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强化数字经济

强化数字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强化数字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强化数字经济

篇1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低温灭菌技术,具有低温、对物品损伤小、无毒等优点,对腹腔镜器械的消毒灭菌更为有效可靠。为提高手术器械的周转率,满足接台及急诊腹腔镜手术的需求,我科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对腹腔镜器械进行了灭菌消毒,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12月应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对腹腔镜器械进行了消毒灭菌,共灭菌387锅次,有效循环380锅。其中4次因物品潮湿、2次装载不当、1次机器故障导致温度过低等,而造成灭菌循环被取消。

灭菌机的工作原理及适应范围

当设备运行时,在真空条件下将60%左右过氧化氢定量输入灭菌舱内,然后借助室内放电电极加入足够的射频电场能,使之形成等离子态。其中具有高反应性的羟自由基,攻击微生物的膜脂和DNA,破坏其新陈代谢,从而杀灭器械上的微生物及芽孢,完成灭菌。由于灭菌介质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特殊,在灭菌结束后只形成简单的化合物,即水和氧气,因此没有二次污染的问题,且消毒效果也相当理想,既环保又安全[1]。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系统的灭菌范围较广,适用于绝大部分对热敏感、不耐潮湿和高温的器械或材料,对内腔1mm,长2m的聚四氟乙烯软管也可进行有效灭菌。

手术器械的准备

器械的清洗和干燥:灭菌前各种内镜及器械必须按消毒技术规范清洗流程彻底清洁。首先用流动水冲洗,去掉血迹和粘液等残留物,然后置于1:270多酶清洗液中浸泡5~10分钟,浸泡时将各钳轴节打开,将穿刺锥拆到最小件,充分浸泡。其次用软毛刷刷洗内镜各部件及弯曲部,对细长管腔的腔镜器械要使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将管腔及细小夹缝处水分吹干。待灭菌的手术器械和各部位均不能潮湿,否则造成灭菌循环过程停止。

器械的包装和装载:使用专用器械盒、无纺布或灭菌袋,将干燥好的物品进行打包。每包物品内均应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贴上化学指示胶贴。根据灭菌器的有效容积放置合适的物品,器械盒应平放在金属架上,不可堆叠。灭菌袋的透明面朝向下方,灭菌物品间留有空隙,不要挤压,不可接触灭菌舱壁、门和电极,放置好生物指示剂后关上舱门。

灭菌系统的操作

检查装有过氧化氢的卡匣是否装好,打开电源,根据物品种类和特性选择循环模式。①加强模式:对管腔类器械进行灭菌,内径≥1mm,长度<2m,灭菌需要65分钟左右;②标准模式:对管腔类器械进行灭菌,内径≥2mm,长度>1m,灭菌需要56分钟左右;③快速模式:对非管腔类实芯器械进行灭菌,灭菌需要40分钟。接着按显示屏的提示进行操作,有效灭菌循环结束时,会有长鸣音提示,同时系统会显示灭菌成功结束,并自动打印出灭菌流程各期参数,此时可打开舱门,取出灭菌好的物品并观察灭菌效果。

灭菌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记录灭菌的压力、时间和参数,用来判断整个灭菌流程是否正常。严格执行灭菌器的操作规程,检查灭菌剂的性状、灭菌物的性质、数量、干燥程度等。灭菌结束后,记录灭菌持续时间、操作者姓名和灭菌锅次。当灭菌出现失败时,会自动打印出循环被取消的信息,提示循环故障点,同时灭菌设备自动执行约10分钟取消过程。

化学监测:灭菌循环结束后,取出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胶带及包装化学指示袋,将灭菌物品上的指示卡与凯斯普提供的阳性指示卡进行对照,判断过氧化氢渗透情况,了解灭菌效果。若指示卡由灭菌前的蓝色变为对比色或比对比色更浅则为合格。

