关支持,共同成长。
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不存在无教育性教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班主任―专职学生工作者”教师集体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都设有专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校级有学生处,各系有学生工作部(简称学工部),班级有班主任。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组成功能性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不是简单教师的群体,是相互配合,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体。它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组成方式。
(1)以违纪学生帮教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违纪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以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系学工部、班主任形成的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很好地、系统地教育学生,效果较好。
首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发现疑似问题会及时与系学工部、班主任沟通,关注学生,预防问题的发生。再次,班主任会和问题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心理咨询室的集体辅导及个人辅导。最后,系学工部会组织针对问题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矫治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学校的工作由校学生处下达到系学工部,然后再传达给班主任或班级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由系学工部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组成教师集体,配合得当,强化落实管理规定,培养良好的班级班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
(3)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集体。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活动促转变”,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系学工部有专门负责学生活动的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与其组成良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开展学生喜欢、适合学生的活动。
专业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并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生集体,这本身具有教育作用。在这期间“教师集体―学生干部集体”和“班级学生干部集体―系学生干部集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集体的价值之一是对学生集体的作用。
3.教师集体-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强调,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任何德育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在学生集体中,而非松散的学生群体中,才能切实达到德育目标。在教师集体构建中,要注重学生集体的建设。现实德育工作中,仅凭个别教师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如: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系学生干部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系专职学生工作者配合;整个学校学生集体的建设,需要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四、小结
作为技工院校,德育任务更为紧迫,如何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班级教师集体的建设成为“全员”德育的基础性工程,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让班主任从繁琐的德育“无底洞”中解放出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当前,国家强调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中,培养技工院校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师集体去系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科研,2007(1).
[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2(4).
一、技术程序意识
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不仅学习美术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技术的规范和程序的意识。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首先要确立表现的目的,接下来要准备纸笔等工具材料,再接下来选择某种表现方法,然后按照一般步骤作画,其中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调整,直到最后检验效果、收拾和整理工具材料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而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各个环节的规范、程序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旦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所谓技术程序意识,就可能为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实践活动提供一般的模式,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而这正是工匠精神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机器生产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动脑”而非“动手”。然而片面的强调用脑会导致人的创造性思维因缺少直接体验和行动支撑而陷于空泛,这也是如今强调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而美术活动从来都是“知行合一”,动脑的同时就要动手,比如在绘画构思的同时就要用笔勾画出草图,有时甚至是先动手画一画才会激发想象力,“动手”和“动脑”相辅相成,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同时,美术教育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用美术装点生活、改变环境,通过社区美术设计、环保手工制作、人居环境美化等美术活动,儿童的动手能力逐步得以提高。美术教育能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培养出儿童勤于动手的意愿,形成的动手能力对于将来无论从事技术劳动还是创造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材料的体验和探索的兴趣
我们经常会发现儿童时期爱玩并且会玩的孩子往往很聪明,长大后也更具有创造力。其实儿童的“会玩”表现之一就是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接触和使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比如绘画活动中各种不同的笔、颜料、画纸,手工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线材、面材和块状材料等,极大的丰富了儿童对于不同物质材料的直观体验,也使他们在感受不同材料的美感和魅力的同时形成对探索材料的兴趣。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对材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对材料的体验和探索的兴趣往往会对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创造意识的树立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在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自由度很大,教师会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种不断的鼓励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创造意识,表现为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造与革新的个性心理倾向。同时,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是依赖于直觉形象思维,即所谓的“知觉思维”。“一旦我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艺术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便变得十分明显了。对知觉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培育是由艺术家提供的……”(阿恩海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需要了解形式的多样变化、创造多样形式的技巧,将复杂的对象视觉化,同时发展视觉想象力和统整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为创造力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会逐步的形成他们的一般创造力,影响到他们日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意志品质
“精”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而达到“精”的境界则有赖于人的“耐心”“细心”“执着”等意志品质,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这些品质。很多美术活动需要儿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操作,反复调整、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都是美术活动的常态,这就要求儿童不能急躁,不能厌烦,要学会耐心等待。基于再现的美术创作活动要求儿童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很多图案、手工活动更加要求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做到用心、细致。“执着”指的是儿童需要在美术活动中做到专注,不轻易放弃。“耐心”、“细心”和“执着”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于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美术活动相比较于其它教育活动来说,其完整性和直接性更能够让儿童快速、直观的体验到努力之后的效果,强烈的成就感能够有效的强化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这些意志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