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9: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管理机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高职院校德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德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目前,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来自受教育者,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生在物质富裕的时代,活在现代家庭中,长在网络环境下,新时代社会来自网络、经济、家庭的现状时刻影响着他们,以致高职院校学生呈现思想多元化、行为个性化、自主性明显、不稳定性突出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来自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理论水平等的内化程度较低。简单直白的德育方式和理论难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真正做到将教育者的德育理论和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作用内化为个人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隐性德育管理是为了学生思想的良好发展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开展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体现德育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又可以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的问题,以达到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
2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隐性德育来源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天道观[1],归根结底是将“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应用到道德教育上。现代语言中对“道”的定义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德”则定义为遵循这些规律的具体道德实践活动,二者之间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德育的管理层面上说,隐性德育实质是管理艺术,它需要在新形势、新背景下不断革新,积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时展要求,为开展全面教育保驾护航。它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既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又服务于现实需要,是责任关怀和严肃的爱。它需要既讲究德育的艺术性,又注重德育的科学规范性,促进德育管理秩序化、人性化、个性化。从德育的辩证层面上说,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相对形式,目的明确且直接的说教式、问题式教育属于显性德育范畴,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间接内隐的自然式的“不言之教”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自主认识,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认同并内化为自愿遵守的社会规范,进而全面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这属于隐性德育范畴。综上所述,隐性德育就是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体现道德教育的艺术性,是道德教育艺术性和科学性[2]的良好统一。
3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3.1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科学性在于其有确定的管理对象,包含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实践和实验加以验证,体现教育规律。科学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客观性、逻辑性、严谨性,彰显隐性德育管理理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艺术性在于其对象是多变的、迥异的,德育管理方式是灵活的、全面的,教育者人格和语言是有魅力的、厚重的,艺术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个性化、情感化、人性化,彰显隐性德育管理柔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之间的表现形态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和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只有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的高效管理。
3.2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明确性和隐蔽性的协调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明确性在于其实施主体是明确的,隐性德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不是某个或某群教育者,而是所有教育者,明确了教育者的职能性。教育者的职能不仅在于教书,还在于育人,这里的育人泛指德育。而隐性德育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教育者均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养,从日常生活开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道德树立榜样,已达到以德育德的教育成效。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隐蔽性在于其教育目的是隐蔽的,与之相对的是显性德育。显性德育是以直观的、问题式的道德说教达到直白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使学生在管理约束压力下产生叛逆心理。而隐性德育则是以“润物细无声”式的道德影响为主,无形地把德育的目的隐藏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借助于隐蔽的教育模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而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且自身需要的认知,在无意识中实现自身身心素质的发展。隐性德育管理是所有教育者“隐形的手”,是明确的主体教育和隐蔽的目的教育相协调的产物。只有所有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淡化教育痕迹,才能真正实现隐性德育管理。
3.3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相融合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主体性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个性发展的矛盾体,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矛盾不断斗争的过程,每个受教育者自身矛盾的根源和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充分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自觉性在于其推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单方面道德理论灌输,只会使受教育者一味依赖教育者给予意见,而不能转化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身心素质,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是“他律”到“自律”的转化,通过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德育管理,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体独立性,进而内化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完善自我价值。隐性德育管理是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自觉发挥受教育者自主能动性的管理模式,是通过教育者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受教育者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评价,以发展道德行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的有效融合。
4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框架
4.1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建立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基本途径,确定德育知识的引领功能,目的在于使德育知识充满活力,避免枯燥空谈,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目的在于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需要丰厚的知识和信息内涵储备,才能达到德育目标,而建立高职院校德育理论知识引领机制是主要途径,所谓知识引领就是隐性德育管理必须建立与德育内容相符的知识储备,且具有一定的引领功能。德育理论知识引领主要传递概念性和原则性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明确行为要求,进行价值判断,掌握思想模式,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架构能力、推断演绎能力等思想方法。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为了落实责任制,进行了职能细化,德育管理片面地施加给某一个部门与隐性德育管理需要所有教育者参与其中的理论基础相悖,势必影响德育管理的广泛开展和大众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隐性德育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内部职能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建立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德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培训交流,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以缓解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
4.2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
建立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身教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素养包括理论知识、逻辑思维、人格魅力、语言风格等主导因素,教育者自身带有的教育素养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素养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革新的过程,适时开展教育者教育素养培训,既可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信赖度。教育者通过“没有痕迹的教育”将自身修养和正能量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以身观身”来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即达到了身教的目的。
4.3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
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只有将德育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开展,反复抓,抓反复,才能防微杜渐,真正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定式。教育部门德育工作的常态指导和培训作为“隐形的手”可以更好地把握日常德育活动,监督德育制度的良好执行。高职院校的指导和培训多注重于培养教育者业务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知度的提高,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的指导和培训较少。一方面,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不堪后果的事件呈增加趋势;另一方面,教育者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承受程度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模式。教育部门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日常培训和指导,将德育指导和培训常态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冲.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6-68.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以来,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可以说,学分制对于学生知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质量的过度强调,造成了部分学生德育素质的缺失。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相关事务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完成学习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规定细节的忽视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手册》,详细讲述了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习管理规定、奖惩措施等。但是,部分学生仍会无意识中违反学校规定。例如:无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考试过程会交头接耳、夹带纸条、使用通讯设备等;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饲养宠物等。可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自我约束得到解决的。
(二)校纪校规的执行方式有待改善
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了:违纪处理程序,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对于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旦一种错误行为的参与主体成为大多数,我们该怎么办?俗话说“法不责众”。因为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学生生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了一定处分,是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本身思想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育氛围”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为惩罚方式,转变为思想引导是值得探讨的。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
