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小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

篇1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常常受到忽视或漠视.同时,因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少失败体验,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穿插化学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价值,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态度面对问题.如学习原子与分子概念等,可引导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强化双基教学,构建知识模块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双基教学是其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类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运用多变方式,以强化双基教学,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构建知识模块.

第一,合理分类化学理论与概念.①直观型概念,模式固定,通过感知与记忆即可把握.如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化学式、元素符号与名称、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②简单理解型概念,需简单加工概念才可理解与把握.如非电解质与电解质,需由“或”与“化合物”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等.③抽象型概念与理论,较为复杂而多变,需由本质上进行理解与把握.如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多变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入法.②注重预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常规练习题,有比赛方式练习.

三、加大教改力度,开发校本教材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加大教改力度,这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化学教师得到解放与自由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促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通过专题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不必与书本内容有连贯性,仅需开发有关书本内容的化学教学资源,使之变为具有特色的专题,以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情况,并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实训,突出学以致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实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院校与教师应重视实验实训,以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握实验操作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教师可将其作为实验实训内容.首先,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把握其制取方式,并能够试着改进实验发生装置;观察各种金属和酸的化学反应,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药品;联系已学知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方法.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验实训,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篇2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编制“学案”时,重视思路、方法的引导,学案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

1.明确学习目标。在学案中向学生展示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2.学习方法建议。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知识框架化。化学知识繁多冗杂,但又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系统化,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框架,便于知识的掌握。

4.问题导学。问题导学可以分为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最好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利用学案的便利,给学生适量的化学材料,通过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来讨论和研究

问题。

5.优化训练。训练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训练巩固包括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两种形式。

二、学案的功能

1.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一种常规的学习方法,目的是为上课做准备,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果要做到提出问题,更需要预习思考。学案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2.课堂学习的载体。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分析,知识的系统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练习的及时处理都为课堂学习提供方便。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方向。

3.用于复习巩固。化学阶段学习的总结,知识的归纳,是化学学科复习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学案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习题式学案的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

三、“学案教学”的优越性

“学案教学”教师投入的精力多,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教师精心组织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费工夫,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克服了课堂讲授中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增强教学的交流性:“学案教学”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交流性。

篇3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中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高中生素质的提高,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

要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知识理论,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逐渐积累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信心。

一、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

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高中生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在实施和探索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淡化学科知识教育,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培养,这种行为是对素质教育不正确认识造成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实际上我们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学科知识教育,而是为了矫正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素质提高和培养的方面,而学科知识是一个人要实现高素质必备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学科知识的人会有怎么会有很高的素质水平。所以,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相反,对高中生开展学科知识教育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在大力提倡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地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只有学科知识水平提高了,高中生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飞跃。

二、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化学综合能力是指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化学科学综合能力是高中生学科素质的直接表现,它要求高中生具有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力;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力;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是高中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就是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让高中生在能力培养中逐渐地掌握科学知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高中生学科知识的进步和高中生素质的成长。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要让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综合能力,必须对高中生开展观察能力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以及自学能力训练。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智力三要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以高中生的实验观察为基础。高中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是教师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是要注重对高中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形成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进而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培养高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高中生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不仅要考验高中生的手眼协调完成实验的能力,更要考验高中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验操作中培养才能够实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嫌麻烦有的实验被忽略掉了,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这样导致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实验操作不仅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化学实验教学打造成为培养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平台。

篇4

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并能灵活熟练地进行应用,就需要在每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再现和积累。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用5分钟有针对性地精编或改编部分题目进行课前小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以测促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时间少、没有整块时间进行测验的困难,为学生后面的总复习做好了知识的积累和铺垫。课前小测环节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学以致用,而且还能保持适当的紧张感。实验表明,当人的眼、耳、口、手、脑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这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二、调整顺序,实现有效复习的突破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复习顺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生对于刚学过的知识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越是前面学习的内容越容易遗忘。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认知特点,适当调整复习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 酸、碱、盐 》这部分知识感觉较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复习过程中对教学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从《 酸、碱、盐 》知识入手,由于学生刚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所以复习起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接着再复习《 金属 》的相关知识,由于这部分知识与《 酸、碱、盐 》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些。然后再复习《 溶液 》《 水 》《 氧气 》《 二氧化碳 》《 化学与生活 》《 燃料 》等。复习好宏观知识后,最后再复习微观的《 分子、原子、离子 》,以及《 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方程式 》等知识。这样调整复习顺序的优点是:①把密切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点之间能相互铺垫,学生理解起来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②把重点、难点知识前置,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

