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9: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教育政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创新教学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心中,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初中政治是对学生思想的开拓,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谈论,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政治觉悟能力搭建坚实的基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意识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探究初中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阿基米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们开始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兴趣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纵观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而思考则起源于质疑。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始终要报以和悦的态度,不训斥、不排挤,给予积极鼓励和肯定。
再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他们的知识需求量是无限的;而作为一名对学生学习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的教师来说,应该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不断开拓进取丰富自身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教师,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四,尊重学生个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及背景,因此,其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兴趣爱好,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等。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平台,从而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及求知欲望。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关键内容,成为了广大教师及教育界广泛研究的内容和热烈追捧的话题。因此,为了抵达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起来,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
作为一名合格初中政治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为跟进新时展的步伐,教师必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多媒体。科学、合理地将政治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有效融合,利用多媒体丰富、新颖、生动的感官效果触激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及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
趣味性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和必由之路。只有课堂内容具有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及个性思维,逐步将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观察、发现、探究,并沿着自身个性思维轨迹进行思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富有创新意识地进行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必须纵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整体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创设的情境内容才能够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展开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结语
关键词:数学;知识记忆;培养
近年来,数学记忆力的相关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那么,到底何是数学记忆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又有何功效呢?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一些基础尚可但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信号,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可见,数学记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记忆及其特殊性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是人的听觉与视觉受到外部刺激作用而形成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它维持的时间极短。短时记忆又叫一分钟记忆,顾名思义它维持的时间约为一分钟,具有动态性、暂时性的特点,是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相对前两类而言的,它的信息储存时间较长甚至是终生的。由此三类可见,长时记忆是人们追求的,任何记忆方法都是为了延长记忆时间。
数学记忆是指数学对象作用人的感观,使人脑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印迹,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的语言、情感、行动得以重现。数学记忆与一般记忆有所区别,它更侧重于逻辑性、解题思路、定理、公式等。数学记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数学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记忆的主要特点为:①操作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不用记忆具体数据,只要将解题思路、推理程序记忆即可。②结构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将相似题型归纳、总结成一种结构,以此结构作为记忆的基本方法。③系统性记忆。数学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在学习中应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条件
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数学信息经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后形成短时记忆,但这些记忆不经过复习就容易遗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单纯死记硬背的长久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条件,将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充分理解后再勤于记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如同学们在学习“等式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商店里经常看到的台称做例子,称取一定质量的物需要与之对应的砣,物的质量增或减同样需要砣进行相应的增或减,才能使台秤平衡。这个例子学生们几乎天天碰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情境:“噢,等式和台秤一样,左边加右边也加,左边减右边也减。”这样以来抽象思维几乎近于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加深刻和准确了。由这则例子可以看出,单纯靠死记硬背很难,但如果理解了这类题型并归纳、总结,甚至不用刻意记忆就可将问题化难为简,轻松解决。
三、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
1.课前预习,加深模糊记忆
数学涉及到逻辑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等,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学生在课堂全盘记忆所有内容,势必过犹不及,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能够理解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理解的将问题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即使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点拨之后便柳暗花明。在课堂上学生思路与老师思路不断发生碰撞,有契合也有不同,学生不断对比和归纳,最终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
