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7 09:20: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汉字演变的方法

篇1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篇2

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但由起初的象形变为现在的符号化,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许多形体相似的构件被类化,进一步被定型为部首偏旁。“字形之学不在于以古字为正字来纠正后代的‘讹误’,而在于发现演变的原因,归纳演变的规律,掌握字形演变的方向。”[1]这是唐兰对字形演变所持的态度,强调了演变规律的重要。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分类法,部首便成为区分汉字的重要方法。“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然而结合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部首的来源并不单一,有些甚至与我们对“草”字头的叫法相去甚远,但最终都被定型为部首“艹”。

一、部首的产生及功能

(一)部首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学者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分十五卷,列五百四十部,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根据小篆的字形特点,对这些字进行归类,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并命名为“部”,各部第一个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叫作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2]这也表明,许慎归纳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有着严密的体系,部首与部首之间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且部首之间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着“始一终亥”道家哲学逻辑的考量。

然而《说文》中的540部首有许多重复混杂,整个体系并不十分科学。例如“玉”和“珏”分列二部,但从字义上看“二玉相合为一珏”,“珏”字是由两个“玉”字组合而成,应归为同一部;其他的还有分列“口”“吅”“哭”三部,“木”“林”二部等等。在我们现在看来,《说文》中的540部有很多是可以合并的。此外,《说文》将“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为第一部,将“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列为第五百四十部,这是受当时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影响,并未严格按照笔画的多少繁简来分部编排。

尽管《说文》的部首存在缺陷,但它对后世学者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编排的一些字书辞典,如《字林》《玉篇》《字通》《字汇》《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甲骨文字典》《甲骨文诂林》《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等都是在借鉴《说文》部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纵观字典辞书部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由表意部首向形体部首的演变,部首数量不断减少,并最终定型。2009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汉字部首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二)部首的功能

众所周知,小篆上承甲金文字、下传隶楷,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在字形上,小篆由金文简化改造而来,保留了很多金文的字形特点;从小篆转化而来的隶书则在笔法上吸收了小篆的一些构形特征。《说文》以小篆编排,尤其是以兼顾字形与字意为基础的部首分类法,统摄九千多个汉字,开创了汉字分类和辨识的新举措。因此,可以肯定最初的部首分类为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这些部首体现了较强的文字学原则,具有表形与表意的双重功能。

随着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字形不断衍化,部首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一方面,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体类似的部首被合并,某些部首的统摄功能增强,归于该部的字不断变多。另一方面,一些部首的表形与表意功能被削弱,部首不能完全代表该部所有字的形符,同时也不能充当该部所有字的义符。然而,隶变以后,汉字在形体上的演变程度不断减小,音近字不断增多,部首在区分汉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传承需要,字书辞典大量出现,许多人在指称单字时都带上部首名目,部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知。很明显,此时的部首体现了较浓的检字法原则,具有检索和区分汉字的功能。

在《说文》产生以前,中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以部首编排的字书,《说文》开创了部首排字的先河,段玉裁则称其为“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由“据形系联、兼顾形意”发展到“归类检索、指称区分”,部首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它与汉字形体演变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部首“艹”

(一)部首“艹”的形象定型

为“艸”的小篆字形,是《说文》中艸部字的偏旁;在楷书字形中,被简化为“”,很明显,楷书字形的线条更为平直,书写起来也更为快捷。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工作,有进一步将“”变为了“艹”,由原来的四笔简化为三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字典里普遍看到的“草”字头,即已经固定为三画的偏旁部首“艹”。

《说文》:“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而在艸部之前还有一个屮部,许慎据“屮”字的小篆字形,推断出“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其实,“屮”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屮的甲骨文字形为(粹一九三)或(佚八四),小篆字形为。由此可见“屮”字甲骨文与小篆字形极为相似,都有很强的摹写表象功能。因此,才会出现有两“屮”的艸(表示各种草木),三“屮”的芔(草木的总名称),四“屮”的茻(义为“许多草”),最终古人选取了既能完整表达各种草木形象而又书写方便的“艸”为部首。

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许慎完成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代变迁,才完成从“艸”到“艹”的过渡定型。这一过程中,隶变的“艹”象形意味淡化,在承袭“草木属性”的同时,逐渐变为符号化的形旁,但是“艹”又不能作为部首“艹”下所有字的义符。

(二)以意构建的部首“艹”

艸部共收445字,毫无疑问,所有字的小篆构形中均含有“艸”这一构件,艸部字几乎都是对草木植物的属性和类别进行指称和区分,是意义上的构建。例如:“蔡,艸也,从艸祭声”“茁,艸初生出地皃”“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芟,刈艸也”等。此外,廌部的“薦”(薦,兽之所食艸)、水部的“萍”(苹也,水艸也)等字也是用以表达植物类别。蓐部的部首“蓐”,華部的部首“華”也都与艸有着密切联系,《说文》:“蓐,陈艸复生也,从艸辱声。一曰:蔟也”、“華,荣也。从艸从蕐”。这些字数量众多,就目前的字义来看,也大多与草木保持直接联系,在部首“艹”的构建中占有很大比例。

还有一些字是通过间接方式来构建部首“艹”。《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莫字,字形主要为(甲二〇三四)、(乙八七九五)、(粹二)、(京津四三〇〇)等,与小篆字形几乎没有差别。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从茻,字形多有繁简增省,或从隹,象鸟归林以会日暮之意。释义:一、日且冥也,日将落之时也。”③“莫”的这个字义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但现代汉语中的“莫”字则变为了一个否定词,“甲骨文的莫字作日已隐没入林中之意。透过林隙的光线已甚微弱。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词,故又加日而成暮字。”[4]据以上分析可知,表达日落黄昏的“暮”其实是硬性加个“日”字才生成的,而本字却是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莫”。由到“莫”的演变过程中,“茻”先是变成了“艸”,再变为“艹”,虽然这一信息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但从“艹”和“日”等构件出发,还是能还原出这个非草木类汉字曾经与草木的联系,而“艹”是必不可少的纽带。

《说文》:“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段玉裁认为“此字犬在茻中,故称南昌方言,说其会意之恉也。引申为鹵莽。”由于二人均未接触到甲骨文,对字形以及字的本意都有些误解,其实“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莽的甲骨文字形为(存一·一四四零)或(存二·四九五),徐中舒认为:“从林从犬,林或作森。甲骨文从艸、林、茻、森每可通,故此字当释莽,象犬在林莽中形。”[5]由此可知,“莽”字可能不是许慎和段玉裁所理解的南昌方言,况且“茻”在此处不为特指意义的草丛,只是泛指一般意义的林莽。从甲骨文的字形分析,“莽”字描绘的是殷商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可能在纵犬逐兔,也可能在观察林中疯跑的莽犬。总之,这幅生活场景所表达的内容与草木植物有着密切关联,但“莽”字的的确确是一个非草木类汉字,仅仅因那只莽犬穿林而过便与“艹”牢不可分。

