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一般贸易的特点

一般贸易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般贸易的特点

篇1

加工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地位的重要指标。我国加工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2000年,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迅速上升,由1981年的3.6%上升至2000年的48.5%。这一阶段,加工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2.5%,是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41.6%)的近两倍。第二阶段是2001~2007年,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维持在47%~48%,发展较为稳定,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47.3%下降至2011年9月的35.9%,下降11.4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9月,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127.6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值的44.01%;进口值为3488.4亿美元,占商品进口总值的27.14%。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但2006年至今,我国加工贸易额开始出现下降,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一)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一般贸易。2006年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低于一般贸易,且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后,出口增速迅速反弹,但加工贸易的增速依旧低于一般贸易。截至2011年12月,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2.9%,远低于一般贸易27.3%的增速。①同时,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也开始滞后于一般贸易。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且其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31.0%,接近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12.5%)的2.5倍。2011年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额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口额6127.6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总之,受进出口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

(二)外资加工企业主体地位开始下降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开始下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前,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06年以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加工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42个百分点,下降虽比较缓慢,但趋势明显。尤其是出口,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见图1)

(三)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加工贸易增值率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2006~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幅度上升,由2006年的58.8%上升至2009年的82.1%,上升23.3个百分点;2009~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二、我国加工贸易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需萎缩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还有一定惯性。随着欧债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高失业率的增长、财政赤字的持续,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外需萎缩也将持续。同时,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也将诱发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失业率上升,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行为所引致的,中国是处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附加值较低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品的相对中低端垂直专业化地位。[1]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易受外部经济冲击。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至美国总值达1920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8%。[2]同时,美国名义GDP增速由2008年2.2%下降至2009年-1.7%,就业率也由2007的71.8%下降至2010年66.7%,截至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①而欧洲一些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政策,进一步导致市场紧缩,影响了我国加工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居民收入的减少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全球经济保持较快增速时,贸易保护呈下降趋势;反之,贸易保护会有所抬头。中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造成巨额贸易顺差,[3]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同时,受失业率上升、政治选举压力加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显示,首尔峰会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受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0.6%,比上一报告期(2010年6月~2010年11月)增长一倍,全球新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463起,比上一报告期上升61%。其中,化工品、肉类、钢铁、机械、电子、乳制品和汽车受影响最为严重。我国受贸易保护措施损害比较突出。2011年1至9月,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50起,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效力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和反规避调查。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2011年1至9月,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和印度五国共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8起,占我国遭受调查总数的36%。[4]贸易摩擦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加工贸易的出口环境,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针对加工贸易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附加值和利润率低、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方针。2007年,我国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如,进一步取消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3%、11%、9%、5%,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关税;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方面,商务部、海关总署先后发出公告,禁止包括零部件、拆散件的旧机电产品的进口,涉及1759种产品。201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的实转管理,增加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达到限制和逐步减少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随着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加工贸易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下降。

(三)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我国加工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近年来,受劳动力供给需求缺口的推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上涨。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1747元,增长率达13.5%。其中,制造业在岗职工年工资水平达44496元,增长率达16.4%,在所有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5]同时,2010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受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进口绝对值扩大和利润空间的下降,最终导致加工贸易增值率下降,不利于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的调整

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缓慢下降。2011年1至10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7%,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49%,所占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2个百分点;进口710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6%,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9.81%,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42个百分点。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的调整。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务业占外商投资产业的比例不高,不到30%甚至更少。2002~200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6]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00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近6年来首次下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2011年1至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占同期使用外资总额的47.9%。从产业链看,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更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吸引外资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也进入持续扩大阶段,加工贸易曾经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当前加工贸易呈现比重逐渐下降的新特点,说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正在逐渐改善,这有利于贸易失衡状况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减少基于外汇供给增加的货币投放量,缓解当前通胀压力。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和外资主体地位下降,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内资企业的参与度,减少贸易利润外流,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面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在放缓的同时,对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收缩,不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积累,尤其不利于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变。同时,成本上涨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下降说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链短、辐射范围窄、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且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特点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和价值链的提升。

三、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的新特点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更关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为继续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篇2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处于缓慢恢复状态,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对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还将持续。在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出口企业资金压力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应运用新型贸易融资帮助企业融通资金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15-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环节发生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活动,其关键就是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和信誉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对进出口企业的资金融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既包括大型优质生产型企业,也包括一般的中小企业和纯外贸企业。本文所讲贸易融资一般仅指对出口商的贸易融资。通过贸易融资,出口商不仅可以获得资金,将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而且可以分散或转嫁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风险、银行风险、汇率风险等不确定因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融资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也越来越丰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进出口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力外部支持,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发生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影响持续。由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链式传播明显,贸易融资风险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的扩撒而扩散,许多国家的进出口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压缩业务或者破产,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运行遭受巨大影响,严重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同时,这一形势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转,造成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大幅上升。

    (一)金融危机使出口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1.贸易融资需求增加。在金融危机中,传统的出口市场由于需求锐减,一些进口商破产倒闭,造成国内出口商资金链近乎断裂。同时为了维持业务持续发展,一些企业需要转型,开拓国外新兴市场,一时间资金成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需求量剧增和供给不足加大了企业的融资缺口。

    2.银行对贸易融资重视不够。调查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而外贸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另外在遭遇金融危机后,银行贷款更加慎重,强调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将贸易融资业务授信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授信,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的自偿性特点,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难。

    3.民间融资推高企业财务成本。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行为,往往将中小企业推向民间融资领域以解燃眉之急。民间资本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无法按照市场准则运作。一笔民间借贷利息可能是银行贷款的数倍,特别是金融危机情况下,民间融资利率悄然上升,较正规的民间融资市场,利率高的时候达20%,一般也有10%左右,那些不太正规的民间融资市场,利率更高,甚至达到40%的天价。

    (二)金融危机推高了国外进口商的风险

    1.进口商的客户风险。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因此,进出口双方的经营能力、工厂的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能否顺利完成。任何一个不利因素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风险。客户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商面临资金流动性短缺而无法履约,以及进口商转移挪用销售回笼资金等情况。

    2.进口国的市场风险。主要是进出口商品市场价格(fwsir.com)发生剧烈波动引起客户业务中止或亏损较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到国际贸易,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客户的支付能力出现问题。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根据其位于全球65个国家的信用保险客户提交的赔偿申请数据显示,2009年前四个月的企业付款违约件数较上年同期上升45%,显示与金融危机有着紧密联系。

