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5 15:58: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7-02

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科技工作主线。上海市正以应用为导向,科技引领创新,创新驱动转型,着力提升创新效率,加快创新价值实现,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当代大学生也是未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后备力量,高校要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树立大学生科研意识,锻炼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是以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改革为契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校科研工作服务于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育、科研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个人价值体现之关键,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心理学指出,能力是人在完成某种活动中经常、稳定、熟练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科研能力可以定义为:“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本领,包括与生俱来的个人素质,通过学习达到的以及被环境所影响或者能影响环境的本领。”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科研理解不同,大多认为大学生科研是指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或者按照学科的实践方式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力量,辅导员应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入手,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参与科研,提升“精神产品”的质量。

二、大学生目前对科研能力的认识存在的不足

无论是从学校教育质量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都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就业增加砝码,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获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提供可靠依据等。当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是依托国内外一些科研竞赛项目,和学院、社团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类活动,学生可单独报名或组团参与。通过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大学生科研意识不明显;②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水平不高,在科研方面容易遭遇瓶颈;③学生日常生活总有许多时间已被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内容占据,缺乏时间;④学生面对学术,过于功利化,认为是将来求职的一个加分点,进而容易因为难以坚持而放弃。辅导员应多角度切入,纠正以上种种认识上的误区,探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三、从辅导员角度,如何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素养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介入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应该具备如下能力。包括: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③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④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⑤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为培养以上几种能力,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7-02

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已经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样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跨及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信息素质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覆盖了所有学科以及教育阶段[1]。

在我国,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在校时期几个时间点的学习生活入手,分析了大学信息检索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点带面,将能进一步揭示文献检索课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样本分别抽取了佳木斯大学材料学专业入学新生105人,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11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214份,回收率99.5%,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9%。

(二)调查方法

为了充分揭示大学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课题组采用的调查对象同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入学间隔没有超过一年,数量上也相差不大,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样本间的差异。调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

(三)调查结果

信息素养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2]。根据这个体系结构分别对入校新生以及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老生进行关于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有代表性的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及表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相对比较低,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自己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调查数据由9.3%迅速上升到了62.7%。其次,刚入学的新生大多数对于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基本没有概念。然而,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培养教育,学生们普遍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从1.9%上升到54.5%,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提升。再有,通过调查表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到,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的能力。但比较遗憾的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信息伦理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与相关内容授课时间设置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二、文献检索课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的三个阶段

(一)入学教育阶段

中国的高中教育重视理论学习,高中的各种资源也比较缺乏,作为高中生而言没有、不会也无需自主地搜寻各种资料,进行任何研究。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没有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愿望和能力。

文献检索课首先解决的便是入校新生各种信息资源使用的问题,都会向入学新生展示我国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对待疑难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比率从12.3%上升到62.7%,这说明文献检索课已经促使大部分学生正在逐步改变过度依靠老师的学习态度,从而为新生适应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铺平了道路。

(二)学习研究阶段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一般都会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会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知识,此时,部分学生便会有进一步了解专业甚至进行专业研究的想法。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会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地提升,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之一[3]。

(三)面向毕业阶段

1.创造就业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文献检索课培养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就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笔者认为,若是在大学本科阶段便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那么这将是大学生就业分量最重的一个砝码。

2.毕业设计的支撑因素。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们的一次正式的、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调查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们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使用专业数据库查找资料的学生从1.9%上升到了54.5%。这完全可以说明大学生的面向科研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求职面试的沸腾效应。大学生已经在专业等各方面准备了整整四年时光,但是使水沸腾的那一把火应该就是对求职面试的准备。应包括对招聘单位整体情况适当地了解以及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外在包装。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正是文献检索课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教学目的的充分体现。

三、结束语

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献检索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十七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战略,重点首先应该是人的信息化,作为培养人们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文献检索课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宁,蔡庆芳,张教业.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254-255.

