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0: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汉字的规律和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以儿童视角,呈现汉字的来龙去脉。“儿童的感知是有规律的!”对于懵懂的儿童来说,他们总是喜欢认知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象”,总喜欢将抽象的事理与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面对一组组“错综复杂”的线条――汉字时,开始或许是兴趣盎然,但随着它不断的、大量地呈现,因为找不到认知的生长点,便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怨言。此时,我们不妨将汉字的“生命历程”有序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支撑起书写汉字的图库。如“飞”字的教学,“飞”字是一个象形字,在小篆字体里,“飞”字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鸟,故而它的本义是:“鸟飞”。然而,这个“飞”字,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的“飞”这个动作形成联系,故而,学生很难理解“飞”字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飞”字的来龙去脉,我在教学时,将“飞”字的演变历程呈现出来(如下图),由于这样有序地呈现“飞”字的各种书写体,学生在书写“飞”字时,就会在脑海里生成“飞”字相关的物象,从而能够持久地、正确地理解与掌握。
2. 以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汉字是有组合规律的。”这对我们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却是高深莫测,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故而书写时,常常发生错误。为此,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就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去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以便为他们的正确书写保驾护航。如“辨”“辩”“辫”“瓣”字的教学,为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先利用儿歌导入:“眼睛分辨,辨辨辨;说话辩论,辩辩辩;辫子绞绞,辫辫辫;花落结瓜,瓣瓣瓣。”接着,再从字义的角度去分析:“辨”字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眼睛去“分辨”不同事物的特点,如:辨别、分辨、辨认等;“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意思是用语言来表明主张或看法,如:辩驳、辩论、辩辞;“辫”字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股编成“条条”,如:辫子;而“瓣”字的中间是“瓜”,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有时也用作量词,例如:四瓣橘子。
二、 写字教学要有“线条构图”的理论
1. 用构图理论,解剖汉字韵味。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构图的理论,去解剖汉字的结构,并以此来丰厚学生对汉字书写艺术的感知、理解、评判的能力。如“底横”的教学。所谓“底横”,就是指处于“一个字”,或者“一个部首”最底端的“横画”,如:“旦”“亚”“上”“生”等字中的最底端的横画,又如:“青”“音”“丰”等字中的长横。在通常的情况下,书写这一笔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略微向上的弧度;二是要舒展。在解释“为什么要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时,我跟学生们做了一个“小尺子承重实验”:首先将小尺子平放在两端有支撑点的书本上,然后,在小尺子中间放一本书,结果书将小尺子压弯了;我又将小尺子隆起,变成一个拱形,两端同时固定好,然后,让学生一本一本往上放书,结果放了三本书,也没有将小尺子压弯。面对学生惊讶的眼神,我解释道:拱形结构比直线结构承载力强,赵州蚓褪亲詈玫闹っ鳌!笔榉就是借鉴这种力量美学,常常将“底横”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接着,我利用“平衡术”的事例,解释“为什么要写舒展”的要点。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深层地感知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
2. 用构图规律,解剖汉字构造。汉字数量众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剖析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提炼汉字书写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美学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剖析汉字笔画书写的规律。笔画的书写规律可以细分为:笔画的形态规律和运笔规律。这里的形态规律,就是指笔画的外形特征,每个笔画都有其与众不同、约定俗成”的特征,例如,楷书中的“横”,它的笔画形态是“两头粗、中间细,且有一点微斜”;而运笔规律,就是指每一个笔画在书写时,所呈现的力度与速度,或快或慢,或轻或重。又如,楷书中“横”的运笔:起笔重,运笔快,顿笔重。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构成部件的组合法则。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汉字各部件的组合已成章法,这些章法是汉字书写呈现艺术性或审美性的保障。如“喜”字,在书写时,一定要凸显“主横舒展”这个法则,当突出主横后,“喜”字方能美观、大方;又如“木”字,当它是偏旁时,它的“捺”应变成“点”,以形成谦让之态;再如“林”“伏”“钊”等左右结构的字,都应该遵循“左窄右宽”的法则……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的关系体现在“语”与“文”之间的关系上,涉及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规划设置。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安排。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
关键词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语文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53-02
汉字教学顺序的首要问题还不在于哪些汉字先教、哪些汉字后教,而在于对外汉语课程在总体设置上,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孰先孰后,汉字课与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如何协调等问题。为此,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与“文”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兼及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的设置。
一、“先语后文”——口语课在先、文字课在后
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一定是口语在先、文字在后的。任何语言的儿童母语习得顺序都是先语后文,先认后写的,因为口语是第一位的,口头交际是最重要的。汉语学习也应符合“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一般规律,赵元任指出:“学讲中文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远比花大量时间用正确笔画学写汉字重要得多。因为学讲中文是一种活生生的体验。”法国人和日本人曾根据实验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作用于人脑的部位有区别,拼音文字由大脑负责符号的左半球支配,汉字则由大脑负责图形的右半球支配。习惯于用左脑输入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学习汉字时要转换成右脑输入,如果没有口语听说作基础,汉字的认读和书写都将是十分困难的,左右脑的认知转换是艰难的,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主张“先语后文”的生理依据。Everson考察美国汉语初学者在阅读中语音认知与字义辨识关系的实验证明:读音正确的汉字,对相同汉字字义辨别的正确率可达90%;汉字字义辨别正确的,其相同汉字读音正确率可达91%。这表明美国汉语初学者是通过语音通达语义的,语音的认知有助于汉字字义的认知。Yang通过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对初学者首先要加强汉语口语教学,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汉字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石定果做的认知实验证明,外国人初识中文时字音的作用甚为显著;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字形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字音仍起作用。这就是说,外国人在初学汉语时要借助口语语音来引入汉字字形的认读。汉字教学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系统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口语技能和词汇量以后再引进汉字教学,因为,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主要是依靠汉语口语的技能来帮助汉字的识别。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汉学家高本汉等外国人成功学习汉语的经历,都是先学口语,尤其要到中国本土学习鲜活的口头交流,后学汉字及书面语的。国外有本汉语教材叫《中文入门》,在“请教师注意”一项写到:“发音阶段极为重要,应集中精力练习发音,不宜介绍中国字,写字应在发音阶段结束后开始。”因此,在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设置上,一定是口语教学在先、汉字教学在后的,即所谓“先语后文”的规律。
