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流感护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

1.1宿主因素 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 CRBSI的发生。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 马晓燕 [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发生几率。此外,李慧萍等强调,延长导管的维护期会导致敷贴黏性降低、松动,进而使敷贴下细菌繁殖增加,从而引起局部感染。

从上述研究文献结论可以看出,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加强护理责任心等。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护理防控体系应该是防控肿瘤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护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肿瘤患者WBC急剧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期内、疑诊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期内应减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诱发CRBSI。此外,他们特别强调,院内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不仅要针对患者,更要包括陪护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对文化低,年龄大的患者采用一对一讲解,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发放资料,鼓励其自我学习,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导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用柔韧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应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固定要使用透气指数为3000的无菌透明敷料,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发生。输液接头要采用正压接头,使其余三向瓣膜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不正确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均可致导管内回血增加,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几率,诱发CRBSI,因此,必须采取脉冲方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确保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同时要重视维护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畅、清洁。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无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为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护士在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执行无菌配液、无菌输注、全封闭输注;要对导管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即使用肝素液冲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对导管进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应使用可直接降低导管出口位置细菌定值发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为消毒剂,消毒范围应保持10×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发生已成为了目前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常规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并发挥了有效的临床作用。而不断发展的护理新型理念和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该防控的效果,但是,从本文搜集的文献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于肿瘤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临床的使用价值。此外,病情观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文献中对此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对于新岗护士的迅速成熟无疑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缺失。因此,我认为,目前对防控CRBSI的研究应着重将各种新型护理概念转化到护理细节中,从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篇2

与“H1N1”相关的精神障碍应包括“H1N1”恐怖症、相关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适应等。从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灾难精神卫生救援工作经验表明,对参与救灾人员、患者及一般人群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势在必行。

1.1医护人员的心理反应:面对“H1N1”时期,有的医护人员表现失眠、愤怒、浑身发抖、脑子控制不住,总担心自己被感染上此病。有的表现焦虑、紧张、害怕死、心烦意乱、脾气大、抑郁、内疚、无力、出冷汗、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头晕、头痛、恶心、胃部不适、噩梦、幻觉等,生活工作受到影响。

1.2“H1N1”隔离留观者的心理反应:此类人员因怀疑而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在我县留观站的大部分是初中学生。这类人员更易出现恐惧感和焦虑、自卑、情绪不稳,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怕染上此病,故常感到心理压抑、悲观、委屈,有时哭泣、拒绝进食、烦躁等,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使自己陷入无形的害怕和恐惧的压力中。

1.3“H1N1”患者的心理反应:此类患者更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很倒霉,表现焦虑,抑郁情绪及无助和无望感。有的患者因为得知自己感染此病,认为这病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很可怕,又怕自己传染给其他人,而出现内疚和负罪感,有部分患者怕出院后不被社会接纳,而表现烦躁和坐立不安、失眠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心理护理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TM452 文献标识码:A

故障的诊断方法对于获取互感器的相关故障信息以及故障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当前而言大致由:油色谱分析、红外测温分析、局部放电分析以及电气绝缘实验等方式来进行检测。

一、相关知识介绍

作为传统的诊断方式即:油色谱分析和电气绝缘分析。当然了红外诊断分析技术在电流互感器故障检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无法取样、无法解除以及无法停运等等,而且对于互感器一次连接部分的接触不良很有效用。当然了,在显著的优势下面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之处,对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整体受潮、老化、介损偏大还有就是其他内部缺陷会由于没有温度突变且温差不是很大,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进行精准的判断,并且因为受到计算机处理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该红外技术仍旧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电容性电流互感器末屏接地线处取信号可以对互感器的局放进行有效判断,然而这样的方式目前电学领域所已有的经验还不多。

二、典型故障分析

下文将对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中最常见的几种故障做简单的介绍。

1 放电性故障

在通常情况下,电流互感器的电压的分布是较为均匀的,但是若是在制作期间偷工减料、技术不到位的话那么就会造成电容极板的不光滑以及电容屏错位等情况的发生。

(1)绝缘发生变形,主要由于主电容下部U型夹过紧。

(2)端部铝箔无孔眼并且在非真空状态进行灌油期间,发生了气泡存在于电容屏之间,这样就改变了电压的分布导致电容屏的场强过大,发生了放电现象。如果发生了这样的现象并且处理不及时的话,发生电容芯棒击穿的可能性非常大。

(3)由于电流互感器的绝缘比较厚实,导致皱着发生于绝缘层之间,如果再加上处理不当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其内部的空腔,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发生放电故障的可能。

(4)由于设计不合理的电容屏尺寸导致电容极板的错位以及不平整,并且还很有可能导致电容极板的破裂,这样一来发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5)火花放电也是电容互感器的常见故障之一,绝大部分的肯尼个是由于一些零件的松动连接所造成的。

