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保险市场风险管理

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保险市场风险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保险市场风险管理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篇2

随着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保险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是,保险公司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已逐渐无法适应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保险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保险公司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保险、金融融合发展的影响

保险业的兴起使保险资金急剧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制度的放松有效促进了保险业的金融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快了保险业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了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出了更多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使保险投资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对保险资金安全的需求以及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等进行适当选择,按照公司特点和业务需要合理的安排投资组合。二是证券化投资趋势增强。多样的保险投资方式给保险公司更大的投资选择空间,根据调查显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抵押贷款等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正逐步缩小。因为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因此保险公司表现出对资本市场工具的投资偏好,投资的证券化趋势正逐步增强。三是深刻影响了保险经营活动。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是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但是该业务盈利能力有限,部分业务甚至呈现负增长,投资业务的较高回报率使其获得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融合发展产生的新风险

2.1投资国债风险

我国现行的利率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化利率,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利率差,这导致保险金投资获得的收益可能无法达到市场利率投资收益水平。国债收益率常常高于银行利率,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利率不断下调,这导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性也不断增强,投资国债已不再是高端安全的投资行为,其投资风险逐步显现,任然沿用传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方式已无法抵御投资国债的风险。

2.2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

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政策的逐步放松,保险资金开始向证券市场流入。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许多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较大。此外,我国大多数的投资者投机心理比较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价格的波动。因此,保险资金不论是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还是投资基金,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若保险公司不能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预留充足的风险准备金,很可能因为投资失利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3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

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主要来自存款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是银行存款的重要担保,因此投资银行存款的信用风险是极小的。在利率风险方面,保险公司在投资银行存款时是通过与银行订立协议利率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有效抵御了一定的利率风险,当银行利率下调时保险公司不会因此导致收益的下降。但是协议利率不是由市场形成的,与市场实际利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因市场经济环境改变导致协议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会导致保险公司收益的下降。市场通胀的不确定性给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是其风险程度要远小于投资证券市场。

3抵御新风险的对策

3.1完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

完善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是保障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因此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完善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管理制度,从投资决策、交易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制度约束,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投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把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绳,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满足运营流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投资,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科学投资实现预期投资收益目标。

3.2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

随着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选择,伴随而来的是投资风险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这增加了投资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将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在选择投资方式时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资金保值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适度的选择资本市场投资,合理配置投资结构,在确保实现稳定投资回报的基础上适度的追求高收益。

3.3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强了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这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从业者对多样的投资业务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求他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能够及时的掌控。然而,当前保险业在投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含有量十分有限,在应对多样的投资风险问题时各保险公司则表现得较为被动。因此,保险公司应当着力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先进风险应对办法的总结和积累,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投资工具分散风险,进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现状

2012年12月19日,国家财政部公布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9818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结余4684亿元。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201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规定。然而社保基金投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新闻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可以看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仍需重点关注。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

社保基金管理过于分散,加大了投资风险成本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于分散,呈现出“条状分割、块状管理”的现状。一是社保基金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管理,形成了“条状分割”。二是社保基金区域分级管理,由省、市、县7000多个地方社保(农合)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每一个部门管理本级的社保基金,形成了 “块状管理”。[1]这种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导致了管理主体的分散化,增加了基金管理难度。三是全国约一半省市实行税务征收、财政专户、社保发放的收支存管理体制,部门分割缺乏沟通,造成基金隐形流失。

基金收益率低,面临贬值风险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作了严格限制,只允许将基金结余存放银行和购买国债。如果单从绝对数看,现行政策能使基金总额增加,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社会保险基金实际已隐性贬值。[2]其次,社保基金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向单一,投资收益率低,造成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加大。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将不断加大,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

监管职能部门分散化,造成监管真空风险

目前,全国各地成立了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地税、监察、纠风、卫生等部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实施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薄弱,使得基金安全和投资运营缺少监管。在实际监管中,社保基金往往被视作一般性财政资金,监管职能由各部门分散承担,形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

社保基金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社保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甚至影响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仍然不太合理,导致社保基金基本只能进行单一的投资,绝大部分的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它们的增值与利率是分不开的,当金融市场不稳定造成利率上升时,会使得社保基金资产缩水,导致社保基金再分配功能混乱和责任不清。

(二)投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

据了解,从现行制度看,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3]由于目前国家已不再发行特种定向债券,所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转存银行定期存款。

(三)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权能不明确

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职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由于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而且将投资管理职责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附带职责,使得目前社会保险结余资金处于无专人管理、无专门机构投资运营的状态。

四、促进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建议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我们应当立足于具体国情,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着力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逐步改变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的现状。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

(一)完善现有制度并确保得到有效执行

(1)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应享受优惠利率、及时转存定期存款等相关规定。

(2)各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3)成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基金投资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制度,指导和监督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程。

(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

从历年来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中,不难看出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的重要性。为此要加强三方面监督:一是内部机构监督,即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部门和下级机构的监督;二是外部机构监督,即财政、审计、监察等其他政府机构对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监督;三是社会监督,即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适当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1)财政部定期向社会保险基金发行定向特别国债,并根据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需要确定期限,较好实现基金安全与收益的匹配。

