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5 15:57: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篇1

一、家庭作业分层设计的合理性

小学生是处于教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得到话将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家庭布置方面要分层布置。通过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数学家庭作业实施分层进行,也就意味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作业,这样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减轻作业的过重负担,同时在不断的顺利解决问题中培养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能够较为有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能够依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不断的向前推进。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完成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使其不至于荒废自己的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现阶段关于分层作业设计的比较的少,所以说教师可以从一下几个原则进行自主性的安排。

首先是层次性的原则。一把脉来说由于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教师对于其设计方案不断的进行调整,所以说把一些学习性质相同或者是相似以及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分为同一个小组或者是团体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出现较好的学习效果,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分在一个团体中,并安排不同的标准的作业,可以借助不同的途径帮助他们各自完成任务。

其次是开放性原则。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安排家庭作业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相关的资料,应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

其三是兴趣性原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年龄比较的小,所以对于他们的学习,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促进其学习,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尽量把题目转换成他们周围环境熟悉的事物中,这样更能够调动其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积极性。

(二)家庭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把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优秀的学生分为A组,这一组学生一般是基础知识方面比较的好,具有较强的基础,而且具有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接受能力方面也是比较强。中等生为B组,这组学生相对于A组学生来说有点弱,知识与能力在一般水平,在接受能力方面比较一般,是有待于提高的一个组;C组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来说这一组学生甚至是自觉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在知识基础方面还是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是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分层。对于A组的学生来说可以减少基础知识的量,以便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去做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高智力的题目。B组的学生作业量方面是处于A和C组之间。对于C组学生来说,要增加其基础知识的作业量,以确保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有一定的难度的知识要控制一定的量。关于作业难度的分层。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把家庭作业分为不同难度的等级,并依据每个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来进行分配不同的作业。可以把作业分为基本题,这是全部学生都要掌握的;然后是提高题,这类题目比基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够获取答案,是稍微有点变化的题目。然后是综合运用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并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以加减法的计算为例。基本题可以是看图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数图画里的事物的个数就可以完成的题目,譬如通过查苹果的个数进行加减计算;而提高题可以是填空的题目。如9-=5这种形式的等;而综合运用可以是加减混合运用以连线的方式出现。

其三问题解决作业分层。在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这个内容时,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不同的,想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对于学生在作业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那部分学生,要求他们在身体上要认真,同时把问题多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也可以通过直观的生活图形辅助思考,并写清自己的解题思路;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尽量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以及需要一定的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的题目;而优等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解题,对他们进行启发,向综合性的问题靠拢。

教师要做到把分层作业体现在平时的家庭作业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作业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增强自信。 要设计好分层作业的题目,需要我们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对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心挑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 从而增强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既是教师了解学生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分层次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生基本学习接受能力和心智成熟程度为基础,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作业内容,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在作业内容上每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次是每名学生的作业难度存在不同,这样的分层次设计理念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个性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小学生激发个人学习积极性和活力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引入分层次设计理念对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第一是丰富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念.第二是改善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从根源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的思路和策略主要体现在:

一、合理分组,多元评价,个别辅导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行分层次作业的关键和前提,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不一,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能力进行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摸排,为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教师能够通过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掌握有关学生的基本讯息从而为制定分层次的数学作业打下必要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和细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感受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分组后,教师结合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进行难度和量上的合理设计,在设计时教师要尽量把握好量与质的协调,不仅仅要有“量”,最主要的是要有“质”,通过量来保障、扩充“质”. 在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小学数学作业,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师的设计成果. 除此以外,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引入分层次设计概念需要教师对各小组间的评价机制加以区别,及时发现每个层次中学生的不同变化、进步等,及时给予不同的评价。如同一练习题或个别习题的训练,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提出分层要求。如对C组学生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只要能完成这一点而已。对A组、B组的学生则要求一题多解。尤其对B组学生,既要多表扬、鼓励,指出不足,又要给予明确的方向。而A组学生,更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超越自我,更加严谨谦虚。当然,对他们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要及时调控层次,使B、C组学生都有升级的可能,A组生成绩下降,要调换到B组,B组下降要调换到C组。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进取心。当然,对不同组学生作业要适时地进行辅导。对A组学生做的拓展作业,教师交给选好的优秀小组长,在课余时间去讲解,个别辅导。然后组长给组内6人进行讲解,再进行二次个别辅导。C组学生的2道典型计算题,让B组中的小组长讲解,个别辅导。这样学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加深对知识生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二、合理把握分层次设计概念的要点

