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9: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专业探索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护生今后紧急状态下的工作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现状
2.1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2009年笔者对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部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急诊护理学》、《急症急救与重症护理》等相关教材进行随机调研,调查发现:现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教材的改革方向很明确,都在努力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急救护理》教材建设方向,并且有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目标上高度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统一,在教材结构上以急救护理学的组成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际以各项护理技术为重点[1]。(2)开始将护理程序贯穿于急危重症患者救护的教学过程之中,重视急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2]。(3)在重视让学生掌握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对其急救意识和严谨思维方法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只重视知识的自身要素,而忽视对学习者思维和情感培养的编写模式[3]。(4)教材重视贴近前沿,突出救护的整体性,能力目标符合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4]。
2.2尚存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的研究整体的优化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尚存的问题:从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看,其医疗化的设置弊端尚未完全纠正,教学内容的构成通常是“急救基础知识+常用急救技术+各科危重症抢救+常见急症救护+重症监护”等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护理岗位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为导向进行专业教学的内容还缺乏。对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视程度较高,但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且符合岗位需要的急救护理教学内容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地进行。
3急救护理教材建设的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职业行动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所谓“完整行动模式”[5],它可以划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重视“完整行动模式”这一系统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6]。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护理专业急救护理的学习者迅速成长为能胜任急救护理岗位的工作者。
3.1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常见危重症救护,一般监护、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及流程;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能力;能够对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进行管理。并且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职业教育要想培养“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在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过程完整地解决一次实际问题。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进行。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以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3)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覆盖急救护理的院前、急诊预检与分诊、观察与护理、抢救、一般监护技术等。
3.3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体例结构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以及岗位的特性,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学习的任务由院前救护到急诊科救护,再到急诊科重症监护,直至灾难事件的救护,实现由简单救护到繁杂救护的过渡。删除前期课程已经学到的单项技术操作的内容,以综合项目任务为主设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源于临床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具备学习价值。每个学习任务都由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学习任务描述、学习拓展4个部分组成。
3.3.1学习目标
完成本学习任务后,预期学生应当能够达到的行为程度。
3.3.2内容结构
用图式化表示学习与工作内容的要点。
3.3.3学习任务描述
包括3部分,一是学习任务的知识要求;二是任务分析,其编写体例依据现实工作的流程顺序递进,以帮助学生通过任务的学习学会工作的过程;三是评价与反馈,通过项目评价、学习情况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4学习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护士岗位需求相结合,依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方法
前言: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知识的存储器”、“技能机器人”转变为能生存、要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大门。学好生理学将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铺平道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把护理专业的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生理学知识点、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适应护士岗位需求,是生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生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面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护士岗位的需要,在生理学教学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临床护理工作为目的,使生理学众多观点、理论都能指导护理工作。在生理学讲授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推理。例如,在讲授“心血管的调节”一节时,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重点内容,指出两者都作为临床急救药,但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另外,可以把不必要的、重复的、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知识进行删减,如脑循环和尿的浓缩与稀释等内容可删掉;对于难点、重点等内容要在课堂上进一步阐述和讨论,如血液的理化特性、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心肌生理特性和生物电及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进行着重讲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中外教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1.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 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专科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 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专科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专科教育要求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生理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如在讲授“心脏的泵血过程”时,可安排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至少两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用图示法讲述心脏的泵血过程。