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0: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领会是进行修辞教学的最大目的,而作为一种文学工具,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F出来。初中这个阶段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修辞手法,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好地领会,从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以下文章就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修辞教学的重点存在偏移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修辞教学的目的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认
识,只是单纯地将其等同于一些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当作基础知识进行传授,教学面很窄且量很小。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语言联系比较重视,将其当作关键教学内容,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和修辞进行联系,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修辞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教师只是在简要地理解修辞方法上进行了修辞方法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了辞格和句式修辞,却忽视了一般修辞的内容,未结合课文的情境对修辞特有的作用进行探究,通常对讲解比较重视,却忽略了练习的作用。实际上,在修辞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实际训练,也就是说,要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修辞的训练。
2.教师的教学理念淡薄
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因为不重视也就没有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所以教学效果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辞格辨别为中心,这就会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正确的教学引导
1.练习生活实际
语言交际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以及联络沟通等,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口语交际中最早开始应用修辞,后来则慢慢向书面修辞偏移,因此就造成了修辞的运用渐渐脱离了实际。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生活语境。比如,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当中就设置了一些专题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修辞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建立无处不修辞的意识。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总结修辞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融合课文和修辞的教学
在进行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融合修辞教学和课文教学。因为在名家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名著。教师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中只是把修辞当成基础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很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讲解修辞内容的同时讲述修辞的方法。
比如,对《木兰诗》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修辞教学融入课文教学当中,将课文中蕴含的一些修辞手法指出来,并为学生讲解。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句中就蕴含着夸张的手法,而夸张就是指夸大和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效果,这一句中就将战争的紧急和路途的遥远作出夸张的描写。在这篇文章中还包含了对偶、设问、顶针等修辞手法,对偶是一些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的句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属于对偶句,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对偶为下面的文章设置了悬念;设问就是在句子中进行自问自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句话就属于设问句,这句话将人物的思想活动更好地描写出来;顶针就是后一句话和前一句话首尾相同的句子,在文章中运用顶针的话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更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此外,一些句子还包含了多个修辞手法,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非常多。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学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各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含义进行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1-01
语文教学的职责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其中就包括指导学生很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一、修辞和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对文字加以修饰的写作手法,包括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修辞手法:也称辞格、辞式,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特点、作用
1.比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注意: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贴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2.拟人
特点: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
3.夸张
特点: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5.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子构成。
作用:使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句区别)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
特点: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此外,教材中还出现了其他修辞手法,且容易和上述几种混淆,如:借代与比喻,通感与比喻,对比与对偶,反语与双关等,教师应适当予以点拨。
三、修辞手法在语文中考里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各地中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比皆是,主要有两种方式:
1.把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结合考查。一般是结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把修辞手法和各种写句题结合考查。一般是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试题中,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重庆市近10年的语文中考里都有此类考题。如:
(1)2003年: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2)2007年: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4分)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3)2011年:2011年4月,重庆市妇联、大渝网等联合发起了"爱心字典捐赠"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并表达了期盼和祝愿。
如果你捐了一本字典,请在字典上写一句留言,表达鼓励之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一项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表现力"是指词语生动,修辞手法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也是阅卷老师给考生打高分的一把利器。
斯大林说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使用修辞手法,才能使学生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1.妙用在作文标题中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用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为文章增辉添色。如:《宽容是把双刃剑》、《母爱如水》、《狗的遗嘱》。
