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的具体内容

德育的具体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4 09:26: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的具体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的具体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 E99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现代地籍测量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作用,基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测量工作,有效的实现了对地籍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管理,对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地籍测量的含义

1.1、地基

地籍是以国家监管与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等信息的集合,通常以表册、数据和图形来表示。按发展阶段来说,地籍可分为产权地籍、税收地籍、多用途地籍,产权地籍是指为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利而建立的地籍,主要记载土地权利人的姓名、宗地界址、面积、位置及土地权利内容与来源等,税收地籍是指以课税为目的而建立的地籍,主要记载纳税人的地址、姓名、宗地面积及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多用途地籍是指以土地产权登记、科学管理、课税、利用及保护土地等木耳建立的地籍,记载了宗地的全部属性。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指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采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及科学的方法对土地及土地附着物的权属、数量、位置、质量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获取并表达地基信息的工作,是土地管理、税收与城乡规划、房产管理、国土整治与开发等工作的资料基础。地籍调查的程序通常是:准备工作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档案检查验收。

1.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表达地基信息而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确认权属界址及利用现状的手段,也是建立地籍档案的基础,其基本内容为测量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界线、位置、面积及类型等。地籍类型的测量,应遵循。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等需求的原则,出为土地税收与管理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为不动产的面积、位置、质量、权属等提供数字或几何资料,并建立在统一的坐标系内,此即地理信息功能;②为不动产的租赁与利用现状提供资料,经法律程序办法证件号,地籍测量成果即具备法律效力,此即法律;③为不动产的分等定级、评价、征税及有偿转让提供资料,此为经济性或税收功能;④为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古迹保护、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国土整治等提供基础资料,此为社会。

2、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主要内容是:(1)地籍控制测量。使用必要的测量仪器,比如校正仪器,测量记录计算本、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胶带等物品;(2)界限测量。就是测定对土地界限的界址标识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为幅地籍图、房地产图等,高效快速地测绘,最好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标记出控制点;(4)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要对特定地籍范围内的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准确的测量,测量后,要纳入到专门的材料库进行保管和记录;(5)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测量;(6)相关人员要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去严密的测量。

2.1、地籍测量要有调查计划

开展地籍测量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地籍测量项目一定要有调查计划。首先,调查计划里要准确严密的列出地籍测量中必须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土地规范,调查计划里要写清地籍测量的需求和达到的标准、测量的范围、项目进行的时间、步骤和方法、人员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保证地籍测量的进度和质量。

2.2、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籍测量前要对土地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保存和记录,对必要的信息要做对比和计算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的资料有:(1)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地方土地部门下发的关于土地管理的官方文件和信函,特别是行政区的代表代码,还有一些测量的技术方面的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2)测量结果图表,控制网络图和总结报告等已经存在的测量和控制结果性文件等;(3)航拍图像和资料以及大比例尺度的地籍信息;(4)已经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取得相关证件的地籍档案材料和相关申报材料等;(5)土地征用文件资料,包括土地转让、土地出卖、土地处置、土地划拨等;(6)普查资料,包括居住房屋普查和工业用地普查资料;(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市建设部门的规划资料和图片资料等。

3、地籍测量的作用

地籍测量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步骤。地籍测量又囊括了地籍调查和专业的测量技术,例如测量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准确测出从控制到碎部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范围、权属、面积和地理环境,把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土地整理。土地权属调查是基础,面积计算和绘制地籍图是重要步骤,是为土地登记做出的重要工作。它是土地整理的技术基础。按照土地的质量和级别进行分类,分别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地籍测量的方法对于测量结果有保障作用:按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不同,有普通,航测和综合地籍测量方法。

4、做好地籍测量工作的建议

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4.1、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组织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地都有专业的测量队伍,对于这些测量队伍,各地区要统一进行组织,统筹安排,充分的调动各队伍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分工协作。各地区可以联合成立地籍测量领导小组,从而在有大的测量任务时,大家可以进行联合作战的方式完成测量工作。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存在着传统方法和新技术并存的情况,对于测量手段的选择也存在着不一性,但对其成果和成品的质量则要完全符合规范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应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的高效合理流动,这也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须趋势。

4.3、宗地边长必须实量

宗地草图上的界址边长或相关距离在外业调查期间必须实量+该数据是检核地籍图成图精度的重要依据,外业测量时必须严肃认真,在内业地籍图形成后,可依据宗地草图上的实量数据与计算机内的反算边长进行核对,检查地籍调查成果成图精度,由于实量边长均由检定后的钢尺丈量,而且量测的边长均为易量。

4.4、做好地籍测量成果的验收

地籍测量成果可分为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两个部分,其中权属调查既有法律效应又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需要测量单位对实际核查的结果出具相关证明,而地籍测量不仅包括技术问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对测量成果进行验收,并对地籍调查表进行填写,权属资料进行确认,协调好技术与政策的结合性问题,如果仅注意一个环节往往造成相关成果间的数据"资料矛盾,使成果难以应用。

结束语

随着现代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地籍测量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地籍测量的内容及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及地方规范来开展工作,为城市发展、地区规划贡献充足的地籍知识与力量。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作业水平,完善作业方法,在实事求是、自检互检、互相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胡仁辉.关于地籍测量内容及作用的具体分析[J].民营科技,2014,01:16.

