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针灸理论基础

中医针灸理论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7 09:2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针灸理论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针灸理论基础

篇1

2.具备运用针灸推拿学理论进行针灸推拿临床医疗和康复理疗保健工作的能力;

3.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的能力;

4.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5.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前景 从学历方面看,对于本科学历,一般在县级院;硕士学历的,可以在市级的医院从或事科研工作,除此之外也都可以自己开诊所,英语学习好的话,还可以到国外发展。

篇2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篇3

首先药物治疗:由于足跟骨刺引发的足跟疾病皆属于慢性炎症,若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副作用,伤及脾肾肝,因此一般选用中医治疗,可选药物熏洗,外敷膏药,口服汤剂,比较理想的还是外敷膏药。外敷足跟痛宁消贴使药物直接接触皮肤,渗透肌肤,更快速的到达病灶,消除炎症。不用口服,避免了对肠道的刺激,更加安全有效。

其次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结合中医“内病外治”理论,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中医针采用捻转与提插等专用中医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和扶正法邪的作用。足跟骨刺针灸治疗时近部选穴,选用压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毫针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另外还有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指以中医中穴位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西医的解剖理论和病理诊断,医者通过运用自己的双手,在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一些列手法,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笔者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采用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中选择20~60岁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其中男42例,女49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组(观察组)43例和经验取穴针刺治疗组(对照组)48例。2组患者在体征及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1],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等其他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治疗原则:舒筋活络。主穴: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天干时辰开穴的原则,以阎明广的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表[2]配穴。临床中为了方便,使用郑魁山研制的子午流注与龟灵八法临床应用图[3]。配穴:颈夹脊、曲池、外关、合谷、风池、肩井、肩髃、后溪、大椎、天宗、阿是穴、天柱、大杼、列缺、手三里、肩外俞、肩中俞、百会、中渚、养老。以上诸穴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而交替选取,每次选5~6穴。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疗程: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治则、针刺手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1]

临床痊愈: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颈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重劳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仅加重。

3.2 治疗结果

2组均观察4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91.7%,经用SAS统计软件做差异检验,显示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根据临床记录总有效病例中治疗次数统计,观察组平均为1 614次,对照组为2 412次,经统计学分析,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针灸时间疗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节律,采用因时诊断,并因时使用针灸疗法进行疾病治疗[4]。辨证开穴法则是指按就诊时间即年、月、日、时选经选穴(称为“时穴”),先治时穴,后针病穴(根据病因、病位、病机、辨证所选的经穴)。因为如果完全定时取穴,在现代生活中可行性较差。如在定时选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开穴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缩短疗程。

本观察结果表明,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与单纯辨证取穴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 1997.139.

[2]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11.

[3] 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4] 李友林,刘清国.实用最佳时间针灸精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4.13-201.

3.2 治疗结果

2组均观察4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91.7%,经用SAS统计软件做差异检验,显示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根据临床记录总有效病例中治疗次数统计,观察组平均为1 614次,对照组为2 412次,经统计学分析,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针灸时间疗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节律,采用因时诊断,并因时使用针灸疗法进行疾病治疗[4]。辨证开穴法则是指按就诊时间即年、月、日、时选经选穴(称为“时穴”),先治时穴,后针病穴(根据病因、病位、病机、辨证所选的经穴)。因为如果完全定时取穴,在现代生活中可行性较差。如在定时选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开穴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缩短疗程。

本观察结果表明,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与单纯辨证取穴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 1997.139.

[2]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11.

篇5

目前,中医学是大多数西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但是多数学生学过后对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因此,如何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结合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际进行分析。

1中医学的知识较难理解

作为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医易同源”,如中医学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既是医学中的诊疗思想,同时又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艰涩、难懂,看不见、摸不着,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也会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难懂难记,有时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积极性也有很大挫伤。而学生在西医院校的学习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它是从微观、解剖的角度看问题,是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则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整体观念,借助对自然朴素的现象和功能观察,“天人相应”,通过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由表及里等思维方法进行辨证分析,最终进行论治的结果。在同时学习的中西医理论出现一些差异时,会使学生有疑惑感。如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脏之藏神(主神志)脾脏之升清的生理功能,就会使学生将其与同一学期学习的人体解剖学中的心脏、脾脏知识进行比较而产生疑惑等。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多阻碍,较大困难。而当下一些医学专家、学者对中医学科学性所持的怀疑、歧视态度及言论,也影响着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各兄弟院校在高年级开设中医学课程不同的是,我校将该课程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且仅在临床专业开设该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考査课,该课程的学时数相对较少,理论学时只有48个学时。而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庞杂,重要的知识点多而分散。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在集体备课时教师普遍感到授课时只能“蜻蜓点水”,不能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扩展讲授,即使择其重要处讲授,也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将很多中医基本而精华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这必然会影响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有脱节现象

