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8: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制度落到实地,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育,为各级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交流平台,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起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大赛的项目定位基于“三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定了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第四个单元形态学涉及到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襄职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国赛项目和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需要进行了调整,主要为静脉采血、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三大单元。而在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囊括了国赛所有项目和专业层面竞赛的所有项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通过人人备赛、现场抽签来确定参赛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与各级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1]
二、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一)参赛时间
二年级下学期4月份左右举行专业层面技能竞赛,根据竞赛结果确定参加国赛选手,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备赛,以参加每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专业技能竞赛。
(二)参赛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至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将面临医院实习。
(三)宣传方案
学生新生入学伊始的专业思想教育上,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介绍今后可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襄职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奖励政策。近年来,襄职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较高的奖金奖励。通过前期的宣传,让学生在二年级专业课学习中能够更加重视,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名参赛。
(四)选拔流程
1.确定核心技能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6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各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国赛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本地通过了ISO15189评审的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的操作规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详细制定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标准,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不仅仅对学生培训有指导性作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纠正教师实践教学中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课程在学期末的实训考核中,严格遵循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并在医学院和学院层面进行抽查。[2]2.专业层面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专业层面竞赛不设门槛,专业二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提前将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公布于学生。同时,为了督促所有学生重视核心技能的学习,采取学生报名和学校领导现场抽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赛名单。各任课老师提前做好自己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工作,固定一个时间,由医学院领导现场根据班级学生花名册随机抽出30%的学生,名单确定后,即开始专业技能竞赛。评委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本地检验科骨干专家共同担任,根据之前制定的考核标准现场打分,得分前10名参加国赛备赛。通过竞赛项目、标准和评委活动,也进一步深化了校院合作。[3]3.国赛备赛方案。根据国赛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指定教师指导,每个竞赛单元两个老师,共8个老师参与全程指导。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晚上和周末时间,根据项目排出课表,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三个项目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检验形态学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训室进行。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国赛场地、实训器材和考核过程一一落实。其中,白细胞计数一直采取用临床医院检验科提供的血液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计数之后与临床发出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学生手工计数的准确程度,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整个国赛备赛2个月左右,每次培训指导师生均需签到,严格考勤。每个项目培训时,老师都根据国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参赛时,四个参赛单元都必须参加,因此,为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模拟竞赛,所有指导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做好记录。在临近国赛前不久,综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共同确定最后参赛的3名选手,强化训练。[4]
(五)实施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和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随之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艺术与文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加倾向于人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装修行业的代表,受到了消费市场的追捧。景观设计适用于大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设计,涉及对材质、软装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规划,从而使景观更加宜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需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整个设计理念中,涉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要。景观设计行业热度的提升,促进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并使其掌握景观设计流程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方式。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质量,进一步拓展其课程建设的创新维度,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仍然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一定调整。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更倾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囿于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而缺乏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理解;同时,测试体系围绕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查学生的具体设计能力。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仍然遵循旧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未能将新的审美体系纳入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高校对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发挥,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设计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当前人才培养需要、设计风格需要之间的不一致,阻碍了景观设计人才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维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边缘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学习专业涉及的软件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难以保障实际教学的需求,计算机设备老化、实践操作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一些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学生要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甚至还有建筑手绘、3D建模等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设备的强化不应仅限于设备的组建,而应该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包含各领域相应设备的工作室,从而真正满足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备建设中,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工作室制的一体化设备构建,更谈不上对系统性硬件设备的整体维护,很难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被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本位的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学宗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固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营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课程检验方式多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测试,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景观设计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应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因此,以往的授课与测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改革景观设计课程测验方式,从单纯的理论测试转变为项目操作测试,真正让学生能够通过测试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并在一次次测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与市场挂钩,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输送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端口。高校对社会与国家的人才输送,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企业进行新的培训后才能真正投入实际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与社会项目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构建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参与到工作室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社会项目或相关的专业比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在参与社会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并在实践中学习项目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室的项目小组结构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提早锻炼自身的社交与专业素养。
3.提升教师能力,转变传统思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学习心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同样受到这种新的信息传输与接受方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知识共享的便利,使人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相较于以往,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但相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共同推进课程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发掘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不断吸纳新的景观设计精髓,以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设计维度,担当起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企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和国家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工作室模式,等等。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适当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改革测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市场项目的结合,促进学生尽早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强化其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提升了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洁,刘捷.批判性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探索.时代教育,2014(11).