基于独立学院实际,一方面,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并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来说较短,而文化底蕴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所以,实行德育学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
德育学分是指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日常行为等方面现实表现的一种量化指标。德育学分制弹性量化体系可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由两个子标系统组成。一级指标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心理心态系列,二级指标是将一级指标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反映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参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附加分是反映学生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学期(年)评优等方面的情况。例如:学生违反相关纪律规定,除了给予相关处分,还要按照德育学分制量化系统,扣除一定的学分。学生德育学分学期评定成绩与毕业成绩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必须补修,否则不能按时毕业。补修既开设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等课,又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或义务劳动,并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纪竞赛(具体量化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课外八学分制”、齐齐哈尔大学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长安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办法”等都明确规定德育学分与学生毕业挂钩。
(二)强化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创新德育形式。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奖惩机制。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信息发达、接触的东西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强烈。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也应逐步发生变化。学校首先就要从正面教育入手,着重从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礼仪、纪律、环保卫生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表现,树立优秀的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学生心中,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是非谁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如有违纪同学,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处分,如扣罚学分,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形成道德自觉的氛围。
(三)建设德育阵地,营造德育氛围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却是永恒的。学校要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行德育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特别是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3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导向和激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使得单纯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导和德育强化,学生在德育规范的约束下主动向制度规范靠近,提高了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学分制客观上要求德育学分与之配套,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酝酿实行学分制改革,如果单纯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学分制改革,而忽视德育学分制的跟进,就会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类学分,一心只想修满学分毕业,而忽视德育方面的修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是无法适宜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据长沙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德育学分制试行以前,继续教育分院学生宿舍违纪、内务卫生、公共区卫生等“三项”指标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处于倒数一、二名,然而,自从试行德育学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处于前3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视德育学分制和智育学分制的实施,形成双管齐下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益的人,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由于德育学分制注重德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实践,将德育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5.43.115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的学习质量考核和管理。
1 学籍预警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因违反学校《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中关于累计积欠学分、考勤违规、记过违纪等方面的规定,而造成的休学、退学、延长学制或者无法正常取得学历、学位等学籍不良异动的情况,极大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影响到了院系的学风建设。
探索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学籍预警是指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籍管理中出现的不良学习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提醒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学校、学生与家长三方之间的沟通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学籍预警管理机制改变了传统学籍管理,变“秋后算账”为“过程预防”。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采取提醒预警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推进院系的学风建设,也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教育理念。
2 学籍预警的种类及具体实施
在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党委与行政的正确指导下,语言文学系结合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积极探索并实践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在全系范围内逐步推行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学籍预警分为考勤预警、学业预警、毕业预警三种类型。
2.1 考勤预警
考勤预警是指对因无故旷课累计节次临近学校处分节次的学生发出的预警通知。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经请假或请假未准及超假者,以旷课论处,并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①一学期旷课累计达30~40学时者,根据情节轻重及认错态度,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②一学期旷课累计达41~60学时者,给予记过处分。③一学期旷课累计达61~80学时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④一学期旷课累计达80学时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语言文学系各班的教学联络员负责记录班级《课堂考勤记载表》,班主任签字后每周定期交给系办秘书汇总。系办秘书抽查各班级考勤情况,核实各教学联络员记载的真实性。每月将考勤记载表中旷课节次进行汇总,确定进入考勤预警学生的名单。
考勤预警,分为考勤谈话预警与发出《考勤处分预警通知单》两个级别。当学生累计旷课学时临近20节时,在全系范围内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考勤谈话预警的学生名单,班主任老师、系秘书、系主任分别约谈该生,做好充分的沟通,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并提出考勤要求。如果该生无视纪律继续旷课,累计旷课学时临近24节时,再次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考勤预警的学生名单,并向该生发放《考勤处分预警告知单》学生联,对学生提出考勤处分预警。考勤处分预警通知单分三联,即学生联、家长联、院系联。其中,学生联在系主任约谈时发给学生本人,家长联由班主任老师寄送学生父母,院系联由秘书存档。对学生发出预警通知单后,如果该生屡教不改,继续旷课者,一旦达到学校的处分节次,将严格报送学校严格按照学籍管理条例进行处理。
语言文学系自全面推行考勤预警以来,主要依托各班级教学联络员的《课堂考勤记载表》,要求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积极支持教学联络员工作,协助抽查课堂考勤记载的真实性。系秘书核查《课堂考勤记载表》,并每月进行情况汇总,做好各班级的旷课学生情况统计并确定考勤预警的学生名单。其中,部分学生在考勤谈话预警后,出勤率有很大进步。但仍有小部分学生继续旷课,无视纪律。在向这一类学生发出《考勤预警通知单》学生联后,学生大部分很受到触动,表示要改过自新。但依旧有个别学生毫无触动,语言文学系将该生旷课的材料报送学校教务处严格进行校纪校规的处理。
2.2 学业预警
学业预警是指对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有可能要延缓学制的学生发出的预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学籍异动处理。①一学年经学期补考后取得的总学分低于该学年教学计划规定的应修学分1/2者;②各学期累计未获得学分本科生超过30学分,专科生超过20学分者。
语言文学系自推行学籍预警机制以来,在每学期期初清查学生的所获学分与未获学分的统计情况。其中,对于未获学分已临近学籍异动处理一半及以上学分的本专科同学,在全系范围内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学业预警的学生名单,班主任老师、系秘书、系主任分别约谈该生,并向该生发出《语言文学系学业预警通知单》。预警通知单共分三联,一联学生存,一联家长存,一联系办存。
系秘书从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清查截至目前各班级学生未获学分的情况。统计表格中,详细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未获得学分的情况。已临近学校学籍异动处理的学分的学生列入学业预警对象。班主任、系秘书、系主任约谈同学,了解未获学分的各门课程的情况,鼓励该生发奋学习,改过自新,并向该生发出《语言文学系学业预警通知单》学生联,对该生提出学业预警。家长联由班主任老师寄送学生父母,院系联由秘书存档。学生在领取预警通知单后,产生一定的学业危机意识,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2.3 毕业预警
毕业预警是指对因未修满本专业学分,或者未到学位授予条件而无法取得学历、学位的学生发出的预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凡在籍学生,德育和体育合格,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取得了本专业要求的各类最低学分,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语言文学系探索从大三本科下学期(大二专科下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资格审查,提前启动毕业预警机制,提高学生对具备毕业资格的认识,加强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对于正常取得学历、学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毕业预警,并发出《毕业预警通知书》,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学校、家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尽量避免出现无法正常毕业的情况。
为了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了解毕业生资格的情况,语言文学系制定了《毕业生资格审查摸底统计表》。表格内容涉及学位课平均分、专业课补考门次、公选课学分、终极补考课程、受处分情况、普通话、等级英语等成绩栏。学生如实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内容先进行自查,有发现不足的地方要更加刻苦学习,不断进步,争取毕业时能够顺利获得学历、学位。学生上交的摸底表格,系秘书从教务管理系统中核查该生的学业基本信息是否填写准确。对于毕业或学位授予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老师、系主任有代表性地约谈,动态跟踪关注学业进展情况。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重点辅导预警学生的学业。
毕业生资格审查表的数据是动态型,不断进行刷新统计,有新成绩添加的学生可以重新统计。同样,对于取得学历、学位有困难的学生,将发出《毕业预警通知书》一式三联。预警通知单共分三联,一联学生存,一联家长存,一联系办存。
3 学籍预警管理机制的努力方向
3.1 增加学籍预警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在探索实践阶段,暂时是教学秘书与班主任参与学籍预警的管理。为了加强管理力度,探索逐步将专职辅导员加入学籍预警管理人员队伍。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教学秘书负责各类预警信息的分类汇总,辅导员负责通知学生、家长、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警示教育。
3.2 进一步加强教学联络员队伍建设
语言文学系历来重视教学联络员队伍建设,吸引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到教学联络员队伍中。新学期,拟将教学联络员会议改成例会制度,并配有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学联络员反馈的信息直接性、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把教学联络员的队伍作用在学籍预警机制中发挥到最大。
3.3 加强学籍预警学生档案建设
目前,对预警学生的约谈缺少文字的记载,预警通知单寄送给家长后,缺少家长信息的反馈。今后将拟定出《学籍预警谈话记录》与《学籍预警家长联信息反馈表》《学籍预警学生动态跟踪情况》增加预警学生的档案建设。
