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供应链要在国内外进行货物、服务、信息和资金的高度的协调流动[2]。在一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在供应链的研究中,焦点公司不到50%的风险是可见的。公司识别风险能力的下降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通过研究报告和出版物的形式予以指导。在最近的文章和书籍中,重点对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行系统分析[3]。例如,在学者们的文章中[4]呼吁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要有更多的有关决策的认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在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中森林工业的原材料(木屑)供应链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风险。首先描述主要概念,即供应链风险、信息交流和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和可见性,以及系统动机和认知障碍。其次通过所用的研究方法来介绍部分实证研究,说明所研究的供应链以及所用的信息交换方法。随后,以认知障碍和系统动机的观点对访谈和信息交流风险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交结论。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及相关概念
目前供应链物流的风险一直在增加[5]。虽然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对供应链脆弱性的认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其概念仍在起步阶段,缺乏一个概念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现象提供一个明确的含义[1]。在有关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风险的定义是完全负面的且其不良后果是可见的[6]。一个标准的供应链风险定量公式如下:
风险=P(损失)×I(损失)
风险在供应链中以多种形式出现:首先,它们是可操作的,这被认为是次要的影响,但经常发生。因为不被重视,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困扰。然而,当它们同时发生或造成滚雪球效应时,这些风险会产生严重影响。其次,更多人认为,低概率–高后果事件(LP–HC)属于破坏性的风险。这些事件在任何时间可能会破坏供应链的物料流动。
Jüttner描述的脆弱性是一种严重干扰的暴露,是由供应链内外部的风险引起的,反映了供应链中断的敏感性【1】。此外,供应链脆弱性是风险来源的倾向,造成不良后果和对终端客户市场有效服务的破坏。供应链对干扰的脆弱性取决于其结构的灵活性和弹性,其中供应链(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的脆弱性并不是指它发生的概率,因此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关键的活动,它形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scrm)其他方面的基础。Harland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包括四个关键的管理方面:评估风险来源;界定供应链的不良影响;识别重大风险要素;减轻供应链的风险[6]。
有效的信息交换是供应链风险管理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搜寻有关当前供应链风险管理挑战的理论解释中,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的可见性,建议采用系统的观点和组织的认知作为潜在解决方案框架。系统性或整体观点植根于系统思考[7]以被视为概率复杂业务系统的供应链为基础。Boulding 介绍了一种类型学,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分类,在此供应链(以及其他人文系统)代表最高水平的复杂的社会系统[7]。社会系统由(如人)、团体和组织运转构成。组织的长期认知是用来描述观点的程序和申述的组织。术语组织认知是从进程角度和组织表现来描述的。组织认知是主要的能力,它以进程的信息、自主性,学识和知识管理支持着、团体和组织。
二、实证研究和方法
此项研究作为一个较大项目的一部分,STOCA,检查在紧急情况下芬兰海湾的货物流动。从波罗的海国家到芬兰大陆的海事供应链上的信息交换风险是访谈重点,这是由核心供应链上的九个管理人员实施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那些对供应链信息交换和风险管理的可见性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因素。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实践者在供应链中如何管理信息和供应链中风险如何影响信息交换进程。
为了确保风格自然和跟随被访者的引导,主题和问题都是随意讨论的。所有的访谈都是面对面地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此过程被记录下来,其音频文件进而转录最终被分析。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有关影响因素和参与者可以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该方法产生的洞察力,只能以一个探究性的方法实现。在受访者中,对概念性理解和信息交流的理解范围以及风险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通常小的物流公司因为拥有较低的知识水平没有明确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无法应对所出现的一个接一个的风险及中断事件。较大的物流公司,控制着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将战略管理工具作用于更高层次,例如改进的故障模式效应分析,也被应用于这项研究中。
三、明确的供应链,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12-03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一五”期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全面推进,与此同时,“3+5”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契机。
2011年3月17日湖南省被正式纳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是继山东省之后的第二个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将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随着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长株潭区域作为湖南省的中心位置,农业信息化程度、农村信息化水平、市场信息化发展都走在全省的前列。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及其防范策略,可为长株潭及相近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 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概述
信息化环境下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主要有三个来源:信息化风险、组织协调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
1.1 信息化风险
信息技术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市场运作机制、提升市场运作效率,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市场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化风险突出表现在计划经济下行政机制推进信息化,传统的政府体制决定了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市场化理念、推进的困难程度,行政体制下的信息化推进可能会产生两种问题,一种是传统的内部阻力,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信息化事务,抵制信息化;一种是热衷于信息化建设,其意图却在信息化本身之外,寻求信息化“权力寻租”。除了政府参与所特有的风险外,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性风险是必然存在的[1]。
1.2 组织协调风险
组织协调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因缺乏信任存在“牛鞭效应”、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问题,加大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农产品在“种子-食品”过程中存在诸多导致污染、不安全的风险因素,以签约农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安全,致使产品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缺乏信任与合作,给组织协调带来风险。
1.3 质量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组织等各节点单元的信誉和发展,一次安全事故会毁掉一个企业,可能给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三鹿的破产、双汇的危机、金浩茶油风波等因产品质量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沉痛打击,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 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组织协同关系,共同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各节点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都会导致市场风险,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提高交易成本。信息的不对称促使供应链主体行为发生变化,而处于弱势的农户承受的风险更为突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影响着农业战略结构调整。
2.1 政府要积极作为
现阶段湖南省农村信息化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政府需承担管制、管理、服务三大角色。管制的目的是采取管制或者其他措施限制或控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主体承担风险,不能转嫁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服务,从各个层面如战略、政策、规划、项目以及运作层面实施风险管理,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的后果,进行决策;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做到廉洁行政,不出现类似 “天价内存条”、“天价u盘”、“政府采购特供”等腐败采购,不出现项目实施中大规模腐败事件。
政府作为信息化推进方,在规范行政、廉洁行政、纪检跟进的环境下,通过宣传
