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5 15:57: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1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传统上,保险属于广义的金融学范畴,但是高度独立,单独推进的,至于两者的联系一直为人所忽视。20世纪90年生的金融和保险多尺度、全方位的融合已经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金融学对保险理论和实用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保险研究也越来越遵循一个一般金融研究范式。保险风险证券化(Insurance risk securitization)始于美国1988年寿险和年金组合证券化,指通过证券的创造和发行将承保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上,这等于为风险创造了其他承担者,从而触及到保险公司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风险管理核心功能。所以,保险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和保险在风险管理领域融合的根本课题,可以运用金融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对之作深入探讨。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金融基本功能解释

风险管理是一个超出保险领域的概念,其基本原则是让合适的人承担合适的风险,如何分散风险,以及是否存在适合承担风险的实体是其中关键问题。潜在逻辑是非常简单而强制性的,即风险趋于发现其最经济的价格和最有效的持有人。根据默顿(Merton)等1993年提出的金融中介学说的功能观点,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组成,任何经济社会的金融体系的功能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时空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拓展,具体有六项基本功能:支付结算;聚集和分散资源;在时空上转移经济资源;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金融基本功能长期保持不变,彼此并不是独立的,功能比其制度结构更稳定、更重要。这样,就风险管理功能,存在两种提供方法:金融中介方法和金融市场方法。保险公司是传统上进行风险管理的金融中介,侧重于纯粹(或物理)风险,具有在代际(跨期)间熨平风险的优势;金融市场也提供很多风险转移合约,比如期货、远期、期权和互换,且非常透明化和标准化,一直扮演管理金融(或财务)风险的角色,能有效分担横向风险。以往这两种风险类型不同的风险管理及供给风险产品的行业或市场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术语、概念和方法分隔的,前者是一种保险精算和物理的世界,后者属于财务和金融领域,公司、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究竟选择保险方法还是市场方法取决于其特定的需求。

希勒(2003)指出,风险管理将是金融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功能。过去金融过分强调金融市场的资金动员以及资金配置功能,现在可以把金融更扩展一些,通过更好的金融安排,把许多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过剩风险,进一步消化掉。他提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六个新想法:个人生计保险、宏观市场保险、收入相关贷款保险、收入不平等保险、跨代社会保障和国家风险保险。同理,过去保险过分强调纯粹风险管理,现在也可以把保险功能更扩展一些,它可以应用到社会更多的方面,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规避掉一些大的风险,让我们的生活更稳定。基于此,实现保险和金融市场彼此功能扩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融合两种风险管理方法。保险风险证券化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效益、可保风险范围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金融市场也间接为纯粹风险提供保障,重大风险累积在保险公司和金融市场间实现了优化配置。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金融机构是客户导向的,公司不通过金融中介也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只是参与成本较高,任何金融创新根本上都是客户需求驱动的。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公司面临风险复杂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股东对回报的持续关注,风险管理不仅被定位于保护公司免受非预期实物损失,还要管理影响日增的金融风险,同时承担资本有效配置以及优化风险回报的责任,能够真正为公司增值,导致了传统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转型,这为国外学者称誉为“公司风险管理革命”。集中反映在两个层次的融合上。一是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流程的融合,包括整合纯粹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通过VaR等风险度量共同标准来考察公司风险全貌;在组织内跨系统、过程和人员整合风险管理流程;寻求更多整合风险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融合。即风险管理和最优资本结构决策同时协调考虑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融合已经实质性地改变公司风险管理的功能,成为很大程度上驱动上述整合的真正基础性融合。处于融合浪潮中心的是非传统风险转移(ART)市场,ART指由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宽泛的和成长的“合约、结构和解决方案”集合,它使得公司能以非传统方式转移风险或为之融资,而保险风险证券化只是一种ART产品。

金融机构实物资产较少,所面临的纯粹风险可以忽略,主要风险是金融风险。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中介,包括典型金融风险(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和保险风险,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属于广义金融风险管理范畴。在金融服务业,一种实体的过剩风险可以是另一种实体的分散化风险,这构成了风险转移的坚实基础,且使得这种机制不断发挥作用而进化。重大保险风险累积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极大,但与金融市场风险不相关或很小,可以通过证券化方式实现分散化。进一步讲,上述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保险公司仍然适用。面对巨大的行业灾难,监管者、评级机构和股东日益增加的压力,以及最重要基础业务考虑,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接受企业风险管理 (ERM)理念。为了对其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紧密的支持,保险公司也需要更灵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必然要求不断补充和改进ART形式。巨灾风险由于其低发生频率和高损失幅度成为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状况的关键组成,应该采取高度个性化的证券化形式实现更广泛分散。

综上,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项风险管理创新,始于保险公司分散自身过剩风险的要求,由于客户风险管理需求变化的长期战略考虑又使之变得不可或缺。所以,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是证券化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公司风险管理变化。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技术条件

金融市场用于保障传统保险风险的主要困难在于供给方的合约化,也就是产品设计问题。从金融角度看,

保险风险衍生工具是标准金融合约应用到新的标的市场所导致的新风险管理产品,有交易所标准合约,也有场外市场合约;风险证券可以视为一份标准债务或权益和一份金融衍生证券组合的混杂证券。与之类似的结构模式在金融市场上早已存在,所以产品构造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定价。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一般可以采用统计建模、金融工程和精算模拟方法,但现有新产品定价都是金融工程方法。因而,保险风险证券化依赖于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融合这一技术条件。20世纪90年代之前保险数学和金融数学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基于金融风险的金融合约和基于保险风险的保险合约单独被引入到市场上,相应合约的估价方法和潜在风险过程的随机模型已经分别在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中独立开发出来,金融数学的巨大进步基本上没有对保险数学产生影响。70年代和80年代不断增加的巨灾索赔迫切需要新数学和统计方法;90年代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也强烈需要新投资机会。这促使了金融数学的模型和工具大规模地转嫁到保险数学中来,特别是金融资产定价方法在保险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金融与保险定价方法有很大不同。金融定价是完全市场假设下的和基于套期保值观点的无套利定价,导致了一种唯一的鞅测度。但是,保险市场一般是不完全性的,如果根本上存在鞅测度,那么就会有无穷多。这意味着鞅测度的唯一性只有通过施加一定的、能够导致风险最小化测度的最优条件获得。保险定价则避免了价格不存在或无穷多的问题,其价格基础是实际概率测度,采用诸如大数法则和依靠一种附加系数来防止随机波动。但对于复杂的巨灾保险或者与金融市场连结产品,这种方法引起了一些问题。考虑到市场在决定保险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按照金融定价,保单价格应该反映风险和收益间的均衡关系,或者最低程度地避免创造套利的机会;而传统精算费率原则模型采取一种供给方视角,包含了价格主要是由保险公司确定的假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同一风险过程的费率,很容易得出,在一个充分流动的保险市场,精算费率原则可以用一种标准无套利定价结构重新解释。随着保险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和金融合约同时交易的市场出现,这些合约共存导致一种新的价格选择标准,供给方法正逐渐地为金融方法所取代,这反映了金融专家和精算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已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和期权模型,开发出许多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这方面的最新研究都集中于巨灾风险证券化定价。1992年考克斯(Cox)等运用 BS方程作为巨灾期货和期权的定价模型至今,学界和业界已经贡献了许多模型。但是多数都是采用假设保险市场是完全市场的无套利方法开发的,现实意义不大。不完全性也是保险风险证券化区别其他证券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应该改用均衡定价方法;同时由于证券化产品与现有保险合约的风险标的相同,所以其金融价格必须与精算费率一致,以排除套利的可能性。目前基于均衡理论、效用理论和Esscher变换的适用于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精算一致金融定价方法运用很广。最后,为了达到解决理论障碍,精确定价从而支持巨灾保险风险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目的,当前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研究主要在两方面推进:一是继续改进风险过程模型来模拟巨灾损失或索赔;二是在产品定价中权衡基差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外汇风险。未来开发更实用的不完全市场的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还需要补充研究,考虑了市场中摩擦性的金融定价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会对之增加更多见解;同时非均衡定价范式的新金融学发展也将对进一步完善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模型产生积极影响。

