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水利施工质量的意识淡薄
质量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之之重,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近年在国内地区接连发生了一些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出现了“豆腐渣”的工程,给国家造成了损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给整个水利施工行业进行了抹黑,损害了行业声誉。认真分析这些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施工工期所迫,迫于对工程进度的要求,而随意的压缩施工的工期,另外一方面对施工的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把关不严,施工管理的意识较差。所以应该加强对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教育,使得职工对于施工质量有清醒的认识,时刻牢记施“百年大计,在于质量”的施工要求,使得质量意识可以深入到每一位职工的内心。
1.2对于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不足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对工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的分析研究,一般要求对水利施工做好可行性的分析报告,规划化以及相关的设计文件。这些庞大的工程必然会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一些单位为了尽量的减少工程费用,从而没有对工程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调研。没有就在施工中存在的资金花费以及资源配置和资源环境影响方面做出很好的评估,这直接影响到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科学性有效性,没有办法保证整个施工是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到了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
1.3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缺失有效监督。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在施工的监管方面缺乏力度,对于施工监管的人员缺失良好的培训,很多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发展监督检查的实际作用。这就给了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一些可乘之机。监理市场存在着运营不规范的现象,一些监理单位存在着“自行监理”的现象,造成监理工作的质量能力不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有效地监理手段和方法。
1.4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能力需提升
目前阶段,我国存在着大大小小多个水利施工的施工设计单位,在一些比较小的水利施工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很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升,一些相对简单的水利施工可以顺利完成,但面对一些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施工项目,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如遇到水源地质等一些相对复杂的情况,这些施工人员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些施工人员凭空臆想做出决策,往往会对水利工程施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以便可以面对更加复杂的水利施工难题,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加强水利工程施工
施工单位领导应该施工管理给予充分的认识,全面落实部门以及个人责任制,同时加强对于责任履行的监督和检测。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工程施工,一旦出现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要追求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实施工程质量的终身制。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采能够调动职工的责任心,从而确保安全施工,避免出现问题之后无法查证的现象,以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2.2建全规范化的质量保障体系
水利施工的准备阶段生产阶段以及工程的竣工与投产的各个阶段,涉及到的工程质量问题都十分重要。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施工带在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从组织,制度以及措施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水利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能做到系统化与规范化,以提升水利施工工程管理的工作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
2.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资金的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的资金要专款专用,实行统一管理,对于账目的管理要清晰,以杜绝建设资金被随意占用或挪弄的情况发生,对于付款,一定要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来严格的执行。对于施工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完成施工进度或者工程质量不过关的施工,应该拒绝支付款项,维护正当的利益,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对于施工的招标工作,应该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择成本低,质量好的施工单位,以确保企业的建设资金可以优化配置,保证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2.4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管工作。
建筑单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这很容易造成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建筑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承担起监督建筑施工的责任,提高对水利工程质量以及建设监理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的监管队伍,指定现代化科学的监管条例,以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小结
虽然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有了一些进步,但必须认识,与发达国家的国外同行来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认识,不断的拼搏创新,落实责任制,按照施工的具体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程的质量安全,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施工质量对渠道工程的效益会产生重要影响,它直接决定了灌区水利设施能否高效稳定运行。实际工程中,由于渠道工程施工线长面广,问题较多,如果忽视施工质量,就极易为工程后期的管理运行留下隐患,甚至会影响到灌区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灌溉效益,提高农业产量,巩固粮食安全。
一、水利渠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渠道比降难以确定
由于渠道工程建设区多傍山区、傍村渠道,汛期时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山洪和村庄洪水入渠的现象,而洪水往往含砂量大,且过水断面流速会不程度的降低,粒径较大的沙子易沉淀形成淤积。加上渠道渠线较长的特点,沿途一般存在大量的生活建筑设施,垃圾、杂物和土石易进入渠道。这些都会增大水流阻力,使抗沙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淤积。为了方便自利,村民沿渠道建房或过渠修桥等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为甄别原来渠系建筑和新建筑带来了难度。总之,合理确定渠道比降,对保证渠道过水稳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浸水问题严重
项目区每年的8月~9月为多雨季节,雨水相对较多,部分渠道地下水位升重,一些作业段渗水量巨大,甚至形成明流。有的地段,因常年浸水,加上淤积,淤泥较厚,淤泥厚度达到lm左右。浸水的产生致使U型渠道土模制作十分困难,也对渠道混凝土衬砌产生很大影响。
(三)工程施工困难较多
工程施工困难较多。一是由于渠修筑时间早,渠系损坏严重,加上常年没能投入使用,渠边巡渠路人为耕种及人为破坏,施工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砼运输问题较多。其次,原有渠道上架设大量的交通桥,生产桥及转弯渠道较多,U型渠道衬砌机很难正常发挥效能。渠道周边较空旷,往往缺少电源和水源,这也不利于渠道的施工养护。
(四)排涝问题
灌区一般存在离山不远的沿河耕地,即让人头痛的浸水地,而在浸水严重的地段修建渠道,则很容易形成内涝,排涝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为了排除浸水。当地群众挖截渗渠,修排水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施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主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为了保证渠边地块灌水,渠顶高程往往高于田块田面高程,为半埋式渠道。对于浸水严重的地段,由于渠道的修建,所在地块往往形成内涝。
二、问题的处理对策
(一)正确确定比降。进行科学测量
首先,要正确确定渠道施工比降。由于可能存在渠道淤积和群众随意改建,致使渠系原有部分建筑失去了原貌,且渠底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为了保证渠道灌区工程比降的合理性,减小测量工程量,有必要在正式施工前进行深入的调查走访工作。此外,为了找出原始渠底,避免以点带面误导了施工放样,需要组织人工对淤积土和杂物进行铲除。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施工测量。土方工程施工前,首先要根据设计文件对设计单位提交的工程建设区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进行复测,至于交桩点坐标和高程数据的复核通常采用附合测量法。复核工作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根据复核结果和设计要求,沿渠线布置指导施工用的加密桩。加密桩要尽量布置在坚固的地面上,这可以减少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在布置用于轴线控制的加密桩时,为了在保证轴线点精度的同时方便轴线网点的系统布置,宜采用前方交会法。在布置用于控制高程的加密桩时,应采用闭合测量法。在布置加密桩时,为了方便现场施工的就近测量以及相邻施工点之间能够快速实现误差核对,通常要保证一定的布置密度(间隔一般小于50 m)。
(二)浸水问题处理
首先,要科学安排施工时间,做好成品保护。考虑到渠道工程为线状工程,渠线通常都较长,因而在确保渠道比降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采用分段施工。如果存在渗水严重,地下水位较高的渠段,可以安排在旱季或少雨季节进行施工,优先实施影响较小的渠段。为了防止制作好的土模被雨水破坏,需要对成品覆盖塑料布。对因受工期影响大的,则及时调整施工组织安排,根据降雨情况,穿插实施。
其次,采取合理施工方法。渗水的处理是渠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程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对渗水不集中且量大的渠段采取修临时排水沟分段施工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泉眼和渗水现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性地处理。对于渗水量较大的泉眼,不仅要用塑料管引排出水减轻内水乐力,还要做砂石保护层,防止进一步渗漏破坏;对于出水量较小的水眼,可用埋插塑料管的方法排水。翅料管的管径根据渗水量的大小确定。对无法直接排出的地段,考虑挖设集水坑,用水泵或喷灌机将水抽到施工区一定范围之外,避免抽出的水又经过地下渗入渠道。