2.视、听、动等多分析器参与增强记忆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过于机械,往往仅凭单一的分析器进行记忆,这样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使记忆更深刻、更长久。首先,“视”是指学生通过多媒体让一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如学习椭圆时,老师可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看到椭圆的几何图形与实际椭圆区别以及椭圆的生成轨迹,从而使学生记住它的定义。“听”可以将一些知识变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在举“等式性质与台秤”例子时,我们同样可以将知识点编成一句话,便于学生记忆:等式性质像天平,同加同减不变型,同乘同除也可以,除数不含数字零。“动”是指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既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在环境中能找到的材料,让学生亲手去试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先进、有效,练习永远是最好的帮手。过去人们对练习认识过于偏颇,认为练习就是埋头苦练,这样的确能够创造高分,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再适合。练习应当是有的放矢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要做到讲练结合,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课本重难点将练习分为基础达标、变式提升和综合拓展三个阶段,以基础练习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拓展新试题,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四、数学记忆的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数学学习中的记忆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应该记住什么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一般说来,数学记忆侧重于具体数据“精炼”成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可以防止琐碎且无关的信息充斥大脑,同时还可以缩短形成解题思路的时间,防止解题时大量无关信息的重现。其次,尽量拒绝背诵式记忆,而采用理解式记忆。数学记忆应遵循一个过程性原则,即在过程中记忆,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练习操作和应用活动自然而然地记忆,而不是强行背诵记忆。通过理解创建新知识与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记忆的知识更牢固、更不易忘记。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复习内容不宜过量。为得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老师应妥善安排教材进度。
总之,数学虽然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需要数学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培养的途径很多,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没有理解的记忆是很难创新和维持长久的。本文所提记忆方法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可以引发广大同行去思考,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对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都已达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体病的诊断,由于显微切割、探针池建立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相关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机理的阐明,不仅对癌的发生发展认识上有新的突破,对癌的基因治疗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研究进展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测疗和功能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致病基因的确认、表达调控,为遗传病的防治等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这些医学遗传学的新成就正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遗传已成为21世纪带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作为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教材,在其内容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在知识储备上提高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它是专业主体知识的根基,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专业前沿知识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了解未来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要求。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报道这些新发现、新知识的文献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又了解医学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人认为应当压缩和削减遗传学的基础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现代遗传学的新知识;又有人认为只讲解基础知识,不必介绍新知识。而作者认为,基础知识是“根”,新知识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叶茂”才能促进整个知识之树茁壮成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医学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知识属于前沿知识。完成这一计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这一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的掌握。所以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最新知识,新知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介绍科技新发展,知识必将成为一潭“死水”,这样不仅跟不上科学的时代步伐,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又能跟上科学的发展呢?
1讲解经典的基础知识要深入浅出医学遗传学的经典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平衡定律、染色体畸变类型等知识。对于这类经典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知识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例如,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应首先从孟德尔遗传实验讲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哪些现象?怎样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再进一步引出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特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讲解应用性基础要提纲挈领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许多应用性基础知识,如染色体病。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几种。若面面俱到,学时不够。如果介绍的太简略,一些重点知识就会淡化。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作者提纲挈领,有主有次地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4个代表病例:Down综合征、猫叫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它们分别是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Down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其染色体异常在21三体,主要核型为三体型,少数为易位型或嵌合型。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为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发育不全症。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又称为Martin-Bell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发病率仅次于Down综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由一个基因异常引起的。而对于其他综合征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病历材料,使得学生带着趣味和好奇去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节省了课时。