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的同类研究工作的现状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加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并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陈中芳、刘文胜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主要在剖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着强调从严管理但模式单一化、注重学生安全教育但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强调社会实践活动但缺乏活动深度和意义延伸、注重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与引导但激发学生潜能不够等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徐金保的《独立学院转型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调互动思考》着重从独立学院转型期危机与反思出发,阐述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协调互动的条件、原则,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的《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紧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中针对现行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并推行综合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如何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管理的方法的研究在逐步深入,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关于二者结合做好协调的阐述方法过于单一,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者做不到妥善安排;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中支撑环节存在矛盾。
二、高职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研究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把“育人”融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健全高职管理机制,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都离不开“育人”这个中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交互作用的有效机制,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市场与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关系到真正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合力,形成“教管”相结合的机制。
1.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等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是事关学生教育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也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学校(一级)管理重心整体下移,学院(二级)承担着办学全过程的管理重任,另一方面学院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却没有增加,学院管理队伍一直处于缺员缺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老套套和旧模式进行管理和工作,就很难适应这种新形势,管理人员纵有多面手,也难以完成日益增多庞大的管理事务,力不从心在所难免。再者,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的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制的逐渐推行,原来的传统固有管理工作模式已呈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等都必须与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建立高校管理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是现阶段高校管理实际情况的需要,是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 教管与学管步调一致,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需要
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书,还要重视育人,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在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而要求教学与学生管理相协调,不仅仅重视点上的管理,避免机械的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自己的管理职责,使学生在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上步调一致。
3. 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只有扭转“两张皮”现象,使教师与辅导员经常沟通,工作互补与融合,高度重视“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立体管理结构,更新管理模式,探索综合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才能彻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国国力提升、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相对于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却仍显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高职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作用,必须从制度上和措施上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结合,使双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以教风促学风,忽略一方面,避免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虽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克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想脱离的状况进行两方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改革和突破,需要两部门同抓,一手抓学管,一手抓教管,使教风、学风同上新台阶,避免单独的片面性、盲目性和空洞性,使教学和学生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的做法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重点之一,需要教师、教研室与学生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使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1. 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者、管理者这一总体目标,以严格性管理和开放性教育相结合为主要手段,以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前提,以抓道德、理想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健康、有序、文明、奋进的校园秩序为具体目标,努力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以教育为先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专业特点、年级特点,进行系统化教育。针对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如,一年级重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二年级:重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并提供大专的信息和辅导,畅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各班按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各班建立健全考勤制度,同时建立违纪学生档案,重视引导教育,开展群体性德育实践;完善管理网络,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建立激励引导机制。
2. 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
1. 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2. 强化常规管理,健全“备课”上课制度;
3. 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
4. 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 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紧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M]. 南京:文教资料,2006.
[2]徐金保. 独立学院转型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调互动思考[M]. 北京:管理与财富,2012.
[3]徐楠.金璐. 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4]安建平.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漆小萍,唐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7]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出版社,2005.
[8]边东海等.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 河北大学学报,2001(7).
[9]唐家良.试论高校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2004(8).
[10]刘莉.马永开. 教学管理组织与流程创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11]侯圣苍.浅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创新[J]. 青年文学家,2009(2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28-02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听着刘欢激人奋进的歌声,笔者有颇多的感触。这是无意走过某班时听到的,细打听才知道是为教育违纪学生而举行的班会,可见教师育人用心良苦。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因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大都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本来是需要帮助和挽救的,但往往成为被遗忘和漠视的群体。我们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习惯于时时盯着学生的“短处”,觉得学生不可救药,从而抛弃他。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缺乏关爱,一部分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至背着处分走出校门。
教师抛弃违纪学生,就等于教育的彻底失败。不抛弃,我们总有希望在,即便学生没有改变,但我们的努力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的行动会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受到惩罚,这样才能敲响规范的警钟,让学生重新理解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让学生品味到许多平时品味不到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重要的是犯了错误之后如何改过自新呢?笔者认为,探索教育管理违纪学生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教育管理实际,从学校制度、教师关怀、调整学生认知、同学帮助四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一、人文课程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学校的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尤其是德育课。德育课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遵纪守法的合格劳动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一位英国学者说过:你可以把牛牵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任课教师要在授业、解惑中传道,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规律和特点,以教材为载体,采取灵活授课方式,用深刻的道理、新鲜的内容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去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挺起胸脯走路。蒋乃平说,德育应该让学生感到可信、感到可亲、感到有用。
二、处分解除制度点燃希望之灯
“我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追悔莫及。我将毕业迈入社会,在我完成人生的新转折时,我不愿有这样的精神枷锁,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以崭新的姿态走向社会。”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袒露心声。
“经过这次教训,我的心灵完成了一次蜕变。我不敢苛求学校对我有多宽大,我只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重新站起的力量。”一位受到记过处分的学生对学校的期盼。
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挽救学生的手段,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是教育、引导、鞭策学生健康成长。在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违纪的学生能够深刻反省,从思想意识、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转变。如果学校建立违纪处分的解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违纪学生奋发进取。
为了适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体系化,学校可以围绕办学方向和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纪律处分解除制度。制度可以规定学生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定时汇报思想、学习学生手册、参加公益劳动,接受师生的批评监督等;规定辅导员制订帮教计划,定时定量与受处分学生正式谈话沟通思想,并将谈话记录、学生阶段表现等情况记录下来;规定不同级别的处分考察的时间及考察后的处理意见;学生所在院系将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情况、与辅导员的谈话纪录及处理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学生处,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表现的基础上,作出最终处理。这样既加强了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又为他们解除处分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就有解除处分的机会,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关怀与启迪调整认知
