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档案分类与管理

档案分类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5 15:57: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档案分类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档案分类与管理

篇1

随着医疗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电子档案的形式及要求不断发展,如何做好医院电子档案的分类、整理及保管工作已成为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学习的新课题。

1 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定义

电子文件指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

电子档案指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产品和软、硬件说明[1]。

2 医院电子档案的分类

根据医院的工作特点,医院电子档案主要划分有以下几类:

2.1电子文书 主要是指用字处理技术处理形成的文字文件、表格文件以及各种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公文、报表等。主要包括医院的内部电子文件、外来电子文件(材料)、电子病历及一般电子文书材料(如图片、照片、多媒体资料、日常电子公文)等。

2.2电子影像/图像

指由图纸扫描或其他方式产生的二维点阵图文件。主要包括检验检查科室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医学影像材料、医学图像资料及重要的监视、视频材料等。

2.3电子图纸

指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的图形、图纸等二维或三维图形文件,主要包括工程、产品设计、施工和维修方案等。

2.4配套纸质文件

包括上述所有电子档案形成过程中配套的纸质文件及一些软件开发任务书、系统分析报告、鉴定证书或验收说明、软件测试报告、修改记录、说明等。

3 医院电子档案的整理

3.1电子文件的整理

3.1.1医院的内部和外部电子文件应由文件形成部门负责收集积累、整理、编辑,并按要求进行组盘,由档案部门在接收文件时按照不同年度、来文形式、组织机构、保管期限进行归档。把同一部门的文件集中在组盘可以方便查找和利用。按照不同的年度和保管期限分类可方便档案的保管和定期删除或重新挎贝。档案人员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及文件归档和命名形式,便于归档和查找。

3.1.2医院一般的电子文件如照片资料及各种PPT、DBF、DOC、TXT、EXE等文件资料整理相对简单,只需要按照年度、部门及保管期限进行归档即可。

3.1.3科技电子文件可按照医学科研、学术交流、基建工程、设备购置等分类整理,再按相应的不同年度、组织机构、保管期限进行归档。

3.1.4产品研制或工程设计过程形成的电子文件要以产品型号、研究课题或建设项目为单元按类别进行归档。

3.1.5会计电子文件整理时应附有会计交接表,列明归档材料的详细项目,如帐薄名称、编号、页数、启用日期等、相关人员进行签名确认,同时附存纸质文件。

3.2电子影像/图像文件的整理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每天产生大量的电子影像/图像文件及电子病历资料,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在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都属于病历的范畴。因此,对与病人有关的电子影像/图像资料的保管也要提高到重要的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电子影像/图像文件、电子病历资料多在特定的条件和工作平台上产生,日常的保管工作应由信息中心(科)进行管理,但应每年对产生的上述电子文件资料进行存盘保管,在归档时应按不同年度(时间)、产生部门、保管期限等进行整理,并注明系统环境、工作平台等内容。

3.3电子图纸属于建设项目的按设计、施工、结构、维护管理等顺序进行排列,在整理时应注明系统环境、工作平台、文件格式、等内容。方便跟踪及使用。

3.4全部归档的电子文件应使用不可擦除型光盘。鉴于磁盘及移动硬盘的保存时限、抗干扰能力及结构稳定性不及光盘,应尽量避免使用磁盘或移动硬盘存档。在归档时应附有标签、注明编号、套别、名称、密级、保管期限和软硬件条件等。 转贴于

3.5归档的电子文件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利用,对重要的电子文档资料可复制第三套进行异地保存。

4 电子档案的保护

电子档案的保护是当前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应具备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知识,配备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设施及设备,如应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光盘刻录仪及安全防护软件等,同时需要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合理的电子档案保护与利用制度。

4.1建立 “两套制”的存档模式,即电子文件、纸质文件同时存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归档时使用不同的编目方法和存贮工具,档案管理部门应在每一卷电子文件及纸质档案的备考表或卷内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文件的编码及存址,让两种形式的档案间建立准确、规范的映射关系,以便于对应和查找。

4.2光盘的保护

光盘在归档时应规范排放,不宜受压,应直立旋转。在日常的使用及保管过程中注意对光盘不得擦洗、划刻、触摸光盘裸露处,不得弯曲、挤压、摔打光盘,以免造成损坏。高温会使光盘氧化、变形或老化,潮湿会使光盘片基霉变。光盘应避免接触外来磁场,外来磁场可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温度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温度40%±5%[2];注意避光,光盘材料的塑料保护层对紫外光极为敏感,阳光的直射会使光盘过早老化。防止光盘沾染灰尘和污垢,灰尘对电子档案也会造成危害,有可能会污染、腐蚀、霉化损坏电子文件载体,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因此应注意落实严格防尘措施。

4.3电子档案使用条件的保护

由于电子文件是通过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需要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工作软件或平台才能识读,一旦出现技术过时或电子文件运行的条件和平台出现了变化,都会影响到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和使用性,因此在维护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方面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4.3.1电子档案运行系统及档案管理的应用软件需进行及时升级,满足软、硬件环境及文件运行的需求。

4.3.2对电子档案在使用及利用过程中的权限进行严格的分配与确认。不断更新安全防护软件,是电子档案安全性的有效保障。

4.3.3鉴于电子载体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为5-15年,而且易受多种人为的不良因素影响,定期复制是当前延长电子文件寿命的有效措施,磁盘每2年,光盘每5年转储一次,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3]。

