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6 09:29: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38-02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基础扎实、多学科、适应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向广大学生开放成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课题组依托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借鉴其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全工作日开放,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场地,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仪器使用频率高,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仪器数量多,仪器使用频率高,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篇2

1 明确提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

     路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学 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 平产生影响。为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 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研究和革新,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 策来正确评价他们做出的贡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积极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 条件保障。

中山大学将实验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 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包括综合性 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建立)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 学校拟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以学科专 业为主的功能实验室,搭建文、理、医基础教学大平台。现已 撤销了学校原有的9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立了 3个校级实 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管 理的 9个实验中心 及专业实验室 建立 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为进行实验教学改 革提供了条件。

学校将对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人 员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由各学院提 出实验室建设需求,并负责实验教学,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 处统筹规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保障,分工合作;以实 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 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 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培养实 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方 面,实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开,培养管理专门化队 伍,人员定编、定岗、定员,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管用 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 员的素质。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于校级实验教学中 心建制,由学校委托基础医学院进行管理,实行校、院二级 管理。实验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 目标,以管理出效益,以培训为基础。做到五个“一流”,即 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 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我们将建立一个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实现实验资源有效共享、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保证全校基 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为我 校培养创新性和研究性医学 人才 提供条 件和 服务 在 2 年 ~ 3年内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主要有如下三种教学模式:以器 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 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教学 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每门课程 都有对应的独立的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学生实 验室,由各教研室负责理论和实验教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 课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随着医学的 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越来越深入,实验课内容已经越来越不 现“机体从徤康到病死,’这一整体性,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因 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 项重要课题。③医学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 重要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 的目标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医学教学的实践 性很强,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 不仅传授“系统性,“整体性,’的医学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科研能力。

2.2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紧密结 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 的转化,形成适应学科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课程 体系,自行研制开发实验设备和实验软件,开展具有自身特 色的实验项目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 学。1]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本中心

    开设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 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其中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有 一定的比例。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提供选题(含必 修、选修)学生可以自带题目,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 全方位服务。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主要有:分子病原生物学 (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病原体的免疫学检测试 验、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试验、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开 放性实验)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分子医学技能、实验生 理科学、人体解剖学(含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组织学 与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

分子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数为98学时,实验项 目35个。其中,基础实验10个,技能熟练实验9个,综合性 实验11个,综合与创新实验5个。此外,还有21个探索性 实验,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及七年制医学生选修。学生也可 以在课余时间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每个课题在一个学期内 完成。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是将原来的医用基础化学实 验和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优化重组而成,实验项 目总数19个,共57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14个占42学 时,探索性实验5个占15学时。分子医学技能教学时数为 150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42个占75学时,探索性实验 29个占75学时。实验生理科学总时数为72学时,教学按 照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2学时,综合 性实验40学时,探索性实验20学时。人体解剖学总学时数 为126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00学时,综合性 实验20学时,探索性实验6学时。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 验总学时数为8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60学 时,综合性实验15学时,探索性实验10学时。病理学实验 总学时数为6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40学时,3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等实际应用密切结合3 1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系统解 剖一局部解剖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 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 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 在整体上保持系统解剖一局部解剖一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 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弥补了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 剖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 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让学生从解剖实 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 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教师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因而 有较多时间从事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 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 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该教研室还安排临床手术科室教师 参加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双向 渗透,促进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实验教 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教研室 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导学习,安排 学生参加暑期科研活动(simmersiudent)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体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 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2'5J3 2形态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负责的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 学都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正常的或病理的细胞和组织的形 态,在授课内容上互有关联又有重复。实验室拟把部分教 学内容统一归由某一学科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减少课程 间的重复,节省学时,又可以保持课程的系统性。因此,要求 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其他学科的 知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将3门课程内 容融会贯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和实用性。组织3个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促进相互了解, 优化3门课程之间的组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也可以适当交 叉渗透。例如,在学习正常组织显微结构时,也让学生观看 一些病理切片,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调动学生学 习组织胚胎学的积极性。