[2]申迎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3]黄艺.谈景观设计快速推演的教学探索.现代装饰(理论),2013(1).
[4]夏远,党亮元.浅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尺度观念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5]华琴.基于体验和感知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探究.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6]张雪.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读书文摘,2016(24).
2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
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评估以及《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健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案,找到提高高职教学教学方法和质量保障的措施方法。确定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出高水平人才。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放心等。中国的口腔医疗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紧缺。高职口腔专业的教学极其重要,其能培养出面向基层、高素质的高等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等原因,导致刚毕业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所以,提高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
3当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高职口腔医学的教学道路上起步较晚,教学理论基础较为不足,同时存在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观念落后、不符合实践应用等弊端。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缺乏一定的研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教学观念也没有丝毫创新。当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应该以学科的理论导向为主要特征,而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继续把学科理论作为教育重点。
4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方式
4.1职业院校要注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说也属于医学的范围范畴,但其与口腔医学专业在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以及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科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教学模式,其基础和口腔、临床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分开授课,进行实践课的时间非常少,教学的前后期内容不能连贯,许多的专业基础内容都不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导致超过一半的内容不能适应实际而被学生快速遗忘,从而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手动能力差现象;传统教学内容中的轻预防、保健及康复,重治疗、医疗的医学观念在关于防止口腔疾病上将学生带入医学观点误区;传统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课程不仅学科门数多,而且必修课程也不少,学生每个星期的学时数也不少,但因为内容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在学习负担如此重的情况下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差强人意。所以,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的高职院校,自然注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关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是针对培养具有口腔修复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其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其教学内容也偏向于贴近社会的实际操作应用,而非传统教学的理论知识。
4.2高职口腔专业教学授课内容、计划及教材的选定
在目前,开设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院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通常都是选择以“专业目标培养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这类教材才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度上掌握得当。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进步,这类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随之发展迅速的口腔医学技术要求了。再加上不同院校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及理念,教师在套用相同教材时,又会因为口腔医学的出身从而将学生带回传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因此在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材修订也显得极为迫切。在编写教材时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进行专业教材制定,同时根据院校所处地理环境及优势特点开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具体课程,以此保证技术专业能与社会需求相挂钩。但也要保证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毕业时不仅拥有专业的技术实践能力,还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4.3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在院校国际上的沟通合作
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院校在创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时间不同,其教学模式、理念、设备、方法还有大纲、计划、具体教材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再加上各个学院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到其办学专业的特色与实际效果,所以在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上各自有着其教学优点与经验。因此,就要通过多方面途径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在资金及办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派遣教师及学者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创办出色的国家参观访问及学习。现如今,科学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达与创新,在进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时自然要合理利用,从而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相互学习与沟通合作的条件下,共同进步,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智慧资源共享的办学共赢局面。再通过对国外先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学习后,将适合学院的办学技术与方式引进,从而保证教学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先进性。
4.4高职口腔专业教学与就业单位的加强合作
高职院校通过对参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培养,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在技工所以及齿科加工中心从事作业,一般在学生进入实习期后院校也会安排学生进入这些地方实习。在技工所以及齿科加工中心这些企业中,通常都会有着水平极高的口腔修复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有着数十年以上的口腔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得到他们的实践指导与帮助,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莫不是一种极大的教学帮助,因此学校要重视这一社会教学资源,要通过加强与这些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保证这一社会教学资源的稳定。院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科研活动、学术组织以及科研合作、人员互访等具体方式与途径来实现合作关系的加强,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和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还能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当下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新型工艺有所了解,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非常有益。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参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对实践教学有更深的体会和经验的累积,也为以后的专业技术在实践方面打下牢固基础。
5提高高职口腔专业教学质量的经验
5.1教学教学目标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就职于口腔医院诊所这类用人单位,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上,一定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口腔诊所或者是基层的卫生院中,需要毕业生具备诊断口腔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具体知识。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口腔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能够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合理地选用教材,把培养职业技能作为基本纲要,要始终坚持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强化好实践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用的资源配置,职业资格认证要把握好。再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教学任务,以实际行动来作为教学导向,积极训练专业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临床实践,比如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来传授经验,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学生的技能得以加强。在假期中,可以为优秀努力的学生安排医院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才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在毕业生工作以后,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核实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通过这些回馈能够快速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
5.2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满意程度