国内各高等院校长期进修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初级阶段一般都遵循口语听说课为主、在前,汉字读写课在后、注意配合的课程设置原则。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学历部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必修课程:初级综合课、初级阅读、初级听力、初级口语;选修课程:汉字课(共18周,每周2学时,共36 学时),开设时间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笔者认为汉字的引入的时间有点晚,失去引进汉字教学的最佳时机。赵金铭认为:“汉字的导入不应太晚,至少应在第一学期的中间导入汉字。”这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汉字始教时间恰好一样。汉字课一定在有口语能力的恰当时机再引进汉字,这个“恰当时机”究竟掐在哪个学习节点上,学术界还缺乏有力的教学研究。
二、“语文分开”——口语课、精读课与汉字课分别设课
如果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一开始就引进汉字教学,汉字学习注定要失败,这也就是我们反对“语文同步”即口语与汉字同步的教学安排的原因。“语文同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好”、“谢谢”等从一开始学口语来说是必要的;但从汉字来说,一开始就学习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难字,不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学习原则。“语文同步”在学术界也叫“随文识字”或者“分散识字”,指在起始的口语课、精读课中,汉字是随着课文词语出现的次序被动地出现的,汉字教学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导致难字先学、易字后学,其后果就是外国人觉得汉字太难学了。说汉字难学,是由于没有按照由简入繁的认知规律去教,为此,学术界主张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先“语文分开”,汉字独立设课,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以增强系统性,让汉字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汉字教学如果笔画按照由少到多,诸如“一、二、三、八、十……”“人、大、天、夫……”“日、月、目、明、萌……”等顺序去教,按照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先部件后整字的顺序去教,外国人就不会对汉字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了。在起始阶段先扎扎实实地教好几十个汉字,把笔画、笔顺、结构及理据教清楚后,往后学习就会越来越容易。汉字课从字出发,以字带词,以词带句的教学路子可以使汉字教学按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系统地进行,弥补了口语课、精读课教材“随文识字”的不足。
但是,最早随口语课、精读课碰到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往往是常用的高频汉字,怎么处理口语课、精读课出现的难写汉字呢?可以借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用汉语拼音来标注难写汉字,以保证口语、语法、词汇等学习序列的顺利安排。吕叔湘提出了一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路:先教汉语拼音,接着利用标注拼音的课文尽量满足小学生发展语言和增长知识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全用汉字的课本。这种教学理念值得对外汉字教学借鉴。在初始阶段,可利用汉语拼音先教口语,不回避汉字,但只要求看拼音认读,学生在读注音课文时一目双行,拼音及汉字同时接触,把汉字的“音”与“形”联系起来,起到慢慢识字的作用;此时不要求会写汉字,书写汉字是后期汉字课的主要任务。在初始学口语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认读汉字的目的在于让外国人对汉字先有一个视觉感性认识,为日后的汉字书写教学做铺垫,这种教学策略叫做“认读优先,书写随后”。这样,口语课、精读课就可以避开汉字难题困扰,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
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有长期、有短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目的和需求,例如,丹麦有家驻京大公司职员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培训的时间就半年,他们明确要求这半年只开设精读课、听说课、阅读课,不学汉字书写。为此,柯彼德主张:“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的设立不同类型的汉语课程。在维持‘语’和‘文’并行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为时间有限、只需口语交际的人开设专门的汉语听说课程,汉字可以不教,或有限度地教,基本上用汉语拼音来尽快提高汉语口语能力。”“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
三、“语”与“文”先分后合——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是从汉语与汉字的特点出发而采取的初级汉语学习策略。“先语后文”在初期的确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在后期却集中了难点, 因为学生既要学新的汉字,又要补学旧的汉字。汉字课很少的课时量很难把汉字放入较多的语境当中,长期缺少课文语境的汉字教学会令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识字量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又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汉字课能独立承担解决的问题。汉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和词汇、语法教学想结合,这就需要回到精读课上来,在精读课的语境框架内进行汉字教学。“语”与“文”长期分家,对汉字及汉语学习都不利。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对有三年以上汉语学习经历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多数留学生赞成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同步进行;即使汉字课单独设立,也要与精读课的配套协调。所以,等外国人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作为基础以后,需要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随文识字”是精读课在学课文的同时进行生字学习,在口语课、阅读课、综合课中兼顾汉字,不仅识字、写字、用字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进行(即所谓“语文同步”),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随文识字”讲究不孤立地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生字都在课文语境中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每天记忆每课有限数量生字的“分散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过分负担。把应掌握的汉字有计划地分配到初级、中级、高级各年级的课文里,识字量随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逐步积累扩大。
综上所述,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 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语”与“文”的关系体现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涉及对外汉语课程总体设置全局的大事。
参考文献:
〔1〕赵元任.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dited by Anwar S. Dil)[M].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
〔2〕石定果,万业馨.有关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第一号)[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Everson, M. E. Word Recognition among Learners o 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ing and Knowing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
〔4〕Yang,J. Orthographic Effect on Word Recognition by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2000.
