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91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自余额宝问世以来,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余额宝到微信红包,从P2P网贷到互联网众筹,再到当前日益多样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创新改革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至关重要。本文简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对策。

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分析

1.1 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实现的,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最终会通过各种形式回流到商业银行中,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分流客观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来说,这种存款业务的冲击后果更加严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延迟支付功能,结算资金部分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沉淀,这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分流,阿里巴巴2015年度财务报告显示,支付宝每天沉淀的资金已经突破了100亿元,当前第三方支付有着线下延伸和大额支付的发展趋势,这种资金沉淀势必进一步扩大,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也会更加严重;第二,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开始保险、基金等相关理财业务,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客户的投资理财渠道,且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年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存款利率,使得许多客户将资金投入到互联网理财产品上,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也形成了严重冲击。

1.2 对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交易、担保、承诺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严峻挑战。首先,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银行卡结算、收付等中间业务带来了严重冲击,相较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在支付价格、操作便利性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且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提供延迟支付功能,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第三方支付平台,且互联网金融逐渐拓展显现支付业务,如现金充值、代收付费等,这进一步挤压了商业银行收付等中间业务的生存空间。第二,互联网金融逐渐渗透到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领域,其在基金销售上有着价格优势,这打破了银行金融产品销售的垄断地位。第三;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购和网上支付,现金业务越来越少,对现金的依赖程度降低,这就形成了对商业银行现金业务和柜面服务等的冲击。

1.3 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其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着较大优势,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能够推出相应的融资产品,抢占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银行吸收的资金通过贷款的方法可以实现获利,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获利渠道。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贷款融资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垄断格局。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贷款的贷前审查、交易竞价以及贷后管理等业务发展迅速,其凭借着互联网的优势能够提升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能够更有效判断客户资质,这有效降低了贷款业务的风险,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此外,互联网众筹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更多选择,这些都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了严重冲击。

2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探讨

2.1 以客户为基础,提升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创新经营理念,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客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经营,积极巩固当前现有的客户,同时加强对客户的挖掘和拓展;第二,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方面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业务流程复杂等问题,难以吸引客户,难以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将冗杂的业务流程进行简化,积极完善硬件设备,方便客户,提升客户的体验效果,此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同时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进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以更加开放、便捷的方式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三,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调查客户需求,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2.2 拓展业务渠道,简化业务流程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商业银行应当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拓展业务渠道,加强业务创新,简化业务流程。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拓展网络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促进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共同发展,加强线上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客户粘性,避免客户流失。

第二,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经验,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建立商业银行独有的网络理财超市,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相关机构合作,创新支付方式,提升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第三,商业银行应当提升对资源和信息的利用效率,积极简化繁杂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手续。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信贷来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时间较长,不利于业务的发展,因此应当将信贷业务比必要的审批环节去除,保证信贷业务的高效性和快捷性,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的竞争力。

2.3 加强对数据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控制和空间性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也应当积极应用数据,提升数据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尤其应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构建自身的客户数据库,实现精准营销,提升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力。

2.4 积极与互联网金融对接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流和合作,以开发银行零售业务和第三方支付业务,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积累的用户信息来分析客户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提升网上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的质量。

第二,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网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对客户信息的共享,积极开发新客户。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当提升信息分析能力,了解客户的投资喜好,拓展网上信贷业务。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对接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结 语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受到了全面冲击,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

[2]吴高飞.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冲击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3]逄亚男.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2014(5).

篇2

摘 要:新年伊始,多家媒体就纷纷爆出多地商业银行频现存款“失踪”现象。一向被视为最安全、最可靠投资方式的银行存款,怎么会接连遭遇“丢失”呢?这无疑凸显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文章就是基于这一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并针对此现象探讨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思路,以期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风险防范有所帮助。

关键词 :商业银行;存款失踪;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20

收稿日期:2015-03-20

1 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案情介绍

2015年年初,多地银行存款被爆“失踪”,一时间这些新闻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据调查,近5年来,辽宁、江苏、浙江、湖南等多地都曾出现过银行存款丢失的现象,其发生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银行外部人员作案诈骗。外部不法分子通过伪卡盗刷、攻击网银系统、伪造银行票证以及假扮银行工作人员等方式盗取储户存款。比如在去年10月份泸州老窖“丢失”存在农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一案中,有数名诈骗人员伪造公司资料和印章,冒用公司名义到银行完成挂失、开户、转账等操作,盗取该公司在银行的1.5亿元存款。