4.3.4对于出现破损的电子档案,及时采取有效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学习和了解医学活动的规律、工作流程等多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逐渐掌握并丰富电子档案管理的技巧与经验。努力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的一员,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2

近几年结合“两基”工作验收督查,就云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档案意识不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还是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校档案管理严重滞后于其它各项工作,学校领导大多对学生档案不够重视,总认为学生档案在学校工作中无足轻重,学生只要学习上出类拔萃,分数令人满意就行。所以必然就会出现学生档案工作没安排、没要求的纰漏。而广大教师档案意识也较为淡薄,误认为资料收集、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往往把它排斥在个人工作之外,忽视学生档案管理对学校工作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基本情况,也只仅限于自己任教期间,一旦自己换岗或离开,就统统丢弃,有时学校想找点班级资料都成问题,查找不到也询问不到,而领导对此做法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2、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档案管理分工不明

一般中小学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教师兼职或临时配备的,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材料的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不了解,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被动的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有的资料干脆就随便堆放在一边,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临到用时才慌慌忙忙胡乱翻找,而且把学校行政内务、上级下发文件文案、教师集体或个人档案、学生类别档案统统归于一处,毫无头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分和社会效应,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学校领导班子大多也只是注重抓眼前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对学校长远发展有利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学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中小学校在档案资料收集管理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学生档案资料杂乱无章,尤其对优秀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等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没有归档;磁盘、光盘、照片、实物贫乏。二是档案室只负责把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整理保存而忽略其他,从而造成找资料、调信息难度较大。有时想找点学生的成长记录或获奖资料,还得到处打电话、捎口信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而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三是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造成资料收集不及时、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等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因工作人员工作调动,使之原本残缺不全的材料更不知去向,真正的“人走茶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和规范性,使得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根本就谈不上有效利用。

二、增强时代感,改进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1、加强领导,增强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要把档案管理纳入学校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中小学校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督查,使这项工作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而且还要大力宣传学校档案管理的意义,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学习,使之成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篇3

一、前计算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在企业档案分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档案进行手工分类,也就是根据相关分类体系将混乱的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使其具有层次化与合理性。通过档案信息的分类有利于后期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在这一阶段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将档案信息按照内容、形式等进行分类与处理,并将其按照需要编制成检索工具,人们通过手工检索类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利用价值。由于档案信息是根据某一个规则而排列出来的,因此检索的入口具有单一性,不利于信息检索的效率。这一阶段的档案信息分类主要以固定性、单一性为主,其结构形式成线性结构。这一阶段的档案分类方式主要是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分类整理的。其分类结果是一个单线排列结构,这就使导致档案文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不利于管理人员对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在手工分类中,首先需要对档案的实体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档案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的连关心,从而建立一个固定的信息检索线索,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够灵活,只能够对档案信息的前度开发与利用。

二、电子目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人员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档案,也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来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与检索。首先,在档案实体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手工与计算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根据类别、时间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并编号。在这一阶段,由于是将手工模式与计算机相结合在一起,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将每一份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其形成一个条目,并存储于设备当中,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从而形成一个电子目录。

在一个电子目录中,每一条档案信息都是以数据项的形式而存在于计算机当中的,这些数据项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有利于档案人员对于这一信息的分类。此时检索入口要比上述检索入口要优越得多,具有随机性、交叉性、多项性等多种优点。可以说,电子目录阶段是前计算机阶段的重大改革。

在档案信息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所有档案信息直接录入到计算机中,然后根据需要来确定档案信息的排列顺序,最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分类与整理,首先是将档案的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其进行实体分类。

电子目录阶段所表现的特征有:1)其分类方式是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电子目录阶段对档案信息分类的最基本特征。2)该阶段的分类结果呈网状结构。与前计算机阶段相比,电子目录在对企业档案进行分类后的结果呈网状分布,这是电子目录阶段对企业档案信息分类的本质特征。

在企业档案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对于档案信息的分类便于档案实体的分类,在对档案实体的分类则是档案信息分类的必然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档案信息分类与档案实体分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加强档案信息的分类,使档案数据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在档案馆藏室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相关规定要求,然后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档案的边柱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使档案分类之后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电子文件阶段

已经出现并将得到广泛应用的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系统,必然导致计算机完全进入档案领域,档案管理工作完全置于计算机的控制之中,使档案管理和档案分类进入一个新阶段――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的载体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电子文件是以人类肉眼不可直接阅读的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的,它必须经过计算机解码、“翻译”,才可读识。同传统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是逻辑的,动态随机的;对电子文件,人们既不可直接读识,又无法直接控制,只能借助于计算机处理才能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但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存储在特定介质的载体上,是实实在在的。

篇4

1.1 档案数量急剧增加。以一个学生规模为15000人的普通高校来说,库房档案量净增15000卷,且每年保持4000卷左右的净增数量。案卷数量增加,意味着档案员的工作压力加大。

1.2 动态管理难度加大。以人为单位组卷需动态管理,即学生在校期间陆续产生的档案,要逐一补充到各自相应的案卷中。动态管理使档案管理难度增加。

1.3 重复归档很难避免。一份涉及N名学生信息的文件,归档时为满足不同案卷需要,该份文件须重复归档N次。

1.4 保管期限难以确定。学生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很广,这些材料价值不同,本应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但因为是一人一卷,只能就高确定保管期限。这样势必增加库房压力和管理成本。