(6)如果一次端子的引线垫块表面发生了不洁现象以及受潮等原因就会有发生表面放电的现象。

2 互感器进水发生受潮现象

如果金属的膨胀器发生了破损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电流互感器中进入水分,发生受潮现象,通常受到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导致水分先渗进电容之间。

3 电容屏干燥不彻底

在出厂前缠绕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索,如绝缘纸受潮、电容屏内层存有潮气。

4 电容芯子内局部放电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不充分的浸油以及绝缘层较为松散、有气泡造成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介损超标。

5 末屏不稳定接地

主要原因是末屏与接地引线断开,但两者间的距离并不大,而且末屏对地存在电容,与电容屏间的主电容串联在一起起到分压的作用,产生悬浮的高电位。此类故障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末屏绝缘电阻、介损超标。

6 内部零屏引线与零屏断裂

导电杆同零屏相分离,如此就相当于在主绝缘的等值电容后再将一个电容进行串联。通常其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一次对末屏的主电容相对出厂数据降低,其余指标正常。

三、实例分析

1 故障情况

2004年9月, 我单位35kV某变电站一只电流互感器, 在运行中发生喷油, 由于断路器及时跳闸, 避免了故障的扩大和升级。

发生了故障之后,到达现场的抢修人员通过检查,观测到互感器的油位计有着多条裂痕,裂痕上还渗着油污,并且在方圆两米内都有油痕。

2 故障分析

查阅该互感器的运行维护记录发现, 该互感器 2000 年 5 月投入运行。投运前都已经按照有关规程进行了预防性试验, 并且均为合格。之后则是按照 两年为一个周期来进行预防性试验的, 在故障发生前一次的试验中, 数据都是正常的。

具体原因分析: 电流互感器内部所处的是微正压的状态,如果频繁取油就很容易造成负压吸气,尤其是倒置式电流互感器,电场强度高的话,那么发生局部放电性故障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具体处理方法: (1)对故障特征尤为明显、或者已发生膨胀器变形的,就必须退出运行,以确保电网运行安全;(2) 对色谱分析异常需要进行跟踪取样的设备,应当采用全密封取样,以此来将负压进气现象杜绝开来,以此来保证油位不会低于最低油位线位置。

3 全单位范围内该型号的电流互感器

通过运行观察分析,这个电流互感器接线头部的结构都比较相似,并没有呼吸器或体积补偿装置, 油位计大部分都是由有机玻璃制成的。

采用有机玻璃做油位计的互感器不足之处:(1)渗漏。这样的互感器因为没有体积补偿装置以及呼吸器, 再加上压力以及温度的变换, 导致油位计发生了裂痕。有机玻璃发生了裂痕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渗漏。尽管厂家对油位计进行了很多次的条换, 仍旧没有将该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2)进水。由于油位计发生了裂开的现象,再加之天气一冷一热,导致互感器发生负压,这样就会造成水从裂缝中进入,导致遭受潮湿。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不管事什么形状的油位计只要是采用的是有机玻璃的,那么或多或少都会有裂痕的发生,水分就是从这些裂痕中渗入到互感器中去的。

我们通过正规途径对三台运行良好的互感器进行检查,通过对互感器底部的放油阀进行取样,通过取样分析,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然而在当将铝帽打开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水珠沉入到了油当中去。如果有水进入了裂缝中去,那么这样的水分会通过铝帽慢慢地流向凹槽中去,并且电流互感器中的油漆对流的幅度不是很大,如果水分少的话更不会被带到底部了,因此对互感器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然而通过日积月累,总会积少成多,故障也就这样造成了。

4 对策和建议

4.1 对油位计部位进行改造

通过上文,我们建议把有机玻璃改为玻璃材料。然而若是改成了玻璃材料的话那么对于油位计的金属底的平整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不够平整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玻璃的破裂。厂家人员在油位计更换过程中, 接连坏了几块玻璃。最终厂家通过整只接线头的赶制,将油位计接触部位的具体加工刻度进行了提升,再将头部的整体进行了调换工作。

4.2 检修周期应当进行合理安排

据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 35 kV 电压等级的互感器, 在进行合格的投运忠厚,应当有一到三年的周期性试验,然而一般而言都会采取两年的试验时间。对于绝缘油来说,必须要在交接期间做好全套试验才行,如此才能投入使用,如果在运行以后,必要时做。一般单位仅不定期取油样检测。我们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设备来进行试验周期的确定,对于上文提到的互感器可以定为一年,特别是那些湿度比较大的区域,这样就更能够确保互感器的安全运行。

结语

通过我们多途径互感器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对相当部分的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分析,对于运行异常的设备可以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将设备的较为真实的情况进行剖析,从而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熊小伏,何宁,于军.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突变性故障诊断方法[J].电网技术,2010,34(07):181-185.

[2]熊小伏,唐广学,于军.一种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诊断方法:中国,CN10166841[P].2010-03-10.

