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1: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74-02
随着国际文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发展,来华留学或交换学习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其中,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广州某高校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进行采访,访谈的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誊写,从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三方面,对其中关于跨文化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为跨文化交际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际交往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最常见的,也是对留学生影响最大的。在中国,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人打交道,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们存在许多差异。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墨西哥留学生C认为中国人很冷漠,比如,她看到一位老太太要过马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忙扶着她。她认为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在墨西哥,当看到陌生人有需要时,人们都会来帮忙。
以上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碰瓷”现象的多发,导致人们不愿意帮助陌生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属于内敛型,如果陌生人没有直接寻求帮助,大部分中国人不会随意上前帮忙。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里,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此人有没有直接寻求帮助,他们都会上前帮忙。
案例二:厄瓜多尔留学生S表示,在中国的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是让她觉得很困扰的行为,比如:有些人会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的行为,譬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还有中学生谈恋爱的时候会在公共场合做一些过于亲密的动作,对她来说这些行为过于开放。这些现象都让她难以接受。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只是少部分缺乏公共道德和素质的人做出的行为,但是在外国留学生眼中,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就餐礼仪方面,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三:秘鲁留学生D表示,中国的饭店常常是很吵闹的,而在秘鲁,就餐时是不能大声说话的,如果在就餐时大声交谈,会被认为是非常粗鲁、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她对中国吵闹的就餐环境很不习惯。
在中国,餐桌上的交谈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甚至在餐桌上进行生意洽谈。但是,在西班牙语国家,在餐桌上大声交谈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其他人极大的反感。
案例四:哥伦比亚留学生A表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禁忌。比如,他曾经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立即遭到了中国朋友的劝止。
在以上案例中,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上的动作,由于与上香拜祭的动作相似,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十分忌讳。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因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际冲突。
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送礼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送礼方面也遇到过问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五:哥伦比亚留学生R向一位中国朋友送了一把伞作为礼物,但是这位朋友并不是非常高兴,事后他才了解到,送伞蕴含着要分散的意思,因此才明白在中国送礼不宜送伞。
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谐音字,“伞”与“散”谐音,因此以伞作为礼物,很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分散”“分离”。类似的例子还有分吃一只梨表示“分离”等。但是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由于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的限制,并没有了解到这些忌讳。
二、时间观
霍尔(1959)在《无声的语言》中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时间观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理解和安排,和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高校的时间安排,有可能会让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感到不适应。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六:委内瑞拉留学生H表示,中国大学的时间表和委内瑞拉人的作息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在委内瑞拉,早上上学不会这么早,九点多才正式上课,午餐时间是一点半,晚餐时间是八点到九点。
在西班牙语国家,课程开始的时间和就餐时间普遍比中国晚1到3小时,且大部分学校下午即结束课程,晚上无需上课。但是在中国,课程开始较早,结束较晚,且学校食堂营业时间是依据作息表规定的,食物供应时间比较固定。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需要就餐时,食堂往往已经关门。另外,在西班牙,两点到四点半为午休(siesta)时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段通常为上课时间。因此,中国高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可能会导致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的不适应。
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七:西班牙留学生Z表示,在西班牙,迟到是很普遍的,一般人们很少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而在中国,如果有人迟到了,中国朋友就会很不高兴。
案例八:秘鲁留学生J曾经问过他的一位中国朋友,他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是什么。中国朋友的回答是迟到的问题,原因是两人在约定外出时,J每次都会迟到一段时间。对此,J的中国朋友心里有一点不满,但为了不伤害双方感情,并没有直接指出。但J表示非常不解,不明白朋友为什么为此生气。
由于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迟到在西班牙语国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甚至许多人觉得迟到半小时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在西班牙语国家,迟到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而准时到达并不一定是美德。比如,在西班牙,约定了时间去朋友家用晚餐,如果准时到达,会被认为是不给对方时间准备,是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由于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比较追求效率,不管是日常约会,还是商务场合,都会要求准时到达,如果迟到,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三、空间观
不同民族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也是不同的,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空间观方面也遇到了文化冲击,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九:秘鲁留学生J表示,当他问身边的人:“你来自哪里?”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中国”或者“广东”。但是这些地域概念范围是很广的,他想知道具体是哪个城市,所以他感到非常不解。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人着眼的地域范围较大,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着眼的具体范围较小且具体。这也反映出,中国人比较注重于集体观念,而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比较注重于个人观念。
案例十:墨西哥留学生C观察到,在中国,就餐时,中国人会选择位置,地位较高的人会有特别的位置,而在墨西哥,大家都是随便就坐,没有特殊的位置。
就坐的位置在中国体现了地位的不同,比如长辈、上级应坐在主位。而在西班牙语国家,长辈和晚辈,上级和下级之间,都倾向于平等相处,而在位置的选择上,自然就没有太多的讲究。