1.5 档案分类层级太多。为甄别同名同姓学生,须增加分类层级,有人建议把学生所在学院、系别、专业、班级等信息,甚至学生姓名作为二级以下类目号处理。类目层级太多,不利于管理。

2 学生类档案分类组卷需考虑的问题

2.1 利用原有管理基础。学生类档案由原分散存放于高校其他档案门类中的学生档案整合而成,因此,学生类档案的建立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变零为整”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类档案不可避免带有原先所在档案类别的管理痕迹。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从档案保护和管理工作延续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在制订分类组卷方案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管理基础。

2.2 延续部门立卷习惯。部门立卷制度在高校实行多年,既提高了立卷质量又减轻了专职档案员工作量,现已达成共识并形成习惯。为延续下去,就要尽量避免多个部门材料组合立卷。学生类档案来源于学校多个部门,确定组卷方案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3 方便档案管理与利用。任何增加档案管理难度,

使档案管理人为复杂化的分类与组卷方式都不可取。学生类档案数量庞大,涉及学生人数众多,利用价值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类档案无论管理还是利用,都要耗费档案员很多时间与精力。因此,在不影响利用的情况下,学生类档案更有必要实行简单化管理。

3 学生类档案的分类、组卷与管理

3.1 按档案形成领域分类。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采用档案形成领域分类标准。学生档案因当时未单独成类,依其形成领域被分散保管在10大类档案中,从而形成10大类的既成事实。《办法》颁布后,从利用学生档案原有管理基础和延续部门立卷习惯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在设置学生类档案二级类目时,应继续沿用档案形成领域这一分类标准。具体做法见下表。

各校可根据本校学生档案组成的实际情况,调整二级类目设置,比如基建、产品、设备、出版等类别,如确系无学生档案形成,可不予设置。

篇5

从宏观上来讲,城建档案整理工作从流程上来讲大致可划分为分类、组卷、排列、编目这几个大的方面,而这个流程当中,分类工作不仅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对城建档案保管与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分类工作是城建档案整理过程中的一步重要环节。建设部最近颁布的《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规定,各地城建档案馆在制定本馆分类方案时,大类和属类的设置须遵照《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小类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设置,但是现阶段规划局的档案分类及管理工作都面临着量大、工作方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在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分类工作进行创新性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关于分类层次的问题

在分类的层次方面,分类可以是多层次的,也可以是单层次的。多层次方面,例如大类、属类、小类等;单层次方面,例如大类下面不再设下位类而直接统率案件,当然,这要根据同一类别的档案数量多少来决定。在分类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档案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的便利性,首先应该对规划管理档案的内容和数量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解,以此来判断其是否有必要记性层次地分类,如D2和D3可以不必伸展下位类,对C类档案中的总体规划C2类,档案数量较少且专项规划就是综合总体规划的配套方案,建国至50年代仅形成几十卷,所以C2也可以不必设小类。

2 关于信息分类和实体分类的问题

档案整理工作中的分类实质上属于实体分类,其工作方式就是对具体的文件材料实现分类和组卷的目的。具体的来讲,实体分类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于档案的实体保管,所以说,这方面,实体分类不适合有太多的层次。而信息分类则不

同于试题分类,它不受限于档案实体的局限,信息重组的部分只涉及只对隐含其中的同类信息。信息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信息的检索,在这个方面,规划局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多种检索体系,通过计算机管理模式不断伸展和细化实现信息的分类。根据以往的经验,笔者认为,实体分类一般两级便可满足需求,而信息分类则不受限制,因为信息分类的类目越是详细就越能体现其精准性的特点,当然,着对档案分类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

3 关于档案的保管

从目前的管理方式来看,规划管理档案还是按照属类分类流水的方式来进行排架的,这对库房就提出了空间上的要求,涉及到库房空间预留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属类设置的越详细,预留的空间就越多,这样,倒架的风险也会大大提升。要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属类的类目,或者改变传统的库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否则,无法准确掌握库房的预留空间,使频繁的倒架将再所难免。这个时候,在档案进行分类管理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实现直接进行文件级检索的效果,无需再经过案卷这个级别。可以将档案工作人员从档案组卷的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效率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在规划管理档案的管理中由于属同一类档案中的几个部分可以按小卷立卷,立为3或4个小卷,虽然它们不合并在一起,但在计算机中却建立了虚拟的关联,保持了各小卷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创新尝试,对于提高整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在规划管理档案档号的编制方面,档案管理工作还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坚持简练的原则,以此来减少工作量和工作中的差错率。其次,还应该坚持稳定性的原则。近几年来,规划局的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环节和处室职能经历了多次变化,而规划档案的的类目并没有与时俱进,这就造成了相应的滞后性,但是档号的设置不会因机构设置的变动而变动,它是相ξ榷ǖ模并且与建设部《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始终保持着一致,所以规划局的档案整理工作可以秉承这个原则在工作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其必须要具备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主,基础业务为辅的意识,处理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投人的比例,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以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投入要本着部门匹配,比例适当的原则,合理划分工作量份额,安排好整理工作与档案信息库建设的工作。此外,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的同时,有必要再对立卷改革进行深化,简化整理,深化检索。在档案计算机管理使信息检索达到全面、迅速的时候,可以适当削减“案卷”的概念。

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决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建立数字城建档案馆,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城市规划管理档案的整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创新档案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使规划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谢志玲.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发展创新初探[J].河南建材,2011,01:169-170.