三、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未来取向

相对于数以万亿计的保险资产,现在保险风险证券化水平还较低、规模尚小,且市场发展很不平衡。产品方面,芝加哥交易所(CBOT)推出的保险期货和期权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停止交易,但是巨灾债券自1997年以来持续发展,市场余额从7.8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成为风险证券化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标的风险方面,最初证券化用于巨灾保险市场,且迄今为止大部分都与巨灾风险有关,但是证券化保险风险的内容正在扩大。

理论上,保险风险证券化并不仅限于自然巨灾,只是关于保险和再保险风险、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融资的讨论通常集中于保险业巨灾相关负债的重大累积,巨灾风险承保能力的严重不足促使了这一领域的率先起步。从银行资产证券化实践来看,证券化潜力往往后者比前者更大,正如非保险证券化已经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量多业务,未来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焦点将不是变异巨大的巨灾风险,而是其他更为传统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健康和意外保险、农作物保险与寿险(含年金)。健康和意外保险由于数学基础与财产保险有很大相似性,所以也可实行证券化。巨灾风险的特点与那些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损失的自然灾害十分相似,因而证券化也适用于农业保险。最后,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寿险风险证券化,寿险的期限相对较长,损失分布规律(生命表)也比较稳定;财险多为短期业务,标的损失情况也花样繁多,损失分布规律比较复杂难以建模和定价。所以寿险风险证券化潜力很大。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潜在影响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扩展和风险衍生工具推出后,“未来保险公司会不会消失”、“抛弃保险”等类似观点流行颇广,这也就是证券化导致保险业所谓的“脱媒”问题。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中不会消失,而是与金融市场共存,金融产品在中介和市场之间不断交替发展,成为“金融创新螺旋”的一部分,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据此,传统保险和再保险与证券化产品是竟合关系,公司风险直接证券化将不多见,仍然依托保险公司中介实现风险证券化。当前巨灾保险衍生工具尚未成熟,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取代传统保险产品;即使巨灾债券颇为盛行,但再保险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分散机制,证券化的作用很小,且交易大多是再保险性质,作为传统再保险的另类途径或补充。当然,原则上并没有任何因素限制非金融公司及其自保公司将其风险直接证券化,但在迄今公布的交易中,只有两起是由非保险公司发行的。所以,保险公司不会消失,但存在形式一定会发生变化。根据银行业经验,保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和组织创新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现在属于ART的保险风险证券化未来将变成“传统”保险形式。

四、保险风险证券化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保险风险证券化由于具有巨大潜力和社会经济正外部性特征,不光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兴市场案例。就巨灾风险方面,土耳其实施了地震保险证券化计划;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8月发行了1亿美元的地震巨灾债券;拉美一些国家将证券化经验推广到农业保险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也应该以此为先导,逐步试行和推广证券化方式来分散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重大风险。但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国保险业以及金融业整体发达水平的体现,不应脱离我国的现实条件,而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整合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

从金融基本功能之一的风险管理角度来审视保险业在现代风险管理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定位,有助于保险功能内涵的深化,有助于保险公司正确地履行其职能。ART形式表现为保险业对曾经几乎是商业银行和投行独占的公司融资和资本构成过程领域的一种“入侵”。对此,国外大型保险和再保险集团,为了加强在ART市场上的地位,纷纷自建或并购设立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等子公司,在新的机构框架下为公司客户提供 综合化、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融资或转移风险产品和解决方案。因此,我国保险公司也应该通过结构重组,发展成为功能型金融集团,参与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平衡。

(二)改革保险教育和研究

风险可以被公共部门、保险公司以及通过金融市场而得以分担,巨灾保险市场不存在说明了现有保险理论和实践间存在的重大分歧。许多应该被保险的重要风险没有保险。而且,未来必定会遇到其他重大的新风险,也必须发展新的机制使之分散化。传统保险理论不能保证合适的实体为合适的被保险人提供合适的保障合约。所以,保险理论必须能够精确描述以发现社会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保险学教科书必须加入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实质性地扩充概率统计知识;保险研究人员必须经常在一些新方向上探索。保险实践应该被调整到怎样满足风险被有效分散的现实期望。这样通过逐步调整最终实现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协调。

(三)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篇2

目前对跨市场金融风险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可以将其表述如下:跨市场金融风险是在金 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跨越原有金融分业经营界限的交叉性金融风险 。[2](31-34)本文主要基于次贷危机,研究源于交叉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控股公司的 跨市场金融风险向保险市场传递问题。

一、 源于交叉性金融产品的跨市场金融风险

交叉性金融产品是指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市场的金融工具,如银证通、第三方存管 、股票质押贷款等。在保险业,涉及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主要分为两类:(1)保险公司投融资 过程中涉及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券、证 券投资基金等。(2) 保险业务中具有交叉性、跨市场性的金融产品,它往往是保险产品或类似保险产品,如 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保证保险、存款保险等。

次贷危机中,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衍生品CDO和CDS就是典型的交叉性金融产品 。为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投行开发出CDO(抵押债务权益),它将次级贷款按违约 时的偿还顺序进行信用风险分级,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诸多保险公司就重仓持 有优先级CDO。CDO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之一,将信用度偏低的次级贷款风险向保险公司 传递,最终导致危机爆发时这些公司无一幸免,均受到重大损失。[3](24-28)