篇4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52%[1],若小便在术后8小时内不能排出而膀胱内尿量600ml,出现腹胀难受、或排尿困难、或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100ml,即诊断为尿潴留[2]。目前在临床上关于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很多,护理方法也不少,包括手术前指导,心理护理,热疗按摩,诱导排尿,针灸,药物治疗等等,尚未形成一致的共识。笔者通过对我院肛肠科手术住院患者尿潴留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南平市人民医院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患者。入选标准:小腹坠涨、尿滴沥、B超示残余尿、膀胱区膨隆、叩诊实音、溢出性尿失禁。术前均无排尿异常术后发生尿潴留。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76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48.0±0.47岁)。混合痔76例,肛瘘35例,肛裂44例,肛周脓肿6例,平均住院天数9天。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两组均予以积极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如:做好手术前指导,术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伤口护理,出现尿潴留症状后予以热疗加按摩、诱导排尿等。对照组在以上干预措施无效后予肌肉注射新斯的明1mg。实验组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基础上予艾灸疗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中极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气海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约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间为15-20分钟】。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排尿时间及尿潴留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腹胀、腹痛、尿滴沥、膀胱高度膨隆)。

1.3评价指标

1.3.1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我科临床实际分3级评定:术后1-5小时内自行排尽尿液为显效,5-8小时能自行排尽尿液为有效,术后大于8小时仍无尿液或者虽有尿液而膀胱充盈,尿潴留症状或者体征明显,需导尿者为无效。

1.3.2尿潴留相关症状发生率腹胀、腹痛是指患者自诉下腹部坠胀闷痛不适,表情痛苦。尿滴沥是指频繁小量地有尿液自尿道排出,排尿后不适感未减轻,不停地往返于床单位与厕所之间,患者烦躁不安,B超提示残余尿>100ML。膀胱高度膨隆是指耻骨上膨隆,可扪及包块,叩诊呈实音,有压痛,B超提示重度尿潴留。计算各相关症状发生的概率。

1.4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解决手术后尿潴留肛肠术后尿潴留通常是非梗阻性的,由于尿潴留致使患者十分痛苦,同时并发症多,因此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表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解决手术后尿潴留,其主要原因为新斯的明是一种拟胆碱药,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二胺基甲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暂时失去活性,不仅可以兴奋骨骼肌,而且对膀胱平滑肌有加强的兴奋作用而促进排尿;其次应用艾灸疗法,取中极、气海穴位行温和灸,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有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可通过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气化,致使温热之气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3.2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单用新斯的明就有解除尿潴留的作用,但新斯的明肌注给药后平均半衰期为0.89-1.2小时,作用消除迅速,故对照组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而艾为菊科植物,味苦辛,性温,入心、肾经,具有理气血,通寒温,温经止痛的功效。因此联合应用艾灸疗法可起到协同促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为“癃闭”范畴,证因脏腑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其病位在膀胱,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乃气结小肠、膀胱之,气化不利,水道不调,遂成“癃闭”,而中极、气海系任脉经穴,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能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鼓舞气化,以达到启闭通便之功效。总之,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施灸能有效地改善膀胱逼尿肌功能,缓解尿道外括约肌痉挛,使内外括约肌功能协调,膀胱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实验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从而减轻尿潴留诸多症状。实验证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加艾条穴位施灸能明显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及减轻尿潴留相关症状,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接受,值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导致现代女性患上妇科疾病的概率日渐增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患者开展妇科手术是根治这类妇科疾病的关键所在。然而,妇科手术虽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保障患者的预后,但某些术后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其中,尿潴留是妇科术后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因此,现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这一时期内,我院妇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均在23-64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36.7±3.2岁。其中,子宫肌瘤22例,宫外孕20例,宫颈癌14例,子宫脱垂4例。选取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妇科术后患者;②患者均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其他疾病,且患者精神意识均为正常;③所有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选取的6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治疗记录、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并观察其护理效果[2]。

2结果

60例妇科术后患者中发生尿潴留2例,发生率为3.33%。其中,因排尿习惯改变而产生尿潴留者1例,因心理原因发生尿潴留者1例,且2例尿潴留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3讨论

3.1妇科术后患者发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妇科术后患者产生尿潴留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导尿处理操作不当、排尿习惯改变、麻醉原因、心理原因,现详细分析如下。

3.1.1导尿引起患者尿道损伤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需要行导尿处理,在对患者插导尿管时,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易对患者尿道造成机械性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因疼痛而无法排尿,甚至导致患者畏惧排尿而产生尿潴留。

3.1.2排尿习惯改变患者妇科手术后,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患者需要卧床排尿,这与患者平日的排尿习惯相悖,而许多患者由于不习惯卧床排尿,从而造成膀胱过分充盈,造成逼尿肌收缩乏力,而造成尿潴留。

