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的社会功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学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调查
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入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给予工作量考核,这样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会更加负责,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大二和大三各有侧重点,社会实践也会各有侧重,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3~6年级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品德?c社会。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综合所有学科门类,涵盖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综合教育的各项功能,包括德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其教学主要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品德与社会课而言,其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健康的社会心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品德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型人才。但是,这门新的学科发展历程较为短暂,教学实践中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导致其教学功能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彰显。
本文将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分析,探讨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跃的教学课堂、活动化的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等方式有效落实品德与社会课育人功能的落实。
一、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探讨如何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主要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目标。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对该门学科的课程大纲、课程要求及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和探究。
1.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过去,许多教师由于对课程内容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导致教学重点模糊、教学逻辑混乱、教学过程效率低下,教学结果不甚理想。品德与社会将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等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在学生与日常生活中创建其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能力和社会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2.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了有效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应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基于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沟通理解、启发互补的立场,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情感共享、知识共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而且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科功能的最终指向目标,也是建构学科功能的主体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话、积极思考、互动交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优化。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措施。
1. 开放课堂,对话教学。开放课堂指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而不是依照教案计划按部就班地教学。过去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按照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逐一展开教学流程,而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每个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材料局限于课本,场所局限于教室,活动处于封闭状态。而开放式的课堂主张教师要打破原有格局,跳出课本局限,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更广阔的教学场所诸如家庭、乡村、城市、社区、工厂等其他生活空间,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值得深入探索和讨论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
开放式的课堂一定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流程,学生也只是机械式听讲,彼此缺乏对话式的讨论与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范例及话题,教师要在课堂上将想法说出来和学生分享,学生也要大胆主动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想法。
例如,教学“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这一课时,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教学主题,在谈话过程中举一些身边发生的真实例子,简要谈一谈对诚信与行动的看法。然后,请学生主动发言,谈一谈亲身体验过的与诚信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在诚信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果要把自己的家乡打造为“诚信城市”应该怎么做。教师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需要学生课后到社区采访,询问当地居民的建议,并将采访汇总整理,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探索者和追求者,双方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学生的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大到社区,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答案,同时也明白了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人的道德品质、人的社会生活甚至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2. 有趣课堂,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思考,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社会课实际上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最终都将应用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是育人功能的落实。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探索性、教育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品质、完善自我。
仍以“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场境:一家商店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决定改变原有经营方案,计划打造“诚信商店”的品牌,如果你是店长,会制定什么样的招聘条件?创办诚信商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员工不讲诚信,怎么处理?如果商品过期了,怎么处理?由学生来扮演店长、经理和应聘人员,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表演来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活动教学的乐趣,还学会了如何将诚信这一美好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三、落实育人功能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B
旅游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但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也十分重要。因而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不应忽视,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依托。桂林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称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也应该在发挥旅游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作用方面,推动和谐社会方面有良好的影响,因而对桂林旅游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开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
旅游功能是旅游活动或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长期以来学界对旅游的经济功能研究颇多,而旅游活动除了经济功能之外,还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旅游从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旅游客体的能动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具有文化性,在跨文化活动中,旅游在打开人们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身体健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些都体现了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体现在旅游德育、旅游智育、旅游体育、旅游美育、旅游环境教育等方面。
1.旅游德育主要是通过旅游休闲活动,通过观赏风景让游客愉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完成社会教育的德育教育。公民旅游文明得到提升,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旅游活动的参与性特点,能潜移默化的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因而德育功能是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智育主要体现在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认识各种知识,如历史文化知识、民族风情、风物特产、农业生产知识、工业流程知识、科技知识等等,增强旅游者的见识,增强旅游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各种能力。智育功能是旅游的教育功能的基础和核心。