大部分的高职学校中,学生都是刚成年的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鲜动力,他们富有极大的生机活力。青年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的实物,好奇心很强,同时责任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到受教育的主体,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状态,尊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引导学生,使之对自己的专业更加了解,更加努力地学习。在课程编排上,我们也要搞清楚受众群体,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书籍,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口腔专业的课程特色。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自我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也要积极创新,比如添加游戏环节、辩论环节、抢答环节等,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加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5.3加强高职教师的素质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
一个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与整体老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高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为此,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严格把关。比如施行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加强教师的双师培养的双师资格认证。在教学中,要积极聘请在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各学科的专家来进行教学任务。更要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师来传授临床经验。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最前沿的技术和学科动态介绍给学生,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和专业知识,只有不断灌输新的知识才能给教学添加活力。在本校任职的教师也应该定期进行学院的附属医院等进行实践,把实践和教学相结合,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经管类人才具备相关经济法知识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亟须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推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改革。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选用有待商榷。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介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任何经济法教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有些学校基于各种评估的考虑,在教材选用上,规定首选权威、获奖教材。经济法课程的一些获奖教材有的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显得陈旧;虽然有的版本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增加,加强了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过于深奥,并不适用。
(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性。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因专业所限,大多处于法律盲区,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从没有接触过,而且还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或者缺乏兴趣,加之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概论”、“通论”的形式,课时相对于法学专业比较少,在有限的课时下仍要追求全面讲授,这样就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与其专业的学习发生了脱节,教师对于经管类学生最需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往往没有详细讲授。
(三)教学方式单一、呆板。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学相对分离。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对《经济法》课程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强,如果教师不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
(一)选择“适用性”教材。“适用性”是经管类专业选择经济法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所谓“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市场上经济法教材各种版本良莠不齐,有的是为法学专业编写的经济法,有的适用于经管类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处理本专业涉及的相关事务,而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比权威、经典的教材更适合于学生。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经济法》教学内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部门法界限。笔者认为,适当淡化或者打破部门法的划分界限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必要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经济管理、贸易相关专业,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就应当有足够的课时在讲授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而计划法、社保法、统计法等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性不强可以做适当删减。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时间,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所涉及的经济法知识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法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由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经管类专业授课对象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块: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单行经济法律法规、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等。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应采用课堂授课为主、互动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单行经济法律法规部分的实践性较强,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讨论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好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收集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收集,也可以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收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选择案例时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既能很好地诠释相关的知识点又具有时效性,能够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老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一些具体和典型的事例,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讨论案例的时候要分小组讨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部分的知识操作性较强,可以引入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又称法律诊所,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于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分别代表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角色扮演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
三、结语
当然,《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要胜任经济法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经济法和经管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高校可以建立经济法教师年度派出机制,让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走入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经管类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一、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掌握规则、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更是从事财经工作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懂经济、懂法律应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目前在财经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时有限、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较薄弱、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琐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等方面。
财经类专业涉及面较广,尤其在财经院校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专业:保险专业、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经济法的教学几乎涉及全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因此,对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进行改革非常必要。
二、财经类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院校经济法的教学状况,综合其他院校的相关情形,财经法经济法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法课时设置不合理。经济法只开一学期,且教学课时一般不会很多(36~54个课时不等),但经济法内容非常繁杂,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财经类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学生对于法律基础制度如民事权利主体制度、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补充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重大。
2、经济法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实践型为主,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却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财经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目标考虑,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学习法条本身,因为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的,经济法的学习应当能够让学生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且能在事前防患于未然,事后能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3、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定位不够准确,专业针对性不强。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未考虑财经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造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同一个大纲、相同的进度讲授,无法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与专业的切合度不高,使得学生忽视其重要性,经常将经济法当作非专业课对待。