(2)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投资运营机制健全和投资管理水平提高程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允许部分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3)科学设计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期限组合,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时间和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0 前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T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企业人事管理,如何提高人事部门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重点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相当成熟,主要原因在于人事管理系统本身具有业务清晰、数据处理规范等许多优点,为其实现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优越条件。包钢无缝厂企业建立一套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加快物资的周转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员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事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能够实现人事管理自动化,无疑将给无缝厂460热轧部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方便。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也会把分散在企业单位的职工信息实行统一、集中、规范的收集管理,建立分类编号管理、电脑存储查询等现代化、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1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包钢无缝厂460热轧部于2011年正式开始建立,是内蒙古唯一的一条孔型直径超过400mm的无缝钢管生产线,目前所有设备都已经安装完毕,正处于设备调试期。尽管暂时在岗人员较少,但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而且在以后大量人员进入之后必将在人事管理方面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所以,构建一个适合本单位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需要,也能使今后的各项工作便捷和流畅。该系统主要功能:

1)推动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2)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3)对于包钢无缝厂国有企业的生产线的顺利发展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2 主要研究内容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企业而言,功能上的实用对企业至关重要,这里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软件的管理方式要符合企业原有的管理习惯。对于一个可普遍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一方面应有通用性,另一方面更需要有高效的灵活性。

2.1 按不同权限登录系统

2.2 对其提供的部门资料情况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2.3 对其提供的人员资料情况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2.4 对其提供的人员考勤资料情况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可按考勤月份进行分类

2.5 对其提供的人员工资资料情况进行添加、计算、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可按工资月份进行分类

2.6 可添加新的用户,修改用户原有的用户名、密码,删除原有用户

3 模块设计

3.1 数据模块的创建

将数据库连接、数据表和数据源等运行期不可见的组件都放在窗体设计界面上,虽然在调用时比较直观,但却为界面布局设计带来的麻烦,而且也不利于数据的统一管理。因此,在设计时,我选择使用ADO来控制管理数据库。

3.2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每个用户登录系统都须经过身份验证。在用户登录的同时也决定了用户对系统使用的权限。当登录者是管理员身份时,他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所有功能,并能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登录者是操作员可以使用所有对数据的编辑功能,而如果登录者是一般用户时只能利用系统进行资料查询功能。

3.3 部门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作为部门信息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对460热轧部各下属部门资料信息的存储与编辑,部门信息包括:部门编号(两位)、部门名称、备注。部门编号与部门名称都具有唯一性,不重复。作为部门信息与员工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名员工都从属一个部门。

3.4 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作为员工信息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对公司员工资料信息的存储与编辑,方便对员工的分类与管理。员工编号具有唯一性,不重复。在该项中输入的信息都经过合法性检测,判断员工编号是否出现重复等。

3.5 考勤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作为考勤信息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对本部门员工考勤资料信息的存储与编辑,方便对员工工作的考察。对员工进行按月考勤,考核员工出勤、加班、迟到和早退等一些信息。

3.6 员工工资管理模块设计

作为工资信息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对公司员工工资信息的存储、计算与编辑,方便对员工工资的管理。对员工工资进行按月分组,计算员工各种工资项目和个人所得税款等一些信息。

3.7 系统维护模块设计

系统维护模块里包括密码设置、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四个选项。用户管理功能只对管理员开放,管理员能在用户管理窗体中添加新的用户,对已有的用户进行用户名和密码修改,或者将原有用户删除。

4 相关技术

现在市场上可以选择的应用开发产品很多,流行的也有数十种。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最为流行、使用最多、最为先进的可用作企业级开发工具的产品有: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Basic、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C等等。

在目前市场上这些众多的程序开发工具中,有些强调程序语言的弹性与执行效率;有些则偏重于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所带来的便利性与效率的提高,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然而,语言的弹性和工具的便利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便利的工具,却没有弹性的语言做支持,许多特殊化的处理动作必需要耗费数倍的工夫来处理,使得原来所标榜的效率的提高的优点失去了作用;相反,如果只强调程序语言的弹性,却没有便利的工具作配合,会使一些即使非常简单的界面处理动作变得复杂,也会严重地浪费时间。

篇5

一、背景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但近几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涨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保基金随时都会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并有可能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对社保基金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极其重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养老的三大支柱中,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都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拥有1.95万亿结余的基本养老金依然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甚至面临着收益为负的重压。

这些都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是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来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呢?

二、 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发生,对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制度,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就大得多。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社保基金资产本身不断贬值,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二是它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增加,并最终有可能使未来社保基金的支付发生严重困难。因为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其结果是靠社会保障金生活的离退休职工必须领取更多的社会保障金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采取国家保障或企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障金的收支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或企业财务预算,即现收现付,很少有结余积累,因而不可能进行投资营运。在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式转变以后,由于个人账户几乎“空帐”运行,加上资本市场发育的时间不长,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而不能用于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实业和不动产,更不能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长期被限制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上,虽然保障基金安全,但却制约了基金的增值。这至多只能保证基金的名义安全,而无法保证基金的实际安全,特别是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金未来需求的急剧膨胀。

三、面对通货膨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貌似安全,实际收益率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保基金可选择的投资工具较少,很难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都较低,且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社保基金投资效益不高。

其次,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从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主要凭经验做出,缺乏一套量化的风险衡量指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

最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效率低下,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差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保基金目前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分散管理,这不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也使社保基金经营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加大。而且,由于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地与政府分离,所以政府行为时常会影响到基金管理。