2.做好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专题穿插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教师还要把整合好的复习专题穿插到相应的内容之后,比如把《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专题穿插在复习完《 氧气》《二氧化碳 》后,把《 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运用》专题穿插在复习《 金属 》知识之后。这样既能使基础知识得到拓展和升华,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整合资料,奠定有效复习的基础

资料的选取和整合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可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资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如何才能从种类繁多的资料中选取到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呢?我认为首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各种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把整个初中化学的内容细分为《 共存问题 》《 物质的鉴别 》《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等若干个小专题,分别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编制。最后进行集中整合,得出完整且实用的复习资料,为有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我们的先师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在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中考复习中去,都能学有所获,因材施教成了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1.对于学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到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名叫小雄(化名)的男孩,几乎跟班上所有科任教师都“唱反调”,在家里的表现也很糟糕。在某次闲聊中,我得知他在电脑方面有特长,于是,在化学课上提问他时,我便称呼他为“电脑专家”,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尊重的缘故,他开始乐意回答化学问题,喜欢上化学课,化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多次化学考试都拿到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由于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其原有的“逆反”“对抗”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疏导,不再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小孩”了。

2.对于中等生,帮助其明确目标

中等生,这一庞大而又有潜质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不够科学,常常导致他们在复习的时候顾此失彼,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目标,但来自学习上的打击又让他们显得犹豫不决。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对他们给予关注,就会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在我所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有一名叫小浩(化名)的孩子,头脑十分聪明,思维也很好,但由于他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所以学习习惯很糟糕。在学校开展的“党员重点帮扶对象”活动中,我有幸遇到了他。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的情况之后,我便主动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还经常关心他的学习情况,让他感觉到教师时刻关注着他。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小浩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被学校评为了“学习标兵”。

3.对于优秀生,帮助其搭建平台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8-00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育质量成为英语学的热点话题,而“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实施进展也成为英语教学的焦点。

英语教学信息化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信息化要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从而更适应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以求实、敬业、安全、高效的工作精神,在课件开发运用和英语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等方面,展现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学院应组建英语信息教育网络中心、信息技术英语教育硬件、软件设施。建立校园局域网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班级、教研室和各科室之间的联通。外语学院应建立网站,要有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库,要安装各具特色的英语教学软件平台。学院应配置网络中控室、英语教师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演播录课室、网络教学教室和学生用计算机房,各教室、办公室和行政科室都要配备计算机。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可以转播各班的英语现场教学。快速、高效的网络硬件环境和丰富、优质的软件环境构成学校完善的英语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为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英语自主教与学,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英特尔未来教育所倡导的、以任务驱动式单元学习为核心的、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提供优越的现代化教育环境,英语教学走向信息化、数字化。

二、将信息技术融进英语教学,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等特征的优势和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组织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老师们以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整合的理念为指导,把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实行计算机电子备课。这种备课的变化,不仅仅是从备课本到计算机电子文本的变化,而是从以单纯的讲授和线性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中心转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个知识构建的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特点和对本单元中知识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收集具有学生特点的作业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等等。电子备课教案直接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接在一起,不但在课堂上应用,同时又在学校教育网站上。学生回家后可反复观看,进行再学习,家长也能直接了解到老师的讲课内容和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还可以在老师之间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一种教学的合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使得原本属于教师个人的备课资源变成了宝贵的集体财富。

