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服务贸易

商业服务贸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服务贸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服务贸易

篇1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取得显著成绩

年,是近几年来发展环境最为严峻、市场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全市贸易服务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全市贸易服务业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运行相对平稳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7亿元,同比增长2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增幅创十多年来的新高。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1163.8亿元,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92.9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0.3%;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68.4亿元,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23.9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9%;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44.9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211.8亿元,分别增长7.4%和25.2%。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企业统计的18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全部保持上升,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7%;金银珠宝类增长35.5%;日用品类增长28.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7.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8%;中西药品类增长21%;家具类增长20%。新型消费方式逐渐走俏,刷卡消费快速增长,年实现信用卡消费2730万笔,消费额580.1亿元,分别增长56.7%和59.6%。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去年,全市共组织实施贸易服务业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8个,总投资341.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12.8亿元,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住宿业完成投资74.4亿元,增长10.2%。利用市级贸易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重点建设项目21个,带动项目总投资10亿多元。全年有27个项目竣工,居然之家店、银座购物广场燕山店和银座家居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体量大、档次高的商贸流通项目先后开业运营。年内确定的32处市场提升改造任务相继完成,茶叶批发市场达到国家级、维尔康肉类水产批发市场达到省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标准;堤口果品批发市场等7处批发市场跨入全国百强批发市场行列。全年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100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24%,其中过亿元市场达到80个。

(三)餐饮住宿业档次水平大幅提升。去年,全市餐饮住宿企业投资总额16.7亿元,增长34.7%。新评国家级酒家70家,全市国家级酒家达到95家,超额完成了90家餐饮企业的改造提升任务。大力弘扬鲁菜饮食文化,以鱼翅皇宫、净雅、倪氏等为代表的大店名店不断发展壮大。有8家企业获“中国餐饮名店”、1家企业获“中国饭店著名品牌”称号。首届中国菜系名厨献艺表演活动在举办,提高了鲁菜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众化餐饮不断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我市被列为全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新认定“名优风味小吃”43款,总数达到353款,并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名优风味小吃节”。

(四)现代物流业保持较快发展。去年,全市物流相关产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到6.1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350亿元,增长20%;完成增加值200亿元,增长10.8%。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3个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4.95亿元,盖家沟、现代、郭店等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企业不断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盖家沟、佳怡、中邮、博远、交运、济铁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博远通过国家4A级物流企业认定,佳怡进入全国民营物流企业10强并获得最佳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奖,山东中邮获得最佳服务质量奖。重点调度的10家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5.8%和18.5%。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运通网”已经吸纳全市99%的货代业户网上交易,“齐鲁物流卡”已经在全市12家物流企业推行。物流资源整合迈出较大步伐,山东物流联盟在成立了鲁盟物流公司;山东中邮与邮政快递公司合并,营运网点达到3000多个;鲁能物资集团整合成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

(五)会展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去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130多场,直接营业收入1.3亿元,拉动相关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21.6%和22.4%。展会进一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12个展会的展位数量超过1000个,其中家具展、文博会的展位数量分别达到3000个和4000个;8个自主品牌展会展览总面积、展位、参会总人数均占全市总量的1/3以上。首次主办的“第63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参展企业超过1500家,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参会专业观众8万余人。会展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山东丞华、中贸等主要会展企业举办的展会数量已占全市总量的40%。会展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重组为山东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六)农村“市场拓展行动”稳步实施。深入扎实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市级配送中心1个、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综合连锁超市6个、标准化农家店600个,全市标准化农家店总数达到2760个,已覆盖全市60%的行政村。提升改造农村产地批发市场3个,其中,济北瓜菜批发市场达到省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标准。积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全年11家中标企业销售各类中标家电6.3万件,销售额9795万元,兑付财政补贴资金1116.9万元,受益农民4.5万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增长,使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同比缩小了1个百分点。积极探索“农超对接”新模式,在银座购物广场、市华联等大型超市设立了9个“特色农产品专区”,全市38个特色品牌农产品基地的140多种产品上柜。

(七)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扎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历下区吉祥苑社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市中区伟东新都社区等6个社区被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完成了新建5处、提升改造8处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总面积3万平方米,使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达到18处。积极推动社区便民服务业的发展,新增社区便民早餐网点240个,总数达到600个,早餐一条街增加到4条;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美容美发、摄影彩扩和家政服务网点分别达到160个、1700个、1200个、300个和740个。12家家政服务企业获得了“年中国家庭服务业优秀企业”称号,阳光大姐被授予市“服务业品牌”企业。

(八)流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全市新增限额以上贸易服务业企业760家,总数达到149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155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银座商城去年的销售额达到140亿元,居全省流通企业之首。我市有7家企业进入全省流通企业30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到去年底,全市商业连锁企业发展到67家,连锁门店达到3972个;重点调度的10家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202.5亿元,增长24.5%。在商务部开展的大型零售企业分等定级中,我市有8家企业被确定为“达标百货店”,其中,嘉华购物广场、银座商城、贵和购物中心荣获最高等级的“金鼎百货店”。

(九)市场流通秩序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认真实施“放心肉”工程,有8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达到星级标准,其中三星级3家;城区定点屠宰率、屠宰厂无害化处理率、肉品合格率均达到100%,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98%;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80多人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00多起,端掉私屠滥宰窝点13个。加强煤炭、酒类市场监管工作,认定并向市民通告了23家“市民用煤供应点”;积极推进酒类流通备案和溯源管理,有313家企业完成了备案,207家企业实行了随附单制度。强化对成品油市场的监管,确保了“三夏”、“三秋”期间农用柴油的供应。贸易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十)市场监测调控能力显著加强。认真抓了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建设,全市重点监测企业达到106家,监测范围涉及10大类56个品种,我市市场监测工作在商务部市场监测城市中名列前茅。为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我们坚持把日常监测、节日监测和应急状态监测相结合,把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和应急保供相结合,制定了《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分项预案,完善了重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立了“菜篮子”工程保供体系,形成了1500吨猪肉、2300吨食盐、300吨食糖等常规储备和2000吨大白菜的季节性储备。

今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我市贸易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商机,积极作为,使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预计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同比增长19.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4亿元,同比增长20.9%,较2月份提高2.9个百分点,较1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对商贸流通业的负面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一是,世界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出现明显转机,导致居民消费信心持续低迷,消费意愿不高,消费预期降低。加之去年十月份以来实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下滑,将导致集团消费和居民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二是,由于CPI高位回落,在居民“买涨不买落”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市场需求不旺,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引领消费升级的销售增势减缓,拉动相关消费的作用降低,从而使零售额增速有可能持续走低。三是,在金融危机的连环冲击下,商贸流通企业的景气度持续下行,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利润空间缩小、应变能力弱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积极应对。

二、以促进消费为重点,认真做好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年,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34号文件和省政府13号文件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中心任务,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监测调控能力,促进全市贸易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增长15%,达到1560亿元;力争增长17%以上。