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概念核心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这些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考虑进去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计划,其本质仍然没有偏离平等受教育权的实质,只是在具体操作中的具体表现不一罢了,因而教师不能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而从作业设计中对学生加以歧视,否则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设计必将以失败收场. 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吸收分层次数学作业设计思想的精髓,对所有学生都要用心呵护,悉心培养,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3

一、问题:为什么要实施分层面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不够、不多、不足,加上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分化较为严重,就使分层面批学生作业成为一种必须的补充和亟须加强的工作。

1.基于能力提升的需要

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基本忽略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缺少思想互动、方法交流,继而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从业时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加快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下,重视学生作业分层面批的研究,通过点对点的分层面批加强师生的共同研讨交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并突出培养学生分析、发现、探究等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

2.基于信息反馈的需要

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批改方式的调查,师生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批改不及时。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正确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强化,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失去了信息反馈的最佳时机。二是批改不科学。教师全批全改作业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并没有达到批改的效果,既不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让学生无从知晓“为什么错”“怎么改”“怎么避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作业批改的信息价值。而通过分层面批以及批改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当面了解学生在教案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并展开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案设计的思路、方法,强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场景的“模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高作业的批改效率,最终使教师、学生受益,实现教学相长。

3.基于情感交流的需要

照顾好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的幼儿,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有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这样才能发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从而更加热爱幼教这个职业。但职校学生大多在小学、初中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长期受到批评、斥责和不公平的待遇,造成部分学生自卑、情绪低落等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排斥心理,而通过作业分层面批,师生间可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师生间建立和发展友谊,并通过言传身教让未来幼儿园的从业者感受到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细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二、策略:如何实施分层面批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着眼发展,提升能力”的观点,笔者在面批前后,采取了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发展化、人性化策略,较为合理地解决了面批时间、对象、内容、方法、效果等问题,初步优化了师生平等的双向促进、双向反思的作业面批方式,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初步的实践基础。

1.面批对象的动态化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将学生分为领跑型(特点:有新意,有突破,设计上有亮点)、进取型(特点:勤于动脑,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机械型(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常使用模仿等机械的方式完成作业)、被动型(特点:需要老师的督促和压力)、厌学型(特点:拖拉、抄袭,应付了事)五种类型。在实际面批时,笔者遵循了动态化原则,又建立了“升层”“降层”制度。另外,笔者还灵活交替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分层、友伴分层或随机分层的方式。如:授课初期,选用友伴分层的方式,减少学生初次面批的心理压力;当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逐渐显现时,笔者选择同质分层面批,提高同层学生相互竞争的水平并提高教师面批效率;预约面批时,适当选择异质分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各层学生得到不同锻炼。

2.面批时间的多元化策略

实现作业面批关键是时间问题。在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是多元化策略:一是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课上作业面批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适合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领跑型学生)。课下面批安排在课间、中午或放学后进行。课间时间大约5~8分钟,适合面向进取型学生。中午大约45分钟左右,安排3~4组学生进行面批,适合机械型学生或被动型学生。放学后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与学生深入交流找到问题根源,适合厌学型学生;二是早自习与晚自习相结合;三是预约与随机结合。在每次面批前制作“预约时间表”,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时间。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笔者还会主动预约,优先面批。

3.面批内容的差异化策略

要使面批有效,教师要精心“备课”。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精心设计面批的内容和侧重点,真正关注学生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批”。领跑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设计中幼儿的参与性以及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进取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机械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资料的合理运用和整合,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被动型学生:在面批时要减少他们的挫败感,重点引导学生克服完成作业中的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厌学型学生:在面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特质,适当降低标准,及时鼓励表扬。

4.面批方法的发展化策略

评价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面批作业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微笑、赞扬和宽容播种“师爱”,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表达的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师爱”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其次,关注学生的设计思路,积极促使学生反思。在作业面批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可就一些问题展开探讨和争论,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更要注意方法传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教案的写作技巧。最后,肯定学生的作业亮点,激励学生持续提升。在面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业中多样化的想法和亮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进一步培养学生完成教案设计作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的作业创意。

5.面批效果的人性化策略

设计类作业是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和激励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学生就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更加认真准备下一次作业。因此,面批后,教师要实施人性化策略,进一步以生为本,进一步激励学生张扬作业创意。一是实施批后计分制。在第一次面批过程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作业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基本成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面批反思优化教案设计,教师根据修改质量追加成绩,将追加后的分数作为平时的作业成绩。二是建立成长记录卡。教师可把每位学生的点滴表现全都记录下来,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对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

三、反思:分层面批亟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分层策略、面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实验班级前后变化的对比,笔者发现:一方面作业批阅信息反馈更加畅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作业态度得到端正,作业质量得到提高,并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职业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与提升;另一方面,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并可根据学生面批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提高教案和学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用细心、耐心、爱心创设出宽松愉悦的面批氛围以及真诚、鼓励的话语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师生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使教学上的配合更加默契、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加和谐,为教学相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实施分层面批,促进师生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还有相关问题需要反思并持续跟进研究。

