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品牌经营方式

品牌经营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3 09:41: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品牌经营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品牌经营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09-02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渠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的品牌营销也面临着更全新的宣传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交流平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新媒体的媒体特点,在品牌营销中加入创意元素,更好的完成品牌营销。

1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中,电视、报纸等手段都只是单项传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手段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信息深度交流;其二,便捷性特点。新媒体工具手机电脑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在信息传播接收上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传播速度快;其三,功能多样。新媒体的网络、卫星、云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新媒体具有的功能更为多样,这体现在技术层面和实用功能上;其四,内容丰富。新媒体信息存储量大,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信息形式多样,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非常全面的信息;其五,广泛化影响。新媒体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的信息影响力十分巨大,信息分享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极大的缩短。

2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

1)“非广告”营销。传统的广告模式中,具有中介性,无交互、口碑、体验,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弊端,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其营销效果属于“非广告”营销。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营销的思维模式也发生改变,营销市场及目标客户群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及战略制定时优先考虑的内容,以此才能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去中介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实现品牌强化,打破了以往中介化的约束。例如,一个较为典型的出版行业,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改变了书的存在形式,减少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去除了中介,实现电子阅读及电子支付,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提高用户体验,给企业品牌效益带来了巨大提升。

3)碎片化及小众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中,想拥有五分之四以上用户的网络应用是很难存在的(除短信、上网等),网络应用消费人群的小众化是当前主要趋势。针对这一基本现状,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网民基数,即使小众或碎片化,但仍具有极强的发展机会与潜力,因此企业需有针对性的完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企业效益。

3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1)微电影营销传播策略。微电影的特点在于感染力强,很容易能够带动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微电影广告,例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广告,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充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故事和故事之间不仅保持独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甚至很多观众还会特意到网上搜索全篇进行观看,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话题,这就是微电影所具备的营销效果。因此利用微电影来进行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大的优势,将电影的剧情与企业的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将企业的文化宣传、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人们能够通过转发、评论作出回应,企业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人们的喜好以及电影所带来的效果,通过及时调整广告方案来更好的进行品牌宣传。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类型有很多,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评论,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并且还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检测,使品牌的营销具有更显著的针对性。

2)手机移动营销传播策略。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能够看出,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百分点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通过手机进行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有约70%的网民都是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上网终端。手机营销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性非常强,并且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因此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极大的增强人民对品牌的回忆度,目前很多国际的大公司都已经采用手机移动的品牌营销策略,例如肯德基、沃尔沃等,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信这一手机通信平台,其中二维码的扫描不仅降低了推广的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智能,并且还能够通过官方认证来更大程度的提高可信度,目前利用手机移动进行推广已经受到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的营销是非常便捷的,势必是当前最大的传播趋势之一。

3)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关系链,即通过用户的信任来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发挥出来,品牌要考虑现有的社交媒体关系链,将品牌注入到关系链中的某一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会增强,而且营销的传播动力也大幅度提高,例如微博的转发、网络媒体的报道等,都是品牌营销的不错选择,其所带来的营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2013年小米通过腾讯QQ空间进行首发,由于腾讯是当前最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多为青少年,与小米的用户高度吻合,小米通过与腾讯的合作高效的完成了品牌的营销,这就是小米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新的尝试,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传播效果。

4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1)跨界营销问题。现如今各项技术手段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工具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要想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开展品牌营销就必须重视跨界营销手段,通过行业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品牌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实现了双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品牌营销的差异化问题。相关统计研究显示,我国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网民间的活动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网民的搜索行为中,一线城市的网民在生活类信息、购物信息、出行信息等内容的搜索上,比例相对较高,而二三线城市倾向于线下购买,一线城市通过搜索进行线上购买的比例较高。这要求品牌营销需具有差异化策略。

3)品牌营销的分类问题。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购物习惯,在进行网购时,不同年龄段的购物者看重不同的因素。例如,“60后”人群在决策购物时更侧重网站品牌;“70后”人群着重考虑性价比因素,“80后”人群看重网站知名度等因素,90后则偏向用户评价。针对这种用户差异,品牌营销时需分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充分考虑到用户特征。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运用新媒体能够使人们更了解企业的品牌,获得更大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品牌的内涵,使之更加多维化、立体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红莲,赖新芳.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策略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6).

[2]王佳炜,李亦宁.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社群营销的核心逻辑[J].当代传播,2014(5).

[3]舒咏平,肖雅娟.超越营销的品牌营销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的抉择[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3).

篇2

国际服饰品牌授权经营在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已经逐步走向完善,代表着深层次的人文背景、历史渊源,通过专业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使品牌拥有了优秀的品牌视觉识别标志和极具时尚个性的概念连锁形象。一些国际知名的服饰品牌,如:GUCCI、Givenchy、Christian Dior、Calvin Klein以及运动界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利用国际网络媒体的推广、品牌专家及机构的规划协助、产品市场定位及开发行销规划系统、全能式终端店铺管理及模块化连锁经营控制等,使品牌具备了强势资源整合能力及延伸经验。这些国际服饰品牌通过品牌授权管理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不仅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充足的市场份额,而且帮助被授权伙伴提高了国际品牌管理及营销经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完善了被授权企业的内部机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品牌授权发展是一种双赢式经营。

例如现时知名的意大利Armani品牌,在早期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品牌创造市场机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周边时尚产品的授权方式为自己的品牌扩充知名度。八十年代早期,Giorgio Armani S.p.A.与L’Oreal(法国欧莱雅集团)达成一项重要的生产香水之授权协议,推出Emporio Armani和Armani Jeans系列。在1988年则与全球知名的眼镜制造商Luxottica Group Spa达成生产眼镜的授权协议。而对于被授权者而言,利用自身在某一种产品上的研发与经营优势,获得具有较高成长力品牌的周边商品经营权也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这种授权在香水及化妆品行业中较为突出,例如:欧莱雅集团经营的香水品牌包括Giorgio Armani Parfums (阿玛尼)、 Ralph Lauren Parfums(拉尔夫 劳伦、POLO),近期则又与Diesel和Dolce& Cabanna签署了重要的经营协议。另一世界级家化集团――宝洁公司则拥有Hugo boss、Locaste、 ANNA SUI(安娜苏)、 Escada(艾斯卡达)、 Dunhill(登喜路)、Valention、 Lanvin(朗万)、Paul Smith(保罗史密斯)等多个品牌的香水及化妆品牌生产与销售权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品牌的授权经营多存在着以下的特点:

一、对授权品牌主业以外的周边产品进行授权与合作经营;

作为一个由品牌拥有者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创建的营运体而言,品牌的边际效益的增加能够使已经趋于增长稳定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收益。但这种收益却存有两个较为基础的条件:

1、主业经营往往影响授权品牌产品的市场表现;

作为被市场第一步认知的品牌主业产品是获得市场信赖与客户认知的首要基础。通过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才能够使得贴有相同品牌标签的授权产品在已经形成的客户群中进行快速传播与消费。因此,授权品牌产品往往与主业产品相辅相成。一旦因为主业产品在市场中产生波动或市场决策失误,则授权产品也极为容易受到影响。例如法国知名的高级服装品牌ROCHAS因为在市场经营上产生失误导致品牌主业的服饰类产品销售欠佳,其所授权的香水、化妆品及配饰产品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乃至被原授权商扫地出门。

2、被授权企业的专业性决定品牌价值收益;

