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教育学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感。虽然说他们就像是固有的细胞一直存在着,但是即便是存在着还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美。所以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运用美学原理教育学生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看待世界、创造这个世界。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小学教育不在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审美的意识看待这个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身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教学大纲中的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这必然会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教育中必然有美的存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很多种版本的文体、会涉及到很多样的艺术形象、比如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比如说一些比较有意境的佳话等,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生活阅历太低,对于这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文章等理解的还不够深入。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文字的阅读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材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创立一定的情景模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在《白杨》一文中,“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不仅仅只是说出了白杨的特点和白杨的美感,而且也表达出了他们父亲的内心想法。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其主人公内心的那种对生活不畏惧、不退缩的坚韧所表现出来,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动力的那种阳光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的美感,生活是积极向上的,是美不胜收的,是希望所环绕的。
三、将小学语文教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语文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语文。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夕照》一文当中,就很好地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场景。“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 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 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难道说这样的文字不美吗?要我说,简直美极了,美不胜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眼中所描述的夕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可以让学生就着夕阳这一话题,自己回家创作。当学生们亲眼目睹夕阳的时候,一定会被它的温柔、妩媚所征服,这就是生活中的美,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
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所应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它能够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深的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所以说,在小学审美教育教学当中,一定要结合关于自然界美好的文章,从而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到相关的歌曲和图片,制作相对应的flash,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出来的景色和事物、能够真正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自然产生一定的赞美之情。
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制作出一组四季的美景图,从而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感,生活的美感。
四、将古诗词和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将古诗词的内容和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审美教育。
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这样简短的这句话就呈现给我们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这难道不是小学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吗?这首诗歌使用夸张又自然的手法,新奇又真实的理念,从而掀起了整片诗歌的热浪,使得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教师可以将其拿出来,然后分享给学生,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好感,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一定要将审美教育和文章结合在一起,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和古代的诗词歌赋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学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一、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精于细节的意义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基本知识、能力发展层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好细节,否则很难实现学生主体和人本为主的科学观思想要求。而此做好细节,确保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从学生们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能力、生活经历、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充分完善管理制度,让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而紧密,才能使得学生有进步。而教师在课上精心构建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从个人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层次、学习过程、成效等细节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才能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从认真做好小学教育教学的细节,能让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而紧密,提高效率;也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小学教育教学细节工作问题
1.课堂模式的改动使得随意性大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有采用合作、自学等模式的改革,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少合作探究等问题和活动,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却因为很多原因而随意参与,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活跃的一面,但整个课堂的混乱和低效情况却非常严重。
2.学生的学习被控制使得效果不好。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教师的教学从根本性上开始的转变,但在教学工作实施的阶段、在教学课堂上仍然有教师没有走上素质课堂的道路,用传统的讲授控制着课堂的节奏,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这样教学的效果就非常低下了。
3.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细节。很多小学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对于细节性的学习,习惯上的细节等都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知识,没有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比如:提问的细节没有注意就会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样就会使得小学教育教学的细节问题暴露出来。