教育计划提升社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计划,有力推进公务员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讲座,培养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定期开展电子政务技能竞赛,规范信息化办事流程,杜绝“权力寻租”。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让风险管理充分地整合到组织管理的过程之中,努力使涉及农村农业的各级公务员知农业、懂政策、精业务,成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有力推动力[2]。
政府作为信息化规则的制定方,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规避具有标杆性作用。制定可行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确立各级农产品标准制定责任方,制定检测检验标准,制定信息化交易安全、信息服务标准化流程体系、交易担保机构、相关的支付安全法律法规、电子交易法和电子商务法;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一级的信息化技术安全平台,确保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单元技术可靠、信息可信、交易安全。
政府积极作为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得以顺利实施、有效管理、层层推进的有力保障。也是信息化环境下规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重要要素。有效的政府行为、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将是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2.2 防范组织协调风险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在国外已经通过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在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逐步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搭建到信息化进程中来,并逐渐形成规模。目前,长株潭农产品市场从“种子-食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没有较为核心的农产品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信息网络。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是典型的市场交易行为,没有达成一定规模的战略合作、签约合作关系。农户在遇到市场疲软时无法有效地寻求企业渡过难关;在遇到市场强势时,农户和经济组织为寻求更多的利润而放弃合作企业,导致企业和经济组织个体没有形成有效的供应链,还停留在松散的合作关系上。 在有效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下(图1),各供应链节点按签约要求组织订单式农产品生产、包装、规范,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在信息资源共享、各供应链节点之间信任合同,组织协调成本较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就会降低。但事实上因为各节点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各自的利益导向、市场价格、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组织协调存在预知的风险[3]。
防范组织协调风险的最有效机制是农产品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应处于核心地位。为保证农产品质量,需要跟踪、调查、检测,严格按签约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各节点之间需要把共同利益的分配机制尽量完善,企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组织”的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诚信行为将不断强化这种战略合作关系[4]。
2.3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是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最终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农产品“种子-食品”跟踪逐步可行。食品供应链逐步运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进行食品追溯。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跟踪、追溯制度,以农产品电子化身份卡的方式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供质量安全检测与跟踪可查[5]。
农产品可追溯性是解决农产品安全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实行召回;另一方面可以对责任企业追究责任。可追溯制度可以规范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减少或杜绝不安全食品、假商标、假标识、假包装等,尽可能地减少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在源头上对农产品实行上市准入制度,在上市后实行可追溯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测制度和抽检制度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
3 小结
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集中体现政府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否担当起重要的管制、管理、服务角色;农产品交易主体能否有效地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可追溯制度及信息化系统能否实现监管。预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是有效推进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湖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前提。面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偏离、政府服务角色缺失的问题,对信息化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
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对推进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夏 英,宋伯生. 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60-63.
[2] 方为辉.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的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1-03
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炒的比较热的一个概念,是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的关联方进行责任捆绑,为供应链中相关成员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供应链融资越发体现出其优势,国外诸多银行和大型物流公司争相开展此类业务,以拓展其盈利渠道。随着国外此类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内以深发展为代表的几家银行以及像金银岛网交所、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台也已经开展类似业务。在供应链的整体大环境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会产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若用以往度量单个企业信用水平的方式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决定是否为企业提供资金时,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评价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
一、相关研究
闫俊宏(2007)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因素、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运营状况)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进行了评价。卞宁(2008)也用灰色评价法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马佳(2008)认为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的关键是把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主体评级+债项评级”的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诸多文献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现状的研究可知国内现阶段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体系、评估方式等尚且没有公论。因此,本文在此以建立信用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目前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单纯的定性分析受主观影响太大,而且同时要考虑到企业数据信息获取的不便性。因此,本文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使用专家评判法,设计评分表并由专家打分,进行指标的初选、筛选,并选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用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
1.层次分析法求权重。本文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层次本身,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并且这与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符合,能够认真的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
(1)构造问题的递阶矩阵,由于在本文中只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因此递阶结构中没有方案层。
(2)在递阶结构内,则对目标层和方案层以外的各层使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的关键是标度,在这里使用Saaty教授的1-9标度法。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量化的相对权重aij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A=(aij)n×n为判断矩阵。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Satty给出了RI 的值。