3.3机能实验室机能实验室

    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实验课 程有机地重组成一门“实验生理科学”独立开课,独立考 核,不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实验生理科学教学打破过去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 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促进个性化教 学,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0年起,该教研室还启动了 “高等医学教育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研究”计划, 该研究已在教育部“高等医药教育世行贷款教改项目”中 立项并获得资助,该研究把“实验生理科学”的教改引向深 科学教程》该教材已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 课程教材”。该教研室还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成功先进 的、多功能的网络化机能教学实验室,把实验技术水平推上 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6J实现了实验教学手 段现代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多媒体 教学与远程教学,进一步改进了教学方法,推行创新教育,对 探索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教研室还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成功 地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网络化实验室的创建与应 用讲习班”。机能学科的教改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开 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4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将原有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和人 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内容优化、创新、重组成为病原生物学实 验课。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将保留部分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 的形态学,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 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 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 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 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 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此外,还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供学 生课余科研小组和七年制医学生选做,鼓励学生自选课题 做实验。Iq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图像逼真、生动、 重点突出,学生易于掌握。

3.5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目前正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 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逐渐渗入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等各个领域,并形成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各学科与分 子医学的有机结合,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 究成果。目前,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 然趋势。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在形 成,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医学正呼之欲出。将免疫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为一门学科——分子医 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高级实验课程,不但顺应了现代医学 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 学人才,而且课程优化重组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学科之间的 合作互利。该门实验课程将原有的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3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删除陈旧的或重复开设 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使学生 能够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验室方法以及重大疾病的 分子诊断方法。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提 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达到全面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4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 主的教学模式

      实验中心开展的实验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 平出发,实验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 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使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 力;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 等)并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 新意识。

4.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促进虚拟、仿 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本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 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 中心承担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各实验室均有多媒体设备,形态学实验室有3间数码互 动(mctiq实验室,中心建有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教学和学 习。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学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并采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中心计划内的教学任务服从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 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的实验可以实行阶段性全 时开放或预约开放。这些教改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 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改革

    本中心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鼓励创新,采取平时成 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对开展 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生要求提交论文,为鼓励 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 验成绩要登记、建档。例如,人体解剖学改革实验课考核,采 取课堂评分与标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实验技能标本 考试的比例,建立标本试题库等,使考试成为引导学生思 考、创造的“指挥棒”

5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17-02

高职数学课程是高职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可以训练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可以使高职数学课程在教材内容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上进行创新与改革,并注意与专业相融合。这是高职数学教改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在众多教学模式中,数学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可接受、可直观,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它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于美国的一些大学,被称为“数学实验室”。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同时,利用计算机,很多数学问题更容易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实验教学的学习模式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它恰当地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使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笔者就实践所得的一些经验来阐述如何上好一堂高职数学实验课。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阶段,数学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以实物模型演示操作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演示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实物模型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电脑多媒体教学所替代,而选择一款合适的工具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则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和成败。离开软件,数学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学实验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l、MATHCAD、几何画板等,这些软件从的根本上推动了数学实验课的开设、当然,应用这些软件之前,由于学生普遍对软件接触不多,可以利用课程开始的前两周安排学生练习软件初步,学习软件的一些常用命令,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实验”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软件基础。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在软件的使用上,可以把重点直接放在做实验上。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与专业应用有机融合

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生来说,毕业后很少有机会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数学不过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而已。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通常通过数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迅速准确地加以解决就可以了。这说明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和接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最终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因此,注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增加数学实验内容,是高职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如何为专业更好地服务?高职数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工具、保证专业“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达到这些目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难以实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数学实验课则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三、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倡导协作体现主体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实验中可以充分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很少会直接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而通常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然后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讨论,不断提出并验证或否定猜想,进而尽可能地给出严格证明。教师只是扮演学习的指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数学实验课的另一个目的。数学实验的工具主要是计算机及相关数学软件,在这样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选择更加随心所欲,如: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景,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探究和应用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及相关数学软件去实验一下遇到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学生既可看见,又能听见,还可以动手操作,其数学学习的兴趣自然可以被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自然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而获得了数学知识,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领悟了数学本质。它改变了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教学模式,给了更多学生一个实践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过去的听数学、学数学到现在的做数学,玩数学。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创造,学习活动中惰性思维不见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四、教师总结提高,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在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善始善终。课程结束前,要有总结性评价环节,表扬、推广优秀的实验方案,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技术指导,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和提高。在每一个数学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安排学生完成一个数学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采用的软件及版本、实验的程序、实验的内容、实验过程与结评价等。