作为一个服饰品牌可供经营的产业多不胜举,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以自身之力即独立又能够成功的完成全部产业的经营。因此,需要专业的合作的伙伴成为他们的品牌被授权人。这种授权存在着正负两路收益:如果被授权人能够很好的使品牌在市场中实现良性销售,那么不仅品牌拥有者可以获得利益可观的授权费用,而且通过周边产品的市场拓展可以增强主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而与之相反的则会产生极大负面效果。

因此,将对授权品牌主业以外的周边产品进行授权与合作经营不仅要选对产品,更要选对合作伙伴。利用双方各具优势的市场表现,使品牌在消费群中建立更高的美誉度,进而实现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二、国际以消费类产品授权为主、国内以必需类产品授权为主;

在进行授权产品类型选择的方法上,随着不同地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而有不同。在国际市场中,众多品牌选择以日常消费类产品授权为主,如以上所述的香水、化妆品,还有像007系列电影2008年授权瑞士SWATCH(斯沃奇)生产、销售的全新007反派系列(Swatch 007 Villain Collection)腕表等等,都是以日常消费的产品为主,不仅与主流品牌的形象相辅,而且相对价格也更加亲民。

在国内授权行为之中,则更多的是以生活必需类产品授权生产与经营为主。中国现有的服饰品牌还未能达到较高的市场美誉度,但在知名度及认知率上则覆盖面更广,因此在部分销往二、三类市场或大卖场渠道的产品中,我们能够见到更多的此类产品。如在超市系统中常见的“七匹狼”、 “与狼共舞”品牌的内衣便是品牌的拥有企业分别授权给浙江开倜服饰和浙江神力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市场面积更加广阔,而且产品制造相对容易、市场收益更快。

三、非服饰类品牌向服饰类产品的授权经营

对于授权市场而言,更多看重的是品牌的市场认知程度。因此在选择可供授权的品牌之时,并不局限于服饰行业。往往很多其它娱乐性较广进而形成较高知名的度的行业品牌也可供成为服饰类产品的授权范围之中,例如:美国disney(迪斯尼)企业在玩具、服装及皮具领域授权其它企业生产和经营的Disney与Mick Mouse系列品牌产品;007系列电影授权瑞士omega欧米茄的腕表系列,以及在中国地区生产和销售的针织系列产品等等。

这类非服饰类品牌已经通过其专业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并形成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通过品牌的延伸处理,使品牌的边际效益获得了较高的提升。这类产品往往以娱乐行业的居多,例如以娱乐公司、唱片公司旗下的品牌或艺人(例如paris hilton和莫文蔚的个人系列香水)的形式推出。即有主业不断推出的市场宣传效果,也能结合这些所谓品牌的个性而获取仰慕者的消费。

在这些品牌授权的过程中,品牌拥有者往往会对被授权企业进行长期的考查与经营检验。授权的过程是极为小心与注重细节的:

篇3

[作者简介]王晓光(1958- ),男,天津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事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陈洁(1973- ),女,天津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远程教育服务滨海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VEXⅡ2003)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60-02

开放教育在办学中主要是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应关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其本质就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文件《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开放大学要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市场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得同质化的问题愈发严重,学习者对优质且差异化的高等教育资源有着很强的需求。高等教育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办学主体,如何合理定位,规避同质化趋势,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办学风格成为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本文从跨学科的“品牌”视角,将开放教育与管理学中的品牌领域进行嫁接,将两个看上去相距甚远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当今不同领域经营理念方面的融合,从而提出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念定位――品牌理念定位

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主要是对其进行品牌理念定位。在这里品牌理念定位是指开放教育院校在全面分析办学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依据其所在市场竞争者的定位信息及其所在市场学习者的需求信息,为开放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制定明晰独特的发展方向。品牌理念定位的目的是“使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学习者的心理上占据特定位置”。品牌理念定位是一项塑造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个性与形象的关键步骤,它是创建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的基础,决定了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发展方向。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念定位需围绕三大特征:应用性、开放性、职业性。这三大特征是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区别于其他办学主体的根本所在,具体表现为:该类教育在设计知识结构时需围绕实际生产进行设计,在专业建设上应强调基础性环节,相对可以忽略对前沿性学科的把握和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灵活掌握自身的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同时提供便捷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该类教育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通于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中。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念定位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非同质化。品牌理念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以模仿其他办学主体,定位就是要让自己提供的教学产品或自己提供的教学服务有自身特色,这种特色能够与其他办学主体明确地区别开来,只有这样,在学习者面前,才会凸显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与众不同,才会引起学习者的特别关注和切实的学习动机。

第二,学习者导向。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中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越多,学习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就会越高,这样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就会越做越强,品牌的价值会逐渐递增。所以,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设必须以学习者为导向,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各类需求,日积月累,学习者就会增加对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在学习机构中对该教育模式的选择度就会越发频繁,使得品牌价值不断增值。

二、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内涵建设――品牌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教育品牌的塑造过程,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是对教育过程的一种保障,同样会成为优质服务的标志之一。学习者选择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目的主要有两种原因:获取知识和职业提升。如果学习者在完成开放教育的学习之后,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会对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品牌大打折扣。因此,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进行品牌建设,做好做强品牌,为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内涵建设中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提升教学质量。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大力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概括而言,在教学质量上应该关注:加强导学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评比工作;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例如现在正大力推进的微课程建设是开放教育的强项,同时积极推进专业课程平台建设工作;在教学督导和课程资源评价方面,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起到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作用。

第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设计,特别是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不断充实已有教学内容,将新的技能和新的知识吸纳进来,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求,要与社会需求对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整合,这里把实践放在第一,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务必以实践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实践基地实操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完成。

三、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特色构建――品牌特色构建

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设计是进行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品牌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方面下足功夫,这些同样也是品牌特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品牌首先具有标记功能,其次具有信息浓缩功能,最后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品牌特色构建始终是一条主线。在教育产品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学习者选择学习产品的倾向已经从同质趋同性转向求异,打造自我的特色,针对个性化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求异才是学习者的真正选择。正如我们所知,在众多商品中,能够与众不同,让消费者从心中认定的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商品。因此,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要想在大学林立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赢得学习者的信赖和垂青,增加自身被“选购”的概率,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特色构建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培育特色品牌专业。例如会计专业(专科)在某省级开放大学招生规模一直较大,学习者的就业率和社会口碑都很好,为此,该省级开放大学将会计学专业列为该校品牌专业加强建设,主要进行的如下建设:(1)增开《财务与税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辅导课程;(2)由于会计岗位对实践理论知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该省级开放大学自2008年开始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增开上述课程,每门课程设置18学时;(3)同时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背景的教师担任面授课教师。实践证明,该校品牌专业的打造是成功的,会计专业的招生在该省级开放大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开拓实践性订单式办学。例如,某省级开放大学,自2010年9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陆续与近二十家企业开展了实践性订单式办学,充分体现实践办学的特色。为了做好该种办学模式,该省级开放大学积极尝试如下工作:(1)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自身生产需求、所在行业特点制订出差异化开课计划,例如该校曾为信用评级机构增开了《信用管理》和《资信评级》等专业特色课程;为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增开了《电子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原理》等专业特色课程;(2)该省级开放大学积极落实送教上门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生产时间,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将课堂设置在企业内部,确保学生的出勤率。这些让学习者能够工作学习两不误,凸显了开放教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教学的订单式、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灵活人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四、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传播设计――品牌传播设计

