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9: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小学生评价档案袋内的主要内容
在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袋中可有目的地收录小学生在某领域内的作品,这些作品集以叙事性的方式记录了小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情况。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小学生的日记、反思性的作文;同伴的评论;手工艺品、各种图表;小组报告单;小学生的笔记和摘要;草稿和修改后的文章,见图1 。
图1 《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构成图
此外,档案袋中还可以包括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的挑选的作品的说明书,作品判断的要点,小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学习日记等。最后及时填写表格对各种作品进行评价与归档。
2.小学语文学习中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一般步骤
(1)学习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问卷,调查每个学习成员的基本资料。小学生基本资料表中要填写以下内容:小学生基本材料,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水平:(以前有没有参加探究学习或实践调查,有没有运用网络、书刊、报纸收集过材料,有没有写过研究报告等),本次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的背景资料、经验,学习班级家庭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等等。只有在原有基础上找到小学生的基点,才能制定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图2 《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路线图]
(2)小学语文学习实行阶段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纪录袋等。新课程还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化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小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校园展示日、学校报告会等。
(3)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结阶段
当一个语文学习项目结束后,小学生、教师与家长一起对本次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安排成果的展示。只有通过回顾才能进一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学习参与者的多元发展。
二、小学语文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1.评价对象个性化
没有一个学生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此学习评价要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是建立在小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的。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题组对新成立的语文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基础信息调查,注重城乡差异、男女生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不同的学生放在统一标准下一起评价,是貌似公平下的不公平。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差异,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使每位小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与广博性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语文评价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一部分书面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内容就有课外资料的选择、学习小组讨论时表现、课后反思、读后感的撰写、课堂知识检测与环保小报展示等等。既包括小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和基础,也包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进步,最终包括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如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活动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学结等评价内容。对整篇课文学习全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同学的关系相处和分工合作等评价可以对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进行持续的评价。
3.评价过程动态化
档案袋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的笔试评价与动态的真实评价、终结性 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纸笔测验或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小学生“知道”了什么,无法测出小学生“能做什么”。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学习中,要真正评价一个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首先要了解他的原有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整篇课文学习中该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好记录与评价。档案袋评价能体现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况,能体现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内的学习情况,可以揭示小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评价系统。
4.评价主体互动化
由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小学生和教师还有家长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的学习中,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小组互评,再加上家长与教师总结性评价,这样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伴随了反思的过程、知识巩固的过程与纠错的过程。档案袋评价还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和主考官的角色转变为反思者,这对转变教师以知识教育和知识评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家长从幕后走到台前,由过去只在家等学习成绩单变成了评价的参与者、制定者,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更多,了解的机会也更多了。
二、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基本现状
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而且具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然而,现阶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却狭窄而单调。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严重不足。虽然大学生已进入人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其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思想比较天真,易于情绪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控制能力较差,自觉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和健康发展困难。因此学校仍应扮演好监督、督促的角色,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过少。大学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曾经梦想的天堂,进入大学犹如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权利。缺少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开始放纵自己,荒废青春。在大学中,许多学校较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大学中,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已被同学们定为“必逃课“。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得课堂显得极其乏味,同学们提不起兴趣,索性离开教室,或者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同学们不在乎的态度也使得授课老师失去讲课的动力,老师的授课激情和效率严重降低,如此恶性循环,阻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情况分析
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上,一些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相当大一部分教育者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不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甚至对还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没有真正确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人将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想工作混为一谈。大学健康教育老师专业素质缺乏,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且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数量严重短缺。其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各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学生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当前我国也缺乏规范的高校心理辅导员督导制度,许多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下降。
四、措施与建议