2.妙用在作文开头、结尾中
用修辞手法开头,往往能够很好地开启下文,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用修辞手法结尾,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3.妙用在记人、写物、论理之类的作文中。
五、修辞手法教学中的几点设想
1.树立"大修辞"观。除了重视辞格,还要注重修辞的语言、句法、篇章等方面。
2.必须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切不可将修辞手法与具体文段剥离开,去生硬地讲解修辞知识。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要灵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采用换词法,把"钻"换成"长",采用去词法,去掉"偷偷地"一词,让学生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切实领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4.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修辞手法知识零星散落在一些练习里,教师要有统筹安排,呈现出系统性,并与阅读、作文教学协调统一。
总之,语文教师要紧扣初中修辞知识教学重点,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最大化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考点一: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辨析
(2013山东青岛卷)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其中“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属于修辞手法的辨识题,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有八种,一般来说,只要仔细辨别,是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近修辞手法的区别,如“反问”与“设问”,这两者都属于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但有时也有问而不答,但答案是明白的;而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隐藏在问句中,字面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
【答案】反问
考点二:修辞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2013重庆卷)请从修辞和描法的角度,对文章第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陈荣生・译)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完成此题,首先要判断句子的基本修辞手法,有比喻词“好像”,但这里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不是比喻;但“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联系句子内容,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拟人是指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其作用一般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此句中把“树木”“泉流”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
考点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扩句、仿句
(2013山东临沂卷)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
【解析】本题属于句子仿写题,同时涉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完成此类试题首先要保持仿句与原句句式一致,“可以使……变得……”,其次要围绕主题“读书”对你的改变过程,保持句意的逻辑性。
【答案】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考点四: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完成宣传标语或修改对联
(2013浙江丽水卷)请用对偶的形式补写食品安全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宣传标语。完成此类题目,要先了解“对偶”修辞的一般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主谓结构等;4.节奏相合,即上下联的停顿要相吻合;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与平声相对;6.意义相关,即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要注意上下联最好不要重复出现相同的字眼,当然现在对偶可以宽对,但基本的要素不可少。如本题中的下联,9字,动宾结构,上联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即可。
【答案】培养食品安全公德心
考点五:根据规定话题用恰当修辞手法造句
(2013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解析】此题在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根据要求或话题,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造句。完成此类题目,先要抓住题干要求,如本题中要求“用四个诗句”表达“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再思考可以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如例句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回眸莽莽青山的四季轮回,聆听潺潺溪水的生命律动,呼吸香香氤氲的清新润脾,感受亲亲自然的慷慨赠予。
【知识梳理】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就是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帮助深入理解。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要注意不要把含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它们也可以表示比较,表示推测、揣度,表示列举,表示想象等。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其种类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别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或是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也称反诘,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字面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
二、答题注意事项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答题时,要能透彻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尤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修辞格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答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更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把握。
4.修辞格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语言素材会大有用处。
【真题精选】
1.(2013山东烟台卷)选取你熟悉的一个人,通过其动作描写,表现其“惊喜”的心理。(要求:用上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四川宜宾卷)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出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3.(2013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2013北京卷)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2013山东潍坊卷)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赏析中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表现手法类型的认识。
2.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一、复习一组古诗词句子。(说出上句或下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比喻)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拟人)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
7.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陈子》)(对比)
二、集体朗读以上诗句。
第二环节,对号入座