    3.相关银行的风险。进出口双方之间的交易属商业信用,进出口双方的银行对促进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只有选择具有良好资信的行,才能使贸易从商业信用转化为可靠的银行信用。有些银行因投资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而产生巨额资产损失,引起流动性紧张,资金支付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银行对贸易及金融惯例了解不够或根本不按惯例办事,银行资信不佳的状况,导致应收款变为坏账,使客户蒙受损失。

    疾风暴雨式的2008年金融危机,在各国强力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过度宽松的宏观政策只是掩盖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是我国不仅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更有自身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今后的3-5年还将持续。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的广大中小外贸企业,一方面要解决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又要规避交易对方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难题,就要跳出以信用证项下融资为主的传统方式,积极尝试新型贸易融资。实际中银行对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管理往往采取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办法,融资建立在对客户担保抵押的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一般缺少有效担保,所以这样的管理办法等于变相将中小外贸企业拒之门外。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外贸出口企业要解决融资和风险转移,就要积极尝试以保理、福费庭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为主的新型贸易方式,而这些融资方式所具有的无需担保抵押、风险买断和方便快捷的特点正好可以帮助出口企业实现资金融通和风险规避的需求。

    (一)国际保理

    1.保理。根据《国际保理公约》的定义,保理是指出口商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据此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和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

    2.保理业务特点。在保理业务项下国内出口方在货物装船后就可以预先支付大部分的货款。具有较多优点:(1)一定程度上完全规避了不可预见的远期风险;(2)实现融资、无需信用额度限制;(3)适用多种结算方式;(4)提前办理出口退税。

    3.保理业务适用情况。(1)缺乏有效担保的出口商;(2)进口方不愿意采用信用证结算;(3)从地区国别来讲,比较适合欧美等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成熟社会。

    4.保理作用。在此融资方式下,保理商至少为出口商提供其中两项以上的服务:(1)贸易融资;(2)销售分户账管理;(3)应收账款的催收;(4)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从进口方的角度看,会得到一定期限的付款宽限时间,因此会积极合作。

    (二)福费廷

    1.福费廷业务的含义。福费廷是指出口地的银行或专门的包买商对出口商持有并经银行担保的债权凭证进行无追索权购买的融资业务,也称包买票据。银行设计了基于一般商业企业风险的100%本金的无追索权买断业务,其实质是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对该业务项下海外债务人已经建立的信用额度来支持本地融资需求。本质上看,是将对出口商的追索权转嫁到了对进口商的追索权。

    2.福费廷业务的特点及适用情况。(1)福费廷业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出口方可以得到无追索权的融资;(2)无需担保抵押或授信额度;(3)融资可以视为已经收汇,所以可以提前办理出口退税;(4)从国别来看,该业务适用于中东和其他中等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

    3.福费廷业务的作用。对出口方来说,该业务具有无追索权的融资,消除了企业未来收汇的不确定性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在转移贸易风险的同时,实现改善现金流,全面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

    (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

    l.背景。出口信用保险及其项下贸易融资(以下简称“信保融资”)业务,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一直发展缓慢。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我国主要产品出口地进口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积极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地区往往具有内政不稳、外汇管制、信用环境欠佳等高风险特点,信保业务正好成为助推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到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 8%。2010年以来,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仅第一季度就实现承保金额2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53. 5%,占我国同期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20.2%,比2009年全年水平上升1.6个百分点。

    2.出口信用保险及信保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为推动本国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根据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的统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的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信保融资是指出口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贸易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赔款转让协议》的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

篇3

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主要包括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进口代付、国际保理、福费廷以及各类保函等。近些年来,为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通过控制货物流、订单流、投保中信保、结合国内票据等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例如物流融资、订单融资、信保融资、进出口一票通、应收账款池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与规避汇率风险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组合及理财产品成为贸易融资的增值服务,受到进出口企业的青睐。对于银行来讲,贸易融资作为与贸易紧密结合的一种融资类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

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由于贸易项下融资时,企业有着清晰的贸易背景,利用贸易本身的现金流偿还银行融资,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因此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还款来源确定的特点,贷后管理相对简单,即使客户无力履约赎单或还款,银行在掌握货权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处理货物来归还贷款或减少损失。

有助于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巴塞尔协议将“有货物自行清偿的跟单信用证”的风险系数确定为一般信贷业务的0.2;中国银监会规定,与贸易相关的短期或有负债的风险资本占用为20%,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风险资本为零。据信息咨询机构LTPTrade分析,贸易融资收入波动性小,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较高,其夏普比高达3.1%,是具有较高股东价值潜力的银行业务。也就是说,考虑到融资过程中可能附加的银行信用、保险信用等因素,部分贸易融资产品的银行风险资产权重普遍低于一般贷款,占用银行风险资产少,属于风险节约型产品。

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长期以来流动资金贷款不流动,用途难跟踪,存在突出的风险隐患。而贸易融资期限通常比较短,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强,风险相对可控。特别是在融资规模受到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通过发展贸易融资,逐步替代、压缩流动资金贷款,可使信贷结构更为合理,降低总体风险。

有助于提高银行收益。贸易融资建立在国际结算的基础上,是国际结算业务的延伸,可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交易链各环节提供配套融资服务,丰富信贷产品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该业务在前期属于中间业务,银行从中获得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在后期属于资产业务,银行从中获得利差收入。因此,该业务可有效带动国际结算、衍生产品、理财等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综合回报。在相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下,多重收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有助于依托交易链的延伸拓展客户群,开拓新的信贷市场。贸易融资不仅考察企业本身,还考察上下游交易对手,对交易链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更多业务机会,为具有稳定供销关系的客户群提供配套服务,形成链条式、网络式市场开发,具有市场营销的乘数扩大效应。通常来说,传统信贷业务高速增长中往往遭遇“天花板”效应,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资源有限,市场分割基本定型,面临信贷资金需要寻找出路问题。而贸易活动频繁发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融资机会,且这一领域远未形成充分竞争,是发展信贷业务的新市场。

有助于帮助银行及时进入和退出业务。贸易融资与交易过程结合紧密,关注经营细节,对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和深入,能为银行直接或间接带来资讯信息,如本地或海外某市场情况,各种产品的行销行情,不同行业的经营趋势及授信客户的经营状况等。它对市场和风险更敏感,既有利于发现业务机会,也可在出现不利情况时及时退出。

