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金的投资策略

基金的投资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6 09:29: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金的投资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金的投资策略

篇1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就是指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投资工具,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集合投资,基金是这样一种投资方式:它将零散的资金巧妙地汇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以谋取资产的增值;分散风险,以科学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是基金的另一大特点;专业理财,基金实行专家管理制度,这些专业管理人员都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和其它项目投资经验。证券投资的划分标准很多,按投资标的分类,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以及混合型基金。我国的债券投资基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发展迅速,为我国资本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事也为中小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一、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投资风格实证分析

对股票型基金的风格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是事前分类,即按照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分类,也就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己宣称的风格,所谓的名义风格。一般来说基金都会将自己所属的基金风格体现在基金的名称当中,比如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上头摩根成长先锋等等;二是事后分类,即基于基金公布实际投资组合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基金实际投资的组合和绩效判断其风格归属。这里采用事前分析,本文选取截至2013年底处于上市的股票型基金58 只和封闭式基金30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将样本基金按照成长型、平衡型、价值型进行归类,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金事前基金风格情况表

统计结果显示,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格则较为集中,从基金数目来看和从基金规模来看,平衡型开放式基金规模占比最高,各占2/3 左右,成长型基金相对较少占比近1/3,价值型基金最少。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风格也比较集中,60%的封闭式基金其投资风格为平衡型,占全部基金规模的近74%。可见,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出现,基金产品的投资风格设计渐趋改变,各基金公司开始向其他细分市场扩展,通过差异化的投资风格,传递不同的投资理念,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投资基金股票选时选股能力的实证分析

选股能力,评价基金经理正确选择证券的能力。选时能力,评价基金经理恰当选择投资时机的能力。对基金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一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准和出发点,将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和准确量化,然后进相关评价和能力分析。本部分的实证选择的是特雷诺(Treynor,J)和玛泽(Mauzy,K)提出的T-M模型。

(1)T-M模型简介。1966年由Treynor和Mazuy共同提出,用于对基金经理的时机选择与证券选择能力的评估。认为具备时机选择能力的基金经理应能预测市场走势,在多头时,通过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在空头时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CAPM特征线不再是固定斜率的直线,而是一条斜率会随市场状况变动的曲线,该曲线相应的回归模型简称为T-M模型。公式如下:

根据二次市场超额收益模型:R-Rf=α+β×(Rm-Rf)+γ×[(Rm-Rf)2]+ε。

其中:R为基金复权净值收益率序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Rf为当前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税前收益率(折算到用户设定的计算周期);Rm为标的指数收益率序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通过该模型回归后得到的α表示了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γ表示了基金经理捕捉市场时机的能力,即选时能力。

(2)选时选股能力的实证分析。样本集与样本期间的选取,本次实证研究扔选取2012年9月到2013年前成立的所有非指数型开放式股票基金(25只)为样本,样本数据为2013年到2014年1月截至52周前每周的复权净值。无风险收益率的选择以一年定存利率(税前)为准,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2.25%。市场基准的选择上证综合指数。

(3)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基金择时择股能力实证数据表

(4)对于实证结果分析。样本基金之中25 只基金的α值均为正值的有20只,表明绝大部分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选股选择能力在T-M模型下的选时能力,我们可以从大部分基金的γ 值为负得出,样本基金的选时能力不强。

三、结论总结

本文从投资风格与选时选股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基金的投资风格具有一定的差异,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格则较为集中,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风格相比开放式更集中。对于选股选时能力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基金具备一定的择股能力,但尚不具备择时能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制度不完善、产品相对不成熟包括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也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关于投资策略的研究仅是证券投资基金很小一个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还有诸多不足兴许还有错误,但求自己的研究工作能为该研究在实践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胜君,杨朝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变化原因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

[2]曾晓洁,黄高,储国强,基金投资风格与基金分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杨东锐.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4]丁志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

篇2

一、对冲基金的发展状况及其进军中国的必然性

对冲基金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末的美国。当时澳大利亚人阿尔弗雷德·琼斯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有限合伙制的股票基金,该基金采用了同时买入被低估的股票和卖空被高估的股票的对冲策略,巧妙化解了市场风险。在其示范作用下,对冲基金由此进入初级发展阶段。之后对冲基金便有了一个周期式的发展,经历过低谷、,并在一次次的辉煌和折戟中逐步走向成熟。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对冲基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大约2/3的对冲基金濒临破产,资金来源也有了很大萎缩,并且由于轰动一时的麦道夫案,美英都加强了监管和审查,大大压缩了对冲基金的获利空间。于是,对冲基金开始转战亚洲,并试图布局中国。根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5月14日的“亚洲对冲基金产业201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投资亚洲的对冲基金总数量升至1101家,接近了2007年的历史最高记录;而从资金规模上看,投资于亚洲对冲基金的总资本在2012年第一季度末总资本达到866亿美元。报告还指出,中国已成亚洲对冲基金市场中心,目前有三成选址在中国。

