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1: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7-01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1.1 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学校要深入企业、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进行分析、研究与磋商,将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锻炼与企业结合起来,走校企合作之路。
1.2 坚持开辟新路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校企合作为职校办学开辟了新路,在注重教的同时,渗入了产业的因子。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强调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识规律。
1.3 坚持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要灵活调度教学与生产的安排,既确保生产任务的及时完成,又使学生和教师得到锻炼。
1.4 坚持学校管理与企业规范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决定了学生的双重生份,要求对学生实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措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长。
1.5 坚持合作互利
学校有一批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双师型”或“多师型”人才,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长处,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
2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改革
2.1 计算机平面专业毕业生要求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综合素质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就业前景乐观,可以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工作。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授课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 推广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技术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
2.3 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通过对学校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
2.4 课程体系建设
改变已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制定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体系”、“电子教案”及“课程考核体系”。
3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方案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否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建设是关键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熟练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训内容广而新并符合科技发展的最新要求是现代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应体现出一个“仿真―生产”一体化理念,在功能方面应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增建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建设方案图形图像实训室的功能。
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动画、计算机平面设计”等相关调和提供实验、上机场地。
可完成的实验项目: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入实验、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出实验、语音输入输出实验、数据压缩、解压缩实验、光盘刻录实验、3Dmax应用实验、Photoshop应用实验、AutoCAD应用实验、Flash应用实验、Corel draw应用实验、illustrator应用实验、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制作实验。
教学软件:Windows 7、Photoshop cs5、3Ds max2012、coreldraw简体中文版、dream-weaver cs5、Flash 8、illustrator cs5、会声会影x12、office 2007,添加高亮投影机或大屏幕液晶电视机。
4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与平面设计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除了能完成校内学习、实训等任务外,还能与合作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从企业中得到一定的平面设计任务,为他们完成一定的项目,实现“产学结合”的理念,这样既帮助了企业,同时让学生在项目制作和完成过程中体会到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使他们明白今后该学些什么,如何去学。因为他们有了为什么而学的目标,还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动力。通过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会充分发挥它潜在的作用,正向发展下去,可以跟合作企业的平面设计公司相联合建立下属分公司,专门承揽一些平面设计和制作任务。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平面设计和制作水平,使中职学生更能把握目前市场动态和前沿的设计思路,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能为“工作即能用”的企业用人思想接轨,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诚信、敬业、有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要依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会计相关岗位必需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在专业层面上应强调实训课的开设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及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层面上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要求以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重视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二、清晰改革内容
(1)课程建设。一是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统一课程标准。二是按照会计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要考虑两点:其一,理论课程要紧跟新会计准则,注重会计证书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必需和够用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会计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其二,实践能力培养要满足会计岗位需要教学课程体系要求,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技能优先为原则,注重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2)会计手工模拟试验室。由示教桌、学生试验桌、会计工作流程图、教学试验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手工模拟试验室分岗位(会计主管、会计、出纳)手工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通过手工账务处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与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会计电算化模拟试验室。学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模拟试验室,按照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流程的要求,通过模拟试验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核算和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完成账套的新建、账簿的启用、初始化设置以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到过账、结账、生成报表,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4)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由ERP沙盘模拟训练课程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设施、教具等设施组成。在企业ERP模拟试验室,针对生产企业,将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合形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5)校内外实训基地。方案一,学校提供实训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记账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由记账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第一个月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整个会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该企业以往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二个月开始由学生独立完成该企业凭证、账簿、报表和报税的过程,整个过程由指导教师负责把关。方案二,申请创办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真实企业,在银行开户后从银行购置支票等各种真实的结算凭证供会计专业学生训练,并从税务部门购置发票指导学生填制后再定期缴销。方案三,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定期扫描、拍摄经济业务的附件(隐藏企业的账号等需要保密的信息),建立附件贮存库,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6)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加大专任教师”双师“培养力度。二是建立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三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并设立奖励专项经费,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四是引入兼职教师。一方面应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从中选拔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另一方面从企业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会计实践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中,理论课讲授时,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挂图或是简单的教具,无法将具体器件的结构看清看懂,尤其是在起动机、点火部分等。往往要等到下一个教学周期才能进行实践教学,而之前所学的一些皮毛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所剩无几了。
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性也过强。以点火系统为例,现在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车上都采用的是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统,而大部分的教材中还依然是以机械控制为主,并且内容多偏重于对汽车点火过程的原理分析,忽略了对结构的介绍以及对故障的分析,对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没太大的实践意义。
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其他阶段的学生强,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在实训过程中通常是以某部分的工作原理为主线或以某具体故障为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实训时只知道要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无法触类旁通、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
