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其不仅有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和延性好,也具有剪力墙结构的大刚度和高承载力的特点。框架结构的侧向位移为剪切型,其层间的相对位移下大而上小,而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则为弯曲型,它的层间相对位移则为下小而上大。并通过楼层梁板将两者连在一起,从而使得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受力,一同进行工作。所以,在结构的底部框架的侧移变小,那么在结构上部剪力墙的侧移就变小,其侧移的曲线包含了2种结构的特点,是弯剪型。
2、框架-核心筒体结构
核心筒是通过利用电梯井和楼梯间以及管道井等的墙体,来围成一个封闭的实腹筒体,且框架部分是以核心筒作为中心来向外进行布置,其外框架的柱间距可达到9- 10m,因此,其有空间大而灵活,立面可选性较强以及采光好等优点,是商务建筑和高层公共建筑的理想选择。其封闭的实腹筒体整体性,让其具有非常优异的抗弯与抗扭刚度,可建造的高度达40-50层。且当设有伸臂时,其外框架的抗倾覆矩就会得到增大,从而使其结构的抗侧刚度得以增大,从而减少结构的侧移,这样其建造的高度则可达60-100层。
二、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1、重点突出水平荷载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荷载设计,而荷载设计又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水平与竖向荷载。因为超限高层建筑高度基本上都可以确定,因此竖向荷载通常都是确定数值,设计者只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但是水平荷载则不同,结构特性发生变化,数值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水平荷载计算更为复杂,设计人员需要多加留意。
2、重点关注轴向变形问题
超限高层建筑因此高度要高于一般的高层建筑这,因此竖向荷载自然也高于普通高层建筑,柱轴向变形能力也更大,如果不加以考虑,可能连续梁弯矩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负弯矩值就会相应的降低,相对的跨中正弯矩也变大。不仅如此,预制构件下料长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能依照原本设计来进行计算。若轴向变形突然出现,设计人员并未加以注意,构件剪力依然依照原有的情况进行计算,很有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
3、对子侧移进行重点控制
超限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高度越高,结构在水平与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侧移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侧移非常大已经超出建筑结构承载能力,超限高层建筑就会因此发生安全问题。因此侧移数值控制异常重要。
4、结构延性是重点设计内容
超限高层建筑垂直高度非常高,因此其对结构的柔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设计者要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必须满足延性要求,如若出现地震,结构会保持着塑性变形状态,以此防止坍塌事故的出现。正是因为如此,结构延性成为重点设计内容。
三、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地基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层建筑地基设计非常简单,经验丰富的设计者只要按照基础设计资料进行设计即可,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超限高层建筑却不能如此随便,因为高度非常高,地基承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进行地基设计之前,施工单位必须预先进行地质勘探,设计人员依据勘探数据报告来设计,以此保证地基承载能力达到超限高层建筑要求。总之,实际设计期间,设计者必须以勘探结构为依据,考虑众多因素,完成基础结构设计工作。
2、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该是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为了提升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设计人员尽量不要应用框架体系,可以选择应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也可以选择应用筒体结构体系。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实际情况加以了解,根据超限高层建筑的刚度和抗震需求来进行结构体系设计,这样不容易出现设计返工的问题。
3、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从钢筋混凝土的现浇楼板的各种受力体系分析,不管是按哪种设计中对其受力状态的考虑,都是局限于楼板平面上应力的变化以及板平面受剪的变形。即使对板端的嵌固端节点所产生的弯矩进行考虑,也仅仅是对板平面的弯曲或者屈曲所产生的应力进行了考虑。而在对楼板的受力体系进行分析时,对于现浇结构的构件间的在三维空间之中怎样进行内力分配和协调变形,则根本没有进行考虑。
②在进行楼板钢筋的配置设计时,部分的设计者只是按照单向板来进行计算,只是以分离式的负弯矩钢筋来作为支座处的支撑,这种设计方法所计算出来的受力情况和实际的受力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出入,所以导致混凝土楼面的抗拉能力分布不均,很容易导致局部裂缝的产生,同时由于对于构造配盘及放射筋等重视度不够,所以一些薄弱环节没有加强筋的配置,为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4、连续梁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言
随着“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的理念引入,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青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对日照、采光、通风都有了强制性的规范。因此,这就对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空间的营造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住宅小区内的绿化基础,优化社区整体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一个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的场所。景观设计空间营造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绿色生态的概念,也有利于实现住宅区整体质量和舒适度。
1 植物配置空间营造绿色背景
整个住宅小区的楼前楼后的环境,应该给人提供一个绿色环境。我们可以分开细化的点,线,面不同植物配置技术实现整体空间的处理,通过不同尺寸的大小空间,植物组合划分,塑造不同的空间,使得整个小区形成“以绿为主”的绿化风格,使人感到充满绿色的空间环境带来的清爽舒适。
(1)块状。利用密林、草坪构成园林植物景观中虚实强烈对比的空间形态,形成草坪宽可“走马”,密林密不“容针”的不同环境效果,不同景观特色,开展不同活动的开敞和封闭的植物空间。
(2)线状。主要是乔木作线状种植,包括主道路、停车场两侧采用的规则的直线、折线的线状景观;宅间园路、小径采用的曲线和自然错落的线状景观;而自然苏摺羊落布置主要考虑与道路湖岸的有机结合,不等距、不队列、疏密有致,往往与造景和组织透视线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起伏错落的天际线和平面曲折的变化效果,最终达到理想的线状景观空间效果。
(3)散点。包括孤立树,及孤植,单棵种植树态优美,色彩鲜明,形体高大,使用寿命长,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如龙爪柳、山桃、五角枫、黄金树等,常布置与大彰平或林中空地的空间节点上。
根据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小区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要块状、线状、散点、水体、绿篱、花坛等统筹安排,利用植物类型的不同,创造出四时烂漫、景观各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空间。
2 硬质休闲空间
住宅小区硬质场所空间能为其业主提供一个缓解疲劳、贴近生活关系、观赏休闲的重要场所。休闲空间是小区居民共同活动、共同休闲的公共空间,一般设有铺装广场、花池绿地、游园步道、水系、假山、小品、座凳、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娱乐设施等。这些设备设施需通过合理的设计空间布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文化的体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此类休闲空间设计之前,了解当地区域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很重要。住宅小区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小区整体的景观设计文化理念入手,把握该区域传统积淀和人文情怀,从文化体现设计空间表现。
(2)区域功能合理化: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其次,硬质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整体布局设计,还要进行立体空间延伸思考。让人感受这种结合在设计小环境中所带来的舒适性。休闲空间的分区主要可以分为铺装广场活动区、会所管理区、水系区、园路休闲漫步区、小品雕塑区、儿童活动区、健身娱乐区等等。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这一分区整体功能性的分区,在布局设计和细部处理,各个分区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健身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广场区相互之间仅仅是功能上的划分,实际上空间上是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的,以共同构成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理想的小环境。
硬质休闲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人性化的,让人使用和享受的。通过居民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及人群的喜好和区域气候不同等作为首要的设计基本原则。
