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篇1

行知先生在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对西方教育思想进行吸收提升的基础上,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他的德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教育发展到今天,他的这种思想对于目前德育的改革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所追求的德育目标跟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德育的本质,直接源于道德的本质。我国传统德育视教人做人为德育的根本。只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才能塑造出真善美的人格,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陶行知所提倡的真善美的德育目标和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完全吻合的。

在坚持德育为宗旨的同时,陶行知还把德育和社会主旋律的要求相结合,把道德的作用上升到“做人之根本”的高度。从陶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分析,中国正处于国家多难、民族危机之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基本素质的提高应当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其中品德是一个人素质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也将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二、生活德育是德育理论的实质

陶行知先生的老师杜威,也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他认为,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福利,增进国家秩序的稳定,使学生的道德教育适应他所在社会的要求。陶行知继承了杜威关于学校生活与社会相联系的思想,但不主张把社会的某些做法搬进学校,而主张把整个社会当成大学校,因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陶行知是超越了他的老师杜威的。

1.“教育是为了生活”,这才是生活德育的核心理念

我们常常说的德育要以人为本,就是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活的变化,使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德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各种品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生活品质,人们凭借这些品质走向更好的生活。德育是为了给人类更好的人生和生活。德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德育要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让学生受道德的教育。

2.德育要从生活中来

现实的生活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全面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可以全面地占有社会生活经验。陶行知所提倡的德育,强调了德育必须源自生活,健康、劳动、科学、艺术都是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的目标。社会革命的生活即是社会革命的教育。怎样做到德育从生活中来呢?首先,德育的主题和素材应该从生活中选取,要选取生活中孩子们经历过的事情,让他们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去感悟,从而激发他们对道德的思考。其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尽可能全面,而不是选择其中一部分典型的来思考,忽视那些小的细节。在德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有所回避。最后,德育的内容要按照生活中的逻辑来选择,而不是为德育而德育,按照知识的前后逻辑编排德育的内容。

3.德育要回到生活中去

德育源自生活,终究还要回归生活,受教育者通过在生活中的体验,来改变和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所以,德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思考和探索,让受教育者对生活有积极的回应。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有效进行,受教育者才能在德育过程中体会到,从而转变成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成为他的道德行为。

如今,我们的德育现状已经十分让人担忧。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德育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成了纸上谈兵。甚至对于很多人而言,提到德育就会感到反感,因为他心中所浮现的画面无异于作秀。这样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德育的进行,而且扰乱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完成道德的教育。生活是多向的,有些生活是向上的、健康的,是有其积极教育意义的;而有些生活则不仅没有正面教育意义,甚至对受教育者还有负面效应和反教育作用。不健康的、不道德的生活只能培养出不道德的品质。所以,在德育选材不回避消极方面的同时,要多在生活中发现它积极的一面,让受教育者来反思,从而改善他们生活的价值。

三、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重视社会实践

这是陶行知德育措施的立足点。只有重视了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接受德育。

2.集体主义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的方法

篇2

从古至今,杰出的教育家都无不重视德育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不例外。他毕生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一直很关心德育问题。他的德育思想博采中西方德育思想之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并且来源于其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气息。因此,学习、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高校德育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首先,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教师之家,幼承庭训,6岁蒙馆,接受了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他的德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之中,吸收了传统德育中的合理思想。如他对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思想进行了继承,提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他弘扬了孔子“学做仁人”的德育理念,提出了“教人做人”的德育总体目标。

其次,陶行知对西方德育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创新。陶行知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基本特征”。①陶行知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借鉴,集中体现为他对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改造。杜威主张把学校办成社会的雏形,也即“学校即社会”,学校的德育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陶行知则认为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全部,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此理论创新为“社会即学校”,这样学校德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老师都可以多起来,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杜威还主张各科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并反对在教室里用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德育,认为社会实践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陶行知对这种观念进行了发扬,同样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教育密不可分,还提出德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较杜威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在德育方法上他也十分反对学校的德育修身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强调“非给学生种种学习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②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陶行知德育的目标