3.1.3麻醉原因在妇科术后麻醉完全消退之前,患者对于膀胱充盈与否的感觉较为敏感,待患者麻醉完全醒时,由于膀胱长时间处于充盈状态,导致膀胱内壁肌肉暂时失去收缩能力而造成患者排尿困难,引起尿潴留。

3.1.4心理因素除上述原因外,许多妇科术后患者会由于无法自主排尿而产生尿潴留,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心理难以适应造成的[3]。

3.2尿潴留相关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妇科术后患者产生尿潴留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从床上排尿训练、心理护理及尿潴留产生后的护理几个方面来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3.2.1卧床排尿训练在患者进行手术前6小时告知患者卧床排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训练并培养患者的卧床排尿习惯。同时,让同病室的患者中有经验者对初次手术者进行指导,互相交流沟通[4]。

3.2.2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并尽量满足。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除此之外,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的内容要包括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配合要点、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及预防保健要点,同时要注意宣教时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3.2.3尿潴留发生后的护理对于妇科术后已出现尿潴留的患者先采用物理方法刺激其排尿,可通过热敷法、按摩、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等方法来达到目的[5]。若患者尿潴留情况仍未好转,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遵医嘱使用导尿药物,如使用开塞露等、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此外,还可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刺激患者膀胱收缩、排出尿液。

参考文献

[1]闫秀珍.妇科术后尿潴留45例原因分析及救治干预[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101.

[2]程文燕,林霞,唐晴孜,周芳菱.妇科术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北方药学,2013(04):113.

篇6

中国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60-02

随着遗传、放射、免疫、地理环境因素、致甲状腺肿因素、碘缺乏、化学物质刺激及内分泌变化等多方面综合刺激所致,人患甲状腺肿瘤日益增多,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在临床中经常选用。然而,手术创伤大、术后对患者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及术后颈部神经组织炎性水肿等更易发生疼痛,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导致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忽视。疼痛是伴随外科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突出而痛苦的临床症状,几乎100%的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何有效地处理并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的疼痛,是医护人员迫切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不断增强,术后无痛已是患者生命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应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对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共158例,均是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肿瘤患者,年龄18~65岁。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均未使用镇痛泵镇痛。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2例,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中小学文化程度;2)无智力障碍;3)不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医药费支付方式、工作状况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

1.2方法干预组在按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非药物护理措施干预,而对照组除未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外,其他常规处理与干预组相同。

1.2.1非药物护理措施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术前给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可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⑵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到病房中与其他患者交流,彼此分享手术感受和应对疼痛的经验,相互鼓励,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⑶舒适。术后采用仰卧位或平卧位,用软枕抬高肩部,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⑷心理舒适。主动与患者谈心,给予诚挚的安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亲人陪伴,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颈部功能训练,减轻紧张与焦虑,使患者心理和生理处于最佳舒适状态;⑸转移注意力。即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或在疼痛评估后,通过阅读、聊天、听音乐、听故事、数数、深呼吸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⑹幽默。利用引起患者发笑的事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如讲笑话,让患者看幽默杂志、电视、相声或小品等;⑺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想象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的空间里,注意力集中做慢而有节律的呼吸,每日2~3次,每次5~10min。

1.2.2临床观察指标由专人负责观察和记录指标,包括:记录术后12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1];观察术后3d颈部伤口肿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别统计,结果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对照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肿胀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18.29%,无水肿率为81.71%,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39.47%,发生率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术后疼痛是一种普遍的术后并发症,严重的疼痛可造成血管痉挛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妨碍了颈部伤口消肿及愈合,甚至引起患者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等严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2]:约50%的患者在实施常规止痛治疗后仍受疼痛困扰,80%的患者反映镇痛效果欠佳,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只能痛苦地忍受。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减轻疼痛,减少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因疼痛引起对机体的有害影响,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新难题。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3]。也有人将疼痛定义为:影响人的各个层次的高度个体化的经历,可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膊、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4]。疼痛是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它影响着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感觉神经系统内部存在着疼痛感受器,这种感受器能感受机械及某些化学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刺激,这些刺激沿神经纤维传至感觉神经元,然后沿脊髓丘脑束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经分辨及处理整合后形成痛觉。因此,疼痛是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的常见问题,也是共有症状、首发症状。

