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量经济研究

计量经济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5 15:57: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量经济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量经济研究

篇1

一、文献回顾

经典的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有益的,能够改善相关国家的福利,促进经济增长,但很少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随着国际贸易与FDI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关于国际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问题日渐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提出及实证,就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1991年,Grossman-Krueger在其研究中率先引入国际贸易“开放度”指针进行EKC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并没有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大气质量指针中仅发现开放度较大的国家的城市二氧化硫的浓度较低,而其它指针与国际贸易并不存在显著的联系。 1996年,Rock在其研究中对收入和GDP中制造业所占比例相同的两个国家相比较,发现“开放度”指针与环境污染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ock的观点认为,世界银行倡导的建立在贸易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战略环境代价太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将呈现持续退化趋势,直到跨过EKC曲线的顶点为止。 Suri-Chapman(1998)则分析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EKC的顶点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在东亚和拉丁美洲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国家中,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是不断增长的出口制成品的生产领域。国际贸易使环境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资源密集型。因此,对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EKC曲线的转折点被提高了。 Agras-Chapman(1999)则进一步在国际贸易中引入价格因素研究能源利用的演变,通过分析发现贸易变量的解释力不明显,短期和长期的价格弹性是有效的解释变量。 Lindmark(2002)发现石油价格变化、技术效应与产业结构变化能够解释瑞典1870-1997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倒U型的阶段性变化趋势。 Cole(2004)通过引入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发现,环境质量改善阶段的出现得益于高收入水平下对环境管制政策的需求和对环保技术的投入,贸易开放程度,制造性产出所占比重降低和污染型产品进口的结构性变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跨过环境转折点的关键在于对生产型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能否降低。

国内最早涉足这一研究的是张晓。1997年,他对1985-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气质量数据做了分析,发现废气和二氧化硫的变动趋势与实际人均GDP(1978年为基期)呈倒“U”型关系,大气质量转折点位于实际人均GDP1200-1500元这一区间,这说明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大气污染水平正开始进入转折期,大气污染水平正逐渐趋缓并走向改善。 2001年,凌亢、王浣尘等学者对以南京市为例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考察后,发现南京市废气、二氧化硫和废物的排放在1988-1998年近十年间呈现上升势头,并不是倒U型,也不存在拐点。 吴玉萍(2001)等学者则选取北京市的经济与环境数据,通过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发现: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与工业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COD)、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历年贮存量及历年占地面积等环境指标符合倒“U”型关系。 2005年,杨海生、贾佳等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全球化是否会影响我国EKC的形状和关联度,并测量了开放度对EKC的影响,结论表明国际贸易的增加并没有对我国EKC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国际贸易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基础技术和引进环境友好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增加了我国越过EKC曲线的难度。

基于目前国内外EKC研究现状,本文拟利用1985~2005年期间浙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资料实证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加入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变量,考察开放条件下贸易开放与外商直接投资这两个控制变量,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二、资料来源及实证方法

篇2

对于计量科学的精确性、绝对性的探讨由来已久,当前学术界的争论只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论的先验正确性问题00,二是线性假设以及滞后期与趋势决定的主观随意性问题,®三是计量经济学的结构不变性问题。认为这三个问题造成了计量经济学经济分析的局限。相对于凯恩斯,Lawson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极端,Lawson学建模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在研究现实经济机制方面作用甚微,模型未获得关于经验现实的真正洞察,其预测结果不具备经验充分性。

 

而Juselius则更倾向于为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进行辩护H,认为计量经济学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在面对当前危机时应做一些转变H。并指出正确设定的、具有经验充分性的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实现这一转变15。作为计量经济学的拥护者,Hendry同样对计量经济学进行了辩护,指出虽然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实可能会产生谬误回归,但这种谬误可通过检验进行回避与拒绝63;Hendry提出根据数据生成过程进行建模的理念,指出计量经济学应根据DGP过程进行经验建模,进而保证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国内学界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持肯定态度,李子奈认为,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计与检验过程来说,其方法具有坚实的统计、逻辑基础,符合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67。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回归分析,是证实与证伪、归纳与演绎、检验与发现、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过程。并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政策评价、结构分析、预测与检验功能上的局限。洪永淼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非重要因素的影响问题、观测数据问题以及样本外预测问题°8。但计量经济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与全面,只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时变性、不可逆性以及经济数据的缺陷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预测没有物理学那样精确,这也是计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

 

那么计量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不足与局限?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要从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统计学科基础进行探讨,从其表述语言、方法论及功用层面进行基础研究,以提高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使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分析:模型语言经济学表述的非充分性

 

经济学语言学转向引发人们对语言在经济分析中作用的广泛关注,进而产生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学的主要语言是什么?计量经济学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经济分析中又处于什么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以及计量经济学语言的方法论地位来着手。

 

要探讨计量经济学的语言,离不开对计量经济学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结构的探讨。计量经济学是通过模型来表述经济现实的,基于统计、概率方法的模型构建是计量经济学经济表述的主要手段与方式,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经济研究与分析,以及作用于应用实践的基础途径。从学科的自我表述与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另一方面,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结构来说,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结构,是计量经济学描述、解释经济现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学科表述与对外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可称为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语言,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其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其语言也必然离不开经验实证的方法论基础地位,是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