(三)渠道工程施工
首先,砼浇筑前,必须作好准备工作。发电机、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各种模具都需要准备就位,供电系统和供水系统要进行试运行以保证系统正常;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交通道路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人员到位后方准进行砼现浇施工。其次,要保证模具齐全。能采用衬砌机施工的一定采用衬砌机进行。对于无法采用衬砌机的情况,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先用定型槽钢制成框格,再通过焊接铁皮的手段制成标准模具。砼折模时间以不损坏成品砼板来确定。实际中,为了使模板具备再用价值,需对其进行及时的清洁和整修。
最后,砼浇筑方法合理。为了保证衬砌机施工整体成型,首先就要确保砼浇筑连续不中断;其次要保证砼运输畅通;最后要及时进行原浆收面,并加切割伸缩缝。人工砼浇筑应先底后坡,最后浇筑压沿。渠坡浇筑采用分块跳仓法施工。压沿和渠底浇筑可按一定的方向连续进行。同一块砼板浇筑不宜间歇,如遇到特殊情况必须中断浇筑,也需保证中断时间不得超过l h。具体浇筑工序如下:
(1)浇筑开始前应在精削后的渠床上安放渠道模具;
(2)浇筑用砼必须采用机械拌和后,再用机动车辆运往浇筑现场;
(3)砼运到浇筑现场后应及时流槽入仓,并插入式振捣器补振;
(4)振实后进行人工压光;
(5)砼拆模时不能损坏成品砼,拆模后待砼初凝后进行必要养护。
(四)排涝问题的处理
1、天津供水价格规制近年来改革历程
近几年,天津市逐渐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首要位置,且重视对水源地的保护,按照节水型社会规划的要求,确定了用水总量,明确了行业用水标准,并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按照不同用户的承受能力,建立了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
1.1价格水平规制
天津市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扩大了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尤其为限制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大了地下水资源费调整力度;在审核供水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成本约束基础上,调整了城市供水价格;制定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为鼓励工业、服务业、绿化环保等高消耗却对水质要求较低的行业使用再生水源,可以参照自来水价格降低一定比例来确定再生水的价格;对用水量实行定额管理,并适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一般用水行业的水价,与此同时,非生活赢利用水可以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科学的水价机制,能够极大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意识。
1.2 价格结构规制
天津现行水价结构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同时,天津城市供水价格结构规制主要是根据用水行业和用水量的不同来进行差别定价,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社会的用水需求。
1.3 价格调整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对自来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如果供水企业合法经营过程中水价不足以补偿简单再生产,或政府给予补贴后仍有亏损的,或需要合理补偿扩大再生产投资的,可以向所在城市的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价申请,并提供作为调价依据的有关财务资料。同时,将调价申报文件抄送同级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将意见函告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以供参考。城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供水企业的调价申请,并召开水价听证会,听取各方利益集团对调价幅度的意见,然后对调价方案进行调整,报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天津市的供水价格调整程序也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2、天津市供水价格规制存在的问题探析
虽然天津市在供水价格水平、价格结构和价格调整程序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天津市当前供水价格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水价上调需求较大、供水成本增加,行业亏损严重、定价和收费方式不合理以及成本监审不到位和水价调整欠规范,缺乏社会公众参与等。基于上述问题,本章从供水价格管理体制、供水价格结构以及供水企业经营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对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1水价大幅提高,但是水价上调的需求仍然较大
天津市南水北调基金筹集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每年征收的基金约3.5亿元左右,每年资金缺口达5亿元左右。由于历史累积以及供排水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价格需求还很大。
2.2 供水成本增加,行业亏损严重
随着当前电价、原材料、人工等费用的不断上涨,供水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另外,新的水质标准对自来水公司、水厂的净水工艺和水质检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增加了供水企业的生产成本。由于供水成本增加,近几年水价上涨带来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城市供水行业增收不增利,总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多大变化,行业整体亏损的局面没有改变。
2.3 定价和收费方法不合理,成本监审不到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采用的是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它以成本为基础并适当加成利润率制定水价。此处的成本应该是城市供水行业的社会平均成本,但是由于供水行业的区域垄断性,区域内不存在竞争,因此,这里的成本实际上变成了垄断企业的个别成本。由于存在操纵成本的可能,政府部门必须对供水企业的成本进行严格审计,建立规范的成本监审制度,才能保证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水价。
2.4 水价调整欠规范,缺乏社会公众参与
目前,城市供水价格的制定和调整程序是单一地由供水企业提出提价申请,再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并且提价幅度主要是根据企业经营成本变化和政府补贴额度来确定,而较少考虑水价调整对社会公众的承受能力和对其他产业部门和整体物价水平的具体影响。同时,由于听证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水价成本并不对社会公开,一次听证就拍板定价,听证往往流于形式,结果是“逢听必涨”。因此,整个水价调整过程主要是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在参与,而缺少社会公众的监督。
3、天津市供水行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对策
为了使城市供水价格规制模型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规制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在城市供水行业内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健全价格规制体制、推进价格结构规制、规范城市水价调整、完善水价听证制度、改革供水企业运营机制,从社会、用户和供水企业多个角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水价与正常成本偏离、水价制定和调整机制缺乏激励性等问题。
3.1 健全价格规制体制,科学制定基础水价
城市供水行业价格规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能够选择合适的定价方式,采用科学的价格规制模型制定出合理的基础水价。保证价格规制模型应用效果的关键是模型中各要素的合理确定,而要素合理确定的关键是构建健全的价格规制体制,保证价格主管部门和专业规制机构能够独立地行使规制职能。
3.2 推进价格结构规制,实行供水差别定价
适当提高水资源费标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筹集;居民用水推广阶梯式水价,科学合理地设定不同用水基数及其相应的多级水价;推进用户水表改造工程,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区分不同用户,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用水权利;特殊行业实行累进制水价,对耗水量巨大的特殊行业(如洗车业、洗浴业等)实行超额累进制水价;推行分质供水和按质定价,按照供水水质定价,优质优价。
3.3 规范城市水价调整,完善水价听证制度
规范的水价调整和制定程序是保证水价科学合理制定的关键,水价调整过程中引入价格听证会是水价颁布实施前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价格规制的重要措施。
3.4 优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供水企业的运营机制
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建立各级供水管理体制,强化各级供水监管,着力推进分区供水、分质供水。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调节控制作用,积极稳妥的推动供水企业进行合理的资产重组,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实行公平竞争,并能够依靠供水企业自身实现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稳定水价目的。与此同时,要极力借鉴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提高供水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慧娟. 城市供水价格规制及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杭州: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1 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合肥供水集团承担着合肥市700多万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重任的国有独资企业,属于流程性产业,其特点是产、供、销一条线,这就要求合肥供水集团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尤其加强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005年以来,合肥供水集团基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随着城市供水行业改革和市场化不断深入,与其他城市供水企业一样,合肥供水集团正面临着新的竞争形势和巨大的市场压力,如何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以质取胜、提升用户满意度已成为合肥供水集团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合肥供水集团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合肥供水集团全过程质量管理运行状况,合肥供水集团采取抽样调查形式,向1000多名员工发放了《合肥供水集团全过程质量管理问卷调查表》。据统计,有74%的员工认为,合肥供水集团主要业务流程设置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过程管理系统、全面性,质量管理活动无法形成一个完整控制系统,从而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导致用户满意度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质量策划上,缺乏有效的策划。因为自来水的特殊性,不需要对自来水的生产形状、外观等进行设计。但是,对自来水生产和服务质量的策划还是必须的,尤其是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对自来水生产和服务进行质量策划,实现用户需求的转变。