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
2.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Brans提出了PROMETHEE I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ELECTRE方法中忽略属性值差距大小信息和主观设置参数过多的特点。PROMETHEEII是PROMETHEEI方法的进一步扩展。PROMETHEEI/II方法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每一准则选择或定义偏好函数,利用偏好函数和准则权系数,定义两方案的偏好的优序指数,进而求出每一方案的优序级别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主要是使用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概念),利用优序关系确定方案的一个部分或整体排序。
三、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1.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水平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自身情况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整体角度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这些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前文的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并且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文章的研究目的,同时分别向20位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银行融资从业人员致电或信函咨询,得到数量相当庞大的初选指标,为了对评价体系进行简化,本文继续向20位金融行业中从事相关供应链融资人士分发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将这些评分使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对使用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排序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详细内容见表4。
3.权重的确定。为了使权重确定更准确,得到比较满意的判断矩阵,本文在这里继续使用专家打分法,向专业人士分发调查问卷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使用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组成各个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一级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在这里使用Matlab对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权重向量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λmax=3.0005,CI=0.0002RI=0.58CR=0.0004
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与一级规则层类似,并且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出,只是将各指标的权重、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列出如下表:
四、算例分析
假设有处于供应链中的4个中小企业A、B、C、D向某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需要对这四个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融资。结合上文中运用AHP方法确定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使用PROMETHEE方法对这四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下表是四个企业与评价体系相关的各指标的数据以及通过专家打分法对这项评价指标所属的偏好函数类型和其对应的参数进行取值。
然后,根据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各项数据并结合AHP确定的权重和选择的偏好函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每个企业的有序指数。
流出量(Φ+)排序:D,C,B,A;流入量(Φ-)排序:B,A,D,C;最后根据Φ=Φ+-Φ-公式计算每个供应商的净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计算的时候,评价体系的底层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而评价体系的顶层目标层是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因此,净流量最大的融资企业信用水平最高,信用风险最低。因此,根据上表中的计算的净流量对各融资企业信用进行排序:C,D,A,B,越排在前面,信用越高,而对各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排序:B,A,D,C,越排在前面风险越高,与按信用排序的顺序刚好相反,银行可以根据排序考虑融资。
五、结论
对融资企业而言,以往的风险评价普遍采用孤立点方法,也就是说把信贷企业作为评估点进行孤立地分析和评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以供应链为市场竞争主体相对于单个企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融资企业所处的环境出发,把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特性、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多篇相关文献,建立了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PROMETHEE法对算例中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且排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07
2.卞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2007
3.马佳.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2008
4.汪守国,徐莉.供应链融资模型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9(22)
5.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依然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之间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是在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形成的一定时期内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一种协议关系。完整、高效的履约是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优势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它有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使交易的空间范围、频率扩大的同时确保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从而有利于克服机会主义。交易成本的降低又促进了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与完善,既克服了大企业等级森严的层级组织形式的弊端,又避免了完全通过市场交易的信息搜索成本和履行契约的高额执行成本。
但供应链和节点企业的目标冲突、协议设计不当或内容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和机会主义等原因都可以导致违约行为的产生。供应链企业违约的危害是极大的,直接的结果是各供应链成员的努力投入不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士气不高,每个成员企业都抱有“搭便车”的心理――只要其他企业努力了,自身的收益也会增加。最终将导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产生合作危机,甚至合作中断。因此,对契约的履行就成了供应链的
“生存保障”,解决了违约风险问题,不仅使成员企业受益,也使整个供应链的社会福利得到提高。即信用问题成为制约其正常运作的主要障碍。
一、基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供应链违约风险防范
供应链中的供应、采购、承运、产品质量检验、资金结算等业务活动既是合作各方履约的过程也是彼此兑现各自信用的过程,因此供应链组织中任何契约的执行都需要社会信用制度保驾护航。同时,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将影响、改变企业的信用行为选择,使其确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即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长期战略目标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实现合作竞争的多赢局面和持续的帕累托改进,而不是尔虞我诈的零和博弈。
社会信用制度主要通过激励惩罚机制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选择。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形下,利用更广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信用制度更显得迫切。下面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从微观层面,基于市场载体的社会信用制度作用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对企业很重要。企业通过一贯的履约表现,使得社会对其信用形成了共识,就对企业建立起了信任。如果企业拥有很高的信用它将在很多方面获得“额外收益”;否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社会信用体系从以下方面影响供应链企业的信用行为选择:
1、生产经营方面。社会信用环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施加影响,促进企业履行承诺,提高自身的信用。如果企业信用缺失,将使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削弱,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制约对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绩效下降。比如,对供应链企业商业往来而言,企业的付款记录不好,供货商将要求提高现金结算的比例,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企业大的经营成本。