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③的德育总目标。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教人做人”,是陶行知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陶行知提出要培养真正的人,是“一个整个的人”,不是不完全、部分的人。这个真正的人,要具有健康的体魄,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金钱的奴隶,不依附于他人,能够专注地开展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等。由此可知,陶行知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来谈德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身处视野空前广阔和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由于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由于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学校和班级的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因此,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师院校前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对自身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对忽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忽视了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和提高,校园内学生损坏公物、偷窃财物的现象屡有发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和有“技术含量”;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犯罪行为甚至“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件”的报道不断刺痛人们的心。

面对这样的现状,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教人做人”为目标,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懂得个人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品质,坚定为社会发展、民族崛起努力成才的信念。

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陶行知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深刻的含义。“由真而善,由善而美,真是真善美的核心。”④所谓“真”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⑤的德育总目标,同时也是其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善”,指的是“智仁勇”,即我国古代提倡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德精神。所谓“美”,是“真人”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即建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陶行知所阐释的“真善美”的道德要求与我们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观呈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基本特征。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西方传入的道德观念;既有过去左的一套道德观念,又有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国家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道德颓废的现象”。⑥受此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明显,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难以产生为他人服务甚至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

面对这些相对老一辈来说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与自我,主动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以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教育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提出的“真善美”相结合的德育内容,正是要求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将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观要求的精神品质,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们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该有之行为和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四、陶行知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其德育的方法也有许多独到的创新之处,值得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其中他立足“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出总结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独具特色。

陶行知的德育方法是注重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教育法,也是学习法和生活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使教学双方在做上、实践中统一起来。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得到高度的统一,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⑦

从幼儿教育开始,教育者就在向学生灌输诸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但是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却一再出现有悖于上述行为规范的现象。如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的南京青年却被他救助的老人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而法院因为彭宇不能提供证明自己没有撞人的证据,判决其赔偿老人40%的医药费。此案一出,社会舆论激烈争论,而其流毒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媒体上不断报道的类似案件就可窥其一斑。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似乎一夜之间人人自危,于是就难免出现老人昏倒路边围观数十名成年人无人援手,只有两名7岁孩童上前搀扶的真实事例。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所进行的正面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当前社会道德实践中诸多与道德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在重视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他们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教育者在课堂上要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育的热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正确认识。通过列举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呈现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选择事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增加其他教育形式,如以劳动周形式组织学生去社区、企业工作实习、模拟真实情景表演、专题演讲、辩论赛等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以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共区域等为阵地,加强宣传布置,使其保持简洁优雅的格调、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这样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其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能力。

注释:

①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28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55.

③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23-924.

④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⑦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3]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

[5]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6]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7]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篇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早年留学,曾接受过美国进步教育思想,是第一批有留学背景的新派人士。陶行知德育思想不但对于指导当代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内容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一个整个的人”是指对我国态度友好,了解我国国情,勤奋学习、遵守法纪,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有所用的学生。这一德育目标的确立,使来华留学生的德育工作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属于思想范围的教育,区别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此类教育时,要根据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尊重留学生在来华以前已经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留学生建立对我国的友好态度,不可向留学生强加我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类,属于管理范围的内容,涵盖在日常教学、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留华毕业生对中国的态度直接来源于留学期间的德育观的形成。在留学期间接受过良好德育教育的留华毕业生,怀有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会更加关心中国的发展,更愿意参加与中国合作交流的事务。反之,如果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后果将会导致留华毕业生在国际合作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中国的态度不甚友好甚至敌对,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利地位。

近年来,一些留华毕业生不断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从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行的留华毕业生新春招待会的情况看,目前国际上有一支庞大的留华毕业生群体活跃在世界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他们正积极地发挥着他们的独特优势,在参与两国交流事务中起着良好的作用。而很多身居要职的留学生毕业生,则成为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为推动其本国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用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

1.生活教育理论是指导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理论体系中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