其次进行网络与面授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把网络学习和面授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老师可以把学习目标、要求以及有关的学习资源和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以教学主页的形式提前到学校教育网站上,学生进入教师主页,以任务驱动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边学习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进行较充分的自学后,再进行面授教学,落实双基,突破教学重难点。面授教学时,围绕本课核心知识,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联系自学时查到的资料,共同讨论,释疑解难,使教学重难点得以很好的突破。随后,教师又请同学们自己再上网查找资料,深化主题。

第三步让学生再进行网上自学,查漏补缺,领悟学法,拓展知识。网络与面授相结合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出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探索。

开展网络教学,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英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都是整合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且使学生上网浏览、网上交流以及语言输入等信息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整合理念。

篇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兴趣”之重要。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将生动的实验引入教学。例如,在上焰色反应的实验时,我准备了多个小喷壶,在里面装了各种盐的饱和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氯化钾、氯化铜、氯化钡、氯化钙溶液等等,用小喷壶对着酒精灯外焰喷,同学观察到各色漂亮的火焰,现象非常明显,印象更是深刻!

2.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其感到记忆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处于一种享乐之中,对它投入的精力就越多,记忆的效果自然就越好。例如,在上糖类一节时,提到在绍兴做了很多广告的一种酒,绍兴人爱喝的黄酒之一“帝聚堂”,问同学知道“帝聚堂”的名字的由来吗?同学立刻兴趣就来了。(“帝聚堂”既是酒中功能因子“低聚糖”的谐音,也与该酒定位于中档偏上的身份相关,易使人联想高朋满座,欢聚一堂的喜庆场景。)

3.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原理》中勒夏特列原理时,我说有人拿篮球重重的向我扔来,我知道砸到我我会很痛,我下意识的往后躲了一下,篮球还是砸中我了,我有点疼,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时,平衡也“下意识的躲了一下”

4.理解性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和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理解了再记,意味着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即把新旧知识建立成一个新系统,从而能触类旁通。正因为如此,格言才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例如同系物的概念,课本上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这个概念的有2处关键:1.对象:有机物;2.同时符合2个要求:(1)结构上要相似;(2)分子式上要相差1个或若各个“CH2”。再深入理解“何谓结构上相似”,要做到含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官能团,即含有的官能团的类别和数量都要对应相同,才叫结构相似。理解至此,对同系物这个知识点无论是概念的考察还是具体的应用都能很好的利用概念顺利解题。再如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要从有机反应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角度理解记忆。

5.形象比喻记忆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例如滤纸和半透膜常常想象成鱼网(或筛子)来区别:网眼大的只能网住大鱼,小鱼和水都会溜走,网眼小的大鱼小鱼都能网住。滤纸好比是网眼大的鱼网,只能留住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半透膜好比是网眼小的鱼网,1-100nm的胶粒和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都能留住。但是溶液中的微粒既能穿过滤纸,又能穿过半透膜,就像刚出生的小鱼不能被鱼网捞到一样。再如物质的能量越高,该物质就越不稳定,我就打了个比方,小朋友堆的积木,积木堆的越高,就越容易倒。

6.谐音记忆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之一。在化学知识的记忆过程中,把零散的、枯燥的知识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义的词句。例如原电池的两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可记作“甄帧崩础案谎簟币馕正(甄)极发生还(郑┰反应,负(富)极发生氧(阳)化反应。(《甄执》为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富(阜)阳为城市名)再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同学经常记错,我便用“三姨逝世”帮大家记忆

7.浓缩记忆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某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当回忆起这个或组字词,便可迅速回忆起知识的全部内容。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逐渐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为红色。我们常常抽出5个关键词,“浮”“熔”“游”“响”“红”,来帮助同学快速记忆这个实验的现象。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倾泻液体的容器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漏斗下径紧靠烧杯内壁。

8.归纳记忆

篇7

为了顺应课改潮流,我校借鉴新绛中学、番禺象贤中学等学校的教改经验,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实施“五环”学案的教改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分离的问题。既可以在完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打破学习时空的局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五环”是指这种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教师制定学案、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后总结反思,概括起来即是“学案、自主、合作、展示、反思”五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学案是主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明灯,学案的优劣决定了高效课堂能否实现。下面本人根据这两年来的教改实施经验,谈谈如何编好学案,实现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1理论探究