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大学生心理学、德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咨询、职业指导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同时,可举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生理健康教育是指普及健康与疾病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疾病预防的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多发病、传染病、艾滋病及性病的预防和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图文、影视观摩等形式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并未开展相关的课程,同时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体系仍未开发完整,对其规范性还处于完善阶段。为了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因为失误而给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大学生健康教育者的任职资格。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交流,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难以获得健康教育的最新信息。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又是一项非常繁琐的系统教育项目,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和身体上以及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目的性明确的教育活动,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态度,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通过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普及,提升承受能力和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的不良协调,对虚拟网络的依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变得扭曲,产生抑郁和紧张心理,孤僻、自卑、厌学,甚至是产生自杀心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频率愈加严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联合国专家断言:“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害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阶段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适应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氛围、学习内容等,加上各种心理变化因素,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纪阶段。大二、大三学生基本已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家庭问题,情感、学习、人际问题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阶段,大学毕业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就业选择是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恋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考验。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层次化
首先,由心理健康意识较高且公益性强的大学生自行组成的心理协会,通过定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多次组建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群众基础,这是第一层次;其次,就是由辅导员加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譬如班级生活辅导员,他们承担起心理健康知识的体统培训,常年与大学生在第一线接触,对大学生的把握准确,通过对日常的学生管理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定能事半功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第二层次;最后,由学校的心理辅导办公室,主要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第三层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心理y试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记录等材料集中保存,组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档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翻阅档案来了解学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寻求心理辅导帮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教育,重视预防。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普及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树立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其次,应该重视对学校的大学生辅导员、教师及其班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必须一起探索,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必然性――专业发展的最终需要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其内容包括:有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能力;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能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客观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并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这种自我研究亦是一种教学研究,即是教师职业自主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必然性――教学研究的最佳位置
一线教师即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与受教育者直接接触的教育人员。他们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他们是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的代言人、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者、教育信息的者、教育教学效果的见证人。他们贯彻不同的教育理念,迎接不同的教材改革,同时接受不同人格倾向的教学对象,经历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学评价。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教师能积累各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搜集最真实的数据,总结最实用的经验。而这些数据和经验正是其他教育研究者可望而不可求的。特别是对于课堂的研究,任何研究者的参与都会影响课堂的自然状态,只有授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自由人,能够掌握观察方法,了解观察意图,掌控课堂教学情景,拥有课堂开发和教学自。因此,一线教师作为研究主体,较之其他研究者来说,拥有更好的研究位置、更丰富的研究案例和更多的研究机会。
三、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必然性――研究方法的无形渗透
教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义地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对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研究方法的使用,现在教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等。作为一线的教师能将研究方法能直接的、自然的、隐性的无形渗透运用到教学研究环节中去,与教育教学行为同步发生、同时产生效果,具有将教学研究干扰因子降到最低的优势。其中行动研究法,就是最自然、真实的在教学环境下,由一线教师发起的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模式。
四、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归属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这样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些职业时,我们不能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一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直以来在以主流文化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尽管社会各界以“春蚕”、“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溢美之词来褒扬和赞美教师职业的神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针政策、教育原理、教学规律,则被“去个性化”了,那么教师何尝不是一件“奴隶般”的工具。
一线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我的存在归属,就需要在教学领域内进行创造性工作,而教学研究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再好不过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到教学对象的分析;从教学形式的呈现,到教学评价的给予等环节都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师创造性研究的成果与亮点。这样带有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称作职业,这样的职业也才能具有灵力,也才能让教师获得自身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与幸福感。
如何判断一个刊物为是否是正规刊物?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Abstract:Theresearchonteachingisthewayforteachers''''development.Theresearchonteachingisnotonlythedemandforspecializ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occupation,theprocessofgaininganddeepeningpracticalknowledge,thewaytoimprovetheteachinglevel,butalsothebaseofdevelopingteachingabilityandpresentingteachingwitness.Teache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itandcarryoutit.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researchon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Glaser.Educationandthinking:theroleof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一、引言
教育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有序、规范的方式传授人类生产、生活经验。教学作为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通过相对有效、集约的途径,使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培养人、造就人是其不变的主题,但是具体的培养目标、规格、方式和手段则表现各异[1]。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当创新的理念与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时,现有的教育体制、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规格等必然面临挑战与革新。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学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二、加强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对教学研究的探讨,既可以从目的论层面,凭借缜密的哲学思维,对教学的目的进行价值探讨,用应然的规范属性或价值法则予以说明;又可以从工具论或方法论层面,凭借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探讨。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还是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中对创新教育、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都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提高寄予厚望,教学研究通过对教学领域各种现象的剖析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二)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每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引起了教育的大发展。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是教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没有教学研究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教育进步。今后教育要发展、要创新,教学研究就需要永不止步,不能停止。