1.教师层面

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可以检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分层面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因为师生的时间有限、学生各种课程学习压力较大以及分层面批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有学生参与和思考空间的综合性面批作业,科学确定面批作业的次数,提高灵活、高效的驾驭能力,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深入持久地钻研。

2.学生层面

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质量,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案例,这就存在着“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觉性,将提升能力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分析、甄别、共享收集到的案例并建立资源库”等问题。

3.制度层面

分层面批,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加上学生学习习惯、作业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各科教师、家长多方面的配合,而不只是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在推广分层面批这种批阅方式问题上,如何肯定教师的劳动并激发教师的热情,还需要有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激励策略。

实践证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采取分层面批的形式,符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对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形成较强的专业素养有较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虽然笔者付出太多,但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喜欢,笔者就会努力持续地进行这种实践与探究。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课外作业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由于课外作业需要由学生独立完善,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应当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外作业评价体系。分层作业评价作为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方法,因而应当将分层作业评价体系建设纳入到初一数学教学当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分层作业评价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应当对分层作业评价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力求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初一数学分层作业评价的应用价值

课外作业优化改良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更好的推动课外作业改革、创新和发展,应当得到广大初中学校以及初中教师的重视。由于初一阶段是小学向初中“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开展课外作业改革十分重要,特别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因而通过分层作业评价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作业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由于初一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初一数学知识,其难度比小学高很多,很多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一数学教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方式安排课外作业,很多学生就会由于自信心受到打击而导致对数学缺乏兴趣,而通过分层作业评价体系建设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作业评价,可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分层作业评价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分层教学”应用于课外作业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对课外作业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与实施,而且也要将其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作业评价可以推动教学创新。

二、初一数学分层作业评价的应用策略

初一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作业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分层作业评价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具体说,初一数学教师在应用分层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强化分层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在开展分层作业评价过程中,科学设计分层作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初一数学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的积极作用,科学设计分层作业,基本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难度适中、类型多样,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不同学生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初一教师应当从初一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和作业观,要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水平,按照“记忆、理解、运用、综合、探究、创新”六个层次进行设计,对不同的学生安排和布置不同的作用,作业内容要“少而精”、作业来源要“多元化”、作业类型要“多样化”。

二是突出分层作业评价的激励性。由于分层作业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因而一定要注重作业评价的激励性,重中之重是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内容也要进行“分层”处理,特别是要更加重视评语法和符号的应用。比如初一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课外作业进行分层评价的过程中,评语应当更加突出激励性,对于学生的个人进步情况、解题方法情况、解题思路情况、作业完成态度情况等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灵活的处理,重点要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并且也要通过“激励式评批”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初一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对每一名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并且要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使评价、批改、纠错能够形成系统化。

三是狠抓分层作业纠错的持续性。开展作业分层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纠错,这是分层作业评价的重要目标,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初一数学教师应当在纠错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使纠错具有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教师应当更加关注纠错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可通过“错题本”的方式,让学生的错题都记录到错题本上,并且进行统计、归类,找出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进而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分析。要高度重视分层作业纠错的持续性,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相关题型以及思想因素,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持续追踪,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在具体的追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应当采取“先快后慢”的方式,将学生出现错误的方面融入到新作业中,形成持续纠正体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核心素养,是开展初一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分层作业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广大初一数学教师来说,应当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模式,特别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更加科学的策略,重点要在强化分层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突出分层作业评价的激励性、狠抓分层作业纠错的持续性“三性”方面下工夫,努力使初中分层作业评价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學的几点尝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0):25. 

[2]陈桂恒.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7(08):13-14. 

[3]赵凤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2):32.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34-04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更加面向大众,学生来源愈加广泛,层次化突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策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分层策略是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各种实践,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分层教学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因材施教”,所以理论上的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很多国外的教育家也都支持这种教育思想,如布鲁姆,他认为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这些学生都能对教学的内容加以注意和掌握。可见,分层策略在教学当中是十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教育方法,值得实践和操作。

那么,什么是分层策略呢?这种策略的优点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合理、有效地实施这种策略呢?