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是痛苦的,压力很大。因此,我们辅导员的工作首先是不抛弃他们,了解和掌握受处分学生的思想情绪状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正视自己的错误,放下思想包袱,改变消极态度,正确对待处分。同时,尽力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用行动改变自身的形象。
1 贴心关怀,树立信心。“我知道,对于试卷上的内容,我什么都不会,只有一些简单的内容还能乱写一下。我在胡乱地写中决定这次就让自己一塌糊涂的成绩来拷问一下自己,也拷问一下自己所受的大学教育。我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我的性格和思想注定了我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注定了我在老师眼中只能是一名‘坏学生’,这一切或许是我作为一个学生无法改变的悲哀。”“在这期间,我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大黑锅,使我抬不起头。”一位因考试作弊而受到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的情绪如此低沉。
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违纪的学生就像“难看的”的孩子,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但教育者的态度多数是恨铁不成钢。要使违纪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需要辅导员老师与违纪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和赏识,让我们的关注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抬起头来,自己不要放弃自己,从而让违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2 以理启迪,正视处分。我们的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许多方面没有做好,但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教育他们理解过去的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现在和将来的所为。只要把缺点留在昨天,只要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只要信念不倒,就不算失败。旷课也好,通宵上网也好,考试作弊也好,都是不良习惯。1%的不良习惯可能决定一个人100%的失败。只有把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改掉,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人都要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学校的处分看起来比较沉重,但是却能变成前进的动力,提醒你曾经跌倒的位置,促使你不断向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我无可辩驳。我深知此种做法的严重后果,它却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没有‘如果’,我只有去面对,使它成为永远的历史,不再重演的历史。”“处分下达后,我没有怨天尤人,潜心从自己身上找不足。我作弊,试图欺骗老师,辜负老师对我的辛勤培育,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侮辱。我自己没有自信,
不敢面对失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投机取巧的行为是那样的愚昧,那样的无知,想起来就想哭。”
3 审视个体差异,提供特殊教育。每个学生的弱点不同,解决其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为违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如一位学生因痴迷网络游戏而作弊受处分,是因为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大学的自由支配时间与中学紧张的生活截然不同,我只想到如何去打发时间,却忘了来上大学的目的,就这样我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只知道游戏,忘记了学习。”辅导员把握了这名学生堕落的原因,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与其约定在监督中磨练意志,鼓励他离开网络,投身学习,慢慢从受处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4 重新审视处理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出现过错时,辅导员有时会采取过激的措施,本来是属于沟通、教育批评的范畴,却上报学校予以处分,给学生留下心灵上的创伤,个别学生可能会作出过激行为,无法补救。辅导员需要反思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出轨行为,当动用“处分”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除了处分,还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当学生有悔过的表现时,能否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比如: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可以尝试罚他们写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们当时的违纪心理。这样,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可以把握他的违纪心理,便于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营造积极帮助的氛围
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辅导员以打造优秀班风,发动集体力量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辅导员可以《只要希望还在》、《只要信念不倒》、《从头再来》为题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感觉,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辅导员可以每月量化考核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现,评比文明个人,某个方面表现最好的或者是进步幅度大的可以增加学分,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接受是非的冲撞,不断进行价值辨析,认同主流价值观,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个性化与社会化,从而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教育者首先要承认生命的差异,允许学生出错,在出错中产生内疚并寻求改变。其次要营造爱的氛围,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在爱中融化,在不断注入的人文气息中溶解,在教育和等待中转化。只有各方面积极努力,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形成以专职辅导员教师为主,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通过思想交流、学习帮助、行为感化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中图分类号:C961;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57-01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职生这一学生群体一直是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难题,家长与学校老师有时心力交瘁,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一直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呢?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举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针对新时期中职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若仍采用旧的教育观念、模式,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显著。因此,在教育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方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缺乏限制条件。一些中职学校随意降低招生“门槛”,有些地方招生几乎不设任何条件,只要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成为一名中职生。这样的招生方式让一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存有厌恶之情的学生抱着逃避的心态或是在父母的强压之下迈进中职学校的门槛。这样,中职学校很难拥有素质高的、成绩相对优异的中职生。若对学习兴致缺乏还被强制性地安排在教室听讲,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煎熬,这样的教学状况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者的教育。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反叛、我行我素等,这是有些中职生身上最为常见的行为,成为职教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2)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育作为时代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只有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习者的自身需求。能够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学习知识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变更。若只停留在以旧知识来教新人的阶段,一系列的需求矛盾问题、管理教育问题就会不断产生。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生管理传统化,是现时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代中职学生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让他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观念,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一定的决定性。对于他们来讲,以往的教育就是历史的存在,无法满足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需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水平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这本身就会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限制。有些中职学校的激励机制较为落后,激励与鞭策的不足使管理者积极性缺乏,创造性更为缺失。若学校的进修培训经费不足,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更是不能及时得到提升,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管理效率低下。旧的管理制度都难以执行,新型的管理模式更是无望实现。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若是在做表面文章,则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多是指知识的教学,同样的原理,遵从“因人管理”的管理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才是明智之举。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没有顾及到学生这一主要客体,就算是强制性的处罚措施,有时也只会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更是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制定必要的招生制度。只要过了收费这一关就可以上中职的招生体制,无异于是没有原则的存在。虽然这样的体制扩大了生源,增强了中职学校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是为一些学生提供了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契机,但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学习愿望甚至厌恶学习的学生以及对于学校自身长远目标来讲,都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举措。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应考虑明文规定学校对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审查入校学生的档案,对有过重大违纪违规现象的学生应慎重审核,考虑其若入校可能对学校与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制定实施一定的招生准则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学生的素质,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
(2)与时俱进,创新教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全员育人,教师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取得的效果定然会超过班主任的孤军奋战。育人之道不仅仅在于教书,环境影响不容忽视,管理制度的实施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品德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品德高尚的人才,教学与管理都应切实站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角度采取措施。教学者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好学态度,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研讨先进的班级管理制度,共同学习,促进所有学生成长与进步。
