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交通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篇1

通过对即有运输方式流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的内涵,使交通在服务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运输理论的成熟和应用环境的逐渐具备对其整体经营组织和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按照综合运输要求发展交通运输;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运输组织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即各种运输方式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必须在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企业经营动作关系等各个方面,做出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改变和调整。

二、交通运输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间的交通运输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交通运输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先导工程。

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材料、动力和能源及信息控制技术的进步,将会演变到智能或者叫后现代交通发展阶段,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交通与古典交通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的程度、舒适的程度。从这用意义上讲,交通已经于社会融为一体。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量也快速提高,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世界第二位,电气化铁路里程数同样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到了7735公里,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建规模超过了一万公里。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技术系统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强,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4年,我国铁路客运量脚2012年增长了38.79%。全国高速公路网仍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路建设也在逐渐加快。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速公里里程达9.6万公里,较2005年增加了4.1万公里,增长了134%,平均年增长率为19%。交通运输设施基础基本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五、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

(三)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尽合理,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利于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政企不分,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六、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从被动适应逐步转向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促进作用。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它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地发展运输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修订和完善适应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运输行业准入标准, 并严格进行经营资质条件的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确保经营者的素质和条件;

篇2

展期:2017年5月4-6日

开放时间:5月4日 (星期四)09:00 - 17:00

5月5日 (星期五)09:00 - 17:00

5月6日 (星期六)09:00 - 15:00

展览面积:30,000 平方米

展商数量:500 家(预计)

参观人员:35,000人(预计)

参观对象:专业人士登记入场

ITS Asia 创办于2007年,迄今已成功在北京、上海巡回举办了十届,是服务于智能交通行业全产业链的亚太优选国际商贸展览平台。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ITS Asia”将于2017年5月4日-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本届展会以“跨界・融合・创新”为主题集中展示交通管理、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信息化、智能停车、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交通安全及智能交通建设服务等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及亚洲顶级的国际智能交通行业盛会,世界最大的交通展荷兰Intertraffic在中国的子展携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高端资源“ITS Asia”植根中国,始终站在智能交通行业的最前沿。与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共同发展的十年间,“ITS Asia”承载了一种全新责任,以科技彰显意志、以智慧构筑基石,在中国以丰富的资源积累和品牌号召力,凝聚着中国乃至全球的优质买家和供应商,为中国及亚洲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巨大应用需求提供强大的支持,更为亚太地区的智能交通行业打造了一个能够体验和展示全球前沿创新科技、捕捉全球创新业态趋势、结交全球商业及技术精英的国际级盛会。

品质再度升级,面积持续增长

依托“ITS Asia”一贯的专业视角和卓越品质,历经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其已成为亚洲重要的智能交通行业盛会。近几年,国内外参展商热情持续高涨,推动了“ITS Asia”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ITS Asia 2017”的展出面e将达到约30000平方米,全方位展示智能交通市场创新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此次展会预计将吸引来自全球35000位专业买家到场参观、采购和洽谈。

“ITS Asia 2017”根据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热点,结合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将推出8大展示主题: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电子监控、智慧公路、智能停车、智能网联汽车、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交通安全,全面满足市场需求,着重拓展市场需求火热的展品展示。逾500家展商将带来各自品牌中的最新以及创新产品技术,充分适应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其中,不乏颇受市场关注的的互联网+、交通大数据、智能公交、智慧停车、车联网、交通调度、电子车牌、交通电子支付等最新产品,值得关注和探究。

精彩主题活动,紧贴市场需求

紧密贴切市场发展趋势,强化国内外前沿科技互通与交流。“ITS Asia 2017”期间将举办主论坛峰会、平行论坛、创客嘉年华、新品推介、颁奖盛典、参观考察等活动,形成集品牌推广、展示交易、高端对话、市场拓展、商机创造、前沿趋势引领和理念传播等于一体的国际化一流商务平台,全方位展示智能交通市场创新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

