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6 09:29: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教学能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教学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97-02

1 善于启发引导,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中,人们通过感知器官,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再通过分析、归纳,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目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要把学生这种出于好奇的不自觉的观察上升为有目的的观察,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具体方法是:

1.1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目的地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物的色态。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求学生观察燃烧前后,天平两端是否平衡。再如:在比较红磷、白磷的着火点时,要求学生观察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谁先着火燃烧。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能反映物质变化实质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被新奇的但非重点的现象所吸引,将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例如:进行碘升华的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冉冉上升的紫色蒸气和重新凝结的闪闪发亮晶体所吸引,而忽略碘晶体未经熔化直接气化的现象,而后者却是“升华”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化学变化的的基本属性,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关化学知识。

1.3 指导学生以科学态度进行观察: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对观察的结果不能进行人为加工,不能照抄书本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 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

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 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观察时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 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 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但因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 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又如观察由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 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气 氧化而依次转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 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现象。再如观察硝酸铅加热分解的实 验,产生黄红色固体一氧化铅、棕红色气体二氧化氮和无色的氧气是主要现 象。同时又往往有硝酸铅晶体受热的爆裂声和水的出现等次要现象。由于产 物中的氧气和二氧化氮混和在一起,以致氧气不易被发现。但因其是主要现 象,所以就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它的存在,才能形成硝酸铅受热分解的 完整而正确的概念。

3 运用设计实验,激发创造能力

对学生而言,化学创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们未曾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等的能力。虽然这些“发现”的“新”东西对整个人类文明未必是创造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它们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不但能使学习者当前的化学学习生气勃勃、富有成效,而且也促使化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2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篇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07-01

作为从事高校化学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结合我们的具体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对指出,请斧正。

1.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作好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会受"传统教育"指挥棒的强大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较容易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注重纯知识的训练讲解,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考试成绩高分联系等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尤其是对多角度多方位置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应科学化,而不能偏废,让高校化学课程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化工专业及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能有很好的提升。

2.坚持教学过程步骤的科学规范化是根本举措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的三维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一个反思。

2.1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2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多布置探究课题,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动手动脑能力。因此,课外作业题的探究性、综合性、操作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2.3 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在课堂上的重要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亦能规避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些弊端,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思维的注意、提示中心。

2.4 留好写教学反思的空间。写教学反思之地,可预留三两行的空间,后记或反思都可以写,并且一定要坚持。记住,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当堂教学进行反省,是每位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日积月累之后,必然形成自己一套成熟的教学设计规范和教学特色。

3.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材选法、因生定法是关键

篇4

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本文笔者拟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认知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有效观察,因此,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根据化学教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必须做到“三要”:首先,要明确观察所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只有知晓观察的目的才能做到有效选择、聚焦重点,从而达成有效观察的效果。化学知识自成一体,但不同章节有其阐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醒学生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只需大体了解,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既保证仔细观察收获明显现象,又通过一般观察不轻易放过容易遗漏现象,确保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当下化学学习最有影响的部分。其次,要做到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提到观察,狭隘的理解往往自然而然出现,即,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其实不然。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是一个丰富的概念,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得借助其它感官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既要用眼观察不同现象的生成过程,也要通过嗅觉识别实验过程中的气味,从而借助于实验过程中所见、所闻去理解文本对实验的描述,达到化学学习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融合。再有,要指导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之后而无所获的情形不乏少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观察记录习惯。事实上,在学习化学新知识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复习观察记录理清观察过程,通过研读观察记录反思观察过程。因此,教育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于提高学生观察质量意义深远。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支撑。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迎合学生学习心理,通过鼓励学生摆摆、放放、做做等活动满足学生动手欲望,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知不觉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学生敢于动手的氛围。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仍然缺乏自信,生怕自己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害怕自己操作不当而损害实验器具,因而只是观望而不愿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往往可以避免,树立学生动手信心,使学生敢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还要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化学教学中,学生虽然有着动手欲望,但有时仍然显得笨手笨脚,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做好示范工作。教师要通过边操作、边讲解提供学生必要的指导,事实上,这种教学方法既直观,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学生容易学会操作要领,在学生领悟后,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动手模仿,教师再次进行指导。为确保学生后续自主动手操作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将零散认知上升到策略高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效率。诚然,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学生对一些化学定理、概念的抽象认识会不断增长,面对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只有善于创设动手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抽象的地方找到形象的支撑,减少化学学习难度。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化学知识内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化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养成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过程就是把相对复杂的学习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现象进行探究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效思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必须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对分析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学生思维潜能,启发学生思维智慧,鼓励学生在积极用脑思维的同时体现应有的敏捷和判断,突显思维的多维性、层次性。第二,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化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解题错误产生的基本原因在于缺乏细致周密的思考,缺乏严密逻辑的分析,从而造成分析障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学生化学学习产生的困扰,教师必须丰富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例如,教师对于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逻辑性强、思维要求高的习题要尽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学生自主读题、组织学生互相探讨,通过这些方法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减少学生分析问题时的片面性和偏颇性。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中顺畅思维过程,锤炼自己语言,使将来分析问题胸有成竹既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巧设问题情境,造就更多会思、能说的学生,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分析问题时思维缜密、语言具有逻辑性。