一、分层策略概述和优点

本文所讨论的分层策略是指在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育者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利用不同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方法。最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树立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提优补差,实现物理学习的和谐发展。

分层策略符合人的个别差异,有效的区别于“一刀切”的方法,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分层策略也符合“最优化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的目标主动上下浮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快发展,达到成功。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实施,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分层策略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如果硬要将传统的班级打乱,在传授某门课程时,学生根据课前分好的层次进行“跑班”,重新组成一个具有同一层次的班级,那么原行政班的优越性将不存在。同时,这样的操作很多学校实行过,管理的难度和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实践的分层策略是在普通的行政班级中实行的,主要分三个方面: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样的处理,保留了原行政班级授课的优点,但依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抓住了分层策略的关键,即:①在课前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层;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方式的调整实行讲授的分层;③在课后作业中通过阶梯给分方式实现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分层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上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各种差异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各种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每个学生都可以构建起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物理认知结构。新课程也要求物理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

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要避免将学生固定地分为“好”、“中”、“差”。很多学生虽然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物理学科在班级中是“较差”水平,甚至是“最差”水平,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他的成绩将其固定地“公布”为“差生”,就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导致其对物理学科兴趣的丧失。根据这个情况,利用前置性学习中的导学案可以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

1.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研究,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需要一个学习载体,这个学习载体就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学习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学习进程的载体。

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导学案中编写一些与本节新授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体现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习题。当然,也可以含有一些只有通过预习本节新授课后才能完成的习题,这样的习题不宜过多,因为对学生分层主要是对学生已有基础进行分层。习题的设计应尽量体现单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综合性不宜太大。对每个问答设定分值,习题后给出量化分层表,教师在新授课前提供答案,学生根据所得分数在量化分层表中找到自己本节的层次水平。

这样的前置性导学案使学生实现的是动态分层(这节课的层次与下节课的层次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使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而且能够更加细致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和强项,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避免了原行政班级的变动,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分层更加细致,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进行分层。学生分层后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分层策略,由于学生仍旧在同一行政班中,所以授课时只能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一堂课中如果能有效做到以B层次为面,积极带动A、C层次参与,就是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分层策略。所以,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顾优顾差的“分”,但同时也要注意,“分”不能散,“合”不能死。 虽然这一部分的分层策略与教师的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分层策略,在分层策略指导下进行教学结构和方式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在层次不一的行政班中做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也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样做就使“跑班”带来的管理难度转化为细分层次的高效课堂了。

3.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翻开学生常用的辅导资料,作业往往都被分成了“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等层次,可见作业分层是大势所趋,从难度上分层,其实只是作业分层策略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平时的作业量可以自由控制,通过这种自主性可以调整作业的结构和时间的分配,但是,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效果也不好。所以,另一方面的分层策略是阶梯给分方式控制作业量和效果,同时将评价机制动态引入。

所谓阶梯给分类似于阶梯电价,当学生的作业情况在正常范围内时,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是正常的标准,但如果学生的作业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作业不交的次数多于正常情况),那么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发生相应的浮动。

【实践研究呈现】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

(1)常规的分层作业策略:根据课前的前置性导学案确定的“自我分层”来确定本节的作业层次。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A,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不需要完成;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B,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自主选择;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C,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自主选择,而“能力提升”必须完成。

(2)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①每学期随机查若干次作业,登记作业未交的学生。期末时,根据不交作业的总次数,作如下处理:在总数中扣除一次再计数,前三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0分,第4~6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5分,从第6次开始,每次扣除20分,直至扣完。②浙江省学籍管理系统在录入总评成绩时,根据平时、期中和期末三次成绩算出总评基础分。根据分数最低的学生,将该生分数增加到最低及格分。并以其分数的增加比例为根据,将所有学生的分数按比例增加。如:某位学生总评的实际分数为40,则需加20分才达最低及格分数。从40分提高到60分,需乘以系数1.5,则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相应地乘以1.5。这必然导致有学生的分数超过100分,没有关系,先放着不动。③乘以系数后的成绩减去根据作业不交情况应扣去的分数,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如果有学生仍超过100分,则在学籍管理系统录入时按100分录入。比如,有学生实际总评80分,乘以系数1.5后分数变为120分,如果该生有3次作业未交,则减去30分,分数变为90分,录入时登记为90分。若该生有5次作业未交,则要减去60分,则其分数变为60分,成绩录入时就登记为60分。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加灵活处理自己的作业,偶尔有不交也没关系,但必须控制次数。成绩差的学生则必须时刻盯牢自己的作业,一刻也不能松懈。对学生的评价也自然在这种阶梯给分方式中作了分层处理。

将物理教学与分层策略相结合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有力体现。分层策略的提出和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效多赢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实践和推广。

篇6

高中数学作业分层探究是在融合分层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优点的基础上,Ω咧惺学作业分层的摸索。本人结合在高中数学作业分层探究的实践,谈谈作业分层探究设计的策略。