数学实验课与传统数学课相比,更注重创新,更注重动手操作,更注重自主学习。当然,现阶段数学实验课的开设仍然有诸多不足之处,譬如数学教学改革意识不强、学生数学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学校“软件”和“硬件”跟不上等问题尚待解决。但是不容质疑的是,数学实验课的开设,对于倡导实现学生动手、倡导学生协作、倡导与高职专业的融合,对高职数学教学教师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组织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亚利.职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稳步增加。高校实验中心是教学的主战场和科研的基本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集教学、科研和技术转化为一体。大型仪器设备是推动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硬件支撑条件。大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重视高等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从仪器设备购置、设备安装、验收、调试使用、技术资料建档、维护保养、维修和报废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检验数据。因此,科学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购置计划的审查与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把好购置计划的审查论证关,根据学科发展建设规划,教学科研任务,经费来源,技术人员等条件,提出大型仪器购置计划。组织学科专家的论证会,论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提出设备购置品牌、技术参数、价格等意见,提交学校会议审批。

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为了掌握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有必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大型仪器设备建档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卡、使用说明书、保修卡、合格证、验收表、仪器检定、校验情况记录、使用记录、期间核查记录、仪器损坏、故障、修理记录、仪器维护保养记录、仪器设备存放位置变更记录和仪器设备报废情况记录等。

3建立使用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要坚持专管专用的基本原则。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要实行专业技术培训和高温高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网站,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简介、功能介绍、用途情况、简单的操作规程、使用论坛、使用预约等。一是制定操作规程简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后,要结合大型仪器维护的相关资料,制定大型仪器制作操作规程。二是制定使用规章制度,学校层面制定的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规范和大型仪器实验记录本等操作性标准,以便提高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可操作性。

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

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操作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指导规程进行维护保养。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责任人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设备使用人员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发现仪器设备有异常时,立即停止工作,迅速查找故障。如果无法排除故障,应及时向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报告,安排工程师检修。维修后重新进行检定和校准,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核查仪器设备的异常是否对之前开展的分析测试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需要告知相关人员重新测试。

5仪器设备的报废

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无法修复、计量检定达不到要求无法使用时,根据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予以报废处理。仪器设备的报废由实验室提出,经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鉴定确认后,填写仪器设备报废表单,报实验室主管部门批准,并上交仪器设备给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在报废的仪器设备上做明显的标志,隔离存放。在仪器设备档案中做好报废仪器记录。

6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的新机制,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积累新经验,大力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S].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关丽萍,宋皓.探索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邹月利,徐雅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1,39(15).

[5]何兰花,王瑞晓.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篇5

1、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外贸函电的关系

外贸函电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商务英语,该门课程会教会大家如何用流利的英文书写信函,与外商通过email或者QQ建立业务关系,如何书写外贸中的询盘、发盘、还盘和受盘函。国际贸易实务的第一个实验就是出口合同的签订,要求学生分成进出口商,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函电进行模拟磋商。

2、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商务谈判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有相关实验环节项目为出口合同的签订,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需要与相关课程配套学习。国际商务谈判是签订出口合同的必须环节,理想的课程设置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结束后,直接进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出口合同签订的实验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以致用,系统了解整个国贸前期流程。而在上课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并且在实验课时的安排上冲突,国际贸易实务的出口合同签订实验项目已经完成,而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还未开始。

3、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结算的关系

本院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建设中,与国际结算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举例说明:信用证的审核这个实验项目,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都具有的实验项目。这样的设置会让整个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学生重复学习,缺乏创新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对于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调整,已达到教学效用的最大化。

4、实验教学软件数据陈旧,不能满足如今国际贸易专业需求

本学院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为浙科和世格软件,该软件在流程设计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但随着国际贸易日新月异的变化,该软件的更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现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该软件中,所沿用的数据较陈旧,最新的数据停留在2002年。这几年,国际贸易术语、结算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案例教学中比如说汇率、结算方式、贸易术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外贸函电专业基础课可以提前至大二下学期