(3)优化环境,改善关系。网络时代的各种社会信息,学生随手可得。若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保守封闭,显然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自然也不会起到有效管理中职学生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起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全面性的学校管理机制。要切实结合学生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这样,管理的有效进行便是指日可待。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学生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新思想、新措施的生成与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自我教育;措施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经具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能力。这些都为中职生展开自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从引导中职生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入手,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则是班级管理的灵魂[1]。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中职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中职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引导中职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以此来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引导中职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可以使班级管理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化为中职生的自觉行动,增强中职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为中职生开展自觉有效的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1共同确立班级总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也是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确立班级管理目标时,既要使所有的中职生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让他们明确,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目标要制定得比较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做到高而且可攀,只要经过努力就会实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又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特别要注重调动每个中职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通过集体学习、相互讨论、逐步完善,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中职3年规划,常规管理目标,学习、活动方面目标等。
1.2引导中职生制定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可以分为常规目标和应急目标。常规目标涉及学习风气、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这些目标都要予以量化,变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定期进行对照,不断激励自己。为了让中职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可以在寝室与寝室、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竞赛,以挖掘发挥中职生潜在的能量。应急目标主要应对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运动会前1个月,组织中职生讨论运动会的目标,发扬人人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充分挖掘每个同学的潜力。在制定班级阶段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每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阶段目标,使每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考试,争取发挥自己最佳状态。
2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培养中职生的管理能力
只有把中职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中职生自我管理。因此,班主任必须创设多种岗位,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展现风采、提高能力。
2.1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依据。班主任应把制定班规的主动权交给中职生,这既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让中职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的想法的尊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集思广益,制定班规[2]。由于班规是共同制定出来的,中职生在思想上就会认同,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一旦有同学违反班规,大家一致谴责,而违反班规的中职生,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安和自责,能自觉地改正。通过中职生参与班规制定,较好地实现了中职生自我管理,使中职生从“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意识。当然,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时时根据实施情况作适当修订。实施一学期后,要对一些不合理的条款进行修正,同时根据班级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增添一些新的条款。
2.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
中职生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于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不断向中职生传达这样的理念:若想在班级中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推行干部轮换制,给每个中职生一个舞台,锻炼他们的能力。干部轮换制可以这样来逐步推行:组班之初,先通过毛遂自荐或他人推荐,班主任面试后组成临时班委,任期1个月。1个月后,也就是同学们彼此了解的时候,采用演讲竞选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新一轮的班委成员,任期1个学期。此后,每个学期重新竞选1次,确保班委有新鲜血液加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可以使有管理能力和锻炼意愿的中职生走进班干部的行列,既保证了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干。
2.3推广值日班长制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仅靠班主任和班干部,很难兼顾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激发全体中职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应该推行了值日班长制。具体做法:班上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按学号顺序轮流,1人1天。值日班长的职责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决定。职责范围包括纪律、卫生、两操、仪表、课外活动出勤、寝室卫生等方面,并认真填写好《班务日志》。值日班长配合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实施值日班长制后,每一位中职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这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为细致有效,而中职生们通过亲身参与班级管理,逐步形成了共识,即“我是班级的一员”“班级是我们大家的”,认识到个人的言行、自制力对于集体的重要性[3]。值得一提的是,值日总结对中职生的能力锻炼和自我教育非常有效。
总而言之,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使中职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中职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强调中职生自我管理,决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班主任要经常跟班干部沟通,经常找中职生们聊天,及时掌握班级的动态,从而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调控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
3让中职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共享班级管理的乐趣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更是中职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中职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尽享参与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班主任可以放手让中职生自行组织召开班会课,这样既让中职生进行了自我教育,又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分享思想碰撞的成果。班主任除指导中职生开好班会外,还要鼓励中职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往往成为中职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品尝成功的乐园。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培养了中职生的自主意识,锻炼了中职生的自治能力,融洽了中职生之间的关系,对推进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创造健康竞争的氛围,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让中职生参与竞争是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更应增强中职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中职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使中职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建立班级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让每个中职生适应竞争的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可以让中职生相互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比收获,把竞赛结果公布出来,每学期期末或下学期开学初对表现优秀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竞争中,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中职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职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4-6]。
5结语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开展中职生自我教育,培养中职生主体意识,其效果是真切实在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中职生为本,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努力提高中职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中职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6参考文献
[1] 谷荣茂.论以自我管理为主导的班级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6-117.
[2] 李佳.“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09(9):17-18.
[3] 齐美玲.在劳动实践课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效分析[J].职业圈,2007(04S):113-114.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发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化
学分制实施后,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通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活和弹性,学习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发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衡量。在预选课程后,学生进行试听,在试听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趣,可以进行退改选,对已经结束试听的课程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对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出现考试不及格,均可以重修重考,直至取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虽然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学习体系,还需要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个别化的帮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
2 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学可能不在一起上课,同学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打破了,班级中很难安排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进行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重视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挑战