贸易融资的上述特点不仅驱动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讲,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此企业也倾向于使用贸易融资产品。

国内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期,各家银行为打破业务分工而把国际结算业务作为主要争夺目标之一,却忽视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近年来,国内各家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以后也把开展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从而使这一业务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各家中外资银行纷纷推出新的产品和营销模式。

产品方面。如今的进出口企业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否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出口商希望更快地得到付款,进口商希望更好地管理存货。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有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例如中国银行的进口汇利达、出口全益达;民生银行的应收账款池、物流融资、TSU、收付宝等。

营销模式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框架下形成的,因此在经营方面,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业务做法上,尚无法完全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贸易融资业务的规范化仍处于完善之中,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而股份制银行由于体制灵活,在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较为科学的经营模式方面,较国有银行有明显的优势,在争揽贸易融资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更加主动。典型的是民生银行,不仅成立贸易金融部,专门从事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引入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通过垂直管理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也应看到,贸易融资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

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银行仍然将主要精力停留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导致贸易融资业务被边缘化。客户有资金需求时也习惯于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对于贸易融资的功能和特点不了解,加大了银行营销贸易融资业务的难度。

缺乏专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银行均以事业部形式设立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该项业务的营销推动、业务管理等工作。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仍然把贸易融资业务定位在依附于公司业务的产品线条,营销、产品、风险审查、政策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流程环节多,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也不能满足贸易融资专业化服务和时效性要求。体制不顺成为制约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授信管理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吻合。传统授信方法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为基础核定授信额度,而贸易型企业具有净资产少、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量较大的特点,按现行办法无法测算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很小,不能满足融资需求。在业务准入上以信用等级为主要标准,对资信状况一般的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使大量净资产较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被拒之门外。

产品创新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非单证化趋势显著,而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大都集中于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对于汇款结算的配套融资风险难以把控,品种也相对较少,大量贸易融资需求未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也主要集中于单一环节,整合化服务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差。贸易链中货物及资金流动数据实时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充分匹配起来。

业务流程与贸易融资特点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按照一般信贷业务流程处理贸易融资,每一笔业务都要从支行到分行逐级上报,每一层级又分别经不同部门的审批,环节多、链条长,不能适应贸易融资业务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

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融资业务也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促进贸易融资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贸易,为银行创造更高的收益,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对贸易融资的管理。

找准定位。各家银行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立足于发展贸易融资,就应该将贸易融资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分责权利,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从体制上为业务发展提供原动力。

建立合适的专项授信评审体制。根据贸易融资产品的特性,改进评审观念,创新评审方法。对根据企业财务状况无法核定授信额度或单笔贸易额较大而授信额度不足的,在确保交易债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按照单笔业务风险值核定(调增)专项授信额度。调整贸易融资业务准入,强调交易条件(包括交易对手、交易商品、合作关系和履约记录等),适当弱化企业资信要求。对能有效控制交易项下物权或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不要求客户另行提供保证金或担保。

简化业务流程,获得规模效应。一是单证集中处理,组建全国或区域性单证中心,运用影像工作流等技术,将各分支机构的单证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审单质量和效率;二是强化内部运营管理,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化,合作更加顺畅。

建立安全和快捷的电子交易技术平台。国际贸易和贸易融资领域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趋势是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现在,提供贸易融资和贸易结算服务的银行不但要有序开发、整合全方位的内部业务应用系统,而且必须能够接受、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并且能够很好地与有关各方合作。为供应商、贸易商、物流公司等供应链参与者搭建共享信息的安全技术平台,为单证无纸化传输及贸易信息传递提供便利,为客户提供网上贸易融资服务。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将各国经济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有效合理的配置,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但是,经济全球化也被批评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并使全球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特征。早在十八、九世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贸易使各国在具有相对较高生产力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这为自由贸易的持续与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大大丰富了的贸易实践使贸易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一般坚持贸易的利大于弊,认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然而,在贸易谈判桌上,各国代表并不是那么积极地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贸易政策上,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最流行的贸易限制手段。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labor standards)问题——一个曾经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但并未带来强烈反应的话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实,早在1984年生效的美国《加勒比海经济振兴方案》中就包含了一些有关劳工的条款。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第8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马拉喀什会议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设立“社会条款”。1994年实施的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辅助协议之一的《北美劳工合作协议》包含了明确劳工权益方面的条款。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核心劳工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列入宣言内容之中。此外,在发达国家在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关税优惠(普惠制)中和若干双边贸易协定中都有劳工条款。虽然在后来的世贸会议上,由于南北力量达到暂时的平衡,劳工问题一度沉寂,但贸易与劳工问题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会继续存在下去。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涌出水面并非偶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经济、社会摩擦,南北劳工差距在贸易自由化中被凸显出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各国的劳工标准是不同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劳工标准的碰撞愈加剧烈。

    关于劳工标准的一系列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劳工标准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劳工标准的性质

    一般认为,劳工标准包含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内容。比如,劳工权利就涉及非经济问题,而劳工的经济福利和工作环境就属于经济问题。

    劳工标准,是与劳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劳工,就是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并以此为标准获得收入的人。与劳工相对的,是企业(firm)或雇主(employer)。国内外文献对劳工(labor)和工人(worker)不加以区别,这里的工人并不是只是工业工人,只要是在企业中按劳付酬的劳动者就是劳工。劳动力要素跟资本等其它要素不同,后者并不与其所有者一同参与生产,但劳动力的所有者就是劳工本人。

    劳工的社会权利主要由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决定,受到劳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劳工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影响。故影响劳工社会权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且,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

    劳工的经济福利其实就是劳动力的全部回报,在劳动力市场上,由劳动力的价格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又主要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劳工的经济福利可以区分为工资福利和非工资经济福利,也可以将其收入划分为货币福利和非货币福利。如果按后一种方法划分,那么一般来说,劳工倾向于取得货币形式的福利,因为它更易于支配。但是,货币福利和部分非货币福利是可以转化的,因为它们都能带给劳工以满足感。如果两者能完全替代,那么可以从效用论的角度得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如图1,直线AB表示劳工经济福利的预算线,由于工资和非工资福利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代表劳工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中有一条与AB相切于E点,可以证明E点是均衡点。