3讲解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新知识要相互穿插随着科技的发展,介绍与遗传学相关的新进展十分必要。如染色体的结构中包含了端粒结构,有关端粒与医学相关的研究目前处于前沿水平。在讲解染色体结构这一知识点时,作者补充了端粒分子的结构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与肿瘤发展以及与细胞寿命的相关研究。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详尽介绍基础知识又适当穿插前沿知识,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讲明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自身前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我所在的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跨头任教。我主要担任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工作,在十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过程中知识点的迁移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注重融会贯通,采用实例教学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要把学过的某些知识联系到其他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横向对比,不难发现两者的第一章的内容上有相当大的重复,都是讲解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为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我在初中课堂上以图片展示为主。“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树木的年轮,铭刻着它的年龄……”通过一幅幅图片,说明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把学生分成耳语组、接力组、喇叭组、网虫组,采用不同方式传递电话号码的信息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样的内容到了高中课堂,我如果再采用图片展示和做游戏的这种方法再讲一遍,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我采用“野外生存实验”“感觉剥夺案例”“美国国防部报告”等教学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分析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让高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接触到不同学科层面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善于归纳类比,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操作技能的迁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让我们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教科书上的软件一般都会落后于市面上的软件版本。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触Word的第一堂新课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其实,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Word这个软件,如果再从怎样启动程序开始讲解,恐怕学生觉得自己都会了也不高兴再听。到了高中,就应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学生掌握某种应用程序的一般规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的“应用文档设计”这一章节中,我通过对比展示学生写的作文普通电子稿、与设计好的带有图文混排超链接等的作文选,这样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来逐步探索。沿着这个思路一路下来,到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我并不是以教为主, 而是用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体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加工的方便之处。
字处理软件的变化非常迅速,曾经流行一时的软件和版本,过两三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能已经落伍,被功能更强的新产品所替代。但大多数数字处理软件都有相似的窗口元素、功能构成、窗口菜单和操作规则。这不仅体现在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之间,不同公司的字处理软件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只要图形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和规律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如果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使用方法,那么使用Word2003、Word2013也会相对容易些。掌握了Word,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师只要点拨一些画龙点睛的方法,学生便很容易找到相应操作的入口了,也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三、联系生活实践,实现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纵向迁移
关于迁移过程的实现,贾德在本世纪初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等,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易理解,还会感到抽象枯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老师如果借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初中阶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的Excel教学,主要是介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一般过程,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表格数据进行讲解,侧重于知识点的积累。而高中阶段“表格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我更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同时,因为生活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需求有所差异,对数据的加工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很多知识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上的惰性,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衔接,灵活运用知识迁移,合理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和内容不新颖
现在高中思想教材中的内容多抽象,难以具体地呈现,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有时即使听懂了内容也是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思想政治知识点单凭教师讲述、表格、挂图等教学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1.2 课堂气氛不活跃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运行,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所学得的知识也是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强,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不强,易疲累、注意力下降、没有创新思维,教学存在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严重缺失。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途径