2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一般都会从事一线装配工作,少数会选择汽车维修。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定车型,并有目的性的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如对电源系统,蓄电池部分可忽略蓄电池内部结构,强化蓄电池的拆装以及故障判断;发电机则应将发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起动系统中,起动机是属于汽车上比较贵重的元器件。因此在汽车起动的时候不能连续起动,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起动机又不工作,所以必须按照各种不同情况对起动机的结构、工作特点、故障等进行系统的讲解,尤其是平时的维护方面。除了传统的几个电器系统之外,还应将空调添加到电器系统中。因为现代汽车基本上都装备有空调,在实际工作中过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对空调进行维护维修等,学生必须了解空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设置日常生活中关于汽车电器故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边放置了一晚,第二天汽车却无法起动,经检查是因为蓄电池电量不充足,请问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讲解完蓄电池这一部分内容后让根据所学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至全国各地,有来至城市的也有来至农村的。城市的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对汽车电器有一定的了解,而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汽车电器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对待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城市的学生,为了保持他们学习汽车电器的兴趣,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关于汽车电器前沿的知识、电器发展的走向以及分类模块等,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针对汽车电器的了解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试着解决,通常城市的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积极性,在他们自己探索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知识面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也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农村的学生,可全方位的向学生介绍汽车电器的发展历史,向学生展示汽车电器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学习汽车电器知识的欲望。
评价体系多元化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几个方面来体现。构建中职生评价体系需要遵循指导性原则。我们在构建中职生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一些调查问卷和测评试卷得出的数据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老师的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方能得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结果。
在课堂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有组长和成员组成。对学生只是掌握情况的评价以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员互评、自我测评组成,并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两个模块,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其特点导致中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力远超过其他专业。
(一)年龄差异大,生源构成复杂。
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介于18名6岁之间。以我校2012至2014级77名港澳台侨在校博士生为例(见表1)。这些学生入学前身份各异,从学籍表个人简历一栏可以看出,其中有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医师、西医师、国外中医学院校负责人、养生从业者(如:保健按摩师、健康咨询、保健药品研发、美容师等入音乐家、会计师、机械师等(见表2)他们出于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渴望与热爱,选择进入我国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
(二)中医文化底蕴匮乏。
中医文化融合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军事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以2012至2014级博士研究生为例(见表3),我们的学生来自英国、马来西亚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特别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他们即便通过一到两年的汉语言学习,亦很难接受中医药理论知识。
(三)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中医文化底蕴的匮乏,留学生在几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后,仍普遍呈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而且,中医理论与常识性的西医认识常相互碰撞,令留学生们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问题将直接导致留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目标各异。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业的留学生构成了中医学习的不同需求。如应届毕业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把中医学作为今后从业的方向;西医师,希望将中医方药糅合进平时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养生从业者,希望深入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据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体验加以完善,而向境外推广;另外,有一些留学生因为自身疾患而有中医求诊经历,在求诊过程中探寻中医的理论根源,希望能更好的为自己与家人提供保健方法,或就此转行。
二、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培养出国际化通用人才。但是,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在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
(一)培养目标难明确。
面对文化层次、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各异的培养对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国内尚未有关于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来规范培养过程,这直接影响了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难合理。
1.中医经典课程。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但是,中医学经典是中医学的起源与精髓,对临床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医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因此,如何在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挑选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切实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献;如何开展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成为难点。
2.人文素养课程。医学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教育。境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与国内不同的见解,同时,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点,如何设置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在境外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又能有助于中医文化的学习,成为难点。
3.西医类课程。国内的中医教育,有的存在中西医内容比例不当的弊端,缺失传统中医特色由于各国的卫生法规、政策的不同,中医在各国的执业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大多数的国家、地区,中医执业者不可从事与西医相关的活动,如西药处方,实验室检查等。但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中,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普遍应用于临床,西药的运用在医疗环境中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设置西医类课程,既避免通才教育的难以实施,又使学生在执业中不处于被动,成为难点。
(三)中医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难打造。
开展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师是骨干。留学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国际活动能力。中医界目前面临着学科术语国际语言标准化的问题。中医学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炼论述,如何将这些知识用外语,通过符合境外文化内涵的表述,使留学生理解领悟中医精髓,成为难点。
三、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与措施
留学生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为了增强中医院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办学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一)确定“实基础、强临床、重经典、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从医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七个领域提出了60项指标。在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从中医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的自身特点出发,又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境外学生学习中医明确的目的,即可独立进行医疗活动,确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国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
(二)制定“多中医、多引导、多见习、多实习”的教学计划。
中医教育要突出中医特色,要遵循中医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要立足于中医本身,增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需要。对于一些西医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选择性的删除;对于一些西医临床课程,如:西医内科学、医学影像学,选择的削减课时。对于一些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重视其实训课的教学。
(三)打造具备双语能力,教学水平一流,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高级到低级”的学科层次及教学力量梯队来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旨在将境外相关行业的人员借助“海外名师”、“引智计划”等平台,邀请至境内授课。“走出去”旨在为教师搭建更多诸如“公派出国”、“国内外英语授课培训”、“科研合作”等桥梁,将教师送至校外交流与学习。
四、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评价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问题展开了阐述与理性分析,找出了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思考