    工资和非工资福利之间的均衡图

    对企业而言,劳工标准意味着劳动力的全部成本,包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劳工标准的成本由劳动力回报完全弥补。假设每个劳动力无差别,劳动者的数量无限,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的边际收益由边际产品价值(VMP)来衡量,它等于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这时,劳动的边际成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可以衡量单个劳工的劳工标准。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如果不考虑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等于劳工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工标准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受到劳动的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影响,劳动的供给受到劳动所得和劳动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收益)的共同影响。在劳动的供求图中,我们常将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但是,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往往还涉及着劳工权利的内容。

    三、劳工标准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劳工标准将逐步趋于一致。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下面,我们可以归纳劳工标准的一些特点。

    1.外来性

    劳工标准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度含义,但是全球性的劳工标准制度尚未建立;另一种是状态含义,即劳工在生产活动中的状况。对我国而言,劳工标准一词是外来的。

    2.外部性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劳工状况的改善不仅仅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用,还会超出劳动力市场给社会带来更多效用。这类外部效用表现为:劳工的素质提高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文气象更加改善;劳工子女从劳工状况的改善中收益;在劳工收入与其他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最低)标准的提高将虽缩小工资差距,从而减少了社会犯罪的可能性,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3.最低性和弹性

    在讨论劳工标准时,我们一方面要观察一般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较低下的劳工状况。这是研究劳工标准与研究劳工收入最根本的区别。此外,无论是最低情况还是一般情况,劳工标准都是可以变化的,且其变化情况应该也是可以衡量的。

    4.与国际贸易相关性

    劳工标准的现实背景是,各国尤其是南北的劳工状况差距较大。劳工标准的支持者所持的理由之一,就是劳工标准的差距引起贸易的不公平。关于劳工标准的种种讨论或方案,无不与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联系。

    5.理论上的趋于一致性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有趋同性。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的条件下,贸易最终将使各国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因此,不同国家相同生产率的劳工的收入最终将达到一致。如果不考虑生产率的差别,各国劳工标准的差距最终将缩小为零。当然,现实中的许多情况都不满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前提。

    四、影响劳工标准的因素

    虽然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紧密联系,但是劳工标准的变化可能不全是贸易因素直接造成的。除了贸易因素外,许多因素都可能改变一国的劳工标准,下面简要分析影响劳工标准的若干因素。在分析单个因素的时候,均假设其它条件不变。

    1.投资

    投资又分为国内投资与外商投资,无论哪一种投资的增加,都将使更多的资本与劳动相结合,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而提高。由于劳工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劳工回报当然提高,于是收入增加,劳工标准提高。相反,净投资的负增长将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因此,资金短缺将不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

    2.技术

    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技术的进步可以缩短生产过程、节约生产成本、生产新的产品,直接导致劳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短期内,技术可能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出现倒退,而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但长期来说,技术一般不会流失,技术的改变对劳工标准的影响是非负的。

    3.人力资本

    除了技术的创新外,通过其它方式,也能提高单位劳工劳动生产率。比如,劳动者受到教育(再教育)、培训、实践经验(干中学)、人才引进(移民)、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一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提高。这种方式具有一般投资所不具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工标准。

    4.生产环境的改善

篇5

一、引言

税收筹划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税收筹划是和政策立法的意图相符合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原则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周密安排,以达到少交缓交税款的目的。纳税筹划强调对经济活动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一种符合税法政策和原则的财务活动。

贸易型企业的纳税筹划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增值税或营业税,一个是公司的所得税,这两个是重要的税种,也是进行纳税筹划意义较大的税种。结合目前中国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税种进行考虑。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如从事钢产品的贸易型企业的纳税筹划等。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有所帮助。

二、贸易型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货物销售、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以其增值额进行征税的税种。对增值税的纳税筹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对纳税人身份进行筹划

增值税对不同的纳税人是采取了不一样的征税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率为3%,而对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7%。同时它们的税收政策有不同,例如对一般纳税人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不可以开具专用发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征税机关代开,但是税率也是只有3%。这样的政策导致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价格一般较低,但是由于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某些可以进行进项抵扣的单位失去了吸引力。

一般仅从纳税层面而言,两种纳税主体的节税平衡点可以直接算出,即一般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增值率*17%=小规模纳税人收入*3%,从而得出增值率在17.65%以上的企业应当采用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身份,反之,采用一般纳税人身份进行纳税。

当然,以上的结论是建立在贸易型企业(一般纳税人)购货和销售均为17%的增值税税率的条件下,如果其购销的征税率不一样就需要重新计算。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以下的表格:

因此,如果从纳税人身份的角度来看,单单从节税角度分析,需要考虑贸易企业具体的增值率。当然,对于从事钢产品为主的贸易型企业主要还是适用于17.65%的节税平衡点。

(二)对采购方式和价格进行筹划

对于贸易企业,从事的还是中间环节的税收筹划。因此必须考虑到公司的采购方式和销售方式。下面,我们简要探讨一下采购方式的税收筹划。

对于贸易型企业的采购方式主要是要从运费和采购价格进行考虑。如果结合贸易的特点,代销方式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采购方式的选择。

对于有进行废钢采购的贸易型企业还需要考虑到2008年中央的《关于征求调整完善废旧物资增值税优惠政策意见的函》的规定。从2008年的规定发现,从事回收废钢环节的贸易型企业的增值税减免措施被取消,因此这些贸易型企业也需要重新考虑采购价格和运费的税收筹划。例如,在价格上要考虑进行税抵扣因素,在运费上要考虑运费只抵扣7%,而货物价格则可以抵扣17%的差距,因此在公司进行采购合同的设计上可以将采购价调整为加入运费后的采购价,这样就可以合理增加抵扣金额。

对于采购合同中规定的代销方式的选择,主要有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由于结算中收入计入不同的账目会有不一样的税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一般需要考虑的是视同买断的价差、手续费收入、可以抵扣进行税额、交易双方的纳税身份等。一般而言,由于手续费收入需要同时缴纳营业税,这同时增加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因此,一般倾向于采用视同买断方式。

在采购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分立和联营企业的方式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可以在税负低的地方分立采购公司从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较低价格的钢产品,同时这个采购公司又能为已有的贸易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减少贸易企业的税负。另外根据进项税额的抵扣规定中,一般需要付讫进项货物款项后才能够抵扣进项税,因此,在商业企业存在周转资金不灵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以满足及时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

(三)对销售方式进行筹划

增值税是根据增值额进行征税的,其金额等于销项金额减去进项金额乘以增值税税率。销项税额一般是根据收讫价款或者取得价款凭证的日期确定。因此,企业应当在合适的商业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延迟纳税。