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容易出现脱节现象。我校中医学的实训课时有6学时,实践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操作能力欠缺。受课程安排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还会先于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所操作的内容感到生疏,毕竟实践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让理论内容的介绍占用很多时间,只能边讲边练,影响了实践效果。而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多数学生在进行腧穴定位或针刺操作叙述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不能够准确地定位、顺利地进行针刺,少数学生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针感的产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酸、麻、沉、胀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针刺的直观感受,这主要是由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另外,由于学时少,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些对针灸等治疗方法感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使其感到学习和操作时间不够。

4理论基础较弱且学习目的不明确

篇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2411

第一作者:胡银娥(1979-),女,助教。研究方向:针刺手法现代化研究。e-mail:

[摘 要] 针刺手法是针灸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进一步揭示针刺手法的本质和特点,学者们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实时采集针刺手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并运用比较成熟的工程学对其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分析。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发现,目前对针刺手法的分析还不是很深入和系统。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刺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设想,从而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为针刺手法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主题词] 刺法;传导测量术;@针刺手法测定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HU Yin-e,YANG Hua-yuan (Department of TCM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it is a basic skill for acupuncture physicians. In order to further disclose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the scholars collect in tim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by the multi-subject crossing methods for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tudy,and make its 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kinematics with the riper engineering. However,the current study and analysis o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s not deep and not systemic,so the thesis proposes a research way which should create a database of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o as to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s for studies of correlativity betwe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acupuncture effects,and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quant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KEY WORDS Needling Methods;Conductometry;@ Measurement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针刺手法是产生针刺疗效的关键,研究针刺手法有助于对针刺手法内容的深化和理解,也是解释针刺效应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学者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针灸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研制了针刺手法传感器和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采集在运针过程中的针刺手法参数。笔者在对前人工作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和系统。为了对针刺手法进行现代化分析,可以通过已有仪器采集大量针刺手法,并建立专家针刺手法库,从采集到的大量针刺手法中发掘出有规律的信息,从而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1 针刺手法测定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必然存在着刺激量的大小问题。大量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疗效明显受到刺激量的影响,刺激量的大小不同引起的生理效应势必不同,所以对针灸操作时刺激量进行客观化描述、并根据记录结果分析针刺手法备受重视,从而迫切需要研制出能实时检测针刺手法的现代仪器。

针刺手法参数[1]是针刺手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分析针刺手法参数的变化特点来探讨与研究针刺实质、针刺机制及针刺效应等。20世纪80年代末,张会等[2]根据各种运针手法作用于人体有其特有的物理变化,运用物理力学知识对手法运针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手法测定仪。该仪器通过应变片作为传感器,测出运针操作时力和速度的变化,并在荧光屏上动态显示波形。刘里远等[3]研制了针刺力学测量仪。该测量仪能通过测量提插和捻转时力的变化,从而记录针刺的频率、速度和强度。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物理测量及电子技术的发展,杨华元等[4]研制的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不是直接对力的测量,而是对针移矢量的测量,即捻转测角位移、提插测线位移。该仪器采用电阻传感器技术,采集针刺手法参数并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输出手法波形,在波形上有数值标记,而且在功能上也有所扩展,可以实现各种复式手法参数测定。

针刺手法参数的测定为针灸教学引入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为了让现代教学模式和师承教学达到有机的融合,提高针灸教学的效果,顾星[5]研制出针刺手法教学测试仪。该仪器主要是通过微电机传感技术采集提插、捻转信号,在二道生理记录仪上采集到的手法波形可以反映针刺手法(提插、捻转) 的速度、力的变化。虽然顾星研制的针刺手法教学测试仪能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手法,但是并没有就学生手法给出一个客观的评分标准。由于针刺手法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始终成为针灸教学的一个难题[6],这又限制了该仪器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刘堂义等[7]研制出了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并通过设定相应的权值给出了学生手法的评分标准。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克服了以往针灸教学缺乏客观性、准确性的缺点,为学生的手法提供了一个标准、客观的评测手段。