围绕以上总体要求,要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完善消费载体。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构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完善商业服务功能。一是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对总投资305亿元的7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调度和协调服务,促其按期竣工,发挥应有效益。同时,抓好项目储备工作,策划论证一批事关全市贸易服务业发展的大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的对接,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和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更好的发挥市级贸易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对符合产业政策、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继续予以重点扶持。二是积极构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以“迎全运”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泉城商业核心区,奥体文博、西客站商贸区两个现代化市级商业副中心和省府前街、县西巷改造及明府城、解放阁商业片区规划建设。立足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结合地域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制定出台特色商业街发展规划、认定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年内重点搞好泉城路商业街等7条特色商业街的提升改造,打造商业“名片”。三是继续推进商品市场改造升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的机遇,按照国家标准,重点抓好匡山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等8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加强冷藏保鲜、卫生、质量追溯、安全监控、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和冷链配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继续推进城区商品市场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大明家居等4处大型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增强其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农村消费。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农村消费水平。一是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市场拓展行动”。年内再扶持新建或改造1000个标准化农家店,使全市行政村标准化农家店覆盖率达到80%;建设3个具有配送功能的乡镇连锁直营超市、2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市、县两级商品配送中心和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商贸龙头企业在农村设立直营连锁超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配送模式,力争使农家店的配送率提高到50%。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营销网络销售额达到15.4亿元,占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7%。拓展“一网多用”功能,努力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农家店的监管,健全完善制度,强化店长培训,尽快建立起农家店的长效运营机制。二是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兑现政策,搞好售后服务;积极发动中标企业在家电商场开设“家电下乡”产品展销专区,组织“大篷车”到农村“赶大集”,方便群众购买,以此促进耐用消费品更多的进入农民家庭,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农村消费增长。全市“家电下乡”实现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对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

(三)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完善城市流通网络,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一是大力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步伐,年内创建1个全国级、6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社区便民放心菜工程的意见》,将其作为满足群众便利、安全消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年内在市内五区和高新区完成54处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其中新建34处、改造提升20处,总面积19.1万平方米。同时,鼓励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开办社区肉菜连锁店,大力提倡超市开设肉菜经营专区(柜)。积极引导居民服务业发展,年内新增社区便利店150家,家政、洗衣等服务网点200家。以我市被列为“全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金德利等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和规范化、连锁化经营,年内新增社区早餐网点100个,不断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要。二是努力提升餐饮业规模档次。支持大型餐饮企业走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我市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全运会前再评审认定5家以上国家级酒家,使全市国家级酒家超过100家。大力弘扬鲁菜饮食文化,培育一批鲁菜名店名宴名品,树立鲁菜品牌形象,打造“鲁菜之都”风范,更好地服务全运会和居民消费。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继续搞好地方名优风味小吃挖掘和评选工作,办好“市第五届名优风味小吃节”,发展具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大力宣传倡导“绿色餐饮、健康消费”,创建一批“绿色饭店”。三是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支持旧货交易市场、社区旧货收购网点的发展,支持再生资源市场和分拣中心建设,促进旧货流通,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鼓励零售企业和生产厂家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改造升级,搞好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促进汽车更新换代。

(四)增强商业流通活力,降低消费成本。一是促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支持重点流通企业作大做强,创立自主品牌,扩大销售网络,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促进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支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积极推动落实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以国家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契机,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快物流载体、物流主体和支撑平台建设。继续促进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继续推动10家重点物流企业、10家重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争取1-2家企业纳入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和国家物流税收制度改革试点、2-3家企业通过3A级以上物流企业认定。积极推进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的供需衔接,支持物流外包、物流联盟和物流链条的延伸发展。突出推进冷链物流、建材物流和城市公共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现代化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牌店、专卖店、专业店,不断满足城市居民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四是建立产销衔接机制。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继续推进“农超对接”,探索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效对接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从产地或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鼓励和支持大型超市设立我市特色品牌农产品专区(柜),年内达到15家以上。强化“工商对接”,支持工业企业与流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支持地产品牌工业品进商场、进超市、进农村,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扩大地产品销售。五是积极开展流通领域节能行动。支持贸易服务企业对用水、用电、用油、用气等设备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继续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简化商品包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商品零售终端价格,促进实惠消费。

(五)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把创新消费模式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借助媒体和商贸网“商务天气预报”等形式,及时反映各类商品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配合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组织零售和服务企业开展“佳节购物季”等各类营销活动,促进节假日消费。二是大力促进会展消费。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关于抓好年商贸会展促进消费有关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促进会展消费的通知》和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会展业拉动消费、开拓市场、促进流通的重要作用。支持会展企业完善提升展馆软硬件设施,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会展资源,积极争办更多的全国知名展会;围绕我市太阳能、汽车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特、优”自主品牌展会。抓住第十一届全运会、第七届园博会等大型赛会在我市举办的机遇,拉动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全市展会数量稳定在120个以上,会展业收入达到2亿元,拉动相关行业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三是促进和规范信用消费。引导和鼓励零售企业利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等方式,发展汽车、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用。促进银商联手,在零售和服务领域大力促进银行卡支付,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消费者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引导商业信用服务健康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商业信用风险。

(六)改善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安全消费。坚持一手抓扩大市场消费,一手抓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商品质量,净化市场环境。一是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认真抓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完善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继续支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行猪肉“厂场配送”制度,扩大品牌肉市场覆盖率。继续抓好《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推进酒类流通备案和溯源管理,净化酒类市场。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消费。认真落实《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依法规范交易行为和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进一步做好煤炭、成品油、拍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行业的监管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维护市场稳定。随着金融危机对消费市场影响的不断加深,必须把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分析,及时把握市场运行态势,增强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控能力。一是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测分析。坚持把日常监测、节日监测和应急状态监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体系,密切注视消费市场的供求变化,提高市场分析和预警能力,完善信息报送和制度,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保障市场供应提供决策依据。加强贸易服务业运行调度分析,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评价体系,提高分析质量,适时提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强应急调控能力建设。把市场监测、分析预警和应急保供相结合,切实做好1500吨猪肉、2300吨食盐、300吨食糖的市级储备。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市场供应的新路子,特别是注重发挥我市蔬菜、肉类、果品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作用,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增强吞吐集散能力,为组织应急状态下的市场供应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和完善应急调控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重要节假日和全运会期间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供应工作,防止市场出现大的异常波动。

三、以迎全运为动力,促进全市贸易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今年十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我省举办。作为主赛区,届时将有数十万人莅临参赛和观看比赛。这既为我市贸易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把借机促进和加快我市的贸易服务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保障和服务全运会,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我局《关于在全市贸易服务业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行业中形成迎全运、促发展、树形象的浓厚氛围。

一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围绕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贸易服务业窗口单位大力开展“提升文明素质、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活动。我局还将会同市商业联合会在全市商场、超市等企业中,评选30个“规范服务明星岗”和100名“明星营业员”。同时,以53家商场(超市)为重点,深入开展“市民排队推动日”活动,营造“我排队、我礼让、我文明、我快乐”的新风尚,进而带动全市商贸窗口单位加强对市民群众文明购物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文明素质。

篇2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商业网络建设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建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鼓励类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符合*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投资总额(不含土地出让金和房产开发投资,以项目的实际财务支付额为准,下同)达到2000万元的项目,按投资额的1.5%奖励,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在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区外的项目,按投资额的1%予以奖励,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对合作经营的企业,引进*市外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1%奖励,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对投资*商贸园区、*高新产业园区的商贸服务项目、市当年十佳商贸服务企业的商贸服务项目、市级商贸服务业重点投资项目(以发改局立项为准),在享受(一)、(二)两项政策的基础上再加奖该两项最高奖额的20%。对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扶持奖励。

(四)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租赁场地开办商场、超市、直营店、专卖店、连锁加盟店并符合*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给予奖励。商场、超市营业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直营店、专卖店、连锁加盟店营业面积达到150平方米、3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3万元的奖励。

(五)在镇乡新开设连锁(直营)超市,实际投资额达到50万元、且经营面积达到150平方米的,经验收合格给予新开门店奖励0.5万元。

(六)积极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向村级连锁配送。对新建农村连锁超市、放心店、校园放心店、农资连锁店,经验收合格,给予配送企业新增长数每个店1000元奖励。

二、加快重点商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

(七)按照企业销售收入、实缴税费、发展速度以及服务业务的带动作用大小择优确定5-10家,授予"市级重点商贸服务企业"称号。

(八)对新设立的商贸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1年内:商贸零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3亿元、0.5亿元、1亿元,且上缴税费达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2亿元、0.3亿元、0.5亿元,且上缴地方税费达30万元、50万元、80万元的,分别奖励3万元、5万元、8万元。