 

那么,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学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其经济学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够替代自然语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学学科本质与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模型语言的方法论地位。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同时人类社会也不等同于实验室。经济现实的复杂多变性,人性与人类心理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异常复杂的有机体,这些必然复杂化经济学的表述及其语言,单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统计的模型语言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此外,从经济科学理论表述层面来看,经济理论并不必然由数学或统计学来证明。经济学的语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数学、统计语言是经济学分析语言中不可替代一种,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语言更重要。当然,这也解释了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分析语言中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是计量经济学科学化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其自身与生俱来的方法论局限:

 

首先,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面临经济研究中价值判断理念的计量化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

 

①李子奈在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中均有提到这一观点。

 

经济现实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现实经济活动结果数据的概率分布假定基础之上的,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中不可度量的社会关系、政策和心理等价值理念的处理是通过主观假定赋值或虚拟变量来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价值判断的这种表述稍显随意、主观,是不精确的;此外,很多价值判断理念难以通过统计语言或概率分布来表述。因此,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存在着价值判断理念计量化的问题。经济研究是以人及其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关系为核心的,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表述不仅是‘‘量”的统计,还包括‘‘质”的描述。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与描述是通过变量与现实经济因素的映射来完成的,因此,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盖待解释经济变量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经济因素,也就是经济因素都可以通过适当量化的形式纳入模型语言的表述范围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政策、环境因素以及微观计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难一一映射为计量模型中等价的变量形式。虽然虚拟变量是一种选择方式,但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虚拟变量通常是简单的‘二进制”,这种“是与否”的极端表述方式很难精确描述经济现实的渐变过程与渐变效应。

 

此外,即便勉强将价值判断理念通过主观赋值的变量进行计量化,还存在现实经济因素与观测数据统计方式的非‘‘一一映射”问题。很多模型表达的变量或符号在现实经济中有多个对应统计方式,而每种方式的选取都代表着不同的样本数据,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如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涉及到国家开放程度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对应变量的选取。究竟用什么代表开放程度,现实中选取模型样本数据时就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GDP占比作为一国开放程度的度量标准,有的将对外政策的颁布作为开放程度的度量。这种变量的选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更优作为条件,可以说这种选取模式是稍显主观随意的,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

 

其次,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难以完全取代经济学表述中的自然语言,一元的模型语言难以对经济学进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够表述经济世界的是语言性的词语而不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模型,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并不比自然语言更接近经济现实,同时,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所描述的逻辑建构具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取代经济学自然语言的使用。虽然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中的数学公式与统计推断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话语,但这种“话语”本身也有语言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就数学定律指涉现实而言,它们并不确定;就其确定性而言,他们并不指涉现实”。数学哲学的观点展示出数学、统计的模型语言,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语言,其所构建的‘‘经济世界”并不比自然语言的更准确,也不比自然语言的更接近现实世界。第二,人们生活的世界是词语的世界而非函数的世界,对语言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功能来说,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作为交际语言并不具备足够的充分性。虽然其在统计推断与函数符号表达上具有严谨性与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但对于语言最为重要的交际功能,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并未表现出任何超越其他语言范式的优势,尤其是在与公众交流时。用函数与符号表达的数学语言是自然科学的通用语言“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它就像过去拉丁语对学者一样,而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它不幸是希腊语”10,因之其模型方程与符号的表达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们感觉它只想通过深奥的数学让人肃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不论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多么严谨、精确,也不可能做到对完整社会关系进行精确表述,这取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的非精确性与局部性,因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个社会复杂多面的关系全部纳入模型体系,无论从技术层面来说还是从方法论层面来说,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计量经济学的数理基础:非精确数量关系的度量

 

由于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作为其学科的数理基础,其结论是基于样本数据(总体样本的一部分)的推断做出的,而非真实的针对总体样本进行的精确运算,因而其结论并非是确定的、精确的。而计量经济学中以概率为基础的随机检验的不对称性与非精确性、概率约化方法下统计推断的非确定性,都导致了计量经济学度量精确数量关系上的局限。

 

篇3

参考文献

[1] 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26-28.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5):9-13.

[3]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5-25.

[4] 王万B.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81-210.

[5]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86.

[6] 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

[7] 刘竞哲.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108-112.

篇4

关键词:

因子分析;经济质量;比较研究;安徽省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势如破竹,经济增长率一度盘踞在两位数,创造了令世界各国震惊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埋下了不少隐患.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与行业结构失衡、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比例较高、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提高经济绿色化发展程度,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发展绿色产业[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背景以及绿色化发展的提出,绿色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更加注重从经济总量的发展向经济质量的提升这一发展模式转变,经济质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钞小静[2]等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为切入点,测度中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出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其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后,钞小静[3]等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深度分析,并利用相关指标构建了一个评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并对转轨以来的中国经济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方迎风[4]撰文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标准,讨论了是福利还是效率的概念.综上所述,有关经济质量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宏观层面的省域之间展开分析与评价,尚未能运用于微观层面的不同城市之间.无论从理论抑或实践的角度对经济质量问题进行研究,依然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综合运用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知识,选取安徽1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质量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安徽各城市经济质量状况.