上述针刺手法仪的研究主要偏向于教学的应用方面,但是鉴于针灸学科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的特点,临床与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客观地记录针灸临床操作的手法,揭示针灸对各种疾病的手法规律,迫切需要研制出能测定临床针刺手法的仪器。现代生物力学的发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针刺手法测定的研究带来了契机。如丁光宏等[8]通过现代集成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出一套能在人活体上测试各种针刺手法并能感受施针者和受针者相互作用力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在硬件上采用光刻应变硅片和压电陶瓷,将探测垂直及旋转等方面力的传感器集成到针体上,并用柔软的导线由针柄上输出信号。由于应用了生物力学知识,该系统能够测量临床针刺过程中针体上的受力数值和波形,为临床针刺手法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更为方便、快捷地在临床上检测针刺手法,李庆华等[9]通过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了“针刺手法传感针”。通过该针的操作能直接在计算机中显示运针过程中传感针的受力波形,进而能够客观地记录运针过程中手法操作的细节。这两者的研究把生物力学知识应用到仪器的开发中,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也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进而能在人活体上进行测试。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具有处理、存储大量数据的功能和优势,杨华元等[10]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工艺并研制的针刺手法测试系统能够对单复式针刺手法(各大流派)进行大量地采集、存储以及建立专家针刺手法数据库,这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更深入的处理、分析与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源,为探讨与研究针刺手法参数和针刺效应之间的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科研思路。

2 针刺手法参数分析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针刺手法测定仪研制的目的有2个:一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阐述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二是通过分析处理采集的针刺手法参数,发现其中规律,为进一步进行针刺手法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因此研究者亦利用物理学、统计学及计算机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杨华元等[11]在针刺手法参数分析方面,仅是利用物理学知识对提插和捻转操作时针刺手法参数进行了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分析提插过程作用力得出:针体做匀速运动,提插加速度发生变化引起了操作者手感的变化,当阻力足够大时,针体几乎不发生位移,但作用力依然存在;分析捻转过程作用力得出:阻力矩随着捻转角速度变化和机体的不同反应而发生变化。并通过观察采集到的针刺手法波形,如做单纯提插手法时波形类似正弦波曲线,说明频率比较稳定、深度变化较为一致等。随着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对针刺手法的分析更进了一步,丁光宏等[12]在研制动态监测针体受力系统时,对针体上的各种力和检测到的手法波形进行了统计学和频域上的分析,筛选出有规律的得气指标与参数。他主要从2个方面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第一,通过波形的直观分析表明针体上受力的变化规律和传统针刺手法的描述吻合;第二,通过对均匀捻转、均匀提插等6种手法进行实验研究,并借助统计学处理发现,针体上的波形和数值对不同的手法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的施针者在人体上实施同一针刺手法所测得的波形和数值都有惊人的相似与相同。因此提出采用针体受力大小和波形作为针刺手法的客观定量参数。以上针刺手法分析结果在证明了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对针刺手法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描述的同时,也为后人进行针刺手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国外在针刺手法的数据采集方面也开展了研究,Langevin 等[13]将一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人体针刺手法(计算机控制的针刺捻转提插)操作时组织移位的定量化研究,发现增加捻转量对在提针、插针时的组织移位和在插针后弹回的组织移位都有显著的线性效应。Leung等[14]研制了一套“中国针灸触觉式手法模拟仪”,通过计算机虚拟成像技术观察针刺操作的过程,进而观察针刺手法的规律,但是没有通过定量的测量针刺手法参数来客观描述其规律。这两种方法是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并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3 针刺手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已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以往研究尚存在不完善之处:第一,针刺手法测定仪主要是用于教学和科研,对这样采集的针刺手法参数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并不能十分全面地说明问题;第二,对针刺手法分析与研究,主要是通过直观观察手法波形总结规律,也有通过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分析针刺手法,从而获取参数信息,但是在做分析的时候,只是做了简单的频域上的分析,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从大量数据信息中挖掘出有规律的东西。今后的研究要弥补以上的不足,对针刺手法参数的研究需要临床、科研及教学的有机结合。从临床、科研及教学获取大量针刺手法参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处理、分析大量数据的优势,从采集的针刺手法中发掘出有规律的信息;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采集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针灸专家的手法参数,从而探索建立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针刺手法。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及神经网络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针刺手法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针刺手法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来阐述针刺效应、针刺机制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4 参考文献