篇2

文 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致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文字的阅读已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读文”;已逐渐转变为“读图”;甚至是“读屏”;,视觉图像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图书情报机构建立视觉图像数据库已成为现实需求。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 艺术图像数据库 信息加工 推广应用

1 艺术图像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数字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读者开始通过视觉图像的阅读来寻找新的体验,进入了“读图”;,甚至是“读屏”;时代。但大部分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缺乏建立图像数据库的意识。专业文献藏量居国内艺术院校前列的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图书情报工作而言,艺术图像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图书馆已进入数字化阶段,其基本特征即信息的数字化,除文字信息的数字化,图片信息的数字化也同等重要。同样,建立艺术图像数据库也是保存、开发特色馆藏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特色馆藏资源,提高珍贵书刊利用率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用户服务也从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文献服务方式,逐渐向提供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转变。图像的数字化产品因其内容生动和易阅读、易使用等优点则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网络时代的读者对电子信息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随着经济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类图书的发行量也是急剧增长,但难免良莠不齐。艺术类书刊对图片质量要求甚高,但由于图片来源、印刷技术、成本等问题,往往存在印刷粗糙、图像颜色失真甚至信息错误等问题,这样的书籍难免对读者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等直接面对视觉图像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创作等机构来说,建立专门的艺术图像数据资源库的需求同样是直接而迫切的。因此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多层重要意义。

2 艺术图像数据库建设目标及实施步骤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目标应以馆藏特色资源为根本,集诸多信息于一体,建立起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图片资源总库。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为网上用户提供浏览、查询、下载等服务。该数据库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艺术类相关专业师生、研究人员、广大艺术爱好者及出版等领域。艺术图片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一旦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后,将随时保持更新,将最新的材料收录在内,与学界最新研究动态挂钩,尽可能保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前瞻性。这就需要持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建库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可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数据库结构设计阶段,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图像检索平台,完成图像数据库的总体结构框架。本数据库主要采用Client/ Server模式的资源平台和用户通用界面,有效的将图像资源以数字方式与Internet无缝衔接,集资源采集与于一身,并依托C/S系统优势,均衡合理各项处理,充分发挥数据的完整与一致性,利于信息推广。数据库使用了VB和JS等脚本语言进行编写, 既能有效操作数据库,又可实现与Web页面的结合。ASP技术使Web与数据库的集成更为高效和简捷,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输入目标条件就可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插入、删除、修改等各种操作。且利于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另外,在客户端的设计上,依托ASP技术的检索优势,引入关键词、时间、作者、题名等多项检索途径,实现图像数据的安全管理和高效检索,极大提高了效率,方便数字档案的管理,使该系统集数字资源、利用和业务平台功能于一体,实现信息内容与组织结构相分离,其基本构建框架如下图所示:

第二阶段为基本建设阶段,以图像专题的形式建设数据库,逐步完成单个信息化与网络建设或几个主要专题的数据库建设,逐步完善系统的基本服务。第三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改进的方针,继续完成专题图像数据库的建设,同时进行多个专题建设,随时添加数据内容,及时处理用户反馈信息,逐步完成建库的目标。第四阶段为数据库进一步优化、更新完善和维护阶段,以全面实现建库总目标。建成后,作为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数据库可无限动态扩充、修正。

篇3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08-01

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其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并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流通过程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变为消费者所有,需要解决所有权更迭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商流,将后者称为物流。

商流与物流既可以是相统一的,又可以是相分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运输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是商物合一的产物。文章将以“流”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针对商、物分离与合一这两种现象展开论述,以公式表达的方式,分析商物分离与商物合一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演化过程。

一、“流”的概念

“流”在古代汉语中有河流、水流之意。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水流,一定会有水流的起点、流动的过程以及水流的终点,其表达公式为“起点+过程+终点”。物流与商流活动是“流”的概念在社会流通中一种形象的引申与运用,自然也有相应的起点、过程与终点。“物流”的过程指的其实是货物的实体流;而“商流”的过程往往以货物的资金流为标志。资金,即货币,在政治经济学中被称为一般等价物。

二、商流与物流

(一)商物合一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较为不便,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人们通常会将各自生产的劳动产品运至类似于集市的聚集地C(如图1所示),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所需要的物资,比如说A用一把石斧换取B的一只羊。在(一)中我们选取石斧作为等价物。A先拿着等价物石斧至C地,与B达成交换意向,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随后其牵着交换得来的羊回到了所在地。整个过程的表达公式是:

(二)商物分离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交易之间的地域界限,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之间的来往更加便捷,也更加频繁。如图2所示,在卖方市场下,消费地的A来到生产地,与B签订购买合同,B收到货款后,开始组织生产,最终在合同约定的限期内履行支付义务。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同理如图3,在买方市场下,生产商B为扩大销售,自己负责把生产的产品运至消费地,与A达成交易,待A支付货款后返回所在地。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电子商务

正像上述两个公式所表述的一样,聪明的人们发现无论是在卖方市场下,还是在买方市场下,商流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商流起点≈商流终点。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大行其道,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人们便将商流活动转移至虚拟网络,即在线上完成所有权的转移,在线下完成货物的实体流通,电子商务开始萌芽起步。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回避不过去:买卖双方之间彼此未建立起信任的时候,通过线上交易预付款,买方担心支付了货款收不到购买的货物;而如若后付款,卖方又会担心运送完货物后,收不到应得的货款。为了打破这一怪圈,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短途配送主导的商物合一开始应运而生。

(四) 商物再合一

生产所在地的配送中心取得生产商的信任后,将货物运至消费地。消费者查对无误后,向配送中心支付应付货款。然后配送中心会在事先约定的时期内,比如每个月月末,将应收货款转入生产商的账户。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结论总结

篇4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自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就国内当前媒体融合研究而言,陈昌凤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融合的必要性、迫切性;什么是媒体融合、如何融合;在大型活动的报道业务中如何运用融合手段;国内各类媒体的实践和探索;国际媒体的经验介绍与分析;融合中的版权与伦理问题;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带来的表达方式、传播话语的变化 。综上,学界目前对进入新千年以来的媒体融合研究综述分析较少,基于此,本文拟通过CiteSpace Ⅲ软件工具,以CSSCI辐射整个学术场域,对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勾勒媒介融合知识图谱,为学界、业界今后相关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借鉴。

一、研究工具及过程

CiteSpace Ⅲ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来探测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揭示科学动态发展的规律,展现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根据研究目标,笔者于2015年10月19日利用CSSC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的“来源文献检索”功能,以“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作为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检索2000-2015年间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记录635条。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著录格式下载,文件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txt为其命名。利用CSSCI格式转换工具,将检索所得的记录进行格式转换,进而将条文献记录导入至CiteSpace Ⅲ,新建项目,设定各项参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媒体融合研究进入爆发阶段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将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5年,5年时间仅有两篇相关论文,2001年至2004年发文量0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在该时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媒体融合远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起步阶段:2006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突破个位数,首次显现平缓增长态势。爆发阶段:2013年至今,相关研究进入大幅增长时期,包括新闻传媒学界在内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广泛探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掀起媒体融合研究热潮。本轮“媒体融合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成熟阶段:2016年乃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业界转型需求,有关媒体融合研究的论文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增长,迎来媒体融合研究的井喷,此阶段将呈现螺旋迭代深度发展特征。

(二)基于CiteSpace Ⅲ的研究结论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5”,time slice设为1,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Author”,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和(3,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C(Citation)、共被引次数CC(Co-Citation)、共被引系数CCV(C-Citation Variance),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由软件利用线性插值算法自动生成。分别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高影响力作者。

在知识图谱绘制中,节点年轮代表作者在不同时间的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意味着相应时间被引用次数越多,因此节点直径与作者被引次数成正比。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有蔡雯(频次49,中心度0.24),作为第一位把“媒体融合”概念介绍到国内的教授,可谓媒体融合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拓荒者,在媒体融合研究的早期便及时将媒介经济学、流程管理、新闻实践等众多研究媒体融合的信息融会贯通,整理成文。后续研究更多关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提出了“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整体策划与内容共创”等事务建议。在该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作者依次如彭兰,在早期研究指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 ;喻国明,在《媒介经济学》中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了媒体融合现象及其影响,指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王菲、高钢、宋昭勋、孟建、匡文波、许颖、陈力丹、熊澄宇等。

2、高被引频次期刊杂志。

《国际新闻界》以55被引频次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相关期刊中排名第一,首次被引时间是2005年。《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当代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传媒》、《新闻记者》、《青年记者》、《传媒观察》的被引频次分别为43、23、20、19、19、18、16、15、10。不难看出,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下的期刊在媒体融合研究领域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过对比国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媒体融合的研究除新闻传播学科外,还包括广义的信息管理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学等。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当前国内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充分l挥本学科优势,更要突破学科专业藩篱,吸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吸纳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宽研究范围,细化研究粒度。

3、高被引文献。

在被引文献图谱中,被引频次越高,则对应节点直径越大。此外,中心度指标反映的是文献对应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与被引频次不同,是与时间无关的一个指标。中心度大则意味着该文献在相应知识领域中有更重要的贡献,甚至反应、代表着该知识领域的研究转折点。通过研究发现,高被引文献有以下两类:媒体融合核心概念、关键假设、本质定位、特征趋势的学理性溯源,如通过追溯Convergence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 ,再如将媒体融合分成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和媒介大融合三层次,强调内容和服务应该是关注重点;国内外融合成功案例、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发展方向,如“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在国外先进经验个案详述基础上,从新闻传播业务角度指出国内融合新闻的研究角度有“传播业务整合和流程管理”、“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等。综上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后继学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4、热点研究主体与客体。