1指标构建及方法介绍

1.1指标构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而构建经济质量指标,以期能够较好地衡量安徽各城市经济质量状况.为此,具体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活水平3个方面出发,选取GDP、地方财政收入、商品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邮电业务量、第三产业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经费、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10个指标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地区GDP能耗和城市污水处理率来反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状况,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进而全方位、多角度地衡量及测算经济质量,选取了反映经济质量水平的15个指标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选取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以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的线性组合表示,进而寻找变量之间的潜在结构.因子分析需处理好两个问题:因子变量构造和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解释.此方法可以减小人为确定权重的缺陷,利于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呈现;不足之处是浓缩后因子的意义不能完全确定,且会有一些信息没有被提取.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可以类比应用于对城市经济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用数学模型可表示。

2实证分析

2.1数据准备根据所建立的城市经济质量指标体系,选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即宿州、蚌埠、阜阳、合肥、六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淮北、亳州、淮南、铜陵、安庆、黄山、池州,并就它们有关经济质量的15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信息网,收集整理并计算出安徽各城市2013年的经济质量指标数值.为了剔除因数据的量纲不统一对分析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首先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2.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进行统计检验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首先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判定该组数据能否进行因子分析,常用的检验方法是KMO检验和Bartlett特球形检验,一般认为KMO值统计量大于0.5就可以做因子分析.经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KMO检验结果为0.660,近似卡方值为354.639,P值几乎为0.检验表明:数据变量之间比较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实证研究.

2.3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进行因子提取时,可参照特征值是否大于1或者累积贡献率达80%的准则进行提取.因子贡献率表如表3所示.因子分析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由表3和图1可知,曲线中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84.478%,累积方差贡献率也达到80%以上,基本上包含大部分指标信息.故而提出此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来分析,效果总体较为理想.

2.4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命名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以期获得因子的意义,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设Fi(i=1,2,3)代表所提取的3个主因子,则3个公因子分别表示为F1、F2、F3.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GDP、第三产业占比、地方财政收入、商品进出口总额、R&D人员、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经费和专利申请数等变量上具有较高载荷,表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相关指标信息.同时,这些指标从经济的总量、结构、效率以及活力与开放度来描述,因此,将公因子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9.64%.第二主成分F2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地区GDP能耗和城市污水处理率3个指标上具有较高载荷,表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同时,这3个指标均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关,因此,将公因子F2命名为资源环境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43%.第三主成分F3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指标上具有较高载荷,这两个指标与居民生活状况相关,因此,将公因子F3命名为生活水平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8.39%.

3实证结果分析

3.1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徽16个城市经济质量因子得分排名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经济发展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和滁州,其中前4个城市的经济质量得分为正值,这4个城市经济发展得最好.通过观察GDP、第三产业占比和商品进出口总额等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三市在总量、速度和结构上都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市的R&D经费投入、R&D人员和专利申请数也优于安徽其他城市,这也表明其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有显著提升.观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差的5个城市即池州、淮北、黄山、亳州和宿州,这些城市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商品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较少,且第三产业占比低、R&D经费投入不足、R&D人员稀缺和专利申请数较少,观察其地理位置发现大部分城市位于皖北地区,由于制约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根深蒂固,化解这些矛盾尚需一定的时间,使得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全省的差距仍然存在,同时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3.2资源利用问题较大安徽16个城市资源环境因子得分排名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较好的城市有黄山、池州、芜湖、宣城等六市,其资源环境因子得分大于0.从统计数据看,这6个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单位地区GDP能耗低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资源环境因子得分较低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亳州、合肥和宿州等市,令人担忧的是经济发展第一的合肥在资源环境因子上的得分也是负值.这些城市单位地区GDP能耗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整体而言,得分普遍较低,而且有10个城市资源环境因子得分为负值,这说明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城市少之又少,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摆脱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老路.

3.3生活水平有差距安徽16个城市生活水平因子得分排名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合肥、芜湖、蚌埠、淮北、滁州、安庆、淮南、亳州和阜阳9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因子得分为正值.但是,仍有黄山、池州和六安等7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因子得分为负值,这些地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相对较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这说明大部分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状况有了较大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3.4整体情况喜忧并存从综合得分可知,合肥、芜湖、安庆和马鞍山综合得分为正值.其中,合肥位居全省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皖南地区的芜湖,皖中地区的安庆位居第三,而位于皖北地区的淮北、亳州、阜阳、宿州以及皖南地区的池州、黄山则明显低于其他市.总体来看,在安徽省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方面,皖中地区由于临近长三角,且经济基础较好,整体水平高于皖北和皖南地区,并与皖北和皖南地区各市之间存在明显较大的水平差距.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得分为正值的4个城市中只有芜湖市在资源环境因子得分中为正值,还有一部分城市像亳州、宿州等不但经济发展没有提升,而且资源环境因子得分也是负值.

4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单位,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污染、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表现出区域的不平衡性,同一城市的不同因子之间也表现出非均衡特征,比如有的重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因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安徽城市的经济发展虽然可圈可点,但经济质量的基础比较薄弱,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处于不同经济质量阶段的城市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促使其向“质优量高”的方向转变.

