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文化的知与行

茶文化的知与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文化的知与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茶文化的知与行

篇1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语行为,如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双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补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一般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策略。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的行为,拒绝者直接地、尽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实是一种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策略。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具有文化差异,据调查,就具体的交际情景而言,英语中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视为万事的基础,言语拒绝行为对于被拒绝者而言是有损颜面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会用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这样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拒绝的意思。

2.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使交际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影响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有策略地对别人提出而自己又无法满足的请求加以拒绝,这种拒绝行为就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英语中,在使用拒绝的策略时,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释等,来避免伤害被拒绝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应生可能觉得太晚了不便再给一个老人供酒,就说卖完了,这很明显是个借口;例2中提出说话人无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难而退。

此外,英语中还会采用开玩笑、推迟和含糊来表达拒绝。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迟和含糊;例4很明显是开玩笑,显示对说话人问题的不满和拒绝。这两个例子都体现出拒绝者对说话人的需要的考虑,来避免直接的冲突和降低对说话人面子的冒犯。

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不仅要考虑到拒绝目的的达成,还必须降低因该行为给请求人带来不快而造成的对人际关系的伤害,这就使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在谈话策略中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它存在两种类型的谈话策略。第一种是通过回避话题或者对对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问,从而回避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种是对对方的邀请作出比较正面的回应,但语言含糊暧昧,例如延期的表达方式,通过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暗示拒绝,从而弱化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这种拒绝策略通常是答非所问,用不相关的事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问必答的对话形式,既维护了发话人的面子,同时也向对方表明不希望进入不愉快或尴尬话题的态度,最终达到拒绝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这星期天去图书馆怎么样?)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这段话中对于A提出的去图书馆的邀请,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绝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绝策略虽然并非日语中独有,但因其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视。这类言语拒绝行为除了答非所问、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外,还常用“~たいけど”、“残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绝策略除了这些言语拒绝行为之外,还包括一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这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本身也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具有回避话题的特点。

2.2不完全回避

这类策略的特点是将言语表达“模糊化”,即表面上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应,实际上却是向对方暗示拒绝。

例6.A:映画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块儿去看电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时间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实际上这些承诺都附加上了不确切的时间、条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对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时候实行则以后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维护了自己的立场。通过表示暂时作不出决定或者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表现出犹豫或迟疑的心情,向对方暗示拒绝。

可见,西方人在面对邀请、请求时往往采用强调理由的办法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日本人则会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变革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然会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对该国言语行为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日语和英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看,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日本文化是一种带着浓厚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价值观,个人身份、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个人本位”的影响,英语文化推崇“直言快语”。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日本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语言中要保全对方的领域,尽可能将拒绝行为产生的负担感减轻,将抵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西方人则直接拒绝或者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

2.权利差距

日本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日本人交往时注重社会地位,讲究上尊下卑,贬己尊人。此外,日本社会恪守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关系的又一大特点。经验、年龄、资历就是权威的标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特别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时,非常注重言语措辞的间接性,尽量做到“委婉”、“婉转”,唯恐“伤了别人的面子”。而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因此,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lose face”一词不能理解,他们常常会毫不顾忌地直接拒绝别人甚至是长辈的要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是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因此要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在涵义,就必须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学习外语要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更要努力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篇2

今日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英之间的文化对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交际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更突出的意义。这对高校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更高、更实用的要求。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导入,是每个英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汉差异,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理论工作者和语言教师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语用功能和语言使用的研究,外语教育界日益认识到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川。把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仁。文化问题比语言问题更加严重。文化的范畴很广,本文所指的文化背景是指目的语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与其身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些教师和学者如胡文仲早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文化背景知识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近几年来,外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多,尤其对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面探讨得还不够。在教学中笔者观察到,男生似乎比女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力图通过调查进一步探讨男女生是否在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存在问题和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这项研究是调查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对学习背景知识的态度或观念以及为获取这方面知识而采取的一些策略,着重调查男生和女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从自己的课堂观察和对部分英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男生的知识面似乎比女生广,在做有关背景知识方面的听力和阅读材料时,男生对此类知识的敏感度似乎高于女生。所以,表面上看,大部分男生对阅读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有增无减,而女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特点,本次调查正是希望通过问卷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寻求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背景知识学习方面的障碍,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对象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丽水学院医学院护理大专和口腔大专06级两个班的学生,是目的抽样的结果。选择大二学生是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专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大学英语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能重视英语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提前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学习态度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一部分学生为自己在一年里获得的英语知识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后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而加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困惑阶段,迫切寻求新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是一份有关背景知识学习情况的问卷。间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庭背景的了解,包括性别、居住地、父母亲职业等,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对背景知识学习观念的了解,如:1、学习英语背景知识对于成功学好英语很重要;2、对老师来说在课堂上有必要介绍讲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3、你喜欢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情况;;4、你在课堂上愿意学习英语文化,尤其愿意学习世界各国文化;5、你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6、你对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感兴趣;7、你对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很了解。共有7个条目,选项有1二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二不知道,4=基本同意,5=同意。第部分是对方法或策略的调查,如:1、我_参加与英语有关的活动;2、我_读原版英语作品或简写本;3、我—课后看英语杂志或报纸;;4、我看英语电影;5、我通过看中文报纸或电视了解时势。共有5个条目,选项有1=从不,2二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调查由英语课任教师完成。

(四)研究假设

根据笔者的初步观察,男女生在对背景知识的态度及策略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统计来验证这个假设。

(五)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问卷由英语任课教师发给学生,发下问卷103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为103份。

二、结果

问卷回收,按男女生分类,然后进行统计检验。对两个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对两组独立大样本进行t检验,研究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报告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观念和策略的独立样本t的检验值分别为0.534和0.149 , t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显著性的概率P大于0. OS,属于差异不显著,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的观念和策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他们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是标准差男生大于女生,说明要作检验。