(1)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自己的学习,降低自己遵守纪律的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弱化趋势严重,因此,学分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要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渐弱化,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要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体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要求,需要不断丰富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适合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地位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须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十分传统和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尽快进行摈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十分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服务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建立丰富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否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今非昔比,传统的模式在现在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对原有的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形式已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管理功能,为学生教育管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3)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能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基础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然而,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成长成才依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养。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仍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行政班级的功能,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障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发展需求,又要解决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已经难以胜任。除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老师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活多样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极强,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须充分掌握大学生心里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要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管理途径灵活多样
当代高职学生基本是90后大学生,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对于“70后”、“80后”大学生有了很大改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管理者面对学生的变化应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经验,成为广大高职学生管理者的新课题。
一、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缺乏学习动力,被动学习
高职学生对课堂兴趣不浓、动力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比对课堂感兴趣的同学要多,许多学生已经不是简单的缺乏学习动力,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都知道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是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才使得他们不会注重培养自己自主自觉的学习方式,以致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希望提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甚至有学习上的问题也不愿意请教老师。
2、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内心情感丰富,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对于恋爱观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高职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当代高职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会产生社会、家庭对自己不公平的想法。
3、生活处于迷茫、无聊状态
很多高职学生生活里太过空闲,就开始不断找事情做,如抽烟、通宵上网等。这些让德育工作管理者头疼的事件中,就是因为他们太闲。他们是90后,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却不能自主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爱好。
4、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
功利行为的增多主要和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对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有关,信息的普遍性让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
在高职学生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以是否有利于今后找工作为评判标准,当班干部、入学生会、入党这些对学生今后顺利就业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和行为成为学生们重视的事情,而且很多学生在阐述自己的目的时直白地表达了参加活动的目的,认为这样做很正常,大家都在这样做,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二、造成当代高职学生思想特点不容乐观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管理方式消极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都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主观原因
当代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偏激、对自身要求不高等,是造成高职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观原因。
三、针对当代高职学生思想特点的管理对策
1、加强师生互动,以教学工作改变学生思想状态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自身涵养,体现人格魅力,在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的同时,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2、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方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
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多给学生一点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放手的空间里养成自学、自觉的品性。要改变传统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管理者应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并且在其过程中给予提示和警告。
3、以感恩教育为起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要通过亲情的力量和感恩教育来感化学生,特别在学生懒散的时候,让他们对父母产生负疚感,从而鞭策学生继续努力,不轻言放弃。同时应经常与家长沟通,让父母经常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问题背景
1.学校背景
2009年初,富阳学院以省课题为引领,引入7S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率先推行了职校特色的3Q7S。现在全校上下都在积极推行7S管理模式,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级作为其中一员,从高一到高二实践下来,成效也明显。
2.班级情况
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由39名男生组成,来自富阳各乡镇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急需职校文化的熏陶和7S模式的学习与管理。
3.校企合作迫切要求
职校毕业生能迅速适应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毕业生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被企业淘汰,因为他们无法在企业环境里找准位置,发挥专业技能。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专业操作技能,更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企业,能在其中生存、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吸收企业文化成分,从企业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元素,把它转化为校园文化重要部分。
二、核心概念
1.7S模式
7S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要素的有效管理,是目前现代企业盛行的先进规范管理理念与方法。
7S包括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七个方面。因其外文单词第一字母都是“S”,就简称“7S”。
2.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
五年一贯制是中职与高职合作的一种“3+2”办学模式,具体办法是:学生先在中职读三年,高三阶段参加高职的选拔考试,择优送入高职学院深造2年,该班大学目标学校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该班是富阳学校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第一次尝试,学生对于该校办学规模、学校声誉与地理位置很了解,也很期待。
三、7S模式在中职班级中的具体实践
1.7S制度学习:入学第一课
高一新生对于新环境和管理制度不熟悉,首要任务是始业教育。始业教育中,根据学校统一规定,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视频,一起学习开学第一课纸质材料,讨论视频和材料内容,尽快熟悉本院管理制度,融入富阳学院大家庭。入学第一课内容是介绍学院办学历程、教学常规、出入寝室制度、用餐文化、7S要求。
7S班级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明确职责,提供操作性工作岗位,提升管理水平。7S管理体现在教室管理、寝室管理、校园环境管理、食堂管理、仓库管理、师生礼仪管理。下面以寝室例介绍7S管理,详见《寝室7S公约》。
寝室7S公约
为了提高寝室成员素养,创造和谐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公约。
1.寝室整理
区分需要和不需要的物,需要的妥善保管,不必要的物品加以整理。
2.寝室整顿
将需要的生活物品配置齐全,明确标识,对物品定位、定量、整齐摆放,达到标准化放置,用后及时复位。
3.寝室清扫
责任人将寝室打扫干净,保持无垃圾、无灰尘、无脏污、无异味、干净整洁。
4.寝室清洁
维护整理、整顿、清扫的工作成果,使之标准化、制度化、持久化。
5.寝室素养
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活动,养成守标准、守规定习惯,促进各成员素养提升。
6.寝室安全
遵守学校纪律,提高安全意识,时刻树立安全第一观念,防患于未然。
7.寝室节约
合理利用时间、空间、财物,发挥其最大效能,讲究速度和效率,创造物尽其用的寝室环境。
2.建章立制,责任到人
(1)选择班干部。
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一支精干、得力的干部队伍。进入新环境,高一新生互相不认识。班主任参考高一新生信息表,学生毛遂自荐,初选班干部。为了有效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根据班级7S管理要求,在选出的班干部中,设立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电教委员、寝室长、课代表、7S负责人等岗位。初定班干部试用15天后,经过班级考核,学生表决,班主任调配等程序,确定最终班委名单。明确了岗位职责,尤其是教室寝室7S责任人。
(2)明确班干部的职责。
①班长岗位职责
协助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管理班级财产;
请假手续初审;
班主任不在时,与纪律委员、副班长合作管理好自修课,并做好记录;
5分钟温馨提示的记录;
做好生活习惯考核的记录工作。
②副班长岗位职责
监督德育学分考核记录,每月汇总;
班长不在时,负责班长事务;
班主任不在时,自修课,晚自修管理好班级的纪律;
做好文明习惯考核的记录工作。
③卫生委员岗位职责
负责班级大扫除、班级值日、值勤的任务安排:统计每次大扫除的学校检查情况,如有扣分,查明责任人,并将扣分结果报至班长处;与班主任协商制定大扫除、值勤人员任务安排表。
粉笔、毛巾等用品的领取工作。
④生活委员岗位职责
负责生活区的管理;
落实一日两次桶装矿泉水的领取工作。
⑤团支书岗位职责
负责班级团员的管理,积极发展新团员。业余党校人员的考核与报名;
对7S负责人进行指导,并对班级7S负责;
做好班级好人好事的记录工作。
⑥寝室长岗位职责
负责本寝室财产领取及管理,记录财产损坏情况,及时明确责任;
处理本寝室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管理本寝室的各项纪律(含就寝纪律),对违纪者劝告,不听劝告者直接向班主任反映;
安排每日寝室值日生。并将生活指导处的卫生、纪律检查情况向生活委员汇报。
⑦7S负责人职责
负责每日两次教室、寝室7S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值日生,并要求其中午进行整改;
做好一周7S考核、就寝纪律、星级寝室的统计与汇总工作。
(3)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程序。
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班级各项工作能否真正执行到位,关键在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征求大家同意,是否有利于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班规制定经过如下程序:
①依据。班级制度设计是以学校德育学分制度为依据,参考班级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学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过程和结果量化,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各项内容综合考评,完成规定德育学分是学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②制定。班级制度面向班级39位同学,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班级成员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班级制度先由班主任组织班干部讨论制定,之后,交由全班同学讨论、修正。每一条款争取达到人人同意。
③颁布。经过讨论修正,全班同学认可满意,正式颁布班级制度,并要向大家作两方面说明,首先,讲明班级制度的重要性。好的班级制度能匡正不良行为,制度遵守过程中,不良行为会逐渐消失,促使自己取得进步。其次,政令统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位高低,人人应严格遵守班级制度。若各自为政,按照自己意愿和习惯行事,班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利益和个人利益都得不到保障。班级德育考核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三个方面;生活习惯包括准时起床出操、个人卫生、物品整理、值日、就餐、爱护公物等内容;学习习惯包括桌椅摆放、上课迟到早退、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其中双休日返校无故不到扣8分;文明习惯包括发型、文明交往、学校集会或公共场所不喧闹等。
3.监督到位,赏罚分明
经过7S管理制度的学习,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之后,应强化班级制度的监督与检查管理.