篇3

一、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分析

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吉首大学,是地方高校的典型代表之一。吉首大学的办学受种种区位劣势的影响,如特殊地域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等等,学校生源群体普遍处于弱势)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达到43%)。然而,多年来,吉首大学坚持“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为目标,针对湖南湘西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具有学校自身鲜明特色的专业。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9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拥有了一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和一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吉首大学校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2年被评为吉首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点已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依托该学科点,已建有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生态学”湖南省重点学科、与企业合作建有“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生态学”硕士学位点,目前已在师资队伍、学科条件、学科方向等方面取得卓越进展。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特色鲜明、意义重大,研究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学生人数每年约100人左右。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民族地区现状,学、研、产相结合,积极争取相关资源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并给予经费保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1-表3分别列出了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获奖等情况。 二、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受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劣势的影响,教育方式和教学科研条件均比较落后。在以教学活动为主导的背景下,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大多数老师把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调查发现,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75%的学生认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学院对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视和宣传不够,缺乏本科生科研创新工作管理,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许多专业教师不进行科研或者为了评职称简单进行一些科研,科研氛围不浓厚,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会。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也不会主动进行科研,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才能对科研有初步感性认识。因此,虽然现在学校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列入了学生的培养计划,但是由于学生和老师对科研创新的认识不足而造成大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缺乏主动性。

2.科研创新活动不受重视

组织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活动,有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每年9月期间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节科研创新系列活动,但涉及到环境类专业的科研创新活动规模偏小,参与人数不多,活动方式少且单一,活动内容简单。同时,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往往采取临时性的、分散的和多头的管理方式,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由于多数科技活动为学生“自导自演”,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技术教师的学术引导,使得相关活动缺乏足够含金量,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学院目前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的管理机构,也缺乏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缺乏长期规划和组织。

3.学生科研经费投入很少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省级科研平台,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该校现实条件的限制,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了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由于缺乏对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系统管理,对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缺乏,相关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学生开放,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部分学生甚至连科研基本方法都没有掌握。学院许多学生社团、协会的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数量很少,不受重视,严重制约了环境类专业科研创新活动的发展。

三、促进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1.构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

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长期性,在教学中将科研融入其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首先,在制订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主动设置一些与科研原理、方法等有关的课程,逐步引导开展一些需要学生主动研究的实验课程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校外的实习基地的课程见习以及校内的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针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而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强教学改革,改革实验内容,整合学院其他专业的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增加综合性、创新型的实验。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新的评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式。改变以前单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模式,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逐个或分组进行撰写论文、答辩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最后,在毕业设计方面,设置导师组,强化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论证,使得题目与实际结合,要求学生查阅前沿文献,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和新的思维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成立由院系领导牵头,环境系、教务办和学工办参与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培养该专业科研创新素质。在该领导机构的直接领导下,首先,积极组织开展针对环境类专业的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在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制订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工作,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调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

3.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投入

除了利用吉首大学设立的校级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应有效地利用学院自身的学科平台经费,设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可组织院内专家、指导教师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定、审核、指导和监督。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系应加强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直接管理,了解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科研任务量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地方企业的经费支持,组织开展各种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环保产品设计大赛、环保知识竞赛、环境污染源调查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通过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技开发部、研发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结合,在校外建立项目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科研实践空间,获取更广阔的经费支持渠道。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0-00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科学领域技术水平能否在更高层次上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目前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lan,简称SRTP)作为一种课堂外教学活动模式,重在推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做中学,在问题、同伴和教师引导下立足自学,被普遍认为是一条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具有主动参加科研活动的意识,但缺乏组织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探索出一套符合青年特点的新型管理理念和模式。将项目管理模式运用到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管理成本、利用现有科研资源、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等,有效实现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目标。

2 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基于项目化管理的SRTP过程模型构建

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起始、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五个阶段及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与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中SRTP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SRTP项目化管理的基本过程模型为:策划申报、申请立项、计划编