2.2 在制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上,首先,生产计划的下达缺乏科学性。目前,生产计划按月下达,全年生产任务除以12个月,就是每个月的生产计划,完全没有综合考虑季节、气候和人员流动等因素,生产浪费或供应不足等情况单纯靠后期供水调度。其次,各水厂在工艺规程执行上也缺乏一致性和严肃性,经常不按照工艺操作。第三,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滞后,无法及时对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跟踪改进;质量检测技术手段有限,很难客观反映质量管理动态与发展趋势。第四,操作人员对设备操作要求不熟悉,操作不规范,设备维护不及时,设备折旧损耗大,生产精确度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水质。
2.3 在供水设施建设质量控制过程中,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有效的控制。供水输配管网是重要的供水设施,管网安全运行直接决定着供水服务过程过程实现。在供水管网前期建设上,建设、设计、监理单位同体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衡机制。在建设及验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后期管理上,主管单位与日常管理单位相互独立,主管单位的监管职能缺位,管网运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2.4 在供水服务提供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责任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各服务单位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团结协作意识缺乏,对于用户反映的问题往往相互推诿扯皮,用户投诉机制不健全,用户真实的需求无法得以实现。
2.5 采购供应等辅助过程一直都是“谁使用、谁采购”,实际采购随意性大,导致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采购评审时,一般以最低价中标形式,注重价格忽视质量,更不会考虑采购物品的单位效能,对原材料的性价比研究、市场合格供应商信息的了解等缺乏,采购人员按照传统采购方式,盲目机械地重复询价、议价、评审、订合同工作,采购效率低下,原材料采购成本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
3 合肥供水集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就是企业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定的一系列生产作业活动的集合体,这一系列的生产作业活动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生产作业链。每一项生产作业活动需要占用并消耗一定的资源,从而生产出一定的产成品、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从上一项生产作业活动到下一项生产作业活动的推移就是质量和价值在企业内部的不断积累与转移,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的“质量价值传递系统”,最终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因此,合肥供水集团要基于对企业内部质量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立足顾客需求,对制水生产、供水设施建设、供水服务提供关键过程以及采购供应等辅助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增值生产作业活动或对质量的形成无意义的生产作业活动,实现对产品质量、价值的形成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优化企业内部“质量价值传递系统”,加强对供水全过程质量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和满足企业外部顾客需求。
3.1 加强对自来水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104-04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甘肃作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之一,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合理的运用水资源解决好城镇水瓶颈问题是甘肃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1.循环经济理论在水循环经济中的理论意义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②。吴季松与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世界17位思想者于2005年在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中首次全面提出循环经济5R原则。循环经济的5R原则是在3R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得出的循环经济全面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的5R原则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
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理论,以大系统工程观,将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水资源在自然状态和人为扰动及干涉下的循环规律。
减量化(reduce)――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工程各种投入,延伸到提高人类生活水准的层面上来,合理地减少水资源需求(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
再使用(reuse)――将依赖水资源的传统产业资源需求,逐步转化为依赖可再生的或富有的替代资源。在使用上优先进行流域内调配,优先利用地表水、优先保证生态用水等。
再循环(recycle)――水资源循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同时又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为保证数量和质量上的完整性,中水回用是再使用和再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再修复(repair)――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作为社会财富的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第二财富,要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水生态系统③。
2.城镇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2.1.1取水许可管理机制不到位。取水许可是用水管理的制度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用水平衡的首要制度措施。当前,由于水资源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调控手段和管理机制,导致了取水与用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地区与地区间用水的整体不平衡。无论供水企业还是用水企业,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造成一方面地表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地下水又超采严重。造成这一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水资源没有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地下水未实行统一的取水许可管理。
2.1.2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是有效调控水资源管理的杠杆,但当前我们所运行的水价机制仅仅是以用水量来调控用水量,这种单一、单调、单独的水价形成机制导致了有钱企业或单位就可无节制地用水或浪费水,而普通居民或许用水就相对紧张。因此,水价问题是导致供水企业亏损的最直接原因。在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的情况下,供水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目前我省实施的《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了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由以前的征收标准为每立方米0.03~0.06元提高为每立方米0.10~0.30元。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现行水价政策中的问题,及时完善改革政策,引导各地供水企业尽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2.2城镇污水处理的效率较低
目前我省城镇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传统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污水处理的全部费用由政府承担,这就造成了政府负担过重的局面。以兰州市为例,年排放生活污水就达1.22亿吨,污水处理率仅为25%。根据《甘肃省城镇污水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初步方案》的规划目标:到2010年,兰州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天水、白银、酒泉、嘉峪关、武威、张掖、金昌等7市污水处理率达60%,其他城市及县城所在地的污水处理率达50%。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污水有价排放、有偿处理、有偿使用。同时,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通过价格杠杆,使污水排放的价格略高于处理的价格。这样污水处理厂只要认真管理、积极经营就会有赢利,且略高于其他行业的赢利水平,这样就会使污水处理有发展潜力,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有竞争力。
2.3城镇供水存在安全隐患
2.3.1城镇供水系统以技术提高效率的局面尚未形成。一方面,供水管网漏损严重。管网状况不容乐观,供水管网局部材质差、老化严重,抗路面荷载和适应温度变化能力差,耐压不够,冬季爆管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浪费水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给本已严峻的供水形势造成了新的压力。由于我省城镇发展的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建设过程中非人为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除此之外,节水规划不够系统,节水的高新技术、监测、管理、监督等环节很难发挥应有效用,水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
2.3.2水源单一,以多渠道供水提高供水量的结构尚未建立。城镇大多采取一个水系、一个水库、一条河道的单一水源向城镇供水的方式。一旦水源的水质水量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到城镇的供水安全。例如,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作为兰州市全市用水的唯一水源地,该公司一水厂至二水厂生产输水自流沟频频受到人为污染,并且自上游柴家峡水电站建成并投产发电后,水源口正取水也受到了威胁。目前,我省尚未开拓新的供水渠道,单一的供水形式对城镇的供水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要在形成多渠道的供水结构上下工夫。
3.加快我省城镇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对策
3.1完善法律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已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应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善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使经济的发展保持在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