(三)以形构建的部首“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汉字也在同步进行着演变,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字重新理解认识,并进一步对文字进行改造,从而导致了以形解字现象的产生。在汉字形体发生改变后,以形解字的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对形体的理解往往加入很多主观内容。在部首“艹”的构建中也存在此类现象。

《说文》:“萬,蟲也。从禸,象形。”在许慎看来,“从禸”是指虫子的尾部,而剩余的部分则像虫子头部之形状。段玉裁则认为“……谓蟲名也,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无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别……与虫部蠆同,象形。”[6]显然,二人均认识到“萬”是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及古金文均象蝎。’”[7]通过对萬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人们将甲骨文中蝎子的一对螯钳异化成小篆形体的“”,后来就慢慢变为楷体的“艹”,最终被人们定格。著名话剧作家先生原名萬家宝,为笔名,由“萬”拆分为“艹”和“禺”两部分,而“艹”取谐音变为“曹”,于是便组成笔名。可见,人们在认识“萬”字的时候,已经将“艹”作为习惯性的符号指称。

此外,被异化为“艹”的各种古文字构件还有很多,如不细细推敲就难以还原其本来面目。《说文》:“??,羊角也,象形。”段玉裁进一步指出“羊角也。玉篇曰。????,?角皃。廣韵曰。????,羊角開皃。”意为羊角形状的“??”常常被用作造字构件,如萑部:“萑,鴟属。从隹从??,有毛角。所鸣,其民有旤。凡萑之属皆从萑。读若和。”《说文》??部:“目不正也。从??从目。凡??之属皆从??”,而随后的“瞢”字则将上半部分的字形变为了“艹”,“瞢,目不明也,从??从?。?,目数摇也。”可见,很多字中的“卝”都因为同“艹”的形象十分接近,最终被归为“艹”部字。

以形构建部首“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中表现在汉字形体日趋稳定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一些象形字在形体转换中很容易发生异化现象。但是,这些字从字意上看与“艹”的草木属性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仅仅是把“艹”作为书写构件和检索部首来使用。虽然以形构建部首“艹”的字不是太多,但需要人们在以“草字头”进行区分归类的同时注意其本意。

三、部首定型的规律及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产生以来一直在结构形体、语音和字义上发生变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从最初“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成为形、音、义兼备的成熟文字体系。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越来越多的汉字被归于不同的部首下。在“艹”的演变过程中,会意字、形声字数量不断增多,汉字构形不断简化。由于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归在“艹”为偏旁部首下的字越来越多,而人们也渐渐习惯于以“草字头”来称呼部首“艹”,进而来指称和辨识某些汉字。一方面,这种演变为汉字的书写记忆提供了方便,便于文字的普及和学习;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很多汉字本意湮没,甚至造成对一些汉字的误解。

“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的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是适合的,但是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8]因此,汉字构形学对部首在内的汉字构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从部首演变过程来看,最初的部首功能是定位于“据形系联”上,同时也兼具表意功能,这一规律在《说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随着汉字的增多以及使用习惯的作用,人们一直在对汉字进行改造,于是部首便成为了一种书写构件,这也使部首真正具有了统摄功能,相对《说文》的部首系统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部首构形中的异化现象产生。最后,当汉字形体较为固定时,部首的作用便越发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汉字进行归类区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不再考虑单字与部首表意的关系,部首在此时定型,几乎不再变化。总之,部首的定型是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转变,即从兼顾形与意的文字学原则到以归类检索的检字法原则。

汉字发展到今天已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破译汉字的原初构造,在汉字文化兴起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急迫。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汉字时,要意识到汉字象形的原始属性,这如同汉字生息绵延的固定基因。时至今日,这一属性便浓缩到了常用的偏旁部首中去了,对偏旁部首重新认识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探源汉字的历史,还能掌握汉字的现在,也是理解汉字背后所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730.

[2]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319.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1~62.

[4]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7.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39.

篇3

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汉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不仅体现在字形上,更体现在字理上。从字源上讲,每个汉字都是有来源的,体现了先民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反映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如“日”字就是从太阳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月”字就是从月亮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木”字就是从树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本”是树的根,“上”是指水平线上的东西,“下”是指水平线下面的东西;“从”是两个人,一跟在一个人的后面;“森”是树木多的意思;“洋”字,左边三点水提示与水有关,右边提示字音;“爸”字,上边提示意思,下边提示声音……如此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他们不会认为汉字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笔画堆砌,而是很有意思的图画,一笔一画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爱看,爱学,爱想,易理解,易记忆,特别是看汉字演变的图、演变的动画用真人真景拍成的电影效果更佳。当然,由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有不少字不能准确讲出其字理,但已有的知识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这里有一个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和教师在教学中教的问题。目前,大多教材和教师都有所体现,但还不够,有很大的教改空问。

2.采用游戏法

游戏,不管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极有吸引力的字眼,将识字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就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拼字”游戏: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田”字格识字卡,既可以用来辨认生字,供同桌互相检查,又可以自制常见的偏旁和独体字的“识字卡”,课间开展“拼字”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的新字最多。“接龙”游戏:给一个同偏旁的“零件”组成三个新字,再组一个三字词语,最后连成一句话,最好能押韵,比如:水,加工,成江,扬子江;水,加胡,成湖,洞庭湖,水,加( ),成( ),( )( )( ),说出江湖海,越说越精彩。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记忆、想象等思维能力和浯文综合素养都是一个挑战,趣味性浓,学习识字效果好。

3.创制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一些结构简单且常见的象形字时,如“日、月、水、山、石、田、土”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如此情境:上课开始,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学生在“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这首欢快的旋律中渐渐舒展身心,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师适当提问,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太阳、月亮、河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等。在学生充分交流描述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录像: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像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流的水哗哗地响着,时不时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日、月、水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地展开想象,把课上听到的、看到的,勇敢地说出来。例如围绕“水"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或者把它具体到奔涌不息的长江黄河、浩瀚苍茫的大海,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或者把它具体到山间潺潺的溪流,汩汩的清泉,体验到水的清纯活泼;还可以转化为瀑布、露珠,让学生领会到水的淋漓酣畅、活泼跳荡的情景。