以CDO为基础投行再次进行创新,开发出CDS(信用违约掉期)。它类似于一种保险合同, 持有CDO的投机机构向愿意承保次贷违约风险的机构购买CDS,一定时间内交付“保险费” ,违约发生时卖出CDS的“保险人”支付给投机机构“保险金”。从表面上看,CDS满足了 持有CDO一方转嫁次贷违约风险的需要,也为愿意且有能力的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和 业务。但随着众多金融机构对CDS的追捧和炒作,其规模迅速膨胀,逐渐演变成买卖双方的 对赌行为,双方可以与合同的对象CDO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赌的就是违约事件是否发生。 显然,大规模违约事件发生时,背负大量违约风险的CDS卖出方,就难逃厄运。

以美国第二大债券保险公司Ambac为例,它从1994年开始从事债券担保等业务,被标准普尔 、穆迪、惠誉等评为AAA级,2001年赔款准备金达60亿美元。图2显示,全球CDO发行量在200 4―2007年间激增,此间,Ambac也放松了对次贷市场的警惕。与其他同类公司一样,至2007 年,Ambac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所收取的费率由2-8%下降到了1-3%,截止2008年第一 季度,Ambac对次级债券(包括CDO和CDS)的总投资额达到530万美元,占其投资总额的4%。 表2显示,自2000年起,Ambac保费净收入持续增加,但信用衍生合同收益从2004年开始下滑 , 在2004―2006年,此项收益尚未亏损。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此项亏损达6,004,400万美元 ,此损失导致Ambac的总收入出现首次亏损,亏损额达4,214,900万美元,其财务评级被惠誉 由“AAA”降至“AA”。

二、 源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跨市场金融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能够经营两种以上的金融业务, 并可以在多个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业务, 打破 了资金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限制。股权的交叉、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的融合、高财务 杠杆比率、自由的资金流动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引发的风险都可能影响整个集团的流动性 , 并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向其他金融市场传递, 形成错综复杂的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网络, 造成金融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风险的双向传递。

(一)金融控股公司产生跨市场金融风险途径的一般分析

具体来看,金融控股公司产生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途径包括:集团内企业之间关联交易、复杂 的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低资本充足率等。[4](16-28) 1- 关联交易使一个企业的危机通过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传递影响关联企业,最终可 能导致集团总体偿付能力和信誉度下降。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关联交易的存在,各子公司 之间都可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财务联系,如果一家子公司陷入财务困难,则可能会由于已有 的资金往来使其他集团成员被迫对其进行救助。如果最终救助不成功,则财务危机就有可能 从一家子公司蔓延到多家子公司乃至整个集团,造成无可挽救的损失。[5](67-69) 另外,由于金融 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性,消费者和客户一般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如果集团内 某一子公司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集团的形象和声誉下降,使客户对集团其他子公司失去信 心,在短时间内出现挤兑风潮,甚至断绝其资金来源,影响集团的整体流动性。[6]( 190-197)风险传递的后果很有可能是集团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2- 复杂的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使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信息传递存在时滞,从而导致风险 的扩散和传递。一方面,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复杂且不透明的结构,会增加监管部门对相关金 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困难,隐蔽公司所存在的风险,模糊各子公司之间的风险界限;另一方面 ,缺乏效率的内部信息披露机制会使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更加困难,在 危机发生初期无法进行有效的预警,最终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7]

3.金融控股公司普遍存在资本重复计量、使用问题,这降低了集团实际的资本充足率,减 弱了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某个子公司遭受风险时会导致集团整体清偿力的迅速下降,使风险 迅速传遍整个集团。[8](35-39)在金融控股公司运营模式下,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 率的最大化,集 团公司可能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同一笔外来资本,即外来资本被集团成员重复 使用,层层放大,导致集团“净”偿付能力远远低于其“名义”偿付能力之和。这样,同一 笔外来资金在集团内部不断被重复利用,就相当于在集团内部产生了货币创造,使集团抵御 风险的能力被严重高估,也使某一子公司发生资本充足危机时,危机迅速传遍整个集团。

(二)基于AIG(美国国际集团)的实证分析

在次贷危机之前,AIG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集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 ,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在纽约、伦敦、巴黎、瑞士及东京等股票市场上 市。其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飞机租赁、各种金融产品交易、个人和大型企业投资管理业务等, 经营业绩一直保持良好。

让这个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集团倒下的并不是其保险业务,而是其子公司AIGFP的复杂金融 交易,尤其是在CDS上的交易。20世纪末,AIGFP开始大规模出售CDS,到2007年底它在这个 市场中涉足4400亿美元。至2008年9月15日,AIGFP连续3个季度在房贷市场上的损失达180 亿美 元。在雷曼宣布破产当晚,AIG被标准普尔降级。这意味着AIG的交易方可以要求额外的116 亿美元抵押,AIGFP在CDS市场上的惨败将其母公司AIG逼到了墙角,面临倒闭。反过来,AIG 又将风险传递给其它子公司。AIG为偿还美国政府贷款,无奈宣布计划出售友邦保险少量股 权,使其保险领域子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香港和新加坡友邦保险公司随即发生的“退 保潮”就是证明,仅2008年9月16日和17日两天,香港友邦的退保数量就达2000份。可见, 金融集团在多个金融领域活动很容易产生跨市场风险,并且其传导是双向的。

保险集团是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保险集团采用集团经营模式,通过规模优 势、多元化投资、多角化经营等途径提高盈利能力,但复杂化的组织结构和对多个金融领域 的涉足也衍生新的风险:任何发生在子公司层面的风险都会影响整个集团的风险状况,任何 一个所涉足的金融领域内的危机都会对集团产生冲击。[9](22-26)另外,保险业是 一个诚信行业, 保险人和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子公司的不善经营会影响母公司整体的信誉度,从 而影响核心的保险业务,甚至引发大规模“退保潮”,这对任何一个保险集团都是致命的。

三、 结论与启示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各种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密切连接。某一金融 子市场上产生的风险,极易通过交叉性金融工具、金融集团等纽带影响各个相关金融领域及 其参与者。[10]加之金融资产的虚拟性特征、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率特性,更强化 了风险的冲 击力。次贷危机就是跨市场金融风险“蝴蝶效应”的最佳体现。它为金融市场主体和监管者 敲响了警钟,如何识别并建立有效防火墙以应对日益复杂、隐蔽的跨市场金融风险,是自身 风险管理和行业风险监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保险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一)保险公司应谨慎对待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多应风险管理需要而生,却往往衍生新的风 险。当今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创新活跃,同时各国都在逐步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和范围 ,保险资金的规模逐渐壮大,保险公司的投资欲望越来越强烈。金融创新也就成了吸引保险 公司眼球的亮点,但它在给保险公司带来回报的同时,也往往将风险隐藏,其高杠杆率和跨 市场性为日后埋下隐患。另外,次贷危机中出现保险企业不断降低费率和普遍实行自动承保 现象,导致保费与承保风险不匹配,承保风险过大。无论是保险公司投融资过程中涉及的金 融创新,还是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遵守风险管理原则,在与保 险公司技术、管理和偿付能力相匹配的基础上,适当运用金融创新增加经营收益。