根据我校本科教育的宗旨,我们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本科生,界定学生应该既要可

以上手进行业务操作,又可以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开立的都是类似英语、数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而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课程开之甚少,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都还不清楚什么是跟单人员,什么客户,什么是销售合同。而到了大三,学生普遍开始准备考研和就业,对于学习国贸的兴趣锐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途换专业考研,考研的成功率低,就业情况同样也很不理想。所以建议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将外贸函电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外贸函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入门课程,所有贸易业务关系的建立都依靠于电子邮件完成,如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之时能够用熟练的用英文来完成,那么这样就会在大三上专业核心课程时对国际贸易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就业和考研率。

2、专业教师之间多沟通,协调实验教学时间和避免出现实验项目的重复化

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同期开设,并且课时的设置也应该相互匹配。通过模拟谈判,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从宏观上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问题,不再仅仅是书本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认知国际贸易。

3、更新实验教学软件,引入世格SIMTRADE系统进行仿真训练

湖北黄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石地区的国际贸易的开展较之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差很多。所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验中应该多多结合实际案例教学进行实操。SIMTRADE是世格公司开发的国贸的仿真训练,该软件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国贸的热情和积极性。

篇6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

前言

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正逐步建立起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完善具有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医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具有以上特点的人才是各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本文即从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入手来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目前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大都多采用如下模式:首先,老师讲解实验原理与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操作难点和重点,有时会作示范,教师通过这种指导方式,学生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主角,通过这种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得到课本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缺乏自主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实验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往往是几年前一直沿用的实验,实验之间的联系少,缺少综合性的实验;实验材料有限,学生按照写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实验原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锻炼,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1]。传统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步维艰。

2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要对现行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加以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实验任课老师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善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实验老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实验基础和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不断的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思维创新与动手能力同样重要

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初级的科研能力,这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对于医学学生来说基础实验训练是医学基础课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秉承“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够为他们构筑一个自觉创造主体性学习的空间,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2]。

2.3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

就实验而言,综合性实验是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加强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必须要通过这些知识型的综合化学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毕生初步具备、独立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学科中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而且是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并且体现医学基础课与近代实验技术在高科技学科中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新颖,综合性较强,用到较多的专业知识,学生面对综合实验的问题,要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训练创造性思维。

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中,如果全部采用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把实验网络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首先,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实验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多实验录像材料,这样能够深刻的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可视化后,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室利用多媒体动画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或一些新的高难度的实验方法,通过多媒体的模拟使学生对实验有所了解,弥补实验室实验条件的不足,对同学们知识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3]。

实验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5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学校应该广泛地应用实验室资源,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让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学校提供实验器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选径。鼓励学生们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学生自主拟定实验方案;教师只为实验项目提供指导就可以。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新实验,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便得到了培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课课题组。在这个小组里,毕生生能够对医学的前沿研究知识领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便能够真正感受创新研究的项目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自我观念和改变思考方式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促进教学,比如可以请学科内的著名人物开相关内容的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实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它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科学课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毫无异义,但实际实验课的开展和实践仍旧十分欠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尝试,以供大家商榷。

一、凸显学生“当小科学家”的感觉,让学生更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进实验室很兴奋,但有的却像旁观者,出实验室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师,即使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安排仍会决定整个课堂的走向。

在实验室我首先做的是“弱化了自己,凸显学生”,在语言上暗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其实,很多学生小时候都有当科学家的想法。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暗示,让学生过一把“当小科学家”的瘾,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主动学习更容易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反过来又可进一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二、创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会在开学第一次进实验室时给学生来点“下马威”——讲一大堆实验室守则,然后就可以享受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但“害怕”不是教育的捷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实验前,我先要求学生观察摆放好的实验仪器,如量筒是如何放置的,并让学生思考原因。然后向学生解释,其一,让他们知道仪器正确的摆放方式,实验结束后可正确整理;其二能及时发现前面使用的学生是否损坏了仪器,报告老师,规避风险。这样平等地与他们“讲道理”,就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更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心理特征,效果良好。在“心理安全、自由”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这样就保护好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