4.利用会意字结构规律纠正错字、别字区分形近字

篇4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35-01

满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满语通名成分表现出来的。但经转写后的满源地名只记发音,不能兼顾含义。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音节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满语含义消失所带来的这种语义空白随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锹挤⒁舻暮鹤痔畈埂U馐怯捎诤河镏写蟛糠趾鹤侄伎梢远懒⒊纱蚀锏奖硪饽康模对那些已经脱离满语环境的使用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含义。由于此时用来转写地名的汉字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单词,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汉字来记录地名,这种演变最直观地表现为结构上的繁简转化。

一、译字的繁简

汉字与满语文字不同,汉字的字体结构复杂,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繁简主要表现在书写单位的数量和书写单位的交接变化两方面。李运富在《汉字学新论》中针对汉字发展和现行简化汉字提出了一套汉字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可将汉字分为20种类型,涵盖古今所有汉字。

李运富认为,汉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体字4种和合体字16种。其中,独体字是指“由一个构件组成,也就是零组合的汉字。构成独体字的构件主要是象形构件,也有标志构件和代号构件,还有用借形变异方法创制的独体字”[1]。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字”[1]。而合体字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构件数量的角度说,独体字简于合体字。独体字的繁简以笔画数量为判断条件,笔画多的为繁,笔画少的为简;合体字的繁简以构件数量为判断条件,构件数量多的为繁,构件数量少的为简。由此可以对满源地名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满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简程度上有简字繁化和繁字简化两种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增加偏旁是汉字分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汉字含义,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满源地名用字的繁简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对比之后产生的。这种繁简演变与意义无关,是单纯的字体上的演变。

二、简字繁化的趋势

简字繁化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的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由少变多。其中,偏旁是汉字构件中一种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质上是增加了汉字的构件数量,从而起到使简字繁化的作用。满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简字繁化。

例如,原约在黑龙江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喀萨里河”,在《舆图》和《水道提纲》上都是以“喀萨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钦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记作“喀萨哩”。“里”是义义合体字,由两个构件组成。“哩”是音义合体字,由三个构件构成。从“里”到“哩”的演变表现了满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趋势。

又如原属吉林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舆图》),在《盛京通志》(1779)中记作“沾河”,在《嘉庆重修一统志》(1842)中记作“瞻河”。“占”从卜从口,是义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沾”从水沾声,是义音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瞻”从目詹声,是音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13画。从“占”到“沾”再到“瞻”,转写同一发音选用的汉字构件和笔划由少变多,总体趋势由简入繁。

其他同属由简变繁趋势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礼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额河(1812)等。

三、繁字简化的趋势

繁字简化是简字繁化的逆过程,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时间推移由多变少。

例如现流经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舆图》上被记作“泥什哈河”。其中,“泥”从水尼音,是音义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尼”为会代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从“泥”演变成“尼”,简省了原本的偏旁,构件和笔划数量减少。这表现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繁字简化的趋势。

除了简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简化是通过改用结构更简单的汉字实现的。例如《舆图》和《水道提纲》中记录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记作“穆钦河”。其中“禽”字在演变过程中变成了“钦”。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知,“禽”是代代合体字,共三个构件,12画。而演变后的“钦”字是义音合体字,共两个构件,9画。从“禽”演变到“钦”,构件数量和笔划数量都在减少,体现出用字由从复杂向简单演变的趋势。

同样表现为由繁入简的演变趋势的地名还包括:哈尔敏河(1760)――哈尔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禅(1779);温德狠河(1760)――温德赫恩河(1887)等。

满源地名的繁简转化是汉字构形上的变化。无论是由简变繁还是由繁入简,都是结构上的演变并未涉及意义。即使有些演变后的汉字中包含表义构件,但这些表义构件标记的意义属于汉字,与地名整体呈现出的含义无关,也就不能表现出地名含义上的发展趋势。

篇5

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分类法,部首便成为辨识汉字的重要方法。“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然而结合文字演变的进程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部首的来源并不单一,有些甚至与我们“草字头”的叫法相去甚远,与“艹”有关联的字更是庞杂繁多。

一、部首“艹”的成型

1.“艸”部的形成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分15卷,列540部,共收9353个汉字。许慎按照小篆字形特点,对这些字进行归类,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并命名为“部”,各部第一个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因此又叫做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也表明,许慎归纳540个部首有着严密的体系,不仅部首之间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且部首之间在意义上也有联系,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着哲学逻辑的考量。

《说文》:“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芔,艸之总名也,从艸屮。”而在艸部之前还有一个屮部,后面还有一个茻部。《说文》:“屮,艸木出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徹。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许慎据屮字的小篆字形,推断出“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如果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屮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屮的甲骨文字形为(粹一九三)或(佚八四),小篆字形为 ,由此可见屮字甲骨文与小篆字形极为相似,都有很强的摹写表象意味。因此,才会出现有两“屮”的艸(表示各种草木),三“屮”的芔(草木的总名称),四“屮”的茻(意味许多草),最终古人选取了既能完整表达各种草木形象而又书写方便的“艸”为部首。

2.部首“艹”的定格

艸部中有一个“草”字值得注意,《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声。”时至今日,“草”行而“艸”废,甚至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艸”。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里对二字进行了辨析“俗以草为艸,乃别以皁为草。”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常用来指称草木的“草”字,实际却是一个假借字,而且借用的时间还比较早,从徐铉在《说文》中对草字的注解来看,草字至少在北宋初年就已经被借用,作为草木本字的“艸”却难觅踪迹,只依稀出现在一些古籍当中。然而被我们称作草字头的“艹”又是如何替代“艸”来组成新字的呢?