生物监测:每天第1锅将生物指示剂独立包装,放在灭菌锅下层最低处,将标准菌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进行灭菌后,置入生物培养箱(56℃)24小时后观察结果。如试剂呈紫色,为没有孢子生长,灭菌有效;如呈黄色,为有孢子生长,说明灭菌出现问题,应重新灭菌。

注意事项

保持待灭菌器械清洁干燥:器械初步刷洗后,立即用多酶清洗和超声清洗机清洗,彻底去除器械表面的有机物。研究表明,附着在器械上的有机物会影响灭菌效果。但是待灭菌的器械任何部位均不能潮湿,管腔需吹干后才能放入灭菌器[2]。

不适宜灭菌的物品:因布类、纸类、粉剂会吸收过氧化氢,影响过氧化氢的扩散;油类分子密度大,过氧化氢气体不易穿透,故以上材质的物品均不适用该灭菌锅进行灭菌。

按规定装载:贵重精密器械在进行灭菌前,要先了解是否适用该系统灭菌,以免损坏器械。选择合适的器械盒、外包装纸袋,用无纺布包装纸2层包装,化学指示条应置入每个器械盒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包装袋则用封口机封好。器械盒要平放在灭菌架上,物品不能堆积放置和超载,一般放置灭菌锅有效容积的80%;金属器械不能裸消,避免金属材质与灭菌锅内金属网锅壁接触,影响等离子的产生[3]。

结 果

本组使用CASP-80共灭菌387锅次,有效循环380锅。有4锅在真空期被取消灭菌,系统提示物品过湿,在程序运行3~7分钟即中断,然后取出器械吹干后重新包装进行灭菌,循环顺利完成;有2锅在真空期被取消,系统提示真空不足,取出一些较重物品后,重新进行灭菌,循环顺利完成;另外1锅是因机器故障致温度过低,待故障排除后,重新灭菌顺利完成。本结果显示,在每锅灭菌循环完成后,物理及化学监测均达标,每天第1锅用生物培养试剂监测机器的灭菌功能,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合格率为100%。

讨 论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精密仪器及腔镜手术器械较理想的灭菌方法。因其灭菌时间短,即提高了手术间和手术器械的利用率,也满足了急诊腹腔镜手术的需求。CSAP-80完全符合医疗器械标准,对医护人员和被灭菌器械较安全,使贵重精密仪器的损害降至最小,有效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与以往采用环氧乙烷或甲醛等灭菌方法相比,CASP-80具有适用范围广、低温、快速、对物品损伤小且安全环保等优点,且适合精密贵重仪器及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从而保证了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篇2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humanized nursing care in the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 resection

ZHU Zhengy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Beihai No.2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eihai 53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is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ls in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 resec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ho received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 resection in the anesthesia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4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6 cases).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ethods were us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humanized nursing mode was adopted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traoperative comfor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comfor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2.60%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36%.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 resection; Comfort; Security

