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0: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承知识,但如果将知识的传承绝对化和简单化,并漠视了人的情感和体验,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是冰冷和僵化的。尽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情感式教育,但在教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形成了崇尚“知识至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人为地断裂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对知识缺乏情感的容器,丧失了对知识主动学习、内化与应用的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反思中前进,当时代的发展不断继承和超越着传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高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意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里的“情境”指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情境的功能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陪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的。用心的学习就是体验学习,它是实现学生生命感悟的过程,也是实现生命审美的过程,是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情感的赋予和心灵的呼应。“情境体验教学法”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是有区别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宽泛,它将情境界定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并且,“情境体验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的过程。
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图形或图像进行润饰、美化、创作,使图像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和价值。笔者始终认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能力,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为情境体验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场所,情境体验教学法也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3、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角色的构建
3.1.1 适应变化,做学生引领者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要求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唤醒学生的情感的导师。我校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新闻、事业、广告、经贸等),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技巧设置、作业难度等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善于发现变化、适应变化,才能成为—个成功的引领者。
3.1.2 随专业成长,做幸福的体验者
教师应将自我发展和教学成果结合起来。首先他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倾情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享受美的过程及美的结果,既是幸福的,也是充满成就感的。
3.2 学生角色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以生命体验来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的主动性便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把学习看成认识自我、掌控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且有主动学习的需求,学习便能成为一种幸福。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要发掘学生“爱美”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审美”的主体能力,刺激学生“创造美”的主动需求,并且和自身发展及专业能力培养相联系,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3.3 情境的创建
3.3.1 教学情境的设计
首先引入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认知或情感有所“发现”。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漂亮的作品,并指出它的精彩之处,使学生产生想要实现其效果的强烈渴望。②提问法。提出一个问题,如:“要表现某一效果应该怎样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后,用适当的方式引出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引入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它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这对于教学情境的创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情境”的全部,在先进硬件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仍然需要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爱心、耐心和机智,才能成为成功的“情境”设计者。
3.3.2 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从生态学的视角,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的,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3.4 体验的创建
3.4.1 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一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3.4.2 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含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含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3.5 教育与美的结合
3.5.1 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一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隋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3.5.2 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
感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4、结束语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46-04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旧的模式已经禁锢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固步自封下去必将会引发更多社会负面问题。如何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找寻新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1 研究对象
我国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E-mail和走访的方式与国内在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家、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过程以及访谈的相关意见,制定了专家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说明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并且具备足够的可靠性,符合问卷调查对效度和信度的要求。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获的有效数据,运用计算机通过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
2.5 逻辑分析法
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结合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现状基本上是体委系统一家独办,形成竞技体育的单轨制,在这种单轨制模式下走出了一条“举国体制”的独特道路即“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体制(塔底是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校、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中间层是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体协代表队;塔尖是国家队)。在这种机制运行下,实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和2004、2012年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优异成绩,证明它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致胜法宝。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单一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资金短缺、体育后备人才减少、运动员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成年运动员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3.1.1 资金投入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费用全部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有调查数据证明:在培养成本上,我国一块金牌投入是以亿元为单位,也就说国家负担了奥运冠军从中小学校队、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平均10年训练的一切费用(即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全依靠外源性的力量,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随着竞技体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没有能力满足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级竞技体育组织要求财政拨款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办竞技体育,已不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3.1.2 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现代竞技体育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竞技体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上的较量,而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力、心理等全面素质的综合竞争。同时竞技体育需要仪器设备、科研团队、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为1.96%(见表2)。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运动训练科技含量的不足,导致成绩的提高不得不依靠大量低科技含量资源的投入,呈现出鲜明的粗放型运作方式。在经济学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保持竞技水平需要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之长、教练、运动员比率之低、支持辅助人员之多都是世界罕见的。