唐兰先生曾经说过“字形之学不在于以古字为正字来纠正后代的‘讹误’,而在于发现演变的原因,归纳演变的规律,掌握字形演变的方向”,在字形演变过程中偏旁部首被逐渐简化固定,以便更好适应人类书写和辨识的需要。楷书字形与对应的小篆字形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为“艸”的小篆字形,是《说文》中艸部字的偏旁;在楷书字形中,被简化为“”,很明显,楷书字形的线条更为平直,书写起来也更为快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汉字简化工作,又进一步将“”变为了“艹”,由原来的四笔简化为三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字典里普遍看到的“草字头”,即已经固定为三画的偏旁部首“艹”。

二、部首“艹”的构形来源

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但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许多形体相似的构件被类化,进一步被定型为部首偏旁。“艹”作为一个已经定型的部首,既有由草木类字偏旁中“艸”转化而来,也有一些是从非草木类的指事字、会意字中的构件“艸”转化生成,甚至还有些是来源于动物类象形字构件的异化。从小篆字形分析,几乎所有字都有这一构件。

1.草木类字

①表植物类别。《说文》的艸部字(折、芻二字除外)大都是对植物名称以及根茎叶果实的分类和别指,出现了一些诸如“艸也”的直观解释。例如,“蔡,艸也,从艸祭声”、“苔,水衣也,从艸治声”、“芝,神艸也。从艸从之”、“萁,豆茎也。从艸其声”、“芋,大葉实根,骇人,故谓之芌也。从艸亏声”、“荄,艸根也,从艸亥声”、“荷,芙蕖葉,从艸何声”、“葚,桑实也,从艸甚声”、“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蒂,瓜當也,从艸带声”。从以上例字中可以发现,对各种植物进行区别命名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是一项繁重而又紧迫的工作。于是,六书中的“形声”造字理论被广泛应用,出现数量众多“从艸某声”的形声字。此外,廌部的“薦”(薦,兽之所食艸)、水部的“萍”(苹也,水艸也)等也是用以表达植物类别的。

②表植物形貌属性。如果说命名分类是为了区别不同植物,那么艸部中的另一些字则是为了描述草木所共有的属性。例如,“菁,韭华也。从艸青声”、“茁,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声”、“英,艸荣而不实者。一曰黄英。从艸央声”、“葩,华也,从艸皅声”、“蕤,艸木华垂皃。从艸甤声”、“茂,艸丰盛,从艸戊声”、“苍,艸色也,从艸苍声”、“落,凡艸曰零、木曰落,从艸洛声”、“菜,艸之可食者”、“蓆,广多也,从艸,席声”、“茸,艸茸茸皃,从艸聦省声”。以上几例都是艸部字,蓐部的部首“蓐”,華部的部首“華”也都与艸有着密切联系,《说文》“蓐,陈艸复生也,从艸辱声。一曰:蔟也”、“華,荣也。从艸从蕐”。

这一类字,大多是为了表达植物生长状态,用来形容不同植物共同的属性,有些甚至是不可具象的情感表达。所以,这种意象美好的艸部字被后世保留,字义变动较小,常常用作人名,因此这类字中的“艸”过渡到“艹”当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③表与植物相关的劳作生产。由于农业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从事与植物相关的劳作生成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艸部字就直观的反映出这一活动的内容。例如,“芟,刈艸也,从艸殳声”、“藉,祭藉也。一曰:艸部编,狼藉”、“茨,以茅苇盖屋,从艸次声”、“蓧,艸田器,从艸,條省声”、“萆,雨衣。一曰:蓑衣。从艸卑声”、“蒉,艸器也”、“茵,车重席,从艸因声”、“蒸,折麻中榦也,从艸烝声”、“藩,屏也,从艸潘声”、“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以上几个字,或描写农业劳作的过程,或记录农业劳动的工具,还有的则是形容劳动生产的成果;但无一例外,所有的劳作生产都离不开植物草木这一劳动对象。

由于社会的进步,这类字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其中一些字变成了生僻字;也有一些则随着字义的变迁而重获新生。在“艸”向“艹”的过渡中,这类字使用频率不断下降,甚至某些字典辞书都不作收录,在“艹”的来源中所占比例极小。

2.非草木类字

①自然现象。《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莫字,字形主要为(甲二〇三四)、(乙八七九五)、(粹二)、(京津四三〇〇)等,与小篆字形几乎没有差别。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从茻,字形多有繁简增省,或从隹,象鸟归林以会日暮之意。释义:一、日且冥也,日将落之时也。”莫的这个意思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但现代汉语中的莫则变为了一个否定词,“甲骨文的莫字作日已隐没入林中之意。透过林隙的光线已甚微弱。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词,故又加日而成暮字。”据以上分析可知,表达日落黄昏的“暮”其实是我们硬性加个“日”字才生成的,而本字却是我们已经有点不太熟悉的“莫”。古人的智慧在的创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完整地表达了夕阳入林、暮色将至的时间信息,并被成功定格。由到“莫”的演变中,“茻”先是变成了“艸”,再变为“艹”,虽然这一信息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但从“艹”、“日”等构件出发,结合古文字知识还是能够十分轻易的还原出这个非草木类汉字曾经与草木的联系,而“艹”就是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

②社会生活。许慎在《说文》里说:“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段玉裁认为“此字犬在茻中,故称南昌方言,说其会意之恉也。引申为鹵莽。”由于二人均未接触到甲骨文,对字形以及字的本意都有些误解,其实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莽的甲骨文字形为(存一.一四四零)或(存二.四九五),徐中舒认为“从林从犬,林或作森。甲骨文从艸、林、茻、森每可通,故此字当释莽,象犬在林莽中形。”由此可知,莽字可能不是许慎和段玉裁所理解的南昌方言,而且“茻”在此处不为特指意义的草丛,只是泛指一般意义的林莽。从甲骨文字形分析,莽字描绘的是殷商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有可能在纵犬逐兔,也有可能在观察林中疯跑的莽犬。总之,这幅生活场景所表达的内容与草木植物有着密切关联,但莽字的的确确是一个非草木类汉字,仅仅因那只莽犬穿林而过便与“艹”牢不可分。

3.异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汉字也在同步进行着演变,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字重新理解认识,并对文字作进一步改造,从而导致了异化现象产生。《说文》:“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许慎此处说解是大家较为熟悉的错误之一,因为据甲骨文字形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爲”甲骨文的形体是(京津二二六二),所表达的信息就是手牵象,而非许慎所理解的母猴。由象异化为猴,就是对文字形体和本意的误解而造成的,在“艹”的来源中也存在同样的异化现象。

《说文》:“萬,蟲也。从禸,象形。”在许慎看来,“从禸”是指虫子的尾部,而剩余的部分则像虫子头部之形状。段玉裁认为“……谓蟲名也,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无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别……与虫部蠆同,象形。”显然,二人均认识到了萬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及古金文均象蝎。’”通过对萬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人们将甲骨文中蝎子的一对螯钳异化为小篆形体的“”,再后来就慢慢变为了楷体的“艹”,最终被定格。著名话剧作家先生原名萬家宝,为笔名,是由“萬”拆分为“艹”和“禺”两部分,而“艹”取谐音变为“曹”,于是便组成了笔名。可见,人们在把“艹”作为“萬”的偏旁部首使用时深信不疑。