另外,空间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人与人交谈时距离的差异,在中国,人与人交谈时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交谈时距离很近,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亲密的关系。而在西班牙语国家,交谈时人与人距离较小,且出于礼貌和尊重,交谈时双眼应直视对方。因此,如果中国人在交谈时保持了较大的距离,或者没有直视对方的双眼,会被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认为是不礼貌或者不尊重。
四、建议
跨文化交际冲突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率,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将从高校和留学生两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建议。
(一)高校方面
1.面向留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水平的限制,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人人际交往、时间观和空间观等方面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留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对外汉语课之外,高校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供留学生选修。
2.支持建立、发展校内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
在留学生人数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存在服务留学生的社团或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为留学生提供接机服务,解决生活难题,寻找语言伙伴等,对留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规模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许多留学生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社团或组织的信息。对此,高校方面可以提供资金、宣传力度等方面的扶持。
(二)留学生方面
1.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或学习目的地相关文化
留学生在来华学习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当地华人、学校提供的信息等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目的地的相关文化。在华高校学习时,也可通过加入相关组织、寻找中国语伴、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时间观和空间观等。
2.做到入乡随俗,互相尊重
在华学习、生活,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做到尊重当地习俗。比如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与朋友约会时,要做到准时,要尊重中国的餐桌礼仪等。
五、结语
不同民族、不同个体在人际交往、时间观、空间观方面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在中国难免会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为了避免这些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交际效果产生消极影响,除了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要做到入乡随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外,我们对现有的社会文化和观念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质,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承认矛盾,缓解冲突,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积极交流。
【参考文献】
[1]但海剑,陈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形成和处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38-441.
[2]蓝晨兴.跨文化交际冲突探析[J].现代交际,2016(08):53-57.
[3]梁星.跨文化交际冲突深层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8.
[4]马伟.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110-113.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3(01):90-92.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在国际层面的合作不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战略,开始积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不断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企业层面国家意识、社会文化情报意识薄弱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一些企业及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英语或当地语言能力不足,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雇佣当地劳动力时也面临跨文化管理问题。
1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是在交际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在对交际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是使人有效运用语言的知识和实际上使用这些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使人能有效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Canale和Swai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特定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强调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策略技巧的应用[2];许力生[3]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聚焦于语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如培养模式及模型[4-6]、培养策略[7-8]、测评体系[9]等。比如,王立非认为外语教学中对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原则应为既不完全依赖交际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完全排斥交际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比如,代礼胜[5]认为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为树立“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成“相互适应”的理念,以克服思维定式。跨文化商务交际指围绕跨文化商务活动进行的沟通[7]。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也集中在教育板块,比如,柳超建[11]在提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及路径。截至目前,鲜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研究,更未见有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企业层面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进行的实证研究。
2 社会文化情报
能够被五官所感知的即为信息[13],当信息被接收者用来做出某种判定、判断或决策的时候,信息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情报,即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解读和评估,被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答案,经历这一过程后,信息便转化为了情报[14]。根据蒋飞、郭继荣和王宁武[15]提出的社会文化情报框架,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信息,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与族群、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五种静态信息和社会热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三种动态信息。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根据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特点,笔者将动态部分调整为行业信息,即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行业需求、行业问题和行业热点。