(二)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是根本

次贷危机中受损严重的保险巨头大都具有以下特点:历史 悠久、信誉度极高、承保规模大、资产数量大、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市场领先者的角色和长 期保持的高信誉度,极易让这些巨头们过分自信,忽视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对系统性风险的防 范。[11]相对于历史较短、市场份额较小的公司,在高利润的诱惑下,这些巨头 很容易依仗 其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已有的市场地位进行高风险投资。次贷危机为保险业巨头们敲响警钟, 即使是在市场具有绝对优势,忽略自身风险管控,也有可能像AIG那样“轰然倒塌”。当前 我国保险企业资本和流动性尚充足,但也必须防止因利益驱动而放松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的 现象,必须坚持科学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原则,谨慎利用外部信用评级,始终坚持“安全性第 一”的原则。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才是应对日益隐蔽化、多样化、国际化、系统化的金融市场 风险的根本 “防火墙”。

(三)保险集团应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

保险集团的组织形式在国内外已属常见,AIG的结 局对保险集团的警示在于:子公司的不善经营对母公司的影响也可以致命。2001―2006年, C DS交易为AIG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CEO格林伯格却开始警觉,命令AIGFP的部门主管从CDS 市场上撤出,但遭到拒绝。当时,AIG建立起了两个内部监督委员会:金融交易委员会和交 易审核委员会,以期对AIGFP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加强管理,但作用甚微。[12](25-28)AIGFP在CDS市 场上的冒险,虽让AIG的管理者警觉,但AIG并未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最终被拖入深渊。 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约束子公司的运营和投资,以及如何防范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 风险传递,是保险集团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四)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

监管的漏洞是风险滋生的温床。以CDS市场为 例,次贷危机爆发前CDS交易不受任何证券交易所监管,完全在交易对手间直接互换;在最 初成交CDS时,没有任何机制或检查以保证出售方有足够的储备资本来担保;每一个承保机 构的保险政策都不同,监管机构并未制定一个衡量标准。新型衍生工具的监管缺失和监管懈 怠无疑是危机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带来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保险监管机构要 加强同其他监管机构的交流沟通,协作弥补“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有效防止市场间 风险蔓延和传递。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保险公司投资获利的重 要渠道,但监管者必须对行行的复杂金融创新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给予指引和规范, 才能防微杜渐,有效监督保险公司的经营。

主要参考文献:

[1]田 辉.次贷危机中的美国保险业对我国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2008-05-30.

[2]郑庆寰,林 莉.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递与监管[J].南方金融,2006(8).

[3]徐美芳.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J].上海保险,2008(8).

[4]闻岳春,梁悦敏.中国保险业综合经营的风险与经与控制机制探讨[J].金融研究,2007 (10).

[5]凌 涛等.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6]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唐双宁,努力打造好我国第一家金融控股集团[N].金融时报,2007-09-17.

[8]周 松,梅 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初探[J].金融研究,2007( 1).

[9]陶 玲.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问题和规范[N].金融与保险,2007(1).

[10]郝演苏.警惕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保险业传导的四种途径[N].上海证券报,2008-10 -07.

[11]谢 斌.现阶段我国跨市场金融风险相关问题初探[J].上海金融,2005(7).

[12]红 岭.AIG是如何垮掉的[N].财富时报,2008-10-17.

Bewaring of Cross-market Financial Risks’ Transmission to Underwriting――Analyzing on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Li RuojinAbstract: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 made great losses toinsurance companies though the cross-market financial risks’ transmission to u nderwriting. So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ways,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mission. The inspiration and suggestions extracted from the research are valuable and exe cutable. Basing on analysis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cross-market financial risk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generated from the cross-sector financial instrument, represented by the CDO and CDS; the other one is gene rated from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rpor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insurance group . Risks of the two kinds have hit underwriting with different ways and courses which ar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篇3

近年来我国健全了以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建立了防范风险的五道防线: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障基金为屏障。并在各大行业中最先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一旦发现在保险业中存在风险问题,马上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及时化解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但是,我国的保险业起步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风险问题不断出现,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

一、我国保险业风险防范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总体来说水平低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严重

具体表现为:

(1)董事会存在严重的职能和结构问题。(2)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监事会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4)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有限。(5)公司治理中风险控制意识较差,内控制度对治理结构层面的风险控制是肤浅的。

(二)保险产业链不完善,分工不精细

在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保险产业链可能发展得不够成熟与完善,这就存在一些规避不了的风险,成为潜在的无法防范的风险。并且,我国保险产业链分工不精细,员工的职责不清楚,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三)居民风险管理主动性不强

我国居民普遍对风险与收益的深度及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理解不够,这种思想使得普通居民基本上对风险管理没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了解其重要性。传统的中国老年人总是重视养儿防老,很难接受新的观念,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风险规划。

(四)资金运用渠道放宽引致新的投资风险

保险机构可以作为持有大额、长期资金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将进一步扩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和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确保保险资金的保值升值。但是,风险无处不在,收益越大,风险就越大。随着保险资金的不断积累与保值升值,这使得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越来越难,增加了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也增加了人们对资金收益的关注。

二、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对策

我国将继续完善和发展保险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但是,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保险业务不仅扩宽保险产品的销售范围,也进一步扩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这就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这需要加大力度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并且及时发现各种风险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建立风险管理部或者组织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各种风险的管理;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方式,通过风险优化、风险组合、风险套期以及风险转移等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用SWOT分析、事故树分析(FTA)、流程图、德尔菲法等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估时,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行资本风险匹配。

(二)出台支持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

保险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金融属性还涉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应营造支持保险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环境:(1)减轻税赋。帮助保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和产业竞争力;(2)拓宽保险公司的融资渠道。通过保险公司内部融资、上市、保险公司现有股东追加其投资资金。

(三)强化我国保险监管体系

对我国的保险监管体系而言,要更加注重对以下内容的完善与发展:(1)制定更加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措施,不断地促进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发展。(2)现在,我国监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方法还是市场行为能力的监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地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四)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保险业的传导

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和相关保险公司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传播。切实防范保险市场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成立保监会牵头的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跟踪研究小组,跟踪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和相关国家金融政策的最新动态,及时分析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加强和改进风险应对预案,维护保险业健康稳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定富.防范风险调整结构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9,2.

[2]李薇.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业的风险防范[J].社会科学辑刊,2010,5.

[3]钱敏.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J].大众商务,2009,3.

[4]焦清平.中国保险业风险形成及治理对策[J].保险研究,2008,10.

[5]张广增.防范和化解新时期保险业风险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4.

[6]李新建,陈萱.保险监管派出机构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初探[J].甘肃金融,2009,10.