〔5〕Ch’en Ta-Tuan, et al. Chinese Primer (《中文入门》).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6〕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7〕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教师的职业具有典型的示范性的特点,因此,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年级的孩子存在着极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的字整体上有像老师的字的倾向。因此,我们每位老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书法修养,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应坚持进行练字,找到写好这些字的难点和技巧所在,这样课上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学习汉字要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生记的就快,如单人旁的字大多数与人有关,木字旁的大多数与树木有关。学汉字如此,写汉字也一样,也有规律。只有熟练掌握了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字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想一笔,写一笔”,从而提高书写的速度。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1.笔画的书写规律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要把汉字写得工整美观,首先要把笔画写得规范、美观。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8种。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因此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在写汉字之前,我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八种基本的笔画,让学生体会笔画的形状,领悟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要领,从而掌握好每个基本笔画的规范写法。笔画的书写规律包括运笔的规律及变化的规律:
(1)运笔的规律。笔画形状各异,但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三个基本步骤,即下笔――行笔――收笔,书写任何笔画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步骤,只是用力部位不同而已。
(2)变化的规律。汉字笔画富于变化,比如撇画,在”八”字中写成斜撇,在“开”字中写成竖撇,而在”升”字中就要写成短撇。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让他们自己揣摩笔画的变化规律,从而逐步适应和掌握这些变化,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
2.结构的处理规律
汉字字数繁多,字形各异,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
(1)横平竖直。汉字中,横画和竖画占的比重最大,要求写得正,写得稳。正和稳的具体表现就是横要平,竖要直。这里所讲的”横平”,不是绝对的水平,而是视觉上的平稳,书写时略呈左低右高的斜势。竖直有两种基本要求:只有单一的竖画,要求正且直;有对称的两竖画,是短竖的,可以呈上开下合之势,是长竖的,可以基本并行。
(2)中空匀等。在汉字中,有许多笔画是连续平等排列的,一画与一画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忽紧忽松,如“三、春、自”等这些字,都有很多个横,所有横的中空都是均等的,如果没有把横的位置摆正,使之中空大小不一,写出来的字就不端正了。
(3)掌握主次。这一规律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突出主笔。一个字中往往有一笔是主要的。一般来讲,主笔所处的部位往往是字的顶盖、横腰、底托和垂中线。突出了这一笔,字就显得平稳,富有神采。
三、多种方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写字过程本来就枯燥乏味,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给写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写字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运用比较,提高兴趣
比较是我在教学工作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我认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发现事物的优点,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只有发现事物的缺点,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在比较中寻找到不足,再练习、再比较、再练习从而逐步提高。
3.巧用多媒体,进一步提高兴趣
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尽管我反复强调要“眼、耳追老师”,但是,有一些学生还是注意力不集中。上学期,我下载了一些课件,课件动态地演示字的结构、笔顺及书写规律,当屏幕上显示汉字一笔一画书写过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注意力非常集中,观察很仔细,使写字教学增色不少,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为了提高识字效率,一些老师开始探索将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充分挖掘汉字以形表音、表义的特点和规律,揭示汉字形体结构下的内在机理,建立汉字形音义整字的联系,智慧情趣地将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历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识记汉字,培养汉字思维,潜移默化地继承中国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识字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字源文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使识字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识字学习存在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足。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对事物的感知以整体轮廓为主,辨别细节的能力差,观察的精确性低,排除干扰的能力差,导致低年级学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大体属性或整体轮廓。对精细的汉字不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
2. 对生字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不能有意义的去识记生字。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未建立,不善于对记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3.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同音字、多音字等,让学生产生混淆。
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我能力的不足,不能指出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他们的思维必须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对抽象的符号化语言――汉字难以掌握。在此外,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数量繁多、读音相差无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阻碍。
(二)教师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识字教学忽视基本理论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识字随意性强。
现阶段教师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在识字教学中注重课堂的表面形式,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对识字教学的基础――汉字的根本性质和构字规律更是置之不理。低年级学生在不理解汉字意义的情况下茫然地依葫芦画瓢,机械的抄写,导致书写的随意性较大,错误率较高。
2.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要对文字学理论和汉字构字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素养。但现在的教师对这些都不熟悉,反而过分强调生字的字形、字义,忽视生字结构,使小学生的识字教学流于外在形式,缺乏内涵。
3. 教师不能让学生学到的汉字及时运用。
学生学到的汉字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巩固,按照遗忘曲线,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只限于课堂。
二、字源文化的形式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系统,其字数繁多,结构复杂,形体众多,音义复杂等,造成了其不易被学生快速便捷的学习。所以要借助字源文化。所谓的字源文化,彭万勇认为:“通过分析并遵循古人造字的原始思维,充分挖掘汉字以形表音、表义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从汉字的演变历程揭示汉字形体结构下的内在机理。”汉字的字源文化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象形字
象形字是历史最早的汉字,与原始图画联系密切。许慎说象形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也表明象形字表现事物本身的形状。[2]象形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构字能力极强,所以象形字的基础地位是必然的。
(二)指事字
指事字也是历史最早的汉字,与原始图画有联系,有些字以象形字为基础。许慎对其的定义是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2]多数的指事字含有象形的成分,不同在于有一定的比较抽象的指事符号,且只能有一个部件成字。
(三)会意字
所谓的会意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符组成,来表达一种新的意义。所以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合体字。会意字分为通过字形表意的义符(以形会意)和通过字义表意的义符(以义会意)。
(四)形声字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比例最大,至今所达比例已超过90%。由此可见,形声字是富有活力的、有很大优势的构字方法。形声字是合体字,由两个部分构成,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或表义,或表音。因为形声字音义俱全,只要确定了义类,加上合适的义符作为偏旁,一个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
三、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价值
字源文化运用到识字教学中,可以:
(一)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追溯汉字的起源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学习汉字的一种途径。[1]把字源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是将现代汉字与其原始的创字意图和原始面貌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给予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冲击,促使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识字的乐趣。
(二)提升学生汉字思维
学生通过字源文化中学习汉字,教师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传递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汉字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自觉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汉字。将字源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渊源和美感体验,当汉字的教学变得更形象、有趣,更富实效,孩子们在懂得汉字内涵的同时,也间接地培养汉字思维,学生会更加热爱汉字,热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对中国文化的继承
中国的汉字是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习了汉字,才能继承和传递中国文化。而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学生一定会对汉字的历史渊源产生兴趣,才去深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字源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正因为字源文化对识字教学拥有如此大的优势,所以把其融入识字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尤为可行。那如何将其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呢?