3.1.3 文化课学习
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虽然都有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但都不重视。从文化课教师师资方面看: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编制的问题,很少有专业的文化课教师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教学,这使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从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来看: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基础差,再加上训练任务重,上课时间有限,经常外出比赛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另外,笔者对竞技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
根据图1可知:喜欢学习的学生占8%,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11%,感觉无所谓的占54%,另有27%选择不喜欢学习。学生在刚人体校时还能坚持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看到大部分的同学不学习,也就放任自流了,形成恶性循环。而对教练员对体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态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73%的教练员认为进行“体育训练”更重要,24%的认为“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在这种出体育运动成绩至上,拿奖牌争荣誉的思想主导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综合素质必然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1.4 就业保障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需安排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9%,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比例最高,占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多。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一旦离开运动队,就面临失业,特别是体育强省,积压待分配的各级退役冠军都是几百人。目前,我国有许多世界冠军、洲冠军、全国冠军,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只因不是奥运冠军,就得不到安置,拿不到就业保险,面对已走到尽头的分配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非常底层的岗位干苦力活。竞技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竞技体育向学校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必要性
3.2.1.1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素质体育人才战略的需求,竞技体育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更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而当下使得竞技体育回归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通过体教结合,小学是基础,中学是纽带,大学生负责出成绩这种培养途径,为具有运动天赋的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让具有天赋的体育竞技人才被充分挖掘出来进行科学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1.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见表3),100%的专家都认为使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目的是提高竞技人才综合能力,位居选项的第一位;有65%的专家认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另外还有30%的专家认为可以带动校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专家认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对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是双赢,可以互利互惠。
3.2.1.3 社会政治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地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实行体教结合也就是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要回归学校教育,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体教结合既能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循学校教育规律,保证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优势的发挥,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学校管理、生源、思想教育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教练、运动技术、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所以,实现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的转移,将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最优选择。
3.2.1.4 社会经济条件
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面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赞助商想到的是投入的效益和利益,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体育体制下,处于塔身和塔基的体系中,赞助商的投资比较少,只有在塔尖上的优秀运动员才会参与很多赞助商之类的经济活动。如奥运冠军林丹、孙阳、张继科等能够得到很多赞助商投资。也有很多赞助商认为学校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量传播相当快的平台,可以依托学校的名声,校园的文化环境进行适当的商业活动来为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正是这样的优势才吸引了较多商家的关注,目前国内体育商品361°、李宁、安踏以及飞利浦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等等,把越来越多的商业赞助投向学校,这就为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把体教结合引入到校园是我国体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2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的可行性
3.2.2.1 学校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与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具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进理念,对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到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注重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办好校运动队,可以展示自身实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培养激励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操和拼搏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给招收的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训练、生活及毕业等方面给予较为优惠的政策,为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3.2.2.2 学校具有先进的师资科研力量
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都是正规大学毕业,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训练经验,特别是部分经过大学正规培养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优势,训练效果明显,有发展潜力。同时,学校本身就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尤其是大学,不仅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试验室,而且拥有大批的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才,尤其是综合大学还拥有多学科的专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优秀运动队能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能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训练水平。
3.2.2.3 学校具有先进的运动场馆设施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1临床与科研融合并举