4.1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对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因子得分相对较高的城市,也即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安庆、马鞍山而言,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扩散作用,在稳定自身发展的同时,集合优势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由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发展开始向依靠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注重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对综合得分较低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因子得分相对较低的城市,也就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皖北地区,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本地优势,优先发展经济.地方政府要一以贯之实施振兴皖北战略,还需要积极融入泛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圈,加强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三是无论综合得分较高或是较低的城市,都需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发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因此实现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配套、较优规模经济的“三高一优”目标加速攀升与不断推进.

4.2重视绿色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一是对资源环境因子得分较低但生活水平因子得分相对较高的城市,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次,加强宏观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次,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政策体系;二是对资源环境因子得分较低而生活水平因子得分不高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也需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提升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安徽省各城市需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3个因子得分水平,既要重点推进薄弱因子的得分提升,也要兼顾其他因子得分的加强,注重经济质量的协调推进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建胜.“绿色化”,新在哪里[N].人民日报,2015-03-30(15).

[2]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6):75-86.

[3]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6(4):26-39.

篇5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0

Abstract Domestic college Econometrics teaching has widespread lack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in econometrics model,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he flow process and specific method based on problem oriented econometric ca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s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losely to provide a positive reference.

Keywords econometrics;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篇7

[关键词]

旅游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空间外溢性;供给要素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现代大产业体系。目前,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达到10%,在促投资、扩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高出第三产业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高出房地产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2013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278万,相比1978年翻了近5.7番,2013年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为644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8.4%。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学术文章相继在各种学术期刊中涌现。关于旅游业经济增长的测算主要是基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生产函数法测算资本、劳动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如左冰等(2008)得出中国旅游业为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朱承亮(2009)得出资本是驱动我国省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力之一。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均存在明显的区域流动性,旅游资本和劳动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导致旅游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目前已有相关学者认识到空间相关性对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如吴玉鸣(2010,2014)、徐伟等(2010)。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在考虑时空特征的同时,将空间效应纳入研究体系,使得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更加有效,从而挖掘出资本和劳动力等供给要素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政策。

一、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一)旅游经济增长模型构建经济增长的发展轨迹表明,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研究的重点主要聚焦在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大部分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去探寻经济增长的供给动力。传统的生产函数模型是建立在索洛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却被广泛应用,成为绝大多数长期经济增长研究的基础。为了分析资本、劳动力等供给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把旅游经济增长的供给动力分为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对于生产函数中参数α和β的估计,有经验法、回归法和份额法等三种方法。其中,回归法由于较为贴近实际情况,并可以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使用最多,本文使用回归法估计生产函数的参数。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由于目前缺乏直接的旅游增加值指标,本文选取省级区域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作为旅游经济产出指标,主要数据包括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为便于数据间可比,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折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省级区域旅游统计数据口径近年来有所变化,2001-2009年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包括旅行社、星级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的相关数据,2010年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只公布了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相关数据,2011-2013年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则包括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数据口径变化后,给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业从业人员等指标的连续性带来挑战,如2009年全国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8276亿元,而2011年的固定资产原价为6329亿元,2009年全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为275万人,而2011年从业人员为204万人,相关指标时间序列数据不可比。为科学测算资本、劳动力等供给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取2001-2009年作为研究时间段。

二、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一)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出发,考虑到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流动性,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充分发挥空间计量经济学与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双重优势,将时空双向特征和空间信息纳入模型框架,使得空间计量模型较传统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更为有效。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包括空间滞后、空间误差、空间杜宾三种常用的面板数据模型,考虑到旅游经济增长省域间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存在,初步建立以下三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1.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首先从时间维度测度了本区域旅游资本存量和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通过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的假设,将本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与邻近区域旅游资本存量、旅游劳动力投入及旅游经济产出相关联,从空间维度测度邻近省份旅游资本存量、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本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邻近省份旅游经济增长对本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传统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引入了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权重矩阵也是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对省级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时,我们采用综合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权重矩阵,其中地理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大圆距离反比法进行构造,即基于距离反比的空间矩阵是以区域i与区域j之间的距离为dij的倒数或者倒数的平方作为权重构建空间权重矩阵,从而可以反映空间距离相近的区域比空间距离相远的区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区域之间的空间效应随着空间距离衰减,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如下。

三、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模型选择LM检验

在建立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之前,为了检验空间滞后、空间误差、空间杜宾数据模型中的哪个模型最能刻画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时空变化,运用LM检验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及旅游资本积累、旅游劳动力投入等供给要素进行空间效应检验。在传统面板数据模型中,有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以及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四类,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空间效应,我们对四类面板数据模型进行LM检验,空间滞后与空间误差模型选择LM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选择LM检验结果来看: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传统面板数据模型中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LM检验显著,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稳健LM检验显著,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误差LM检验显著,无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误差稳健LM检验显著,从空间滞后、空间误差的LM检验和稳健LM检验来看,可以完全拒绝非空间性,说明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性。从空间固定效应联合显著性和时间固定效应联合显著性检验LR检验可以得出,无空间固定效应和无时间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均被拒绝,似然比LR检验结果表明时空固定效应模型更能刻画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当基于LM检验拒绝非空间模型时,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依然需要慎重,我们考虑包括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的空间杜宾模型,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对其是否可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进行Wald检验和LR检验。