2、交易成本方面。经济学家威廉姆形象地把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与之相比,根据决策理论,企业通过一贯的履约表现,获得社会对它的信用共识,社会进而能够增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关系,而信用恰如交易活动的“剂”,其在经济行为中的运用与发挥,可使交易行为更具确定性和周期性,使交易过程顺畅,减少风险防范费用,从而,减少交易活动的“摩擦力”,即降低交易成本(康芒斯,1997)。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是企业经济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从宏观层面,基于监督机构的社会信用制度作用分析
通过市场载体,社会信用制度可以影响供应链企业的信用行为选择。但由于市场的自身局限性,会产生市场失灵,因此还需通过“监管方”来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制度对企业信用行为的影响作用。
在存在监管的情况下,如政府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交易中的违约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推动提高信用信息的质量和传播速度,增加违约行为的成本,发挥“第三方”的监督、约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交易人将视监管力度的大小而相应的改变其行为选择模式。在市场博弈中,“监管方”的存在将改变企业行为的约束规则,它们的收益预期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会使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行为选择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它们的信用行为选择。
在强有力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监督”下,交易双方自我道德约束行为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就会成为交易双方相互博弈中的“可置信威胁”,对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一方面,如果企业在相关监督部门看来信用记录不好,企业将被当作重点监控对象,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进一步被主管部门公开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大大恶化。另一方面,在多次重复博弈交易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诚实履约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树立自己的声誉,减少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这样,监督机构的监督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违约成本,而且提高了守信的收益。通过上述对企业违约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这将促使企业自觉履行契约,拒绝欺诈的信用模式,进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由此,社会信用制度对企业的信用行为产生了强大的约束作用。
二、强化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思考
(一)我国信用制度发展及现状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关于“信用”的古训和格言,并且很早就出现了合同,但实际上,正如众多学者所指出:我国是个低信任度的国家,信任结构没有超越血缘宗法关系,没有把基本的认同和信任扩展到陌生人。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政策具有多变性、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加剧了信用缺失的状况。在商品交易领域,假冒伪劣屡禁不绝,合同履约率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信用危机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据专家分析: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信用缺失,使得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20%,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我国现有信用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在我国,市场参与者不守规则和无信经营导致社会信用缺失,市场经济秩序处于混乱状况;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市场本身对信用的需求十分迫切和强烈,但信用制度的自发供给却常常低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致使社会信用制度没有充分其对信用行为的激励惩罚功能。
1、信用缺失问题严重。人们信用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企业间信用关系扭曲,相互之间存在大量的、长期不能缓解的债务拖欠。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左右(吴晶妹,2001)。
2、信用制度自发供给低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信用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可能像一般产品那样发生分离,即它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是不可分离的,表现出显著的自己需求自己供给的特征。在制度的供给中会碰到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影响了社会信用的自动供给机制。当信用制度供给不足时,就会出现普遍失信现象,阻滞经济发展,这时社会就会呼吁信用制度的出台。
(三)改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对策
1、健全信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社会信用水平与法律的完善程度是高度相关的,因此人们常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运转良好和市场信用交易健康增长的国家称为“征信国家”。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契约双方的权利不受侵害。因为信用关系的确立,是建立在信用主体合法、交易内容合法、交易程序合法的基础上,并使信用关系符合法律的规范性、统一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
2、加强市场经济信用文化的建设,培育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固然需要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作保障,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会主体之间的诚信理念,企业信用关系需靠信用道德规范来维持。诚实守信是信用道德的基本准则。这就需要建立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使企业自觉形成一种“守合同、重信用”的社会风气,造成“诚实守信”、“履约践诺”的良好氛围,打造一个良好的信用意识环境。政府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打造信用优势环境。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信用文化、健全社会信用教育体系,普及信用知识,强化信用意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守信的重要性及失信的危害性。应让所有企业认识到将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通过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和信用意识,使全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到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准则上来,非常珍惜已有信用,并努力创造新的信用。
3、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个开放的全国性信用信息平台,增强市场透明度。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个人信用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市场交易者可以顺利获取所需资料,为交易决策提供必要参考,以减少交易风险。因此,我国应建立全面、完整的征信信息数据库资源,使它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这不仅是资信评估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打击和抵制失信行为,推动信用制度建立的重要保障。从目前信用状况看,我国应采取政府行为保证信用建设和管理所需的高新技术、资金供给,建立起完整的国家信用制度,以国家的强制性保证其执行。
4、完善企业信用行为奖惩机制。激励与惩罚制度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十分薄弱,以主使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的制裁。因此,建立和健全我国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激励制度就是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在银行授信和商务活动中给予优先和优惠。失信惩罚制度则不仅限一般的行政处罚,更应体现对企业信誉评定的影响、道德的谴责和生存发展的制约等方面。其具体思路是:建立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建立快速收集有关失信行为的信息或举报机制;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的不良信用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建立被惩罚人申诉制度。特别要制定、推行“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只有增大失信的法律成本和交易成本,让失信者从失信中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血本无归,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增加市场透明度,让失信者暴露在阳光之下,可以强化信息披露制,建立信用公示制度,来制止企业造假售假等违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Richard J A..Conditions fo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olutions when Alliances Provide Acquisition Options and Due Dilegence[J].Journal of Economics,2004(3).