品牌传播是品牌塑造的重要环节,品牌是由消费者认知、认同、消费、分享的,所以品牌才具有生命力。同时品牌传播是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作为开放教育的一个子品牌,承担着开放教育品牌建设的特定任务,同时具备市场性和服务性的属性。市场性主要表现在学习项目是学习者为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主动购买,从而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是要以学习者为品牌传播的出发点,需要以渗透性的定向传播为其基本设计思路,从而实现持续性的有效传播。这里的定向传播要求传播针对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特定学习群体来传播品牌产品的信息,渗透性传播更为侧重需要以优质的服务形成品牌形象,是一种口碑式传播方式,大部分是以隐形的形式出现。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传播设计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需强化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的形象系统推广与应用的规范性。需将学习网站和实体的学习中心对传播品牌的形象进行统一,也就是说在品牌与学习者的所有宣传环节和服务体验环节都要遵循视觉识别和行为规范。为了维护品牌的权威性,同时保持品牌的高品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所有从事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中心进行统一认证标准和采取必要的退出机制,从而形成品牌塑造的长期宣传阵地,强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

第二,需重视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网络、手机、数字电视是目前新媒体的主体,其中网络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各种免费的社交载体为自身品牌的传播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可以开通各种官方平台,需要建设与广大开放教育学习者直接、快速、有效的沟通方式,例如官方微博是开展品牌传播的有效方式。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是开放教育品牌体系中的子品牌,实质上是开放教育品牌的延伸发展,所以开放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化建设与实践推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品牌传播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品牌形象的系统建设、便捷的数字化学习与管理、学习项目的创新推广、学习者学习文化的个性塑造、人性化的品牌传播等策略。以上提到的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永.开放教育职业化与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篇4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政府对国外特许经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未完全开放,进入中国的品牌较少,且对其开店区域也严格限制。因此,特许经营的开放成为中国加入WTO谈判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加入WTO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对此作了规定。在该文件中,特许经营被列为服务贸易的类别,并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四种基本方式,即1跨境交付(从境外向中国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中国的消费者或企业在境外使用服务),3商业存在(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4自然人流动(外国服务者个人到中国境内提供服务)。故国外特许经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境交付:即国外品牌通过签订《国际特许经营合同》,直接许可国内企业在境内开展特许经营。二是商业存在:即国外品牌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并以该企业名义在境内开展特许经营。前一种方式是特许经营方式,后一种方式是以投资方式进入,在该文件中,对跨境交付没有限制,即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品牌以特许经营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但对商业存在,承诺在中国加入WTO后3年内(即2004年12月11日前),取消限制。

据此,商务部于2004年12月31日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并自2005年2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商业活动的,应向原审批部门提出申请增加“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范围。同时还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业务。也就是说,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业务外,向外商投资企业全面开放特许经营,即取消对商业存在的限制。对于国外特许经营品牌或者国内投资人而言,两种方式都可以采用。

2007年2月6日,国务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该条例对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并未做出特别规定。这实际上是对国外品牌进入中国的全面开放,即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特别规定,实行“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国外品牌进入中国,与国内企业一样,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遵照《条例》的规定执行。

根据《条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开展特许经营,应当遵守的两个基本制度是:市场准入制度和备案登记制度。

篇5

美国作为互联网银行实践先驱,前后经历银行服务商、互联网平台和直销银行三大模式,且均在其经营方式和业务领域内作出极有价值的创新。欧洲互联网银行发展晚于美国,但仰赖其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银行在这里的发展形势非常好,尤以英、法、德及部分北欧国家为最。2000年欧洲互联网银行已经超过120家,用户达6000万之巨,几乎占欧洲人口20%,累计互联网交易额800亿美元。我国在互联网小微银行诞生之前,被称为网上银行的在线银行系统已普遍存在。但网上银行、在线银行作为传统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线上功能板块,不是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小微银行指完全在网络上独立存在的,通过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开展经营活动,实现资金融通过程的一种新型银行业态,具有相对多的创新经营空间的互联网银行。2014年7月25日,我国的首家互联网直销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WeBank)被正式批准筹建申请,本着“普惠金融”精神,以满足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为主营业务,以丰富的互联网网络数据为基础提供高效的、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银行风控引入国家级银行风控体系,并导入腾讯在互联网领域技术能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工具,进行业务风险控制。截止2015年12月底,微众银行的主打产品微粒贷总共贷款余额为74.95亿元,共有2034万人成为了白名单客户,352万客户接受授信,总计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从微众银行上线开始各种质疑和负面的消息就层出不穷,这导致很多人对于银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前景表示担忧。

对于互联网小微银行的发展国内已有研究中,唐兴红(2015)认为在存贷利差缩小、金融脱媒创新推动和利率市场化趋势背景下,小微贷业务会变为各商业银行未来市场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具有利用大数据作为风控资源,依托社交网络深化金融服务和建设灵活智慧的小微金融模式等基本特征。芮晓武、刘烈宏(2014)从金融模式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技术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其中前者是核心资源,后者是核心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在未来替代银行和现有的资本市场。也有学者不认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性,认为互联网金融只在金融销售渠道和获取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结合金融历史和国民特性来看依然无法替代传统金融,目前互联网金融大热主要有赖于中国金融市场本身不发达和渠道限制等原因,并没有太多和互联网小微银行创新有关的因素。

互联网银行的业务基础和大数据来源是基于人民银行诚信系统,信用不良的企业和个人不能成为互联网银行的客户,互联网小微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与挑战集中在多样且复杂的竞争者、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和特殊的消费群体上,如远程开户的合法性问题,线上操作、无实体网点的业务风险管控问题等。所以结合目标顾客群体需求,有效挖掘自身优势资源,通过企业创新克服这些困难是互联网小微银行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据此,本文将结合微众银行的做法,论证互联网小微银行创新行为对其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针对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出现放贷不足、业务量低、品牌形象不高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微众银行的企业行为,论证互联网小微银行创新行为对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通过本文研究寻找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企业创新行为,争取来自更多消费群体的关注,创造更多的潜在客户的数量及消费转化率,提高企业运营业绩。

二、研究设计

1.模型与假设设计

企业创新方面熊彼特提出五种形式依次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赛文?米勒认为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储备能力、技术改进能力、组织能力四种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创新能力。Burgenma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本文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结果,结合互联网小微银行现阶段发展特点,拟使用产品服务创新与经营方式创新两个构面。品牌形象方面学术界认为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不同理念的学者尝试使用不同模型解析品牌形象,由此产生不同的品牌形象构成元素。如Keller用态度、属性和利益三大因子将品牌形象与品牌资产紧密联系在一起;Biel将品牌形象划分为企业形象、使用者形象和产品形象三个构面,本文将结合前人研究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品牌形象进行测量。消费者购买决策属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范畴,由于其涉及研究领域日渐扩大且学科交集日渐复杂,所以许多研究者的定义都是基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本文结合陈慧和李志远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网络消费者分析结论,从个体因素角度出发对网络消费者消费决策进行测量。微众银行为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主的金融产品需求提供新平台,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结合前人研究,构建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行为对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模型,设计如下假设。

H1: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

H1-1: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产品服务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

H1-2: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经营方式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

H2:微?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

H2-1: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产品服务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

H2-2: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经营方式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

H3: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

2.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使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问卷共由21个问项构成。问卷内容设计主要参考杨俊超(2015)、陈龙(2015)、岳运虹(2014)、王晓灵(2010)研究。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通过直接访问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共283份,收回276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数为261份。