篇3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篇4

而在平台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趋势转变中物联网应用的运营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运营商的视频监控业务在此大有可为,如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中国移动的千里眼和中国联通的鹰眼等,在推广使用传统视频业务采集信息的同时,运营商还可以利用公交系统车辆实现对信息的采集。例如,此前,北京的 些公交车已经在车身上安装了摄像头,采集其他车辆的违章信息。在采集信息之外,智能公交建设是物联网运营商另一个大市场,智能公交将实现3G规模商用,公交已成为运营商拓展3G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厂商合作发展智能汽车。例如,中国联通目前已与国内主要的汽车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将规模推出3G智能轿车。这些加载了3G模块和大量传感器的汽车均可作为智能交通的控制手段,汽车传感网络的规模使用将大大改善交通现状。

信息滞后为物联网应用带来巨大的空间

信息滞后带来的不便,就目前大多数交通拥堵来看不在于交通路况的路少或车多,而在于对路况的信息传递不畅所致,另一方面即便有的地方信息传递流畅但信息的处理不及时缺乏相应的智能化应用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目前北京目前汽车保有量大约在500万左右,目前北京生活状况实际上汽车保有量达到千万辆才能配上首都的称号。根据调查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车多或是路少,最根本原因是管理系统对路况信息传递不畅。

为此运营商也早已参与了交通信息系统的运行。在北京移动北京无线城市建设中,城市交通领域隶属于其九大城市信息化应用范畴。此前,北京移动与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合作推出了“掌上交通指南”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用户可通过短信、手机上网和拨打12580三种方式掌握路况信息。据了解,目前12580路况查询业务累计发展用户已近200万。但目前结合物联网应用的案例智能化程度还是很不够,做好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运营商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细化,关键是实现便捷、有效。一方面在新的系统,运营商应按细分区域对拥堵信息进行分级再将这些信息进行传送;另一方面,物联网运营商应将发送对象具体化,先收集某一区域的拥堵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这~区域内的出行者,增加快速通过的处理能力这给物联网应用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目前海外这类应用已比较成熟。例如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分布于城区出入口的1 8个路边控制站能够自动连贯地对车辆进行探测、识别和收费,并根据不同时刻收费不同。收费最高的是上午7点半到8点半和下午4点到5点半的高峰时段。该系统效果显著,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了25%。车联网的发展也是交通行业物联网应用的重要趋势。车联网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以物联网发展为基础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进而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车辆的统管理,实现以汽车为节点、以网络为基础,人、车、路、网协调发展的车联网格局。近几年由于受到广泛关注的基于RFID技术的传感网发展迅猛,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可以把任何物品与通信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解决了汽车如何联入公众网的问题: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更新的年代,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科技赋予汽车更多功能,汽车还可以有娱乐,学习,工作,完成紧急救援等功能。车载DVD、车载电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O广州国际车展各大厂商争相新车型,其中很多汽车配置了智能系统。中国联通与吉利合作展示了3G“智能汽车”,只要打开3G车载互联网信息服务,车主就可知道行车路线是否在堵车,及时规避拥堵风险:如果汽车丢失,3G防盗追踪服务就可定位车子的方位;车子发生故障,还可利用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紧急救援,由此可以看出,交通行业的信息化随着物联网、传感网发展必然带来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也必然带来交通行业的最终应用智能化,这为把传感网的技术应用到交通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机会。

目前交通行业物联网主要应用

电子智能车牌

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运行协调指挥和管理系统,可全面提高路网运行的调控和快速反应能力,这其中包括了电子智能牌照的建设。目前重庆市正在开展与电子智能牌照相结合的绿色电子识别证,让重庆的车主告别一年一撕多种检测贴标。这种“电子绿标”不仅不再让汽车挡风玻璃处花花绿绿,每年至少少印制数百万张“绿标”,实现了低碳,其还有强大的信息功能。从去年1月份开始,本市车主在检测场检测尾气合格后,每辆汽车上都贴装可远距离识别的电子身份证――汽车电子标签(又称环保信息卡)。这项名为RFlD的技术让每辆车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该“电子绿标”内包含着丰富的车辆环保信息。其中包括车主姓名、车辆牌号、检测时间、排放达标情况等,电子标签就是车辆的电子车牌,其还有防伪功能,每一个芯片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码,并利用写保护进行信息加密保护,防止非法修改、克隆。这不仅解决了困扰车主们多年的小麻烦,还能完善本市机动车排放监管系统,及时地准确收集和掌握各种车型、各个车辆的排放状况,最大程度地解决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这不仅能杜绝过去尾气检测中的“调包”现象,还能大大提高环保部门的路检速度。过去,路检时都要由交警拦车检查“绿标”,而有了“电子绿标”,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信息交换,通讯距离最远达十余米,可以在不影响汽车行驶的条件下,瞬间完成读取,准确性还非常高。另外,“电子环保绿