2、罗先进,许艳平.企业信用抉择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王琴梅.转型期信用机制断裂及再造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所处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挑战,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加速创新金融产品,加快构建新的信贷业务体系。基于此,深度契合中小企业的需求,构架于银行、物流第三方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由此而生。同时,供应链融资也将企业置身于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一系列风险也随之而生。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质押品情况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信用风险。因此,本文将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整体状况四个层面入手来分析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一)融资企业
一般来说,若中小融资企业具备较好的资信情况,那么其与核心企业或物流企业之间协作产生的道德风险就越小,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也越小。同时,若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地位越稳固,则核心企业与其依附度越高,那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支持度越大,也能更有效地降低信用风险。
1.信用状况。信用状况是企I交易过程中对偿债能力和履约意愿最直观的表述,也是银行进行信贷业务最主要的评判标准,直接影响信贷服务中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1]但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企业及个人的历史信用数据积累较少。因此,只能通过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信息披露情况以及企业公开的违规记录来间接反映。若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公开的违规记录越少,则该企业的信用水平越高。
2.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表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利润的能力,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业绩的好坏上。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流来偿还债务。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最基本的保障。企业的信用风险与其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一般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可用以表现企业的收益水平,营业净利率可用以表现企业的经营能力,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可用以表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大的潜在能力。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意味着其发展前景较好,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抵御信用风险的产生。因此,企业的信用水平随发展能力增强而提高。一般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发展能力。
(二)核心企业层面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以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为基础。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直接影响融资企业的授信情况以及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核心企业为融资企业的还款资金作保障,其行业地位、信用状况、盈利及偿债能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
1.行业地位。行业地位是对核心企业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体现在其竞争能力、价格优势和市场占有情况上。可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市场占有情况来反映其行业地位。
2.信用状况。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供应链上的融资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的信贷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会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核心企业良好的资信状况能提升中小企业在银行的授信等级。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信用状况较好,那么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较强,该业务的信用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因此,一般通过对外担保情况以及企业的公开违规记录两方面来衡量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
3.盈利能力。在衡量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主要通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净利润这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数值越大则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信用水平就越高。
(三)供应链状况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不仅受企业自身的影响,同时也与供应链的整体状况相关。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圈而存在,将参与主体以业务合作的形式牢固维系在一起。中小融资企业通过供应链与核心企业进行信用捆绑,从而降低融资门槛,获得资金支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与企业间合作的稳定性相关联。供应链合作关系指标主要包括合作年限、合作频度以及业务依赖度。显然,企业间的合作年限越长、交易次数越频繁、产品替代性越低、业务依赖度越高,那么企业双方直接沟通协调能力越强,双方的交易意愿也越强,贸易合作关系越稳定,降低了供应链上的信用风险。除此之外,供应链双方的关系稳定性也可由历史履约情况进行反映。
三、结语
传统融资模式涉及面较为单一,而供应链融资模式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银企关系呈现一对多的形式等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时,将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相结合,从更全面的角度进行考量。本文重点从融资企业资信、核心企业资信、供应链整体状况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宏微观的角度,充分把握供应链融资的特性以及供应链的整体性,综合全面地反映影响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的因素。这显然有利于日后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同时,为银行业务有效运作提供科学客观的判断依据,为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权重测定方法
如何更好的进行权重的测定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权重方法测定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方法是结构熵权法。程启月(2010)[1]根据熵理论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将采集专家意见的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与模糊分析法相结合,形成“典型排序”按照给定的熵决策公式进行熵值计算、“盲度”分析,并对可能产生潜在的偏差数据统计处理,根据主客观结果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测定了最后的权重,这种方法保留了主观方法的可说明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数学方法在逻辑上的重要性,本文权重的测定方法将引用结构熵权法。
(1)专家意见收集及排序矩阵的形成
首先选定专家组成员,对专家发放指标体系权重测定反馈表,每位专家采取德尔菲法的规定和程序,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性由1-N。现有N个专家对M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其中a11表示第一个专家对第一个指标重要性排序,其数值(1-m)由小到大表示重要性的逐渐降低,同理am1表示第1个专家对第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amn表示第n个专家对m个指标重要性排序,根据最后的排序形成典型排序矩阵A。
(2)偏差度的纠正
由于每位专家由于所出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不同,对每个指标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数据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为了降低偏差的程度和不确定性,需要将上式的数据进行偏差度的纠正。对上一节的排序矩阵进行转化,定义排序转化的隶属度函数为:
F(amn)=-ηpn(amn)lnpn(amn)
其中,pn(amn)=t-amnt-1,取η=1ln(t-1),将pn(amn)=t-amnt-1 和η=1ln(t-1)代入公式并化简求得θmn=-ln(t-amn)ln(t-1),本文将θmn称为amn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值,取t=m+2,当指标的最大数为4时,t=6。θmn为专家排序数amn的隶属度,称Bmn为隶属度矩阵。
视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k=1,2,…m)的“话语权”相同,即计算n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的“一致看法”称为平均认识度,记作Bk;将专家对第k个指标在认知方面的偏差称为“认知偏差度”,记作Ck;
令Bk=(θk1+θk2+…+θkn)n;
Ck=max(θk1,θk2,…,θkn)-Bk+min(θk1,θk2,…,θkn)-Bk2,定义n个专家对于第k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Rk=Bk(1-Ck),则n个专家对m个指标的总体认识度向量R可写作矩阵R=R1,R2,…,Rm。
(3)归一化处理
为了求得第k个指标的权重ωk,需要对Rk=Bk(1-Ck)进行归一化处理ωk=Rk∑m1Rk,显然,∑m1Rk=1,ωk≥0,本文将所求出的ωk称之为第k个指标所占的权重。
二、风险评估步骤
在灰色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关联度或相似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关联的程度对所评估目标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样本的数量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样本也不需要服从某种数学分布。
(1)专家评分阶段
请每位专家按照评估指标的选项对选中的目标进行评估,设评估的等级为1、2、3、4、5,数字的大小说明该评估目标在其中某一指标的表现,数值越大表示表现的水平越好。设评估指标有m个,选取专家k人(本文默认选取专家的学识水平、相关经验上的水平都是相同的),则根据专家的评分可对所评估的每个目标构成一个m×k的评分矩阵A。
(2)对比矩阵的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一个参考数列,设所评估目标结果对应的最优评估指标集F* =f*1 ,f*2 ,…,f*m ,其中f*k 表示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k=1、2、…m。其中,fnm表示第n个企业在第m个指标的平均评估值,fnm=am1+am2+…+amkk;将最优指标集与对比矩阵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矩阵。
(3)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在评判指标里通常有不同的量纲以及数量纲,因此一般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
设第k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fk1,fk2,fk1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融资企业中的最小值,fk2为第k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估企业中的最大值,那么可以采用下式将上式中的指标数值转换成无量纲值Cik∈(0,1)。Cik=jik-jk1jk2-jik,i=1、2…n;k=1、2…m,由此矩阵D'转换成矩阵C