3 过渡空间应用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造成的,一个大空间,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联通,就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渗透,这个道理与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理论十分相似,同时也说明我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传统特色和地狱性的建筑和景观空间。
某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外立面色彩、花池、绿篱、垂直绿化、遮阳设施、休闲园路、小型水体景观和雕塑小品等表现手法重点处理和建筑单体和周边景观过渡空间区域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有序,小区整体空间各元素表现不突兀、不刺眼。特别是各楼栋单元门入口、残疾人坡道、栏杆区域,通过立体花池、灌木绿篱、攀缘植物的应用,在利用平面布局的合理布置,使单元门入口与残疾人坡道栏市毛进行分隔、围合,成功的将原来造型复杂、设施集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部位合理巧妙的与周边景观环境的融合。
住宅小区往往受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采光等等各类规范的限制,使之建筑布局复杂,各类空间关系不利于大型景观空间的营造,合理的解决建筑与周边过渡空间的景观处理,是该小区景观规划设计形成整体协调景观空间的关键。
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当是重视功能,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合理分析原有规划的空间结构特点,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做出理性设计。景观设计以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光影构成等原理和方法表清达意,将植物空间景观、硬质休闲空间景观及与各建筑单体或功能场所的过渡空间景观相互融合,实施绷匕、造景,塑性,达到各类景观空间相互渗透融合,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具有实际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居住环境。
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和墓地、坟地治理工程八项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青山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工程,是辽宁省全面振兴的基础,是提升外来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是最基本的民生乃至民心的重要工程,是造福子孙万代,改写辽宁历史的工程,也是我们这代人最基本的责任。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环境,扩大开放,实现辽宁“十二五”生态环境大幅度修复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青山工程的现阶段成果
(一)植树造林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今年来,由于坚决贯彻执行青山工程的建设实施,辽宁大规模造林绿化、沿海经济带绿化和辽西北边界体系防护林的体系建造等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大片青山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继承森林资源的清查报告显示,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大幅度的增长,有林地的面积由1975年的342.3万公顷,增长到56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有原来的26.4%,提高到38.2%;活立木蓄积由8172.7万立方米提高到28499.2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实施的公益林、天然林的补偿使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同时,在辽宁省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并由各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偿资金,开启了资费天然林保护工程。仅“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就累计达到12.5亿元,补偿面积达到386.1万公顷。据每年公益林监测数据显示,实施通过公益林及天然林实施保护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积300多万立方米。
[Abstract]Anaphylactoid reaction (AR) is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 of injection formul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drawbacks in available methods for AR detection A novel in vitro detection method for AR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fluorescent labeling and high content screen (HCS) system in present study With the use of RBL2H3 cells degranulation model, positive cell count was determined with specific cellular membrane fluorescent dye FM464 labeling vesicle recycle, and total cells count was determined with specific nucleus fluorescent dye Hochest 3334, and then the ratio of cells degranulation after drug stimulation was calculat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HCS method, positive drug Compound 48/80 was first used to confirm the consistence of HCS method with the traditional βhexosaminidase release test and the Evans blue staining ears test in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high consistence between HCS method and traditional testing methods, and the HCS method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the other two tests Then 30 samples of Danhong injection (DHI) with clinical allergy symptoms further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HCS method The HCS results showed high consistence with the clinical report, and the HCS method had the advantage in reducing the interference by drug color Therefore, this HCS method is reliable, sensitive, simple and highthroughput method in detection of AR, applicable for the AR evaluation of injection formulations, and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safet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anaphylactoid reaction; injection; high content system; cell degranul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024
类过敏反应是药物注射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注射剂因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性增高[1],据报道临床类过敏反应占超敏反应的77%[2],反映了类过敏反应发生的广泛性;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过敏性休克中有3/4属于类过敏反应[3],反映了类过敏反应发生的严重性;因此,预测药物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非常必要。
类过敏反应是机体首次接触类过敏原就会诱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引起过敏症状,有别于过敏反应需经致敏阶段和IgE抗体介导,但两者在细胞脱颗粒引起过敏症状方面相同,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道中常将两者混淆[46]。目前由于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45],现有检测方法借鉴了过敏反应检测,包括在体和体外检测2类。在体检测方法采用动物直接给药,通过观测过敏症状、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评价血管通透性等方式判断类过敏反应发生[1,45,7],优点在于接近临床反应状况,是目前预测药物类过敏反应的常用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动物用量大、症状评价主观性强、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药物反应差别大、费用高昂等。体外检测方法采用药物直接刺激细胞,通过检测释放的过敏介质、观测细胞脱颗粒形态改变、监测细胞脱颗粒过程等方式判断细胞脱颗粒的发生[78]。过敏介质测定多采用比色法,药物颜色对比色法测定干扰大,由于中药注射液多数具有颜色,因而限制了其应用;采用中性红、甲苯胺蓝和阿利新蓝等染料染色计算细胞脱颗粒率,由于染料特异性低导致检测结果准确率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脱颗粒细胞形态改变虽然准确率高,但实验成本高、操作复杂且不能动态观察,适用于研究机制但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采用标记囊泡特异蛋白方法,如Annexin V[9]或CD63[10],特异性高但实验程序操作复杂,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因此,有必要发展简单、快速、灵敏且特异的类过敏反应高通量监测方法来预测药物安全性。