写、实施控制及收尾与评价。这五个过程可以利用项目管理中PDCA(Plan、Do、Check、Act)戴明环原理加以控制,针对SRTP五个具体阶段建立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中SRTP的过程模型,并有针对性地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对各阶段进行有效地管理,如下图所示:

3 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中SRTP运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环节

(1)发挥主体作用加强SRTP主体协作。大学生是SRTP的主体,相对于社会青年,他们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自主性强,自我成才愿望更激烈[1]。项目管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参与SRTP活动搭建了平台。项目管理强调SRTP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分工,各成员都有明确任务和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才能,共同保障SRTP项目目标的实现。

(2)科学合理组建SRTP项目团队。合理组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SRTP需要,选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保证团队中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等因素的高素质性和完整性;科学建团就是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SRTP项目中的作用,做到导而不演,只解决技术难题,突出学生在SRTP中的主体地位[2],确保SRTP项目顺利完成。

(3)加强监督管理确保SRTP效果。对SRTP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全部过程进行监控,对实施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效监控,检查其运作过程能否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一旦发现偏差,及时给予帮助和修改建议,从而确保SRTP开展的应有质量和预期效果。

(4)完善制度建设保障SRTP实施。SRTP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SRTP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是开展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的保障。在SRTP中实施项目管理,通过制定SRTP项目的设定、申报、实施、评审及评优制度,既能逐步实现SRTP流程与操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又能为SRTP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 结语

依托SRTP项目管理进行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工作模式创新,是高校加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同时,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模式的创新不是一次性的,时展和SRTP主体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决定了它是一项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高校应通过不断实践,提高项目管理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工作中的适用性,寻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篇5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普遍存在着没有学习目标、懒散、缺乏学习动力的现象。面临考试也只是临时突击、临阵磨枪,对知识的掌握是学完就忘,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有目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验课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课程,它能将课本中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大学要特别重视实验课程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巩固课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接合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及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笔者几年年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充分利用寒暑假实验室的闲暇时间,发挥实验设备潜力,组织学生制做试验材料,开展科研试验,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

一、兴趣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前提

兴趣能够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对知识学习的潜能及创造发明能力。培养动物学实验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关键环节[1]。首先在开展实验课前提出科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试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七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的不同或不规范,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了兴趣,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验过程中请教老师、同学,对实验结果应当分析、对比、讨论,撰写实验报告等。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也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我们《动物学实验》经常会使用一些活体的动物作为实验材料,这些实验材料在自然界是普通存在,让学生自己去捕获,自己去扩群培养,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实验开销。

二、参与科研试验是培养科研素质的核心

科学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一个科研项目涉及的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它可能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2]。例如在进行果蝇脑电波的研究中,首先学生需要学习文献检索方法,在大量查阅中、外文文献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制订要反复论证可行性、科学性及逻辑性,这中间可能涉及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在试验结果得出后要开展试验数据的整理,这涉及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所以科研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试验是培养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团队协作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必备条件

《动物学实验》中有对各个门的代表动物解剖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各个实验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有同学操刀,有同学辅助,有同学记录,是训练学生团队精神的良好环节。另外,《动物学实验》配有野外教学实习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各个小组配合完成,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人负责土壤中动物标本的采集,有人负责小溪河流中标本的采集,有人负责树上标本的采集,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大任,这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提升团队的成绩[3]。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团体努力的结果,依靠自己单打独拼的时代已经过去,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团队,因此团结协作精神成为科研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四、实事求是是科研素质的要求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试验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状况,实事求是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科研素质,也许不一样的结果是一项新的发现,但是如果撰改试验数据,不仅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丧失新发现的机会,也违背了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动物学实验》课程一般是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验证出一模一样的结果,因为步骤的差异,个人操作的差异,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这时候实事求是是必须要做到的,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种差异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写上老师的实验结果。目前很多高校有大量的学生可以参加的科研活动,象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大学生一对一导师活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动物学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试验的结果是未知,必须保持这种结果的真实性,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动物学实验》课程结合科研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新操作技能和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大学生进向社会,及进一步深造学习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久义,王会君.挖掘物理化学实验潜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室科学,2005.5:28-29.