标”能在严寒、潮湿地带、热带地区和粉尘大的场所正常工作,具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还能进行多次改写,所以,车主使用“电子环保绿标”的使用年限能达到6年。

车行无忧产品

为了让广大车主能够及时掌握车辆所处的位置和信息,增强车辆的安全性,例如广州本田携手中国移动推出了“车行无忧”新服务。

这种服务充分利用移动定位技术,结合GPSZ星精确定位与LBS基站定位技术,为车主提供无缝的定位服务,从而能大大提高车主对汽车安全的信心。而“车行无忧”提供的实时道路信息、驾驶违章提醒、汽车保养知识等增值服务,更能够给广大车主带来汽车移动生活的便利和享受。

目前在车行无忧产品研讨会上,物联网的运用被提及最多的莫过于车辆管理。例如厦门的公交车也因为GPS和GPRS等技术的运用,变得“智慧”起来。厦门公交以前司机都是手动报站,每到一个站要按两次按钮,一趟下来要按七八十次,误报、漏报时有发生。采取智能报站后,由于采用的是GPS定位技术,根据环境来决定报站,就不存在报站纰漏,同时也保证了驾驶人员安全驾驶。报站仅是物联网技术在公车身上运用的一小块。例如在没有红路灯的斑马线前100米,公车会提前提示司机减速慢行,遇到雾天、雨天,这一系统的优点明显凸显。同时,车辆限速问题也得到解决,临近限速点,公车就会自动提醒,减少司机急刹车的行为。同时智能运行系统的运用也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例如通过车行无忧产品的定位技术应用也直接降低了油耗、配件成本;系统形成的电子行车路单对后续结算、考核起到很大帮助,也对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依据,从而促进公司由传统服务型企业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转变。

3G智能汽车

3G智能汽车的主要应用在车联网上,目前车联网的发展将获重金支持,此外,南京、广州、武汉、深圳、上海等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其重点应用在智能汽车方面,2011年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在100亿元,每年的增长幅度至少能达到30%左右。智能交通可以实现道路出行的安全、高效、节能和环保,对拉动整个产业链,如上游的传感器、汽车电子等相关的软、硬件企业以及下游的信息内容供应商,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对智能交通重点来讲以推进车联网产业为主导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加大对车联网的大力支持,目前智能化成未来汽车发展趋势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这种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同时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

出租车安防

有效的利用物联网为出租车服务是大有可为。例如大连市出租车行业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改变了出租车无客空驶的‘扫街’现象,可降低30%空驶率,总计节省7.5万公升汽油,每天可节约33.7万元,全年可节省油料支出1.23亿元人民币,为每位司机每天节省10元~20元。这表明和传统行业工作的内容结合起来,这就是物联网应用的热点。

交通行业物联应用存在巨大推力

交通治理是物联网在交通行业大有可为的外部条件。

交通拥堵治理倾向多与物联网建设相联系,特别是目前提出的车联网,这为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例如目前为了全面提高对北京全市路网运行的调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北京市现计划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运行协调指挥和管理系统。按照规划,一方面,北京市将研究实行电子智能车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北京市将建立一批智能交通运营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新一代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和停车泊位管理信息系统等物联网应用。

篇5

二、国营农场交通运输汽运发展趋势

篇6

1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其速度快、运量大、安全、准点、节约用地等特点成为城市公众交通的首选。根据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的《2017-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有48个城市(部分地方政府批复项目未纳入统计)在建、30个城市开通运营。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为鼓励和支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能够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的同时缓解资金压力。