?S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新兴的微创术式,以其切口小、流血少、恢复快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至子宫肌瘤切除治疗上[1]。但临床发现腹腔镜手术和其他开腹手术一样,同样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2],而这些负性的心理反应都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治疗与恢复,从而降低手术质量。为提高腹腔镜手术技术水平,我科从2014年起将人性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之中,使接受手术的患者均能积极地配合手术治疗,并顺利地度过了围手术期。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手术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90例,按手术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6例,年龄36~52岁,平均(45.32±5.24)岁;病程3~13年,平均(4.20±1.38)年;其中单发性肌瘤25例,多发肌瘤21例。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35~51岁,平均(45.08±4.32)岁;病程4~13年,平均(4.36±1.58)年;其中单发肌瘤23例,多发肌瘤21例。两组患者症状均符合《妇产科学》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均经妇科检查及B超或检查后确诊。两组患者年龄、婚育、病程、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分组已经得到本院医学伦理会护理分会的支持,并与患者或家属的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运用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按传统手术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主要措施如下:(1)术前人性化心理护理。尽管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在手术前每个患者都会存在强烈的生理和心理的强烈反应,都会关注术中会不会疼痛、肿瘤性质如何,一些年轻的患者对手术是否会对性生活有影响等顾虑甚大,这些问题会给患者极大的思想压力[4]。因此不少患者常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惧。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在术前一定要与麻醉师深入到病房中去探视患者,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如通过询问患者病情过程来了解其治疗情况。然后向患者介绍本院开展腹腔镜技术和担任手术主刀医师情况和已经取得的效果。同时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及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环节及注意事项等、麻醉方式及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方法,还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回答和解释。让患者通过对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技术的了解,提高认知水平,缓解患者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去接受手术:(2)术中的人性化护理。①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巡视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要用亲切的话语向患者问好并介绍手术室的情况,如告诉手术室目前的温度是多少(保持在22℃~24℃之间),手术的主刀医师和护士,腹腔镜设备及其他急救医疗设备等,尽快帮助其适应环境[5]。②为患者摆放舒适的。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要求,患者要取头低足高截石位,因此在摆放该时应在其患者的臀下放上一软枕,同时还要妥善固定四肢尽量避免患者局部位置受压引起不适。此时可一边用平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配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情配合手术。③虽然腹腔镜手术具有时间短的优点,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活动能力受到限制,许多感觉无法感知和表达,加上该手术均采用的是全麻方式,因此在麻醉前护士可通过语言交流及按摩、擦汗、捏揉、抚摸肩部、握手等方法,使患者感到亲切和温暖。来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3)术后的人性化护理:①手术结束后,巡视护士要及时为患者擦净皮肤上的血迹,穿好衣裤并盖好被子。过床时动作要轻,切勿剧烈震动,避免给患者带来疼痛不适;②由于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肩颈疼痛、两胁疼痛、皮下气肿等现象,对患者进行解释是因为气体尚未完全排净、刺激组织原因所致,待CO2气体完全吸收后可自然消失,让患者和家属放心。③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工作,详细告之手术中情况和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病情,腹壁切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热、痛等异常现象及时报告病区值班医生处理。若出现严重疼痛现象,可给予止血处理和镇痛药物[6]。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术中舒适度。不舒适是指患者存在恐惧心理,术中躯体难受、四肢有麻木感等。舒适是指患者对手术无恐惧心理,术中躯体无难受,四肢无麻木感。非常舒适是患者在生理、心理、心灵上均达到最佳的状态[7]。(2)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U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感觉不舒适有8例,感觉术中舒适有26例,感觉术中非常舒适有12例,舒适率为82.60%,对照组患者感觉术中不舒适有28例,感觉术中舒适有12例,感觉术中非常舒适只有4例,舒适率为3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发生率为20%~30%[8]。尽管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是以良性肿瘤居多,但因多数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子宫不正常出血、继发贫血、盆腔压迫症状和疼痛及生殖功能障碍等[9]。以往临床对子宫肌瘤均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步取代了传统开腹手术[10]。但不管是何种手术,均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因素,让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对神经、内分泌、循环等系统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的稳定状态和手术的顺利进行[11]。且相关症状的出现亦会增加患者心理痛苦,患者随之出现生理、心理损伤的恶性循环[12]。特别是术中的疼痛通常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加上多数患者之前并未到过手术室,对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和设备存在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如果一旦护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5-02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见术式,其疗效已获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但患者围术期常具有程度不一的负性情绪,明显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1~2],因此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接诊的患子宫肌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满足《妇产科学》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②经B超检查、妇科检查确诊;③均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④均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⑤均无具有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者。⑥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最低年龄26岁,最高年龄53岁,平均年龄(32.73±9.41)岁;平均病程(11.53±2.76)个月;肌瘤数目:单个25例,多个15例。研究组40例,最低年龄27岁,最高年龄55岁,平均年龄(33.12±9.62)岁;平均病程(11.62±2.91)个月;肌瘤数目:单个23例,多个17例。两组的年龄、BMI、病程及肌瘤数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主要为术前给予心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备皮,给予皮肤护理;帮助患者进行肠道准备,观察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术前叮嘱患者休息充分;注意保持手术室的温湿度适宜,做好保暖工作;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术后擦净皮肤,对患者的尿液、尿量、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患者简单的饮食干预。研究组4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护理内容:(1)术前护理:①病情评估及心理干预: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调查患者的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且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与手术的相关知识,以有效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4];②术前准备:叮嘱患者术前禁食12h,禁饮6h,术前晚上与手术当天清晨进行清洁灌肠;术前1d给予碘伏液对脐孔污垢进行清洁,避免切口感染,术前0.5h备皮;手术应注意避开患者的月经期,术前3d进行阴道准备,给予碘伏液冲洗阴道,2次/d。(2)术中护理:①心理干预:因患者处于陌生的手术室中,常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因此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疏导和安慰,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常规护理: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合理摆放患者,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构建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进行中心静脉输液与动脉测压。术中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好保暖工作,为患者构建良好的手术环境。(3)术后护理:①心理护理:术后责任护士应将患者接至病房中,为患者构建和谐的病房环境,注意保持病房的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保持病房的安静。同时,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的成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安慰,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工作;②呼吸道护理:麻醉未清醒者应协助其取去枕平卧位,头侧偏;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6~8h;术后通过叩背、雾化吸入、含片等方法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以避免呼吸道感染;③饮食干预:术后禁食,6h后如果患者没有不适则可给予流质食物进食,如米汤、鱼汤等;术后2d可给予高蛋白食物,1周可转为普通饮食;④导尿管护理:护理人员应助于确保管道的通畅性,对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进行详细的记录,且加强置尿管患者的会阴护理,叮嘱患者多饮水;⑤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敷料是否有血液外渗,皮肤是否有淤血,且患者是否存在局部疼痛等,以便对术后出血及时进行处理;若患者存在明显的皮下气肿,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且保持半卧位处理;肩背部疼痛者,可采用翻身、舒适、吸氧及安慰等方法促进缓解;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通过叩背、翻身及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叮嘱患者多饮水[5]。