(九)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的商贸服务企业,其软件及配套实际投资达到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3万元的奖励。

(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对经市商务局审定,报市政府批准的特色性展会(除市政府举办的以外)给予举办单位5万元的奖励。对由市商务局统一组织或审定的境内外展会给予每个摊位费(标准展位9m2)30%的补贴,境内最高不超过5000元,境外最高不超过2万元。

(十一)鼓励发展便民服务业。凡已注册登记,年营业额在30万元以上(以开具正式发票为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年固定在20人以上,并为10人以上的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十二)鼓励新组建专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企业,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的,按投资规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十三)新建规范化物资、能源等生产资料配送中心,按投资规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土建部分不超过总投资50%),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十四)物流企业车辆设备购置补助:经省确认的重点联系物流企业,年实际投资购置车辆设备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且车辆吨位平均在10吨以上,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的补助。

(十五)年经营额达到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且对地方财政贡献在5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超过上年15%以上部分,给予30%的奖励。

(十六)被国家标准委员会新评定为2A、3A、4A、5A级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四、提升发展传统商贸服务业

(十七)对传统商贸服务业重新装修投资额达到500万元和扩建、改建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

(十八)建立商贸服务业宣传信息统计网络,增强商贸服务业宣传统计力量,加强对商贸服务业信息统计的监测工作,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予以补助。凡列入国家推进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样本企业,每年给予1万元奖励。

(十九)提升商贸服务业的管理质量。对新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新通过SA8000系列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给予1万元的奖励。

(二十)对商贸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排污收费等按工业企业标准和浙价电〔2008〕24号文件一并执行。

五、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

(二十一)规范发展省、金华市级中心镇集镇商贸服务业。鼓励中心镇制定《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对制定《规划》并经市发改局、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论证通过,报经市政府批准,给予3万元的奖励。

(二十二)对新建、扩建或"农改超"的农贸(菜)市场,超市营业面积达到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经验收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分别奖励投资者5万元、8万元、10万元。

六、加大对*商贸园区和*高新产业园区的开发力度

(二十三)*商贸园区和*高新产业园区是我市实施"商贸新市"战略的主战场,要加快商贸服务项目的建设步伐。对引进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重点商贸服务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解决,在土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金融部门要制订信贷支持政策,在金融信贷上给予商贸服务企业更多的支持。对商贸服务项目用地闲置土地,参照工业闲置用地清理办法执行;对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可延长一年的开发时间。对休闲娱乐、大众餐饮等便民网点,采取先发展后规范提升,加快其发展步伐。

七、加大税收规费等政策扶持力度

(二十四)对新建的商贸服务项目(包括大型连锁经营、物流业、餐饮业等),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报税务机关审核后,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总部设在我市的连锁经营企业,可由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专业特色市场的经营户符合其他减免税优惠政策的,按原政策执行。凡入驻我市从事商贸服务业的外来经营户,其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八、积极倡导自主创新,全面开展评优工作

(二十五)继承和发扬我市老字号传统商业,积极倡导老字号传统商业在业态、产品、营销方式上的自主创新。开展"*市十佳商贸服务企业"和"*市十佳服务企业优秀经营者"评选工作,被评为"*市十佳商贸服务企业"的,由市委市政府发给奖牌,奖励3万元。评选办法由市商务局提出,报市商贸服务业领导小组决定。

九、鼓励商贸服务领域的技术改造,开展节电竞赛活动

(二十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参照工业企业给予奖励。大力开展节电竞赛活动,制定考核办法,对万元税收电耗下降率达到商贸服务业前10名的,参照工业企业给予奖励,以推动商贸服务领域节能降耗工作。

十、大力扶持旅游商业网点建设

(二十七)凡符合旅游商业网点规划,经营面积50m2以上,经营期一年以上,且经营我市特色旅游产品50%以上的网点,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补助(此项补助资金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八)加强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商贸服务企业人才的引进。开展商贸服务业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十二、加强市场行政监管

(二十九)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商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农业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切实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切实加强拍卖、典当、旧货市场等特殊行业管理,强化行业的自律。

十三、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

(三十)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切实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由统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商贸服务骨干企业的统计监测,并每季度进行一次服务业的经济运行分析。切实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市场的监测、预警和调控。商贸服务骨干企业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定期上报经营业绩。

十四、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

(三十一)为促进专业市场繁荣发展,市政府设立市场发展基金。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专业市场,其经营户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前三年地方留成部分的50%,四至五年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用于扶持专业市场发展。经营户月销售额不足5000元的,按税法规定给予免征。

(三十二)提升发挥专业市场的生产功能,对专业市场改建扩建生产项目投资额达到500万元、新建项目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予以奖励,最高30万元。

(三十三)对各类交易市场,当年被评为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以上文明规范市场,并达到平安市场标准的分别奖励投资者3万元、5万元、8万元。

十五、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业

(三十四)扶持的范围、对象及扶持政策。从我市原实行独立核算的制造业、商业企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投资服务、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设计和安装、装饰等服务业的独立经济实体,可享受以下政策:

1.市财政设立企业主辅分离专项资金,对企业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第一年税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下同)分成留市部分,60%奖励给企业;第二年税收分成留市环比增长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第三年税收分成留市环比增长部分40%奖励给企业。对原已分离的三产企业,自2009年起三年内,由利润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的环比增量部分,50%奖励给企业。

2.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份,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的,其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50%扣除。

5.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条件的允许采取加速折旧。

6.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缴纳有困难的,优先给予减免照顾。

7.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

8.根据实际情况,对主辅分离后的三产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时给予绿色通道服务,并在"守合同、重信用"、"诚信企业"、"著名商标"认定活动中优先考虑。

9.对要求实施主辅分离的企业,在分离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降低行政门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各主辅分离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法律法规有规定外,各部门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服务领域,帮助企业实施主辅分离。

10.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用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价格享受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并享受优先供地、办证、评奖、信贷等政策。

十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十五)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开设"绿色通道",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既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又注重合理行政原则,为商贸服务业企业提供便利服务,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十七、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2009年安排13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商贸服务业300万元、市场发展基金1000万元),扶持商贸服务企业和市场发展,以后每年有所增加,实现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3

1、新一轮改革的“助推器”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释放的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信号。八十年代深圳的开放,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九十年代浦东的开放,带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参与到全球经济交流合作中,开放推动了改革,为中国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红利。十几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商品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还相当滞后。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转型,为经济注入活力。

2、管理部门转变职能

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家和上海市相关管理部门纷纷制定实施细则和意见,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探索宽进严管措施。国家发改委表示,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投资,将按照内外资企业一致的原则,管理方式上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由核准制管理改为备案制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若干意见”支持自贸区建设,试验区企业将试行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等宽进严管措施,创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优质营商环境。国家海关总署创新优化了海关监管模式,允许利用舱单备案信息“先入区,再报关”。银监会自贸试验区监管给力八条措施,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支持民资进入区内银行业。上海检验检疫部门推出18项具体举措,检验检疫将全面推进“快检快放”、“即查即放”。

二、试点将循序渐进

从商贸服务业来看,这次扩大开放领域新增了增值电信和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两大项目。随着电信增值业务的开放,全球一些云计算大牌供应商有可能抢先进入上海自贸区。而游戏游艺设备销售及服务的开放,则意味着我国过去游戏机禁售规定的解除,这不仅将刺激游戏终端和游戏机产业,也将进一步促进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智能电视等的创新。