3 企业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案例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就是基于此的学科,其教学多为案例教学,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基本意识。虽有案例教学,但学生对现实案例并没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挖掘其深层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引用当下热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共意识”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讨教学中构建公共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规避文化冲突的意识,最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公共意识的定义
公共意识“指现代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指孕育于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中,以公共生活为立足点,以公共伦理为准绳,以公共利益为旨归,以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为行为表征,以公民对公共领域认识和行为自觉性为基础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案例涉及的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着手,论述教学中公共意识的某些缺失和培养策略。
二、公共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案例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可少。笔者针对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百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虽调查范围较小,但也能以小见大。
题目一:如何看待“大陆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与己无关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认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对此行为的占6%。就这6%的学生深入调查,其反对原因基本为感性范畴。只有一个学生谈到,随行父母有责任维护公共领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论香港早有相关法律,单就香港市民的参与意识,就凸显出其文化蕴含的公共意识。唯其如此,才会发生冲突。因学生常见在大街小巷、集会、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随时随地便溺的行为,基本无人异议。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可以理解,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读这一事件时,则与公共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
题目二:如何看待中国大妈自发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学生对大妈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中庸态度。而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缺乏,即是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并不觉得大妈把广场舞“搬”到法国公共领域卢浮宫前有何不妥。
问卷调查显示,基本没人从公共意识这一角度对当下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推知,当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和措施,那么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与其专业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公共意识有些缺失,教学中就有培养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传统文化在公共意识的阐述方面不够突显。传统文化不缺公共意识,但是此公共意识的内涵明显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意识。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概念与时俱进,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对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案例教学刚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另外,缺乏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实中实践常流于形式,或比较匮乏。当问及“你认为目前公共意识实践教育状况如何”时,80%的人认为没效果,另外20%的人认为媒体进行曝光后有效果。现在媒体加强了宣传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笔者观察,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宣传和实践行动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学中,多固守从学习方法上探讨案例学习本身,很难跳出来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蕴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又缺少实践活动,在分析案例时,很难首先意识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个文化范畴内构建公共意识,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单就一门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有意图地构建公共意识,值得尝试。本文试图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实践,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
学生对公共意识来源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来源于学校的占45%,来源于媒体的占32%,来源于家庭的占16%,来源于公共环境的占4%,来源于朋友的占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如下措施:
1.精选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课堂教学,无法亲身践行,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文化差异、时代特色、学生兴趣等,遵从“新颖性与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原则。每次长假期间,媒体任务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识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甚至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如央视最近的做“文明人”广告,引导学生探讨。最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亲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结成册,供探讨学习。
2.结合德育课程,加强实践
“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德育课程一直都有,但为什么在经历长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学生公共意识还如此匮乏?这说明德育出现了弊端。要结合德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光靠任课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需要教育团队支持和协作。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可以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如,课后问卷调查、公共意识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3.家校联合
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过于宠溺,缺乏公共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离校后若缺乏实践和鼓励,学校德育大打折扣。况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识。“可以让子女反向引导家长……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把家长角色置换进案例,学生根据家长实际设计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遥远,并且家、校共赢。
4.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公共意识的学习和修养
只有教师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识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否则,其教育就只是空头文章,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公共意识是跨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更好地预防文化矛盾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走出去展现我们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走出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观照[J].理论与改革,2012(3):107.
[3]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9):323.