造成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⑴环境因素;⑵心理因素;⑶因素;⑷伤口固定因素;⑸手术的创伤刺激;⑹继发的炎症;⑺继发于手术的急性缺血。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不断增强,术后无痛已是患者生命的基本需求。本研究通过针对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在甲状腺肿瘤术后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非药物护理措施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18.29%,无水肿率为81.71%,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39.47%,无水肿率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可见,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地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及颈部伤口水肿的程度,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析认为,创伤和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导致乳酸、5-羟色胺、组胺和血浆激肽等致痛物质的释放,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强。在非药物护理中,我们指导患者实施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或慢节律呼吸,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放松全身各部分肌肉,减轻疼痛强度,增加疼痛耐受力。皮肤刺激法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减轻局部水肿和肌肉痉挛。指导患者看电视小品、相声、幽默杂志等措施,能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在开怀一笑中减轻对疼痛的感受强度。音乐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相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脑啡呔能抑制疼痛。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非药物护理措施是一种无创伤、轻松、愉快的护理方法,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因为术后颈部伤口水肿与否与是否正确摆放有很大关系,由于干预组实施非药物护理后,患者心情放松,能按照护士和医生的指引摆放正确的,从而保证着力点和固定点.既满足复位要求,又不压迫神经和影响静脉回流,避免软组织受到异常压迫和牵拉,同时防止伤口时的附加损伤,减轻术后水肿。

综上所述,非药物护理措施是一种有效的疼痛控制方式,对身体无损伤,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中起着重要

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4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留置尿管的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34-89岁,平均年龄在65.39±3.18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程度以及身体状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针对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相对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①留置的时间: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发生尿路感染的机率越大,造成细菌滋生的条件越充足。②膀胱冲洗:临床上广泛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冲洗。虽然膀胱冲洗可以达到稀释尿液,排出沉淀物,防止尿管堵塞,保持尿路通畅的作用,但是膀胱冲洗能使尿道增加菌群的滋生。③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使真菌在尿道内滋生,使耐药菌群迅速的增长,因此使医院内留置尿管而引发的尿路感染更加难以控制。[3]④操作不合理:导尿术是一种人体侵入性操作,尿管对尿道粘膜的刺激会使尿道分泌物增多,增大细菌的繁殖和扩散,加之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强,可造成细菌逆行感染。

1.2.2预防性的护理干预①完善操作技术:导尿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常因为导尿时损伤黏膜,使尿道失去了原有的防护作用。因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患者的尿道解刨结构,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尤其对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进行导尿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为细菌的侵入创造条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机械损伤。②尿道护理:尿管留置期间,护理要求严格遵守尿道口护理原则,保持尿道口清洁卫生,减少细菌生成。女患者用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包皮,一天2次。注意观察要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有些操作例如留取尿液标本,更换集尿袋等都会破坏系统原有的密闭性和无菌环境,所以在执行操作时,要维护系统的密闭性,保持尿道的无菌环境。如有穿透性尿管的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进行严格常规消毒。③定时更换尿袋和导尿管:对于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要定期更换尿管及集尿袋。一般硅胶导尿管在使用一个月左右会发生硬化现象。护理人员可根据尿常规的结果决定更换尿管,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尿管,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反复侵入操作也会加重尿路感染。由于更换引流袋须分离尿管末端,有报道主张集尿袋宜每周更换1次[4]。④膀胱冲洗:应尽量避免用抗菌药物行膀胱冲洗,主要是为了避免破坏泌尿系统的密闭性,也为了防止耐药菌株在尿道内的产生,嘱患者多喝水自然冲洗尿路,这样可以减轻药物冲洗带来的副作用。⑤抗生素的使用:留置尿管期间,要定期留取尿液送检,早期、及时发现尿道发生感染情况,如出现感染,遵医嘱早期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治疗。

1.3评价标准严格记录两组患者留置尿管的平均时间,并针对留置尿管的时间内发生尿路感染的比例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比较,观察组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留置尿管时间以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P

3护理体会

患者进行留置导尿是非常多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经上述比较,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针对相关的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进行预防护理措施,有效的提高留置尿管期间的护理质量,使留置尿管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并明显的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期间实施预防性尿路感染发生的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护理之一。

参考文献

[1]汤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4):76-77.

篇8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9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的思想日渐发生变化,性观念渐趋开放。近年来由于早孕而进行流产的现象明显增加,尤其是低龄女性,得不到较好的护理而影响患者生活[1-2]。本文即针对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其有效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1)年龄:≤22岁;(2)经检查确诊为早孕,孕周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观察组: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健康教育主要为向患者介绍早孕流产护理内容,使患者了解人工流产术相关知识,明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再次怀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其分析早孕流产的利弊;心理护理则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支持,告知其正确认识人流过程,以减轻其不必要的焦虑,同时向其告知医生的技术水平,减轻其对于手术的恐惧情绪[3-5]。对照组:仅进行人工流产术常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身症状差别。统计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2.3 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的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人际因子及敌对因子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产妇出院后生活质量比较

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出院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健康状况、生命力、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流产,也称之为早期妊娠终止,是指妊娠3个月以内者采用人工或者药物的方法来终止妊娠的措施,是避孕失败意外怀孕者的补救措施,也可用于由疾病不宜继续妊娠者[6]。但随着现今社会开放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早孕流产者日渐增多,尤其是低龄者,由于害羞等心理,多未能进行适宜的护理措施。临床研究证实:人工流产术者若护理不当,多会导致患者出现妇科疾患如宫颈炎、人工流产综合征、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甚或是影响患者的再次妊娠[7-9]。故而探讨有效地护理措施,是现今产科医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日趋完备,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故而本研究中引入具有良好效度与验度的SCL-90量表与生活质量量表,以期探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低龄早孕流产女性身心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10]。鉴于此,笔者所在科室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于低龄早孕流产患者采用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干预的综合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2例(5.13%),对照组发生7例(1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在低龄女性早孕流产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及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爱琴,郑方阁.人工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9.