(三)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完美实现,离不开两支队伍: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学生队伍。其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努力成为一名名师。教学中教师的品牌对教学研究的成效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名师名堂、百家讲坛,表面上看与我们的普通授课没什么两样,但为何会给听讲者的感觉和收获却截然不同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是名师在讲。名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手段加一流的设计使讲课几近完美,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高水平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想成为名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新方法和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动教学研究的建议措施
(一)育人为本,完善教学
1、创新教育的实施强调以育人为本,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除了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娴熟掌握教学方法也是其履行教师职责必不可少的,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师教法得当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关注研究有助于对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继承乃至发展、创新。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渐次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随受教育层次逐级提高渐进发展,这一过程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学识积累的规律。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研究在教育目标的框架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出合理有序的安排,满足不同时期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的要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寻求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身心发展共同规律的契合点,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把握差异,联系实际
现代教育规模不断扩充、形式类型多样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间的差异性日益显著,即使是同一层次的教育也由注重共性向彰显个性转化。由于学科边界的存在,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学科语言。因此,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共性的前提下,寻求产生差异的内在机理,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由于其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学生来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践手段上的差异。通过教学研究,将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在客观环境与社会交往的共同影响下,把握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既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一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同时对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有的教学研究中,对职业教育特点与功能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明晰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体系。
(三)用制度强化教学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5)张謇的商会思想与实践及对建设现代商会的启示 季建林 崔新进 戚小倩
(9)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研究 张伟伟 张娇娇
(13)基于钻石模型的大连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王玲
(17)以绿色消费促进长吉图产业绿色升级的路径研究 戚新 方佳敏
(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分析 吴飞霞 陈容妹
(26)论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结构性缺失 张爽
管理理论及应用
(29)品牌延伸:动漫周边产品的研发与细分营销 施娟 李施?
(32)基于顾客价值导向定价法在网购中的应用研究 肖沛榕
(35)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盖国凤 丁莉 邓湘雪
(38)消费者购房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新余市住宅商品房市场为例 田青青
(43)y世代与x世代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差异性研究 梁润华
(46)长吉图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周博
财政税务研究
(50)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问题与解决对策 满海英 段祝梅
(56)现行房产税税制的瑕疵与完善对策 田天
政治法律社会问题研究
(59)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安志放
(63)论官僚特权阶层与苏联解体 王晓秋
(66)民间借贷法制化的界限及路径选择研究 沙良永
(70)论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 李竺芸
(74)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完善策略 滕远杰
(77)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吴琼
艺术传媒研究
(80)当代影视暴力文化态势研究 张翼飞 张福贵
(83)功能派目的论观照下广告翻译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 李济
(87)翻译伦理的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 张广法
(91)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课程学习动机与需求分析 宁强
应用技术研究
(94)饲用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饲养试验 杜德伟 孙肖明
(97)萝蘑药用成分与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张浩东 马传福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100)体验学习的哲学思考 张而立
(103)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少林 徐力
(105)学分制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学科为例 余平
(108)基于实践的团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郑文生 郑亚琴
&nbs
p; (112)基于任务导向的制度经济学参与式教学研究 张俊 许翠萍
(116)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 韩富有
(11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教师反馈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探析——以大学英语为例 孙立春
(122)在高等数学中融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思考 刘淑媛 蔡畔
(124)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中的应用 汤宇
(12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改革探析 梁香竹
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教育活动的复杂性都要求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但是,到底什么是科研?有哪些类型?这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科研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一、直接服务于教学的研究――教学研究
谈到科研,一些中小学教师常抱怨:“我们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研究?”“我们平时主要时间都花在教学上了,根本没有时间写论文,做课题。”……在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看来,科研似乎等同于写论文,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其实,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进行着着一种最基本的研究,即教学研究。
所谓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现象、教学事实所反映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并运用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未知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1]
通俗地讲,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者在运用基本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教育问题,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完善,教育者采用一定方法收集教学现象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预测,提出解决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跟其他的教育者合作交流,但中心都围绕着教学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教学研究可概括为四类:一是研究教学目标,二是研究教学内容,三是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四是研究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来看,教学研究可以分为:对教师本人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对教学信息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对教学环境的研究。不管是哪种研究,最终的结果都是服务于教学,与此同时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科学性指导下的研究――教学科研
(一)教学科研的内涵
教学科研即教学科学研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探寻问题的原因、解决途径以及普遍性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活动。[2]它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一般可以推广,常以论文、专著形式反映出来。科研对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较高。
对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不同,并从两者的范畴、直接目的、思维路线、操作过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作了区分,认为教研是必需的、通俗的,科研是高尚的、正规的。[3]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只是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实践将教研的原有概念泛化了。我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本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都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教学科研相对于教学研究更加强调“科学性”。