为何对冲基金如此热衷于中国市场呢?笔者考虑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欧洲债务危机与美国财政风险相伴而来,美元QE3预期持续不减欧元也一蹶不振,使投资者对欧美市场失去了耐心,而到2011年年底,人民币交易价格一直是稳中趋升的,总体走势仍比较坚挺。因此对冲基金顺势而为放弃美元转投人民币。第二,中国经济过热似乎有80年代日本的趋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房价近几年来涨幅惊人,以上海为例,1999年到2009年房地产价格从3176元每平米上涨到15800元每平米,到2011年达到了22099元每平米,涨幅高达7倍之多。而从房价收入比来看,1995年至2010年,各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都呈现上升趋势。中等偏下户由9.15上升到17.95,中等收入户由7.51上升到14.22,远高于世界上比较合理的4到6倍之间这一水平。因此这给了擅长沽空的对冲基金一个可乘之机。华尔街空头大师查诺斯不久前就断言,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比迪拜严重1000 倍,并宣称将募集2000 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第三,对冲基金进入中国,最为看重的还是中国巨量的居民储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股市大跳水,而为了抑制房价,国内也陆续出台了各种限购令,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更为有限,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的账户上,对冲基金显然希望能够好好利用这笔存款。第四,麦道夫案之后,欧美对于对冲基金的监管日趋严格。美国出台的《多德—法兰克法案》最新规定,拥有超过15名美国客户及投资人、管理规模超过2500万美元的海外对冲基金,必须在2011年7月21日前向SEC注册,并提供对冲基金资产规模及交易记录变化等资料。2010年10月26日,欧盟各国也正式批准了更为严格的对冲基金监管方案,规定在欧洲经营的所有对冲基金需要注册登记及公布财务信息,境外基金还需取得“护照”。相比之下,监管并不完善的国内市场就成了对冲基金觊觎的对象。第五,在国内,基本没有能与国际玩家相抗衡的对冲基金。私募作为国内对冲基金的雏形,资金来源有限,且还不具备“对冲”这一灵魂,因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重要的是,本土对冲基金人才的匮乏也是一大问题。

二、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及其带来的风险

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股票多空策略、全球宏观策略、事件驱动策略和相对价值策略。而各种策略下又有不同的细分。本文选取了将会对国内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几种主要策略进行探讨。

(一)股票多空策略

股票多空策略是对冲基金的鼻祖,也是目前占据份额最大的投资策略。其精髓在于能够建立空头部位,即在高位卖出股票而待价位回落时逢低补进。无论是科技股还是房地产,只要投资者热情高涨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将资产价格推到无以为继的地步。如果人人追涨,那么泡沫就无法避免。而对冲基金就不存在非买不可的必要,相反还能为市场提供流动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对冲基金在放空价值明显被高估的科技股中狠狠赚了一笔。

对冲基金一旦进入,势必会做空中国股市,而上证指数不只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更是中国经济的幸福指数和广大散户的信心指数,上证指数的猛烈下挫必定造成市场恐慌,加速中国经济的再次探底,抵消了央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吞噬了经济发展中GDP增长的累积成果,致使中国经济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全球宏观策略

全球宏观策略的投资方法,主要是通过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捕捉政策趋势、价格偏差等带来的交易机会,利用股票、货币、利率等工具进行杠杆押注,以尽可能地获得正数回报。

篇3

1664―3000点:流动性主导反弹行情

我们将上证指数达到历史高点6124点之后的行情走势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6000点上方调整至2008年6月的3000点下方,历时8个月。我们将此阶段的调整解释为本身A股市场泡沫释放过程。以当时主流机构对于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预测并给予的动态估值,3000点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第二阶段,上证指数由2008年6月的3000点下跌至2008年10月的1664点一带,历时4个月。我们将此阶段的调整解释为全球金融海啸的恶化导致流动性休克并传导至A股市场,使得市场预期极度悲观,从而出现超预期的调整。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累积效应,形成了在短短的一年间,A股市场出现了跌幅超过70%的惨烈熊市。

第三阶段,上证指数由2008年10月的1664点一带,反弹至2009年6月末的3000点一带,历时8个月。我们将此阶段的反弹解释为各国政府为拯救金融危机连续出台强有力的政策,一方面有效恢复了市场近乎崩溃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给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导致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性泛滥,从而引发市场的反弹。相对于海外市场,本身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所受冲击就比较小,而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力度较金融危机中心国家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程度也强于海外市场,流动性主导下的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也显著强于海外股票市场的反弹行情。

当前,上证指数已经反弹至3000点上方,单纯依靠流动性因素显然不足以支撑指数进一步上行。如果实体经济不能表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A股市场仍有可能出现我们此前预期中的二次探底。但令人欣喜的是,诸多经济数据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开始呈现明显的复苏。

3000点:真实复苏之旅的起点

近期发电量的增长、制造业指数的回升、工业企业利润回暖等各项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强劲的复苏。主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在低利率与政府投资带动下,下半年国内经济再次下行概率不大,而且复苏进程加快。

一方面,拉动上半年工业生产结构性复苏的居民消费、政府主导投资等因素依旧存在,从而将支撑相关行业景气度的持续回升;另一方面,工业生产自我扩张之旅已经开始,私人投资增速开始上行则是工业生产扩张的前兆。私人投资的回暖将扩大行业辐射面,引致需求将扩大工业生产的复苏面。工业生产正从中下游的轻工制造和部分重工业向全行业复苏迈进。工业生产复苏及价格反转的趋势将从量、价两个方面改善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果说股指此前的强劲上升是基于充足的流动性和对经济复苏的预期,那么3000点之后的行情走势更多的会是实体经济的好转成为估值提高有力的支撑。

基金配置策略:精选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

今年以来,受益于指数的上涨,偏股型基金整体表现不错。但由于对行情的判断分歧巨大,基金之间的业绩呈现出巨大的分化。从基金发行数量和基金募集份额来看,基金发行情况继续好转,基金的流动性也较为充裕,投资者热情亦在逐步恢复之中,这都有利于行隋的稳定发展。基于对下半年股市行情的整体看好,我们依旧建议将偏股型基金作为基金资产配置的重点,采取“精选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的策略。