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将教师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充分综合了集体的智慧编写而成的。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学习教材的点睛之笔,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在自主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学生在学案引领下高效学习。因此,学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2编好学案,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编写“导学案”可遵照一定的模式,一课时出一个学案,由情景导入、学习目标、知识回顾、课堂导学、课堂练习(又分为A类题、B类题、C类题)、总结反思六部分组成。设计学案时需要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学案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学生行为具体化,学案要求层次化,力求简洁,为学生惜时增效。

2.1热点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关心天下事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科书的编制需要一定的周期,其中的社会时事不免有些过时。例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中,教材是用2004年1月12日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来导入的,而我们在编排这一学案时,是这样的:“你知道北京的雾霾是什么吗?是怎么造成的呢?人们为什么要戴上口罩?以后该怎么办?”一个当下新闻联播中的热点话题能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无穷探究。用最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环境问题去代替更新较慢的教材导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产生更强的学好化学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愿望。

2.2学习目标具体化,当堂可检测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中,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呢?我们是这样编排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的:

(1)通过典型实例学习,学会分析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重点)

(2)能记住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的原理及装置。

(3)能从质谱图、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难点)

具体化的目标,让学生有据可依,绕开了一些应该用来指导教师“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3温故而知新,知识链接

一个学案引领学生学习一个独立的新知识,那么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及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他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用“课前小练”或“课前小回忆”来扫清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2.4课堂导学,整合归类,“导读、导听、导思、导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如果就知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优质学案,旨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自学,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的方法。由于化学学科中各模块的知识形式不同,在编写学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材内容来制定不同形式的学案。

2.4.1巧用对比,强化记忆

化学物质的性质有其相似性,又有不同点,由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分辨并记住,而设置表格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要点。这就是“对比型表格”学案。如苯酚的学案。

2.4.2问题层次化,导思、导学,增效提兴趣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制作学案时,用设问把知识点串起来,层层设问,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式学案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例如:对于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速率的影响因素》中,“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可设置如下探究式方案。

认真阅读课本P20至P21,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用实验来研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完成课本“实验2-2”。

(2)试用图象来表述课本“实验2-2”的实验结果。

(3)如何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反应体系中的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没有改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呢?

(4)小结: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此学案先用第一个问题来导思,让学生去复述教材出现的实验内容,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展示的学生做演示实验;第(2)项培养学生将知识充分内化为能力;第三个问题采用层次化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应用比较抽象难懂的碰撞理论来解释宏观现象;第(4)项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4.3 以练促学,巩固过关

“化学计算”这一模块,学生通常是死记公式,机械地套用公式,对于稍有变通的题目就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学案时,应先创设环境,让学生灵活应用公式。在学习pH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案。

【例题】(1)计算0.1 mol/L的盐酸的pH?

②pH=12的NaOH溶液中E(H+)、c(OH-)分别为多少?

③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a. 100℃时纯水的pH值为6,小于7,因而此时纯水呈酸性;

b. 10℃时纯水的pH值比60 ℃时纯水的pH值大;

c. 2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盐酸的pH值之和为14;

d. 25℃ pH=3的醋酸溶液中的C(H+)与pH=11的氨水中C(OH-)相等。

此类化学计算的教学,以练促学,然后列出易错点加以巩固。

2.5当堂检测,梯次渐进

学与练相结合,学案中的“当堂检测”划分为A、B、C等级。一个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练习题划分等级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设计学案上的题目时,老师要把握好学生该用多长时间去完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等级。A类题能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B类题体现对本节课内容的应用;C类题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C类题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的,这样能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发的学生也积极向上。