本调查显示:大专非英语专业男女生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1)观念的每条目平均得分都高于策略的每条目平均得分,这说明学生的观念强于策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并且对文化背景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期待值普遍较高。2)男女生在学习英语背景知识方法上所得每条目的平均分差不多,得分都不高。这说明男女生在获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或策略上都有待于加强。从中也可看出男女生所接受的外国文化教育差不多,表面上看,在接触到文化背景知识时,男生比女生更活跃,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女生更不善于表现自己,而男生的性格却比原来外向,男生的这种性格有利于语言学习,不断提高的成就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确实有一小部分男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较丰富,但从近年该校的学生成绩看,尤其是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成绩上,男生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过关率还是女生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词汇量方面不如女生,有限的词汇量是阅读和听力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加强男生的基础知识;由于平时学生都住校,属于封闭式管理,所以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因特网和电视等现代化的媒体很少触及,尽管有规模较大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但原版的英文书籍杂志等却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量。平时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也不够,使学生不能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来获得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在观念上还是策略上,男生的标准差值都大于女生,这说明男生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女生,男生的观念和努力程度相差较大,而女生普遍较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对男生的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把一部分男生的吸引力转移到英语文化背景上,可以此带动他们的语言学习。

篇4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4-0067-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ffect of warm moxibustion heat in treatment of preven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on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patients

DAI Junjun ZHANG Meiying WANG Chunlan FANG Ying PAN Zhen PAN Minfa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ical Radiotherapy,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arm moxibustion heat at preven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for th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who were given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Methods All 60 cases of Ⅱb-Ⅳa patients were studied from December 2014 to March 2015 fo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arm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30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Shenque Acupoint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ne time per day till end of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 the occurrence of radiation proctiti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adiation proctitis was lower i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control group, so did the occurring time,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ho had above 3r grade proctiti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Warm moxibustion heat; Cervical canc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Radiation proctitis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是世界上患者数最多的国家[1]。同步放化疗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首选方法[2]。放射性直肠炎是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增高[3],临床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直肠瘘或穿孔,严重时可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痛苦。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方便有效、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放射性直肠炎的辅助疗法,是临床治疗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国内外尚无利用温灸包热熨干预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研究,我科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FP方案同步化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神阙穴温灸包热熨预防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3月入住我科,并经FIGO临床病理分期诊断为宫颈癌Ⅱb~Ⅳa期,均未行手术,行盆腔根治性放射治疗联合FP方案同步化疗的宫颈癌患者60例,病理类型其中鳞癌54例,腺癌6例,年龄37~56岁,平均(47.1±5.7)岁,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除外肿瘤复发、溃疡性直肠炎、肠结核、肠穿孔等病变,且在年龄、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方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自制温灸包:选择普通粗盐100 g(直径约0.5 mm)与艾绒5 g混匀,再与大颗粒粗盐400 g(直径约0.5~0.9 cm)混合均匀,装入全棉小麻袋封口备用,每包约500 g左右。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使用。

1.3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分级标准

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4],共分5级:0级,无症状;1级,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习惯改变;2级,腹泻,黏液分泌增多,需用止泻药物,肠道或腹部疼痛,需用止痛药;3级,腹泻,重度黏液或盆腔分泌物增多;4级,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瘘或穿孔,胃肠道出血需要输血,腹痛或里急后重需胃肠减压。

1.4 治疗方法

放射性直肠炎治疗1级放射性直肠炎主要是饮食调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油腻、适量粗纤维,保持大便通畅;2级放射性直肠炎,口服易蒙停治疗;3级放射性直肠炎予补液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4级放射性直肠炎予禁食、补液和胃肠减压。

1.4.1 对照组 放射治疗采用加速器10 MV-X线盆腔野CRT,CTV包括盆腔双侧髂总、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淋巴结区、宫旁组织、阴道旁组织及阴道残端。照射剂量DT 45~50 Gy,每次2 Gy,每周照射5次。配合腔内治疗予以铱192高剂量后装内治疗A点25~30 Gy。1周1~2次,每周剂量在10 Gy内。所有患者每次放疗前保持膀胱一定的充盈度(放疗前2 h排空膀胱后喝水600 mL左右)。放疗期间同时进行5-氟尿嘧啶与顺铂联合化疗,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每28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放疗前洗澡、剪指甲,做好个人卫生。饮食方面易宜进多样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渣、无刺激、营养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油炸、含清淡饮食为主,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细菌侵入肠道。患者发生放射性直肠炎指导患者都要用清水冲洗肛周、会阴,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有无大便疼痛及里急后重感,保持清洁、干燥,处予以涂油保护,嘱患者穿纯棉、柔软、宽松透气的平角内裤。把握病情告知的艺术[5],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解释放射性直肠炎的病症。关心安慰患者、告知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任感和信心。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放化疗基础上,观察组放疗第1天开始使用神阙穴温灸包热熨。温灸包在电热鼓风干燥箱里100℃加热90 min,使温灸包中心部位温度达到42℃,加热后隔一条干净毛巾(防止个患者皮肤敏感)或直接敷于疼痛或需要温灸的部位30 min即可。滚包则加热后在包外套上一次性的纯棉外套,以刚柔相接之力滚敷于身体,使之温热而气血通畅。温灸包热熨前操作者用手背先试温,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无炎症、破损后将温灸包放于神阙穴部位。每日1次,至治疗结束。