三、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频度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与结果如下。

1.频度分析

如表1所示,受调查者性别方面男性146人,女性115人;学历方面专科及以下学历者69人,大学本科学历者173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19人;年龄方面20岁未满者49人,20岁-30岁未满者123人,30岁-40岁未满者41人,40岁以上者48人。

2.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检验测量的结构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KMO值为0.935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01,说明测量数据非常适合因子分析条件,测量工具具有结构效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得到4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产品服务创新,公因子2为品牌形象,公因子3为购买决策,公因子4为经营方式创新,共解释总体方差的66.753%,具有较强的解释度,此维度划分与构想一致,此问卷效度合格。

3.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信度分析检验测量测量工具的一致性程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全体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0大于0.9,表明样本信度很高,量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各测量问项信度分析?Y果中问项“我认为微众银行贷款产品收益值得信赖”校正后的相关性系数在所有问项中最小,为0.478,但删除后不利于整体量表的信度值提升,所以各测量问项均通过信度分析。

4.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论证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与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果关系,检测研究假设。结果如表4-表6所示。

(1)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与品牌形象的多元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创新t值6.157,sig.值0.000小于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1-1成立;经营方式创新t值0.792,sig.值0.429大于0.05,未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1-2不成立;说明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产品服务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得到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品牌形象=0.505*产品服务创新+0.053*经营方式+1.676,表示产品服务创新每增加一个单位,品牌形象增加0.505个单位。回归方程式的解释度为23.3%。

(2)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多元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创新t值10.095,sig.值0.000小于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2-1成立;经营方式创新t值5.587,sig.值0.000小于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2-2成立;说明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产品服务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得到非标准化回归方程:消费者购买决策=0.586*产品服务创新+0.263*经营方式创新+0.207,表示产品服务创新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者购买决策增加0.586个单位;经营方式创新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者购买决策增加0.263个单位,相比于经营方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对消费购买决策有更大的正向影响,回归方程式解释度为58.4%。

(3)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品牌形象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元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互联网小微银行品牌形象t值6.382,sig.值0.000小于0.05通过一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3成立,得到非标准化回归方程:消费者购买决策=0.354*品牌形象+1.752,表示品牌形象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者购买决策增加0.354个单位,回归方程式解释度为13.6%。

(4)假设检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研究假设检测结果如表7所示。

首先,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对品牌形象有部分正向影响,其中企业创新中产品服务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互联网小微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模式,从无到有本身就是创新,企业创立初期产品和服务设计与创新过程亦是对其品牌形象的建设过程,所以对于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产品服务创新对消费者认知和形成企业品牌形象意义格外重大。具体做法方面,一是互联网小微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主要应从推出有别于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特别是产品种类和功能方面应该具有更强的覆盖面;二是在消费者获取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方法途径和展示途径上多做创新之举,应该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展示与交易新形式,如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社区宣传、朋友圈、APP应用等,做到展示与获取流程电子信息化、网络化;三是在存贷款业务方面应该结合互联网产品定价策略,降低产品服务价格,加强附加产品、衍生产品收益,突出廉价性和便利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选取客户资料等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以微众银行为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腾讯公司客户资源,在挖掘潜在客户和管理现有客户方面进行创新性管理。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中经营方式创新对品牌形象有正向影响不成立。企业创新行为中经营方式创新对企业品牌形象建立与形成不比产品服务创新行为效果明显,经营方式创新行为往往需要结合产品服务创新才能具体化、产品化,比如网络运营不设实际网点、采用白名单制度(即只有银行认可的人能贷款)等经营方式不会对品牌形象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对于一家成熟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是经营最大源动力。根据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从事商业经营的实体都难以逃脱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的规律。为能够保持企业对消费者持续的吸引力,每个企业都应认真考虑如何获取新动能,获取新契机以进入到下个周期中,而创新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微众银行来说,个存小贷业务是其现阶段最基础的产品,为取得经营业绩提升,需要确保自己在经营方式和产品上的创新能够满足消费者贷款及使用其它服务的需求,能够影响消费者贷款购买决策才能在自身业务开展上获得实质性收益。综合数据分析可见,企业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一是产品服务创新对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创业指南》(2012)的刊载,创新最基础的维度包括产品、工艺、市场和管理创新。微众银行虽然是互联网小微银行的首发者,但其主要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创新举措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产品服务创新是其中之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微众银行产品服务创新对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二是经营方式创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经营方式是企业针对自身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的工作,旨在更高效地获取、使用和产生资源,使企业行为更有效,更好服务消费者。经营方式创新属于企业对自身组织运营方法的改良,属于管理方面创新。根据《学习中国》(2016)刊载,组织环境对组织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组织对环境也有积极地反作用。由消费者构成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间是符合彼此影响关系的,虽然互联网小微银行采用的是无实体店铺经营的纯互联网经营方法,企业经营方式创新最终体现在客户眼前的是纯粹的功能性界面和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交互指令,但是经营方式创新性的具体化、产品化、功能化最终会在交易终端通过人-机模式或人-人模式得到体现,所以会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产品服务的购买决策。

第三,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产品与服务不具备传统营销中产品与服务的实体化特征,所以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前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搜索,即使网络产品商家摆出许多产品有形化信息,特别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无形性的特点依然是消?M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最重要的不利因素之一,消费者往往结合品牌形象这个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自我判断的因素来做出最终购买决策。所以对于互联网产品,特别是互联网小微银行来说,品牌形象建设是其无形产品有形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途径。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围绕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为研究对象展开,旨在探究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微众银行企业创新行为对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关系,通过论证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篇6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许多企业在向零售商和分销商销售带有公司标志和名称的促销产品方面已经有了一段较长的历史,真正的转变却是在企业制定全面的零售促销计划后才开始的。这种转变体现在企业不仅考虑当前的品牌知名度,也顾及到未来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卡特彼勒和约翰·迪尔这两家公司的产品虽然只有很狭窄的市场,但现在它们却授权其他厂商生产范围广泛的带有公司标志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的销售对象是青少年,但这些青少年当然既不是卡特皮勒公司打桩机的目标客户,也不是约翰·迪尔公司的拖垃机的目标客户!这两家公司是如何发挥公司品牌威力的呢?举例来说,卡特彼勒与比格·斯密斯品牌公司(Big Smith Brands)有一项特许协议,允许比格·斯密斯品牌公司生产卡特彼勒牌工作服。卡特彼勒还与马特尔公司(Mattel)合作建议了以它的建筑设备为模型的玩具生产线。卡特彼勒公司和约翰·迪尔公司都与鞋类制造商达成协议来生产工作鞋。现在,“卡特”(Cat)牌鞋在年轻人中是最热销的产品。《建立强势品牌》一书的作者大卫·阿卡(David Aaker)说新的经过品牌包装后的产品将会帮助设备制造商量开拓年轻人的市场。他继续说,那些喜欢迪尔公司产品的人“现在变得越来越老了,这样,约翰·迪尔公司不得不争取那些20多岁或30多岁的中青年顾客来理解它们的产品。”