必须在临床科研课题选择上下一番功夫,上级下达的指令性研究和指导性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以临床医疗为主的综合性医院来说,更应注重自选课题的研究。强化临床医师的科研思维与临床科研创新能力,把科研工作寓于临床实践之中,将诊疗过程当作积累科研资料、形成科研思路、提升科研课题、获得科研成果的过程。临床科研课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科研中试验的评价依靠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临床。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开始时就来源于自选研究。只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创新点,就存在成为重大课题和成果的可能性。我院近来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除少数为指令性研究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军“十一五”招标课题外,大多数属于自选研究,约占全部研究课题的90%以上。其中有近1/3的自选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和突破,从而申报成为军区级合同课题。科研选题要有学术上的科学性,水平上的先进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把握好这三关,就可以避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性和盲目性投入。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情报调研及查阅复习文献和检索查询,摸清国内外本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瞄准前沿有独特的见解和设想。二是加强科研计划管理,善于跟踪发现有创新思想的科研苗头,并在研究经费上予以保障。三是突出重点,对军队医院而言,应突出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新业务、新技术及预防措施手段的研究,以及军队医疗技术装备保障的研究等。强调科研诚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确保研究课题的科学性。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机制,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和保障力。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应大力做好应用研究成果的开发转化工作,加大科研成果宣传力度,形成完善转化平台、优化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的良性互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临床,并尽快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打破以往研究—鉴定—入库的恶性循环圈,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保障力,形成研究—鉴定—应用的良性循环。要大力改善科研支撑条件,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速医院创建军内外专科、专病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中心仪器室和附设研究所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条件、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率。对科研成果多、成果转化潜力较大的科室给予重点帮扶。在我院消化内科的建设和发展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该科是全军专科中心之一。近年来,在完成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的同时,狠抓临床应用研究和成果的开发转化工作,既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临床实用的科技人才,又研究产出了一大批确有效益的科技成果,走在全院前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其创伤小、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和费用少等优点,使得许多以往需要传统开腹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内镜治疗的手段来实现。ERCP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手术耐受性差、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余结石、胆道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等情况的胆胰疾病者。截止目前该科已开展ERCP术38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研究成果不仅在本地区军内外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造福于广大患者,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效益。军队医院要坚持科研投入与成果奖励并重,坚持技术引进投入与再创研究投入并重,坚持显性效益投入与隐性效益投入并重,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作者:杨帆 卢静 贾氢 许文娟 单位:乌鲁木齐总医院医务部科训科
【关键词】
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措施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加强、加快医院科研工作步伐,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生产力,实现科技兴院,是医院建设所奉行的宗旨。为配合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进一步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改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现状,为科研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相当多医院的财务部门对本院科研项目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财务管理中往往流于具体的财务核算,而对于内控制度完善、制度健全等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过少,殊不知这才是强化管理和监督的根本。只有通过完善的机制保障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
2、在课题预算、中期进度、科研结题等重要环节财务部门不能有效参与
首先,财务部门不了解课题的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控制,只能在课题经费收入、支出时被动的做账;其次,在课题中期不能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以便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把握项目执行情况,出现有的科研项目不能及时启动或中期延缓,给以后科研经费的拨入或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前期经费使用量过大,造成后期经费量不足甚至透支,给项目的完成造成困难;第三,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或者虽有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造成科研经费的支出不尽合理,财务部门对医学科研项目的性质和开支范围不明确,在日常核算中,容易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甚至出现科研经费被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种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现象。第四,科研经费所购置的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不佳,课题组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药品、试剂和耗材往往是课题组自行购置,没有经过正常出入库手续或者只是形式上虚入虚出,这些资产处于失控状态,其使用状态和使用效果无法评估,也容易造成损耗甚至流失。第五,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有的课题结余长期挂账不处理,给正常财务工作造成困扰。
3、科研项目管理负责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财务监督效用
当前,大多数医院的科研项目管理采用“课题制”模式,即项目负责人对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形成资产、项目成果进行全过程管理。由于管理者对科研项目效益性的高度关注,通过上项目争取了大量科研资金,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资金来源,医院也往往一路绿灯,在财务管理的细节方面不做过多追究,会计处理上出现科目设置不合理,收入支出完全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等现象,甚至有的单位将科研经费作为代管经费性质进行管理,完全脱节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之外。
4、项目执行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有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由于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分开,往往导致两个部门管理中的脱节。一方面,项目管理者在项目资产购置、人员劳务分配、外购协议、及对外合作开发等管理中掌握一手资料却不能与财务部门及时沟通,致使经费报账过程中,财务人员因为不了解项目情况难以区分哪些属于该项目支出,哪些属于协议购置资产,资产产权归属是否合理等,致使财务处理不当,最终导致会计资料失真。
5、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
现阶段医院科研财务管理,必须适应高速运转的市场机制。如果还仅仅停留在审核、报账、决算等传统管理模式领域,是难以准确用财务手段反映出项目的效益效果性的。
6、审计监督不到位,审计作用未充分发挥
审计应该成为财务监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审计工作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应确保审计人员独立、公正的开展审计监督业务,对于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这一点犹为重要。
二、加强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
改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混乱现象,提高医院、教、研的综合水平,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认识和责任心,加强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本文从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到科研项目结题后剩余经费的管理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合理编制课题预算
各科研课题组应本着“保证目标、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合理编制预算,科研课题项目预算应及时报财务科备案,作为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报销时审核支出范围的依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应有效参与,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
2、科研课题的财务确认
科研课题确认后,课题组应向财务部门提供以下资料:课题的申请与批复;科研课题的可行性报告;经批准的课题预算;课题拨款及医院匹配经费的有关文件。以上资料作为该科研课题建账的原始依据。
3、科研课题收入的确认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开展科研经费收支及效益财务分析。需对单位所有课题的期末经费结存情况做出分析,分析各类课题经费结存占课题经费总结有的比例、各类课题经费结存和研发单位人均经费结存情况。其次,需对单位所有课题当年的课题经常收入与支出分析。分析课题纵向经费收入、横向经费收入各占当年课题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各课题经费的收入总额及人均经费收入额;分析课题经费支出中,设计费、外协费、工资、管理费、材料费、试验费、专用费、设备费等各项开支的结构与数额,以便充分了解各类课题的经费运转情况和经费支撑度,为课题结构调整,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布局提供财务信息。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Shijiazhuang major research topic group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project elemen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wo system,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major subject samples for evaluation.