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 HCS)系统是基于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的自动化平台,能够在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条件下检测药物对细胞多种功能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高内涵平台建立类过敏反应检测方法;细胞脱颗粒是类过敏反应的核心环节,包括囊泡转运、定向、锚定、融合和回收等步骤[11],本研究采用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应用膜特异荧光染料FM464标记细胞脱颗粒囊泡回收,在HCS系统检测药物注射剂所导致细胞内荧光强度增加来反映细胞脱颗粒状况,通过细胞核荧光染料Hochest 33342标记细胞核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脱颗粒率来预测类过敏反应发生,从而建立一种预测注射剂类过敏发生的HCS检测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与仪器
大鼠嗜碱粒性白血病细胞(RBL2H3)(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Cat No TCR 7);MEM酚红(Lot No1645771)/无酚红 (Lot No 1663883)培养基,胎牛血清(Lot No1205330)(Gibco公司);荧光染料FM 464(Lot No 1614994, Invitrogen公司);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 (Lot No #4082,Cell Singaling Technology公司);Compound 48/80(Lot No 014M4062V),β氨基己糖(Lot No SLBL1919V) (Sigma公司);伊文思蓝(Lot No 619C047,北京索莱宝公司);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高内涵Operetta及Harmony分析软件(PerkinElmer公司);Flex Station 3 多功能酶标仪器(Molecular Devices 公司);48/96孔透明微孔板及96孔黑色微孔板(Corning公司)。
12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
RBL2H3细胞,在37 ℃,5% CO2条件下用MEM完全培养基(89%MEM培养基,10%胎牛血清,1%双抗)培养,当细胞生长汇合度达到80%时按照1∶5进行传代,约3 d传代一次。
ICR小鼠,SPF级,,体重20~22 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许可证号SCXK(军)20120004,饲养温度(25±2)℃,相对湿度40%~60%。本实验操作经由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TJABJY2012001)。
13建立类过敏反应HCS检测
为了建立类过敏反应的HCS检测方法,采用Compound 48/80作为工具药优化高内涵检测条件。
131优化荧光染料FM464染色浓度和染色时间RBL2H3细胞接种于96孔黑色微孔板中培养24 h,为了优化染色浓度,考察FM464在10,20,40,50 mg・L-1染色效果;为了优化染色时间,FM464与细胞共孵育时间在15,30,45,60 min时进行HCS检测。FM464激发波长520~550 nm,发射波长650~760 nm,在高内涵Operetta系统获得图像信息,采用Harmony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实验每次3个复孔,通过3次重复实验(n=9)确定,细胞实验设计除特殊强调外均与此相同。
132优化Compound 48/80的 HCS检测浓度为了优化Compound 48/80刺激细胞脱颗粒浓度,设立对照组、Compound 48/80终浓度100,150,200,500 mg・L-1组,在37 ℃与细胞共孵育30 min进行HCS检测。采用FM464特异染色囊泡膜回收来确定阳性细胞数,采用 Hoechst 33342特异染色细胞核确定细胞总数,Hoechst 33342 激发波长360~400 nm, 发射波长410~480 nm,经HCS系统检测后计算细胞脱颗粒率。
为了计算细胞脱颗粒率,首先根据文献结果[13]确定了对照组RBL2H3细胞基础细胞脱颗粒率
14类过敏反应HCS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考察
为了考察类过敏反应HC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以Compound 48/80为工具药,与传统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测定方法和整体动物耳廓蓝染方法进行比较。
141采用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测定方法考察HC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RBL2H3细胞5×104个/孔接种于48孔透明微孔板中培养24 h,为了测定Compound 48/80刺激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ompound 48/80 100,200,300,500 mg・L-1组及01% Ttition X100全酶组,与细胞共孵育30 min后收集细胞培育液,放入预冷Eppendorf管,在4 ℃,2 000 r・min-1条件下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贮存在-20 ℃备用。
为了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取96孔透明微孔板,每孔加入上清液50 μL,1 mmol・L-1 β氨基己糖苷50 μL,在37 ℃孵育15 h,最后加入01 mol・L-1 Na2CO3/NaHCO3缓冲液终止酶促反应,采用多功能酶标仪Flex Station 3 测定波长405 nm处吸光度(A),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率[12]。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实验组-A调零孔)/(A总酶组-A调零孔)× 100%。
142采用整体动物耳廓蓝染方法考察HCS检测方法可靠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动物(n=5),对照组为5%葡萄糖溶液、Compound 48/80 包括100,200,300,400 mg・kg-1组,尾静脉注射给药,注射体积按20 mL・kg-1计算,受试药物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以保证给药体积相同,所有动物均给予04%伊文思蓝(EB),给药30 min后观察小鼠耳廓蓝染情况,蓝斑面积/耳廓面积≥1/8 视为出现蓝染现象,计算以下指标:反应率=耳廓蓝染动物数/组内动物总数×100%,耳蓝染率=蓝染耳数/总耳数×100%。
为了进一步量化EB渗出量,采用光吸收法测定鼠耳EB含量。ICR小鼠给药30 min后脱颈椎处死,沿耳根剪下双耳,剪碎用1 mL丙酮生理盐水(7∶3)混合液浸泡过夜,超声萃取1 h后,3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于610 nm处测定光吸收度(A),根据制定的EB标准曲线计算小鼠双耳EB渗出量。
15采用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样品考察HCS方法的可靠性
为了考察HCS方法在中药注射液类过敏反应检测方面的应用,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了临床报告过敏症状的丹红注射液(Danhong injiection,DHI)样品30批次进行HCS检测,实验设空白组、阳性药Compound 40/80 150 mg・L-1、DHI原液稀释10×,50×,100×,500×,750×,1 000×组,在37 ℃孵育30 min进行HCS检测。
16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事后比较采用Dunnett′s 检验,各组均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均采用±s表示。
2结果
21建立类过敏反应HCS检测方法
为了优化FM464染色浓度,在FM464激发和发射波长条件下,空白对照组不显示荧光,不同浓度FM464染色效果显示,10 mg・L-1染料对膜染色较浅,20~40 mg・L-1染料染色细胞轮廓清晰,50 mg・L-1染料导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且胞内有染料累积,影响药物评价效果(图1),因此选择20 mg・L-1作为染色最佳浓度。为了优化HCS检测时间,在FM464与细胞共孵育15,30,45,60 min分别进行扫描,发现在60 min内荧光不淬灭,细胞膜轮廓清晰(图2),本实验选择30 min作为HCS检测时间。
采用Compound 48/80诱发细胞脱颗粒证实,在100~500 mg・L-1胞内荧光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图3),选择150~200 mg・L-1作为应用HCS进行类过敏反应检测时的阳性药浓度。
22类过敏反应HCS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一致性考察
221采用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测定方法验证了HC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采用Compound 48/80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通过测定细胞外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计算其释放率,结果显示Compound 48/80在100~500 mg・L-1呈现剂量依赖增加(图4),在200 mg・L-1开始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500 mg・L-1时,释放率达到17%,因此,从过敏介质释放角度验证了HCS方法的可靠性。
222采用整体动物耳廓蓝染方法验证了HC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小鼠尾静脉注射Compound 48/80后观察鼠耳廓蓝染现象,结果表明5%葡萄糖组未发现鼠耳蓝染现象,反应率在100 mg・kg-1高于耳蓝染率,在200 mg・kg-1及以上剂量情况下两者一致,给药剂量达到300 mg・kg-1后反应率和耳蓝染率均达到100%(表1)。
为了量化小鼠耳廓EB渗出量,光吸收法测定结果显示,随Compound 48/80剂量增高,EB渗出量相应增高(图5),在300,400 mg・kg-1时,与葡萄糖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相比较而言,观察反应率/耳蓝染率较EB渗出量敏感。总体而言,从整体动物耳廓蓝染模型角度验证了HCS方法的可靠性。
23采用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样品验证了HCS方法的可靠性