篇4

一、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1、政府干预

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扭曲了银企关系,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而且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 这就将行政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和财政政策矛盾转嫁给金融机构, 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的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的矛盾,政府的过度干预行为并没有退出银行的业务活动,银行仍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政府的意志。同时,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业务这一行为的本身在引起国有银行反感的同时,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2、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贷款风险防范、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授权授信制度未严格执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这些都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产权关系不明晰。从理论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借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法制监控下是能够正常循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却表现为企业以各种形式和理由尽其可能地逃避债务,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的负担,潜在金融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二、金融风险的管理与对应措施

1、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的阐释

业务管理,也可称为事前风险防范,业务部门负责识别、评估、承担风险,尽可能减少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制订并严格执行计划,以减少因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风险管理,即事中跟踪,由风险部门提供专业意见,业务部门严格按适当额度、政策、程序和措施执行,并以财务手段监督业务部门,提出建议,与风险承担者组成战略伙伴,根据市场或产品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指导日常工作。

2、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各职位的任务和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治理实践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重点在于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其手段是额度控制、交易产品风险及对冲策略。在内部设立风险和资本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从全局出发,审批业务计划,并不断调整业务计划的额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资本进行调配。做法主要是通过衡量公司对风险可接受的额度和程度,及其经营能力,实行量化管理。风险管理将按照可承受能力在业务计划过程中分配资金。额度大小取决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所需资本总额的规模。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十分必要。

3、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

篇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保险业发展的阐述,对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经济发展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趋势,用竞争促发展,用改革求生存,创造更大的生存与发展机遇,也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民众出于投资与增值的考虑,以及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活的压力必将产生风险管理,获得一定的保险服务的需求,现对此课题进行探究。

二、 当前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及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分析

在我国社会平安建设大背景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社会平安建设,争创“两型社会”。民众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其自身的人生财产安全也有了新的需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

1、从湖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均可支配18844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67,增长16.8%;

第二,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省为民办实事共投入各类资金543.18亿元。改造县乡公路3290公里。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18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70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1556元;

第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1.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82.6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6.25万人,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县市区达115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73.2%。

2、从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政府加大补贴商业保险和强制商业保险,从重点工程、进出口贸易、工业、农业、服务业、巨灾到社会医疗养老、低保等,使社会受保的范围逐步拓宽,保险深度逐渐加大。良好的政策支持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推进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的完善与推进。

3、从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目前我省保险行业再次迎来新一轮扩容潮。作为现代金融的主要支柱、市场经济前提下风险治理的主要手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保险在全球经济金融中阐扬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凸起和强化。

近年来,湖南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对保险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从初期注重经济补偿和保障“单一功能论”到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复合功能论”,有了较大的提升,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服务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4、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与社会平安建设关系角度分析

第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间的关系。当前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伴随着民众对自身安全风险管理所产生的,目的在于保值与增值以及保障人生财产的安全,而这种需求正顺应了社会平安建设的大趋势。

第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与其自身发展间的关系。当前各大保险公司力求改革创新,实现风险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与其本身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创新风险管理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中取得突破性发展一个新方向。

第三,保险公司如何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保险行业在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也体现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效益,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对社会平安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充分认识在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对社会平安建设重要作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一步大力发展保险业,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湘保险行业的壮大,来源于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更来源于民众的需求。

1、风险管理服务具有经济补偿能力

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增强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第一,当前,湖南社会保险公司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使得整个保险行业的实力得到了壮大,同时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第二,民众选择的范围广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如果我们充分的运用保险这种市场化的风险损失财务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预防大量事故的产生,减少灾害事故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

2、风险管理服务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功能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湘保险公司开创了促进平安建设的新思想,加大了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力度。其中商业保险联手社区医院,参与新农合、城镇基本医疗和健康险。根据发展农业强省、保障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平安建设的需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参与范围,做好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扶持。

3、风险管理服务在 “三农”问题中大有作为

保险业风险管理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较容易受自然灾害袭击的地区,为帮助广大农民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农业保险业务,对于改变湖南省救灾模式、放大救灾资金、加强风险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4、商业保险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是比较广阔和深入的,但这更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介入,需要风险管理服务的推广,同时,商业保险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承担着社会“稳定器”的职责,有利于稳定民众对不确定的未来预期,减轻精神焦虑,增加即期消费,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支出,推动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

5、风险管理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社会平安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公共环境的安全;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行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此外,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安全,规避金融次贷风险,就国外之前所面临的金融问题所引起的一系列次贷危机,我们不能忽视金融风险的危害,只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 新时期,湖南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

社会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所期盼的民心工程。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风险管理服务在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社会的和谐、平安对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有大量的、迫切的需求。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及自然灾害的频繁,这些对我省的社会平安与和谐构成了致命的威胁,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依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幅度这一衡量标准,造成了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认为“GDP的增长能以牺牲人命为代价”的错误思想;

第二,相对于其他社会管理功能(如社会信用管理)而言,风险管理服务短期内取得较好成效的条件更为成熟。社会信用管理主要产品是:风险报告、普通企业资信报告、消费者风险评级、工业规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等,其功能远远没有保险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全面、专业,民众购买偏好必将朝向风险管理服务;

第三,风险管理服务既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又能对改变保险公司的外部形象产生深远影响。整个社会以及在湘民众对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及偏好在于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管理服务的实力及专业化水平,以及其公司品牌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做大做强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将感染民众对其的偏好,最终推动公司的发展,以致实现整个社会平安建设。

2、加强风险管理服务是当前保险公司必然的战略选择

第一,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保监会2011年9月正式《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100元/人,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10万亿元。保险公司发展前途光明,仍将得到民众在风险管理服务方面的亲睐,同时整个社会的平安建设也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第二,创新改革,发挥风险管理服务的特性成为趋势。当前,我省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做大保险业,必须在做大规模、拓展覆盖面、提高服务程度、强化功能和作用,增强全社会保险意识五大环节。而创新点就在于风险服务管理服务,社会平安建设的需求也在此处。就我省而言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建筑施工的面积逐步扩大,交通安全、建筑施工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社会平安面临着挑战。

3、加大风险管理服务的宣传,满足民众趋利避害的需求

第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的范围、重点取决于我省的社会需求,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交通(公交、地铁建设等),但总体上应是帮助民众分析风险、对付风险及处理与风险相关事宜,其中,风险不能局限于纯粹风险,服务对象也不必局限于保户;

第二,“现代保险的功能”理论落实。中国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一再提起“现代保险功能”的讨论,其中“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是讨论的重中之重。而在国际上,随着风险管理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有关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也发展迅猛,如,日本富士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在此方面就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国外先进的经验值得学习,也有待中国化,对中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与中国社会的平安、和谐意义重大。

4、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有着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践出真知”,根据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平安建设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需求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第一,规范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有利于丰富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又能发展和深化现代保险功能,特别是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还能为保险竞争中的差异化经营理论添砖加瓦。