篇4

策略一:长期配置策略

首先,在大盘非泡沫期间进行长期配置,并作为投资组合配置的一部分长期持有;其次,定期定额投资法长期配置,即采用定投指数的方式长期持有。

长期配置的策略一般投资期限要在8到10年左右,适合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投资者,或是一些对金融知识比较缺乏又不太愿意花时间关注市场的投资者。

策略二:阶段配置策略

1.在指数基金跟踪股指的市盈率相对低位时介入,高位时退出。

2.转换策略:低位配置指数基金,逢高转换成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或债券基金。

3.针对指数基金跟踪标的指数的交易策略。比如紧密跟踪上证50的上证50ETF,或者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

篇5

一、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一个生物学名词,用以形容动物的聚群特征,定量描述采用“聚集强度指数”这个词,引申到人类社会,用来形容单个人依赖大部分人,从而减少采取行动的成本,获得更大利益的行为,羊群行为按照是否融入自主意识分为羊群行为和伪羊群行为。我国金融投资的羊群行为是一种市场不成熟的体现,同时也是投资者缺乏主动意识的体现,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基金的发展,但是这也会给一些不法投资商创造机会,导致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伪羊群行为。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成因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造成,这涉及到投资者、经理人、委托人、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的成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1.委托机制设计的不合理

任何投资者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而当这个投资者发现一个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的时候,为了更大程度的获利,他会采用借贷的方式,但是贷方无法完全信任他,而交易者也会因为过于自信导致失败。为了消除贷方的疑虑,投资者会时时证明自己在盈利,而一旦亏损,贷方会大批量抽回资金,从而导致交易者提前收回投资。投资者与借贷方之间便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委托人更加注重短期投资回报情况,因此人也会疯狂的追求短期利益,这种短期投资的羊群行为非常明显。

2.证券市场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在不断的完善中,而且政策的指向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改革大潮中,我国的经济短期目标并不明确,е抡策的变化很大,长期投资前景不够明朗,经济行为人的活动能见度非常有限,当今的投资行为无疑“摸着石头过河”,长期经济活动风险过大,很多经济行为主体不得不将投资行为放在眼前利益上,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短期投资行为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3.基金生存压力极大

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基金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生存压力,而且需要承担来自社会的责备效应,而这种责备效应本来就存在很大的羊群行为。最为一种代人集合理财的投在形式,我国基金投资者本来就缺乏一些长期投资理念,将基金投资与股票划等号,看做是一种风险性较小的股票形式,一旦基金的反应有悖市场,或者净资产出现亏损,达不到预期收益等,都会导致投资者的责备与质问,甚至有些投资者取回资金。

4.信息因素导致的投资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的常见成因还是一种基于信息的外部性,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严重的羊群行为。新兴市场一般都存在一定的信息披露不完善情况,使得会计准则与监管执行力不够严格,获取信息成本大幅提升,因此新兴市场出现羊群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我国的证券市场时间很短,市场不够完善,信息披露也不够规范,同世界上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信息不对称性较为严重。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改善策略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相比其它国家较为严重,而且治理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市场、经理人、投资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

1.以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为基础

证券市场的行为活动有赖于信息的可靠性,而且信息的可靠性还是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多元化基础及保证,之后信息透明了,投资者才能更好的选择投资项目,发展自己的风格与理念,因此,我国证券市场亟需信息公开。

2.以基金投资品种的丰富为条件

基金投资是一种多角度的投资策略,基金一般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而如果遇到产期的空头市场,即使再好的基金经理人也不可避免的亏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太少。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投资产品进行必要的扩展,管理层积极推出各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改变以往的基金经理人静待股票上升的单一投资模式,变成双向投资模式,避免基金经理人的操作手法趋同,为基金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3.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为途径

我国上市公司很多,而且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规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股票质量层次不齐,优质的成长型股票机上,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可选空间极小,这就导致他们会集中将资金投到极少量的优质股上去,从而诱发羊群行为。因此有必要扩大市场容量,积极加快大型企业境内上市,加快红筹股回归,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为积极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4.建立良好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

积极的推动与鼓励良好基金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羊群行为的治理,同时更有利于基金风格的形成,基金管理公司应当个性化地设立基金经理人考核机制,除了当年回报外,要多考虑长期回报奖级机制,降低经理人心理压力的基础上,保证基金的长久、稳定发展。尽量避免基金经理人待遇核算的趋同化与短期化,从而在根本上为基金投资风格多样化创造条件,同时减低基金的整体风险,利于股市的稳健发展。

四、小结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投资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件,这种行为原则上是一种自主性的行为,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很容易选择出符合自己的方式。但是因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政策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导致这种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羊群行为很严重。文章对羊群行为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同时根据其成因,在政府、社会、经理人、投资者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净现值法(NPV):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与净现金投资量算出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净现值为正值,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净现值是负值,投资方案就是不可接受的。净现值越大,投资方案越好。净现值法是一种比较科学也比较简便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我们知道传统的项目评价中对于投资决策分析而言,主要是采用这种净现值法,这种方法也曾经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资本资产投资管理学院的DondleL.MeeDer提出并且利用这种方法用于投资决策具有严重局限的概念中,因为它是以投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还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项目的投资在市场条件恶化时,能够以某种方式还原,如果不能还原,则是一个要么投资,要么永远都不投资的决策,而如果公司现在不进行投资决策,那么它将永远失去投资机会。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净现值法利用现值可加性原理,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演绎计算,应该是一种最理性、最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投资决策分析中的法宝。