四、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

通过上文的LM检验显示,我们建立空间固定和时间固定双向固定效应杜宾模型,对时空固定效应、时空固定效应偏差修正(Lee&Yu,2010a)、空间随机时间固定效应三种模型进行估计,带时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时空固定效应、偏差修正的时空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来看,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围绕零假设H0∶θ=0和H0∶θ+δβ=0展开,Wald和LR检验显示,两个零假设均被拒绝,表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均被拒绝,空间杜宾模型更适合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从Hausman检验可以看出,选择空间随机效应、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更为合理。从模型的结果来看,空间随机效应、时间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相关系数平方远远高于时空固定效应杜宾模型,且所有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表2最后一列为空间随机效应、时间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模型结果显示,旅游资本存量和旅游劳动力投入等供给要素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且系数的符号与预期一致。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系数为0.0570,表明省域间旅游经济增长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相邻省份旅游经济增长增加一个单位,本省份旅游经济增长会增加约0.06个单位。虽然空间效应系数不显著,但是意义重大,表明各地区在经历过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价格等竞争后,逐步向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迈进,特别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旅游资本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资本存量估计系数显著为正,旅游资本存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提高0.7265个百分点,资本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劳动力,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旅游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14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全国1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1749个,实际完成投资4402亿元,占全国的62.4%,旅游投资是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空间滞后旅游资本存量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存在旅游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但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临近省份间旅游经济增长竞争产生的外溢,区域间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亟需错位竞争,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从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劳动力投入估计系数显著为正,旅游劳动力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提升0.3279个百分点,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劳动力的“吸纳器”,劳动力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进一步发挥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扩大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做好旅游行业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劳动力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滞后旅游劳动力投入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存在旅游劳动力投入产生的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虽然不明显,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避免相邻省份旅游从业人员相互之间流动性过快,导致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而影响整体旅游经济增长,亟需从薪资体系、人员职业培训等方面着力,让待遇留住人,归宿感留住人,让旅游人才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省域层面构建了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09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产出、旅游资本存量和旅游劳动力投入等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估计,证实了旅游经济增长在区域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和旅游资本存量、旅游劳动力投入等供给要素的外溢效应,实证考察了资本和劳动力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受资本、劳动力等供给要素流动影响,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在研究资本和劳动力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需将空间相关性纳入研究范畴。(2)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旅游资本存量和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旅游资本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高于旅游劳动力投入,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劳动力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亟需进一步提升。(3)邻近省份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旅游投资亟需区域间错位竞争,避免同质化投资;邻近省份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虽然不显著,但需引起高度重视,需谨防旅游劳动力区域间流动速度过快。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趋势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一步下滑,旅游经济增长作为新常态下新的增长引擎,如何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1)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亟需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认真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主要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内和区域间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信息共享、旅游经验共享,加强区域间旅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区域间旅游服务合作,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2)积极扩大旅游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强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连通景区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针对旅游景点服务人员、旅行社服务人员、宾馆酒店服务人员等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针对旅游业管理人员开展旅游管理培训等。另一方面,健全旅游行业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薪酬与个人业绩挂钩,适度向基层员工和偏远地区从业人员倾斜。

参考文献

[1]K.Sato.Japan'sPotentialOutputandtheGDPGap:ANewEstimate[J].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01,(12).

[2]SharmishthaMitra,ViditMaheswari,AmitMitra.AWaveletFilteringBasedEstimationofOutputGap[J].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011,218(7).

[3]AnselinL.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M].Springer,1988.

[4]LeeL,YuJ.Estimationofspatialautoregressivepaneldatamodelswithfixedeffects[J].JournalofEconometrics,2010,154(2).

[5]LeSageJP.Anintroductiontospatialeconometrics[J].Revued'économieindustrielle,2008(3).

[6]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06).

[7]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04).

[8]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李婷.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

[9]吴玉鸣.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弹性估计[J].旅游学刊.2010(08).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架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迅速,粮食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然而,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短缺,补齐粮食行业人才短板成为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2000—2019年,围绕粮食经济相关问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研究生年均约为200名,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面对粮食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日益凸显的供需矛盾,南京财经大学在2011年设立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累计向政府机关、粮食企业、金融机构及高等院校(读博深造)输送毕业生55位。

本文主要以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目的是下一步更好地完善和修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且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决策参考。

1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课程性质,本文将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划分为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目录见表1~表2。在《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以下简称《培养方案(2015)》)中,学位课共7门,学分合计20分。2019年,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在《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2019)》)中,学位课共8门,总学分较之前增加了1分,为21分。通过对比发现,《培养方案(2019)》对学位课的课程名称进行了较大调整,“三高”改成了“三中”,删除了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增加了产业经济学和现代流通经济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2019)》中有较大变化,新增了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删除了资本市场与公司分析、跨国公司组织与战略、市场与流通理论等课程,保留了中外粮食经济专题、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等课程。