第二,在实践上,风险管理服务既能为湖南社会的平安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又能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指导,还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业绩及长远的经营环境。

5、在湘保险公司应自觉投入湖南平安建设

在湘保险公司需要积极工作,大胆开拓创新,应用创新发展观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狠抓风险管理工作,提高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湖南平安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首先,规范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取决于湖南省的社会需求,真正为促进社会平安建设提高良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其次,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需要必要的组织保证,但其形式可以多样化,也可以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获得民众的长期需求与购买欲望。

五、 结束语

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发展既有机遇,也将面临挑战,如何加强社会平安建设,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实为重要。在湘保险公司只有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才能实现发展自己和构建平安、和谐湖南这一双赢目标。新时期,我省保险公司仍将面临新的挑战还需要保监会、保险行业专家学者给与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延礼.维护保险产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

[2]刘春燕.增强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王柯敬,尹婵娟.关于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几点认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4]李玉英,陶四海,赵力.风险管理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3)

篇6

二、新旧巴塞尔协议的简要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系统与国际的金融系统接轨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前提下,为了解决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我们就必须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改革,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就新旧巴塞尔协议而言,新的巴塞尔协议相对于旧的巴塞尔协议来说引入了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监管以及风险控制的应用,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整个金融风险防范的标准化以及科学化。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而新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能够为国际的金融监管提供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标准和依据,并且还能够促进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从而为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自从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就呈现出一种不确定增强的现状。特别是在四万万经济刺激计划展开之后,我们的经济严重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除此之外,流动性过剩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股市、房市等行业中大量资金的不断进入,使得这些行业中泡沫的不断增多,从而使我国经济金融中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对于金融市场爆发危机的原因来说主要是因为经济体系的失衡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经济体系中国际收支、资本市场以及借贷市场的失衡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增强。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业风险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隐蔽性、信用风险的观念错位以及边界的模糊性等方面。与此同时,由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的金融业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许多的银行存在着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其中有些银行在贷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的比重比较高。特别是在当前阶段,由于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比较大,所以这就导致了部分银行中不良贷款的比例大大提升,从而也就为其自身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风险。股份公司发展过程中不规范的因素比较多,同时投机性也比较大。在股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个别机构或者个人利用高股价进行大量投机方式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了股市的正常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在我国现阶段,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范围。在这些机构之中,信托投资公司中有时会出现资产质量下降的现象,造成了不良资产的逐步增加,而保险公司中也会出现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采用不规范的方法获得社会资金的行为,从而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很大的风险。最后就是证券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些恶性竞争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信息的不透明。资本市场的交易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资本市场信息的研究能够对每个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市场交易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如果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则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变得比较混乱,不利于金融风险的管理。

四、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结合,采取最佳的方法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首先,我们要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原则进行统一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新巴塞尔协议中对国际监管标准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的制定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制定更加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基本原则:首先,在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才的优化,也就是说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吸收,使我国的金融人才队伍变得更加强大;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应该坚持一种循序渐进的原则;金融风险管理中应该坚持利益协调,这有利于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因为利益纠纷而产生不必要冲突的现象;加强审计工作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且还要进一步的提高审计的规范,在各种金融工作中都应该严格的接近性货款的审计程序;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还应该实行目标一致的原则,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核心人员的鼓励,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制度。

篇7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保险公司通常通过降低保费来留住客户,从而导致承保利润越来越低,这就使得保险投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注重保险投资不仅可以保证保险行业的正常运转,还会保障保险行业利润的不断增长,但保险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研究者们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关于保险业投资风险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保险行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经理人的自我利益对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经理人持有企业一定的股份,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那么他在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时就会选择比较稳健的风格,从而将企业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企业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第二,税收的非线性。税收的非线性指的是如果企业收入平稳,可以有效降低税收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所以,保险公司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税收率。第三,财务困境成本。财务困境成本是指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或者财务出现问题时,企业的成本就会不断上升,所以,企业要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第四,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是指由于投资具有可变性,当投资出现变动时企业可能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所以企业应当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面对投资带来的风险。

二、如何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时,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的分类:

1、精算风险,指金融保险公司因为售出保险单或者承担债务进行融资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2、系统风险,指因为市场系统存在变化风险而引起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而带来的风险。

3、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保险公司的债务从而带来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保险公司在面临资金周转时由于资金紧缺周转不开的现象。

5、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保险公司对理赔的处理不当或者违反了监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风险。

6、法律风险,指由于保险公司相关人员违法而产生的风险。

那么,面对上述风险,应该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应对。

1.精算风险的控制:精算风险的控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之一,它存在一定的概率性,所以要对精算的过程进行总结,通过提升控制的高度(从实际操作到控制理论)来降低精算的风险。

2.系统风险的控制:利率风险是保险公司在系统风险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产生的影响。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影响,可以定量的分析利率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规避风险。所以,有时虽然风险降低了,但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将利润与规避风险完美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信用风险的控制:要想降低信用风险就要要严格要求保险业务人员,要求保险业务人员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要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避免与信用不良客户签订合同,从而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应收账款。

4.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要想控制好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就得要求保险公司保留一定的现金或者容易变现的流动资产,以备不时之需。

5.操作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提高保险公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进行理赔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杜绝由于理赔不当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避免由于监管不当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6.法律风险的控制:保险公司应该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的法律素养,不做违法之事,尽量避免由于违法而带来的企业风险。

三、保险业投资风险理论研究的关系

首先,投资的风险和承保的风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投资的风险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次,投资的风险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投资主体,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即保险业务受到市场利率因素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采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法,从定量角度来研究保险公司利率风险的问题,当然,在采取该种方法时,也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利润,如何协调好风险与利润的关系是理论界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上,可以采用几种技术工具,即标准化与财务报告、设定承包职权、制定投资指导方针、设置激励机制,全面考虑到保险经营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与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与保险商、高层管理人员签订好激励合同,提升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采取这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可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降低至最小化。

四、结语

总之,保险公司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人们在风险投资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它们各自影响力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如何在保险公司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实现投资利润的最大化等等。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研究不仅要靠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还应该使保险从业人员加入进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根据。所以,保险业风险投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肖毓 单位:成都树德中学

参考文献:

[1]冯佳.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内控管理———浅议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篇8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首先创新性,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方式之一,促进风险、资本、价值的平衡,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其次,全方位。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狭义的风险,还包括广义的风险,其侧重于损失与获利的组合。再次,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风险的整合管理。最后,综合性。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每个员工均对企业风险管理政策、理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因为风险管理不再是单纯哪个部门的性,其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