但是就我们所要研究的环保类项目的投资决策而言,净现值法只是用于静态的投资项目分析,对于动态的多投资阶段的项目显得有些不足,得到的评价结果势必也是有局限性的。就焦化产业中的焦炉煤气利用技术的选择与比较中,关键是如何确定折现率,这也是一大难题,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这不得不依靠我们的主观判断,其道理就像任意多的已知数与一个未知数相加其结果还是未知数一样简单,在净现值为零的情况下,向左向右稍微调整某个因素,净现值就能变成或正或负。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的产生过程有其特殊的局限性和特点。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气中经过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得到的可燃气体,是炼焦产品的副产品。对于单一焦化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焦炭生产和销售。而对那些利用焦炉煤气生产其他工业产品是由于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的要求,故其计算时,当其净现值为零或者是负数时,也都可以投资。但是在什么范围内进行投资需要新的算法和条件,这也就是本文最终所要传达的信息。

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实物期权分析法是指企业或者是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拥有的、能根据决策时尚不确定的因素,改变行为的权利(期权)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FaimoK.Lamalain分析:如果投资者对某个投资项目进行首轮投资后,若该项目盈利前景良好,将能降低投资者进行第二轮投资的成本,而如果第一轮没有投资,今后想再投资该项目或进入该投资领域就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在进行投资时还要考虑应用动态规划中的整数规划进行投资时机的选取。可以看出,期权法强调了投资是分阶段进行的,投资资金往往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投入先期部分资金,生产销售该产品,同时继续对产品的性能、技术进行研发和改进,这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潜在损失,其价值远远大于一次性投入的情况。这种方法就是针对项目的发展动态过程,根据项目开始投资后,管理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关于项目进程和最终产品市场特征的信息。后继的商业化过程是在前期的成功基础上实施的,是可以选择的;当新的信息不断到达,项目投资回报率不确定性逐渐消失时,管理者可通过修正最初投资策略,提高项目的价值和限制损失。如果项目成功,企业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如果不成功,企业至多也是损失项目投入的沉没成本,相当于期权的成本。

对于期权定价模型而言,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中,只有以焦炉煤气作原料生产甲醇这项技术可以进行下一步投资,可以利用甲醇为原料生产甲醛、聚甲醛、醋酸等化工产品。而其他的投资项目成为最终的消费品。期权的投资前提是筹资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在实践中难免有种种困难。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们在进行环保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中不能够简单的依靠一种投资决策方法。

三、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

灰色理论概述与于1982年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所提出。邓教授认为现实世界并不是清清楚楚的白色系统,又非一无所知的黑色系统,而是略知一二的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以往用白色的思想处理问题,要找到因素间明确的映射关系,然而确定性作用原理在社会、经济、农业、生态的等领域都没有物理原型,虽然能知道某些因素,但很难明确全部因素,更不可能建立明确的映射关系。比如影响物价的许多因素,如心理预期、政府导向等是无法量化的。一些可以量化的数据又缺乏详细的资料,因此对物价的定量预测具有一定难度,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只将可以得到数据的因素考虑进去,必然带来预测结果的不准确。就白色系统常用的回归分析工具而言,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其缺点。比如:要求样本有大容量,是正态分布,平稳过程才能得到统计规律,计算工作量较大,不容易分析复杂系统等等。而对于以上困境,灰色理论应运而生,它处理问题另辟蹊径,不是找概率分布,求统计规律,而是用生成的方法求得随机性弱化,规律性增强的新数据序列。这一新的数据序列既能体现原数据序列的变化趋势,又消除了其波动性,它可以较好的解决某些参数已知,某些参数未知的系统问题。

在我国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上既有新的技术也有些不被淘汰的旧技术,当然对于现在的生产而言,这些技术是相当成熟的,而要将项目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有效结合不是件容易得事情,更何况环保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需要我们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这就涉及了灰色系统关联评价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在对白黑两种情况的考虑是相当充分的,即使实际中技术和经济都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也是能进行相应决策分析的。就焦炉煤气的利用上来说,可以根据项目的各种经济性参数和项目的技术参数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四、结论

篇7

    信托业务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起构成现代金融四大支柱。从资金信托的角度出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属于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是指信托公司通过制定信托投资计划,与投资者(委托人)签订信托投资合同,通过发行信托受益凭证等方式受托投资者的资金,然后进行房地产或者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并委托或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具体经营管理的一种资金信托投资方式。与一般的信托合同、证券投资基金相比,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制度具有很大的优势,据《2012年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房地产信托密集发行主要是在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2010年一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仅为2300多亿元;2010年末增加到4300余亿元;2011年6月末,继续增加到6000多亿元;到2012年6月末为6752亿元,直至2012年底增加到6983亿元。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一直是信托行业资金使用的一个主要方向,一直以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也是房地产企业除了银行贷款融资之外一个很主要的资金来源。之前房地产信托历年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了2011年的年中,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加上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加强了监管,这个势头开始下滑,但由于投资市场中股市持续低迷,储蓄利率也没有提高迹象,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这种预计年收益最高的投资产品仍是最具有诱惑性的一种理财产品。在房地产持续调控之下,许多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都选择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产品以解燃眉之急。有人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企的“救命稻草”,也有人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仅起到“备胎”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由于银行贷款的减少,确实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火”了一把。