在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图谱后,教师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通过观摩、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不断提出相关问题,从而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地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理学教学手段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经特定的软、硬件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光盘、网络教学等手段能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使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呼吸过程、神经纤维的放电过程等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认知状态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使学生“乐学”。
四、小结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的结构和框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每个知识点又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因此,解剖知识体系,要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一个一个地剖析解决。从问题开始讲授知识,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
[1]刘筱;;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搞好病理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7期
[2]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张露;;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年04期
[3]林岩;胡南;孙玉荣;;病理学中PBL教学法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第一作者简介:张君(1981-03),男,苗族,湖南沅陵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
宋体;color:black'>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69-0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职成(2008)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形态学与技能学的转折点,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我们对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做了以下改革。
1 理论教学的改进
1.1 理论教学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生理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有相当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以往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缺乏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因此学生学习生理学时感觉枯燥乏味,兴趣不高。而进入临床护理阶段又因生理学知识的遗忘,不能深入理解临床知识。针对以上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一些与生理学有关的临床护理实践事例,使生理学理论教学带上了护理特色,充分发挥生理学的“桥梁”作用。例如讲兴奋性的指标时结合临床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要求“两快一慢”,即进针快、出针快、推药慢,可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就是因为“两快”缩短了刺激作用的实践,“一慢”降低了刺激的变率,二者均减弱了刺激强度的缘故;在讲述静脉血压时,可联系到在临床上输液治疗休克时,为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引起静脉回心血量过多,造成急性右心衰竭,常将中心静脉压作为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在讲述皮肤散热方式时,可联系到在临床上对于高热的病人,护理人员要用冰袋、冰帽或进行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处理。对每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急切的想知道在护理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和如何去解决。这些案例的引入,激起了学生兴趣,产生了探索问题的欲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优化教学手段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中学生首次接触的机能学科,其理论性强,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达到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和视频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生动地把难点易化,把微观的事件放大,把宏观的事件缩小,把复杂的事件简化,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增加了学生整体思维及分析推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中知识线条清晰、知识密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和课时有限的矛盾。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地接受知识过程中,充分锻炼了想象、推断和立体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 实验教学的改进
2.1 编写生理学实验指导
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操作,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及提高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使用的生理学教材没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生理教研组的教师编写了力求体现新课标特色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写实验报告不规范的现象。
2.2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其原因有:(1)不重视实验,将实验当成观摩课;(2)学生人数较多,动物数量少,学生动手机会少。基于这一情况,在实验课的初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至少安排一次基本操作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常用仪器和器械的介绍;常用操作,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皮下注射、颈总动脉插管、迷走神经的分离、交感神经的分离等。通过基本操作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了,有利于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2.3 优化实验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保留一些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的操作难度较大,观察项目较多,涉及到多个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3 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