第二种情况是银行内部员工作案诈骗。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优势,监守自盗,诱骗储户多次输入密码,窃取客户信息盗取存款。这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银行分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基层管理者监控乏力,使得位于基层的银行高管的权限过于集中,其权利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以就会导致基层银行出现内部控制失效带来的存款“丢失”现象。

第三种是银行内部员工与外部社会人员勾结诈骗。这类情况一般与银行非法高息揽储相关,犯罪分子许诺银行客户除一般银行利息外还可获得其额外提供的高息,诱使储户将资金存入指定账户,同时与银行员工勾结,要求客户签字、输密码等,将储户资金转走。如杭州联合银行42名储户近亿元存款丢失案就是如此,该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原负责人祝超菊在案发前先是协助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伪造盖有银行公章的保证书,对储户宣称可提供事先一次性给予13%利息的“贴息存款”,当储户来到指定窗口存款时,祝超菊再趁储户不备,打开转账界面要求多次输入密码,将存款转入其同伙账户分赃。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的发生都与银行的内部控制有关,银行的内部控制不完善,才使得犯罪者有机可乘。因此,要避免此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必须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分析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银行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产安全。而上述一系列存款丢失案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控政策不完整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政策的制定不能全面覆盖商业银行管理的各个层面,也不能很好地为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审计政策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为了拉存款、提升业绩而和企业发展各种业务,而不考虑这种业务的风险有多大,可见银行的内控政策没有很好地覆盖到一些高风险业务中,对这些活动也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2.2 内控文化缺失

内部控制文化奠定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基调,健康的内控文化可以保障内控制度的高效设计和有效执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内部控制文化,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内部控制的内涵,大都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规章制度,而没有认识到银行内部控制其实是一种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包含的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监督控制机制的动态监测过程。另外,有些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常常会以习惯性的做法或经验来取代制度的执行,又或者会以信任来取代控制的执行,对同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了各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以“杭州储户存款集体丢失案”为例,祝超菊作为银行工作人员,却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屡屡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无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同事对于她窃取储户密码进行非法转账的行为却没有及时发现,足可见员工之间的信任已经取代了对内控的执行。

2.3 内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高层检查、行为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暴露限制的审查、审批与授权、验证与核实以及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等。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些措施的执行都是流于形式,贯彻很不到位。如在贷款的审批与授权上,授权不明朗,贷款事前审查不严格,贷款审批手续不齐全,贷后检查不到位,对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控,对担保单位的担保资格没有进行很好的审查;在实物的控制上,对实物的限制和监控不严,双重保管和定期盘存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在行为的控制上,对银行员工的行为没有进行很好的制约,没有很好地做到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对员工的不法行为惩处不严。

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思路

3.1 提高违规成本,建立合规文化

银行存款丢失案的发生多与违规操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银行应该加强检查力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对因违规操作、内外勾结、隐瞒实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除追究直接行为人的责任外,还要严格追究各级管理层的责任。同时,各银行还应将合规与内控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各分支银行的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内,以防止出现基层银行为了抓业务而轻内控建设的现象。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将合规文化建设与员工日常的工作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管理文化的认同感,持续推进银行内控文化的建设。

3.2 完善内控机制,优化内控措施

银行要预防存款再次丢失的风险,就必须强化、细化内控管理,建立从上至下完备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机制,优化内控措施。首先,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内控的“三道防线”机制:基层业务经营机构和基层员工作为内控的第一道防线,在承担业务发展任务时应该加强运营中的风险控制,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作为内控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总部和业务管理部门,应该统筹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第一道防线的工作,并适时调整内控政策制度,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完善;另外,稽核部门应作为内控的第三道防线,负责优化监督检查方法,加大非现场工作力度,提升风险反应速度,促进整个集团的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3.3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监管力度

各家银行应当积极强化事权责划分机制,完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推进差异化授权体制改革,提高监管的力度。同时,银行应该开发更加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内控合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系统自动控制,从制度建设、工作机制以及技术保障等多方面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客户信息保护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保护的硬控制,为客户构建一张金融交易和信息保护的“安全网”。只有这样,企业和储户的银行存款才会更安全,银行的风险也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车宣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与完善建议——基于系列银行高管卷款出逃案例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5(4)