4.学校的教学制度、管理上的细节不到位。小学学校的制度很少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而改动,使得在学生的管理上还停留在过去,这很不利于学生的细节管理。
5.课堂的建设细节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因为推行新课改对于学校的教学教室等进行了大量的改动,横幅标语等在教室飘扬,但这些工作太注重表面,而没有从学生的需要这个细节出发,那些横幅标语起到的效果甚至不如奶茶店的一面许愿墙。
三、小学教育教学精于细节的做法
1.课堂教学中“划”细节。在当前的各大教育教学模式中都比较提倡的是合作与自学,这其中有很多细节工作不完善的现象,因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划细节。既然在课堂上要学生合作那么小组划分是第一个细节工作。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我们可以先进行基础分组,比如:一好、二中、一差等形式。以此确保小组的合作能有领导者,有参与谈论者,有学习者。然后规定讨论合作尽可能“碰头”,保证所有人眼睛集中在讨论的题目中。最后在展示的过程中采取轮流制,详细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需求其他各种的补充与指正,而不是直接由老师点评、指正。这样课堂中的讨论细节、合作细节、发言展示与点评的细节就得到了完善。
2.教师教学中“讲”细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不够充分,但可塑性又非常强的小学孩子,教师在教学的工作中如果没有注意从学生出发的细节,那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只顾教学顺利长篇讲授,忽视学生地位的现象。而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也是不可取的,这容易使得学生缺乏探究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好讲知识过程中的细节可以认真从板书做起,设计细致的板书,然后根据板书整理出教学思路,把每句话、每个问题都做好细致的安排,这样由板书这个面延伸到说话讲解的每个点的细节性工作势必能做出成效。
3.从习惯开始“养”细节。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后天多方面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教中让学生养成习惯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做好细节工作又是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首要工作。小学生的孩子天性使得他们容易健忘,贪玩等,学习习惯上的培养也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细节性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成为了大家提倡和实施的一个办法。首先从教师角度开始重视学生的卫生、日常行为等细节问题,单独为每个学生制定细致的纠正措施。然后从小组角度制定好组内监督制度,切实落到人头进行互相监督,以此督促学生改进。最后制定细致的奖励制度,用班费等奖励行为习惯改进较大,学习习惯优异的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改进动力。这样的细节处理能让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变得更好。
4.小学教学制度“管”细节。在小学阶段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都采取的是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等制定,在大的方面保证正确的管理方式,但在细节方面的管理经常出现漏洞,不少学生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因此从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开始进行细节性改进是有必要的,具体操作措施有:一、根据地区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管理措施。比如一些离学校很远的学生在阴雨天迟到可以适当放宽惩罚,甚至取消惩罚。其次,允许各班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班主任可以将自己班上的问题学生和处理办法分享出来,大家共同商定一些处理办法,这样避免学生问题无法切实处理的现象。
5.积极精心构建教学环境。首先对于学生学习的教室环境进行修整,把小学学生喜欢的一些元素纳入课堂,比如学生喜欢的漫画,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设置在欢乐角,在楼梯处用新元素代替一些传统的标语。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用新的教学法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比如细心观察学生上课前的状态,用花样读书、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和小学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互动等的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的画面,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来实施主动地调控,实现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或录音机因为倒回播放而出现的教学中断,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与此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媒体实现双向交流。
二、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结语
伴随着当前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阳,赵毅,钱玲.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爱东.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学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教师机械地交,学生机械地学,整个课堂气氛呆板,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新课改规定了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之下,小学英语教学情景化教学做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理应得到重视。
一、 概述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其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等。
创设的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将知识融入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达到一定的程度的契合;第二个是,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为中心,将实物与知识实现有机结合;第三个是图画再现情境,即实现英语知识的形象化;第四是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极富美感,要将音乐与英语知识自然结合;第五是表演体会情境,根据英语知识创设角色分类,让学生带着角色扮演融入知识。第六是语言描述情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鼓励学生多说,教师应创设更多的语言情境。
二、坚持的原则
小学英语情景化教学是一种很富有实效性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运用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所以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小学英语教师在创设相关情境的过程中,要保证情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确保学生的精神集中;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整个英语情景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必须让学生在情境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否则结果大打折扣。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个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这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英语知识的学习一般比较机械,所以要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基本方法分析
首先是带入情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通过对英语知识的分析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努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使之充分融入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英语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这一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情境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之具备探索情境的动机。