Key words: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actor; study
中图分类号:G32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课题)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课题,尤其是地方重大科研课题(以下简称重大课题)的绩效评价及立项要素研究,对于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1.重大课题的概念及特征
重大课题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系统性”、“动态变化性”特征。“客观性”是指居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相对性”针对地方一般性课题,在技术水平、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层次、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系统性”是指重大课题要素特征呈集成化,同时具备多要素指标,才称之为重大课题。“动态变化性”是指重大课题范围界定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间推移和经济产业发展而动态变化。本文把地方重大课题定义为:由地方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下达的,政府资金支持数额较大,创新性强,研究队伍实力强大,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本区域整体及行业科技进步及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的指令性计划课题。
2.重大课题执行总体情况分析
本文以2001―2003年列入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令计划,财政补助经费(科三费)投入超过10万元,且符合重大课题其他特征的课题进行遴选,选取了162个重大课题。
统计表明,2001―2003年石家庄市重大课题吸引社会资金的强度是同年度一般性课题的3.4倍。重大课题的财政资金支持较好地实现对社会资金(单位自筹和银行贷款)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重大课题高、中、初级以下职称的比率为1.8:1.5:1,一般性课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率为2.9:3.2:1,重大课题研究人员实力更强。科技财政投入与重大课题产生新增产值的比值为1:35,与净利润的比率为1:4.68,与上交税金额的比率为1:1.93,与出口创汇的比率为1:7.16。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投入与产出总产值的效率是一般性课题的3.3倍。
3.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的原则,设立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两大指标体系。
重大课题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的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6项(政策宏观指标、技术指标、人员指标、财力指标、效益指标、风险指标),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18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35项。
重大课题跟踪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框架结构,一级指标包括3项(相关性、绩效、可持续性影响),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增加细分指标7项,共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权重指标13项。
对重大课题立项及跟踪管理评价指标的处理采用线性加权和无纲量处理,具体模型如下:
设已实现无量纲化的三级指标的转换值:
xij为第j个重大课题第3个三级指标实际观测值
max{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大值
min{xij}为第i个三级指标观测值最小值
xij- min{xij}
评价值zij=――――――――――×a+b
max{xij}- min{xij}
其中,a和b是zij的值域调节值,b≤zij≤a+b,即=[b, a+b]
zij与[b, a+b]是对应关系,
在此,取a=40,b=60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设三级指标有a个,二级指标有n个
Wi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则二级指标无量纲化模型为αi=∑wizij 且wi>0,∑wi=1
j个重大课题综合指标无量纲化的模型为β=∑wiαij且wi>0,∑wi=1,得出第j个重大课题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作为重大课题立项及执行情况评估的依据和参考。
4.应用指标体系对重大课题立项要素及跟踪评价
从162个重大课题中随机抽取21个重大课题样本运用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立项指标体系评价,总体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35%。一级指标中,政策宏观指标和财力指标表现较好,效益指标表现较低,其中,政策宏观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0%;技术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人员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0%;财力评价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15%;效益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45%;风险效用值表现突出率为45%,表现较差率为25%。
对抽样重大课题进行跟踪体系评价,总体上,表现突出率为55%,表现较差率为30%。在一级指标效用值中,相关性和可持续性较低,效绩的较差表现率较高,其中,相关性表现突出率为25%,表现较差率为20%;可持续性表现突出率为35%,表现较差率为20%;效绩表现突出率为40%,表现较差率为40%。
作者简介:王树平(1974-)男,河北隆尧人,本科,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二、调查情况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科研成果社会价值性及去向的调查与研究。调查从2012年4月10日开始,至2012年9月9日结束。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文献调查四种形式先后在海南省海口市和河北省保定市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针对调查地的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以及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计划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72份(其中海南省海口市实际发放100份,有效回收90份;河北省保定市实际发放100份,有效回收82份)。同时针对大学生群体、学校科研老师、学校科研机构负责人、社会企业与相关科研代表、政府相关部门等进行了访谈。通过收集材料和资料数据,确保了该项调查研究的代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大学生科研成果数量逐渐增多,但科研课题价值性不高