销售结算方式主要有直接收款、托收承付、赊销、分期付款等,不同的结算方式对增值税销项是有很大的区别。贸易型企业的销售方式主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必要的筹划:

第一,发票要和收款同时产生。一般尽量避免为收款先开具发票的行为,因为发票开具后,贸易企业即要面临纳税行为。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难以获得采购方的理解,而且贸易竞争越来越严重,因此这种方式可能较为难以实施。

第二,防止垫付税款。一般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两种方式是比较容易产生税款垫付行为,对公司的资金产生了占用行为。因此,贸易公司要能够尽量少使用这种方式。

第三,在不能及时收回现金的时候,尽量采用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和赊销方式,减少现时税款的支付。特别是对大额的钢产品销售一般都是需要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以延迟纳税。

第四,多采用折扣销售的营销方式,尽量少用销售折扣方式。这样以减少销项税额。

三、新形势下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下贸易型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般而言,对于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主要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可以扣除项目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三个角度进行规划。一般对于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的再投资、研发支出等可适用条件无法满足,主要是选择扣除项目和会计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充分利用可扣除项目进行所得税筹划

对于新税法规定,一般可以利用工资薪金和广告业务开支、业务招待费三个方面进行筹划。对于工资薪金,它是教育培训支出、工会支出、福利费的扣除标准。因此,贸易型企业要合理规划好公司的工资薪金,例如对于公司的个人福利可以在超支部分以工资方式发放,对于可以分红的员工,其分红也可以以工资方式发放,同时也可以在合理的岗位和职责上采用残疾人士等,这样可以增加公司可以扣除的基数。同时对于职工教育培训支出,由于其可以跨年度抵扣,因此,公司在具体的工会支出、福利支出、教育培训上需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达到合理减少税收的目的。

对于公司的广告宣传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用支出,由于两个支出的基数均为销售收入,但是具体的可以扣除的比例不一样,对于前者,目前已经达到了15%,对于后者则是千分之五,但是不超过实际支出的60%,因此,企业要能够合理规划好两者的支出比例。首先是要能够提升销售收入,对于一次性的销售收入尽量可以采用租赁方式改成其他业务收入从而归入可作为扣除基数的销售收入。第二,对于可以归类为广告业务支出的项目尽量避免归类为业务招待费用。例如,对于贸易型企业中经常出现的赠送客户礼物的行为,要能够在礼物上印上公司标识从而成为广告业务支出。

(二)合理选择会计政策进行所得税筹划

对于合理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则是需要根据公司需要和经济形势进行选择。而且会计政策的选择是需要保持一致性的,因此公司选择会计政策需要通盘考虑。下面我们主要从纳税筹划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销售收入方式、存货计价方式、折旧和摊销方式等。

第一,销售收入方式的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对所得税的征收也有不同的影响,贸易型企业要根据实际业务特点和可能产生的税收负担合理选择销售方式和会计结算方式。一般直接收款是以收到货款或者取得索款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日进行结算,而赊销和分期收款则是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进行结算的,因此,不同的结算方式对纳税也是有影响的。

第二,对存货的计价方式选择。存货计价方式一般每一个会计年度需要保持一致。因此要根据整年的发展判断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如果预计到钢产品处于下行通道,价格将逐月下降,存货计价方式最好采用先进先出方法,以减少纳税。如果钢产品预计将有较大的波动,而且是上下波动,则贸易企业最好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这样也才能够减少利润的波动,从而减少公司税收的波动,因为税收的波动容易对公司的税收资金产生较大的波动,不利于公司安排资金。

第三,对于折旧和摊销方式,要本着业务真实、合理选择折旧年限的原则,合理选择折旧的方式。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就需要从年度总和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选择其中的一种。当然在选择上,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和当地税务机关的规定。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贸易型企业主要是品牌和商标,一般摊销的年限至少为10年,贸易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年限。

四、结语

当然,纳税筹划最主要的原则是不违背交易和发生的真实性,在符合立法的原则下进行筹划,因此,纳税筹划最主要是需要企业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符合业务特色的筹划。本文所提的主要都还是原则性的内容进行稍微的论述。具体的运用中,还需要相关的行业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吉文丽. 新企业所得税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66-69.

[2]周瑞英. 浅议增值税纳税筹划[J]. 中国总会计师.2010(2),175.

篇6

加工贸易出现向下拐点

外贸进出口总值29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我们认为进出口同比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一般贸易增长迅速所至。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37亿,增长3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66亿美元,增长54.5%;一般贸易进口571亿美元,增长24%。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我们认为这是2007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开始。

某些流行的观点一般会认为,中国的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产生贸易顺差不可避免。但是,事实上,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加工贸易同比增速在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贸易顺差却在2004年以后迅速激增。人民币低估问题逐渐变成了贸易顺差的肇因。但是,这又造成了无法解释的“人民币升值悖论”――2006年人民币汇率继续缓慢上升,当年升值2.97%,然而,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出现经典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进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汇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外政经界所热衷于争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实际上在短期内对改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无太大意义。毫无疑问的是,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力量是多元的,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在中国贸易顺差激增的过程中,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来自何方,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重重迷雾,对整体的顺差局势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对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现拐点;二是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这将促使了进口增速进一步下降;三是如果不让中国通过技术进步进行产业升级,即使汇率进行改革也起不到想象中的减少顺差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放开对中国的进口限制,允许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进口结构变化是顺差主因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加速上涨,在1999~2004年间,大约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04年达到了1000亿,到去年已达到了178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3%的水平。

我们认为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是进口增速的下降。(如图1)

事实上,1990~2004年,进出口几乎是同步的增长,所以贸易顺差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在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的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下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只比2001~2004年间减少了3%,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进口增速却下降了13%。

减少壁垒才能增加进口

所以减少顺差主要在于提高进口增速。我们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进口下降的过于迅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迅速进口迅速下降呢?