三、详细介绍初中课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分析古诗词中句子的表现手法,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从点上看,表现方法通常是指修辞手法,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从面上看,表现手法通常是指表达技巧,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兴、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个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见前面“一”)
第三环节,例题引路
五、指导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表现手法类题目往往不仅考查运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达效果。
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从上面的句子中选出8个典型的句子具体说明。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诗人以“蓬草”“归雁”自喻(步骤二),写飘零失落之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意情结(步骤三)。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拟人的手法,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之猛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之情(步骤三)。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运用对比手法(步骤一), “白发生”与建功立业的追求形成对比(步骤二),突出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的悲愤(步骤三)。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比兴手法(步骤一),句中以“爱情鸟”――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步骤二),引出一个男子对女子深切的思慕,含蓄而富有韵味(步骤三)。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步骤一),诗人借用向秀怀念旧友来表达自己对已死的友人的怀念;借用王质误入仙境,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步骤二),整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步骤三)。
第四环节,中考链接
七、呈现2012年江苏省部分大市中考表现手法类题目。
(一)(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研讨:第(1)题要求指出修辞手法,“妙处”应指出描写的对象,并指出表达效果。解答如下:
“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百花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二)(江苏省扬州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讥笑。 ③尔曹:你们。
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研讨:该题明确了表现手法,要求指出其表现内容及表达作用。解答如下:
甲诗将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的观点。
乙诗将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三)(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题目。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策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进行融入情境的语文学习和体验,采用先阅读后写作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灵感,探寻到阅读文本的真意和美感,通过简单的比较和模仿,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从词语、语句、段落等方面,进行阅读文本的相似仿写。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文本中,在段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有优美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在句式整齐、押韵的结构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阅读文本之中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这个阅读文本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并由此进行深刻的体会,联系自我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相近的文章仿写。又如:在深邃而浩瀚的星空,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在初中语文《繁星》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模仿,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美妙之处,如:“繁星闪烁———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学生可以比较、体会中文中的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可以借用身边的熟悉事物进行仿写:如花儿和草坪、绿叶和大树等。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比较模仿的技巧,进行阅读知识的写作迁移,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下的创意写作训练
在初中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其想象,在对阅读文本的要义加以掌握的前提下,提倡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想象、自主探究,用创意的思维和结构,对阅读文本进行局部的缩写、扩写、改写或继写,这体现了学生自主语文学习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优美古诗的过程中,理解古诗原意,然后再在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缩写、扩写或续写,在《次北固山下》的古诗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把握这首古诗的原意,以“北固山”的青山绿水为依托,进行对自然情境的抒情和感慨,通过不同的扩写或缩写创新写作方式,表达出学生不同个体对自然和家乡的情感。又如:在《石壕吏》阅读古诗中,学生对于古老中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可以转化为现代形式的短剧或记叙文体,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智慧的迸发与拓展
初中语文阅读篇目,蕴含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在不同主题的阅读文本中,学生要把握阅读的主题内容,再以此为契机和结合点,进行创意写作的拓展实现。这需要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写作手法、结构、创作思路、情感内容等,在对阅读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下,开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琢磨、推敲、品位的不同境界中,开展一文多写、读多文写一文等创作,体现出繁复变化、精彩纷呈的不同写作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别致感受。例如:在《故乡》一课中,这篇课文经典而蕴意悠远,尤其是结尾一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句,仔细品读,耐人寻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仔细推敲和想象这个经典名句的内在深意,借这句话为由,展开自己对人生、结社会的感悟和体验,可以发挥创意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原文、原句,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社会生活情境的、合乎情理的创作。又如:在初中语文的《幼时记趣》阅读文本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体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感怀和向往,学生可以将“童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创作,并且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倒叙、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并在文章的结构篇章编排的过程中,凸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采取与原文不同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实现自我主题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伍荣秀.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2015(18)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收到学生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分值较高、难度较大且不容易得分的反馈。作为除了作文以外占分值最高的部分,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不仅有助于分数的提高和做题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体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阅读理解的分类