231考察DHI自身颜色对HCS检测方法的影响由于DHI为红棕色透明液体,首先考察了DHI在荧光染料FM464和Hoechst 33342检测条件下对荧光检测信号影响,发现DHI稀释10~1 000倍能够降低FM464荧光强度(图6),但不影响Hoechst 33342识别细胞核进行细胞计数,因此在定量计算DHI引起的细胞脱颗粒率时,DHI自身颜色对FM464荧光强度影响必须加以考虑。
232DHI诱发RBL2H3细胞脱颗粒计算方法的确定由于DHI能够降低FM464荧光强度,本研究基于4批正常DHI样品在不同浓度下与FM464相互作用数据,初步确定了DHI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对FM464荧光强度降低系数(表2),根据下述公式计算DHI在不同稀释倍数下确定脱颗粒阳性细胞荧光强度标准,用于分析相应浓度下DHI类过敏样品细胞脱颗粒率。Flu标准=Flu对照组×A丹红降低FM464荧光强度系数。
23330批次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样品HCS检测30批次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样品在10~1 000倍稀释范围进行检测(n=9),其中典型样本(15号样品)HCS检测细胞脱颗粒图(图7)和细胞脱颗粒率结果(图8)。根据细胞脱颗粒率判定30批次DHI样品阳性率(表3),此结果提示临床报告过敏症状的DHI样品,通过HCS检测方法检出了高于86%的阳性率。
方法与类过敏反应发生情况更接近,因此,本研究建立的HCS检测方法首先适用于特定类过敏反应检测;如果用于过敏反应检测,需先采用过敏原致敏动物,收集相同致敏动物血清用于培养RBL2H3细胞,当再次给与过敏原刺激细胞时血清抗体会介导细胞脱颗粒反应。
方法学验证结果提示HCS检测方法与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测定方法结论一致,验证了HCS方法的可靠性,鉴于两者均属于体外检测方法,在灵敏度方面HCS方法更灵敏,如Compound 48/80 100 mg・L-1 HCS方法检测细胞脱颗粒率>40%,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图4),在500 mg・L-1时,HCS方法检测结果细胞脱颗粒率可达到>90%;但在Compound 48/80 100 mg・L-1 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只有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图5),在500 mg・L-1时只达到17%。这种现象可以从理论上得到解释,细胞脱颗粒可同时释放多种过敏介质,包括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类胰蛋白酶等,因各种过敏介质本身释放量不同,加之测定方法灵敏度不同,导致检测单一过敏介质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有其局限性;与之相对应,所有细胞脱颗粒过程均存在囊泡回收现象,采用膜特异荧光染料标记囊泡回收现象,从理论上较检测单一过敏介质释放率灵敏度要高。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过敏介质释放评价类过敏反应常需要同时测定数种过敏介质,增加了工作量和试验成本;相比而言,囊泡回收是囊泡释放之后的关键步骤,采用特异细胞膜染色法较之中性红和甲苯胺蓝等染料的特异性强,因而可靠性和准确性更高。HCS检测方法与动物耳廓蓝染方法结论一致,证实了HCS方法的可靠性,由于两者剂量单位不同,无法比较两者间灵敏度高低,但显然基于细胞水平的HCS检测方法比动物耳廓蓝染方法在动物使用、操作便捷和高通量筛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0批次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 样品HCS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符合率在866%,考虑到临床报告过敏症状样品的实际情况较复杂,其中可能包括了类过敏、过敏反应或药物毒性反应等情况,本实验结果属于与临床观察符合度较高水平。
测试样品自身颜色是比色法测定的重要干扰因素,实验结果提示HCS方法抗干扰能力强于比色法。过敏介质测定多用比色法,包括组胺Elisa检测法、β氨基己糖苷酶和类胰蛋白酶检测法等,由于中药注射液多数具有颜色,会对试验结果存在严重干扰,本研究在测定临床报道过敏症状DHI样品对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影响时,确证了DHI自身颜色,尤其在稀释倍数低时对测试结果存在严重干扰,因此比色法在这种情况下的应用受到限制。HCS检测方法同样受到测试样品自身颜色干扰,在DHI样品测试中,本研究采用考察正常DHI样品对FM464荧光强度影响,计算出不同稀释倍数DHI降低FM464荧光强度转换系数,用于确定同等条件下脱颗粒细胞计数标准,从而获得类过敏反应样本在同样稀释倍数下的脱颗粒阳性细胞数,基于DHI初步实验结果提示荧光检测法比光谱吸收比色法在对抗测试样品自身颜色干扰能力强,提示HCS检测方法适用范围可能较比色法更广泛,同时考虑到中药注射液化学成分复杂,需要结合具体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
总之,Compound 48/80结果显示HCS方法结论与传统过敏介质检测方法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整体动物耳廓蓝染反应结论高度一致,证明高内涵检测方法可靠;基于30批次临床报告过敏症状DHI样品检测结果证实HCS方法与临床观察结果高度一致,表明HCS方法能够用于预测药物临床类过敏反应。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高通量检测药物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高内涵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佳,黄芝瑛. 注射用辅料类过敏反应的非临床评价方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0, 33(1):9.
[2]Szeheni J. Complement activationrelated pseudoallergy: a new class of druginduced acute immune toxicity [J]. Toxicology, 2005, 216:106.
[3]张美玉, 李贻奎, 张嘉, 等. 鱼腥草注射液过敏及类过敏实验研究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9, 29(8): 610.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学、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S]. GPT51. 2005.
[5]梁爱华,李春英,易艳,等. 药物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I)――小鼠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的建立和验证[J]. 中国中药杂志,2012,7(13):1865.
[6]梁爱华,赵雍,李春英,等. 药物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Ⅱ)――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871.
[7]李黎明,金若敏,李小月.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实验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1):187.
[8]郑晓亮,李钦,赵吟,等. 清开灵注射液诱导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致类过敏反应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1):2904.
[9]郭薇,陈玉川,刘水平,等. 一种定量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新方法[J]. 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1):39.
一、工程概况
杭州市某地下车库工程位于新业路、钱江路、富春路、解放东路围合区域,为两层地下车库,地下二层地面标高为-14.3m,建筑面积为29637m2,围护设计由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靠近解放东路与钱江路一侧采用钻孔咬合桩作为围护结构。桩径为1000mm,相邻两桩咬合量为250mm,钢筋桩(B桩)有效桩长为24.45m,素桩 (A桩)有效桩长为19.45m,共有527根桩。
二、施工工艺
钻孔咬合桩是采用CG型全套管钻机钻孔施工,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钻孔咬合桩有支护、承重和止水三重功能。钻孔咬合桩施工第一步是在桩顶上部制作混凝土导墙,目的是为了提高钻孔咬合桩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提高就位效率。导墙设计为每侧宽50cm,厚30cm,强度等级为C20钢筋混凝土。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根钢筋混凝土桩(B桩)和一根素混凝土桩(A桩)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A桩,后施工B桩,在A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B桩的施工。A桩采用超缓凝混凝土,B桩采用全套管钻机,切割掉相邻A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从而实现咬合(如图1所示)。
1、单桩施工工艺
B型(配筋)单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平整场地测放桩位施工混凝土导墙套管钻机就位对中吊装安放第一节套管测控垂直度压入第一节套管校对垂直度抓斗取土,跟管钻进测量孔深清除虚土,检查孔底B桩吊放钢筋笼放入混凝土灌注导管灌注混凝土逐次拔套测定混凝土面桩机移位。
(注:A型桩与B型桩相比,只是少了钢筋笼安放环节,其余基本相同。)
(1)钻机就位
精确测定桩中心位置,作为钻机定位的控制点。
(2)取土成孔
在桩机就位后,吊装第1节管在桩机钳口中,找正桩管垂直度后,磨桩下压桩管,压入深度约为1.5~2.5m。用抓斗从套管内取土,一边抓土、一边继续下压套管,始终保持套管底口超前于开挖面的深度不小于2.5m。第1节套管全部压入土中后(地面以上要留1.2~1.5m,以便于接管),检测垂直度,如不合格则进行纠偏调整,合格则安装第2节套管,继续下压取土,直至达到设计孔底高程。
(3)钢筋笼制作与吊放
钢筋笼制作要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要求,钢筋制作加工要符合图纸尺寸要求,笼体完整牢固。为使钢筋笼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不产生变形,每隔2m用Φ20mm钢筋设置一道加强箍。
(4)混凝土灌注
A、B桩混凝土质量要求如表1所示。
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为Φ250mm的法兰式钢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宜保持在2~6m之间,最小埋入深度不得小于1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或埋入过深,一次拔出高度不得超过4m。