一、师生参与的广泛性策略

在作业分层探究中,要求学生广泛参与。这给教师进行作业分层探究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必须做好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提供恰当的探究内容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只有师生全员参与、广泛参与、全程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提高分层探究的吸引力。

高二4班共44位学生,按照成绩、性别、性格分为11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选出1人为小组长,负责协调、组织、考勤。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他们都能积极、认真参与到作业分层探究中来。

二、小组成员的合作性策略

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间的经验得以利用,使学生资源共享,营造一个不同意见想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和赞扬的多元、开放、民主的小组合作氛围。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小组成员的人际互动,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大胆地提问和讨论,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毫不保留地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源自学生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会自然显现出来。

梁润昌同学基础扎实,喜欢做难题,喜欢问问题。当他向我求助时,我没有立即写出整个解答过程或思路。要么,叫他陪我一起细读题目,要么,在关键处反问他该如何处理。有时,他的好朋友A、B(层次较差)也来凑热闹。我就叫他们一起探讨,叫他们先做,能做到哪就做到哪。开始时,他对与差生讨论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烦和失望。后来有几次,他准备来问我的问题,被层次较差的好朋友A、B七嘴八舌后,找到灵感,很快就解决了。原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完全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三、分层辅导的及时性策略

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不轻易出手相助。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教练、导演、学生的研究合作者、伙伴与朋友。到了必要的时候,及时跟进,该出手时就出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惟在启发导引”,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关键时机,引导学生对话、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正是在这样的交锋中,学生共享了对方的思想与经验,能产生辐射效果,使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思考与看法,并以此有效地推动探究的进展。

举个临时性分层+优生层辅导差生层+及时辅导的例子。某次堂上巡视,我发现张毅强同学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没掌握好,他的同桌做对了,但是做得很慢。这属于个别现象,不便在全班再讲。于是,我出了几道题,叫他和另外几个没掌握好的同学临时组成学习小组,课后一起探究,可以向同学求助,并且规定第二天,这些人在我办公室进行小测验,测几道换了数字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于是,他们问得可仔细啦,如,移项,十字法分解因式、求根公式、画草图,...。被问的同学回答得不耐烦就被骂。结果,在第二天的小测验中,他们全部顺利过关。

四、探究内容的创新性策略

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把探究、创新融在一起,注重探究与创新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会探究的价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从整合探究活动入手,创设丰富的真实情境,设计同伴合作的活动,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对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或有效的加以合并,着重突出课堂的重点;或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在探究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新,才能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有时,可以降低探究内容的难度,着重提高成员的探究兴趣。有时,可以为突破新课的难点,将探究内容设为递进式的提问,作支架式的准备。有时,可以将探究内容与体育学科进行整合。

五、探究时空的灵活性策略

分层探究的时间、空间不固定划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将不再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而是让学生活动、讨论、实验、辩论、操作。探究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内容、学习者和整个团体达到预定目标的状况。分层探究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冲破了教室和课本桎梏,是开放的。可以在图书馆,可以在学生家里,可以在网络上。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学生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六、过程评价的激励性策略

过程评价是多元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的大小是过程评价的重点。对不同层面学的评价绝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弱化等级判定功能,将评价当做一种激励,当做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有效动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鼓励学生创新为导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和创新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进行的“扬长”评价,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其价值取向。

张昕晨同学学习比较懒惰,但集体观念强,重视老师的表扬。从他的总体表现来看,我不应该表扬他。有一次,我看见他在书上做了我准备提问的那道题,于是,我装出无意点到他的样子,点了他的学号。结果利用这次机会,尽情地表扬了他和他的小组。接下来,他们组在他的带动下,强劲了好些天。

七、自我评价的反思性策略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相关的理念,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其日常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独特性认知,有区别、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活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对教学活动中的作业环节进行分层设计,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作业分层含义及意义

作业分层,通俗讲就是教师把以往相同内容、相同标准、相同模式、相同分量的作业根据难度、分量、题型等不同划分为A、B、C不同层次的作业,从而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机会。

作业分层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对学生进行多个分层的划分,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以供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在设计作业时,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相应层次的作业,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小学生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熏陶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形色各异的个性特征,在开始接触数学这种抽象理论学科的时候,难免出现接受知识效率的差异的现象。如果笼统地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成统一模式,而没有进行任何的区分,那么就会使得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学习差的学生又会感觉到很大学习压力。关于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就是在正视小学生数学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不同的选择。让其根据自身能力和承受力进行不同层次级别的练习,以便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这也是当代教育背景下科学地作业设计。

2、分层作业的有效策略

1、学生主体分层为前提条件

作业分层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所以教师对于学生主体的分层是关乎作业分层成败的重要前提保障。教师应做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学生性格特点、日常课堂表现、期中期末测试成绩、课外活动能力、家长反映和评价等等方面综合考量,将学生主体科学地分为三个层次:A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B类学生,综合能力一般,学习比较积极,有一定上进心的学生;C类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