篇6

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的本体管理为基础,兼顾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发展的需要,将包括档案实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数据集合。在长期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已经证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的最佳方法,在稻萑哂喽取⒐芾硇率、数据完整性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事实上,档案数据库是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组件,是档案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建设结构合理、格式规范、便于共享的档案数据库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数据库理论是不能胜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质上就是管理所用的工具和平台,其数据结构、类型、内容范围等关键要素都必须依靠档案基本管理理论提供的营养来进行保障,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业务支撑。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 “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如此,“说得笼统一点,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所有能称得上‘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大都围绕着分类方法展开。”

由是,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一般来说,对档案的实体管理基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分类方法,大体都按全宗进行排架整理;而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则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一般以逻辑主义分类方法为主。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一般是在来源单位层次上建立实体数据库,实际上是将一个全宗(一般是档案室层次)或全宗群(一般是档案馆层次)作为建库范围,同时利用视图、索引等数据库对象对内容实施逻辑管理,使档案管理理论中的“二元主义”得以在数据库建设中融合。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1、全宗内部档案的差异化管理需求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数据库。

虽然全宗原则强调一个来源单位的档案应当集中保管,但也没有忽视对同一来源档案之间的差异化管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同一全宗内档案的种类、载体类型及其管理要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专门化,这使得对全宗的集中统一保管难以实施。在档案实体管理范畴,同一全宗内就有可能出现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多种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特殊载体的档案在保管利用上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将其组织为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提供专门的库房和设备,虽然可以在编号系统中设置它们与全宗的关系,但在实体管理层面上已经不具有严格的不可分散性。在档案信息管理范畴,由于不同门类档案的管理差异,同一全宗内不同类别的档案也多采取分别管理的措施,比较典型的像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案的管理要求,采取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单独保管的管理方式。

篇7

中图分类号:G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8-01

文书档案管理是一项机密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既要严格执行有关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又要遵循文书档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性。公司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把各种工作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组成一个体系,通过分类使之固定下来,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公司文书档案是否完整和系统是衡量一个公司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目前公司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档案分类方面

档案分类的目的在于把同类的档案集中在一起,便于保管和利用。档案分类既要防止“有档不归”而丧失必要的历史记录和历史凭证,又要防止“有文必档”而造成所藏档案不必要的重复和鱼龙混杂。

1.档案分类脱离实际凭空分类,人为地使档案分类与档案实际相分离。为不脱离实际,二级类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机构职能(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如一个集团企业(包括党群组织)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业务管理职能,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实际上都属于文书档案,那么它的分类应该为:1.文书档案;1.1党群行政,1.2业务。这里1.1党群行政是按机构分类。1.2业务是结合问题分类,从分类的标准上虽然缺乏统一性(一个是机构、一个是问题),但按照档案分类的习惯(机构结合问题分类)是可行的,把相关问题的档案集中在一起,便于保管和利用。

2.档案分类与档案实体整理、编目、排列不一致。在日常档案的整理和编目中,往往存在着档案分类与档案实际的整理、编目、排列不相一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分类不是实质性的分类,而是形式上的分类。要解决这个问题,档案分类必须是“实类”而不应是“虚类”,同时在编目中还应强调和体现类的存在,否则就会失去分类的意义。如上所述的1 文书档案;1.1 党群行政,1.2 业务,在整理、编目和排列时就必须分开,党群行政归党群行政,业务归业务,不要分类是分开了,而实际编目和排列又不分开。既然有了类目,就必须按具体的类目去整理、编目和排列,因为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们区分开来,便于保管和利用,否则就没有必要把他们区分开来。

3.“有文必档”而造成所藏档案不必要的重复和混杂。档案分类宜粗不宜细,过度细分档案,反而容易造成类目条款对本企业业务涵盖不全、不准,为档案的整理带来人为的麻烦,不利档案的收、管、用。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

(1)按机构设类与按问题设类时层次要少,标准要统一。

(2)在体例结构方面根据立档单位的职能设置问题类目。取消机构类目,在同一问题类目中,按机构顺序列举归档范围,如业务类下不分科室,按科室职能顺序排列归档范围条款即可。

(3)一级类目的设置同样宜粗不宜细。如一般档案的分类大纲(一级类目)可确定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特种载体档案、人事档案(可按照本企业的特定职能进行增减)。如有必要细分,可在各自的一级类目下再设若干个二级类目。便于相对集中存放和查找。尤其是今后实施电子化的文书档案管理时,要查找所需的档案信息,只要有确切的检索标识(而且还可以用模糊检索),在瞬间就可以显现出来,因此档案分类方法将是一种粗线条的大纲式的模式。