2 王义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及治理——基于QL银行欺诈案的分析[J].经济师,2015(3)

3 边凌洁.存款“不翼而飞”银行该当何责[N].浙江法制报,2015-01-27

4 张维.银行丢钱多发暴露诸多内部治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5-02-12

5 刘文晖.存在银行的钱,真的会丢吗?[N].检察日报,2015-01-21

篇3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脱媒”效应概述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5)认为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给需求方,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下,减少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把资金从银行压出去其实就是造成了脱媒。国外对金融脱媒的定义与国内基本相同,即脱媒就是贷款者和借款者的直接联系(就像大多数在资本市场上做的那样)。Mandan Sabena(2003)曾指出脱媒是受欢迎的,因为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没有经纪人,贷款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借款者也可以通过较低的利率来降低成本。可以看出,国内外对金融脱媒的解释大都是指资金的筹集与运用脱离了银行而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投资融资。本文所讨论的是资金融通脱离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影响

(一)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从微观角度看,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同,都需要有充足的客户基础以获得利润,但金融脱媒的出现减少了银行的原有客户,降低了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首先是金融市场吸收了银行部分贷款业务。其次是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对银行存款的分流。

(二)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以外循环,银行的优质客户流失,信贷投放能力降低,利息收入虽然随着经济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脱媒带来银行运营资金的减少,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存贷款业务,还会使银行在其他创新业务上的投入相应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影响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三)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金融脱媒改变了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的局面,减少了对银行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过程中,会大大增加表外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拓展,如担保、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还会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一边压缩信贷资产占比,一边提高证券资产占比;以及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此外,产生脱媒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后,会加速流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这些资金的流入会加大利率波动的幅度与不确定性,因而影响银行资产价值的稳定性,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银行资产的风险管理难度。

三、“金融脱媒”效应下商业银行的应对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经营理念。脱媒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分流了银行存款,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商业银行完全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把重心从单纯注重信贷市场转移到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并重中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市场为导向。2,以效益为目标。3.有效防范经营风险。4,积极加快服务创新。

(二)优化自身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1,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性负债管理为主动性负债管理,要积极推进存款证券化,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负债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售的有价证券,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商品。2,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要继续积极拓展优质大型企业客户,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以外,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

(三)创新经营体制,向全能型综合经营模式发展。大力实施接轨直接融资发展的管理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面对这种分散性、交叉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控般或成立集团公司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集团内部各业务的良性互动,实现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型。

(四)把握并购时机,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通过并购不断扩大资本和资产规模是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并购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加紧拟定,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法律环境在日益成熟。同时,在四大银行垄断市场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薄弱、经营效益参差不齐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层推进银行并购的决心更大。这为有条件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利用并购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实力的时机。

(五)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建立国际化经营的布局。由于金融脱媒会使银行行使传统中介的功能下降,因此向海外发展是个好的选择。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金融脱媒发展背景下,银行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国内银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主要应从积极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有选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

四、结论

综合所述,金融脱媒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遇,从自身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主动的应对金融脱媒。面对直接融赞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这一大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制定有利对策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4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

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新晨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6-039-03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 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 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4、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篇6

前言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经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正是这种改变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商业银行要想在银行业得以创新,就需要及时创新改革。互联网金融来自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

一、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

(一) 第三方支付

所谓的第三方支付通常指让非银行机构的组织充当交易双方的支付中介,它主要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定的资金划转服务,通过研究第三方支付可以得知,其本质就是资金托管代付,不仅可以使资金在流转时更加安全,还能有效降低交易双方在交易阶段所花费的成本。2008年在网络商城的影响下第三方支付诞生,时至今日已经占据我国互联网金融最大市场。迄今为止,已经有269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支付验证,据了解仅在2014年一年时间内,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就达到了23万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上升到8万亿以上,比2013年上涨了50.3%,移动支付交易金额也将近6万亿[1]。

(二) 互联网理财

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所带来最大冲击之一就是互联网理财,所谓的互联网理财就是将金融产品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投资理财产品。现阶段,在互联网理财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财产品应为阿里巴巴集团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余额宝,用户只要将资金放进余额宝中,就等同于主动购买了货币基金,不仅如此,客户还可以利用余额宝中的资金开展消费支付以及转账等活动[2]。之所以很多人选择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理财实现了高流动与高收益并存的局面,将钱投入到互联网理财中,用户既可以像银行活期存款一样随时使用该部分资金,又能保证收益率,通常情况下,这种收益都是银行商业存款的十倍左右。经过研究发现,截止到2014年年底像余额宝这样的理财产品共有79只,总资金量额为15081.47亿。