外界曾有在自贸区内设立免税店的期待和猜想,但公布的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免税店。其实,从自贸区的功能来看,仍以产业功能为主,居住、生活只是辅助。而且,免税店形成价格洼地,只会让自贸区外的购买力转移到区内,对整个市场的带动不会太大。

从批发、零售行业的负面清单来看,列入特别管理的品类并不多,只涉及粮食、棉花、植物油、烟草、盐、化肥、农膜、原油、成品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商品,部分音像制品和文物;还有直销、邮购和网上销售。而在此之前,安利、麦考林等外资直销、邮购业态早已进入上海市场很长时间,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

当然,这只是2013版的负面清单。笔者认为,今后的升级版本只会作“减法”,不会作“加法”。随着开放试验的推进、管理的完善、企业的适应,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力度会逐渐加大,开放的内容会增多。

三、商贸服务业的影响

1、促进消费规模和需求升级

从市场需求来看,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将吸引外资企业入驻,会带来更多的中高消费人群。自贸区也将吸引国内各省市企业的入驻,上海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人口将大大增加,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旅游人口也会相应增长,消费规模将扩大,消费需求会升级。

从市场供应来看,更多的商业新业态、新业种、新的经营模式将被引进,新的商品品类、品种、品牌进入,市场将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将大大增加。

从商品价格来看,商业企业将因流通环节减少、结算方便、流转加快,而降低交易成本,再加上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促使商品优质低价、更新加快,最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2、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在自贸区方案中,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是一大重点。贸易转型升级有一个核心,就是内外贸易一体化。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上海商业试行改革开放已经有20多年,这段时间海外商业企业纷纷进入上海。目前上海零售贸易中20%以上是外资企业实现的。但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没有大的突破,进入国际市场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在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可以明显看到,包括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等一系列政策,都松开了口子,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分有利。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转发了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包括支持企业正常收结汇、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实施相适应的税收政策(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免税退税政策优惠),以及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等措施,在已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上海等5个城市试行,并将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实施。

长期以来,我们内外贸分割。内贸企业只做内贸经营,了解国内消费需求,但缺乏熟悉国际市场的买手(采购员),缺乏国际市场渠道;外贸企业只做外贸业务,具有国外客户、国外信息渠道、国际贸易人才、了解国际市场等优势,但对国内消费需求不熟悉,缺乏国内零售渠道。内外贸一体化,可以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内外贸互为依托,既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进口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国内市场、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又可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当然,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还需要加快培养大批既懂内贸又懂外贸、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商贸企业的人才结构,促进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商贸企业转型升级

上海商贸业二十多年的开放试点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商业能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商场设施等“硬件”方面,上海商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不相上下;但在经营品类、品种、品牌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管理、营销、服务等“软件”方面的差距还非常大。国内商业企业促销较多的是通过降价、送券等优惠来吸引消费,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商品品种、品类的丰富度不够,经营同质化,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在连锁经营方面,内资企业在超市、便利店、大卖场等“超商”和快餐等业态连锁已趋成熟,但百货等业态连锁鲜有成功案例。还有,内资商业在自营和自有品牌运营方面更是“短板”;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经验。自贸区的设立和商贸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对我们商贸企业自营、商业自有品牌、百货连锁及增强软实力等方面将有大的促进。

4、促进商业业态升级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试点的城市,零售、批发行业最早进入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试点行列,餐饮行业1989年已经有中外合资试点(肯德基),零售行业1992年开始中外合资试点(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批发行业1999年开始中外合资试点(百红公司)。

外资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专业专卖店、折扣店等先后进入上海,为内资企业提供了借鉴,促进上海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兴起。外资商业的进入促使国内商贸企业在市场份额被抢占时奋起直追,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国际新业态的引进,将进一步产生鲶鱼效应。外资商业的业态、管理、运营、营销等模式和经营理念将为上海商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5、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国际上的自贸区有一个共同趋势,即由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我国以“世界的制造工厂”著称,货物贸易顺差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但服务贸易却是弱项,服务贸易逆差始终未能改变。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充分利用服务业外资引入的机会,发挥外资服务企业的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为我国各行业提供新兴服务产品,填补我国服务业的一些空白,并使我国在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的理念和方向、营销手段及服务态度等各方面通过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质量。

6、机遇与挑战并存

设立自贸区对于商贸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扩大开放,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上海,竞争将更趋激烈。企业能否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关键还看如何创新转型。

篇4

2.凡法律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均允许其经营,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等现代流通形式。

3.支持企业以自有或第三人持有本区注册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办理出质登记,引导民间资本的有序流转。支持投资人以其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作为出资,投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促进资本自由流转。

二、扶持政策

(一)鼓励服务业做强做大

4.对服务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幅度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费。

5.对新办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外的服务业企业,自批准设立之日起3年内,年缴纳增值税在10万元及以上的,所缴纳增值税地方留用部分的80%奖励给企业;年缴纳营业税在5万元及以上的,所缴纳营业税地方留用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

6.对上缴地方财政收入(扣除优惠奖励后)首次达到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服务业重点项目及重点行业发展

7.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新设立实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企业,自运营之月起5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用部分80%奖励给企业,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地方留用部分70%奖励给企业。

对现代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当年新购置(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硬件、软件及配套硬件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给予项目企业5万元奖励。

8.鼓励引进星级酒店。对新引进按四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酒店,在规定建设周期内(从土地挂牌成交之日起,四星级酒店为30个月,五星级酒店为42个月)建成开业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享受50%的返还奖励,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可享受50%的返还奖励。

对四星级酒店建成投入运营之月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的80%奖励给企业;对五星级酒店建成投入运营之月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对新评定为五星、四星、三星级酒店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9.鼓励发展专业市场。对新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从土地挂牌成交之日起2年内建成开业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享受50%的返还奖励;自运营之月起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地方留用部分80%奖励给企业。

对新评定为省一星级至五星级文明规范化市场称号的专业市场,分别给予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2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升级的按标准给予补足。

10.鼓励引进大型商场超市。对一次性新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从土地挂牌成交之日起2年内建成开业的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享受50%的返还奖励;自运营之月起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80%奖励给企业。

11.鼓励发展金融业。对新设立的独立核算金融机构或实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自运营之月起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60%奖励给企业。

12.鼓励旅游业发展。对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自运营之月起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用部分80%奖励给企业。

对新评定为国家5A、4A、3A景区,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区注册的旅行社,被评为全国百强和省内50强的,分别给予3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

篇5

一、着力培养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现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1、在商贸服务企业中,被评为市“十佳商贸服务企业”或“十佳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的分别奖励当选企业及经营者5000元和3000元。

2、鼓励企业上规模。对2005年起注册新办的批发配送、零售连锁、餐饮服务等商贸服务企业,凡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镇财政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情况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3、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重大改造。凡2005年1月1日后立项,重新装修在200万元及以上(以工程决算财务实际支付额为准,下同)扩建、改建投资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每家分别给予奖励5000元或10000元。

4、新办符合规划要求的商贸服务企业、市场,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按实际投资的0.5%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5万元。

二、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对列入市信息化工程试点,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且运行正常的企业,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上的,每家奖励5000元。

三、大力扶持特色明、档次高、集聚力强的商品批发市场

各类菜市场被评为市重点市场(或二星市场)、省级重点市场(或三星市场)的,分别奖励投资者5000元和10000元。专业市场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且增幅达到15%以上的,奖励20000元。

四、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培植第三产业新增长点

1、凡新办经济社会需要的会展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及以上且当年有会展成果的,奖励5000元。

2、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在旅游商品特色街(正蒙街)内,新开设相关旅游特色商品专营店的,凭工商营业执照,每家奖励2000元。

3、鼓励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从2005年度起,凡新办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工程管理咨询、科技法律等中介服务企业,凭工商营业执照,每家奖励2000元。