1.3 观察指标 通过SAS与SDS量表[6]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分析,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越重,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法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法分析,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的SAS、SDS评分变化对比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有以研究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

2.2 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在中年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以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术式,其具有微创、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7~8]。

人性化护理理念以其倡导的在“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多方面的特殊见解,将临床护理工作与爱、美互相融合,有效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在临床护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对4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与对照组护理后,研究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忠秀,黄勇.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63-2564.

[2]杨帆,林英,罗秀珍,等.舒适护理模式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8):1266-1267,1279.

[3]何春琳,王玲丽,徐惠萍,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子宫肌瘤剔除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232-233.

[4]卢旭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89-2291.

[5]夏玲华.优质护理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816-817.

[6]王补青,潘娇平,王沁,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围手术期103例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16-117.

篇4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结构清晰、系统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亟需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高标准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到2019年,形成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涵盖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基本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标准体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50项以上,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项以上,新增全国、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以上,数字化领域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效应不断释放。进一步深化标准研制、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成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实施任务清单,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确保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着力发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数字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岛。针对数字化转型多学科融合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着力加强各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三)需求导向,重点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先导,撬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服务协同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亟需标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助力争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省。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加快总体要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标准研制。围绕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放等重点领域,抓好公共数据平台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打通数据互通关键节点。围绕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标准模型。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数据汇聚、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亟需标准的研制,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管理规范及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公共信用库等规范制定。加强政务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研制,着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标准缺失问题。(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质监局)

3、扩大政府治理标准化效应。加快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标准化步伐,强化财政、金融、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机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将监管要求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标准链和监管模式。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动应用。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价,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卫生计生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样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二)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

4、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团体标准30项以上,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环节,推动成立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家以上。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争取获批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围绕术语定义、产品评估、系统和组件接口、数据兼容、互换模型等国际竞争和市场应用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步伐,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5、促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新。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数字化要求,促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标准化复制推广,制定并推广一批支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标准。探索开展一批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版(IPv6)、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6、夯实数字金融基础。以标准化助力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围绕移动支付、借贷、保险、基金销售、信托和消费金融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加强监管、准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网络安全、信用建设等关键标准研制和实施,构建数字金融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强化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质监局、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浙江证监局)