此外,被异化为“艹”的各种古文字构件还有很多,如不细细推敲就难以还原其本来面目。例如,意为羊角形状的“”()常常被用作造字构件,而很多字中的“卝”都被异化为“艹”。异化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中表现在汉字形体日趋稳定的时期,或许这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也可能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书同文”效果,以达到文字识别书写的快速简便。

三、部首“艹”演变的再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产生以来一直在结构形体、语音和字义上发生变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成为形、音、义兼备的成熟文字体系。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越来越多的汉字被归于不同部首下。在“艹”的演变过程中,会意字、形声字数量不断增多,汉字构形不断简化。

篇6

一堂写字课,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一定的汉字书写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解读汉字的技巧和方法,嗅探到文字符号中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继而爱读汉字、爱写汉字。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演变与解析中理解和学习,为书写汉字做好准备。下面是一堂二年级写字课的课前热身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能说会唱,还能给大家演示同一个汉字朋友的不同形态呢,大家想见到他吗?

生:想啊,他是谁呀?

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的片头动画,内容为“析”“安”等字的不同形态循环变化的动画,并伴有轻快的背景音乐。)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字都不认识,我只认识“析”字和“安”字!

师:(笑,表示赞许和认同)可是呀,这里真的只有两个字,其他的不过是“析、安”的另一种形态罢了。

生:(惊奇、想一探究竟)

师:播放动画解析“安”字的甲骨文、隶书、楷书三种不同的书写形态,并解释“安”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唤醒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认识和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为之后的写字教学奠定基础。

二、欣赏书法名作,追寻汉字的艺术韵味

中国文化史上有不少书法名家,他们把汉字书法演绎得出神入化。对于书法爱好者,这些人留传的作品是一件件瑰宝,对于小学生的写字课堂,这些作品是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学生的书写人生。在小学写字课上引入书法名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鉴赏不同的作品风格,帮助学生在心目中形成自己书写的范例,方便学生在今后的书写过程中模仿和创新。

在四年级写字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书体的名家作品图片。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隶书名作《张迁碑》、楷书名作《玄秘塔碑》等,让学生对几种笔体进行对比,明确书写可以有很多种风格,但是无论哪种风格都必须从楷体书写入手,练好基本功才能求得更长远的进步,引导学生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踏实下来认真书写。

三、学习书写规矩,体验汉字的构型魅力

汉字书写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来说包括正确的握笔姿态、正确的坐姿、正确的笔画书写顺序、正确到位的笔画形态、正确的间架结构等。同时,还要开辟时间让学生感受汉字构型的规律和形态美。比如,教学“上下结构”汉字书写时,教师选取一组典型的上下结构的汉字作为范例引导观察分析。“晋”“花”“点”“亩”,这些字在构型和结构比例方面各有特点,经过观察,学生明确了要使这些字写得紧凑首先要找准字的竖中线让笔画集中分布在中线两边;另外,可以发现这些字上下两部分并不是完全等比例的,其中“晋”字上下比例为1:1,“花”字上下比例为1:2,“点”字上下比例为3:1,“亩”字上下比例为2:3。最后教师完整地分析一个字的笔画部件分布的情况,写起来避免上大下小、上小下大、比例失调等毛病。

篇7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以独特的外形构成了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汉字还兼具艺术、审美等功能。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看,汉字与图形又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的提升及其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不仅有助于设计师们进一步探索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表现方法,还能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情趣需求,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潮流。

一、汉字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最具造型美的艺术字形,在近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汉字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字体,如甲骨文、象形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难发现,汉字字体虽多,但大都缺少时代气息,再加上“图形化”视觉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汉字的视觉审美要求也变的更为苛刻。假如汉字依旧保持原有的结构形态,以过于紧密或散乱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空间里,很容易造成人们阅读的疲倦感,人们因此无法迅速、准确的接收到广告招贴中的信息。

二、图形概论

图形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传播早于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图形是基本的设计元素,是广告招贴的视觉形式主体。图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与人沟通的作用,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信息语言是快速、直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图形为主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由于过度的追求抽象化和艺术化,因此只能局限在小众的接受范围。

三、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正如现代学者所言,人类最初认识世界是从“形”开始的,汉字作为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从早先的具象图形演变到今天的抽象符号,凸显出汉字自身结构有着视觉图形的意义,例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有可能就与文字有关联。

汉字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可分为特征一识别性,是指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元素的视觉辨别清晰度,它需要汉字的图形化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特征二秩序性,即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要适当留有一定的空白,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一种空间、虚实的对比,使人们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秩序性;特征三规律性,是指设计师在将其应用到广告招贴中时所遵循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熟而生、由图而文的人类基本视觉规律;特征四节奏性,比如汉字的大小、长短、形状、距离、色彩、方向、位置、空间的统一变化;特征五独特性,体现在设计师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广告招贴的主题信息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招贴充满趣味性和独特性,从而吸引受众。

通过对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五个特征的分析,是否有人会说,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使招贴变得更好看。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美观度。而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的应用正好吻合了这两层含义。它要求设计师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巧妙的构思,对汉字字体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划,将广告招贴的信息亲切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编组

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拆分为点、线、面等抽象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再设计。

2、透叠

所谓透叠,是指将汉字元素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用透叠的方式进行再设计。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广告招贴的画面信息建立起二维至多维的节奏变化。

3、正负空间的转换

汉字除了人们熟知的正空间笔画外,如果将汉字任意放大,就会有一些非常动人的形状显现出来,这些形状是由笔画的外轮廓和笔画结构之间产生的留白,被认为是“负空间”。

想要汉字的负空间迅速的抓住人们的视线,其中一个方法是将负空间充分应用,使其成为人们似曾相识的某一个图形;另一个方法是将汉字的负空间与实体元素的边缘线共用。在正空间稳定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负空间,赋予负空间流动性,让人们的视线在汉字笔画所占的正空间与汉字笔画之间产生的负空间中来回转移,使正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共在,这样就会自然地形成了汉字正负空间的转换。

1、营造虚实空间

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与背景画面也可以产生近实远虚的效果。例如,当人们的视觉重心集中在汉字上的时候,背景画面对人们来说就是虚的,也就是说汉字与背景画面的虚实对比越突出,招贴画面的虚实空间感就越强,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就越刺激。

2、突破常规

对于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的存在形式来说,设计师通常是在大小、结构、色彩的二维方面进行调整,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摆脱电脑的束缚,用一些特殊肌理的材质,如金属、有机玻璃、石头的、光影、甚至是液体,来突破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常规形式的存在形式,使汉字具有生动、超质感的外形,让整个广告招贴设计看起来拥有更加生动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