1 杨华元,王频.针灸仪器的研究进展.中医研究,1994,7(4):41

2 张会,刘炎,徐向东.针刺手法运针的受力分析和测定. 中医杂志,1991,32(11):41

3 刘里远,于祥辉,张景祥,等.针刺力学测量仪的研制及针刺手法的初步分析.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0,13(4):326

4 杨华元,顾训杰,夏锦杉.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研制及手法受力分析.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51

5 顾星.中医针刺手法教学测试仪的研制.中国针灸,2001,21(4):229

6 刘堂义,杨华元,顾训杰,等.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的研制.中国针灸,2003,23(11):668

7 刘堂义,杨华元.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评分功能的实现.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44

8 丁光宏,沈雪勇,戴建华,等.中医针刺过程中针体受力的动态监测系统研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1):121

9 李庆华,李付国,艾炳蔚,等.中医针刺手法用传感针的研制.传感技术学报,2006,19(2):285

10 杨华元,刘堂义,蒯乐,等.针刺手法参数实时采集及教学演示系统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5(4):311

11 杨华元,顾训杰,夏锦杉.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的研制及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35

12 丁光宏,沈雪勇,陶岳辉,等.针刺手法与针体受力参数的对比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23(4):254

篇7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9-0014-02

痹证属于中医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大多因受到外界风寒、冷气侵袭机体,造成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等。I临床上以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病情反复为主。对于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探讨的热点,尤其是针灸、中药在痹证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也便于患者接受。近些年来,一些临床专家采用针药并用的方式治疗痹证,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及改善预后等。

1 针灸、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1.1 针灸对痹证的治疗作用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痹证患者经脉阻隔、气血不畅,而针灸恰恰可以疏通经脉,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痛阈的敏感度,以此释放镇痛物质来完成。痹证因病因不同,配穴刺法也有所不同;因病情程度不同,针刺深浅也有所不同。对此需要辩证治疗。艾灸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通过艾炷燃烧产生的热渗透作用及艾叶燃烧时发热产生的光谱效应而发生作用。艾炷燃烧的能谱一般为近红外波段,它可以透过机体皮肤,也就是深层组织,提高各种有益分子活动的平均动能。由此,可以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尤其对治疗风寒湿痹的效果最为显著。

1.2 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中药在治疗痹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疑难疾病进行治疗或身体保健。中药治疗疾病的最大功效就是调节机体的平衡、扶正祛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国中医学家大多认为对痹证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最显著、毒副作用最低,因此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青睐。在治疗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如何针对患者的病症,应用合适的中药及剂量。痹证被魏品康教授归为“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对此,应切实抓住以上四点,合理选择药物。现在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方法比较多,有专方,也有中成药。

1.3 两者单用的不足之处分析我国现在中医治疗痹证的方法,大多以单用为主,但在长期实践环节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独应用针灸治痹,在治疗症状轻、病程短的痹证方面效果显著,并且不易复发。对于病程长、病症重的痹证患者而言,针灸可以起到短期的治疗效果,但比较容易复发,这是由于病重的患者病邪已经深入脏腑,而针灸疗法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由患者功能状态决定。因此,单独应用针灸治痹无法在短期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

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优势上文已经叙述,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掌握中药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临床医生、药剂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可出现一点偏差。同时治疗周期长也是一大挑战,由于药液从吸收到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不坚持服药,就会前功尽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作用

2.1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中医治痹上,针灸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在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单独应用的缺点之后,将其联合应用已经成为现今临床医学界寻找治疗方法突破的方向。临床发现,将这两者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显著地缩短治疗痹证的疗程,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原因主要是这两种治疗方式发挥了协同作用,取长补短。针灸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到机体腧穴上,疏通病痛局部经络与气血,推动中药加速进入病患处,有导引的功效;另外一方面,针灸的优点是见效短,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心理上缩短了病程。中药通过调整机体的脏腑阴阳、扶正祛邪及气血运行等方面,一步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祛除病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巩固治疗的效果。在治疗痹证过程中,医生在治疗初期以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中后期以中药为主,这样的辩证治疗可显示出中医治病的特色。