2、作业有效分层为主要手段

在对学生主体进行分层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作业分层,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实践经验,作业的分层设计一般可分作两部分:一是针对课堂练习的分层,二是有关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堂练习是反映一个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多少的直观参照,也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内化手段。一般可将课堂练习分为三个层次:A类综合性练习,这类练习适合A类学生,在拓展和深化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这类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得A类学生在“吃饱”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兴趣;B类巩固型练习,这类练习是对课程标准的稍加变化,在基础知识基础上略有发展。通过这类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并巩固基础知识,这类练习适合B类学生,C类学生也可以选做;C类模仿性练习,这类练习是针对基础差的C类学生设计的,主要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以一些简单的、相仿的题目为练习标准,目的在于使得C类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对于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中,一般可以设计成四类:提高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模仿性作业。在这样分层的四类中,C类学生必做模仿性作业,对于巩固性作业可以选做;B类学生必做巩固性作业,同时可以选做更高一层的综合性作业;而对于A类学生而言,综合性作业是必须要做的,其他类作业都可以选做。通过这样一种作业的分层设计,使得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承受力去选择相应的作业练习。

3、立体评价分层为促进完善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1-02

分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小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方案,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基于此,下文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出发,研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现实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现状

(一)缺乏设计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大部分选用书本原题、练习册题目,有些教师还会从网络或者书店资料上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但是大部分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对于题目设计不能充分重视,教师认为小学数学习题简单易懂,不需要经过仔细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缺乏设计是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而不是盲目的追随于课本[1]。

(二)作业批改方式单一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批改作业方式单一,并且作业讲评方式也不能创新。教师在对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不能针对学生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只是用对号和叉号加以区别,并且很少有教师为学生作业批改加评语。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不能让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教师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而不是对学生作业数量有要求。

二、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运用策略

(一)将学生针对性分层

最常见的分层方式就是按照学生成绩划分,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按照A层95分以上、B层85到95分之间、C层75到85分之间、D层75分以下等级划分,这样分层的目的使得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做到因材施教。A层学生在学习上思维敏捷,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好,能够积极完成作业且学习踏实,因此可适当减少基础类作业而增加部分提高类作业。B层学生在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是学习不踏实,成绩波动比较明显,如果适当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解题思路类的练习,其成绩会突飞猛进。而C层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差,成绩一般。教师可以对该层学生强化练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D层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二)作业批改分层

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应该转变。由于C层与D层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认真,那么对于C层与D层学生的作业批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细节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画出,并加标语给学生以鼓励。而A层和B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提高题型上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

(三)分层作业布置实例

基础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100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80千米,问题:汽车到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巩固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提高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还需要行使多久?

以上三类问题,题目看似相同,但是数据与问法之间的改变,造成了题目的难度系数逐渐增加。

基础层:(15+15)×2=45,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请说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做出正确结果。

巩固层:图书馆有5层书架放课外书籍,6层书架放自然科普书籍,如果每层书架能放20本书,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提高层:一名叫小马虎的同学在计算80+__ ×3时,先计算了加法,后算乘法,最终得出了288,你能帮他改正,并求出横线上正确的数值吗?

基础层的数据比较简单,思路顺畅,学生能准确找到错误所在。而巩固层习题将基础层转变叙述模式,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层习题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将题目灵活运用,并将基础知识进行延伸[3]。

综上所述,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传统作业布置模式改变,注重学生能力养成,因材施教。在实际作业布置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74-01

1初中英语课后作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重数量轻质量:学生英语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的提升的确需要通过相应的课后作业进行积累,但并非课后作业越多练习积累效果越好。部分教师只关注作业量的下达,而忽视的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同时也未能多作业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徒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课后练习作业成为了机械性的重复,练习积累效果十分有限,同时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1.2重形式轻效果:新课标指导下的英语课后作业设置环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为此教师们将多种教学技术与方法模式引入了课后作业当中,极大的丰富了作业形式。但不甚理想的是,部分教师将形式创新作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忽略了课后作业知识应用与巩固的本质,一味追求作业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众多的教学资源不加筛选的应用于课后作业设置,将部分偏离教学目标范畴,对于学生没有实际帮助的内容纳入练习积累之中,学生面对这些驳杂的内容,难以把握方向,不能依据自身学习需求与实际能力很好的完成课后作业。