7、助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聚力之江实验室、实体经济、新兴金融中心、新型贸易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推动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浙江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工作。优先做好之江实验室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及时将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三)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探索“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建立全省社会数据标准化协调机制,构建涵盖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商事登记联办、不动产登记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医疗等领域信息共享标准化路径。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与评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9、推动社会治理集成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化指导性目录,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政府、企业、个人分层分级分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发等环节的安全边界和监管措施,制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保护清单标准。开展基层社情民意监测标准化工作,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开展重要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

10、推动公众消费数字化。加快数字化消费云工程、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成果标准化,促进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标准化水平,推动管理经验和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围绕新零售、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围绕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数字化放心消费“三度一率”社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实施作用。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专班,统筹各相关部门规划、政策和举措,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协调重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荐一批重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实施绩效显著的,按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优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数字产业服务认证体系。

(三)强化实施评价。将标准实施与数字化转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标准实施协调力度,强化标准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认可模式,培育标准服务市场。每年选定一批重点标准化项目进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增强实施绩效评估能力。

篇5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数字经济下,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同时,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们还拥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 在上述趋势下,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施加了“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

就业人群上,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的就业壁垒。另一方面,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就业领域上,数字化基础服务,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大量产生;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新领域就业。另一方面,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也将被技术低成本取代。就业方式上,产生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而“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他们的新就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传统组织+雇员关系构成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经预测,到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生态转变

从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新制造四大就业场景的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下,就业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就业人群变革亦会对企业人才管理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诸多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其次,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争夺战,尤其凸显了对高阶、稀缺的数字化人才、跨界人才的旺盛需求。第三,90后、95后新生代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就业文化亦对传统人才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资深高阶人才任用的“三重难关”:生存之难――如何确保高阶人才在组织内快速立足、发挥业务价值;融入之难――如何为之营造组织归属感,使其顺畅融入;以及发展之难――如何配置认可与发展手段,持续激发创业激情。

BCG认为,企业在资深高阶人才管理上,需要围绕他们最关切、且对其在组织内贡献价值最关键的方面,并将之视为组织长期性、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层次:赋予高阶人才“权”与“势”。

首先,组织需要为高阶人才配置权力资源,包括影响力的来源和自由施展的空间,使人才及团队在遵循整体业务方向和管理原则的情况下,拥有适于发展的“亚生态”。其次,为之配置发展资源,精准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逐步释放更全面、深入的影响力,并拥有与个人期望匹配的成长空间。

第二层次:围绕团队、组织、家人,强化高阶人才的支撑系统。

首先,为高阶人才匹配志同道合的团队。其次,为之搭建与传统人才合作与理解的组织平台,如通过提升传统人才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为新旧人才建立共同的工作场景等。第三,为高阶人才最亲密的家人、朋友等后援群体提供细致的关怀体验。

“四力”挑战

而对新生代人才,不少企业都面临“四力”挑战:动力――如何打造新生代承担职责和自我拉伸的动力;能力――如何快速建立具备专业精进和领导潜质的后备军团;权力――如何平衡业务风险与赋予新生代挑鹦缘闹叭ǎ灰约岸力――如何强化新生代对组织和团队的承诺。 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传统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需要革新,企业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塑造新生代人才的管理自循环:

第一,在组织的触动下,人才趋于自驱动。相比被动管理和严密控制,新世代人才更需要自我激发,然而,在真正的触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深入地洞悉员工个性化、而非人云亦云的诉求,例如:他们为什么而工作、他们的个人目标是什么、当达成目标后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回报、哪些领域又是他们兴趣的禁地等。在洞悉和认同他们个性化的诉求,企业可以设计机制调动其探索未知、承担职责,例如要求人才自主设定工作方向、组织提供360度的日常性反馈。