鲁道夫・斯得博指出媒介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技术、文化、经济和法律与政治。每一个方面都可被视为一个分散的、独立的平台,都依据自己的规律运作,但同时四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以此区分为基础,结合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信息(题名、摘要)及研究关键词词频数据得知,2000年以来,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涉及新媒体、全媒体、传统媒体(含广播电视、电视节目)、新闻教育(含新闻学)、社交媒体、微博、自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出版及传统出版等。热点研究客体如技术面向的三网融合、数字化、数字技术;文化面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传播力;经济面向的文化产业、媒介生态、产业融合、内容生产、传媒产业;以及法律与政治面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舆论引导、媒介环境。

5、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Burst值,即在一个时段内发表文献中突增的节点,中文翻译为引文突增点,可用于表征某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本次运行探测出该领域下共计13个膨胀词。首先由于2000年至2005年媒体融合领域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未见膨胀词出现。2006年的膨胀词分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新媒体是2006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词语之一,2005年数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杂志期刊开设新媒体专栏后,该关键词在2006突变属意料之中。三网融合几经波折后,于2010年12个试点城市名单及方案得以公布,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因此该词在这一年成为膨胀词,该结果与中央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实践探索高度相关。2011年的膨胀词分别是“全媒体”、“媒介融合时代”和“新闻学”,体现出学界除了关注时代变化、产业动向外,对新闻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教书育人做出了深入、积极思考。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国内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在网民中的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如是成为2012年膨胀词。2013年理论界回归冷静思考,“传媒”的发展、走向,传统“报业”、“出版业”何去何从等问题集中爆发,该趋势一直延续到2014年,如“电视”关键词的膨胀。

纵览近年媒介融合研究,始终紧密围绕在国家政策,业界实践左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媒体融合领域的前沿趋势将集中于以下几点: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下的崩解与坚守,如在两微一端运营中存在新闻同质化、经费来源受限、疏于管理规范、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媒介形态重组;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好数据新闻、抢占移动入口、与自媒体融合共生、强化用户思维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创作者融合、多媒体内容与场景融合、媒体内容与社交和服务融合。新型媒体、青年及现象媒体、智能媒体、未来媒体、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陈昌凤:《“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态势与业界变迁方向――21 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第43页

[2]Chen, Chaomei.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 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3]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ei. USA, 101(suppl), 5303-53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5303-5310

[4]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年第2期,第78-89页

[5]王俊超:《解读2014“媒介融合热”》,《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第7页

[6]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第42-45页

[7]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第22页

[8]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51-53页

[9]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第32-36页

[10]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第70-72页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实验技术创新统筹教育中心”,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在理科实验、技术教育和创新活动这三项工作的统筹运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用创新的理念、技术的方法扎实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推动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教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基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达到了“技术推进学科教学,创新驱动整体教育”的目的。为了继续探索和常态化开展统筹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不断完善统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运作措施。今后,三项工作要在如下具体内容和运作措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理科实验――实验创新常态化

1.仪器、实验室、实验员配备达标。(1)教学仪器登记准确且将报废仪器及时下账。(2)实验室、仪器室配备达标且设施完善无损。(3)实验教师必须专职且熟悉业务、爱岗敬业。

2.应开实验百分之百开出、开全。(1)学校审定的应做实验要有明细表。(2)每学期要预定实验开出计划表。(3)每学年排一次学生实验座位表,并督促学生实验时对号入座。(4)实验开出过程要在相关记录表上详细记载。(5)所有应做实验实行学生监督制(在实验开出情况一览表上打√或打×)。

3.融合技术思想和方法开展科学课程实验。(1)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改进教材上较难操作的实验装置。(2)用创新理念和技术方法改进欠理想的物化生教学仪器。(3)用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研究制作物化生实验教具。

4.探究、创新实验常态化开展。(1)教导处统一排定高一和高二各班实验课表。(2)物化生三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科任教师,每学期给两个年级的物化生学科各拟好18个实验。(3)实验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实验,而且必须和任课教师共同管理实验。(4)实验开出过程必须记录,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及时批阅。(5)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管理兴趣探究实验。(6)鼓励学生结合通技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自制教具。(7)积极运用“三D打印机”技术,解决自制教具和科技创新作品中一些结构复杂零件难以加工的问题,大大提升作品质量。

5.推进技术融合科学课程教学探索工作。(1)物化生三科教研组长带头研究技术融合本学科的实施方法。(2)所有物化生老师每学期上一节技术融合学科的课。(3)信息技术教师自由选择学科,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学科融合的课。(4)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教案在期末统一交教导处装订存档。