三、让教师有“偷懒”的机会

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活动舞台”,并不是要老师无所作为,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也就不同。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这个简单实验,我只是说明实验目的“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舍掉步骤介绍。接下来就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在“偷懒”时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好“询问角色”,虽然只是提醒“如何测量可以提高准确性”,却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严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实验的时间再长一些。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

四、及时进行实践活动评价,提升学习动力

实践活动评价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出的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实验过程中有行为不当的学生,往往只限于个别,不应全体受到牵连,但及时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请你放下所有仪器到旁边去,看大家是怎么做实验的。希望你能把握好每一次做实验的机会。”最不公平不合乎逻辑的处罚通常是由于个别学生捣蛋导致全班受罚。科学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实验活动,这样的处置既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保留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还不干扰其他学生的探究活动。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来提升学习动力,同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惩罚。

五、动脑思考比说出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初中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动手”,但并不削弱“动脑”,恰恰相反,“动手”的目的在于“动脑”。在实验课的最后我预留了一点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不一定要给出正确的解释,只需把自己碰到的疑问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即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学生讨论老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为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今天实验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今天实验你有收获吗?

实验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实验操作会影响你的实验结果吗?

有什么方式可以改进实验吗?

听到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想法,有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很是满足。在《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实验中,就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学生:测长方体木块长时,木块的边缘有些磨损,会导致测量不准。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对着木块中央测量。

【问题2】

学生:实验桌不水平,会影响量筒的读数。

【问题3】

学生:小石块放入量筒后表面会有气泡。

师: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学生:会影响,实验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会变大。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A:先把小石块在烧杯的水中浸一下。

学生B:把小石块提起来再浸下去,反复几次气泡就没了。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讨论。

【问题4】

学生: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小石块体积和第二次测量体积不一样,第二次的读数要大些。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通过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帮忙找找原因吗?

学生:可能第一次测量后小石块表面沾有水,导致第二次测量的体积读数偏大。

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的回答热情依旧没有减退。学生这样的“提问和思考”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这节实验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既高效达到了这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对这节实验课的最佳总结。

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总的感觉课堂是有限的,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

课后的延展内容不必刻意去选择,完全可以是课堂上一些问题的延伸。如在《质量的测量》中,也有学生提出桌子不平会影响实验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对“桌子不水平是否影响天平的测量结果”这一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后拓展活动。

总之,初中科学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节课只是一种尝试,少了些有序性、可控性,更多的是学生的积极表现以及给我的惊喜。从我自己的角度来感受,在课堂中教师相对比较轻松,课后自己也觉得很兴奋,很有满足感。所以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启迪、教学相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8

本实验室针对动态测试技术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特色显明、相互联系、互相支撑的三个研究方向,即恶劣环境动态参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机械传感器及集成测量系统,多维信息处理与重构技术。实验室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近年来承担研究“863”计划、国家科学基金、省部委重大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有2项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申请专利1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转让3项,技术转让8项,发表学术论文228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了76篇。

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建立于1999年10月,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1)零件温近净成形技术;(2)材料精密成形及强韧化方法;3)生产过程自动化;4)计算机模拟仿真,对成形工艺进行优化,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现已对D60、58SiMn、60Si2Mn、35CrMnSi等弹体材料和20CrMnTi等结构用钢及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等有色金属的温成形时流变应力及其微观结构相应、变形后力学性能、变形抗力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突破了多项工程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采用以上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形出副变速齿轮,其跨三齿公法线长度误差控制在±0.015mm以内,达到了IT8级精度(滚齿精度);生产的药型罩内表面可去掉机加工序;东风系列火箭铝合金发射支架达到了机加的精度,且提高了产品机械性能;破甲弹尾翼温挤压成形,使强度极限和延伸率同时提高20%以上,尺寸精度提高2级;钛合金炮口制退器强度比铸件提高30%以上(达135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7%,材料利用率达85%以上;镁合金燃烧弹弹体强度提高25%以上(达35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7%,材料利用率达85%以上;大口径弹体壁厚差小于1.5mm,材料利用率提高15%,降低变形力30%,力学性能提高10%。