4、教材的专业适用性不强。无论是以前使用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还是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虽能紧密结合会计资格考试的形势,具有实用性,但作为教材,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内容多、难度大。全书共500多页,虽然章节不是特别多,但每章的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些教材基本通篇都是理论讲解或法条罗列,非常的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5、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经济法,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本身专业知识的缺少,教师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不能进行足够的案例(尤其是视频案例)以及实践案例教学来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导致模拟法庭、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6、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财经类经济法教学评价体系普遍比较单一,主要考核方式多是闭卷考试,而笔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具体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要求不太高,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不求甚解。
三、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实践中经济法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财经类专业的需要,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让学生理解立法精神,了解法律的发展趋势,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锐意进取的人才;(2)经济法是对学生的一种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3)学生通过经济法学习,能够维护自身权利、保证自己不会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在遇到问题时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2、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专业今后涉及的法律问题各有侧重,有的专业(如会计学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所区别。以会计专业为例,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资格证考试种类繁多,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册会计师等,而在这些资格考试中,经济法都是必考科目。因此,在教学计划上,就应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学无所用,学习兴趣下降。对于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在教学计划上要体现出专业培养特色来。
3、选取适合各授受对象的经济法教材。选用教材要切合实际,要以适用为原则。虽然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内容详尽,但各专业不宜统一使用。而难度适中,分量恰当,有适量案例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经济法教材很难找到。
此外,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以满足本学校财经专业学生的需求。
4、努力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设置。在学分制体制下,财经专业由于学分总数有限,因此经济法课时有限,教学总体规划不允许扩充经济法的课时量。为了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建立第二课堂的方法来增加经济法潜在的课程时间。例如,让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训练。以公司法的学习为例,可以按性别、学习层次、学习能力等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团队,让学生模拟公司的设立、运营,设计纠纷解决方案和善后处理最后向教师交付一份工作报告。
5、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在紧抓第一课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通过第二课堂来丰富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以及模拟法庭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例来丰富第二课堂,让学生进入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如起草合同、尝试根据公司法修改公司章程等。学生通过查阅法规,领会法理,既锻炼了能力,又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6、改进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由于各专业的学习重点不同,经济法不宜统考。建议经济法课程从考试课转为考查课,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单独制定本课堂的考核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比重自定。开卷考试的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检测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荣远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J].法制与经济,2011.6.
[2]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9.12.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 /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导言
会计知识对于从事经济管理的人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海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这些因素组成的工作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熟练运用会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会计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备课程之一。然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管理工作岗位上,对其进行会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懂会计基本知识、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工作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会计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视同。
一、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特点
与会计专业相比,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各类会计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类会计技能:填写会计凭证、编制财务报表、报账报税等,即将各类经济信息转化成为系统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是熟练掌握各类技能。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会计的管理思想与流程,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模式而非亲身参与报账、填表的实际会计工作中去,即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这是两大群体的会计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
(二)会计课程安排不同
会计知识只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并非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会计课程仅占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而齐备,包括:(1)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 (2)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 (3)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进行区别教学,而非“大而全”,但部分会计教师却恰恰犯了这个错误,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和经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非会计专业学生而对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知识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也不清楚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些知识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会计学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会计的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的结果又服务于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学习掌握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方法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的。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是目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改进
(一)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
充分认识到经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所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方面,而非技能方面,除了传授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外,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各种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决策。
(二)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
会计课程的内容是学以致用的知识,它既不抽象,也不深奥,与实际的工作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够仅仅将课程教学的内容集中在课本的讲解上,而是要通过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对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有一个更深入了解,对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而对于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各类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利用以及财务决策方法的运用,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或实务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方法加以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策,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由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决策方案做出评价。因此,教师要主动搜寻合乎学生学习水平的案例做为教学之用,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源于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二是案例难度要适中,如果太过简单,则达不到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太过艰深,则学生的积极性将会下降,因此,只有保持一定的难度,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
“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