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2.1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为支持和鼓励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即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范围内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同时,国税发〔2009〕80号明确了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括试运营)后所取得的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同时从事不在《目录》范围的生产经营项目取得的所得,应与享受优惠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所得分开核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共同费用;没有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

(2)房产税困难减免。为减轻鼓励类和扶持类产业纳税人的负担,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的规定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可向房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经县(市)税务局批准,酌情给予定期减税或免税的照顾。

(3)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为支持公共交通发展,根据财税〔2016〕16号的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对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2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优惠期短且较难操作。“三免三减半”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缓解建设期间的资金压力,但在实务中,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而言犹如“空中楼阁”。一般运营前期都会处于亏损状态,而“三免三减半”政策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算起,期限太短。此外,财政补贴是否属于项目投资经营所得各地税务机关对政策的掌握存在不同意见。

(2)难以满足房产税困难减免条件。针对房产税困难减免,不同城市制定了各自的困难减免税条件,如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公告〔2014〕5号规定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下的鼓励产业且属于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建期间没有经营收入的,可申请减免房产税,但申请减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税额不得超过其税款所属年度利润总额实际发生的亏损额。上述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而言过于严苛,特别是“在建期间没有经营收入”这一条。因各条线路完工进度不一致,一条线路运营虽会存在经营收入,但其他线路仍处于建设期,而且运营期间受限于票价低、运营成本高等原因,资金仍然非常紧张。另外,建设期、运营期人力资源需求高,控制中心、办公用房等都需要缴纳房产税,税负较重。

(3)城镇土地使用税免税存在优惠期限。财税〔2016〕16号的文件执行期限为3年,2018年之后是否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无从得知,若后期免税政策不再延续,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面临沉重税负。

(4)免税政策终止执行,增加企业税负。2015年12月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财关税〔2015〕51号文明确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和目录进行调整,原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大批技术设备不再免征。

(5)PPP项目未出台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多采用PPP模式,涉及多方主体且业务特殊,我国尚未针对PPP项目形成专门、成体系的税务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PPP项目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上都存在不明确之处。

3未来减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税负的建议

3.1争取税收返还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放大及引领作用,对税负重且无税收优惠政策的印花税等税种向地方财政申请予以返还。

3.2适当放款减免税条件,延长减免税期限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下放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减免税的审批权限,建议地方税务机关在出台减免税公告时充分考虑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适当放宽减免税条件。财税〔2016〕16号文件到期后,再次延长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免税期限,切实减轻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税负。

3.3随时关注政策变化,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在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取消后,改为购置国产化设备可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3.4明确PPP模式下各方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考虑建设模式发展趋势,对PPP项目各方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篇7

二、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从上述对于国民经济和交通发展关系的分析得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第二阶段比较晚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总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发展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性影响的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前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和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高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保证。一个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加强沿线各个地区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能够促进人财物力的充分流动。国民经济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区位条件各不形同,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才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条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各地区的产品能够广泛地在市场上流通,在进行商品运输的时候根据商品的实际特点和运输的条件对运输进一步进行了区分,比如大型工业产品和集装类产品需要通过港口或者铁路进行运输,而价值较高而轻便的产品哟通过航空进行运输,这就对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商业往来上,还体现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拓宽人们的视野上。高效低价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改善交通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对传统的产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形成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各类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学术交流和促进教育事业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改善了交通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交通运输沿线的资源开发的影响上,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当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从而促进了当地与之相关的各个生产部门对于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对资源开发的力度,使得各个区域的经济能够更加协调稳定的发展。

篇8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re than 20 years, China'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have achieved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 be obvious to people,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ly improve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 industry. However,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our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strength is very weak, in the face of future market demand is huge in China, our domestic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be how to deal with rapid development, the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控技术、信息通传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集于一体,应用在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上的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新型管理系统。从而形成所有交通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的智能化和集约式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也是公路智能化的时代,目前国际上公认智能化交通系统是解决当前交通运输瓶颈的根本途径。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认识认清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了解其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智能交通系统企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一、全球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ITS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这些国家的VICS系统已经相当的完善和成熟,其中日本是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另外,欧美一些国家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已普遍应用。当前,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除了航空领域、军事领域之外的另一高新技术集中应用领域。