以上理论研究和成形产品经省、部级鉴定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奖励方面,学校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各一项;山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成立,该中心在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明显的、相互支撑的研究方向:(1)构件内部形态特征提取技术;(2)信息处理、重建与识别技术;(3)光电检测与系统集成技术。

近五年来,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防跨行业研究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基金22项,省部委重点课题9项,横向协作和其他类型课题80多项,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课题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200余篇论文为SCI、EI、ISTP收录。

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8月。中心主要研究超重力场及撞击流旋转填料床中强化传递和微观混合的机理,包括超重力环保工程技术,超重力反应工程技术,超重力过程强化工程技术。

中心主要进行超重力场中传质机理、比表面积、传质系数、压降研究。完成了“超重力法吹脱氨氮废水技术研究”、“超重力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研究”、 “旋转填料床净化低温甲醇洗尾气的技术研究”,首次在IS-RPB装置引入的液膜分离及萃取等研究于2005年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兵器工业“传爆药性能检测试验中心”

该研究中心于1990年筹建,2001年通过验收。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1)传爆药安全性检测与评估;(2)传爆药理化及爆炸性能检测;(3)传爆药新型工艺及配方研究;(4)传爆药用炸药超细化技术研究。

该研究中心已开展了传爆药安全、理化、爆炸性能试验近30项;可以进行传爆药小试、中试工艺试验;建立有传爆药用炸药超细化全套设备,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在几十种型号中得到应用,在国内传爆药技术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山西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该研究中心建立于2000年3月,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企业信息化(复杂模具CAD/CAM产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应用,三维重构及反求工程,精益型CAX集成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及系统(新型控制及检测监控技术研究,军品民品动力学特性分析技术,信息处理及管理技术);新型加工技术及装备(超声振动切削技术及产品开发,切削理论及新型刀具研发,深孔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绿色制造及特种加工技术);继续工程教育―现代数控及CAD培训。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已鉴定项目8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8项,兵器(“十五”)研究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20项,横向科研课题42项,整体水平属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在三维CAD研发方面属国际同行先进水平。

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山西省科技厅批准,于2003年12月成立了“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开发研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显著经济效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超细粉体产品为主要目标;以研究开发纳米技术为发展方向;以为企业提供适合规模生产的、成熟配套的、节能环保的、超细粉体的生产工艺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山西高科技粉体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心的具体研究内容:超细粉体工艺技术开发;超细粉体的复合忏悔改性工艺技术研究;超细粉体产品开发;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开发;超细粒子表征技术研究;高级专业人培养。

近年来,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开发科研课题30项,其中18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1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12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四部,具有进行粉体技术研究开发的良好基础。

篇9

“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错了,只能是做无用功;方向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图书馆在详尽占有本学科的资源和信息,掌握本学科的动态,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就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汇聚创新队伍就是要搞好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于提高学术队伍的信息保障能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院校要汇聚创新人才、引进各学科急需人才,有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信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招贤纳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构筑学科基地更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一强大物质基础的鼎力支撑。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首先可以发挥馆内专业人员素养和相关学科人力资源优势,详尽搜罗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资源,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全面而详实的决策依据;根据教研人员的不同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提供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有利于引入并留住各类创新人才、急需人才,为汇聚学科队伍营造出艺术院校“以人为本”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营养”准备,构筑学科基地就有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换句话说,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映衬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和态势。

同时,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充实、调整和优化,新建学科的增加,重点学科的增多,新兴专业的开设,学校必将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规模等就会逐步扩大,资源数字化甚或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需的设备设施就会得到相应增加、改善。另外,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改进并完善图书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推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上升,广大师生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图书馆、喜欢上图书馆。

总之,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学科建设要依靠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自然也要依赖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体现为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为学科建设服务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是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

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都相当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各馆面貌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推进了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科的方式还是很被动,服务手段落后单一,文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这与读者的主观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很难形成差别优势和特色优势。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信息机构林林总总,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主动适应社会,主动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托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走支持学校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建设之路,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1.围绕学科建设制订周密详实的文献采集计划