(三) 互联网融资

在互联网融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小贷,另一种是P2P融资。首先,对于网络小贷来说,通常指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公司成为了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该平台将小额资金以信贷的形式贷给用户使用。在网络小贷中最有代表性的网络小贷企业就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小贷,它将阿里巴巴作为依托,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帮助下完成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符合条件的就将企业资金以短期小贷形式借贷出去,这样借贷方式既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第三方担保,只是将借款人的信用度作为还款基础,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行借贷[3]。经过调查研究得知,一直到2014年6月份,阿里小贷总共放出资金在2000亿以上。其次,所谓的P2P融资就是两个个体间在P2P平台的作用下开展直接借贷,属于民间借贷方式。在我国P2P通常有三种模式,分别为纯线上模式、担保模式以及债券转让模式。

二、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

尽管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与投资收益,但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依旧是其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通常情况下,存款属于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存款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可贷金额数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净利息收入。现阶段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冲击最为严重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以2014年年底为节点,互联网理财资金在15081亿元,而同期的银行机构的存款金额仅为117.4万亿[3]。尽管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增长率也呈现逐年降低形式,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也并未因此受到冲击,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规模较小,同时进入到互联网金融的资金终究是要回归银行体系等,如余额宝就有90%左右的资金通过协议存款形式回归银行系统。

即便是这样也并不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没有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先流经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其本质是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这些存款原本就是摊薄资金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存款总额未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其融资成本却比之间高了很多。

(二) 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贷款利息,但在以网络小贷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融资出现以后,就会冲击与影响到银行贷款业务。以P2P为例,其客户基本都是中小型以及微型企业或个人,这些客户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成为商业银行放贷对象,但P2P平台出现以后,他们的贷款利率就会由商业银行的不足9%上升到10%甚至是24%。而网络小贷公司的主要客户是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小型企业与微型企业[4]。如阿里小贷,贷款利率最少为12%,最高为18%,即便是最低利率也要高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通过这点可以看出,互联网融资业务与银行贷款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也就不会发生冲突,可见,在资产业务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大。

(三) 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来说,有直接性影响的就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出现以后冲击到了商业银行手续费。以往的银联网络在使用POS机进行收款时,收单机构会收取交易金额的0.38-1.25%认定为手续费,并按照一定比例作为发卡银行、收单机构以及银联的收益,但在第三方交易平台出现以后就冲击了收单银行的收益[5]。根据互联挖支付收费标准可以得知,在收费时根据卡种的不同加以确定,如信用卡收取0.55%,银行普通借记卡收取0.3%,第三方交易平台会将70%的手续费交给发卡银行,为剩余的30%则由互联网支付平台收取。据国际著名的艾瑞咨询公司统计,在2014年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支付业务的资金在23万亿左右。通过研究得知,仅在2014年,银行手续费收入就有6000亿,而受到第三方交易影响的手续费金额则在300亿以上,对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产生严重冲击。同时,随着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发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将逐渐减少,第三方交易平台将成为客户主要依赖对象,因此,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中间业务。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尽管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对商业银行带来致命性打击,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论是其业务形式还是思路都将冲击到商业银行理念。同时,如果银行与客户联系被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取代,银行的现有业务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转变发展思路,加强与互联网契机的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章连标,杨小渊.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浙江金融,2013,10:31-33.

[2]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王国成,金强.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 西南金融,2013,12:3-5.

篇7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本质是互联网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一方面连接银行,办理资金结算、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另一方面连接商户和消费者,使客户的支付能顺利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资金划转双方提供了信用担保,有效保证了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并且不向资金划转双方收取担保费用,成本低,使用方便快捷,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我国现阶段的第三方支付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网银在线、汇付天下、网易宝、盛付通等等。

一、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随着涉及领域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已抢占了商业银行的很多客户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存款业务构成了威胁和替代。