(一)演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字的由来
象形字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字,是由图形构成。人们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象形字的识字教学在于利用其特点,形象直观,有助于理解字义、掌握字形,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实物图,然后再展示具有实物抽象特点的黑白线条轮廓图,即象形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共同点。最后将具体字的演变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字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从图画到汉字的整体形成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象形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象形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抓住其象形表意的特点,让学生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运用实物教学象形字,教学效果直观又容易让学生明白。
(二)展示指事字的原型,理解指事字的造字规律
指事字是有指示性的符号,是心中的图像。所以对指事字要遵循指事规律,运用直观性的原则,帮助学生识字,提高识字有效性。
教师要展示指事字的原型,直观教授。指事字大多数是由描述实物的象形字所构成的,可以借助实物来认识指事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完全,对于指事字所表示的意思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把指事字的原型展示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对指事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学生能更好地认清和掌握字形,纠正错别字,区分形近易混字。
(三)动画展示会意字的内涵,借助形象理解字义
会意字是由几个形体组合起来的,所以分析起来会非常的生动有趣,而且有利于释义和辨形。会意字分为通过字形表意的义符和通过字义表意的义符。
在讲授会意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会意字,因为会意字多是由描绘实物形状的象形字和给象形字加记号的指事字组成,适合用实物讲解。[2]之后教师可利用动画等效果,把汉字的整体意义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揭示汉字的意思。而有的会意字要联系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加透彻。利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可以使学生认清笔画复杂的生字,理解字义,区分字形。
(四)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编制猜字游戏,增加识字趣味性
由于是形声字在小学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构字规律比较方便,造出的形声字半音半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从而有利于解释字义。
形声字的教授,教师也要显然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再通过游戏来加强记忆。教师要通过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不然学生会很容易就出现混淆。毕竟形声字是通过形旁来表示字义的,但声旁是一样的,教师如果不讲清楚,学生就会混淆。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理清思路。在学生理清思路之后,学会生字,教师要及时的巩固。在枯燥的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编猜字游戏,既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字义,又增加识字的趣味性。
(五)重视规范写字练习,提升识字成就感
汉字拥有它独特的魅力,优美的楷书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学完生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读写训练,特别应该指导好书写。书写时,教师要注重范写,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顺以及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等。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听写,这是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再认识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持久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学生看到一个个优美的楷书在自己的笔下形成,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汉字的书写更加热衷,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识字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字理知识是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它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合理开发、恰当运用字理知识,可使识字教学如虎添翼,高效地达成目的。
一、字理识字,激发兴趣
运用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适当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我们把把由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加深对汉字构形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提高识记的效果。
例如:《秋天的颜色》一课,我在教学“秋”字,出示课件 ,告诉学生“秋”的本义是成熟的庄稼,为此编了一首儿歌以帮助孩子们记住这个“秋”字 :秋天颜色多又多,稻谷黄黄要收割,火儿红红烧秸秆,一日不见隔三秋。
因为汉字的构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几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体会构字规律,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为课堂增添几分文化味儿、语文味儿,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二、字理识字,教给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学。如:读课文一遍,圈出生字,利用拼音拼读生字三遍,给生字组词。再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划下横线,独学时可以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
为了使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在《对对歌》中,教学一类生字“新”字时,出示课件: 让学生知道这个字由“辛”、“斤”两偏旁组成,“辛”表声,“斤”是斧子。是刚刚开始砍伐树木,以获取木材的意思,是“薪”的本字,现在的“新”已经表示新生、初次出现的意思,但是右边的“斤”则保留斧子的意思。告诉学生以后遇到的“斩、砍、断”等字都与斧头有关。很多学生课后很有兴趣去翻查字典,跟我探讨那些字的意思。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不断地体验,这些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到“浓厚的兴趣”,进面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字理识字,培养能力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学生对汉字学习的认知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汉字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逐渐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四、字理识字,提高素养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认真研究分析每个生字,注意汉字音、形、义统一的问题。汉字中的形近字很多,即拥有相同或类似偏旁的形声字。在识字教学中,针对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意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有近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形旁表义这一规律很重要。
在教学“壮”字,为了区别于“状”,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俩字的字里:“壮”本义为“大,强壮”左边为“床”代表字音,右边为“士”古代为雄性人、畜生,表示强壮,代表字义,因此,“壮”常用来形容雄狮、公牛、男人力量强大。后来,“壮”字又引申为壮丽、宏伟、坚实等,古代三十岁是男人人生的壮年。
而“状”也是形声字。从犬, 左边为“床”(或“ 爿”pán声)代表字音,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
这样两相比较以后,学生当然印象深刻、清晰明了。这样分析意符的不同含义,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含义,避免混用。而且学生能够记得牢、用得准。
我在《詹天佑》一课中藐视一词的理解,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不难发现“藐”是形声字,草字头表意,表示“藐”是一种草,“貌”表声。本义是紫草,引申为小,如藐小;还有轻视,小看的意思,如:藐视。