3.1.1强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各地应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和年审工作,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城镇新建和改扩建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用水、节水的评估内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政府的有效控制,在用水的源头上解决无节制用水和不平衡用水的问题。
3.1.2建立健全民众的监督机制,让制度成为资源节约的有力保证。特别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市,还必须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治水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水行政监察执法队伍的作用,依法查处典型违章水事案件。通过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取水许可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管理,依法维护用水秩序,同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加强执法巡查,尽可能减少违章水事案件发生。对违法的责任者和当事人应当追查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利用法律手段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
3.1.3建立科学的水价机制。首先,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建立供水、污水处理、回用水和地下水四者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供水、污水处理企业改革。将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两项改革相互促进的方针,实行政企分开,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最后,城市供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完整系统,在经营管理形式上只能实行独家经营。这种自然垄断性特点,使供水价格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实行价格自由浮动,在水价和供水服务管理方面必须要坚持政府宏观控制。同时,还要明确水价的调整周期,对水价实行动态管理。
3.2加强污水资源化,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
污水资源化强调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节水措施,也标志着向节水型城市迈进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不仅如此,它还将环境自净能力和人工处理结合起来发展效率高、能耗少、费用低的污染处理防治技术,大大减少了厂污水的排放量,减少了水体污染,促进了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把城市污水开辟为城市第二水资源,其水循环利用率比较高,而其费用也远远低于开辟新鲜水源和远距离引水,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3.2.1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支持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建立科学完备的水资源与环保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体系及检查、监督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应该建立取水、排污许可制度,用水、环保审计制度,浪费、污染惩罚制度。逐步实现计划用水,适度开采,限额供应,节奖超罚,改善环境,控制污染。建议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中加入污水回收率指标。
3.2.2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污水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发展和使用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绿色技术(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和清洁工艺(低污染工艺),而且也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利用发展循环用水和废水回收再用等技术。城镇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传统的工业企业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以达到节能、节水的目的。
3.3加强城镇供水综合规划与管理,提高城镇供水安全城镇供水安全是指城市供水系统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保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工业用水、城镇生态用水和消防用水,同时必须满足用户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做到具备充足的水源、足够的取水、净水设施能力和合理的输配水管理,并力求在运行过程中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④。
城镇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实质是根据城镇水资源的状况和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需求情况,对城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安排。它的关键是处理好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处理好人与资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布局生产力。
3.3.1修订政策法规,建立相关制度,为适应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工作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适时修订《城镇供水条例》或制定《城镇供水水质督察条例》,确立水质督察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各级督察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使得水质督察工作有法可依。
3.3.2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标准和用水标准,确定各行业的用水定额、用水效率等指标,采取定额管理;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减少供水过程的跑、冒、滴、漏,加大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根据总表计量等于分表计量之和,及时掌握总管泄漏情况;根据进表计量等于出表计量加损耗,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一旦发现计量异常,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使浪费水现象处理在萌芽状态,提高供水效率。
3.3.3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要科学确定供水水源次序。城市用水要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过境水。逐步改变过去一个水系、一个水库、一条河道的单一水源向城市供水的方式,采取"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方式。
3.4建设节水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水型社会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区域或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节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节水的第一概念,节水仅局限于传统的节约用水,只强调“节省”、“减少用水”;降低工业企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用水器具的用水量;提倡全社会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第二方面是节水的第二概念,节水除节约用水外,还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这里强调不仅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而且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即在获得同样的工业产值或经济效益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用水,使水的用量减少,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在消耗或利用同样水量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水资源由低效益用途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提高经济产出和经济价值,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第三方面是节水的第三概念,节水除前述两方面外,还包括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淡水供给量,降低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改善水环境,降低供水投资。我省的张掖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水利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普遍意义在于,节水型社会一定是“节水”和“增长”双赢的发展,是在用水量下降的同时,实现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张掖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城镇进行推广。
4.结语
为保持甘肃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供水安全已经势在必行。解决我省城镇水资源问题应从水循环经济的视阈下出发,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应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提高用水质量与效益,加强污水资源化、加强城镇供水综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从我省城镇的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来看,通过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污水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现实的选择。
基金项目:文章为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注释:
①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02):416.
②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8.
③姚伟龙,姚富铃.循环经济理论在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6~27.
④秦秋莉,陈景艳.我国城市供水安全状况分析及保障对策研究[J].水利研究,2001,(03):27.
参考文献:
[1]朱玉萍.甘肃水资源开发治理现状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2,(04).
[2]黄文胜.甘肃省水资源的特征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J].地下水,2006,(06).
[3]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4]陈筱云.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05).
[5]孔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展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0).
[6]马迎春,董秀全,曲媛媛.完善水价机制加快供水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
[7]施春红,葛华军.城市供水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7,(06).