2.1 教学平台的整合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
构建教学平台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教学的网络设备和资源,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理想的学习和教学状态。网络平台的建构可以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轻松自由的课程环境,减少倦怠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发言,提出见解和疑惑,因为通过网络的介入可以增加声音图片,形象生动地解释某一现象和问题。网络的资源丰富生动,具有新鲜感,通过其将理论与实际更丰富全面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一、前言
高校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主要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根据我国高校的课程安排,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在学生的知和行的引导中存在偏重于知而忽视行的情况,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却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所以,加强对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知行合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知行合一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将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其必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技能知识,并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让其在就业的时候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而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所以,知行合一不仅是高职院校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2)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随着现代社会中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很多高职学生在长时间接触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其形成十分单调的生活模式。而传统的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单方面灌输,这样的方式将很难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升对课程的兴趣,从而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3)能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较好体现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对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教学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样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知行合一既有理论上的强化教学,也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全方位的体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应用
(1)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要在开展高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高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从而让实践教学有更多的时间。同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制定理论教学计划以外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另外,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这样能够让实践活动更具有真实性,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2)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形式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全面成长的阶段,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实践形式的适应能力会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实践形式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效果。所以,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都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让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3)注重实践创新
在思修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对实践形式的多样性有足够的重视,还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将社会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与实践的飞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还能让学生积极创新,从而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近来,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得到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信息课程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学生经过信息课程熟练地掌握了信息课程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信息课程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使信息技术更加具有实用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程,家长和学校对于传统中的课程非常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因此,初中信息课程往往会被其他传统型的课程所取代,使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忽视,继而学生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很多学生在信息课程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去看其他课程的书,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偏向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使整个教学课堂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以致用