《培养方案(2015)》和《培养方案(2019)》均规定,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应修总学分为48分。也就是说,不计算公共基础课(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合英语等)、学术活动、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学分后,研究生应修满专业课学分约31分,相当于14门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6门)。

从《培养方案(2019)》的修订可以看出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重视学科基础。“三中”课程、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是从事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注重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是指对数据具有敏感性,能够有效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结果具有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是信息搜集能力和数据统计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三是强调课程和研究方向的关联性。例如,粮食经济学、中外粮食经济专题、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粮食文化与社会实践等课程无不与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相一致。《培养方案(2019)》中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粮食经济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贸易经济(粮食经济)隶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对应用经济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为具备扎实、全面的经济学基础与专业知识,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能够及时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具备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开展实地调查、设计严谨方案、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检验;具备检索和研读本专业经典和前沿文献资料的能力;具备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显然,当前的课程结构在厚基础、博前沿、重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例如缺少关于社会调查实践方面的课程。

2.2缺少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

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校,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学科发展要求从以往的高度分化转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要求从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人才培养也要求从以往的专业教育转向跨学科教育。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思考和行动先导[3]。当前,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自主开设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容易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受限,缺乏诸如公共政策分析、粮食工程与科技、食物营养与健康等选修课程,难以針对不同学生的研究兴趣及特点提供教学指导。尽管《培养方案(2019)》允许研究生选修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选修课和专业课,但总学分不能超过4分。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历届学生也很少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2.3缺少国内外前沿文献选读课程

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仅有1门专题课程,并且主要是针对中外粮食经济问题,缺少关于实证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的前沿专题,如效率分析方法前沿专题、食物浪费与健康营养专题等,导致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培养这两方面能力,不仅要求研究生扎实、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在专业或学科领域能够发现新问题并进行学术创新研究。后者要求研究生必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前沿专题课程,这对于研究生学术洞察力和鉴赏力方面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从而使其科研及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措施与建议

3.1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专业课程

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隶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既包括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又包括计量经济学及其他经验分析工具,还包括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按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培养方案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原则[4]。课程设置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基础课程功底,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各门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课程之间应相互促进,形成整体。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比例应少于专业课比例。三是课程种类的丰富性。应根据本专业的优秀师资开设课程,比较重要但缺乏条件开设的课程可外聘名师进行讲授,以系列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

3.2课程设置应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篇9

Key words econometrics

theory-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links

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二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应用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自1997年接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至今,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应用基本脱节,而纯应用的教学模式会蜕变为僵化的计量工具的使用。第二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本科经济管理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体现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型”课程的教学特色,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理论学习服务于实际应用。本科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四年的学业后要适应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竞争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量分析能力所关注的是:1、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了吗?通过课程的学习,重在传授给学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2、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了吗?理论学习是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源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具有实质性的帮助。3、适当的难度和前沿进展涉及到了吗?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 计量经济学应该相应地界定为三个教学层次,即初、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本科生教学定位于初、中级之间,适当地提高学习难度,有利于提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而前沿进展的介绍便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4、计量分析软件掌握了吗?这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计量分析软件种类很多,而制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具有触类旁通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关注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把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表现在于: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基本计量分析理论,才可能掌握量化软件的应用,并且通过上机处理实际问题强化了这种认识,刺激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上机实践中调动了学生对于已有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储备知识。3、上机实践中设计专题形式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软件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 课程论文评价,三个环节是递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技能。

(一)课堂理论 + 软件教学环节。

1、学时分配。课堂教学部分将2/3学时用于讲授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穿插讲授相关的计量方法在计量经济学软件上的实现形式、计量软件操作命令、实际案例分析和演示,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能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学习效果好,同时便于顺利地进入第二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2、教材选用。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庞大,选取适当的教材是必须的。教材选用采取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结合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辅助教材的选择主要是国外引进的优秀版本,比较适合于课外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容的组织也吸收了这些教材给出的对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建设性意见。

3、教学软件选用。目前采用的教学软件为EViews, 该软件是经济计量分析的专用软件,在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普遍。理论教学中紧密结合该软件的应用,讲授相应的经济计量理论,从而把握各种经济计量软件编写依据的的共性原理,这是学习其他计量软件的基础。

4、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在将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操作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统计资料编写。同时推荐经济研究方面的刊物,辅助学生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5、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但事实上由于短时间内信息量强度过大,不如传统的学生思维跟随教师粉笔游走来得轻松,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重点章节内容,板书讲解穿插于课堂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6、校园网教学平台利用。在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软件、课件等必要的教学文件,方便学生把握学习进度和复习预习。上传精选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学习并感受课堂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教师和学生课外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平台上也得到了拓展。这些方面都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

1、编写上机实习指导书。上机实习指导书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编排的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精要、计量分析方法、实际案例EViews操作和单元上机实习设计,据此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完成单元上机实习任务。

2、要求学生自愿组合二人学习小组,最终的成绩依赖于共同的努力。经过近三年的观察,学生选择弱—弱搭档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强—强搭档或强—弱搭档。由于小组只有2人,分工和协作的表现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在上机实习的过程中互相提示和督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效率比较高。