篇8

一、引言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被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说的话语。英语教师话语就是指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等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课堂用语(ciassroom English)、讲授用语(in,struction English)、师生交流用语(teaeher-student in,teraetion)和教师反馈用语(teacher feedback English)[2]。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需要经过精炼和调整,以便减少师生交际的困难。这种调整后的语言就是教师话语[3]。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语料,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Nunan 1991:189)。教师话语使用是否得当既影响语言的输出,也会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话语的有效性。因此,要实现中学英语的有效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的话语质量势在必行。

二、中学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话语质量不佳,影响学生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仍有部分英语教师课堂中使用的英语不地道、不规范,错误多,语言贫乏,单调枯燥,难以真正做到“为人言表”;如:有的教师口语中的重读、弱化、连读、爆破等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的教师口语中还出现主谓不一致等语法错误;有的教师口语中还有夹带着一些莫明其妙的“口头禅”,教师的这些问题无疑给学生造成相当不良的影响。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大,不严谨,缺乏逻辑性;语调单一,没有抑扬顿挫之节奏感,缺乏激情和感染力,无法让学生真正“一饱耳福”,“如沐春风”。无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唤起学生在课堂上倾听和学习的欲望,这必然会大大降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师话语输入多,学生输出少

就目前的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也就是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就是听老师讲,很少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和互动。教师的“一言堂”,必定“剥夺”了学生话语输出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难以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聋哑英语”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与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3 不注意提问策略,积极反馈少

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了相当的比例。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两大类。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限定答案的提问。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是一种开放的、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提问,目的是用英语表达观点或情感,增加语言输出机会。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展示性问题,学生的思维力度小,不利于激活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力。即使教师提出了参考性问题,但对学生的回答缺乏积极的反馈。如有的忽视学生的回答,不可置否;有的急于纠正错误,中断学生的回答等,这些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降低了学习兴趣,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三、改进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1 提高教师话语水平,积极引导学生

从语言输入来看,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因此,良好的口语能力是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教师应该使用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和流利得体的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应达到相当娴熟的程度。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动机,而且会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

2 克服教师“一言堂”,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虽然克拉申的输入理论认为,外语教学时应该尽量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没有语言输出活动就无法促进学生的反思,也无法意识到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量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特别是有利于语言正确性的掌握。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分配、精简教师话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增加学生语言交际机会,避免教师过多的重复解释和单向输入,从而实现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实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3 重视评价策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重视评价策略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是在教师的提问后,还是在师生、生生的交互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话语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如“Good!”“Very good!”“Excellent!”“You did a goodjob!”等时,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保护了学生课后有效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同时还能更好地营造和谐的、活跃的课堂气氛。[5]即使当学生的答案不正确或表现不佳时,也要注意评价话语的艺术性,仍以鼓励为主。如“I’m afraid you're not quiteright”、“If 1 were you,1 would say it this way”、“I’msure you can d0 that later,”等。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教师的课堂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又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是评判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是当前英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改进话语质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实效,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Riehards J.C.,SchnideR.,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姜晖,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3):46-49。

[3]Ellis R.,The Study 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88-030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教育界也不例外。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育投资过度,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了2002年的900万,据此速度发展,会提前3-5年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高校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普通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成为可能。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对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一、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普通高校扩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事件之一。实行高校扩招,既有直接的经济动因,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因。普通高校扩招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步伐,并产生了正面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认为这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普通高校扩招是大众化教育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认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他给出了三个数量指标:成长率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一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人数占适龄青年的百分比,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内的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以上的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的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1%,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几近15%。,提前2-4年达到原定目标,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高等教育众化阶段。

这样大众化教育的局面容易形成高层次的人才储备。目前经过一个培养周期,形势已经初显,扩招后的第一界普通本科生已于2003年毕业、扩招后的第一界硕士也于2006年毕业,这些毕业生有相当一批在短期内不能就业,形成高层次的人才储备,这批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势必对现在的从业人员及待业人员形成压力,逐步成为在岗人员及待业人员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对手。面对严峻形势,作为在岗人员及待业人员,也必然会深刻地意识到如何迅速完善与提高自己的适岗生存能力,会更加主动地接受高等教育。这样就形成了大众自觉主动接受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和家庭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的过程。在计划模式下,高等教育作为计划性的、福利性的一种教育,个人基本上不负担有关教育经费,然而在大众化阶段,国家虽然提供一部分教育经费,但高教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消费将纳入公民的消费结构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高等教育大众化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大众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密切相关。