(1)生活即教育

留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广,对于留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师教生学的传统教育形式只是他们留学生活的一部分,更广阔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无时无所不在,生活德育教育同样也是无时无所不在的。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较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或是说教等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利用生活的力量,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

(2)社会即学校

留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但得到了更加广泛生动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环境,而且通过了解中国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不断认识真实的中国,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德育材料,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目标。

(3)教学做合一

首先,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留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材料。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特殊主体的反馈内容可以更好的对教师的信息量进行补充,反过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有的放矢的教育。

其次,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对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教学,学习,实践活动割裂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三者没有先后顺序之分。陶行知称这三者是“一条鞭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2.教师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陶行知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教师的素质可以反映所在学校的整体水平甚至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的言行举止将会成为留学生参考学校水平及中国国情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自身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要以“道德为本,智勇为用”。要做好留学生德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当率先垂范,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用实际行动起正确示范作用。

陶行知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认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可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尤其对待不同生源国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切不可有所偏向。

3.学生自治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明确提及学校应当重视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德育自治是来华留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留学生德育自治教育形式的采用,把留学生管理人员从处理留学生个体的琐碎事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实施自治的过程中,自治团体从团体内部成员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锻炼了成员的领导能力,也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

4.“小先生制”是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进行普及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用“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通过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实行的教育组织形式。

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面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信任危机。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教师关怀的力度,帮助留学生尽快度过不适应期;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小先生的力量。这里所挑选的留学生小先生一般是指来自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生源国,威信较高,年龄稍长,活动能力较强,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生。

“小先生制”是对教师教育形式的补充,小先生是对教师队伍的扩大。但是,毕竟小先生的实际身份是学生而非教师,所以教师既不能因为小先生的作用而放松对其他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能因为小先生的特殊身份而减对他们的教育。小先生的教育示范行为应当在教师的监管下实行,有效地引导,持续地监管可以保证德育工作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59-04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重要位置,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的许多职业教育思想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再次回到20世纪去体悟与借鉴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厘清职业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回顾

陶行知对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留学美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时的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核,它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认识到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反对仅仅满足于把社会中的东西拿到学校中来教育,即“学校即社会”,认为这是“易作假的生活教育”,只有把社会办成大学校,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把学校建成改造社会的中心,把学校建成文化的纽带和文化推广中心,才是真正理想的学校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同时,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等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为主,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院校纷纷成立,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领域除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外,已经扩展到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等。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我们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陶行知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开放,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虽然社会生活有好有坏,但只有参与了社会生活,才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他反对为教育而办教育,认为那样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就像是造了一道高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3]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旧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即中央统一领导,分层分级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内容均不以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为主,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使得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管理封闭,向社会开放不够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十分注意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衔接,如德国的“双元制”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企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合格的员工;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互促进,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培养雇主需要的人才;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技能培训需要。[4]无论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方式如何不同,职业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宗旨始终没变。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政府单向操控的体系之中,这种体系是基于政府对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充分调研和科学决策。然而,当前企业人才短缺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充分表明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情况的严重性。

(二)德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贡献力下降

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观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真理,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做真人”。“真人”是指为真理奋斗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为国家、为人类而献身的人。陶行知明确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5]

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经充分说明,不同类别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会有一些区别,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如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养成、理想信念的教育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成人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德性教育在各类教育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负责人乃至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训练而轻德性教育的现象,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使学生感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忽视师生情、同学情,不关注集体利益,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社会贡献力下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陶行知强调,“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转变到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上来。它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让学生学会知识,且要能会学,这样才能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及师资差异非常大,大多数职业教育由于经费的问题,在设置专业、聘用教师及购置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有些专业根本不适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设置,纯粹是为了迎合社会上部分学生盲目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专业还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教师聘用上只满足于课程的正常运转,不能兼顾教学水平及培养质量,部分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与“双师型”教师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自身从来没有涉足专业实践,缺少了“做”这个中心,何谈“教学做合一”;在实践设备的购置上,为了节约经费,往往购置一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这些现象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深思。