日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使中国产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人为的抑制了进口需求的增加。”

事实上,所谓“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发现解释变量的变化(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出口增长率,CPI变动率,滞后期的进口值)并没有显著的促使进口下降,而在加入结构虚拟变量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2004年之前的进口结构与之后的进口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这一点导致了中国进口增速显著下降。

以下的数据可以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印象,由于我国的出口中大约50%为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速从2001年的15%,不断增长至2004年的峰值31%,然后开始下滑直到2006年的11%,下降了2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Foreign-Invested)的进口密度已经从2004年的峰值44%下降到2006年的41.8%。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上位置不断上移,对于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来说,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正是这一点促使了进口增速的下降。

篇7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方面,从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逐渐演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不相上下,以至加工贸易较多的贸易方式结构。在进口贸易方式结构方面,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加工贸易进口在我国总进口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趋于稳定,以及我国一般贸易进口的不断下降,并在近期逐渐上升和逐步稳定。

图1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变迁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图2 我国进口贸易方式变迁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其中,加工贸易在9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相一致,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汇率管理政策改革和汇率水平调整作用的结果。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Clark,Ethier(1973)、Hooper和Kohlhagen(1978)、Cushman(1983)等研究的结果表明汇率波动与进出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Frankel和Wei Shangjin(1993)运用横截面数据证明了汇率上升抑制了亚洲国家的出口贸易;Sauer和Bohara(2001)发现,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拉美国家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Assery和Peel(1991)则发现汇率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Ying Qian和Panos Varangis(1994)研究发现汇率波动与瑞典、英国、荷兰的出口具有正向相关性;Eleanor Doyle(2001)采用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发现,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产生积极影响。而Gotur(1985)以及Bailey,Tavlas和Ulan(1987)等额研究结果却显示汇率波动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

2、国内相关研究

黄锦明(2010)对1995~200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长期内,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于汇率水平的变化不敏感;在短期,只有进口贸易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肖扬、徐晟(2010)对1999年1季度到2007年2季度的数据进行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得出的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都是长期的,且大多数是反向的。即人民币升值抑制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何建奎、马红(2012)对1995~2011年的数据进行基于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呈负向相关性,即人民币贬值,进出口贸易增加。

另一方面,吴玉兰(2008)根据1985~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民币升值使得加工贸易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李建伟和余明(2003)利用1995年1月至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李建伟和余明还讨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和与一般贸易出口、进口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和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2~2008年的实际有效汇率(以2005年为基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其中,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e Statistics》。因为从2010年开始,统计局没有公布关于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分类数据,因此本文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其中,实际有效汇率表示为REER,加工贸易进口额表示为JIM,加工贸易出口额表示为JEX,一般贸易进口额表示为YIM,一般贸易出口额表示为YEX。

(二)平稳性检验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变量是同阶单整的,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为了方便研究,并考虑到对各时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时序数列的性质和关系,且得到的数据易形成平稳序列。因此,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处理,然后采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五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2)序列。

(三)协整分析

由于五个时间序列均是二阶单整的,故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1、LJEX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JEX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JEX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2、LJIM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JIM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JIM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3、LYEX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YEX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YEX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4、LYIM 和LREER

运用OLS法对LYIM 、LREER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并用ADF法检验其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残差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LYIM 、LREER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 ARMA模型估计

1、LJEX 和LREER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出口、一般贸易进口存在负相关性,即每当实际有效汇率升高1%时,加工贸易出口下降0.3%,加工贸易进口下降0.68%,一般贸易出口下降0.16%,一般贸易进口下降0.14%。

篇8

一、重庆市进出口的特点

(一)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原料和资源,重庆市的经济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使其对原材料初级的进口的逐年扩大。2003年初级产品的进口总额为9218万美元,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增长为8.0261亿美元,以年平均增长率 30%以上的高速态势继续增长。进口初级产品中,矿产品的比重最大,2010年,矿产品进口总额为5.5250亿美元,占初级产品进口的68.84%,是2003年的6.3倍。其次,植物产品类所占的比重也较大,植物产品类主要是大豆的进口,进口总额逐年增长,尤其是2004、2005两年,进口额又区区几十万发展为2004年的2947万美元。到了2010年,植物产品的进口额高达2.2294亿美元,占初级产品进口额比重27.8%,比2003年增长了几百倍。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从2003年9.13%迅速上升为2010年的16.26% 。初级产品的进口的快速增长为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弥补了重庆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增长。

2.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2003年到2010年,重庆市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14.9226亿元迅速增至2010年的73.2190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5倍,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始终在95%以上。其中,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从2003年的5.163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2.6173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36.74%;机械、机械器具类从2003年的3.502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3.4860亿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26.91%;化学工业品及其相关工业类,又2003年的2.0873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7.820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10.93%。贱金属及其制品类,由2003年的1.468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5.1441亿美元,占全部工业制成品比重为 10.37%,以上这四类产品共占全部工业制成品比重高达85%以上。

(二)一般贸易比重下降,加工贸易不断增长

在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了重庆进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了最大的比重。以下是总结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特征:

1.一般贸易方式始终占主导地位

重庆市一般贸易方式外贸总额从2003年的22.85亿美元发展为2010年的101.76亿美元,然而其所占比重却由88%,下降为82%。但是,一般贸易方式仍然占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的主导地位。

2.加工贸易方式不断增长,比重逐年增加

国内外原材料市场存在价格差,这使得加工贸易的利润也比其他贸易方式高很多,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着就业,技术革新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方式。近年来,重庆市的进料加工贸易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方式,从2003年的1.96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5.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在加工方式上,进料加工是重庆市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占全市加工贸易的98.21%。

重庆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加工贸易、作为投资进口设备、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其他对外贸易方式的不断比重不断上升,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

二、重庆市发展外贸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进口同样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重庆市的进口商品以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机电设备、车辆、航空器等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的扩大能够调整重庆市的产业结构,降低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主要是投资拉动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上投入比重相对较小,使得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因此,在工业方面,重庆要加大对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这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农业方面,重庆市要扩大对重要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的进口,来满足全市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人民群众生活方面,要扩大对一些国内短缺或者质量优良的生活日用品的进口,这样可以丰富全市的消费市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

(二)以“一江两翼三洋”出海通道为基础,缩短运距,降低物流成本

距海洋地理距离远是“内陆”与“沿海”最大的差异。这种地理上的距离障碍是可以通过建设交通运输通道被克服的,如果运输通道快速便捷就可以缩短内陆与海洋的地理距离。重庆市“一江两翼三洋”战略正在逐步实施,兰渝铁路、成渝高铁正在建设之中,若再建成西安到重庆的西渝高铁,将成都、西安和兰州这三个西部的大城市与重庆通过高速铁路相连,重庆将成为长江沿线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货物出海中转站。重庆市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沿边国家地区的快速通道将打通,缩短与海洋的距离,让重庆的出海通道畅通快捷,这样能有效减少重庆市的外贸进出口成本,让重庆市的外贸劣势逐渐减弱,优势逐渐显现。充分发挥重庆市外贸潜力,突破重庆市外贸瓶颈,吸引沿海地区及国外的企业来重庆建厂、办实业,将有力促进重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为了抑制持续上涨的物价,央行通过加息的方式来回笼货币。加息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以利差为主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必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怎样去开拓表外业务和寻求新型收入与利润的增长点等问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1、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收益