社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国家和个人“双重”受益性质。高校扩招中根据家庭实际承受能力提高家庭个人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政策得到认可,因此,高校扩招所需正常教育经费的相当一部分是靠学生交纳学费解决的,而且家庭个人在教育成本中所分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一般占到估算成本费用的25%左右。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大。

3 减少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教育资金的流失

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由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相对于我国实际的整体人口素质略显不平衡,加之欧美一些教育较发达地区由于本国生源不足而把目光投向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人口大国,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过早的考虑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高等教育。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这一举措不仅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根基,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个人教育经费的流失。所以以我国优秀的办学质量和传统文化抢滩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失为一明智决策。

(二)普通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一定挑战

在肯定了普通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正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可也不会否认普通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高校在校生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师资却增幅不大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2002年的900万,但是高等教育的师资却几乎没有增加或增幅不大(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谈高教“质量工程”:200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教师紧缺现象,特别是公共课、外语课、基础课的教师。另外,扩招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不了业:如果教学管理跟不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地走上社会。

2 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硬件环境上的投入有待加大

学校扩招以后,学生大量增加,食宿、教学用房、仪器设备、教材和图书等学习生活必备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已突显出来。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硬件环境上的投入仅为所需投资的50%,据有关部门统计,缺口至少为500亿元,并没有达到实际要求。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表现,连续几年的扩招,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有人说大学生毕业了就等于下岗了,虽是调侃,值得我们深思。

新的形势势必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新的措施办法和手段开创新局面。

二、转变思想提高质量,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扩招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将不再一味以学术价值为追求取向。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志是思想品德、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理论修养标准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要转变单一的精英取向的僵化的教育目标观,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办学的培养目标。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我们的思想,不能再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重视文化素质观、全面质量观、全面发展观等教育思想,努力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每所高校都应该为自己准确定位。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和要求,按照各自的质量要求,努力形成特色,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模的扩大又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和关键。面对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迫切要求,以及教育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矛盾,在努力开发资源和增加投资的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是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素质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只是第二位的要素。因此我们做如下建议:

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引进;二是在职教师的培养。在引进上应结合学科与专业发展需要,要着眼于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要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他们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2 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从事相关学科和工程课题的科学研究,使学术视野不断开阔,开发新的教学实验,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处理,提高学术敏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术氛围。

3 完善课程教学和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成立课程审议机构,制定课程审议制度;建立包括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在内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制度确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此外合理配置和规划教学资源,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从学校总体上来讲资源短缺,但同时不同院系间教学资源缺乏共享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和完善制度来辅助解决。

篇10

几年来,我校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师范生提升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法及培养途径诸多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把教师教育的理论、教改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实践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参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1] 9课题组对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学者对江苏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现状的调查为主要依据,结合我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本科层次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辽宁省八个城市和农村,29所学校10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追踪分析,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适应性和专业胜任程度几个纬度进行了分析,总体归纳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中,有72%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观。98.7%的教师表示认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沈阳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86.8%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较多数的学生对此较乐意接受。64.4%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146可见,大多数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有赞同和支持的态度。但对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仍需要有一段过程。

(二)教师专业知识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调查组对北京、河南和宁夏三个地区的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关于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调查中最想学习的课程按选择排序如下:“与教学方法、技能有关的知识”达56.1%,居于首位,“与教学设备有关的知识”为45.1%,“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有关的知识”为29.41%,“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为21.05%,“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知识”为16.41%。被调查的教师90%以上毕业于师范院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教师必备的教育专业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学技能相关的知识,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性在职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师范生在从教之后,对教育专业知识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师专业适应性状况