1.5 观察指标

建立放射性直肠炎观察登记表,从患者放疗第1天开始,由责任护士每日评估发生直肠炎时所受的照射剂量(即发生直肠炎的开始时间)、放射性直肠炎程度并记录。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2~3 级直肠炎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受照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照射剂量>20~30 Gy时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40.0%,照射剂量0~30 Gy区间放射性直肠炎发生高达63.2%,观察组照射剂量0~30 Gy区间放射性直肠炎发生26.6%。结果显示,两组受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受照射率比较[n(%)]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发生率一般为6.4%~21.6%,而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高达80%[7,8]。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9,10]。并消灭微小转移病灶,增加肿瘤的放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5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有研究证实,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方式可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生存率及无瘤率,故而研究者曾建议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同时加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11,1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将含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作为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模式[13]。而顺铂与5-氟尿嘧啶联合方案,能够提高放疗的敏感性并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的概率。其中5-氟尿嘧啶对S期细胞有作用而对G1/S边界细胞有延缓作用, 抑制放射损伤的DNA修复,而放射抗拒常在S期和G1期[14];顺铂是最有效经济的增敏药物,顺铂可致亚致死性DNA损伤,与放射引起可逆性DNA损伤有协同作用,两者均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G1期[15]。但5-Fu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炎和腹泻。引起腹泻的机制主要是干扰了肠细胞的分裂,引起肠壁细胞坏死及广泛炎症,造成吸收和分泌细胞之间的平衡发生变化,导致分泌过度而吸收面积减少,表现为过度分泌型腹泻[16]。而以小剂量顺铂为修饰剂的生化修饰方案[17],在明显增强了5-Fu抗癌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5-Fu的毒性,尤其是腹泻较单用5-Fu严重且多见,从而促进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联合化疗加重了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18],对照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83.2%,高于报道发生率。观察组由于在放化疗期间配合神阙穴温灸热熨,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46.6%,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预防放射性直肠炎有明显效果。发生放射性直肠炎后一般以支持治疗为主,如补充维生素、抗炎、止痛等处理[19],近年来,也有用混合液、中药保留灌肠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有一部分患者症状较重并持续较长时间,严重的甚至暂停放化疗,影响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放疗疗效,同时给患者带来生活的不便。放疗期间给予温灸包热熨,应用了中医的“未病先防”的传统观念。而隔盐灸神阙有健脾益肾、回阳救逆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20]。包内的艾绒和粗盐成份,通过加热敷在人体皮肤表面上方的穴位实行温灸。其湿热的作用,渗透肌肤层,通过经络的传导、扶正祛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它是一种对机体毫无损伤具有独特保健功能的中医疗法。粗盐作为一种辅料,常用于中药炮制,对中草药细胞有较强的穿透力,可增加药物成分的溶解度,起到很好的增溶作用,从而增加药物成分的煎出量,起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本草纲目》记载盐能入肾,能防腐,出生于水里,性寒,寒能凉血、活血;有腥味,与血同味,有补血、活血之功效。且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病、保健、养生诸多方面。艾用于灸法的历史十分悠久,首载艾为灸材的医学典籍,当属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最古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载有艾,“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灸[21]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再加上神阙穴[22]是任脉的一个重要腧穴,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之作用。既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益气固脱之功,又有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之功。与冲、督、脾、胃等经脉相关,素有“脐通百脉”之说。同时神阙穴可以调节机体之阴阳气血平衡,扩张胃肠道的血管,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和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肠黏膜对水分吸收。另外还有解痉止痛、抗菌消炎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2~3 级直肠炎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次观察的样本量不够大,观察时间不够长有关。对照组患者照射剂量>20~30 Gy时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40.00%,照射剂量0~30 Gy区间放射性直肠炎发生高达63.2%,观察组照射剂量0~30 Gy区间放射性直肠炎发生26.6%提示放疗期间给予隔盐灸有利于组织修复,提高直肠组织的放射耐受量,减轻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程度。

神阙穴温灸包热熨预防放射性直肠炎是一种有效、经济实用、安全简便、无创伤、无不良反应、无副作用的方法,值得推广及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温灸包时,不必取出外包装布袋,经加热后放于温灸部位,护士必须先试温度,以免引起烫伤,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患者饭后1 h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避免在患者空腹、过饱、酒醉、局部皮肤有感染时行温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参考文献]

[1] 龚晓蓉. 应用传统Pap涂片与液基细胞学检测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效果比较[J].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4):428-429.

[2] 根祥. 综合疗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60-61.

[3] 张天泽,徐光炜. 肿瘤学(下册)[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21.

[4] 张罗生,何本夫,罗显荣,等. 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防治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19-1521.

[5] 杨静谊. 宫颈癌放射治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8):2162-2163.

[6] 王宇,汪延明,袁光辉,等. 盆腔肿瘤放疗致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6(4):56-57.

[7] 张大玲,李翠荣.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6):767-768.

[8] 张华,李亚琴. 放射性肠炎的病机与治疗探讨[J]. 陕西中医,2006,27(1):82.

[9] 贾颖,瞿全新.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临床应用进展[J].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33(2):120-123.

[10] 张月,侯良宝,陈红,等. 放化疗同步治疗晚期宫颈癌8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2):172-174.

[11] 张云艳,成海燕. 放射治疗联合每周使用奈达铂治疗中晚期CC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68-70.

[12] 高平,关小倩,高亚杰. 奈达铂同步放化疗与顺铂+5-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675-3677.

[13] 张蕾,唐杰,张娟娟. 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15):2827-2832.

[14] 王彬,赵洪亮. 同步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3):29-31.

[15] 陈辉. 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栓塞化疗的综合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34-35.

[16] 陈松兰,那建华,李俊玲. 小剂量持续滴注5-Fu致严重腹泻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91-92.

[17] Aiba K. Recent advance i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coborectal cancer[J]. Can To Kagaru Ryoho,1996,3(5):535-541.

[18] 朱瑜,王学斌. Ⅱb期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并化疗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042-1044.

[19] 张罗生,何本夫,罗显荣. 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防治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 28(9):1519-1521.

[20] 蒋云姣. 隔盐灸治疗化疗相关腹泻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8(19):66-67.