生理学的理论性强、内容繁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生理学知识,我们在学期末举办了生理学知识竞赛。每个班通过初赛选出3名代表参加全校性比赛。赛题有必答题、抢答题、你来比划我来猜、小组必答题、风险题和观众题等。奖品设置了个人奖和团体奖。通过生理学知识竞赛一方面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达到了竞赛促学习的效果,即巩固了专业知识,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第三方面团体奖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4 完善评估方式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往的生理学考核采用期中、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大多数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结合课程标准我们对以往的生理学考核体系进行了一些改革,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评定。改革后的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验考核、理论考核三个部分组成。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内容包括实验课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教师据此给出分数。理论考试学校统一安排,占总成绩的60%,考试内容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及简答题等。学习态度根据平时学习表现及参加知识竞赛等情况打分,占总成绩的10%。完善评估方式不仅能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
“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证”是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 从微观上讲,“课”指专业课程体系,“证”指的职业资格证[2]。“课”的实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能力。
1 护理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要的脱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证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见表1所示),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表1 护理专业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
图1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图
3 课证融合模式实施框架
3.1 课程改革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3]。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考试课程内容。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1.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不另外开设相关课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首要的证书,在课程授课中,将护士执业考试内容分别融入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不需另外开设相关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资格考试课程。如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可以单独设育婴师课程。学生有单独的教材,培训结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护理人员可以考取的这些证书,均可采取第一种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开设课程。如老年护理员证,融合到老年护理课程中。营养配餐师证,融合到临床营养课程中。
3.2 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各门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糅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即课程教学大纲要包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但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将教学大纲等同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要求,节约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时间。
3.3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内容。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考试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及时了解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资格考试要求。而这两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据此调整自己授课内容,而不是备一次课讲好几届学生。
3.4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和证融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用课堂理论知识同化或代替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对教师的要求改变
3.5.1 备课的难度增加了 原来教师上课,参照教学大纲,讲清楚重点难点,学生考试达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课证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行业职业要求,同时了解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并以此来规范和组织教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3.5.2 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课”和“证”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感觉突兀。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完成考证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费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3.5.3 对教师行业企业经历要求提高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经典工作过程,进而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因此教师要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即具有双师素质,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课证融合”。
4 改革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两个主体来完成:学校和职业证书考试主管部门如劳动部,卫生部等机构。学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论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等。主管部门考核,主要是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得率要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总结效果
我院通过课证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职业证书取得率达到98%。学生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开始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缩短,工作能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61-02
南京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江苏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于2011年3月,由29位专职教师和9位在医护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团队成员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4名,南京市“十佳双师型”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这是一支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队伍。
一、教科研结合,学练赛并举