[2]霍霞,徐锡金.浅谈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教育,2002,1:7-8.

篇6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篇7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物理实验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也是我们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较为特殊,因其上课过程中既要求动手又要求动脑,而且每次实验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撰写实验报告任务繁重,却又有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们热爱做实验。我们知道物理知识已经渗透进各学科,物理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工科学生不仅通过实验课了解必要的物理知识,更通过物理实验的实践让我们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锻炼了我们的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本人的实验课经历了两个学期从基础实验到设计性试验,实验要求不断提高中个人实验能力也在成长。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感受针对目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谈谈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

1.大学物理实验有吸引力

一般的大学课程我们要不要学,一个与教师的课讲的是否足够吸引有关也与课程如何考核有关。普遍来讲大学课程的考核与每节课的效率关系不大,也就是这节课听懂没有与考核关联不大。这个导致什么呢?学生容易不重视课堂效率,上课睡觉,看手机或做其他事情。特别是手机的强大功能已经让课堂充满竞争,虽然老师采取多种做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多少有了让学生多了怠课的选择。相对来讲大学物理实验课堂方式吸引力要大许多,理由之一是大学物理实验每次课堂任务明确,按时完成需要学生课堂的专注,对教师来讲规范课堂纪律也是容易的多。每次课堂我们首先担心的是今天能否在正常的时间完成任务。再者,大学物理实验的动手动脑,也是吸引我们的原因。每个实验有着不同之处,有的有些微妙的调节,比如我们刚学习了一个光拍法测量光速的实验,理论上的光程和相位能够理解,但在实际的光路的调节上各反光镜的角度对光路的影响让我们在实验中费尽力气。又比如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实验,通过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时,在望远镜中找到像时是多少的兴奋!同学们的认真是真真的被实验吸引着。

2.大学物理实验提高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有些数据多计算量大,有些直接计算麻烦,实验老师也许会给些建议给我们,但具体计算还得自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采用了他们刚学的学科知识去处理数据,比如使用Excel或C语言编程来处理数据。在数据处理中我们不但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进一步学习。在实验中我们还有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光程如何测量更加准确;我的读数如何更加稳定,这样的条件是否能够记录数据等等,有心的同学每个实验都是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中完成实验的。比如在使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的顶角时同学们觉得调节成像原理简单但双面镜正反面成像的调节很难完成,实验后期有同学提出现在望远镜外观察成像再具体调节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3.大学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每个实验有明确的任务,如何完成以及实验过程哪些问题要考虑,哪些因素引起误差较大,数据如何处理,这是同学们面对每个实验时都要涉及到的。而每位同学的仪器是单独的,独立的实验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有比较就有发现。比如,在显微镜的读数问题上,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关于显微镜在没有完全零刻度对齐的问题时记录数据笼统的方式。而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因为各人的零刻度没对齐的程度不一样,在读数时的如老师的方式会有错误,他证明了自己的方法更有效。由于实验报告要求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必定得找到引起误差的因素,再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数据。比如在测定气体的热导率实验中我们发现钨丝的阻值不同对结果的影响较大,那怎样的阻值才是好的条件呢?这个是我们在实验中思考的。还有我们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虽然有限,但同一个实验能做的实验或测量的数据有多个,比如上面我们谈到的光速测量仪,不仅仅是测光速,还有液体的固体的折射率也可以有效测量,但对固体的折射率的测量却又不太方便,这个可以在试验中感受到为什么测量固体折射率不合适。