[2]王畅,林艳娟,陶雪玲,等.心理干预在基层医院初孕妇女无痛人流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11(14):117-119.

[3]程金莲,孙玉梅,梁执群,等.心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妇女焦虑反应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283-289.

[4]王西英,杜杰,徐贵菊.健康教育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48-50.

[5]张婷,张娆.全无痛人流术的效果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5):40-41.

[6]王惠筠,袁红伟.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围手术期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3):114-115.

[7]苏梅香,秦俭,高玉华.门诊低龄女性早孕流产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5):60-61.

[8]沈敏娟,童晓娣.舒适护理在未婚先孕女性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3):91-92.

篇9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0-2

1纽曼健康系统模式

美国护理理论家贝蒂・纽曼提出的健康系统模式是用整体观、系统观,以综合的、动态的观点思考和探讨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调节反应和重建平衡的能力的护理模式。利用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能对临床很多种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护理对象的人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长发育和精神5个变量组成的一个整体。护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目的针对型的进行干预,使护理对象保持或达到最适宜的系统健康状态。同时护理对象作为人的一个系统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中心核,中心核是一个基础结构,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5种变量是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外面被一些与核同心的环所围绕。同心环表示保护基础结构的3种机制:最外层是弹性防御线,其功能是保持机体正常和稳定状态,防止压力源的入侵。第2层是正常防御线,维持系统健康状态。最内层是抵抗线,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基本结构。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中护理程序包括3个步骤: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结果。护理诊断包括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方面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评估、分类、评价,确定问题。护理目标包括制定护理对象系统所期望的结果及为达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护理结果包括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及评价是否达到预订的目标。而纽曼强调护理措施需通过3种方式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原则来规划和组织护理活动。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是保持系统的稳定,以增进健康。二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是获得系统的稳定,以减轻或消除反应,促使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三级预防主要是维持系统的稳定。

2甲型HlNl流感患者

甲型HlNl流感患者是一种由新型呼吸道传染病毒甲型HlNl流感病毒感染,而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咯痰、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3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3.1护理评估与诊断

3.1.1生理: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体温过高或体温调节无效;有体液失衡的危险,与高热机体消耗增加有关;营养失调,与营养补充不及时有关;睡眠型态系乱,与焦虑,抑郁有关;头痛,与体温升高有关;咳嗽,与止咳无效有关;不舒适,与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关。

3.1.2心理:焦虑、恐惧、否认,与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自卑,与被受歧视有关;抑郁、愤怒、孤独,与被隔离有关;角色适应不良,与突然被转入疾病状态有关。

3.1.3社会文化:社交隔离,与缺乏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经常探视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及护士对疾病知识的宣教不足有关。

3.1.4成长:发展受限,与疾病被隔离而耽误学习,工作有关。

3.1.5精神:精神困扰,与被疾病缠绕有关。

3.2护理目标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强调护理活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压力源或增强人体的各种防卫系统的功能,以帮助服务对象保持,恢复,维持服务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可采用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3.2.1一级预防当护理对象系统没有对压力源产生反应时,护理人员通过控制或改变压力源实施护理。在甲型HINl流感病毒流行时,减少或避免与压力源的接触:卫生防疫部门应该加强对疾病疫区的监控,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已染病毒的人群进行隔离,积极检测,诊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调动相关医疗部门普遍加强群众的健康卫生知识宣传。要求人们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口集聚的地方,防止或减少与甲型HINl流感病毒的接触;巩固弹性防线:健康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降低压力源的入侵强度:护士加强有关公共卫生宣教活动,促进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加强对医院的清洁消毒。

3.2.2二级预防当压力源已经穿过正常防御线后,人的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出现症状或体征。护理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护士应在宣教疾病相关知识时要教会人们学会自己测量体温,是否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并随时监测自己的体温动态变化情况,在甲型HINl流感病毒感染时患者可出现体温过高,应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或用冰袋,温水,酒精擦浴等方法给予患者迅速降温到适宜状态;针对体液失衡,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液失衡的危险;营养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补充营养不足的情况;睡眠型态系乱,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不舒适的患者,提供舒适的卧位: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运用支持疗法,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患者心理的孤独,悲观,角色适应不良,精神困扰的现象。