由于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在此引导下,高校大力倡导科研创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使得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日益活跃,而大学的科研实力也得以增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数量逐渐增多,然而在这些科研成果数量增长的背后,却由于科研课题的“轻实际运用,重理论研究”和许多高校认为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强调所谓的结果,不追求大学生科研成果和社会需要结合的思想观念,导致了虽然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数量在逐渐增长,但是科研课题过于空泛,使得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大打折扣,价值性不高。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率不高,社会价值性低
由于大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偏差,使得大学生科研更重视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问题和各种的数据,却不去关心这些科研成果究竟和社会实际有多大的需要,导致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脱节现象十分严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提供的大多数还是“实验型”成果,需要大量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实用化的要求;但是我国企业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也相对薄弱,迫切需要生产型实用化的高校科研成果,现阶段两者的矛盾较为尖锐,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大学生的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率不高,大多数并没有转换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也没有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性低。
(三)大学生缺乏对其科研成果去向的关心和了解
大学生科研中往往忙于完成立项、报奖、论文写作,并没有考虑其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如何满足社会需要,重学术轻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对其科研成果去向的关心和了解,虽然高校和社会鼓励大学生做科研,但学校科研室里积累的大学生科研文本与社会汲汲渴求的创新项目,这一对矛盾体,并没有得到解决。大学生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并不考虑科研成果未来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往往只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而去做科研项目,所以大多数大学生科研成果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大学生科研成果社会价值性低和去向问题探究
(一)大学生科研成果对社会起到的作用较低
在对“你认为大学生的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这一问题中,选择“没有”以及“很少”的分别有52人,67人,达到受访者的69.2%。这种情况是反映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科研成果认同度不高,也表明大学生科研成果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不大。
在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在“你是否想过将自己的科研活动成果推向社会,产生社会价值”这一问题中,选择“没考虑”的受访者有108人,占到调查对象的62.8%。这说明在大学生科研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不考虑其成果的社会价值,也不考虑对社会生产与生活起到的作用,因此导致其科研成果对社会起到的作用较低。
(二)大学生科研成果“质”与“量”不并举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科研活动,更多的大学生科研作品得以呈现。然而在大学生科研成果的数量增加的背后,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价值性难于保证,这无疑是不利于大学生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统计结果表明,曾经参加过科研活动以及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对社会贡献不大或没有的受访者占到了63%。这说明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并举。在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各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论文数量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其中并没有多少前沿性或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其实在国际或国内前沿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所以即使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多,但其创造出来的科研成果质量以及针对性却不高。
(三)大学生科研成果去向难与社会需要结合
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转换成果的30%,所以高校的科技成果只有少部分能够取得较大的效益。其次,高校的哲学人文社科类论文与调查报告往往都是老生常谈,内容过广和较为空泛,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许多哲学人文社科类论文不能转换为生产力,也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调研报告和理论模型去向大多数被高校束之高阁,很难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大学生的科研成果难于社会需要相结合,导致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需要严重脱节。
四、研究启示与对策构想
(一)大学生科研成果创新应该紧密与社会需要接轨
大学生科研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选择有经济增长潜力、有市场前景以及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项目,对那些能够产生高新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效益的项目要重点开发。要主动走出校门寻找科研项目,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收集和研究社会与市场的信息,在科研活动中,不仅要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科研项目的现实可能性考虑,使得科研成果满足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且与社会需要紧密接轨。
(二)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化评估机制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