对北京、河南、宁夏等地区教师的调查显示:15.4%的教师不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31.3%的教师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定势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难以更新;25%的教师要经过学习和不断适应才能投入到课程之中;39.1%的教师在备课中从不利用新资源等教育技术;55.4%的教师认为采用新的教法后,短时期没有见成效;40.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推进的速度太快,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1] 243 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适应能力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教师专业胜任程度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程的胜任情况的调查发现: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的教师中有56.59%的教师认为能够胜任,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需要接受培训后才能胜任;还有40.7%的教师认为需要经过学习和适应后才能胜任。[1] 226

(五)教师专业发展中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北京、河南、宁夏、辽宁等地区教师的调查表明:约50%的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教学工作压力、学校制度环境压力、课程改革压力和自我发展压力等。教师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教改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调查中发现59.5%的教师能够做到课堂里充满师生愉悦的微笑;39.5%的教师勉强做到,18.2%的教师勉强能做到给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面对教师的难以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学中的压力,开展良好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在调查中发现,23.3%的教师缺少集中研修的机会,57.1%的教师认为缺乏行家指导,21.9%的教师缺乏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46.6%的教师因教学工作繁重难以挤出时间参与学习和科研活动。[1] 227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认同、理解和积极的支持态度。这是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但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体系的束缚、教育行为转变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本位、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实践反思与体验匮乏,教师在变革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不健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不衔接,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资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问题,因而导致了教师专业适应能力下降、教学改革潜能不足、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思路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又能为自身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发挥教师教育的先导性、示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定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中小学教师。这种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厚基础——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口径——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及技术,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及自我发展的潜能;高素质——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重实践——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动手实践、勇于创新能力;显个性——具有多种教师专业特长和多样化的职业兴趣及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转贴于

几年来,我校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了“教学与教学统整,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融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培养体系一体化,使教学研究和职后研训提前介入职前培养阶段,加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缩短了预备教师、准教师入职阶段的适应期,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开放的、多元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目前我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培养模式,即改革混合培养,采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分段实施、分流培养的模式。前3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课程逐渐进入,后1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进行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这种专业化合格师资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和训练,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的技能。

“2+2”培养模式,即前2年按一级学科为主体大类培养,2年后进行学科专业的教师专业分流培养,在第四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集中进行教师专业课程学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习实践指导。这种择优定向、分流培养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专业化和优质化。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23―01

所谓办学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是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是一种全方位、全程式的文化渗透。

特色学校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优势、深化改革,逐步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与风格的学校。特色学校是风貌独特的学校、理念先进的学校、质量较高的学校和文化先进的学校。特色学校实质上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是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学校,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是学校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思想动力和支配力量,也是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是制度或者行为方式的,是学校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它受精神文化的制约,同时又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三是物质的,是学校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征。它是学校文化中最表层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校的特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所以,特色学校是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是特色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土壤。因此,学校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建设特色,文化至上应该是特色学校建设从有走向优的必由之路。

一、要从文化的视角定位学校特色

高中学校特色的定位要从文化的视角回答两个问题: “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就要认真梳理学校历史,提炼学校特点,特别是学校的文化传统,这是特色发展的根;要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学校文化发展的走势。只有这样,学校的特色定位才能找到文化的落脚点、支撑点、结合点与生长点。

二、学校特色建设既要关注学校,更要关注学生

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生源情况、发展优势、所处环境等各不相同,所以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应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一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分析本校教师哪些人是有专长的,有些什么专长。一般来说,学校所期望的特色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时工作进展就较顺利,成效也会比较明显。二是从本校的工作优势出发,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得到发挥和合理利用,从而长久不衰,这样就会形成特色。三是从本校的物质条件出发。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对形成学校特色会起到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自身物质载体的承受力,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四是从本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是培养学校特色的土壤,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它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主动、活泼地发展。如果学校基于功利诉求,在特色学校建设中一味强调“人无我有”,在具体特色项目的选择上刻意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寻找比较冷门、边缘的项目作为特色发展方向;或在发展特色项目时,将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或特长作为重点,为项目建设而建设的话,这种做法和项目就会仅仅成为学校意志的体现。结果,只是关注了学校,而忽视了学生的意志。总之,普通高中教育应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