二、技术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

1.通用技术必修理论课每周开一节(含2课时内容)。(1)通用技术两册必修课必须由专职教师教授。(2)要有科学合理的两课合一的通用技术两册必修课的理论课教案。(3)每个教案中至少含物、化、生实验创新成果各一个案例。

2.通用技术必修实践课集中5天进行操作训练。(1)编写内涵通用技术必修1、2教学目标的实训教材,2016年暑期开始使用并逐渐完善直至正式出版。(2)高一学生暑假集中5天在酒钢职大实践,制作錾口榔头并参观车间设备。(3)在实践中让学生亲历技术设计过程和体悟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3.通用技术选修课7个模块最少各开1个班。(1)通用技术选修课应当由具备技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开出。(2)教导处排定7门(每门至少1个班,每班至少15人)选修课课表。(3)开设选修课场所由教导处统筹协调解决,无需专门教室。

4.通用技术课程应结合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实施。(1)必修理论课讲解技术理念时多选用科学课实验创新成果作案例。 (2)必修实践课训练学生操作技能时要渗透点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3)每学年高一学生进本校通用技术实践室2~3次,提倡制作教具。

三、创新活动――校本活动课程化

1.各种创新性活动按原方案常态化组织实施。(1)部分活动应升华,使其不断逐渐课程化。(2)各类活动必须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计划安排表。(3)各类活动实施情况要如实记录并附照片佐证。(4)各类活动要及时总结和奖励,并将花名册和照片存档。(5)组织评奖要公开、公正、严肃、认真,且必须有评委。

2.创新作品产生于通用技术必修1的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1)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伊始,通技教师给学生布置本学期实践“作业”。(2)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收集作品(附“实践创新作品登记表”和“学生作品信息卡”)并及时评价、打分。(3)评价后仍将作品及其表、卡退给学生本人保管,要求在寒假继续完善。

3.高一级学生每年在5月份参与一次创新成果竞赛。(1)高一第二学期4月征集班上挑选的一定数量作品,并按相关规定组成评委评选优秀作品;同时,收集科学和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具和科技创新作品参评。(2)高二级学生原则上不再参与本次竞赛,有好作品的同学亦可自愿参加。(3)入选的校级奖作品和班级奖作品,均择期以隆重仪式由校领导颁奖。(4)统教中心或教研室保存作品获班级、校级奖励结果明细表。

4.给全体师生创造参加市、省、国大赛的机会。(1)升到高二的第一学期(11月份),向市上推荐上报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并统一组织积极参赛。(2)到高二的第二学期(4月份),市上推荐的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获得省级一等奖的作品在同年8月参加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4)用喜报形式嘉奖荣获全市、省、国所有作品的师生,并将其奖状复印件存档。(5)将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收到学校,在校科技成果展室展览,以启迪后届学生的创新意识。(6)鼓励各科教师积极辅导学生研制创新作品并参与各级科创竞赛活动。

四、工作拓展――统筹范围扩大化

1.研究性学习被纳入统筹教育的工作范围。要求学生将创新理念和技术设计方法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对辅导教师有计划进行提升能力的培训,有效实行研究性学习导师(教师)负责制。

2.将技术渗透融合的学科拓展到数学学科。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蔡军兵老师研究出“用可视化编程工具Scratch实现高中数学算法”,还建立了“用可视化编程工具Scratch来实现高中数学算法专题网站”,率先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1] 邵艳秋.“统筹法与图论初步”的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贵州师

范大学,2008.

[2] 吴艳.重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

学,2010.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Operation of Overall Education Planning in High Schools

SHANG Yu-hu

篇6

.年.月.日分公司召开营销能力研讨会,讨论关于21年全省营销发展计划,..中支就讨论内容有以下落实举措:

一、经代渠道公司化管理

(一)经代渠道梳理

1. 经代渠道清分:现有自有业务渠道7家、费用处理渠道4家,根据会议要求,需在4月30日期完成清分,仅保留两家费用处理渠道,分别是 ...、...;

2. 差异化管理:根据会议指示,..中支将对不同类型渠道进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差异化实施举措体现在:

(1)保费规模高的提高续费时效,每月费用结算两次;

(2)边供高的渠道可以指定阶梯奖励;

(3)品质好的渠道可放宽承保政策,比如特种车。

(二)业务人员类型清分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维护型人员的清分上限为2人,根据实际情况,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转化...为维护型人员。

2. 拓展型客户经理将按照分公司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

二、专项业务团队建设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2021年剔除超赔险后的非车险保费任务为...万元,针对此任务,我中支将按照以下几个举措推进非车险业务发展,保证任务的全面达成:

(1)利用线上诉责出单的优势大力推动诉责险的发展截止到3月25日我司签单保费..万元;

(2)2021年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各施工单位投保安责险事宜会要求更加严格,所以我司抓住此契机,大力拓展;