(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与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经逐渐重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均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中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但从地方政府对各类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各地区呈不平衡状态,除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现有的政策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显然不能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局面,职业学校的发展资金短缺,大量的实训设备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市场急需的人才无法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极大地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高校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而职业学校的技能性人才短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三、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其思想精髓历久弥新,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化、教育逐渐全民化、经济稳步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解放思想,顺应时展规律,学习和借鉴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进行全局规划、全面改革。

(一)以“社会即学校”思想为视角,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主,由此产生了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封闭,教育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发展缺乏活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不够等弊端。按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应尽可能地汇聚社会一切资源为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所用,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必须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行政校分开,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要逐步从“主导”向“引导”和“服务”转变。政府部门应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服务,给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其次,以市场机制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让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接轨,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接轨。第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特色明显,有利于对市场特色人才的补充,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视角,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脱离生活的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乃是实际生活的参与和改造,所以,如何生活就应该如何去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获得经验、改造生活的,那么,教育也就应该如何去指导人们去获得经验、改造生活。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市场的用人标准相错位。因此,职业院校应全面梳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需求的知识,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视角,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事情怎样做便要怎样学,怎样学便要怎样教,这个思想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二是学习要有情境和个体体验;三是“教”要根据“做”的体验来总结和调整。这对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在选聘教师时,要更加关注其实践能力,尽可能关注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已有师资,要提高培训力度,通过企业挂职、基层锻炼、职业资格证培训及人员分流等途径,努力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减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职业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示范课及学习考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以“生活教育目的观”思想为视角,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智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全面教育的现象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需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政策导向、课程体系及校园文化等手段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德性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才必先成人的道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课”。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及校园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用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展现出职业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6]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On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AO Xing-z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LU Yun-chao

篇5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蒙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蒙学教育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会利用生活环境

在幼儿园蒙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蒙学读物的名物常识类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蒙学读物中的名物常识类内容包括科技、农业、艺术和生活类知识,其内容多为贴近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易学易懂,幼儿容易接受。如,《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从“知某数 识某文”到“此十义 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简单明了。

2.蒙学读物的道德、礼仪类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同伴互动是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同伴互动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差异。如《三字经》中“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强调幼儿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千字文》的韵语形式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关注幼儿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引导,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运用,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较高,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蒙学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如,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将《三字经》中“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编成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改变传统吟唱诵读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动画形式,幼儿自主探索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让幼儿亲身体验

很多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如,将《三字经》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改编成话剧,孩子在边演边学中,不知不觉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将《弟子规》改编成早操,让幼儿在学习《弟子规》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寓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教师明白,蒙学教育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蒙学教育的启迪是深远的,它如同漆黑的天空中的启明星,使黑暗中探索的教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陶行知思想在蒙学教育中熠熠闪烁。

篇6

1陶行知的体育思想和当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是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迅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见证了中国体育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在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期间,要不断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使得个个面黄肌瘦,体质很弱,还有的几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多次强调要实行"康健的教育",时刻鼓励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醒人们注意休息。他这些看似平凡的主张可以看出他的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与目前实行的体育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化水平、科学文化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极速发展,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也逐步朝着现代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发展,如今推行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正是小学体育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健康是实现个人、团队和全体和谐生活的重要前提,陶行知重视体育,主张全面教育,倡导"三育并重",身体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总是把体育视为人的发展并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身体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最后,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可见,科学的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把师生活动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的个别教学,通过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予以补充,提高课的教学效果。

2陶行知体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2.1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弹性化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学者杜威,强调体育教育遵循学生需要,"健康第一"的主流体育思想,但在体育属性的认识上更加侧重于体育社会属性的探索。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在这一教学制度中,学生之间相互协同、共同进步,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