《一个这样的老师》一课中,我校的王海霞老师在“矫健”一词的时候,对于“矫”这个本课的生字,在学生交流完毕,王老师适时点拨了这个字。她先出示了课件,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学生知道了了:矢字旁表示一支箭,表示矫是矫正箭杆的器具;乔表声,有高而曲的意思,表示将过长或弯曲的箭杆纠正得平直长度适度。本义是将箭杆夹直的钳子。引申指把弯曲的东西变直,如:矫形、矫正;引申为强壮、勇武的意思,如:矫健、矫捷,引申为假托的意思,如:矫饰、矫命等。如此形义结合,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像这样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与研究,既要注重挖掘汉字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又要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采用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汉字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汉字演变》
2.《字理――识字析词的根本》(黄亢美编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88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大课题。长期以来,汉字更多地被定位为读写工具,传统的汉字教学基本等同于识字教学,注重字音、字形、字义的记忆而忽略了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汉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记忆汉字,机械地识记成了学生学习汉字的主要方法,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使学生记忆疲劳。老师们也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如用游戏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但这些游戏方式的实质仍是机械识记。这样的机械识字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开始增多,学生也开始混淆,错别字开始增加。
在汉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字义以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其他方面的特性,从更多的角度了解汉字,学习汉字。
一、掌握汉字内在的规律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因为汉字造字的特殊性,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有其内在的规律,形成了一个个系统。比如形声字就是一个大系统。教学形声字时,要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一规律。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读音记忆字形,学生只要记住声旁的写法就能写对带有这个声旁的字,避免写错字。如带有“尧”的字,学生容易写成右上多一点。我教学生书写带有“尧”这一声旁的字时,特别强调“尧”这一声旁的写法。学生牢记以后,就不容易写错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根据字形来判断读音,如“亦”和“亦”这两个声旁区别很小,只有一钩之差,却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奕、弈、迹……”和“恋、銮、栾、弯……”这两组字的读音。
形声字又可以根据声旁或形旁特点分成多个小系统,根据小系统规律进行教学。如有“尚”这个声旁的字就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学习“裳、常、党、堂、赏……”。再如带“页”这一形旁的字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教学。“颈、颜、领、须、额、项、顿、顶”都跟头有关,学生对字的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
象形字的特点明显,顾名思义就是字如其形。根据象形字的造字特点,教学象形字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字形的演变规律来学习汉字。如教学“燕”时,从“■”到“■”再到“燕”,字形变化一目了然,燕子的头、身子、翅膀、尾巴在字形上表现得很清楚。
会意字的构字也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会意字这个系统的时候,教给学生会意字由义符组成的构字特点来学习字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必对字的意思死记硬背了。如“逐”由“豕”和“辶”两个会意字组成,“豕”表示猪,“辶”表示一只脚,是追赶野兽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追赶、追随”的意思。
二、全面理解汉字的含义
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特点,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字的引申义表现了词义的发展变化,知道一个字或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词义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学生知道了字的本义后,对由本义拓展引申的意义就更容易理解,使用起来就不容易错。教学汉字的时候,如果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汉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全面,还可以在了解本义、引申义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词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盼”时,我让学生了解“盼”的本义是眼睛很美,如“美目盼兮”;后引申为“看”,如“左顾右盼”;之后又由“看”引申为“期盼、盼望”。教“美”时,我从“美”的本义教起,“美”是象形字,上面是羊形的头饰,表示好看,如“美目盼兮、美貌”;由本义引申为“好、善”,有“成人之美、美中不足、优美、精美”等词;由“美好的事物”引申为“使人满意,感觉舒适”,如“美滋滋、和美”。
了解字的本义还可以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汉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讲清形义关系,可减少学生的书写错误。如“溪”右边下面部分的“大”,学生经常会因“小溪”这个词的影响而写成“小”。教学时,我跟学生讲了“奚”的本义:“奚”是会意字,本义指拿绳索拘系罪人,其中“”表示手,指抓住一个人的头发,“大”就是人张开手脚的样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没有写错。
汉字一音多字的现象给学生学习汉字造成很大的困扰,同音字字多量大,如果一味机械识记,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事。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了解字的含义来区分。如厦门人中秋节的博饼,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搏饼”。我给学生讲“博饼”中“博”的意思:“博”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博饼”也是一种博弈游戏,所以是“博”而不是“搏”。学生明白了字义,就很轻松地纠正了别字。再如“一鼓作气”,很多学生写成“一股作气”,那是因为学生对“鼓”字不了解。“鼓”的本义是“敲鼓”,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有了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就不会把“鼓”写成“股”了。
全面了解字义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多音字,多音字中有一类叫多义多音字,字的每个意思都有相对应的读音,教学的时候详尽讲解字义,学生会牢记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而不必死记硬背。如“泊”有“bó”和“pō”两个读音。“泊”的本义是“浅水的样子”,浅水易停,所以表示船靠岸、停泊时要读作“bó”。读作“pō”时表示静止的水,如“湖泊”“水泊”“血泊”。
三、感受汉字独有的美
汉字的结构稳重端庄,上下左右都处于相互平衡、对立统一的状态中,所以除了整体感,还有一种审美感,人们见到汉字会油然而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情。
汉字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教学生把字写对,还要让学生进行汉字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除了书法欣赏课,在平时的汉字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教给学生欣赏汉字的方法。如教“伞”字的时候,让学生观察“伞”字的楷书,让学生说说从这个字感受到的美。“伞”字的美在于上面一撇一捺打开的角度正好,像一把撑开的小伞;一撇一捺的书写形体自然不生硬,整个字因这两笔显得有灵性;下面的部分平稳托住,使得整个字结构平衡稳重。
进行书写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笔画要美观,横平竖直,撇、捺要写得舒展,像燕子张开的翅膀,竖弯钩的弯处要圆转,引导学生注意字的结构,让学生也能创作美的作品。为了整个字的紧凑、美观,字的某些部分往往要做出“谦让”,有的笔画要有变化,有的字形要变小、变窄,这样字才均匀好看,让人看着舒服。以“树”的书写为例,“树”有三个部分,为了紧凑都要变窄,其中“木”和“又”的捺根据避让原则要变成点,为了平衡,“木”和“寸”要写得差不多高,而“又”在中间要写小,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和谐了。再如“彡”的三撇要有一定的变化,包括形状、长短的变化,总体必须保持在一条竖线上,做偏旁的时候还要写得狭窄些,不能太宽,这样看起来整个字才平衡稳定。
汉字除了有形体美,还有音韵美。汉字有阴、阳、上、去声,声音有高有低,长短起伏,抑扬顿挫,读起来响亮,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让人慷慨激昂,心娱神悦。音韵就像是一根红线,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成一串。
教学汉字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音韵知识,让他们根据音韵特点朗读,感受音韵美。如教学《红领巾真好》,可找出其中几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鸟、跳、毛、苗、早、巢、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就是带有韵母“o”,初步了解押韵,感受押韵给诗歌带来的美。古诗教学中还可以教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规律读出诗的韵味,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押韵的特点来创编儿歌,逐步掌握汉字字音在创作中的运用。
四、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续。