混凝土灌注中应防止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底端1~2m后,可适当提升导管。导管提升要平稳,避免出料冲击过大或钩带钢筋笼。
对于A桩,每车混凝土均取1组试件,监测其缓凝时间及坍落度情况,直至该桩两侧的B桩全部完成为止。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5)拔管成桩
边灌注混凝土边拔管,始终保持套管底低于混凝土面不小于2m。
2、排桩施工工艺
施工原则是先施工A桩,后施工B桩,其施工流程为A1A2B1A3B2A4B3……,如图2所示。
在施工中根据施工进度要求,一般采用两台桩机相背施工,这样可以解决最终的冷接头问题。但有时可能采用多台钻机分段施工,存在施工段的冷接头问题,必须进行接头处理。处理方法为在施工段与段的端头设置1个砂桩(成孔后用砂灌满),待后施工段到此接头时抽出砂子,灌上混凝土即可,如图3所示。
三、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
1、孔口定位误差的控制
在钻孔咬合桩桩顶以上设置钢筋混凝土导墙,导墙上设置定位孔,其直径宜比桩径大20~40mm。钻机就位后,将第1节套管插入定位孔并检查调整,使套管周围与定位孔之间的空隙保持均匀。
2、桩的垂直度的控制
根据设计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按照不大于5‰控制。
1)套管的顺直度检查和校正
钻孔咬合桩施工前,在平整地面上进行套管顺直度的检查和校正。首先检查和校正单节套管的顺直度,然后将按照桩长配置的套管全部连接起来,套管顺直度偏差控制在1‰~2‰。检测方法为:在地面上测放出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将套管置于两条直线之间,然后用线锥和直尺进行检测。
2)成孔过程中桩的垂直度监测和检查
地面监测:在地面选择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采用经纬仪或线坠监测地面以上部分套管的垂直度,发现偏差随时纠正。这项检测在每根桩的成孔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进行,不能中断。
孔内检查:每节套管压完后,安装下一节套管之前,都要停下来用“测环”或“线坠”进行孔内垂直度检查。不合格时应进行纠偏,直至合格才能进行下一节套管施工。
3)纠偏
成孔过程中如发现垂直度偏差过大,必须及时进行纠偏调整,常用的纠偏方法有以下3种。
① 利用钻机油缸进行纠偏:如果偏差不大或套管入土不深(5m以下),可直接利用钻机的两个顶升油缸和两个推拉油缸调节套管的垂直度,即可达到纠偏的目的。
②A桩纠偏:如果A桩在入土5m以下发生较大偏移,可先利用钻机油缸直接纠偏。如达不到要求,可向套管内填砂或黏土,一边填土一边拔起套管,直至将套管提升到上一次检查合格的地方;然后调直套管,检查其垂直度,合格后再重新下压。
③B桩纠偏:B桩的纠偏方法与A桩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是不能向套管内填土,而应填入与A桩相同的混凝土。否则有可能在桩间留下土夹层,影响排桩的防水效果。
3、超缓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A桩混凝土缓凝时间应根据单桩成桩时间来确定,单桩成桩时间与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桩长、桩径和钻机能力等因素相关。根据咬合桩施工工艺,A桩初凝时间为
T=3t+k
式中t―――单桩成桩时间,一般取12h;
k―――预留时间,取24h。
一般控制A桩初凝时间为60h,在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确定混凝土相关参数后,委托混凝土供应商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和生产。由于钻孔咬合桩施工工艺的特殊性,要求超缓凝混凝土的缓凝期必须稳定,不能波动,否则将有可能给工程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要求混凝土供应商设置专用生产线来生产超缓凝混凝土,其所用的设备、人员、原材料都相对固定,以减少出错的机会,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四、常见工程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管涌”处理
“管涌”是指在B桩成孔过程中,由于A桩混凝土未凝固,还处于流动状态,A桩混凝土有可能从A、B桩相交处涌入B桩孔内。克服“管涌”有以下几个方法:
①A桩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相对小一些,不宜超过18cm,以便于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
②套管底口应始终保持超前于开挖面一定距离,以便于造成一段“瓶颈”,阻止混凝土的流动;如果钻机能力许可,这个距离越大越好,但至少不应小于2.5m。
③必要时(如遇地下障碍物套管底无法超前时)可向套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通过水压力来平衡A桩混凝土的压力,阻止“管涌”的发生。
④A桩成孔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相邻两侧B桩混凝土顶面,如发现A桩混凝土下陷,应立即停止B桩施工,并一边将套管尽量下压,一边向B桩内填土或注水,直到完全止住“管涌”。
2、钢筋笼上浮处理
由于套管内壁与钢筋笼外缘之间的空隙较小,在上拔套管的时候,钢筋笼有可能被套管带着一起上浮。预防措施主要有:
①B桩混凝土的骨料粒径应小一些,不宜大于20mm。
②在钢筋笼底部焊上一块比钢筋笼直径略小的薄钢板以增加其抗浮能力。
③必须安装钢筋笼导正器。
④混凝土灌注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
3、钻进入岩的处理
套打钻孔咬合桩仅适用于软土地质。如施工中遇到局部小范围区域少量桩入岩情况时,可采用“二阶段成孔法”进行处理。第一阶段:不论A桩或是B桩,先钻进,取土至岩面,然后卸下抓斗改换冲击锤,从套管内用冲击锤冲钻至桩底设计高程,成孔后向套管内填土,一边填土一边拔出套管(即第一阶段所成的孔用土填满)。第二阶段:按钻孔咬合桩正常施工方法施工。
4、事故桩的处理
在钻孔咬合桩施工过程中,因A桩超缓凝混凝土出现早凝现象或机械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钻孔咬合桩的施工未能按正常要求进行而形成事故桩。事故桩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平移桩位单侧咬合
B桩成孔施工时,其一侧A1桩的混凝土已经凝固,使套管钻机不能按正常要求切割咬合A1、A2桩。处理方法为向A2桩方向平移B桩桩位,使套管钻机单侧切割A2桩,施工B桩(凿除原桩位导墙,并严格控制桩位),并在A1桩和B桩外侧另增加1根旋喷桩作为防水处理。
(2)背桩补强
B1桩成孔施工时,其两侧A1桩、A2桩的混凝土均已凝固,处理方法为放弃B1桩的施工,调整桩序,继续后面咬合桩的施工,以后在B1桩外侧增加3根咬合桩及两根旋喷桩作为补强。
五、结束语
1、本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环境复杂,整个基坑处于软土地区中,且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采用咬合桩有较强的针对性,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效果明显。
2、采用全套管钻机成孔,无须排放泥浆,施工现场文明;无缩孔、断桩等常见的钻孔灌注混凝土桩的通病。
3、咬合桩的关键工序为全套管成孔和成桩的垂直度控制以及混凝土超缓凝技术。出现故障时,采用上述处理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处理施工过程出现的常见事故,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为钻孔咬合桩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同类工程施工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1.国家政府对中医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医医院大部分是由卫生院、综合医院中医科或医院门诊部改造而来,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比较陈旧、落后,医院的就医环境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医院为了提高医院就医条件和环境,欠有很多外债,导致业务资产负债率偏高,收不抵支,长期处于负债经营,具有较大的偿债风险。
2.并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目前我国部分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建设普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一些中医诊治比较有优势的疾病以及临床常见疾病并没有做好定期分析工作,导致没有研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诊疗方案。其次还表现在中医人才的西化,很多中医行业人才迫于经济上的诱惑和压力,从西医着手为患者进行双面性治疗,也有很多中医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医院的经营效益,淡化了像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开始大力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手术治疗。这些现象中医资源有极大的冲击,进而导致中医的特色优势面临崩溃的境地。
3.中医药技术服务定价缺乏合理性。一直以来,中医诊疗的收取费用较低廉,是中医业务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适当的调整了中医药技术服务费用,但中医总体费用水平仍然较低,和综合医院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大部分医院仍然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品收入比重远远高于中医药相关的技术服务价格定价,导致中医医院处于亏损状态经营。同时由于中医药材价格在近年来不断上涨,增加了中医药诊疗的成本投入,削弱了中医药的诊疗价格优势。
二、加强中医医院经营管理对策的思考
1.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应积极建立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机构以及协调小组,扩大省政府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支持范围以及投资规模的预算内项资金,应结合各地中医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巩固、充实、提高”为三大基本原则大力扶持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项目,在进行政策扶持时,一些发展滞后的地区应由当地财政以及省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共同扶持,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同级政府给予相应扶持。进而有效改善各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以及就医环境,进而构建一种良好的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协调互动发展的崭新格局。同时应对中医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一个良好平台,①建议财政可以给予中医院进行贴息优惠或者合理的减免部分债务,缓解中医院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模式。②全额补助中医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③扩大中医药报销的范围,在医保补偿范围中也纳入中医药诊疗技术项目。