自接受国家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图书、期刊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远远高于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增长速度,艺术类书刊上涨幅度尤为明显,因此,馆藏纸质文献的增长率还不容乐观,特别是较新的前沿的学科文献的保障率还是颇受限制的。

如何把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利用好,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是十分必要而现实的,是值得我们必须认真思索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要统筹、合理使用好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图书馆就必须考虑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认真细致地制订好文献采购计划,有选择、有针对地做好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工作。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具有引领、辐射、带动和扩散作用。图书馆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要确保重点学科专业馆藏达到研究级水平。因此,要全面收集国内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专业权威论著、学术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论著以及学科发展进程中有影响力的论著;要认真收集、选购国内外信息密集、检索性强的工具书刊和核心期刊,适当加大外文原版进口书刊的采选品种和比例;同时,由于网络电子类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围绕重点学科还要逐步添置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电子书刊及音视频等生动形象、直观感受良好的多媒体资料等。

新建学科是艺术院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而适时作出的新的学科规划和布局调整,是艺术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为申办艺术大学而建立的学科。新建学科,以前的馆藏积累肯定较少,甚至几乎没有,特别需要前沿、权威方面的资料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制订馆藏目标和年度采购计划时,要适当向新建学科“倾斜”,以保证新建学科持续稳健发展。而对一般学科来说,可根据原有馆藏基础,突出学科的特点,分情况建设,把有限的经费用好用足。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搞“小而全”模式的收藏,因为不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图书馆也不可能完全、全面收藏所有学科的全部资料。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切合实际、整体优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调整馆藏结构

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实际,对现有馆藏结构中的文献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如我院的“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且“美术学”、“戏剧戏曲学”作为博士学位培育建设学科,因此,对这四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研究级收藏水平,要全面系统、长期连续地收藏,以突出学科特色。而一般学科和专业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大学级收藏水平,坚持有选择的收藏,保证其相对完整够用。另外,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工具性的一些有共性的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如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综合性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期刊等,也要适当保证采集的品种和数量。逐步使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现出专业适应性较强、学术水平较高、覆盖面较广、连续性较强、载体类型多样的馆藏特点。

调整藏书结构,包含调整藏书等级结构和载体结构。藏书等级主要通过藏书内容的深浅和完整程度来表征,是藏书对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办学层次决定和要求读者阅读、研究的等级不同,直接影响藏书的等级结构。因此,藏书等级结构必须考虑到艺术院校办学的学科层次。为保证申办艺术大学的需要,可考虑适度超前。调整载体结构问题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广大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图书馆做到印刷型纸质文献与电子类文献合理配置,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协调发展,互为补充。这样,读者要求购置相关数据库,添加网络电子书刊等就成为了当今时代阅读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还要调整文献布局结构,改变传统的文献分散布局模式,尽可能将重点学科文献按集中方式布局,将重点学科所有文献集中于图书馆收藏,采取开放式的借、阅、参、咨一体化的学科文献服务方式。

3.畅通与学科的交流渠道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畅通与学科点的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发展变化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图书馆要坚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选书,将最新书刊的预订目录及时发送到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手中,由他们推荐、选订各学科、专业所需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还要邀请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图情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切实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

4.做好资源数字化工作

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扫描、数码照相、识别等手段,将印刷型、缩微型、光盘等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等进行加工和转化,并将转化后的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到网上,使其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不放松,在做好印刷型文献建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电子出版物的采集和收藏,并加快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建设步伐,逐步将载体形式多样、馆藏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以不断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为确保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其他学科快速发展,艺术院校图书馆当前要切实做好以下信息服务工作。

1.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重视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总结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意见,对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针对性好、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学术参考价值高的学科文献综述、述评等信息服务。

首先要做好宣传揭示开发工作。在广泛、全面收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及充分论证,编制出完善的学科专业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以及编印系列检索报道类资料,分发到重点学科的广大师生手上,供他们检索、查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指引查询渠道。其次,做好信息资源挖掘服务工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学科内容和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掘、整合,编辑成专题文献索引、资料汇编等二次文献信息产品。最后,就是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再生性开发工作。再生性开发是文献开发的最高级形式,是三次文献信息产品,是创造新的知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从而形成的学术文献资源信息,如学科研究概况、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等。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这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十分有利且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