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对初中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对于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会受益匪浅。比如,学生可以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展,对于预习以及复习中建立知识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让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起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信息技术在初中课程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当今时代中很多初中信息课程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承接,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于课程进行扩展。与小学阶段学习不同的是,初中的信息技术强调学习技术的实用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初中阶段学到的内容并不是特别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接触得非常广泛,多少会有些基本的认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基础,例如,“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就是小学课程中“认识计算机”内容的深化;“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就是“Windows初步使用”内容的承接,设置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PPT应用制作”就是“初级多媒体幻灯片”内容的延伸;“网络基础应用”对于“因特网的简单应用”有着很大的承接关系。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求知的欲望非常强,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的措施
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初中信息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评价方法,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合理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当前很多初中的硬件设备建设已经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潮流得到发展,对以往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进行发展和继承,对于比较旧的课程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多听取学生的建议,灵活地进行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讲、多练,对教学实践给予重视。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上机体验,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提供比较大的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相比,学习机制是管理方式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社会,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与传统的产业相融合,学习机制是管理方式的一种优化。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络的环境下,许多企业出现了新的运营方法和运营方式。在学习机制的基础上,我国的企业应当学会借鉴,实现电子商务。
一、多系统
多系统主要是由可以计算的集合而成,每个是抽象或者是物理的实体,能够对自身和环境作用,和其他的可以通信。之间的活动具有独立性以及自治性,行为以及意图不受其他的影响,通过进行协商、协作以及竞争等,能够完成目标。在多系统中,资源是相对分散的,执行计算以及任务为分布式。之间在进行划分任务、分配资源以及协调行为时,主要是按照知识规则以及管理策略,之间进行相互的作用,感知环境,进而作出判断。多系统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所有的能够进行协调一致的工作。
电子商务以为基础,主要是为了在网络上建立商业环境,使其具有灵活性、动态性以及自动性。在电子商务中,谈判是比较重要的要素,谈判是为促进客户关于商品达成一致的协议,所进行的交流。为了增加谈判的有效性,需要对以下因素进行推理,包括信念、意图以及愿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学技术,如信念修正。在进行实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在利益方面是冲突的,并且将私有的信息隐藏起来,处于竞争的状态;但是,双方基于交易以及后续合作的目的,会相应的作出妥协,从这点来讲,双方是处于合作的状态。通过对机制的阐释,针对电子商务,应当合理的利用机制。
二、在电子商务中学习机制的特性
(一)效率高。学习机制应用于电子商务中,信息的容量比较大,在网络中传递的速度较快,学习机制的这些特点对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即时互动性。与传统规章制度相比,学习机制的特点表现为廉价、信息空间较大以及即时互动的特点,与传统的电子业务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子商务中,学习机制的运用具有即时互动的特点,这种特性能够消除传统电子业务的特点,传统的信息反馈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存在时差,互相的隔离。电子商务这一特点能够使接受者以及发送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发送人员能够结合接收人员的变化,相应的作出调整,满足受众的要求,员工和企业形成一对一的管理关系。这样的互动模式改变了传统沟通的形式,沟通体现交互性,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员工会自动的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在这种方式下,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员工能够自主的寻找和学习信息,针对信息,进行回应。学习机制应用于在电子商务中,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三)全球性。电子商务将世界连通,在世界范围内交换以及传递信息,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前提下,实施学习机制,整个世界会注重培养员工,对于员工而言,也会提升自身的素质,便于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服务。基于此,在电子商务中,应用学习机制,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体现了学习机制的全球性特点。
(四)虚拟性表现。在电子商务中,学习机制的应用具有虚拟性表现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基于学习机制具有信息处理的作用,能够在远距离中实现学习机制,了解员工的培训等内容,员工自己也能够参与制定学习机制。因此,学习机制的虚拟性应用具体表现如下:学习机制实施人员和企业管理双方在特定的距离外进行接触以及联系,摆脱对企业强制性的依赖。
(五)成本较低。在电子商务中,运用学习机制,应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技术,采用视频、画面以及音频等,在进行信息处理时相对容易,这一个过程是根据各自的信息需求进行。在实施学习机制时,互联网得到很好的应用,互联网所需要的通信费用不是根据地理位置的距离进行增减,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在进行学习活动以及商业活动时,信息处理成本较低,我们可以凭借相似的成本,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占有优势。
三、在电子商务中学习机制的应用
(一)提高传播的效率。在电子商务中,运用学习机制,企业员工的社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交流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企业的设计产品所面对的消费对象不同,应用学习机制,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此外,在运用学习机制的过程中,调研也是必要的,结合、整理和归纳信息点,为执行学习机制提供依据。
涉及电子商务的企业进行调研十分具有必要性,以整理员工浏览网页的次数及信息为例,能够知晓员工的兴趣,企业根据员工的兴趣点,设定学习方案,提高传播的效率。
(二)提升员工进行网络沟通的能力。在学习机制的前提下,员工在接受学习任务时,不再是被动的状态,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相应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从这个角度考虑,员工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企业可以设立电子信箱,吸纳员工的建议,并根据建议相应的作出修改。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员工、员工和员工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进行业务交流,与此同时,对业务适当的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信息社会,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机制。在电子商务中,学习机制的应用具有效率高、即时互动性、全球性、虚拟表现以及成本低的特点,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应当结合学习机制的特点,提高其传播效率,进行调研,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国志.基于计算机安全技术下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5)
[2]瞿骏.浅议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