(3)加强日常非车业务培训,参训人员扩展到全体员工,大力推动全员营销。

2. 为助力非车险业务快速推进,我中支将于5月31日前完成非车险销售团队的组建,4月30日前完成1名非车险客户经理的引进或转化,具体增员举措如下:

(1)组织全员转发非车险团队长招聘海报,在同业内猎取有非车基础的业务人员;

(2)在招聘网站非车险团队长招聘信息。

三、个代队伍发展

(一)个代政策区分,坚持个代政策单独申请,申请模板如下;

模板:详见附件。

(二)发展过程中,独立个代优先于团队个代,具体发展推动举措如下:

(1)组织后线员工参与独立型个展,给后线管理编制定增员任务。

(三)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保证个代拓展岗的人员到位,具体增员举措如下:(已有个代拓展岗的机构可不填写)

..中支已有个代拓展岗。

(四)个代与经代(销售团队)的承保政策差异化,具体差异点位/差异化如下:(点位必填)

(1)非营客车跟单费用高于销售团队1个点,其它车型与销售团队费用一致。

四、销售团队规范化管理

(一)日常管理落地举措如下:(含活动量管理)

(1)已分解任务目标到个人,且已制定了团队日报表,对当日任务不达标人员进行督导;

(2)实施团队行事例管理;要求团队内人员每周上报行事例,且团队长及时督导。

(二)车险续保率落地举措如下:

(1)及时下发续保清单,督导客户经理对可续保业务进行认领;

(2)每周固定时间对已认领的业务进行追踪。要求客户经理对未续保的业务进行情况说明;

(三)线上出单率落地举措如下:

(1)现..中支业务二部除特种车业务外其余业务均使用全民保代出单。

(四)前线培训落地举措如下:

(1)每周固定时间对业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电话沟通,加强掌上宝“每周一课”学习的督导;

(2)建立团队学习沟通群,及时转发公司相关培训内容,提高“营销大家谈”参训率;

(3)每周组织一次线上会议,每月组织一次现场会议,分阶段组织团建活动。

(五)人均产能及边际贡献率考核落地举措如下:

(1)日常培训内容增加业务员相关考核数据讲解,

(2)对于低产能人员加大日常业务跟踪督导,保持高频互动,紧抓活动量管理,做到及时预警提示。每月筛选保费时间达成率低于90%的销售人员,每月业务督导、帮扶不少于4次。

(3)中支加强业务分析能力,及时筛选出边贡高的业务,鼓励业务员发展。

五、营销专员考核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在4月30日前完成营销专员的内部转化/外部招聘,具体实施举措如下:

篇7

 赞美是对学生的一种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评价。此时,学生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与喜悦。常言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上体育的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赞美一次的效果比批评两次甚至更多次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加上小学生的“攀比”意识比较强,一旦老师表扬某个学生做得比较好,其他学生马上就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争取做得比“他”更好,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例如:四年级上课前的站队要求做到“快”、“静”、“齐”三点,别说哪样都做不到,相反,学生一到操场上就吵吵嚷嚷、嬉笑打闹,甚至有的喝水,三五成群,结伴而去,到别处去玩耍了,老师在那里望尘莫及,学生根本没有自律意识。面对此情此景,上课前我就首先对学生说:“上节课杨艳同学表现非常好,这节课继续努力哟!此节课老师还要看看,哪位同学表现比“她”还好。这样一说,原来表现好的同学会继续保持,表现差的也会有所收敛。学生站队时,我还会说:“看杨聪同学已经先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了,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呢?”这时,吵闹的同学会很快安静下来,自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快速站好。在进行课堂常规训练时,学生也很难集中注意力,说走神就走神。这时,我同样会适时地赞美注意力集中或做得好的同学,特别是对表现一般或刚有一些懈怠的同学及时表扬两句,他们马上就会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听老师口令。俗话说:“对症下药”。小孩子都爱听表扬、夸奖的话,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带着爱心适时地多给予学生表扬与赞美,这不但会使学生增强信心,而且诱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尤其对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灵丹妙药。

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 口头的表扬与夸奖对组织站队、课堂常规训练时很管用,但在课中学习新内容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学生的好动、顽皮、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的毛病就会表现出来。这时,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新型奥林健身操时,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模仿能力差、身体协调性不强等,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教师的教学也很困难,我这时的做法是:先用语言激励学生:“同学们,跟老师学,谁学得好、学得像,老师就选你当小老师领做”。然后,我会把学习过程中学得比较好的、做的比较标准的同学叫到前面来领做。通过这个过程,再加上学生的攀比心理,不爱学、不认真学的同学看到别的小朋友到前面当小老师领操,自己马上变得认真起来,等老师再让谁到前面做操时,每个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想到前面来,不但如此,大家还会对领操的同学进行评议;如:哪个学生的动作不标准,他第几拍时忘伸左手等。看到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由此对体育课感兴趣,我感到很欣慰。