最早开始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进行研究的国家是日本,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便成立了全国性的ITS组织,是最早对ITS进行研究,同时也是ITS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地图的全国覆盖,支持了全国的400万台汽车导航仪,以及共120余万台同时接受信息。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十分完备的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的综合体系。

在ITS领域内,美国的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美国的智能交通企业借助其国内强大的科技水平、人才优势已经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其技术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企业的相关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对智能交通企业投资近7亿美元;不仅如此,在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跨度六个财政年,共计拨款2178.9亿美元,用来支持ITS企业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为美国公路系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后盾。

同时,欧洲的ITS企业的系统研究则根据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执行一个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研究模式,其中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运输界合作研究计划DRIVE工程便是其中之一的项目。DRIVE工程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另外比较著名的项目还有PROMETHEUS等。

二、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ITS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道路交通压力巨大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发展ITS的需求十分的迫切,对ITS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认识的也更加的清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地十五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综合的现代运输体系,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做到对道路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和调整,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改善环境质量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我国目前正在着力发展ITS相关的研发和企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我国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巨大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智能交通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智能交通企业的发展:

(一)对智能交通系统并没有统一的整体的规划。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一套比较完整的对只能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各部门各企业目前都各自为政,自己关起门来搞研发,各自拥有各自的一套系统,操作平台各自不一,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无法相互交换、设备不能相互联结、操作手法也差异极大。因此没有一套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体规划方案,ITS的发展瓶颈就无法突破。

(二)缺乏有效的投资机制。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从事ITS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企业,但受到资金的限制,大都规模较小、产品较单一,尚不能形成ITS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远远无法满足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对智能交通系统庞大的需求。

(三)企业缺乏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机制。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或者行业之间一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组织与政府进行沟通,如企业协会等。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还远未达到规模,而且企业实力较弱,因此当前还未出现一个能上承政府、下接民间的沟通机构,因此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优化配置,政府也无法整合资源优势,有效地引导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相关企业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智能交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正在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智能交通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力量还是十分的弱小,面对中国境内未来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国内的智能交通企业应该如何迅速发展,应对未来的机会和国际挑战。

(一)建立独立机构,组织与政府和行业内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欲先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目前我们各自为政的发展势头,已经造成了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想要迅速的突破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瓶颈,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加强政府行为的宏观调控,实现技术和产品的相互兼容和通用性,从而减少利益的冲突和资源的浪费。

(二)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ITS行业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密集行业,产品的竞争力最大的必然来自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ITS企业如果只注重引进国外技术进行简单的生产安装,那势必永远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反之我国的ITS企业只顾自己闷起头的搞研发,不顾当前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情况,那也只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因此,我国的ITS企业必须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加快适合我国特色的新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三)利用政府政策,募集企业发展资金。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在面对大的市场机遇时,有时会受到资金的限制,如果能通过与政府的有效沟通,获取到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保护和支持,那便能为企业解决一部分燃眉之急。目前政府已将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中国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借助这一政策优势,企业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拓宽一部分的投资渠道和融资方法,把握住机会迅速发展。

(四)注重企业优秀人才的培养。随着智能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为此应加强企业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域与国外ITS企业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本企业的科研和管理之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9

从月度数据变化来看,受奥运拉动,各行业的阿络广告投放都有较大增加,但在9月份经济危机的打压下,又迅速回落,同时各行业显现出不同的波动情况:其中交通类在随后两个月迅速回暧,而房产类则持续下跌;IT产品类则连续两个月大幅下滑后,在12月份止跌回升。位于第二阵营的各个行业网络广告投放也受挫下跌,但波动幅度远小于领先行业。

核心投放行业发展受阻

IMF预测数据显示,经济危机将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GDP增速放缓至8%左右,而对中国各行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排名前四的各行业中,除网络服务外都受到较大压制:其中中国2008年汽车产销量由2007年20%左右的增速放缓至5%左右,2009年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房产市场观望情绪浓重,房屋销售增幅持续下滑,地产行业现金流压力增加;惠普、联想等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裁员则显示出IT行业受到经济危机较大的冲击。