供水管网漏损是指在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本身的结构所引起必然损耗和一定的沿程和局部损耗所造成的水量损失以及由于管线老化所带来的其它损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占所有供水量的比例称为供水管网漏损率。
供水管网的漏损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目前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漏损水平普遍较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是许多自来水公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最近中国供水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的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达到27%,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小城镇的管网漏损率更是高达35一42.6%,某些城市的供水漏损率甚至超过了50%。建设部公告第59号文规定,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基本漏失率不应大于12%,而国外很多城市供水管网漏失只有6%~9%[1]。因此,加强对我国城市给水管网漏水的预防、检测和修复显得极其重要。
1 供水管网漏损情况
以广州市为例,城市供水管网管线总长5084.4公里,输配水管道上设立了61个管网压力监测点及15个主干管流量监测点;在供水面积达483.8平方公里的覆盖面上,现在又增加了日设计供水量达到100万立方米的南洲水厂,使目前该市日生产设计能力达472万立方米,逐步形成了四平八稳的供水格局。以该市2008年售水量为13.47 × 108 m3、漏损率为15.92%计,每月漏失的水量就达58.74 × 104 m3,比新塘水厂、江村水厂和西洲水厂的日供水量还多,相当于每秒漏失水量为407.92 m3,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经调查分析发现:小口径管道较易发生漏损;漏损同管道材质有密切的关系;管道漏失量远远大于管件漏失量;供水管道的损坏与气温、埋深、荷载大小有密切关系,冬季管道因用水量小,水压高,气温低较易爆管;埋深浅,荷载大时管道易被压坏。
2 供水管网漏损原因分析
2.1管道及配件质量原因
铸铁管强度低,易腐蚀,在所有管材中铸铁管的漏损所占比例最大[2]。水泥管承压能力低,脆性大,抗冲击能力差[3],道连接采用刚性接口,从漏水记录资料中可以看到水泥管漏水占相当数量,主要体现在管体破裂;接头脱落或爆裂。
2.2管道敷设安装质量原因
由于地基下沉和基础不好造成的漏损比例也比较高。管道接口施工质量不好,易导致大口径管道在管道承口处开始豁裂,小口径管道可能产生横向断裂。还有覆土不按规定分层夯实,未达到最佳密实度,会使管道受力显著增加,这也大大增加了管道漏损的可能性[4]。另外,由于市政规划和一些单位的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交叉施工不可避免,给部分管道的安全留下了永久的隐患。
2.3管道腐蚀与结垢的影响
水在管网流动的过程中,往往形成管内腐蚀、沉淀及结垢的情况。腐蚀会使管道变薄,穿孔而漏水,有时候会产生爆管而大面积漏水,造成大量水量损失。水垢是细菌微生物的避风港,在有有机物营养物质条件下,会繁殖生长,进而产生微生物腐蚀,同样会产生穿孔或爆管。
2.4道路加宽和城区改造的影响
随着城区内部分道路相继加宽和变坡以及旧城区的改造,造成供水管道中心位置由人行道移至慢车道、快车道上或者压在建筑物下,使此类管道长期受压或者受地面荷载变化和原土层扰动。从而导致部分管线产生开口或者裂缝,由于位置空间的因素制约,无法及时发现漏水点,造成漏水量变大,从而呈现单点漏水量较大的态势。
2.5 计量误差
计量误差是供水管网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供水的出厂计量和售水计量。表现在:
大口径水表( DN80 - DN150 )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转速变慢,计量误差趋负;小口径水表( DN15 - DN80)水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转速变快,计量误差趋正;没有针对用户的具体用水情况选择匹配的水表,造成水表口径偏大,发生低于水表最小流量的小流量用水无法计量;水表估抄造成售水计量的误差。
3 供水管网漏损防治对策
3.1保证管道工程施工安装质量和管道安全
合理选用管材,把好材料关[5]。选择管材的基本原则是:承压能力强,使用性能可靠,施工方便,使用年限长,内壁光滑,输水能力基本保持不变,造价低。选用优质的管材是保证给水管道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在给水管道的安装工程中,保证其施工质量是防止接口漏水,使管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在实际设计中,对管道的埋置深度、管道地基、夯实覆土的密度、接口的施工工艺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管道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要求施工,提高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改进接口形式提高接口质量,避免管道发生爆漏。
3.2旧管道的更新改造
为了减少管道漏损,适时而又合理的管网改造必不可少。按建设部文件精神,首先重点改造管龄在50年以上的管道和小区管网,其次是改造40年以上的管道。某些30年以上的居住小区,如管网结垢、污染严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应进行改造。开发区的小区一般建设都在20年以上,大多采用镀锌管和钢管,腐蚀结垢较严重,多有漏水情况发生。小区管网的改造目前采用两种办法:一是传统的办法,即全部更换;二是采用磨研刮管和涂料的办法。
3.3做好新管道的防腐处理
新管道防腐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执行,管道外防腐采用涂热沥青,管道内防腐采用水泥砂浆内衬防腐,具体做法按IS04179标准执行。对于老管道为提高经济效益,每五年进行一次防腐处理。原先过路管及临时水多采用钢管,埋地钢管安装前应做好防腐绝缘,焊缝部位未经试压不得防腐,在运输和安装时应防止损坏防腐层。
3.4做好水表计量管理工作
出厂水计量器具选型必须先进准确,确保计量正确;加强用户水表的强行周检工作,减少计量漏失;加大大用户的管理,特别是大耗水用户(洗浴、宾馆等)的监督管理工作,采用周抄制度;加大对无铅封和铅封损坏用户的重点稽查,加强对特种行业的洗浴、桑拿、洗车等用户监督管理。健全激励机制。主干管设环状网,保证水压水量,保证调配。次干管通过常闭部分阀门,加装单向阀和计量表,保证树枝状管网,利于分区分片指标承包和考核。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广州市近年来供水管网漏损资料分析,发现发生漏损的主要原因是:管道及管材质量原因、管道敷设安装质量原因、管道腐蚀与结垢的影响、计量误差等。
通过对漏损原因的分析,对漏损防治提出4点对策:保证管道工程施工安装质量和管道安全;旧管道的更新改造;做好新管道的防腐处理;做好水表计量管理工作。
城市给水管漏损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多方面造成的,因此对管段的分析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收集区域管网的漏损资料,把区域管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管网的连接形式、管材材质、承压、受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管网漏损进行综合控制。
参考文献
[1] 曹红梅.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及其控制[J].工程科学,2009(23):148-149.
[2] 王翠萍.供水管网管材的选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2):36-38.