3.旅游体育是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和意志,增强旅游者的体质、缓解身心压力,实现自我满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旅游在这些方面积极发挥着社会体育的功能。
4.旅游美育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所以,人们每将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情感记忆。
5.旅游环境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对旅游者和民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活动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增进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培养环境保护能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依托旅游环境教育的保障作用。
二、桂林旅游资源概况
“桂林山水甲天下”古已闻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桂林一直是我国旅游的缩影,是国内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据《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对桂林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桂林旅游资源类型有低温景观类231处、生物景观类112处,水文景观类78处,历史遗产364处,现代人文与抽象人文景观类164处,旅游服务景观类150处。其中名山、奇石、洞穴是桂林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主体,如象鼻山、骆驼峰、芦笛岩;风景河段是桂林山水的主导型资源,如漓江、两江四湖;生物景观是桂林山水旅游资源的生态屏障,具有生态、科考的旅游意义,如活化石银杉、银杏、花坪自然保护区等;历史遗产类景观也是桂林旅游资源的重头戏,如灵渠、靖江王城等。另外桂林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乡村旅游与南方民族风情结合的旅游产品,还有大型实景表演剧《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等文化旅游项目。按照国标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所规定的条款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桂林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资源,占全国标准数目的100%,涉及30个亚类资源,占全部31种亚类的96.77%,涵盖主类资源标准的全部类型,丰度相当高,亚类和基本类型丰度相当高,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世界级品牌地位。其中漓江风景区、乐满地、桂林靖江王城跻身国家5A景区,还有大批的4A景区,体现桂林旅游资源质量品级和品牌地位。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桂林在打造旅游产品时呈现丰富的姿态,在这些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中适当的开发旅游社会教育功能,可以使桂林的旅游更具魅力。
三、桂林旅游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分类
(一)旅游德育
红色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德育的重要基础。桂林有不少红色旅游资源,如桂林兴安有中国工农突破湘江时留下的遗址遗迹:老山界、入矮岭、沿途的标语、洞、楼。另外还有叠彩山的成仁碑、蒋翊武纪念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抗日期间《救亡日报》社旧址和印刷厂旧址、桂北人们武装斗争纪念碑等。结合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线路,打造融参观教育、修学寻踪、户外体验等内容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让旅游者在瞻仰革命先烈遗迹中激起爱国激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接受优秀的革命传统教育。传统品德教育也可以在旅游活动利用旅游资源中进行,如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的还珠故事就是桂林本土的品德教育,和中国传统的路不拾遗的美德一脉相承。
(二)旅游智育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使桂林不仅具有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也使它成为天然的地质科学教育基地,分布在桂林的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试点和自然遗迹共八处。峰林、峰丛、石林地貌的漓江两岸风光,红色沙砾岩、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的资江两岸风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七星岩、芦笛岩、银子岩、莲花洞等都是进行地质科学知识教育的好场所。桂林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昌盛之地,是我国最早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古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少。古人类遗址的甑皮岩、宝积岩遗址是游客了解南方古人类的起源发展变迁的窗口。兴安灵渠使人们了解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造智慧。古南门、东镇门、明藩王府、靖江王陵向旅游者展示桂林古代的辉煌历史。另外桂林地处广西北部,颇具岭南少数民族风情,桂林龙脊的壮族、红瑶、龙胜的侗族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可以开拓旅游者的视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些旅游资源对旅游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
(三)旅游体育
桂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合体育旅游,如攀岩、徒步、溯溪、速降、溜索、漂流、越野挑战、野外跑步、野外定向、自行车越野等多种户外运动门类,桂林均有条件开展。桂林的气候条件、海拔高度、生态环境也非常适合开展户外运动,与高海拔区相比,在桂林进行户外运动更具健康性和安全性,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资源,在运动的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因而桂林被公认为是户外运动的天堂,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打造旅游产品中就有打造户外运动旅游,依托漓江、资江、资源、阳朔、兴安、灌阳等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谋划桂林国际自行车大赛等体育赛事,加快发展漂流、攀岩、登山、外拓展等户外运动。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参与性与挑战性,体育活动的参与可使旅游者在同一旅游地获得不同的感受。体育的挑战性能激发人们向上的精神,满足旅游者追求战胜困难和展示自我的心理享受。人们在享用体育旅游资源过程中可进行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猎奇探险。
(四)旅游美育
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产生美育作用的自然美是五彩缤纷的。桂林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包含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在旅游审美中,桂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秀美山水;象鼻山、骆驼山等奇峰怪石的奇美形态;烟雨漓江的朦胧美、八月桂花飘香的幽美,将美的形式丰富的呈现在旅游者面前,吸引感染着旅游者。桂林漓江的流水、浮云、飘烟、飞鸟、游鱼、水牛形成了田园景观的动态美。产生旅游美育作用的人文美,有文物古迹之美、建筑景观之美、园林艺术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饮食之美、文学艺术与工艺美术之美。桂林有丰富文物古迹,如桂海碑林展示了古代书法之美、靖江王城和靖江王陵展示了古代建筑景观美、桂林世界名桥博览园展示了现代建筑美、雁山园展示了岭南园林之美、龙脊壮寨展示了民俗风情之美、愚自乐园展示了艺术美、桂林米粉展示了饮食之美等等。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通过旅游进程中所经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者的审美。
(五)旅游环境教育
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中提到努力把桂林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际生态城市最佳实践区。环境质量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桂林一直以来都重视桂林漓江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问题,桂林市也不断的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2000年以来,结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巨资建设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优化了桂林市中心的环境,另外桂林还划定了多个自然生态保护区,桂林市周围山地分布着一些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如龙胜花坪自然保护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龙胜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海洋山水源林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中有不少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还有银杉、银杏、古榕、红豆杉、杜鹃等稀有物种。桂林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对环境的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视。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环境教育功能。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优良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态之美、人与自然的融合的同时,进行旅游环境的教育。桂林的古东瀑布景区是个环保基地,游客可以在景区内欣赏原生态的森林、溪瀑、享受清新的空气,沐浴森林天然氧吧,并通过参与性的项目让游客在不经意间与自然进行默契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旅游环境教育。
四、小结
旅游资源功能的开发多以观光、娱乐、运动、修疗养等为主,对旅游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以教育功能理论为视角,开发旅游的教育功能,其基本要求就是丰富旅游资源教育功能,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提供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的综合效益。桂林以山水美景闻名于世,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异常丰富,具有世界知名度。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明确提出要使桂林成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旅游社会教育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桂林在旅游社会教育方面也应创新领先,通过探讨桂林旅游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帮助开发出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旅游产品,为实施桂林“品质旅游”战略,打造旅游精品和旅游品牌提供保障,实现桂林旅游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桂林文明旅游典范。