    2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面临的风险

    目前随着我国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收紧,信托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但在信托投资基金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巨大隐患。现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年收益率普遍高于10%,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到期时需兑付的巨额本息埋下了伏笔,隐藏着潜在风险。作为高资金需求、高投入的房地产行业,先天具备着高风险性。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一方面受到宏观经济调控、房地产项目本身、行业市场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多重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信托投资基金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2.1 提前清盘风险

    在真正的兑付高峰到来之前,2012年已经有超过4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提前清盘,如2012年2月10日,天津信托2009年11月发行的正源投资——信达地产股票收益权投资及回购结合资金信托计划提前宣告终止,这比原本的5月到期日提前了3个月。该项目于2010年9月开盘,开盘之初,月成交套数能达到100套,但从2011年2月开始后的12个月,月销售套数基本都在个位数,而该款信托产品发行之时正值房地产市场火爆之际。然而2011年2月开始,房产商销售回款大幅下降,而房产信托兑付资金主要就来源于开发商销售回款,一旦销售持续下降,兑付风险即呈现,信达地产提前终止此款信托产品实属无奈。以上事例层出不穷,尽管目前没有信托产品爆出兑付失败,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风险暗流涌动,市场不乏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提前清盘现象。据公开信息显示,去年三季度以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提前清盘数量就达15支,涉及中诚、中融、新华信托等多家大型信托公司。2012年全国共有50支信托提前清盘,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出现的大批提前清偿能否使其在兑付高峰期平稳度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集中关注。

    2.2 企业不能集中兑付风险

    经过过去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迎来了集中兑付期,兑付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13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到期规模达到1758亿元,迎来首个兑付小,其中季度高峰出现在3季度,为716亿元,单月高峰出现在7月份,到期总额达到504亿元,兑付压力仍将持续。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信托资产总规模达到4.8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投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达到6882亿元,占比14.83%,2011年全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新增规模就达到3704亿元。据国泰君安的报告显示,2012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总到期规模约为1758亿元,2013年成为信托兑付高峰年,随着兑付高峰期的到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信托公司自身发展不合理、监管措施具有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兑付风险严峻。

    2.3 到期不能兑付约定收益风险

    近期一款名为国开城市发展基金的信托产品年化收益率达到37%引发多方关注,此款产品由国开金融、昆仑信托和中海信托三家金融机构联合发行,总规模为500亿元,一期资金为101亿元,根据该基金的背景资料,信托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0%到37%,上不封顶,其主要赢利点是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进行土地一级开发,该基金的资产包括西安、成都、绍兴等二三线城市未开发土地,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巨大,土地价格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将影响该信托的收益水平。土地收益是否能够支持37%的融资成本是有浮动性的,因此其能否顺利兑付也成为关注焦点。由于信托公司没有公开披露平台,各家公司产品披露情况差异巨大,因此,在高收益的背后,整个房产信托业将面临集中到期兑付的压力,是否能如期兑付约定收益,使房地产行业在收益构成方面,协调保持资产组合中各资产的收益有利于现金流的稳定,是房地产行业需不断警示自身发展的动力。

    3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风险产生的根源

    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初期只是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采用的融资方式,但目前大型房地产企业也都采用信托投资基金融资方式。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限购、限价和信贷紧缩,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不少开发商在遭遇银行放贷紧缩后的“救命稻草”和“备用金”来源,如此大的信托融资规模导致了未来诸多兑付风险的产生。

    3.1 兑付高峰引来提前清盘风险

    2012年出现的50支信托提前清偿,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房地产公司找到了新的融资。鉴于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高,房地产公司就以新融到的钱把原来的房地产融资项目提前还款,资质好的地产集团,基本上利率都在15%-18%左右,高于银行同业利率10%左右,有的地产商借了信托的资金,拿到地后四证齐全,即可到银行申请开发房地产贷款,贷款成功就会使房地产商后期的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因此房地产商拿到这笔钱之前,会想办法先把信托这部分余款补足,信托项目就会提前终止。第二,提前偿还闲置资金。一些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市场比较低迷的状况下,不愿意开发项目,造成提前偿还。第三,信托公司严加监管,及时控制清盘。一些信托的确预期会出现风险,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里面,信托公司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是非常严密的,信托公司针对每一笔信托项目,都会采取大股权项目,指派项目监理及财务总监控制现金流,公司每一笔资金流动都受到监管。当出现融资风险时,会造成提前还款,这也从反方向体现出信托公司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控制能力。

    3.2 到期日集中导致企业不能集中兑付风险

    目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融资规模巨大,到期日又相对集中,陆续出现地产信托到期难支付的案例:如华奥国际信托的一个地产项目在2013年5月底出现的兑付危机、天津星耀投资有限公司和昆山洪峰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还款情况都是欠息等。鉴于此,大量集中兑付风险的产生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大型房地产公司信托投资基金规模增大。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根据单家公司房地产信托规模排行,发现排在前列的都是大型房地产公司,诸如万科、绿城、保利和恒大都分别融了三四十亿元,融资规模远大于中小房地产企业。