二、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健全

由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可知,其贯穿于保险公司的各个部门与业务条件线,因此要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以健全的组织架构为基础。但实际上,很多保险公司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时,很少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尤其是基层保险公司,即使总公司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基层公司也未正式运转;公司管理人员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全面风险管理流于形式;或者对普通岗位员工的教育跟不上,导致其未充分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使得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基层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二)职能部门定位不明确

很多保险公事,尤其是基层保险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定位十分模糊,相应的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等也需要进一步梳理,未理顺基层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制度、业务流程,那就谈不上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尽管各管理条线、管理岗位认为自己也参与了风险管理,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其实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恰恰是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定位准确性、管理条件分工合理性的直接体现。

(三)缺少有效的信息渠道支持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对公司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做深入加工与处理,从信息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及时控制风险。但现在我国大部分基层保险公司还未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准确、及时、全面的收集各方面信息。

(四)人才匮乏

只有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条线对自身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评估,才能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比如条线操作风险的评估需要业务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而市场风险评估则要求对资本市场非常了解,而保险负债评估、风险大小的度量等要求具有较高精算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还刚刚起步,风险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尤其是基层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三、提高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首先各公司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行员会,专职负责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参与公司风险管理目标、基本政策、工作制度的审议,基于专业的角度提出合理性建议。其次,设置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构,该部门主要职责即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工作制度等,并对相关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再次,风险管理机构要对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并撰写风险评估报告。最后,各管理条线、基层公司等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与总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互相配合,而各管理条线、基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则为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二)建立多维度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各基层保险公司是风险控制与化解的第一战线,因此要求各其严格遵守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总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框架为参照,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内控制度与风险控制制度;日常工作中做好风险的管理、识别、评估、防范与化解。其次,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包括财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同样要制定管理条线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制度,日常工作中对基层保险公司执行其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及时识别、评估、监控本条线的风险。再次,风险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制定出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符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政策,对基层保险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向管理层提交评估报告,督促各职能部门对规章制度做进一步完善。最后内部审计部门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现场或非现场审计对上述各职能部门建设、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各职能部门将自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要明确定义出各指标的公式,并规定出取数口径。其次,资讯管理部门要做好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指标值进行定期计算。再次,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对每期计算的指标值进行分析,全面监控公司的运行情况。比如审计部门分析指标的异常情况,针对异常险种进行检查,提高审计的针对性;而精算部门则可以结合指标情况对各险种的赔付率情况进行监控,对公司的运行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控制保险风险。

(四)打造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师队伍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保险公司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师队伍的培养与壮大,以满足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现在社会上有不同的风险管理师资质认证机构,比如注册风险管理师、金融风险管理等,只不过通过认证的难度比较大。保险公司培养风险管理师,可以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初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等,还可以为企业设计适用性、针对性强的风险管理方案等。

参考文献

[1]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GlobalStudy,Pricewaterhouse Coopers,2008.

篇9

1、忽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我国保险模式是基于各个风险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之上,但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利率风险会诱发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会诱发融资风险等。风险的相互关联性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酿成可怕的后果。因此,这种只重视关键风险的单独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可行的。

2、忽视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相同的风险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结构其后果不尽相同。以人寿保险公司为例,公司一般会同时经营年金产品和死亡保险产品。这两种产品均面临着死亡率风险,按照传统模式毫无疑问要分别对这两种产品的死亡率风险进行管理。但这样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原因在于年金产品的死亡率风险与死亡保险产品的死亡率风险存在一种天然的对冲关系,即死亡率上升,年金产品盈利而死亡保险产品亏损;死亡率下降,年金产品亏损而死亡保险产品盈利。所以,人寿保险公司如对死亡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全面考察,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管理。

(二)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第一,保险企业实际运营中对财务指标比较重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第二,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衡量业绩的主要指标仍然是保险费收入,保险公司的决策和发展规划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

2、注重内生风险,忽视外生风险。第一,在展业过程中,片面强调保险业务增长量和保费收入规模,重保费、轻理赔,盲目承保。第二,保险决策和经营中目光短浅,不注重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四,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增加。

通过分析,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使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我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二、我国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策略选择

(一)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风险抑制是贯彻整体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程度和频率来减少损失期望的各种行为。现代保险企业的经营大致分为两部分: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保险业务即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准备基金,进行保险给付。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核保与理赔过程中,是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控制。保险企业投资业务是指将保险准备金投资出去,获取更高的收益,满足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保险准备金属于负债资产,显然不能将其运用到具有过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中去。保险企业内部以及监管当局要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严格监督,以防范潜在的巨大投资风险。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要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整体风险管理正是在成熟的风险控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内部风险抑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经营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投资”,即对保险企业的风险损失分布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保险企业的经营多元化主要是指险种的多元化,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保险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必须反映企业的内部结构,因此企业内部的险种设置成为构造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另外,保险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对企业中各个风险的损失分布、总风险的损失分布、各个风险之间以及单个风险与总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充分的估计,这实质上正是“信息投资”的主要内容。保险企业要实施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就应当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

(二)将风险融资作为整体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融资指的是用获取资金以支付或抵偿风险损失。风险融资通常有四种手段:一是自留;二是购买保险合同;三是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四是利用除上述手段以外的一种或多种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结合保险企业的实际,保险企业的风险融资主要是风险自留和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由于保险企业的经营目的为承担风险,获取收益,因此在风险融资策略中保险企业更侧重于风险自留,只有当风险潜在损失极大,使得企业无力承担时,才选择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即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

保险企业的风险自留策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如何确定保险企业的自留风险水平和选择何种自留方式。风险自留水平的确定,取决于保险企业自身的整体风险水平,即风险评估问题。自留方式的选择则取决于各个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具体安排。

保险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是在企业风险充分自留的基础上,处置余下的风险暴露部分的基本策略。保险企业的风险转移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的再保险;二是利用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三是利用保险市场连接型证券。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保险连接型证券可以将保险企业的负债风险以证券的形式转移到资本市场。

(三)建立健全我国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路径选择

篇10

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处于低水平的阶段,但还在稳步发展,国家对保险投资渠道的开放使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更加多样。但是我国初步开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论使保险资金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该风险不仅包括日常投资风险,还包括从国际市场传导来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由于保险资金自身负债性所特有的风险。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主要是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的负债,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如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将对保险公司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对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目前国际上关于保险资金的管理理论主要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现代组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较早,始于1800年,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拥有充足的各类准备金以应对负债,结转盈余保证金,且对利润的来源进行分类、度量和确认。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的理论。现资组合理论发展相对较晚,由Markowitz(1952)最早提出,该理论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通过均值-方差最优解选择最符合投资者偏好的投资组合,虽然是静态均衡的状态下,但是将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对如何选择最优资产组合进行了讨论。

我国学者对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我国寿险企业发展较早,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随着寿险的发展不断完善。关于现资组合理论的运用,王佩(2009)找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相关性。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理论日趋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与时俱进,不断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细化管理要求。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监管更加系统性、科学性;保险资金投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投资收益稳健增长。