因此,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成为提高视觉聚焦性的最有效方法,呈现独特的图形性,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大众的青睐,在未来的广告招贴设计里文字的图形化应用必定会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风潮。

结语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符号,其本身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我认为优秀的广告招贴作品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因为根据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素养,在对汉字图形化处理的过程中,会将个人的情绪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中,这样形成的作品才能够感染受众,使受众顺理成章的接受招贴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人们品味的提升,随着人们精神层面追求的提高,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表现目标追求越来越多,还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汉字;偏旁化;演变

一、汉字偏旁化的提出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通过取形而造的字,都是独体字,“字”是文与文的结合滋生出来的合体字。“字”含有“文”,“字”里边的“文”有时会写在方块的一角上,这就是偏旁化。王玉新认为,汉字偏旁化是汉字的一种历史演变现象,是汉字隶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普遍的形体变异现象。汉字的偏旁化,是指一个独体字当用作偏旁构成的合体字时所发生的一种形体变化现象。一个独体字,当用作合体字偏旁使用时,隶变之后其形体往往会发生某种变化,如当“火”字作独体字时,隶变后写作“火”,但当作偏旁时常常变作“灬”、“火”等。通过这种变化,取消了一个汉字作为独体字独立的资格,由一个独立使用的汉字变成了一个偏旁。【1】汉字经历了从产生之初的以独体的“文”表词的具体意义到表抽象意义,再到后来以音义组合的方法为主的发展过程。

《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分析字义,以表意的偏旁作为部首。偏旁和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边称为“偏”,右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的部件统称为偏旁。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有专书部首以为学篆者之研究,或谓之字原,或谓之偏旁。唐李腾有<说文字原>一卷,林罕有<字原偏旁小说>三卷,宋释梦瑛有<偏旁字原>,元周伯琦有<说文字原>。” “以上诸书,后人谓之偏旁学。偏旁学者,言识此五百四十之偏旁,而八千余字之孽乳,皆由此偏旁而出,即不难据偏形以求之。从鱼之字,不是鱼之名就是鱼之事,从鸟之字,不是鸟之名即是鸟之事。清儒教学童,每先以五百四十之偏旁,成书颇多,理虽浅近而事实重要。偏旁学遂成为文字学史之一名词。”【2】

二、汉字偏旁化的成因分析

(一)汉字形体变化对偏旁的影响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将汉字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大阶段,隶书以前属古文字阶段,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隶书以后属今文字阶段,主要包括隶书和楷书。古文字阶段的文字由象形到图形化、线条化再到笔画化,使象形程度大大降低。隶书是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过渡的字体,从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分水岭,向上说,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把秦以前的数千年的象形文字,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向下说,它开始定型了近两千年来的汉字形体,隶变把古文字的曲线形体和小篆的匀圆线条变成了方折的笔画。隶变使汉字削弱了原有的象形和图画意味,逐渐走向线条化和符号化,最初的构形理据面目全非,这也促使了汉字偏旁化的进程。

(二)汉字结构变化对偏旁的影响

文字要便于书写,书写要求便捷。汉字最早构形模式是以表意为主体,随着汉字发展,构形的形声化成为方向。据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20%左右,到小篆时期,形声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0%,到了现行汉字中,形声字占到90%以上。裘锡圭先生在谈汉字结构上的变化,提到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所使用的意符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三点,看得出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使表意字形也无法再起原有的表意作用,形声字比重上升,促进汉字发展。汉字结构变化,也促使了汉字的偏旁化。

三、汉字偏旁化的规律

汉字系统中的一个独体字,往往会偏旁化成若干个不同的变体。至于分化成的变体,常常是受方块形构造的制约,也有较严格的规律可循。蒋善国认为是隶变造成了字形的“分化”与“混同”,“隶变消灭象形文字原形,主要是它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强异使同,强同使异,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

王玉新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偏旁化最初可能是不自觉的,但却反映出了汉字功能变化的一种规律。他将汉字偏旁化过程中汉字形体变化的特点,分为异形、省形、拆形和缩形四种情况。异形指通过形体的变化偏旁化为一种同原来不同的新的形体的偏旁化现象,常常通过改变原字形的结构、笔画或简化得来,变形方法不同,形成不同的变体,如“水—氵、氺”。省形指通过省略原字符的一个结构部分或笔画,从而改变原形体形成新的变体的方法,如“虎—虍”。拆形就是把一个字符分离开(中间嵌入其他偏旁)形成不同的变体方法”。缩形是相对汉字是方块字而言的。一个独体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占满一格。缩形后,要么变窄,要么变扁。

何琳仪采用了“异化”这个名称,是指文字的笔画和偏旁有所变异,认为异化的结果,笔画和偏旁的简、繁程度并不显著,而笔画的组合、方向和偏旁的种类、位置则有较大的变化。组字字形的异化和同化的结果,确定了汉字偏旁的构形,在这个过程完成后,偏旁才基本上在确定的位置上有了确定、统一的构形。

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体不断演变,符号化程度不断提高。汉字偏旁化反映着今文字同古文字的本质区别,体现着隶变之后的今文字的特殊构造规律,认识偏旁化现象对认识今文字尤其是现代汉字的构造、构形规律意义重大。

注释:

[1]参看王玉新2000《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01页

[2]参看胡朴安1983《中国文字学史》,中国书店,239-241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

[2]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中国书店,1983

[3]裘锡圭.《文字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88

[4]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5]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 )系统。

3.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 )文字。

4. 从汉字所记录的对象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 )。

5. 汉字除了有形有音以外,还表一定的意义,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6. 世界上的文字种类很多,不过从文字体制来看有( )、音节文字、语素文字三种。

7. 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发现了三干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这种文字也叫甲骨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8.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 )年前。距今有三干多年的( ),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9. 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 )文字。

10. 汉字对邻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国过去都借用过汉字记录自己的( ),至今,( )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

11. 甲骨文是指( )时代到写在( )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 )时代铸或刻在( )上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 )国的文字。

12.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 )、( )、( )、( )。

13.现行汉字的部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现在能否独立成字划分,可以分为( )和( )两类。

14.《说文解字》把9353个汉字分为( )部,《康熙字典》的部首基本上从( )着眼,并分为( )部,《新华字典》和新《辞海》的部首从( )着眼,定为( )部和( )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又将部首定为( )部。