3.2.3三级预防当人体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时,护理的重点是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及重建功能,减少后遗症,并防止压力源的进一步损害。当流感病毒感染并合并其他的潜在并发症时应积极的治疗当前危机生命的症状或体征,以防止病毒在体内迅速大量的复制,扩散,增强了病毒的侵袭力,削弱人体的抵抗力,应实施强力抗病毒治疗,恢复病人的健康状况,接近或达到平衡的状态。

3.3护理结果是护士对上述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验证干预有效性的过程,它包括个体内外及人际间的压力源是否发生了变化,压力源的大小及先后顺序是否发生了改变,机体的健康状态是否得到了恢复,防御功能是否得到增强等。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感染患者体温是否降到适宜状态,水电解质失衡是否得到了纠正,营养是否充足,睡眠是否充分,感觉是否舒适,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否减轻等护理对象系统稳定的期望目标是否实现。

4总结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对整个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护理框架。她的一,二,三级预防模式在传染病的防止,治疗和康复中应用非常有意义,通过三中不同水平的预防措施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来接近或达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实现能量的平衡状态。通过对人体内外界及人际的压力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压力源的入侵机会,入侵强度,巩固弹性防线和正常防线从而使机体达到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维护机体整体性,系统性的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篇10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高致病性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类似普通流感,重症禽流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感染禽流感发病后7天内被视为具有潜在性的传染性。2009年10月底,伊犁地区以学校为中心暴发流行甲型H1N1流感,根据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有关措施,我卫生服务站对所管辖社区8例轻型甲型H1N1病毒感染者负责进行居家护理治疗。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防护,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9岁。8例因突然发热到州友谊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排查,经州疾控中心通过RT-PCR检出咽拭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例有低热、咽痛、流涕、鼻塞症状,3例有高热(腋温38.6-40℃)、头痛、呕吐、鼻塞、咽部症状。8例患者给予降温、抗感染、抗病毒补液对症处理后,患者体温均于发病后2天恢复正常。严密监测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体温,对家庭成员做好消毒隔离、发热病人的护理指导,无继发性并发症,家庭成员中无一人感染。体温恢复正常后7天均解除隔离,10后天返校。

2护理

2.1护理人员的安排及组织管理

2.1.1成立社区医护小组

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成立站长负责制,组成医护小组。及时制订、完善医疗护理措施,保证与社区相关各部门的信息有效沟通的有关措施。

2.1.2培训护理人员

消除护理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情绪。培训内容包括甲型流感的护理、防护的穿脱顺序、手消毒、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及心理培训。

2.1.3防护及家庭环境的管理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到疾控中心的通知,立即赶到患者家中,按规范穿戴防护服、专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戴鞋套,给家属及患者均戴12层医用口罩。指导家属每日开窗通风至少10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日应用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地面、生活用品2次,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均应用84消毒稀释液浸泡于加盖容器2小时后倾倒。教会家属稀释84消毒液的方法,及自我防护的知识。从患者家出来,在隔离警戒线内应用84消毒稀释液喷洒全身,并对警戒线内及线外一米区域进行喷洒,站立半小时,脱隔离衣出警戒线。由于采取了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我站医护人员与密切接触者无一人感染,临近住户未受到感染。

2.2护理

2.2.1心理护理

告知学生及家属,轻型甲型H1N1流感完全可以治愈,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它是一种经过空气传播的疾病,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呼吸道隔离是非常重要的。告知学生及家属居家隔离的意义,消毒、开窗通风的重要性。告知家属哪些异常情况需要去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哪些异常情况与我们联系,以增强学生及家属的信心和安全感。

2.2.2体温监测

教会学生及家庭成员应用体温计,如何看体温计读数。体温异常者每日出诊2次,每日测体温6次,指导家属掌握如何护理发热病人的知识。3例学生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低热持续2天后恢复正常,5例给予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体温均于当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者每日测体温4次,通过电话告知体温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出诊查明体温升高的原因,以防继发并发症。

2.2.3用药指导

对学生家长可用盐酸金刚烷胺类的药物进行预防用药,比如:莲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等按说明连续使用3天,如果有感冒症状,需用5-7天。3例学生连续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治疗3天后,遵医嘱指导学生家长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余5例学生均应用口服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并嘱按时服药。

2.2.4营养指导

嘱学生家长给病人多食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热量的汤类食物,给病人多饮水,以促进病毒排泄。指导学生家长多饮水,加强自身营养,以增加自身的抵抗力。

3体会

轻型甲型H1N1流感感染患者的居家护理,对我们刚刚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说是一新的挑战,由于患者在家隔离治疗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家长做好防护、消毒,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防止疾病的蔓延;同时向学生及家庭成员提供生活、饮食营养、药物治疗、心理康复等卫生保健方面的建议和技术指导,为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提供一定的经验。