第二,在组织的赋能下,人才趋于自成长。自成长意味着组织把握赋能的大方向,提供工具、资源、指导和强化机制,而个人将是成长的过程掌控者,成长成果的最终拥有者和价值兑现者,例如组织搭建培养技能的长期性平台、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 而在赋能的过程中,除了组织及个人,一线领导者和HR的责任也异常重大:需要掌握及时反馈的艺术,不断强化人才能力发展的正确轨迹,并且关注嵌入日常工作中的近身辅导――这需要领导者有专业扎实、令人信服的技能功底、领导魅力,以及娴熟的辅导技巧。在机制层面,则应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通过以上两方面,固化赋能成果。

第三,在组织的授权下,人才趋于自实现。在此过程中,组织需要厘清任务、职责的轻重缓急,并尽最大可能在可控的边界之内授权,例如首先将低风险和非紧要任务委派以试炼年轻人、表彰上一级领导的授权行为。

篇6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篇7

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是信息化背景下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保护档案原件、实现资源共享、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平台。近年来,河南在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省档案馆建立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以及“建国”后重点全宗纸质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完成了馆藏声像、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建立了全省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与陕西省档案馆互为异地备份;郑州市、洛阳市、济源市初步建成了数字档案馆;各省辖市档案馆互结对子,开展了异地备份;省档案局把各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数量和电子档案接收数量纳入了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到2020年数字化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的目标任务。河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数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河南档案事业发展就要以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为重点、为龙头,依据《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要求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把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下一步,要把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作为深化河南档案改革的重要内容,成立河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方案,把各级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同时要陆续制定相关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室)规范建设提供保障。

夯实两个基础,推进档案馆舍和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馆库是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永久安全保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河南档案馆库建设基础薄弱,还存在面积不足、标准不高、设施落后等问题。要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战略发展机遇,认真落实纳入中央财政“十二五”扶持规划的县级档案馆建设任务,尽快消除“无库馆”、“危房馆”现象;未列入中央扶持规划、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县级档案馆,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快新馆建设步伐,扭转馆舍建筑老化、库房面积不足和功能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快河南省档案馆新馆建设步伐。省档案馆现在馆库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的需求。省档案馆新馆已列入河南省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选址、征地与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主体工程完工。届时,一批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体现文化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档案馆舍的落成,必将有力地推动河南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立身之本,要大力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建立与河南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主题多元、富有特色、覆盖民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加大对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档案的接收、征集和整合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在依法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面向社会和民间征集珍贵档案资料,积极参与本地区各类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实现档案资源在数量上有明显突破,内容上形成特色。

找准三个着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篇8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13-02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进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1]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文献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增值模式,强化我国图书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阶段,即人们一般意识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它对于知识经济起到全方位架构的作用。

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作出了努力,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2]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经济、迅速地传播和为人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二、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料收集地藏有大量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知识的瑰宝,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让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实践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们又是更新极快的工具,只是这些工具还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架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图书馆以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虚拟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群,将有效实现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构架。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发展,这将推动传统图书馆发根本性变革,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现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人类所有信息知识文献数字化。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仓库。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立在因特网之上最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库”,已经在我国取得较高水平建设的成就。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的、文化的、巨型数字化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可以方便的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这个特点是传统文献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将决定图书馆成为具有什么特色和内容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以此占领因特网这个新兴意识形态阵地。因为,在因特网上每个数字图书馆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建立具备各自信息资源个性特征的对象数据库,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价值,才能凸显数字化图书馆在网上重要地位。

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许多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但由于文献资源、资金、设备及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不同的文献整理深度,则难以保证数字化、信息化的质量,在资源共享时就会出现障碍。[3]那么要顺畅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就需构建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电子化体系。如景德镇市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陶瓷文献馆藏资源,为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服务和智力支持,使不断面世的各类陶瓷著作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景德镇图书馆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打造一所全国唯—的陶瓷特色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其中,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这一举措受到普遍欢迎。在“以知识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本并重的战略性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的差异。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生产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人才大国的持续优势。为此,景德镇市图书馆着力研究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统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完善的知识服务。