四、社保基金管理中通货膨胀风险控制措施

(一) 通过对投资资产工具的选择并进行优化配置来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原则》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但根据当前投资回报率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款、国债的收益率最低,股票收益率虽然较高但其波动性较大,而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不仅收益高而且差异性较小。所以要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还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使保险基金进入到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等收益高,稳定性好的领域,并合理配备比例,以求最佳的资产投资组合。

(二)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

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配套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法》应不断地发展完善, 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在修订的时候应对涉及投资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如投资机构的主体、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权限, 可用于投资的比例、入市基金的筹措等。

(三) 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管体系

根据中国国情并从长远的制度稳定出发, 可采用以法制监管为核心、适当集中的综合模式,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中度, 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结构。

(四) 社保基金的运营方式多样化

除银行、国债、股票、企业债券等投资外,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考虑直接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 在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之间平衡来确定投资比例, 在实现社保基金期望值的同时, 可以考虑进行长期相关指数的投资。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篇7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51-02

一、寿险资金面临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

主要指保险投资过程中涉及到的资产经营风险,对寿险公司而言,面临的资产经营风险主要有:资金运用上的风险,目前中国寿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主要来自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等等,这都不利于寿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资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风险,表现为投资、贷款、借款所占比重较大,且部分难以回收,利率较低的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国债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

(二)定价风险

保险公司由于使用负债融资而引起的企业盈余的变动,主要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所作出的有关投资收益率、死亡率或损失率、管理费用、解约费的假设与将来运作的实际情况不一致而产生的风险。一方面,如果实际的死亡率、费用率高于预定值,就会引起负债的上升,从而也会增加定价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实际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也会引起负债的相对上升,从而也会增加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素质不高和由于保险人经营方针冒进,注重抢占市场而将价格无意或故意定低。

(三)市场风险

由于一些非保险公司自身能力是可以控制的,并同时会影响到所有保险企业的因素而产生的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变异性。主要包括社会、法律、政治、技术及其他方面的风险,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干预力量的强弱等。由于市场风险很难为投资者所预测,因此,最容易给保险投资造成损失。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的资产不能及时变现,无法应付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赔偿或给付,或者以较高的成本对资产变现或借款,而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流动性对保险公司的意义重大,由于保险事故具有极大的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人类生活、活动日益呈现群体性、分散性并存等特点,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风险损失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资产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赔偿给付,从社会角度来说,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责任可能难以实现;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说,也会因为流动性不足而影响正常经营甚至破产倒闭。

除了以上几种风险,寿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及险风其他风险。

二、加强寿险资金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拓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投资收益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利率业务的给付风险,必须走金融创新、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这条路。虽然近年来中国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但与国际保险业投资证券化的发展潮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英、美、日等国家寿险资金银行存款不足11%,而投资于有价证券分别达66.1%、51%和43.7%。相比而言,中国寿险资金银行存款达72.9%,有价证券为10.8%。投资于不动产仅为1.8%,明显低于欧美等国。因此,加大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比例,对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审时度势,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

保险公司要根据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法规和政策,对投资要求出现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包括主动性应对策略和被动性应对策略。主动性应对策略是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国家或行业主管机关可能的法规政策改变内容,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被动性应对策略就是在国家法规政策已经改变,导致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按已改变的法规政策,调整投资类别和比例,提高投资收益。(下转153页)

(上接151页)

(三)完善保险企业自律机制,加强监管,控制风险

为有效控制违规经营和防范化解潜在的投资风险,一是要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加强对寿险市场的管理。二是要依靠同业公会组织加大管理力度,规范经营规则,维护公平竞争,抵制保险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建立寿险信用评级机构,对其偿付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通过特定形式反映其信用风险的大小。四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寿险公司自律三位一体的完善的监管体系,以保障寿险业的稳健经营。

(四)作为保险公司自身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利用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在资产组合时,寿险资产则要根据业务来源不同,可以区分为传统寿险业务和投资性寿险业务,根据负债的期限、结构、数额的不同,分别在不同的投资账户进行投资,设定相应的投资比例。其次,保险公司应加快建设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识别、监控和管理。首先应确保寿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其次,要按照保险监管部门对于保险资金使用的政策规定,明确资金运用的范围、限制条件等,为保险资金制定适合本公司利益的投资组合策略;最后,加强寿险资产的管理,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结束语

篇8

一、我国寿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部分寿险公司为招揽客户,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权利、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甚至通过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或帮企业担保、融资来争夺市场份额。三是外资寿险公司进入的迅速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寿险公司发展迅速,其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二)资金运用风险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费收入的稳定性给寿险资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寿险业已积聚了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运用渠道与国外相比过窄。目前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这对防范风险、规范保险投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管理和运用。二是与国外相比,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波动性大。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无论哪一年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三是寿险产品创新提高了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系统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在寿险业中,有三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风险形式:利率风险、基础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增加了直接融资成本或间接机会成本,使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难以实现;后者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利率变动会使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经营出现亏损,继而导致利差损,最终带来偿付能力危机。

(四)经营风险

从寿险业务经营流程来看,主要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承保、理赔和财务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精算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和营销风险四个方面。