D'=f 11f 12…f 1mf 21f 22…f 2m…………f n1f n2…f nm;C=C*1C*2…C*mC11C12…C1m…………Cn1Cn2…Cnm
(4)计算综合评估结果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C*=C*1,C*2,…,C*m作为参考数列,将C=Ci1,Ci2,…,Cim作为最优的对比数列,用关联分析法求的第i个企业第k个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εi(k),即:
εi (k)=minminC*k-Cik+ ρmaxmaxC*k-CikC*k-Cik+ ρmaxmaxC*k-Cik
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ρ∈(0,1)。由关联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关联矩阵E:
E=ε1(1)ε1(2)…ε1(m)ε2(1)ε2(2)…ε2(m)…………εn(1)εn(2)…εn(m)
这样综合评估结果为:R=E×W,即ri=∑mj=1W(k)×εi(k)。式中R=r1,r2,…,rnT为n个被评估企业的综合判断结果向量;W=w1,w2,…,wmT为m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其中∑mj=1wj=1。
中图分类号:F069・9;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4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参考文献: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怀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3):37-41。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6日
一、问题提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日趋成熟,我国供应链正处在由传统供应链向现代供应链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在提升供应链的价值和降低传统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通过风险分析研究以保证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利润,是适应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分析
供应链具有结构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市场力量不均衡性以及脆弱性等特点,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加工,而后经过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参与者众多,生产资料批发商、零售商,个体,批发市场、零售终端以及最终消费者,生产和消费具有时间差和空间差,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且不确定,无论是个体还是流通加工企业都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供应链中物流能力的大小,包括运输、包装、储存等能力的大小强弱,都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着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供应链体系不能发挥正常的供给功能,从而使供应链在结构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我国企业进行产业链、商业模式的调整,由于物联网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平台,单纯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对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网络,这样往往会导致整条供应链复杂混乱、运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物联网发展较晚,对于物联网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供应链风险也没有较为系统的归类,各风险因素对整条供应链影响的大小也没有较为具体的定量分析,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之上,融合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实现安全生产、实时监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按照物联网的技术结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感知层风险、应用层风险、网络层风险及其他风险。感知层风险主要包括:温湿度控制及病虫检疫设备故障风险、检测不及时不准确及反应不及时风险、采购风险、配送设备故障GPS等设备故障风险、货物丢失风险;应用层风险主要包括:合作风险及内部运营风险、需求波动风险、供应波动风险、社会经济风险、政策法规风险、价格风险、成本收益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竞争风险。网络层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不对称风险、信息泄露风险、虚假信息风险、GM技术风险、物联网标准风险、信息丢失风险、恶意信息干扰风险、网络不稳定风险。风险因素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规避
供应链风险规避是要在保证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能够顺利的达到最优的效果,应该考虑风险规避工作不应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造成障碍和影响;还应该考虑风险的有效规避是把风险防范看作是对供应链活动中所出现问题的简单补救。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在识别出供应链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做出评估的基础上对现有供应链进行一定的整合,给出系统的科学的供应链风险控制与规避方法,从实际操作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艾耕云和陈俊芳的研究表明,供应链的风险波动会按照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供应链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一定的风险水平并不能导致供应链系统出现严重问题;二是在供应链风险水平超过正常波动范围的情况下,会导致整条供应链崩溃,因此如果能找出一个定量衡量供应链风险波动的指标,就能做出合理的调整计划,避免由于过多的调整所造成的成本风险,也可以对整条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做出很好的评价,为供应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1、物联网环境下完善供应链应急投放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的能力,发挥进口功能,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对供应链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风险趋势的作用。它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
2、物联网环境下建立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是当供应链的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制止与避防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而将陷入灾难性危机时,采取的一种特别应急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即只有在特殊境况下才采取的特别管理方式。一旦供应链安全状态恢复到正常可控状态,应急管理的任务便告完成,由日常监控环节继续执行预控管理的任务。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成员,核心企业要树立维护安全的社会责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建立以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安全供给为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原则的物联网环境下的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信息监管力度,规范信息流通渠道。加强对流通信息的审核,审查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源头上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中信息时也可以考虑采取实名制跟踪信息源,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实名制方式能够很快速地找出信息风险的源头,从而能够降低信息风险发生的概率。
4、提高自身信誉度,加强市场辨别能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的需求,加强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辨别能力,准确选择可信赖的合作商。例如,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就是一个对信誉风险进行控制的方法,企业通过设定多个信誉指标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评估,从中选择可信赖的供应商保持长期的业务往来与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客观的风险因素。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营构成威胁。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与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不仅要求在供应链中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为了避免风险、减小风险对供应链构成的威胁与损失,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并采取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使供应链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危害。供应链上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企业在供应链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最大化供应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持续利益,更要对供应链中潜伏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并建立起防范与控制机制。
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 enOLl$Risk)。内生风险是指供应链系统内部来源于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各环节企业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引发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能力风险等。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如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战争风险等。
二、供应链合作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供应链风险预警是一种主动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供应链主体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经营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强调积极预防,通过有计划地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为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提供经济、合理、可行的预案,从而将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二是强调整体性,其立足点是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供应链的考察不能局限于某一企业以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应全面、整体考察整个供应链,即要求风险预警系统从考察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且对各类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予以充分考虑,做到监测指标不重复、不遗漏,使监测指标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2、层次性原则。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人手,三个层次彼此联系。宏观风险一般是以信息决策流的运行表现出来,中观风险主要是以资金流的运行表现出来,而微观风险主要是以物流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也应从信息层、资金层和物流层三个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供应链与企业不同,它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独立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联接的,而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有一定的柔性。