篇5

我科2010年2月—2011年7月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1例均为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均符合我国2000年发表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进度》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2.3±3.78)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2.4±4.12)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均无死亡病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ACEI类或β受体阻滞剂等)的同时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注射液250ml,鲁南欣康注射液4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250ml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80mg,1次/天,静滴,连续10天。观察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均复查三次心电图。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胸闷、胸痛完全消失,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胸闷、胸痛症状明显改善,无持续性心绞痛,心电图见下移的ST段部分恢复至等电位,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症状无改善,静息心电图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指标数据值以(x-±s)表示,同组治疗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头痛,未作特殊处理;对照组有4例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 转贴于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结果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特征是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从而造成胸闷、胸痛的发作和心电图的变化。鲁南欣康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绞痛得到缓解,并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2],但其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引起头痛,而且长时间使用会产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灯盏花素又名灯盏细辛、东菊,是从全株植物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有效成份,化学名为4,5,6三羟基甲酮-7-葡萄糖醛酸苷。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肺内微循环障碍,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改善组织缺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衰等作用[3],同时还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研究显示,灯盏花素联合鲁南欣康疗效优于单用鲁南欣康,而且联合具有互补作用,减轻了鲁南欣康长用耐药性及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篇6

本文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考察视角,试图在英美文化教学领域探究增强课堂教学“活性”的策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育在当下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关联性上。通过调研可以知晓,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普遍较为沉闷,这就外在反馈出了教与学关联度较低的不争事实。因此,这就需要在满足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寻找到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加强教与学之间关联度的途径。对此笔者提出,应重视茶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语国家的茶文化,其不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识,还能在丰富他们见识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英语阅读热情。基于此,探讨英语教育中的茶文化融入问题,便成为了本文的主要任务。

1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茶文化的作用:

1.1充实英语知识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由:词汇、阅读理解、语法、写作等四个板块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教学。我们且不去讨论这种程式化教学的弊端,就教学内容而言也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那么当前的需要是什么呢?在突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需要应聚焦于人文修养的增强。可见,随着茶文化的融入将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另外,从客观的教学状态上来看,这也能充实英语知识的构成。

1.2增强文化素养的作用

增强大学生的国外文化素养,不仅能在长期视角下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也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形下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格局,从而对建设人才的职业素质构成也将提出新的要求。由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将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对国外茶文化的习得将能增进大学生今后与外方进行交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便是从饮茶、品茶的途径中来获得的。

1.3激发阅读热情的作用

回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现阶段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存在着消极情绪。反映在学习中缺少主动阅读英语文章和文献的意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的去认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缺乏乐趣和缺少足够吸引的英语知识,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主动阅读的原因。为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则能在解决“乐趣”和“吸引”问题的同时,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

2茶文化融入英语教育中的思路

具体而言,可以沿着以下三段式来构建茶文化的融入思路:

2.1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

将英语国家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来的实施者是英语教师,所以他们首先需要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目的与目标不同,前者不仅包含最终所要达到的“彼岸”,还含有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取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知晓,教师在面对任何教学模式创新时,都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试,并需要与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建立起友好的界面。因此,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将能帮助教师主动的去适应和改观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

2.2完善茶文化融入的手段

这里的英语国家茶文化主要指向英国和美国的茶文化,而且二者的茶文化表现形态差异性很大。这种较强的差异性也就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手段问题。传统视域下的教学手段往往需要建立起教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之间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而在融入茶文化时仅仅依托这种关系仍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无法满足知行结合原则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这里还需要通过引入“行”的教学模式来给予补充。

2.3做好茶文化融入的评价

作为一类教学模式创新,其仍然需要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评价机制之中。但与诸如阅读理解、写作教学不同,对茶文化融入效果的评价难以建立量化指标。对此,可以考虑通过间接性评价来给予实施。具体而言,便是可以考虑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行定性评价,以及对课堂知识点反馈进行定量评价。

3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以上思路的构建并没有充分考虑现有教学环境的制约性,所以为了增强下文解决措施的可操作性,这里提炼出了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应对的挑战。

3.1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

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合理整合英国和美国茶文化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融入茶文化属于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而该内容并不属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进而在学时分配上也显得十分紧凑。为此,在满足提升学生文化修养这一要求下,杂乱的茶文化信息则成为了挑战。这一挑战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侧重于英美茶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根据课堂教学环境来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而这些都将降低教学的逻辑性。

3.2教学衔接所面临的挑战

这里的挑战包括两点:第一,茶文化融入过程中,如何与常规教学内容相衔接;第二,在知行结合原则下进行教学,如何做到知与行之间的衔接。对于前者而言,这一挑战若未能给予较好的应对,将会使茶文化教学陷入与周围环境不相容的境地,进而带给学生的则是唐突的学习体验。对于后者来说,则无法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而弱化其在文化修养上的进程。实践表明,这里应重视后者,应对后者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3.3学生激励所面临的挑战

对学生实施激励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引导他们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激励学生似乎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且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鞭策的方式来“驱赶”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外,口头激励似乎在当下也无法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这一难题便需要得到破解。

4解决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解决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4.1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

这里的“标准化”体现在两个环节:第一,建立英语文化融入的教学标准;第二,教学团队严格执行教学标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严格执行标准,所以需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需要在探究意识和试错中来不断提升教学经验和完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需要在把握标准,和组织整合英美茶文化知识点上起到引领作用。笔者建议,备课的重点应在解释英美茶文化差异性背后的文化原因。

4.2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

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出发,若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茶文化教学与英语知识点教学进行融合,则不仅难以形成先后逻辑连贯的效果,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阐发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立专题教学,用两课时来讲授茶文化知识。专题教学的开设时间点可以安排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之后,通过布置事先的课前预习作业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也能起到铺垫的作用。由于是专题教学,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进行调整。