我国中医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1 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机体的整体和谐,其临床实践力求使人的脉络、气血等达到平衡,并将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思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医学在划分事物的归类以阴阳为原则,而在认识事物的相关性则以五行为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思维辩证的综合体现。
2 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2.1 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 2 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
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2.3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
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 应对措施
3.1 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根据学者邢玉瑞的论述,中医的原创思维体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问题语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逻辑起点,从主体体验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来把握对象间的关系。以上思维要素维要素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直觉性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将对象世界规定为主客不分、大化流行的和谐整体,而其辩证性则体现在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上。形成了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象思维”。
3.2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
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个人自学课程,在时间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医学典籍、“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特点,必须保证开设时间的严格性和学习时段的充足性。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木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志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一“阴阳学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牟固。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髙中医系同学的兴趣。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匡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中技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程的重要性
技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壮大生产一线工人队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技工教育,学习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得到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完善自己且实现人生价值。
服装结构制图是技工院校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服装设计到服装制作之间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是服装制作的根本依据。因此,学好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包含美学和数学的课程,在制图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得到适合人体穿着的服装尺寸,需要用美感绘制出优美的服装曲线,使人穿着后体形更为完美,达到修饰人体缺陷,强调人体美态的作用,因此学习服装结构制图需要一定的美术和数学基础。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难以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根据这些特点,如果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模式,那么学生更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甚至以厌学的态度应付学业。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思路,结合主题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服装结构制图于主题教学法基础上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应用
(一)现今普遍使用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法
在服装行业中,纸样制作是多年来沿袭师徒继承、经验积累的方式进行服装生产的重要手段。纸样设计师只需凭个人经验及对服装造型的感觉,就能绘制出服装纸样,但这都是经验的传授,对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多样化的需求是极其不适应的。
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研究纸样制作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纸样制作,了解服装的平面结构及生产裁片。院校教学主要学习绘制报考技能证常考的款式,如女西服、女西裤款式,这些款式是锻炼基本功最好的款式,但学生做多了这些款式,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会缺少对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学生正处于积极向上、激情洋溢的年龄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枯燥的课程内容会消磨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本来就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产生对学习更多的反感心理。因此,需要设计系统性、规律性,同时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法。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以研究且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整理所学基本知识,为自己建立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获得自由且完整的自我思考体验。主题教学法是动态的,教师会设计一条主线为教学基本模式,学生将跟着主线不断展开思路,因此这种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是能动的,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服装专业。
本文所述的教学法是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与服装缝纫基础三门课程结合应用的服装专业教学法。根据主题教学法,设计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如图2-1所示。
图 2-1
确立主题。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能反映学习进程中本质问题的主线,本文将主线确立为毕业设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经历、喜好确立毕业设计主题。
构想阶段。学生针对主题风格,寻找灵感来源。从艺术文化、人文历史、生活环境、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加限制地进行自主探索研究。
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前阶段的构想,使用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技术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工艺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各种工艺技术与方法把作品呈现。
展示交流。学生需把整个创作过程和最终结果展示出来,并通过自我阐释把作品内涵与公众交流。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一)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应用前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
采用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前,需要先把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任务完成,才能进入主题教学法课程。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学习,或者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将无法进行。
服装结构制图一共需要学习三个学期,从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需要进行以下五项教学:(1)“原型板”的教学;(2)省道转移法的教学;(3)固定款式的教学;(4)款式变化的教学;(5)立裁的课后兴趣班学习。这五项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实行“理论―实操―理论―实操”的循环教学方法。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服装专业时,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制作服装的想法,因此要利用这种对专业的新鲜感和热情,让学生尽快制作出服装。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好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按照老师设定的款式要求制作出服装,最后通过讲授一些款式变化,让学生消化基础款式的知识点,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提供工艺制作的技术支持。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基础学习后,学生就能自行制作一些基本款式,以及一些由基本款式演变而成的款式。但对于款式变化较大的,还需要加强训练。在第四学期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我思考能力。
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服装专业的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再进行细化(如图3-1所示)。工艺制作阶段在整个课程的安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中打板或立裁是设计和制作的中间环节。学生的设计各有不同,结构制图课需改为以指引为主,针对不同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利用打板或立裁手法,反复尝试,制作出作品。
图3-1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要点
1.团队教学,学生以组为形式。
由于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是由三门课程结合而成的(如图3-2所示),共同确立教学主线,指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必须是针对前期课程所拟定的,让学生能更好理解并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情况,分阶段地逐步进行指引。由于结构制图课程为中间环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指导时需熟悉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以及工艺水平。学生以组为形式,一人或两人为一组,自行确立主题,教师指导每组的作品,这样作品量不大,能有效保证作品的质量。
图 3-2
2.注重纸样研究过程,对纸样进行反复调整修正。
如图3-3所示,纸样制作和立裁手法需结合使用,并且做出样品后需要反复调整纸样,做出样品后需要与设计图进行对比。若与设计不符,需要再次调整纸样,直到与设计图相符合,并且穿着后形态美观,结构线条优美。
图 3-3
3.注意基本款式变化为其他款式的指引。
基本型是在主题教学法课程之前就需要学习的,在进入主题教学法后,由于所有款式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会出现设计失误,即设计的服装是无法制作出来的,也会出现设计后不知如何打板的情况,因此,需要因款式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指引。
4.分阶段性进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