[参 考 文 献]
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就是高校档案部门为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高校信息的日益增长需求,将隐藏静态的档案信息开发成系统的、有价值的动态的知识信息,为社会服务。
⒈当前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档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档案,其自身的独特性,显示出其具有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更大的利用价值。除社会记忆功能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这样一些功能:(1)文化记忆功能。随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关注以及社会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增强,文化记忆功能将成为档案馆在新时期发展的又一亮点,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档案服务的附加值。(2)决策参考功能。档案囊括了各个方面,是学校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作为分析、比较和评价的依据,可以作为决策的直接论据来源,还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的背景材料。(3)查证咨询的功能。查证接待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传统工作。(4)学术交流功能。档案的开放可以吸引众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到档案馆来利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档案馆将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纽带,这将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含量,提高档案馆的史料开发水平。(5)市场服务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大,档案馆可以为社会提供档案整理、毕业生档案寄存、招生就业咨询、在校学生成绩查询等服务。(6)展览教育功能。档案展览是公布档案,展示历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方式,以其真实性、直观性感化着读者,是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主要形式。档案馆可以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对“立体档案”和“实物档案”重要资源的精心组合、巧妙设计,定期举办高规格、不同层面的档案展览,生动、真实地再现高校发展和艰苦创业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
⒉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要优势。一是信息资源优势。高校档案与社会一般机构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馆藏保存大量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它汇集了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科技知识只有与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档案馆通过向社会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将大量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传播给社会成员,供他们学习、实验、研究时参考借鉴。二是人才优势。高校档案馆普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们大多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1.强化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和社会化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馆的封闭式管理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在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高校档案人员要主动出击,开拓创新,突破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打破围墙界限,树立开放观念,把馆藏信息资源看成是全民共同财富,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档案信息服务。不仅要服务本单位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更要关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高校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和结合部,展示高校档案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档案馆在公众中的封闭形象,从而激发广大群众潜在的各种利用需求,达到充分发挥档案价值的目的。
⒉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高校档案馆要进行社会化服务,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建立齐全完整、内容丰富,能从不同层面反映学校历史全貌的特色馆藏。因此,要拓宽档案收集渠道,重点收集反映本校重大活动、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等各方面情况的原始材料。如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名人档案、照片档案等等。同时,建设具有高校档案信息特色的各类数据库,如建立以社会各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用于鉴别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的真伪;建立以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为毕业生求职、升学、留学等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建立以在校生为服务对象的学位论文专题数据库,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服务;建立以高校科研项目应用者为服务对象的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针对。这样,通过自身特色化建设,使馆藏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为进行社会化服务提供信息保障。
⒊确立社会化服务目标。高校档案馆在面向本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的同时,要确立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目标,并成为档案馆任务和职能之一,列入档案馆的量化考核管理指标中。为此,要从根本上制定出具体的措施来开展社会化服务。如馆舍环境、设备是否合理、舒适;利用手续是否简化。对已经开放的档案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用户利用避免在用户利用条件、利用手续方面有诸多的限制;在服务时间上作适当调整,推行午间查档制度、双休日预约制度等等,使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目标,在社会公众的支持下得以积极、有效开展。
⒋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开展档案网上服务,实现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档案馆应积极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充满个性化的网站。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为访问者考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利用服务手段要与时俱进,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扩大网上档案检索目录、文件的开放率;同时,要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加快网络化建设进程。这样,通过网站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档案馆知识含量较高的科技成果、技术信息等全文上网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开办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检索利用,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
⒌重视档案信息增值服务工作。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把档案信息内容转变为档案信息知识。一方面充分利用档案部门现有的编研人才,一方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对已公布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和开发,努力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
⒍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公众利用档案不同于学校开展公务活动利用档案。高校档案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一是不仅要提供一次档案信息,还要提供各类二次、三次文献。根据馆藏资源的实际,针对社会的需求,经过整合加工挖掘出具有馆藏特色信息加工品,如《现行文件汇编》、《专业文件汇编》、《科研成果简介》、《专利项目简介》等,满足公众的需求。二是在利用档案信息服务范围上,突破旧格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如通过传真、邮寄、电话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学历鉴定服务;利用档案馆现有的物质条件,开展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及其他材料翻译、代办、代寄档案证明等辅助。三是定期举办档案展览。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档案部门要挖掘馆藏,将利用者喜闻乐见的如学校历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等以举办展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社会展示,实现档案与社会的对接。
7.积极开展联合协作的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馆要实现社会化服务,必须改变关起门来自己做事的习惯,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通过协作机制合理地调配各信息服务单位的资源,共同解决面临的信息需求问题。如与其他高校或社会的图书馆、博物馆开展业务合作,共同扩大影响,实现资源共享;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合作举办档案展览;与研究部门合作开展档案专题编研等。积极有效的社会协作将为档案馆带来自身无法获得的社会资源,更好地推动高校档案馆服务的社会化。
总之,扩展高校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既是高校发展与档案建设工作的要求,又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通过档案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使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从而使档案事业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群凤.透析档案编研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4,(5).