[3]NIU Zhi-guang,ZHANG Hong-wei.Application of LINGo to the Solution of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人口骤然增加,同时民众缺乏水资源环保意识,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导致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化水灾害等现象。水利建设工程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水利越来越需要人们的重视。相应的,随着水利需求从农村进入城市, 水利规划工作也逐渐成为了成市利工程开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在我国只有不断研究全新的水利技术并且促进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的提升,使我国淡水资源利用率上升, 才能为我国淡水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 城市水利建设理论研究
1. 城市水利研究范畴
城市水利建设概念很早就出现了,近年学界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对于城市水利的研究概念,主要分为内容和范围两个方向进行定义。有文章认为,城市水利不仅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而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对水灾的把握控制的综合问题。也有文章指出城市水利是指保障城市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的水利问题,主要包括城市供水、防、治、管等水利问题,具体包括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环境和城市水管理等方面。陈兴茹认为,城市水利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有关于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中城市和水相关的和谐运作。
2. 城市水利建设和水利规划关系
城市水利建设跟城市的规模和城市当地的特点息息相关。对于当前中国的中大型城市,城市水利规划必不可少。作为城市水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城市水利规划,对城市水利建设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水利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城市的排水,尽量避免降水量大时洪涝的出现。其次,城市水利规划必须考虑到城市水资源的配置,保障城市的供水以及水环境的安全。研究当前城市水利的问题,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出城市水利规划策略,为今后的水利工作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城市水利规划的参与者,相关的编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水利规划以及水利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水利规划的前期工作,相关人员,需要统筹相关利益,并对城市未来水利前景做出一定的判断和设想。所以,相关人员对水利理念和城市水利的研究现状的了解意义重大。
其次,城市水利规划与城市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水利规划的进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和城市供水等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方面需要相互协调衔接,才能有助于水利规划的调整和改进。然而,参与部门及人员增多,各自的思路差异,各个学科的差异很容易在规划过程中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城市的规划统筹,对于城市水利规划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目前城市水利建设局限性
1. 长期不重视问题累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水利学科研究的进展,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防洪涝,供水,治理污水的体系,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水利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这说明该城市的城市水利系统已经跟不上该城市的更新进程。随着城市扩大,城市水利系统更新缓慢,一些城市已经逐渐累积和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城市防洪涝的标准已经跟不上当前的现状,导致降雨时,人民生活不便;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用水供给不足,导致一些区域经常停水;城市的居民环保意识不足,随意开采地下水,浪费生活用水,又或者是乱排放废物污染了水源。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已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经过调查,得出一些现状如下:
"城市人口聚集,不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而且成分也逐渐复杂,使城市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严重危及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60年代,轰动世界的日本水俣病,就是水污染导致的中毒事件。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983年我国市以上建制的城市有190个,至今已达630个,15年间增加了2. 3倍,生 活污水则增加3 - 4倍,1997年达190亿m3 。此外,还有工业污水220亿m3 。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废水处理率低于70% , 而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向河湖排放,以北京现状而言,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不过20%左右。"
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城市建设中,我国的水利相关部门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涉水事务的管理一旦推进到基层,便能发现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等现象,这促使水利部门整理各个相关本门,分清各自责任,并作好相关的统筹规划。城市水利建设的管理,不仅仅是人和城市水利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要求相关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好相关的规范,实行对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对水资源进行更高效率的利用。
3. 利益责任不明确
城市水利建设初始投资大,运行时间长,并涉及遍布整个城市,需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手段同时推进。但是在一些考察过程中发现,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合作,一些商人和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把水利建设工程几次承包,最后转接到并没有相关资质的工程公司,最终导致不合格的工程项目。邹洪成等人认为,"城市水利建设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运行多群岛投入,包括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渠道、政策性融资平台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张伟波认为,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水利城市供水、排水等公益性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企业化运作筹集管理经费;城市防洪、河道治理等纯公益性工程由政府投入或上级拨款等方式筹集管理经费。城市水利建设必须走'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的良性发展路子,引入市场化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加快城市水利发展"。然而要确保市场化的进行,各个政府部门和工程公司之间的利益必须明确,这也需要有相关的管理策略的出现。
三、 城市水利发展对策研究
1. 完善相关规范
对于各个城市不同定位的特点,以及不同气候条件要求,城市水利规划的任务也在细节上有差异。就防洪、排涝的需求而言,很多地区的标准也不一样,在简化对城市水利规划的进程中,详细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对控制水域面积,雨洪管理,以及城市的防洪涝重要的作用。
2. 深化水环境的整治和规划
最近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薄弱,一些河道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一些城市的水生态环境也变得恶劣,对于这些问题的政治已经成为水利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环境整治方面就规划研究而言,首先得梳理水系,对相关水环境有很好的理解,其次才是对环境整治和水景观的设置等作出良好的规划,并且规划方案需要得到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并且实行"谁签字,谁盖章,谁负责"的管理制度。但要使河涌水系规划的先进治水理念能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水环境整治规划,在河涌水系规划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做好每一个片区的水环境整治规划,实现从面到点的细化,为具体的水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对于不同城市而言,水资源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分布也不一样。更进一步,每个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受到的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做好水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就必须先理解每个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好当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方能做好对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可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4. 改造水污染处境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一个城市需要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水源的调整和优化至关重要。为了从根源上保证水源的合格程度,一些先进的水治理技术将运用于处理水源的污染状况。为保证水质,应尽量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对于已存在一定污染的区域,应该秉承"边污染,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方式,并且应尽量避免污染水造成干净水源的二次污染。而当前存在一些水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将部分污染水改造病使用,但是成本偏高。所以应更加注意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水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5. 水利建设和环境结合
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更多因素将被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中。这就更考验水利建设发展和其他方面(比如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的相互协调。只有同步规划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化城市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不仅是水利设计,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与生态景观结合起来。
【总结】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我国已经有了许多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都提醒我们,在水利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经济和科技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周围生活环境为前提。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城市水利和水利规划研究的探究,发现一个必要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对城市水利建设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持续的思路和观念,也是我们在城市水利和城市水利规划研究始终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文锦,唐德善.近年来我国城市水利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11,02:53-57.
[2]周军.浅谈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J].广东水利水电,2006,03:53+56.
[3]石宗飞.关于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4,09:80-82.
[4]刘小梅.浅谈城市水利工程规划的特点[J].山西水利科技,2002,02:15-1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0802
1 水资源现状概述
1.1 可利用水资源状况