(1)寝室检查。
①学生自查。每日安排两名同学进行寝室卫生的清扫工作,阳台、室内、厕所符合寝室7S标准。早上与中午较高质量完成,就寝前,地面无垃圾。
②班干部督查。选出两名责任心强、耐心细致、乐于奉献的寝室7S负责人,早上、中午做好寝室7S的检查与处理,检查结果反馈班主任。
③班主任抽查。班主任对清扫情况随时抽查,不合格的批评教育。一周下来,经生活指导检查,被评为学校星级寝室的,班级奖励该寝室20元,购买生活用品。星级寝室条件是这样:
一周内无聊天、抽烟、赌博记录。
一周内生活指导对寝室7S管理的常规检查,无扣分记录。
一周内,午餐、课外活动、就寝三个时间段寝室卫生抽查中,寝室地面无垃圾。
无向寝室窗外丢垃圾记录。
垃圾袋装化,投放至指定垃圾箱。
④40分钟内执行开门就寝规定。
(2)教室检查。
每天安排好值日生进行座椅摆好、扫地、拖地、擦黑板、抬水、倒垃圾等7S工作,安排好一名值日班干部监督。早中晚值日情况记入监督表。
(3)纪律督查。
①晚自修督查。晚自修纪律采取班干部负责制,该四位班干部的桌子晚自修期间放至教室的最后面,在桌前粘贴班干部监督岗。
②上课睡觉督查。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往往选择上课睡觉。班里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由责任心强的同学来担任记录员,先由记录员记录,课间有任课教师签名,并填写上课睡觉的人数,当天由班主任对睡觉的同学进行教育处理。该管理执行两个星期后,班级睡觉的同学少了,学风也好了。
③早读督查。早读也采取了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一周五天安排领读员。教室四周再安排4名班干部监督。早读之后5名学生干部共同来选出早读最认真的5名同学张榜表扬,德育学分加5分。早读最不认真的5名同学由班主任指定内容进行书写或背诵。
4.反馈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生活指导或学生会反馈扣分情况,要及时处理。常用方法是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找责任人谈心,当面指出问题所在,督促及时补足或改正。对于多次犯错,屡教不改者课采用适当的惩罚。
(1)惩罚规则师生共同制定。惩罚规则应由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参与反复讨论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而不应该只由教师一人确定。惩罚规则包括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使惩罚有章可循。
制定规则时,把好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制定完之后,大家举手表决通过,打印发给每个学生。
(2)具体操作时灵活变通。惩罚教育应是能针对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设计惩罚教育的方式,充分考虑到承受能力,尊重和保证学生的隐私权、家长的监护权,掌握好合理合法的分寸,以免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惩罚时,可给学生几个选项,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惩罚之后也能高兴地离开,有所收获。
(3)惩罚公平公正公开。惩罚的公平公正意味着教师不能存在老好人主义,意味着在惩罚规则面前教师不用个人感情,意味着一视同仁。教师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对任何学生、学生的任何缺点错误都要敢于批评。
5.开展7S管理教育活动的设想
7S管理推行初见成效,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长效管理机制,需要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全员参与,尤其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为此学校设想开展7S管理家庭延伸教育活动,家校联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7S成效。
活动要求房间布置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时尚与否,关键体现7S理念。要求数码相机或高清晰手机拍电子照片,写约50字的说明材料,开展进行7S家庭管理图片展。
落实过程是这样的:先向全班同学解读家庭7S延伸评比通知,对7S家庭管理要求,进行房间的整理与相机拍摄,上交图片,班级同学进行点评,学习往年家庭7S延伸评比优秀照片,周日回家进行整改。经过这样程序之后,效果很好,班级全员参加了这次活动,出现了好多优秀家庭照片。
四、7S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
2013年9月,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入学,入学以来就实施班级7S管理模式。一年半以来,班级的星级寝室加分与7S考核名次均居于学校班级排名前列。2014学年,班级荣获富阳学院文明形象先进班级、文明交往先进班级、3Q7S家庭延伸活动优胜班级、学风考核一等奖、环保主题月优秀班级、示范性寝室等六项荣誉。一年半以来,班级寝室清扫、脸盆摆放、棉被折叠、储物柜标签7S做法,成为学院模板和典范。2014年10月,优秀寝室评比中,寝室5308、5311被评为学院示范性寝室。
参考文献:
[1]叶昌元.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党和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日趋重视以及政策措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技工院校建设已从规模扩张向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快速迈进。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增加行业企业用人的耦合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营建育人模式,打造品质学校,既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做优做特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已孜孜探索七年并在不断深化完善的重要课题。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嘉兴技师学院作为一所融学制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全日制高等技工院校,基于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结合教育对象入学基础和人格特征全面分析,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3Q7S管理模式,即以3Q(Quality Teachers、Quality School、Quality Students)为办学目标,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7S管理――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u(清扫)、Seiketsu(清洁)、Safety(安全)、Save(节约)、Shitsuke(素养)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学生“四个职业化”(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态度与职业化工作道德)为核心,强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并将优秀教师(Q1)内涵落实为“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将优美学校(Q2)本质体现在职业化环境的营造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致力于优质学生(Q3)“手脑并用”“敬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硬技能”“软技能”形成(如图1)。
图1 3Q7S 管理模式的涵义
一、培养特技权威,打造“双师四维九能”优秀教师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特技鲜明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学校把“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从“指标双师型”拓展到“四维双师型”(既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专业高技能资格,又有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创业指导师等资格),内涵聚焦于教师兼具的 “九种能力”上,即职业道德(示范与传授)、行业联系(实习管理、企业实践与行业服务)、课程设计(制订与评估课程方案、开发教学材料)、教学工作(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反思评估)、学生鉴定(开发工具、搜集证据、有效鉴定)、交流合作(有效沟通、团队合作与管理)、职场安全(保障教学场所安全、进行职场安全教育)、学生管理(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发展(专业能力、应用科研能力与职业教育研究)九大能力。通过全方位制定学校师资队伍三个层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螺旋上升的“双师四维九能”一体化师资培养规划,实施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实现学校从优秀到卓越、建设品质学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图2)。
图2 双师四维九能教师的内涵
1.深化“三格”培养机制
依据教师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资历不同,创设“进学府学、在学校研、下企业练”三途径,建立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和骨干教师“风格”分层培养与管理机制。首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7S特岗培训、行业企业调研、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等,对三年内新进教师进行“入格”培养;其次,推行青年教师“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双师型”技能培训、SIYB(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TTT(Training the Trainer)认证和技能大师研修室、产学研工作室培养,以及参加省市以上行业技能比武等,为青年教师“升格”搭建平台;再次,实施“校本名师培养工程”,对升格后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进行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能力培养,促其“风格”形成,同时带动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扎实开展“双十双进”活动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掌握现代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人际关系、成本意识等方面的要求,按企业生产实际、用人标准“反哺”教学,学校每学期派遣10名专业课教师到嘉兴宋氏模塑工业有限公司、天通浙江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脱产实践,让他们“带问题下企业”“按问题找岗位”“析问题寻措施”“破问题出成果”,学校全程管理,跟踪服务。同时,利用技工院校的优势,在嘉兴市人社局的支持下,校内建立嘉兴市高技能教学研究所、嘉兴市技师协会和技师系列工作室,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嘉兴市首席技师沙龙,每月开展“10名优秀技师进校园”活动,以他们高超的技能技艺、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助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以及师生的职业化成长,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实施“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深入开展一名骨干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骨干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题、一个骨干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的“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几年中,得到学校教师技术服务、技术支撑的企业多达近百家。如成立嘉兴市万达锅炉节能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每年为五县二区20家企业的蒸汽锅炉和导热油锅炉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双师四维九能”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了教师的特技权威,强化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2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者占74%,专业课教师占61%(双师型教师占82%,技师、高级技师占44%),硕博士学位者占15%,获“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技术能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者占20%。
二、着力改革创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优美学校
3Q7S管理的实施以学校“红海生存,蓝海发展”战略为统领,即在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营建一流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和师生健康成长动力机制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蓝海”,以持续改革推动学校品质的提升。