4.3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

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主要解决教学中“行”的问题,即可以整合专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资源,在其中开展英美茶文化体验活动。众所周知,茶文化包含着两大文化元素,即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行”所要解决的便是将显性文化元素展现出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进而与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形成契合。那么,学生便可以在这里体验美国人十分习惯的冰红茶,以及鉴赏英国饮茶文化中的流程。关于这一点,需要引起教学团队的重视。

4.4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

对学生实施学习激励,其最好的方式便是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进行英语阅读的热情。这里首先需要进行组织构建,那就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茶文化教学结束之后,需要让各个小组提交用英文完成的学习报告。然后,根据报告质量对小组进行评分(总分)。然后,由小组组长根据组员对报告的贡献来细分分数,从而形成组员的成绩。依照这种模式,便能有效的激发起小组成员的学习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最后,在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构建上,应采取双管齐下的模式:(1)针对性的开展岗位培训。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可知,岗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上,因此需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各学科专业概论讲授,并促使他们能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2)形成自觉提升业务能力的氛围。在氛围的营造上不仅需要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还需要优化现行的激励政策。

5小结

本文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考察视角,在英美文化教学领域探究了增强课堂教学“活性”的策略。大学英语教育在当下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关联性上。本文认为,应重视茶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语国家的茶文化,其不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识,还能在丰富他们见识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英语阅读热情。融入的途径包括: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33.

[2]郭彦芳.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54-55.

篇7

随着旅游资源外延的不断延伸,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根据前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结合茶文化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构造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拉动力、驱动力与支撑力。拉动力主要指消费市场需求;驱动力主要指相关的旅游企业、茶农等;支撑力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发展机制模型构建

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其产业链延伸的长短与构成要素是由旅游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房产旅游等新兴业态。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核心“静、和、真怡”,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非常渴望通过饮茶、品茶,能够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渴望进一步了解茶生长、冲泡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产茶的区域都把茶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重点发展,于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如河南信阳、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

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驱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节约成本或收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来说,把茶的生产、制作,茶叶的销售融入到旅游环节之中,实现了茶的旅游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解决国家层面提出的“三农”问题。对旅游企业来说,延伸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满意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3.支撑力—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融合派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茶文化与旅游各要素间的流动、融合与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属于不同的行业管制,因此,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首先要放松行业管制,采用“项目带动”、“实验园区”建设等措施,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来自旅游者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企业、茶农、当地居民等对经济需求的驱动力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两者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需要根据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初层次,它包括专项型与互补渗透型两种模式。

1.茶文化展示+旅游参观的专项型模式

在中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目前世界上共有茶树23属380多种,中国就有15属269种。而且像乌龙茶、黑茶、白茶都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特别是白茶,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都作为稀有物品珍藏、陈列,而且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常有“茶农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有关茶的诗歌、小说、书画、茶礼、茶俗、茶专著等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时,可选择专项型发展模式,即充分展示茶文化的各种内容。其常见表现形式有: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均以茶文化的展示和相关活动为重点,力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使其成为“回头客”。

2.茶文化+景区的互补渗透型

所谓互补渗透型就是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如茶岛作为河南信阳南湾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景区内的山水、鸟岛、猴岛有机结合,使游客能够识茶、鉴茶、品文化、近自然、亲山水、怡心情。茶岛已经成为南湾风景区具有特异性的主题文化岛,也成为信阳茶文化对外展现的主要渠道之一。广州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巧妙地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水果生产、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即拥有区域特色,又为游客留下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二)提升层

一般来说,提升层所包含的发展模式是专项型和互补渗透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包括主题附会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

1.茶文化+节庆旅游的主题附会型

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个产茶的省份、地区纷纷以茶为主要媒介,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如2013年5月上海以“尊享生活,品味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节,2012年云南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文化博览会,河南信阳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河南茶产业,促进中国茶流通”为主题的国际茶文化节。

2.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体验型

一般认为,体验旅游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参与性,更注重旅游的过程。目前茶文化体验旅游多停留在茶青的采摘,如杭州的龙井茶、信阳的毛尖、武夷山的岩茶等都会推出相应的旅游活动;茶水的品饮,很多茶区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时,把茶水的品饮与销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旅游品饮之后,购买茶叶。这些体验活动停留在初级和较为肤浅的层次,游客们不仅喜欢采茶、喝茶、买茶,更喜欢制茶、泡茶、鉴赏茶。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制茶过程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不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而且有专业人士操作示范、亲自指导,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把自己制出来的茶与专业人士所制的茶做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并把茶叶带回家。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艺术,也就是冲泡、品茶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使旅客融入到冲泡品饮的各个环节;另外茶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佤族的烤茶等,无论是制作的工艺、品饮的方式、深刻的寓意、独特的口感等方面,都能引起游客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如何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提高游客们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专门层

专门层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和对茶文化有一定的偏好。

1.茶文化+保健旅游的保健型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健康品、保健品。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接受。茶中含有30多种酚类物质、生物碱、氟化物、茶多糖等保健成分,具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重金属的毒害等保健功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在健康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以在茶的保健价值方面下功夫,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开设茶浴、茶膳、茶吧、茶馆等。

2.茶文化+求知旅游的求学型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诗歌、茶书画、茶散文、茶专著、茶音乐、名人与茶、文人与茶、茶习俗、中外茶文化之不同等内容丰富,游客们通过茶文化旅游也迫切希望了解、学习更全面、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可以举办茶诗会,吟茶诗、书茶画、读茶书、听茶乐;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现状、趋势及中外茶文化的差异作报告,扩展游客们的视野,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众所周知,茶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但饮茶时也有众多的禁忌,并非人人适合饮茶,一年四季适宜喝的茶也有所不同,茶与食品的搭配也颇有讲究,可以请有关专家作有关茶与健康方面的讲座。需要指出的是,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而且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层面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三、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改变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就是指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总称。茶与旅游业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会衍生出新的产品、业务等,这样,衍生出的新产品、业务等会受到不同部门的评价与管理,多重管理往往容易导致“超管制”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两者融合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采用改进型管制模式,即在当前管制模式上进行扩展;分离性管制模式,即专门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管制途径。