(二)文书档案人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目前文书档案人员大多是非专业的,培训机会很少,因此在档案材料收集、档案分类、材料整理上常会出现使用、查询时的障碍问题。因此,提高文书档案人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档案利用群体及服务需求的与日俱增,必定要实施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方法与技术,因此对文书档案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秘密文件归档时,虽然内容不能流转,但我们可将其文件目录输入微机,这样既避免了电子文件归档的不齐全,又保证了上网文件的安全。文书档案可以为公司改制方案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实施公司现代化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好文书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公司改制后,其产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事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等,进行有步骤地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评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这些内容必须有大量的档案信息作为依据, 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改造兼并资产重组。实现文书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将现代办公技术与文书档案管理相结合,是实现文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二、加强公司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公司对文书档案的管理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促进企业文书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进程中,一方面,企业领导要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企业档案部门要加大对专业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全方位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管理与沟通,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飞跃。公司领导要将档案管理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对各分公司的文书档案从不同层面开展检查、评比,检查中出现问题的及时纠正,有突出成绩的予以表彰,充分发挥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档案管理的亮点及特色得到充分发挥。

(二)切实有效地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公司有计划地安排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到兄弟公司交流学习,对通过自学或考学等方式提高学历的人员应给予支持和奖励,使高素质文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电子文件管理和保护

文书档案部门应分门别类整理组盘。对于内部文件,应以年度、组织机构、保管期限进行组盘:第一,按不同年代、组织机构、保管期限进行组盘;第二,将不同年代、组织机构、保管期限的文件分盘保管,便于按不同年代、不同期限定期拷贝,以延长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寿命。将同一归档部门的文件集中在同一盘上方便利用。为了确保文书电子文件组盘统一规范,应由档案部门在接收归档文件时集中完成,组盘后,档案人员应以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和规范命题,并建立文书档案盘内文件目录,便于计算机对盘内文件查找;对于外来纸质文件,应通过文秘部门处理,扫描成影像文件进入本单位局域网络,其传递、批办、督办均在网上操作。文件则应严格按保密原则办理。

(四)改善存放档案的档案室的条件

篇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档案从之前的传统实物档案向电子档案的方向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研究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进而加强现代测绘档案的管理工作。

1 测绘档案分类和归档工作

首先测绘活动中存在一部分技术性较强的技术总结、验收报告、成果图、展点图、技术设计书和文件材料等测绘资料。这些资料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形成过程也比较的复杂,所记录的介质种类也比较的多。基于以上特点,如果忽略对测绘资料的管理和收集工作,那么就比较容易造成测绘资料的失真与不规范。对生产和管理活动以及测绘科技方面的资料收集是测绘科技归档的基础,对测绘档案的归档、积累、整理和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将测绘资料归档之前,各个单位要进行分类系统的整理,而且还要对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验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参加测绘科研项目验收,进一步的了解项目的情况,明确档案的归类范围、内容的检定和手续的移交。在移交测绘材料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注意成果最终版本、移交期限等是否经过了归档份数、整理份数和项目鉴定验收的要求。在进行归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归档。其次对于通用格式、数据成果形成单位、数据采用标准、管理部门责任和有关资料在利用、保管、运输和销毁等的要求,都需要工作人员按照标准严格执行。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主要包括依法汇交的成果数据副本、基本测绘成果数据、出版发行的产品数据和相关的专用软件与设备参数等。对于需要入馆和上架的测绘资料,管理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分类、登记、制作检索卡片以及编入档案目录,进而方便今后的查找与上报。对于需要编入档案信息库的数据,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录入设备有熟练的掌握,进而做好软件的分类归档并对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保存。

2 内容方面的分类

2.1 按照载体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测绘档案主要包括全国性测绘档案、地域性测绘档案和专业性的测绘资料。地域性测绘档案和全国性测绘档案都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进行分级管理和归口负责的制度,并且由各个专业部门按照规定对专业测绘资料进行自行管理。我国对档案的有关规定为测绘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档案编制、归档范围和档案分类等依据。

2.2 根据载体的不同进行分类

图纸档案主要是包括纸质的图表、照片文字说明、卡片、测绘记录和成果成图等,电子档案则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编辑的测绘档案,并且还需要通过硬盘、磁盘和光盘等进行保存。

2.3 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所记录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测绘档案分为生产技术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教学科研档案、测绘管理档案和基本建设档案。

2.4 根据档案的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档案的性质可以将测绘档案分为特业测绘档案、专业测绘档案、基本测绘档案和现势资料测绘档案。另外,常用的测绘档案分类还包括专题分类、作者分类、职能分类、时间分类、区域分类、型号分类、外形分类和项目分类等。

3 加强测绘档案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3.1 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

目前,我国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了林业、土地等的详查工作,测绘档案则是不同时期土地资源开发现状的记录。测绘档案能够使组织人员实地的进行调绘,进而准确的反映出土地资源的变迁和利用的现状。

3.2 测绘是经济规划的科学依据

科学的规划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它必须根据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测绘资料档案,使布局更加的符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达到合理、经济、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一些重点的建设项目在选址、布局设计、线路选择等方面都是以测绘资料为依据,并在考证、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在对测绘档案的充分利用上,科学合理的利用了地理优势。

3.3 能够确保勘定界限的可靠性

我国决定用5年的时间来勘定各个省、市县的界限,进而确定各个行政区的范围。影响勘定界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历史记录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依靠测绘档案,它对勘界的地图有着详细的记载,为界限的勘定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4 测绘档案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