[5]张晓青.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04.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H319;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8-02
一、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发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行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个人或社会团体,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词汇与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大量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同时懂得相应的商务知识就可以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事实上,很多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感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在具体的商务实践中,他们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人持“线性”的时间观念,认为每一天都不重复,所以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还是持有“环性”的时间概念,以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圆环,可以循环使用。所以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就会表现出有些国家的人们商务拜会等非常守时,简单寒暄几句后即进入正题,而有些国家的人们赴约迟到司空见惯,甚至会谈好几个小时都只是喝咖啡、聊天,不会进入正题。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有一些禁忌等,如给中国人送钟是大忌,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想让人早点死。因此,如果不考虑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缺少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相关知识,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影响双方贸易的结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然而,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只是简单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这些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几年才在全国普及,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功底非常扎实,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很欠缺。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恶补方式掌握并积累了商务知识,但同时实践经验非常少。鉴于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商务培训班等,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利用各种机会到外贸公司或者跨国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商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于商务英语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实践知识。
(二)注重任务教学法的使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学生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制订一系列的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该计划,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最后得出自己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单薄,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模拟实际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练习一些商务技能。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商务礼仪的认识,了解到商务谈判的原则与技巧,掌握一定的谈判策略,同时还加强了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另外,通过让学生拍摄视频,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生活当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选修课,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大班授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愉快地加入到课堂建设中来。教师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学生针对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尤其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文化差异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以后犯错。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的选择是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的案例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获取,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编辑,选取一些与探讨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进行事先提问。教师的事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对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进行了训练。通常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由记录员来记录要点,由汇报人来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有效的保障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与学习平台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播放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及视频短片,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以及社会习俗。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像《刮痧》、《世界是平的》等电影片段,通过具体的情节来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录制自己的模拟商务活动的活动短片,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资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但是在课下,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名著、观看原汁原味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并且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题材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扩大了文化视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鼓励学生多和外教交流,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模式。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可以为将来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可定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语文化节和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和用英语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策划以及其他的语言问题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去口语角交流,提高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高校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以及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瑗.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2-33.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2.案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它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并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家。教师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西方的“文化中心论”这一枯燥而又难懂的概念时,我采用案例教学使“文化中心论”变得更加具体,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这样比平铺直叙地讲课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记。