1.3重布置轻批改:作业批改是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作业设计共同影响着学生作业的练习效果与实际收获。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环节中,普遍存在着重布置轻批改的问题,受教学时间安排压力的影响,教师往往在收到作业后,不能仔细深入的进行批改订正,或者仅仅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批改。这一问题,使得教师的批改活动呈现一致性,不能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差异性的指导,学生不能通过教师的批改意见获得及时的指导。

1.4重结果轻过程:初中英语课后作业评价环节是授课与学习活动的指向标,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心态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初中英语课后作业设置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相对不足,忽视了不同英语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中的进步与收获,仅仅通过最终提交的作业评判学生的练习行为,往往不能全面的体现学习状态,部分学生付诸努力后依然无法获得理想分数的条件下,就会逐步打消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设置策略研究

2.1作业难度的分层: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设置的首要环节是作业难度分层,即课后练习目标的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应兼顾基础知识传授与英语能力拓展,务必使不同英语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从不同难度作业中有所收获。教师对课后练习素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设置内容。一般而言初中英语课后作业可按照难度划分为:基础型作业、综合型作业、拓展型业,具体内容如下:基础型作业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大纲范围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练习,是对课堂学习练习内容的补充。教师可将基础型作业作为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后作业设置的主要内容,帮助学困生逐步积累知识方法,使学困生在完成相对基础作业的过程中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为学生的后续努力提升创造条件。综合型作业是对学生基础英语知识与方法的整体调用,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将英语综合型作业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英语水平中上层次的学生全面提升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拓展型作业主要是将英语课后作业与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以及综合实践相结合,通过完成相应主题活动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展型作业主要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内容上主要是综合面广、灵活程度深、创新意识强的内容,可将拓展型作业作为优等生探索发挥的练习内容。

2.2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分层是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的重要内容,在内容分层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合理设置学生作业量对于落实分层作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分层作业设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题目难度与整体数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搭配不同难度例题,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而不会承担过大压力。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作业选择,针对不同难度层次设置多套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3作业评价的分层: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分层必然会要求评价反馈的分层,作业的最终完成是以批改讲评结束为标志。因此,在初中英语分层作业设置环节中,教师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提出不同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教师可以从参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听说作业的实效性、朗读作业的流畅性、作业书写的规范性、作业完成是否有进步等这几个层次来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也就是说,教师应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的手段,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只要有进步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分层递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师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置相应的课后练习内容,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自己学习发展的水平,并争取在下一阶段获得更多的进步,教师也能凭借学生的作业来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对于教学和学习而言都是具有莫大益处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课后作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分层设置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柳.初中英语有效作业的理念与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04:94-97.

[2]樊国丽.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分层教学”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148-150.

篇10

近年来,社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也对语文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了调整,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成熟,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布置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1.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渐渐成熟,但仍然摆脱不了孩子的天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来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作业的内容形式多样化,更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开国大典》之后,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故事或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实践性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小学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想象为主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当学生学习完《麻雀》这篇文章之后,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完成对文章中生字、词语的抄写和理解,以便帮助学生读通和掌握整篇文章内容,让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完成,以“猎狗走后会怎样呢?”为话题写一次小练笔,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当学生完成《虎口藏宝》的学习之后,教师这样设计作业:优秀等同学分角色表演《虎口藏宝》这一情景剧;能力一般的学生回家之后朗读此篇文章给家长听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特色化作业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想法和认知,特色化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来设计的,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完成特色化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一文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特色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将自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小学语文作业分层注意事项

1.作业量

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形成各种个性特征,这也间接地造成了学生之间层次关系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实际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布置,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适当减少作业量,每一节课之后的基础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但可以适当的缩减文章拓展性练习题量,而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减少基础练习题量,增加拓展练习题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心,才能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2.作业难度

通常情况下,作业的难度都需要保持在学生学习水平之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对作业题目产生极高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分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要寻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前景,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再通过难度得当的作业来进行能力提升,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完成遗迹这一单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能力提升的作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遗迹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能力较高的学生也对遗迹进行信息搜集,然后再完成遗迹简介的写作,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作业时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既要保证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作业,当然这需要不停地练习才能够达到。作业的完成时间与作业难度、作业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需要考虑这三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把握好各类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好学生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w还学生一定的作业自,学生们就会摆脱传统应试型作业的桎梏,走上快乐作业之旅程,就会在作业中找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业和心理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李岩.关注差异乐在其中――利用分层设计优化小学语文作业[J].科技信息,2013,(16):327.

[2]武锦华.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5,(01):52-53.