测绘档案是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记录,是不同地域进行历史编纂的重要依据。很多记载都对各地的历史进行了直观、具体的描述,这些地形图为以后研究经济、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测绘资料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测绘生产单位在提交测绘资料之前要向上级上交测绘资料的目录或者是副本,进而实行统一的管理,以防测绘档案资料的丢失,确保测绘资料的安全可靠,使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测绘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善的档案分类系统,进而提高档案的质量,进一步的规范测绘档案管理。测绘档案不仅是一般的文档资料,而且还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要使测绘档案的分类与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档案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其客观真实地记录着图书馆各个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发展轨迹,是图书馆管理工作决策与规划的依据,其管理的好坏程度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伴随着普通高校的办学规模的壮大,图书馆也随之发展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因此产生的档案在数量及载体形式上也不断增多。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还非常滞后,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的档案,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需要,就成为迫切之需。

一、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2002-2012),以“高校图书馆”并含“档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3年5月9日),共获得19条期刊文献记录,而以“高校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获得44158条记录。通过这一简单的统计对比,表明近十年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源于档案管理未受到重视及实际工作的欠缺。

1、档案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

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大多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因而缺乏搜集、提供档案的主动性。

2、无高校图书馆档案分类法

按照档案学原理,做好档案工作就是要做好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基础工作,而分类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案卷质量的高低。高校图书馆档案作为专门档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并不完全适用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因此,许多学校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或简单分类的方式进行归档,在实际操作中却无一套完整的分类法可依,造成高校图书馆档案分类缺乏科学性,也无法进行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开发,无法发挥档案资源的效用。

3、档案员素质不高

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没有配备专业人员。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没有专业人员管理会使多数应归档的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不系统。加之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不稳定,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必将导致档案工作的被动落后,最终造成图书馆的档案工作永远都做不好。

二、改进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档案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记载着高校图书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信息利用价值和信息传播功能,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也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的完备提出了要求。因此,应尽快解决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道路。

1、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档案工作

领导重视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首先要积极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而这种支持不应该仅停留在思想上,更多地应体现在行动上的支持。因此,馆领导要亲自抓并主动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并为档案员在各方面提供工作便利。

2、科学分类,编制高校图书馆档案分类细则

笔者认为对档案实行科学分类应是完善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档案实体的管理秩序,使档案实体有序化、条理化,也便于校内外用户的查询、利用。其次,高校馆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其对如何分类并无清晰的认识,编制一个通用的档案分类细则有助于其更好开展工作。

虽然,教育部在1995年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校馆并未按此实施,而是各制定各的,这不利于档案分类的标准化,也不利于不同用户的检索利用。这方面应向《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学习。只要采用《中图法》的馆,其图书的分类号都是一致的。而用户只需了解《中图法》,就可在不同图书馆实施检索。因此,笔者建议可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的高校图工委牵头,以《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为蓝本,结合图书馆特点统一制定《高校图书馆档案实体分类细则》,明确类目设置、标识符号及注释。方便各高校馆按照统一的规则规范档案工作。

3、提高档案员的专业化

(1)对档案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目前,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水平低下,很大程度上与兼职档案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有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档案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提供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各校档案馆应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指导,而不是放任不管。

(2)健全档案人员管理体制

在高校中,不单是图书馆,其他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从事档案管理的基本都是兼职人员,这部分人员除了档案管理工作之外,还有其它工作。而学校对他们只有要求,却没有支持及奖励,这显然无法调动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档案人员管理体制十分重要。通过制定聘任制,稳定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将个人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并与劳动报酬、评优挂钩,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邱秀文.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8):24-26

篇10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下简称《分类法》的制订与实施,结束了高校档案分类各行其是、乱无章法的局面,开启了高校档案分类标准化、规范化的先河。“该分类方法以‘领域范畴’和‘内容性质’为依据将高校档案划分为十个大类(一级类目),另设置若干二级类目,以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作为混合的分类代码,直观、准确、易识、易记。它的实施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大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实用的档案分类办法。”①高校档案分类方法的从无到有,是高校档案分类工作实践的历史转折点,是高校档案分类工作发展历程的一个重大标志,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保证了档案室藏的完整性,促成了室藏内容的系统化,实现了室藏分类与排架的统一性。由此可见,一部高校档案分类法的实施,带动与影响了整个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意义是广泛与深远的。

2、《分类法》需要改革和完善

历史上产生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必然经历从新生到成熟,又由成熟到衰亡的发展过程。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高校档案分类方法也是如此。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在《分类法》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它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同时,人们也相继发现其存在的若干不适用的方面。姜树滨1995年在《学校档案》第3期撰文分析高校档案分类问题时指出:高校档案分类一级类目的划分,采用“领域范畴”标准,但高校部门的领域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教研室具有教学和科研两个职能,用“领域范畴”的原则划分类别,必然将同一部门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形成的档案割裂,破坏了其间的有机联系。倪德云在《吉林档案》1994年增刊中撰文认为,使用《分类法》对高校档案分类,由于类目层次多,类目划分过细,除了档案不易合理排架之外,类目不便记忆、档案不便管理,还经常发生因类目交叉而难以确定具体文件归属的问题。王根健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论述《分类法》适用性问题时认为,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原有分类法没有考虑横向结合和跨专业的档案类目协调等宏观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倡导高校档案分类工作深化改革,使其与时俱进的呼声日趋强烈。笔者加以概括后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推倒重来,如倪德云等同志建议,推倒旧的分类法,建立新的分类系统,使高校档案管理发生彻底变化,面貌一新。其二是进一步规范,如王根健等人认为,改革高校档案分类法,主要应注重规范,以适应高校档案分类的标准化要求。其三是简易直观,张小蓉等人认为:新的分类法应直观易记,易于标识,便于档案检索。