经济法与社会法共同担负着社会整合的法律功能,并且在功能上相互配合。
(一)经济法承担着发展性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法承担着保障性社会整合功能
就经济法承担的发展性社会整合功能而言,在经济法的制度设计中,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得到法律保护并且要求保持高效、持续的运转,一方面,国家在市场化指向下运用各种政策促动工具,发挥各种能动作用,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公平、安全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使国家在市场机制中内化为一种发展力量;另一方面,国家帮助市场克服其自我颠覆倾向,市场难以自身矫正的缺陷被借助于国家之手得到治理,市场秩序在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中得以维持。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是具有分化倾向的,优胜劣汰、强胜弱出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但经济法并不因其导致社会分化的趋向性与规律性而对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进行否定,而反过来是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保护与强化,目的在于使可供社会分配的资源与产品得到更大的丰富与更多的增加,使实现社会再分配与社会公平具有前提与条件上的可能性与保障性。经济法的发展性整合功能还表现为国家在社会分配中的资源安排能力与财富调节能力。国家可以通过预算安排、计划实施、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控制价格等方式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安排,使经济力的配置符合社会整合的要求。国家还可以通过收入税调节等手段赋予富人更多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使其负担更高的社会安全成本与社会秩序成本,目的在于使富者与贫者达成一种建立稳定秩序的合作与通约。因为不与贫者合作,富人的财富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由于每个人都依赖于一种合作体系,没有这种合作,所有人都不会有一种满意的生活,因此利益的划分就应当能够导致每个人自愿地加入到合作体系中来,包括那些处境较差的人们。”①
就社会法承担的保障性社会整合功能而言,社会法的社会正义主张中,社会成员基本的经济、社会权利必须得到保障性的法律制度支持。社会分化中的弱、贫现象,已经成为常态性和结构性的社会病态现象,而这需要有稳定的法律治理机制。社会法的目的与机制之一就在于对弱者与贫者提供法律上稳定的补给、救助与支援。社会成员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机会的分配,而机会分配又取决于社会成员获取机会的机会实力。就社会成员机会实力的原始分配状态而言,因智力、体能、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的自然差异,社会成员的原始机会实力是不平等的,而社会正义指向要求保障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的发展机会实力。因此国家与社会应当对社会成员提供获得普通机会实力的制度安排,这种普通机会实力的获得必须依赖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性供给,而这也正是社会法的重要功能内涵。
(二)在实现社会实质公平方面,经济法的积极公平观与社会法的消极公平观相互协调
公平是人类与社会的道德容器与利益容器。作为道德容器,公平是社会承受差异与区别的道德底线,控制着人们的选择心理。作为利益容器,公平是社会分配水平的均势与平衡机制,控制着社会分配的溢出效应。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强调结果公平与实质公平的法律实现,但两者有积极公平观与消极公平观的区分。
就经济法的积极公平观而言,经济法的公平观是一种发展公平观、发展促进观,强调在经济更快发展过程中用发展来积极、动态地解决社会分化矛盾。经济法强调发展要考虑弱者的付出与整体的和谐、合作与依赖,弱者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强者的支持与合作,强弱之间的利益流动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经济法对优劣、强弱的评价是其不至于对市场机制造成破坏与损害,使市场机制继续发挥效率甚或效率更高。但经济法并非不考虑弱者的利益,只是经济法非因扶弱而抑强,而是为了更强而扶弱。
就社会法的消极公平观而言,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扶助,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社会法的公平观是一种对弱者保护的利益倾斜观,其目的在于避免利益的边缘性,控制利益边缘群落的形成,使社会利益心理控制在道德与秩序的承受底线之内。
(三)在社会总体性法益目标中,经济法的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目标共同并举
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快速、公平、安全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面,经济法一方面从制度补给上排除市场障碍,界定财产经营收益的归属和成本的分配,合理分配企业的增量利益分配权及相应的企业控制权,保障竞争机制的功能主导性;另一方面又从制度能动上直接诱导经济增长,发挥政府在资源与信息上的能力优势,通过将宏观调控政策置换为法律而发挥功效。在促进经济公平发展方面,经济法一方面注重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经济法制手段尽可能消弥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达到地区发展公平目的; 另一方面,注重控制由于个人自利性的极度膨胀和竞争者的实力差异而给竞争机制带来的损害,通过竞争法来保护竞争公平。在促进经济安全发展方面,经济法着眼于整体经济秩序的协调,通过对市场准入控制、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适度限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从国家的视角建立一种成本较低的监控与保护机制,维护市场的基本秩序与交易安全。同时经济法建立的宏观调控法律机制,通过对经济增长、经济调节、经济管制的法律补给作用,合理配置与市场适当的国家经济资源,营造符合国家整体安全的宏观环境。
社会法的产生直接导源于社会问题,“社会法的宗旨是弱者救助、反歧视与倾斜保护,”[2]这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法的社会效益目标。社会效益通常是作为与经济效益相对的一个概念,“社会效益的外延十分广泛。就法律的效益价值来说,至少包括着权力运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公正的维护等。”[3]社会效益越高,表明社会公众分享社会成果的机会越多。就社会法这一特定语境而言,社会效益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这些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数量与质量水平的评价尺度。
就一个社会而言,其总体性的法益目标中,既需要经济法的经济效益目标,也需要社会法的社会效益目标。
注释:
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标志,社会环境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当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
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面对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寒冷温热,大风暴雨,电闪雷击,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必须能承受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不适应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化,又无法改变
自然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只有灭绝淘汰。但是,人是有创造力的,能千方百计设法适应这种自然变化:一是改变自然环境条件,如改变居住条件,改变生态环境,提高水、空气的质量;二是加强人类
自身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良好的融洽的和谐
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从跨入大学之门到走上工作岗位,在短短的几年中要完成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涉猎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学生时期良好
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他日在工作上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发展的心理作用
体育活动、比赛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中美建交,首先以乒乓球打开封闭二十年的中美隔阂,开通台湾与大陆的隔绝关系,也从乒乓交往开始。体育历
来是人生的友谊使者,例如我们原本互不相识,通过一次球赛,一次体育活动彼此有了初次的了解,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这对于一些外向型者就可以进一步通过体育活动,使社会交往得到满足,而性格
内向者则可通过多次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忘却心中的烦恼与痛苦,消除孤独感,逐步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合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行为。在合作的社会情景中,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一起合作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
如增加交流、相互信任等。合作的心理品质不可能通过讲座和讨论形成,合作需要通过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
的关系去培养。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能力。从事体育活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结成的相互促进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强化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信
赖,稳定每个角色的地位,发展协同与合作精神,使集体目标得以实现。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加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个体培养团队精神。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同他人争胜的行为。在竞争的社会情景中,一方的得益会引起另一方的利益损失,而且个人对个体目标的追求程度高于对集体目标的追求程度。竞争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快、更高、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既有人与人
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必须讲究良好的体育道德,取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通过体育活动的竞争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竞争意识,
为日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投身于激烈竞争的社会,提高思想上应变准备。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体育运动对锻炼个人承担社会角色的作用
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交互场所,每一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不同地充当几种、甚至多种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通过体育角色的
学习使同学们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行为的期望,有利于人们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
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干好本职工作打下思想基础。通过体育活动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
位的重要途径。对于现代青年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体育活动培养人对社会节奏的适应性
随着社会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运动的时间节奏越来越充分展现出由慢到快的变化趋势。高效率的工作社会节奏,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给人们带来了
许多健康方面的麻烦,如心理紧张、情绪压抑等,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是人们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些社会实验和社会调查证明:运动员、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
一、儒家经典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下的普及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指教育没有等级划分,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都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一教育理念由孔子提出并实行。这一理念下,教育成为了公平的一项衡量标准,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让庶民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有教无类”发展到现代来讲,最能表现其含义的就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导致很多地区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也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供他们读书,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公平的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根据经济条件将他们排除到教育体制之外,这项措施在体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二)德才兼备