篇7

独有的个性魅力

这些品牌每年的发展及产品开发均有一致的规律:拥有鲜明的品牌个性,规律型服饰品牌均有自己独特的产品风格,并在其产品设计之时,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包括产品设计师、专业生产工匠乃至摄影师、画工等等专业人员),根据品牌固有的产品风格进行本季主题的传承开发。以自有品牌的传统个性开发及延续其消费产品,并且围绕产品的个性定位展开品牌的周边推广(如店铺陈列、画册拍摄、市场推广活动等)。其产品能够使消费者产生明显的品牌识别,使品牌能够通过消费者所感受到的种种设置而自发地对品牌的“品位力”形成自我认知与识别。

例如,爱马仕在传统标识基础之上(马车的LOGO图案、HERMES文字及“H”字母)不断地对品牌视觉识别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其在马车的LOGO图案中已经打破标准应用一成不变的约束,使品牌更加生动、有趣。而在品牌标识之外,则通过设置使品牌的认知元素得到更多的丰富,包括:爱马仕无论在标志还是在外包装、产品乃至店铺中始终应用的“橙色”;每年都会设定不同的营销主题,并自我出版品牌季刊画册,供客户进行自由浏览。

品牌营销网络

规律服饰品牌在进行全球拓展之时,为了保证其品牌风格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网点设置之时往往选择高档商务地区及外资百货进行专店的设立。虽然其店铺营运成本会成倍提升,但限于规律型品牌所设定的客户阶层及消费习惯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在其所开设的店铺中,更多的现时销售的产品以饰品及服装为主,而作为其经典的产品,如要购买则只能订制。品牌所选用的服务人员的考核也同样被品牌视为重中之重。

爱马仕进入中国的现有营销店铺屈指可数,其所设立的店铺与其说是用于销售,不如说是为了展示品牌形象和品牌旧有会员客户的联络站更为恰当。所有爱马仕店铺内始终都会为其所生产的马具设立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展示,以表明爱马仕品牌的传承;在店铺内部分经典型产品虽然有所展示,但限于产品工艺及制作时限等原因,虽然看到得当时却买不到,只能够订制,例如爱马仕的“凯丽包”。

丰富的产品个性识别

品牌的个性是由品牌自有的“基因”所决定的,这种品牌基因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致表现,使品牌产品不仅仅通过明显的LOGO来表示。虽然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个品牌通过各种LOGO变形进行应用,以使增加品牌的识别功能,例如:芬迪的正反“F”、乔治阿玛尼的“GA”、古驰的“G”等等,但在产品中一些特有的图案与造型在现阶段的品牌开发过程中则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品牌产品的个性识别能力更加丰富。

爱马仕在基础的LOGO变形应用之外,通过更多的表现手法将品牌产品的纹样识别进行了丰富,例如:爱马仕在字线“H”的应用上,已经丰富到了更为大众型的产品这中;而因其传统而来的马具生产文化在其产品中也有所体现,各种以马链为形式的饰品也成为其经典的产品系列。

因此,我们说:一个服饰品牌的创建不仅仅依托于硬件(如资金、人员等)优势,还需要在品牌经营之际即有能够符合品牌的文化与之协调,并通过最大限度的品牌文化挖掘,将品牌的个性文化魅力在消费群中进行表达,且能够保持时间上的传承。

所以,对于品牌而言,其文化链的产生是贯穿于品牌之中全系列的精神!品牌能够长期生存并能够获得消费者长久的信赖与感性是品牌营销链条能够持续的关键。而这条链条的主旨则是:品牌丰富而感性的文化体系。只有在认同同一文化的基础上,消费者才能够更加认同品牌所表达的情感,使产品间能够形成丰富的联系纽带。营销是一个漫长而富于多变的过程,而品牌文化可以推陈出新,使品牌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间建立充满个性的人文气息,从而能够使消费者达成消费体验。

通过爱马仕百年来的品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以下两点品牌操作方式,即:品牌模式化经营与品牌资源化经营。

品牌模式化经营方式

品牌的模式化经营公式可简化为:创意的决策+古板的执行。所谓“创意的决策”是指品牌在策划初期,通过品牌的高级决策层(一般企业为品牌总监)对所制订的工作内容提出时效期限及工作目的,由各职能部门及协调机构在品牌保持的固有文化背景之下,发挥各种可供参考的经营“灵感”,并完成初步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正式执行前期的筹备阶段,可以让各种类型的参与者共同对品牌的工作目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最大限度的形式发挥人的创意能力。在品牌已经确认工作方向及设计方式之后,进行到执行阶段则必须根据既有的执行流程与标准对工作进行细致的实施,在此阶段内,所有的执行人员与操作人员必须要根据既定的方式进行“古板”的工作,将原有的创意在执行中一丝不苟地完成。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品牌模式化经营的两个阶段内,其筹备期相对更加宽广与放松,而执行之时则严之又严。在这个环节之内,中国的大多数品牌企业恰恰相反,在策划初期只是古板地执行一个人(老板)的意志,将他的意志转化为工作方向与工作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因其筹备不完善与不具体,又导致了工作过程中的变量增大,为执行人员“发挥创意”提供了空间,最后往往是策划与结果不一致。

篇8

每到年末,库存问题都令企业头痛不已。近两年以李宁、美邦为代表的服装企业库存问题尤其严重,已经成为了商界的热点话题。库存问题由来已久。2005年,我到九牧王公司,讨论间问到林聪颖先生企业的经营状态,他坦言“规模不小,利润一毛没有,赚到100万条库存”。

不仅是服装企业,几乎所有的产品类企业都遇到了同样麻烦。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TCL与长虹的彩电大战,长虹恰恰败在库存上,6年多时间,耗尽1997年时拥有的145亿现金,让出家电领域的龙头地位。TCL实施的“速度冲击规模”战略,着眼点就是把长虹的规模优势变为库存劣势,从而颠覆竞争格局。

2012年,库存问题不仅更普遍,也更严重。2009年开始的4万亿大规模投资,在短期内催生了很多行业的快速增长。相当多的企业在一片乐观之中,开始投资产能、扩充产品线、增加规模……还没从乐观情绪中回过神来,经济不景气骤然而至,原本就存在的库存问题也就被进一步放大了,甚至成为很多企业的致命病症。

这还只是显性库存——我们通常说的企业自身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库存,而隐形库存——渠道商的库存——更不易发觉,也更麻烦。很多管理者都认为,经销商的库存与企业无关。2001年,我们帮助安踏整理营销体系,提出经销商的库存会成为隐患,必须予以系统清理,并且把保障“全价值链库存优化状态”作为策略关键点之一。当时安踏也曾不理解,大部分人都说,“我们没有库存,经销商的库存与我何关”?