(一)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冲击,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方式受到了严重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引起各大银行的重视。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挤出效应,支付结算业务和基金代销业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其自身优势不断延伸业务领域,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更具吸引力,深受长尾客户的喜爱。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丰富的基金产品、较低的费率、方便快捷的支付流程,打破以银行代销为主,保险公司代销以及基金公司直销为辅的传统基金销售模式。同时,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开展一些现金充值、线下收单等业务,挤占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线下支付业务,形成了强劲竞争态势。

(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量

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因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客户的整个支付行为可以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导致商业银行作为借贷中介脱媒之后又面临支付脱媒的挑战。2013年6月由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与传统货币基金不同的是,天弘增利宝的销售起点是1元而非1000元,适合于在支付宝中留剩小量余额的客户。按照支付宝约8亿注册用户来计,若平均每位支付宝用户往余额宝内转存1元闲置资金,那么余额宝将会有8亿元的资金沉淀。余额宝的过人之处就是较好地运用了经济学中的“长尾效应”,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

(三)分流商业银行客户群

客户资源是银行最核心资本。现在,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了虚拟网关,可以直接获得客户信息,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庞大客户群被第三方支付共享了。支付宝的实名注册账户规模已接近3亿,如果包含非实名认证账户,支付宝的注册客户数甚至已超过同期农行、建行、工行的个人客户数。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的延伸,产品及服务不断创新和丰富,客户的粘性也将进一步加强。目前,用户注册第三方支付账户后,即可采用快捷支付等多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完成账户资金的转移支付,甚至用户无需注册银行网银就能便利地实现大部分支付需求。当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服务形成替代时,其对商业银行客户分流的作用必将愈发凸显。对商业银行而言,留住老客户和进一步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二、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首先,积极开拓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银行可以适当降低理财门槛以满足中小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不断丰富银行产品的品种,适当减少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开发,对于理财产品的宣传介绍要尽量清晰明了,把握住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风险相匹配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其次,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银行应该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对于银行自营金融衍生品交易,要严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风险,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杜绝投机,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业务范围

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家银行推出一种新产品后不久就会被其他银行争相模仿,银行业整体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然而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市场。银行要转变观念,树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意识,建立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相适应的贷款审批程序,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大实地调研和贷款产品创新力度,在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也要不断降低银行的风险。再者,加强产品创新。创新移动支付工具,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不断丰富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满足用户支付、消费、理财、信贷等多样化的需求,逐渐提高用户的渗透率。加强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平台,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三)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

面对发展前景广阔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在监管许可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金融业经验,直接参股或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使其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集团下的一个子公司,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扩展相关业务。例如,在电子商务流程中,第三方支付企业掌握着大量中小企业的销售和信用信息。银行可充分利用其可以开展多种融资业务的优势,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合作,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为银行营销吸纳新客户,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应链融资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超.关于淘宝网上支付结算体系的探讨[J].海南金融,201O(3),

[2]李仁杰 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中国金融 2014(20)

篇8

一、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安排,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1]。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漏洞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来说,没有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将具体工作切实落实到具体单位行业中去。例如在投保人向商业银行缴纳保险金后,具体索赔额度如何计算,在怎样的时间范围内予以赔偿并且针对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分别给以怎样的援助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具体落实在文件规范上,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的经验不足和理论缺陷还是造成大量政策上的漏洞,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

(二)社会信任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净息差实现的,零售业务及其他一些中间业务还不能够未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因为这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高风险投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得不稳定性,使得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维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给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2]。

(三)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是因为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才将存款保险制度逐步的深化完善,可是这种全球性的金融风险无法消除,循环性的发生给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更是有着破坏性的作用,这种破坏性也会进一步体现在存款保险制度上[3]。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应对全球危机的水平仍然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就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应对这种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制定统一的《存款保险法》已是金融界和理论界的共识。2014年1月,央行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已全面展开的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择机推出的可能性很大。这也是政府管理当局的呼声和迫切希望。我们国家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尚且处于比较初级和不完善的阶段,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法律的制定,将一些具体的内容要求明确化,既方便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行,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混乱。