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主张的“仁”与“礼”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的四书五经更是主张以“礼”服人,以“礼”见德,所以道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到现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以及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道德的重视,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而空有才华,是不会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三)“和为贵”下的和谐社会
儒家经典向来提倡“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等做人的基本原则,这种观念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这种和平主义理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一直遵循的基本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给予学生的永远是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人生观念。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和为贵”的思想更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推动了儒家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现代教育开始更多地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儒家经典的教育给学生带来和谐、和平的教育观,推动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二、儒家经典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
文明是一个人文化水平及素质的全面表现,一个人人品的好坏也是通过其文明程度来展现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只有“为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加强其自身修养,实现个人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而这个人文明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于人们心中,更重要让整个社会都树立起文明的价值观,只有个人文明才能成就社会文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一个课题,只有人们的文明程度提升,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只有真正地树立了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二)重视平等的价值观
由于儒家思想的创立背景是在春秋战国的战乱环境下,所以不难看出的是儒家经典所崇尚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且儒家学派还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同社会”等一系列假想的美好社会环境更是表现出了社会稳定、民众平等的观念,在教育方面更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来表现人人平等的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其中的“平等”思想更是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建立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施行“仁治”与“礼治”,对待贵族与庶民应该采取同样的刑罚制度而不应该区别对待,这种人人平等的理念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人民奋斗的主要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平等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吻合。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平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诚信的价值取向
儒家教育中对于诚信的描述相当多,不论是“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还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都代表了儒家学派对诚信理念的认可,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体现出我国人民崇尚诚信的精神风貌,背信弃义与奸诈小人永远都不会有好下场,而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违市场诚信交易原则的情况发生,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在此种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儒家的诚信观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去进行市场交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社会树立诚信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结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传统国学的知识学习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儒家经典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许多领域当中,不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未来,我们应该重视儒家经典的社会作用,更加关注教育的现实意义,确保知识培养与道德培养的同步进行,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其次要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后,要进一步巩固国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儒家经典以及其他传统国学知识发挥出更大的现实作用,推动现代教育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继承和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41-04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capital of sports associations
ZHOU Jin-guo1,2,ZHOU Ai-gua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ir expatiation on several main viewpoints on social capital, the authors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of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analyzed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apital of sports associations, which are mainly embodied in helping in improving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helping in building the social credibility of sports associations, helping sports associations acquiring valid information, helping in improving sports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efficiency, etc.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association;social capital;social relation network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民金牌意识的逐渐淡化,从以竞技体育为重心,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转移,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体育社团则是群众体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差距较大,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经费较短缺、自治能力不强、管理效率较低、社会公信力不高、整体实力较弱等。我国体育社团发展仅仅依靠政府资助难以壮大,需要提高自身造血的能力,其中“培育社会资本”是关键的一环。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阐述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旨在为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1 社会资本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
1.1 社会资本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社会资本”是从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1],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2],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由于社会资本应用范围甚广,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和研究领域给出了诸多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1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的资源。科尔曼从学理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界定与分析,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3]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在理论中产生的概念,应该在社会网络背景中考虑,作为通过占据战略网络位置和/或重要组织位置的社会关系而获取的资源。因此,他把这个概念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第2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波茨[4],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
第3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由社会义务或联系组成,它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是与一个相对熟识和认可的、具有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拥有者――换言之,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联系在一起的[3]。以“结构洞”理论著称的伯特[5]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与朋友、同事以及更普遍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获得使用其他资本的机会,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
第4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信任、规范和网络的集合。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6]。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综观上述4种观点,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均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即“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第1种观点强调社会资本的功能,即可以从中获取资源,并没有对社会资本的内涵进行解释。第2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力,其内在逻辑是资本即能力,这与资本的本质属性并不相符。第3种观点在学术界的认同度较高,国内许多学者在开展实证研究时都以此为研究性定义。第4种观点将信任和规范纳入社会资本的定义,丰富了社会资本的内涵。通过对上述几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社会资本的概念:第一,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它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需要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之上;第三,行动者可以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获取其他形式的资本,如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因此,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
1.2 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内涵
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促进国家、区域、社区、组织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社会资本也内在于体育社团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充分认识和利用社会资本,是健全完善体育社团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由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种概念,本研究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界定为:体育社团通过培育所获取的,以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