1.构建“三要一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探索,学校较好地建立了“园区联校要效益、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显特色”的“三要一显”的校企合作机制。如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改变与单一企业“订单培养”的做法,强化与学校专业群相对应的产业群企业集聚地――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企业产品加工基地,共同开发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邀请嘉兴市模具行业协会、制冷协会驻校,为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标准和行业咨询等。根据不同专业群工与学渗透融合的方式不同,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前校后厂、产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车间,把课堂搬进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生产实践;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区校合作、AB双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企业内与企业间的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主兼交互,校区企三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161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取得1张素质达标证书,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等6个职业能力对应的6张职业资格证书,获得1张校内实践合格证书和1张校外实践合格证书;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四个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教育环境。
2.凸显技能教学特色,创新一体化课改模式
开展系列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的行动研究工作,将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内容和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的职业资格等级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的应知作为必须够用的度,并适当加以提高。各主体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改新模式: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核心课程以跨学科方式进行重构,突出行业通用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置5~8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则是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分解转化成付诸教学实践的“项目”群,突出职业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培养,每个专业设计8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四步动作框架――“减少”“剔除”“增加”“创造”,实现了课程结构的优化;通过补强“现代企业看重的”“学生工作世界必需的”“技能大赛引领的”和“教师有特技绝活的”课程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开展职业规范与技艺训练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等“七合一”技能教学,凸显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技工教学特色。实施3Q7S管理以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2个,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42个,形成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3.强化专业、基地建设,创新社会服务品牌
实施“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的“四大对接”工程,以高品质的行动推进学校整体工作高效达成。如根据嘉兴市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将学校35个专业整合为17个专业22方向,强化以主体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建设;今年根据浙江省委“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四换战略”要求,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培育”的原则,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电子商务、广告创意等特色专业,以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又如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五大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充分体现企业职场在工作流程、成本控制、质量检验和精益生产的要求,投入5千万元购置行业主流设备,创设企业化环境,营造VBSE场景,高标准建设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产、教、学、研一体化实训管理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坚持教学与培训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企业职工技能提升、SIYB创业和高技能人才等48个工种的各类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3年年均培训1.5万人次,为合作企业提供公益性免费培训2000人次,以便捷、高效、热情和实在的培训品质赢得企业赞誉,形成了“e心e意”的社会培训品牌。
三、实施QV德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优质学生
“优秀教师”加“优美学校”方能培育出优质产品――优质学生。为强化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素养、高技能特质,学校深入实施“QV德育”模式,即以优秀职业人(Quality Professional Person)为追求,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机制,健全“五线德育”(常规健德、课堂渗德、党团建德、生活融德、社企育德)队伍,校企双主体开展七大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与执行、责任与担当、质量与效率、沟通与合作、形象与心态、危机与挑战、创业与创新),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Vocational Skill)、职业化的工作形象(Vocational Image)、职业化工作态度(Vocational Attitude)、职业化的工作道德(Vocational Moral)等四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优质学生”。
图3 QV德育实践模型
1.强化职业化训导方案实施
贯彻“崇德修身、砺能强技、笃学至善、创业创新”的校训,树立“基点在职业生涯发展,重点在职业化,瞄点在企业欢迎”的QV德育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与实施职业化训导方案,明确并强化认知、养成、过渡三阶段的任务。认知阶段:根据行业、职业特点,理解校企文化的差异和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化素养的认知教育,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职校人”的转变;该阶段重点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养成阶段: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训练,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该阶段重点在于明确规范,强化职业态度,培育职业习惯。过渡阶段: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校企联动,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学校生活到职场工作的过渡,其阶段重点在于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实效性和稳固性,体现职业精神,显示职业形象。
2.强化7S内化训练活动
管理就是创造和改变环境。推行3Q7S管理,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文化,让学生一进校就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做细做精做透”的职业习惯,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7S管理是职业化培养的最好实践。“时时7S”、“事事7S”、“处处7S”是弘扬“自动自发・激流勇进”的学校精神、培养学生执行力文化的最佳载体。从2006年起,学校一直坚持新生班轮流开展“3Q7S行动”体验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各岗位的清洁、管理和服务工作,让独生子女体验劳动的伟大;所有新进教师像日本企业一样,从扫厕所开始,完成一周整训。全校各班每周一下午开设3Q7S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整理整顿学习生活物品,清扫教室、实训工场和寝室卫生,洁化美化教学环境;每天3次课前5分钟为3Q7S活动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又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仅将3Q7S管理落实在晨会集训、量具使用、工件摆放、材料节约、操作安全、设备点检、现场清洁等教学环节,还在实训项目选用、任务单布置,操作报告编写、实训作品评价等方面均体现KPI哲学思想。
3.强化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2011年以来,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的建设,学校又致力基于职业化素养培养的“QV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锦绣中华文化长廊”“红色江南主题馆”“校史陈列馆”“企业文化主题馆”“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心灵港湾主题馆”“职业化素养拓展营”“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一个中心、八个场馆”的“QV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高标准建设未来导游俱乐部、未来职业经理人之家、畅想机器人联盟等25个学生专业社团并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未出校门就切实感受到浓厚的职业氛围,从而引导其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渐进式转变。
近几年来,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毕业生分赴长三角地区,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初次就业率达98.75%,就业稳定率82.65%,专业对口率80.89%,毕业生年均工资收入达到地方年均工资收入的1.53倍,初步实现了优质就业。2013年5月,学校为1904名学生举行毕业前招聘会,吸引了143家企业前来设摊“抢”人,“学生未毕业、单位已抢空”。
实施3Q7S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嘉兴技师学院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2012年学校借鉴国外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ERVQUAL量表从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与移情性等五个维度22个问项对实施3Q7S管理后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总体评价均在82分以上;2013年又对实施3Q7S管理后教师质量、学校质量、毕业生质量与教育服务质量的4大品质104项指标进行全方位评估,专家、雇主和企业等均较为满意。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还不足;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实战能力、绝技绝活的水平还不强;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团队合作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育还需进一步强化;多形式学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还不够鲜明,等等。嘉兴技师学院将进一步完善3Q7S管理策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细化管理过程,优化绩效考核,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品质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