汉字负载了诸多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字形到字义,都受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字形还是读音都有其文化功能。在汉字教学中,挖掘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既可让学生高效率地识字,又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在教学汉字的时候,我们不应仅满足于教学生会读、会认、会写,还要重视让学生了解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文化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了解汉字文化而更了解生活,也能根据所掌握的汉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以教学“阴阳”这两个字为例。“阴”和“阳”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广泛,也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但是,以学生的经验,他们更多地认为“阴”“阳”指的就是月亮和太阳。所以,我让学生从“阴”“阳”原来的意思入手,了解“阴”“阳”和山水的关系。“阳”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我国有几十个城市的地名带有“阴”“阳”,了解“阴阳”的本义就可以判断名字带“阴”“阳”的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咸阳在九旧降哪厦妫浙江山阴在翠微山北面,衡阳在衡山南面,华阴在华山北面……从这还可以了解先民们依山傍水而居的文化。
“阴阳”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运用。昼夜有“昼阳夜阴”;男性有“阳刚之美”,女性有“阴柔之美”;生死有“阴阳两隔”“阴阳殊途”;君臣有“阴阳惨舒”;篆刻有“阴文阳文”。“阴阳”还表现在太极文化中。古人认为,天地之万物,是以“阴”“阳”二气造化而来,还认为万物都包含着“阴”“阳”这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历法中的“阴历、阳历”也是阴阳文化的表现。
教学汉字的时候,如果追根溯源,会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如“江河”,“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长江、黄河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最为人们所熟悉,所以便用“江河”指河流。比较有趣的是,北方河流称“河”的多,南方河流称“江”的多,这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18-02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学习自觉性又差,仅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准确理解汉字的意义。"按部就班"和"死记硬抄"只能是暂时的记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生疏了。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两年的时间内识字量就要求达到小学阶段识字量的一半,识字量大,任务重,学生对字义往往理解不清,字形记忆不牢,严重影响学生汉字学习的实效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从音、形、义三方面理解汉字、做到识用结合,我尝试着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识字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以无意注意、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根据汉字造字规律,精心设计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容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具体化,通过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对字形的掌握,提高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有效地提高识字课堂教学实效性。
2.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字形教学
一、 二年级课本中出现的生字,笔画多,结构复杂,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遗忘,如何让一个汉字在低年级学生的脑中牢牢记住,除了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识记字形的方法。应用信息技术时,应根据儿童掌握字形的认知特点,按照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
2.1 展示图画,字形变化上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识记,明显偏重于具体形象的认知材料。例如:刚入学孩子学习"目"时,往往会想到眼睛;学习"上、下"时,常把一长横当作一个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和图画以及造字和字形演变的规律。如:教学"夫"字时,运用电脑展示一幅画着一个张开双臂站立的男子形象,接着展示由图画渐变成古字、今字的过程。当学生再次想到"夫"时,不在是散乱的横、横、撇、捺,而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形象,抽象的汉字和形象的事物相联系,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
2.2 抓住构字规律,教给识字方法。在学生已有一定识字量基础上,抓住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旧字、新字之间的飞跃。如教学"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特别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3.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音形义的联系
在汉字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好字形和字意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牢固地记住生字,突破字意理解上的难点,同时产生对汉字学习的极大兴趣。汉字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从它的造字规律,我们知道它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或是形声字,它的音、形、义结合的很紧密,正如很多人发现的那样,当你了解了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懂得了它由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就会觉得汉字的学习简单而有趣味,这点对于形象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则更为突出。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优点:能够将人的视觉、听觉同时组织起来。这样一来,视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汉字知识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灵,使每个孩子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二来它的这种特点正好和汉字的造字规律相吻合,是我们合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结合点。
何九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如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均简称“《大观》”)为根本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笔者从中得到了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通过阅读《大观》,了解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有助于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部件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部件的结合提供了很多区别的因素。”“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各部件摆放的方位也是构成字间差异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如在楷书里,‘从’字中的两个‘人’都是正面放置,‘比’中的两个‘人’是向右侧放,‘北’中的两个‘人’是左右反向侧放”。(王宁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一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大观》第17页)但是汉字字形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汉字理据的完全丧失,只不过是由显性存在衰减为隐性存在,依赖汉字的系统性来体现。
教师通过阅读《大观》,可以深入了解并梳理汉字潜在的理据,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理据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功能,辨别不同的结构形式,归纳汉字的构形模式。在讲授某些象形字时, 外国学生从楷书的字型上无法建立起抽象的字型与现实中活生生的牛的联系,而逼真生动的原始构型则可以非常形象、快速地帮助外国学生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给学生展示其字形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字体,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逐渐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如讲解汉字 “牛”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几种形式:
原始图画的“牛”字本就取自牛之头,用牛头之局部指代完整的牛,突出了弯弯的牛角,尖尖的牛耳朵,大大的牛鼻子。甲骨文的“牛”字进一步演化,上面的竖弯表示牛角,中间的一竖是简化而成的牛面,下面的两小撇表示牛耳。金文的“牛”字和篆书的“牛”字与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不大,隶书就彻底不见了牛的形象,已经看不出了原形。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汉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将古汉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短片,将汉字由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画到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体演变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这种对字形系统分析解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汉字,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二、利用《大观》,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是一个符号
网络系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周健(2004)从汉字教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字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只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更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表音表义的规律和汉字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汉字学习能力。
实际上,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学习汉字的“窍门”,摆脱孤立、机械地记忆方式。留学生们常常会自创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如猜字谜法、故事联想法等。当看到汉字的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根据拆分出的部件的形状或者意义,或编撰一个字谜,或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汉字。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常听说的“新说文解字”法。实际上不仅学生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一些教师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解析汉字,而且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方法对于个别汉字还有效,但是随着学习的汉字量的增多,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汉字都去联想又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这种方法太个性化,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联想也会有所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说文解字”可能不被另一个人所接受,特别是学生们不了解汉字文化,他们的随意联想常常并不符合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和规律,反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造成干扰和混乱。
张德鑫(1999)就曾经指出:“太随意俗解就出麻烦了,这就需要有个科学、合理、适当的限度和规范。”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汉字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规律,并让学生去理解它,而这个基本规律又是和中国的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汉字是复杂的,但也是整齐有序、有章法可循的。“它的造字方法是古老的,表义方式是直接的,很多字能够据形索义。”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若能把相关的汉字文化浅显易懂地讲授给学生,非但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图画,而是一个和拼音文字一样的严密而又有规律的符号网络系统,同时,汉字文化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原本畏惧的汉字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
在教学中,《大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建立汉字“字群”库,有计划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使学生能够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规律来识记新的、未知的汉字。比如根据字源,将“炎”字下部的“火”、“灼”字左部的“火”、“赤”字下部的“火”、“然”字底部的“火”、“光”字上部的“火”归为一组;根据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考虑将“水、永、氵、冫”归为一组;根据形似关系将“己、已、巳”归为一组等等。这种归并利于联想和对比,利于对部件的识记,进而利于对汉字的正确识记。
三、通过研读《汉字文化大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懂得汉字的文化,能够欣赏汉字的文化,能够传达汉字的文化。要善于在教材中随时发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非常清楚汉字的构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做到科学地讲解字义字理。如:“亻”与“彳”旁字形相近,不利于学生记忆,如果能向学生说明两个偏旁的来源不同,意义不同,学生会比较记忆相关的汉字。
要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大观》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两种功能,书中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都有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汉字文化的多彩图画。阅读本书可以对汉字在各个文化的、社会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必将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案头上的良师益友。
二、操作策略的特点简析
本操作策略的流程,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
在进行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了这一特征。一方面班级学生全面参与自主识字的过程,机会均等,都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习得一套较为科学的识字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也被尊重,得到了全面发展。这样的识字活动,对一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提升、学习能力的发展均起着非常大的促进和养成作用。
2.自主性
在整个识记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独立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识字过程。在实践中去认识规律,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全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性
本策略显示了创新性的思维,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构想,解决了多认字、写好字的主要问题。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没有固有的模式,只要是合理的、能帮助我们识记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开发了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提倡多认少写、及早阅读。教师要创新识字教学的方式,探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识字的能力。整个识字过程显示了对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践性
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操作策略的分步说明
1.出示生字
(1)意义:利用汉字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2)内容和形式。
内容:即本次识字所要掌握的汉字特点。
形式:①独立的识字课,以各种各样的韵文形式呈现;②随文识字,在课文中以二会字的形式出现;③在生活中出现,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上的汉字。
(3)操作注意点。
①生字的出现一定要分类别,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明白汉字的几种构字规律。
②生字的出现要掌握从易到难的规律,先从单一结构的生字开始出示,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
③生活中遇到的汉字具有重复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如上学路上所能看到的店名、标语、广告牌上的汉字是固定的,让孩子每天识记,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准确掌握了;家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汉字一般都会重复出现,可借助具体实物来主动识记这些汉字。
2.分析字形
(1)意义: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体会和总结汉字本身的规律。
(2)内容和形式。
内容:在汉字中,独体字占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85%,形声字的特点一般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形式:针对汉字特点及构字规律,可以让学生单独分析后集体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一般的几种字形后总结规律。
(3)操作注意点。
①要帮助学生区分清楚怎样的字是独体字,怎样的字是合体字。