3、布置上机实习任务。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前,结合单元练习的需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任务(课题)。实习任务框架由教师设计给出,具体研究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但强调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分析,涉及到如我国的生产、消费、财政、货币、就业、进出口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估计、检验与应用等,学生就建立一个稳健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践。

4、预查上机实习内容。为了保证实习过程顺利进行,教师要事先检查学生二人组自拟的上机实习任务,目的有二:一是督促学生准备课题和数据,二是检查拟定的课题和数据是否可行,往往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暴露在拖拉的学习习惯、随意的学习态度、选题不恰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数据口径不一或获得性不强等,其中有些问题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有关。预查上机实习内容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正和辅导。

5、指导学生上机实习。上机实习是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将课堂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的选题多样、课堂学习水平多样、学习能力多样、出现的问题多样,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的同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避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堂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拘泥和不切实际的僵化套用。

6、撰写单元实验报告。对于单元上机实习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要详细报告实验过程和所得结果,重点考察是否掌握了各个单元讲授的课堂理论通过经济计量软件的实现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解释和分析软件的输出结果、是否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单元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是学生平时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

(三)课程论文评价环节

1、推荐阅读经济计量分析范文。在实习阶段中要推荐给学生经济计量分析方面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很好地展示课堂教学中关于构建计量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素,同时具有良好的写作范式,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参考。

2、完成课程论文。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二人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将单元实习的内容逻辑性地串联起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这是对学生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思路、上机操作和分析技能、模型优化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撰写计量经济分析论文的能力,课程论文在写作和表述方面要求比较规范,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处理、模型形式、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课程论文的水平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单元实验报告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构成。

三、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中有待完善的方面

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看,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有必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地加以改进:

1、 课时约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课时压缩的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对于课时的节省。实际上,由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今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内容不但有所扩张,软件教学也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有学时在完成必要的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后,留给学生上机实习的时间比较短缺,适当增加课时成为必要。

2、课程难度。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数学基础不好,这方面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保证后续学习的顺畅。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以怎样的要求、方式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3、课程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如: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写上机实习指导、设计单元上机实习内容及课程论文等。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工作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的。

本文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6-0010-05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与枢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甚至这种不平衡和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和充分掌握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已有的关于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文献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金融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其中,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收敛性。从国外研究进展看,国外学者对金融收敛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收敛性上(比安科,1997;穆连德,2004;布鲁诺和博尼斯,2008)。从国内研究进展看,自1994年开始大量学者借鉴收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张杰(1994)最早阐释了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的内涵。他通过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区域差异状况及其特征的分析,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地区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缩小。同时,他从理论上描述了金融结构的区域趋同、金融集聚必然呈现出类似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森倒U型”过程。陆文喜、李国平(2004)主要采用β收敛法检验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收敛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与金融发展政策有关。陈恩、黄桂良(2010)基于经济收敛理论,运用δ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对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没有出现差距自动缩小的趋势,总体上不存在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格局,但存在条件β收敛趋势,而且山区各地市表现出俱乐部收敛的特征。黄砚玲、龙志和、林光平(2010)采用空间统计与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了浙江省金融发展的收敛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市区金融发展在1997—2008年间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且收敛速度较采用传统方法所得的收敛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另外一些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的结论,即认为区域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存在发散性。周立、胡鞍钢(2002),金雪军、田霖(2004)都利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及特征,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的金融发展在全国和地区间的分布是非均衡的,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和郑长德(2008)都利用泰尔指数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区域金融差距扩大的结论。李敬、徐鲲和杜晓(2008)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龙超、张金昌(2010)基于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验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随机收敛性,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存在全局性的随机发散,不存在俱乐部式随机收敛。这说明我国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全国金融发展没有保持同步,这种差距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也没有保持同步。

虽然已有文献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不少探索,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现实中,由于地理距离等条件使得金融发展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忽视了金融发展的地理空间效应,可能导致错误的模型设定,从而得出有偏的分析结论。空间计量方法打破了原有经典计量模型中的空间独立分布的假设,在经典计量方法中纳入空间因素来探索区域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借鉴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以及已有的文献,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寻找中国金融发展在长期中的演进特征。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与已有的采用经典计量模型的文献不同,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到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中,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1978—2009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这对于制定缩小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方法、数据与指标

(一)空间计量方法

三、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⑤

帕兰克(Paelinck)最早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后来经过安瑟兰等学者的努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为了验证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不是随机发生的。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技术对金融发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包括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根据Moran’s I以及LISA计算公式,我们以邻接空间权重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以金融相关比率为中国金融发展指标,测算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并绘制了中国金融发展的Moran’s I散点图。

(一)中国金融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尽管Moran’s I指数表明,大部分年份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中国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是Moran’s I指数不能显示出不同省份聚类的具体状况。因此,我们使用Moran散点图来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发展的局部空间特征。鉴于篇幅,我们仅给出了1978年和2009年邻接权重矩阵下的Moran散点图,如图2、图3所示。