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十分注重团队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他们必须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对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择优选拔、兼顾公平。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在教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为了鼓励教师的进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到行业一线进修及国内外考察,共同完成课题项目实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教师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个团队成员的发展,团队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即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带教,带教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师规范等,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教育素养、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另外,新入职教师在学校教研督导室的组织下,安排有关教案设计、班会组织、论文写作等培训。在个人发展方面,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在每年年初制订年度目标,内容包括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职称提升和“双师”资格、教学成绩、教学竞赛、或获奖、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与调研目标等,并于第二年初总结上一年度的教育教学成果,分析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可针对、可操作的目标,并通过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有目的地进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团队在首先保障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护理专业为例,实训基地包含多功能示教室、模拟病区、模拟急重症单元、模拟手术单元、模拟母婴护理单元等。在这些模拟单元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二、资源信息共享,社会服务优先
为了实现团队成员及学校、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团队设有专门的网站,内容包括团队建设过程、项目申报、建设资讯、成果分享、社会服务、团队博客等。不仅团队成员可登陆网站,进行资料上传和下载,而且其他地区、院校教师也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下载和利用。
为了进一步服务社会,实现院校合作,培养适合现代护理模式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从2008年开始,学校与南京明基医院合作,调研了台湾地区以及明基医院先进护理模式与志工服务的特点,探讨开展院校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一致意愿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根据明基医院护理模式,修订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人文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明基班”,开发志工服务课程。分别从2008—2013年级中选择一个高职护理专业班级冠名为“明基班”,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了《志工文化与服务》等人文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志工服务的理念、内涵和人文意识。按照自愿的原则,以明基冠名班为基础组建了明基志工社团,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志工服务。活动由来自台湾的经验丰富的志工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教师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志工服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在志工服务的基础上,学生还可担任各科护士长的助理,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内,作为助手辅助护士长的工作。这为学生零距离接触临床,了解医院、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护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一定的作用。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Nursing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LI Wen-ying
二、应用电化教学媒体
电子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的引入,各种教学法”教学的案例研究”列出比较法律,”云云,和形象简单易懂,直接和彻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课堂和实际,活性,相对“无聊”药物的“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让学生在案例研究显示,证实,在比较和鉴别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抗癫痫药如说话时,在不同的癫痫发作的电影第一次放映,使学生集中,口渴,这种情况再次通过抗癫痫药物的不同类型,学生不会被混淆的选择对所有类型的癫痫病的药物。那么为更好地与吸毒相关的癫痫的具体工作的同学。
三、实践教学的应用
护理处方的执行者,它是疾病的预防,实施前后的监事,由药物的反馈。护士学习药理学研究医学实践。然而,联系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流行的药理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必须用不学习,不使用必须学会”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传统的药理学教科书主要经典药物和经典的角色的,但经典教材的药物也往往由于安全性或有效性问题和其他方面的临床逐渐被淘汰,因为时间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限制引进新的药物,并没有机会介绍新药物的使用和目前流行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帮助学生理解新进展的药物。护理在强化实践需要学生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的危险防范措施,静脉输液不合;一般常用的应用的训练;急救药品方法,应用,机制、应用笔记常见的中毒抢救训练;通常用在新药与贸易的新药临床导论名义,公式和知识的药物合理应用教育培训的;知识和能力,拉丁文缩写普通处方和处方;引入知识培训;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物治疗监测。在教学中,因而,实践教学内容应加强。例如:原则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我会联系教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对如兔敌百虫中毒症状的解药的各种症状和影响的实验,他们的症状出现M的典型症状如烦躁不安,肌肉震颤。静脉注射解毒剂阿托品M将迅速缓解中毒的症状,如瞳孔会放大,但不明显缓解肌肉震颤;但在静脉注射解磷定,肌肉震颤快速缓解症状。这样可以使学生加强与实验中的理论关系。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培养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action;cultivate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31-02
0 引言
这些年,医学与社会科学飞速发展,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这尤其表现在人们对护理观念的认识上,已经从传统“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势必影响护理模式的发展[1]。当然,“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切实符合新时期护理模式的需求,其宗旨在于以人为中心,以现代化的护理作为指南,以多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以此充分为病人提供一种优质的整体化护理[2]。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的理念,旨在动员广大年轻护士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行动起来,刻苦训练“三基”技能,以便促使他们在护理过程中可以养成“果断敏捷、主动勤快、实事求是、热情服务”的工作风格,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具有慈悲心、同理心,尽力在合理范围下满足患者的要求,建立良好护患及人际关系,营造默契配合的氛围,使得护生都能成为“会沟通、技术好”的全面手。总的来说,新的护理模式下不仅要求护生要有过硬理论知识与娴熟护理操作能力,更要有先进的护理理念与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参与临床护理实践。为此,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分析如下。
1 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护理观
1.1 树立人文意识、明确护理本质、强化新护理服务理念 新时期,护生应充分理解与认可人文护理在护理中的重要位置,将“以病人为中心”牢牢铭记在心里,培养一种“以他人为中心”的自我奉献意识。护生应加强人文精神学习,积极进行整体护理意识的学习与讨论。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述身边感人事迹”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魅力,让他们切实感受人文的深刻含义[3]。推荐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人文书目如“理智与情感”,“爱的艺术”等,通过学习,加强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以期护生进入医院时都可以将关心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与需求为先放在护理首位。