15.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 )、( )、( )、( )。

16.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该表共收( )字,其中常用字( )个,次常用字 ( )个。

17.隶书变古代汉字的曲线形体和小篆曲匀圆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了笔画,这种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与篆书所发生的变化被称为( )。

18.古文字指( )、( )和_( ),从古文字到现代文字之间的过渡文字叫( )。

19.隶变是指_( )。

20.汉字的“六书”,除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还有( )和_( )。

21.汉字查检的排序主要有( )、( )和( )三种。

22.汉字整理包括_( )、( )和( )。

23.现代汉字印刷体包括( )、( )、( )和( )、( )五种。

24.汉字简化的原则是( )和( ),并以( )为主。

25.草书分为( )、( )和( )三种。

26.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汉字中,不是合体字的是( )

A、秉

B、串

C、赤

D、重

2.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的文字

B、每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语素

C、汉字中一个音节对应两个汉字的只限于儿化音节

D、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3.下列汉字都是象形字的有( )

A、鱼、灭、羊

B、手、马、立

C、大、甘、耳

D、苗、寒、木

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肆业、崇敬、穿插 B.安排、炮制、斟察

C.创伤、喘气、敝开 D.候选、回味、炊烟

5.不属于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是半表意半表音文字 B.汉字大体上等于一个音节

C.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连写 D.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6.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楷书出现

B.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C.繁体字也是一种异体字

D.偏旁就是部首

7.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来看,汉字是( )。

A.音节文字 B.表音文字 C语素文字 D.音素文字

8.造字法与其他不同的一组是( )。

A.胜、望、佐 B.房、响、何 C.操、境、伙

9.下团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不是形声字( )。

A.刻 B制 c.刑

10.下面四组形声字中不是左形有声的是( )。

A猫、躺、跳、弹 B.跑、群、伍、弦

c.桔、阻、灯、柑 D.洗、峰、借、构

11.“邓、欢、戏、劝、对”等字中的“又”是( )

A.声旁 B.形旁

c.既非形旁又非声旁 D.既是声旁又是形旁

12.下列四组简化字中哪一组用的是保留特征或轮廓的简化方法(

A.止、出、马、后 B.惊、灯、库、灶

C.声、飞、夺、齿 D.苹、长、汉、区

13.整理异体字的主要原则是( )。

A从俗 B.从简 c.从俗从简 D.约定仍成

14.“凹”和“凸”两个字的笔画数都是( )

A.5笔 B.6笔 C.7笔 D.8笔

15.下面汉字中( )组属于一形多音多义字(多音多义字)。

A.白、剥、哄、呆 B.行、吓、朴、和

C.露、氮、侯、环 D.划、凿、晃、百

16.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

A.甲骨文-篆书一隶书-金文-楷书

B.手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C.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

D.甲骨文一隶书一篆书一金文-楷书

17.“出”、“凹”、“卯”、“臼”、“垂”、“乘”等汉字的笔画数分别是( )。

A.四、五、四、六、八、十一 B.五、五、七、六、八、十

c.四、四、五、六、九、十 D.四、五、五、六、八、十一

三、判断题

1.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沿用至今,长期为中华民族服务,汉字的这种悠久历史和长期被使用说明汉字是适应汉语的特点的。( )

2.汉字是记录语素的,而汉语的语素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一个汉字一般情况下读出来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可以看作音节文字。( )

3.偏旁一般分形旁(意符)和声旁(音符)两类,会意字没有声旁,因而不能分析出偏旁来。( )

4.能分析出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就是合体字。( )

5.按《简化字总表》“藉口、凭藉、慰藉、狼藉”的“藉”一律简化为“借”。( )

6.偏旁和部件是从不同角度对汉字进行分析的,因而偏旁跟部件并不完全对应。( )

7.“笔画-笔划”、“人才-人材”、都是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异体词,因而是汉字定形中应该整理的对象。( )

8.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也就是说每一个汉字都记录一个语素。( )

9.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中汉字语音识别输入就是汉语拼音输入法。( )

10.形声字和会意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带表音成分.而后者不带表音成分。( )

四、名词解释

1.文字

2.甲骨文

3.金文

4.篆书

5.楷书

6.草书

7.象形字

8.指事字

9.会意字

10.笔画和笔顺

11.部首和偏旁

12.部件

13.汉字编码

14.隶书

15.形声

16.“四定”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2.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说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便易写?

4.形声造字法为什么能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

5.怎样正确认识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6.汉字的形、音关系是怎样的?

7.为什么说汉字简化是有限度的?

8.举例说明简化字的优劣。

9.汉字适应汉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0.略述汉字的作用。

11.举例说明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12.为什么说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是汉字逐步符号化、简化、规范化和稳定化的过程?

13.举例说明汉字部件分析的原则和作用。

14.什么是隶书?简述“隶变”在汉字发展的价值。

15.什么是形声字?略述形声字的意符、音符的作用和局限。

16.略述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7.简述加强社会用字规范化的意义和主要方面。

18.小篆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19.现代汉字中为什么形声字占绝大多数?

20.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吗?

六、分析题

1、指出下列汉字的形旁,并说明形旁与字义的关系。

廊 顾 缺 恭 纸 简 张 膏 窍

2、按不同的造字法将下列汉字进行分类:

丘 五 突 刺 帆 看 亦 文 女 中 志 歌 末 析 甘 相 劓 慕 固 切

壶 颖 采 牧 甜 秉 雹 井 驭 祟

3、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体,并说明简化方法:

聯 孫 飛 廟 鄧 懷 築 滅 醜 爾 乾 軆

4、改正下列成语中的别字:

发扬广大 情不自尽 既往不究 陈词滥调 涣然一新 风声鹤泪 喜笑眼开

飞扬跋扈 川流不息 刻勤刻俭

5、根据下列各字括号内的提示,说出笔画名称

(1)万(第二笔)

(2)义(第一笔)

(3)叉(第一笔)

(4)长(第一笔)

(5)丹(第四笔)

(6)凹(第二笔)

篇10

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忽略对汉字的教学,有的培训班干脆将汉字课省去。一是长期以来,汉字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二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无法从字形直接拼读,学生常常记不住汉字的读音;三是在教学中,由于汉字笔画及其组合较多,将汉字的音、形、义在学习者头脑中结合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给学习者也带来一些难度。笔者认为,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汉语教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交流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从汉字学起,能使汉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1.1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对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不存在语言启蒙。从汉字学起,使得他们能把母语与汉字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1.2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发音,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同时也学习了汉字的音,即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1.3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可充分利用“观光期”,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