2.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设。目前,面对中医人才西化以及中医地位受到西医影响较深的冲击形势下,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服务、医院信誉、医疗质量、精神风貌、人员素质以及发展战略的全面竞争,中医医院应该坚持突出极具特色的中医特色文化建设,从医院的就医环境、诊疗方式以及服务方式及态度等多方面融入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进而形成具有中医独特魅力的服务体系,建立标识性的医院形象,体现中医药的核心价值。
通过项目实施,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相对集中独立统一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提供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技术服务。在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诊疗设备,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项目范围及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项目内容
1、加强基层中医药基础建设。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室、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形成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便于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门扇可挂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对联,走廊、诊室张贴中医药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栏、宣传图片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人文关怀,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同时向群众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2、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配备火罐、刮痧、推拿、艾灸、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在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的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在最基层开展中医基本诊疗和养生保健服务,向基层群众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3、提高基层中医药技术水平。基层单位要有计划的安排中医药人员到二、三级中医院参加培训和跟师学习,二、三级中医院要主动与基层单位对接,安排专家到基层坐诊、讲课和义诊,现场帮助、规范和指导基层中医药工作。
4、加强基层中医首诊工作。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基层中医首诊作用,基层利用中医能够诊疗的病人应留在基层治疗,基层中医诊疗不了的,既可向二、三级中医院求援专家下基层诊疗,也可介绍到二、三级中医院诊疗,形成中医人才技术上下流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机制,更好地用中医造福百姓健康。
三、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1季度,市卫计委制定下发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季度,各县(区)卫计委指导基层单位规范体系、设备、人才队伍、制度和业务建设。
第三阶段:3季度,市、县(区)卫计委组织调研,督查建设情况,推动工作开展。
第四阶段:4季度,组织专家检查验收项目建设情况。
四、项目要求
“”时期,全区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家,其中区级公立综合医院3家、民营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镇卫生院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99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诊疗科室和中药房。共设病床314张,其中中医病床66张、中西医结合床位44张,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药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8人,中药剂师(士)29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98人。目前,已建成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6个,以开展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成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基地1个。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推进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发展基础进逐年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成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区级综合医院。加强区中医院建设,成立全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和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对口扶持和技术合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创建全国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先进单位为目标,加强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建设2--3个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不断强化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使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更广、服务能力更强,巩固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医药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管理现代化。
(二)突出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为中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馆”,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启动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优秀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骨干。
2、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技术资源和诊疗优势作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和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举办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学习班,培养一批能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区中西医结合发展奠定基础。
3、推广特色中医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探索推广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筛选10--20项中医药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在全区推广。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加强中医药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对区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应急技能培训。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监控组织,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宏观监管、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在职人员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对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成区级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骨干的培训任务。
(五)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镇开展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试点。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完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本设施,积极应用和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西两法为农村居民防治疾病。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变中医药的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巩固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中医药对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优势。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共同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保障措施