[3]王爵. 电子商务学习机制的应用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3)
摘要:本研究旨在教学语法视角下分析初中高三组水平学生语法测试结果,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谓一致习得状况。结果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并未完全习得主谓一致,水平越高不意味着习得越好;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形式和意义分离现象。
关键词:教学语法;主谓一致;形态;意念;话题突出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11—03
一、研究背景
主谓一致,即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的观念上协调一致的语法形态关系。主语所体现的“数”有形式、意义两层次,其源于主语缺乏表示“数”的语法标记和NP短语体现“数”的观念多样性。教学语法中主谓一致实质是协调性一致,只有协调才能解决“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虽能提供解决矛盾的理论框架,却不足以解释主谓在“数”的匹配中所呈现的特殊性,只有将普遍原则和特殊规则结合才可能较好地促进习得。
Bock & Miller和Bock发现了局部名词诱使受试对谓动“数”的匹配发生误判的“吸引效应”,一些学者在此效应下发现受试理解、产出受句法和短语线性次序影响,局部名词能造成语义和句法操作冲突,复数形式标记更易激活并影响一致的产出。国内学者对三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有研究发现汉语处理经验能够影响英语处理过程。国内研究多偏重理论,虽有学者采用了实证方法考查主谓一致,但仍未从教学实践中通过测试手段探究主谓一致习得总体状况,而这恰是本研究聚焦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1)中国学生主谓一致习得状况上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受试
受试分初级(初二)、中级(高二)和高级(大二)。三组以自然班形式参加调查,每组均为50人。
3.工具
工具是语法测试卷。第一部分考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和不干涉原则,每题1分,满分42分。第二部分考特殊规则,每题2分(1’-判断+1’-改错),满分24分。调查在2005年上旬进行,回收120份有效试卷。测试项目内在一致性较好(α系数为0.7785)。
三、数据分析结果
1.普遍原则上总趋势
表1(略)显示三组在语法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差距不大;在意义一致上有显著差异,初、高中和大学组有随水平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在就近原则上,最低、最高分持平,大学组平均分最高,高中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2.普遍原则上组间差异
从表2看出,在意义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组间差异明显,显著性水平都达到了0.000。对照表3发现,初中与高中、大学平均值差异十分明显,概率均达到了0.000。但是,高中和大学组相比,置信区间含零,概率分别为0.238、0.961,差异不显著。三组在就近原则上显著性水平为0.175>0.05,差异不明显,通过表3发现三组间概率均大于0.05,任意两组置信区间含零,组间差别不大。在语法一致上,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51≈0.05,较为明显。高中组最高,大学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3.特殊规则上的差异
一、二题考主语为none of +n.(pl),初中生多做对第一题,高中和大学生多做对第二题;三、四题考only one of 和the only one of 在定语从句中搭配,初、高中生多做对第四题,而大学生多做对第三题;五、六题考存现句,三组中多做对第五题;七、八题考算术表达式,初中生半数以上、高中、大学生绝大多数两题全对;九、十题考主语为a/the majority of +n.(pl),大多数初中生、超半数高中生做对第十题,大学生两题全错较多;十一题考主语为分数表达式+of+n.,十二题考it is强调句,初中生大多数两题全错,高中生大多数两题全对,大学生在十一题上错误率高,在十二题上对错刚半。
四、讨论
在教学语法中,形式、意义和用法是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形式与意义层面发生互动,形式和意义层面又分别与用法层面产生互动关系,三层次间紧密联系使得任何一个层次变化也会引起整体变化。但不管变化如何产生或发展,形式层次着眼于准确性,意义层面在于意义化,用法层面在于得体性,三者统一于语言交际中。从三者所形成的连续体来看,教学目的是运用语法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互动是推动三层面发生关系的助推力。因此,任何两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到三者形成的循环机制。如果某两层面未形成接口,互动关系就不能产生,从而影响到体系运行。就主谓一致而言,虽然规则追求形式和意念统一,实践中却是形式和意念的主次问题。形式占据支配下,意念就退居次要;意念掌握支配时,形式就退居次要。因此,主谓一致实质是形式和意念妥协性一致,两者接口呈弱性。这使形式和意义只发生有限互动,影响到形式、意义和用法整体互动,进而对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学习者很难将规则运用到交际中。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错误上,它与中介语发展紧密关联,具备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中介语系统整体结构是有秩序的,中介语出现的错误也有规律可循,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规则或不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上出现了系统性错误,并因水平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可渗透性是指随着输入在“量”和“质”上增加和提升,学习者不断地修正原有规则,增添新规则,或是重建整个系统;动态性则指全过程是随认知能力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三组学生在习得上更灵活地运用新规则修正并更新头脑中的旧规则,使其不断接近目标语规则体系;但对比后发现大学生虽然在知识掌握上不如高中生,但从总体上认知过程仍然在发展。
中国学生在主谓一致习得上仍保持了中介语发展的普遍特征,但也存在滞后现象,这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是内因,而外因的母语因素通过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产生干扰。认知因素主要是头脑的知识系统,头脑中存在隐性和显性知识系统,隐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无意识习得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有意识学习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可以部分、有条件地转化为隐性知识。只有当学生处于能够吸收的发展准备阶段时,显性知识才可能经现存知识系统过滤后融入中介语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过程也易引起过度泛化,高阶学习者常通过扩大目标语规则使用范围建构起对中介语的认知模型。其本质是相似类比,利用使用对象相似处,依照目标语规则展开混合形成新结构,学习者可能构建出部分甚至全体相似性的错误认知结构,将导致经历“平台期”,伴随通过心理机制产生暂时性梗阻的“稳定化”现象。它在大本二年级容易产生,也被称作“二年级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能力出现全面退步,局部停滞不能否认整体进步。
“稳定化”如果不能被克服就会导致僵化,原因在于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中参数设定。语言习得机制可以将输入规则通过普遍语法内化为语言能力,进入关键期后所构建的中介语在未达到目标语设定前发生僵化,但成年人的“潜在语言结构”可被激活并使普遍语法转化为目标语语法结构。但激活也可能无法完成,这是因为参量设定中规则标记性的作用。学习者较容易认知非标记性语言材料,如果在习得时呈现出有标记性特征,学生错误就会出现,此外母语干扰不容忽视。因为汉语的“话题突出”结构中的话题和谓语很少存在一致关系,话语决定着句子成分间语法联系,不需动词与主语在性数上配合。英语是主语优先式语言,要求动词与主语在性数上保持一致。虽然汉语“话题”和英语“主语”常位于句首,但汉语“话题”相当于英语“简单话题主位”,更强调客观信息。中国学生使用英语有限且缺乏语境,大脑就会使用母语配套知识帮助形成目标语结构信息,迁移就发生了,对习得产生了干扰,其集中体现在对输入信息处理上。汉语注重“意合”,由于缺乏标志一致形态句法提示,学生会忽略与其相关提示的低突显性信息,这种经验很容易迁移至英语中。而外显信息程序化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学生一次只能聚焦结构里不同提示(如主谓一致)中高突显性提示作为解读信息,低突显性提示(如单数第三人称)被忽视,这样导致显性记忆模块中陈述性知识未被“程序化”,外显记忆中陈述性信息就不能转换成程序性信息存于内隐记忆,学生难察觉到单数第三人称信息,失误就出现了。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Freema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90.