虽然地球上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据相关统计,地球上目前的淡水资源占到总水量的2.5%,而能够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动态水量仅为淡水资源的1.6%,大概有577万亿立方米,这其中能够以径流形式存在的陆地可更新的淡水资源只有43万亿立方米。这43万亿立方米就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然而这些水资源中还有将近三分之二是以暴雨或洪水的形式存在,非常难以被利用。如果扣除这些水资源,真正能被人类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其实仅有12.5-14.5万亿立方米,全球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为2000至2500立方米。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约为2.81万亿立方米,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仅排第88位,是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不仅人均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平衡,明显呈现出“山区多平原少”、“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比如,我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分布着80%的水资源,而广大北部和部分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却十分匮乏,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663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着常年供水不足的问题,而其中110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我国水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用水需求量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水资源的需求量一直在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所做的预测,我国到2030年,我国国民经济用水需求量将达到7千亿至8千亿立方米的水平。这其中城市供水需求增长最快,远远领先于其他用水需求量,根据研究报告的测算,到2030年,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情况下,全国城市的用水需求量会增加到1320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长在4%左右。
2.2 市场化是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场化改革是国际水务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未来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水资源日益短缺,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市场化竞争,打破垄断,才有可能促进水务企业的充分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让真正技术领先、管理科学,有经营能力的水务企业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水务行业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浪潮,概括而言,国际水务行业的市场化主要存在两种形式:(1)特殊经营权形式,即政府具有城市供排水处理设施的所有权,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方式,将这些权利承包出去,让水务企业从事具体的设施建设和运营;(2)私有化形式,政府出售城市供排水水权,使其成为水务企业的私有财产,水务企业具有城市供排水水权的转让权和经营权。
2.3 投资主体面临多元化
城市供排水系统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回收时间长,单靠政府的单方面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城市水务发展的需要,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我国从2002年开始就放开了对外资投资城市水务建设的限制,在由外经贸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的提出了允许外资进入中国供排水领域。在2002年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建立水业特许经营制度,允许国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水业”,由于有国家政策支持,近十年来我国城市水务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德国柏林水务公司、威利雅环境集团、苏伊士集团等国际水务巨头,在我国均进行了投资。
3 我国水务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3.1 监管架构分析
(1)行业管理机构,由于水务行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问题,所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水务行业的管理都非常重视。水务行业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所以需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涉及到水务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包括:中央及地方的财政部门、中央及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中央及地方的城市建设部门、中央及地方的水利部门、地方物价部门、地方市政管理部门、地方卫生管理部门等等。
(2)行业监管法律与法规,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方面须遵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规定;在项目建设标准管理方面须遵从《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定;在产品和服务价格管理方面须遵从《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等规定;在资质管理方面须遵从《城市供水管理条例》、《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等规定。
3.2 国内水务企业之间的竞争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水务市场的潜力已经十分巨大,加之政府对水务行业产业政策的不断松绑,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城市水务的建设中来,甚至还出现了跨地区的行业竞争。目前,我国国内水务企业的竞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取得特许经营权;(2)收购水务企业的股份或资产;(3)投资新建自来水厂;(4)竞拍获得供排水特许经营权。水务行业的竞争主体主要是原有传统水务公司和具有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原有传统水务公司在经过产权结构改制以后,重新焕发了青春,有些水务公司趁机做大做强,采取扩张性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产业链,逐步向其他城市扩张,收购和兼并了一些小型水务企业,发展成了大型水务集团。由于原有传统水务企业对行业非常熟悉,并且具有地域优势,目前已经成我国水务行业运营的骨干力量。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是我国水务行业的新生力量,这些企业往往采用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的方式参与当地水务行业的投资和运营管理。比较常见的合作方式有与地方水务企业合资、整体转让特许经营权、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方式。
3.3 国际水务巨头在华竞争分析
国际水务巨头在我国进行水务行业投资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那一年法国苏伊士集团在广东中山市坦洲投资了一个自来水公司。20年过去了,目前已经有近20余家外资跨国水务公司已进驻中国水务市场,在华总投资50亿美元以上,涉足上海、沈阳、天津、青岛、中山、成都、重庆、南昌、洛阳、郑州等城市。世界著名的水务公司法国苏伊士集团、威利雅环境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和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在国内都有投资。国际水务巨头在华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采取BOT模式、合作经营、控股或收购供排水厂等形式与中方合作。国际企业在我国水务行业涉及的主要领域有:(1)城市供水,包括水厂建设、供水管网改造和水处理技术;(2)水环境治理,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3)供排水设备,包括供排水设备引进和更新、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开发利用节水型器具等。
参考文献
1 概述
鹤壁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海河流域上游,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面积为2182km2,其中平原区(水资源评价定义面积)1353km2,山丘区面积为829km2。总人口163万,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50m3,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鹤壁市在大力开展节水工作的基础上,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来增加供水量,2014年下半年南水北调开始给鹤壁供水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鹤壁的用水危急情况,但城市国民经济建设缺水,生态环境恶化和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依旧非常突出,基于此,鹤壁市长期坚持“节水为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供求平衡战略。厉行全面节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淇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常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淇河盘石头水库蓄水6.08亿m3。鹤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 鹤壁市水资源状况
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2.381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7603亿m3,地下水资源量2.066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0.4448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比上年减少0.2663亿m3。产水系数0.22,产水模数10.9万m3/km2。
2014年末地下水埋深与上年年末比较,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0.78m。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区(变幅0.5m)。
2014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卫河鹤壁段水质没有改善。
3 鹤壁市供用水现状
2014年鹤壁市供水总量4.732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1.6999亿m3,地下水源供水3.0323亿m3。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0.9802亿m3,引水工程供水0.2464亿m3,提水工程供水0.4733亿m3;地下水源供水3.0323亿m3,其中浅层水3.0323亿m3。
鹤壁市区淇河段2014年共引提水1.3736亿m3,其中工农渠引水0.9680亿m3(实际供水0.4840亿m3),民主渠引水0.1403亿m3,引淇河水入琵琶寺水库0.0225亿m3,淇滨水厂提水0.1652亿m3,天赉渠引水0.0776亿m3。
2014年鹤壁市用水总量4.7322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1574亿m3,占66.72%,工业用水量0.6737亿m3,占14.24%,林牧渔畜用水量0.2113亿m3,占4.47%,城镇公共用水量0.0880亿m3,占1.86%,城镇生活用水量0.3511亿m3,占7.42%,农村生活用水量0.1500亿m3,占3.17%,生态环境用水量0.1007亿m3,占2.13%。(见表1)
2014年鹤壁市共消耗水量3.4287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6782亿m3,占78.11%,工业耗水量0.2585亿m3,占7.54%,城镇公共耗水量0.0398亿m3,占1.16%,林牧渔畜耗水量0.1514亿m3,占4.42%,居民生活耗水量0.2202亿m3,占6.42%,生态环境耗水0.0806亿m3,占2.35%。(见表2)
2014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2.0659亿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0902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766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0.9009亿m3。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0902亿m3,其中河川基流量0.3967亿m3,山前侧向流出量0.3001亿m3,开采净消耗量0.3934亿m3。
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1489亿m3,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0.9277亿m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0.6488亿m3,山前侧渗补给量0.3001亿m3,井灌回归补给量0.2723亿m3。地下水补给量中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766亿m3。
2014年全市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67万m3/km2。
2014年鹤壁市水资源总量2.381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7603亿m3,地下水资源量2.066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0.4448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比上年减少0.2663亿m3。产水系数0.22,产水模数10.9万m3/km2。
市区水资源量0.6595亿m3,浚县水资源量1.0301亿m3,淇县水资源量0.6919亿m3。
4 鹤壁市水资源利用程度简析
2014年,鹤壁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2.4178亿m3,总补给量为2.1489亿m3,平原区开采利用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与总补给量的比值)为112.5%。
2014年全市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253.7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9.4m3,吨粮用水量268.3m3,工业万元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6.0m3,城镇居民大生活(城镇居民用水、城镇公共用水与城镇环境用水之和)人均日用水量171.0L,农村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56.1L。(见表3)