其实不然。经销商的库存增加,一则阻碍新产品进入市场,二则降价销售会伤害企业品牌,这都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绩效。有些企业不愿管理经销商的库存问题,采用收回权、重找经销商的方法。但新的经销商会重走老路,如果企业频繁更换经销商,会失去信任,反被经销商抛弃。而且,这种频繁更换经销商的方式会导致品牌的持续恶化,最终的苦果还是要企业来承担。安踏最终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把经销商库存作为企业的责任,把控制经销商库存作为策略的重要内容,改变了经营效率,也使企业的整体策略更容易贯穿到市场端,不再被经销商环节堵塞住。这种理念奠定了安踏的管理基础。

企业要提高对库存问题的重视。在我开始研究企业的2000年,导师包政先生就告诉我,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状态,首先就看该企业的库存。各环节库存的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反应了企业的策略意图、管理水平,甚至经营状态。

管理库存要从库存诊断开始,从原因处着手改变,而不是定期清理库存。有的企业也意识到控制库存的重要性,于是通过折让、促销等方式定期清理库存,结果伤害了品牌,导致新产品会直接变成库存,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的经营恶化往往是从忽视库存或简单处理库存开始的。在时尚化的领域,简单化清理库存的影响尤其巨大,会直接导致品牌衰落。服装行业就是典型的时尚化行业之一。浙江一家女装企业,进入长沙市场初期,非常重视对品牌及消费者偏好的培育,拒绝打折促销,初始销量增长较慢,但第二年开始就直线增长,成为主力市场。而在其他市场就没有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直接采用促销等方式,销售不畅。为了处理库存,该企业把公司库存都拿到长沙来打折处理。因为有前期的品牌培育基础,库存被很快处理掉。可第二年新品上架时,再无顾客盈门。因为品牌价值被消费者看低了,他们在等待厂家降价促销。该企业销售业绩自然一落千丈。

控制库存不能凭借一招两式,要有一个整体策略和管理方法。

首先,企业要改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尤其要从“推式经营”转向“价值链整体匹配”的经营方式。一些企业习惯于强调局部的规模效率,采用推式经营方式,大规模采购、大规模生产,然后大规模推销。这会造成库存上的麻烦。2006年底,我们帮助利郎男装研究供应链问题,发现利郎还在采用推式经营。例如,他们采购了大量布匹存放在仓库,因为一次性大量采购,价格会降低。但这仅仅降低了采购价格,而不是企业整体成本。这种方式迫使研发人员要围绕着库存布匹而不是客户需求来重新更改设计,结果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而销售需要的产品却研发不出来,丧失了整体经营效率。

改变经营方式,形成价值链整体匹配模式,是控制库存的必要前提。很多企业没弄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认为推式经营不妥,但却改为了拉式经营——所谓的以销定产。事实上,产销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除了奢侈品、艺术品和菜市场摊点等特殊行业,其他领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备货生产,不可能完全通过“以销定产”来解决库存问题。

有些企业会采用预测的方法,这预测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尤其在当下,环境、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越来越快,这都在深刻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购买方式的快速变化,预测的风险会被放大。所以,企业不能只是预测市场,更重要的是用策略来影响市场。很多企业都更加注重传播品牌和流行文化,意图就是影响顾客的观念,为反季节生产的产品来打开市场。

这个策略体系里面,产品线策略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随着消费的成熟,以及时尚化的泛化,几乎所有行业的市场细分都更加复杂。企业的经营方式必须走向“多品种、小批量、短生命周期”,这给产品线管理提出了难题。企业很容易疏于管理产品线,或者说还没学会管理产品线。随着产品线的复杂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期化,结构性库存往往大幅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库存上的大麻烦。

其次,企业要着力解决销售、研发、生产、采购的协同问题。随着分工日益专业化,企业的内部协同更加困难。而内部无法有效协同是库存产生的重要原因。2011年,我们到山东一家化肥企业,发现5月份的销售旺季来临时,企业的生产供应不上,而仓库却堵满了产品。库存是在2、3月份的淡季备产的,而备产的产品又不是在4、5月份紧俏的产品。他们备产的产品是去年销售最多的,而不是接下来的销售季市场需要的。

类似的企业都缺乏管理基础。企业需要从销售的源头抓起,通过计划的衔接——销售计划、订单计划、要货计划、出货计划、(成品库)、排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原料库)、采购计划、资金使用计划——来完成业务流程的有效协同。企业要让销售部门承担库存的责任,把控制库存作为营销的整体目标之一,推动他们更深入地研究市场和竞争,形成计划和策略,系统解决库存问题。

篇9

1.产品力很强,销售量很大。

经销商的利润来自销量,在一定产品利润的基础上,销量越大,相对利润就会越高。用损益平衡作例子,如果经销商的固定费用加经销费用为2万元,产品利润平均20%,产品平均单价10元,每一盒产品可以赚2元,2万元除以2元就等于1万盒。只要这个单品类单品牌的产品销售可以超过1万盒,经销商就可以开始赚钱。销量越大,赚得越多。

经营方式:经销商要懂得如何控制费用以增加利润,不可以过度开发。将主要销售力量集中在几个大客户或分散在费用很小的客户上,可以减少费用支出。单品类单品牌经销商,应把费用作为经营考虑的主要因素。

2.产品利润很高,独家经营没有太多竞争。

这个产品的销量不是很高,但利润很高。只要有一定的销量,就可以支持固定费用,超过了就会获利。独家经营没有太多竞争,营业费用较低,加上产品利润高,也能赚到钱。

经营方式:经销商应该全力开发客户,增加销售机会。只要有销售机会就必须把握,因为利润很高,多一点销量就会增加很多利润。有利润的产品必须重视开发客户及市场开拓。

3.厂家给予很大的市场营销政策支持。

单品类单品牌经营的经销商必须懂得向厂家要资源。新厂家为了开拓市场,愿意给经销商更多支持。如某外资厂家进入中国市场时,除了开户费用及合同费用由经销商自己支付外,其他都由厂家支持。

厂家可以给经销商哪些支持呢?

运作费用:主要是人员费用,包括业务人员、理货人员、促销人员的费用,以实际发生向厂家申报费用。也可以协议一定比率费用,双方讨论如何使用。

上架费用:这个项目应该由厂家全部负责。品项是决定销售业绩的重要因素,有足够的品项才能产生相对的销售业绩,才有能力支付固定费用及运作费用。

促销费用:可以由经销商与厂家协议共同分担。有促销才可以创造大量业绩。

广告费用:品牌最后还是归属厂家的,广告费用由厂家支持是必然的。经销商与厂家是制、经销制,总有一天会终止合作关系,广告就不应该由经销商支付。

经营方式:在厂家提供足够支持的情形下,经销商应在区域内快速构架全面渠道,建立自己的人脉,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这种合作关系会在厂家政策的松动下有所改变,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经销商应该找自己的生存之路。

4.经销商为新进入。新创业的个体户、创业者。

单品类单品牌经营通常是新经销商进入这个行业的开始,经营的品牌肯定不会太响亮。另一种是厂家经营策略转变时,比如由直营制转到经销制,可能会考虑到优良员工接棒,给员工创业的机会。

经营方式:在销量不大之前,以个体户的形式经营。一方面可以节省费用,没有太多人事的负担,另一方面只经营一个品牌可以更用心,花更多的时间照顾产品,开发渠道,把的产品在区域内卖红卖好。没有实力,大品牌是不会来找你的。在区域内的客户数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厂家来找你。

在发展的过程中,经销商可依自己的销售量及客户数,要求增加人员、增加设备。有了产品,有了业绩,人员费用就不是问题。到达这个阶段,经销商必须开始规划将来经营的方式。

多品类多品牌难题:操作模式交叉

对于多品类多品牌经销商来说,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比如,是否有共销共配的优势?如果你已经是多品类、多品牌经营的经销商,使用什么策略可以达到真正的共销共配?最顾虑的因素有哪些?等等。

事实上,我个人并不赞成多品类多品牌的经营模式,因为这会使经销商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仓储配送以及具体操作模式等各个方面受到冲击。大部分经销商在一开始创业时缺乏规划经营模式的意识,为了创造销量及生存而去不同品牌、不同类别的产品。这种企业不断壮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管理上的黑洞及运营效率上的损失。这时,必须做品项筛选及品类经营规划工作。

品项筛选,就是停止部分产品的销售,主要是那些没有利润、销量小的产品和严重影响操作模式的产品,用释放出来的能力去同类型产品或有利润、有销量及有发展的产品。

品类经营规划,就是规划同一品类、同一操作模式或操作模式差异不大的产品,分品类部门操作。经销商要设立不同品类的销售部门及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独立的利润考核。说白了,就是可以创造利润,才能有这样的规划。“统一”企业在最近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主题:饮料向右走,乳品向左走。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不同品类用同一套操作模式是有问题的。很多外资企业都会把不同品类产品分开操作,因为分开操作才符合经营效率基本原则。

单品类多品脾难题:内部管理复杂

同前两种类型的经销商相比,大多数经销商属于单品类多品牌经营型。此类经销商具备了共销共配的基本优势,无论从操作面还是实际面都是最可行的。如果经销商是单品类多品牌经营,我们应该恭喜你,因为这是经销商最有利的经营方式。如果可以配合前面的观点作全方位规划,将可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所要考虑的可能是:如何加大操作力度使共配共销的效果达到最好?