[2]Biber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16-03
营养状况是反映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都会对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1]。为了解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体质与膳食营养状况,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普洱市4所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体质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普洱市城乡各两所中学校,按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初中一年级13岁共49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城镇263名(男130名,女133名),乡村235名(男115名,女120名)。
1.2 方法
1.2.1 体格测量 参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2]规定方法操作,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测试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并专人完成专项测量,现场质量控制符合有关要求。
1.2.2 膳食调查 采用24 h回顾法[3]调查学生3 d(包括2个学习日和1个周末日)的三餐、小吃、夜宵等食物摄入情况,包括每天进餐的食物名、原料名、原料生重(或熟重)等。计算每人日均食物摄入量,录入营养计算器计算营养素摄入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10月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4]中>11岁的参考摄入量(RNI)为标准进行营养评价与分析。
1.2.3 营养状况评价 按《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表(2002年)》[5]将调查者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5个层次进行判断,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城乡学生形态发育指标比较
城乡学生形态发育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城镇男、女学生身高均显著高于乡村学生(P < 0.05);城镇女生的体重显著高于乡村女生(P < 0.05),而城乡男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城乡间胸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城乡学生营养状况分布情况
按《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表(2002年)》判断,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率在5%以上,较低体重检出率也较高,尤其是乡村女生较低体重率达到37.50%,与城镇女生(2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城镇学生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尤其城镇女生的肥胖检出率高达14.29%,与乡村女生(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城乡学生日均食物摄入情况分析
通过24 h回顾法调查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食物摄入情况发现,城镇学生摄入奶类、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和鱼虾类量高于乡村同性别学生,但薯类、豆类摄入量低于乡村同性别学生。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数量[4]进行比较,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摄入的肉类量偏高,鱼虾类、蔬菜类、水果类和奶类都明显不足。见表3。
2.4 城乡学生日均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普洱市城乡学生日均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总体水平为城镇学生高于乡村学生,但与DRIs[4]比较,城镇学生摄入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C和铁达标,维生素A、B1、B2和锌的摄入量也达到RNIs的80%以上;乡村女生能量、蛋白质摄入量均未达到RNIs的90%,乡村学生维生素A的摄入量严重不足;城乡男女生钙的摄入量均低于适宜摄入量(AI)的50%。见表4。
3 讨论
普洱市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本研究显示,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体质不理想,膳食营养状况也不容乐观,城乡差异显著。这与我国其他西部地区报道的中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基本一致[6-8],应引起全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按《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表(2002年)》判断,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率在5%以上,较低体重检出率比较高,占25%以上,尤其是乡村女生较低体重率达到37.5%。城镇学生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尤其是城镇女生的肥胖检出率高达14.29%。形态发育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普洱市初中一年级乡村学生的发育水平仍相对落后于城市学生。城乡差异的产生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活水平、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调查资料也显示大部分乡村学生父母都是小学、初中文凭,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长不能给子女较好的饮食指导,也不能提供充足的饮食来源,导致乡村学生多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均比城市学生少,尤其是维生素A和钙的摄入量严重不足,乡村女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也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进一步分析膳食结构发现,城镇学生摄入肉类、奶类、鱼虾类、蔬菜类、水果类的量均高于乡村学生,主要原因可能为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文化水平高,有条件为子女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乡村学生经济条件差,这些食物摄入明显不足。而乡村学生薯类和豆类的摄入量高于城镇学生。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普洱市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①鼓励学生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②鼓励学生每天饮用1~2袋(杯)牛奶,以增加钙的摄入。③学生应增加动物肝脏的消费,以保障维生素A的摄入。④调整饮食结构,保障学生膳食供应,学校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做好定期营养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15.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M].北京: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36-90.
[3] 糜漫天.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57-160.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201-205.
[5]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25.
[6] 康如彤,钟燕,刘康香.长沙市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10-612.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