篇11

肺癌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状,近几年肺癌发病率逐渐提升,肺癌的发生与吸烟、电离辐射等有关,在肺癌的治疗中主要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性、操作简单的特点,当前在临床中使用非常广泛,但是PICC在使用中容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采用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感染情况的出现,我院在肺癌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模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整理我院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肺癌患者462例,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1例,观察组患者男149例,女82例,年龄(57.9±9.6)岁,156例患者贵要静脉穿刺,68例患者肘正中穿刺,7例患者头静脉穿刺,对照组患者男147例,女84例,年龄(59.1±8.4)岁,157例患者贵要静脉穿刺,67例患者肘正中穿刺,7例患者头静脉穿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分为4个护理组,主要负责本院患者PICC置管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不同层析护理人员组合模式整体开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不同层析护理人员组合模式护理,包括以下几方面。护理人员小组由科主任负全责,所有医生和护士全部参与其中,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层级护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明确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益。根据护士的专科知识、技能、职称、工作能力等进行急性综合评定,依照护士的能力、年龄分为三组,每个小组设置1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开始采取分层护理。护士长在当值期间解决护理人员存在的技能难题,责任护士带领护士负责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确保护理质量。

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模式开展中建立质量监控措施,总结在层级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小组,质量控制小组自行纠正存在的问题,每日两次检查,定期开展护士会,及时反馈护理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在会议中表扬表现突出的护士。

1.2.2具体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中,由PICC专业系统三年以上PICC穿刺经验的护士来担负主要的护理工作,建立患者的PICC档案手册,详细记录患者PICC管置管时间、穿刺过程以及穿刺部位等。在置管护理中,由专业PICC护士置管前正确评价患者的血管条件,做好皮肤的皮肤消毒情况,在置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穿刺部位,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送管动作的轻柔性。患者在置管24h后更换穿刺处敷贴,每天观察并记录患者留置导管情况,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等感染情况,全程监控患者生命体征。每日检查患者表现,一旦发现患者患者体温或者是血压异常,立刻抽取患者血压培养,检测。在患者输液期间每周更换一次和肝素帽。

在处理导管异常中,主要是采取预防和处理方法,穿刺时尽量保持轻柔,在PICC导管达到肩部时,叮嘱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手臂,行X线重新定位,消毒包扎,在重新固定时需要注意不能重复插入外移导管,加强患者病情的记录工作,主动向患者讲解讲解需要注意的问题。

PICC导管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很多的并发症,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在护理中成立专门小组,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静脉炎是直管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在护理中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穿刺部位,主要学习有关注意事项,直管后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等,减少患者的痛苦。血流感染是比较PICC导管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在护理中加强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教育,严格遵循曲菌操作,加强管理,一旦发现患者穿刺点存在渗血、污染等情况,立刻更换PICC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感染病例等。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以x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P< 0 .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比较见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导管异常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血流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3讨论

肺癌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肺癌的治疗中主要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性、操作简单的特点,当前在临床中使用非常广泛,但是PICC在使用中容易导管相关感染,合理的护理操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究采取何种护理模式对减少肺癌PICC相关血流感染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护理模式是指每组护士依照不同资历和业务能力等信息合理分组进行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我院在肺癌患者PICC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中采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护理模式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护理模式能够延长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减少血流感染情况、导管异常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

在以往的研究中,肺癌患者PICC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中一般采用专业化置管护理和循环护理等,李俊英等人在研究专业化PICC置管护理对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指出采用专业化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血流感染的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在1.5%,本研究血流感染发生率略低于专业护理。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护理模式的开展中,合理分配不同资历的护士,与专业护理相比,相应的减少了护士长等人的劳动量,更好的发挥出护理人员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在排班分组中分为三组,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在接班的过程减少接班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加强护理排班专用存在的薄弱环节,降低中外班人员不足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在排班模式中保证人员分配比例更加科学,在工作中更加协调,能够减少突况的发生,避免因为频繁的交换班引发护理缺陷。

在排班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小组间人员的合理搭配,在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护理模式的开展中需要注意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按照当前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分析护士的资历和能力,合理分组,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责任护士全权负责。各项护理措施在开展中需要注意把病人的分管护士固定下来,同时也需要保证病人有固定的护士,增强护患的沟通,避免患者因为陌生感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影响治疗。每天责任护士指导监督护士的具体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熟悉患者的病情,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在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组合模式的开展中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培养责任护士的管理意识,体现分层管理,增强护理的管理力度。在护理工作中需要规范医生查房,保证医护工作的环环相扣,充分发挥医生的知识理论特长,提高护理的高效性。在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组合模式的开展中同样需要引进竞争机制,激发患者的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奋发向上精神,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组合模式护理应用在肺癌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护理中能够减少血流感染发生率,延长PICC管的留置时间,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具有推官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俊英,符琰,余春华,等.专业化PICC置管护理对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34(10):1484-1486.

[2]周霞.肺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8):73-74,75.

[3]袁芳臻,杜华,张家华,等.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4,12(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