营销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忽视业务质量而导致的风险。二是个人人素质低下的风险。保险人流失引发的诸如“孤儿保单”等一系列问题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分散可保风险,各种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数理基础,是一种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以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还未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数理基础。

(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投资风险管理、核保管理、理赔管理、产品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误风险管理,又包括软件失误风险管理。而在我国,没有相关能力的人才来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管理。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仍比较陌生。

(三)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和内生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和外生风险管理

一是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量。二是在保险发展战略上还存在着保险决策上的短期行为,对公司发展的长远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对保队欺诈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险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效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而且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还是财务控制型被动经营。保险公司发展总体决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粗放型经营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保险公司在考核时,很少涉及与风险相关的指标,而过分强调保费收入和利润指标。另外,许多寿险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所抱定的仍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漠视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在保险监管方面,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和人们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推动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尔协议和 2001年开始制定的名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新COSO报告。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际保险业也做了许多尝试,如美国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英国FSA监管当局提出的类似于巴赛尔协议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这种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 理赔风险及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积极探索。

四、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解决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由三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执行官。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系统最高的机构,对各种风险负最终承担责任; 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是董事会的一个次级委员会,肩负着为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提供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建议以及监督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责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有首席风险执行官,是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高级领导层,他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平衡、协调,限制某些业务部门为单独追求利润造成承担过多的风险,同时他的设立也能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使风险管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地位。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部, 它独立于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主要根据寿险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要求,落实和执行各项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向各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经理小组,行使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报告和风险预警职能。第三层级为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或风险管理小组,并指定风险管理经理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

(二)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而进一步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它包括风险水准定位、全面风险识别、客观风险计量、有效风险控制和动态监查调整这五步流程。

(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篇9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传统上,保险属于广义的金融学范畴,但是高度独立,单独推进的,至于两者的联系一直为人所忽视。20世纪90年生的金融和保险多尺度、全方位的融合已经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金融学对保险理论和实用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保险研究也越来越遵循一个一般金融研究范式。保险风险证券化(Insurancerisksecuritization)始于美国1988年寿险和年金组合证券化,指通过证券的创造和发行将承保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上,这等于为风险创造了其他承担者,从而触及到保险公司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风险管理核心功能。所以,保险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和保险在风险管理领域融合的根本课题,可以运用金融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对之作深入探讨。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金融基本功能解释

风险管理是一个超出保险领域的概念,其基本原则是让合适的人承担合适的风险,如何分散风险,以及是否存在适合承担风险的实体是其中关键问题。潜在逻辑是非常简单而强制性的,即风险趋于发现其最经济的价格和最有效的持有人。根据默顿(Merton)等1993年提出的金融中介学说的功能观点,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组成,任何经济社会的金融体系的功能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时空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拓展,具体有六项基本功能:支付结算;聚集和分散资源;在时空上转移经济资源;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金融基本功能长期保持不变,彼此并不是独立的,功能比其制度结构更稳定、更重要。这样,就风险管理功能,存在两种提供方法:金融中介方法和金融市场方法。保险公司是传统上进行风险管理的金融中介,侧重于纯粹(或物理)风险,具有在代际(跨期)间熨平风险的优势;金融市场也提供很多风险转移合约,比如期货、远期、期权和互换,且非常透明化和标准化,一直扮演管理金融(或财务)风险的角色,能有效分担横向风险。以往这两种风险类型不同的风险管理及供给风险产品的行业或市场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术语、概念和方法分隔的,前者是一种保险精算和物理的世界,后者属于财务和金融领域,公司、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究竟选择保险方法还是市场方法取决于其特定的需求。

希勒(2003)指出,风险管理将是金融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功能。过去金融过分强调金融市场的资金动员以及资金配置功能,现在可以把金融更扩展一些,通过更好的金融安排,把许多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过剩风险,进一步消化掉。他提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六个新想法:个人生计保险、宏观市场保险、收入相关贷款保险、收入不平等保险、跨代社会保障和国家风险保险。同理,过去保险过分强调纯粹风险管理,现在也可以把保险功能更扩展一些,它可以应用到社会更多的方面,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规避掉一些大的风险,让我们的生活更稳定。基于此,实现保险和金融市场彼此功能扩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融合两种风险管理方法。保险风险证券化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效益、可保风险范围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金融市场也间接为纯粹风险提供保障,重大风险累积在保险公司和金融市场间实现了优化配置。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金融机构是客户导向的,公司不通过金融中介也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只是参与成本较高,任何金融创新根本上都是客户需求驱动的。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公司面临风险复杂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股东对回报的持续关注,风险管理不仅被定位于保护公司免受非预期实物损失,还要管理影响日增的金融风险,同时承担资本有效配置以及优化风险回报的责任,能够真正为公司增值,导致了传统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转型,这为国外学者称誉为“公司风险管理革命”。集中反映在两个层次的融合上。一是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流程的融合,包括整合纯粹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通过VaR等风险度量共同标准来考察公司风险全貌;在组织内跨系统、过程和人员整合风险管理流程;寻求更多整合风险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融合。即风险管理和最优资本结构决策同时协调考虑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融合已经实质性地改变公司风险管理的功能,成为很大程度上驱动上述整合的真正基础性融合。处于融合浪潮中心的是非传统风险转移(ART)市场,ART指由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宽泛的和成长的“合约、结构和解决方案”集合,它使得公司能以非传统方式转移风险或为之融资,而保险风险证券化只是一种ART产品。