当学生对学习动作产生了兴趣,我便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去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让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我会经常说:“看那个同学的动作做得多标准,这个同学的造型真漂亮……”。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于是就有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教师所做动作的赞美、赞叹声,对小伙伴动作的夸奖声。学生的赞许声中带着羡慕,他们的笑容和眼神更带着诸多欣赏与期待,我感到学生对体育真的产生了兴趣和渴望。同时,使学生明白美并不光是指语言美、心灵美,在体育课上,感知到动作协调性的美,形体美。

 3.游戏是课堂的调味剂

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快乐的源泉,是孩子学知、成长的摇篮。低段学生之间并没有团队意识,特别是学前班、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同学之间相处及不稳定,打架、吵闹等时有发生。于是在设计游戏时,我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进友谊的游戏为主。例如:老鹰抓小鸡、夺红旗接力跑、丢沙包、滚铁环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并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取得成功,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同样,我也会设计一些个人项目的小竞赛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竞争意识,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 4.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 5.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篇8

一、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语言文字中,修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修辞的实质就是言论的修饰。简言之就是,当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借助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来描绘语言,从而达到修饰的目的。在高中语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排比、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夸张、借代、对偶、对照、借喻等。在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其所含内容不仅复杂且多,同时任务也比较繁重,不仅要满足高考的需求,同时还要求其可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在修辞教学中,若对其内容不够了解,很容易导致其在教学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继而影响其整个教学质量。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

第一,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指基于表达的实际需求,结合情景积极地应用各种表现手段,尽量让语言更为生动、准确以及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积极修辞其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让人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使人产生一种感同身受与身临其境的感觉。积极修辞又包含谋篇布局、选词、各种辞格及炼句等。

第二,消极修辞又称之为一般修辞或者规范修辞,其不仅要求语言文字的思想必须要明确,语言平实,同时还要求词义必须要明确,布局要严谨,且语句必须要通顺。相对于积极修辞而言,消极修辞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为积极修辞的前提与基础。

这两种修辞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二者尽管独立,但是却又互相依存,在强调语言生动与鲜明的同时,还必须要确保其的准确性;在准确明了的同时,还应避免语言的沉闷。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中,积极修辞应包含谋篇布局与各种辞格,而消极修辞则应包含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连贯、词语的选择、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以及句式的变换等。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修辞划分为四块,即修辞和鉴赏、修辞和写作、修辞和语法以及常见修辞格,在这四块内容中,不仅包括了积极修辞,同时也包括了消极修辞。

二、浙教版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实践

基于上述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浙教版高中语文中的相关内容,就修辞教学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1.分清修辞手法

在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有几种修辞手法较难分别,如,借喻与借代等。虽然借喻与借代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谓借喻就是通过喻体来直接代替本体,而不会出现比喻词或者本体;借代则是借助于和本体事物有关的事物来代替。借喻为比喻中的一种方式,其着重强调的是打比方,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本质性差别,而借代则注重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其往往为标志、部分或者特征等,比如,教材中《药》这篇文章,笔者就借助于“红眼睛”来代替阿义,以此突出阿义这个人物的特性。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也真怪,在最晴朗的日子,穿上雨鞋,带着雨鞋,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在这段话中,分别出现了两次雨鞋和雨伞,尽管二者为同一词语,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实有物体,后者则为借喻,用于比喻别理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除此之外,还有比拟与比喻、排比和对偶以及对偶和对照等修辞手法也容易混淆。对此,笔者认为在修辞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其教学水平,首先应该分清修辞手法。

2.加强教材中辞格的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单独留下时间来进行修辞的教学,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受。其实,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涉及了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以及课堂,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修辞教学,加强教材中辞格的教学,这样不仅不会得不偿失,同时还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同时,在进行修辞教学时,还要注意其表达必须得体、简明以及连贯。尤其在使用熟语的时候,首先应该清楚熟语的含义,不可曲解,结合课文,基于情境的需求来使用。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基于生活实际来实施修辞教学。在高中教育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修辞教学,通过修辞教学不仅可使学生语言修养得到提升,同时还便于其更加准确且合理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继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笔者希望在以后的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谨慎选择句子与词语,不仅要加强修辞格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各类文学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芝兵.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互动研究[J].文教资料,2009(12):112-114.

篇9

对于在小学数学中如何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有机的德育渗入。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且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生活理念,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有机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应该根据所要传授的具体内容,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的理念,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的数学知识,搞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

2.有序渗透原则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教育不同的德育内容,而且要抓住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从而将德育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地渗透,这样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理解德育知识。

3.适度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内容的教育,因此要注意德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可接受性以及主次分明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一定会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以及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与精

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精神。

2.注意联系实际进行

对于德育仅靠教师口述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效果的,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深刻与复杂的词汇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很可能出现学生对教师所要教育的内容无法全面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德育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以及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从而达到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3.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例如书写要规范、学习要认真等,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认真地写板书,树立学生心中良好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的

目的。

总之,对于数学中的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67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Moral Objectives,

Content, Approach "Life" Concept

――Impressions after Reading Wang Lirong's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and China"