二、关于高校档案分类工作改革的建议

1、应当建立正确的高校档案分类工作指导思想

高校档案分类工作应当格外注重实践,并以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实践,才能通过实践认识高校档案分类工作的实质,掌握其间的规律性。实践又依靠科学分类理论的指导,郑铁锤建议:“将‘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作为高校档案分类工作的指导思想。”②成玉柱在《档案》1996年第1期撰文指出:高校档案分类应以“科学、实用,体系结构合理”作为高校档案分类指导思想。笔者综合了多方面意见,提出以“科学、通用、简约、前瞻”作为指导高校档案分类工作的“”。高校档案分类首先应当注重科学性(即客观性),要求其类目设置合乎高校档案分类客观要求并符合逻辑性,成为相互协调前后贯通的有机整体。新的分类法可以直接应用于不同体制、类型、规模高校的档案分类工作实践,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通用性。为了便于识别,易于记忆,易于计算机网络查询,高校档案分类类目必须符合简约原则,将高校档案分类类目合理归并,简单明了。同时,为了使分类方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应当充分考虑到高校档案分类将来的发展变化,具有前瞻性。

2、明确高校档案的分类规则——职能简易分类规则

在确定了高校档案分类思想之后,应当进一步明确分类操作的规则,以保证分类思想在档案整理各项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职能简易分类规则为“年代—类别—保管期限”。在档案分类时,先将档案区别为不同年代,然后按简易职能加以区别,最后划分档案的不同保管期限,形成若干档案保管单位。为了便于档案排架和检索,应当将分类号醒目标识在卷盒脊背上方的空白处。该规则特点是:在档案分类、编目、案卷流水和进行排架等档案整理工作中,始终保持了档案类目特征和类的先后次序,从而保持了案卷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档案馆藏实现科学组织,大幅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

3、推行职能简易分类和数字标识

高校是履行国家教育职能的机构,高校教育职能与社会公共职能的演变必定相互关联并保持同步性,这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并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尽管高校因专业而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别,但是,任何专业都是高校综合职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属于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系。在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之后,以高校公共教育职能作为制订高校档案分类办法的客观依据;将高校档案分类工作结合国家赋予的教育职能加以宏观思考,便是对高校档案分类工作和制订高校档案分类法的客观规律性的把握。笔者认为,高校档案内涵的基本职能应当是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专业技术管理和综合事务等方面,可以重新整合为党群行政类、教学专业类、科技管理类和综合事务类,以此作为高校档案分类的一级类目;另外,以2008年8月颁布的《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第十五条“高校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所列“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作为二级类目,形成高校档案类目划分的基本框架。类目符号分别标识为一组独立的阿拉伯数字,一级类目与二级类目之间用“-”隔开,如党群类档案标识为1-1、财会类档案标识为4-3,其他依此类推。该数字标识既便利了实体档案手工检索,又为档案信息计算机快速查询奠定了基础。

篇11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下简称《分类法》)由国家教委1993年底以教办[1993]429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在20年的使用过程中,《分类法》为“高校档案工作者掌握高校档案的形成规律,明确管理范围,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指针”。[1]但是,随着高校档案工作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法规制度的出台和修订,以及高校档案工作内容的发展,《分类法》的修改已经成为势所必然。本文拟从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尝试提出《分类法》的具体修改意见。

1 稳中求变,以稳为主的修改思路

求变求改已经成为高校档案实体分类工作的迫切要求,这一点为高校档案实践工作者所共识。在具体的修改思路上,笔者以为《分类法》的修改不宜大刀阔斧,更不能推倒重来,而只能在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修缮,同时注重未来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在档案的管理上,需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的整理结果”,“在某些局部明显不合理、不可用,可在原基础框架内进行局部调整”。[2]已有的工作实践表明,《分类法》所存在的问题集中于一些局部结构需要进行修改、删减和增加,并不涉及《分类法》的全部。如果《分类法》进行彻底的改变,将影响档案分类方案和档号编制体系的前后对应,让馆藏档案的整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分类法》的出台,结束了之前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方案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档案分类体系和档号编制模式,这也为高校之间的业务交流提供了统一的平台。作为高校档案工作最根本的法规制度,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基本延续了《分类法》的分类体系。因此,《分类法》“可以考虑在维护原有分类体系和档号模式相对稳定不变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和补充”。[3]

2 文书档案以“组织机构”为主的分类标准

《分类法》作为一部档案实体分类法,并没有单纯地按照惯例采用来源原则作为分类标准,而“是想融组织机构分类法与问题分类法、实体分类法与信息分类法为一体”。[4]分类标准的杂糅,“容易形成同一类档案按‘组织机构’和按‘问题’分类并存的混乱局面”。[5]

基于稳中求变的修改思路,《分类法》在分类标准上要尊重已有的分类体系成果,注重分类体系的延续性。在一级类目方面,《分类法》现有的一级类目不宜删减,对于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学生档案等则应从整体上纳入《分类法》的一级类目体系之中。