金融机构实物资产较少,所面临的纯粹风险可以忽略,主要风险是金融风险。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中介,包括典型金融风险(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和保险风险,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属于广义金融风险管理范畴。在金融服务业,一种实体的过剩风险可以是另一种实体的分散化风险,这构成了风险转移的坚实基础,且使得这种机制不断发挥作用而进化。重大保险风险累积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极大,但与金融市场风险不相关或很小,可以通过证券化方式实现分散化。进一步讲,上述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保险公司仍然适用。面对巨大的行业灾难,监管者、评级机构和股东日益增加的压力,以及最重要基础业务考虑,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接受企业风险管理(ERM)理念。为了对其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紧密的支持,保险公司也需要更灵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必然要求不断补充和改进ART形式。巨灾风险由于其低发生频率和高损失幅度成为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状况的关键组成,应该采取高度个性化的证券化形式实现更广泛分散。

综上,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项风险管理创新,始于保险公司分散自身过剩风险的要求,由于客户风险管理需求变化的长期战略考虑又使之变得不可或缺。所以,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是证券化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公司风险管理变化。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技术条件

金融市场用于保障传统保险风险的主要困难在于供给方的合约化,也就是产品设计问题。从金融角度看,保险风险衍生工具是标准金融合约应用到新的标的市场所导致的新风险管理产品,有交易所标准合约,也有场外市场合约;风险证券可以视为一份标准债务或权益和一份金融衍生证券组合的混杂证券。与之类似的结构模式在金融市场上早已存在,所以产品构造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定价。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一般可以采用统计建模、金融工程和精算模拟方法,但现有新产品定价都是金融工程方法。因而,保险风险证券化依赖于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融合这一技术条件。20世纪90年代之前保险数学和金融数学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基于金融风险的金融合约和基于保险风险的保险合约单独被引入到市场上,相应合约的估价方法和潜在风险过程的随机模型已经分别在金融数学和保险数学中独立开发出来,金融数学的巨大进步基本上没有对保险数学产生影响。70年代和80年代不断增加的巨灾索赔迫切需要新数学和统计方法;90年代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也强烈需要新投资机会。这促使了金融数学的模型和工具大规模地转嫁到保险数学中来,特别是金融资产定价方法在保险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金融与保险定价方法有很大不同。金融定价是完全市场假设下的和基于套期保值观点的无套利定价,导致了一种唯一的鞅测度。但是,保险市场一般是不完全性的,如果根本上存在鞅测度,那么就会有无穷多。这意味着鞅测度的唯一性只有通过施加一定的、能够导致风险最小化测度的最优条件获得。保险定价则避免了价格不存在或无穷多的问题,其价格基础是实际概率测度,采用诸如大数法则和依靠一种附加系数来防止随机波动。但对于复杂的巨灾保险或者与金融市场连结产品,这种方法引起了一些问题。考虑到市场在决定保险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按照金融定价,保单价格应该反映风险和收益间的均衡关系,或者最低程度地避免创造套利的机会;而传统精算费率原则模型采取一种供给方视角,包含了价格主要是由保险公司确定的假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同一风险过程的费率,很容易得出,在一个充分流动的保险市场,精算费率原则可以用一种标准无套利定价结构重新解释。随着保险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和金融合约同时交易的市场出现,这些合约共存导致一种新的价格选择标准,供给方法正逐渐地为金融方法所取代,这反映了金融专家和精算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已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和期权模型,开发出许多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这方面的最新研究都集中于巨灾风险证券化定价。1992年考克斯(Cox)等运用BS方程作为巨灾期货和期权的定价模型至今,学界和业界已经贡献了许多模型。但是多数都是采用假设保险市场是完全市场的无套利方法开发的,现实意义不大。不完全性也是保险风险证券化区别其他证券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应该改用均衡定价方法;同时由于证券化产品与现有保险合约的风险标的相同,所以其金融价格必须与精算费率一致,以排除套利的可能性。目前基于均衡理论、效用理论和Esscher变换的适用于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精算一致金融定价方法运用很广。最后,为了达到解决理论障碍,精确定价从而支持巨灾保险风险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目的,当前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研究主要在两方面推进:一是继续改进风险过程模型来模拟巨灾损失或索赔;二是在产品定价中权衡基差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外汇风险。未来开发更实用的不完全市场的保险金融定价模型还需要补充研究,考虑了市场中摩擦性的金融定价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会对之增加更多见解;同时非均衡定价范式的新金融学发展也将对进一步完善保险风险证券化定价模型产生积极影响。

三、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

(一)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未来取向

相对于数以万亿计的保险资产,现在保险风险证券化水平还较低、规模尚小,且市场发展很不平衡。产品方面,芝加哥交易所(CBOT)推出的保险期货和期权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停止交易,但是巨灾债券自1997年以来持续发展,市场余额从7.8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成为风险证券化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标的风险方面,最初证券化用于巨灾保险市场,且迄今为止大部分都与巨灾风险有关,但是证券化保险风险的内容正在扩大。