三、应对图书馆数字化、电子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1.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馆信息化标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图书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编制信息化专用标准,即机构代码标准(TTS/BZ-001)、书刊代码标准(TTS/BZ-002)、信息库标准(TTS/BZ-003)、地区标准(TTS/BZ-004)、统计代码标准(TTS/BZ-005)、信息主题分类标准(TTS/BZ-006)、借阅规则(TTS/BZ-007)、阅览须知(TTS/BZ-008)。在编制这些标准的时候,会感觉工作量大,但完成这项工作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编制图书馆信息化专用程序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走入”图书馆,变为“链接”电子网络间接走入虚拟的信息空间,如何出色地完成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是当前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精心编制以下管理程序:期刊管理程序(TTS/CX-001)、图书管理程序(TTS/CX-002)、报纸管理程序(TTS/CX-003)、开架阅览管理程序(TTS/CX-004)、阅览室管理程序(TTS/CX-005)、采购程序(TTS/CX-006)、信息处理程序(TTS/CX-007)、信息检索程序(TTS/CX-008)、馆际互借程序(TTS/CX-009)、资源共享程序(TTS/CX-010)、图书馆安全管理程序(TTS/CX-011)、图书馆文件管理程序(TTS/CX-012)、图书馆民主管理程序(TTS/CX-013)、图书馆临时工管理程序(TTS/CX-011)。有了这些程序的导向作用,一切均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自然能事半功倍。

3.强化图书馆管理职能

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指在IT硬件、软件和网络条件等均具备的环境下,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统计、再加工、咨询、借阅服务等信息化全过程的职能分工。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需对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如信息处理的分工部门须承担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信息分类、标引、著录、加工、编辑、编译、扫描、全文录入、信息文摘、图表、图片、图纸压缩、书刊典藏、专题书目等任务;负责建设和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库、编写工作程序、总结经验、专题研究等。

四、结束语

在图书馆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高起点实行现代化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促进图书馆业务创新,加快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海,马文萍. 试分析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社科纵横,2000,6.

篇9

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为密切,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给予,信息资源发开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档案信息数字化与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进行综合比对,有着较强的优势。如何加强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保证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考虑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档案管理跟紧时展脚步,保证档案管理可以切实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呈现出来。

1档案信息数字化

资源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可观成就,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数据化资源可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该背景的影响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自身承担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的履行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使得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还需要注重的是,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应用客户对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保证电子档案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完整性。

2档案信息数据化

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关键所在在对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审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约定,这样才能良好的实现资源整合的目的,保障数字化档案可以长久、持续发展,将其具有的优势良好体现出来。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立足于优势,强化电子文件的多次、重复利用,避免档案信息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提出了很多意见,各级单位在加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都要积极找寻科学化、先进化的手段,使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快速的向现代化、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强度。档案信息数字化转变不仅是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代表着档案管理领域新的变革。档案信息数据化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以往历史档案信息的开放,充分应用档案信息资源。

3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

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延伸到档案信息管理领域中去,使得档案信息管理从以往的纸质媒介逐渐转变成了电子媒介,应用电子化设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储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都需要将档案数字化列入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去。要加强制度建设,应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进行约束和规范。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保护,将原本纸质媒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的转变,加强历史档案信息资料储存的安全性。要严格按照制度对电子档案的格式进行统一,不断加强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工作人员一定要避免重复性的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录入,从而造成档案管理资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对电脑网络系统专管部门的工作衔接来共同研究如何能够在高效、高质的前提下,完成对纸质文案扫描工作的落实情况,具体可以通过对档案扫描微缩档案文档类型转档案信息换、音频视频档案转换等手段来实现。这些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上保证不同载体的纸质文档转变为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在保证电子档案数据准确及时的前提下,提升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构建高效的电子文件收集系统。进一步研发具有同步归档、同步鉴定、同步整理、同步利用功能并与0A系统集成的电子文件收集交换系统,作为数据交换平台,为归档人员进行实时在线归档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电子文件来源广泛,为了保证进馆电子文件质量,档案工作者要进行前端控制管理,积极参与电子文件数据收集交换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归档人员的业务指导、咨询和监督。另外,档案部门将移交来的电子文件存入光盘并备份保存。在创建电子文件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还要对电子文件的运行、保管和利用全过程加以控制。