总之,化学学习是学生化学知识自我构建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只有通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才能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丽霞.新课改化学教学中的两点做法[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

[2]任素卿,晋九功.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

篇5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1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2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1.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6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3-0028-01

创新是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逐渐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分析化学是中职院校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的能力,还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中职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分析化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现状和具体培养方法。

一、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分析

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的四大学科之一,在中职院校中属于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其专业性强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扩展,先进的化学、物理、计算机、数学等科目逐渐融入教学内容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有基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学校要推行创新教育

在传统的中职分析化学教育中,主要围绕课本进行,教师长期重复着备课、设计课堂教学、上课和考试这一系列的过程。由于分析化学这一学科知识点多而杂且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大,如果教师只采用旧有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局限于死板的教学框架中。因此作为校方,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21世纪的教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号召,推行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和实践。中职院校只有将创新理念推广出去才能切实实施培养新型人才的工作,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二)调整教学内容

21世纪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适时改变,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并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分析化学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并且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学科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增多导致每节课的上课质量无法很好地保证,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为了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要适当删减掉陈旧内容和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将先进的、前沿的、与培养目标相关的知识加入教育内容,不仅要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实践能力和扩展思维,还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实验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分析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实验课程,实验不仅仅可以学以致用,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对学习内容消化吸收,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充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散思维和扩展性思维,更容易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验课程方面,也应当顺应时展进行改革,过去的实验课程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实验课程由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书本上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做法统一,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还有的学生初入实验室,对实验仪器不熟悉,操作过程中紧张,或者实验学生过多难以保证实验课程的效率,由此可见,需要对实验课程适当改革。

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实验仪器,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次,要结合书本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过程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多一点实验的空间。在实验过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在实验和交流中得到更多知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和教师都普遍感受到分析化学的知识点多且联系性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介于分析化学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学生很难将创造能力应用其中,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难题。中职院校要重点提高在分析化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上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为21世纪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建.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8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爱好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首先得从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紧抓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让初中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化学教学探究中来,在愉悦、轻松的化学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质量和水平.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第一,初中化学教师要紧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跟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可以用自己成年人的看待问题和学习的思维方式去教学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动风趣的化学实验比枯燥的书面文字更容易吸引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中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光靠书本中的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文字叙述来教学初中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而如果初中教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来辅助课堂教学,利用镁的燃烧等直观、形象的镁的化学反应可以达到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初中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时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学教师可以从初中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关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实际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亲切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创造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机会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就必须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学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实践探究的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化学教师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为初中学生创造化学自主实验的机会.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出于初中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观念不高等原因,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很难真正接触到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大多时候都是化学教师通过个人课堂化学实验演示来将化学书本中提到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展现给学生看.初中学生接触不到化学实验的真正实践操作,自然也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也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机会,将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初中学生的手上,让初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有效地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创造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初中学生细细观察,就能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化学知识的体现,从而锻炼初中学生化学探究能力.