理论上,保险风险证券化并不仅限于自然巨灾,只是关于保险和再保险风险、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融资的讨论通常集中于保险业巨灾相关负债的重大累积,巨灾风险承保能力的严重不足促使了这一领域的率先起步。从银行资产证券化实践来看,证券化潜力往往后者比前者更大,正如非保险证券化已经集中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量多业务,未来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焦点将不是变异巨大的巨灾风险,而是其他更为传统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健康和意外保险、农作物保险与寿险(含年金)。健康和意外保险由于数学基础与财产保险有很大相似性,所以也可实行证券化。巨灾风险的特点与那些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损失的自然灾害十分相似,因而证券化也适用于农业保险。最后,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寿险风险证券化,寿险的期限相对较长,损失分布规律(生命表)也比较稳定;财险多为短期业务,标的损失情况也花样繁多,损失分布规律比较复杂难以建模和定价。所以寿险风险证券化潜力很大。

(二)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潜在影响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扩展和风险衍生工具推出后,“未来保险公司会不会消失”、“抛弃保险”等类似观点流行颇广,这也就是证券化导致保险业所谓的“脱媒”问题。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中不会消失,而是与金融市场共存,金融产品在中介和市场之间不断交替发展,成为“金融创新螺旋”的一部分,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据此,传统保险和再保险与证券化产品是竟合关系,公司风险直接证券化将不多见,仍然依托保险公司中介实现风险证券化。当前巨灾保险衍生工具尚未成熟,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取代传统保险产品;即使巨灾债券颇为盛行,但再保险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分散机制,证券化的作用很小,且交易大多是再保险性质,作为传统再保险的另类途径或补充。当然,原则上并没有任何因素限制非金融公司及其自保公司将其风险直接证券化,但在迄今公布的交易中,只有两起是由非保险公司发行的。所以,保险公司不会消失,但存在形式一定会发生变化。根据银行业经验,保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和组织创新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现在属于ART的保险风险证券化未来将变成“传统”保险形式。

四、保险风险证券化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保险风险证券化由于具有巨大潜力和社会经济正外部性特征,不光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兴市场案例。就巨灾风险方面,土耳其实施了地震保险证券化计划;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8月发行了1亿美元的地震巨灾债券;拉美一些国家将证券化经验推广到农业保险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也应该以此为先导,逐步试行和推广证券化方式来分散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重大风险。但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一国保险业以及金融业整体发达水平的体现,不应脱离我国的现实条件,而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整合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

从金融基本功能之一的风险管理角度来审视保险业在现代风险管理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定位,有助于保险功能内涵的深化,有助于保险公司正确地履行其职能。ART形式表现为保险业对曾经几乎是商业银行和投行独占的公司融资和资本构成过程领域的一种“入侵”。对此,国外大型保险和再保险集团,为了加强在ART市场上的地位,纷纷自建或并购设立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等子公司,在新的机构框架下为公司客户提供综合化、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融资或转移风险产品和解决方案。因此,我国保险公司也应该通过结构重组,发展成为功能型金融集团,参与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平衡。

(二)改革保险教育和研究

风险可以被公共部门、保险公司以及通过金融市场而得以分担,巨灾保险市场不存在说明了现有保险理论和实践间存在的重大分歧。许多应该被保险的重要风险没有保险。而且,未来必定会遇到其他重大的新风险,也必须发展新的机制使之分散化。传统保险理论不能保证合适的实体为合适的被保险人提供合适的保障合约。所以,保险理论必须能够精确描述以发现社会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保险学教科书必须加入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实质性地扩充概率统计知识;保险研究人员必须经常在一些新方向上探索。保险实践应该被调整到怎样满足风险被有效分散的现实期望。这样通过逐步调整最终实现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协调。

(三)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篇10

摘要: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分析了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为奥运会风险控制提供了更新的理念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奥运会;风险;全寿命;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589-03

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了解奥运会风险的来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奥运会的寿命周期大约为10~12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成功申办、筹办、举办到举办后的后续活动可以划分3个阶段:前奥运阶段,2002~2008年;奥运阶段,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后奥运阶段,2008~2012年。奥运会在其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依据寿命周期和整体化程度,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力求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1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分析

1.1 前奥运阶段 奥运会从筹办到举办前为投资高峰,包括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筹备和环保建设等,大量的风险存在于这一阶段,包括:1)决策风险:奥运会的决策包括组织决策、管理决策和经济决策,只有完成了所有决策,才能进入奥运会的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会给后续阶段带来巨大的损失;2)金融(财务)风险:包括由于融资不畅,运作管理不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所导致融资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3)施工风险:主要是指与奥运会相关的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风险,包括由于设计失误,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怠工等因素造成工期拖延、质量缺陷、费用超支和环保问题等;4)组织风险:是指由于奥运会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奥运会组织形式非常复杂,有些单位既是发起者,又是投资者,还是承包商,由于有关各方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和目标不一致,在奥运会筹备和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执行和沟通的困难,影响奥运会的进程。

1.2 奥运阶段 赛事过程中,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剧烈的身体碰撞,充满冒险的运动项目以及数以万计狂热观众的参与使得该阶段事故、人身伤害发生率较高,包括:1)人身意外,伤害风险:指运动员、教练员、媒体人员、志愿者因一些意外而存在着死亡、残疾、护理与遣返以及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风险;2)责任风险:指教练员、训练员等因职业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组织者和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风险等非过失性及过失性公共责任赔偿的可能性;3)技术风险:包括电视转播风险、赛事管理信息系统故障等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4)财产保险:包括可移动器材、固定场馆、机动车辆、重要设施损坏风险;5)政治风险:指恐怖袭击、战争等不确定因素,9.11事件之后,各大体育赛事项目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恐怖袭击的风险,我国政局较为稳定,但我国的一些特殊国情也是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6)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造成赛事中断,财务毁损等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气候风险和赛场环境风险等。