“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由于就近方便、费用低廉、服务态度良好,而深受群众欢迎。” 马平介绍,目前,长春市在加强基层中医工作的开展的同时,就是推进中医工作进入社区及农村,已在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服务。同时,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长白山药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完善软、硬件条件,开拓长春市中医工作的新局面。
几年来,长春市卫生局为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工作,在所有的社区卫生站中积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业务合作,加强社区卫生站的中医推广及建设,同时不断完善了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遵循中医药固有发展规律,继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体制、机制、科技和知识创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坚持发挥特色优势,着力运用中医药方法防病治病,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传染病和养生保健、亚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治未病”保健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拓展中医药在急救医学中的作用和范围;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主要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中医药学术、科研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提高,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中医药临床基地、中医药教育基地和中医药科研基地,中医药整体实力进入全省中上游行列。
二、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优化中医药机构布局。将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合理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每个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形成以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诊所、门诊部、中医“坐堂医”等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二)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1.完善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以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科为重要力量的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把政府举办的中医院建成区域内中医医疗、培训和养生保健基地,充分发挥其疑难病诊治、人员培训和预防保健的辐射作用。中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实行双向转诊,上级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技术进行指导。加强市中医院建设与管理,适度扩大规模,用5年左右时间使其成为北及地区名牌中医医院,并逐步建设成为全市中医药骨干人才业务培训基地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真正发挥“龙头”和辐射作用;条件成熟时,在云新城规划建设市第二中医医院,以进一步解决东部城区缺乏高水平中医药服务问题。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立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和中药房,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90%以上的综合医院5年内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再有1个综合医院中医科获得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称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参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省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2名以上中级职称的中医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积极开展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有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省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
2.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抓好中医院、乡(镇)抓好中医科和中药房、村抓好中西医两法诊治疾病”的工作机制。组织市、县中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重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技术骨干培养,加强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县要办好一所中医院,并使其基本规模、服务功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经过3年左右努力,所有县级中医院均要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积极开展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力争5年内有1-2个县获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立中医科(中医诊室),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人员,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并加强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业务管理和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要有1名以中医药知识为主或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的乡村医生(全科医师),积极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防治疾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要达到100%。
(三)加快中医院达标建设。各地要将中医院分年度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基本设备,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经过5年左右努力,市中医院要巩固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中医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尚未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的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快建设进度,3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各县、区政府要抓紧制定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改造计划,加大对中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加强中医院急诊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各地应将具备急救能力的中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
(四)着力培育中医重点专科。深入开展重点中医临床专科、中医临床示范专科、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建设。引导各级中医院突出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力争5年内,市中医院脑病科通过国家重点中医临床专科验收,肛肠科通过省重点中医临床专科验收,在此基础上,争取再有1-2个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推广我市独具特色优势的蜂疗及中医药制剂。扶持县中医院在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基础上,重点发展优势突出的中医专科。每个县级中医院要有1-2个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力争1个以上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积极发掘推广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浴等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争取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五)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强化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市中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应在省级试点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精,并在疾病康复、亚健康干预、优生优育、运动保健、食疗推拿、托老保健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县级中医院要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