国际结算为贸易融资提供了基础,贸易融资是国际结算的延伸,它能针对在交易链中各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配套服务,完善信贷产品的体系,使其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前期这项业务属于一项中间业务,这时商业银行得到的是汇兑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在后期它属于一项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得到的是利差收入。所以这项业务能够有力推动理财、衍生品及国际结算等业务发展,使中间业务增加收入,从而实现综合回报的提高。在同样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重收益能够让银行提高盈利水平。

2、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客户群,拓展信贷市场

贸易融资不但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详细调查,还要对其上下游合作方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整个交易链,能够找到更多的业务机会,向供销关系相对稳定的客户给予配套服务,市场开发逐步形成网络式、链条式。一般来说,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中通常都会遇到一定瓶颈,有限的优质项目和优质企业资源,市场已经基本定型,需要寻求信贷资金的出路问题。然而频繁的贸易活动创造出的融资机会是源源不断,并且在此领域尚未形成完全竞争,正是开拓信贷业务的新型市场。

3、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的控制业务

贸易融资需要密切结合整个交易过程,注重经营细节,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信息,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讯信息,例如国内外某个市场的具体情况、各类产品的营销策略、授信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它能够更加敏锐的感知市场风险,不但能够帮助寻求业务机会,还能够在发现不利因素时及时退出。

贸易融资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不但能够推动商业银行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就对外贸易企业而言,与一般贷款相比贸易融资更加容易获得,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以企业也同样乐于选择贸易融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开拓贸易融资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1、繁杂的审批手续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依据贸易融资自身具有的特点,就要求控制贷款审批的时间,也就是对贷款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然而在实践操作中,不难发现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其审批都需要通过行内高级别机构的核准,这些机构一旦不同意给某个企业授信,这个企业就无法获得融资支持,这样在审批模式上与一般信贷相比就使得贸易融资没有多大区别和优势。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因商业银行在整个审批流程中存在过多的人员审批单子,这样就会让人在思想上产生一种麻痹感,没把信贷审批当回事,在这样的态度下进行审批,就会出现已进入审批程序的贸易融资很容易被搁置,这样就会导致大量贸易融资业务被认为搁置,逐渐让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办事效率产生严重不满,从而在时效性上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降低。

2、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贸易融资具有的特点表明了其拥有比较复杂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是能够被预测、防范的。贸易融资业务能触及到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客户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等。这就需要将商业银行分支行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方式来管理好这些风险。但是当前在处理外汇业务的程序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显得比较落后,各项业务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分支行之间互相独立运行,网络资源缺少共享,管理上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以至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制约及风险监控的目标。

3、产品开发不力,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

当前商业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其形式仍然比较简单,还是没有充分深入的挖掘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空间,尽管对于创新问题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予以大力倡导,但是由于业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奔命于具体事务,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对业务进行创新。近些年各家商业银行依据市场需求,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但是由于对业务存在差异化的理解,在业务的具体操作上各家商业银行都有所不同,例如出口商以提供商业发票为基础的融资,对其就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融资、汇款押汇及商票贴现等);在制度相关制度时,各家商业银行也具有各不相同的规定,对各种融资形式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对各项业务更是缺少相对明晰和规范的统计资料。

篇10

1.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湖北省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缓慢,这是造成湖北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湖北省加工贸易虽然不断发展,但是比重还是较小。2007年到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2%、21%、28%、30.5%、30.3%。其中,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明显高于一般贸易,高出同期全省进出口增速11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0.5%。

2.武汉市为主,其他各州市为辅长期以来,湖北省对外贸易以武汉市为主,周边地区所占比重较小,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制约了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2007年到2012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68%、66.6%、69.7%和68%。

3.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如表2所示,2009年以前,湖北省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缓慢。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并且在随后几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逐渐取代过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4.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为主,其他国家为辅如表3所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湖北省稳定的前4位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占同期湖北省进出口总值的将近一半。当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和欧洲出现欧洲债务危机的时候,贸易伙伴的单一使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遭受重创。

二、新形势下湖北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建议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尽管张丽华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投资与消费在湖北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外贸易在湖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湖北省有必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稳定投资增加消费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市场已经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在产品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日益细分化和复杂化的今天,企业依靠贴牌生产获得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单纯依靠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所赚取的利润有限,因为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来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30%,以品牌为标致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70%,知名品牌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品牌的竞争力是提升企业形象及增加企业盈利的关键,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省应该转变贸易方式,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出湖北省特有的品牌。但是品牌的生命在于技术创新,所以政府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给相关企业以补贴优惠的同时,建立由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科研人员的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难题。

2.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发挥联盟作用横向来看,行业协会商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即能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又能发挥企业代表的组织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纵向来看,行业协会商会以某一行业为依托,把各县市州的企业及各种性质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共同抵抗贸易风险。对外贸易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湖北省的行业协会商会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原因在于:一是行业商会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缺乏影响力,没有话语权;二是商会对所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没有计划,组织教育培训少,宣传教育不够;三是代表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不够,在为会员进行融资、维权、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方法少,不能满足会员的需要。所以,要想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特有的功能,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必须克服商会是民间组织,可有可无的思想,进一步落实政策,为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商会要建立健全行业信息服务和预警系统,加强团结,积极代表企业应当贸易摩擦。

篇11

现场核查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衔接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和柜台业务核准工作,对外联系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涉汇主体。现场核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外汇管理的权威和效力,因此,对现场核查的流程及方式、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十分必要。

一、现场核查准备

现场核查准备须以非现场监测提出的需要纳入现场核查的企业清单为基础,结合国际收支形势及调控重点,根据现场核查人员配置和当期管理要点,确定现场核查工作顺序,明确优先核查的企业名单,并确定后续核查的时间安排。

1.企业范围界定

一是对外汇局在重点监测结论中确定“列入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现场核查。二是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企业实施核查。

2.异常原因分析

现场核查要以非现场监测分析掌握的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梳理落实企业指标异常的本质原因为目标。现场核查实施前,核查人员应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特别是非现场监测阶段的监测记录和结论,对被核查企业有关情况进行进一步剖析,指明核查方向,增强核查针对性性,提高现场核查效率。