理解“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定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需要通过培育才能获取。社会资本既然是一种稀缺并能产生价值的资源,它的生产不能够不花费成本[7],需要通过精心培育才能产生并持久拥有。第二,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需要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之上。社会学家科尔曼、福山和普特南等都将信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进行研究,将信任当作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8]。信任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条件,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规范主要是指体育社团自身的制度建设,它为社会资本的生成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形成规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认知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组织或组织与组织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共同的愿景和语言,能够经常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认知对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能够起到保值与增值的作用。第三,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网络,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资本形式的主要标志。第四,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种资源。资本是一种可以给拥有者带来价值的资源,作为资本家族成员之一的社会资本类似于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其本质也是一种可以使拥有者获益的资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亦是如此。
1.3 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外延
Janine Nahapiet 和 Sumantra Ghoshal[9]将社会资本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这一划分方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国内外许多社会资本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参照这一划分方法,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也分成3个维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体育社团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网络结构及其数量,例如体育社团组织机构内部构成情况及外部的合作关系;关系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体育社团与社会关系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及联系紧密程度;认知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网络节点,对体育社团发展理念的认同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程度。结构型社会资本是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显性特征,反映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量;关系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是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精神特质和内在表现形式,它们具有隐性特征,反映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质。3种社会资本形式构成了完整的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概念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2 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
明确社会资本及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内涵与外延,为进一步认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资本对于促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亦被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认识[10-12]。在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体育组织也相当重视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在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改善经济状况。
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经费较紧张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政府财政的过于依赖和自身造血的能力较弱。随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团改革迫在眉睫,其官办性会日渐淡化,而民间性则会日益增强,政府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支持会逐渐减少。因此,体育社团必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obert H Chenhall等[11]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Bou-Wen Lin等[13]通过对企业的研究,以及Soumyananda Dinda[14]通过对国家的研究都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经济资本的增长,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Theingi等[15]提出商业组织应该将培育以及使用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也同样适用于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的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关系网络,体育社团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可以建立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有助于拓宽体育社团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经济状况,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而突破传统体育社团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增强体育社团的自治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通过广州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体育社团的经济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即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越丰富,其经济收入也相应越多。
2)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信力。
培养社会公信力是任何社会组织的重要使命,如果一个社会组织失去了社会公信力,便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衰亡是必然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对社会公信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加上“近年来,少数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违约行为和管理不善削弱了公众对其的信任”[12],造成了我国社会组织整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同样,我国体育社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体育社团对政府的过于依赖使其忽视了社会公信力的培养。同时,近几年极少数体育社团的一些不良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体育社团的形象和声誉,对体育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培养产生了负效应,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赢得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是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任务。信任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强化体育社团的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公信力,为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广州市体育社团的调查发现,不少体育社团积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愿,注重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地增强了社会公信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有助于获取有效信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乃至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有效的信息,包括政府相关方针政策、企业体育需求、其他社团发展状况、国民体育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国外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动向等。体育社团依据所掌握的这些有效信息,可以制定或调整自身的发展方略,开展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业务,从而更好地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还可以节约运转成本。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商业组织知识库的丰富[16],有助于组织之间信息共享[17],并且还可以获取国外市场信息[18]。社会资本的信息共享功能,同样适用于我国体育社团发展。通过培育社会资本,体育社团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共享,从而可以获取丰富的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信息。
4)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当前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分工不合理、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效率较低。如何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效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社会资本是提高体育社团管理效率有效途径。体育社团通过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各个节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联系,可以学习和借鉴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先进管理经验,尤其是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方法,从而不断建立和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此外,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还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益[19-20],从而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素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样可以获取丰富的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社团可以聘请与其建立良好关系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优秀管理者兼任管理职务;二是体育社团可以邀请网络节点的高层次人才(如政府、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及大学教授等)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三是体育社团还可以委派管理者到网络节点的有关单位进行观摩考察、进修学习以提升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体育社团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会日益凸显,责任会不断增大。当前我国体育社团尚未成熟,如何促进体育社团发展壮大是值得学术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已成熟并被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社会资本理论是解决我国体育社团现存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为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是指体育社团通过培育所获取的,以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包括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有助于改善体育社团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培养体育社团的社会公信力、有助于体育社团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惠斌,杨雪冬.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7.