4、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凡注册登记商品、服务业商标被授予市级及以上知名、著名、弛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000元、10000元、20000元。

5、引导服务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对新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服务企业,每家奖励3000元。对新通过SA8000系列认证的服务企业,每家奖励5000元。

篇6

中图分类号:F7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48-06

一、导言

根据GATS定义,“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提供模式: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服务。

目前,学术界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研究以单个提供模式为研究对象的较多,对两种或多种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这从而割裂了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交通商务成本的降低,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与共享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变得更为明显。特别地,对于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而言,就存在着替代与互补关系。例如,对于会计(审计)的跨国服务,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都很重要:一方面,会计(审计)服务可以通过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直接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模式),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会计(审计)公司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因此,这两种提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另一方面,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的跨国界服务也有利于海外会计(审计)子公司在当地进行服务的提供,即两种模式间存在着互补性。这方面的其他例子又如美国在中国建立软件设计公司,从而减少了美国软件专业人员到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等方面。明显地,当代快速的技术进步已使这种交互作用大大增强,而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开放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仅考虑商业存在这种交易方式,但由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交互效应的存在,因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对外国服务(外国服务商)进行限制的交易方式。

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发生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服务贸易政策设计,如果政府对某个服务行业的开放(或保护)只考虑到其中的一种提供模式,而忽略该模式与其他提供模式的互动,那么政策的实施结果将会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预知的。而在这里,我们拟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第四部分是经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角度:

第一,从服务贸易统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2002年由UN等六个国际组织所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European Commission(2009)的《关于FATS统计的建议手册》;王亚菲(2005)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四的统计提出了基本的核算框架;汪威毅(2007)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商业存在的统计上,BPM5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与FATS FATS: 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两种主要规则都可适用,但在对自然人流动的统计时,应以BPM5为主,以FATS作为补充;高敏雪等提出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本框架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2007)。

第二,对一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Walmsley等(2002)对自然人流动自由化所取得的总收益进行了估算;郭根龙等(2006)对电子商务和国际外包影响跨境交付提供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王亚飞(2006)对教育服务在境外消费提供模式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金孝柏(2007)对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模式进行了研究;此外,对金融、会计等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跨境支付提供模式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提供模式的重要性。

第三,对多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如:陈宪等(2003)、李慧中(2004)、罗楠等(2006)、Lennon(2007)分别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但由于目前在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数据统计上存在不一致性与困难,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用服务业FDI数据来替代商业存在的销售额数据(FATS);郑长娟等(2005)、杨锦权等(2007)结合服务的特征,对跨国服务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Chanda(2004)则通过使用国家、服务部门以及公司的调查数据,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交互效应(互补性、替代性和抑制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蒙英华等(2008)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蒙英华等(2009)根据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各自的特点,分别对每种提供模式构建了相应的比较优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

第四,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如Chang等(1998)认为,清楚了解各服务部门在四种提供模式上的重要程度对推进服务贸易在将来的谈判十分重要;Mattoo等(2004)则提出了一套把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联系起来进行承诺的方法;封旭红等(2006)指出,GATS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反映了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各服务部门做出减让或约束承诺的依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从服务贸易统计、分服务行业和提供模式的发展情况、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以及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于我们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希望为服务贸易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

通常,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而忽略了提供模式之间同时也会存在互补关系的事实。在此,我们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为例进行阐述。假设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可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产生四种效应,正是由于这四种效应的存在,从而使得促进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政策同时也会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贸易额的增加。

假设一:投资扩大效应(Invest Enlargement Effect)。跨国公司派出的专业服务人员可以使跨国公司对目标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更加了解,因此在原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直接投资(或绿地投资),从而增加了目标市场FATS的贸易额。

假设二:效用提升效应(Utility Enhance Effect)。一方面,由于服务贸易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货物贸易更为明显,通过双边专业服务人员的流动,可以使目标国市场的消费者对外国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有信心,如美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售后服务的支持(会派出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进行支持),可以使消费者对所消费的服务产品有了质量保证意识,因此有利于增强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接受海外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必然会对本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外国服务子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整个服务市场产生了一种竞争效应,最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服务的多样化。因此,外国服务子公司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

假设三: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如果商业存在模式与自然人流动模式是提供同一种服务,两种模式的同时提供增加了目标市场的竞争,这有利于服务产品质量与提供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假设四:技术溢出效应(EfficientEffect)。如果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分别为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跨境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起到支持商业存在模式的作用。如专业人员的研发服务可提升服务子公司的服务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了服务子公司的销售量;又如专业人员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可使服务子公司运行得更有效率,从而促进了目标市场的销售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关系。但总体而言,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期望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要比替代关系更为普遍。例如,由于跨国服务的提供往往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互动(Francois,1990),因此,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下,往往需要当地商业存在机构的参与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商业存在下的服务与自然人流动下的服务看作为实现同一服务的提供而投入的两种服务要素,以下我们用正式的模型来描述这一问题。

我们假设某一服务S的跨国提供需要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T以及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F。例如跨国公司总部派出服务专业人员(会计、金融、教育等)的同时需要当地分支机构的辅助服务以实现服务的提供。我们用CES生产函数来描述服务S的产量:

S=f(F,T)=A(aF(F)ρ+aT(T)ρ)1/ρ 0≤ρ≤1(1)

其中,σ=1/(1-ρ)是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之间的替代弹性。假如当ρ=1时,即T与F是完全替代品时:

S=A(aFF+aTT)(2)

但在一般情况下,即当ρ≠1时,为取得成本最小化,我们对式(1)进行一阶求导,就可以得到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和最终服务产品S之间的关系:

T=SA-1aTPTσPσ=SA-(1+σ)aTPT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3)

F=SA-1aFPFσPσ=SA-(1+σ)aFPF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4)

P=A-1(aσFP1-σF+aσTP1-σT)σ/(1-σ)(5)

在式(5)中,P是最终服务品S的价格。通过标准化服务数量后,我们可以把最终服务品S的进口需求表示为:S=Pε,其中ε代表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

dT/dPF=(ε+σ)Pε+2σ-1aFP-σFaTPTAσ-2P-1F(6)

dT/dPT=-Pε+σaTPTσ(-εaσTP1-σT+σaσFP1-σF)Aσ-2P-1T(7)

从式(6)我们可知,F要素价格的下降对于T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假如两种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足够小,即当σ|ε|时,F与T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

而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服务业FDI限制的逐渐放宽,我们可以期望海外服务子公司运营成本的降低,这虽然意味着对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投入要素需求增加(见式4),但是,在最终服务品S需求稳定的条件下,其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的投入要素T所产生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这还要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之间的关系(见式6和式7)。

上述理论假设与模型较好地阐述了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与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明晰这种效应和程度,以下我们拟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四、经验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未能按照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来进行分类统计。虽然存在全面度量服务贸易的参考框架,如2002年由六个国际组织(IMF、OECD、UN、UNCTAD、WTO、EU)所的《国际贸易服务统计手册》;在统计内容上,目前也有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交易统计(BMP5)以及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ATS),另外也提供了几种相关的服务分类标准的转换,如扩大的国际收支分类(EBOPS,IMF),中心产品分类(CPC, UN),服务贸易总协定分类(GNS/W/120表,GATS,WTO)等,但因各国现有的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制度与数据不够全面和科学,而且在全球层面尚缺乏系统的外国分支机构生产和销售的服务贸易统计(FATS),因此,以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真正广泛的实施。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主要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1991―2006)进行实证分析。美国是当前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最为完整的国家,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统计(FATS)主要通过每年对美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其中覆盖了美国控股公司海外服务销售额的情况。;而对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的数据,我们采用美国服务贸易统计中其他私人服务分类下的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来替代(其中包括会计、审计、宣传、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和采矿、法律、医疗、研发、设备安装和维护、培训、管理、运动表演等服务)。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发展规模与速度都要比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大得多。事实上,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约83%的服务贸易额都是由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创造的(BenassyQuere,et al,2006)。