从时间上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动态分析监测还可以反映供应链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监测时间跨度上看,监测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水平。动态性还体现在这个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内容,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4、灵敏性原则。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殊性,一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带给供应链剧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解体。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采用预警指标的灵敏度要高,即指标微小的变化能直接、客观、及时、准确地映射出供应链运营状况的变化。
5、及时性原则。从预警的性质来说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能够及时地亮出“黄牌”,给予警示。为此,预警机制必须具备及时性,能够及时发现并警告供应链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否则,等到风险已经转变为损失后才拉响警报,而此时“木已成舟”,预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及时性是预警机制的灵魂。
6、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因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预警机制而导致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构建预警机制只在重要环节和领域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同样周密的预警,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1、风险意识。在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中,风险并未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难以置信的结果可能令人手忙
脚乱。其实,其中有些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能被系统地管理起来,识别风险并能确定其影响范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对待风险及其影响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案、有措施。
2、风险识别。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描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3、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其目的和任务是评价供应链已识别风险的原因和结果,
4、风险处理。是指针对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处理的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型和财务型。控制型风险处理手段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与反馈。
(三)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供应链风险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预警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号显示,分别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供应链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消除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科学的进入考评标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关系属于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它应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虑新成员的加入时,应根据一套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考评。这套标准体系涉及到对企业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如服务质量、交货时效、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另外,还涉及到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优势能否实现互补、文化是否兼容共存、组织是否协调有效等。科学有效的考评系统,有利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规避风险,加强供应链的稳健性。
第二,订立防御性合作关系条款。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在订立相应的合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加入一些防御性条款。比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可以达成共识,对于新进的成员,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做出相应的责任承诺,如资金或设备的投入,或名誉、商誉的保证。如果放弃合作关系,该成员企业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资产将受到很大损失。通过这种防御性合作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可以使有意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做好充分准备,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成员企业关心整条供应链的兴衰成败。另外,较高的退出成本也可以尽量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谋私利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库存信息、销售量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物流信息等。
供应链是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网络组织,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相互独立的经营主体群,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运作水平,以及企业文化,这些因素使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面临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风险。
一、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的定义及内涵
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通过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来实现供应链整体产出价值最大化,各战略合作伙伴可以从中获益,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关系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加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战略合作关系必然强调合作和信任。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风险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风险的类别、起因及特征等。桑圣举、王炬香、杨阳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将供应链面对的风险划分为合作风险,信息风险,道德风险,契约风险及外部环境风险等。章海峰从供应链合作伙伴、企业自身及交易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供应链企业战略合作的风险因素。各种分类方法固然有其科学的地方,但是却容易让人感到面面俱到,使防范供应链战略合作风险增加难度。因此,本文力求抓住供应链战略合作中的关键风险,将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面临的战略合作风险归纳为能力风险、道德风险、分配风险和外包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的是战略合作伙伴遵守合作契约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危机。供应链是一个企业群体,链上的各企业分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职能,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但是供应链涉及的是不同的利益实体,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表现在:一是合作伙伴没有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为整条供应链的利益着想。这样,供应链就不能够通过合作来挖掘机制增值的潜力,失去了其合作的意义;二是合作伙伴退出合作关系。这样,供应链出现段裂,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失衡,要弥补断点、重建秩序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供应链的效率也会受到损害。
2.能力风险
能力风险指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完成供应链上的相应功能的能力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能力风险一方面是能力的不匹配,根据“木桶理论”,供应链的效率取决于网链上效率最低的一环,能力最薄弱的战略合作伙伴限定了供应链整体的能力,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瓶颈。若选择的合作伙伴没有足够强的能力,那么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将受到影响。能力风险的另一方面是能力的过时,供应链是动态的、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不会永远占有优势,当竞争对手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使效率大大提高时,若企业仍满足于维持原状,原来的高效优势可能不再突出,甚至相比之下呈低效弱势,从而制约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共同发展。能力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供应链管理理念落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应用等信息化相关工作还不深入,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支撑技术,如VMI、CMI没得到普及等。
3.分配风险
分配风险是指供应链上的总产出价值在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配时,达到公平分配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供应链整体利润是以各企业利润为基础的,在整个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各企业利润分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利润分配不公平,某个或某些合作伙伴觉得参与战略合作后的利润率或其他指标比参与前还要低,就会打击其合作的积极性,导致其要么拒绝合作,要么在合作中消极,不利于供应链整体产出价值的最大化。这主要是由于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所创造的整体利润难以确定,缺乏统一、明确的计算方法,给分配造成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相互之间的业务没有明确的界限,难以确切地计算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共同创造的利润当中的贡献比例,同时供应链分配不均也是由于合作伙伴各自追求利益追大化的结果。
4.业务外包风险