GONG Shuai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life" orientation alread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ral reform foreign experience also confirms this fac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Japanes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roach in three areas of "life" philosoph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living in Japan today for our mor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Japan; moral education; life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针对两国道德教育现状与学生道德生活现状提出的。以知识为本的目标设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道德教育“仍表现出封闭单一的特征,在内容上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忽视个体需求、缺乏时代感,在方法上还依赖于灌输、说教、重外铄轻内修、重约束轻引导的方式,道德教育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德育目标价值引领生活,德育内容融入生活,德育方法指向生活实践――已经成为共识。

1 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简而言之即道德教育始于生活并以生活为终。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式,或者说道德是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现实遭遇中,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②也就是说德行只有在亲身经历、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的实质是具化到独立的人的德行,并引领个体过有道德的生活。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可以理解为: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建构道德认知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内化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人去过值得过的生活”。③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习惯和德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④就确保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

2 日本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简介

2.1 德育目标方面

日本在德育目标回归生活的尝试有在实际行动上细分阶段目标,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德育目标的序列化,具体表现在目标的层次上。

日本文部省1977年颁布的《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中把小学分成低、中、高三级。按照不同的阶段把28个在小学阶段必须完成的重点指导项目分配组合落实到每个年级,一二年级为低年级有14个项目,三四年级为中年级有18个项目,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有28个项目。如“热爱正义、憎恨非正义、有勇气地采取正确的行动”,低年级的要求是具有热爱正义的感情,中年级的要求是增加分辨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等,高年级的要求是增加有勇气地进行正确的行动等内容。⑤

2.2 德育内容方面

日本德育内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内容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性,具体体现在德育内容在一纲之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体现了日本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例如,日本道德教育在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有相对应的三层德育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重点培养基本生活习惯;中年级阶段重点培养遵守日常生活规范的习惯;高年级阶段重点培养社会公德、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⑥

2.3 德育途径方面

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训育”,这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日本注重“情、行”,中国注重“知、意”。⑦在实施途径方面日本德育具备相对完整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途径体系,而中国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道德教育。

日本德育非常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践行途径的建立,并且在生活场景、环境中注重“思想政治及情感教育”因素的渗透。比如,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采取的是渗透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娱乐之中进行。⑧

3 日本德育对我国德育“生活化”的启示

3.1 德育目标指向现实生活具体内容

德育目标指向学生现实生活,并通过制定详实细致的系统目标保证德育落到实处,要依据不同心理发展阶段、条件、环境等多重因素而呈现不同的层次、水平和等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层次化、循序渐进的特点。

日本小学在“道德科”之外还另加开设“生活科”和“家庭科”,内容上既包含在道德科之内,形式上又相对独立于道德科之外;“生活科”目标主要指向社会活动,“家庭科”目标主要指向家庭生活。⑨这种设置使得德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类似日本这种目标体系是现实可行的,比如,在具体实践层面我们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在小学阶段德育目标中设“行为规范及公共道德教育目标”,又可细致为“社会、学校、家庭行为规范及道德规范”,进一步细化为“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友好诚信”等细目。

3.2 以生活活动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措施

力求从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社会的、思想的、道德的、价值的问题与困惑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来选择和确定德育的具体内容。重视生活世界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据不同心理发展阶段、条件、环境等多重因素创设有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

从日本德育目标序列化和德育内容层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完善、细致的德育目标体系保证了德育内容实施的有效性,系统的德育内容也促进了德育目标的序列化,二者是相互促进、依存的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德育目标细化的足够详实具体即实现了由德育目标向具体德育内容的转化。如,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目标包含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包含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的目标可以细化为具体的德育内容,如:乘坐公共汽车应先下后上,勿争先恐后,勿挤逼抢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具体内容。德育目标的序列化及德育内容的层次化保证了德育向具体现实生活点点滴滴的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目标的序列化及德育内容的层次化对德育实效性的积极意义。

3.3 建构涵盖生活各方面的践行体系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道德践行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实践德行。培养“社会人”的德育环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营造,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作用。要善于利用家庭教养中的亲情感染和潜在的隐性陶冶功能, 父母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教育孩子的重任。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正视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不完全性, “发挥学校德育目的性、 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等优势, 利用社会德育的良性影响”,⑩帮助、监督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道德的侵蚀。

日本德育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构建合理的德育环境具有借鉴意义。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比如动漫产业中的儿童动画节目多具有很好的亲子教育功用。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对少年儿童过于袒护,导致学生普遍缺欠面对、克服困难、挫折的能力。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度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家长应寻求更丰富、更有效的亲子共处方式,以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游戏、生活中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又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同时也是良好的情感参与教养方式。

注释

① 靖国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202.

② 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128-129.

③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④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7.

⑤ 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32.

⑥ 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54.

⑦ 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77.

⑧ 勒义亭.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9(8):111.

⑨ 聂琴.探析日本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5):83.

篇11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