“观光期”是文化接受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一切感到新奇与兴奋。而汉字经过几千的发展演变,包含很深的文化因素,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溯源讲解汉字,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初期进行汉字教学也可消除他们对汉字的神秘感,便于克服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畏难心理。

1.4“十里不同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又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当汉语教学只注重语音教学,培养他们的普通话标准发音,若碰到方音很重,又不懂拼音的中国人,就无法进行交流。

2汉字教学的切入

对零起点学生的汉字教学,我们认为最好在教授一到两星期的汉语拼音后,开始汉字教学。这样,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便于其和母语融合;而非拼音文字的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后,等于多了一种了解汉语的工具。

3汉字教学的技巧

3.1介绍汉字的起源,激发学习者兴趣。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汉字的造字法有7种,其中最直接表达意义的是象形字。从象形字入手介绍汉字起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3.1.1先向学生呈现几个汉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下这是什么字。学生会做出种种猜测,当然很可能猜得不对,这没有关系,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之后,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是什么字。绝大部分的汉字字形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变,和现在的简体字差别巨大,将最初的甲骨文与简体字进行比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惊叹,学生会觉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应给他们呈现这个汉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3.1.2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我们可在黑板上写下“男”的甲骨文,让学生猜是什么汉字,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会发现这两个“男”字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男”字是怎样从象形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字形。紧接着,用同样方法教授“女”字。由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该词经常出现,且较实用,加之“男、女”对称词同时出现,能促进学生记忆,也便于理解该词的意义,加强对该音的学习。

3.1.3通过汉字演变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表意功能,让学生通过最直接的视觉途径明白字素的组合是如何表意的。“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通过代表不同意义的字素组合来实现其表意功能的。如“好”,这个字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子”组成的。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表示一个新孩子的诞生,这是一件好事,让人高兴的事,好的意义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彻底明白好的表意功能。

3.1.4介绍汉字起源。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包含的文化内涵,产生学习的兴趣。每次教汉字时可选几个合适的汉字让学生猜一下,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会对汉字的组合表意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讲解一些常用部首的意思,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3.2进行部件教学法。部件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部件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汉字各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减少学生记忆的数量。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汉字的认知既有先整体后部分的加工,也有先部分后整体的加工。这两种加工方式人们根据不同汉字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灵活利用。具体的做法是进行汉字的拆分练习和组合练习。

3.2.1汉字的拆分练习。汉字的这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会影响汉字的学习,这里说的部分指的是部件而不是笔画。汉字拆分练习就是让学生把汉字拆分成几个部件。如“请” 可以拆分成“讠”和“青”。做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到部分的角度来认识汉字,并能够理解汉字的组成,正确地拆分汉字。

3.2.2汉字组合练习。汉字组合练习就是教师将汉字拆开,打乱顺序,让学生将其重新组合成字。如老师写出“氵”和“工”,让学生将其组合成字,这个很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异常简单,也有些学生举棋不定。汉字的各个部件出现的位置不是随意的,有一定的规律,如“氵”、“亻”作构字部件时常位于最左侧。

总之,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侧重点在于通过讲解汉字的源起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起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动力,促进对汉语语音与汉字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内部影印)

篇11

一、 从关注音形到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能力弱,在学习生字时,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正是因为如此,许多老师在教学生识字时,总是从零起点开始,从读准字音,到认清字形,最后正确书写。应该说,这样的识字教学非常实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生字的音形,学生对生字掌握得很到位,这也是常态识字教学采用的主要流程。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识字教学流程,关注的是当下的生字,忽视了识字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是生字,而不是识字的方法;掌握的是字的音形,而不是举一反三、迁移识字的能力。

在《识字8》的教学中,教者从学生和课文实际出发,着力优化识字方法,聚焦培养识字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分析结构、编制口诀,发现生字特点,寻找造字规律,实现迁移运用。在学习“雁”字时,教者先让学生观看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行的图画,再仔细观察字形,学生很快发现“雁”字是由“厂”“人”和“隹”三个部件构成,大雁飞行时总是成“人”字形,休息时住在山崖上。这里的“厂”字就代表山崖。通过观察字形,学生一下子记住了“雁”字。在学习“鸦”字时,教者让学生分析“牙”“鸟”和“鸦”字的联系,学生很快发现“鸟”表示“鸦”的意思,“牙”表示“鸦”的读音。教者及时进行总结,表意的就是形旁,表音的就是声旁,这样的字叫作形声字,并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形声字。通过分析结构,学生可以找到汉字构成的规律,明显提升了识字能力。在学习“雀”字时,教者让学生通过编制口诀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学生发现“雀”字是由“小”和“隹”组成,有的学生说“一只小鸟,枝头上叫”,还有的学生说“大人不在,小人做主”。这些口诀既体现生字特点,又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记忆。

二、 从了解意思到品味文化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同时,汉字又是文化承载的重要工具。经过数千年的变迁,汉字奇迹般地保留至今。实际上,汉字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而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并且已经和灿烂的华夏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在常态的识字教学中,重视了解字词意思,忽视品味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者在课上往往重点关注字词的意思,借助图画、手势、情境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意思,但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包含的深厚内涵,却很少涉及,这反映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不足。结果学生了解的是词语表面的意思,而不是词语背后深厚的文化。如何在识字教学中体现汉字文化,成了低年级识字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识字8》的教学中,教者从生字的实际出发,通过汉字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文化,教师讲述故事,丰富汉字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鸟”字旁时,教者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鸟”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汉字演变过程,仿佛让学生看到了“鸟”字在渐渐地长大,最终走向成熟。学生不仅学习了“鸟”字,还沿着字形演变的足迹,形象地感受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近距离感受先人伟大的创造力,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回顾演变过程,汉字仿佛从远古缓步走来,文化的长卷在学生面前慢慢地舒展开来。在学习“杜鹃”一词时,教者给学生讲述了一段关于蜀国国王杜宇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初步了解了“杜鹃”一词背后的丰富内涵,不仅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而且加深了对汉字的印象。这些汉字连同故事一起,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 从理解词语到尝试运用

低年级识字类课文一般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的。苏教版二下《识字8》就是四组12个词语组成的词串。这些词串往往意思相近,便于学生归类理解。学习词串从理解词语入手,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象层面。如何从理解走向运用,成了学习这类课文的难点。

纵观常态的识字教学,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解词语,轻视尝试运用的现象。教者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来理解词语,但很少进行尝试运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低年级而言,教者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运用,让理解词语更进一步,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