篇11

新课标告诉我们,初中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积极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数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数学实践能力。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业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实施不同的个性化作业策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数学作业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业布置“一刀切”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由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差异,如果作业难度和要求过高,则只有优秀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如果作业难度和要求相对适中,则只有中等生比较适合,而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又吃不下;如果作业难度过低,又达不到课标的要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长期日积月累,就会出现“优者不一定更优,而差者更差”的不良现象。

2.削弱学生的自信,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无差别的作业使后进生时刻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昨天的作业未完成,今天的作业又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自己肯定不行,别人能做的作业自己一直都做不了。这种思想会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信,因体会不到成功的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和研究 快乐而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会给学生今后的成长留下阴影。

3.滋生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老师对作业要求严格,班集体中部分后进生完不成作业,于是就想到了“抄袭”。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不仅严重影响班风建设,还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显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中,由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习习惯、学习背景等的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的情况,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此,在我们日常教育,尤其是作业布置中,应该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在此提出了“初中数学作业的个性化实施策略的研究”,所谓“个性化设计”即可理解为适应学生每个个体的数学作业,其目的既要激发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又要能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切实起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实施的分类

1.即时型作业

这类作业是相对于常设型作业而言的。它是指以掌握或巩固新知,提高、升华知识、思想与方法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作业,其内容与形式一般随学习内容的改变而有所改变。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章节小结、考试心得等。

1.调查分析型作业

调查分析型作业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大街、巷口、市场、工厂、商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在学习了频率与概率后,组织学生到鱼场估计某个池塘里鱼的数目,学习了灯光与影子后,组织学生分组实施一个应用影子或盲区的活动……每项活动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阐明活动的目的、要求、过程及相关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性作业,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3.总结型作业

在一个知识板块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章节的知识小结、题型小结和方法小结;在考试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考试情况,写出考试心得;在拿到经评阅的作业后,要求学生分析、总结出错原因,探究正确解法,并记入“错题集”。这些都属于总结型作业。

4.研究型作业

研究型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呼声越来越高,研究型作业也应运而生。它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探索和研究的能力。研究型作业通常以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载体。

5.开放型作业

传统数学教学的作业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发散思维的训练明显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需要设计一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一题多解”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的创新要求

1.运用分层布置作业法达到创新要求

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现象,可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作业时,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定最少题量,而不做统一要求,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较高要求的作业,没有多余时间的学生只完成规定最少题量。

2.运用数学学习日记法达到创新要求

对谈学习数学方法型、阅读型、想象型、实验型、观察型作业要求学生以数学学习日记形式作好记录,以备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书面表达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达到创新要求

有些类型的作业,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建议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如探究型作业、竞赛型作业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多种个性化作业实施的策略

1.个性化作业“减负增效”的实施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 能和思想方法,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有效的作业能够促使学生相信自己有研究数学的能力,满怀信心地学数学、用数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因此,在作业题的“量”上研究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堪重负。使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是减负的重要手段和 前提。那么脱离“题海”后又如何增效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作业的量、类型、来源、批阅、讲评等角度着力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初中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的两条策略:

(1) 精讲精练,引领性强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把课堂还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和“精练”。多练,从讲与练的时间对比上看,一是教师少讲,只讲精要的几步,节省时间让学生练;二是“练”贯通教学的全过程,知识点覆盖广。精练,是从练的内容讲,教师要精心选题,练一道就能会一类。宁可教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只有这样才能练出门道,练出智慧,练得精彩。

(2)题海捞针,典型性强巧设作业能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设计作业,绝不能做“拿来主义” ,要跳进题海去捞针,有的放矢精选作业。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关注学情,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多做文章,既不拔高,又不降低,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 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它问题有所启示,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偏,新而不怪。解题的要求比较明确,思维的起点和过 程的设计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要求。突出作业题的典型性,利用典型引路,使学生练有所得,见微知著,达到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

2.个性化作业“分层”的实施策略

首先,明确对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界定。根据初中阶段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课内例题、课内练习、课后作业分层布置。不仅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作业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作业要求。

其次,理清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思路和方法。在分层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具体分析班级的具体情况,精选练习题。然后将练习题分为不同的类别: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

将班级学生按照数学成绩分成三个小组。数学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分到优异组;数学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分到争先组;数学成绩较差、能力弱的学生分到奋进组。然后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作业的要求:三个小组的学生都必须做1组题,争先组的学生还必做2组题,可选做3组题;优异组的学生须完成3组题。

最后,确定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基本内容:(1)作业的设计,避免重复雷同的内容,避免题海战术,避免单一过旧的形式,打破书面作业单一的形式,注重作业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课内练习分层,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础训练,综合应用,拓展升华练习,尽量设计一些适合各个层次需要的开放性题目和变式训练;(3)课后作业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后作业布置设计要有弹性。

五、总结语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教学追求千人一面,这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相悖。而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作业实施策略,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不同的作业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希望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实施个性化作业的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个性化作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