4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队伍建没,在管理制度、服务体制、服务意识等方面努力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管理观念的创新。只有档案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全心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突破传统的档案工作方法与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服务,提高读者满意度。建立并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转变服务机构的传统观念,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立足于公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另外,还应在档案咨询、档案资政等服务方面加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强化竞争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档案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工作实际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档案创新人才,以满足档案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结束语

档案信息数据化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而现阶段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则是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综合工作的一种高度提升,档案数字化技术与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国家整体建设的发展状态,我们必须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来提升档案整体的资源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晓敏.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开发利用[J].档案管理艺术,2013.

[2]程刚,徐美慧.试论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天津学报,2015(12).

篇10

1.2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价值。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衍生品,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且其价值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例如,电影《阿凡达》,其价值在短期内就有投资回报。而部分文化资源的价值则体现在未来的参考价值。文化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则源于文化资源使用者空间上的分散性角度来考虑。大多数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有审美价值、历史和政治意义,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2 影响数字化资源战略保存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其一是保存动机缺乏;其二是保存动机的错位。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使得其可持续保存战略的实施受阻。

2.2 保存价值的不确定性。数字保存的用户需求有两个基本属性:(1)发散性。用户需求的发散性,决定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价值认可缺乏一致性;(2)预测性。数字资源本身价值决定其保存价值。数字资源的价值时间上的分布有:(1)资源价值的及时性。(2)资源价值的长远性。部分数字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将来,具有很好的研究以及凭证价值。

2.3 不可逆转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收藏者决定是否继续收藏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因此,很可能出现不可逆转损失的危险。

2.4 激励机制的失衡。为了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战略的实施,我们采取了版权方面、经济方面、赋予部分机构保存资源权利等不同的激励机制,版权法保证了版权所有者对资源的法定拥有权。当用户使用资源时,用户与版权资源拥有者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

3 解决商业化文化资源战略保存问题的方法

3.1 强化激励机制。在数字保存的可持续保存战略中,应强化薄弱的激励机制。(1)修正版权法,强化版权机构的权利,命令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保存受版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如,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版权办公室要求相关机构存储电影以后,以动态图像为代表的多媒体资源保存的质量相当高。(2)对文化资源的拥有者提供直接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为公众利益保存资源;鼓励其移交相关的数字资源,对任何为公众利益承担数字保存责任的私人实体――无论是跨国公司或者个人收藏者,应给予一定鼓励。

3.2 制定数字资源保存政策。(1)主导的文化机构应组织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为数字化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数字资源保存设计标准;(2)分析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及数字资源价值的及时性以及长远性,采用不同的保存策略,使用公共机构,比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

3.3 公共机构与私人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数字领域内,有效公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达到两个目的:(1)确保合作者之间责任和角色的明确分工;(2)能够确保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必要的时候,从个人收藏者到公共保存机构的安全交接。

4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战略保存的筹资模型

4.1 访问费用。数字保存所需的费用来源于用户的访问费用。这种费用对数字保存的间接收入,体现了数字保存的长远价值。当用户需要某种信息资源时,需要访问保存机构的数据库时,应支付对数字资源的访问费用。例如,美国的JSTOR、中国的CNKI。

4.2 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是站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和提供访问服务,保存费用来自公共资金。可以通过税收等公共收入的方式分配给公共机构作为所需保存资金。

4.3 自由捐助。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利益相关方或其他机构的自由捐助。

4.4 委托保存费用。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委托保存的服务收费。该项费用直接来自数字资源委托保存服务,而不是间接的来自其他形式服务的收费。

篇11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中的“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摆脱疫情困扰,启动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从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态等多方面帮助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引导建设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强化平台、算法、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