图1 美国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贸易总额(1991―2006)

另外,使用美国数据的好处还在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分类数据还根据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国家(地区)中挑选了33个国家(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是: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百慕大、南非、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韩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另外,其他的数据来源如下:GDP、人口数据来源于UN的国民账户统计数据库,国家经济中心的距离、是否具有共同边界与语言数据则来源于Jon Haveman′s 国际贸易数据库参见.。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经济学家通常应用引力模型来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先将引力模型成功引入国际经济学的是丁伯根(1962)。在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里,假设双边贸易流量规模是两国经济总量(GDP和人口)、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双方的贸易政策等变量的函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经验研究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且,引力模型已被验证可用于对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首先将基本的引力模型具体界定如下(引力方程各指标代码和含义具体见表1):

Log(EXPORT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Log(DISTij)+

LANGij+BORDij+εij

在上述引力方程基础上,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εij(1)

在此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Log(MODE4tij)+εij(2)

注:***表明通过1%的检验,括号内为变量的t值。

(三)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引力模型的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美国GDP、服务进口国的GDP、共同语系等变量都对服务进口国的进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边人口变量与经济中心距离变量对服务进口国的服务进口产生抑制作用。关于双边人口变量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是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其国内人口总量与进(出)口呈负相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人口总量会促进劳动分工,因此也会增加双边贸易的机会。在上述回归中,双边人口规模对服务进口量回归结果为负值,表明上述第一种效应要大于第二种效应。此外,双边共同边界虚拟变量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在新的引力方程中把共同边界虚拟变量删去,再引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MODE4tij)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就我们所关注的变量而言,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量,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量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我们前述所讨论的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这也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存在着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但在两种效应中,以互补效应为主,替代效应为辅。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及美国经济局(BEA)所的服务贸易数据,我们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额,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额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自然人流动政策时(如限制专业服务人员跨境服务签证的发放),应注意到这同时会影响跨国服务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力。特别地,由于本文只是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考察,而美国在高端技术服务提供人员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事实上,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中也包括中、低技术服务提供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而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流入人员的严格限制,因此这只是一种潜在比较优势。因此,为更全面地评价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还应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陈宪,谭智勇. 2003. 商业存在与跨境贸易在GATS下的融合[J]. 世界经济研究(7):56- 61.

封旭红,盛斌. 2006.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定量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 24.

郭根龙,冯宗宪. 2006. 过境交付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59- 63.

金孝柏. 2007. 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J]. 国际商务研究(3):35- 40.

李慧中. 2004. 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64-70.

罗楠,杜兆恩. 2006. 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J]. 国际金融研究(6):75-80

蒙英华,黄建忠. 2008. 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J]. 财贸经济(9):64-70.

蒙英华,黄建忠. 2009.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及其比较优势研究[J]. 亚太经济(3):77-81.

王亚菲. 2005. 模式4SAM核算的基本框架构建[J]. 统计研究(9):11-18.

王亚飞. 2006.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61-67.

汪威毅. 2007. 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探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1):9-12.

杨锦权,王迎新. 2007 .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一个理论的研究视角[J]. 财贸经济(5):33-38.

郑长娟,徐建中. 2005. 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21-24.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 2007.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J]. 统计研究(3):88-91.

CHANDA R. 2004. Intermodal linkages in services trade [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 No.30.

CHANG P,KARSENTY G,MATTOO A,et al. 1998. GATS, the modes of supply and statistics on trade in services [R]. WTO Secretariat.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Foreign affiliates statistics (FATS): recommendations manual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RANCOIS F. 1990. Trade in nontradables: proxim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servi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5(1): 31-46.

LENNON G. 2007. Trade in services: cross-border trade vs commercial presence-evidence of complementarity [R]. PSE Working Paper.

MATTOO A,OLARREAGA M. 2004. Reciprocity across modes of supply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negotiating formula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373.

WALMSLEY T,WINTERS A. 2002. Relax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temporary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a simulation analysis [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719.

BENASSYQUERE A, SCHWELLNUS C, UNALKESENCI D. 2006. Echanges internationaux: service compris [R]. La Lettre du CEPⅡ.

Commercial Presence VS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in Service Trade: Evidence of Complementary

MENG Yinghua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篇7

近几年来,我市商贸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一批大型商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宾馆、饭店等已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在经营形式上,由过去以国有商业为主,发展到现在多业态、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目前,全市营业面积5000平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达到53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00多个,其中年经营额超亿元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已达36个,批零服务商户已达12.5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2万多人。特别是以小南门、颐和广场为主的中心城区商贸业已初具规模,正在建设的标准化菜市场及拟开工建设的沧东、沧西两大物流园区,将成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15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商贸服务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么大的行业,这么大的领域,涉及到这么多的人员,做好安全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从5月3日新华区铁西大街宏达灯具店发生的事故可以看出,在商贸服务行业安全经营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有些单位和企业对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总认为商贸企业主要是经营销售,安全工作并不重要,不是份内的工作,对一些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等不闻不问,该查的不查,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有的企业安全组织不健全,无专职安全员,或是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责任不明确,制度不落实,管理不规范,没有把安全经营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部分安全设施老化。有的商场、市场年久失修,安全消防基础设施老化,有的消防栓根本打不开,成了一种摆设,有的灭火器几年不更换,根本不能用。特别是新华区火车站工业品批发市场,虽然去年通过整治有所好转,但由于市场较久,房屋老化,通道不畅,安全设施不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三是有些经营者安全措施不到位。在经营管理上,只注重经营效益,不注重安全防范,只注重外表形象,不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在装修门帘时舍得投入,在增添安全设备上一分不拿,对一些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检查靠应付,安全靠运气,没有安全意识,更没有逃生自救的知识和能力。四是有的地方抓安全的力度不平衡。有的抓大型商贸企业安全经营的力度较大,忽视了小商店、小门帘的安全经营;有的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要求高、检查严、投入大,对商贸企业安全经营存有消极现象,检查时走马观花,安全上得过且过。面对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商贸服务业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商贸服务业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安全经营,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要真正体会这当中的责任和含义。特别是我们商贸服务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决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麻痹大意,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为已任,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出发,把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立即行动,全面开展商贸服务业“安全月大检查“活动

从现在开始,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商贸服务行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大检查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抓紧制定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使商贸服务行业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要明确检点。这次安全大检查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舞厅、洗浴厅、沿街门市、理发店、小餐馆,各类出租厂房、出租的车间、仓库、出租的营业场所,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各类商贸服务业经营场所为检点。

要一个不丢一个不漏地进行安全大检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本辖区、本系统对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开展一次逐门逐店拉网式大检查,安全检查必须做到三个“到位”,即组织领导要到位,检查要到位,整改要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就是检查要有计划、有组织,领导要带头参加,要掌握具体情况;检查到位,就是检查要严、细、实,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整改到位,就是对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要迅速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及时完成整改。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检查是否按国家法律法规落实了安全责任,落实了各项安全措施;检查是否落实了安全投入,改善了安全条件,是否落实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从业人员是否具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技能。特别是对所有经营场所的安全疏散通道、救援通道要彻底排查,确保第二逃生通道畅通无阻;要建好台帐,各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指导商贸服务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经营管理台帐。要深入企业,摸排安全经营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做到工作要有制度,检查要有记录,整改要有通知,管理要有台帐,坚持做到制度上墙,台帐健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编制安全监督网络,安全经营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要督促指导企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细化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既保证事有专管,人有专责,又保证责任分担不缺位,落实不虚位。要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认真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治“五个一”工作制度,做到一个隐患,一名责任领导,一套整改方案,一个责任单位,一个整改期限。