2.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新进展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独特疗效,现已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也有相关论文专门介绍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方法、效果,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界探讨、研究的热点话题。张燕霞将痹证划分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等型,采取针刺、外洗及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214例患者,其中治愈100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5%。张吉教授对痹证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细化,中药治疗划分为行痹的治疗、痛痹的治疗、着痹的治疗、三痹同治法、热痹的治疗;针灸治疗第一步:以壮督兴阳、扶正祛邪、祛风胜湿为法,第二步按病因辨证取穴法,第三步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加速机体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缓解患者疼痛。

3 展望一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探讨中,针灸药结合治疗痹证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解决了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顽疾,相比于单独应用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中药治疗,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种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由此可以预期,针药并用治疗痹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将会有着更多的突破,将科学化、系统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治疗方法上,相信在众多中医学家的努力下,势必会有一个科学、有步骤的治疗方法,统一现在比较混乱的治疗方法;由于药物治疗中的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材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一些损伤,因此将来的中药成分中,将会减少该类影响机体健康的药材。从以上的论述中,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调节阴阳、补益气血、散瘀通络为基础,祛风胜湿、散寒蠲痹为主导,并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宗旨。对于重症患者,则最好经过8个月左右时间的治疗,以期能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治疗疾病的宝库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可以预料将来治疗痹证这类较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会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统一治疗标准仍需我们后来者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葛元靖.中医药治疗痹证的点滴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1):65—66.

[2]赵欲晓.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9,18(11):178—179.

[3]方勇飞.戴裕光教授治疗痹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01):65—66.

[4]武峰,李宇欣.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痹证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89—90.

[5]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2):112-113.

[6]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C].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315—316.

[7]何卫国.中医诊治痹证的几点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1(10):193—194.

[8]王晓丽.许彭龄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7,12(7):133—134.

篇8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18-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lliative ca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Yunfeng, YI Chuntao*, PU Binhong

(Fengl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The palliative care is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in the variou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b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ed resourc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atical theory of the special services and practice way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palliative care was basically in a blank stat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establishing the palliative ca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alliative ca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various detailed method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alliative c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construction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前3位死因[1]。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持续增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愈加强烈,所以舒缓疗护(palliative care)成为了我国卫生保健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2-3]。舒缓疗护主要针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之末期病患(以晚期肿瘤患者为主),临床应给予控制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还要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提高生命质量,使患者能安祥、无憾、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4]。

在此方面,中医中药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舒缓疗护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5]。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呈现“碎片化”发展,仅个别医疗机构采用汤药及针灸等方法缓解癌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方法单一,整体疗效局限。而目前对于将系统的中医药特色服务理论与实践方法用于舒缓疗护的探索性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现笔者通过论述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的理论基础以及体系构建的各项具体措施,探讨构建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体系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并吸收了古代哲学及儒、道、释等宗教思想及生命观念,对人的生老病死、生长壮老有着独特的理解及阐述[6-7]。中医固有的理论和经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精气学说、气化学说相融合,揭示了中医生命观的内涵。中医生命观首先是“贵生”,认为生命质量是最可贵的,注重生命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完全符合舒缓疗护的根本原则。中医舒缓疗护与人文关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比现代医学,中医开展舒缓疗护可以给予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构建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体系

中医药特色科室

以中医人文关怀理念为基础,设置体现中医特色的科室,如科室病房装潢、装饰整体体现中医文化格局;病区宣传栏中摆放中医舒缓疗护宣传资料;根据需要设置中药熏香,用以舒缓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床上放置适合不同患者的药枕,提高睡眠质量,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中医特色的舒缓体验。

中医文化特色的健康宣教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人生命的全过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匀平,名曰平人”。天、地、人共为一体,所以人必须“法于阴阳”,顺时摄养,移情易性,以臻形神相俱,而尽颐天年矣。以中医特色的哲学、伦理理论为主,结合舒缓疗护的相关知识,进行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希望患者积极面对人生,而其家属可以正确面对亲人最后一程,同时也照顾好自己,修复自身情绪。

中医舒缓疗护队伍

设中医舒缓疗护专职医生、护士2名、心理医生、医生及护士均需接受相关的正规培训;招募具有爱心的志愿者(首选有中医专业背景),如退休或在职的中医医务人员、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等,被招募者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中医相关业务技能。