[2] 燕继荣. 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 林南.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 张磊,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24.
[4] Alejandro Portes. The economic sociology for immigration:essays on networks,ethn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12.
[5] Ronald Burt. Stuctural hole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9.
[6] Robert Putnam. Making democrary work[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67.
[7] 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 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 黄载曦,杜卓君,黄治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8] 李安方. 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5.
[9] 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l.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10] Carlos Pestana Barros,Francisco Nunes. Social capita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37):1554C1569.
[11] Robert H Chenhall,Matthew Hall,David Smith.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35):737C756.
[12] 林闽钢. 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2007(1):42-44.
[13] Lin Bou-wen,Li Po-chien,Chen Ja-shen. Social capital,capabilities,and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a study of Taiwanese high-tech new ventur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6(73):168C181.
[14] Soumyananda Dinda.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 productive consumption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8(37):2020C2033.
[15] Theingi,Sharon Purchase,Yokfar Phungphol. Social capital in Southeast Asian business relationship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 (37):523C530.
[16] Yli-Renko H,Autio E,Tontti V. Social capital,knowledge,and the international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new firm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279C304.
[17] Fausto Di Vincenzo,Daniele Mascia. Social capital in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Its role,structure,and impact on project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2(30):5C14.
[18] Angelika Lindstrand,Sara Mele’n,Emilia Rovira Nordman. Turning social capital into business:a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iotech SME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1(20):194C212.
[19] Yuan K Chou. Three simple mod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需要各个方面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图书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所以,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对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一)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和谐社会的内涵一致
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能够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团结的民族意识,能够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图书馆的这种社会教育功能在提高公民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中作用巨大,被人们视为成长、发展的良师益友,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图书馆通过它无私的服务及先进意识的推广,彰显了其社会的公共意识、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这种功能是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刘金荣:《浅谈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服务功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因为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尊重差异以达到各种关系和谐、统一。 这种理念是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永远是图书馆的基本准则。在图书馆,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地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从中获得灵感,汲取力量。图书馆为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提供自由的空间。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等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刘晓君·论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图书馆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在意识到自身的同时,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逐渐有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这种意识的形成对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和纠纷有巨大的调和作用。对于社会的和谐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图书馆在承担社会教育功能的时候可以多布置关于道德、宗教的书籍,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真、善、美的社会,在这些角色中,科学最求的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科学才能不断的向前探索。而宗教则是教育人追求善,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是让人行善,不去做恶的事情。而艺术则是在不断的最求美,不仅的外表的可人,更追求精神之美,灵魂之美。所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应多在这些方面努力,正是这些因子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多地方虽然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致的,但是应当认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以下,笔者将就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如何发挥进行探讨。
一) 和谐社会视角下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理念的更新
(1)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以多样化的手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图书馆将成为多功能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从间接转变为间接与直接相结合,从寓教育于服务到直接实施教育于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利用阵地及馆藏资源优势,开展公益讲座、读书节、展览、培训、组织读书俱乐部及其它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等,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陈希、彭一中:《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
(2) 打造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图书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根据新世纪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学习潮流的引领作用、全民学习氛围形成的推动作用、信息服务的提供作用、继续教育开展的支持作用、提升社区图书功能的辅导作用等。建立学习型图书馆,将使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不仅发挥提供学习场所、提供馆藏图书信息资源服务的功能,而且还以自身模范的学习行为带动、激励读者,也可以使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竞争优势。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广受公众欢迎的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图书馆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学习型社会具有持续、整体、全面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十分重要。
前言
高校公益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公益社团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本文通过对高校公益社团的行为志愿性与民主管理性的公益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的育人功能展开了详细分析。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特点