2.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打破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不是一种定向思维,而是一种变通性的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变通性思维并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发掘事物本质。案例教学把学生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动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人生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突出实践性,客观地反映文化冲突的实际情况。
案例教学的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的意见或观念,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中西方见面时的寒暄语为例,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谈论天气,既可作寒暄语,又可用来打破僵局,通过双方的寒暄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中国人则经常以“吃饭了吗?”“你上哪去?”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多少有点触犯隐私的语句来与对方寒暄。案例教学使课本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案例收集与选择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在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当学生已经熟悉案例教学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3.1真实性和典型性。
一个完整的案例必须包含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反思与讨论等部分。要客观地描述人物与事件,要有真实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3.2可读性。
要点表述清楚,有连贯性、整体性,没有无用的资料。撰写案例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案例的复杂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无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3.3多样化。
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例类型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类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案例主要有四种类型:(1)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2)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3)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4)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收集与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几种类型案例的变换,保持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新鲜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案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跨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案例正好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4.1案例的引入。
教师上课过程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编案例,另一种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一些其他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弄清案例的背景。
4.2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必须提醒每组学生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案例讨论一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案例中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我们的决策标准是什么?哪一个方案是最佳备选方案?这一方案应该如何实施?何时将计划付诸行动?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帮助学生处理词汇及语法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3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对于同一案例,每个组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例如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而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时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及修改。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1.引言
我国英语教学历史已久,在英语教学发展初期,教师一直以教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目的。直到20世纪中叶,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发展给我国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交际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被引进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不能独立于文化教学之外,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包括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金虹2015)。英语专业教育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加强其在中、西文化间的交流能力对英语专业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已有不少高校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专业教学原则。《大纲》是我国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华维芬2010:28),其规定的教学原则也应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此外,根据我国跨文化交际学专家胡文仲先生对适宜本科生使用的教材的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绝大多数教材关注的重点(胡文仲2006)。
在国外,为了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均提出培养学习者“核心能力”(keycompetence)的重要性,其中“交际能力”、“全球意识”、“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都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内容。“核心能力”的提出直接影响了各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也推动着教材内容的改变。在上述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材研究亦不断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文仲(1998)、何道宽(1999)对跨文化教材的对比研究,迟若冰(2010)对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参考文献的分析,沈本秋(2012)对我国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的对比分析,索格飞等人(2015)对跨文化交际基础类教材和专业类教材的分析等。然而,从教材内容角度分析相关教材资源的研究并不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内和国际对外语学习者的共同要求,也是相关教材编写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对英语专业使用的跨文化交际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教材在体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的表现。
2.相关概念
2.1文化
“文化”一词包含的内容极其宽广,多德把文化定义为作为群体的人类的身份、信念、价值观、活动、规范、习俗、交流、伙伴和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部(Dodd1998:36)。克鲁伯与克拉克洪通过研究不同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总结出了164条可参考的文化定义(Kroeber&Kluckhon1952)。欧地和富兰克林认为文化体现在各种行为规范中,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呈现(Oatey&Franklin2010:15)。跨文化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把文化视作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并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和技术性文化。显性文化是自觉自受的文化,比如宗教;隐性文化是模糊的、意识程度低的文化;技术性文化是意识程度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文化(爱德华•霍尔2010b:166)。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学习该语言所折射出的文化,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学好这门语言是不可能的,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之中(胡文仲2004:8)。
2.2交际