4.大学物理实验培养我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大学物理实验每次课的目的明确,其始终贯穿着实验原理理解,仪器的熟悉,如何解决问题,哪些影响因素要考虑到,在实验条件下的误差范围是可估测的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数据必须事实求是。合理的实验数据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实验对实验教师来讲是可预测的还在于我们最终计算的是否有合理的结果。比如我们做的一个常规实验:气体热导率的测量,使用外推截距法获得的数据稍有差别将对最终的热导率的求解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推法的实验数据来自我们的实验,合理的记录数据这时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曾有许多同学想自己篡改数据蒙混过关,但最终有着“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受。比如也是在气体热导率的实验中不小心错过记录真空时电压和电流数据了,由于不想重新来一遍实验,就自己造数字,结果回去后发现这个造数字工作量也很大,不合理的数据一不小心就坏了整个所有数据。还有密立根油滴仪测油滴电荷的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油滴非常重要,在实验中这个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有同学急于结束实验任意选择了油滴,结果数据根本没法处理,因为误差过大。还有在牛顿环实验中显微镜朝一个方向移动,中间如果错过一组数据考虑到回程差的问题就得重新来一遍实验,很多同学试着想回转补回而不是重新实验结果可想而知。实验中老师言传身教的严谨的科学作风,我们在这个课上切身感受到。在实验中大到规范的实验过程,小到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我们从中也体会到只有遵从这个原则才能做好实验。两学期的实验课程下来我们从实验表面的有趣被吸引到内心里认识到做物理实验就得认真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记录数据和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5.大学物理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我们都可能有着同样的感受:物理是有趣的但是也是很难的。这样的感受原因不仅在于其离不开计算,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抽象难以理解。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实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验证或者重复着前人的实验中不仅仅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科学和严谨,更在实验中具体体会到各种物理知识。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被具体化了,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比如油滴电荷的量子性以及所带电量,我们通过实验有了具体体会。在牛顿环实验中减小或增大光程差牛顿环向内缩进或向外扩长,我们在实验中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至于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更好的理解清楚。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使用光速测定仪测液体的折射率,实验中我们更好的体会了光程和相位的联系。至于驻波的特点在声速的测量中我们有着明确的认识。每个实验有着实验原理,而这些原理具体在我们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与那些数字有关,这是我们每个实验要明了的。比如杨氏模量是表征什么的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测量等等。实验中我们有了很具体的认识。

6.大学物理实验让我们体会到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物理学历来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历史上每一次的物理理论的进步都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飞跃。比如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开创了人类的无线电时代以及由量子力学引起的微电子产业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改变。人们在享受这些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能不能理解这些科技和物理学的关系?我们不能认为物理只是理论上的,它的存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每次的物理实验中验证着前人的实验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比如声速的测量采用了声波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将声信号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光速的测量采用了声光移频器获得具有较小频差的两束光达到目的。示波器是利用狭窄的高速电子束打到荧光屏上将电信号转换成直观的图像仪器。我们从实验中更加体会今天的理论是明天的产业应用的基础。物理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并不是曾经的事情,而是一直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对我们社会的文明带来影响。

7.结束语

大学物理实验其科学的实验方法,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技能,提高了我们观察分析及设计等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耐心和规范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在这里的所列举的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可能不能都涵盖到,每点也是以我们的实验内容为例总结的,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门带来不一样体验的课程。也许有许多同学在实验课时因为繁重的任务有所抱怨,但实验中的示范和监督让我们学会高标准的对待该课程。实验和报告争取做到规范中我们的收获应该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这门课为我们理工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物理是充满魅力的,实验是其基础。理论的学习让我们因其深奥感到有些无力,但实验的趣味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对物理有了重新的认识:科技是理论的应用,物理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物理不仅因为实验而精彩,更因其理论的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竺江峰,鲁晓东,夏雪琴.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篇9

注:本论文系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研究》(G2013C07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看重学历逐渐转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重视当前市场下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更多的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了评价的标准,如: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信息,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将来更好择业、就业。