(二)扩大市场需求

旅游作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才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喜茶、爱茶、喝茶;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叶,满足市场上对茶需求;如何弘扬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都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每年人均饮茶量为0.33公斤,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0.5公斤。中国虽然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但是中国茶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待提高。中国种茶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是第三,而且,最近几年,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频繁出现,新品茶、高端茶发展滞后;茶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日韩等国,虽然“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现在每每说到“茶道”,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用“茶艺”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应提高茶的质量、树立茶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茶、爱茶、喝茶、偏爱茶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

篇8

首先,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融为一体,独成一派,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独到的地域特色,我县已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我县还把平利茶做为对外开放的名片着力打造,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之墨竞赛、杨凌农高会、北京农高会、西洽会、青岛农产品博览会、广交会以及在俄罗斯卡罗加州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推介平利茶产业。继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把宣传活动推向,使平利的茶饮产品知名度大增,备受消费者青睐。如今,逛典雅茶楼,观精美茶艺,听优美茶歌,品女娲绿茶已成为社会风尚。如今,茶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园遍布,陈陈相因。丰富的茶园景观,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与茶俗,相映成趣。我县也策划了以发展茶叶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将茶文化引入中职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茶文化,每个学生都处在同一起点。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内涵。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和发型上的另类。而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进中职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常常比较浮躁。让茶文化走进课堂,可以让他们抛却浮躁,恢复纯净的心灵。

篇9

1 前言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紫砂陶诸多器皿中的紫砂壶,作为宜兴陶器中至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随着茶文化蒸腾的发展势态,它不仅仅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还以其浑朴精隽的审美功能,为陶冶人们的性灵和激发人们的艺术情趣作出可贵的奉献。

2 紫砂在茶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另外,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又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正好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篇10

1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国是产茶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让茶成为一种流通于世界的商品。中国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茶自从流传到西方以后,就被当地人们所崇尚。不同地域的茶叶品种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众多形式的茶文化。而将这种具有地域色彩的茶文化良好发展的英国茶文化最有发言权。茶叶想要保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就需要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众多,需要一一进行解决。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在春秋时期,“茶”就出现了人们身边,但古时的“茶”与现代的“茶”有所区别,那时的“茶”对人们来说就是味道比较苦涩的饮品。“茶”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愈来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描写茶、探究茶。在三国时期,这种关于茶的文献就相对较多,比如华佗的《食经》中就记载了茶可让人清新明思,茶特殊的药用价值慢慢被人们发现、挖掘、应用,拉近了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史上,茶属于重要角色,唐代有本文献名叫《茶经》,是“茶圣”陆羽的传奇之作,文献中详细介绍了茶的类型、采摘方法、烹制过程、色泽对比等等,这本传奇之作大大提升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同时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门。一时间茶文化风靡全国,书法、绘画、诗作等等,大多数与文化有关的内容中都出现了茶,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支持茶在对外贸易上的发展,关于茶文化的文化节也相继在各个地方开展,增强了茶文化的时代性。提到中国的茶文化,就会想到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与佛家的“修身悟道”是茶文化的独特之道,致使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脱颖而出。茶成了人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饮品,人们对于茶的重视程度也随着综合国力增强而提高。人们在品茶、观赏茶的同时体会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茶道的操作流程分为烹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在进行这些操作的同时达到修身养性、促进友谊、学习礼法的目的。1.2英国茶文化历史及内涵茶原产于中国,流通于世界。虽然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西方人对茶的喜爱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点在英国体现的尤为明显。英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那里的人喜欢喝茶远近闻名,比较出名的当属英国的“下午茶”,这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英国人主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茶没有流入英国以前,英国人还不知道有这种神奇的饮品。之所以茶会在英国流行,还有一段比较传奇的历史,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由于茶叶是一种外来商品,英语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单词,英国人结合闽南语,通过不断变形,从而将这种“中国叶子”翻译成了如今的“tea”。一时激起千层浪,这种简单通俗的翻译方式,很快被贵族们所接受并效仿开来,从此,喝茶的习惯在英国普及起来。现在社会,人们知道了茶具有众多神奇的功效以后,对于茶的追捧和喜爱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人喝茶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而在英国,则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并设定了专门的“茶休时间”,这是一种独有的生活习惯,同时,英国人饮茶需要有甜点相伴,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品茶的乐趣。英国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比如有些贵族小姐们,会在自家的花园中整齐的摆放好桌椅,精心的进行布置以后,要求宾客来家品茶,这种新颖的招待方式让她们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没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去慢慢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对英国的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是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茶的喜爱程度。在英国,就连走路都会看到端着茶杯的行人,就凭这点足以证明英国的茶文化对其影响之深,意义之重大。茶在英国人眼中,已经不单纯只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如今的强国,时间不过几百年而已。茶叶由于贸易自然会流经美国市场,而当时的美国人为了快速发展,并没有集中精力在茶文化上,所以,茶就像美国的咖啡、可乐一样,只是作为一种饮品出现,并没有过多实际的意义。由于处事态度和做事节奏的不同,英国和中国具有的良好茶文化并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美国人喜欢喝冷饮,就产生了冰茶这种饮品。茶在美国成了“入乡随俗”的产物,这在美国的整体文化发展方面只能算是涓涓细流,并没有实质意义。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茶文化在各国的特色也别具一格,所以将茶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各地茶文化的特点进行翻译。现如今,茶叶翻译的状况百出,各种类型的茶叶翻译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翻译问题堆积成山,例如:同一地方的茶叶翻译不同、在进行中西方茶叶翻译时不考虑文化差异只顾一味的翻译、错误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等等,这严重影响了茶叶翻译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所以要想正确的进行茶叶翻译,在翻译之前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不然就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可从下面几点着手:2.1统一翻译标准如何能让读者对翻译内容一目了然是茶叶翻译的主要原则。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个性突出、顺口悦耳、内涵深厚,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进而促使读者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目前的茶叶翻译现状来讲,翻译层出不穷、杂乱不堪,大多数国外读者在阅读茶叶翻译时无法从中了解茶叶的类型、特点等等。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者在翻译前的必修课,翻译者可按照茶的类别将茶叶区分开,茶的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Non-fermented(不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发酵茶)、Post-fermented(后发酵茶)、Completelyfermented(全发酵茶)。在不发酵茶中,GreenTea(绿茶)处于主要地位;在部分发酵茶中,WulongTea(乌龙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后发酵茶中,PuerTea(普洱茶)处于主要地位;在全发酵茶中,BlackTea(红茶)处于主要地位。如此将茶的类型仔细划分,可以达到让读者在读茶叶翻译时一目了然地了解茶的类别和独特之处的目的。2.2结合中西茶又化差异进行翻译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地的茶文化的特色鲜明,在进行茶叶翻译时,应尽量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翻译习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巧妙地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与读者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目的。在汉语中“茶”的概念仅限于“茶叶”、“茶树”等等,而英语中的“茶”——“tea”,并非指概括这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意思,还具有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意思。这种中西方的差异在“黑茶”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翻译者一般将“黑茶”译为“DarkTea”,而“dark”在英文翻译中译为“暗”,具有“忧郁的”、“无知的”的特性,因此用“DarkTea”来代表“黑茶”,这无疑会受到西方人的排斥。由于黑茶是我国茶叶的特产,所以可以利用这点,直接采取拼音翻译法将“黑茶”翻译成”Blacktea”,这样不仅会引起西方人对茶叶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在品茶时比较注重茶水的颜色,用红茶泡出来的茶水呈现红色,所以中国人将其叫做红茶,而西方人在品茶时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认为红茶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西方人将“红茶”翻译成“BlackTea”,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全面考虑中西方文化特色,从而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进而传承茶文化。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万法翻译者在翻译时,要利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和合理的翻译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翻译:2.3.1直译法。在我国绝大多数茶叶都可利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例如:众所周知,武夷岩茶在山间的岩石上生长,由于“rock”一词带有动感和激励的意思,且能凸出其坚强的品格,所以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Tea”可以很明确的了解“武夷岩茶”的特点。这种翻译方法简单、大方、浅显、易懂。2.3.2音译法。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茶叶在翻译时就可以利用音译的方法。例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LongjingTea”;“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TieguanyinTea”等等。此种方法可大大增加西方人对茶文化的兴趣。2.3.3意译法。利用这种方法翻译时,要注重文化差别以及原语与目的语受众认知的程度,所以翻译者要合理的利用一些有利手段,巧妙地将茶叶特性表现出来。