当前在图书馆经费紧张,馆藏又亟待充实的情形下,由图书馆来整理网络学术资源无疑是开发和补充馆藏资源的最好而又最便捷的方法。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结合馆藏建设规划来选择网络学术资源,经过整理后的网络资源即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科导航系统是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资源专题知识指引库。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优势和潜能,即充分发挥他们娴熟的网络检索的技能和他们在分类、标引、挖掘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和优势,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开发、整合,建立起学科导航系统,方便重点学科广大师生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来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以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对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学科最新的进展情况等进行动态报道,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并编制出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供广大师生便利地查阅和利用;此外,还可以从网上筛选下载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南或搜索引擎,引导重点学科广大师生通过搜索引擎等常用网络检索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3.建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题数据库

在保证纸质实体馆藏文献连续、稳定、较快增长基础上,艺术院校图书馆除购置或利用国内外相关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外,图书馆也应高度重视本馆自建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工作。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将馆藏珍贵的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转换,形成具有本馆特色且能广泛共享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科信息资源库。此外,艺术院校图书馆还应特别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信息和相关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的个人信息,分别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等,不断充实、补充、丰富和完善馆藏,更好地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如我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立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艺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拉动我馆学术队伍的建设,必将推动我院戏剧和美术博士点建设的文献保障服务工作、推动我院博士点建设工作和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院图书馆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进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视野。

4.做好科研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工作

近几年来,艺术院校申报科研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均是极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这种情势,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馆自身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力所能及地选定有关重点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服务。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连续提供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全程跟踪科研项目,做好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最具实质性、根本性的表现,也标志着图书馆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和水平。图书馆跟踪重点科研项目服务,提高了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有力发展。

5.做好信息资讯报道工作

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广大教师,他们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均较大,但大多都没有时间投入到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工作中。为了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馆特有的条件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信息资讯快报,如及时通报最新采购到馆的中、外图书,定期提供核心专业现刊的篇名目次,定期收集、整理并向他们提供反应学科最新动态的专题书目资料等。在信息报道服务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做好一项最重要的服务,那就是要紧密跟踪重点学科广大师生研究的科研课题,努力搜罗科研信息最新动态,并从中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成文献综述、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的信息产品,及时、快捷地提供给他们使用。

6.加强对重点学科教研人员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也在迅猛增长,日益成为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信息来源。但是,由于对网络学术资源缺乏有效的搜集、组织和分析,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员要想在网上查找艺术学等学科或某一专业方向的信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极大地限制了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对这些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举办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培训班,讲授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知识、情报检索语言、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检索技巧和步骤,电子商务运用及常用网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等。也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成个性化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入门教程或相应的“帮助系统”,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服务,为切实做好重点学科教研人员的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10

一、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就业。就业导向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课程设置从职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等。以下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大致为“英语专业课十经济类课程”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其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课程课时大大超过实践课程课时。课程设置中仍偏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2. 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三个缺陷:(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高职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三、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有所降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把握几个原则及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首先,课程设置应有针对性:即各个阶段都要达到的和完成的具体目标。其次,要符合实践性原则,使所有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另外,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 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2. 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

1. 课程设置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需要, 将课程分解为通识模块、语言知识模块、商务知识模块和应用能力模块四大模块。在每一大模块下面再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的角度及学生求职趋向,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分解,确立小模块, 每一小模块确立几门核心课程, 为课程结构的构建打下基础。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2. 也可 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和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科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好现实中的矛盾,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教师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只是作为教学的参与者,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帮助,而不直接参与实验中。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收集两瓶氧气,其中一瓶正放,一瓶倒放,然后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对两瓶收集的氧气进行检验,从而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些实验装置可以做哪些改进?这样的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地活跃起来,让学生进入大胆的猜想当中,并且让学生付诸实践,让学生认真设计自己设想的实验装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效果是明显的。学生设计了很多方案。

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并把化学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当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这种合作互助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间接引导,开展实验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示范者或者命令发出者的角色,总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命令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让实验成功的几率变大,学生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的命令,而没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实验效果是会有,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验,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组织不同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