第二个是优化情境,即教师要根据情境的深入和学生的反应进一步优化情境。主要做法如下:进一步丰富情境中的形象,教师要树立动态形象的概念;然后帮助学生形成真切情感的体验,学生对形象的体验要发自内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抽象思维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形象思维是对情境中形象的认识。一般来讲,英语课文中的形象一般比较抽象,所以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情境的反应结合知识进一步优化形象,更加直觉化的展现给学生。
第三个是凭借情境,及教师要凭借学生置身的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英语知识。这要求教师要训练学生对情境的感觉,深入感觉到蕴含的知识;然后培养学生的直觉,提高学生对情境和知识的悟性;最后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将不同的知识和形象进行组合创造。凭借情境是一个要求很高的阶段,也是教师水平的一个体现。
最后是拓宽情境,在前三个阶段进行完以后,学生对情景和相关的知识已经有了自己的领悟,最后一个阶段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宽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进行深入的拓展,教师在必要时给于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情境还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有极大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遵循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知识点创设合理的情景,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对情境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英语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在顺利完成原有知识的学习基础上,以学习原有知识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创建出新事物的教育过程。我国全国教育领导者在全国教育工作汇报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重视度,因为教育肩负着整个民族的荣辱存亡。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与其他学科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兼具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观察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这个发展迅速的高效社会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急剧上升,学
校只有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才能让小学生将来更好地迎接社会对人才的选拔。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
要想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接受认知和习惯认知等各个方面。因此,体育教育必须得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推进学生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更深层次地贯彻创新教育。
1.创新离不开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脱离学生的学习主轨道背道而驰,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就是爱玩爱动,虽说这是天性,但是很多学生虽然爱动但是体育知识却严重不足,上课走神不爱听讲,在课外更是肆无忌惮,将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抛之脑后。针对这些现象,体育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和指导,时刻告诉他们只有掌握好了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创造新的理念,才能在以后有所发展。
2.创新离不开参与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有的已经超过了一定的度。很多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他们很讨厌运动,更可以说是对体育有一种逆反心理。只要一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的懒散劲就出来了。对于班级集体组织的活动他们不屑参加,连最基本的角色都不愿意进入,谈何来的创新。针对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新离不开超越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根本不善于思考问题,更不愿意主动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慢慢地思维就变得狭窄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教材和教师不是权威的,很多东西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分散思维,教会他们不断地开拓新知识,创新老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教育理念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在体育领域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或伟大的创作,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让这种意识渗入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才是创新教育的精髓之处。
二、教学多样化的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创新教育的发展途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的模式、根据教学任务选择的教学模式等等,有的甚至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而选择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虽然目前还不完善,但是在创新的教育理念上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学模式对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贯彻创新教育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提到将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模式。在此,笔者对此模式也进行了列举:培养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多样化的结构,以集体教学、分组教育、分段教学、合作教学等编队形式教学,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多样化教育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有趣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争取更大程度提升创新教育的力度。
我国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心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主观学习意识。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最为根本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要真正地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必须做好带头和监督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这门学科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灵动性特别大。随之要想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去的话,教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方面的掌控一定要把握好,要不然只会适得其反。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中融入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时刻备战,争取为社会建树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唐厚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3]杨春江,张福旺.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北京教育,2000(8).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农村教育发展[1]。我国出台了“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文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教育支援。贵阳市花溪大学城部分学校学生响应号召,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学城附近的贵安新区党武乡农村小学进行支教。随着支教活动开展的次数增多,在支教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2],本文试以贵安新区党武乡为例研究大学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探讨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大学生支教进一步的发展建言献策[3,4],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小学教育。