篇8

关键词: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问题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在法律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用人单位征缴社会保险费,或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而集中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问题是社会保险的核心问题。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基金组成。当前对社会保险基金是否投资或入市,争论尤为激烈。有的认为社保基金投资和入市,条件不成熟,是与民争利;有的认为社保基金再不投资运营就会错过我国经济成长期和“人口红利”积累期,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我们认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实现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必须对投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披露不健全,基金管理透明度低由于社会保障基金关系到我国民生大计,所以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将基金投资的成本、效益及其他重大事项及时向公众披露,以使社保基金置于监管机构和基金持有人的双重监督之下,从而有效防止其违规操作,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来行使社会保障基金监督职能,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其实质仍是政府性质,并且较多的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泛政府化”导致了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基金管理透明度低。

1.2内部管理混乱,投资管理机构不明确近年,国家反复强调社会险基金是高压线,保命钱,任何人不得挤占挪用,同时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全部收入纳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部看,相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制度,开户银行也没有履行相关的监管责任;从内部看,单位管理混乱,重要岗位一人身兼多职,内控和风险管理要求不落实。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处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散管理状态,五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层次绝,从社会保险办理开始到待遇发放,涉及多个部门,仅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环节,不少地方又分成了几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基金的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与权限错位的现象,加之社会保险基金主管部门对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不做单独考核和披露,势必造成参与社保基金管理的各部门之间存在本位思维,基金的保值增值要求可能会被淡化。

1.3法律限制过严,投资渠道过窄目前,我国对于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法律限制过于严格,只能进行银行存款或者购买国债。这虽然使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牺牲了市场效率.严格的规定导致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难以构建有效的投资组合,仅能获得很低的投资收益率。在银行存款利率与CPI倒挂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而且社保基金结余越多贬值风险就越大面对通胀率高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社保支付压力日益沉重的现状,我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逐渐扩大,对于适当放宽社保资金投资范围和比例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1.4统筹层次过低,隐含风险统筹层次过低一直是制约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一大弊病。目前统筹分不同的险种,有的地区实行省级统筹,有的是市级统筹,有的是县级统筹,总体来看统筹水平是比较低的。提高统筹层次,是社会各界由来已久的主张。但是提高统筹层次的困难在于,各个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模式、费率水平等又相差甚远,发达地区的普遍担心是,在实现统筹之后会导致本地居民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降低。社会保险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保障水平和西部地区有很大差距。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讲,如果不能很快地规范运作和管理,就会削弱基金运行的规模效率。过低的统筹层次使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过多的统筹单位,也很难实现有效监管。

1.5现行的社保墓金投资运营体制对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公司提出了挑战由于社保基金的投资要求以及当前证券投资品种的缺乏,社保基金人市对基金管理公司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各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证券市场高风险的特征,都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如增强指数化投资的比重,尽量回避个别股票的风险。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虽然国内也有上证180个指数可以作为投资品种的指数,个别基金公司也推出了指数基金,但整体来看,缺乏全国性的指数基金等金融产品,因而无法满足社保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缺少对冲工具,只能在股市上升过程中获利,因而对基金管理人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2总结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前思考社保基金投资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防患于未燃,对社保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受限于法律规定,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品种单一,过于强调资金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其收益性。因此,未来在适度放宽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限制后,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社保基金运作,以实现其保值增值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李艳,李凡.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体系建立的初步探讨.劳动保障世界,2013(01).

[2]王敏.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篇9

经过6年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贸易自由化程度明显提升,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在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如果说贸易合作是CAFTA建设的“先导”,则投资合作就是CAFTA向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器”。事实上,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相互投资被列入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并制定了“为中国-东盟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CAFTA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推动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

一、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回顾

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特别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到2002年CAFTA正式启动建设前,双方的相互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以东盟对华投资为主导,中国对东盟投资规模较小

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但是大规模的对华直接投资则是在 1992年之后。据统计,1992年之后东盟国家一年的对华投资额就超过了1979-1991年的投资额总和。1983年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只有530万美元,1993年就达到了10.1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200倍。1994-1998年间继续快速增长,1998年东南亚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42.2亿美元。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9-2000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出现负增长,1999 年实际投资金额大幅下降,比 1998 年下降了22%,2000年再下降4.4%。但随着东盟国家经济从危机中逐渐恢复,2001年的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上升,实际投资额为29.8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4.9%。

反观同期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则难如人意。截至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共740项,总投资10.9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55亿美元。从中国对东盟年度新增直接投资来看,占东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非常小,而且无明显快速增长趋势,除1998年达到近3亿美元外,其他年份投资额基本上在1亿美元左右徘徊。

(二)东盟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较为集中

东盟对华投资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其中新加坡对华投资一直位居东盟各国之首),其他五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很小。截至2001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99.1%)来源于新、马、泰、菲、印尼五个国家,仅新加坡一国就占了72.7%。在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过程中,华商一直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约有80%的资本来自于当地华人企业,而在1997年前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我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五国,占投资总额的85%,其余五国只占到了投资总额的15%。就投资主体看,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三)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且中小型项目居多

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看,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多为出口。从投资额看,以中小型项目居多,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全部在华投资的70%。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也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中小型项目,单项投资金额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

综观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别是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从总量、结构和单个项目看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双方的投资占各自利用外资总量的比例都比较低。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区内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也不利于产业集聚,阻碍了CAFTA的整体福利水平提升。

二、2002年启动CAFTA建设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及其因素分析

(一)2002年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

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CAFTA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比预计时间提前3年。在贸易扩张的同时,5年来中国-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加快。