(1)了解企业各项监测指标。熟悉导致企业纳入重点监测的异常总量核查指标,根据各类明细数据和信息,进一步确定企业指标异常的具体现场形式,如进口多付汇、出口少收汇、来料加工工缴费率过高等。

(2)深度挖掘存在异常指标。通过分项监测及企业报告情况,对存在异常的指标按时间序列进行深度挖掘,初步得出某项指标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3)比较分析综合指标。查看企业进出口商品等明细数据是否属大型设备、大宗商品或税务关注类商品等,通过直接投资系统等其他外部信息渠道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结合经验初步判断导致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异常的问题所在。

3.数据资料准备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贸易收支业务规模与特点;表现异常的监测指标、可疑交易明细数据;非现场监测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监测记录与结论;服务贸易、收益、直接投资等相关项目收支情况;被外汇检查部门立案查处的有关信息;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分类或关注信息。

4.核查顺序确定

核查企业确定后,根据企业指标异常程度、异常收支涉及的时间段、异常金额的大小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先后顺序。

(1)异常和可疑业务,包括涉及合同或易对手或交易商品或贸易类型等,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通过非现场监测和分析已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找到异常原因的企业,确定核查的一笔或多笔业务,进行核查。

(2)异常和可疑业务发生的时间段较为明确的企业。对于此类企业,需集中火力在某个时间段,深度挖掘企业信息,对异常时间段进行定位,优先进行核查。

(3)对于存在异常或可疑、但收支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全面、深入地展开核查。企业异常收支规模较大,从海量数据中逐一找到异常原因往往比较困难,需要综合其他各类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比如,可以按照合同号码比对相关数据,确定需要核查的异常和可疑业务,有针对性开展核查。

5.核点确立

现场核点的确立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外汇管理工作重点及外汇收支结构特点,在外汇资金流入较多的阶段,侧重流入企业核查;流出多的时候,则侧重流出企业。货物贸易的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和主流贸易方式,都可确立为现场核点。

二、现场核查实施

1.审核企业报告

一是审核报告内容的准确性。重点审核企业报告的报关额、收付汇额、贸易信贷报告、差额报告等数据与监测系统的数据是否一致;二是审核企业说明解释的真实性。通过对企业提交资料的分析,判断报告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挖掘异常或可疑业务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审核企业关于指标异常原因解释的合理性。

2.约见谈话

约见谈话是企业报告核查方式的进一步延续。约见谈话应把握约见节奏,严格控制间隔时间,避免企业通过重新签订合同、提供虚假报告、准备假账等非法手段隐瞒事实,应付现场核查。约见谈话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程序为:业务办理人员、高级业务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约谈对象的层次准备不同的谈话要点:对于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办理的微观方面,对于高级业务人员侧重于业务背景的中观方面,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侧重于外贸整体形势的宏观方面。

3.现场调查

在企业报告或约见谈话基础上,企业对导致监测指标异常或可疑的业务仍无法提供合理解释的,可进一步采用“现场查阅和复制被核查企业相关资料”的核查方式,核实企业核查期内货物贸易的真实性。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通过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无法合理解释的,可以采取现场调查:非现场监测结果偏离较大异常或可疑资金流金额较大;企业报告和约见谈话过程中,存在解释不合理,持抗拒态度或遇事推诿,且有重大违规嫌疑;单个合同项下累计单边货物流或资金流较大;其他较为严重的异常或可疑情况。

三、现场核查相关材料的审核方法

1.基础单证审核

基础单证真实性审核是指将日常使用的申报单、关单、箱单等日常单证比对合同的有关内容进行单单、单证的检查和核对,从而发现问题。单证审核应遵循合规性、全面性和对应性的审核原则。

单证审核的方法包括纵向审核法和横向审核法两种。纵向审核法指以信用证或合同为基础对规定的各项单据一一审核,要求有关单据的内容严格符合信用证或合同的规定,做到“单证相符”。横向审核法是在纵向审核的基础上,以商业发票为中心审核其他规定的单据,使有关的内容相互致,做到“单单相符”。

单证审核要点有:一是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是审核重点。二是单证是否齐全,货物名称、数量、金额等是否一致,单证出具或提交的日期是否符合规定,特殊单证是否按规定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等。三是提供的文件名称和类型是否符合要求。

2.财务数据审核

企业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详细记载,其中涉及的原始会计凭证,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外汇业务的本来面貌。核查前,应基本熟悉常用到的会计科目,并掌握单个会计科目借贷双方反映的经济生活以及各会计科目之间的密切联系。常用到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来料加工料件台账和入库单证、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等。

3.贸易信贷数据审核

贸易信贷与贸易周期息息相关,掌握行业贸易周期,有效甄别交易行为的真实性。不同行业的贸易周期一般都存在差异,掌握不同企业的贸易周期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企业贸易情况,结合贸易方式和行业特征,审核贸易信贷数据与贸易周期是否相匹配,并据此判断企业贸易信贷是否合理。

4.关联数据审核。

货物贸易收支过程中,存在与人民币跨境交易、非贸易、资本项目关联的情况,如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合并收支,外商投资设备物品产生的单边货物流。审核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被核查企业主体,不区分结算币种,将其本外币货物流和资金流全部纳入核查范围。核查中需关注报关币别与结算币交叉、深加工结转项下人民币结算等业务。二是完整呈现资金流动链条,延伸核查企业购汇前本币资金来源或结汇后本币资金流向及用途,以判断识别异常交易行为。

四、现场核查分析

1.单证分析。充分运用内部系统数据资源,综合考察企业资金收付、进出口、贸易信贷、以收抵支等单证信息,结合企业性质、规模及历史贸易收付汇业务特点,逐家对被核查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及总量差额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2.报表分析。报表资料(财务报表、验资报告、外汇收支情况等)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外汇收支、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变化最终会通过财务报表项目或者会计科目增减变动表现出来。因此,将总量核查数据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审计报告附注披露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相关会计科目的培养变动是现场核查的重要方法。

3.综合信息分析。货物贸易涉及商务、海关、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综合分析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是查证企业报告差异原因的有效途径。采用商务部门审签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三来一补企业国内购料申请表相关信息核查来料加工企业工缴费率;采用海关审签的加工贸易手册核查企业的进出口报关价格;采用税务部门审签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核查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出口销售收入;借助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的企业融资信息、支付结算部门的人民币资金来源与流向信息等,分析判断数据差异是否真实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