1贵安新区党武乡支教现状
1.1贵安新区党武乡农村小学现状
目前党武乡共五所小学,合1066名学生,每个小学均有18个教师,平均师生比8.4%。在教学方面,党武乡的小学主要是以抓主科为主,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老师,党武乡部分小学存在英语课程少,英语成绩落后等现象。对于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这些“副科”,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没有相关专业教师,这些科目在学校实际开展效果十分不理想。
1.2花溪大学城支教现状
花溪大学城位于贵阳市西南部,由贵州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组成,目前约有数万余名师生。在贵安新区党武乡内开展支教活动的有贵州师范大学“黔爱行”支教团和贵州师范大学“三农学社”这两支队伍,据统计共有176名支教志愿者,在党武乡中心完小、党武乡民族小学和翁岗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支教课程多为音乐、舞蹈、美术和体育等兴趣爱好类课程。由于励志小学和圣泉小学位置偏远,并且尚未和花溪大学城通车,因此没有支教队伍来到这里。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个体方面
学生自律性差,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音乐、美术等支教科目不重要,在课堂上集中不了精神,学习效果较差。
2.2小学方面
小学教师和支教大学生的联系较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教环境比较落后。对于习惯多媒体教学的大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3支教大学生方面
支教大学生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因此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大学生在支教之后会发现支教和他们期望中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部分支教大学生的工作热情锐减,工作积极性下降。
2.4支教组织方面
支教组织频繁更换支教大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支教组织培训的次数较少,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在管理上缺乏对支教大学生的激励机制,缺少对大学生支教的跟踪评估,无法及时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支教组织所属学校对支教活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宣传力度不够。
3大学生支教对贵安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显示,小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的占70.2%,有提升的占19.2%,无提升的占10.5%;爱好特长有明显提升的占74.8%,有提升的占16%,无提升的占9.1%;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提升的占51%,有提升的占40.1%,无提升的占8.9%;表达交流能力有明显提升的占52.3%,有提升的占38.5%,无提升的占9.2%;但在学习成绩方面,无提升的占76.5%,由此可见,大学生支教对贵安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总体是成好的态势的,尤其在学生兴趣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校教师资源短缺等方面起到积极贡献作用。
3.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兴趣爱好
小学生是支教最直接的受益者,经过筛选和培训的大学生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支教大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传授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电脑操作等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2积极干预辅导,关注心理健康
支教大学生对部分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定期开展有益于小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
3.3缓解师资短缺,提升教学技能
大学生支教大大缓解了当地小学师资紧缺的现状,使得农村小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充分开设起来。除此之外,支教大学生还在课余帮助小学教师培训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3.4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支教大学依托大学城平台,组织募捐和义卖,筹集资金,给小学捐赠了大量图书资源和体育器材,充实了小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教学资源。另外,支教大学生还定期更新学校展板,既改善了学校环境,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
3.5改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发展
支教大学生通过宣讲和走访,向小学生家长传播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学生支教活动起到了一个联系纽带的作用,使得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充分发挥了高校为地方谋发展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3.6经验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支教大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足,使他们在支教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一些支教大学生掌控不住课堂纪律。其次,支教大学生的流动性和不固定性,有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4解决措施
4.1支教大学生方面
支教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来武装自己的基础知识,用细心、信心、耐心、恒心看来对待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教学效果来证实自己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和自己不断成长。
4.2支教组织方面
一是支教组织单位应对支教大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建立包括支教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等方面的数据库,然后根据支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支教安排,以确保支教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二是定期开展包括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备课和学生管理在内的教学技能培训。三是通过激励机制,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支教活动,提高支教积极性。
4.3小学方面
组织教师经常和支教大学生开展交流,一方面,支教大学生可以带给小学教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可以给支教大学生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弥补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小学教师和领导方面应当增强对支教的重视,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支教大学生进行培训。支教大学生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大学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在支教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支教大学生、支教组织者和小学师生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杜玉梅.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10,(5):27-28.
[2]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9.
二、小学数学教育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方法