1.2 树立护理奉献精神 护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生命守护神的角色,同时也是健康教育的使者,是促使患者健康的一个卫士,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当然,护理的对象往往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及心理因素,而不同疾病困扰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护理需求,加上还需要一定的关爱呵护及同情帮助,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护生应树立一种奉献精神,拥有无私奉献护理服务的心,才能将更多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及耐心送达到患者身上。为此,在护理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成为护生的学习对象与榜样,关爱学生,熏陶学生,指导与教会护士要处处以他人为重,重视爱护与体贴患者。
1.3 强化护生尊重患者人格与权利,培养他们珍视生命的意识 为了体现整体护理内外环境的人性化,护生应培养尊重患者人格与权利,珍视生命的意识,并且要关注与关心患者的尊严,在工作中务必严谨与一丝不苟,最大化提升护生的个体护理质量。当然,步入以后的工作中,护生要自觉将尊重患者的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以此真正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与效率。
2 加强护生思想、文化、业务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2.1 进行多类型德育教育,提高护生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也是根本,要想做出良好的行为,那么就要有高尚的情操与思想,故而护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热爱祖国、人民及护理工作是护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拥有了这些思想素质后,才能更好的将护理事业做好。护理人员做工作是否尽责,实际上就是“我为人人”还是“人人为我”的抉择,选择前者则思想素质较高,而选择后者则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就当前大部分医院护理工作调查与研究来看,影响护理人员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基于此,在对护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应将德育摆在首位。将德育摆在首位并非单纯多上政治课程,而是要将政治思想教育切实渗透到每个护生心中,比如说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将德育设置在其中;还可以指导与督促护生多观察德育教育类书籍与刊物,比如说《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原理》(檀传宝著)以及《德育教育杂志》等,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有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视频、电影等播放给护生观察,让他们畅谈观后的感受与想法,以此勉励他们提升自己的德育观念。
2.2 进行多方面能力培训,提高护生业务素质 从这些年护理教育来看,主要强调的是统一规范,这就要求护生的理论考试要统一答案,而操作考试也要步骤统一,这种模式下虽然使得学生更为严谨,但是却不灵活,虽然答案规范,但是却缺乏创新,不利于护生的业务素质发展[4]。故而,建议在适当规范的教学前提下,可以为护生提供宽松的环境,比如说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并且多利用自己的个性。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考试成绩,而是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护生主动学习与思考,鼓励他们多问问题与提出疑惑,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发现与预测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他们主动并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进行多层次文化教育,提高护生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也是护生发展的基础之一,提高文化素质来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有助于护生养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业务素质。由于近几年大部分护生基础教育较差,基本上属于初中毕业后进入护理专业学习,这类学生文化水平比较低,而护理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业务技能培养,故而文化素质教育就成为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基于此,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护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比如说文学写作、医学哲学、美学修养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授课同实践相结合,共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事业,即使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也要最大化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4 进行多方位身心陶冶,提高护生身心素质 素质教育必须注重护生知情意的整体发展,未来护理工作中,不得不面对快节奏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身心素质则是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当然,身心素质提高并非单纯课堂教育就能解决,护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与行为中主动去培养,比如说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豁达乐观性格等,并且还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此促进自身体质的健康发展。
3 开展各项护理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与培养
在学校内部应积极创造良好校园文化,应给护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并且要有计划与有目的的开展各种专项活动。比如说,设定技能竞赛月,开展各种护理技能大赛;或者定期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等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其学生会还可以组织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和开展各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护生学会操作技能、合作协作及沟通等社交能力。在校外也要磨练护生的专业技能,比如说参加全省或全国举办的各种护理技能大赛,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给予奖励,以便促使其他学生也不断努力。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不定期举行到社区、敬老院及家庭等处卫生宣教、康复护理及健康体检等;开展送药下乡服务活动,以此提高护生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安排护生到实践基地或者对口医院进行见习或实习,以此实现护生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充分感受临床护理工作氛围,进一步体会患者需求及其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需求[5]。当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评价,有意识与有目的的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素质等。此外,为了分析护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为以后的护生教育提供参考,当护生在实习期间,应将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尤其是要仔细分析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护生素质提升培养的方式与重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并实施优良措施,不断改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王艳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2):229-230.