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

在祖国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疗护方法,而这些方法与现代医学对症治疗相结合,相辅相成,可作为干预疾病末期患者的有效措施。

如中医情志疗法,利用人的情志变化调整脏腑气血阴阳。通过矫正负性情志、提高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使精神的良性导向作用于机体,从而干预疾病。作为一套成熟的中医特色心理疗护方法,具体方法可包括:五志相胜疗法、劝说开导疗法、疏导宣泄疗法、移情易性疗法、顺情从欲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等,以调节和控制患者的情绪与行为为主,临床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使用。五行音乐疗法是中医舒缓疗护方法中的另一大特色,对于临终患者的情绪波动,医者通过五音阶中角、徵、宫、商、羽与人的五志(怒、喜、思、悲、恐)有机地联系,给患者以相应音阶的音乐[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临终患者的痛苦,改善生命最后阶段的生命质量。其他如口服中药及采用药物敷贴、贴脐、芳香疗法、针灸、火罐、耳穴、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在缓解患者病痛,改善患者临终阶段生活质量及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帮助面临丧亲之痛的患者家属尽早走出心理阴影,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得到解脱。

讨论

中医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中药疗法内容丰富、手段多样,且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中医思想与理论为指引,通过发挥中医独特的优势与特色,整合中医相关医疗资源,如开设体现中医文化氛围的病区,开展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健康宣教,建立专业中医医护队伍、志愿者队伍及制度规范,提供以中医情志疗法、五行音乐疗法为主的中医特色服务,以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及针灸、耳穴、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为主的各项中医药手段,从而构建完整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舒缓疗护体系。对社区临终患者进行中医药综合干预,达到缓解临终患者病痛、给予其身体与心理上舒缓体验、提高临终生命质量的目的,使患者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

对于构建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及价值为:①可体现社会人文关怀,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②弘扬中医药在干预舒缓疗护中的独特优势;③所采用的方法系中医传统疗法,减少患者长期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体现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④通过落实该体系的构建科学研究,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其研究成果可在全市各医疗服务机构推广应用,以填补中医药特色舒缓疗护的“空白”。

参考文献

严勤, 施永兴. 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 生命科学, 2012, 24(11): 1295-1301.

刘颖颜, 陈利群. 舒缓照护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 上海医药,2013, 34(8): 10-14.

施永兴, 王光荣.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7.

施永兴, 王光荣. 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 8-13.

肖瑶, 朱可蓥, 符文彬, 等. 中医结合哲学与宗教对临终关怀的指导与运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5): 1600-1603.

尤吾兵. 中国“儒、道、佛”生死伦理观比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1): 116-117, 125.

篇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01-02

《素问·痿论》中有云“治痿独取阳明”,引出了中医治疗痿证的基本大法。

《素问·痿论》文中既言出痿证治疗应首选阳明经脉,又需结合疾病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才能事倍功半。

1“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概述及临床研究

1.1痿证理论概述。

1.1.1痿证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1.2痿证的治疗原则。《内经》所指“治痿独取阳明”中的阳明应意指足阳明胃经,“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因此“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关键。

《内经》中所云“独取阳明”之“独”,应为首选阳明胃经进行治疗。

文中提及“各以其时受月”,体现了因时制宜的思想。

1.2“治痿独取阳明”的针灸临床研究。詹光宗1观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多发性神经炎,包括肩髃、曲池、合谷,痊愈34例。张瑛2研究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采用针灸解痉调气法能得到有效缓解。牛勇等3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采用一次性针灸治疗,下肢痊愈率为89.3%,上肢痊愈率为21.4%。刘继红等4针刺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小儿麻痹症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子午流注开穴法概述及相关临床研究

2.1子午流注开穴法概述。“子午流注开穴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按时取穴的治疗法。

《灵枢》:有云“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说明针灸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子午流注开穴法提倡顺应天地四时和人体气血盛衰的周期变化规律。

2.2“子午流注开穴法”的临床研究。韩振祥等5认为常规取穴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有改善作用。姜华等6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发现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液IL-6水平,恢复TXB2与6-keto-PGF1α二者的动态平衡,还能降低IL-6水平7。