3结束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策略,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由于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翻译时需充分了解其差异所在,利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茶叶翻译出来,从而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进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156-163+287.

[2]董书婷.《茶经》中的禅宗思想以及翻译补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贾玉坤.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D].海南大学,2014.

[4]甘露.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土家族民歌翻译初探———以《六口茶》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80-183.

篇11

通感,简单来说就是感觉的联通,即通过描写艺术和头脑想象,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转移、融合、贯通,达到更好的文学表达效果。中国与茶文化相关的典籍、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通感现象,用文学的方式将茶文化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通感的应用,让茶文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升华,让茶文化和文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在《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中,都不乏运用通感手法的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为后人所称道。研究茶文化,可以将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由此可以更加深刻、更加简洁地窥探到茶文化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价值,也可以帮助茶文化翻译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翻译准则,达到翻译过程中表词达意的准确与适当。

1通感现象概述

通感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但其运用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不同感觉形式的相互连通、转移、融合,通感可以把作者所描绘的内容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呈现在读者眼前,极大地增加了文段的表现力,也有效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阅读过程生动有趣、波澜起伏,如身临其境一般。钱钟书先生曾经对于通感这一文学表现手法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这正是通感手法的形象描述,钱钟书先生对于通感的表述,也引起了诸多学者对通感的浓厚兴趣,不少专门研究通感现象的课题才开始出现。近来对于通感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结论。通感现象涉及的学科是比较多的,包括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乃至认知学等等,从大的层面来看,通感现象可以是一种修辞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认知方式,同样可以是一种人类基于感觉和想象的心理活动。在通感现象中,从触觉领域向其他感觉领域映射的现象是最为普遍的,这也是通感现象中人的感觉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变化的表现。在人的所有感觉中,触觉是最为简单的,之后由易到难的感觉排列分别是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在不同感觉相互贯通、转移的过程中,人对于事物的感受将会更加深刻、具体、形象,事物给人留下的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将会更加深刻。茶文化兼具形象性和抽象性,运用通感手法表现茶文化内涵,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2茶文化中的通感现象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如《续茶经》以及诸多茶诗中,都大量地出现了通感现象,运用感觉的转移、融通,提升了文学语句所描绘的茶文化的魅力。分析发现,大多数的茶诗以及《续茶经》中,运用的通感手法主要有四种,即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嗅觉向味觉的映射以及味觉向视觉的映射,并以前两种的使用为最多。大量的通感手法运用,让茶文化典籍的言辞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读起来更加津津有味,更加能领会茶文化中的深刻意蕴。