(二)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治理

风险问题是全球商业金融机构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加强风险方面的治理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并且受地方政府的保护,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较大的风险问题[4],针对如何加强银行的风险治理,我们应该明确态度,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5],因为风险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全面风险还是操作风险,银行自身都应架构好内在的控制风险的机制,治理机构的完善,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三)解决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的信任是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因此解决社会的“信任危机”也就成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要想加强社会信任,首先要在全社会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体制,对用户保险费的缴纳,索赔额度的计算以及商业银行具体的职能范围做出准确的规定,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这一制度的内在运行模式从而强化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不足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介绍以及相关分类和特点,以及重点了解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必要性和存在的不足、发展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存款存款保险制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政策漏洞、金融风险等等,所以在我国即将建立这一制度之时,更应着重解决这些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对于这项制度的发展,当然,在更深层次的探讨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性之和未来发展预计的问题上,本文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作者:高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目前有第三方支付、P2P和众筹融资等等多种形式,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总体而言,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信用业务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两大支柱[1]。

(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指的是作为中介机构为收款人和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和综合第三方支付模式。前者的典型代表平台是快钱,它的特点是作为网上用户支付账户和银行账户的中介平台,整合多家银行的支付平台,提供统一的线上支付平台,连接银行和网上用户,因此实质上是一种支付网关。而后者相较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第三方支付的功能,还提供担保服务。它是由电商交易平台孕育而生的,因此一方面收获了来自电商平台的海量用户,另一方面通过用户资金转向银行账户过程中的金融运作还能额外获取收益。

(二)互联网信用业务。P2P、网络小贷、众筹融资等业务的兴起昭示着互联网信用业务的繁荣,相较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互联网信用业务更加方便快捷。P2P指的是网络借款平台,它为投资方扩宽了理财渠道,同时也给贷款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融资方式。由于它大大降低了借贷的难度和成本,因此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甚至预计2018年我国

P2P交易规模将超过3.5万亿。而网络小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已经不再作为“中介”参与借贷活动,而是成为“借款人”,直接同贷款人发生业务往来。众筹的理念和发展更晚一些,近两年来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主要是通过向网络用户募集资金支持个人或集体事业。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电商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其便捷高效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网上银行的转账业务,而该平台上推出的理财产品,例如余额宝,兼具活期存款和理财双重功能,用户还能获得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收益。因此基于淘宝、天猫海量用户的天然优势,余额宝这类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势必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尤其是活期存款业务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存款的大量流失,商业银行不得不以较高的利率吸纳余额宝的资金,余额宝由此获利,但同时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成本进一步上升,可以说互联网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是最大的。

(二)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目前互联网信用业务并未对银行贷款业务造成十分巨大的冲击,反而可以视为银行贷款业务的有效补充。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互联网信用业务明显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对传统金融思维的巨大冲击。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注重用户体验、极简主义等等新型思维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并催生了电子银行、金融工具创新、大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变革。

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学习互联网金融思维。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的创立说明商业银行业务已经开始普及互联网技术,但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经营传统业务是不够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良好体验,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而不只是停留在粗浅地利用互联网开放理财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二)加强大数据应用,吸收互联网金融优势。投资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风险程度、市场利率走向,并通过双方议价获得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因此互联网上借贷双方均能获得比银行贷款更为满意的交易条件。

篇10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和合理的贷款需求。然而过高的流动性又会增加银行的资金使用成本,削弱其盈利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充当着上级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和下级经济实体的连通媒介,其流动性管理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客观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对微观层面的银行经营状况改善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平稳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却表现为过剩且日趋严重,已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膨胀,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突出。《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余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32,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低0.03和0.05,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表现出我国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0.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6.3万亿元,存贷缺口高达2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和2009年末分别增长了23.3%和20.2%,而存贷比为66.05%,也远低于75%存贷比上限标准。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十分明显。

二、从存款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由外汇占款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表现为巨额顺差,2010年11月,我国出口值更是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533.3亿美元,增长34.9%,使得经常项目顺差进一步拉大。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对外币尤其是美元不断升值,同时受近期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等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这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资本项目下也出现大额顺差。截至2011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30446.74亿美元。而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作用下,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增加人民币投放以对冲流通中过多的外汇,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这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居民储蓄率偏高,预防性储蓄加剧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养老、失业以及医疗等保险制度仍不健全,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迫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另外,现行的住房、教育等体制也使相当多的居民收入用于购置房产和保障子女教育,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水平的居民储蓄率。2010年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79.01%(居民存款余额/ GDP),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不到20%,这直接引起了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程度。