2.3时间医学的针灸研究。李磊等观察发现电针正常人足三里穴后,外周血白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8。程霞等发现不同时辰电针小白鼠足三里穴对其胃肠功能有产生明显不同的刺激改变9。

3子午流注开穴法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关系

子午流注开穴法顺应气血津液的盛衰变化,符合“各以其时受月”的理论深意。

对于痿证的治疗,以足阳明胃经为纲,再配合子午流注法,与时间相合,方能达到天人合一。

4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4.1功能磁共振成像概述。应用fMRI进行针灸研究的优势:①fMRI研究的是“活”人,符合针灸治病的时间事实;②fMRI与针灸,两者兼容且互不影响;③fMRI可以清晰地观察全脑各功能区对针刺的反应。

4.2脑功能磁共振与针灸、子午流注开穴法的联系。

4.2.1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唐宏图等10研究显示,位于手上的合谷、后溪穴和颜面部的地仓穴在大脑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激活区有重叠,并有可能互相影响。周全等11则认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可能激活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及其他睡眠中枢,对于刺激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进行了调整。陈凤英等12认为手法针刺合谷穴引起的“得气”情况与脑功能区激活的程度息息相关。陈俊琦13等实验发现,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右侧外关穴,对脑感觉区有正激活作用,而对于脑运动区却有负激活作用。曹琳14等在针刺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近况中得出结论:①借助fMRI可以观察到脑功能区域与穴位有特异性联系;②针刺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③针刺发挥作用与脑功能区的功能影响相关。

4.2.2针灸与子午流注开穴法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临床研究。甄俊平15觉得fMRI为子午流注开穴法的存在提供了最客观的事实依据。并发现穴位、经络和针刺时辰的异同,均有可能产生不同脑区变化。

5总结与展望

fMRI为针灸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古今医学交融的桥梁。子午流注取穴法在临床应用甚少,具体的运用方式也未详细说明,可能与临床试验的依从性差有关系。运用子午流注开穴法进行痿证的治疗,完全符合“各以其时受月”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fMRI为可以为静息状态和针刺实时状态下痿证患者的脑功能区域变化情况提供一个客观可靠的科学对比,不仅可以论证针刺治疗痿证的实质效用,还能突出子午流注开穴法对于该证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詹光宗.体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01(10):96

[2]张瑛,朱晨曦,谢腾,等.针刺解痉调气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 1155-1156

[3]牛勇,卢延旭,刘媛.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0):24-25

[4]刘继红.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J].河南中医,2002,22(3):53-54

[5]韩振翔,刘跃光,魏江磊.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2):865-868

[6]姜华,王满侠,郭健,等.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 (7):616-618

篇10

1 腰酸、背痛、腿抽筋理论上认为是缺钙和人体钙流失所致。这些疾病和人体钙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是人体神经发生膨胀,挤压周围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使血液不能正常供应周围机体,毛细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肌体体温下降,氧气不能正常传导所致。

篇11

Three Breakthroughs in Modern Chinese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Wang Yongzhou (Gan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TCM, 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holographic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knifeneedle science are three new sciences having own style. They all have developed and set up on the basis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and maintained fresh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ies and have continuous developing potential, and mix together with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of modern sciences; they have formed own more mature ways and method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ree sciences and their sub-sciences construct main framework of modern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vide rich thinking and methods for study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moxbustion science.

[Key words]Acup Mox Science/devel-tend; Laboratory Acupuncture; Small Knife Needle; Holographic Acupuncture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作用范围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阐明针灸治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也有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内容也最多,有些研究的水平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针灸作用原理同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开发出形色各异的仪器设备,如脉冲电针仪、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仪、微波针灸仪、红外线灸仪、穴位探测仪、手法参数测定仪、针灸电脑诊疗仪等,这是针灸工具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实验针灸学的形成标志着针灸学术开始与现代科技相接轨,在进入高等院校后也正式宣告了针灸乃至中医教育无实验课程历史的结束。

目前,实验针灸学尚存在的问题是,提出的观点及假说太多,能上升为理论的太少;理论和技术上,以模仿和移植现代科学模式为主流,而真正使传统和现代、中医和西医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内容不多;研究理论、手段方法及评价标准西医色彩过浓,对传统针灸可能有失公允;与针灸临床实践有些脱节,对针灸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及能使针灸医生真正感兴趣的新理论太少。