在外部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网络广告投放额较大的行业发展受阻严重,融资困难加上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行业采取紧缩战略从而压缩营销费用,整体广告市场的增长乏力导致2009年网络营销也难以延续2008年,快速增长局面。

优势依旧增长领先

艾瑞咨询认为,网络广告市场虽然受核心行业低迷发展影响较大,市场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媒体横向比较,网络营销市场增长将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各方面的优势:

1 规模化用户更具黏性优势:2008年,中国网民达到2.98亿,规模化网民成为传播效果的有力保障。同时更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并且具有很高的活跃度。

2 广告投放更为精准:用户需求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媒体通过不同类型网站、频道、板块、圈群可寻找到更精准和更细化的受众群体,促进广告投放的精准性。

3 营销效果更具可衡量性:网络媒体基于不同广告种类,产生CPT、CPC、CPA、CPS等多种不同的效果评价模式,营销效果可衡量性和可靠性更高。

4 依托互动了解真实需求:用户基于Web2.0社区,博客等互动平台产生大量行为习惯、消费倾向性等真实信息,企业通过这些信息能够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可更具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市场策略。

5 整合营销满足广告主多样化需求:多样化营销模式形成的整合营销可满足广告主不同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优化企业营销投入的资源配置。不同行业的投放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有45.5%的企业会加大其网络广告的投放力度,45%的企业会大体维持网络营销费用占整体营销费用的比例,而只有8.6%的企业会缩减网络广告投放。总体而言,各行业对网络媒体的营销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网络营销费用投放保持稳健(右上图)。

根据IAT监测数据及调研数据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外部环境负面影响较大,但基于国家政策支持等各方面不同因素综合影响,不同行业网络广告投放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以各行业2008年投放额和2009年投放意愿做矩阵划分,艾瑞咨询总结出四个投放特征区域以及包含行业(右下图)。

1 基数大,投放增加:包括网络服务和交通行业,网络营销费用较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但在2009年依然会加大网络营销投放比例。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交通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受较大负面影响,但位列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已率先通过,在政策支撑下有望较快恢复增长;而阿络服务行业则与网络媒体有很好的契合度,将依然会增加网络营销投放。

2 基数大,投放减少:主要包括房地产、IT和金融行业,网络营销投放费用较大,同时受经济危机影响也比较严重,因此在2009年有更多企业会减少网络营销投放比例,如分别有25.0%和33.3%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受调查企业会在2009年减少其网络营销投放比重。

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作为此次经济危机爆发中心,受创严重,在各方面都更趋谨慎,营销投放缩减幅度较大;以向企业付费为主的IT产品及服务行业,成为企业缩减开支的重灾区,其恢复对其他行业依赖较高;房产行业正处于下行通道,而政策方面未出现较大利好。

篇10

科技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各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将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相关的部门就必须要对当下的交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更加环保、便捷、安全、高效、公平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全面地将智能化交通系统运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更新。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显著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1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重要智能交通技术

1.1 大数据挖掘

社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推动交通行业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种先进的多元化集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行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大数据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挖掘出所需的重要信息,并且通过科学的预算和分析,快速地掌握数据变化的规律。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设备了解到这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规律,然后能快速地对交通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能够快速地解决各种交通要道拥堵的问题,而用户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访问这些数据,能够根据实际的出行需求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地建立跨区域的具有较高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交通管理。例如利用全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检测驾驶行为、完成交通信息诱导、实时地对事故进行处理和监测等。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大数据技术在交通管理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2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车辆当中配置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融合、组合导航、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配合,从而完成车辆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中的导航设备可以与全球的导航系统相连,同时能够利用红外线、视觉、激光等多种方法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交通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定位车辆的位置,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规避行驶过程当中的障碍物和其他车辆。另外,车辆上的高智能计算机能够完成一系列的运算,用户通过向计算机下达指令能够完成转向、速度、启动等的操作。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车辆行驶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驾驶人员长期进行车辆驾驶产生的疲劳感,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人驾驶车辆还能够很好地在极限条件下和恶劣条件的环境当中行驶,车辆的各方面性能远远优于普通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广泛地使用于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无人驾驶设备通过详细的定位,以及利用网络云计算、自动控制、智能规划、自动规避、自动导航、视觉环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快速地将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信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智能设备能够在这个整体当中快速地完成各项指令和操作。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智能交通系统构建的必然。