1.3 后奥运阶段 在奥运会当年,旅游、通信、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消费增势强劲,但很多时候,问题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才出现,包括:(1)金融(财务)风险:奥运会结束以后,各种需求会相对萎缩,可能出现房地产闲置、运动场馆和宾馆利用不足,旅游人数下降等现象,如果为奥运进行的大量固定投资在比赛结束后达不到充分的使用,无法产生可补偿的现金流,一旦奥运会结束,这种一次性消费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必将迅速大幅度回落,甚至会阻碍主办地区的进一步发展;(2)责任风险:奥运会组委会的解散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着很多与奥运会相关的责任风险,包括组织者管理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组委会损失,但更多的是非决策失误而由于诸多必然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1]。

2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设计

风险控制手段分两大类:非财务型风险控制、财务型风险控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财务型风险控制法,保险一直是降低和化解奥运会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1]。但单纯依赖保险也会产生覆盖范围有限、结构性缺陷、轻视风险的正面效应以及整体效应考虑不足等诸多问题。事实上,除了保险之外,奥运会还应有更为广义的风险管理,即运用集成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对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包括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以及跨市场、多技术的集成等。

2.1 非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从总体上看,财务型风险控制与融资是奥运会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但在奥运会的全寿命周期,特别是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非财务的风险控制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2.1.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避开风险本身,在完成风险识别与分析之后,若奥运会风险管理人员发现某些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或者一旦发生损失且损失很严重时,可以考虑采取主动放弃或者完全拒绝承担该种风险的行动方案。在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一些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施工风险可以考虑采用规避法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

2.1.2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是指利用非融资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其主要实现途径有三个:1)防损措施和减损措施并重,例如:注重信用等级评价,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奥运场馆建设的安全管理;在意外事故发生后,采用减损措施经历保护受损人员的身体技能和受损财务的价值等;2)分离风险单位和复制风险单位,例如,在奥运场馆内建造防火墙,高额奥运物资的分批发送,对奥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实施异地备份等;3)借助签订免责协议或合同实现非财务风险转嫁,例如,奥运场馆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较长,工程发包方可以要求在合同条款中写明:若因场馆承包方原因致使工期延长,合同价格需相应上调。

2.2 财务型风险控制手段 针对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财务型风险控制可以分为保险和非保险两大类,这两类风险控制手段是奥运会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

2.2.1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奥运风险融资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风险融资的成本包括向保险及再保险市场转移风

险所发生的保险费,在免赔额之下的损失,以及超过保险限额的损失。对于奥运会寿命周期面临的可保风险,如果采用非财务风险控制成本大于保险成本就可以考虑购买保险,目前商业保险针对奥运会推出的产品包括四类:一是针对人身风险的保障产品: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保险,意外事故综合保险等;二是针对财产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安装工程保险,财产保险,财务保险等;三是针对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公共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意外责任险等;四是针对意外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技术方面,气候方面,政治方面和赛事的全部和部分取消,赛事的延期、改期等。

2.2.2 非保险财务型奥运风险融资与控制 非保险财务型风险融资与控制包括风险自留、合同安排、委托保管、担保合同和套期保值等措施。奥运场馆和附属设施建设规模大,资金密集,投资回收期较长,报酬收益不易预测,建设和运营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国内金融技术不发达造成场馆、附属设施建成后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且难以转移和分散,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要等10~20年才可能全部收回投资。而在国外场馆等设施都附属于俱乐部,俱乐部可以通过发放会员证的方式保证前期稳定的收人,会员证是证券化产品,更为直接的做法可以将与其稳定的应收款证券化在债券市场直接交易[1]。为了更好地转移和分散奥运金融风险,奥运建设可引入社会资金,发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的融资功能和金融风险分散的功能。在融资渠道上,可以考虑采用一些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方式来合理地规避和分散奥运会金融风险,例如:建立准政府性质的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l.1rpose Ve-hide:SPV),发行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市场流通证券,实现资产证券化(Asset-BaekedSecuritization:ABS),拓宽奥运会的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项目建设和分散风险[1]。

2.3 跨风险资本市场、多信息技术的集成 在综合运用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的基础上,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可考虑跨越保险市场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集成使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其实施难点和关键点在于:

2.3.1 风险要素集成的标准度量尺度 如何对分散于奥运会系统中的各风险要素进行集成是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集成,在风险识别环节需要利用一个标准度量尺度来探索风险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衍生关系,在风险估计环节需要在统一评估标准上对各种风险进行估计和量化,在风险评价环节需要利用统一评估标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作为一种描述与集成复杂系统的新型工具,管理熵[2]能够突破传统风险量化方法的限制,解决了风险要素的非线性建模难题,不仅为奥运会整体风险度量提供了一种标准的集成尺度,也为奥运会风险的全面管理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2.3.2 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的整体解决方案 传统的风险资本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一些风险只能在保险市场获得保障,而另一些风险只能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对冲。随着对金融服务业监管的不断放松,银行、保险人、再保险人的业务也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势[3,4,5,6,]。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进行的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称为非传统风险转移(Ahemafive risk ban8fer:ART)。如果能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结合使用ART,不仅可以扩大奥运保险的覆盖范围,降低保险费率,消除奥运会组织者所面临的(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问题,更重要的从总体上利用资本市场扩张了保险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根据奥运会风险因素的特点,可以选择再保险,有限风险保险,多触发器产品,或有资本和保险债券等ART方式[1]。