要强化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这次商贸服务业“安全月大检查”活动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安监、商务、工商、公安、消防、旅游、供销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对行业的安全工作具体负责。安监部门作为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全面掌握活动情况,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做好“安全月大检查”的协调、调度、督导工作。要强化企业主体的责任。企业是安全经营的责任主体,企业负责人既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也是安全经营的第一责任人,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高度重视安全经营。商贸服务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经营必须安全”的意识,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要重视安全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抵御风险、抗灾减灾的能力。要严格遵章守法组织生产经营,坚决杜绝因利益驱动等原因而出现超定员、超能力生产经营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领导,确保商贸服务业“安全月大检查”取得实效

要认真组织,形成合力。做好安全经营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经营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安全监督部门要把加强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监督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安全经营之间的关系,强化经济利益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安全经营基础之上,绝不能以牺牲安全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全面负起责任,守土有责,真正做到常抓不懈,警钟常鸣,并在机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安全经营工作给予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商贸服务企业要以对工作、对企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新格局。

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商贸服务行业的安全经营监管力度,狠抓超前防范,要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安全经营中的问题并彻底整改。要深入探索商贸服务业安全经营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把加强自身行业、企业建设与安全经营的源头管理结合起来,与组织开展安全经营专项整治结合起来,与建立健全安全经营应急救援体系结合起来,与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篇8

1.努力发展电子商务,以网上市场提升有形商品市场。为顺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义乌市政府控股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筹资40亿元,先后进行了拥有4.7万个商位、规模140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工程建设和对篁园市场区块的搬迁改造,并进行大型停车场、酒店、餐馆等功能配套建设,预计到今年10月份将全面完成市场硬件的提升改造工作。在加快市场硬件改造提升步伐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网上虚拟市场,为有形市场配套电子商铺。首先是加强数字硬件建设,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全部完成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目前小商品市场内的4.3万个商位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电脑普及率接近40%。其次是与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等合作,开设了“在线义博会”、“中华商埠”等5家网站,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投资600万元,组建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站,推出个性化黄页、网上商品搜索、网上商品展示等服务,以及短信、即时通讯、网络传真等多种便捷交流工具。目前上网站的供应商已有1万余家,采购商注册会员近万家,上网产品超过10万种,产品图片超50万张,日点击率超过5万人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会员数量最多的商品市场商务网站。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延伸了有形市场的有效辐射半径,为市场经营者走向全球打开了通道,搭建了服务平台。

2.大力培育现代会展业,以企业精品展示聚集国内外商流和客流。现代会展业能够有效促进商贸、休闲、观光、旅游、购物等多种服务业的发展。从1995年举办首届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博览会起,会展业在义乌已经有10年的发展历史。10年中,“义博会”由一个县域展会,逐步升格为省级展会,进而成为我国三大知名展会之一;展会的主办方,由义乌市政府上升为浙江省政府,进而是国家商务部;“义博会”的规模,由5000平方米展区、348个展位、1亿元成交额,上升为6万平方米展区、3000个展位、74亿元成交额,境外参展客商达1.2万人。10年来,义乌会展业也由单一的“义博会”,发展成了一大产业,形成了玩具展、五金展、文体用品展、工艺品展、印机展、袜机展、汽车展等一批固定性展会;展会项目由当初的1个上升到去年的15个,今年计划举办30个;展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全市注册的展览公司达21家,90%以上展会项目按市场化操作。会展业的发展,为义乌市场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增添了强大的活力,使义乌成为聚集四方产品制造厂家、云集八方贸易商家和招徕境内外消费者的商业洼地,成为休闲购物的旅游胜地。

3.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方便迅捷的物流来支撑商流和信息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货源大部分来自市外,90%的商品销往外地。为适应商品大出大进,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经营特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组织者非常重视发展物流业,他们从建立现代物流网络、培育物流经营主体和建设物流仓储设施三方面入手,改造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方面,从比较单一的公路铁路运输发展到公、铁、空、海运结合、国内外运输成网的物流网络,并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三个“大通关”点之一。在物流经营主体培育方面,从鼓励发展个体运输户、零担运输等传统运输企业,到培育壮大铁路中转托运、航空货运和海运等新兴专业化物流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目前,全市已有航空货运企业200多家,海运经营户800余家,托运处400余家,卸货点300多家,形成了货代、货运和装卸一条龙物流服务体系。在物流仓储建设方面,从千家万户的分散解决货物仓储保管,到建设江东货运市场、宾王货运中心和南方联货运中心,近年来又集中建设了占地400亩、年吞吐量20万标箱的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全球最大的10家海运集团已有8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物流业的发展,保障了义乌市场货物进出的方便迅捷和费用低廉,有力地支持了市场的迅速扩张。去年义乌市场货物运输量达233338万吨,日均货流量高达6.4万吨,义乌海关已成为国内第一个日出口标准集装箱超过1000只的内陆海关。

4.积极利用市场商贸资源,大力发展商游结合的购物特色旅游。在小商品市场大发展的同时,义乌市又提出要加快发展购物旅游,形成了依托中国小商品城优势、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他们制定了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加快了旅游促销网络建设步伐,加强了宾馆、旅行社等旅游基础建设和市场建设中的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出台了旅游促销优惠政策措施。经过努力,全市形成了25家星级宾馆、4600张床位和7家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开发了上海、江苏等客源市场,初步形成了义乌的购物旅游品牌。去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其中境外游客18万人次,增长64%;接待购物旅游团队1562个、6.7万人次,其中境外团队168个、3460余人,旅游创汇1亿美元。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2.8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8%。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业和旅游购物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兴起,使得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生产者经营小商品的聚集之地,而是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区域业发展中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的先进行列。

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了市场,推动了商贸城走向国际化。目前义乌形成了以小商品城为龙头,10多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专业街为依托,30多个国内外义乌分市场相呼应的市场体系。2004年,境外企业驻义乌代表机构达463家,其中当年新增205家,常驻义乌的外商有6000人,全年入境外商有来自179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万人次;境外企业和外商在义乌银行开户的有7000多家,其中当年新增1275户;义乌小商品已出口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有结算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去年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达35万标箱,市场外向度达55%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服务业的发展,聚集了人气,推进了义乌的城市化建设。市场的繁荣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打工经商者。目前,义乌有本地人口68万,外地暂住人口76万,流动人口20万,市区人口已经在100万以上。人口集聚和市场设施建设,又带动了义乌城市建设,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目前义乌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浙中地区最具生机活力的一座现代化新城。

篇9

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10届至14届五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将其毕业前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进行汇总,结果如下:总体看来:约70%的学生取得了三级及以上日语等级证书,55%的学生取得了外贸方面技能证书。

(二)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对上述五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就业岗位较为分散,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市场销售、数据录入等,少数学生从事事业单位行政、企业会计、企业文秘等工作。

就业对口率方面:近15%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26%从事与专业相近工作,42%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

工资方面:以毕业两年内月收入作为统计:40%2000-2500元,32%2500-3000元,28%工资为3000-4500元。

工作稳定性方面:23%没有换过工作,51%换了1-3次,8%换了3次以上。

调换工作原因:36%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34%为了寻找更好的待遇,26%因为专业对口问题,1%因为人际关系不融洽。

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43%的同学归结在缺乏实战经验,20%归结在日语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25%认为是所学专业课程没有实用价值,4%认为企业对商务日语专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准不认同,8%原因未明确化。

(三)问题点总结。相对来说,取得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这样的外贸类证书不难,而日语方面想取得较高等级的证书却有难度。总体对口就业率不高,30%左右的学生就业前未能取得日语三级证书,而近90%的学生都强调要加强日语听说能力的实战能力培养。