篇9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随着现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承载信息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化、智能化、形象化等特征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文字、动画等方式进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和原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从而大大加强了认识的深刻性。随着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一些难理解的知识也变得容易了。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观看flas: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粒子”围绕“球体”高速运动。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上述实验可以形象说明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化学原理,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有些危险性比较大又很重要的实验,通过动画模拟,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化学实验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不宜直接把错误操作演示给学生看,而通过计算机模拟,则学生印象深刻,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篇10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是关键,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摒弃旧的传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者,使课堂成为学生开发创新潜能的天地,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导向和动力。

2.1调动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到每门课程的全部知识是绝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会怎样学。孔子曰:“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备用。”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掌握了猎取知识的本领。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爱好和兴趣,就有追求,有了追求就有探索,有了探索就有创造[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独立思考并提出独到见解,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师道尊严”有时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看法,鼓励“标新立异”,引导展开自由争论,对于出现的奇思妙想、歪想怪说则应予以鼓励[3]。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视野、多视角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篇11

作为一名在卫生职业教育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但近几年的实习带队工作和因工作调整与用人单位的接触,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这是职业卫生中专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培养出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的专业人才,除了学校要有总体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各学科在教学的各环节来贯彻对学生素质培养。化学学科虽是基础课,但是开设化学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本身实践性较强,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刻,好教师就是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精心设计,再像演员一样把学生带入所导演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不自觉地随着剧情发展达到最大兴奋点,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知识。为此,教师应把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放在首位。化学教材在学生感受中是理性多于感性,抽象概括多于形象描述。要让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要认真备课,并根据教材的思维结构加以选材和组材,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并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意识,点燃他们探索真谛的火花。

例如:我讲到渗透压的概念时,为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渗透现象,我从家里带来黄瓜、白菜等蔬菜,把这些蔬菜放在器皿中,然后撒些盐,过一会让学生看器皿中出现了水珠。这时我问学生这水从何而来?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兴趣开始上升,接着我又拿出两枚煮熟的鸡蛋,请同学们剥皮后,让学生猜哪一枚是鲜鸡蛋,那一枚是咸鸡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到最高点,急于寻求答案,这时我导出渗透现象的概念,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由表及里,由抑制到兴奋,由无兴趣上升为有兴趣,学生情趣盎然之时其接受能力最强,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而且会产生联想,发展思维能力。

再如:我讲解电解质的概念时,事先准备了一个由灯泡、电池和两个电极组成的电路。首先我让学生把电极插入到有纯净水的烧杯中,灯泡没亮。接着我和同学们说我会变魔术,然后我将一小包盐倒入水中,灯泡随着我加入盐的量逐渐变得明亮,同学们感到很新奇。接着我在另一杯水中加入硝酸银,电极插入也很明亮,然后我将两杯水混合,再将电极插入,灯泡明亮度降低。同学们观察到灯泡明亮的变化,所有注意力都被实验现象所吸引,渴望教师揭开谜底。这时,教师再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掌握有关内容。这样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释疑解惑的教学方法,必然与一讲到底的枯燥讲解大相径庭,其效果可想而知,必然迥然不同。

二、联系实际教学,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化学课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教学中就应侧重学习与医学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去理解、解释和讨论有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对他们将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学有所用。改变以往学得多、忘得快、用得少的状况。为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化学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工夫,一是备课时要阅读有关专业课教材和医学书籍,对于那些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化学知识要增强备课时间。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教材,通过阅读找到“联系点”。二是改革照本宣科的讲法,适当增加与医学联系密切的章节的知识量。三是注意学用结合,将化学知识渗透到医学的实际案例中。精选教学内容后,教师在联系医学方面要下工夫,在找到化学与医学的联系点后,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使孤立的化学知识融入医学的海洋中,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此时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卤素知识时,先介绍卤素和卤化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可采用下面形式简要介绍,然后一步步展开卤素一章重点内容。

卤素、卤化物在医学上的应用简表

这样与医学知识联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再如:讲单糖的结构与性质时,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穿插讲授的程序,在该内容中穿插尿糖测定,肝泰乐结构等医学知识,学生课后反应听得懂、记得牢。此外,还要动手编撰一定数量与医学密切的选择题、判断题供学生演练。

三、改进化学实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多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一直沿用的是“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核心,由指导教师的言行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的始终,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观动手能力。因而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去指导学生实验,一次课下来教师累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大概有一半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而只是机械地操作,以猎奇心理看待实验,实验时无法分清主次,更不要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近一半学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只是机械地“按方抓药”验证书本知识,这样达不到通过实验提高能力的预期目的。这种被动的实验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所谓“主动”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化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辅以查阅资料和讨论,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既动手又动脑,始终处于寻求客观真理的亢奋状态之中,因为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及有关资料,在查阅资料、讨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最佳方案,正确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从而认识物质的个性,如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从物质个性推广到共性,从而发现规律性知识,这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作为化学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教材,针对学生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操作,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中专化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