1.3 车联网

在构建车联网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地遵循数据交互标准和通信协议原则,然后在车载移动互联网、车际网、车内网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与互联网、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线通信的大网络。在构建车联网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出一系列定制服务。可以不断地加强智能城市和助力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可以不断地完善政府企业车队、车行行业、4s行业、合力保险行业、云计算平台。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充分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然后有目的性地向用户提供环保监测管理、车管业务、智能交通管理、资讯、增值服务、查询理赔、ubi保费计算等服务。车联网的建设包含了智能化汽车和物联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交通系统当中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车联网,能够实时对车辆智能化控制、智能动态信息服务、智能化交通管理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操作。另外,车联网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捆绑销售,例如车联网电商、车联网保险、无人驾驶技术、声控互联等。这不仅仅是交通行业对于传统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地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迈向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体现。

2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应用措施

2.1 全面地提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现阶段,智能交通发展前沿的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因此,中国在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时,需要全面地加强对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车路协同技术来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智能交通和智能交通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我国的交通分布情况尽快地进行智能交通车路协同布局。相关人员需要加强交通仿真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尽快地摆脱智能交通核心技术依靠进口的现状。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车辆将作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和移动终端,根据人们的需求汽车甚至还能衍生出比手机更加强大的功能性。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产业链的研究,不断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车联网当中,全面地提升车联网的整体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例如,智能公交就是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有效地对公交车辆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然后按照实际的运行状况智能化地对公交车进行调度。通过利用车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出行人群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进行预测,然后制定最高效的优化路线,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当中的车辆调度问题。通过将导航规划技术和百度地图实时路况监测技术融合之后,能够对驾驶员的出行路线、出行习惯、出行方式等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全面地完成驾驶人员的科学评估。

2.2 全面地加强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

篇11

1.统计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交通发展内涵。现行的交通统计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完善, 统计内容不断丰富, 主要包括:① 以运输产量为核心的生产成果统计:②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交通投资情况统计;③ 以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为中心的生产能力统计;④ 以交通职能部门管理内容为中心的专业统计。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交通领域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升, 尤其是“十一五” 规划纲要中把“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战略任务以来,交通统计工作必将承担更多新的使命:必须科学准确反映和监测交通运输节能消耗. 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等进展情况,全面反映运输生产效益、运输发展速度和运输结构变动情况, 客观反映交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进展情况等。面对统计工作的这一全新环境, 现行统计已经明显的力不从心,表现在重总量规模速度统计、轻结构效益统计, 重生产成果统计、轻环境资源统计, 重物质文明统计、轻精神文明统计, 重行业自身统计、轻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统计, 难以全面反映交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内涵。

2.反映交通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准确性不高。作为交通统计的核心指标,运输量(包括运量和周转量)是表征交通生产成果的最主要量化统计指标,集中体现着交通行业对整个社会的服务程度。经过近十年的统计改革,运输量统计已从计划经济下的“全口径统计报表制度”过渡为市场经济下的“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报表为辅” 的综合调查方法体系, 较好地解决了从部门统计转向行业统计的困境。然而近几年随着经济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统计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较多难于操作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对非营业性车辆的调查中,由于交通部门不掌握非营业性车辆的全部有效数据,实际操作中难以对非营业性车辆进行科学抽样;再者, 目前运输经营主要以私营个体为主, 由于经营者存在怕收费、怕收税的思想顾虑, 不会如实反映, 统计数据难以真实上报。

3.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调查方法不够灵活。现行的交通统计工作中虽然综合应用了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但更多依靠报表制度,通过全面报表、层层汇总来完成统计任务。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通过信息引导和协调市场,因此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反映价值规律、反映经济运行,而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中反映交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调查为数不多。此外, 囿于全面报表、层层汇总的工作模式, 时间上滞后, 数据时效性较差,对于一些交通突发事件不能快速灵活反应。另一方面,调查中就事论事直接调查用得多, 间接调查方法用得少。随着统计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 以日常行政记录信息作为统计基础数据来源的间接调查方式因其效率高、负担小、成本低等优点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 交通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行政记录信息,比如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采集的各类车辆数据和载重量数据,但目前这些记录信息并没有正式纳入到日常统计调查体系中。