总体而言,目前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接合实际情况,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保险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关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

二、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浅析

从国外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来看,传统的保险业务不能盈利或者盈利很小,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投资收益。但是,有投资就会有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管理是获取稳定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下文简述保险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情况。

(一)我国保险资金来源及特点。保险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负债及其他资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注册资本金与资本公积金、总准备金、各类准备金、其他资金。其中,各类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负债)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保费的收取和保险金给付的时间间隔,使其可用于投资。

基于保险资金的来源,其自身有如下特点:(1)具有负债性,由于各项准备金直接来源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的负债;(2)具有期限性,寿险合同大多是十年以上的长期合同,因此寿险公司的资金比较稳定,但也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偿还较大数额;而非寿险合同一般都是一年以内的短期合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3)追求收益性,因保险资金的负债性,保险投资需要一定的收益才能覆盖资金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保险资金运用主要的投资渠道为银行存款、股票、债权、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不动产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二)保险Y金投资风险。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基本指标也是核心指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体现在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在现有的正常的保险行业物质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方式下,必然存在的客观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固有风险又分为两种:可量化为最低资本的风险如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和难以量化为最低资本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控制风险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完善或无效,从而导致固有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控制带来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陈文辉副主席指出,保监会近年来的工作中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持续推进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改革,在放开前端的同时要管住后端。尤其近几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增速迅猛,其在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基于保险资金的负债性和保险公司对投资收益稳步提升的需求,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增长较快,与传统的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形成了多元化资产配置格局。在快速发展中,也应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尤其对保险资金的海外投资造成不确定性风险。

第一,自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总体保持低速增长。利率下行带来的风险对保险行业带来了现实挑战。我国保险公司面临对保险资金的运用中如何保持资产负债的优化配置的难题,尤其寿险公司资金的长期性使其被动承担高成本负债。

第二,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新增以及大量资产到期,使得保险资金急需寻求再投资资产。低利率带来的“资产荒”难以满足保险资金的历史高成本,倒逼保险机构提升风险偏好,由投资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等转向股权投资、另外投资等高风险资产。

第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我国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率不高,尤其是中长期投资中问题明显。部分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寿险资金应配资中长期投资,如期限较长的银行存款、房地产投资、长期国债等,而财产保险资金应适当配资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同业拆借、股票、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等流动性强的品种。近年来,债券打破刚性兑付,违约多发,保险资金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保险资金高比例配资信用类资产,使得投资风险敞口增加。

第四,保险公司自身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缺乏自律,尽管在监管的指导和压力下,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保险公司在应对监管和市场的变化中,急于求成,激进经营,短债长投。常常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投资多样化需求,因而不能有效把控保险投资风险。

四、保险投资风险管理对策

在分析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后,本章主要从机构、监管两个角度对我国的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一)保险行业整体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保险公司应健全公司治理和资金运用内部控制,不断改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利用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识别、监控与管理。资金运用部门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整体把控风险,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按照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法规,制定公司内部投资制度、明确投资范围、限制条款等,保持风险及投资收益的动态平衡。投资人员综合考虑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根据偿付能力风险的指引,结合投资组合理论,合理配置各项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的优化和收益。

发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督促作用,提高保险行业自律水平,使保险资金运用服务主业,最大化的维护投保人的权益。首先,保险资金投资以安全为主,投资符合要求的银行存款类产品,适当选择短期理财类业务;其次,保险资金收益以稳定性为主,投资结构简单现金流稳定的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产品,适当配置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产品;最后,保险资金可选择股权投资提高收益,但不应偏离主业,坚持保险姓保的原则。

(二)加强监管力度和深化市场化改革。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开放,我国保险市场风起云涌,成为资本市场的弄潮儿,这对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创新为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主要包括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保U资金运用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和行业平台建设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活跃了保险市场,也难免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金融创新与监管是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监督保险公司加强学习以“偿二代”为标准的更加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提高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分为三个级别,分别采取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P77-91

[2]王佩.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P16-18

篇11

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国际性大型企业,其特点是除在公司母国进行生产和经营外,还在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建设生产装置和经营设施,从事范围广泛的业务活动。目前跨国公司在其母国之外的业务活动占其业务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和地域不断拓展,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技术、人文及自然等方面的变数越来越多。众多变数将会给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总体来说,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政治风险,第二类为金融风险。

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在事前准确预测和事后正确处理,将会给跨国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时将造成公司的破产和倒闭,其后果难以估量。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在公司的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附设保险人及其发展

附设保险人(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也称为自保公司,专属保险公司,是隶属于本身并不从事保险业务的一家公司或一家集团公司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其主要任务是为母公司提供保险业务服务。其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公司本身能以有效的方式承受的高发性风险提供自保基金,二是为某些在传统保险市场上无法投保的发生率低但危害性大的风险进行融资。

附设保险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50年代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到了1997年,仅美国就有了2000多家此类公司,其中多数设在大西洋中靠近美国的百慕大群岛上。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随着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日本的海运,商社开始设立自保公司。目前,全世界约有4000家附设保险人,保费收入约为210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保险市场份额的6%。

附设保险人的产生和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业务经营。由于世界各国的地理条件,气象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国民特点的不同以至于各国的危险也不同。企业的国际化使这些企业必须从全球化的观点来管理保险。此外,保险的国际化和金融经营的国际化也为附设保险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附设保险人对跨国公司的重要作用

附设保险人对跨国公司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附设保险人能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在全球范围内为母公司设计统一的保险方案。跨国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如果所有的险种完全在业务和资产发生的购买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别国的承保条件,费率水平,货币使用的限制等方面往往不能使母公司满意。或者是母公司需要承保的风险得不到当地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障。而自己附设的保险公司便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从全球化的观点来管理跨国公司的保险,并可以接受一般保险市场无法承受的危险。

附设保险人能为母公司降低保险成本。附设保险人可以节省大部分的附加保费,如招揽业务的佣金及费用,管理费用等。同时因为再保险人更愿意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而不是被保险人,附设保险人使得再保险的安排更为有利,安排再保险的费用也相应的减少。

附设保险人可以帮助母公司增加盈利,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一方面,公司自己办保险,不仅可以利用保费收入到保险金支出的时间差进行投资,从而获得投资利润,而且风险管理搞得好的企业集团还可以不受其他企业风险状况的牵连,达到减少保险支出的目的;另一方面,附设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经营外来业务而获利。此外,附设保险人还享有免税的待遇。

当然附设保险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危险单位有限,大数法则难以发挥作用,消化风险的能力有限。单个公司的财力基础毕竟薄弱,若发生巨灾损失,会给母公司的发展带来难以预计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已经和正在跨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和经营,如中石油、中石化及海尔等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国外业务量占其总业务量的比例尚小,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但其国外业务同样面临着同跨国公司一样的风险。因此,附设保险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