有些学生能够自己表现出在学习方面的潜能,但是有一些学生还需要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和培养。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正确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尽管只是数学教育的入门,但是也是小学教育教难的科目之一,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学好这种较难的科目。如果连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被挖掘出学习潜能呢?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兴趣。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教学,不要用太难的问题打击学生的信心,破坏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成功培养了学习兴趣,那么就会主动积极学习,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或者表现出自己的学习潜能。
2、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种新的知识之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应该特别留意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学习能力特别的学生应该进行特别的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研究,教师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充分接受数学教育并且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潜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对于这种教育方式中的潜能挖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数学学科要求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这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思考,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不要让学生按照错误的方式思考下去。培养学生学习正确的自学方式,主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老师在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后自然能够看到学生的自学成果,使学生主动表现学习潜能并且在自学过程中将这种潜能明朗化,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0-03
一 日本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是在设定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由“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前身为旧制的师范学校)和“一般大学、学院”(前身为旧制下没有考试审定许可的学校)在对立、并立的形式中实施的。“国立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的,而以接受教职课程认定的私立大学为中心的“一般大学、学院”主要培养的是初、高中教师。这种开放的、非定向的教师教育模式,使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达到了和欧美各国持平的水准。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社会激烈且大规模的变动,以及学校现场中诸如“欺侮、暴力、不上学、药物乱用等”和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刻化,特别是国立“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在入学定员削减、教师培养课程的毕业生采用率低迷、新课程认同的淡薄等原因之下影响力下滑,在此背景下,近年日本开始了非常活跃的初等教师教育改革浪潮。这一改革的契机是2001年11月在《关于国立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应有状态的恳谈会》中提出的报告书,该报告书强调了在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中应“重视目标培养的态度”,并对课程安排以及硕士课程的应有方向进行了修改。2002年则提出了作为中央教育审议会汇报书的《对于慎重采用教师资格更新制的议论》和《促进社会人活用特别资格证书》等文件。200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就《今后教师培养、教师资格证书的应有方向》回答了文部科学大臣的咨询,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十年更新制》、《新设师资培养练习时间》以及《教师专业研究生院》等议案。从以上政策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已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以上这些政策方针可以说是日本政府特别是文部省对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所做出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国立“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自身也未忽视保证教师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性的课程改革。2001年1月在《关于国立教师培养系大学、学院应有状态的恳谈会》中提出制定《标准的教师培养课程》,同年日本教育大学协会设置了研究项目,通过3年制作出了《教师培养“样板核心课程”的提案》。这一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摆脱原有“学科专业”“师范专业”“学科教育”这三者之间的互相对立,谋求关于超越这三者专业领域的连接和发挥其共同教育能力的“教育实践”。而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的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则是这一课程标准的典型应用,它是“样板核心课程”中所体现的教育目标与理论价值取向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桥梁。
二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是创设于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的新构想教育(国立)大学。建立初期便以“为了教师的大学”与“开放的大学”为宗旨。内设以培养初等教育教师为主要目的的学校教育学院(本科),确保现职教师学校教育研究机会的研究生院――学校教育研究科(硕士课程)。平成八年(1996年)4月与上越教育大学、鸣门教育大学、山教育大学携手合作,在兵库教育大学内设置了作为独立研究科的研究生院连合学校教育学研究科(后期3年博士课程)。此后平成二十年4月,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书,开设了作为教师专业研究生院的“教育高度实践化专业”。兵库教育大学的学校教育学院分为学校教育专业和学科、领域教育专业,专业培养方案是“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课程”。这一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全学科、全领域的优秀指导能力的小学教师为主要目的。从平成二十年开始,根据日本现代学校现场和社会的激烈变化,在修改原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教养科目群”“教育职业科目群”“教育实践、内省科目群”“专攻专业科目群”。各科目群中的科目设置及所占学分见图1。
教养科目群、教育职业科目群、专攻专业科目群中设置的一般都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养科目群是内容与复杂、激烈变化的日本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课程,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学问领域所积累的知识,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把握学校教育问题的全面本像和本质。专攻专业科目群是在初等教育教师共同必修科目群的基础上(教养科目群、教育职业科目群、教育实践、内省科目群),为了适应师范生的素质与适应性,提高他们在特定专业领域的指导能力,同时为了保持终生作为教师的专业性,培养他们开展和推进研究的能力与态度,根据学生的选择和专攻方向,开设了关于特定领域的专攻专业的理论课程。教育职业科目群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与学校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开设的科目群,它的基本内容见图2。