业务外包风险指的是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后,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业务外包是供应链形成的关键要素,也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之间合作的桥梁。成功的业务外包策略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改善产品的质量、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但是业务外包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包括:外包企业控制权的分散和丧失导致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供应链上外包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产出水平下降,进而影响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关键技能和交叉职能上的技能的丧失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信息的泄露,战略合作伙伴建立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信息共享,这就面临着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失控的风险;成本可能提高,这主要是源自错误的外包决策。
三、 供应链战略合作风险防范
1.科学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
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所以,企业在考虑合作伙伴时应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评估机制,采用科学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并从中选择与核心企业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有助于风险的规避,同时也是对合作伙伴能力的评估过程,应对合作关系建立前和合作关系维系期间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估。
2.构筑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信任机制
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后合作双方所经常遇到的是合作风险,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相互信任既是合作伙伴间互惠互利的需要,更是供应链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行为路径。要建立起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首先要建立起能够促成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有过程型、特征型和机制型等三种形式。究竟选择哪一种产生机制,应该由供应链管理人员根据供应链的属性和特征来确定,其最终目的是要保证所选择的产生机制与供应链的属性和要求相互吻合、相互适应,并保证合作伙伴关系1+1>2的协同效应。
3.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激励机制
在供应链企业间,制造商为了鼓励供应商,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机制激励供应商的行为。从理论上讲,一个好的的激励机制要具有激励兼容(incentive-compatible),或者叫做自动实施(self-enforcing)特征,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条件下,供应商也愿意自觉实施,因为它能够符合供应商的利益最大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可以采取以下激励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合作风险和不道德风险。一是价格激励,供应链各个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以及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平衡。价格对合作伙伴的激励是显而易见的,高的价格能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二是淘汰激励,淘汰激励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这样一来,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获得群体优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供货责任,从成本、质量、到交货期等进行全方位的负责。三是研发激励,邀请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共同投资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让供应商全面掌握产品的开发信息,有利于新技术在供应链企业中的推广和开拓供应商的市场,同时也能增强供应商的责任感。四是信息激励,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能够促使供需双方在服务和物质迅速交流,能使合作双方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激励的提出,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在供应链合作中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此带来的合作风险。
2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2.1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属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阶段。首先,供应链风险识别应根据风险分类,全面观察事物发展过程,并从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建立风险清单,将引起风险的因素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识别的基本单元,找出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凭借其经验和一般知识便可识别和分析常见风险。但对于新的、潜在的风险,其识别和分析难度较大,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必要时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比如牛鞭效应,应该从客户需求分析,将库存水平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还有产能风险,供应商或生产商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供应链的需求,也可以从各节企业所面临的上游企业供货能力以及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交付时间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汇总。
2.2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程度的估计是在风险规划和识别之后,通过对所有不确定和风险要素的充分、系统而又有条理的考虑,确定事件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之后的损失程度。风险估计主要是对以下几项内容的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如十分不可能、不大可能、中等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可能的结果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没影响、较小影响、中等影响、严重影响)。⑧预期发生的时间。由于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信息已知,另一些信息未知,是一种灰色信息。在风险评估的实践中,供应链风险系统中有许多事件的风险程度是不可能精确描述的。例如某供应链模型包括一个供应商、一个输入运输商、一个生产商、一个输出运输商、一个零售商、多个客户。首先采用FMECA分析。将供应链的常见的中断类型分成四部份,分别为供应风险、输入输出物流风险、制造风险、客户风险,比如制造风险中又包括技术问题、人为因素等,把每一部分包括的不同风险因素根据严重程度进行高低排名,得出风险优先权RPN=Si0iDi,其中Si表示风险严重程度,取值为1—1O:O表示出现的可能性,取值为1—5:Di表示风险发现的难度,取值为1—10。RPN值越高,表示风险越大,不同部分中,不同的风险因素造成的风险大小不同。当风险RPN值超过限定的界限,核心企业则立即报警,向有问题的企业发出警告,提醒各成员予以高度警惕并帮助风险管理者,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风险。
3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3.1进行供应链风险知识转换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供应链成员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把通常所说的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供应链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
3.1.1围绕各自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建设知识库,风险管理员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把各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从中找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列为显性风险:把有可能出现却还未出现的风险,列为隐性风险。并把各种风险类型积累到知识库中,把曾经的风险控制和解决办法转换为典型案例,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提高解决风险的效率。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供应链风险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3.1.2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对供应链风险知识进行编码,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知识编码必须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国内外一系列成熟的管理软件不但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知识的编码化,还能对编码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此外,企业的供应链专家大多具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在某一领域有很高建树,掌握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运用专家知识管理软件,可以进行专家知识的收集及编码,与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2共同建立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借鉴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供应链风险因素、供应链风险知识(风险案例、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系统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它还可以模拟各种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变化,它把风险程度分为等级数量化,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
3.2.1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可以为众多供应链企业成员提供风险知识查询及管理服务。进入平台的每条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的企业,有的企业在A供应链中处于节点地位,而在B供应链中却处于核心企业。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和能力评级,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且其中的信息是不断更新的。所有成员企业,有责任提供一切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在供应链中,商业伙伴之间的建设性合作对减轻供应链风险和改善中断也十分关键,建设性合作有利于供应链的迅速反应和提供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很多成功的组织逐渐从机会主义合作转向协同式合作。信息和通迅技术工具的使用被认为是实现这种协同理念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建立跨企业、多层次、多系统之间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供应链各成员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在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①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各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分析,预测、了解影响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的各种因素,以便洞息市场环境的变动。②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风险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O)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