(三)金融市场欠发达,资金投资渠道狭窄,银行存款成首选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其发展尚不完善,而其目前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就是金融产品在供需数量、种类及结构上的不对等。随着近些年来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其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急需市场上提供多种与其风险承受能力、资产组合种类、期限结构等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而现今资本市场一方面对投资者准入设置了一定门槛,截断了部分资金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市场上可供交易的产品数量、种类、结构等也很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大量投资者的个性化投资需求。这样一来,万般无奈之下银行存款便成为了闲置资金的投资首选,加大了银行存款规模。

三、从贷款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限制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四个月内连续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是在四个月内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足以显示货币当局施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决心,这无疑也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所限制,致使贷款规模增长放缓。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9.5万亿元,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同比少增3524亿元,贷款规模受到限制。

(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大,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长,作为保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迫。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银行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等,这都增加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为安全起见,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采取限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措施。

四、缓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而要化解流动性过剩也需要从这些因素着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由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地位

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体制造成了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连带关系,严重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应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渠道,如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实现外汇持有主体多样化;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实现外汇投资渠道多样化等等。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银行经营方式创新

除了传统的存贷经营方式以外,银行应加强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等挂钩,加强其流动性。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为居民提供投资通道的同时,既能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同时又能有效地分流存款,减轻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三)推进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拓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

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现有渠道主要是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这直接造成广大资金供应者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局面。因此,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实现金融资源有效的市场化配置,以减少银行存款,降低流动性。

(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银行收入结构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非利差收入的比重相当低,利润增长模式比较单一。而单一盈利模式显然已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由此引发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风险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从只开展保守的低风险或无风险业务向面对并科学管理风险的观念转变。另外,还可通过存款成本的测算分析,统筹规划存款策略,同时加快拓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步伐等,使得利润来源多样化,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创新。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收益,降低其对流动性资金的依赖程度,进而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也有积极意义。例如,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减少惜贷行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能力,以保持流动性的合适规模;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制度等。

总之,要彻底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微宏观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但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09―2010各季度,2011年第一季度

[2]东方财富网站数据

篇11

随着阿里巴巴和诸多电商企业加入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互联网金融业已成为当前的经济热点,2012年亦被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一般我们把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服务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体现了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和个人的筹资和投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冲击。

一、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分流商业银行存款

在电子商务中交易中,由于第三方平台的中间担保功能的存在导致,客户的资金在支付给对方时会有一部分资金暂时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收款时间,进而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储蓄结构。2013年支付宝滞留的资金已超过200亿元。同时随着第三方平台业务的拓展,尤其是其资金管理业务的开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进一步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

(二)冲击银行贷款业务

互联网企业在信息处理上往往比商业银行更为快捷,在应对企业的贷款业务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中小企业资金需要的特点,为其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中小企业在用款方面往往具有周期短、贷款频繁、用款急的特点,网络金融往往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贷款范围主要是现有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因此,在短期内不会还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三)挤压银行中间业务

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支付的价格更低,而且支付方便的特点,并可以延期支付,有利于购买者享受更好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利用其线上优势的同时,通过POS网络与代收账款系统的构建逐步实现了线下的收单和付款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向金融业务渗透,如汇付天下的基金申购费用仅为银行承销的40%,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冲击。

(四)瓜分银行客户资源

在传统的网络支付中,商业银行网关仅仅提供了款项支付的通道,难以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状况。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自己虚拟网关的建设,可以直接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情况。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客户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掌握,使得其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制定合乎投资者需求的营销计划,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于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资源中处于有利地位。庞大的客户资源也势必为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一)加强与互联网网金融企业合作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替代商业银行,而是在商业银行难以涉及的区域进行补充。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和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弥补了商业银行支付效率的不足。通过数据平台的合作可以使得商业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拓展业务渠道,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

(二)努力提升银行传统业务优势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积极探索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提升银行传统业务优势。首先,通过建立客户体验系统使得之前的零散体验变为系统的体验,进而促进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增加客户尝试新的投资工具的热情。其次,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使得金融服务可以贴近生活,从而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银行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地融入到互联网中,进而将银行业务逐步网络化。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地与一些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合作,寻求新的市场拓展方式,进而减少对传统商业银行对固定营业网点的依赖。如中国工商银行积极构建“融e购”第三方交易平台,使得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紧密结合起来,使得物资配送和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挖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计算机软件操作、数学建模,有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功底。在银行招聘中应当强调应聘人员的学科交叉背景,同时在员工入职培训中积极的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培训,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知识,宣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竞赛,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坚,肖玉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J].市场研究,2014.

[2]钟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