1.投资规模稳步上升,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速加快。从东盟对华投资看,除2003年投资额为29.3亿美元外,其余年份的新增投资额均在30亿美元以上,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从中国对东盟投资看,尽管绝对额仍然偏低,但投资增速已明显加快。以2003年为例,当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就从740个猛增到857个,总投资额从6.55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同期,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从7.7%提升到8.25%。从国别看,以2005年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为例,当年1-8月中国新增对越直接投资 28项,协议金额 8 246万美元,超过 2004年全年对越直接投资总额(8 017万美元)。

2.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从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看,目前己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织、电气、矿业、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与此同时,东盟也有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中国投资,在农业技术、矿产开采、化工机电、旅游设施、金融服务等行业独资或与中国企业合资。

(二)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态势分析,以下因素的促进效应较为明显: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与实施。一方面为相互投资提供了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则为相互投资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贸易合作快速发展,增强了双方的投资互信。来自中国-东盟理事会的消息显示,200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 025.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了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迅速增长的双边贸易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与合作,为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对方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中国和东盟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相互投资扩张提供了动力源。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一举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从而为扩大向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三、在CAFTA框架下推动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加速发展

(一)完善CAFTA投资协定,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在投资合作方面的目标和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和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切实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为此,协议各缔约方同意采取以下行动:(1)通过谈判以逐步实现投资机制的自由化;(2)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给区域内的跨国投资提供便利,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3)提供投资保护,包括实现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些内容的实施,将简化投资的程序和降低投资的壁垒,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投资自由化进程。

但是就目前而言尚需将这些相当笼统的承诺加以完善,使之具体化以增强其实效性。在比较研究相关国际投资协定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CAFTA投资协定:(1)市场准入:主要涉及产业开放范围及其相关安排;(2)投资待遇;(3)透明度规定;(4)成员间投资的限制条件及相关要求的界定;(5)成员间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设定;(6)投资保护。

(二)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相互投资

1.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推介功能。投资促进推介活动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东盟十国均已在博览会期间举办多场重要的投资促进活动,来自中国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企业也纷纷举办投资促进活动,吸引东盟投资者。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活动迅速升温。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博览会特殊的11国联办机制,紧密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将区内各国、各地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宣传作为投资推介活动的重点,尽可能实现投资信息的经常性更新和共享,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决策信息。

2.合力打造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是扩大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天然平台。(1)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规划始于1992年,合作范围包括沿湄公河流域,即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5国和中国云南省等地区。涉及7个合作领域: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截止到2005年,六个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领域实施了119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约53亿美元。(2)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其主旨是通过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的港口、物流合作,促进相互投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促进泛北部湾地区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2007年,中国和环北部湾东盟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港口合作与发展”的投资主题。各国都表现出加强交通,特别是港口建设项目合作的迫切愿望。从环北部湾东盟国家情况看,港口“扩容”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之一,如越南胡志明市计划投资2.2亿美元扩建4个码头,中国广西也在不断加快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的港口建设合作,2007年已开工新建大型深水码头项目15个,泊位37个,总投资99亿元。

3.积极筹建和完善各类投资产业园区,打造相互投资的良好载体。如果说次区域合作是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有效平台,那么投资产业园区则是相互投资的最终载体,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率。早在2003年底,为支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合作,中国已在广西南宁市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据统计,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至今,入驻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企业已经达到118家,合同投资总额近77亿元人民币,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80个,竣工、投产项目38个。目前,已有泰国、印尼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国内外企业入园,园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涉及电子、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级纸业、彩印包装、农副产品加工、塑料、板材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

另外,2004年开工建设的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也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投资者投资的重要载体。目前,签订合同落户园区的生产性项目26个,投资总额23.3亿多元;已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项目18个,投资总额76亿多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则标志着产业园区作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重要载体的新发展。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下,苏州工业园区牵头负责建设老挝2009年东南亚运动会场馆,并开发万象市周边10平方公里土地。此外,中国还将在东盟国家建立若干个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方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唐礼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3]宫占奎,李文韬.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2004(1).

篇10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根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11日,银华中小盘混合基金成立以来业绩总回报高达225.87%,在1064只可比基金的排名中位列第4名。由于长期业绩表现稳定且出色,今年4月8日,银华中小盘基金荣获业内权威奖项 “三年期开放式混合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奖。据了解,这是李晓星带领该基金第二次获得此项殊荣。而他管理的另外一只基金银华盛世精选基金自2016年12月22日成立以来,已获得17.45%的净值增长率。

说到为何斩获如此出色的业绩,以及他的投资思路和风格究竟是什么?持仓选股的逻辑又何在?到底看好哪些行业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趋势有何解读?近日,李晓星面对《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上述问题答案。

“积胜投资”理念跑赢对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李晓星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概括了操盘银华中小盘混合基金的思路。“我们并不追求以少胜多,逆境求胜。我们追求的是大概率事件,大概率能够赚钱,大概率能够跑赢,积胜的理念是中小盘最为看重的。”

对于李晓星来说,一下子能涨8、9个点的独门重仓股并不是中小盘基金的那一笔“妙手”,他更多看重的是积胜,“我们认为挑一只能涨三倍的股票难度是远远大于挑10只能涨30%的股票。”这里所谓的积胜,可以理解为银华中小盘基金绝大部分的月份表现在前二分之一,每个月都没有特别靠前,但综合下来业绩非常靠前,为基金带来了225.87%的收益,表现十分亮眼,也为基民交上了不俗的投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银华中小盘是一只主动管理型的基金,李晓星却也将量化思维融入了对基金的管理中,李晓星对记者透露,“我是工科背景出身,在我投资当中用量化的辅助手段也是很多的。”据了解,李晓星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此后,还在英国修了帝国理工大学自动化及剑桥大学工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这使得李晓星相对于主观判断的逻辑,更喜欢客观的数字,“比如说,历史上什么样的股票可以带来长期的超额收益,能有超额收益的股票本身会有什么样的因子,这都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从我投资上来说,量化的理念贡献得比较多。”