兵库教育大学“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育实践、内省(reflection)科目群。此科目群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往返,以学科指导为中心来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课程群中安排了初等教育中各学科内容和指导法的学习。在初等学科内容科目中设置了初等语文、算数、社会、理科Ⅰ~Ⅱ和初等生活等初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必须修满20个学分。在初等学科指导法科目中则设置了初等语文、算数、社会、理科和生活科等学科的教育法与教学研究,学生必须修满22个学分。除此之外,在科目群中的实地教育科目是在以往教育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彻底改革。根据新的构想,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将师范生应具备的必要且基本的事项广泛地采纳并使之系统化,兵库教育大学设置了在大学4年间持续学习的实践科目,从“学校观察实习”到“中等实习内省”总共18个学分,其中有7个科目共12个学分是必修学分。在实地教育科目中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学习实地教育体系的意义,通过对各种校园的参观、参加培养学生成为初等教育教师的意欲和心理准备。第二学年学习属于社会教育中青少年教育的野外活动等的意义和指导法,通过对野外活动等的参加来观察儿童和学生,并加深对此的理解;同时通过微格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习到关于教学、保育的教材编成与活用的基本思考方法、技能,并培养师范生在教学和保育中的反省思考能力。除以上内容之外,第二学年中还必须通过“关于教育方法和技术的科目”,使学生学习到教育中信息机器的活用方法和参与信息社会的技术与态度,培养学生将之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能力。第三学年是对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的全面实习,学习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和儿童特性的能力,同时作为初等基础实习的事后指导,对幼儿园和小学中的指导法及指导内容进行实地反省,探索能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成果与课题。第四学年学习与地域社会、幼儿和儿童实态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在实践对应地域社会、幼儿和儿童实态教育的基础上,充实指导方法和技术,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这种在学校中的体验,经过了“观察”“参加”“实习”三个阶段,使学生体验到多种多样的学校现场。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学校现场的体验,由于它的指导内容、检讨、考察与大学中的教育研究是互相对应的,因此不会使学生堕入经验至上主义的旋涡。学生可以将体验中所得到的实感与主观认识、大学课堂中讲授的抽象理论,通过研究的视点不断进行回顾,从而超越个人原有的思维脉络,衍生出对儿童指导的有效方法。同时“实践”与“研究”的内容一个是以教学为中心,另一个则是以学科外活动为中心。教学中心的研究科目是由学科教育与学科专业的大学教师在教学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建议;学科外活动的研究科目主要是由教育学和教职专业的教师来承担。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对学校活动和学校外活动进行非常平衡的体验,将实践与研究、理论学习紧密地结合促进其体验与内省的往返运动(见图3),从而形成了以观察――参加――实习为顺序的螺旋状上升的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 启示与思考
1.课程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鲜明地突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特性
课程结构是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综合国内各高校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包括通识文化课、教育专业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四大模块,这也是众多学者所认同的最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的课程模块设置。日本兵库教育大学同样也采用了此种模块设置方式。但是综观国内各大学的模块课程分配比例,其实并没有突显培养小学老师的特殊要求(比如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的不协调等),同时,小学教育专业从总体上看,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都将达到90%左右,而教育实践课程则相对薄弱。与此相对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比例则比较适宜:通识课程占28%、教职专业基础课程占34%(26%)、教育实践内省科目占54%、专业课程占20%(28%)。这种比例的设置使各模块的比例相对平衡,而且增加的实践课程比例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小学教育的真实现状,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自我反省。
2.通识课程中涵盖的各学科知识由单一向综合转变,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设置的关键问题是政治类、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所占比例太大,从而很难满足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对综合性知识的需求。兵库教育大学的通识课程在四个板块中涵盖了人文素养知识、数学和理科知识、外语知识、能力训练等,培养小学教师“宽”且“博”的学识素养。特别是日本新近改定的《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应注重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并运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因此这对小学教师的英语发音、口语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兵库教育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表现,交往科目中就设立了英语交往1~2、英语表现实践、英语发表、英语音乐欣赏、英语文化理解、英语文章表现、英语口语交往等课程来训练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加贴近小学教育自身的特色
我国各类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包括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从总体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于中等师范学校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同类课程,但较为突出的核心问题便是小学教育专业特性不突出,课程设置表现为简单杂糅。兵库教育大学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首先是根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特点设为四个基本模块(见图2),以此作为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基准。同时在各模块下以日本小学现状为基础规定它所应包含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时一目了然,而且也杜绝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它的教育类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同时也为师范生以后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奠定了基础。
4.实践课程以学科指导为中心,并通过“研究”的视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课程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不是我们的学者和专家对此不重视,而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这种课程应如何设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兵库教育大学的教育实践分散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且不是简单的见习、实习,而是通过体验各种学校现场及研究的视点,使学生完成“与情境的对话”。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必须完成各学科教材内容及指导法的学习,这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并使之产生新的方向和见解。这种实践课程颠覆了以往培养小学教师的“路线图”,它是一种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反思(包括实践过程中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的教师自主成长模式(见图3)。
在通识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的学生还必须进行学科专业科目的学习。
通过以上对兵库教育大学“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课程体系解决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但考虑到两国之间经济、教育的政治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应在借鉴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现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岩田康之.日本の教成と公教育システム[J].教育学研究,2008(4)
[2]林俊夫.教大中告:教成[モデルコアカリキュラム]のをどうむか:教成能の新たな、展をめざして,香川大学教育践合研究[J],2004(8)
听、说、写都要靠语言,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一)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语文的课堂教学;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