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却日渐显现。据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主要有:第一,吃苦精神;第二,积极心态;第三,有效沟通;第四,诚信素养;第五,团队精神;第六,人际关系;第七,学习能力;第八,时间管理,第九,创新素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就业观,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课程的思政课,能够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握时展的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体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合理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能更好的走出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大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时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要想顺利就业,就应当积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

篇10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31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110-06

A Stud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Tang Xinhui1 Wu Xiaowei2 Hu Weihua1

(1.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Institute of Busi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is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jor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so their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By sampling randomly and performing a survey o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e results is that:(1)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about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unbalanced,i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is the highest,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novation is lower,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oral is the lowest. Between the status and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re is a disparity.(2)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cademic of the students has more effect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each factor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mong which,the effec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widely,not only on the overall level,but also on three of the four dimensions.Clarify these affecting factors,then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can be formulated mo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present situation

1 问题提出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研究领域[1]。在现代社会,成功的关键是能够较快的接受和分析信息,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和做出决策。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2]。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我国自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很多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198所,占同期全国701所本科院校数量的27%,华东地区该比例达到了32%[3]。这也凸显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针对2011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指出,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已不再局限于学历、专业背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表现等因素,他们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人才与本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各大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也表示,多数企业招工目标明确,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4]。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由本科层次教育培养的,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该类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素养的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让信息素养成为一种推动学生专业化发展、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社会生存与发展等技能的拓展也越来越依靠高效而便捷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检验着使用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等这些信息素养的基本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的素养的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若缺失了信息素养教育就脱离了时展,人才培养要求的规格、目标必然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6]。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研究,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由美国专家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也很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制定了相关目标采取了有效措施。如Alan Bundy从规则、标准和实践3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信息素养框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7]。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简单、方法单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还在构建之中[8]。另外,我国学者现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介绍,如吴晓伟、娜日等学者专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9],同时,现在更侧重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如詹步强采用学生感知探测的方法验证分层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0],邹海波等人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进行了探索[11]。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的很多学者已经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种现状的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比较简单[12-14],而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非常少。

从以上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研究也日益成为当前信息素养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学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应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的探索,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的研究2 调查过程及其结果

2.1 调查过程

本文拟采用吴晓伟编制的“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该量表主要是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设计的,由33个题项,4个维度,即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组成。该量表对上海商学院信管专业学生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试,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nch系数达到0.711,具有较好的信度。另外,该量表也是在总结了大量有关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效度也是比较高的。该量表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鉴于此,本研究将以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特点进行测量。

从上海应用型本高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其中2所理工科学校,3所文科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按照年级进行分层抽样,获得有效问卷392份,样本有效率为98%。具体调查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实测前,首先由专门人员对问卷填写要求和部分概念容易混淆的题项进行说明,强调问卷调查仅用于科学研究,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学生要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进行回答。最后用SPSS 16.0对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并作统计分析。

2.2 信息素养调查结果

2.2.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各研究变量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参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各变量在信息素养能力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来看:

(1)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男女生的分数是一样的;上海生源、一年级学生、文史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意识的分数更高。

(2)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一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自配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技能分数更高。

(3)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女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60分以下、上网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应用与创造分数更高。

(4)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25岁及以上、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安全与道德分数更高。

(5)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男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分数更高。

2.2.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对信息素养能力及其4个维度在性别、生源、年级、专业、地域、年龄、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上网时间等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从表3中可以看出,平均成绩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F=3.811,P<0.01)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表3 以信息素养能力平均分为因变量,

平均成绩为因子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1.355F3.811df4Sig0.005MS0.339

(2)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平均成绩(F=2.768,P<0.05)、年龄(F=2.606,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F=0.986,P>0.05)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没有显著的主效应。表4 以信息意识平均分为因变量,以平均