2.3.3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实施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过往赛事组织的经验和历史数据,建立集中化的风险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将奥运会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控制与Data Mining、Data Warehouse、OLAP、AI、DSS、GIS等信息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在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随时对承包商、组织者、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保险人、再保险人、相关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风险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协助奥运会参与各方进行风险沟通和控制,实现奥运风险管理的定量化、信息化、自动化。

3 结论与建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建议如下:1)在奥运会组委会现有的19个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风险管理部,由专门的风险经理负责管理和协调奥运会全寿命周期中的各种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经理应当具备体育保险、风险管理、法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2)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赛事保险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发运动伤害保险、体育运动综合财产保险、体育产品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伤害保险、赛事取消保险等奥运保险产品,填补国内保险市场空白;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实现奥运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包括设计配套的投融资体制,实现场馆、设施的服务多样化、市场化,以及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同时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提高利用资本市场扩张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4)设计和开发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奥运会风险沟通和风险监控。

实施上述风险措施的必备条件是设立一笔合理的风险预算与储备资金。资金的具体规模应当建立在对北京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专业、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基础之上,同时参照前几届奥运会的风险管理开支情况。由于涉及到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在规模测算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利率、汇率和物价等变动因素。

参考文献:

[1]何小锋,张春煌.奥运场馆建成后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经纬.2003,(6):129~131.

[2]宋华岭,刘全顺,刘丽娟等.管理熵理论――企业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评价的新尺度[J].管理科学学报,2003,6(3):19~27。

[3]姚建伟,何玉梅,刘文宇.抵押选择性风险转移产品(ART)[J].西南金融,2001,(2):58~60.

篇11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64-02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也可以指经济主体用以降低风险负面影响的动态连续过程,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将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

一、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按照风险影响的范围不同,可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指除了影响保险公司经营外,也影响其他行业的企业经营的风险,主要包括:

1.政治因素风险。是指由于战争、以及其他政治动荡而带来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它主要影响保险市场需求量、需求类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决策及运用绩效与损益。而战争险的需求量将增加,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的绩效也将由于变现压力增大及资本市场低迷而受影响。

2.政策因素风险。是指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变革、政府法规、价格控制等可能由于未能顾及保险业的行业利益或与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有一定差距而带来的风险。它将影响保险行业的竞争程度、成本结构以及资金运用绩效。保险公司的经营必须在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下进行,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必须注意研究国家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和方针,合理规避政策风险。

3.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来源于通货膨胀、利率、汇率、房地产景气等。它将影响保险市场需求量、需求类型、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决策及运用绩效。其中,利率风险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影响尤其突出。所谓利率风险,是指一个金融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或利率差价匹配不当时,或当浮动利率的金融债务对于以后的现金流动不稳定时产生的风险,由于保险产品的费率厘订是建立在预定利率的基础上,利率的变化势必直接影响到公司盈利和偿付能力。

近年来我国连续8次降息是导致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巨额利差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利率下降同时还迫使寿险产品价格上升,影响行业整体市场扩张速度;而当市场利率走高时,一般消费者可能减少对于固定预定利率相对较低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也将对保险公司的销售产生影响。

4.自然因素风险。是指由于地震、台风、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公司损失的不确定性。其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保险给付将影响保险公司收益,另一方面由于灾害的发生将激发个人与企业对于应用保险来转移各种风险的意识,因此也可能会影响保障型产品的需求量。

(二)行业环境的风险

行业环境的风险指保险行业所特有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

1.市场风险。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客户偏好改变、各年龄段人口的比例、替代产品、产品多样性等。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保险市场需求量、需求类型、产品类型、保险公司培训课程的设计及营销方式等。

目前,个人理财是我国中、低消费阶层的一个极大需求领域,个人理财一般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种。生活理财是指设计如何把自己的未来妥善安排,即使到年老体弱时也能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投资理财则是指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组合以取得最好的回报。保险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保险公司还无法全面地进行代客理财,但全面的个人理财知识却是当前保险营销极好的一个切入点。

2.竞争风险。来源于现有竞争者竞争、新加入者、策略联盟、异业竞争、营销手段,它将影响保险公司的新业务来源、业务成本、业务稳定程序。竞争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除了外资保险公司即将进入带来的压力以外,现有竞争者之间由于抢占市场的急迫性,也隐含了极大的风险,突出表现在:(1)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2)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在业务经营中渗透包括行政权力、私人关系在内的外来力量,并通过这种力量争夺市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无限制地承揽风险而忽视对风险的管理。

3.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运用限制等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难以建立理论上的最佳投资组合。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承保利润往往很低,甚至为负,投资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非常重要。我国2000年的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为3373.9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存款约占总资产的70%,导致保险公司受银行存款利率影响非常明显。因此,管理机构也正在积极研究放松资金运用限制。

(三)企业环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