201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02.2mm,年蒸发量794.2mm,干旱指数1.58。
5 鹤壁市水资源利用程度简析
鹤壁市通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等工作,提高了全民节水和水法治意识。2014年,鹤壁市有9家单位新建了节水工程,年设计节水量312.5万吨,实际节水量291.7万吨,节水工程利用率为80.68%,安装节水器具10712件(套),节水器具普及率70%。同时,鹤壁市以建设节水型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实施节水灌溉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灌溉对应也不同,鹤壁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如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灌溉、喷灌、微灌等各种工程形式,采用坐水种、平整土地、合理耕作、覆盖保墒、软管灌溉等各种田间节水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果。未来鹤壁市将继续通过水价杠杆、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于京要,贾军,刘雪丽.河北省水资源供求形势及其对策研究[J].海河水利,2015年
0 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随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大武口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不仅关系大武口区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及发展,也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实利益。
1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位于宁夏最北部,东至宁夏平罗县,北至简泉农场,南至姚汝公路,西至贺兰山东麓。是宁夏煤炭、电力、化工等重要的工业基地,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9.86万人,农业人口3.86万人,是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1.1 大武口区水资源量和配额
1.1.1 引黄(地表水)分配指标
大武口区引黄水量分配指标为0.42亿m3,2012年用水量为0.47亿m3,超用水量500万m3。其中农业引黄水量为2670万m3,生态引水量2100万m3,
1.1.2 全区地下水资源量
大武口区地下水资源量有0.85亿m3,由于是工业城市,地下水开采量大;加之,近几年,生态绿化的大力发展,使我区用水较为紧张。我区共有供水机井171 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62眼、工业供水机井100眼、人饮工程供水机井9眼,年开采水量为4200万m3,大武口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4亿立方米/年。
1.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1.2.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目前,石嘴山市3大武口区共有集中开采水源地(城市饮用水水源地)3个,分别为:石嘴山市第一水源地(北武当沟水源地),南接大小风沟,北连大武口乡土长城,西靠贺兰山,东到二农场渠,总面积44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8万立方米/日,处于超采状态。石嘴山市第二水源地,东到简泉农场九队,南至明水湖北侧,西抵潮湖六站到明水湖四队一线,北临宁煤集团太西二矿农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4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2万立方米/日。石嘴山市第三水源地(工业园区水源地),北至潮湖渔场,南抵前进农场一站四队,西起煤机二厂砖场,南至包兰铁路,总面积94.5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8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6.5万立方米/日。目前,该水源地尚无城市统建供水井开采取水,主要有企业自备井开采取水。
1.2.2 地下水资源保护情况
一是,科学合理划定水资源保护区,明确了城市集中饮用地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二是,坚决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主要污染源,对水源地内影响饮用水供水安全的污染点进行了清理整顿。三是,依法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力度。建立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水政执法队伍,依法查处水源地违法水事案件,从源头清理可能对水源地造成的污染。四是,制定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动态监测与应急预案,建立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城市供水源地巡查、巡检制度,提高了对水源动态监测和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2 用水情况
2.1 用水量
大武口区年用水资源为8970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2670万m3,生态用水量为2100万m3,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4200万m3。
2.1.1 生活用水
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用水量为600万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6.6%。在用水分配上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总量和用水标准都在逐年提高。
2.1.2 工业用水
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用水量为0.36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40%。大武口区是工业城市,工业用水主要集中于耗水量大的电力、煤炭、化工等行业。
2.1.3 农业用水
主要以黄河水源为主。用水量为0.267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30%。但随着黄河引水指标的减少,大武口区成为禁稻区,低洼地带不能种植水稻,导致许多土地荒芜。
2.1.4 生态用水
主要以地下水源和黄河水为主。用水量为0.21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23.4%。
2.2 用水量不足,用水高峰期出现争水现象
由于干旱缺水,每逢夏季用水高峰期,出现绿化用水和居民用水争水现象,为确保用水,城市绿化浇水时间只能调整到晚间进行,错开居民用水时间。
3 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大武口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190-221.4mm,而蒸发量却高达1444-1797mm,属于典型资源性缺水城市。虽然大武口区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征收水资源费,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实行累进加价制度,一定程度缓解用水紧张矛盾,但要解决大武口区日益突出水资源矛盾问题,必须积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3.1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3.1.1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大武口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在地下水已经出现超采的地区,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确需新凿井只准原位更新,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达到区域,一律不准凿井。通过取水许可审批,有效控制乱凿井的现象,严格进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使开采地下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1.2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使节水型社会更好的创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水型城区。一是,全面推行了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了生活用水节水效率。抓好了新建建筑物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安装使用及推广,对原来浪费水严重的器具进行更换。二是,加快了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了输配水管网漏失率。
(2)节水型学校。在学校成立了创建“节水型学校”领导小组,做到节水从娃娃抓起。
(3)节水型社区。以典型社区为示范,在社区推广节约用水,唤起居民节约用水意识,社区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3%,小区人均月用水量≤4.8m3,节水型效果明显。
3.2 发展节水型农业
(1)采用高效节水技术
城市和郊区、公路两侧公共绿地,全部采用喷灌、管灌、滴管高效节水措施,使节水率达到60%以上。
(2)种植节水高产作物
主要种植蔬菜、高杆作物,避开用水高峰期,达到节水15%的目标。
(3)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种或少种生长周期长、用水量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农作物;鼓励发展新型的生产周期短、产量高、耐干旱、四季皆宜的农作物。
3.3 利用山洪水
加大投资,依托防汛工程,拦蓄贺兰山东麓洪水,充分利用降雨、山洪水,使雨洪水资源化,以满足农业和生态用水需要。
3.4 抓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大武口区已建设4万立方米/日中水处理厂,日处理中水3万立方米,中水在城市生态用水、城市景观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中水回用于绿化。处理后的中水可用来绿化,年节约水资源200万方。
2)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在满足不同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企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引导企业淘汰耗水量大、能耗高、用水效率低、污染严重的产品,严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项目上马。中水的利用给企业节省相当可观的水费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大武口区处理的中水已广泛回用于电力、钢铁等行业,节约水资源。
3.5 合理开采地下水
大武口区从地下水资源量整体而言未出现超采,但在城市及工业布局集中的西部沿山地带部分区域出现超采,要解决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或生态用水。严禁审批新增取水,改造解决工业用水不足的矛盾。
4 结束语
总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增加社会赋予水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褚俊英,王浩,秦大庸,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1).
[2]贺国庆,邝永韶,何丹,等.对建设广东省节水型社会的对策研究[J]. 水文,2006(05).
一、20**年度价格调研工作要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年价格工作要点以及全省价格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价格形势,提出如下调研内容供各地参考:
(一)去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涨原因分析;
(二)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三)如何处理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的两难矛盾;
(四)如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
(五)国际市场原油、粮食以及重要矿产资源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分析;
(六)如何通过各种政策的综合作用,化解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我国的影响;
(七)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
(八)如何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如何促进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九)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成效调查与思考;
(十)如何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十一)如何进一步深化自然垄断行业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十二)如何进一步加强价格法制建设,提高价格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
(十三)如何进一步完善价格听证会制度、发挥价格听证会制度的积极作用;
(十四)生猪、油菜、奶业的生产恢复情况调查;如何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
(十五)加强住房价格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城市物业管理收费有关问题研究;
(十六)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对策与思路;如何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监管;
(十七)如何建立城市供水价格管理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十八)在深化价格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
二、调研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做好价格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地应把做好价格调研工作作为促进价格决策科学化、提高价格工作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要创造条件鼓励干部职工深入实际,广泛开展价格调研活动;要把价格调研工作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