成绩、年龄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龄平均成绩年龄平均成绩SS2.0192.8432.498df3410MS0.6730.7110.250F2.6062.7680.986Sig.0.0480.0270.455

(3)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它的交互作用均未发现在此维度上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以平均成绩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6.318F2.403df4Sig.0.049MS1.579

(5)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年级(F=4.100,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表7 以信息安全与道德平均分为因变量,

以年级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级变异源年级SS4.574F4.100df2Sig.0.017MS2.287(6)性别、生源和上网时间3个变量无论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是它的4个维度上均未发现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分析

3.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由此表明:

3.1.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在4个维度方面,从表1的平均数来看,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和另外的3个方面差距是比较大,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是不均衡的。另外,从4个维度的标准差来看,即使在同一个维度里,学生的得分分布距离也是比较分散的,尤其是在信息应用创造方面,其标准差要高于另外3个维度的标准差。这也说明了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并不是均衡发展的。这可能与现在我国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有关,每个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对信息素养能力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造成了各个高校各有侧重。因此,这也提醒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有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迫在眉睫。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均衡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1.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

在信息素养能力的4个维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从思想上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素养能力对自己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同时,他们则缺少信息安全与道德这方面的知识或意识,导致了在信息获取方面可能缺少自控能力,从而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的概率增加。另外,也提醒我们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和道德也异常紧迫,以后要加强学生在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知识普及,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3.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偏低

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的平均数相比信息意识这一维度的平均数而言都比较低,而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更侧重于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一方面,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学生的信息素养看作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应用能力既能反映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又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因而也日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有关各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无不都是了为了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即使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与道德水平也无非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应用服务的。所以,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处在大学生整个信息素养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是应用型能力的一种典型表现,而这也正好凸显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特色。但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现状却是偏低的,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可能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如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15]。这些并没有完全契合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突出特点。所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改变现行的一些教育方法或模式也势在必行。

3.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3.2.1 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F=3.811,P<0.0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这说明了学习成绩有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学习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能力,这可能说明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求知态度,其信息素养能力也非常突出。在以后制定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策略上,可更多的关注一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 在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维度上,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维度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本研究只发现了年龄(F=2.606,P<0.05)、平均成绩(F=2.768,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经验积累不足有密切关系,因为相对于其它高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社会经验方面,还是求知方面,尤其是能力构成上,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将来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现在就必须从思想上来重视能力的提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在这一维度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也印证了他们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所处的优势地位。

信息技能可以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构成的核心,因此,它受到的影响也更多。本研究表明,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也发现了“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相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而言,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凭借一些现代手段如计算机、软件或程序等进行学习或研究,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技能水平。从这一统计结果来看,今后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可更多的关注专业、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以及“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的作用。

一般来说,家住城镇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相比农村而言,应该比农村或乡镇更具有优势,他们的信息技能应该更加突出。但是本研究却发现了家住农村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要比城市或乡镇的学生稍高,这可能说明了现在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城市。同时,这也可能与本研究中两个群体选择的样本数量有关系。自己有电脑的学生相比那些没有电脑的学生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因此,那些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比没有电脑的学生要高也是顺理成章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相比其它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言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技能水平,这也再次印证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整体的高水平。

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平均成绩(F=2.403,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也再次说明了学习成绩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结果上来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学生如果学习成绩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对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学以致用,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无形中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也提醒我们,课堂里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要重视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合学校的“应用型”这一显著特征。

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年级(F=4.100,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从表1的平均数上来看,大学生的信息安全与道德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的。这说明了,随着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深入,他们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识,做好信息安全的加固工作。与此同时,在信息道德方面,随着自己对信息了解的全面性的增强和社会对有关信息安全监管的日趋完善,他们也会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

本研究中,未发现性别、生源和上网时间3个变量无论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是它的4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各个方面是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并且不同因素的影响面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因素只对某一维度产生作用,有的因素会对多个维度产生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如果要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指标,实施“因材施教”。另外,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有可能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产生作用,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有可能是单一影响,也有可能是复杂的交互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对策提出了挑战。