4.数据挖掘不够,统计分析手段落后。统计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 其价值和作用绝不仅仅是体现为孤立分散的统计数据,而在于开展分析活动挖掘统计信息的潜在价值, 在于通过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与预测及时为决策提供所需数据及材料。为了拓展信息服务外延,通过定期编写月度、季度和年度“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统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与“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表现为: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大多是“站在交通谈交通”,缺乏揭示交通经济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经济内在联系的深层次分析;内容单、针对性差, 目前的交通运行分析多套用以统计数据为基准,未能及时追踪反映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度挖掘影响交通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分析手段落后,对交通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多是跟着感觉走,凭经验靠拍脑袋, 没有结合科学的预测技术, 科学性、准确性无法保证, 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统计分析服务。

5.统计体制不够健全, 基层统计缺乏必要保障。现行的交通统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这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 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从纵向上看,各级交通统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是行业管理、相对独立:上级对下级只安排任务, 而不给配套经费,下级只有向上级报表的义务, 而得不到上级给创造的良好环境,这种状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为层层汇总式的全面报表统计方法的大量存在提供了土壤, 同时还容易导致基层编数、造数, 干扰统计数据。从横向上看,交通综合统计和各业务司局的专业统计是平行运行的“双轨制”,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交叉、重复。但统计工作因受指标口径、统计范围等影响,不能很好地协调统计信息采集的客观性, 再加上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中的协调问题等,不仅导致数出多门、信息失实, 重统、漏统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基层统计工作重复性大, 负担过多过重。改进和完善交通统计工作的建议应从体系框架的全局对交通统计工作进行全局规划,眼前尤其是要重视对统计基础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规划, 在通盘研究统计指标、统计方法、调查手段、分析技术、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更新统计理念, 丰富统计内涵, 创新统计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推进统计工作:

1. 拓展行业统计范围, 完善交通统计内涵。

针对目前交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领导对统计的关注、各级政府对统计的需求度、公众对统计的敏感度均史无前例增强的现实, 交通统计迫切需要解决统计不全面的问题, 丰富统计内涵. 拓展统计外延。首先, 应尽快对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整合、梳理,研究构建全面、科学、规范的交通生产、科技、能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以及互相衔接配套的各专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系统、丰富的统计产品科学诠释交通可持续发展内涵.准确表征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特征,客观评价交通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果。其次. 在行业内部建立统一、规范的统计标准体系,根据统一的指标名称、指标口径、指标范围进行统计,从源头避免因不同口径、不同范围而造成混淆,减少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之间的“撞车”,提高统计数据的可比性。

2.建立质量评估长效机制, 维护统计工作权威性。

建立数据校核机制。针对交通统计核心指标.研究开发校核模型,充分利用易于采集的不同来源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校核。比如研究开发利用干线公路的收费系统数据以及治超站点数据的模型对运输量数据进行校核。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邀请相关部门专家以及交通领域资深研究人员定期开展交通统计核心指标的数据质量评估会议,通过专家集中会审模式为数据质量把关。

3.建立分级调查体系, 加强信息化应用水平。交通统计中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 仍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笔者认为可从改革调查体系、改进调查手段着手:改革目前调查成本均由基层消化吸收的现状,效仿美国分级调查体系,国家、省、地市采用调查费用分担原则,即各级分别负责各自所需要部分样本的调查成本,并直接对所调查样本进行数据处理。这样从部级角度讲, 可以对样本数据进行超级汇总, 达到“快、精、准” 的目的,并能够避免层层汇总对统计数据造成的误差。不同于其他调查, 交通运输的调查对象具有流动性, 基础数据采集困难大,应加大G P s、GI s、遥感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调查的研究力度, 借助于仪器设备的自动采集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真实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对于目前行业内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如公路收费系统数据、水监船舶管理系统, 应通过研究开发数据提取技术, 直接拿采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