[2]李洪峰.以人文课程为基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65-268.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5-02
我国自开设护理专业以来,一直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医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在高职教育日趋完善的今天,为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因此,如何培养高职专业护理人才,促进我国护理科学的发展,逐渐缩短与国际护理教育间的差距,是目前我国护理学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资源优势,本院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实践教育为基础,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护理系2007~2009级的1393名学生,其中,女生1340名,男生53名。选择2007级41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2008、2009级97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年龄19~22岁,平均(20.3±0.4)岁;学历:专科,学制3年。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即2年校内教学加1年毕业实习;实验组采用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即按高职教育“就业向导、能力本位、实践主导、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构建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循环递进式教学流程[2],先对2008、2009级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再进行校内实训,然后安排2008级护生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进行实习,2009级护生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实习,实习期满后委托协作医院使用本校下发的评价体系对所有实习护生进行考核打分。
1.3 考核标准
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士的工作表现,制订两个评价考核体系:①患者对实习生的评价,主要考核内容有入院护理情况、平时的专业态度与护理操作等;②同行专家对实习生的评价,主要考核内容为医德、基本技能及工作态度等。两个评价体系均分4个档次,分别为差、一般、良好、优秀,分数范围为1~4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对实验组入院护理、专业态度、健康教育、病情观察、护理操作及出院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专家对实验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院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实训、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渐进式方式进行学习,即在初始两个学年里进行专业学习和临床见习,第3学年进入毕业实习[3]。结果提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以在教学早期接触社会和医院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护理经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早期接触医院和社会为切入点,利用课余实践,在第1、2学年开展护理专业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医院,感受其中的环境,提前了解患者对护理的需要,体验护士同患者之间的角色,尽早认同护士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4]。同时,提前学习和掌握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症状,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护理原则等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达到理论与临床的完美融合,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快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速度[5]。
3.2 以开展义务卫生服务活动为媒介,强化学生的医德教育
本院坚持以人文关怀和医德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爱心社区、医疗下乡等活动,安排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单位,开展义务护理,培养学生的护理应用能力。学生既从服务中学到了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护理技巧,又接受到了济世扶贫,奉献爱心的高尚医德教育的熏陶,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细心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痛苦。
3.3 以教师带教临床为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教授临床课程期间,专门安排临床见习时间,由护理专职教师带教,将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护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的统一性[7]。带领学生逐步熟悉医院临床护理的各环节,参与护理工作,临床解决护理对象出现和潜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熟悉基础与专科护理的特点,了解新护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适应未来的护理工作。同时,在边学边实践的过程中,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护理教学实践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感受社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迫切需求,为接下来的毕业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8]。
4 小结
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只有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当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9]。本院在针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 周瑾,王建华,俞爱月,等.创新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26-29.
[2] 左凤林,赵庆华,罗玉琳,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23):2442-2443.
[3] 邵爱和.护理专业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6-27.
[4] 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4):925-927.
[5] Pakhomov S,Pedersen T,Chute CG.Abbreviation and acronym disambiguation in clinical discourse[J].AMIA Annu Symp Proc,2005,12(3):589-593.
[6] Lapkin S,Levett-Jones T.Effectiveness of patient simulation manikins in teaching clinical reasoning skills to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Simulation Nurs,2010,6(6):207-222.
[7] Hossein KM,Fatemeh D,Fatemeh OS,et al.Teaching style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iranian nursing teachers’experiences[J].Nurse Educ Pract,2010,10(1):8-12.
ESP教学要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学习与专业和职业向关联的英语知识,并把英语作为一项工具完成交际任务。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在功能语言学中提出:ESP教学指的是和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关的英语,依据学习者自身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他当时没有给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明确涵义,只给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体的形式,例如药剂师英语、法官英语、公务员英语、护士英语、警察英语,等等。ESP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DavidCarver(1983)把ESP为三类:作为受限语言的英语、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特定主题的英语。
一、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会议上,St.John和Dnudley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学生设计,适合在高等学院或职场上为成人学习者设计,也适合为中等学校的学生设计。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指与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英语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表达和交际,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它的交流工具地位更加突出。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并具有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部护理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都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对职业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中职护理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市场护理行业的社会需求,也符合国家对护理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倾向。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是我国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护理人才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普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做到把专业技能和英语两者结合在一起,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在在专业上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英语口语ESP模式引入护理专业正好解决这一发展需要。
(三)ESP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英语口语ESP教学模式具有“用”和“学”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水平。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来就薄弱,而且还普遍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口语能力,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表达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三年的中职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各种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在较少的时间里按照普通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好。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培养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英语口语,与学生将来工作具体环境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措施
(一)根据ESP的需求分析整合课程的设计。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而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现有水平与社会对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ESP课程模式可在需求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更加合理有效。所以,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应该在分析学生要求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的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目标还需要学生要有意愿去实现。应该让学生在工作前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学习的重点并能有意识地去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或者删除,有目的地使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和向对应的英语知识做一个整合课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