通过Moran散点图可知,可以将各省份金融发展分为4种空间相关模式:如果分布在第一象限,表示高集聚增长的省份被其他高集聚增长的省份所包围(HH),代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聚;如果分布在第二象限,表示低集聚增长的省份被其他高集聚增长的省份所包围(LH),代表负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聚;如果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低集聚增长的省份被其他低集聚增长的省份所包围(LL),代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聚;如果分布在第四象限,表示高集聚增长的省份被其他低集聚增长的省份所包围(HL),代表负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聚。图2显示,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位于第二、四象限的省份不多(只有10个,其中6个位于第二象限,4个位于第四象限),多数省份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有9个省份,这些省份的金融发展表现出HH集聚模式;位于第三象限的有12个省份,这些省份的金融发展表现出LL集聚模式。图3显示,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位于第二、四象限的省份有12个,多数省份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有8个省份,这些省份的金融发展表现出HH集聚模式;位于第三象限的有11个省份,这些省份的金融发展水平表现出LL集聚模式。从图2和图3的Moran’s I散点图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而且1978年的空间相关性要强于2009年,说明我国金融发展的空间辐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存在空间异质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利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及其演变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Moran’s指数的测算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在大部分年份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空间辐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存在空间异质性。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点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1)发挥我国政府在金融战略布局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对邻近省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构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各区域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2)发挥邻近省区的协同效应,积极实现金融联合与金融合作。建立有序协调互补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互惠共赢和金融资源的高效运作。(3)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对中西部地区实施金融发展倾斜政策,缩小东部与中西部金融发展的差距,实现金融落后地区向金融发达地区的追赶。

注:

①所谓邻接标准指的是,如果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相邻,则认为二者存在空间相关;反之则不相关。

②由于邻接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方式简单,计算也相对简便,因此在空间计量的研究文献中使用最为广泛。

③Moran’s 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若大于0,表示所考察的经济变量(本文是金融相关比率)空间正相关;若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若等于0,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属性分布独立。Moran’s I指数绝对值表示空间相关程度的大小。绝对值越大表明空间相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④如周立和胡鞍钢(2002)、金雪军和田霖(2004)、赵伟和马瑞永(2006)、陈恩和黄桂良(2010)等均采用了金融相关比率这一指标。

⑤空间相关性分析(也称聚类检验)是认识空间分布特征、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来完成空间分析的最常用方法。空间数据分析主要使用两类工具:第一类用来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系统内表现出的分布特征,通常将这种整体分布特征称为全局空间相关性,一般用Moran指数I(莫兰,1950)、Geary指数(吉尔里,1954)来测度;第二类用来分析局部子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分布特征,又称为局部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空间集聚区、非典型的局域区域、异常值或空间政区(Spatial Regimes)等,一般用G统计量、Moran散点图和LISA来测度。

参考文献:

[1]Magda Bianco, Aandrea, Geral, I Riccardo Massaro.1997.Financial Systen’s across “Developed Economic”: Convergence or Path Dependence?[J].Research in Economics, (12).

[2]Victor Murinde, Judaagung, Andy Mullineux.2004.Patterns o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Financial System Convergence in Europe[J].E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 (4).

[3]Giuseppe Bruno, Riccardo De Bonis.2008.Do Financial Systems Converge? New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J].IFC.

[4]Moran,P.A.P.1950.Notes on Continuous Phenomena[J].Biometrika, (37).

[5]Anselin,L.1988.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6]张杰. 经济的区域差异与金融成长[J].金融与经济,1994,(6).

[7]陆文喜,李国平. 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

[8]陈恩,黄桂良. 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10,(1).

[9]黄砚玲,龙志和,林光平. 中国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4).

[10]周立,胡鞍钢. 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1]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8).

[12]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 经济地理,2006,(1).

[13]郑长德.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篇11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校40〜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最后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既要介绍基本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又要讲授一些非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理论方法是非经典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应用,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理应受到重视。同时,应当指出经典理论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补充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研究生能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讲完单一方程和联立方程理论方法之后,还要讲解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及其在生产、供给、需求、消费、金融、贸易等主要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与案例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处理好思路剖析和数学推导的关系。阐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很多数学推导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

最后,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所用教材的优劣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近30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比较好的。然而多数以介绍理论和方法为主,除了一些例题外,很少有关于应用的专门章节。因此,计量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读者难以发现它与其他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把它视为一门经济数学方法类课程。

为了较好地体现上述关于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想,急需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在积累丰富素材和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将计量经济学设计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经济学课程。这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实例,更新和改变软件。

(三)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3]。目前教学中,学生上机训练时间太少。建议在现有学时基础上,增加8个学时的上机操作训练,并将这8个学时穿插在原有的32学时中间,而不必专门安排软件应用的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重点介绍一种专业应用软件,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适时地穿插在理论与方法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在处理各类型数据、建立模型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在综合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从而完成建模的全过程。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促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在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自然是教学方法的首选。然而,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对如何根据经济学理论、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等讨论的较少,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就更少。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或现象,在提出建模设想、选用具体估计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数据、诊断发现问题和改进估计方法等各个计量经济建模环节都存在问题。

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除了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外,急需加强案例教学,以便有效地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首先需要有效地组织案例素材,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有专业特色就是要充分体现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课题,选取体现时效性、专业性、贴近个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区域经济案例。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应当整合校内多个相关学院的资源,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要互通有无,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