交际是人们运用符号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Lusting&Koester1996:29),符号可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呈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在表征事物时,运用的“符号”不尽相同。比如汉语“树”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了各种本木植物,在英语中,“树”则以符号“tree”表示,二者虽指代同一种东西,表意符号却不同。此外,交际时运用的符号对交际参与者都应具有意义,如果一方参与者无法对相关“符号”进行编码,交际的成功性便会大打折扣。文化决定交际,交际即文化(爱德华•霍尔2010a:145),语言是交际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交际、文化、语言三者之间相生相融密不可分,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2.3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爱德华•霍尔所著《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大体有三种译法,分别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C),transculturalcommunication(TC)以及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C)。葛春萍和王守仁(2016)认为CC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强调文化交往,IC和TC都指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跨文化交际,强调文化比较。与葛春萍、王守仁不同,盖迪库恩斯(Gudykuns2007a:1)认为IC的涵盖面更广,指的是不同文化或不同文化人际间的交往,而CC则强调交际中“异文化”的比较。姜亚洲(2015:5)与盖迪库恩斯的观点类似,他指出,CC更强调文化之间的并存与比较,IC强调文化之间的交互,TC强调普遍价值。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我国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胡文仲2010)。
2.4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恰当、有效说”(Wiseman2003;Perry&Southwell2011;张卫东、杨莉2012),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情境中,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能力。第二种是“多能力复合说”(Bochner&Kelly1974;Byram1997;文秋芳1999;陈欣2012),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异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等能力的总和。我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日趋增多,涉及范围也日益扩大,总的来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和培养方法的研究较多,对跨文化交际教材与跨文化能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事实上,教材是联结教与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应体现在专业教材上。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解答: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内容在文化知识呈现、文化意识输出、交际实践训练上表现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对象的标准为:由国内学者编著、2005到2015年间在国内出版的、供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述类教材(以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基础理论,传授基本方法为主)。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筛选出13种教材,并从中随机抽选了五种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跨文化交际教程》(刘凤霞2009);《跨文化交际学教程》(黄永红2010);《跨文化交际学》(熊丽君、刘学华2010);《跨文化交际学》(陈国明2009);《跨文化交际》(李建军、李贵苍2011)。
3.3研究思路与方法
外语教材的研究可从教材外部或教材内部进行,外部研究包括对教材介绍、封面、前言、目录、教学目标、教材可操作性的研究;内部分析更加深入,包括对教材内容、教材系统性、思想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研究(McDonough&Shaw2003:61;McGrath2002:31;Grant1987;Breen&Candlin1987:14-28;Cunningsworth2002:1-2)。本文是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属于内部研究。教材内容分析维度将以张卫东和杨莉(2012)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为基准。之所以参考该体系,考虑有三:首先,该体系建立在调查测试基础之上,调查范围广,被试人员背景丰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次,该体系以中国外语教育为研究视角,符合本研究的旨趣。最后,该体系包含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实践三个维度,对应了《大纲》中理解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该要求也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4.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种跨文化交际教材在文化知识呈现、文化意识输出。
4.1文化知识呈现情况
总体来看,五种教材较重视对中国文化知识、对方风俗习惯、双方文化差别的介绍,对交际对方国家层面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介绍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五种跨文化教材中的四种都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一些教材在编排内容的时候,把某一具有可比性的中、西文化各列章节详述,十分清晰,比如熊丽华和刘学华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对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李建军和李贵苍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对中、西文化渊源的对比。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直接交流中,不了解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也是制约交际的原因之一(刘长江2003),我们在编制教材的时候,不应一概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授也应受到重视。另外,从表1可见,几种教材对目的语国家的概况介绍很少,且比较混乱,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对象应是“英语文化”国家,其他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在编著教材的时候,仍需有的放矢,不能什么文化都介绍一点,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的跨文化需求。最后,许多教材都缺少对目的语国家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介绍,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比如美国人注重自由、平等、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则提倡容忍、不好竞争、爱国主义(陈国明2009:63-64)。交际时,若不了解对方所持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很容易产生误解,最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4.2几种教材
在文化意识输出上做得并不理想。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我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陈国明2009:45)。我们总认为西方人是开放热情的,而西方人则认为我们是内向谨慎的。这都是认知中的“刻板印象”,长期以往,“刻板印象”很容易发展成“偏见”。我们在教材编写时首先要抛弃主观偏见,尊重每一种文化,保证对各种文化客观陈述。此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仅罗列各种文化知识、介绍文化现象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若不加解释,不善诱导,学生本身的文化认知与目的语文化一旦产生冲突,很容易造成偏见。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应该设定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对异文化怀有宽容、包容之心,在积极主动地交际过程中要尊重他人文化、习俗、习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五种教材中的四种都提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设,而“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这一维度都在该部分中体现。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强调交际时的开放与和谐。
4.3交际实践训练情况
五种教材都在各章节设置了案例分析和讨论题,对学生的交际实践训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总而言之,各教材更注重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分辨或对比训练。比如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workingroupsononeoftheverbalcommunicationbehaviors—findcultur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makeananalysisoftheresult。具体的语言和非语言得体交流的技巧、策略训练很少,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检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也应关注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李建军和李贵苍(2011:134-144)在所著《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六个原则,并附案例详述在不同情境中如何正确进行交际,该章节的内容很值得借鉴。葛春萍和王守仁(2016)曾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首先是语言基础教学,包括词汇、语法、语义、语音、拼写、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在语言基础教学上嵌入社会文化因素……”可以说,五种教材并不热衷对语言的训练,就内容而言,“跨文化”所占比重大于“交际”。