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李晓星十分喜欢读历史书籍,虽然他最后并未实现心中的理想,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得他对量化有着独特的理解,“所谓历史就是量化,量化的核心就是认为历史会重复,包括现在投资经验都是认为历史会重复。”李晓星对记者表示。

独创选股“四大关键”指标

《投资者报》记者在梳理数据时发现,从目前李晓星持仓结构来看,他似乎没有特别偏好的行业,但实际上,他在选择持仓的股票上却有着自己明显独特的风格。他对记者表示,自己选股的标准有四个:首先一定要寻找景气周期向上的标的;其次我们追求的是业绩超预期,良好的业绩是长期牛股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希望能够找到估值合理的标的;最后是希望这些公司有一定的预期差。“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李晓星表示。

在李晓星看来,目前我国景气度向上的行业有很多,比较明显的有几类,“一带一路”和PPP等受益于国策导向;建材、钢铁、采掘、有色等受益于“供给侧”改革;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受益于消费升级;新能源、电子、智能装备等,受益于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目前这个阶段,景气度向上的行业比较多,因此我们并不悲观。”李晓星表示。

据了解,目前李晓星长期跟踪的股票有两百多只,在组合里会出现50只到60只,对于调仓持股的方法,李晓星也注重持续的跟踪研究,“我持仓的股票如果出现一定幅度的涨幅,在基本面没有出现特别超预期的变化时,往往会进行减持的。我持有的长期看好的股票如果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在基本面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进行增持。”

李晓星坦言,自己的性格比较争强好胜,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竞技类运动,喜欢打篮球,喜欢玩电竞,打魔兽争霸,这种争强好胜使其并不认为排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挑战。

李晓星对《投资者报》记者称,自己特别喜欢分析行业里边投资水平比较高的基金经理,“虽然我有主体框架,但也可以把行业当中一些好的思想慢慢融入到我的投资当中。”例如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些量化基金业绩非常出色,李晓星找了很多量化分析师去沟通,并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量化投资,现在也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投资当中。

“我一般买入之前都会认真调研。”李晓星表示,“我的调研方式很多,第一是亲自调研,第二跟行业专家进行讨论,包括跟竞争对手去了解这家公司怎么样。行业上的数据,也希望公司内部的研究员去跟踪。”

市场配置价值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篇11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从2012年提出新型城镇化开始,统筹推进了交通、通信、能源、等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此来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资金缺乏带来的压力,这已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刚好弥补了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乏的压力,更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将保险资金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问题的影响,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盈利性商业化的经营目标,可以很好地约束投资主体的行为,减少政府投入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另一方面,商业保险资金的引入,使得企业化模式真正实施到基础设施的运营之中,会进一步提高其运营效率。

(三)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

随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以及“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这就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同时,2014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险资金有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8%,一般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在6%-9%,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较高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收益水平,进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现状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投资规模

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年底保险资金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达到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8%。以上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上升,且2014年相比于2013年同比增长56.8%,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行业分布

当前我国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环境保护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参与的行业主要是交通,交通方面的占比超过5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在能源和市政方面也有参与,但对于通讯和环境保护,保险资金则几乎没有涉猎。

(三)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典型项目

2007年,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泰康开泰―铁路债权计划”,是我国保险业首单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2011年,“南水北调”工程一、二、三期债权投资计划备案金额合计550亿元,该债权计划是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规模最大的单一基础设施投资金融产品。2014年4月29日,“人保――天津滨海新区交通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的本金和利息清算结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第一个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圆满清算结束。

三、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几点建议

(一)保险公司应深化资产配置研究

保险公司的产品在特点上各有不同,不同的保险资金在性质、时间期限上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进行保险资金的投资规划时,应该根据保险资金本身的特点和所投资的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匹配,通过很好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多维度的债权产品配置策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收益稳定,这些特点都正好与保险公司寿险资金的特点相匹配,因此应该将更多地寿险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应尽快建立基础设施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评审决策、投后管理等债权计划全过程的风险内控体系。在进行投资前,要全面了解所选择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各方面信息;投入建设以后,要定期与项目的各个参与主体进行沟通,及早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来防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可能存在的流动性等风险。

(三)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各方面政策

1、严格限制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虽然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很高,但同时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应该在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投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严格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2、放宽投资领域

目前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主要有交通,能源,市政,通讯,环境保护5个不同的行业,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保险公司不能投资的制造业、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的投资额排名都相对靠前,所以应该进一步放宽对投资领域的限定,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这些领域,推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更大规模地发展。

(四)加强各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力度

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一般投资规模较大,一旦风险发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各个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监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的比例、模式、流程进行严格监管;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和国家审计部门也应该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真正做到联合监管。

四、结论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进,使得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与银行,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相比,保险业可以提供期限更长、供给更加稳定的资金,保险资金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稳定的特点,使其受到更多保险公司的青睐,这种相互之间的匹配与需求,使得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画.保险业交出2014亮丽成绩单[N].中国保险报,.2015(001).

[2]任颐.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大有作为[J].财经界,2013(15):128~129.

[3]于宁,李康.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发展与启示[J].金融市场,2014(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