(一)注重培养和选拔名中医。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完善培养和评选名中医制度,每4年评选一次市级名中医,及时申报省名中医,为理论功底较厚、临床技能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尊重和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适当提高待遇,并在政治、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名老中医进行知识传承,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经验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筛选一批热爱中医、富有潜力的中医临床骨干,采取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在每期传承任务完成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卫生行政部门给予带教的市级中医专家奖励。
(二)加快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领军人才。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战略工程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9号)和《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中医政〔〕45号)规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等获得国家级项目培养人才列为造就和引进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尽快形成一支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我市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术现代化。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和社会需求,着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组织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中医药临床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强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开展学习中医药经典活动,注重辨证思维训练,增强中医医生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诊疗疾病的能力。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手段,搞好中医药技术创新。
(四)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鼓励以在岗乡村医生中医药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医药人员培养,力争通过国家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项目北教育基地资格审批,同时做好我市农村基层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依托县级中医院定期对乡村和社区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深入挖掘本地中医药文化积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中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建中医药科技文化园区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以康缘药业主打医药精品、市中医院院内药品制剂和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药标本等为主的中医药优势资源,创建中医药博物馆。采取多种方式传播、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史志的编撰和秘方、验方的挖掘、整理,发掘中医药文化底蕴,营造良好氛围。卫生部门要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中医药文化,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二)发挥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中医院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为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庭院、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努力使全市各级中医院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阵地。
五、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一)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康缘药业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的作用,整合我市中药材地缘资源、中药企业、中医医疗、中医药教育机构等综合优势,开展对中医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巩固并确立中医药产业在我市中医药创新研究领域、临床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以康缘药业为龙头,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市强势支柱产业,优化中药产业出口结构,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构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
(二)探索建立中医药集团发展新模式。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康缘药业、市中医院和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综合优势,按照以管理技术人才资本为纽带,以协议形式明确权力、义务,以制度规范运作行为模式,建立协作型中医药集团。鼓励和加强中医药企业与医疗、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医联合、企校联合、医校联合,共同合作开发,促进医、教、研、产紧密结合,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三)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农业大市的优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从农林产业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探索以康缘药业大型中药企业为主导,土地集约经营,农业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扶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积极发展中药特色农业,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10万亩。支持野生药材家种家养,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对中药材种植指导与服务,构建中药材研发、种植、生产、加工、技术服务的营销体系。
(四)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努力增加政府对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进一步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中医药科研人员研究、推广现代中医药诊疗技术。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等,要充分尊重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对列入国家及省重大科研项目的予以重点扶持。市、县中医院要按不少于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经费,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
六、健全完善保障措施,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药品监督、物价、科技、农业(林业)、民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进行目标考核,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组织,负责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卫生行政部门要履行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医药业务管理、综合协调职能。发改部门负责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推动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健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做好财政政策落实工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中医药医保政策的落实及人才培养规划、职称评定工作;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帮扶医疗机构申报院内中药制剂与使用调节;编制部门做好中医药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物价部门负责申报合理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针灸、推拿、中医整骨、蜂疗、院内药品制剂、中医特色技术服务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适当提高政府部门确定的名中医专家诊疗费标准;科技部门负责将中药现代化工作、中医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计划,培育发展中医药科技市场,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农业(林业)部门配合做好中草药种植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扶持工作;民政部门要将中医药普及推广纳入社区服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