[摘要] 跨文化的医护职业英语沟通逐渐成为医护领域发展之必需,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当前,在文化移情中存在词汇障碍、文化定势障碍,对文化差异理解不足等问题。但是通过设置语境对词汇进行文化渗透学习,将CGFNS考试内容和医护情景剧融入英语教学来构建英语文化学习环境,并逐步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和专业英语词汇资源库,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移情能力。
[
关键词 ] 医护职业英语;文化移情;跨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62-02
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涉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和医护职业英语沟通的双重能力才能够有效顺畅的对跨国籍的病患进行多层次、多体系、全方位、高水平的医疗诊治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的跨文化的医职业英语沟通能力,已逐渐成为医护领域发展之必需。
1 文化移情是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的关键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双方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置身于对方文化模式之中的一种有效沟通能力[1],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在思维方式、文化符号、语言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显著特征,它要求交际者要具有用异国文化思维从而有效的进行多元文化沟通的能力,医护领域的多元性使得文化移情成为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2 在文化移情中出现的问题
2.1 词汇障碍
文化移情,语言是关键。语言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词汇量不足影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移情效果。对于医护专业的学生及工作人员来讲,词汇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影响交际效果,即使医护人员懂得在某处护理场景进行文化移情处理,但由于词汇储存量的欠缺导致文化移情不能顺畅达意和有效沟通。常用英语词汇是英语交流中的基础词汇和必要因素,专业词汇是医护领域医护与病患沟通以及医护领域合作交流的语言必要工具,这两种词汇缺一不可。而很多身处跨文化环境的医护工作者在这两种词汇的掌握上均有不足,因此即使具有文化移情的意识和常识,也无法顺畅的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造成工作中沟通障碍。
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欠缺理解也影响文化移情效果。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两种文化的交际就是两种不同语言中词汇所承载的的文化的碰撞交流,词汇作为信息传达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对词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欠缺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2.2 文化定势的障碍
文化定势思维,容易造成人们对某一特定群体较复杂的固定的看法。比如,定势会让我们认为所有英国人都具有孤傲特质,与他人格格不入,美国人更讲求实际,瑞典人不愿意与人交谈,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甚至有些人认为西方人都很开放随便。这些文化认识的障碍造成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对病患的错误认识,从而不利于工作中沟通的开展。
2.3 对文化差异现象了解不足
在医护职业领域中,即使具备跨文化移情的意识,但是由于对这种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容易受到本民族文化的负迁移影响,从而忽视了在跨文化医护交际中的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特点、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从而造成护患、医患矛盾以及对移情的适度性把握不准的问题。
3 解决文化移情中问题的对策
3.1设计语境词汇记忆法与词汇的文化渗透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医护领域专业文章的阅读、网络医护英语阅读、医护情境的英文电影等资源的学习, 增强对异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这种声文并茂的语境中强化词汇的学习和使用,增强记忆的同时也了解了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熟悉在不同语境中对词汇的语用功能的使用。将基础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均融入医护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文章阅读的语境中,有利于文化移情中语言的熟练应用。
3.2 将CGFNS考试内容选择性的引入英语教学
3.2.1逐步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将CGFNS考试内容融入英语教学和医护英语学习中,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培养跨文化的医护专业技能人才,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参考资源,尤其为医患、护患的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案例分析、做法和语言表达的学习参考资料,能够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语言、文化、专业三融合的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当前,有关医护领域中跨文化的案例双语分析的资料少,从护理专业和英语专业真正结合来建立CGFNS资源库的尝试是英语学科与医护专业深度接轨的创新尝试。这种案例库建立的关键是需要护理专业与英语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密切合作、商讨和筛选,从而进行医护行业中文化语言的差异总结。目前阶段,没有专门的从CGFNS考试中提高多元文化能力的课程,因此,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需要两个专业的教师各跨入半步的深度合作研究。
3.2.2 建立专业英语词汇学习资源库以往的护理英语教学多采用让学生背诵专业词汇和对话学习的模式,由于缺少实际语言环境的记忆辅助,学生记忆起来枯燥无味。但是如果引进CGFNS考试于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任务引领教学法,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逐步渗透到课堂护理英语教学中,试题中涉及到护理真实的操作环境,词汇有了环境的土壤,记忆起来更加深刻,达到扩充医护专业词汇的效果。例如:The client complaints a continuous bladder irrigation (膀胱冲洗)after a transurethral resection(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jor goal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护理措施) related to the irrigation。
A.Recognize signs of prostate cancer( 前列腺癌)
B.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Maintain catheter patency(导尿管通畅)
D.Reduce incisional bleeding (切口渗血)
专业词汇在题目所涉及的专业护理环境中逐步积累起来,让学生的专业与英语学习都有了真实的环境土壤。
3.3 加强对医护情景剧的学习,创建文化环境,提高临床移情能力
加强英语课堂的医护情景剧欣赏的教学设计,对于已经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情景剧的欣赏和学习,例如《实习医生格雷》。学习不同医护情景的经典对白和句式表达,不断积累目标语文化,比如患者所在国家中的民族性格、交往规则、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了解患者所在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禁忌、学习在医护工作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自身在医护职业领域中的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克服文化定势的思维障碍,提高语言使用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移情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4 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质,全球一体化赋予了时代多元性,时代的特点让跨文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提高医护人员在医护职业发展中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职业沟通的关键。打破对异国文化的盲区,从词汇和CGFNS内容中学习鲜明的案例以及其中渗透的文化和词汇,医护剧中情景式的职业英语表达和异国文化中医护知识的应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技能实践和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及沟通技巧。能够切实的为医护人员迅速的提高跨文化职业英语的沟通能力,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需求。
[
参考文献]
[1]易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4(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