这一时期,经销商内部管理制度,成为他们的经营重点。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帮助经销商提高销售利润,更能使之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有一天成为当地最有权威的经销商,随时掌握任意一个市场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是单纯指人的管理或事的管理,还要从管理中发现成长的机会,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防范未来问题发生,减少经营危机。

经销商内部管理必须从三大方面来进行:

1.开源:主要是管理好业务团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销售业绩。

篇10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专业商品市场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一场以自身变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管理的策略手段变化。而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代表,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接受着二次创业的挑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正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汉正街的商业经营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汉正街经营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经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务院中心研究员陈淮在谈论商业街经营模式时指出,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商贸流通街区,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新型功能分区。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丁俊发则坚持要实施投资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一定要市场化运作。但是现在还没有针对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专门研究,遂以此文,希望为汉正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路,也为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经营模式现状

1.汉正街的发展历程

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典型代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经营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小商品市场的恢复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阶段。汉正街市场走的是粗放型、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其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沿街吆喝式,这是市场最原始的流动经营模式;第二种式地摊散乱式,这是最早出现的露天经营模式。第二阶段(1986至1992年)汉正街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和综合型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定点经营模式,主要是棚户粗放式或室内混杂式,也即前店后厂的形式。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汉正街市场改造与专业化商贸社区的形成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汉正街市场规模已有所提升,开始走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路子,过去的前店后厂已转变成了厂店分离模式。同时,像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一些比较好的经营模式在引导汉正街市场的繁荣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具有汉正街特色的商贸旅游区正在兴起与发展之中,它将为国内市场的扩大,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铺平道路。

不难看出,汉正街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以下分类:按经营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沿街吆喝式、地摊散乱式 、前店后厂式和厂店分离式: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和开通,是一种对交易平台的创新。

2.汉正街的经营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已经发展成为占地2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区;拥有服装、布匹、家电、小商品等50个专业市场,总经营面积100平方米;汉正街经营户由103户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户,安置就业人员40余万人,从业人员60000余人;有品牌总总经销3000多个,辐射国内近4000个市场,日均人流量20万人次。自1998年起,汉正街连续五年的销售额均超百亿元,上缴税收都逾亿元。2004年汉正街市场交易额逾180亿元,税收1.4亿元,市场规模居国内同类中心城市前列。2005年汉正街被评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表1清晰地反映了汉正街的总体经营发展状况。

表1 汉正街市场不同年份经营指标比较

注:①为1985年数据;

②根据1996年汉正街大型市场经营面积估算。

资料来源:1)朱文尧等:1997年 武汉出版社.2)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 2003年,杂志增刊

我们选取了汉正街三个典型市场服装、家电和小商品市场,对其中90家经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经营户购货地调查

图2 经营户销货地调查

(1)进货来源和销售方向。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调查经营户在异地购货占总数地88%,而销货地在湖北省内占85%,武汉市本地产品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小。

(2) 主要经营方式。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汉正街目前实施的经营方式有制、特许经营、自产自销、网络营销等。

表2 经营户采用的一般经营方式

在表2中,实施制和特许经营地经营户共有70家,所占比重为77%。制和特许经营是汉正街长期以来实施的经营方式,对汉正街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益正在慢慢下降。图3表示的是制和特许经营的经营户的年收入状况。有30%的经营户经营效率较低,他们普遍认为经营外地品牌,竞争压力过大。

表3 制与特许经营的经营效益

实施自产自销地经营户有20家,所占比重23%。这类经营户大多拥有自己的品牌,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生产成本太高。因此整体经营效益水平不高,有50%的经营户年收入额在10万元以下。

调查中只有6家经营户采用网络营销,比重不到7%。虽然汉正街大部分的经营户都有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但他们主要担心网络无人问津,认为网络营销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网络营销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已实施网络营销的6家经营来看,年收入额在50万以上的有4家,10万~20万的有两家,经营效益颇为可观。

(3)物流方式和物流成本。调查的经营户中,采用的物流方式主要有三种:扁担下货、货运公司、厂家直接送货上门。其中使用扁担下货共有65家经营户,选择运货公司的有30家,而厂家直接送货上门的有35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50%的经营户认为物流成本过高,原因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物流方式。

3.汉正街的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一些结论:

(1) 实行制和特许经营的商户由于没有自主经营品牌, 陷入无序恶性竞争中; 自产自销的商户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因生产成本过高使经济效益低下。如何解决这种品牌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呢? 一种创新型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为此提供了借鉴思路。温州使虚拟经营在我国实施的成功典范。其经营模式的特点使核心企业抓住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两个关键环节,把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家。温州广泛地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打造区域名牌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汉正街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优势和专业分工细化的基础,为虚拟经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正街网络营销的力度不够。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网络营销实际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网络营销在商业经营种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另一方面,武汉市发达的现代化电信网络和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机构,都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又为各商户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汉正街应大力推动这一经营模式的发展。

(3)在物流运输方面,由于扁担运货效率低下,市场的无序竞争,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汉正街市场各产业链脱节严重,市场效能较低,通过“集团办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义乌小商品市场集团化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大力发展集团化模式,不仅能加强市场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最终实现产,销,运,外贸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同时集团统一的运作和协调的管理,可以不断增强整个汉正街市场的对外竞争力,再者,由于集团化股份制的优势,市场吸引大量投资,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做大做强。

三、汉正街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汉正街发展的瓶颈。在汉正街“二次创业”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变革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汉正街最为迫切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合汉正街专业商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其经营模式可以这样进行:从缺乏自主品牌的特许经营到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虚拟经营;从力度和反响不够的商情网到全方位实施的网络营销;从效率低下的物流运输到规范管理的集团化模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商贸旅游区的优势,终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发展特色的路子。

1.虚拟经营

汉正街在建中的都市工业园为虚拟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都市工业园地处汉正街附近,且汉正街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厂家供货不及时,供应链供货不畅地问题。汉正街应当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采用虚拟经营模式,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品牌的开发设计和销售上,把生产及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研究管理交给都市工业园专门的加工企业,从而保持产品较高的附加值。而都市工业园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承担汉正街品牌企业的外包业务,与品牌企业结成一种合作关系,成为品牌企业的“卫星工厂”。这样汉正街的供应商与分销商分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共同推动汉正街虚拟经营的实现。