所谓高校公益社团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并为其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大学生社团,其服务的对象是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的社会群众,且所提供的物品是无偿性的社会公益物品。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特点为(1)行为志愿性。高校公益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并由全体大学生自愿参加而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对于高校公益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精神是一种志愿精神,是一种不以报酬与收入为参与目的的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1]。因此,无论是高校公益社团本身,还是其所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均具有高度的志愿性;(2)管理民主性。高校公益社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由于成员均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到社团当中的,这就使得高校公益社团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社团的内部管理活动和外部公益活动大都是在征求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才开展的,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组织结构与团体运行模式不仅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而且也大幅提高了社团的工作效率。
二、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研究
1.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公益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体说来包括了提高大学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就提高其实践能力而言,虽然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其所学专业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高校公益社团的成员在开展相关社会公益活动时,往往可以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们进行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使其学到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并可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其自身知识的综合水平[2]。在社交能力方面,为了使得公益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佳,在开展公益活动前,高校公益团体的组织者必然要先了解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对其展开分析,从而确定出合适的公益服务对象(个人、群体),并与服务对象就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此外,为了获取充足的公益资金,社团成员还需要多方奔走,并鼓励和游说社会各界人士或商业机构为其公益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在上述过程中,高校公益的社团成员的社交能力便得到了大幅提高。
2.培养高校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育人功能的另一体现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协作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社团成员的团结性,二是凝聚人心。由于高校公益社团的本质便是由一个小的学生群体组成,其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3]。由此可知,这种兴趣团体要想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就需要集体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而社团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正是对集体精神的不断深化。在从事相关社会公益活动时,每个成员都希望为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有效提高了团队的合作能力。社团自身发展定位的明确和良好愿景的形成都是全体社团成员共同奋斗的理想与目标。这种理想不仅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而且也使得成员在从事相关的公益活动中获得团体的归属感。
3.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校公益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要载体。就现阶段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均为独生子女,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愈加减少,加之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使其在竞争中忽视了思想道德方面的追求。高校公益社团的组成和发展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并通过相关的社会现象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校对自我道德标准,进而树立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4.引发社会群体对公益事业的反思
此外,高校公益社团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引发广大社会群众对相关社会问题与公益事业的反思。例如,某高校公益社团在开展“探望敬老院老人”的公益活动时,就老人跌倒的“扶不扶”问题进行了交流。部分成员认为老人跌倒应该扶,部分成员由于考虑到“被讹诈”的问题,则持反对意见,而老人们对此也是意见不一。这项公益活动在开展之后,使得社会群体对“扶不扶”的问题产生了广泛讨论。可见,高校公益社团不仅对大学生起到了思想道德的培育作用,而且也引发了社会群体对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的反思。
结论:本文通过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供给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陶冶大学生情操以及引发社会群众对公益事业思考等方面对高校爱心公益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做出了详细研究。可见,未来加强对道德实践下以育人作用为主的高校公益社团的社会功能研究力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高校公益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并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同。累计91.5%的人认为“应该必须参加”和“自己愿意尝试”,五分法的克里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专业学习形成很好的相互补充”得分分别为4.27、4.18、4.00。各活动项目必要性的得分均在3.48分以上(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最高,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认知方面,调查让学生们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勾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作用和功能明显的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的认同度仍处于前列位置,同时学生们对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都有较为普遍的认同。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表述还是对他人的理解,都涉及精神、情感、能力、物质等各方面,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这既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的体现,也是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客观效果的体现。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与现状
调查询问了被访者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从统计结果上看,学生们的兴趣广而浓厚。15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的均在20%及以上的比例,其中6项被选比例在30%以上,另有“商业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等三项被选比例在40%以上。学生们实际参与情况也比较积极,参与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比较而言,“商业服务活动”、“学术类竞赛活动”、“创业类竞赛活动”三项差距较大,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较参与意愿人数比例低出20个左右的百分点。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愿与实际状况方面,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设计了组织形式、参与同伴、参与时间三个维度的内容(统计结果见表2)。在组织形式方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情况呈现多样化特点。由“国际国内学术机构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间自发组织”、“本专业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7.4、26.5、9.2、4.9个百分点。在参与同伴上,“和外校大学生一起”、“和国际友人一起”、“和本专业教师或辅导员一起”、“和亲朋好友一起”、“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5.7、21.9、16.3、11.1、8.5个百分点。在参与时间上,对于“节假日”、“课程实习期间”、“平时的周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13.6、5.1、3.3个百分点。
3.学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评价
调查要求被访者对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做出评价,有累计75.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2.3%的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其余选择“一般重要”。可见,学生们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有着较为积极的评价。问卷要求学生在各项具体的育人功能上选择不超过三个的较为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别,各活动类别的比例高低(统计结果见表3)。以表3中所列39项育人功能共计117个入选机会为基数,计算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频次比例,可得出被调查者对其功能显著性的评价概况。统计表明,在被访者看来,“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社会调查”育人功能发挥较为全面和深入,而“学校勤工俭学”、“创业类竞赛活动”、“科技发明”、“工农业生产”、“走访参观活动”的育人功能相对局限。前者的贴近性更强、学生参与广泛,后者或门槛较高,或互动性不强。学生们对改进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期望较大,被认为育人功能较为显著的“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社会调查”在该题中的被选比例也较高。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