2.1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

在前面提到的人的所有感觉的级别中,已经说过触觉是人的所有感觉中最为低级、最为简单的感觉。因此,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在通感现象中出现的次数也最多,运用难度也比较小。在中国古茶诗以及《续茶经》中出现的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数不胜数,有效增强了文句的感染力。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刘禹锡将花乳的清冷触觉运用通感手法转移到了味觉中,实现了触觉向味觉的映射,让人们对于花乳的感受更加形象、具体。又如在《续茶经》第六章中写道:“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此时作者将触觉转移到了嗅觉中,实现了触觉向嗅觉的映射。此外,触觉向听觉和视觉映射的通感现象也很多,如梅尧臣在《宛陵集•茶灶》中写道:“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其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触觉向听觉的映射。又如高启在《采茶词》中写道:“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运用的通感手法则是触觉向视觉的映射。可见,在中国古茶诗和《续茶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运用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的通感手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将陌生、新鲜的描述对象形象、生动甚至有趣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通过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通过不同感觉形式的交织,使读者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对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2.2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中,以视觉为出发点的映射主要是朝着味觉、嗅觉、听觉等映射,表现出了作者强大的文学功底。相比于触觉,视觉的复杂程度更高,因而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也更加复杂一些,但所能取得的通感修辞效果是非常好的,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例如,郑谷在《峡中尝茶》中写道:“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其所运用的通感形式,就是视觉向味觉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词语,将诗句的文化意蕴提升了一个台阶,让人读来对作者尝茶当时的心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又如,黄庭坚在《同公择咏茶碾诗》中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其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视觉向嗅觉的映射,把视觉感受的元素应用到了嗅觉感受当中,增强了诗句的文学感染力。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写道:“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李白所运用的正是通感当中的视觉向听觉的映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视觉向其他感觉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应用同样普遍,因为人对于外界的百分之九十之多的感觉来自于视觉,因而视觉对于其他感觉的映射所能达到的文学表现效果也是最高的,非常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建立对作者所描写的文学对象的形象化认知。

2.3嗅觉向味觉的映射以及味觉向视觉的映射

相对于前两种映射,嗅觉向味觉的映射和味觉向视觉的映射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出现的次数更少一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嗅觉和味觉都是比较高级的感觉,以其为起点建立映射相对更困难,并且读者理解起来相对难一些,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造成文辞生涩,不仅对表词达意不利,还会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如灵一在《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中写道:“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作者所运用的正是听觉向视觉的映射方式,将流水的潺潺之声映射到暮色当中,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生动的、两人在暮色中、流水旁饮茶的画面,让人感叹。又如温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写道:“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作者将水的味道形容为“香”,而“香”明显是形容嗅觉的,这即是运用了嗅觉向味觉映射的通感方式,将井水的清澈、甘甜、清香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读后在头脑中对井水产生的印象更加多元、深刻。可以说,嗅觉向味觉的映射以及味觉向视觉的映射,虽然在中国古代茶典籍中运用较少,并且理解起来较为复杂,但其恰当地运用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文辞感染力,让语句的表现力上了一个台阶,也让读者读来获得了更好的文学艺术感受。

3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

通感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升了茶文化的意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然而在茶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中,通感现象的翻译却尤为困难。基于中西方茶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汉语和英语在表述方式、意义范围方面的不同,对于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将茶文化典籍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原意准确翻译出来,并尽可能全面地传达原句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准确性与语句内涵中寻找到平衡点,成为了茶文化通感现象翻译的关键。目前来看,常用的方式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从而尽可能有效地跨越语言、文化、思维、生活经验的差异,达到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良好翻译效果。例如,《续茶经》第三章中写道:“茶味主于甘滑。”可以将此句话翻译为“Thetasteofteashouldaboveallbesweetandsmooth.”在此句翻译中,将茶味道的甘滑翻译为“sweetandsmooth”,就是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式,sweet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甜,而smooth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滑、光滑。直译的翻译手法,非常有助于维持原文词句意思的准确性,遵循了翻译工作的基本原则,忠实地反映出了原文的辞藻运用方式以及语言组织方式,更加有助于读者细致入微地感受中国茶文化内涵、领略茶文化的魅力。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单凭直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时候直译只能呈现词句的基本意思,而无法传达词句的深层次意蕴,此时,就需要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达到译文中原文此句意思的全面表现。例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对于此句的翻译,就需要用到意译的策略,最合理的译文为“Yettosensethetruescentofsuchdazzlingtea,AStoneGardenrecluselikemeyouneedtobe.”此句译文中,将原文中的“花乳清冷味”翻译为“thetruesenseofsuchdazzlingtea”,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式,因为如果简单地将“清冷”直接翻译出来,完全无法表现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让外国读者读起来感觉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而采取此种意译的方式,则可以将原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到位,虽然未能将“清冷”二字进行准确翻译,但所达到的翻译效果却是最佳的。可见,由于文化因素以及经验因素、语言因素,对于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确实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需要翻译工作者悉心钻研。唯有综合、灵活、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全方位展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通感手法的美感,让国外读者跨域语言文化的障碍,近距离欣赏中国茶文化的文化之美、内涵之美,这对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作为茶文化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式,通感现象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大量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条研究茶文化的快捷道路。在多种人类感觉相互转移、贯通的过程中,茶文化的内涵、魅力、意蕴得以充分展现,茶文化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文化感受也更加能够深刻地影响读者。通感手法的应用,升华了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的文辞美感,也塑造了中古茶文化高大、儒雅、温和的基本形象,成为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能将原文中通感现象所描述的意蕴翻译出来,将可以帮助外国友人更准确地、更直接地欣赏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对外国友人形成的文化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这将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将有助于赢得更多的、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认可和欣赏。

参考文献

[1]邵惟韺.词汇化通感与修辞性通感———英汉语通感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1-6.

[2]姜欣,吴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2-155.

[3]彭懿,白解红.通感认知新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4-17.[4]邱文生.文化语境下的通感与翻译[J].中国外语,2008(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