古代的学校教学中,受生产力和制度的影响,所以采取的是个别教学,例如官学、私学等教学形式,随着人们对知识的多方面需求,逐渐暴露出个别教学难以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计划性不强的弊端,学习的效率不好而且只适应少人数的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简而杂。由于单一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新时代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再加上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因此国内外教育专家博采众长各种教学理论,旨在最大限度的促进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改革后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集结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社会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学习形式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特点。诸如美国的特朗普制、"多元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等,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吸收了个别教学的形式。

2.2小学体育教学单位愈来愈合理化

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基本健身技巧,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虽然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类似,并力求照顾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但不可否认,由于学生性别、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存在差异性,现实的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组织管理松散,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在一个教学班级中实施相同的体育教学会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我们看到,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已开始向中学甚至大学体育借鉴甚至接轨,分性别、分专项的教学逐步形成,班级规模也逐步微缩,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也便于学生特殊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而"因材施教"。采用班级为单位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授课,不但保证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而且可以适当的扩大教学规模。陶行知的体育思想提示各个体育教师应该注重班级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组织单位的确立中药不断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也要尽可能缩小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性。

2.3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微妙化

陶行知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发展德、智、体外,还可以培养人守法遵纪、勇于拼搏、公正公平的优良品格,也就是说,他强调的体魄是德育和智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体现了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实用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小学生较早地接触网络多媒体,智力开发与兴趣爱好的获得往往与现代技术密不可分。

与其它课程相对注重知识的特点相比,体育课更为强调学生的感官,是一种体验性课程。现代教育手段因其具有形象的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在内的全方位展示,对于处于人格形成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户外教学相结合,依靠课件提供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环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远程教育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体育课具有形式内容多样的特点,单纯的校内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全部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针对学生每一个技术动作的错误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纠正。这时,利用其他优秀的校外资源,整合进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是对本校教学资源弥补,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教学组织形式时空限制的微化。

陶行知将体育视为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主流体育思想,强调体育应于社会生活相结合,注重教育与生活的关联。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和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具体体现为,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弹性化;小学体育教学单位愈来愈合理化;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微妙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4.

篇7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5-01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公民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他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观,他还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由此看来,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开始真正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期。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融合公民教育,让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受到良好公民教育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课课堂公民教育出现的问题

现今的科学课堂大多是以探究实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在亲身实践中总结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自身的公民教育培养意识不强。在课堂中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忽视渗透公民意识。第二,忽视“全人”教育。现实的情况是,注重人的个性教育,追求儿童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还没有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第三,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忽视科学课堂中有关“公民行为”的养成,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三、科学课堂融合公民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科学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挖掘蕴含在课程内容中的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治等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并注意运用公民教育的有效策略开展教学。如六年级“电和磁”一课,这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起着总领和铺垫的作用。要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够有问题可问,带着第一课的问题去探究接下去的教学内容。

(2)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群体认同感。科学课堂的评价方式大致由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组成,并贯穿课堂始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回答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减少学生对彼此的反感,不会因为某一个问题回答错误而其他同学回答正确增加心理负担,使学生群体认同感增强了。如教学四年级“动物的卵”一课,探究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并画在记录单上。每一组只有一张实验记录纸,在观察的过程中,组员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用他人的方法再一次尝试,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关于如何培养公民,陶行知先生认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通过自治,“学生可以养成三种主要习惯:一是对于公共幸福养成主动的兴趣;二是对于公共事业养成担负的能力;三是对于公共是非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从很多细节处培养,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捡树叶这一活动,目的是告诉同学们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学生去附近的环境走走,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课堂中公民教育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学生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这虽然是一个良好公民应具有的品格,但也应该把握一个度。在当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倾听,不要急于反驳或者补充,这是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时,组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2)每个小组合作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合作共同体之间是竞争合作的关系,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不是每一次所有的小组都实验成功,其实,探究实验的成功是相对的,成功虽然能得出结论,但失败的尝试能总结教训,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成功的法则可以分享给大家,让班级其他小组合作共同体能够共同学习,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拿出来共同讨论,让其他小组能够引以为戒。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如在进行熟鸡蛋观察实验时,应尽量将课安排在一两天内完成,这样,剖开的熟鸡蛋既不会坏掉,又能使每个班级用同一批的鸡蛋进行观察,节约了资源,让学生能够慢慢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五、结束语