2全息针灸学

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息生命现象的科学,这是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他借用了物理学激光照相的“全息”概念来描述生物界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相对独立部分贮存着整体信息,是整体在局部的相对缩影。由此派生出“全息元”“全息胚”“生物全息律”“全息相关度”“穴位全息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学说、理论,并创立全息生物学这一新学科。全息生物学产生于我国绝非偶然,中医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经论述了人体整体与局部之间、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在生理、病理、诊断诸方面的全息相关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也”,“肝开窍于目”,“脾其华在唇”。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包含着全息的萌芽,当然这只是笼统自发的,而全息理论的提出则更加具体、有序、完善、系统,可以说是对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发展,它强调人体中的某一部分(全息元)包含着整个人体的缩影,也就是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特殊功能,而不是强调局部(全息元)的具体形态及存在形式。它的研究思想明显有别于以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形态功能学研究方法,也就是目前在生物学、医学研究中的主导方法。它认识到许多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规律。

由于生物进化历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这些基本规律的制约,陆生环境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动物乃至人体的头部越来越发达,感官越来越集中,以提高机体适应外环境的能力,人体的头部是包涵整体信息最为集中的部位,也是全息医学乃至所有医学研究的重点。头面部也是微针系统研究取得成果最丰富的部位,如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舌针、口针。同时也出现研究成果多样化的局面,仅头针就有方氏、 焦氏、顾氏、朱氏等数家;耳针也形成国内、国际不同的流派,研究深度已到了耳甲艇、耳甲腔、耳垂等次级全息元水平,穴位已经出现了套叠。头针、耳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走向世界,头穴、耳穴分别由WHO制定出国际标准化穴位图。此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还有手针、足针、腹针、背针等方法。全息生物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使以往分散无序的微针疗法,有了理论根据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借鉴微针学的丰富实践及大量可重复案例,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人体具有全息特征这一基本生命属性。

全息针灸疗法毕竟属于反射疗法,旨在激发和提高人体自身的调节整合功能,当疾病的病理状态超出人体自身调节的可能范围时,疗效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对适应症及疗效评价一定要公正客观,这将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微针全息系统是针灸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现在的针灸学教材中占的份量并不重,归纳也不到位,有的列为特殊针法,有的则放在腧穴部分,我们认为应该独立成章或编写专门的《全息针灸学》,因为它的学术早已突破传统的针灸学。在理论上,经络学说对其指导意义远不及生物全息学说,微针系统取穴也早已突破传统腧穴学的365个穴位范畴,针法也比传统的刺灸法简单易行。而在国际上,微针疗法的研究和应用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及临床上的简单实用,使微针疗法近10来年蓬勃发展,相信这一切绝非偶然。

3针刀学

针刀是各种带刃针的总称,它起源于古代的“九针”。它是将中医的针灸针与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的融为一体,将传统的穴位刺激上升为现代点式手术,从而使针灸的针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针刀学在理论基础上也与针灸学有所不同,后者以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为指导,前者以解剖、生物力学、病理、阿是穴理论、影像诊断学为理论根据。小针刀疗法的实质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点式微创手术,它的术野比现行的微创外科手术要小的多,皮肤仅有针眼大的创伤,其机理也与一般外科的切除等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直接松解切割无菌性炎症所致的粘连、瘢痕,调整骨及附着软组织(韧带、肌腱、关节囊、滑膜)的应力 (拉应力、压应力、切应力),迅速缓解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压迫,改善周围循环,清除炎性介质及致痛物质,使疼痛、酸困、麻木及活动障碍等症状很快得到改善。它的主要适应症是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但近年来针刀适应症有向内科病及临床其他科扩展的趋势,特别是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针刀治疗经验和成果比较集中。但总体上,还缺乏较深入系统的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手段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们在近年的研究中,将超微内窥镜技术与针刀疗法有机结合,把现代高科技手段引入针刀临床、研究、教学领域,拓展其学术空间,是对传统针灸学的发展和创新,也是针灸学与现代高科技的主动融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我们期待针刀疗法能作为中医高科技,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针刀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其基础研究的薄弱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善,难以对其疗效作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这将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方面也不够严谨,使疗效难以得到保证,安全上也存在隐患;在教育培训方面也存在着周期过短、收费过高的问题,使许多学员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学科的合理归属,在政策、法规上的衔接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