(二)教学科研的科学性分析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科学被看作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且可以验证的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指经由科学的逻辑方法所获得的知识。[4]
“科学性”表明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应该是一种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和充满自我反思的探究,而不是零散的随意的基于经验的思考。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研究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备科研的意识,端正科研态度,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研究当成是教师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让研究和教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同时教研还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和科学精神,要遵守一定的科研规范,要实事求是,要正规。所以它又有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汇报等。
三、层层深入的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对于其内涵,一种说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另一种说法是“指的是运用教育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想象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5]
根据研究的性质和层次,我们可以把教育科研分成三大类,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What―How―Why”。
What层次: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和论证别人的理论和观点。这类研究包括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等。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可以对揭示性问题进行各种调查;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说明;也可以对某些现状提出看法。What型研究的任务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How层次:比What层次更高一层,不单是在论证别人的观点,更需要拨开迷雾,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进行整合,揭示和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How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Why层次: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在抽象意义层面上的思维,是一种智慧的应用,是形成独立见解、取得创新性发现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它是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探索新知识,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四、教学研究、教学科研、教育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三者的联系
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益,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三者有密切的联系。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教学研究是基础,而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是它的完善和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是科研的重要素材,如果没有平时教研活动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那教育科研的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而教研成果是生动而具体的个别经验,要将其提升至可以普遍推广的理论,就必须上升到科研的阶段,通过教育科研对其进行深加工。
从研究的范畴来看,教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教研和教科研。从范围上看,教育的范围大于教学,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
从三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它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来源。同时,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
图1 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三者的关系
(二)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
由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两者只是科学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介绍三者区别的时候重点把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主要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而教育科研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检验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探究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从而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是一种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2.研究对象不同
教研是一种实践运用研究,是运用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的研究范围比较窄,主要针对在具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包括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个别的微观的问题。而教育科研研究的范围较教研更广泛。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教育科研的对象。科研还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验证。
3.研究过程不同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其实是一个“从做中研究”的过程,不同于写论文、做课题,它一般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践反思。反思是教师教研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研的关键环节,反思的意识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教研的高度。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说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教材培训、优质课评比等)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不要求具有严格的连续过程。研究的时间较短,一般以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段。
而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研究活动。一般的操作过程为: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设计―实施研究―撰写报告―研究总结。它的研究周期一般比较长,有些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4.研究成果不同
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为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知识,其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课题报告、操作方案等。由于研究程度和方法不一样,教研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以及学生的进步,等等。
5.研究成果的推广性不同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侧重于理论性研究。因此,它的研究成果可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而教学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局部、微观的研究,从而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成果推广性比较小,往往只适应于某个学科、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
6.研究的科学性不同
由于是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要求有严格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它常以个别的现象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教学现象的揭示缺乏深度。
五、结语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只知道教学而不懂得研究的教师永远只是个“教书匠”,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来发现问题,促进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科研的深入研究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到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了解研究、学会研究,正确处理好三种研究之间的关系,让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有机的结合,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国龙.教研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26-27。
[2]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儿童文学有自身的理论言说空间,并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美学形成交叉。从儿童文学的研究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层探触、融合,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而言,是具有实效性的。孙建国作为一个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跨界研究者,以交叉的视域,有机融合了上述学科的理论,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该论著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时,追本溯源,从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入手,步步展开,直到当代的新课程标准,脉络清晰,渊源尽现。尤其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入手展开“弊病”的分析,是一种本源的探讨。语文教学不同历史时段呈现的现象,各种问题的症结,都源自于此,无论是片面追求工具性还是片面追求人文性,都将为实际语文教学带来偏颇;不能兼顾统一,弊病自然滋生。
心理学的介入给孙建国立论以科学根基。儿童文学是伴随“儿童”这个区别于“成人”的个体而从文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曾经,发生认识论原理为儿童文学找到了接受之维三层次的根源,人类学的知识为儿童文学美学勾勒了儿童原始思维的面貌。论著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天性是快乐、自由、游戏”,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要发掘儿童的“灵性”,守护儿童身上“本能的缪斯”;提到儿童阅读接受行为的特殊性――“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情感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价”。当我们对“儿童”这样的个体施以教育影响、文学影响时,心理学理论的介入就显得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