2.网络营销

目前,网络营销在汉正街的实施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层次,市场上有很多商家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网络营销,它到底能为经营带来多大的收益。因此,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使网络营销深入人心;其次政府应加快法律条文制定步伐,搞好商情网的建设和利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网路体系,制定优惠措施,降低费用,保障网络营销的诚信,鼓励人们网上销售与网上购物;最后,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物流系统,使人们能够方便安全交易的同时,也能享受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款到发货的交易行为。

3.集团化模式

汉正街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业态混乱、产业链脱节、管理缺乏经验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汉正街集团化的实施。对此,汉正街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一,认真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服务分区,改善水货与品牌共存的混乱商业业态,为汉正街集团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奠定基础;其二,汉正街须由过去单纯的物质聚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自身的“产销链条”和配套物流服务,形成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其三,汉正街市场有限公司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严格实施,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商贸旅游区

在加快推进汉正街市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口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初步设想,希望通过3年~5年努力,把汉正街市场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辐射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把古老的汉正街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繁荣、发达的现代商贸旅游新区。

具鲜明汉派特色的都市购物旅游景观和都市旅游购物中心――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成为汉正街的一大亮点,它是一个融合商务、旅游、观光、餐饮、休闲、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由现代批发中心、时尚生活中心、商贸旅游中心组成多功能商贸区。汉正街文化底蕴雄厚,地理区域优势,以及企业集群支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为商贸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必须不断加强产业配套,增强产业集群,这正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再次腾飞的关键。另外要加强保障措施;统筹汉正街市场旅游的开发的管理,建立汉正街市场旅游管理规则,成立一个汉正街市场旅游领导小组,培养旅游人才,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如招商引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财政性投资,资本市场融资,旅游基金等。同时还要加强商贸功能和观光功能;继续保持和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现有的优势,可以按照“分类改造交易所、逐步更新交易方式”的思路,逐步使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交易成本低、交易信用好、交易手段新、交易信息灵、交易服务优的华中商品流通中心。

四、结论

在汉正街市场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流通业态发展迅速,产品档次逐步提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市场辐射范围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但是,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产品无序竞争,物流渠道不畅等,也直接制约着汉正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汉正街经营模式合理而有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汉正街应当注意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不应机械地照搬其他先进地区的经营模式。这一点也是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在变革经营模式时所应当注意的。因此建议:

1.汉正街在实施虚拟虚拟经营时,应当加大品牌开发设计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都市工业园的加工优势,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2.汉正街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应有效利用商情网的便利,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刺激消费者的网上购物。

篇11

创建集群品牌是农户创业谋求长期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益相关者如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地的农户的收入就会有显著提高,当地的区域经济也将得到十足的提升。农户创业集群品牌具有科技含量低、对集群依赖度高、政府和协会等第三方的推动作用大的特点。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文化传统因素、政府政策及农户自身因素等。基于此,本文将从政府、集群品牌参与者、相关协会等非盈利组织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一、建立社会补偿机制

从政府角度出发,有效带领京郊农户成功形成创业集群品牌的关键在于建立社会补偿机制,以吸引京郊农户创业品牌参与到集群品牌的建设中来。

建立完善的社会补偿机制不仅可以吸引已经创立的京郊农户品牌参与到集群品牌的建设中来,还可以有效推动一些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京郊农户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资金和福利政策的补偿机制对于拥有一定创业条件但目前并无创业倾向的京郊农户是一种变向鼓励,会推动广大的有创业条件的京郊农户参与进来。因此,社会补偿机制方面政策的制定可以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业农户分为三类政策。

第一类,针对已经建立创业品牌的农户,政府可以采取三种政策。一是实施减税或资金扶持政策。对于参与到集群品牌中的农户,视不同情况可实行不同税率的减税政策,而对于加入集群品牌后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与未加入集群品牌的农户相比较,可在同样条件下优先申请资金扶持。二是采取技术支持政策。由政府培训选拔定期为参与集群品牌的农户输送中高级技术人才,以便使集群品牌各农户获取当下最新研发技术,保持市场活跃度及更新度。三是提供市场特殊渠道合作。由政府出面与集群品牌销售所需渠道商进行谈判,签订一定年限协议,保证集群品牌在初入市场时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渠道商协助做好宣传活动,以便打响集群品牌知名度,培养消费者群体。

第二类,对于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京郊农户,政府同样采取三种政策。一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实施幅度更大的减税政策及资金扶持政策。二是采取人才、技术、设备等多方支持政策,为这些有潜在创业意向的农户提供更为有力的基础设施及人力条件,以吸引其创业并加入集群品牌的建设。三是提供市场特殊渠道合作,与第一类中该项政策类似。

第三类,对于拥有一定创业条件但目前并无创业倾向的京郊农户,政府将采取三种鼓励措施。一是一定期限内的免税政策。以较高的创业利益吸引符合条件的京郊农户进行创业并加入到集群品牌中,基本保证这一类型农户在创业的三至五年可以收回创业成本并有一定收益。二是为该类农户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及时为其解决在创业初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提供畅通、方便的市场渠道合作支持,使创业农户的产品在初入市场时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增强该类型农户的创业决心,加快其品牌的形象树立,从而利于集群品牌的进一步建设。

以上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政策目的均在于减小集群品牌中各农户的创业成本,变向提高参与到京郊集群品牌中的农户收入,以吸引并鼓励更多原本独立的创业品牌进一步参与到集群品牌的建设中来。

二、建立多元经营方式

建立多元的经营方式是针对集群品牌参与者而言的政策建议,具体可以细分出以下三种政策。

首先,规范集群品牌的类别划分。将创业品牌划分为不同类别,分别为同一类别的创业品牌建设集群品牌。经由实地调研,初步可建设的集群品牌有以下三大类:旅游服务业集群品牌,如“农家乐”形式;食品饮料业集群品牌;日用化工业集群品牌。

其次,以一种或两种经营方式为主,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对于食品饮料业集群品牌和日用化工业集群品牌,可由京郊创业农户自产自销,也可冠以集群品牌从而批发销售。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避免由于集群品牌中某一品牌的不良形象影响集群品牌的整体形象,使得集群品牌在市场占有份额下降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轻对集群品牌中其他创业品牌的影响,同时可以在集群品牌整体效益不景气时,各个参与者仍旧维持一定的经营竞争力。

最后,建立各个集群品牌合作制度。各不同类别的集群品牌间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建立合作互惠关系,形成集群品牌范围效应,有利于提高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建立良好、可信赖的集群品牌形象,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条龙”服务。

三、进一步充实非盈利组织的功能

相关协会等非盈利组织作为集群品牌形成发展中的第三方,其制定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进一步充实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从而更加高效地辅助集群品牌的发展。

一方面,相关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定期为集群品牌参与者提供服务与咨询。可以定期组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信息互通可使得京郊地区创业农户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行业信息。在整个活动举办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当地所有创业农户参与集群品牌交流会中,扩大集群品牌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非盈利组织的评价与裁断功能。当集群品牌各成员间出现纠纷时,非盈利组织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并有一套完整的裁断体系进行调解。这个体系的维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集群品牌的参与者均应投入到本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并在日后运行中不断完善,使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户创业集群品牌发展的政策可以设计为如下模式,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李建平.河南省产业集群品牌化研究――基于河南省12个地级市调研[J].河南经济,2013(17).

[2]文琼.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以安徽铜陵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08(12).

[3]曹丽莉.多元供应链的构建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升级[J].软科学,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