②要让学生掌握合体字的一般结构规律,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
3.自主识记
(1)意义:这个过程首先要遵循儿童识字的规律,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认识汉字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并为集体的自主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内容和形式。
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自主认识上学路上经过的路牌和建筑物上的牌匾;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和联想的方法,自主认识家用物品包装上的汉字等一切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汉字。
形式:①创编儿歌法,②猜字谜游戏法,③“换一换”的方法,④偏旁部首归类,⑤象形指事会意法,⑥分析字形结构。
(3)操作注意点。
①在学生识字的起步阶段要一步一步详细辅导每种识字的方法。
②要充分肯定学生自创的识字方法并科学指导成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③整个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切不可操之过急。
4.自主交流
(1)意义:首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个人的识字方法推广转化成一种科学的识字方法;其次,为学生创造更多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激发其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识字的模式,让他们也能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中;最后,有利于方法的整合,起到优化识字方法的目的。
(2)内容和形式。
内容:交流各自识字的方法。①创编儿歌,②猜字谜,③换一换偏旁部首,④偏旁部首归类,⑤象形指事会意,⑥分析字形结构。
形式:①宣读汇报式,即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把自己识记的汉字和识记方法进行宣读汇报的形式;②宣读补充优化汇报式,即各个成员把自己的识字方法进行宣读汇报后,其他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识记方法。
(3)操作注意点。
①一般要先自主识记后再交流。
②教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要起到点拨和总结优化的作用,要形成一系列平时可操作的识字方法。
③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识记方法的肯定和表扬,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④整个交流的过程还应注重趣味性,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环节,使识字教学也变得有趣多样。
⑤在交流过程中还可进行竞赛,比一比一段时间以来孩子的识字量,从而为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5.点评反馈
(1)意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识字方法的总结和点评,有利于学生及时提炼并形成识字的知识结构,建立自己的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横向比较,知道取长补短,取得方法的优化。
(2)内容和形式。
内容:围绕识字方法,联系自身经验,点评方法的优劣,畅谈自己的所得。
形式: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反馈形成方法体系。
(3)操作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73-01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重中之重,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看课外书籍,从而拓展知识面。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因此识字过程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低年级儿童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课改识字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汉字规律,因字而教,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识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一、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动,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天地”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生字有一种亲切感。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交朋友、做游戏。有的时候我也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这样顺应儿童的心理,巧妙创设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积极认读起来。
二、游戏识字 意义重大
“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能力,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孩子们更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孩子们乐意为之的活动。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接着我让孩子们也像我一样积极开动脑筋为生字编字谜,学生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掌握规律 进行识字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因为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让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所以教师要尽快的“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的最大不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汉字的构字很有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汉字构字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汉字造字规律有所感悟,使之产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在学习其它形声字时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书法教育;写字教学;渗透字理;激励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是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规范字都大有裨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汉字学知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规律迁移,从汉字特点渗透字理,运用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独立书写能力。
1. 创设情境,趣味导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认知心理的兴趣效应,在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尤为重要。老师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将古今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怀素“芭蕉练字”,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岳飞沙上练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
(2)教师准确示范与讲解结合。教师示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结构美。
(3)歌谣正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一尺、一拳和一寸,牢记心头多自省。”运用歌谣提示不仅能帮助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2. 注重观察,规律迁移 进行写字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汉字的形体规律。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结构严谨,由不同形状的笔画组成的。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在字的某一部分是固定的,一个字的各部分位置不能变动,组成具体的某个字时,无非是笔画结构的千变万化。因此,指导学生初学写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笔顺笔画、分析字形,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间架结构,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而应做到胸中有田字格,胸中有范字,即“意在笔尖,笔居心中”,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指导书写具体笔画时,教师适时点拨观察方法,如观察笔画的位置、长短、变化等,引领学生掌握书写读帖的基本方法。
其次通过揭示汉字的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字,使之较为牢固地建立相应的图式,以增强其同化、迁移能力。比如:“女”字作部件构成一批字,在下时应宽而扁;在右时应方而放;在左时应狭而收,且需将横改为提并不超出该字第二笔撇。又如汉字合体字,通常应按“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交接地带、穿插相让”的方法来处理部件关系和笔画变化。我们把这样的规律通过典型汉字的演示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形成了图式,便能举一反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