现有的分类体系中,基建、设备、科研、产品等科技档案的二级类目以项目或产品为单位进行划分,符合科技档案的成套性特点,应该予以保留和延续。在文书档案方面,《分类法》虽然是按照问题标准来划分,但是每个二级类目的组织机构指向却相对明确。例如,XZ12表述为“人事”,其内容主要来源于人事处和离退休处两个机构。这为文书档案按照组织机构分类法来划分提供了可能,可以利用一个二级类目或三级类目来具体对应相应的机构部门。这样分类一方面可以做到归类清晰,操作简单;另一方面,也契合了高校推行的部门立卷制度,减少了实践中因为不同组织机构公用同一个分类号而造成的工作不便。对于组织机构出现的合并、撤销、新增等情况,可以采取就近归类或微调分类体系的方式来解决。

3 坚持“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的档号编制模式

《分类法》对档号模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高校档号由“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构成。这种分类体系符合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也为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为高校档案工作交流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平台。以“年度”作为一级分类标准来组织馆藏,有利于以年度为单位来管理和统计馆藏档案,符合高校“次年归档”的工作惯例。同时,将同一年度所有类别的档案放置完毕后再排列下一年度的档案有利于节省库房空间,便于查找,不用倒库,真正实现排架和检索的双向功能。

随着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出现了“分类号—年度号—案卷号”为主的档号编制模式。这种“类别”档号模式,便于对馆藏档案按内容进行管理,实现不同类别档案之间的分离。在“年度”档号模式已经广为使用的现实状况下,笔者建议坚持沿用。首先,“年度”档号模式也能够分库保存馆藏,实现按内容管理,只需对每个库房放置档案类别作出明确规定。其次,“类别”档号模式无法兼顾多样的实践状况。对于条件较为简陋,甚至只有一个库房的高校而言,“类别”档号模式容易出现频繁倒库等弊端,实践效果不及传统的“年度”档号模式。

4 法规制度层面的一致性修改

在《分类法》运行的20年里,废止、修改和新增多部档案法规制度,也就出现了《分类法》与有关法规制度不相适宜甚至相悖的情况。具体而言,首先表现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学生类”档案作为一个单独大类列入了高校档案范畴。虽然,“学生类”档案的列入引发了业界不小的争议,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下位法,《分类法》在修改时理应将“学生类”列为单独的一级类目加以体现,其具体的分类方法则应参照人事档案的相关管理办法。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将保管期限由“三分法”改为“两分法”,即由“永久、长期和短期”改为“永久和定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分为30年和10年。《分类法》在修改时需要将保管期限部分作相应的变更,以符合档案工作的实际,在高校起到一种积极的引领作用。

5 “因地制宜”确立特殊档案的分类体系

《分类法》对特殊档案涉及较少,且内容较为简略,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发展,需要给出更为明确的分类指导意见。

声像档案方面,《分类法》需要将“声像载体档案”的称谓改为更符合约定俗成的“声像档案”。在具体的分类体系上,应该依据承载声像档案的不同载体来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排架入库和组织馆藏。《分类法》中声像档案现有的8个二级类目基本概括了声像档案的各种载体形式,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应该保持不变。至于其中数量较多的SX12照片和SX19光盘等档案,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研制更为细致的分类体系。

实物档案方面,虽然“实物档案”这一概念尚未得到学术界的统一认可,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却已经广为使用,并且是展示高校办学历程的重要实物性证据,因此将实物档案写入《分类法》也就顺理成章。实物档案的分类标准和声像档案一样,主要依据档案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以达到方便组织馆藏的目的。高校实物档案主要包括印章、题词、字画、奖牌、奖状、锦旗等,内容涉及广泛,其类目设置在注重实物档案载体特性的同时要兼顾各个类别之间档案数量的平衡,做到类目设置富有包容性和稳定性。

高校特殊档案中还存在着一些内容特殊的档案,例如,高校名人档案、教工业务档案等。与载体特殊档案在高校基本普及所不同的是,这些内容特殊档案的普及性有限,因此,在《分类法》中应该提及并给出原则性的分类方案编制方法,但无需给出详细具体的分类体系。鉴于内容特殊档案的特点,以所涉及的自然人或法人为标准进行分类较为切合实际。

6 电子文件分类方案与其实体档案一致

《分类法》诞生于20年前,因此,其中并未涉及电子文件的相关内容,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已不容回避。例如,传统的光学照片有纸质底片,而数码照片时代“底片”已经基本演变为纸质照片对应的电子文件,传统“底片”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在电子文件真实性和法律凭证价值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时,高校只能采取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同步归档的方法来组织归档。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同反映了某个具体的档案信息,是同一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第17条规定“归档的电子公文,应按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因此,在进行《分类法》修订时,电子文件不能作为单独的一级大类,其分类方法应与对应的档案实体一致。具体而言,某个纸质档案文件与其电子文件应该具有相同的档号,不管这份电子文件是通过扫描、翻拍或系统自动生成等何种方式产生。对于没有纸质档案相对应的电子文件,其分类方法同样应该依据电子文件的内容进行归类,同时赋予相应档号。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项目(编号:Y201329313)和浙江师范大学项目(编号:JYGL2012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成果——《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评介[J].档案学通讯,1995(1):33.

[2]冯惠玲.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