高校要结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合理性和科学性;展开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倡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另外,也要鼓励教师与企业加强联系沟通,加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所以,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企业等各个方面来共同努力,逐步实施,稳固提高。

4 总 结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出现了“重思想教育,轻实践技能”的现象,这与“应用型”这一显著特点明显不符。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我们现在所持有的一些教育观念有关,即“本科教育应以理论学习为主”,所以,我们如果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改变现行的教育观念或模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必须按照“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要进一步做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这些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本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这种影响对不同因素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各个维度方面又存在着差异。一方面,这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这种复杂性的存在为对策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挑战。不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影响是最广泛的,不仅对整体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且对4个维度中的3个方面也有非常显著或显著影响。在以后的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学习,实施“以学促能”有可能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由于至今全国仍然没有一个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面的常模作为参照,所以,仍然无法判断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处于何种水平。这也说明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常模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Eisenberg M B,Lowe C A,Spitzer K L.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M].USA,Libraries Unlimited,2004.

[2]蒋葵.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2-85.

[3]刘华.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EB].

[5]周宏明,姜锐,李峰平,等.适应区域机电类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8-160.

[6]吴晓伟,娜日,李丹,等.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1,(8):73-78.

[7]Alan Bundy.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2004.

[8]孙素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娜日,吴晓伟.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2-35.

[10]詹步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6):25-28.

[11]邹海波,古今,王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探析[J].现代情报,2008,(9):204-206.

[12]吴钢,郭沁峰,易芳,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9-41.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55-01

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当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特别是第二课堂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人格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今天,仍然很难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彻底除掉,而直接导致很多的高等教育仍然是注重智育而轻德育,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但由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单独的课堂来建设,使之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

1.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

虽然截止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二课堂仍然不及第一课堂那般成熟,缺乏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和系统的管理化机制以及辅导机制,使得第二课堂如同一盘散沙,由于学生自身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另外第二课堂的各种资源短缺,无法形成系统的合理的资源配置系统,因此第二课堂的内容和运作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规划和统筹。而且学生教育观念的深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教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如何将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高校的在职人员对第二课堂存在的偏见,记住第二课堂已经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要把第二课堂的建设提到学校建设的首要位置,像抓第一课堂教育一样去抓第二课堂的实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系统的管理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教学规范起来,重视起来。

2.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据统计,现在普遍的大学生创新素质不高,无法达到企业要求。但是有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这样的创新意识,但由于在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不够,因此也只是空有一番理论,却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来。大学生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却缺乏实践技能;有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允许,却做起事来缩手缩脚,思维局限。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在高等教育当中,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没有给学生有进行思维创新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去灌输理论思想。虽说高等教育正在改革,但也只是“正在”改革,还没有完全改革过来,只是处于改革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无疑是尴尬的,所以很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下,仍然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1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据调查显示,本科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上与研究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也要求我国的本科院校要加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学习引导,在课堂设置和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教育,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学习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为准,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引进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知识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2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推崇第二课堂并不是说忽视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相反的,我们更要利用第一课堂上的宝贵经验,为第二课堂的建设铺路,实际上第二课堂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加强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教学,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因此二者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

加大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的环境中走出来,向自主探索型学习转变,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在维持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素质是一个非常含糊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换句话说,素质是教不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内在气质。而第二课堂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环境,教育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本是不可能的。通过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给学生们一个思想的熏陶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高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规定课程外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将教学搬到教室外,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而进行的熏陶和感染过程,无疑,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推陈出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第二课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出现,是必然的。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人格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第二课堂的存在和运作状态依然是良莠不齐,需要更多的教职人员加入建设第二课堂的队伍中去,成为实践教育的有力保障。另外,保证第二课堂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要加大课程的推陈出新,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设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为中国的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