总之,公民教育要始终立足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注意将公民教育与学生行为养成及科学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使之成为健全的公民。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的基本知识,更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公共生活环境,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注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教师在开展公民教育的同时,批判地传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使我国的公民教育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

篇8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一种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引入进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在开展教育的时候,注重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开展好课堂教学。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是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应用的。

一、导入生活情景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和学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为了体现出教育的生活性,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找到学习内容和生活现象之间的切合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更需要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改变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利用生活的联系来对知识点产生公平,然后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才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消费、金融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氛围,在进行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可以播放下面视频,“在视频中一个老人在超市进行购物的时候,超市没有对商品明码标价,因此造成老人错拿了商品,这样就造成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纠纷”,学生在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就会联系自己心爱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情景,就想要了解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解决,学生就会关注教师的教学,并且会配合老师进行仔细听讲,这样就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联系生活问题

在思想时政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问题不仅能够将课堂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然后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进行解决,就能够逐步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问题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且要有一定的梯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避免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以防放学生产生反感。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比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习消费必然就会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目前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你们在消费过程中是否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在面对假冒伪劣的产品的时候你们如何来进行权益保护?”“在保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是否会有阻拦的现象?”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深切的体会,在遇到类似现象的时候,就能够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开展生活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不仅应该局限于课堂中,还与生活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能够从抽象向具体来进行转化,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实践能力。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实践内容的选择,制定实践方案,开展具体实践,以及进行实践总结等,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时候主动性就比较强,能够主动对遇到的生活问题进行解决,在进行实践总结的时候。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每周让学生提交一份实践报告,跟踪学生的调查过程,这样就能够提升社会实践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上的物价有所了解,并且对影响物价的因素进行探究,因此就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周边的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十年前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并且上网查找资料类分析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当今社会物价上涨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房价,许多学生也常常会困扰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房价在近十年内发生几十倍的增长,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今已经成为了奢侈,在调查中学生就会对“泡沫现象”等问题进行了解,对于影响物价的因素也会有深切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李毅.《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践行》,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9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篇10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6-02

如果要问: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诞生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乃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似乎都有较大差异的两种教育思想有关系吗?笔者的回答是:有关系,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共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揭示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简单地概括,即“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对这句话的意思,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解释是:“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容。”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同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哲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得到了与陶行知先生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相同的结论。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取必须从实践开始,真理的形成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在人类知识真理的建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深知实践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提出“教学做合一”:“就是会者教,不会者学;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光学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他提倡在彻底的教学中“教学做”应该是一体的,不能够分离。陶先生又说到:“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还说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陶行知先生以上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了解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陶行知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的言论,这里不再赘述。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些主要思想的描述都离不开“做”。提出“做”是“学”的中心,是“教”的中心,显然说明了陶行知先生充分了解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这些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德国教育研究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比较研究部负责人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是对行动导向的简单概括。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质是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行动理论的假设。行动导向是个体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就是“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因而也提出这样的说法——做中学,做中教。

两种思想的思辨

显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虽然一个是东方的教育经典,一个是西方的教学创新,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或是说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理,而行动导向教学给出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前几年,不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而刚接触到行为导向理论还以为这一思想是“舶来品”,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后才知道行为导向理论的思想之根在中国。一个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要“做中学、做中教”,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人们在这时才能体会掌握知识的意义,才真正会产生追求知识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不易和满足感。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新知识,这是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学无法得到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通常表现为人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创造,获取一定创造成果的过程。人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不仅要想(思维),而且还要干(行为)。因此,创造教育把引导受教育者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才干作为创造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真谛。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应该说也是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岗位和技术工作,因此,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为目的并以行动为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则创造了一整套教学体系,或者说行动纲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领。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际上也是在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陶先生认为,让学生实践与教学过程是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更是以行动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在行动中完成教学过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理论共同揭示了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篇11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