此外,目前外贸类工作多要求的是英语能力。即便是有日语对应的业务岗位,具体工作时使用的外语还是以英语为主,从邮件来往到具体工作都存在这种现象。外贸类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二、服务贸易类就业市场分析

(一)商务日语专业就业岗位群。近年来,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定位在日资企业或与日企有业务往来的外贸进出口公司。就业岗位群以日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商务贸易领域下的外贸业务及基层管理岗位为目标。由于交流语言偏英语语种,以及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进出口业务方面的工作岗位变得不稳定。另外,由于之前工业性日资企业进驻中国正在减缓,以对日项目为业务核心的BPO服务贸易类就业岗位群正在逐渐扩大。

据日本企业信用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的调查显示:目前到中国开拓市场的日本企业数量已突破2万多家。从行业种类来看,制造业最多,之后是批发业,服务业居第三位。

(二)服务贸易类就业岗位群分析。服务贸易是指作为企业将服务流程(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资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以商业形式发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经济活动,也叫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黄金产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务比重不断增大,众多企业相继在中国以设立办事处、子公司、合资企业等形式扩展业务。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处于起步期,发展潜力较大。

近年来,上海浦东软件园、南京蒲口软件园、昆山高新区软件园、无锡新区软件园、南通软件园等日益成为国内外软件外包发包商频频下单的合作伙伴。由此可见,服务外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日软件服务贸易岗位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

三、策略探索

篇10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增长进一步加快,多数项目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了我国服务行业对外竞争力逐步增强,总体发展前景良好。运输、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项目依旧是我国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分别为70.7亿美元、142.2亿美元和7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4%、33.6%和23.7%,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0.5%、41.2%和22.7%,合计占服务贸易收入的84.3%。电影音像收入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11.3%;其次是咨询和广告宣传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9.8%和37.9%。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需求稳步增长,运输、旅游、其它商业服务和保险项目是我国服务贸易支出的主体,支出分别为130.7亿美元、99亿美元、41.3亿美元和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7.8%、18.2%和14.6%,均低于平均增幅,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25.7%、10.7%和8.6%,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79%。另外,除电影音像支出下降外,其余项目支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2005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回落明显,结构变化不大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一直迅猛增长的趋势,比上年同期减少19.6亿美元,表明我国服务行业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逆差项目的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仍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逆差规模分别为60亿美元、30.7亿美元和25.5亿美元,运输项目逆差同比减少3.6%,其他两个项目的逆差同比分别增长13.8%和48.4%。顺差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顺差规模分别为43.2亿美元和3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2.6%和30.5%。

(二)运输逆差减少,保险逆差增速有所减缓

上半年货物出口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2005年上半年,运输收入70.7亿美元,同比增长34.4%;支出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运输项目逆差由上年同期的同比增长转为同比减少。保险项目的逆差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保险收入仅有2.4亿美元,远远低于支出的33亿美元,逆差短期内难以消失。

(三)国际旅游顺差明显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逐步加深,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增长迅猛,且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支出。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4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6%;支出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8%;顺差43.2亿美元,同比增长92.6%。旅游顺差扩大是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四)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增加较快

200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支付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增加较快,达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7.8%;而该项目收入仅有不到6千万美元,同比减少66.3%;逆差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8.4%。

(五)通讯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均由小额顺差转为小额逆差

通讯服务项目收支差额出现反方向变化,收入2.1亿美元,同比减少34%;支出2.5亿美元,同比上升23.1%。收入大幅减少的同时支出增加导致该项目由上年同期的顺差1.2亿美元转为逆差0.4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项目收支差额也出现反向变化:收入8.6亿美元,同比增加16.4%;支出9.8亿美元,同比上升107.4%。支出的大幅增长并超出收入导致该项目由上年同期的顺差2.7亿美元转为逆差0.7亿美元。

(六)其它商业服务顺差上升

其它商业服务(包括转口贸易买卖、经营租赁、佣金、回扣等)收入继续扩大,达到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支出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它商业服务顺差3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5%。

三、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l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第二产业发展滞后。从1991年至2004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33.4%变为31.8%,降低了一个多百分点,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第三产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必然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由于我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市场竞争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三是我国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影响了国外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

(二)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地区结构过于集中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由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的态势良好,但发展的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仍不平衡。从2005年上半年的数据看,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仍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从市场结构看,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等国家(地区);从地区发展看,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且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三)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落后

篇11

近二十余年来APEC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截至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前三十名出口国家中APEC成员国有11名,前三十名进口国家中APEC的成员国有12名。从2004年至2013年间,APEC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从8497亿美元增长到18309亿美元,进口总额从8464亿美元增长到17797美元,在这十年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两倍多。图1显示了2004-2013年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这期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且APEC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额总是略高于同期进口额,呈现贸易顺差情况。表1显示的是近10年APEC区域服务贸易三大领域历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从数据上可以看到,在出口方面,除了在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区域总体服务贸易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上均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年份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的出口额最大,旅游次之,运输服务的出口额所占的份额最低;进口方面,同样也是除了2009年受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总体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逐年上升。与出口不同的是,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贸易额仍是最大,但其次是运输行业,且从数值上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运输服务的进口额影响最大,最小的是旅游服务进口额。对服务贸易的各项进出口额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方面呈现明显的逆差,而旅游和其他服务方面都保持顺差。进一步详细分析一下其他服务方面的情况,图2是APEC区域2013年其他服务方面的进出口额情况。可以看到,在其他服务方面,只有在出口方面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统计中的“其他服务”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中,“其他商业服务”占比最大,其次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比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娱乐费用。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各行业均保持增长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除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仍继续增长,其他行业均有所下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也和建筑业,这两项均增长了3倍多。增长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业。

2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自加入APEC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其模式、规模、结构、比重和流向都有很大的改变。据统计,2004年至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只有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在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就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在进出口总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至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均居APEC成员国中的第二位。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远高于世界水平,其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中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排名也越来越靠前。据统计,从2004-201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倍左右。其中,出口额增长了6.22倍,进口额增长了8.44倍。同期,APEC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增长了2.9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倍,进口额增长了2.8倍。

2.1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中国自2004年以来,其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都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进出口额从2004年的846亿美元和85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294亿美元和2047亿美元,如图3所示。中国自2004年以来,贸易逆差也逐年增长,从2004年76.6亿陡增到2013年的1247亿美元,尤其在2008年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贸易逆差额增长的势头更加的迅猛强劲,几乎成直线型增长。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2.2中国服务贸易在APEC中所占比重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从出口方面来讲,中国出口额在APEC各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的7.59%增加至13年的11.18%,对APEC成员国的出口贡献仅次于美国;在进口方面中国对于APEC贡献的比重增幅更大,从2004年的8.53%增加至2013年的18.51%,而且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间的差值越发增加,贸易逆差逐年递增。由此可以看出这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存在着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

2.3中国服务贸易中几种商业服务的分析在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中,运输和旅游一直是占比很大的两大商业服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加深,一些新兴的其他商业服务比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大。通过对不同商业服务所占整个APEC服务贸易比重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和比重都发生了变化。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运输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一直是很重要的产业,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占比最大。从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国运输业进出口在APEC所有21个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10%和6%提升到2013年的20%以及10%;除2008年经济危机时,其出口所占比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上升状态。相比于运输业,我国的旅游业出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却在逐年下滑,进口比重却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长较快。2004年我国旅游业进出口在APEC中的比重相差不是特别大,而且存在贸易顺差,由上面曲线图可以看出,到2008年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后,我国旅游业的进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出口比重每一年都在减少,贸易出现逆差且逐年增大。这一方面是因为APEC中其他成员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人经济能力提升,出国旅游热情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