阅读理解最明显的规律,就是该题型有不同的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古诗文阅读以及现代文阅读两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对其考点及阅读方法进行积累和掌握。
(一)古诗文阅读理解
该类阅读理解的主要特点是以一首古诗词或一段文言文作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该类型阅读理解的题目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者的朝代,并写出作者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对文中的通假字或者有多种词性的字词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分析文中某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或情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该手法有什么妙处;给文言文的难点句子进行断句,并将该句子翻译;理解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内容,并且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中心主题回答一系列问题等。
这些题目虽然看上去十分复杂,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的时候,充分了解其写作背景,对作者的大致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根据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对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是以文本为阅读载体,文章的体裁可以是散文、记叙文或较为简单的说理文等。题目类型因不同的题材而不同,散文一般为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阅读题目一般需要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抓住情感这条线索;记叙文需要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准确把握这六要素就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来做阅读理解的题目;简单的议论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找出文章的论据以及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并了解文章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时,应引导学生以积累为主,技巧为辅。即以字词、句子、修辞手法的积累为主,以使用一些“套话”,参考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做题技巧为辅。
(一)积累为主,迁移为辅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包括一些字词的积累,修辞方面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
字词的积累包括两类:一是文言文古诗词中字词的积累。这包括对课本中文言文、古诗词中的字词要逐字逐句地了解其含义,同时,要对文章中同一个字的不同词性,不同使用方法进行着重对比和记忆。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有三个“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当“赡养、尊敬、把……当做老人来赡养”的意思讲;第二个和第三个“老”是名词,当“老人、长辈”的意思。这些多词性的字词和通假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重点记忆。二是现代文中字词的积累,对课文中以及课外读物中的生僻字词等要重点积累和记忆。如:对“相悖”“首当其冲”等这些容易混淆其含义的字词进行积累。
2.对修辞手法的积累
修辞手法的积累不只是知道文中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帮助作者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和作用,并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记忆。例如,比喻的作用就是让事物、人物等的描述更加准确、生动,能够给读者身临其境或如在眼前之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该本体的喜爱或者厌恶之情。
(二)总结方法,以技巧为辅
阅读理解题目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一部分做题方法,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使用做题技巧,从而提高分数。一方面,在阅读理解中,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来揣测文章的中心大意,把题目的答案向作者的人生经历方面靠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中一部分“套话”进行记忆,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作者……”,使用该种修辞能够使得作者对……的描述具体生动,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等。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作为教研员,我多次听毕业班的现代文阅读复习课。现代文复习课上应用三个模式:一是罗列文体知识点。如记叙文复习,就给学生大讲记叙文的知识:记叙六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详略等知识。二是做练习,对答案。三是逐题讲评试题。三类模式的复习课,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帮助不大,学生不会做的题目仍是不会,会的题目一直重复。复习课上得如此差强人意,怎么办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老师要研读课标,明确现代文的考点,结合考点巧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有序,环境描写有声有色。现简要分析
如下:
一、小说简介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谁知没过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梦想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
心,从上进好强变得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经变成了末路鬼。
二、反问——加强说话语气
反问是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常用的一种修辞,它是指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的明知故问就属于这一类。一般情况下,语气强硬,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小说在开头,预设祥子的命运时,曾有:“假若老这样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为什么这样呢?难道自己还算个不要强的?”这几句就写出了祥子为拥有自己的车而拼搏的情景,突出了祥子坚强吃苦的性格。如,第五章:“咱们出来为的是什么,祥子?还不是为了钱?只要多进钱,什么也得受着。”写出了社会这个大染缸对祥子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反问的句子大约有42处,大多是描写人物对话,或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暗示。但是不论怎样,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给小说增添新奇色彩。如,第二十一章有:“什么?死了?”体现出人物有点质疑的语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这一句就写出了语境:刘四爷的女儿死去的信息。这看上去像个简单的疑问句,但它折射出一种悲剧,这句话出自别人之口,恰好暗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排比——提高表达效果
排比手法,在小说中也偶尔出现。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第一节,写祥子的身世时,有这样的句子:“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让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层人物跃然纸上。使祥子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更加突出,对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排比在小说中详细地说明了主人公的职业地位。“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写出了祥子日常的工作状态,很忙也很累的现实。起到了说理的作用,使祥子的社会地位更加明显,他是服务别人的一名劳动者,而接下来的句子,又用了一个排比句:“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为读者展示了张妈粗俗的性格,通过排比句,有很强的说服力。
排比有时候可以让说理更加透彻。在小说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个人命运的总结,用排比写出了祥子走向失败的原因,祥子是一个追求生活理想,但最终被社会压垮的人。排比句的使用形象地说明了祥子的结局。
四、夸张——渲染事物性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它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